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学设计笔记

时间:2023-05-30 15:13:58

导语:在教学设计笔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学设计笔记

第1篇

1.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及5个以上小正方体的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 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及5个以上小正方体的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及5个以上小正方体的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教学难点: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教具学具:课件、学生每人准备5个棱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体、一张方格纸.

教学设计

一、谈话感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用多个小正方体可以搭出各种不同的立体图形,现在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立体图形(课件展示用3-5个小正方体任意搭出的立体图形),你们能说一说它们分别是由几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吗?

生汇报.

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数的呢?

生:先数看得见的小正方体,再数看不见的小正方体.

师:搭积木是同学们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边游戏一边深入地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搭积木比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 创设“比赛”情景一:根据搭出的立体图形(无遮挡),画出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

(1)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2)想一想,从正面看是什么形状?从左面、上面看,又是什么形状?

(3)画一画(学生单独画出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4)同组同学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完成比赛记录纸上的项目一.

(5)各组代表上台投影展示本组比赛作品.

(6)师:这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从上面看或从左面看都没有被遮挡的小正方体,所以就比较直观,容易观察和想象其不同方向的形状.

2. 创设“比赛”情景二:根据搭出的立体图形(有遮挡),画出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

(1)变换成以下的形状,从不同方向再观察,想象它的形状,并画出来.

(2)画一画(学生单独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3)同组同学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完成比赛记录纸上的项目二.

(4)各组代表上台投影展示本组比赛作品.

(5)师: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为什么只看到3个正方形或4个正方形?你想过为什么吗?这个物体不是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吗?应该看到5个才对呀,还有一个到哪去了呢?

生:(很容易地指出来)被遮挡住了.

(6)师:虽然看不见,但它仍然是组成这个立体图形的一部分. 请分别指出从三个不同方向看(正面、上面、左面),看不见的是哪一个?(让学生上台指出是哪一个)

3. 创设“比赛”情境三:利用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搭出立体图形.

师:(屏幕出示课本上比赛二的情境)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立体图形搭出来?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几个小正方体?

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搭好的立体图形,说说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做法和想法.

引导学生说出:先根据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开始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从左面看到的图形搭出符合要求的立体图形. 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5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8个小正方体.

4. 创设“比赛”情境四:给定小正方体的数量和从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看谁搭的立体图形多.

(1)小组合作操作.

(2)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三、回顾反思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学习收获.

教师小结: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也不能确定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根据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我们还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但能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根据从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四、梯度练习

4. 同学间的交流:

(1)一名学生用五个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另一名学生分别画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想一想,再对照实物看看自己画的对不对.

(2)一名学生根据自己所摆的立体图形,画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状,而另一名学生根据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状利用小正方体把它摆出来,然后进行验证.

(3)再换成六个小正方体试一试.

(4)两名同学交换着进行,看谁做得好.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多媒体课件播放故事)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观察物体,为什么老师叫你们听盲人摸象的故事呢?

引导学生体会到观察物体不要像盲人摸象一样,以偏概全,要全面地观察物体.

师:今天学习的观察物体,要从三个方向观察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从两个方向观察是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的,但可以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板书设计:

搭积木比赛

1. 从不同方向观察(无遮挡)

2. 从不同方向观察(有遮挡)

3. 确定数量范围

4. 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只有对事物有多方面的认识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属性,抓住事物本质.

为达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这一目的,本节课通过提出“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是什么形状”来进行设计,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学习过程.

第2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本教学设计遵循这一理念,引导学生读懂左耳旁的形态特点,掌握左耳旁的笔法要领,感受汉字的优美,感悟书法文化的神奇。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体验,激起了写字的兴趣,享受了写字的乐趣,实现了写字教学的育人功能。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帖,发现左耳旁的形态特点,把握笔法要领。

2.感受到书法的形态美、文化味,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3.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左耳旁的形态特点和笔法要领,感受汉字的形态美及浓郁的书法文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毛笔、墨水、习字纸。

【教学流程】

一、欣赏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校是全国书法特色学校,许多大哥哥、大姐姐留下了他们追寻书法的足迹。今天,老师带来了他们书写的2013年书法台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播放2013年书法台历课件。

3.看完这些书法台历,你们有什么要说的?

4.同学们,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也来学习写字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左耳旁的写法!(板书:左耳旁)

5.齐读课题。

二、观察比较,学习左耳旁

(一)读一读,了解笔法要领

大家仔细看看这幅图(出示图1),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

生:左耳旁是由竖和横撇弯钩组成的。

师:是的,右边的横撇弯钩也叫耳钩。

生:左耳旁的耳钩比较连贯、流畅,是一笔写成的。

师:这一笔写成的耳钩让你感受到怎样的美?

生:笔画的流畅美。

师:是的,耳钩就像是人的耳朵(出示图2),写的时候要注意圆转相连,写出流畅美。

[预设2]

生:我发现左耳旁的竖画像垂露竖,但它中间微微向左弯,没有垂露竖挺拔。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左耳旁中的竖画与一般的垂露竖不同。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图3、图4)。

师:你们看,垂露竖像笔直挺拔的竹子(出示图5、图6),那这带有弧度的竖画像什么时候的竹子?有什么特点?

生:劲风吹过的竹子,有弹性。

生:被弯曲的竹子,有韧性。

师:瞧(出示图7、图8),这带有弧度的竖就和被风吹弯的竹子一样,不仅有弹性,还有韧性。在颜体书法中,竖画写得带有弧度,会显得敦厚、有劲,外柔内刚。这就是“颜筋柳骨”中的“颜筋”,这种竖的写法也是颜体字的特征之一,叫外拓。

这就是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出示图9、图10),当竖画在字的左边或者右边时,常要外拓。外拓,会让字显得更加敦厚、刚健。

师:再看看这两种竖画(出示图11、图12),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收笔都是垂露收笔。

生:除了竖画中间的行笔有弧度,其他都一样。

师:是的,外拓的写法,除了在行笔过程中,笔锋略微向左斜,稍带弧度,要写得敦厚、有力,其他的和垂露竖的写法是一样的。我们来看看电脑老师是怎么写的(播放带有外拓的竖画书写动画)。

师:眼看千遍,不如手写一遍。来,伸出你的手指,和电脑老师一起书空。

[预设3]

生:左耳旁耳钩短小,并且在横中线以上。

师:是的,耳钩短小,可以给下面留白,这样笔画会显得疏密相间,虚实相生,写出的字更有和谐美。

[预设4]

生:耳钩的起笔是先重后轻,收笔要出尖。

师:是的,笔画的轻重要有变化,给人以变化美。

2.同学们用明亮的眼睛,从笔画的形态和位置的角度进行读帖,基本掌握了左耳旁的形态特点,它具有这样的特点,我们来读一读:

耳钩短小,圆转相连;

竖画外拓,垂露收笔。

(二)写一写,掌握笔法要领

1.下面,老师就按照这样的笔法要领写一写。

2.王羲之强调:意在笔先,字居心后。就是说,书写时,要做到胸有成竹。我们再和电脑老师一起书空一遍。

3.请同学们把左耳旁在练习纸上临写三遍。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三)评一评,强化笔法要领

1.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练写的左耳旁。夸夸他成功的地方,也可以给他提些建议。

2.欣赏了同学的作品,听了大家的评价,请同桌之间互相评一评。评完后,请大家在练习纸上再写两个左耳旁。

3.教师用红笔圈出优秀作品,并贴到黑板上展示。

三、学写带有左耳旁的字

(一)了解左耳旁字的结构特点

同学们的左耳旁写得漂亮多了。有三位小朋友学会了左耳旁的写法,写了汉字“陆”(出示图13、图14、图15),我们来看看,谁写得最漂亮。

[预设1]

生:第三个字最漂亮。因为第二个字的左边写得掉了下来。

师:左右结构汉字的特点是:左敛右展,左损右补,左让右争。其书写要领是:左小右大上齐平,左大右小下齐平。汉字“陆”左边笔画少而短,右边笔画多而长,书写时,左右两部分的上部应大致齐平。

[预设2]

生:第一个字也不好看。因为它的左边写得太宽了,“陆”的右边被挤得笔画都不舒展了。

师:古人认为书写左右结构的汉字时,“右占者不妨独丰”,“让右者右伸左缩”。汉字“陆”左边的笔画少,右边的笔画多,因而要把右边写得舒展、丰满,左边写得收缩。也就是说,字中有了左耳旁时,其左右搭配时往往要注意什么?

生:左窄右宽。

师:这就像胖子和瘦子一起排队,胖子占的位置总要大些,瘦子要让一些位置给胖子,这样才和谐(出示图16)。左耳旁在汉字中,就像排队的瘦子,要写得窄些,把位置礼让给汉字的右边,使汉字的每个笔画都能各安其所。

(二)掌握汉字“陆”的书写要领

古人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意思是说,读帖越精细越好,临写时,越像越好。仔细读帖(图17),要写好这个“陆”,还要注意什么?

[预设1]

生:耳钩的横和后面的撇断开来了。

师:是的,同是左耳旁,在不同的汉字中,还会有不同的形态。此处的横和后面的撇断开,留下了空白,但它们笔意相连,使得整个笔画依然呈现一种流畅之美。

[预设2]

生:“陆”当中的横都取了斜势,距离均匀。前三横的起笔都在竖中线上,第四横长而粗。

师:是的,“陆”右边的横画比较多。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吗?

生:横画分布均匀,是为了汉字的对称美。

师:是的。“陆”右边上下两个土是上下对正的。下面的“土”要比上面的“土”略微舒展些,好像把上面的部件托着,这样字才显得稳重,也突出了笔画的变化美。中间“八”的收笔与上下横线之间的距离也要均匀(图17),这样才能写出对称美。

生:横画取斜势,整个字会显得有精神。

师:人的眉毛微微向上斜(出示图18),这样人才有精神。横画写得左低右高,就像人的眉毛一样取斜势,让字有精神。

同学们读帖非常仔细。带有左耳旁的字有这样的特点,我们一起读一读:

字中有了左耳旁,左窄右宽莫遗忘;

耳钩短小中线上,垂露收笔挺拔样。

(三)临写汉字“陆”

1.学习书法讲究心追手摹,也就是说心里感悟到了,还要能用手把它美美地写出来,追求心手双畅的境界。请大家在习字纸上临写两个“陆”字。

2.写好了,同桌互相评一评。先夸夸对方的优点,再给他提些建议,帮助他把字写得更好。

3.同学们写得很认真,评得很仔细。下面老师也来写一个“陆”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空。

4.有了同学的帮助,看了老师的范写,相信你一定能写得更好。每人在习字纸上再写几个“陆”字。

5.教师圈画优秀的字,并贴上黑板展示。

四、谈话结束,鼓励练字

第3篇

学生能清晰地识别小面值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归纳出1元=10角,1角=10分。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借助儿歌视频导入新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

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爱护人民币的好习惯。

③通过课上及时给学生以表扬和激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难点:会进行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听一首儿歌,儿歌中提到一个单位,大家试着把它做找出来。除了它,还有哪些人民币的单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们!(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听说猪猪文具店有“豪礼”相送,我们一起去瞧瞧!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这些钱是我们国家目前正在流通的小面值人民币,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师:请同学们从1号学具袋里拿出所有不同的小面值人民币,互相说一说,认一认。遇到不认识的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周围的同学,然后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住它们。

师:大家都认识这些人民币了吗?老师要让大家认一认。(师快速出示人民币。)

师:(出示一张破损的人民币)这张人民币怎么了?破损的人民币不美观,同学们要爱护人民币,因为爱护人民币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

师:这些人民币大家都认识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对人民币的了解,把这些人民币有规律地分分类,老师请同桌之间合作摆一摆吧!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并说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摆?

第1组: 我们分成硬币和纸币。

第2组: 我们是按单位分的。把几元几元的放在一起,几角几角的放在一起,几分几分的放在一起。

第3组:把数字是1的放在一起,把数字是2的放在一起,把数字是5的放在一起。

2.人民币的互换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整钱来换零钱,老师这有1个2角,能换几个1角?

师:我拿1个5角能换几个1角?

师:1元呢?1元可以换几个1角,谁知道?(指名回答。)

师:大家同意吗?我们说1元=10角( 板书),试着说一说,大家齐说1元=10角。那反过来呢?几个1角可以换成1元?

师:我们知道了1元=10角,有谁知道1角可以换多少分呢?(学生思考后汇报)板书:1角=10分。

3.练习。

师:老师这有几道练习题,看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钱换成零钱?

(1)1张1元能换()个2角。

师:大家同意吗?你是怎样想的?

(2)1张1元能换( )个5角。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1张5角能换( )张1角和 ( )张 2角。

师:先想好怎么换?再拿出你的2号学具袋,用里面的1角和2角把你的想法摆一摆,最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换的?

(师巡视,生活动。)

六、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我会填。

2.我会选。

3.我会分。

4.生活购物——买文具,学生说说自己买什么文具,怎么付钱,可以小组间互相说一说并展示。

七、梳理知识,解决质疑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生生互助)

3.你对本节课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并参加刮一刮活动,巩固本课知识。

八、作业布置

第4篇

教学目标:①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l元=10角,l角=10分。

②初步学会简单的元、角、分之间的换算,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师生、生生兑换钱币,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④知道爱护人民币和合理计划、节约用钱。

教学难点:认识人民币的票面数值,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 的单位。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元、角、分的纸币和硬币、口算卡、课件。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设计特点:①体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的思想。在教学人民币之间的关系时,用师生、生生兑换钱币的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又充满情趣,在巩固练习时,设计购物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本节课采取课内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如关于“元”币的知识,合理花钱购物的知识,都通过合作、讨论、互相启发、互相探索等形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口算卡

9+3 8+6 6=2 7+8

12—9=4—6 =12—6==—7

二、导入新课

小朋友,当你们的练习本或铅笔用完了,你到商店去买时要带什么?(钱)。“钱”就是货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中国的货币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学习“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三、新课

请同学们拿出按要求准备好的人民币,分一分类,说一说你是怎样分呢?(可以分成硬币和纸币,还可以分成分币、角币和元币),按照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将同一类人民币放在一起。

l.教学例l,认识“分”币。

①要求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分币中分别找出1个1分、2分、5分的硬币各一枚,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怎样区分它们?并说出这些硬币正、反面的图案。(电脑显示硬币正、反面)。

②师指出:“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③教师以和学生换钱的方法,使学生了解这几种分币间的关系,1个2分可以换2个1分,1个5分可以换5个1分,1个5分可以换成2个2分,1个1分。然后同桌互换、再填空,2分是( )个1分,5分是( )个1分,5分是( )个2分( )个1分。

2.教学例2,认识“角”币。

让学生拿出l0分钱,并说说你的拿法(有的同学拿l0个1分,有的拿2个5分,有的拿了5个2分)。

说明:一分一分地数l0个1分是10分,10分就是l角,10分可以换成一枚l角硬币,也可以换成l角纸币,“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l角=10分。

同学们想想,角币除了l角外,还有哪些?(2角、5角),你认识5角硬币吗?它与5分硬币有什么不同?电脑显示5分硬币和5角硬币,指导学生观察区分。

学生同桌互换角币,然后独立完成第41页例2的填空。

3.教学例3、例4,认识“元”币。

要求学生拿出l0角,同桌比一比谁的拿法多?

教师出示各种元币,学生说说l0角钱可以兑换哪种元币,并讲一讲1元币的图案和颜色,板书l元=10角。

教师用电脑出示1元、2元、lO元、20元、50元、100元,学生说说它们的有关知识,然后独立填写第42页的例4,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辅导。

“元”和角、分一样也是人民币的单位,谁能想出来1元等于多少分?(100分)

四、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43页“做一做”。

①第l题;电脑出示钱币图,学生看图说出是几元几角。

②第2题;电脑出示题中的东西及价钱,学生说一说每样东西的价钱。

③第3题;抢答填空。

2.完成练习十第1、2题,填写在书上,集体纠正。

3.购物活动。

①教师交待购物方法:一位同学当“营业员”,另一名学生当“顾客”,上台买一样,再从讲台上拿购买这种商品的人民币付给“营业员”,然后营业员讲出买的什么东西,多少钱。

②各小组分别购物:小组在购物中会出现如拿5角钱去买2角的铅笔,“营业员”不知道怎样退钱或退错钱等现象,这时组织本小组讨论,发挥集体力量找出解决的办法。

③交流汇报:每个小组经过讨论后分别汇报购物情况。

①师生评价:在这次购物活动中每个小组都完成得很好,特别是第3小组和第6小组,他们克服了困难,完成了购物任务。

总结:这节课同学们认识了人民币,说说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元、角、分),l角等于几分,l元等于几角,l元等于几分?人民币是国家发行的货币,大家都要爱护它,不能乱涂、乱画、乱撕,撕毁、伪造、贩卖假币都是违法的。

第5篇

1.进行探究式阅读体验,理解作者悠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2.启发自我人生感悟并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

进行探究式阅读体验及表达自我感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人生态度。(重点为悲伤及其超越的原因)

教学课时

3课时:本设计可安排在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将文字梳理完毕,了解了文章。今天我们再次一起走进文字,走进坡的心灵世界!说到走进东坡的心灵世界,我想起余秋雨《坡突围》中有这样几句话:“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我们来看,这段文字的中心词是什么?成熟!谁成熟?坡!是的,余秋雨则认为,《赤壁赋》是东坡先生生命成熟的体现。在研究东坡之前,我想问一个问题:

你认为怎样的生命才是成熟的生命?是长大了就算成熟了?还是结婚了生子了就是成熟了?都不可能是,那么请大家谈谈。(抽学生作答)

教师总结:

生命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但成熟的生命归根结蒂包含着两个问题:

(1)清醒认识(清醒认识自己的人生现状——自我现状和处境现状)

(2)正确处理(正确处理自己的人生现状)

《赤壁赋》中坡正是对这两个问题有着理性的认识,他才具备诗意的人生。下面就让我们品味《赤壁赋》中的极富魅力的文字,共同探究坡的心灵,从他诗性的生命中去欣赏成熟的魅力。

二、走进东坡的心灵世界

本文是苏子夜游赤壁之作,请找出显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乐悲(愀然)喜。

那么作者因何而乐呢?

明确:因赤壁美景而乐。写了怎样的美景?

美景: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问:面对如此美景,苏轼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饮酒乐甚”)哪些字词和句子最能传达作者的这种心情?(大声读出来)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诵、歌,表现出泛舟赤壁欣赏美景的愉悦。

(一)坡的自我认识

1.然而,苏轼在山水之乐、诗酒之乐中失去了自我吗?(没有,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苏轼,没有迷失了自我而对自己处境有清醒的认识?)

先请大家找出,能隐约反映苏目前人生现状或处境的文字。

(学生容易找到第三段,教师引导,第三段是独立的吗?和第二段有联系,从而进入二三段的解读)

从这些文字里主要写坡怎样的心态?悲(意合即可)

2.作者是因何而悲?悲的原因是什么呢?

(1)生回答,师引导学生

(可能有些学生会回答)“箫声”带来的悲伤:其声鸣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作者是因为“箫声”而引起悲伤之情吗?

不是,因为“箫声”只是“倚歌而和之”,是“和”,说明“歌声本身已经悲伤了”。歌声为什么悲伤?那么有必要理解“歌”的内容。

请齐读关于歌声内容的文字:

“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2)言为心声,歌声是心灵世界的反映,从歌词中,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作者心情?

明确:“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表现的是作者的失望和遗憾,歌声中唱出的是一分追寻不得的悲伤。从文字看追寻什么而不得呢?

明确:“美人”

这能让你想起谁的诗?(屈原)

“美人”会让我们想起屈原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指君王,当然更指人生理想,壮志抱负。

为什么要模仿《离骚》之辞?(与屈原处境相同,抒写屈原一样的感叹)

师:苏轼自己认为自己的处境是怎样的?

明确:理想不能实现,君王不器重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问:东坡虽遭贬谪却有“望美人兮天一方”说明什么?(学生回答)

原来不管君王怎样对待自己,作者期盼的还是为朝廷所用,期盼的还是自己能够建功立业;虽然政治失意,却依然没有熄灭在政治舞台上崭露才华的愿望。苏子此刻虽遭贬谪,流放,却吟唱出“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不是野心,是生命渴盼激情表达的体现,用时髦的话语就是为了“人生的价值”!可坡却与自己追寻的“天各一方”,于是山水美景却引出“望美人兮天一方”,可以看出苏轼在遭受贬谪,仍然对生活保持执着的态度,虽处逆境,但不甘沉沦,并不放弃忠君入世的一贯精神。正是这样,即便如诗的夜晚他也内心惆怅!听着像《离骚》一样句式的歌声,透露的是屈子一样的悲凉,引出了与心灵相通的箫声!又在箫声中蔓延成无边的悲愁!

其实这是一个健康灵魂的呐喊,是积极生命期盼自我表达的形式!

曾经有多少伟大的灵魂在逆境中这样唱响: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陆放翁“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徐志摩“撑一支长槁,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无不有“美人”化身!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悲,是因为“壮志难酬”!

(3)问:除了才能无法施展这个悲伤的原因外,在第三自然段里,我们还能发现别的原因吗?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阅读段后明确

步骤:

1.(自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这段文字涉及到什么人?(学生回答)从哪里看出来的?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谁和谁对比?曹操和自己对比:

(1)为什么要单单写曹操呢?(学生思考)

A.表达英雄不在,人生无常(短暂)的慨叹。曹操的短歌行中已经有对生命短暂的慨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更何况:站在赤壁口,心想曹孟德!“风流都被雨打风吹去!”当年的英雄已为时间的浪涛洗净!人生不能永恒,人生有何牵挂?人生有何意义?(引导学生品读体会“此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过渡语:景还在,赤壁还在,物是人非。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第一句也可找到印证。

两个层面,反复表达着自己的伤感和遗憾:壮志未酬之悲、英雄安在之悲、人生短促之悲。

B.除了表达慨叹还有什么作用?(与自己对比)

(2)怎样对比?

回答:曹操如何?(英雄,横槊赋诗,曹操何等气魄,困于赤壁)自己怎样?(渺小,一事无成)

(3)对比后又怎样的心态?

A.哪些文字是表达心态?(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

明确:哀叹人生之短暂与渺小。

B.所以,面对赤壁,更为可怕的是:借对古人的惋惜引出了顾影自怜的伤感,怀古伤今!

为了更能了解作者的心态,下面请给这些文字加关联词语:

英雄尚且如此,我辈又当何如?(况且)“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与英雄相去甚远了!所以,在苏子看来(只能)“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愿)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无奈)托遗响于悲风。”

师语:其实,这已经不只是自己抱负难以实现、壮志难酬的伤感,表面上看起来是人生无所作为的悲观,实际上,是作者对未来无法预知、对前途无法把握的嚎啕大哭。每一个有才华的生命都不会只是在人生的不幸中沉沦!每一个生命都企盼靓丽的绽放!在宁静的赤壁美景下,心灵外在的静默与内在的喧腾激发出的,这绝不是悲观与沉沦,实际上是人生无法掌控的无奈。

请大家仔细思考“知”在这里的意义。(明白、知道,这是经过大脑思考的)

一个“知”字,写得催人泪下,人来到这世上,被赋予理性,最终只能用来感知生命的渺小、短暂,却无可奈何,岂不悲哉。这也难怪,让苏子感受到快乐的徐徐清风到了这里就变成了悲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说过“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以悲观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无不是充满悲剧感的。

所以我们这样概括文中之悲:(板书)壮志难酬的惆怅!人生无奈的伤感!

其处境:壮志难酬、仕途无望!

这就是坡的人生!就是这个敏感而聪慧的灵魂在遭遇生命的不幸之时对人生的认识,这是苏轼用诗性的生命,用理性的生命,感悟到了无路可走。这是一种清醒的美丽,但又含有无尽的伤感!但又是苏轼对自我生命的敬畏!这就是一种成熟!

(二)坡的人生态度

1.问:难道就这样悲伤下去?面对这样的悲伤苏子将何去何从?

请同学们阅读文章回答:

读:“苏子曰:………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请在本段中找出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

①变与不变。(学生阐述)从变动的一面看,天地间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停止,从不变的一面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因此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也不必羡慕“长江之无穷”。“人”虽作为个体的生命不过百年,终会走向死亡,但人类生生不息,与天地同在,代代更新。

②取与不取。(学生阐述)天地间的万物,有些我们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取(哪些不能取?如名利,奢求与幻想;哪些能取?清风明月,自然美景),而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天地无私,风月长存,正可享用不尽而自得其乐。

显然作者已经走出了伤感。那么他又是怎样走出了伤感的?

(学生自由阅读第四段)

也就是说哪些词句表明了作者对待现状的态度?

明确:“何羡”(不羡)、“莫取”“共适”,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句的填空:

(1)“不羡”长江之无穷,因为物我皆无尽也;(大我与小生命)

(2)“莫取”苟非吾之所有,因为物各有主;(非我所有不能取)

(3)“共适”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因为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尽情自然)

2.这些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学生讨论)

(1)“不羡”(“我”与自然同在)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渺小,将生命置于社会和自然的永恒中,心便有了一份广阔和美丽!超越了空间的限制,超越了个体的悲喜,这是何等旷达的胸襟,何等智慧的思辨。

(2)“莫取”(超越世俗的名利权势)超越了时间的限制。这种旷达的胸怀大概可以让那些蝇营狗苟争名夺利者、心胸狭窄而思想庸俗者感到惭愧吧!

(3)“共适”(尽情享受自然)

3.放下了心灵的重负之后如何?(用原文回答: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终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他这种对待自己的处境,这不是颓废,而是一种人生高度,这是摆脱了生命羁绊之后的一份超然和旷达,这是一份大度的成熟!正因为这样,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生命是一种过程,而不只是一种结果。

4.综合这节课学到的,以及大家整节课的思考,苏子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请大家用一句话或一副对联把你们的思考写出来;也可写一段感言或给苏轼写一段颁奖词。这个启示,这副对联,可以写对苏的评价,可以发感叹,可以概括苏的一生,都可以。

示例: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

关于坡的这篇赤壁赋,已经有千言万语的解读,以后还有万语千言,我们也许也会有太多的思考。但我认为余秋雨的一段文字也许能够给我们较多的启示:

出示:幻灯片在走进苏轼的心灵为后,再让我们感受余秋雨的文字:

(学生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

精彩总结示例: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意趣,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提出希望)PPT

第6篇

(一)学生缺乏对毕业设计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毕业设计环节一般都安排在第八学期,这个年级也正是学生找工作的忙碌期,往往在学生的心里找份好工作远远重于毕业设计,因而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并不放在毕业设计教学中。尤其是第八学期学生无故离校现象严重,导致指导教师与辅导员难以掌控,难以指导。有的学生只是在答辩前几周突击草率完成这个重要环节,学生对毕业设计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处理实习与毕业设计之间的关系时协调性不足,针对毕业设计的主观能动性较差,没有从心理上来认识和重视毕业设计。

(二)指导教师和辅导员责任意识不强

指导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沟通出现脱轨现象。指导教师一方面承担着讲授的课程,另一方面教、科研任务重,这些问题导致指导教师难以有充沛的精力来指导学生。有的指导教师从根本上就缺乏责任心,对学生不闻不问,学生做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另外,辅导员在管理学生上投入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每位辅导员要带100多个学生,平均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极少,缺乏对学生在毕业设计思想上的引导教育。由于各自的繁忙导致了指导教师与辅导员之间不能及时沟通的问题。

二、学生毕业设计能力的培养

(一)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在入学教育工作中将毕业设计直接引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请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给予讲解,使学生较早的了解和认识毕业设计的真正含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和学习。在四年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始终把毕业设计作为主线,教师在讲解每门课程和实践环节的过程中,尽可能把讲授本课程在毕业设计中起到的作用给学生分析讲解,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逐步将毕业设计的思想工作贯穿于四年的学习当中。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合理地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并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将创新意识注入学生的思想领域尤为重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探索专业领域的未知问题是学习的重点。以往的毕业设计是完全靠指导教师的带领,学生才付诸于行动,这样难以充分发挥出学生独立探索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需要主体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地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性和主动性,从思想上扔掉“拐杖”的依赖。在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我们可以锻炼不同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如在选题阶段的探索和辨析能力,调研阶段的方向跟踪和文献阅读能力,开题阶段的方案规划和路线设计能力,具体设计过程中观测、分析、测试、评估、对比能力,论文撰写阶段的再现、综合、反思、总结能力,答辩过程中的表达、对答和辩解能力等。提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倡团队协作精神十分必要。指导教师与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都是开启学生新思路的通道。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定期与学生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将为他们将来在设计行业中发挥团队精神打下基础。

三、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毕业设计选题

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需要,注重选题实效,科学选题与合理安排对毕业设计会起到一个良好的作用。毕业设计的选题事实上是创新性思维的开启阶段,选题作为控制毕业设计质量的第一环节,它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实行双方互选,根据教师的专长、学生的爱好,实行教师选学生、学生选教师的方式。在设计题目上,一方面由指导教师结合国内外大赛和教师的科研进行命题;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在实习单位或已经找到的具体工作自发命题。争取做到一人一题,课题的类型避免重复。统一安排开题时间,严审开题报告,充分讨论论证其可行性。

(二)严格管理制度,明确职责

在日常的学习中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并加强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认识。通过指导设计大赛、项目等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确指导教师与辅导员之间职责分工问题,规范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机制。一要定期指导,合理安排毕业设计时间。通过分院领导监督专业负责人来检查论文运行情况,由教研室主任带头组织每周集中检查,分院领导定期抽查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督促和指导学生按期完成设计任务,各个环节有条不紊的进行,确保制度落到实处。二是指导教师与辅导员各负其责。二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会促使毕业设计顺利进展。辅导员跟踪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出勤情况,指导教师严格把关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质量问题,遇到问题与学生及时沟通解决,同时激发了学生自身内在的潜力。所以规范管理制度,增强指导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心会有效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三)实行模块指导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实行模块式教学。毕业设计分成五个阶段:前期调研和手绘表现,设计制图,电脑效果图,模型制作,设计排板。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由教研室主任组织讨论研究进行任务分配。这样做到了分工明确,全员参与。一个学生的毕业设计由多位教师进行分期指导,打破了以往的“一师一生”的做法。这样有助于多方位的思考,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由多位教师来牵住一位学生,加强了学生的紧迫感,同时扼制了学生松懈懒散的不良习惯。

(四)加强校企合作

近几年,工业设计专业在社会上越来越引起重视。部分企业能够接受毕业生在企业实习中完成毕业设计课题,甚至允许学生参与企业的设计项目。实行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是进行毕业设计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鼓励工业设计本科毕业生设计题目真题真做。将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放到企业中去,以解决工程实践中的技术题目为课题,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行一次有益的尝试,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最直接的接触生产线,了解设计流程,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捷径。

第7篇

关键词:平面设计;毕业设计;教学;创新探索

毕业创作是高等美术院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四

年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设计实践过程。通过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不仅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平面设计专业在中国的各大美术院校中开设时间较长,其毕业创作教学思路在不同时期经历

了不同的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十年,平面设计专业的毕业创作受到当下社会环境、科技水平、设计理念等因素的影响,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调整。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创作的教学实践中,同样应当与时俱进,使平面专业的毕业创作更具创新的时代精神。

一、前瞻的创作理念

对设计艺术专业而言,创新性是专业的灵魂所在,优秀的设计作品必须是先于现有的设计概念,只有这样,才能有强大的作品生命力。而对于高等院校的美术院校来说,还需有培育超越当下商业设计市场的创新概念的任务。这不是对市场中设计的不认同,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后,还需要再经历“社会大学”的学习磨炼,然而创新的设计观念需要在学校培育,这种设计观念就好似是一颗种子,只有有这个新观念的核心,才能在以后的社会风雨中成长为一名

成功的设计师。

关于创作主题的选择,在积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的同时,依托平日与学生学习的接触,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专业特长与其共同讨论制订。对于平面专业,“概念性视觉推广设计”可以成为一个较大的主题设置,学生可以在这个大方向下,结合实际项目或自拟题目进行毕业创作,创作方向可以是文化类或商业类。

二、整合与跨界的创作形式

图案工艺到平面设计再到视觉传达设计,从一张喷笔喷绘的

海报到多媒体结合、观念视觉设计。三十年间,中国高等院校的平面专业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今日的各大艺术院校的美术馆中,平面专业的展厅中已经百花齐放,早已不再是几张海报的悬挂,而是充满着无限的活力,平面的边缘已经开始消失,我们很难分辨这个作品的具体属性:是海报,还是包装。实际上,这些创作已经不能用这些名称去区分,这些作品早已开始跨界与整合:图形、材料、工艺、互动、影像、声音、装置甚至高端科技慢慢充斥着作品。让平面设计展区变得很饱满,很具有侵略性。

从目前的现状看,大部分院校的毕业平面专业设计都开始朝向整合性、跨界性,这成为目前视觉传达设计方向毕业设计的主动脉。消失了边缘的设计,在不断地相互融合,这好比是一种进化的过程,艺术与设计重新融为一体的时代。

可以看出,平面设计在当下已是“不平的平面”,是综合多种表现形式的整体创作。因此,在毕业创作的教学指导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学会用多种视觉设计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题,不拘泥于海报、包装、书籍等某一个设计形式,而需要将主题做整体的视觉推广,类似做一套VI(企业视觉识别),但不同的是范围和形式可以更宽

泛,视觉语言根据主题可以更为生动。

三、互动性的设计

毕业创作相对于平日的课程作业,特点是需要在毕业展上呈

现出来,以把大学的学业成绩展示给他人。因此,让作品更多地和观众交流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即设计的互动性。以前的平面专业毕业展中的作品多为海报、包装之类,缺少互动性。当下的毕业创作指导,可以多让学生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做思考,例如,毕业生要利用概念书籍的翻阅与观众互动;将主图形标识做成图章,让观众自己盖印完成一个纪念品设计;制作和视觉主体相关的游戏装置,让观众互动游戏感受所要表达的概念。

这些互动的设计形式,让观众参与完成整体的创意,使得作品与观众融为一体。摆脱了僵硬的、单向式的信息传播形式,而转向了更为生动、多向的表现,从而让平面设计专业的展示区域丰富

有趣。

四、创造性的作品展示空间

展示效果对于美术院校的毕业创作同样重要。如何利用空间展示作品,以及如何让作品在展示空间里更有效果地传达主题,也变成实际教学指导中的一个重点。应指导学生注意根据实际展示场地的尺寸来设计作品,实际丈量和观察实际场地,避免作品尺寸与实际展示脱节以影响展示效果。同时,对于一些毕业创作,可以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利用展览场地的特殊性,来设计自己作品的展示效果,例如,墙的拐角、楼梯、柱子等展厅的特殊位置,有时候也会变成设计的灵感来源。此外,还应注意墙体展示和中间空间展示的互应效果。

综上所述,平面设计专业在新时代中不断前进、革新,高等院校的毕业设计展则是各种新变化综合体现的一个大舞台,也是让学生将四年所学整合发挥的最好契机。在指导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毕业创作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于突破已有的创作模式,积极探索适合主题的创作模式,通过新的创作理念、创作形式、展示空间等因素创作出经得起时代考验的优秀设计作品。通过毕业创作,让学生在大学最后的学习阶段在专业上有显著提升,建立起更为广阔的设计思维,为中国设计的明天培养更多优秀设计师。

参考文献:

[1]袁熙肠.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科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邬烈炎.设计教育研究:第5集.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第8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准确识别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爱护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及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节约用钱、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一、 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二、 难点:能正确区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教法与学法:

一、 教法:引导探究法。

二、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法。

教师用具:各种面值人民币、各种硬币、玩具、(铅笔、橡皮察、本子、削笔刀、文具盒)等。

学生用具:每小组20元以内的人民币数量在10张(个)以内。

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

1、师出示数字卡片(1、2、5、10、20、50、100),以开火车的游戏让学生读数字,然后请学生给这些数字组词,有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名字?(学生答人民币)师鼓励:同学们说得真棒,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认识人民币,师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2、师出示玩具马鹿问同学们:瞧,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学生答玩具马鹿).猜一猜它是用多少钱买来的(点几名学生猜)师鼓励:同学们都猜得很好!

3、师提问:那么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钱呢?(点几名学生说)师鼓励:同学们说的真好。

4、师提问:零花钱除了可以用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以外,还可以用来干什么?(点名学生答)把钱捐给地震灾区的小朋友(学生答献爱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育学生养成存钱的良好习惯,告诉学生积少存多、不乱花钱的道理,别人有需要帮助时可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二、发展阶段

(一)、认一认

1、课前老师先让同学们简单的认识了人民币,准备了钱袋,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把钱袋拿出来。

2、师问:你们都认识那些人民币呢?同桌两人合作把你认识的钱拿给对方看看,看谁认得最多,(学生用2分钟时间互相认)

3、刚才我看了一下,同学们认得很不错,那么我来考考你们,到底认识那些钱?教师出示五角的硬币和五角的纸币

问学生:它们是多少?它们俩一样吗?哪里不一样?(点名学生答一个是金属做的、一个是纸做的)师述:同学们说得对,它们制作的材料不一样。

4、认识国徽:师指着人民币上的国徽问学生:这是什么?在哪里看见过?(有的学生不知是什么,但在警察衣服和警察车上或是天安门上看到过),师告诉学生:这叫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许多人民币上都有国徽,因此,我们应该爱护人民币。

5、认识:出示10元、20元、50元、100元人民币,

师指着问学生:这是谁?谁认识?(学生答)师介绍让学生了解他是个伟大的人物,教育学生更要爱护人民币。

6、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书46―47页,看看书上的人民币都认识吗?你发现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刚才看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回答出它们左下角有一条红色的斜线)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学生答出这是样币)师述:样币是不可以用的。

(二)、分一分

1、 出示各种放得凌乱的人民币,

师问:这么多的人民币都放在桌子上面,小朋友们觉得怎么样?(学生答很乱)如果我要带钱去买我想要的东西,我能随便把这些钱就这样放在钱夹子里吗?(学生说不能)我们得怎么办?(学生答须理整齐,生用2分钟分好)点名各种分法不同的学生到讲台前分给同学们看并介绍出你们组是怎样分的。

(三)、换一换

1、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人民币按单位有元、角、分,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做一个换钱游戏:

一张两角可以换几个一角?一张五角可以换几个一角?一张一元可以换几个一角?小朋友们,动手换一换吧!师要求学生换完后,点名学生上台表演给大家看并说出你是怎样换的。

师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要求学生读三遍)

(四)、买一买

2、师出示自选超市在小黑板上

提问:想不想用自己手中的钱去超市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学生说想)

3、师把已准备的铅笔、橡皮擦、本子、削笔刀、文具盒等粘贴在小黑板上,标好价格,进行现场交易,师请一名小朋友当售货员,并说出当售货员的责任是什么?一定得尽售货员的责任,其它同学想好买什么东西,拿好钱排队到前面来买。

4、师述:同学们都用自己手中的钱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以后我们每件事情都不要去麻烦自己的爸妈。

(五)、拓宽

1、教学生辩认假币,告诉学生以免上当受骗,出示假币编号课件, 目前社会上的假币有100元(HD90、HB90),50元(VVJ135、HD90、HB90、FA74、AB77、AB99),20元(FA76、FC33),10元(FA、AB77、AB88、AB99),5元(FC33、FA76)字样的均为假币(教会学生识别假币)。

2、鉴别假币的方法师讲解

①.一看

用肉眼看钞票的水印是否清晰、有无层次和立体的效果;看安全线;看整张票面图案是否单一或者偏色。看纸币的整体印刷效果,人民币真币使用特制的机器和油墨印刷,整体效果精美细致,假币的整体效果粗糙,工艺水平低。

②.二摸

我国现行流通的人民币1元以上券分别用凹版印刷技术。触摸票面上凹印部位的线条是否又明显的凹凸感。假币无凹凸感或者凹凸感不强烈。

③.三听

人民币纸币所使用的纸张是经过特殊处理、添加有化学成分的纸张,挺括耐折,用手抖动或者用手弹指几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如果是假币,抖动或者弹击的声音发闷。

④.四测

真人民币纸币的尺寸十分严格,精确以道毫米计,另外可以使用验钞机检测是否又色荧光图纹;用磁性仪检测磁性印记。

三、结束阶段

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点名学生小结)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元 角 分

100元 5角 5分

50元 2角 2分

20元 1角 1分

10元

5元

2元

1元

1元=10角 1角=10分

我国一共有人民币:188元8角8分

第9篇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 货币供给 乔顿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16-03

对货币供给的理解是掌握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以及分析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前提,因此货币供给的在《货币银行学》教学中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货币供给问题也是一个难点,本文的目的是探计在《货币银行学》中货币供给部分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货币供给中的教学难点

在长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实践中,通过问卷调查、课后交流、作业和考试等手段。我们发现在货币供给教学中,授课对象经常遇到的典型疑难问题有这样一些:存款派生模型比较抽象,授课对象对存款派生模型无限派生的假定难以理解,通过T型账户阐述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资产自债表的变化也比较难理解;存款派生模型和货币供给模型之间的关系理解不透;基础货币的本质难以把握。比如授课对象有这样的疑问:基础货币是货币供给的源泉,但基础货币的三个组成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流通中现金和超额存款准备)中只有超额存款准备金具有存款派生的能力,这是否存在矛盾;对乔顿模型理解存在偏差。比如授课对象有这样的疑问: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但是当商业银行通过再贴现或公开市场业务获得资金时,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将提高,而货币供应量将增加,这是否存在矛盾。

经过梳理,我们认为存在这些疑惑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理解不清,通过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可以使得货币供给中的有关概念和理论更加清晰地展现给授课对象,以改善教学效果。

二、当前《货币银行学》课程货币供给的常见的讲授方法

目前国内《货币银行学》教学主要沿袭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开创的体系,货币供给教学主要围绕存款派生模型和乔顿模型展开。中央财经大学的《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中第十八章货币供给安排了这样几个部分: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量,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中则将有关内容分为两章。在第十二章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中包括这些内容: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存款货币的创造,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在第十四章货币供给中安排了货币供给度其口径,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超额”货币及其所反映的规律这几个部分。上海财经大学的《货币银行学》教学中。第十一章货币供给是按这样的顺序展开的:货币的定义。货币总量及其构成,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与多倍收缩,乔顿模型,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货币供给理论。

上述安排代表了国内《货币银行学》主流的讲授思路。可以看出来讲授内容差别并不大,但是讲授顺序安排则有较大区别。而我们认为具体的讲授顺序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本文认为货币供给教学可以按下述顺序展开阐述:货币口径,T型账户与银行资产负债表。存款派生模型,货币供给模型,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下一部分具体讨论这样安排的原因,并对每一环节的教学难,董和教学方法设计展开讨论。

三、教学难点分析及教学方法的设计

1.货币口径。对货币不同口径的准确理解直接关系到对存款派生和货币供给模型的理解,因此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对货币供给理论的讲授作知识准备。按照一般的《货币银行学》体系,货币口径的教学可能已经在“货币”一章完成。但本文认为有必要在货币供给理论之前安排货币口径的讲授或者回顾,原因有二:第一,在讲授完信用、利息、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等章后再阐述按照流动性的大小加以区别的不同货币口径更容易为授课对象接受;第二,从讲授时间上看更靠近货币供给理论,授课对象可以带着对货币口径的深刻的印象开始学习货币供给理论。

2.T型账户与银行资产自债表。本教学环节要借助T型账户解释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各种业务对它们的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这些业务包括:中央银行通过买卖证券等资产改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和还款,两个商业银行通过在中央银行的账户转移资金,商业银行发放和收回贷款,商业银行向非银行公众购买和出售证券。

安排这一环节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由于《会计学原理》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货币银行学》通常在第:学年以后开设,授课对象对会计基础知识已有陌生感,而且《会计学原理》的视角和《银行会计》的视角不同,如果授课对象没有学习过《银行会计》课程,它们对于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可能缺乏准确的理解。虽然在一般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安排中,在“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两章已经讲授过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资产、自债业务,然而在货币供给部分中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回顾仍然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如果在讲授存款派生时才开始通过T型账户解释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授课对象就会不断地转移精力去理解T型账户的变化。如果在这一环节另花时间先把这方面问题提前解决。则在后面教学中授课对象就可以集中注意力分析存款派生问题。

3.存款派生模型。在某些《货币银行学》讲授体系中,存款派生模型与货币供给是分开讲授的,比如黄迭的《货币银行学》和人民大学精品课程《货币银行学》,然而本文认为把存款派生模型和货币供给模型都放在货币供给这一章讨论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

男外,本节的教学中还应当强调这几个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