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育实践研究

时间:2023-05-30 15:13:56

导语:在教育实践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育实践研究

第1篇

一、开展生存教育的做法

1、编印《生存教育三字经》

为了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我校针对安全教育的方方面面,编印了《生存教育三字经》,学生人手一册。

《生存教育三字经》包含:防溺水与自救、饮用水安全、用电安全、防火与逃生、防煤气中毒、预防传染病、骑单车安全、行走及乘车安全、食品安全、饮食卫生安全、集体活动安全、课间活动安全、参加集会安全、体育活动安全、游戏安全、受伤自救、实验安全、社交安全、网络安全、防黄赌毒、地震逃生、防台风、防房屋倒塌、防泥石流、防雷电、防冰雹、防洪水、使用灭火器等总共30则,基本包含了涉及学校安全的各个方面。生存教育三字经琅琅上口,通俗押韵,简短易记。

2、每天安全教育“5+1”

(1)、“5”即 每天课前5分钟诵读、诵唱《生存教育三字经》。

在每天第一节课前5分钟进行诵读、诵唱《生存教育三字经》。举行《生存教育三字经》手抄报比赛,举行《生存教育三字经》全校诵读、诵唱比赛。通过学校校训通平台,把《生存教育三字经》每周一则发送给家长,并在家长会上开展生存教育三字经知识竞赛,提高家长的生存意识。

(2)、“1”即 每天放学前最后1分钟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很枯燥,变变形式很重要”,我校长期坚持每天放学前最后1分钟安全教育,并对最后一分钟安全教育的形式进行了创新,把每天放学前最后1分钟安全教育与放学铃声结合起来进行,把单一的放学铃声改成了《生存教育三字经》安全教育铃声,且结合各时期安全教育的重点,变换铃声内容,学校易于教育,学生易于接受。

3、开设生存教育课。

每班每周固定开设了一节生存教育课,分生命意识教育、自我保护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生存教育四个方面,每1-2节课上一个专题,分6个学期学完。从防火与逃生、防溺水与自救、防触电与自救、防煤气中毒与自救、预防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预防体育运动伤害、防蛇咬与自救、化解同学间矛盾、健康交往、挫折耐受力、家乡文化与本地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自卑心理的克服等等方面,对民工子弟进行生存意识和自救技能教育,生存教育课注重实践性和普及性,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一个都不能少”,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生存教育课成了我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之一。

4、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存教育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存教育活动,先后开展了“学会生存、珍爱生命”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黑板报和征文比赛。举行法制讲座、交通安全讲座、传染病预防讲座、食品卫生讲座。开展“学会生存、珍爱生命”主题班会公开课。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电影、录像等,学习生存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5、开展逃生演练。

每年开展两次固定逃生演练,分别是“5.12”防震逃生演练;“11.9”火灾逃生演练。平时,通过生存教育课,教学生掌握逃生的最佳时机和方法,提高学生逃生的意识和能力,做到迅速、冷静、有序、安全地逃生。现在,只要49秒,我校全校学生就可安全有序疏散到操场。

6、开展生存教育进家庭活动

针对民工家长生存意识淡薄的情况,我校积极开展生存教育进家庭活动,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生存教育,通过校训通平台,每周一则《生存教育三字经》短信告家长。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学生带动家长。举行家长生存教育知识竞赛,提高民工家长的生存意识。

二、开展生存教育的成效

第2篇

【关键词】闪光教育;德育实践

一、理论基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昭示了闪光教育的真谛,就是遵从人的本质特性,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作为基础,真正把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新型德育教育模式,摒弃过去行政式、任务式、标签式、命令式的传统德育手段。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放大优点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的人文关怀,这更加符合现代德育的内涵。

现在的高中学生,大多在独生子女的条件下长大,生活条件优越,挫折教育极其缺乏,听惯了好话,同时他们在初中阶段成绩都还算中等偏上。但是到了高中阶段后,原来的优越感逐渐丧失,竞争压力陡然增大,学业负担重,加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在现代的高考模式下,要承载成功和失败、拼搏和放弃的转变,人生的迷茫、家长的期望等就更加重了心理负担。因而他们的心理需要引导,需要真诚的安慰,需要鼓励教育来增加他们前行的力量。反之,在心理处在青春蜕变的关键时刻,稍有不慎,就会自暴自弃,带来不良的后果。所以,在高中德育实践中就需要德育者用欣赏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用“闪光教育”思维作为德育实践的行动指南。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学校,总有成绩靠后表现平平的学生,他们大多缺乏自信,人生目标不是很明确,这样的学生更加需要激励,使得他们重获自信。而且这部分学生往往是现行德育的重点管理对象。

“闪光教育”的德育实践就是关注到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通过关注、表扬、激励,使得他们找回自信,从而达到德育实践的最终目的。

二、基本思路

闪光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必须从学校管理的大局出发,各层面协同合作推进。从教师层面做好宣传工作,所有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全员育人,让所有教师明确闪光教育的内核,人人有义务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从小处着眼,及时鼓励。从德育管理层面做好考核工作,把闪光教育作为班级德育考核的重要项目之一,设计考核细则并落实到位,鼓励各班级发掘出学生闪光点,让学生人人争先,勇于亮点,形成班级内互相欣赏、互相鼓励,集体奋进的态势。从学生活动层面做好平台活动,学校德育部门要经常联合其他部门搭建各种能够展示学生“亮点”的平台,举办门类多样、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有时甚至要量身定做体现局部特色的活动,使得学生们有展示闪光点的舞台,通过受众欣赏来提升自信。

通过德育实践活动的多平台锻炼,使得更多的同学能够体验到进步的乐趣,由平庸走向闪光,以点带面。同时使得校园文化气氛活跃、品位提升,从而促进整个学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具体实施

理念需要实践的检验,闪光教育需要德育实践活动来支撑,两者要契合。就以笔者学校为例谈谈闪光教育德育实践。

作为一所三星级普通高中,学校确立了“寻找闪光的教育”办学特色,内化“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的办学理念。将“每周一星”评选活动打造成我校的德育特色活动,有详细的标准和考核制度。“每周一星”评选标准:每班级每周评出一位有“闪光点”的同学,且行为表现能够感染带动周边同学积极向上的同学,将其命名为班级之星。班主任再向学校推荐其为校级每周一星候选人,要求候选人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突出的能力表现被身边的老师、同学认可。学校组织评定后,从候选人中评选出一位校级“每周一星”,并将授予其在某个方面的闪光之星,比如:“学习之星”“文明之星”“体育之星”“绘画之星”“管理之星”“乐于助人之星”“文采之星”“演讲之星”“孝敬父母之星”“礼仪之星”等等。以此来发掘我校学生的闪光之处,激励带动更多的同学积极向上。学校对班级进行奖惩性考核,对入选校级“每周一星”的班级当月班级考核加分,对没有候选人的班级扣分。学校对“每周一星”颁发荣誉证书,并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对推荐教师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学校将“每周一星”图文并茂式在学校大屏幕上一周内滚动播放;在校报上刊登照片和事迹或获评感言等;并上传学校网站。同时学校在主干道上制作了“星光大道”主题景观,对一个学期评出的“闪光之星”图文并茂集中展示。在这一过程中,一大批在不同方面有特长的同学脱颖而出,如星光般熠熠闪烁,通过榜样示范,传递正能量,更多的同学会把优秀变成习惯。“星光大道”既汇聚了学子的优秀风采,又是学校闪光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从而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

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特色艺术节的方式展示闪光教育,多维度搭建展示平台,给学生多角度提供展示的机会,从文艺、体育、技能、科技、特长等不同侧面挖掘闪光之处,通过活动不仅可以历练他们的才艺和胆识,更使得他们在成长中获得自信,从而达到德育实践的最终目的。同时,还可以不断拓宽闪光教育的渠道,比如打造国旗下讲话的舞台,培养演讲之星;设立多种社团活动,培养社团之星等等。

第3篇

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模式内涵

实践教学概念不尽相同,实践教学主要与理论教学相对而言,狭义的理解为实验教学,广义实践教学是指高校根据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基本技能训练、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专业训练、实际动手能力设置的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活动为辅的教学活动和形式。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对于理论教学独立存在,但又与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大学完整的教学体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军事训练、社会调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科研训练、学术活动、创业活动、毕业论文、生产劳动、科技发明与创新、普通话水平测试、演讲比赛、普通话朗读,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教育见习与观摩、资格证书的考取、微格教学、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证书等等。内容虽然很多,根据实践地域不同将其分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根据实践教学空间分布可分为课堂实践、集中实践、课外实践三部分。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若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目标加以整合,以此为依据对课程内容、实施和评价做出整体的设计,并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方案,对这种总体实施方案称之为课程模式。实践教学模式是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各高校的实际,设置一定的实践内容体系,辅之相关的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模式。

二、我国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1.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类型特点济宁学院从基础层次、提高层次、综合层次以及教学模块、裁判模块、实习模块、第二课堂模块构建了三层次及四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贵阳学院形成了理论课程课内实践、专业技术课内实践、集中实践环节以及创新性实践学习四个模块;宁波大学采用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中小学共同合作,协助共同组织大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山西大学形成了课内、校内与校外三个领域与四个层级相结合的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台州学院实施了全程实践教学模式;沈阳大学建立了课堂实践、集中实践、课外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石河子大学建立多方位的实践教学模式。上述高校7模式方面具有系统性、全面性、一体化的共性。在实践教学时空方面具有自始至终,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实践教学内容不间断的特征;在空间方面,拓展了实践教学的空间范围,实践教学既包括课内、课外还包括校内与校外不同领域。另外,实践教学模式它具有特色性、地域性特点。由于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师资力量、地域环境的不同,实践教学模式各具特色,各有优点,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相辅相成,在共性中保持自己的个性。

2.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体系分析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教学模式的具体化,是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载体。7所院校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各学校实践教学体系都包括教学技能、实习、毕业论文、裁判实践等部分,济宁学院重视学生课外竞赛实践,台州重视学生行为规范、人文素养培训及各类资格证书的考取。宁波大学重视学生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开设了专题讨论、教学反思等环节。沈阳大学课程体系较为全面,包括理论课、实验课、技术课教学实践,还包括毕业论文、教育见习与实习、专项技能训练、教师基本功训练、参加体育竞赛以及各类资格证书考取、课外体育工作。上述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共性特点:注重课程整体性与系统性。内容既包括课堂教学内容还包括校外实践、课外实践等内容,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训练,避免了学生实践能力单一、片面的不足。

三、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体系思路与途径

1.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目标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子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必须与专业课程总体目标一致。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明确规定,因此,实践教学目标要以体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组织创造能力、保健能力、健康管理能力、指导锻炼的能力及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与行为规范为主体进行构建,并结合联系中学体育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综合能力。

2.设置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目前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又可以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教学目标定位为中心,通过设定教学目标,进而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另一种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开设模式,通过培养社会需要的某种能力为核心,进而确定实践教学内容、途径与方法。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在培育中小学体育师资为目标,围绕着体育教学能力、运动竞赛能力、指导健康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进行设计,具体可括实验课与技术课教学实践,毕业论文及科研创新、各类教育见习与实习、专项技能训练、教师基本功训练、体育竞赛组织以及各类资格证书考取、课外体育工作、与中小学的接轨活动、行为礼仪与规范、社会调查等等进行构建。

3.注重实践教学活动系统性、完整性实践教学模式构建需要考虑实践教学整体系、系统性、完整性。整体性需要考虑实践教学的时间贯穿于大学四年培养过程。需要考虑知识与能力培养的系统性,从理论与实践,从听说到读写,到教学科研、生产实习到社会实践都要兼顾。注重实践知识掌握的层次性,遵循实践知识学习领域与能力提升的层次性并对课程设置进行分层设计。遵循实践教学活动的完整性既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一系列元素构成又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能力的培养。

4.注重实践学习场所情境性与针对性实践教学主要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进行,注重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它需要在体育行业第一线进行,需要学生体育课堂上所学知识与技能在真实的环境进行演练。因此,实践教学场所或者是实习基地的选择必须考虑学生就业的途径,如中小学教师、体育俱乐部、体校、体育事业单位等,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4篇

关键词: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新生;入学教育

如何让新生在入学后得到系统的、渐进式的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何引进导新生科学规划好学习和生活,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如何全方位、多角度的塑造新生,使之朝着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的目标而奋斗?如何将传统新生教育的模块,用一条主线贯穿起来,使新生教育作为—个系统工程,将有关内容、目标融入各种特色活动之中?如何能使新生在步入大学,面对学校办学硬件环境的困境,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欣赏大学,悦纳大学,融入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以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理念为主线,系统地推进新生教育工作,实现了新生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一、以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理念为主线,系统地推进新生教育工作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邝邦洪教授根据多年教育实践的探索与思考,结合当前高校的育人目标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认真分析和研究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高校办学中的现实问题,从而形成的具有思维深刻性、抽象性、概括性和现实普遍性的教育认识。

“以德为行”,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是要在大学生当中加强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行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要引导大学生以高尚的道德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以学为上”,就是要引导学生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石。

二、循环推动,构成螺旋式的上升模式,不断加强和改进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自学院第六次党代会号召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理念以来,我们积极探索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加强和数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我们通过在新生中开展“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强化理论教育,指引行为”,“通过个体行为,影响整体”、“形成氛围,巩固思想和制度建设”三者的循环推动,构成螺旋式的上升模式,不断加强和改进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一)坚持和谐发展原则,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指引行为,夯实基础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对新生的第一次大展示,也是学生接受特色校园文化影响的最初的、关键的阶段。校园文化包括三个层面:(1)精神层面,指校园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群体价值观。其主要表现是校训、校风、学风。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层次。(2)制度层面,指校园内的各种管理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校园文化制度、宿舍管理制度、勤工助学管理制度、奖励制度、社团活动制度等,以及校园内独特的风俗、礼仪。(3)物质层面,指校园文化的物质体现,包括校园环境、建筑、文体设施等。

坚持学生和谐发展的原则,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开展“院士论坛”大学第一课,“薪火相传,荡绦心灵”专题系列讲座,“识读大学,悦纳大学”学习适应教育,“以德为行,以学为上——学习?思考?交流?感悟”活动,“党在我心,与党同行”党团教育,“忆校史,明校情,爱校心”校史校情教育,这一系列教育向新生传递特色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使新生详细了解我校历史、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感受我校办学历史所积淀的人文底蕴、传统文化和大学精神,深刻理解“厚德博学、唯实求新”校训、“艰苦创业、开拓创新、自强不息、诚实守信”传统精神、“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理念的深刻内涵及精神实质,培养了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融入文化氛围中,为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和行动动力

(二)坚持整体发展为原则,以养成教育为重点,规范个体行为,影响整体

以整体发展为原则,通过开展“善待挫折,挑战自我;乐观自信,热爱生活”心理健康教育“相逢·相识·相知”团队拓展训练、“自律·文明·修身”养成教育等活动,加强养成教育,开展行为文明、礼仪规范、考试诚信等丰富多彩的文明诚信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新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将文明修身的美德融入到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德立身,培养新生明礼诚信的品质。

(三)坚持渐进发展的原则,以制度建设为推手,形成良好氛围,推进工作持续发展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才能形成持久、稳定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在制度建设中,一是要做到管理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其基本内涵就是管理规章制度的期望目标必须要健康积极、具体要求易被校园人所接受、施行操作简洁方便。二是严格执行。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无论是谁都应无一例外地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无论谁违反了规章制度都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如果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一把伸缩性很大的“尺子”,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可想而知,这把“尺子”的信数度有多大了。

第5篇

一、提高幼儿群体的安全意识,将安全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过程

(一)培养幼儿安全观念

基于幼儿身心特征,要注重从幼儿身边实际生活环境出发,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观念。例如,幼儿园在对幼儿作日常检查时,一方面教师要检查幼儿衣物口袋中是否装有危险异物,另一方面通过每日重复这一过程,教师再加以教导说明,能够使幼儿认识到危险异物的危害性,有助于幼儿安全意识的养成。

(二)规范幼儿日常行为

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做好幼儿安全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消除因幼儿行为带来的安全隐患。例如,在幼儿进餐时,提醒幼儿保持安静,不要打闹嬉戏,以防食物误入气管;在幼儿行走及上下楼梯时,告诫幼儿不要在楼梯上戏耍打闹,不要拥挤,要沿楼梯及道路的右侧行走。通过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规范导正,使其规范行为习惯。

(三)锻炼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教师在日常幼儿教育过程中,还要培养锻炼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使幼儿明白在遇到危险时,采取哪种方式自我保护,避免遭受伤害。例如,在幼儿日常活动中,如坐滑梯,幼儿在滑到滑梯末端时,因站立不稳,难免会发生摔倒等意外状况,此时教师要引导幼儿通过将两手撑地,减少摩擦的方式,化解危险,减轻伤害。

(四)强化幼儿安全教育

1.设置安全教育课程内容

在幼儿日常教育中要融入安全教育课程,不断提高幼儿安全防范和处理能力。在课程内容形式上,要基于幼儿身心特征,力求直观形象,简单易懂。借助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图片资料,儿歌、绘画等,通过生动形象的安全教育小故事,小案例吸引幼儿兴趣,向幼儿讲解卫生保健、突发事件、消防安全等常识,逐步提高其安全意识。在学习完相关知识后,组织幼儿进行集体交流讨论,让安全知识真正进入每个幼儿的心中。

2.营造安全教育环境氛围

幼儿对周围环境独有独特的记忆力,因此,通过营造安全环境氛围,也能够使幼儿强化安全观念。例如,在楼梯口及电源处分别张贴“严禁攀爬”和“小心触电”的文字图片,在游乐活动设施旁标示“小心摔倒”的示意图片,使幼儿处于一个安全氛围浓厚的成长环境中。

3.通过采用游戏方式渗透安全教育

基于幼儿的好动天性,教师可借助游戏内容渗透安全教育内容。例如,让幼儿扮演马路行人及交警等角色,结合交通规则,向幼儿讲解马路行走规则,如在穿越人行道斑马线时,要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观察幼儿表现,对表现好的幼儿提出表扬,从而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努力使自身行为向其他受表扬的幼儿靠拢,在游戏中实现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加以规范的教育效果。

二、做好幼儿教师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在安全教育上实现园所与家庭的有效衔接

第6篇

[关键词]实践取向 创造性实践 教育经验

[作者简介]陈萍(1967- ),女,江苏徐州人,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论。(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080-02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确定了教师教育的理念包括: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从大教育的目标思考,须得“育人为本”;从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理应“实践取向”;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则应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教师:三种理念有机统一。本文主要从教师职业的特点出发来研究教师教育的问题,因此,选取“实践取向”这一理念作为研究的重点。

一、从教师职业特点出发,理解实践取向的意义

“实践”是个外来词,最初出现在希腊语中,意味着实行、使用、练习、做等,与中国古代的“践履”“行”意思相当,都是指对某种既定的知识、道德和原则的施行和遵行。这样,实践就被理解为只是一种在既定原则指导下的操作,以及通过操作来检验和修正既定原则的活动,实践的情感方面、自由意志方面和创造力的方面都被抽空了。

一旦形成了对实践意义的此种认识,教师教育的原理性知识的学习,即我们习惯地称之为“理论”的东西,就被人为地与实践形成对立。教育原理性知识是人类认识与实践的共同产物,认识与实践不是对立的或并列的,也不是对等的。人为地把理论与实践对立起来,便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离,这种理论脱离实践的事实,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存在。而教师职业在其本性上是实践的,教师的实践就是他们在与学生共同经历的交互活动中实现教育意义的过程。

以上解读为我们从教师工作的特点出发来理解“实践”的概念,进而理解“实践取向”这一理念的意义,并进一步研究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策略提供了帮助。所谓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是指以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师教育过程,是教会未来教师从多样的视点出发,在多样理论中作出取舍,选择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获得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是使在职教师获得经验的创造与反思为基础的实践性研究策略,形成改进教育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过程。

二、实践取向理念下教师教育内容的展开

研究教师教育的内容,首先要明确,当下教师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教师去传递书本信息,而是要确保为具有不同需要的学生而学习,与此同时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换言之,教师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是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身的。因此,教师教育的课程内容应利于教师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走向专业成功的三大支柱分别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三者有机地统一于教师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基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得到提高;抑或在训练专业技能的同时,体悟到了专业知识;伴生性地获得了对专业价值的深入理解,引发了专业态度的提升;再由于专业态度的提升积极地作用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促成教师不断走向专业成功,这便决定了教师教育的内容应指向上述三个方面。

另外,从教师专业知识构成的框架进行分析,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内容: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知识、关于教育的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为了使教师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学科内容与教育方法的相关课程不能分开。美国教育家巴格莱对从任教学科内容中完全分离出来、只分析教育过程的“一般”方法课程持强烈的怀疑态度。根据他的理解,教师教育旨在使未来的教师充分掌握任教学科知识,然后使之专业化。因此,未来教师既要接受良好的、内容广泛的普通教育,又要使这种普通教育体现教师的专业特点。

三、实践取向理念下教师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职前教师教育的重点是有效联结理论与实践

1.职前培养阶段的教学应致力于建立起师范生与他们将来所从事的专业之间的联系。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阶段主要是指师范教育,培养的对象即师范生。师范生必须明确自己正在学习的专业知识对于将要从事的事业,具体地说,对于将要教授的内容、对于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等具有怎样的作用。师范的教师必须考虑如何有效连接经验与理论,设法在学生和教师职业之间建立起这种联系,在传授理论知识时要尽可能建立起其与所适用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使师范生从踏进师范院校的那一刻开始,就在实践做教师的意义了:他们学习如何演讲,尝试演讲,就该在头脑中想象课堂上自己正在讲授的形象;他们学习教学论的相关知识,就该明确学校的学科知识是按照一定的序列编选的,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分析这一序列设计的意义、根据,愿意尝试就这一序列中的某个知识点展开教学;他们面对教育的具体问题时,愿意尝试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然后选择其中最符合自己坚信的教育理念的手段;等等。

2.职前培养阶段学科知识的学习应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标准》中倡导的理念,提出的目标、建议等,如果没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课堂行为表达出来,就如同教学楼房、设备仪器一样,仅仅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支撑的环境。换言之,只有通过教师的行为促成了学生行为的变化、认识的形成的时候,教育才有了意义。

索尔蒂斯关于“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成为跑的过程本身”的名言,使我们再次认识到,师范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始终包含从教知识、技能、常规等的习得并践行的过程。师范生尚未从教,也就不会受到任何定式的影响,他们具有体现实践之创造性、丰富性特点的优势。因此,他们在校学习的各种理论也应是以实践为取向的理论,这理论本身也是实践的。教师应该不仅关心学生认识了什么,了解了什么,还要更加关心学生懂得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践行了什么,用课堂行为表达了什么等,一句话,他们在交流中、在各种实践性的教育尝试中实现着什么。

例如,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性质时,教学分成三步走。第一步,呈现一个小学语文教学的案例。第二步,展开讨论。这个教学片断有什么可取与不足?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人文关怀”是体现语文课程性质的因素之一,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可以给学生作出示范,起到暗示的作用;真正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的话,教师应该设法找到每一位学生的贡献,包括错误的回答;“人文关怀”不能仅仅作为口号提出来,最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才是最人文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最好的方式是以人为本,这里也包括尊重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权利。第三步,给出一个命题,进行教学设计。在众多的设计思路中,理出两种典型方案,再发给师范生讨论,强调运用“是否做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这一标准来衡量两种方案的优劣。讨论之后确定了遵循学科性质的三条原则:在保证完成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便是最具有人文性的方式;从语文的学科特点出发,包含文化因素最多的方式便是最具有人文性的方式;从学习心理出发,学习效果最好的,能使学生记忆保持时间最长的方式便是最具有人文性的方式。哪一种设计方案同时具备上述三种优势就应选择哪种方案。本例中“遵循学科性质的三条原则”是对书本知识的创造性理解,是指向语文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性总结,笔者以为,实属创造性的实践知识。

(二)在职教师教育应基于教师的经验积累展开

《标准》指出,“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要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经验与优势,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目标,引导教师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职教师教育的课程设计一般由师德修养、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三个板块组成,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热爱、忠诚并献身教育事业的道德情感与认知,增强职业幸福感,树立“慧爱”学生的理念;提高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灵活驾驭和使用教材的能力,形成主动运用原理性知识指导教学实践的意识,不断积累对教学各环节的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反思策略;增强他们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提高他们参与校本教研的水平与层次,推动新手型教师向熟练型教师的转变,进而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戚万学教授指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亦植根于教师的经验,是教师经验重组的过程与结果,并且离不开教师对经验的详尽反思。”“在对经验解构与重建的循环往复中,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体系得以不断丰富和更新。”在职教师教育,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都可按照《标准》的理念及建议,在职前教育的基础上,在教师自身从教经验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结构以及选择课程实施的策略。

譬如师德修养板块,要分析在职教师的工作状态。目前他们的工作压力普遍很大,“说教式”的师德培训显然已经不能使教师们产生内心的共鸣,甚至会引起反感。除了设法给教师减压以外,重要的是解放、唤醒教师的心灵。可以不再只是强调献爱心,而是立足“施爱播善,注重个人修行,获得职业幸福感”的人文关怀的大视角,紧紧围绕师德,修行“爱”的灵魂。从提高教师人生境界的角度,以教育的智慧在学生身上实现自己生命的创造,帮助教师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形式可以多样化,通过专家讲座、互动讨论、实践设计等方式,抑或是围绕一本好书,开启他们慧爱、善爱的智慧,引导他们寻找教师的职业幸福、回归师德修养本心。

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需要强化专家引领下的实践环节。专家的深度介入,一方面帮助教师深化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提升对教育经验的理论归因能力。不仅关注教师对新课程理论的认知程度,而且关注教师如何落实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仅发现新课程实施以来的问题,而且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和反思,形成新课程实施的不同阶段应有的改革思路和落实思路的策略。及时了解修订版课程标准的精神,了解后课改时代的诸多问题,使教师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实现这些理念,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譬如在接受培训之前要求参训教师上交一个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案例,工作人员将学员的案例整理归类,梳理出典型问题与特殊案例,专家结合学员的案例与问题,以讲座的形式呈现内容,对来自一线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完成理论归因,作出评价,提出处理建议,或者采取学员与专家互动的形式,提升认知与实践之间相互迁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宁虹.实践――意义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5(8).

[2]戚万学,王夫艳.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内涵与特征[J].教育研究,2012(2).

第7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大工程观;实践教学;民族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1.024

20世纪80年代,美国工程教育界就提出了“大工程观”和工程教育要“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①近年来,受到“回归工程”教育观的影响,国内各高校开始重视工程教育,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也成为社会研究的热点。民族院校是我国众多高校中的特殊群体,肩负着培养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高级专门人才以及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使命。②然而,虽然民族院校近年来也大力倡导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但是因其自身特殊性在推进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中往往步履维艰。本文主要探讨了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以及民族院校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探索了一些民族院校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对民族院校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1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现状

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高校都开展了工程教育实践改革。继“大工程观”后,针对当前工程教育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现状,以MIT为代表的一些知名高校成立“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组织”。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成果,其目标是为工程教育创造一个合理、完整、通用、可概括的教学目标,重点将个人的、社会的和系统的制造技术和基本原理相结合,使之适合工程学的所有领域。③随着世界各国对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我国高等学校也认识到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的作用以及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决定性影响,因此,部分高校开始积极进行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并取得一些成绩。④⑤⑥⑦目前,民族院校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

2民族院校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工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工程师,民族院校长期以来都是以研究民族理论与政策,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为主要任务,其办学模式主要以知识教育为主,缺乏工程实践训练,因此导致民族院校工程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民族院校的工程教育理念不明确。民族院校早期的工科专业都是由理科专业转化而来,专业建设多是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工程教育理念不成熟。其次,民族院校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教学中重视理论课堂教学,忽视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第三,民族院校教师大部分博士一毕业就进入高校参加工作,缺乏实际工程经验,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第四,民族院校对工程实训平台建设投入有限,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的校内工程训练机会相对较少。此外,民族院校的学生生源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整体受教育程度低,基础底子薄,动手能力差。

3民族院校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方法探索

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⑧针对目前民族院校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中南民族大学积极进行面向工程实际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3.1完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学生主体地位

为了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创新型少数民族工程人才,建立完善的工程教育实践体系必不可少。经过不断的改革,中南民族大学搭建了符合自身发展的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主要包含四大块: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和创新实践学分。实验教学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为培养工程师所必备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实践和教学实习使学生不再局限于校园内,而是与社会接触,了解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创新实践学分要求则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该体系的核心内涵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其目的是为了适应民族院校学生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

3.2加强工程教育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优化全校实践教学资源配置。首先,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充分发挥实验示范中心的辐射示范作用,优化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建立健全示范中心管理规章制度,实施开放式管理。其次,不断规范实验课的管理,保障实验教学效果。教务处作为校级管理部门对全校实验课堂教学、异动进行宏观监督管理,定期对实验课堂进行随机抽查。学院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实验课的排课,保证实验课的正常运行。此外,学校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中心,为我校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充分调动了学生实践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3加强校外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凸显民族特色

实习基地是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学生由学校步入社会的中间实践学习摇篮。民族高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既要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践需要,又要与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合作关系,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近几年学校不断加大实习实训教学管理经费的投入,积极支持各教学单位与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共建质量较高、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学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210个,其中少数民族地区实习基地有26个。2013年我校武汉青江化工实习实训基地被评为湖北省省级实习实训基地,该基地的入选是我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校校企合作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4构建实验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强化工程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管理是教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实践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管理越来越复杂,因此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需要和发展趋势。⑨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加快了实践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学校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尝试纳入实验教学的管理,使教务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实验教学的选课、排课、考试、成绩等一系列管理。目前,学校80%的实验课程实现了教务系统管理。

4结束语

经过自身的不断发展,民族院校工程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发展。为了使民族院校培养出的工程技术人才能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民族院校必须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理论,进一步完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建设,规范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管理,积极推进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民族的经济建设和民族团结贡献一份力量。

注释

①叶志攀,金佩华.中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74-77.

②陈永奎.民族院校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71-175.③陶勇芳,尚存慧.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81-83.

④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庄哲民,陆小华,熊光晶.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2-20.

⑤钟金明,李苑玲.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67-69.

⑥单小麟,于倩,郭强,王越,王海,葛宝臻.新时期研究型大学工程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0.1:25-29.

⑦王车礼.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8.2:7-10.

⑧李培根,许晓东,陈国松.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

第8篇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工科实践教学;模式

1概述

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实践性教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在组织实施方面,同时也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个环节。普通高校在这一教学环节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完整的教学计划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对于具有分散性、流动性、自主性的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并不能完全适用。有众多的进行开放式教育的高校对文科实践性教学提出观念[1][2][3][4],也有对个别远程实践教学课程上具体进行改革和创新[5][6][7]。但对于远程教学中的难点工科实践性教学提出新思路的很少,我院作为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南化教育中心,曾获“全国优秀校外学习中心”“华东理工优秀教育中心”,在工科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

2构建科学的远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远程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关于实践性教学的评价指标如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要求我们在构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应从实践教学的宽泛性和立体性出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构建现代远程教育实践教学模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其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开放大学相适应。

2.1构建实践教学

安排实践教学将学生整个学习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考虑,制定不同阶段的实习内容、实验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形成一个实践教学体系。

2.2制定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的培养方案

进行市场预测研究,超前确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复合型教学实习的比例,如文理交汇、学科专业相融;重视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来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2.3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并协调发展

除培养学生基本实践技能、专业技能外,还应将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为主体,思想教育和勤业、精业、敬业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其中。

3整合校内外工科实践教学资源

目前现代远程开放理论教学与近距离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矛盾;与实践教学相对具体、个性化相比,其办学规模大、学生数量多存在矛盾;与实践环节相对集中相比,学员分散存在矛盾;学生在岗工作与脱岗实践之间存在矛盾,集中表现在教学实践资源缺乏。如何统筹安排、共享校内资源,对高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共享资源,同时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一方面能够解决高校建设经费缺乏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使用率较低的教学设备,通过现代远程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积极性。实践性教学资源是多元化和开放性的,具体可采取的方法:

3.1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对于高校实验室,尤其是工科实验室来说,“实验学时多,而教学设备台套数少”的现象普遍存在着。通过开放实验室,一方面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实验教学资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设备的使用率。利用开放式的实验室,通过编制实验室介绍、指导教师介绍等开放指南,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开放内容。通过建立远程教育开放式实验教学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办法,使得远程教学的学员可根据自身的时间来安排实验,解决学员不能按统一的时间来进行课程实验或综合实验的问题。

3.2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市场上必将出现一些新的岗位,为了满足这些岗位的需要,进而需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对岗位特征较强的工科实践环节来说,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通常情况下,需要将毕业实习与岗位实习、岗位资格证书教育进行结合,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适应工作的能力。通过与企业进行联合,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走产、学、研相互联合的道路,使网络实践教学与实训实验教学进行结合,进而提高实验效果,一方面能够保证实施远程高等教育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远程教育的培养目标。

3.3利用仿真实验软件进行实验仿真

对于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工科学生来说,加强专业应变能力的训练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点,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可靠手段。受市场经济体制、学生就业去向多元化的影响和制约,企业丧失了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即使接收学生实习,通常情况下不允许学生动手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减少学生锻炼实习的机会,进而不能培养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实习中的难点,借助计算机仿真系统进行解决。对于计算机仿真系统来说,实际上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实际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在模拟的工业控制键盘上,学生可以仿真的生产过程进行操作。在学生学完化工原理等基础课之后,我们会组织安排一次仿真单元实习,对离心泵、换热器、液位控制系统、精馏塔等单元过程利用两周的时间进行仿真操作训练。由于仿真室是开放的,对于远程教育的学员来说,可以随时到中心进行训练,通过反复强化练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其应变能力。

3.4制作多种形式的实验媒体

实验媒体是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媒介,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远程教育的成败。实践教学由于其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实验媒体的制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

4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普通高校中的工科院校,培养的是工程设计型人才,他们以某个工程领域的设计院工作为已任,要根据现有学科体系和理论系统设计出符合当前社会需要量的工程项目,开发出新的设计规范和模式,从这一出发点可以看出,培养工科型人才要从培养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三个方面出发。

4.1对实践课程教学创新

实践课程可以多重目标,我们突出其中的能力目标;课程要用项目任务训练学生的能力,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或者简单地说:①能力目标;②任务训练;③学生主体。根据三个中心来将我们的实践教学进行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可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将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为:①验证性实践模式;②应用型实践模式;③教学与实践一体化模式;④技能培训模式;⑤实践基地模式等,针对不同性质的实践教学采用不同模式化的教学。

4.2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求知探索的校园文化氛围,特别是高水平的化工操作工技能大赛、检修钳工技能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积极鼓励广大远程教育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活动。

4.3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针对生产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学生可结合学校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根据工作的企业单位的项目。制定远程教育研究训练计划,采取申请立项-全程质量跟踪-结题工作流程,项目结题后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实践课程学分。

5现代远程工科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在传统的工科实验室中进行以学科为主的实践教学,难以适应远程教育的教学方式。如何营造出良好的工科实践教学氛围,合理建设实验条件与环境,规范化和实用化的工科实践教学,也是关系到工科远程教育成败的关键。同时在企业和社会强调需求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如何制定适合远程教育工科实践教学计划?我们要在教学安排上紧扣实践程序和环节,一部分实践环节可以由演示实验、仿真实验、虚拟实验完成。在相关硬件设施和软件要舍得投资,用以建设全新概念的工科实践教学的实体。建成的实体可以用于学制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将远程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载体并与世界教育接轨。

参考文献:

[1]王俊,徐谷波.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2]王秀玲.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1.

[3]苑莹焱.远程开放教育法学实践环节教学模式探讨[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

[4]李波.现代远程教育课程实践环节课教学模式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5]潘美意,黄杰,周漪清.远程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J].开放学习,2007(2).

[6]马莹.建构远程开放教育集中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

第9篇

1构建“多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目标

《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能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这些具体标准的践行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应得以重视。以《专业标准》作为引领,学前教育实践教学应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两层体系。总目标应从认知、情感、能力三个维度进行构建:

1.1认知目标

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强烈动机,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加以运用、体悟、修正、创新,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促进缄默知识的获得。通过实践体悟,引导学生在实践反思中有理论的提升。

1.2情感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价值观、儿童观、保教活动观等观念;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对从事幼教事业的自豪感、自信心;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责任心、爱心、耐心、细心以及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敬业精神。

1.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从事幼教事业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等。在实践总目标的构建基础上,各具体的实践教学分目标应根据实际实施特点进行制定。

2贯穿“全学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全学程的实践教学理念,从时间上看应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始终,从内容上看应渗透至各类型的教育教学活动,从方位上看应拓展至校内校外多个实训场所。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的获得,都需要通过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来实现。

2.1新生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系部领导系统详细的介绍,引领新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形式等专业特色有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明确今后学习与努力的方向。高年级学长与新生就学习体会、学习方法等进行交流沟通,从学生角度解答新生入学来的各种不解与困惑,使学生对于专业学习与生活有深入了解,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通过参观琴房、画室、儿童行为观察室等实训基地,观摩幼儿园等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使学生对专业获得初步的感性认知。邀请幼儿园园长、幼教专家、一线教师等就幼儿教育发展现状、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坚定学生投身幼教事业的决心与信心。

2.2课程教学实践

课内教学是实现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前提与基础。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等各种类型的教学,按相关课程性质与要求,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与实际操作环节。《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游戏》、五大领域教学法等学科应结合各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在课程讲授同时或者课程结束后1~2周安排教学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保教能力、教育教学组织能力、环境创设能力、教具玩具制作能力、一日生活各环节的组织管理能力、家园沟通合作等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素质能力。如五大领域教育课程可以以说课、试讲等形式在多媒体课堂、综合活动室等场所进行。钢琴、舞蹈、美术、手工制作等艺术技能课程,与教师口语、计算机、健美操等素质课程的教学,应将学生实际训练与理论讲授紧密结合,在日常课程教学同时贯穿实践环节的训练。

2.3教育观摩见习

针对不同学科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观摩主题,制定下园观摩计划与实施方案。明确观摩任务,联系对口的幼儿园或早教机构,结合课程安排定期观摩。组织学生做好观摩记录,撰写观摩体会。利用实习实践基地,每学期安排一周的集中见习,具体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幼儿园保育工作等。在学期末进教育教学观摩的讨论、反馈活动,有利于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观摩中的所看、所感、所悟有机结合,增强课程教学的实用性,丰富专业学习的体验性,学生从幼儿园真实情境中获得大量直观、鲜明的专业理念与实际感悟。

2.4技能考核竞赛

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应具备弹、唱、画、舞、写、说、讲、做、演、玩等多种职业技能。在职前阶段应采取课程训练、专门训练、综合训练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每位学生通过技训练,掌握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同时在1~2门技能上有突出优势,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发挥自身特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制定相应的技能考核标准,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自身特点,结合自身优势项目,给予技能综合考核。同时,以赛促训,通过创设多样的技能竞赛平台如儿童故事创作大赛,儿童舞蹈创编比赛、简笔画比赛、手工作品展览、童话剧比赛、教学PPT制作大赛等,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技能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给予有优势才能的学生展示和表现的机会。

2.5第二课堂实践

除课内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之外,鼓励学生走下课堂,走出校园,在社会大实践中锻炼学习。第二课堂实践主要在周末或寒暑假进行,主要内容是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特别是与本专业能力拓展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如到农村幼儿园义务支教、自制玩教具捐赠到民办幼儿园和福利院、协助幼儿园大型演出的策划组织、儿童早教机构业务拓展等。学生在社会大实践中得以锻炼,体现了学有所用的价值,同时在实践中对自身专业知识与能力有了验证与反馈,更好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

2.6毕业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有效的利用最后一学年集中安排的6~8周时间,全身心投入幼儿园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做到实习前有明确的实习计划和目标,实习过程中有经验反思,实习结束后有总结反馈,以保证实习的效果。顶岗实习作为教育实习的补充形式,多安排在最后一学期,以就业为导向,组织有意愿的学生到相应的幼儿园或早教机构,以准教师的身份承担保育和教育的任务,将理论与实践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的得以融合,真正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7科研训练实践科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培养的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这是与原本中师培养的幼儿教师之间的主要差别。科研实践主要包括课程论文、调研报告、毕业论文、参与老师科研教研课题等形式。特别是毕业论文的撰写,从检索查找资料、选题、写作大纲的敲定、论文写作基本规范的实际运用、论文答辩等多个环节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规范科研意识。

3落实“宽覆盖”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为达成实践教学的目标,保障全程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实施,应积极落实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管理运行保障、师资保障、基地保障三个方面。

3.1管理运行保障

完善实践教学各种管理制度。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实践环节所占课内教学时数以及实践教学所占学分比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得以凸显。制定实践教学各方面的管理办法、措施,如实习实训大纲、实践环节考核标准、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办法等,实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实践教学有序高效进行。

3.2师资保障

高校学前教育师资力量是保障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学前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高校教师往往没有在学前教育机构一线工作的实际经验,许多专职教师也缺乏长期深入的下园实践的动力与支撑。他们若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必须对他们进行多形式多途径的进修培训,深入幼教一线定期观摩、调研。通过强化专业技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另外,在具体的见习实习环节,可以聘请幼教一线有丰富经验的幼儿园教师作为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以充实和丰富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3.3校内外基地保障

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组织实施的重要保障。不断改善校内实训条件,整合资源,优化管理,建设好钢琴教室、舞蹈房、画室、作品展览室、儿童行为观察室、心理实验室、模拟儿童活动室等多个校内实训室,以满足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需求。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实习教育基地,不仅能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观摩、实训要求,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从课堂到岗位之间零距离适应,而且能促进高校与幼儿园的深入沟通与合作,双方资源共享、互赢互利,共同发展。进一步拓展实践基地实习、科研、就业的三大功能。

4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规范、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应建立规范的评价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每次实习实训都应有实习实训报告、总结或成果,由专业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并做好记录,按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记入课程成绩。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可以是任课教师、校外实践基地指导教师、或是学生小组,综合不同评价主体的评定意见,给学生公平客观的评价。评价形式也应多元化,将原有的终结性评价扩展为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考评。

作者:潘滨 潘怡 单位:1.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十美堂中学 2.上海市松江区泗泾第五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Z].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