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31 13:16:21
导语:在研讨交流发言材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计划要求
1、个人自学。全体党员干部要联系岗位工作实际和个人思想实际,边学习边思考,每个专题要形成个人学习成果,以心得体会方式记录。2、科室讨论。各科室围绕专题,安排专门时间开展集中讨论,每名成员都要围绕专题进行发言,并在讨论基础上形成支部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报活动专班。3、中心组学习交流。中心组成员要在自学和调研基础上,事先准备发言提纲,交流时要紧紧围绕讨论的专题,紧密联系本人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注重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4、全体党员集中研讨。组织召开全体党员专题研讨会,开展集中交流。并邀请工作对象、服务对象、基层群众代表参加。分局讨论形成的成果,要在专题研讨会上作交流。
二、检查情况
好的方面:一是组织严密。各科室及时召开科务会,传达学习4号文件及计划要求。在工作之余,专门安排时间组织科室讨论,针对业务科室实际工作情况,对照专题认真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办法,明确了工作规章制度。二是态度端正。在讨论活动中,每名党员干部都能思想重视,积极参与,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自我反省,查找差距,每个专题都撰写了个人学习体会。三是材料齐全。科室在组织讨论过程中,记录了详细的会议讨论记录,上报了科室讨论成果材料。大部分党员干部按照要求撰写了质量较高的心得体会。组织讨论较好的科室:办公室、法规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检查,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个别党员的认识不到位。个别党员参与活动的自觉性不强,参加讨论态度不端正,具体表现在笔记记录随意、参与科室讨论发言有走过场的现象。二是成果材料和心得体会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内容篇幅较短、不结合工作实际、不按照专题讨论,有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成果材料质量不高。三是讨论内容落实不全。有的科室和个人没有按照计划要求,而是选择其中内容组织了讨论,在规定时间内没有落实完学习讨论内容。
三、下步工作要求
1、继续完成“6个专题”讨论内容。未完成六个专题讨论的科室和个人按照要求继续完成讨论内容,成果材料收集整理好上报活动专班。
关键词:抓实;园本研修;提高;师资水平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09-2
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教育管理者的共识。在近几年的教师培养中,我们除了“走出去,请进来”,更多的是以幼儿园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教学为研究主阵地,以师幼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通过园本培训、教研、科研,切实提高教师保教业务能力。现从四个方面阐述我园在园本研修中的做法。
一、一课三研,组织教师在实践中反思
“一课三研”,原指教师针对同一活动内容,由同一教师或不同教师进行多次的实践研究活动,它是一种基于实践反思的研讨式活动。我们主要采用三种组织模式,开展课题实践活动:
1.同题异构,展现教师个性
我园的同题异构活动是由本园三位教师就同一课题组织教学活动,它经历了“独立设计——同时展示——研讨修改——再次展示”这样一个循环研究过程。整个过程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展现不同教师的教学特色和能力,能当堂考察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水平和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同时又运用了集体的力量,当堂发现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有效反思,改进教学方案,改善教学过程,逐步形成符合教师个性的教学方式。
2.反思跟进,形成典型课例
这一研究方式是由教研组通过集体备课设计出一份活动方案,请多位教师在平行班实施教学。后一位老师根据前一轮教学情况和集体反思成果,修改方案,执行下一轮教学。整个活动过程以典型课例研究为重点,引发不同层次的教师深入思考,它让个体教师在群体合作中,借助群体智慧梳理、整合,提升个体经验,再做出恰当的价值判断。通过对同一教学活动方案的连续几次教学研究,实现教学方案和执教方式的螺旋上升,实现同伴互动、互相引领、优势互补,进而形成高质量的典型课例,充实园本教材。
3.个体研磨,提升教师能力
同一教师同一活动方案连环跟进式教学模式,是我们在一课三研中经常采用的方式,它通过同一位教师就一个活动方案连续进行多次教学循环,集体进行听评课,不断提高教师设计活动和驾驭教学活动的能力。在个体研磨中,教师个体通过不断的反思,在群体的帮助下,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对课改理念的理解,提高实施教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
“一课三研”活动创造了一个共同分享、相互合作与支持的平台,通过“上”“下”循环、波及全园的连环跟进式教研活动,增进了教师之间交流。它将教师个体在实践反思中的经验与困惑带回群体进行再研究,将实践中的“快乐”和“遗憾”作为继续研究和改进的资源,形成了良性互动氛围,促使全体教师在各层次上都得到提升。通过一课三研,我园老师相互合作,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体验到了新方法运用成功后的喜悦,也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活动案例。
二、沙龙研讨,集合群体在交流中发展
沙龙式研讨是我园在园本教研中的又一形式,它给了教师一个集体讨论、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平台,让教师在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下各抒己见,交流分享各自的经验,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每次研讨之前,我们会请每一位教师把自己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写下来,然后由课题组长根据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及其价值进行筛选,最终确定该月沙龙研讨的主题,反馈给教师;各位教师便在研讨活动开展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查找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对该问题的见解或自身在教学中针对该问题的一些有效的做法,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和整理。研讨活动中,首先由主持人对此次沙龙式研讨活动进行中心发言,阐述研讨的主题;接下来就由各位教师围绕该主题展开讨论;最后由主持人对教师的发言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大家对整个研讨活动中出现的信息进行梳理,使那些有效信息能被更好的内化和吸收。
如我园开展的“游戏区材料的有效提供”这一讨论活动,我们着重围绕投放什么样的材料、材料提供的注意点、各年龄段孩子游戏材料的提供及游戏材料的更新这四个方面进行研讨。活动中教师们都踊跃发言,有的教师认为,材料的提供要结合主题开展个别活动,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延伸,拓展、巩固幼儿所学知识;有的教师认为,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收集生活中熟悉的材料,引发幼儿积极思维,并要有相对应的记录表;还有的老师提出,材料的提供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材料的递进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大家的集思广益,老师们对各区域材料的投放有了更新的认识、更全面的了解。
沙龙式研讨活动开展以来,我园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从起初的不太了解到现在的非常熟悉,从原先的“一言堂”、任务观点到现在的充分准备、积极发言,体现了大家努力进取的良好精神面貌。很多教师都觉得通过这个研讨活动,从中获取了许多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不断更新着自身的教育理念,对如何有效开展一日活动在思想上也更明确了。
三、追议反思,促使教师在思辨中成长
著名教授叶澜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正成为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提倡“教学反思”和“反思教学”,要求教师既要学理论和方法,又要及时记录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幼儿的学习态度,对自己的“教”和幼儿的“学”不断反思,使教学相长。
比如,将外出观摩到的教学活动由外出学习的老师预先进行深刻、全面的反思,然后以个人陈述的方式让大家来分享教学活动案例,在个人反思的基础上,我们一起对分享的老师进行追问或提出质疑,让老师们对教学实例从深度、广度上来挖掘,让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再次反思中得到升华,让老师们在追问和质疑中获得新的思考,收获新的反思经验。后一种反思是延时反思,让反思者有一段时间深入的思考,对教学活动有一个全面了解、深入分析的时间。这种反思能促使外出观摩的老师带着思考参与观摩,克服了观摩者走过场的现象,提高了观摩学习的实效。
年轻老师在反思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年长的老师将经验写成文字,成为学习的资源。在反思中我们共同经历、收获经验、迅速成长。
四、师徒共进,引领教师在活动中体悟
随着我园师资队伍的不断调整,青年教师比例明显增大,教师专业水平的参差不齐,不得不让我们寻求新的园本教研模式。因此,我们开展了“骨干教师引领,青年教师跟进”的平等互助式的研讨活动。
【关键词】研讨课;教学内容设计;民办院校;大学英语精读
在民办院校从事大学英语教学数年,深知民办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方面,民办院校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较多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设计比较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骤然增多,班容量不断扩大,学生英语水平下降,且参差不齐。由于上述主要原因,教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难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研讨课(Seminar)起源于德国,于18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方众多大学,成为基本的教学方式。现在,我国的部分大学也逐渐接受并应用了这种教学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研讨课是指教师设计研讨题目,学生分组协作,查找资料,然后学生进行简短报告,老师、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在研讨课过程中,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与观察,思考与实验,交流与合作,写作与表达,学到了相关知识,对学习有了积极性,提高了创新能力、思辨能力,使之终身受用。
2014年初启,结合西安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在任务班级中开展了数次“大学英语精读研讨课”教学实验。以下就根据教学实验课,结合民办院校师资及学情,对大学英语精读研讨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做以介绍。
一、 教学目标
要开展好研讨课,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一定要增强目标意识,在充分解读教材,考虑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这一目标一定是可行的,操作性强,可以达到的,且可检测的。根据民办院校学生的特点,学生一节课承载的东西不宜太多。教学目标应简明扼要,层次清晰,让学生明确了解本节课要学什么、怎样学、怎样考核。这样的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民办院校多数采用的是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系列教材,可根据每单元的内容,设置相应的文化主题,围绕着这一文化主题设置可达到的外在语言目标及内在思维目标。语言目标为课文里重要的单词、短语、疑难句子、写作技巧,均相应布置5+5+3+2+2个左右,不宜过多。语言目标还应包括社会文化目标,这样有利于把文化和知识相结合,增强课程的人文性。教学不只是在传授知识,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学生具备创造性、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二、 教学内容
研讨课前,教师要将学生合理分组。在分组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能力、英语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可以是学生就近组合,可以是学生按兴趣、爱好自由组合,也可以是根据任务的特点、难度指定不同性格的学生组成小组。民办院校班级人数较多,可按照每组6-7人将班级分为7-8个左右的小组,选出一学生担任小组长来协调督促研讨课活动。总之,分组既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有利于目标、任务的完成。
现民办院校大学英语精读课进度表中规定三次课为一教学单元。第一次课上,教师先对本单元话题进行引入,然后提出问题,布置小组任务,介绍教学目标及考评方式。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商讨任务,明确自己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比如新视野第二册第七单元的主题为压力,教师可要求每位学生访谈至少5位不同职业者的上班族或学生,并记录笔记,询问受访者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教师应围绕这一主题布置适量的语言任务,如让学生自学5个重要单词,5个短语,对两个疑难句子进行分析等。课后,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共同协作,搜集、整理资料。
第二次课上,先听老师对文章重要语言点进行简要讲解,学生可以对课文语言点及提纲、大意提出疑问。然后在小组内部展开讨论。所有学生分组坐定,针对上述任务进行小组的限时讨论。研讨中,学生最好以英文陈述自己的材料及观点,主要陈述并讨论各组员的访谈和收集、查阅的资料内容。然后每小组指派一个代表,就本研讨问题进行发言,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点评。
第三次课上,就所研讨问题在各组之间展开讨论,研讨中老师和其他组学生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简明扼要的研讨,以完善学生的材料与言论。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点评和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布置本单元作业。作业的内容可以就研讨的话题写一份书面的双语的材料,也可就本单元的收效,认知上的提高进行总结。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研讨课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全面。研讨课的成绩考核要考虑诸多因素,考核的重点包括知识与方法的掌握程度,分析与批判的思维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写作水平等。评价的标准可以按全班学生水平比较产生,也可以参考每个学生学习进步情况,要多多留意学生的个性。评价方式应多样化,不仅仅是通过考试,加大平时考核在总体考核中的比例,以减少学生对考试的畏惧,提高考核结果的客观性。教师应根据学生所交作业,结合平时学习过程,学生发言的情况,给学生打分,给出书面评论与指导。教师还要收集学生对该研讨课内容、形式及效果等方面的书面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下次研讨课。
四、 结语
创新是当今世界发展的灵魂,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我国民办院校的学生普遍英语水平不高,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创新能力、思辨能力较差。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民办院校应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根据民办院校学生自身特点,灵活调整大学英语精读课的教学方式,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书目
〔1〕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思维训练课,(美)理查德,中国青年出版社
〔2〕大学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周光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活动形式逐步由单一向丰富发展
最初是单一形式。记得到教研室初期,也就是2006年的下半年,当时组织的活动形式还是相对单一的。要么是专题讲座,要么是先会课,再评课。前者是一人做报告,大家埋头做记录;后者是先听两节观摩课,再大家评课,这种评课一般多谈优点,慎提建议,活动一般半天时间,午饭后活动也就宣告结束了。活动形式的单一与研究的浅薄使得活动的效率相对较低。
过渡到二元结合。2007年我们成立了县青年教师研究小组,研究活动逐步过渡到会课与研讨相结合。一般先围绕某一主题观摩三节课,午饭后组织执教者说课、听课者评课,再由我围绕研究主题作专题辅导。这样,每次研究的内容相对集中了,研究的深度增加了,获得的信息多了,效果自然好了。
发展到形式多元。2008年我们成立了县青年教师中心组(由各镇中心备课组长与18名第一期研究小组中的骨干组成),活动的形式除课堂观摩、说课评课、专题辅导外,添加了沙龙研讨、活动反思和活动反馈等板块,形式日趋多元,学员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每次活动的感悟也越来越深。
形式的日趋多样,内涵的不断拓展,使得每次活动学员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多,参与的面变广,活动的效率也自然提高了。现在,一批70后教师已经逐渐挑起了学科教学的大梁,成为我县学科教学的骨干力量。
二、活动半径逐步由现场向场外扩展
原先组织活动都是由承办学校先期准备,教研员并不介入,往往是到了活动现场,参加活动的人才知晓活动内容。我们有意识地把这种研究活动“前延”与“后续”,以活动前的自我研究为基础,以活动后的反思交流为延伸,使得整个研究的周期尽可能地延长,也使得每位学员在这种互动与交流中收获更多。
1 活动前先期做好准备
最迟在活动前一周,我们利用K12平台和我的教育博客公布上课内容,要求学员们选取其中一课,在认真研读教材,合理学习与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设计教学预案,并带着预案参加活动。有的学校对这种活动相当重视,还会先期研讨,让学员有所感悟。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做至少有以下好处:一是心里有底。有了先期设计,学员们对研究内容不再陌生,对整个知识分几块教学,每块应该教到什么程度心中有数,自然不需要在听课时再拿学生课本来看。也正因为心中有谱,听课时才会有的放矢。二是自觉比较。由于有先期预设,听课时自然会与上课教师的设计进行比较,孰优孰劣容易分辨,也能道出个所以然来。
除设计教学预案外,我还利用知网检索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成果,选编成《攻玉》电子期刊发给学员学习,并让他们在学习的基础之上,用自己鲜活的教学案例来解读主题,形成书面文稿,在沙龙研讨时交流。在活动中,我感到这种有准备的参与,学员们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困惑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活动的氛围活跃了许多,研究问题的深度也随之有了提升。
2 活动后及时反思交流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在大家积极的思维碰撞中,有不少学员肯定会有一些新的感悟,及时加以反思,将学习所得梳理一番,有助于将学习到的东西及时内化。为此,每次活动后我都要求学员及时写活动反思。内容不限,可以针对活动中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某一课或某一活动环节谈想法,也可以谈谈自己活动后的感受。字数要求在800字以上,同时要求在活动后五天之内(我们的活动一般安排在周二,最迟周日学员必须完成反思)发到指定信箱。由于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样问题的看法可能也有较大的差别,因而,收集好学员反思之后,我都会将反思及时整理成《拾贝》、《反思》电子材料,并反馈给各位学员。这种反馈,一方面能延续这种活动的效益,让学员们通过再次学习收获更多,另一方面也促使每位学员都认真反思,以期给大家呈现出的东西能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
另外,为延续学员们对主题作进一步探究的热情,我还在每次活动之后,将自己从网上摘录并重新组织后的相关研究材料发到各位老师的邮箱里,供大家学习,同时对写得好的反思文章作进一步的整理并推荐和投寄给相关期刊,激励学员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活动当中。
组织一次活动不容易,通过这种适度的“前延”与“后伸”,无形之中使得活动的前后研究周期变长,活动中教师们参与研究的程度加深,活动的效率得以最大程度的彰显。
三、活动内容逐步由零散向主题集聚
最初的活动没有明确的主题,研究课往往是学校自定。这种零散的研究如同蜻蜓点水,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为此,我们围绕申报的苏教版小学数学重点课题《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实验与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梳理出若干个研究主题,用两学年的时间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分块解读。主题研究的深入,使得学员们解读文本的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为确保每次研究的深度,我们还设置了课堂观摩、说课评课、沙龙研讨、专题讲座、活动反思与专题征文等活动板块。下面以去年我们组织的“话说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谈谈我们的做法。
1 深入课堂观摩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四至六年级安排了六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苏教版教材编写的一个特色。如何教学这些策略?是着眼于策略背景下的解题还是数学思想渗透?这种策略教学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学员们颇多疑惑,故而我们组织了两次活动,请六位学员分别执教了这六种策略。为了使学员们在听课时有更多的精力来观察、思考,我要求执教学员提供教学详案,并编成活动材料分发至各人手中,这样就使得学员们有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
2 组织说课评课
我们的这种说课与常规说课有所不同,要求执教者说的是自己的整体设计理念和对教材作出的“二度开发”。通过这种解读使大家对课堂教学有更深层的了解。评课讲究的是“一分为二”,既谈优点,也讲建议,着眼于改进与完善,努力使每一节课通过大家的品评之后能攀升一个档次。同时,我们还安排学员在活动后吸纳大家的意见对每一节课进行点评,这种点评不仅有对课堂点块的解读与分析,还有基于自己思考的二次设计,并通过反馈使大家对课堂教学有更深层的理解。
3 开展沙龙研讨
沙龙围绕主题进行。为了使这种沙龙研讨有的放矢,在下发活动通知时就将沙龙主题以及主题学习材料同步下发到学员手中。为了使这种沙龙讨论能给大家以更多
的启示,我们除了将沙龙主题分解成若干问题外,同时要求学员们事先做好准备,用鲜活的教学案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大家在思想的相互碰撞中收获更多。
4 举办专题讲座
每次活动,我们均安排一位学员围绕主题做一个微型讲座。就“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言,不仅要对整个教材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而且就各册教材的重点进行解读,同时就每块知识提出教学建议。
5 进行活动反思
每次活动后,我们均要求学员们结合活动中自己感悟最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收获,并通过这种反思活动,对活动进行再次回顾。
这样,每次活动都使学员们对教材中某一知识块的教学有了更为深层的理解与把握,从而使得学员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材分析更加准确、到位,进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近两年省里组织的专题研讨活动,我县每次都有三篇论文通过层层鳞选人编专题论文集,每次都有两位同志作为特邀代表参加活动,而这些均得益于我们的这种“打洞式研究”。
四、活动参与逐步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最初的活动,学员们都不敢发言,故而我还定了不少的“规矩”迫使他们发言。记得在评课上我定的规矩是:(1)评课必须一分为二,既要谈优点,也要谈建议;(2)人家说过的不得重复;(3)感悟不深的必须抢在别人前面发言,否则轮到自己时会无话可说;(4)每次评课机会有限,没有获得发言机会的,必须提供不少于800字的评课材料。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学员们渐渐地变得有话说了。为了使他们通过锻炼更快地成熟起来,这学期开始,我把中心组长们推至前台,而我则退至幕后,角色的转变,使得中心组长们不再是被动参与者,变成了主动组织者或积极观摩者。
1 具体活动组织者
为了带动全县的学科教学研究,我要求各镇都成立相应的学科研究小组,由各镇中心组长组织开展活动,每学期不少于两次。县研究小组活动安排在哪个镇,就由该镇的中心组长来组织,他要参与活动策划、前期磨课与整个活动的组织。同时,还要介绍学校的课改情况,组织评课与专题讲座等。
2 板块活动主讲人
过去评课时都是自愿发言或随机点名的,因而谈多、说少似乎问题不大。但现在设置了主评人,那作为主评人的自然不敢懈怠,暂时不是的也丝毫不敢放松,得学习人家是如何评课的,因为每学期每人都至少有一次这样的机会,哪敢大意呢?在沙龙板块,同样设置了中心发言人,这些在活动通知中就明确了,因而大家都很重视,收集了许多资料,也设计了很多值得大家思索的问题。
让学员们来组织活动或作为中心发言对象之后,原先的侥幸心理没了,参与活动变得更加专心了;而暂时没有被定为发言对象的人,也丝毫不敢大意,说不定下次就轮到自己了,因而虚心学习,积极参与。角色的转变,给了学员们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学员们也清楚只有很好地把握住每一次机会,才会赢得更多的机会,所以,无论是组织者还是观摩者都是认真对待。
五、活动成果逐步由组内向组外延伸
为了能使活动在更大层面上发挥效应,我们有意识地将活动的过程资料利用博客平台和K12进行展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邀请参加活动
不管是中心组还是研究小组的活动在哪个镇举行,我们都邀请本镇所有学科教师参加活动,县内其他教师想参加活动的,只要条件许可,我们都积极地作出安排。因而,每次活动参与的人数都有近百人,这样就使更多的想学习的老师获得了学习的机会。
2 展示活动成果
关键词:创新人才;能力培养;合作性学习
一、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法(PBL法)”逐渐传入我国,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很有帮助。然而,PBL法也存在所需资源和对时间要求较多等缺陷。因此,我们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突出重点、难点等优点的基础上,通过集中讲授理论,将课程中的精华和难点提示给学生,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从而弥补了PBL法的缺点。
根据不同学科特点与特色,合理选择教学过程中讲授与讨论组织形式的比例,如文科类课程教师讲授可选择总课时的1/2~1/3,而理科则宜选择总课时的2/3~3/4或更大。
1、大班理论授课
由教学经验丰富、课堂教学效果好的主讲教师进行大班理论授课(30~35分钟),其任务是以讲授该课程知识的基本框架、重要理论、研究方法和主要学术观点为主,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复杂晦涩的原理作必要的解释。注意介绍该课程的学习方法,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指定学习资料,布置自学与讨论任务,提出目标要求。
在讲授内容上,教师不是将所有的学科知识都介绍清楚,将所有的问题都讲到学生没有一点疑问,而是留下学生思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或逆向的想法,指导学生学会阐述出自己思想的方法,证明自身的观点。
理论教学的评价主要围绕学生对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的理解程度展开,其评价方法可以是试卷(闭卷或开卷)测试或课程小论文,内容可以是核心知识的论述,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与方法等。评价比重一般占总分的40%~50%。
2、小组讨论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大班理论授课过程中进行的非正式的合作性小组研讨,一类是正式的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1)非正式的合作性小组研讨。许多研究表明单纯的理论讲授存在许多问题和障碍,如: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必须学习相同的课堂内容、当学生对讲授内容感到疑惑时无法进行及时交流、听课者不可能在一堂课中全程集中注意力等。因此,在大班授课的讲授方法上应注重双向交流,在课堂讲授中结合非正式合作性小组研讨以避免这些缺陷。
非正式合作性小组研讨是教师根据学生上课时座位的选择临时指定某一节课的研究小组,例如课前2~3分钟的对课程提纲与教学内容进行的研讨、理论讲授结束后5分钟内的对教师讲授内容与所提问题进行的研讨以及本节课结束前5分钟的小组总结性讨论,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程所学的材料上来,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并进行总结。
(2)正式的合作性学习教学方式。正式的合作性小组研讨教学可安排在一次理论课后进行,也可根据课程进度情况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由若干指导教师配合课程组主讲教师展开。指导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开展正常的讨论活动,并了解学生的各种能力,作好能力评价准备。
小组研讨之前,教师要事先分配研讨任务,明确具体分工,确定讨论焦点,告知资料检索途径;小组成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具体的准备及研究工作;在研讨课堂上开展讨论交流,最后教师组织各组分别发言并予以现场评议。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分配学习小组(4~8人/组)并下达学习与讨论内容。教师在分组时特别要强调混合编组的原则,即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尽可能使小组成员各具特色,以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可在辅导员的配合下考虑学生的成绩、个性、性别以及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形成相对稳定的工作小组。小组成员进行组内分工(主持人、阐述人、总结人、记录员、联络员等),每人利用课余时间各自独立完成学习与准备任务,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形成自己的观点,准备小组讨论发言材料等。分工角色每次讨论需要作轮换。
第二阶段:在规定的上课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由主持人主持研讨交流活动,小组成员每人阐述相关问题和自己的观点,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并整理上交给指导教师。
第三阶段:选择某些话题,经过小组讨论,形成本组的最终意见或几种不同的意见,由本组的报告人综合归纳,向全体同学和教师作陈述性发言,班级同学进行点评、教师进行总结。
小组讨论合作性学习的评价,以讨论记录、讨论活动(主持状况、记录材料、讨论发言、报告结果等)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逻辑推理与验证能力,资料整理与表达能力,会议主持与协调能力,履行小组职责情况、团队合作情况、课堂表现以及相关知识的理解情况等,而不是对讨论论点的正确与否进行评价。根据课程安排的讨论课内容与比重,小组讨论合作性学习的评价占课程学价的50%~60%。
二、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
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思想观念的价值取向。“大班理授课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传统的学科型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目标、教与学的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1、教学目标不同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中心,以培养理论性人才为目标,其教学组织形式的突出特征是知识的单向传授。
“大班理授课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创新性人才培养为目标。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与创造知识的方法,教师通过事先设计好的开放性研究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究,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依赖,逐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制作书面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研讨课堂上的相互质询,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锐反应力和临场应变能力;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深入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内隐的能力训练,不仅改变了被动接受式学习的枯燥乏味,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合作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首先克服了传统教学
方式中教师采用统一进度、统一难度授课,造成一部分学生跟不上、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缺陷,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各种能力的锻炼,而且在小组讨论合作性学习期间给予了学生充分思考、充足学习的个性化时间,不同知识和能力基础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并进一步培养自己的个人特长,使培养的人才在整体能力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又各有自己的特色,从而满足社会不同岗位的需要。通过这种教学组织活动,使学生在专业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学生能较快适应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要。
2、师生关系不同
传统的教师单向传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师很少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成为学术的权威和知识的象征;教师之间也缺乏交流,缺乏团队意识,在教学研究上闭关自封;而每个学生也是孤立地学习,通过考试相互竞争,容易形成妒忌心理。
新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师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在平等交流的方式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教师的角色更像“顾问”或“指导员”,主讲教师与指导教师所组成的课程团队,共同探讨课程内容、设计研讨问题,完成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学生之间所组成的学习工作小组,相互交流学习,相互帮助配合,“荣辱与共”、“同舟共济”,形成良好的合作共事的风尚。相对于“竞争性学习”和“个体化学习”而言,“小组性合作学习”更能够积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才能的发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业成功、更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更好的心理调节。
3、教学相长合作程度不同
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是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讲到没有问题为止;学生在课堂上忙于记笔记,考前背诵笔记,迷信盲从,脱离实际,是一种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合作性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是教师集中部分时间介绍重点理论和主要知识点,其余时间分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教材只是重要的参考书籍,教学以各类问题为中心,教师要讲出问题,与学生互动交流,和学生一起分析与解决问题;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学习过程中,得到学生的启发可以产生研究的灵感,有利于学术研究;有利于形成课程组形式的以主讲教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有利于教学建设与教学研究。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合作主动学习探究问题,通过主动学习与“强迫性”锻炼,使综合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训练,给学生留出了学习空间,可以使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教会学生终生学习。
4、考核与评价方式不同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是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的多少,其结果导致学生考前突击式学习现象严重,一些学生为取得高分不惜铤而走险,采取作弊的手段。
小组讨论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也是多元化的,包括教师、同学或学生自己;考核方式多样化,包括试卷测试、课外学习、课堂讨论发言、总结汇报情况、研究报告、PPT制作情况等。这种能力导向的评价方式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逆向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保障机制
小组合作性研讨教学方式在国外的教学改革中已有实践,但是要改变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教学模式绝非易事,需要转变从教育管理者、教师到学生的教育观和人才质量观,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鼓励和引导教师和学生投身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之中,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1、建立机制,引导教学模式改革
为推动教学模式改革的真正落实,学校要成立教学改革组织机构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教学改革。对于已经实施的教学改革课程,教学管理部门要跟踪检查落实情况,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做秀现象发生。
2、成立课程组,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最为重要,实施课程改革的相关专业必须成立课程小组,并对教师进行培训,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共同研究具体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在整个课程设计中坚持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减少“灌输”行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广泛动员,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我国,尽管提倡教改已经多年,但目前从小学到大学实行的仍是大量“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延用已久,则师生皆习以为常,甚至还会“感觉良好”。传统的学习习惯很难改变,部分学生对合作性学习不适应、不感兴趣,甚至提出反对意见。为此,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讲清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课程改革对自己的重要意义,使其逐步改变传统的学习习惯,配合做好课程改革工作。
Seminar(习明纳)教学模式起源于德国,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指学生在教授的指导下,就某一课题结成小组,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自由地进行学术探讨,从而达到教学和科研的双重目的的教学模式。[1]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点。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目前大多课程的教学方法仍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学过多使用讲授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调动,学习效果难以保证。以往生物医用材料课程的教学主要是课堂上理论的堆积和灌输。教师讲授是唯一的教学形式,由此教材和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理论和临床应用实践的唯一途径,学生的知识面大受限制。此外,以往生物医用材料课程的考核以闭卷笔试为主,直接导致学生重记忆、轻思考,缺乏发现实际问题,探究解决方法的能力。学生往往采用考前突击应试的办法,之后又将所学知识抛在脑后,导致教学目标落空,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借鉴Seminar教学模式,并应用到生物材料课程中,对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十分必要。本文旨在探讨seminar教学模式在生物医用材料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进行评价。
一、内容与研究方法
1.主要内容。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Seminar教学模式进行生物医用材料课程教学方法改革。(1)教学形式。首次课时,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10组,每组3人,设组长1人。采用教师讲解和Seminar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根据教学单元的内容,将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部分由教师进行讲解,扩展部分由学生针对设定问题首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在全班讨论,最后由全体学生和教师进行提问和点评。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探究为主线,营造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相互影响的氛围。(2)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将每个章节划分为两大模块,即教师讲授模块与Seminar模块。在教师讲授模块中,教师为学生介绍部分基础理论和典型案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每单元授课结束后,要求学生采用小组和个人作业等不同形式就某个重点课题进行调研,并在下一次Seminar课上就所调研的内容作专题报告。在Seminar模块中,教师引导讨论方向,鼓励自由发言,以及适时对学生发言和报告的内容进行点评。(3)教学内容。设定每个单元的重点研讨课题,并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由各个小组分别完成,例如生物医用金属材料临床应用和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发展前景等课题。
2.研究方法。(1)教学目标设计。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生物医用材料教学要使教师和学生同时兼有教学者和研究者的两重角色,师生共同围绕一系列问题,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理解并发现知识。这种个体化的知识是从学生个人的知觉、情感和思考中获得的经验。在派纳看来这是一种个体经历导向型课程,课程理论并非将焦点放在外在的活动,而是放在交互的活动及自我、他人及课程之间的协议。[3](2)课程定位。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生物医用材料教学把教师和学生作为共同的教学主体,以研讨方式组织教学,创造了既热烈活跃又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促进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思考水平,帮助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更进一步消化、记忆、理解、运用和探索。(3)课程效果。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生物医用材料教学注重学生资料查询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Seminar教学活动,学生将问题现状分析、结果论证以及展望等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并传递给其他成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4)考核方式。在原教学模式下,所有34课时都是以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的。改革后,原来的34课时分为两大模块,其中教师讲授模块占16课时,Seminar模块占18课时。课程采取过程化考核,取消原有的笔试部分,增加了Seminar考核部分。考核方法包括四个部分,其中学习态度占20%,平时作业占20%,Seminar成绩占40%,课程报告占20%。此外,Seminar成绩的考核由三部分组成,包括教师评分70%、其他小组代表评分20%和自我评分10%。
二、结果
通过seminar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能力都有所发展。从出勤率可以看到,使用seminar结合传统教学方式的班级到课率达到了95.5%(实验组),而同一学期未采用seminar教学模式的班级则只有83.9%(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seminar课程对他们更有吸引力。seminar教学模式下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更多,学生在课上发言讨论的机会大幅增加,演讲表达能力明显增强。参加seminar课程的学生发言机会达到72.7%(实验组),而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发言机会只有16.1%(对照组)。此外,seminar教学模式下学生写作的课程报告总体质量要更好,并且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
在这个紧要阶段,一线教师谁都不愿外出,而且这次外出是三天。出去这三天,学生的功课怎么办?期末复习不到位,成绩没有考好的后果大家心知肚明。
无奈,教务处找到了拉姆,这位来自加拿大的外教。
听到安排自己去参加研讨会的消息后,拉姆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欢呼雀跃。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都看到拉姆不断地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穿梭。拉姆步履匆匆,这是以前很少有的。
我们问拉姆,这几天怎么啦,恨不得自己身上长翅膀?拉姆肩膀一耸,两手一摊,说,还不是因为要去参加这个“高效课堂研讨会”。
我们很纳闷,去参加个研讨会也值得这么紧张?拉姆说,在加拿大,他们去参加会议都是又喜又怕。喜的是可以有机会学习,怕的是会前相关主题材料的整理。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会议的通知至少提前半年发出,有些会议通知甚至会提前3到5年,因为大家要首先知道会议的主题并且为这个主题做大量的研究或实验,更要准备好高质量的发言论文。
拉姆用大拇指托了托摇摇欲坠的眼镜框,肩膀一耸,两手一摊说:“对不起,不和你们聊了,我还要去准备准备。”
我们才明白了这几天拉姆匆匆忙忙的原因,心里嘲笑拉姆还真把会议当回事。
办公室的同事纷纷议论,要不是在6月份这个节骨眼上,还轮得到拉姆出去?学校里谁不想出去参加各式各样的会议?其中的原因大家心照不宣。
会议的日子到了。拉姆也按时去参加了。三天后,拉姆骂骂咧咧地回来了。
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拉姆这样生气。拉姆嘴里不断地说着:荒唐!无聊!多么荒唐!多么无聊!
拉姆双眼冒火,胡须也一抖一抖的。我们心想拉姆这是得了便宜又卖乖。
拉姆说,他一辈子都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荒唐的研讨会。
拉姆于是和我们介绍了他参加此次会议的主要议程。第一天上午报到,下午专家讲座。第二天上午是交流会。剩下的时间都是外出旅游。离开时竟然还派发了纪念品。
我们心里想,大家以前参加的各种会议都是这样,大同小异而已,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拉姆接着说,专家讲座真受不了,竟然是专家一个人在台上讲了近三个小时,和台下听众互动的时间几乎没有。拉姆说,他在加拿大的时候,专家讲座一开始就是在互动中进行的,哪里会一个人高高在上,噼里啪啦地讲这么久?难道专家把下面的听众当木头?下面的可是活生生的人,是人的话就要交流,就要争辩。拉姆叹息地说,早就听说过中国的专家讲座是封闭性的,追求的是知识的完整性;而国外的专家讲座是开放性的,追求知识的当下性,要在互动中获取新的智慧火花。
拉姆说,让他最愤怒的还是第二天上午的交流会。发言的老师压根就没有准备,都是应付了事,都讲些皮毛现象,而且都喜欢说“抛砖引玉”之类的奉承话,哪里能深入谈到问题的本质,起到研讨交流的作用。拉姆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们,中国不是有句古话: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认真准备的研讨能研究出什么东西来?
还有让拉姆不解的是,研讨会安排的时间是三天,可有一半的时间竟然是在景区游览。拉姆说,要是在国外,组织者肯定要受到纳税人的强烈谴责甚至被告上法庭。开研讨会怎么能借机旅游?国外要去旅游也行,但要与会者自己掏腰包。
关键词:光纤通信原理;研讨式教学;分组讨论
作者简介:龙青云(1982-),女,苗族,湖南绥宁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信息学院,讲师;肖明(1968-),男,四川南部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信息学院,高级实验师。(广东 茂名 525000)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6-0186-02
一、“光纤通信原理”课引入研讨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光纤通信原理”不仅是高等院校通信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且已经成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必修课或重要选修课。“光纤通信原理”涉及的知识面很宽,不仅基于通信原理,而且与半导体光电子学、激光原理等紧密联系,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光纤通信基本原理、系统网络和新技术几大部分。课程教学过程中数学推导比较多,内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它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尤其在光的传输原理中涉及到了较多的电磁场理论知识,致使学生感到该课程难学,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目前“光纤通信原理”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大,教学常常是教师“独白式”的讲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对这种过于单调的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感到不满意。除此以外,课程考核方式普遍采用期末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客观题型的比例较大,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呆板,习惯死记硬背,表现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欠缺,学生作弊容易得手等弊端。抽象的理论内容,呆板的“一言堂”授课方式,单调的课程考核方式,与学生所追求的生动有趣、深刻全面的教学效果,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如何运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学方式来开展“光纤通信原理”的教学改革就成为当务之急。
总理曾经指出,“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去提出问题,主动去思考问题,主动去探索问题。”而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基于互动教学理论,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分析和讨论,进行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规律,而且符合大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注重掌握方法和提高职业能力的心理倾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目前该教学模式在许多课程中得以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鉴于此,笔者首次在“光纤通信原理”课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以期突破该课程的教学难题,提高教学效果。
二、“光纤通信原理”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1.制定计划,前期准备
制订计划前,教师先与学生交流,充分了解学生对光学、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再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制定一个包括研讨选题、研讨方式、阅读书目、时间分配等内容的教学计划。为了保证教学计划的有序进行,教师首先要上好第一节绪论课,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深刻了解光纤通信的作用和就业前景而增加学习兴趣,为后面的研讨式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教师再讲授光纤通信传输原理及特性、光纤通信器件、光纤通信系统、网络等部分知识。在讲授过程中与平常教学不同,即不再是给学生“灌输”课程的所有知识,而是为学生能够进行“研讨”创造必要的基础理论背景和分析能力。
2.分成小组,设置选题
将全班学生按学号或宿舍6~7人的规模组合成课题小组。每个小组推选组长负责该课题组的组织、分工、协调等工作。教师设置若干个参考选题。选题是研讨式教学的关键要素,其难易程度、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研讨式教学的效果。选题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题目必须明确具体;二是题目要有新意、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研讨的兴趣;三是题目要难易适度,有机动效应。就选题类型而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的知识性问题、具有分析和启发精神的思考性问题、体现学科前沿的研究性问题,以适应学生的能力层次要求。例如,笔者给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7级学生设置了如下选题:(1)光纤通信在石化企业中的应用。这个选题既凸显了我校的石油化工特色,又联系了该专业学生到石化企业就业的实际,很受学生的欢迎。(2)光纤通信厂商对业内人才的需求调查。这个选题主要是从通信行业的人才需求出发,关注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让学生主动了解通信行业所要求的专业素质和能力。(3)宽带光接入网的最新应用、“三网合一”与光纤通信的关系。这两个选题是专业的热点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4)拉曼光纤放大器的最新发展,这个选题是笔者从事的科研项目,促进了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5)智能光网络的核心技术及其新发展、MSTP的关键技术。这两个选题是教材的网络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教材,锻炼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满足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的需要。每个课题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相关题目,也可以在与教师讨论后对选题进行适当的调整。
3.独立探索,小组讨论
学生选定题目后,教师示范讲解小组研究、讨论的基本方法,传授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研究报告撰写的方法。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内容和传授的方法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小组各成员间进行合理分工,独立探索。为了充分调动各成员的积极性,体现团队意识,考核成绩将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成员在组内对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展开讨论,将大家共同认可和补充的内容进行汇总,撰写本课题的论文或者调查报告,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小组研讨结束后,推荐1~2名同学汇总研究成果,并代表本组在全班进行交流。除此之外,如果学生能够带着选题走向社会进行实习调研,比如到电信、移动公司、网络中心去收集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则锻炼价值更大。
4.全班交流,总结点评
各个小组推荐的发言代表上讲台做10~15分钟的交流发言,阐述本小组的研究情况,同组成员可以补充发言,以便于充分阐述本组的研究成果。汇报结束后,由考核委员会(考核委员会由任课教师和部分学生组成),根据每一小组的论文质量和其代表的汇报情况给出相应的加权分数,这一分数将作为该小组成员的课程考核成绩之一。研讨结束,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并让学生反馈体会和建议。
三、“光纤通信原理”研讨式教学效果分析
“光纤通信原理”课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学质量也相应地有了很大的提高,该课程3年来的课堂教学效果评分都在92分以上,课程的研讨选题也成为学生毕业设计的“抢选”题目。按照课题小组评定成绩,论文与汇报相结合,学生参与考核委员会,这些都创新了课程的考核方式。尽管本课程是笔者所在学校电子信息工程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选修课,但是学生到课率很高,上课认真,讨论积极,学生对这种人人都参与、大家都动脑、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非常喜欢,积极与任课教师交流、讨论,并对改进这种教学方法提出了许多建议。比如有学生建议:考核前应该设置好考核标准,考核委员会应该在答辩过程提问等,这为进一步完善研讨式教学实践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参考。之所以能够取得以上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分析,主要是因为“光纤通信原理”课研讨式教学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三个基本精神。
1.科学定位师生角色,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研讨式教学法打破了“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传统授课方式,代之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小组交流、大班讲评相结合的教学新方式。整个教学过程是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为中心,以探讨、交流与对话为形式,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了科学的定位,即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引导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自主学习者。教师以学生的主体需要为基础,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以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加强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与探讨,实现自我探索、自我教育。
2.转变教学主客体关系,促进师生对话、教学相长
研讨式教学是以师生对话、同学交流为基础的一种团队学习、合作研究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是以对话的方式与学生一起交流和探讨问题。作为主体的学生,是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自主探索、合作研讨、相互沟通来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倾听者,而是成为课堂发言、讨论的主体。学生上台讲课,老师台下听课,师生共同评课,使得师生可以互换角色,这样就创造了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有利于增进师生的相互理解。而且,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从学生那里发现问题,获得学术灵感,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促进教学相长。
3.突出学习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实行研讨式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归宿,也是实行这种教学改革最突出的亮点。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不太关心学生是否具有转化知识、迁移知识、运用知识等方面的能力。而研讨式教学提倡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像教师一样上台讲课,因而学习目标较高,有很大的刺激性和挑战性,这对于提高学生课件制作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以课题组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课题论文或研究报告的撰写和汇报课件的制作都需要学生把材料和数据加以整理和取舍,归纳和提炼自己的观点,使之条理清楚、观点突出,这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术科研素质,为他们的毕业设计和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论
研讨式教学的提出和实施,不仅仅是教学手段、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基本精神。将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于“光纤通信原理”教学,可以使学生处于教学主体地位,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其进行研究与实践的能动性,同时能够促使任课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促进教学相长,有效地克服了“光纤通信原理”教学面临的主要难题,有力地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在接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时的讲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12):3-4.
[2]黄世虎.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72-74.
关键词:专题研讨;统计学;医学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73-02 收稿日期:2016-07-1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江西省研究生教学改革课题(JXYJG-2015-079)。
作者简介:宋伟才(1973―),男,江西万载人,江西中医药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医学统计。
统计学是绝大多数医学类院校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中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该课程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思维方式和保证其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然而,由于医学研究生数学功底普遍薄弱,学习模式以记忆为主,导致其在统计学课程学习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和瓶颈,也给广大教学工作者带来了诸多的难题和困扰。因此,我们决定采用专题研讨式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体验学科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
一、专题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主动学习、 分组合作讨论为前提,以课程为基本研究内容,通过个人、小组、 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的教学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1]。该教学法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思维发散能力、创新能力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重在能力,医学专业研究生对统计学课程的理论知识的运用比较浅薄,可以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来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是专题研讨式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师教学功能发挥最完整、最重要的环节。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及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同时进行必要的引导,使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但是教师一般不轻易参与争论,也不发表权威性意见,只是鼓励大家充分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解决方法,同时注意吸取其他人的见解,发言时要求尽量做到逻辑清晰、言简意赅、有理有据。同时教师要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善于“纠偏削尖”,开言引路把讨论引向正道,研讨结束后,教师要抓住讨论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解疑释惑,画龙点睛,归纳提高。
二、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统计学课程中的运行
(1)教学准备:讨论课的效果与课前准备有极大的关系,要把专题研讨式课堂教学做好,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老师首先要制订课堂教学计划,在上课之前设计好课程的教学计划书,计划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要求、阅读材料等,这些材料在开课之前向学生发放[2]。在专题的选择上,结合该课程当前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中心议题,议题要满足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并且要结合一些实际问题构建出真问题和假问题, 根据这些问题来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创新能力。
(2)专题研讨:首先依据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每组由5人或6人组成,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依托讲课和评课形式分组进行交流,展开讨论。讨论包括三部分,一是对讨论内容的概括,二是对文献中的观点进行评价并谈自己的想法,三是根据阅读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进行师生交流,在学生讨论无果的情况下,师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及知识结构,才能在师生讨论过程中始终把握问题的主线,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对专题做出总结,并对题材进行相应的拓展,开拓学生思路,从理论上将讨论提升到一个高度,为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提供空间。
(3)教学评价: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效果的评价,二是学生考核评价。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是专题研讨法有没有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它由学生进行评价,便于今后不断改进;学生考核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
(4)课堂教学程序设计如下图。
三、专题研讨式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及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在课堂上更好地实行专题研讨,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生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研讨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可以深化对研讨主题的认识,实现课程学习的最佳效果。其次教师应深入钻研本专业相关课题,站在科学研究前沿,提高对学生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的指导水平,而且要加强对专题研讨式教学方式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再次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包括对学生的调研、专题的选择、研讨资料的准备等。最后在统计学中,许多概念抽象、难懂,有许多人一时无法理解,因此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选取的案例要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研讨式教学还需要注意几点,首先要防止出现“放羊”现象。研究生的数学基本功好于本科生,一些研究生在本科时学过数理统计,同时研究生的自学及探索能力高于本科生。显然,对于研究生而言,研讨式教学比“填鸭式”教学要好,但研讨式教学也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产生我们熟知的“放羊”现象,即出现放任不管的现象。因此,教师需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课中严格控制课堂局面,这样才能防止出现“放羊”现象。 其次要防止出现“跑题”。医学统计学课程的研讨式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们的思维比较活跃,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掌控和引导,但如果组织不规范,就容易出现跑题现象。最后要防止出现“一言堂”,要让大部分学生都参与进来。
四、小结
实践表明,将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引入研究生统计学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真正使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信息反馈,提供了一个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空间。通过研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研讨式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受研究生们欢迎,因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