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5:14:01
导语:在防诈骗法制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法制教育 实践 创新
作者简介:邓巧蓉,武汉商学院思政课部讲师。
应用型本科是相对于研究型本科而言的我国本科教育的一种类型。针对近年来高校人才培养与实际就业出现偏差,我国将有600多所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普通高校转变。以湖北为例,2014年已有11所本科高校正式获省教育厅批准,向应用技术型普通高校转型。由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与研究型本科不同,社会对应用型本科的法制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重技能轻法学
毋庸置疑,应用性本科要培养能在生产、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人才,必须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专业技能课,但这并不等于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其他的法律素养等人文素养。有些试点高校为了挤出时间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拼命压缩甚至砍掉自己认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在法制教育方面,除了全国高校必须统一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能压缩学时外,有些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专业法律课程如《经济法》、《商法》,要么被精简学时,要么干脆被砍掉。其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法律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最低标准就是经过大学四年学习后能够很容易找到需要自己的工作岗位,且这份工作待遇较好。要做到这一点,大学生仅具有专业技能技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应具备良好综合素质,比如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法律素养、团队协作能力等。如果应用型本科一味重视技能的培养,只会把学生塑造成一个空有技术技能的骨架,缺乏包括法律素养在内的人文血肉的机器人。
(二)价值教育重道德轻法律
(三)法制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法制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让学生知晓法律知识,立足法治实践,建立法律信仰。知法只是法制教育的第一步,让学生参与法治实践,获得法治心理体验从而达到守法、用法并建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才是法制教育的终极目标。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的法制教育基本还停留在让学生知法的低层次上。
从教材来看,2013年新修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删除了实体法律部分,增加了法理部分的讲解,其理论性大大加强,应用性大大减少,特别是缺少大学生在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远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导致学生缺乏对法律的直接心理体验和真实的法律实践,从而难获大学生芳心。
从教学方式来看,方式陈旧,形式单一,教学仍以课堂理论教育为主,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划记号。虽然教学手段在更新,比如使用多媒体课件、引入相关的案例教学,但仍存在课件呆板枯燥、案例陈旧、讲解乏味等通病,更不用说诊所式教学、模拟法庭等方式方法。法制教育被实际演化成了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流于形式,实效缺乏。
二、 应用型本科法制教育的实践创新
(一)将法律素养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市场经济时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除了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更需要较高的包括法律素养在内的人文素养、健全人格、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把法律素质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目标下去进行课程设置、学时安排等。
1.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并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这理应成为应用型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如前所述,法律课程依附于道德教育,内容少学时少,无论从哪方面都无法满足大学生对法律的亲历性,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把法制教育单列出来,和道德教育并列设置。
2.根据专业需要设置相应法律课程。应用型本科的专业是为了应对市场需求而设立的,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市场主体资格的确认、市场主体权利的保护、市场经济活动的运行、市场秩序的维系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懂法、用法是法制教育的应有之意,应用型本科高校除了开设公选法律基础课外,还应根据专业需要乃至学生需要开设相关的法律课程,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 (二) 完善法制教育体系
1.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法治国家不仅要有完善的法制体系,更重要的是公众对法律要有信仰。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的必要条件。应用型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力建设者之一,是依法治国的主力军。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仅是生产能手、管理能人,更是法治社会下的公民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当遵守法律,依法维权,维护法律尊严,树立法律至上的信仰。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法制教育中,要转变观念,不能满足于教会学生知法、用法,更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只有大学生从内心真正认同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坚持法律至上、尊重法律、信赖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才会加快。
(三)加大法制教育实践教学力度
1.利用生源多元化进行“真实案例教学”。应用型本科高校生源是多元化的,既有应届高中毕业生,又有专升本的高职优秀学生,还有部分优秀在职技术人员。这几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坐在同一间教室,需求有所不同,正好互相弥补。高中毕业生从校门到校门,社会经验较少,而在职学生和高职学生在工作和实习中可能会碰到劳动纠纷、合同纠纷、侵权责任等问题。在法制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进行真实案例教学:在职学生作为当事人,将自己在工作生活中亲历亲闻的法律问题提出,其他同学如同医生会诊诊断病情一般,主动寻找法律资料,帮助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旁起引导作用,将学习主动权交由学生,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2.利用学生生活空间开展法制教学。法制教学内容应贴近大学生生活,让大学生具有亲历性,才能有法律体验。应用型本科注重学习实践,除专业实训室外,有些高校还建立学生超市、学生美食中心、学生创业中心等综合实训基地,由学生组织经营管理,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我们的法制教育也可以搬进超市,结合学生的工作经验、实际需求学习《合同法》、《知识产权法》、《产品质量法》等,即具体形象又有时效性。同时,在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大学生在就餐、住宿、医疗、消费等过程中遭遇的法律纠纷和维权诉讼也越来越多,学校可以组织法律教师成立校园法律咨询室,面对面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利用校园广播、贴吧和宣传栏等工具宣传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开展大学生维权教育,自我保护教育和防诈骗教育,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空间,加大他们对法律的直接心理体验,体会正确的法律价值,真正落实高校法制教育的目的。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法制教学。90后的大学生是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渴望更新鲜、更活跃的教学方式。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同的教学内容、单一的考核标准,使大学课堂失去活力和吸引力。法制教育要想获得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就要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法制教育相融合,制作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诸如法律微课、MOOC等授课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并完善校内法学精品课程、精品教学视频、法律专题学习网站等资源,满足大学生移动学习的需求。
我们同时观察到,中小学在校生违法犯罪现象也在呈不断蔓延之势,成为影响教育成效乃至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之一。在校生违法犯罪现象呈蔓延与上升态势,原因固然与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思想价值观领域的多元化以及家庭教育的不力与失当有关,但学校法制教育的方法简单缺乏实效、对问题学生重视不够,乃至在预防犯罪教育工作上管理不力也是在校生犯罪率高居不下的原因,而且最终都付出了对社会、家庭和未成年人自身造成损害的高额社会成本。
“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是我校走现代管理之路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社区与家庭育人氛围薄弱,教育环境复杂;另一方面本地区外出农民工子女所占比例逐年加大,生源结构处于快速转型之中,学生的基本道德法规教育和基础文明行为的训练亟需改善与提高。所以我们坚持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体系下,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完善办学的规章、制度去积极指导办学治校,从而端正教育思想,规范办学行为;同时,我们在遵循国家整体普法规划要求和区域性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推进中,紧紧围绕“育人为本、德法并重,创建我区人民满意的学校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公民”这一教育目标,从加强法制教育活动常规实践、提高教师法制教育能力以及营造安全、文明、法治、优美的校园环境等方面付诸努力,通过逐步完备学校法制教育的工作体系,来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进程,实现学校法制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1.加强硬环境建设,开发校园环境中的法制教育资源,突出环境育人的作用。作为乐山市安全文明校园,我们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与规范常抓不懈,如对于学校门口处交通主干线的不利因素,加强对学生的交通法规教育;又如对小摊小贩占道经营,乱摆乱放等造成学校周边环境的“脏、乱、差”现象,学校提请上级部门成立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联合协调机构,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并组建校园周边环境督导队伍,经常性地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巡查,以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方净土。另一面,“学校的物理空间也处处皆教材”,学生的视角之处都是法制教育资源的可开发之处,从校园门口的交通安全提示到楼梯口防滑标志、每层楼面紧急逃生装置的配置,再到底楼橱窗的校纪校规和行规图片展,每个教室黑板报的“法制角”、班务对话栏等等,法制化环境的耳濡目染使师生获取了独有的体验,潜移默化地增加了法制意识。校外法制教育基地的建设历经数年努力,借助社会力量及专业人士队伍的筹建与合理运用,已基本建立起法制教育长效合作机制,各类社会力量如司法、公安、法院、检察院
、大专院校、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等等,与学校教育的融合互动、深度参与,每学期定期的“警校共建、社校共建”等实践活动都为青少年学子们打开了通畅的法制教育的联络渠道,从而构建起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新格局。2.在引导师生主动维权中增进用法意识,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学校当然无法独善其身,在通往现代转型之途上,学校作为办学行为主体必然会直接面对各种社会冲突与矛盾,关门办学显然不符现代教育理念,也无助于问题的应对与化解。然而学校领导班子的专业知识与有限的时间精力根本不足以应付防不胜防的各种法律问题(校外经济往来、校内人事管理、学生意外伤害等等),因此聘请具有教育政策法规专业知识的律师作为学校的常年法律顾问。近年的实践证明,律师作为专业资源的介入,无论在师生的法律知识的培训、法律问题咨询方面还是在法制教育研究、各类校内外矛盾的化解上都担当着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律师介入提高了学校依法自主管理能力,也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同时借助专业律师资源的介入,几年来,学校在面向全体师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中,也创造性地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实践,使得师生的自我维权意识和法律素养有了明显提高。
1.在师德教育中融入法律元素
师德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永恒主题,近年来我们在引导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组织教职工重点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以帮助全体员工正确理解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普及型、保障性、基础性”的深刻内涵,为教师解读《教师师德规范标准》等的具体要领,每个学期开学由教师及班主任填写《遵守师德规范承诺书》,把师德考核作为学年教师任职情况考核的首要项目,在教师晋级、提干、评优等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师德考核不但参照值日校长的记录,还结合班级法律小顾问记录、学生问卷、家长信箱等多渠道反馈信息进行综合评定,彻底杜绝违反师德的教育行为发生,从而进一步规范教师行为,塑造依法治教、文明施教、精心执教、廉洁从教的教师新形象。
2.在业务培训中切入“法律”专题
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创新性的教育成果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师资,鉴于学校教师无一人为法律科班出身的队伍现状,为了提高教师们对法制教育的理解力和执行力,我们在法制教育研究实践中坚持研修一体、实训结合,将法律培训纳入教师专业发展的范畴,在教师的日常业务进修中,切入法律专项培训,以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知法、守法、用法的水平。通过培训不仅帮助教师们提高了自身的法制素养,并得以重新审视自身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法制教育资源的能力,使得创新性的理念和构思最终转化成为富有校本特色的办学成果。
3、在教育研究实践中提升育“法”能力
多年来,我们一直将教师法制教育能力的提升寓于学校的各项教育实践之中,并且借助各级课题引领和年度发展性项目驱动来深化其内涵、提高其品质。在法制科研上的坚持不懈地持续探索中,校内法制教育的参与人员达到了校内在职员工的90%,校内法制教育的对象从学生群体扩大到了教职员工甚至发展到了家长,校内法制教育的领域涵盖了校内从课堂到课外活动所有场所,校内法制教育活动的方法途径从单一的灌输式正在向多渠道多元互动模式转化,教师们在法制教育内容、机制、手段、途径、方式等多方面的变革尝试中自身的法制素养、教育能力、研究水平都得到了综合提升。
在日常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高中阶段的各门课程或多或少基本上都包含着法律知识。依据培养健全未来国家公民人格的学校办学目标,我们的工作就是把隐性的法律知识显性化,使师生在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有机挖掘、开发其中的法律要素。几年来,我们着眼于开发学校现行课程本身所蕴涵的法制教育资源,围绕学校普法教育的导向和重点,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组织、落实,进而转化为具体的法制教育行为。我们通过对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资源进行筛选与重组,已架构起较为系统、完整的高中阶段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法制教育内容体系,并在遵循课堂教学规律的原则下,摸索出一套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运用法制教育资源同步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的具体方法和实施策略:数理化学科,主要通过编制应用题进行开发;英语教师通过情景对话实现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语文教师则从现代法理的角度给学生一双“法眼”重新解读课文;体育老师指导学生充分注意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和运动中的动作规范,学会自我保护和避免伤害他人,并通过学生让每一位家长了解校园内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处理程序和办法……这样的法制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学生们易接受、听得懂、记得牢,而老师们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法律知识的反复学习领会运用,也实现了法律素养的自我提高。
1、法律基础知识逐步夯实
在教育研究中,我们通过问卷抽样、情景测试、现场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在教育前后的变化进行跟踪比对发现,一些基础性的法律知识,如《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安全交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犯罪法》等等这些与青少年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名称的知晓率、重点法律条文及其应用的相关案例上,学生由以前不够关注、知晓不多的状况到现在对有关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制裁违法犯罪、保护人身权利、保护公民受教育权、履行公民基本职责与义务等各个方面的了解把握,在知识的量与质上均得到明显改善、提高。几个学年下来,在没增加课时、师资,没加重学生学业负担,没影响学生学科学习的同时,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了很多法律知识。学生法律兴趣提高、法律精神增强、法律知识的获取,也有助于加深他们对学校相关的纪律、规章、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从《中学生守则》、《班级公约》到其它系列行为规范方面的规定,由以前的被动遵守,受约束而经常产生矛盾摩擦,到如今明确职责,主动执行、维护,行为规范情况明显改进。
2、法律意识明显增强
如何解决校园、家庭、社会生活的矛盾、纠纷?怎么看待社会不
良风气?法律究竟在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担负什么样的作用?等等,面对这些问题,由问卷、学生访谈、个案追踪中我们能够看出,学生显然可以给出更令人满意的答案:对于同学之间的纷争、摩擦甚至校园暴力,求助老师或者及时报警;对于师生之间教学行为冲突,变默默承受为主动向学校行政部门申诉;对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乘黑车、买赃车等不法行为的及时提醒;上下学穿马路实验课体育课行为规范性等等细节的变化,都足以说明法律学习在思维、意识发展上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法律行为能力进一步提高
如何应对小偷、勒索殴打之类的校园暴力?发现违法犯罪的事情怎么处理?独自在家陌生人敲门、溺水、火灾、触电、煤气泄漏等等如何自救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从学校集体组织的消防、防暴演练,课堂教学中的小品模拟、活动训练,政教处设置的情景测试等,都可以反映出,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根据学校普法教育中的学得与习得,正确、积极运用防范措施,从一些日常行为和小事入手,主动用所学过的法律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已化为大部分学生的具体日常行为。
在法律资源学科开发的推进和各项实践活动的实施中,教师们在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活动设计、教育方法与手段等方面不断变革、创新。比如:在处理、运用教材中形成的资源开发意识;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中育人意识的增强;在实践新基础教育理论与法制教育研究整合中采用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对话”教学模式;注重创设情景、情感体验、提倡案例说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育资源开发中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反馈调控中涉及到的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差异性、参与度、交互度、达成度方面评价的思考与探索;由之而带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学习效能的提高等等。
在常年的法制教育研究实践中,我们立足整体推进的目标对学校普法机制进行了重新构思、设计:在原有利用校报、橱窗、宣传栏、黑板报、开讲座、作报告、搞参观等“静止的、运动式的、形式化的”普法宣传基础上,完善校园普法的培训机制、学科开发机制、校内申诉机制、主题教育机制、环境教育机制等。
为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法律水平,我们突出校本自培的作用,定期聘请法学专家、学校的法律顾问来校进行讲座、座谈、实地指导,同时教师边实践边学习边应用,发挥自主学习的个人能动性,让教育者法律素养提高为学校普法教育环境生态的改善注入源源活力。其次我们尽可能利用学生在校内的不同空间和时间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策略,根据不同的侧重点选择不同的宣传内容:在每天的升旗仪式、晨会和午间休息中,联系媒体时事热点和典型案例,通过校园有线电视网、校园广播台运用讲授、辩论等多种方法、手段向学生宣讲、传输普法新知识;在课堂学科教学主渠道中,各科教师结合本学科特征,寻求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联系结合点,通过学科法制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来印证法律知识;在校、班会课的主题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法制教育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就课堂、校园、家庭、社会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班务对话”,如收费时遇到假钞怎么办?上学途中碰上敲诈怎么应对?手极短信诈骗如何识别与防范?作业抄袭、考试作弊问题可能引发的法律后果等。在对话中联系学生身边的真实个案,教导学生剖析运用法律;学校定期举行消防、防暴等演练活动、安排学生到少教所、法庭去考察、旁听,从而为学生良好的法律观、法律态度的养成奠定基础;学校还在加强制度建设中,建立起贴合校情、操作性强的《学校师生申诉制度》,为师生的依法维权行为提供平台,从学生对营养餐配置问题的诉求到质疑运动会中成绩设计的不合理因素等,其中蕴含的自主管理意识、弘扬正义、追求公平理念、思想皆由此得以展现、张扬;透过教室的学习园地、班务对话栏到走廊直至教学楼、操场、橱窗等校园环境在标语、横幅、学生自制法律作品、法律小提示的装饰、点缀,学生可以感受到法律的氛围无处不在;学校的法制教育实行德育、科研双线管理制度,做到个个有目标、人人有职责,在研究实践中既开发资源又积聚共享资源,一个立体、系统、层次分明的学校普法机制在多年的探索中逐步形成、完善。
现行三类课程中包含多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等丰富的教育资源,而法制教育资源的价值正是在教师们“创造性” 的筛选、重组、应用过程中显现的。
学科法制资源的开发研究实践活动已涵盖学校的各门学科,它在教学实践中动态形成,又促进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与运行。如语文学科人文资源丰厚,许多叙事文体的篇目甚至诗歌、说明文、文言文中都蕴藏着法制素材性资源,涉及到《国旗法》、《国歌法》、《国防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合同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收养法》等20余部法律法规,在法制教育与学科知识结合点上关联到的法律条文达百余条;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类,则注重书本世界、知识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的沟通和联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程资源开发上的创造性,主要通过编制应用题、设计案例等来实现法制教育资源的发掘、利用。内容涵盖《野生动物保护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互联网经营管理条例》等十余部法律法规,涉及具体条文八十余条;体育学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如何避免伤害事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体现体育活动中的公平竞争、人人平等的“费厄泼赖 ”精神,以及体育锻炼中的安全要求,其中包括安全教育与安全锻炼。除了素材性资源外,场地、天气状况、体育器具等条件性资源也在考虑之列;班务对话主题教育、普法十分钟、探究活动等辅助拓展型、探究型>:请记住我站域名/
经过近几年的反复研究实践,教师们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基本成型的学科教学开发法制教育资源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数理化学科,主要通过编制应用题进行开发;英语教师通过情景对话实现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语文教师则从现代法理的角度给学生一双“法眼”重新解读课文;体育老师指导学生充分注意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和运动中的动作规范,学会自我保护和避免伤害他人,并通过学生让每一位家长了解校园内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处理程序和办法;探究活动的指导老师则为学生提供角色扮演情境;普法十分钟班
主任老师全程跟进,进行短、平、快式的案例剖析;班务对话主题活动学生自行组织、平等自主对话……法制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策略在教师们教学过程的反复探索、创新中不断的成型,形成学科教学特色。1、通过法制教育研究实践我们深刻感受到: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新形势下,增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法理意识,激发学生成人教育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是提高学生文明道德修养、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前提与基础。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和感悟、学生法制意识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持续、广泛、深入的过程,学校法制教育必须努力克服社会不公、不平、不合理等因素对正在成长中的他们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消极影响;
2、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知、行”背离现象依然部分存在。它提醒我们:法制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包括学生生活实际和认识水平的实际,不断更新法制教育的手段和策略是必要的;
3、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并肩来办,学生的法律素养整体提高,不能脱离家庭教育的支撑和社会的关注支持。学校也应通过“家长学校”和社区联动,加大对家长和本土民众法律知识普及宣传的力度;如何合理投入与组织力量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思考;
(一)自身的社会经验不足
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社会阅历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且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需要面对诸多环境的不确性因素,如可能会遇到地震、洪灾、火灾,不幸遭遇车祸,外出被狗、蛇咬伤等意外事件。同时,大学生思想相对比较单纯,看待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明辩是非的能力不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容易上当受骗,理性有限的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往往容易冲动,导致许多不必要的事情发生。
(二)自身安全意识较薄弱
一份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情况表明,54%的大学生使用过大功率电器,45.1%的大学生不会使用消防栓或灭火器等消防器材;54.8%的大学生曾经在不同程度上上当受骗,88%的同学认为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阅历浅以及自身安全意识淡薄;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思想单纯、富有同情心对其进行诈骗,45.9%的大学生有可能会和陌生异性单独见面;50.6%的同学基本上不了解食物中毒的急救措施;51.3%的大学生曾经因图一时之便搭乘摩托车或“黑”出租等无经营执照车辆[1]。以上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在消防、防诈骗、交通、饮食等方面的安全意识不容乐观,而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正是因为自身的安全意识不强,导致安全事件屡有发生。如北京某大学“三农”问题调查实践团乘车前往湖南一乡村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途中,遭遇严重车祸,造成5人严重受伤。经调查,发现他们发生车祸的主要原因是客车经营者严重违规运营,车辆没有营运执照且严重超载。
(三)安全防范技能不强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安全技能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日常生活的安全技能不强,如在实践地对一些意外的危险因素处理不当,造成不必要的后果。调查发现,对于最基本的用电常识和触电急救知识,只有66%的学生选择马上切断电源的正确方法,而34%的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触电后施救,竟然还有13%的学生选择直接用手拉开触电者,如果这些学生真正遇到类似情况,后果将不堪设想。二是对实践中、特别是在工厂作业过程的安全技能不强,由于大学生参加实践的时间不长,工作经验少,加上安全意识不强,有时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四)法制意识淡薄
遵纪守法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行为准则,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和社会文明的代表群体,理应是遵纪守法的楷模。但是极少数大学生法制意识淡薄,违法乱纪事件时有发生,有些大学生还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通过互联网实施高科技、高智能犯罪,在触犯法律身陷囹圄后才悔不当初。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问题的应对措施
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保障问题,涉及到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努力,切实采取措施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一)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高校平时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特别是要针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各种安全隐患,通过案例进行安全防范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和技能。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始终绷紧安全这一根弦。如果不幸发生安全事故,懂得如何从容去应对。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符合法律要求,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依法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二)切实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制度
第一,制订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预案。为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需要制订缜密的安全预案。预案应包括对社会实践队伍管理的具体要求,社会实践途径路线的注意事项,人员构成及联系方式,如果出现突发事件,如何应对。对交通、财产、投宿、野外、交友、疾病预防、滋扰防范、饮食等方面的安全,要有明确的应对细则。在开展活动前,要充分掌握实践活动地点的治安状况、风俗习惯、实践对象等相关信息。要保持手机畅通,定时和家长、辅导员联系。第二,签订安全协议书。在校外开展实践活动之前,学校与学生签订风险责任的相关协议。协议应当约定校方承担的责任和学生自己承担的责任。协议书应该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学生自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二是保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三是协议要明确一些明令禁止的事项。对于较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还需要经学生家长签字。第三,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投保。在实践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防不胜防的意外。可以尝试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投保,分担风险,保费可以由学校和学生共同承担。华东师范大学于2008年11月共同推出的全国首个学生勤工助学、社会实践保险项目,这非常值得借鉴。该校为每个学生每年缴纳5元保险费,一旦发生意外,学生最高可获得10万元的赔付。该保险项目不仅专门针对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中遇到的意外,在教育实习、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方面出现的意外,保险公司均可给予赔付。
(三)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领导
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法制环境。为深化经济保卫战,寻找治本之策,我市积极探索,大力推进企业政法部门驻企责任制做法,着力打造企业改革发展的稳定平台,走出了一条企业及周边治安整治工作的新路子。目前,全市推行这种制度的30余家企业全部实现了零发案、零事故、零犯罪的目标,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双向选聘为载体,构建企业治安长效机制。前两年,我市采取有力措施集中整治企业及周边治安环境,及时打掉了一批厂贼地霸,清除了一批企业周边的收旧站点,关闭了一批寄生在企业周边的小作坊,拆除了一批违章建筑及私拉乱接的水电管线,废除了一批不合理协议,促进了企业周边治安环境的改善。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很多治安问题前整后乱,甚至边整边冒。对此,我们在去年研究制定经济保卫战措施时,主动深入企业及周边调查,问计于民,认为主要原因是整治成果不巩固、长效机制不健全。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深入经济保卫战,我们结合政法机关法律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探索推行政法部门领导驻企责任制,以此为载体推进经济保卫战各项措施的落实。去年以来,我们按照政法部门和企业双方自愿、择优选配和组织调控、主管负责、无偿服务的原则,在市域国有企业中推进领导驻企制度。此举引起民营企业的广泛关注,纷纷要求领导进驻。我们便将聘任的范围由原定的国有企业扩展到产值利润在100万元以上的县域企业。驻企工作中,由市委政法委、综治办摸底登记符合聘任条件的干警,并将基本情况打印成册,提供给企业择优选驻;市经贸局摸底登记符合条件的企业,并将基本情况打印成册,提供给政法干警选择。政法各部门干警根据市经贸局提供的企业名册,择优填写一、二、三个拟选企业;各企业单位根据市委政法委提供的干警名册,择优填写拟聘对象。在此基础上,市委政法委、市经贸局进行组织调控,以两委局文件行文任命,并召开大会,由企业厂长、经理颁发聘书。首批30余家企业共从市直公、检、法、司中层以上干部中择优选聘了30余名进驻,其中有9名干警同时受聘2家企业。我们规定每届任期三年,进驻干警不占企业编制,原岗位职责任务和职级待遇不变,每月至少有三天时间在企业工作。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开展双向选聘工作,不仅增强了企业的法制意识,提高了应对入世挑战的能力,改善了企业的发展环境;而且改进了政法机关的作风,锤炼了政法干警,密切了政企关系。
二、以双向承诺为基础,锁紧政企共建责任链条。在选聘工作中,我们一方面继续坚持公安机关对30余家重点企业和10余个农业产业化基地挂牌保护、公开承诺责任制;另一方面把进驻干警职责任务和纪律明确规定为“三权、四责、五不准”。“三权”即依法经营建议权、安全保卫督办权、治安问题处置权;“四责”,即帮助企业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有法必依的法制秩序、安全文明的生产经营秩序、企地共建的治安秩序;“五不准”,即不准在企业领取服务报酬及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开支,不准向企业摊派、集资或索要支援、赞助,不准利用职务之便在企业安排亲属朋友,不准向企业低价购买产品物资,不准行使法律规定及职责以外的其他权力。企业根据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和湖北省《内保条例》等相关规定,向进驻干部承诺“三责、三律”。“三责”,即积极支持进驻干警的工作,为其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邀请进驻干警参加企业召开的有关会议,认真听取并积极采纳进驻干警对企业治安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向市委政法委和经贸局反馈进驻干警的工作情况。“三律”,即不准要求进驻干警履行职责任务以外的非警务活动,不准要求进驻干警讨要企业债务和参与企业经营活动,不准要求进驻干警参与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活动。通过双向明确职责要求,锁紧了企业和政法干警之间的责权链条,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受聘进驻干警针对企业实际,认真学习掌握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主动深入企业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给经济主管部门当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参谋,为厂长、经理当好依法生产经营的参谋;并经常组织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开展以防火、防盗、防破坏、防事故为重点的安全大检查,督促整改治安和事故隐患。据不安全统计,去年以来,30余名进驻干警共向企业提出生产经营中的法律建议和治安建议176条,举办wto知识和法律知识专题讲座97场(次),印发有关法律知识资料17460份,纠正生产经营等合同类偏差41次,从而依法维护了企业利益,使企业经济合同纠纷案件同比下降68%,没有发生一起合同诈骗案件。企业针对进驻干警提出的人防、物防、技防建议及安全、治安隐患整改意见,都认真研究,积极采纳。一年来,30余家企业中有10余家企业根据进驻干警的建议,投资均在40万元以上,装备了电视监控和电子报警设施,提高了治安控制能力。
三、以双向治理为手段,实现企地治安良性循环。我们把经济保卫战纳入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责任制,授权进驻干警协调企业所在基层组织和有关部门,及时处理企地矛盾纠纷,处置突发事件和突出治安问题。一是及时打击侵害企业的违法犯罪活动。去年以来,我们相继在6个治安秩序较差的重点企业周边地区开展了区域性整治会战,实行定领导、定专班、定措施、定奖惩、包破案的“四定一包”责任制,狠狠打击盗窃、哄抢企业物资和矿产资源的犯罪分子,以及干扰企业生产经营的地霸、厂霸,先后共破获各类涉企积隐案件83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44人,摧毁犯罪团伙3个,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10万元。二是及时调处企地矛盾纠纷。对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企地矛盾纠纷,进驻干警充分发挥协调政法各单位、各警种和当地基层组织的优势,坚持快速反应,整体联动,做好深入细致的疏导化解工作。市公安局政委进驻×工厂,在处理该厂与当地×村因征地而引发的纠纷时,先后四次组织召开有关部门协调会,顺利解决了一宗长达1年之久的企业征地纠纷。今年八月,×工厂进行重组,原工厂少数工作企图借机滋事。进驻干警及时介入,一面调集民警到场调查处理,一面与企业领导商议解决办法,当天即解决了问题,防止了一起可能发生的。三是协助企业落实各项防范措施。进驻干警协助企业修订完善了安全保卫责任制、生产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将内部治安与干部职工的责、权、利挂钩,使干部职工都来关心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现在30余家企业均成立了由厂长(经理)或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设立了保卫科(股、室),新聘保安人员48名,落实保卫干部179名,有16家国有企业建立了经济民警队伍,26家企业新建了治安巡逻队和义务消防队。市法院院长进驻×公司干,针对该公司少数业务员长期贪占企业货款的问题,以开展职工法制教育为突破口,先后带领法院干警深入到企业各科室开展警示教育,使10名业务员主动向公司退赔了贪占款50多万元,同时督促公司依法追回了2800多万元的外欠款,使这个一度举步维艰的国有企业重现生机。
四、以双向考核为动力,保证新型机制高效运行。为保证企业进驻干警充分发挥作用,我们建立了政法部门和企业双向考核责任制,并由两家企业主动设立了进驻干警奖励基金。市委政法委把进驻干警工作纳入政法工作目标考核,作为年底评选推荐市级以上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必备条件。政法各部门也相应把受聘的干警在企业的工作实绩纳入年度考核内容,与部门业务工作、队伍建设同部署、同检查、同奖惩。在市综治办设立了全市进驻干警指导协调办公室,负责对受聘干警工作实绩的考核工作。我们还专门印发了进驻干警工作日志,要求对工作实行日记实,季小结,年考核。在考核中,我们采取个人自查、局院审查、企业评查、专班核查、公示督查的方法,实行百分制考核。把“三权四责五不准”规定细化为“十好十无”10条标准:即参谋作用发挥好,无企业违法生产经营案件发生;经常检查指导好,无治安责任和安全生产事故;法制教育效果好,无在岗职工犯罪;人物技防建设好,无重特大刑事案件;周边治安整治好,无妨碍生产经营问题;遗留纠纷解决好,无久拖不决现象;执行纪律制度好,无违反“五不准”行为;企地共建协调好,无矛盾纠纷发生;主动服务形象好,无履行职责不到位问题;企业经济效益好,无工人待遇不落实引发的群体上访。对工作实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对作风飘浮、违反纪律的,予以通报批评。对于企业重大矛盾纠纷和,反馈、协调、处置不力,以致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的,依照党纪、警纪规定,追究渎职、失职责任。今年9月,我们通过严格考核,35名进驻干警综合得分在95分以上的达20人,其中企业干部职工投票测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的有10余人,没有一人违反“五不准”规定,为企业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本学期,我校安全工作将继续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加强以学校安全为本的各项安全管理工作,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以“隐患险于明火,防火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根据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上级各部门安全工作要求和学校工作计划,根据新的形势,防抗h1n1甲型流感,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完善学校内部安全管理体制,形成齐抓共管校园安全的整体网络,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
二、实施方案
求新务实严管理,追求规范显安全。注重平时安全教育,致力防范,狠抓安全管理质量,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安全工作措施,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强化监督检查,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始终把全校师生的安危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认真贯彻执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精神和要求,上学期制定并实施《诚明小学创建“平安校园”预案集》和《诚明小学防抗h1n1甲型流感预案》,本学期继续贯彻落实。防患于未然,保障学生在校安全、交通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保证学校财务安全,坚决杜绝重、特大等一切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具体工作
1、强化学校安全工作管理体系
(1)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安全工作文件、会议精神,提高安全责任意识。
(2)在严峻的h1n1甲型流感防控中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贯彻落实“每天晨检制度”,在防控h1n1工作中做到“零记录”和“零报告”。落实“每个午别最后5分钟安全教育制度”及“每周五最后一节课(安全教育班队课)安全教育制度”,增强安全工作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强化保安管理机制、每天协管学校安全并在放学后护送学生有序过公路。
(3)上学期末及新学期初校长带队排查安全隐患,并形成记录。
(4)开展每周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每周一升旗后、周三早操后的安全教育时段、每周最后一节课的班队会举行安全教育活动并形成常规。
各项安全教育活动务真、务实,并有记录,力保不出现安全责任事故。
2、高度重视,严格管理。
安全工作重中之重,责任重于泰山。校园安全无小事,对安全工作千万不能马马虎虎,更不能抱侥幸心理、玩忽职守。学校继续坚持以学生安全为本的思想,想学生所想,急家长所急,集中主要精力、人力、物力、财力解决好重点、难点安全问题,安全教育、安全宣传、安全检查要严格督促、管理。快速应对和处理来自学生的一切偶发性、突发性安全伤害事故,以有效的工作和科学的处置,赢得问题解决的最佳时机。
(1)安全工作警钟长鸣,防患未然。把安全放在学校各项工作之首,对学生负责,保证师生的人身安全。
(2)增强安全意识,落实安全工作制度,努力把安全防范工作做细做实,杜绝一切安全事故的发生。
(3)进一步完善、健全学校安全管理网络,明确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职能,明确安全工作职责。
(4)严格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做到谁失职,谁负责,消除一切不安全隐患,防范于未然。
3、突出重点,落实措施。
对校园安全有预防,并突出重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切实有效,学生喜闻乐见,便于接受的形式,开展安全教育,使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懂得居家安全、校园安全、出行安全、社会安全和一些基本常识,包括防诈骗、防勒索、防抢劫、防拐卖、防火灾、防赌博、防等常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对不良现象的辨识能力。安全管理突出重点。确保重点安全工作的落实,电脑室定期进行清除互联网的有害信息;注意检查更换陈旧电器线路及电闸开关箱、体育器械等安全教育事故的防范。
(1)加强责任制,严格执行安全制度,分工负责,层层落实,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安全进行,落实学校安全防范措施。
(2)加强安全教育,利用好晨会、班会、国旗下讲话、上下午放学前(力求教案上有体现)等渠道,帮助学生确立安全意识,严格课间、午间活动,尽可能地杜绝追逐、打闹现象,规范自主行为,增强安保能力。要加强交通安全教育与管理,严肃路队纪律,确保学生到校、离校一路平安。加强对学生校外行为的安全教育与引导,做到不玩火、不玩水、不玩电、不玩车。组织学生看一本安全教育录像;出安全教育黑板报;上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全面进行一次安全工作自查。有安全教育的专门记录簿,组织作交通安全、法制教育巡回展览或展播活动,进一步增强师生的交通安全与法制意识。
(3)细化安全管理,注重安全防范,切切实实做好教师的护导值日工作,做好对学生的活动监护工作,保证学生在校园内的安全工作。严格对学生的课间午间活动、上下楼梯、集会集队、体育课、活动课等安全的指导与管理,尽可能地杜绝追逐、打闹等现象的发生;细化安全监护,切实做好护导值日工作,监护学生活动行为。
[关键词] 女大学生,犯罪心理,对策
近年来,不时有在校女大学生犯罪的报道。虽然,女生只占犯罪大学生的极少数,但其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小看。研究其犯罪心理,进行有针对性地矫正工作,对于降低女大学生犯罪率,不无益处。
一、女大学生犯罪心理种种
犯罪心理是指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故意或过失的特殊心理状态。从近几年所报道的女大学生犯罪情况来看,女大学生犯罪多是出于故意。既有因贪图享受而去盗窃或坐台的,也有因感情受挫而无法承受而走上犯罪道路的,还有因各种原因所致的心理失衡而触犯法律的。
(一)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心理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了改变和错位,她们高消费心理突出,把穿名牌服装,买高档商品看成一种时髦。有的甚至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成败得失的尺度。对物质享受和满足虚荣的过分追求诱发和刺激了女大学生们去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女大学生甚至抛弃了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出卖灵魂。据调查显示,在校女大学生犯罪,从事和盗窃的占到了70%,主要原因就是虚荣心过强,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喜欢攀比,贪图享乐造成的。
(二)不成熟的恋爱心理
焕发着青春朝气的大学时代,青年期性机能的成熟与性意识的觉醒,引起了女大学生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如今随着人们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恋爱问题已渗透到她们的学习、生活、人生态度、理想等各方面。然而,由于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并未完全成熟,她们心理波动大,易冲动,加上她们社会阅历浅,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她们就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诱发犯罪。这类犯罪在女大学生犯罪中占有相当比例。
1、恋爱受挫能力差。女大学生一旦陷入热恋之中,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一旦恋爱受挫,即会情绪失控,无法自拔。如江西某大学的王某因与男友黄某某发生矛盾,认为以后两人不可能生活在一起,遂产生先毒死男友,然后自杀的念头,并付诸行动。
2、性心理不健康,缺乏性责任和性道德。大学期间,女大学生的生理迅速走向成熟,开始对性充满了好奇和渴望。部分女大学生轻率偷尝禁果,结果付出了身心健康、学业、名誉的惨重代价。如南京某学院学生程某恋爱后,偷尝禁果、未婚先孕,后遭男友抛弃。为了筹集打胎的钱,在现任男友的怂恿下,她铤而走险,以约会网友为名实施抢劫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3、恋爱交友不当,导致犯罪。女大学生喜欢阅读文学书刊,喜欢把书中的白马王子当成现实中的理想,她们的爱情观单纯,天真,信奉爱情至上,一旦遇上自己爱的人往往会不顾一切,一头陷入感情的深渊,置道德与法律于不顾。而现实生活是那样复杂,那些心术不正的爱情骗子就利用女大学生的这一弱点,屡骗得手。当现实将梦幻击得粉碎时,那些心灵脆弱的女大学生就易走极端,并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西南某大学的一个女大学生被爱情骗子抛弃之后,痛不欲生,举起了手中的刀,成了杀人犯……。又如,北京某大学新闻系女大学生黄雅宁因爱上黑道 “老大”,无法回头而犯了包庇罪。
(三)贫富差距导致心理失衡
目前,因家庭困难造成经济紧张而陷入困境的大学生在大学里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每年全国26.4%的大学生支付不起学费,13.5%的大学生甚至连生活费用都有成问题。高额的学费与生活开支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而贫困的女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尤甚。经济的窘迫使她们的心特别自卑敏感,她们不愿让同学知道她们的情况,她们的苦闷只能压抑。一旦有什么事伤及她们的自尊,导致心理失衡,她们就很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如家境贫寒的上海女大学生小董,靠每月家中寄来有限的生活费,几乎没有余钱买学习资料和娱乐。眼看同寝室同学穿着时髦,出手阔绰,她的心理逐渐失衡。一次,室友外出时忘记拿放在书桌上的手机,结果被小董“顺手牵羊”。此后,她又接连多次盗窃同学手机,甚至在打工做家教时,将学生家里的笔记本电脑也拎走了。又如2003年6月,北京某大学2000级女学生奚某因看不惯同学平素处处炫耀自己有钱、目中无人的做派,偷走同学宝来1.8T型轿车。④
(四)自卑、敏感的偏激心理
步入大学后,部分女大学生表现出种种不适应。她们由于缺少生活阅历、交往经验,而自尊心又过强,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受到挫折后,便回避与人交往,以至陷入无端的自我封闭之中,形成多疑、自卑、敏感的性格。在遇到冲突时,这部分人容易采取极端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如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的三年级学生张君慧与男友李某因琐事发生口角,张便拿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朝李左胸部捅了一刀,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张个人也因故意伤害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
(五)报复、泄愤的心理
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当女大学生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以致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以泄其愤。如苏州某大学的王某因当尼姑被拒绝,怀疑别人戏弄她,为泄愤,就捡起石头狂砸银行及路边公物。
二、预防女大学生犯罪的对策
具有美好前途的女大学生因为触犯法律,身陷囹圄,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因此,预防女大学生犯罪,既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司法机关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任务。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女大学生发展的环境,预防女大学生犯罪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一)强化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目前,我国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仍很薄弱。在开设课程发面,各个高校都普遍重视专业课、外语等,而往往忽视思想道德的教育。而开设的法学基础课和思想政治课针对性不强,内容僵化,一般局限于讲授一些法律基础知识,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校方对学生的德育等管理却未加强,存在重知识“输入”而轻思想品德的“塑造”,致使一些大学生在对物质享受的盲目追求中迷失了方向,犯罪的数量才会与日俱增。有些人在实施盗窃行为时都不知道自己是在犯罪,法律意识比较薄弱。对此,各大专院校应首先增设法制宣传栏、宣传刊,采取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常识教育。其次是加强与司法机关的联系,由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结合校园内的案例讲危害,使大学生在实案中学法懂法,起到引导和教育作用。最后是学校应将法律学习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开展课堂教育,结合校园文化生活,开展主题教育、法律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法律咨询等活动,促进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二)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女大学生的犯罪固然与其法制观念有关,但从上述案例可知,女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主要与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有关系。根据一些地区和高校的调查统计发现,来自农村和小城镇的学生有心理障碍的要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大城市的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比例要低于小城市的比例;女生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男生;大学二年级有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其他年级。因此,预防女大学生犯罪,应该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管齐下,其中又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因为当她们心理失去平衡,不知所措、走投无路时,哪还管法律的规范。
1、引导女大学生控制情绪,消除其人格障碍。针对女大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生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女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她们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2、引导女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生在中学的学习生活多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一心一意考上大学几乎是唯一的目标,造成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来到大学之后,四年或五年的集体生活中该如何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知如何做。因此,学校应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有关人际交际学方面的课程。针对女大学生心细,比较敏感的心理,辅导员应当经常关心女大学生的生活,特别是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及心理状况。引导女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培养女大学生成熟的恋爱心理。由于我国“谈性色变”,加上我国的应试教育,因此,女大学生们在高中以前,可以说,对性是朦朦胧胧的。一进入大学这个开放的环境,免不了对异性产生好奇感。因此,学校的教辅人员要有意识地开展女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教育她们摆正恋爱与学业的关系。
总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生活观中,教育模式也应以预防性为主,教育领域应从人格辅导扩展到学习、职业、生活辅导等等。
(三)重视对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女大学生在其中所占比例也在逐年上升。由于人数的增多及就业歧视,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是很乐观。因此,在大学里流传着一名话:“找份好工作,不如找个好老公。”部分女大学生不愿将自己的精力过多投入到学好文化知识的理想奋斗中,她们的目光只停留在现实上,整天挖空心思想现在就能如何更好的享乐,如何才能钓个“金龟婿”。所以,在女大学生进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理想信念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帮助她们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分析和辨别能力,增强她们对社会负面影响的免疫力。帮助她们克服女性的个性缺陷,发扬自身优势取长补短,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
[参考文献]
[1]罗大华 胡一丁 犯罪心理与矫治新论[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5。
一、通讯网络诈骗犯罪的新趋势
(一)社会工程学原理
社会工程学的概念最早是由著名黑客凯文 米特尼克在《欺骗的艺术》中提出的。目前,对于社会工程学并没有一个规范化的定义。根据《欺骗的艺术》中的描述,可以将其总结为:社会工程学就是通过自然的、社会的和制度上的途径,利用人的心理弱点(如人的本能反应、好奇心、信任、贪婪) 以及规则制度上的漏洞,在攻击者和被攻击者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最终以欺骗和攻击目标。总体上说,社会工程学就是使人们顺从你的意愿、满足你的欲望的一门学问,它是一种与普通欺骗和诈骗不同层次的手法,当攻击者确定攻击目标之后,首先要针对目标搜集相关信息,然后利用相关受害者的心理弱点构建陷阱,以获取受害者的信任,进而采取攻击行为。
(二)通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社会工程学视角
目前,公民的安全意识在不断增强,且手机安全软件不断更新与升级,对于一些简单的中奖、推销、冒充等诈骗已经免疫,而通信网络诈骗依然非常猖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与社会工程学方法的深度融合。攻击目标更有确定性,注重信息的收集和对人心理的运用,通过连环攻击击破人们的心理防线。在徐玉玉案中,犯罪嫌疑人先是攻击了山东省2016高考网上报名信息系统盗取了包括徐玉玉在内的大量考生报名信息。随后租住房屋设立诈骗窝点,通过QQ搜索高考数据群、学生资料数据等聊天群,在群内个人信息购买需求后,以每条0.5元的价格购买了1800条今年高中毕业学生资料。同时,雇人冒充教育局、财政局工作人员拨打电话,以发放助学金名义对高考录取学生实施诈骗。徐玉玉前一天刚接到政府部门的教育救助金电话,第二天就接到了骗子相同的电话,犯罪分子对信息收集的充分程度让人咋舌,此时再冒充政府人员进行诈骗,受害人的防御心理极度降低,各个环节配合天衣无缝,在心理上两个人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诈骗顺利完成。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同时,传统单一手法的通信网路诈骗已无法满足犯罪分子谋财的野心,他们策划各种新的方案,充分利用受害人的心理,将受害人一步步引入圈套。可以说,基本上通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每一次新的花样都是社会工程学方法在犯罪行为中的新的运用。
(三)攻击心理分析
在犯罪分子对心理利用越来越密切和娴熟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总结分析,在此笔者将犯罪分子的攻击心理进行了大致分类。
1.天降馅饼式。此类诈骗主要利用人的贪利、见财起意心理。例如中奖类诈骗。犯罪分子采取短信、邮箱、网页等方式,称受害人的号码获得相应奖项。为增加被害人的信任度,犯罪分子会事先收集公民的信息,同时公布所谓官方网站、客服热钱等。目前还出现微信点赞的诈骗形式,打着集赞有奖的幌子。以保证金、公正费、税费等名义骗取钱财。
2.感情欺骗式。此类诈骗主要利用人的爱心、亲情、友情等来取得受害人的信任,从而进行诈骗。例如微信交友诈骗:利用微信附近的人等功能,伪装成白富美、高富帅,骗取感情和信任后进行诈骗;利用网民拨打所留联系方式进行诈骗,以爱心募捐,以无钱看病、抗震救灾等理由,以家属、红十字会等名义进行网上募捐诈骗。
3.投机钻营式。此类诈骗主要利用人投机取巧、托关系、走后门等庸俗心理。例如预测股票走势诈骗;办理信用卡诈骗:骗子发送可办理高额透支信用卡的广告,通过手段取得事主信任后,犯罪分子则以手续费、中介费、保证金等虚假理由要求事主连续转款。
4.急性应激式。此类诈骗主要利用人恐慌、服从权威、急于求助等心理和氛围感染效应,氛围感染效应,即我们在接触到焦急恐慌的人的时候,由于被那种氛围所感染,自己也会变得恐慌起来。例如冒充类诈骗,编造各种谎言理由,利用无辜事主的惶恐,面对专家失去冷静判断等作案条件取得受害人信任并进行诈骗。可以说这类急性应激式的犯罪是应用最广的犯罪,且覆盖范围大,实施手段日新月异,成功率较高,社会影响大。
5.急功近利式。此类诈骗主要利用人欲望,急切,爱慕虚荣、等心理。例如网络投资诈骗:这类诈骗以天天返利、保本收益等为诱饵,放长线钓大鱼,待受害者大量投资后就关闭网站,销声匿迹;高薪招聘,诈骗团伙利用大学生急于实现自我、人们寻求高薪职业等心理,假装按照正常的招聘程序,以各种名义进行收费诈骗。
二、控制通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对策
面对通讯网络诈骗犯罪的愈演愈烈及其与社会工程学方法紧密结合的大环境下,结合通信网络犯罪的特点,我们应依据情境预防的控制手段提出以下策略:
(一)增加犯罪的实施难度
1.增强公众防范意识。在政府组织引导下,对当前诈骗手段、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价值观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宣传。让群众对社会工程学方法的心理攻击从容应对,提高防范能力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形成群防群治的局面。
2.严格落实实名制。犯罪分子利用实名制审查不严的漏洞,轻松获得犯罪的工具和条件。手机卡、银行卡开户时必须采用真实姓名,相关部门也必须严格审查开户人的身份证明文件。
3.采用多重验证手段。目前手机作为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也成为了身份验证的核心。我们需要降低对手机验证码的依懒性,增加其他验证程序,减少风险。例如在相关业务中不仅进行手机验证,还要有密码验证,指纹验证等。
4.个人信息的保护。个人信息的管理不规范和泄露为电信诈骗犯罪的发生提供了巨大的机遇,犯罪分子利用轻松获得的个人信息、爱好、需求、生活方式等设置各种诈骗陷阱,威胁很大,我们应尽快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
(二)增加犯罪的风险
1.建立快速反应联动机制。成立指挥中心,联合公安、电信、金融、互联网运营商等部门协调指挥各种资源,发案后快速查询提供开户资料、资金流向、通话记录、IP定位等线索,从资金流和信息流两条路线在案发后的黄金期内进行及时的破案和挽回受害者的损失。
2.立法支持。应该将通信网络诈骗犯罪从诈骗犯罪中分离出来,单独明确一个犯罪罪名。在对犯罪进行惩处方面,应该适度的提高电信诈骗犯罪的法定刑,增加犯罪的代价。在程序法方面,应该完善电信诈骗犯罪的管辖制度,健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提高打击效率。
3.健全证据保存制度。由于通信网络的虚拟化和数字化,案件中设计大量的电子证据,而电子证据与普通证据相比是极易销毁和篡改的,因此对相关记录我们要及时进行保存和备份,为破案和证据链的形成提供条件。
4.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大数据的发展为打击通信网络犯罪提供了可量化的预测和新的侦查模式。利用云计算技术一方面进行信息过滤,及时拦截、预警,预测犯罪人的行为、位置等,另一方面能够进行研究犯罪形势,判断犯罪趋势,把握犯罪规律。实现在微观和宏观上的控制。
(三)减少犯罪的收益
1.成立紧急止付绿色通道。当前银行止付的审批手续还相对繁琐,有时即使赃款还未被取走,银行也会以手续不全等理由拒绝冻结账户。应进一步简化对涉案可疑账号的监控、查询、冻结等手续,深化警银办案合作和跨区域银行合作机制,建立紧急止付绿色通道。
2.建立大额转账等级延时制度。一方面在数额上进行等级划分。根据数额的不同进行适当延时,在金额设置上还可以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情况、通信网络诈骗发生情况、年龄结构情况等因素。另一方面在危险程度上进行等级划分。受害者对犯罪分子的信任程度是不同的,很多是在半信半疑的状态下,在转账过程中设置等级划分,可以最大程度挽回受害者损失。
3.个人网上转账取消功能。网上转账结束后,对个人而言基本失去了对资金的控制。我们可以在银行之外设置一个资金中转站,在转账后一定时间先进行中转,同时建立双方身份验证机制,取款方身份验证通过方可取款。而个人在发现被骗的情况下可以在中转的时间里取消转账。
(四)减少犯罪的机会
1.媒体对破案宣传。对于我们在打击通信网络诈骗犯罪中的行动和破案成果要及时、多途径进行宣传,一方面展现打击通信网络诈骗的决心和能力,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另一方面持续性、梯队式地宣传攻势,可以达到振奋民心、震慑不法分子的效果。
2.唤醒良心。在犯罪人实施特定犯罪的那一时刻通过改变其面临的环境而改变犯罪的决定,从而预防犯罪的发生。利用在自动取款机张贴嫌疑人图像、犯罪后果等告示,或在交易过程中弹出提醒警告窗口等方式通过营造特定的环境让其取消犯罪的念头。
3.诈骗电话转接服务。成立一个专门诈骗电话转接服务中心,设置专门号码。当受害者接到诈骗电话时可直接人工转接到诈骗电话服务中心,或相关安全软件检测到诈骗电话自动转接到诈骗电话服务中心,通过服务中心的统一调度,可以快速对诈骗分子进行线索收集,定位打击。这样诈骗分子也对攻击对象真假难辨,心生胆怯,不敢轻易进行电话诈骗。
4.顺从引导。针对犯罪分子的地域性分布情况,除了加大打击之外要有针对的进行专项引导行动。在诈骗分子重点区域进行大范围道德法制教育,提出自首、就业、创业等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他们走向正途,削弱犯罪动机。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不断拓宽。在校期间,他们除了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外,还需要走出学校参加各种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势必会导致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适应当前社会治安形势和高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提高整体素质的需要,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维护校园治安秩序。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指高等学校为了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维护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法律法规、学校安全规章和纪律、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的教育活动。当前,高校的治安形势不容乐观,通过对大学生中一些常见案件分析上看:一些大学生虽然文化知识较高,但因踏入社会较晚,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法制观念意识淡薄,从而导致一些案件的发生。而这些案件绝大多数是由于大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法制知识匮乏造成的。有些给学生带来财产损失,有些甚至危及大学生的生命。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一)加强了人力物力的投入,进行安全管理
高校主要依托保卫部门和保安来进行安全管理,排查外来人员的登记和管理,防止和处理校园各类治安事件的发生;通过宿管员加强学生宿舍门卫监管,防止闲杂人等进入学生寝室。为保护高校各类重要设施及人员安全,保卫部门在采取人员监管的同时,也配置了摄像头等装置,这对杜绝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和事故的侦破很有帮助。
(二)借助活动日和典型事例,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目前,高校主要借助“消防日”、“安全日”、“环境日”及典型安全事件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安全保护意识,创建平安校园。高校将“消防日”、“安全日”、“环境日”等作为一种教育契机,这种教育内容及形式在推动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具有针对性强、内容贴切等特点。目前,发生在大学校园的各类安全事故具有明显的社会特征,由于大学生自身警惕性不高而发生的安全事件依然较多,如大学生参与传销事件、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诈骗行为等等。高校有关部门将这些安全事件作为反面典型教材在广大学生中进行宣传,对大学生进行警示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二、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于安全教育的体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日益重视,但是在体制上还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一是没有把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即使进行安全教育,也只是借助活动日和典型事例,致使大学生安全教育一直没有主渠道;二是没有把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大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间,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计划,因此,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学校教学工作中一直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
(二)安全教育的内容不够完整,方法不力
当前社会形势日益变化,安全问题及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增多,迫切要求安全教育的内容不断拓展。在安全教育中,大学生属于被动接受的群体,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如今,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停留在传统意义安全上,应该向大安全的层面上拓展。
三、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积极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常规化进程
大学生安全教育要改变以往到发生安全事故或者隐患时再去强调重视,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做到经常进行、经常落实,努力推进常规化进程。具体讲,第一,坚持开展“安全教育月”、“消防教育日”、“安全知识讲座”等,加强节假日期间和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等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举办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变校园安全为社会大安全。第二,积极推进安全教育进课堂。和传统的课堂不同,在安全教育课上,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消防演习有哪些步骤,怎样逃离火灾现场,有哪些消防用品;学生们可以自制一些消防用品,如灭火器、消防队员制服、灭火用的长长的水管等。利用这些道具和学生可以开展角色游戏。游戏中有的学生练习怎样使用一些灭火器材,而另一些孩子则表演逃离火灾现场的人,练习一些逃生的动作或自救技能,如假装滚灭身上的火苗,趴在地上匍匐前进等。还可以举行以安全话题为中心的主题晚会,学生自行设计丰富多彩的节目,准备节目素材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
(二)加强舆论引导,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大学生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大安全观的形成,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安全态度和行为,创造并维持一个良好的安全舆论气氛。大学生一般对安全知识了解的层次较低,对实际的安全技能知识了解得太少,大学生获取的安全知识信息主要是来自图片、影视、安全教育活动等途径,其内容除了交通、火灾、环保等内容外,其他多数大学生并不能感知安全事故正走向学校,因此,高等学校要大力推进大学生安全“忧患”应急意识教育,形成由院系治保部和班级治保委员之间良好的沟通模式,培养好学生干部,不失时机地进行“忧患”意识教育,有意识地引导舆论的方向,优化育人环境,逐渐形成大学安全文化。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绿色通道
随着社会的变迁与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会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那些心理有障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更要多加关心。除了必要的心理治疗与心理健康辅导外,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无论是辅导员还是任教的教师,以及同学,都要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多加关心和帮助,在其周围形成互助、关爱的氛围,让其在教师与同学的关心中获得温暖,感受到生命的感动,帮助他们及早从阴影中走出来,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在网上建立“心灵家园”区,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安心倾诉的社区,心理老师再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四)加强安全防范基础知识的灌输
要使大学生们真正懂得和实践大学校园的“三防”。“三防”即防火、防盗、防自然灾害。为了真正做到“三防”,必须做到“三懂”和“三会”。“三懂”就是懂得火灾、盗窃、自然灾害的危险性,懂得预防火灾、盗窃、自然灾害的措施,懂得灭火、处理盗窃和自然灾害的方法。“三会”就是会报警、会逃生、会处理初起火灾、盗窃和面对自然灾害。通过成立“大学生安全俱乐部”的方式,让这个学生组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安全知识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常识。如交通安全、教室安全、实验室的安全、饮食卫生的安全、外出活动的安全、上网的安全等等,都要有防范意识和防范措施,都要落实在行动上。同时,将安全事件作为案例,深入进行剖析和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向广大同学宣传,让同学们学习和深入领会。只有这样,校园安全防范才落到实处。
(五)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安全教育和自我安全管理
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由治保部的学生干部开展必要的校园治安综合治理的巡逻检查活动和宿舍安全管理活动。通过校园巡逻检查和宿舍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如成立宿舍管理委员会、设立学生宿舍安全文明监督岗,制定学生治保委员月汇报制度等,这些都有利于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全体学生可以每月参与校园安全检查活动。首先是个人自查,就是检查自己的物品的使用和保管,特别是现金和手机等贵重物品的保管使用情况,有哪些疏漏需要改正等。个人自查别注意人身安全的检查,自己是否遵守了学院各个项制度,是否遵守了法纪法规,比如,自己是否外出深夜归来,是否有违反规定在校园喝酒行为,自己是否参与了打架斗殴,宿舍内是否违反规定收藏有管制刀具和酒瓶等等。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和榜样模范的影响带动,真正使大学生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讲安全,讲文明,守纪律,懂法律,使大学生们真正成为校园治安和校园安全管理的主体。
最后,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安全预案的演练,如消防演练、紧急疏散演练、食物中毒演练等,更是实施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学生完成大学学业,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开展多形式的安全教育,对增强校园稳定有着长远而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向孟德.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措施和建议[eb/ol]./gaodeng/091126/14512179.html.
2、张振东,陈永亮,黄迎乒.河南省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与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一、目前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设施及防护方面
1、基层安全防护设施标准较差,部分设施老化。如:个别营业网点柜台未安装防弹玻璃、室内外未安装监控系统、柜台无掩体,有的掩体被暖气片占用。
2、报警系统老化。“110”联网报警器老化,操作不灵。
3、押运枪支及防暴器械较为落后,难以应对一些歹徒先进的武器和作案工具。
4、防抢意识差、应变能力不强。由于长期处于安全无事故状态,基层网点思想松懈麻痹,防盗、防抢、防暴力侵害能力较差。
(二)网上支付业务的风险隐患
1、柜员岗位风险大。营业网点全面推行综合柜员制,柜员业务量大,稍有疏忽就会出现结算风险,由于监控设施未全部到位,柜台操作一旦出现风险,将无法弥补。
2、监督队伍、手段落后。现行结算事后监督主要从事传票整理、帐务核对等一般性事务劳动,不能深层次的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及纠改落实。
3、监管力度不够,责任追究制度难到位。对发现的违规、违章问题,难以真正做到按制度处罚。
(三)业务经营风险隐患
随着银行科技服务手段的不断提高,犯罪分子利用银行服务工具进行诈骗的活动也越来越隐蔽。从当前银行通报的各类案例中可以看到,犯罪分子大多从银行防护、银行卡、贷款等方面进行作案、诈骗。
一是贷款办理方面。在贷款受理办理中最易出问题的环节是贷款调查,贷款调查不实、不准、不细,不进行调查,听客户一面之词;走马观花,调查流于形式;抓不住调查要点,挂一漏万等,调查工作不到位造成的直接危害是无法根据客户的真实情况做出正确判断,误导决策,造成贷审会错误决策,形成信贷风险,危及信贷资金安全。
二是银行承兑方面。银行承兑汇票应把握的主要环节,是必须坚持以真实的商品交易关系为基础,信贷人员素质不高或思想不警惕,稍有不慎,就会弄假成真,形成票据风险。
三是票据贴现方面。票据贴现关键环节是对贴现汇票的鉴别、查实,若查实鉴别不准,易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从中诈骗成功。
四是存款方面:存款实名制执行的不规范,个别挂失手续执行不严格,易形成存款资金风险。
五是个别出质人签章不规范、止付通知书贷款人未直接办理手续、质押物不符合规定等形成信贷风险。
六是银行卡方面:贷记卡有恶性透支现象、银行卡申请书内容填写不全、持卡人无意中泄漏密码、对持卡人在同一网点单笔或累计超过五万元的执行制度不严格等。
二、强化基层网点安全风险防范的措施
根据基层营业网点现状,笔者建议要把银行的安全防护墙筑牢,必须层层设防。
第一层防线: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把好人员素质关。
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一是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培训。特别是加大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对在岗人员从思想道德、法制观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抓好普法教育和警示教育,坚持以案示法,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如:加强对员工的法制教育,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岗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人人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建立良好的用人环境和责权利监管责任制,使员工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三是通过岗位技术练兵、业务技能测试、业务技术比赛、业务知识培训等形式,提高柜员的业务知识水平、业务技能和工作效率,把好第一道风险防范关。
四是通过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争先创优”和“评比服务明星”活动,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促进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五是进一步强化员工自律管理。明确各类岗位职责、授权权限、操作要求,使员工全面了解自己的职责和义务,降低员工能力风险。
六是定期对营业单位进行防暴预案演练,提高一线临柜人员和安全保卫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
第二层防线:强化银行网点基础设施建设,把银行的对外防护网筑牢。
加大对基层网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继续做好基础防护设施改造,对报警设施进行更新换代。对全部营业网点都要安装监控设施,形成一套严谨的会计工作流程,加强前台监控和后续监督机制。
第三层防线: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把内部防范安全网布牢。
1、加强基础管理,划分岗位,明确职责,使操作人员在岗位工作上优质优良的完成工作;全面落实坐班主任制度,积极推行坐班主任派出制和轮换制,充分做好前沿阵地的安全布防;
2、规范业务操作,严格一线业务操作人员的管理。如:定期储蓄取款人一定是存单本人、挂失申请书处理意见填写的内容必须齐全,取款人必须签章;一定要实行大额提现审批和登记备案制度;
贷款操作中:出质人必须在贷款人的监督下签章,贷款人必须到存单行亲自办理止付和质押物,严格贷后管理;
承兑汇票方面:要严格按照银行承兑条件办理,坚持“四个严禁”,坚持严格审查合同的真实性,采取当面查询、联行查询、电报查询、传真查询等多种方式进行鉴别,减少工作中的失误,确保贴现票据的真实,把住承兑汇票的签发关和承兑关;要不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防范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套取银行信贷资金,消除信贷风险。
银行卡方面:一是银行卡申请书内容必须真实、齐全,以便掌握持卡人的第一手资料。二是发现贷记卡有恶性透支的应及时追回。三是对申请办理借记卡人实行提醒制度,提醒在卡的背面签名,提醒对自身密码保密等等,告诫持卡人密码是借计卡交易的唯一安全保障,不得向他人泄漏,并经常更换密码。四是对持卡人在同一网点单笔或累计超过五万元的,必须要持卡人提供有关资料,提前一天到受理网点或通过电话等方式向银行预约,受理网点通过查询持卡人账户或通过本行授权中心查证认可后,方可办理。五是各营业网点要对每日通存通兑交易清单进行检查,对同一卡号连续多次取现,发现可疑应及时查询其账户或向上级行报告。
3、结合市场营销,加强产品风险管理。对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准贷记卡等金融产品,要坚持先锁定客户再营销的业务发展策略,建立严格的客户准入机制,做到产品营销与风险防范两手抓、两手硬,推动产品营销的快速健康发展。
4、以贷后管理为重点,防范信贷风险。注意搞好业务前台和后台的业务协调和监督,把好信贷管理关。首先要把好客户部门的前台关口。作为贷款营销的前台部门和落实贷后管理制度的实施部门,要坚持市场拓展与风险管理并重的原则,既严格按照信贷管理制度的要求,做好贷前调查,精心组织信贷资料,完善信贷手续,又要对客户经营风险和贷款使用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分析和监管;其次要发挥信贷管理部门的职能监督作用。作为落实贷后管理制度的再监督部门,要做好贷后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信贷电子化管理应用系统维护,将维护管理责任具体落实到部门、岗位和个人,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并通过信贷管理系统,对客户实施在线监测和风险分析。
5、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随着银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银行业务对网络信息技术和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安全管理的任务日益紧迫。因此,要把有关计算机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对于前台操作,要严格划分权限,明确使用者、管理者、维护者三者的权利与责任,严禁超级与越权操作;建立密码严格的管理制度,严禁密码各自独立控制,禁止相互混用。要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计算机安全检查。落实计算机安全事件上报制度和应急措施,提高计算机联网业务的安全运行和技术防范水平,切实防范与化解计算机安全风险,保障数据安全和客户利益。
6、严格安全制度,防止案件事故。要全面落实安全保卫工作责任制,抓好安全教育,以“三防一保”为重点,加大安全防范设施建设力度,预防各类案件的发生。
第四层防线:建立新的监督制约机制,构筑风险监督网。
在一线临柜人员中设立双人、双职、双责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第一道监控防线;在部门、岗位之间设立相互制约、监督的第二道防线,每个部门的工作必须有另一部门监控;设立内部监督部门对业务经营实施监督反馈的第三道防线,加大内审力度,把风险控制在萌芽之中。同时要在三道防线中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体系。
1、建立“三位一体”的财会监管体系,强化监管岗位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财会监管队伍建设,确保监管时间、监管范围和监管措施三到位;抓好监督中心制度建设,对营业网点的会计业务进行全面、序时地非现场集中监督,保证监督效果,使事后监督工作不仅要有一般性监督,而且要有合规合法性监督,有效控制风险,防止案件的发生,真正发挥防范化解风险防线的作用。
2、建立信贷风险防范和监督制约机制,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利用信贷管理系统的风险预警功能,对客户和贷款实施在线监控,及时预警和化解潜在风险。要严肃追究发生在贷后管理过程中的“不作为”责任,加大处罚力度,强化责任制度约束,切实提高全行的风险控制化解水平。
3、建立内控制度监督制约机制,切实防范经营风险。一是切实抓好专业自律管理。去年,总行制定下发了涵盖14个专业的自律管理办法,对加强内控管理进行了全面部署。职能部室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内控管理的整体合力。二是强化安全检查督导机制。三是加大执法监察力度,构筑有效的监督防线。通过抓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机构和人员、重点区域和时段,改进和加强案件预防工作,为全行业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