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5:13:57
导语:在观察法的应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观察方法;视觉记忆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4-0090-01
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如果教不得法,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如果学不得法,即便你有再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很难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中学美术学科包括临摹课、写生课,还有欣赏课、手工课。为了更好地进行美术教学,要在已有的教学方法上,探寻独特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这其中,视觉记忆的培养和观察方法的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视觉记忆的培养
美术视觉的记忆是表象的记忆,换句话说,视觉记忆中占重要地位的是表象。所谓表象,是对过去事物形象的印象。其具有两个特征,第一是形象性,第二是概括性,这两个特征决定培养学生视觉记忆的重要性。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视觉记忆能力。(1)注重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这一点,在写生教学中尤为重要,要让学生有意去观察自然和接触社会,形成自己的独特思维。这种有意义的发现,会使学生的记忆加深,形成良好的视觉记忆能力。(2)提倡学生手脑并用,让学生画速写和默写。对学生视觉记忆能力的培养,不能单凭兴趣,还应该在绘画上进行巩固。画速写和默写就是最好的方法,它不但能把当时的注意事物记录下来,而且能通过自己的笔,用速写和默写的形式再现。速写和默写在于勤,头脑中记忆表象和速写默写的资料内容充分交融,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很大的益处。
二、观察教学法的应用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明确的观念,没有明了清楚的观念,也就没有了绘画。”这就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首先是通过感官获得的,观察是人类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智力开发的基础。既然观察在美术课教学中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应用观察法呢?下面就谈一谈几种常用的观察方法。
1. 整体观察
整体观察即总体、全面、完整地观察。就是引导学生把所画的事物,无论是个体还是组合物体,都看成一个整体。组合物体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总体。在一幅图里,应该先构图,即思考如何把整体放在最适当的位置。表现整体的方法是:应该从整体出发,先勾出整体造型,再局部深入,认真雕刻,最后再回到整体。
2. 比较观察
比较观察的方法很多,有形状的比较:长、方、圆、扁等,有距离透视的比较:远近、前后、左右、大小、高低、宽窄、粗细、疏密、清楚与模糊等,有色相的比较:红黄蓝三原色和红橙黄绿青蓝紫光谱等,还有色明度的比较:色的明暗、浓淡等。观察比较的方法,多数是学生练习时才用得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在学生练习中发现共性问题,启发学生面对事物进行仔细观察、比较。对于有问题的学生,要让他们通过观察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自觉地改正自己的错误。
3. 形体观察
美术老师指导学生观察形体,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物体的基本形体结构。所谓的形体,是指用点、线、面,通过长、宽、高这种空间结构树立起物体的基本结构。通常在教学中用到的石膏几何形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在美术绘画课堂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在画粉笔盒、篮球、课桌等类似几何形体时,我们就可以完全借助于这些几何形体的原型。当然,我们在教学时,更应该把多种物体的基本形体,归纳为这几种常见的几何形体,或者是这几种几何形体的多种组合。例如,可以把人的头部看成一个近似的圆形或者一个卵形;一间房子,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三角体和长方体的组合。有了这种形体观察的认识,就可以比较容易掌握物体的基本形状,以及表现这种物体的基本形状所应有的立体感、空间感以及相应的透视变化。
4. 结构观察
物体除了形体,也就是基本形状外,还应该有一种由表及里、内外呼应的结构关系。比如,头部的五官比例――眼睛、耳朵、鼻子、口腔、眉毛的结构。在笔者多年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不善于画细部结构,他们画出的东西容易概念化。其实,没有细节的雕刻就没有情态,所画出的画面,也就没有生机活力。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掌握物体的基本形体基础上,注重对物体细节的刻画。另外一个常见错误是:学生往往不能把物体内外形体的结构呼应起来。以头部五官比例来说,我们平视时,耳朵的长度应该是等于眉毛至鼻底的位置;仰视的时候,耳位明显偏下;俯视的时候,耳朵的位置明显偏高。但是,大多数学生不善于用这种方法观察、比较。再如,让学生写一幅街景写生画,大多数学生观察到了楼房、树、水池、人、汽车、商铺、超市,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一个孤立地存在,大部分学生也是一个一个孤立地画出来。不善于观察比较,造成画面比例失调,显得呆板没有生机活力。
美术作品必须注重作品画面内容和精神内容的感染力。因而我们作画时,要通过自己的观察,依据自己的记忆,把物体的形态,神态充分展露出来,让人们从作品中感知你所表现的内容。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观察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视觉记忆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学美术课堂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多发伤救治;护士定位法;作用和体会
多发伤是急诊科相对常见又紧急的疾病,对于多发伤患者抢救要及时、迅速、准确,抢救过程、转送过程、治疗过程都要做到争分夺秒,这样才会为患者生命的挽救创造更大的机会[1]。所以多发伤患者的救护方法至关重要,现将我院急诊科采用护士定位法救治80例多发伤患者所取得的成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1月――2012年8月急诊多发伤救治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实施护士定位法救治组)和对照组(非护士定位法救治组)各40例,所有患者中颅脑损伤合并四肢骨折13例、合并腹腔内脏器损伤9例,合并脊柱损伤10例,合并腹膜联合伤5例,合并气胸3例。对照组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40.5岁,观察组患者男25例,女15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6.2岁,两组患者的损伤程度、年龄、性别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非护士定位法救治的方法,即采用传统模式,护士只是“见活就干”没有明确分工。
1.2.2观察组采用护士三人定位的方式进行临床抢救,具体方法:把参加抢救的四个护士固定于甲、乙、丙、丁四个位置。甲护士主要由资历高、技术娴熟、经验丰富、应急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的老护士担任,抢救时甲护士要站在患者的床头,主要负责护理评估、开放气道、口咽通气、吸氧、协助医生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并做好抢救做记录;乙护士一般由资历相对高、技术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抢救时乙护士站立于患者的右侧,主要负责心电、血样饱和度、血压监护,必要时做好留置导尿、术前准备或心电复苏抢救;丙、丁护士一般由年轻护士或实习生担任,丙护士位于患者的左侧,主要负责执行医嘱、采血标本等,丁护士位于患者的床尾,主要负责准备物品、药物、联络、记录、协助其他抢救护士等工作。
1.3统计学处理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
2结果
通过救治观察组和对照组医生满意度及救治效果结果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观察组医生满意度、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深化,护理急救模式和服务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急诊科护士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挑战,尤其急诊科多发伤患者的病情一般急、危、重,抢救工作要求快、稳、准,这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管理、新技术,才能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抢救技术和其他工作能力,使患者得到及时、安全的护理服务。护士定位法具体优点如下:①为急诊科护士素质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我院急诊科为实施护士定位法,全科护士必须进行麻醉科、心电监护、心电除颤、气管插管技术、心肺复苏等相关知识和技术操作的培训,还要定期进行多发伤急诊抢救的模拟演练,同时请护理部和科室领导评分指导,并对模拟演练结果给予反馈。所以护士定位法的实施提高了全体护士的责任感和整体感,也使理论和操作技术更加坚实和娴熟。②护士定位法效率高:护士定位法使护士的职责分明,分工明确,特别在急诊多发伤抢救中可以节省时间、避免了医护人员的过多走动,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做到忙而不乱,保证第一时间内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和气道等,呼吸道梗阻或窒息是导致多发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要在抢救第一时间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迅速将患者的口咽部异物、血块、痰液清理干净,以保证呼吸道的通畅,这样可以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的成功率。③提高医生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护士定位法的实施使抢救过程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可以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还可以及时做好各项辅助检查,这使医生、患者、患者家属的满意度都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护士定位分工会使多发伤患者的救治工作井然有序[2],避免了护理人员的浪费,节省了时间,取得了医生及患者、患者家属的信任和满意,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儿留置针; 单手进针; 提高; 穿刺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a)-0119-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器重,对医务人员的期望值升高,对护理人员的穿刺都要求一针见血。使用静脉留置针后,能保证各项治疗及时完成,患儿也减少了反复多次穿刺的痛苦,且肢体活动方便,深受广大医务人员和家长的喜爱,因此在儿科病房广泛使用。随着留置针在儿科诊疗护理中的广泛应用,如何快速成功地对小儿进行留置针穿刺和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圆满完成住院治疗成为儿科医护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本院在2009年4~12月随机抽取400例患儿进行改良进针手法和传统手法的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12月0~3岁患儿400例,女167例,男233例;新生儿缺血性脑病及颅内出血21例,肺部疾病208例,腹泻病120例,其他疾病51例。全部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传统手法和简易手法交替进行,留置针一律选用BD24#针。每名患儿在穿刺时有一名家属陪伴,另有一名护士作为助手帮忙进行固定和协调。排除穿刺者情绪因素影响,选择患儿家属认同并有一定穿刺水平,对两种进针手法掌握熟练的护士进行操作。
1.2 方法
1.2.1 留置静脉的选择 留置针的目的是为了更持久有效的使用此静脉通路,因此,笔者在选择留置部位时要注意尽量避开选择过细的血管和活动过于频繁的关节部位。小儿头皮静脉分支甚多,且易于固定,方便小儿肢体活动,故在为新生儿和婴幼儿进行静脉穿刺时,首选头皮静脉,如额上静脉、颞浅和耳后静脉;有颅内出血、新生儿缺血性脑病的患儿因为要减少搬动,防止出血,因此不提倡头皮静脉穿刺;对在暖箱中的低体重的新生儿多采用腋静脉,因其贴近心脏,血管粗直,较周围浅静脉充盈,且固定后患儿拔针概率小[1];对1岁以上的患儿多采用粗、直、弹性好的四肢浅静脉[2],如手背静脉、桡侧浅静脉等。
1.2.2 穿刺方法 (1)传统方法:一人固定患儿,左手绷紧皮肤,使血管绷直并显露清晰,右手持针翼,在距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0.3 cm呈15°~30°角刺入,见回血后降低为15°~20°角,继续进针0.2 cm左右后,左手持针Y部往前送,右手持针翼往后退,将外套管全部置入后固定。固定时使用统一敷贴,固定牢靠。(2)简易单手进针法:采用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翼,在距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0.3 cm呈15°~30°角刺入,见回血后降低为15°~20°角,继续进针0.2 cm左右后,左手一直绷紧皮肤不放,保持血管一直处于绷直的位置,右手食指从针翼下方换至留置针Y部右侧并往后滑动,滑动时勾住针翼,拇指则顶住Y开口处往前送外套管,直至外套管全部送入后固定。固定时使用统一敷贴,同样方法固定牢靠。
1.2.3 固定方法 (1)头部固定法:患儿头喜欢不停转动,摩擦频繁[4],且头皮出汗较多,固定留置针的胶布容易松脱,导致留置针脱出而留置失败。在留置针的棱角处笔者按黄文景等[5]人的方法处理,用少量棉花铺垫,以减少留置针针梗和肝素帽持续压迫局部带给患儿的伤害。在3M膜固定时我们注意透气,不包绕过多的长胶带,而是用皮肤外伤固定用的5号弹力网套,套进患儿头部,这样能有效透气,不会给患儿带来不适,并延长留置时间。(2)四肢固定法:沈梨芳等[6]对新生儿采用海绵代替小夹板固定四肢静脉留置针,因新生儿皮肤娇嫩,四肢活动度较婴幼儿小,笔者采用薄层小纸板固定,并在关节骨隆凸部位使用少量棉花铺垫均匀后再固定,这样可以避免针梗处和肝素帽持续压迫局部,引起局部压伤;再用本人穿着的松紧适宜的棉质袜子套上,也可以用小毛巾包裹,或用棉质手套带上,可以避免被服或衣物把留置针带脱;对于烦躁好动的患儿要对家属加强宣教,指导家属看护。(3)家属宣教:对留置针的一般护理和注意事项与家长进行沟通,指导其如何简单护理,避免触碰,不让患儿接触过湿的东西,保持敷贴的稳定性,对出汗过多的患儿每天更换敷贴后使用小绷带环形包裹。
1.2.4 患儿的配合 (1)家长陪伴:0~6个月的婴儿尚无情感意识,笔者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尽量不要求家长的陪伴;6~18个月的患儿有自我意识,对家长的依赖性强,但对言语能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笔者在进行穿刺之前,应用夸奖来消除患儿的负性情绪,同时要求家长一旁陪同;1.5~3.0岁的患儿分离性焦虑情绪明显,笔者要求家长陪同,并做好沟通,在穿刺之前注意应用鼓励性的言语,选择依从性高的患儿做为榜样,鼓励其他患儿跟护士配合。(2)患儿的情绪分级:在穿刺前不将患儿的情绪分级区分出来,只在穿刺成功后评价两种注射手法的成功率时体现。合作:是指患儿不哭闹,安静地接受注射,或有啼哭但在穿刺时没有挣扎。欠合作:是指患儿有啼哭,有挣扎,但挣扎能被协助的家长劝阻,在进针时不挣扎。不合作:是指患儿情绪极度烦躁,剧烈挣扎,在静脉穿刺时掌控不住,或进针后仍有挣脱掌控的表现。
1.2.5 留置成功的标准 成功:留置2 d以上,局部无红、肿、硬结、苍白,或树样红线。不成功:留置2 d以内,或第二天就出现红、硬结、输液不通畅。满意:留置5 d左右,无红、肿、硬结、苍白等现象的发生。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实验数据的处理均经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简易进针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手法,应用传统进针手法和简易单手进针手法的静脉穿刺成功率比较,见表1。在患儿不同情绪中的成功率比较见表2。
3 讨论
两种进针手法的穿刺成功率有明显的差异,特别对不合作和欠合作的患儿,使用单手进针时左手一直绷紧血管两端皮肤并固定不动,这样可以协助固定而使患儿挣扎的力道减弱,右手进针,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静脉穿刺并成功置管,成功率高。而传统进针手法失败主要包括几种情况:(1)穿刺见回血后,左手要帮忙送进外套管,放松了绷紧的皮肤,导致原来绷直了的血管恢复了其本身的弯曲走向,造成送管时捅破血管的概率增加,对较细的血管比简易的单手进针法更难置管成功;(2)小儿不合作者居多,双手放开患儿后,患儿再次挣扎时很容易就将留置针带出而造成穿刺失败。
[参考文献]
[1] 艾芳.不同年龄小 儿静脉留置针部位选择与留置时间的护理[J]. 医学信息,2008,21(8):1374-1375.
[2] 张云红.不同部位留置针在婴幼儿腹泻中的应用观察[J]. 临床护理杂志,2010,9(3):72.
[3] 冯艳华.小儿静脉留置针安全留置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2009,7(7):1965.
[4] 冯艳华,兰慧芬,陈汉锦.小儿经外周不同部位留置针输注静脉营养液留置失败的原因分析[J]. 临床护理杂志,2010,9(5):70-71.
[5] 黄文景.患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改进与应用[J]. 护理管理杂志,2006,6(9):52-53.
[关键词] 音乐疗法;普外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c)-110-01
近年来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1]。普外科患者一般心理不良情绪和疼痛等问题均出现得较多,通过音乐治疗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6年1月~2009年3月收治的120例普外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75例,女性45例,年龄35~68岁,平均(45.6±12.6)岁,原发病:甲状腺瘤32例,乳腺癌25例,肝胆管结石28例,胆囊疾病20例,结肠癌15例。120例患者均能通过语言交流完成问卷调查,排除语言表达不清、精神障碍等不能自行完成本调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依据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原发病等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外科患者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音乐治疗,①制定音乐疗法计划:依据普外科患者不同程度的心理状态,分别采用相应接受式音乐治疗进行护理。②具体方法:患者术前通过用MP3或录音机听日常喜欢的轻音乐,音量适度,每天听音乐最多不超过3 h。在听轻音乐的过程中,患者采取仰卧位,进行腹式深呼吸,放松精神和全身肌肉。手术过程中选择恬静、柔和、舒缓的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做到既可以让患者感受到优美的音乐节奏、旋律,同时又不能因轻音乐分散术者的注意力,喧宾夺主。音量要适度。背景音乐应以患者喜欢,其次术者接受为准则。术后为患者选择带有催眠性质的轻音乐,同时还要患者接受,选择10~20首,有助于患者麻醉剂失去效用后缓解疼痛,同时帮助患者快速睡眠,提高睡眠质量,利于患者生命体征保持平稳。③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耐心告知术前、术后过程中注意事项,同时解答患者相关问题,通过音乐疗法缓解患者紧张心理情绪,以减少患者疼痛。
1.3 观察指标
1.3.1心理情绪评分情况的比较运用焦虑评估量表(SAS)、抑郁评估量表(SDS)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心理情绪评分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
1.3.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的比较评价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睡眠质量情况,参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价标准,由19个自评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累积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分析,P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SAS、SDS、PSQI情况的比较情况见表1。观察组术前SAS、SDS、PSQI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音乐治疗是近些年来新兴的,将音乐、心理及护理学综合应用的一门学科。音乐疗法自古希腊、罗马时代末期开始应用,起初只是应用于心身疾病、神经症、老年痴呆等,逐渐扩展到医学其他领域[2]。普外科患者往往由于因对手术治疗存在一种恐惧心理,过分焦虑、忧郁不仅影响心理情绪变化,同时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由于术前、术后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会造成血液循环较差,痛阈值降低,对术后疼痛过于敏感,影响术后恢复[3]。本研究通过音乐疗法,通过对观察组患者播放不同形式轻音乐,调整和改善患者大脑皮质功能,使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保持愉快、舒适的情绪,从而提高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SAS、SDS、PSQI三个项目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王玉芝,王加荣,刘淑丽.音乐护理在围手术期病人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8):134-135.
[2]马丽,余丽君.我国运用音乐进行疼痛干预的护理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68-270.
[3]倪燕利.手术室背景音乐的需求调查与讨论[J].天津护理,2008,16(4):228-229.
【关键词】 课堂观察 高中运用 新课程
1. 运用课堂观察化解教学重难点
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的。因此,教师在备课之前就需要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所在。还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明确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例如,在复习if引导的虚拟语气的时候,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个语法知识还是不能充分理解,观察到这一现象之后,笔者改变了教学策略。笔者设计了“接龙游戏”来复习高三语法if引导的虚拟语气,具体是这样要求和组织的:四人一组,一个学生说完由if引导主从复合句后(用虚拟语气),另一个学生需要将前一个学生主句变成从句,然后再造句,这种设计形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动脑,无形中还能造出许多精彩的句子。现仅举一例:
S1: If I were you, I would buy a new cellphone. S2: If I were to buy a new cellphone, I would borrow some money. S3: If I want to borrow some money, I would ask you for help. S4: If you ask me for help, I will say sorry because I have no money.
显然这种“接龙游戏”具有开放性,在这种开放性的操练中,学生的听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和快速反应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更是让学生对虚拟语气有透彻的理解和应用,也让学生在这种紧张而又充满幽默调侃的氛围中轻松有效地获取了语法知识习得。
2. 运用课堂观察优化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随着高考中作文分数的不断提高,我们不得不对写作教学投以高度的重视。但是通过课堂观察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写作似乎都不感兴趣。这让我一时非常头疼。近期我又观察到班里的很多学生都拿起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课堂上偷偷上网。于是我灵机一动,想出了妙招,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先进的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也应运而生。他们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影响着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如何看待目前的现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此类话题在教材中多次出现,如广告、网络,手机等话题层出不穷。话题一提出,同学们的写作积极性都很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运用所学英语知识,我设计了好几种练习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在翻译句子时,我给出了一定的提示,例如:高中生上网有利也有弊。(there be);很多高中生爱上网的原因是为了打游戏(the reason why ... is that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正确利用网络(only倒装);有些高中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我们应该采取措施让他们远离网吧(be addicted to; keep off )。这种练习对中等生及中等偏下的学生很有帮助,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3. 运用课堂观察优化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合作学习法的运用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增色不少。但是通过课堂观察仍然可以发现不少问题。
例如,在听其他老师上课的时候,A老师在播放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听力材料的时候,组织了这样一个合作学习活动,用多媒体呈现下列任务:Imagine your home begins to shake and you must leave. You’ve time to take only one thing out. What will you take out and why?任务呈现完毕之后,A老师还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 Please discuss it in your group in three minutes. After that, every group should choose a student to report.
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在A老师布置完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之后,每个小组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小组内的成员都在激烈地讨论着。最终小组合作学习取得了成功,各个小组都能顺利完成合作学习任务。但是通过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在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内,发言的基本都是性格外向的或者是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那些性格内向的或者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基本是随波逐流,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丝毫没有自己的主见。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却忽视了一部分学生,不利于全体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基于上述课堂观察,在课后我向A老师进行了反馈,经过大家的研究,最终提出对策:在每次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都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要求小组内的每一位学生在讨论之前都要在笔记本上写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拿到小组内进行讨论,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发言。最终再形成一致意见。提出这种想法之后,我们几位老师在事后都进行了相关的教学实践,取得了理想的合作学习效果。
4. 结束语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的粗浅总结,如今课堂观察在高中英语课堂中运用的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我们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教授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对课堂进行观察,从而根据观察到的学生反映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复发缓解型;甲基强的松龙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2.047
Observation of application effect by methylprednisolone in 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 patients WANG Song. Liaoyang City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201 Hospital, Liaoyang 11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pplication effect by methylprednisolone in 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18 patients with 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 in research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treatment measures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59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dexamethasone for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methylprednisolone for treatment.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au protein, S100 protein, interleukin-23 (IL-23), interleukin-17 (IL-17)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tau protein and S100 protein levels respectively as (72.7±6.4) and (720.6±35.5) pg/ml, which were respectively (66.9±7.7) and (688.6±40.3) pg/ml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better au protein and S100 protein levels after treatmen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Multiple sclerosis; Relapsing-remitting; Methylprednisolone
多发性硬化为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免疫性疾病,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则是多发性硬化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现阶段临床上尚未明确发病原因[1-4]。临床上通常将药物作为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式, 近些年, 临床上逐渐将甲基强的松龙应用于该病的治疗中,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5]。本研究为探讨甲基强的松龙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采用不同方式对收治的118例患者进行研究, 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18例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进行研究, 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9例, 女40例, 年龄最小24岁, 最大49岁, 平均年龄(31.9± 4.3)岁;病程最短4个月, 最长7年, 平均病程(3.2±0.7)年;
观察组患者中男23例, 女36例, 年龄最小22岁, 最大50岁, 平均年龄(33.2±4.9)岁;病程最短3个月, 最长6年, 平均病程(3.3±0.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地塞米松治疗, 15 mg地塞米松与250 ml 0.9%生理盐水进行混合, 静脉滴注治疗, 1次/d, 连续用药1周。观察组患者采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 将500 mg甲基强的松龙和250 ml 0.9%的生理盐水进行混合, 静脉滴注治疗, 1次/d , 连续用药1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取静脉血5 ml及3 ml脑脊液进行离心分离, 并取上清液置于-80℃环境下保存备。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au蛋白及S100蛋白水平变化情况, 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23、IL-17水平进行比较, 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对上述指标水平进行检测;治疗后随访1年, 对两组年复发次数进行比较。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au蛋白及S100蛋白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tau蛋白及S100蛋白水平分别为(63.2±9.0)、(660.8±34.3)pg/ml;对照组分别为(64.2±9.4)、(663.2±32.9)pg/ml;治疗前两组患者tau蛋白及S100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0、0.388, P=0.556、0.699>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tau蛋白及S100蛋白水平分别为(72.7± 6.4)、(720.6±35.5)pg/ml;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为(66.9±7.7)、(688.6±40.3)pg/ml;治后观察组tau蛋白及S100蛋白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50、4.577, P=0.000、0.000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3、IL-17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IL-23、IL-17水平分别为(692.5± 52.2)、(82.5±9.4)pg/ml, 对照组治疗前分别为(695.6±54.0)、(83.6±9.9)pg/ml, 两组治疗前IL-23、IL-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7、0.619, P=0.752、0.537>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IL-23、IL-17分别为(398.9±25.5)、(50.4±8.8)pg/ml;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分别为(487.7±32.2)、(68.6±14.3)pg/ml;治疗后观察组IL-23、IL-17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606、6.625, P=0.000、0.000
2. 3 两组患者年复发次数比较 治疗后随访1年, 观察组患者平均复发次数为(0.8±0.1)次;对照组为(2.0±0.3)次,
观察组复发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148, P=0.000
3 讨论
多发性硬化为临床常见病, 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 其主要病理特征为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5, 6]。临床研究显示, 多发性硬化患者发病初期多伴有非髓鞘神经损伤, 且在体内免疫T细胞介导下极易导致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发生病变, 对患者健康的影响极大。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为多发性硬化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其病变部位以脊髓部及脑部较为常见, 且该病极易反复发作, 因此, 临床上必须要加以重视,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7-10]。该类患者急性发病期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其对改善患者机体炎性水平及神经元受损症状有重要帮助[2]。甲基强的松龙是临床上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较为常用的一种糖皮质激素, 该药物可有效的对炎性细胞因子进行调节, 对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该药物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对B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进行抑制, 有利于减慢B淋巴细胞分化过程, 进而可有效减轻免疫活性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所造成的影响;此外, 该药物还可有效的改善机体炎性症状, 有利于对神经传导阻滞情况进行调节, 对改善神经功能及微血管损伤情况有重要帮助[11-14]。
临床研究显示[3], 血清tau 蛋白及S100 蛋白在多发性硬化患者非髓鞘神经损伤的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临床上评估患者胶质细胞受损情况的一项重要依据。tau 蛋白多位于神经细胞轴突内, 对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帮助, 且有利于维持轴突形态。若患者机体发生病理变化, 体内tau 蛋白则会产生过度磷酸化现象, 且可对微管相关蛋白造成影响, 导致微管相关蛋白分离, 从而导致轴索损伤现象发生[15-17]。S100 蛋白则多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胶质细胞内, 若机体受损, 则可促使胶质细胞分泌S100 蛋白修复神经。而血清IL-23则在多发性硬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急性期及慢性期多发性硬化患者机体IL-23水平和正常人相比均升高, 进而极易导致体内T细胞活性及巨噬细胞活性增加, 导致患者机体产生炎症[18-20]。
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采用地塞米松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 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tau蛋白、S100蛋白、IL-23、IL-17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tau蛋白及S100蛋白水平分别为(72.7±6.4)、(720.6±35.5)pg/ml;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为(66.9±7.7)、(688.6±40.3)pg/ml;治疗后观察组tau蛋白及S100蛋白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观察组复发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给予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效果显著, 对减少患者复发有重要帮助, 临床价值显著, 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秦栎媛.观察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疗效.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25):158-159.
[2] 李康宁, 樊永平, 王文明, 等.针刺对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疲劳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环球中医药, 2016, 9(8):1024-1026.
[3] 聂菀, 吴哲.采用α-硫辛酸改善多发性硬化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12):196-197.
[4] 郑迪. 甲基强的松龙联合β-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20):15-16.
[5] 梁军利, 赵丽君, 吕海东, 等. 甲基强的松龙对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血清及脑脊液白介素-23、白介素-17水平的影响.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4, 13(3):301-303.
[6] 李海虹, 陈庆.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在多发性硬化治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及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14):43-44.
[7] 刘博, 孟凡超, 孙世龙, 等. 甲基强的松龙联合β-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疗效观察. 河南医学研究, 2014(12):55-56.
[8] 蒲志勇, 柯莎.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联合硫辛酸疗法对不同类型多发性硬化的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15):3-5.
[9] 陈娅. 甲基强的松龙联合β-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疗效观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17):105-106.
[10] 周厚仕, 肖文兰, 吴森德. 甲基强的松龙鞘内注射治疗急性期多发性硬化的疗效观察. 当代医学, 2013(9):132-133.
[11] 卫国, 阮波群. 甲基强的松龙两种给药方式对急性多发性硬化神经功能和复发的影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11):106-107.
[12] 袁媛. 鞘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多发性硬化临床应用价值. 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7):131-132.
[13] 辛琳琳, 张卫红, 杨红玉, 等. 甲基强的松龙鞘内注射治疗急性期多发性硬化的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24):140-141.
[14] 田松琴, 张义, 罗亨勤.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疗效观察. 西南国防医药, 2015, 25(5):528-529.
[15] 王静.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效果观察.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0(8):147-148.
[16] 许艳秋, 李笑男, 李广明. 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多发性硬化用药效果的初步观察及评估. 中国医药指南, 2016(5):93-94.
[17] 董玉宝. 甲基强的松龙联合参芪养髓方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17):103-104.
[18] 潘向军, 刘国敏.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疗效观察. 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19):57-58.
[19] 彭富, 黄载文.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疗效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17):27-28.
关键词 滴注鼻饲法 胃癌术后 营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318
胃癌在我国消化道肿瘤中发病率仍居于首位,手术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术后护理尤为重要,正确的指导,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饮食护理在胃癌术后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护理内容,早期给予滴注鼻饲法帮助患者补充营养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力,促进切口愈合,有利于身体康复,减少肿瘤复发。将应用滴注鼻饲法在胃癌术后患者的效果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9月收治胃癌患者38例,均进行了胃大部分切除手术治疗,术后给予化疗。其中男12例,女26例,年龄39~68岁。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进行编号,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9例。两组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病情状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医疗护理,主要内容包括卧床休息,观察手术切口情况,保持导管固定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注意皮肤护理,防止褥疮发生等。在饮食上术后48小时禁食,静脉给予营养支持保证机体需求,术后3~4天拔管,5~7天根据患者情况可经口进全流食。实验组除给予患者常规的医疗护理外,重点给予饮食护理。术后24小时后肠蠕动功能恢复,可停止胃肠减压,开始以持续肠内营养,遵循浓度由低到高,容量由少到多,速度由慢到快的原则。首先采用滴注鼻饲法注入少量温水,方法是用胃肠营养输注器匀速滴注,速度20ml/小时,每2小时滴注1次。如无不适,8小时后可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TPF、肠内营养混悬液SP、肠内营养乳剂TPF-D等。输注速度可根据患者情况设定为20~50ml/小时,10小时持续匀速滴注,营养液温度38~40℃。观察患者反应,根据患者反应来调整输注浓度和速度。常见的反应有腹胀和腹泻,如患者腹泻次数超过4次可给予止泻剂。如患者出现明显腹胀,可暂停输注肠内营养,协助指导患者下床活动。如无不适,第2天可将滴注速度调整为60~80ml/小时,15小时持续匀速滴注。第3~5天可给予匀浆膳,输注速度100ml/小时。15小时匀速滴入。匀浆膳为各种天然物质的熟制品粉末,三大营养素配比为蛋白质17.0%、脂肪28.5%、碳水化合物54.3%、膳食纤维2.26%以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每毫升提供4.18kJ热量。第6天可拔管经口进食,饮食上可给予高蛋白低脂肪饮食。观察两组术后身体恢复情况。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X2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患者进行饮食干预1个月后,两组测体质量,给予体质量评价。体质量增加或减少≥2kg为增加或减少。<2kg为体质量稳定。两组体质量情况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体质量增加和稳定例数多于对照组,见表1。
两组1个月后血清白蛋白含量比较(P<0.05),实验组正常率高于对照组,见表2。
讨 论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居各类肿瘤的首位。在胃的恶性肿瘤中,腺癌占95%,这也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乃至名列人类所有恶性肿瘤之前茅。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当临床症状明显时,病变已属晚期。因此,要十分警惕胃癌的早期症状,以免延误诊治。胃癌的病理类型主要是腺癌,其他类型的胃癌有鳞状细胞癌、腺鳞癌、类癌、小细胞癌等,后几种类型较少见,不同类型胃癌的治疗方案存在差别。
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是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脏器。胃癌术后部分或全部切除使胃的结构发生变化,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了影响,出现胃纳不佳,餐后饱胀,消化吸收功能紊乱等症状或者手术后患者不能正常进食,和机体消耗代谢旺盛等,使体内蛋白质、脂肪大量被消耗,引起负氮平衡和营养状况的进行性恶化,导致患者体重指数过低,血清白蛋白含量偏低,机体免疫力下降,使的术后化疗不能如期进行。导致手术并发症的增加,甚至影响术后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正确有效的的饮食护理,及时补充胃癌术后患者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可以改善营养状况,增加机体免疫力,减少肿瘤复发几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通过对患者体质量和血清白蛋白含量的检测对照,了解机体营养储备情况,应用滴注鼻饲法对胃癌术后患者的饮食护理干预,使实验组营养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证明了饮食护理干预对提高胃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江,徐峰,张海涛.影响胃癌临床预后的多因素分析.苏州大学学报,2005,25(3):498-499.
2 兰秀芬,崔秀芹.胃癌术后的饮食护理.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7,28(2):80-81.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胺碘酮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intravenous amiodarone to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ZHANG Ze-ping,CAI Liu-yan.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uoyan City,Henan 47100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ation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ravenous amiodarone to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with cardiac disease. Methods 61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eillation were observed. After an intravenous load, intravenous amiodarone was administrated continuously.
Starting doses for patients was 150 mg and inject ends in 10 min.The speed of continuously-pumped amiodarone was 0.5mg/min.After 30min, sinus rhythm and ventricular rate were fasterstill.Patients were given additional doses of amiodarone(150 mg).Results Atrial fibrillation was reverted to sinus rhythm with 48 hour in 51 of 61 cases (86.3%). Sinus bradycardia occurred in 2 patients.The drug can not cause adverse reactions inclding hypotension,worsen heart failure,worsen angina and Long QT. Conclusion Intravenous amiodarone is effective and safe in the treatment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Key words】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Amiodarone;Sinus bradycardia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血栓栓塞和心功能恶化;因此应予以积极治疗,尽快转复窦性心律。药物复律和室律控制仍是目前临床治疗房颤的主要方法。本文报告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午1月至2009年10月,我科收治器质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61例,男35例,女26例,平均年龄(56.4±11.3)岁,冠心病36例,高心病20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发作期间,出现心功能不全者32例,心绞痛者21例,两者均出现者8例。入选标准:有基础心脏病患者,经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诊断为心房颤动者且心室率>100次/min。排除标准: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颤伴血流动力学紊乱者、心室率
1.2 方法 所有用药患者描记心电图、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心电血压监测。胺碘酮注射液(杭州法国塞诺菲民生制药公司生产)。所有患者先胺碘酮注射液150 mg+5%葡萄糖注射液20 ml、10 min内静脉注射完,随后以速度1 mg/min静脉泵入维持,观察30 min未转复窦律者,心室率仍>100次/分者追加静脉胺碘酮注射150 mg,6 h后改为0.5 mg/min,24 h总量不超过1200 mg。
1.3 观察指标级疗效判断 ①转为窦性心律,心室率小于100次/分;②用药前后的心功能分级;③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
2 结果
2.1 61例患者中,18例在4 h内转复为窦性心律,21例4~12 h后转复窦性心律,12例12~48 h后转复窦性心律。48 h共计转复51例,转复率为83.6%。
2.2 不良反应 1例出现恶心、呕吐,给甲氧氯普胺(胃复安)针剂肌注后症状缓解;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停药后恢复正常。未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低血压、心衰加重、心绞痛加重及QT间期延长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房颤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血流动力学紊乱,诱发和加重心衰,增加栓塞发生率。部分特发性房颤无明显的病因可查,长期房颤使房室扩大,易形成电重构,使房颤持续,形成“房颤引起房颤”[1],使复律困难,对于阵发性房颤,目前主张尽可能恢复为窦性心律,在房颤心律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情况下首选药物复律。
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阻滞折返激动的作用,是一种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同时又能扩张冠状动脉及外周动脉,可增加冠状动脉供血,降低收缩压和后负荷,负性肌力作用轻微[2]。因此,胺碘酮在房颤的药物治疗中具有较大的优势,不仅可以较好地转复及维持窦性心律,而且对心功能不全和心肌缺血患者,较其他抗心律失常药更为安全,不良反应较小。研究表明[3,4],胺碘酮转复为窦性心律,均高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本组61例器质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有心功能不全和或心绞痛发作,用药后未发现心动过缓、低血压、心功能恶化、心绞痛加重以及QT间期延长等不良反应。说明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器质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耐受性好、安全有效。一些临床试验也证实了胺碘酮治疗房颤的疗效和安全性[5,6]。
参 考 文 献
[1] Quyang,Bansch D,et al,complete,Iso1a"Onoflen.Atrium surrounding the pulmonary veins new insights from the double-Lasso techique in paroxysnlal atrial fibrillation.Circulation,2004,110(10):20090-20096.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等.胺碘酮抗心律失常应用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1065.
[3] 董燕,闫文杰,卢军利.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胺碘酮与西地兰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比较.河北医药,2008,(30)6:779-780.
[4] 郭华,孙秋虹,彭芳.急诊静脉应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疗效分析.中原医刊,2007,(34):1748-1749.
【关键词】早产儿;发育支持性护理;效果观察
发育支持性护理是改变NICU环境和照顾方式,从而预先保障早产儿及其家人的身心健康的护理方法[1]。它要求护理人员能预先估计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应激压力,给予支持性的措施,缓解压力,促进发育。为了提高早产儿的长期生存质量,国外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关注早产儿的发育支持护理研究,并广泛应用。本院于2006年5月至2007年9月对入住NICU的42例早产儿实施了发育支持性护理,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本院NICU自2006年5月至2007年9月早产儿病例84例,出生时伴有窒息19例,并发早产儿肺炎11例,并发早产儿肺透明膜病7例,胎粪吸入5例,颅内出血6例,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4例。将84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42例,对照组42例,2组患儿均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2]。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发育支持护理
1.2.1.1 适宜的环境、温度 早产儿室温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55%~65%,并根据早产儿的体质量、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另外提供同步综合感觉刺激训练,在患儿醒时播放轻音乐,在患儿暖箱或床头放置色彩鲜艳的玩具,护理人员穿粉红色的护士服等。
1.2.1.2 减少刺激 ①减少光线刺激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早产儿室,夜间及暖箱内用15W灯泡照明,治疗需要开大灯时,暖箱用深色布罩遮光,避免灯光直接照射早产儿的眼睛,建立24 h的昼夜循环模式,为早产儿模拟一个类似子宫的幽暗环境;②减少噪音刺激护理人员说话、操作尽量轻柔,不高声谈话,不敲打暖箱。吸痰时先关掉呼吸机的报警,对监护仪、输液泵等的报警及时反应,避免突发高频声音,控制室内声音强度
1.2.1.3 “鸟巢”护理 用红色卡通图案的绒布制成形似椭圆形的“鸟巢”,大小依早产儿大小定,整个“鸟巢”的夹层放高弹力棉,底层为水垫,使用前先将“鸟巢”放暖箱预热5 min,再将早产儿放入“鸟巢”,摆放为四肢中线屈曲位,促进手-嘴综合能力的发展。
1.2.1.4 早产儿抚触 一般沐浴后再进行抚触,调节室温为24℃~26℃,胎龄小、体质量轻、体温不稳定的早产儿在暖箱或红外线床上进行抚触。抚触时播放舒缓的轻音乐,进行抚触的护理人员不能有指甲,洗净双手后在手上涂强生BB油,用指腹依头面部、胸腹部、背部、上肢、下肢的顺序进行抚触,早产儿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抚触的同时用温柔的语言与早产儿沟通、交流。2次/d,每次10~15 min,并在抚触中严密观察早产儿的神志、哭声及皮肤温度等,如出现异常如呕吐、哭闹不止等现象立即停止抚触并对症处理。颅内出血及胎龄
1.1.1.4 母婴接触 早产儿病情基本稳定后,护理人员指导母亲喂奶,并让婴儿与母亲皮肤接触,进行袋鼠式护理,将婴儿包好尿布放在母亲的胸前,让婴儿听到母亲的心跳,得到母亲的抚慰和陪伴,产生安全感。
1.2.2 对照组 传统常规护理:即用传统的护理模式,未制定24 h护理计划,操作、护理时无有意识的减少噪音、光线及疼痛的刺激,无“鸟巢”护理及早产儿抚触,父母可看望婴儿但不进行袋鼠式护理。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平均每日体质量增长、进奶量较对照组多,平均黄疸指数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呼吸机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01
3 讨论
早产儿由于在宫内发育时间不够,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而NICU的环境远不如子宫内环境幽暗舒适,光线和声音的刺激最多最随意。NICU 24 h便于观察的明亮光线尚无证据表明其强度在安全范围内,而光线对早产儿脑部发育有很大影响,光线刺激可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增高,生长发育缓慢,持续性照明能致早产儿生物钟节律变化和睡眠剥夺[3]。NICU噪音水平一般在50~120 db,超出执业安全与健康管理部门80 db的标准[4]。噪音对早产儿正在发育中的大脑有很多不良反应,可引起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急剧波动,还可带来长期的后遗症,如听力缺失、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等[5]。早产儿在NICU中须接受多种检查和侵入性操作,大部分操作和检查都有疼痛,这些不良刺激可导致早产儿缺氧和产生不良生理反应,长期发生会对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发育支持性护理考虑需要个体性,制定24 h照顾计划,使早产儿建立昼夜生理规律,注重环境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尽可能排除环境中防碍生长发育的因素,减少环境和医疗护理获得给患儿带来的有害刺激,使刺激适度,从而提高早产儿的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采用“鸟巢”护理,周边用绒布围成椭圆形,使早产儿有边界感和安全感,可达到抚触和固定的效果,摆放的四肢中线屈曲位与胎儿在宫内姿势[6]相似,可促进身体的伸展和屈曲的平衡,使其感觉更舒适、安静,减少哭闹和机体能量的消耗,使体质量增长加快。婴儿在发育过程中有被触摸、拥抱及关注的需要,早产儿抚触可使早产儿体质量增加快,摄入奶量多,睡眠时间长[7],同时能提高婴儿的免疫力和应激力,并能降低婴儿黄疸指数和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8]。而实施袋鼠式护理,让母婴直接皮肤接触,能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消除NICU环境引起早产儿与母亲分离而产生的不安全、隔离的感觉,有利于早产儿日后社会行为发展。
参考文献
[1] Clohety JP,Star AR.Developmental Supportive Care.Manual of Neonatal Care.(1STed).Lippincorr Williams &Wilkins,2003:151-153.
[2] 金汉珍,黄得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3.
[3] Sisson RC.Hazards to vision in the nurery.The New England of journal of Medicine,1985,313(7):444-445.
[4] Gadeke R,Doring B,Keller F,et al.The noise level in children′s hospital and the wake-up threshold in infants.Acta Pediatric Scandinavica,1969,58(2):164-170.
[5] Thomas KA.How the NICU environment sounds to a pretem infant.American Journal of Maternal and Child Nursing,1989,14(4):249-251.
[6] 吴红燕,康文清,赵磊.鸟巢护理应用于早产儿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5,20(2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