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健康心理学教案

时间:2023-05-30 15:14:03

导语:在健康心理学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健康心理学教案

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143-02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发展学生积极心态、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基础,以塑造学生优秀心理品质为目的的一门集知识性、实用性、操作性、发展性、体验性为一体的课程。它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升学生心理品质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从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现状来看,该课程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体验,重矫正、轻发展,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所以,如何使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更有助于学生应对各种心理困惑、改善生活质量和发展积极心理品质的一门实效性较高的课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1.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精心选择的案例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组织引导学生围绕案例提出的问题开展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找出问题及问题的原因,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精选和制作案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精选难易适中的案例。2)组织引导案例讨论。教师要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呈现案例,组建讨论小组,对案例进行讨论。3)归纳总结。教师归纳总结案例讨论成果,并加以拓展,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

3.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1)有助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2)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3)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4)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的应用

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1)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是指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蕴涵着一定的心理学原理、能够引人深思和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能对学生的心智有所启发并具有研讨性的事例。通常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包含着多个心理问题,而且问题的原因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其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案例可以选自经典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集,也可以由发生在学校及周边高校的鲜活典型的例子编辑而成。

(2)案例的分类

根据教材,课时安排及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确定了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就业心理、恋爱心理四个章节的内容进行案例教学。人际交往类案例主要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自负、自卑、害羞等心理问题,培养学生换位思考、共情的能力;情绪管理类案例主要解决学生抑郁、焦虑、嫉妒等心理问题,培养控制和保持良好情绪的能力;就业心理类案例主要解决学生应对挫折、心理退化等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规划执行能力;恋爱心理类案例主要解决由单相思、失恋、三角恋、网恋等因素产生的颓废、迷茫、轻生念头等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及正确的恋爱行为。

(3)案例课的课件制作

教师在选取适当的案例后,根据实际情况,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添加配音、图片、视频等形式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力求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达到触动学生内心并激发“我要说”的冲动的效果。

(4)组建讨论小组

一个班级一般组建4~5个讨论小组,每组4~6人。在组建小组时,要注意各小组成员在个性、性别、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均衡性及互补性,避免有些小组过于沉闷,有些小组过于活跃。小组领导者应具有亲和力和组织能力,教师还应专门安排时间讲授小组讨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这样挑选出的小组领导者就能组织好小组讨论并能记录各成员观点,归纳总结小组成员的观点,以便在班级自由讨论中进行充分交流。

(5)熟悉案例

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研究案例,既要对案例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又要精心设计案例讨论的问题,使讨论的问题难度适中,并且能与学过的心理知识紧密联系,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可能提出超出案例范围的相关引申问题做好预案或准备。另一方面,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为了让学生在课上讨论充分,通常提早一周左右把案例的文字材料及问题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熟悉案例,查阅相关资料,准备自己的发言材料。

2.课堂实施过程

(1)呈现案例

案例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根据案例讨论主题的不同,可选择口述、图片、视频、现场模拟、课件等呈现方式,让学生重温案例内容,加深对案例的认识,较快融入案例情景,唤醒自我认知和体验,激发讨论的冲动。教师根据案例设计讨论问题的多少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可采取呈现案例、讨论,再呈现案例、再讨论的步骤进行,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交流与探讨。教师还可根据实际案例及学生讨论的情况对部分关键节点或争议点反复进行呈现。

(2)组织讨论

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第三章情绪管理章节的案例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将“认识和预防抑郁”作为重点,选择张国荣等人的事件为案例。先通过几组心理疾病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初步讨论当前危害最大的情绪疾病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让各组派代表把课前准备的资料或课件带到课堂进行交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引用数据说明各种情绪疾病的类别及发病的比例等,并说明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接着呈现张国荣自杀的相关报道视频,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张国荣因抑郁自杀的心理原因。然后,教师播放几段不同类型抑郁症患者的视频以及心理医生的治疗方案。各小组分别讨论不同类型抑郁症患者的成因及心理调适方法,可采取小组领导者主持,小组成员轮流发言、补充发言等灵活方式。这一环节是本节案例讨论课的重点,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扩散性思维,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抑郁的成因及对策,如从社会支撑、家庭氛围的改善、兴趣爱好的培养、人际关系的改善、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理性认知等层面对因失恋导致抑郁的患者提出心理调适建议以及帮助他们的途径和方法。最后,小组领导者总结各自小组案例讨论的观点、解决方案,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就相关问题、观点进行提问、反驳、辩论,通过不同理念的撞击,启发更深入的分析论证,加深对案例的思考和认知。

(3)归纳总结

教师对案例讨论的归纳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首先,教师剖析案例所涉及的相关心理学原理,对这些知识起到进一步强化的作用。如在总结“抑郁”案例时,要帮助学生区分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状,消除学生对抑郁情绪的错误认识。其次,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思路、理清头绪。由于心理健康是很难衡量、很难定量的心理现象,使得心理健康案例讨论的结果或答案具有不确定性,但教师无需给出标准答案,而应重点讲解分析案例的思路,帮助学生分清主次,把握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归纳总结案例讨论的结果,并加以拓展。如在“抑郁”案例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扮演不同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工作背景的人物来拓展理解案例中人物的言行,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感悟、体验案例中人物的情绪情感,提升自我的共情能力以及调节抑郁情绪的能力。接着,教师要对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表现情况进行总结,要多以赞赏激励为主,以指出努力方向为辅。教师要及时表扬讨论热烈、氛围良好的小组,公开赞赏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独到见解或观点的学生,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并在课后及时加以鼓励。教师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提升其自信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下一次案例教学。

三、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

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不是案例讨论的裁判员,而是案例教学法的设计者和案例讨论过程中的激励者、指引者。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成为主动学习的践行者。

2.案例的选择、制作

案例的选择、制作是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多渠道精心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典型性、研讨性和启发性的案例。这些案例要难易适中,要能够真正贴近生活,能够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交往 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定义、意义;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及主要障碍和问题;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误区。(2)学会有效的沟通,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实现良好通畅的人际交往。

教学内容:(1)人际关系交往的定义和意义。(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障碍及问题,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误区。(3)怎样实现有效沟通(这部分是重点):沟通特点、沟通困难因素、掌握干扰、沟通态度、沟通原则、沟通技巧、大学生人际交往“三部曲”、为你支招。(4)思考题。

教学形式:提问、讲授、案例、讨论、情景模拟、游戏、归纳总结。

二、提问导入主题(提问法、讲授法)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的心理软肋吗?提问:为什么我总感觉到孤独和无奈呢?为什么我就没有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呢?为什么我的父母、我的室友和我住得很近,可心理上的感觉却咫尺天涯呢?为什么我一和陌生人说话时就感觉到特别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三、人际交往的定义和意义(讲授法,案例法)

(一)人际交往的定义:指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联系。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及主要障碍:(1)主要类型:亲属;师生;同学;网络关系。(2)交友类型:人格;同好;同志;相邻;义气。(3)常见的交往障碍[1]: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4)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2]:自我;自卑;恐惧;嫉妒;猜疑;自负;羞怯;封闭。(5)人际交往心理误区: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心理定势。

四、怎样实现有效沟通(游戏法、讨论法、案例法、讲授法)

(一)沟通的四个特点。课堂小游戏一:撕纸。第一步:给每位同学发一张A4废纸;老师发出单项指令:―大家闭上眼睛―全过程不许问问题―把纸对折―再对折―再对折―把右上角撕下来,转180度,把左上角也撕下来―睁开眼睛,把纸打开。第二步:这时老师可以请一位同学上来,重复上述的指令,唯一不同的是这次同学们可以问问题。

讨论:第一步完成之后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结果?第二步完成之后又问学生,为什么还会有误差?

(二)造成沟通困难的因素:缺乏自信;记忆力有限;重点强调不足;不能积极倾听;按自己思路思考;无慎重就发言;没耐心而争执;时间不足;情绪不好;判断错误;语言不通。

(三)掌握干扰:望;闻;问;切。

(四)沟通态度:知己知彼、合情合理、不亢不卑。

(五)有效沟通的四个原则:明确沟通目标;重视细节;实现至少一个目标;适应环境变化。

(六)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人沟通?老师总结。(1)主动;(2)换位;(3)赞美;(4)包容;(5)助人;(6)加深。

(七)大学生人际交往“三部曲”:第一步:把握成功的交往原则: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第二步: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语言艺术;非语言艺术;社交礼仪;人际魅力。第三步:正确处理交往中的竞争与合作。

课堂小游戏二:心灵之旅(1)分甲乙二组,甲组先由助手带出教室,戴上眼罩,扮演“盲人”。(2)乙组扮演“哑巴”,讲清楚规则和要求。(3)10分钟后,让“盲人”除掉眼罩,谈出自己的感受,并请“盲人”指出自己的引路人。(4)之后,角色互换,“盲人”一组扮演“哑巴”,任意选取一“盲人”。

讨论得出结论:第三步内容:正确处理交往中竞争与合作。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

(八)为你支招:(1)交友的一个窍门:善用特殊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投射效应;(2)交友三字经。讨论:学会交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引出交友三字经:诚、诤和厚;(3)交友六要素。

五、思考与练习

谈谈你在人际交往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心理学课程讲授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

摘要:小学生德育教育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能够填补我国小学教育的空缺,丰富传统德育教育的内涵,从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未来之材。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案例入手,对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案例分析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小学生的鉴别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导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偏差。在学校中,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我们应从小学生的心理入手,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发掘出小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渴望,为小学生解决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小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我们将从案例中学习和成长,分析小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法。

一、将学生放在教学主置上

王某是学校的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平常成绩较差,并且呈现出逐步下滑的趋势。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不写回家作业。父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他,对他放弃了。母亲常常加班,即使想管他,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为他的母亲说上去根本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他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在教学中,王某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但是很多教师没有重视到问题的严重性,将这类学生划分到“坏学生”的范畴中, 对其不闻不问,使得学生更不愿意来到学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将学生放到教学主体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解和沟通,让学生能够对教师敞开心扉,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用阳光、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更多挑战。因此,教师与王某进行了深刻的谈话,并用很多鼓励性的语言,使王某渐渐打开心扉,与教师讲述了自己在学习中和生活中面对的问题。教师对王某心理中的担忧和焦虑进行了疏导,并与王某的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多多关注王某的心理变化。慢慢的,王某在教师的关怀下渐渐抛开了阴影,拥有了更多的好朋友,与家长的关系也更好了,在学习上也更加努力,与同学互帮互助,终于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并成为班级中的数学课代表。

二、提高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并且对于教师的一举一动非常敏感,教师的态度和话语将对小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小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位教师,教学水平较好,是团队中非常优秀的教师,但是却非常不注重自己的口头用语,经常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不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例如,在他的课堂上曾经有一名女同学由于肚子疼旷课,这名女生的性格比较内向,面对男性教师不好意思说出自己旷课的原因,在教师询问她的时候闪烁其词、支支吾吾,最终这名教师由于生气不由得讲了很多脏话,使女学生心理上非常的害怕,以为教师在骂她,最终回家以后生了一场大病。这位教师本身没有太大的恶意,只是在态度上和方法上存在着问题,就使一名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受到损害。由此可见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性。

因此,教师必须要强化自己的德育意识,认识到自己行为对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和行为方面的影响,全面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首先,应提高文化素养,不仅让自己在学科专业上有较强的素养,也能够具备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应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注重对自己行为的监督,坚决不说脏话,注重自己的x表和卫生,在品行方面给予小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应提高自己的学习素养,在教学空闲时间多多学习额外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并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一个热爱学习的教师形象,为学生做好带头表率作用。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

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教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多让学生参观些革命烈士纪念馆,沐浴在革命烈士的教育之下,体会新生活的来之不易,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这样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的活动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例如,在每年的元旦、清明节、端午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等我都会组织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然后通过板报、手抄报、写感受、表演自编的节目或开辩论会、走出校门体会外界大自然的美好和社会的变化等等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生活、内心充满对生活的一种向往。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风,南天涯,冉旭. 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德育教育的实证研究[J]. 运动,2016,(18):58-59+135.

[2]闫闯,郑航. 小学德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嬗变――以四套人教版小学德育教科书为文本[J]. 课程.教材.教法,2015,(10):72-78.

[3]毛云飞,李宇. “立体交叉”:联通和优化儿童德育与心育流程――楚州实验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创新研究[J]. 学子(理论版),2015,(08):35.

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089―01

近几年,我国青少年学生因学业压力过大或因单亲家庭而离家出走或自杀身亡,甚至杀父弑母的恶性事件,常见新闻媒体。铁一般的事实,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敲响了警钟,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人身安全及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和幼儿生存学习的最基本条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加强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安全及心理教育积极因素,敏锐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充分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把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个体自身安全及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安全、和谐、健康地发展。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要有担当,不能依赖别人。阅读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渔夫桑地亚哥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的环境里抗争,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同学等人的心理。

二、挖掘渗透点、抓好拓展点

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安全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积极健康向上的素材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渗透引导和教育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安全及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渗透和拓展点。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文《散步》一文时,文中最后写到:“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篇散文里面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是尊老爱幼的典范,同时融入了安全教育,只有我背起年迈的母亲,妻子背起幼小的儿子,这一老一小才能安全回家,一家人和谐共处,其乐融融。针对这个散文结局,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平台,把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认识事物,领悟到做一个儿子和父亲肩上担子并不轻,上有老下有小。同时教育我们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儿子和一个优秀的爸爸。让学生展开想象未来的他能不能做到《散步》的“我”?怎么才能使一个家庭合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每个家庭合谐了,社会就稳定了。社会稳定了,人们就平安了!

第5篇

1、建立健全本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设置班级心理委员,形成完整的工作体系;

2、对本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规划,做好本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年度工作计划、总结;

3、每月至少召开一次本系心理委员及心理干部工作会议,掌握学生动态;

4、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妥善处理并及时上报,防止重大恶性心理异常事件发生;

5、对于已发现的心理异常学生,要配合学生工作处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好相应的教育工作,必要时对学生进行密切监护,其中要注意保密原则;

7、组织班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的相关活动,以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工作处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举行的各种相关活动;

8、组织开展班级心理委员参加相关培训、交流活动;

9、积极参加相关科研培训活动,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10、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如涉及学生隐私信息、异常情况信息时要注意保密原则,将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以免增加学生心理负担,引发恶性事件。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案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正处在从少年走向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身心发生剧烈变化,容易产生种种矛盾,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知识性的课程教学不同,心理健康的教学包含了大量内隐性的知识和社会技能,采用传统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活动训练、自我探索等。其中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采用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创建一种再现的真实情景,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讨论、反思,促使学生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但是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并非总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是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二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案例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并对总结了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

一、多媒体案例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实践

(一)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与制作

选择一个好的多媒体案例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教师在选择心理多媒体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典型性。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反应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将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

2.真实性。案例应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多媒体案例在人物背景、性格特点、事情的前因后果上都应加以完整介绍。

3. 时效性。社会在不断发展,中职生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中职生所处的时代背景,选择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找到符合标准的多媒体案例并不容易,教师可以考虑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拍摄相应的情景剧。情景剧取材于中职生中职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拍摄。

以“人际交往”一课为例,我们根据沟通的理论,按照表达、倾听、礼节、心灵四个部分,拍摄了四个人际交往小故事,每个故事均以AB剧的方式呈现。AB剧是指多分枝的故事,有A、B两种不同的情节发展。在本研究中则是由于其中的主人公的处理方式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沟通结果,其中一种为错误的沟通方式,会导致误会、矛盾和冲突,另一种则是正确的沟通方式,沟通的结果是互相理解、顺利解决问题。

除了AB剧情之外,还加入了专家分析,动画演示等材料。采取主持人、专家访谈的形式,让专家点明A剧和B剧中沟通之所以出现差异的原因,解释其中所涉及的沟通原理和技巧。当专家解释时,辅助以动画、情节重现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在每个小故事的最后,设立了一个问题环节,即给出一个虚拟的沟通情景,要求学生选择在该情节中会怎样采取行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以便对本段内容有更深入认识,并且能够真正达到训练沟通技巧的目的。

(二)多媒体案例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的使用

我们在北京某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案例,并验证其教学效果。A、B两个班在一节课内都学习案例1和案例2,分别以文本和视频形式呈现。其中A班先学文本案例1,再学视频案例2;B班先学多媒体案例1,再学文本案例2。每个案例看完视频资料或者文本资料之后,教师均根据案例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上课的状态进行观察,并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课程结束以后,让学生根据对故事内容的兴趣在5点量表上打分。

结果表明,对于先学习文本案例,再学习多媒体案例的A班,在兴趣量表上,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与文本案例的兴趣差异边缘显著(P=0.06),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大于文本案例。课堂观察也表明,学生对多媒体案例部分的教学更投入,全班出现多次笑声,分组讨论时也更加积极,在全班讨论时有8名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平均回答时间为20秒。对文本案例的注意力则较为分散,在全班讨论时有6名学生主动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6秒。值得注意的是,观看多媒体案例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涉及自己的感受较多,而观看文本案例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多围绕案例本身来进行。A班的结果显示,多媒体案例比文本案例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更高。

对于先学习多媒体案例,再学习文本案例的B班,在兴趣的得分上,两种形式的案例差异不显著(P=0.55)。课堂观察表明,学生在多媒体案例时的注意力并不投入,有部分学生开小差,课堂较为嘈杂。分组讨论时,有3名学生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5秒。在观看文本案例时,学生们分神的状态依然较严重,但课堂较为安静。分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在2分钟之后很多组就停止了讨论。全班讨论时,只有1名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课后对AB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访谈,两个班的学生都认为,多媒体案例形象生动,容易理解,文本则较为枯燥,容易走神。但B班对本课的评价低于A班,认为这个课程的用处不大。以往的多媒体案例教学法主张首先利用多媒体案例的真实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但我们在本研究中发现,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多媒体案例并不适合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呈现。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本片采用的情景剧案例他课堂常用的“纪录片”式案例不同,由于与真实生活情景非常接近,其中所含的人际沟通知识也是内隐性的,并没有将主题用显而易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没有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学生在观看中注意的焦点不够集中,在后面的讨论也只能限于肤浅的表面理解,导致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也没有深度。

其次,由于学生长期接受“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对课堂开展的方式已经有了预期,一般的课堂开始时,学生是从下课时的“松”进入上课时“紧”的状态,随着课堂内容的开展,教师会适当地让学生再“松”,然后再次“紧”。但是在B班,教师一开始向学生呈现视频,让学生直接进入“松”的状态,打破了学生已经习惯的课堂教学节奏,学生来不及调节自身的状态,导致对多媒体案例注意不足,对随后讨论的兴趣也不高。对于后面的文本案例,学生觉得更加枯燥,出现了完全不在状态的情况。相反,对于A班来说,文本案例的呈现方式与平时较为接近,提供了一个缓冲调整的时间,后面的多媒体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有很大的差异,授课形式、师生互动上也有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总是强调体验式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常用游戏、训练,鼓励学生发言,参与讨论,但是传统课堂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其它课堂上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模式,对课堂的呈现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预期,猛然转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常常表现出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心态。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往往不愿意参加游戏活动,但如果是在放学后的课外活动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就能够非常积极。两者的差别正是由于学生对“正式课堂”和“课外课堂”的预期不同造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必须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程中设计一定的过渡环节,逐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活动、讨论的参与程度。

二、基于多媒体案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多媒体案例为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但要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挥其优势,还需要适当的教学方式和精心的教学设计。Dooley & Skinner(1977)指出,案例教学方法中,教师不是进行通常宣讲式的教学,而是进行苏格拉底式的讨论,即教师只批评与提问,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案例进行教学时,要采用以案例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师生交互为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经过前期的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教师选择、熟悉有关视频片段,包括情景剧、专家讲解,以及相关的沟通理论和技巧。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心理健康类的多媒体案例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一般来说,一段视频在3-5分钟左右,学生讨论时间在15-20分钟,教师总结时间大致在5分钟作用较为合适。

教师还需要设定课程相关的认知、情感、技能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讨论认识到基本原理。学生在上课前要对本课的目标有了解,知道本课的内容,最好在课下有过相关的观察和思考。

(二)知识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教给学生关于身心发展的常识、关于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注重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案例学习中学会的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在教学开始时,先向学生介绍有关的知识和理论。这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提问、讨论的方式来进行。通过讲授、让学生进入对相关的知识点的思考状态,以便学生能在后面的案例学习中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三)多媒体案例呈现

在呈现多媒体案例之前,向学生简单介绍多媒体案例,并让学生观察并体验案例中的人物所遭遇的情景和冲突。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冲突场景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对该问题的看法。

(四)案例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完心理多媒体案例之后,教师根据多媒体案例,结合本课的内容给出几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每位同学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认知冲突,并通过讨论获得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开阔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讨论中教师还可以再次重复播放多媒体案例材料。学生第一次观看多媒体案例时,容易忽略其中的一些细节,或者未能抓住案例的重点。经过讨论之后学生形成了对问题新的看法,这时再次观看案例,学生能根据讨论所形成的想法更仔细地观察多媒体案例的内容,获得更多的体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只播放多媒体案例中普遍被忽略的重点细节,引导学生去体会、思考。

第7篇

一则寓言说: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一只大锁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棒奇怪地说:“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锁的心。”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我的学生,那些任性的特殊学生。作为老师,一个班主任更应该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体察他们的内在需要,铸一把“心匙”,去开启他们的心门!

去年刚接手的这个班级有一个著名的“游戏三人帮”,为首的是何苗,长得人高马大,外号“河马”。不守纪律,不爱学习,脾气暴躁,喜欢用拳头说话,是出了名的刺头,所有的老师都感到头疼。这家伙换了新老师也不在乎,依旧吊儿郎当,更过分的事是,他上来就给老师一个下马威!

第一节课他就迟到了,上课大约5分钟以后,他才摇头晃脑的从楼梯上过来(我们班正对着楼梯口),一言不发就往教室里走,这个时候如果批评他或者追问他迟到的原因,他很可能会和老师打起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不好收拾。于是我假装不认识他,把他叫住了,说:“这位同学,你走错教室了”!

他楞了一下说:“没有啊!我就是这个班的”!

“是吗?”我向他伸出手,“我是你们的新班主任,叫我陈老师或者老陈都可以,很高兴认识你!”

他突然哆嗦了一下,有些不知所措,左顾右盼了一会才把手伸过来。

这一节课,他很安静!

下课了,我招招手,让他帮我把作业送到办公室。

因为工作很忙,我就边批作业边和他谈话,同时让他帮助整理一下批过的作业,我发现他整理的非常好。我忽然有了一个主意,何不用他过剩的精力为班级做点事呢?

我说:“你的手可真巧啊,把作业整理的又快又好!”

他一听很高兴!

“那你愿意帮老师做事吗?”

“愿意”他很响亮地回答。

“那好”我说:“我们班的讲台就交给你了,请你帮值日的同学管理好,相信你一定会做得很出色!”

事情正像我预料的那样,他干得的确很出色,讲台每天都被他收拾得干干净净,更让人欣喜的是他在其它方面也改进了许多。

但是头疼的问题依然有,学习依然没有起色,依然喜欢打游戏,虽然游戏三人帮的座位隔的很远,妨碍不了一下课就聚在一起,有时候上课也眉目传情。

想让他们从根本上改变,必须断了游戏的瘾!

一个周末,我悄悄的约见了何苗的妈妈,这是一个看起来干净漂亮的中年女子,谈话中我了解到,他们夫妻已经离婚,禾苗还有一个姐姐跟着妈妈生活。他爸爸性格暴躁,动不动就打人,这也是他们离婚的主要原因,禾苗判给了他爸爸,他爸爸经常外出,为了方便联系,就给了孩子一部手机,他妈妈知道孩子玩游戏,说服不了,又不敢和他爸爸说,怕他没轻没重的打孩子。我又约见了他的爸爸,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推心置腹的一番话,竟说的他眼圈红了,他表示愿意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孩子!

我把三个孩子的家长聚在一起,开了一个秘密的会议,决定用运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从游戏中摆脱出来,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分别参加了学校的篮球、足球、乒乓球队,课余时间家长全程陪同,多给孩子关爱,尽量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同时给予学习上的辅导,只有发现他们有点滴进步,就大力表扬鼓励,一个阶段下来,孩子们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上课时也能静下心来,开始听老师讲课。

在班中,只要他们能做的事,我就放手让他们去做,尽管他们做的不是很好,尽管有的比我亲自去做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我还是坚持让他们去做,打扫卫生、收拾教室,黑板报小组定期更换板报内容,从版面的设计到内容的编排,都他们自己决定,我只负责验收。要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个学期下来,他们变的活泼可爱了许多,成绩也有了起色,他们仍然是三人帮,但是聚在一起,谈的不再是游戏、打架,而是中学去哪里上?……

第8篇

关键词:急诊科 认知行为 心理治疗 焦虑 抑郁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1-0037-03

急诊科是医院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患者多为病情急骤或危重,临床护理往往只注重抢救,而忽视心理护理。其实心理护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急诊科护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护理人员在做好患者抢救护理的同时,还要随时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有学者认为[1],急诊病人的首要护理需求是得到及时治疗处置和保证医疗安全,但仍存在心理方面,健康教育方面的需求。急诊现行的功能制护理仅强调治疗护理措施的及时准确而忽略了病人心理、社会方面的需要,显然是不够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满足不了病人住院的需求,治疗与舒适[2]。

为更好地满足病人心理方面的需求,解除病人焦虑抑郁情绪,促进病人的身心康复,笔者对30例急诊科住院病人实施了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并进行了对照研究,效果令人满意。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间在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急诊患者60例,入组标准:①意识清晰,无智力障碍,能够阅读和理解问卷,配合调查;②无精神病史;③无听力障碍。④知情同意。按抛硬币分组法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其中,研究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20~59岁,平均(41.3±7.4)岁。婚姻:已婚18例,未婚12例;职业:工人12例,农民8例,干部7例,学生3例。文化程度:小学4例,初中16例。高中或中专6例,大专及以上4例;疾病种类:煤气中毒5例,心梗10例,腹外伤6例,消化道穿孔5例,急性胆囊炎4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7例,年龄21~60岁,平均(42.6±7.2)岁。婚姻:已婚17例,未婚11例;职业:工人10例,农民7例,干部8例,学生3例。文化程度:小学3例,初中14例。高中或中专5例,大专及以上6例;疾病种类:煤气中毒4例,心梗9例,腹外伤7例,消化道穿孔5例,急性胆囊炎3例。两组患者在上各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1)疾病医学知识教育:根据病人所患的疾病进行口头宣教和指导,主要告知其病因、用药的名称、药物的作用、饮食和自我保健指导;(2)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由专门负责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的护士负责实施,主要讲解情绪与健康的关系,负性情绪的调适方法;(3)科普知识教育:增送宣传册子、图片、看科普电视。

1.2.2 音乐治疗:病房安装背景音乐治疗系统,由经过音乐治疗培训的急诊科主管护师负责实施。其治疗模式是音乐治疗师选择音乐处方,在播放音乐的同时,穿插不同的心理诱导语。音乐治疗师由经过短期培训的参与本研究组工作的两名主管护师担任,负责选择音乐处方,实施音乐治疗。治疗方式是感受式音乐治疗,主要是聆听针对有缓解疼痛和解焦虑抑郁症状作用的轻松、活泼、愉快、欢乐、节奏感强、热情奔放的乐曲,包括轻音乐、民乐、世界名曲等,音乐中穿插诱导语。音乐治疗2次/周,30min/次。

1.3 评价工具

(1)抑郁自评量表( 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3] 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含有20个条目,分为1、2、3、4四级评分法,该量表能有效地反映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和变化。

(2)焦虑自评量表( 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 [3] 含有20个条目,分为1、2、3、4四级评分法,用于评定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该量表效度好,能较准确地反映有焦虑倾向的精神病患者的主观感受。

1.4 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间治疗前和治疗后SAS、SDS评分结果比较

见表1。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均P>0.05),治疗后比较,研究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均P<0.01)。

表1 两组间治疗前和治疗后SAS、SDS评分结果比较 分( ±S)

治疗前 t 值 P 治疗后 t 值 P

研究组(n=32) 对照组(n=28) 研究组(n=32) 对照组(n=28)

SAS 50.39±7.02 50.24±7.11 0.08 >0.05 41.63±5.14 49.49±6.32 5.31 <0.01

SDS 51.31±9.36 51.36±9.21 0.02 >0.05 40.27±6.34 48.58±8.54 4.31 <0.01

2.2 两组内治疗前、后SAS和SDS评分结果比较

见表2。表2 结果显示,两组自身比较,研究组治疗前后比较,SAS、SDS分值改变明显(均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SAS、SDS分值改变不明显(均P>0.05)。

表2 两组内治疗前后SAS、SDS评分结果比较 分( ̄ ±s)

研究组(n=30) t 值 P 对照组(n=28) t 值 P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SAS 50.39±7.02 41.63±5.14 5.51 <0.01 50.24±7.11 49.49±6.32 0.42 >0.05

SDS 51.31±9.36 40.27±6.34 5.35 <0.01 51.36±9.21 48.58±8.54 1.17 >0.05

3 讨论

应激性生活事件(stressful life event)是指个体在生活中遭受到的急剧的、形成心理上强烈反响的重大事件,它极易形成负性的心理反应[4]。实践证明[5],不良的情绪可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促使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以至于全身小动脉出现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而处于兴奋状态和良好的情绪时,神经抑制解除,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是治疗病人抑郁和焦虑情绪的重要手段。认知行为理论认为[6],认知过程是情绪和行为的决定因素,情绪和行为的产生依赖于个体对环境情况的评价,能扰乱病人精神的东西,主要是病人对事件的认知、判断和评价,一个人在行为表现上的缺陷是由于其认知上的缺陷引起的,一旦认知上的缺陷得到改变和矫正,不良情绪和行为也会相应的好转。采取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帮助病人分析病因,消除疑虑、提高信心,而且帮助病人增强心理应对能力,从而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恶劣心境[7]。有学者认为[8],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学会控制情绪反应的模式,改变脑的功能,效果不亚于药物治疗。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9]。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有关知识的教育,使病人在认知、情绪和态度等方面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和谐。

音乐疗法是指利用音乐的非语言的审美体验和演奏音乐的活动来达到心理调节目的的治疗技术。音乐疗法不依赖任何药物,而利用人与音乐的特殊关系来改善人的健康状态,因此是一种非常合理的“自然疗法”[10]。近年来,音乐疗法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被广大的医护工作者所认可和广泛应用。音乐有稳定病人情绪的作用,优雅、动听的旋律,通过听觉产生美感,会使人产生安宁、愉悦的心情,减轻焦虑、缓解疼痛,从而保持一个较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11],同时音乐可提高垂体脑啡呔的浓度,有抑制疼痛作用。因此音乐心理治疗在解除病人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本文结果表1表明,两组在治疗前比较,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均P>0.05),说明两组在焦虑抑郁情绪程度上有一定的可比性,两组在治疗后比较,研究组SAS、SDS评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说明,研究组经过心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情绪得较对照组到了明显改善。

本文表2结果表明,两组自身前后比较,对照组SAS、SDS评分改变不明显(均P>0.05),而研究组SAS、SDS评分变化较明显(均P<0.01)。结果说明,研究组病人经过心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情绪得到了缓解,而对照组病人因没有得到心理干预,仍保持较高的焦虑抑郁情绪状态。

综上所述,急诊科住院病人存有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对病人的身心康复带来不利影响。健康教育和音乐心理治疗以各自不同的治疗特点,共同作用于人的心理,影响人的情绪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病人的焦虑抑郁情绪。因此,本文教案集结果表明,以健康教育和音乐心理治疗为形式的心理干预对缓解病人的负性情绪,促进病人的身心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曾丹,侯志容.整体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探讨[J].现代护理,2002,8(12):979~980.

[2] 苏冬梅,胡晓英,杨琼,等.护理管理在创建舒适护理模式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4,19(15):36~37.

[3] 汪向东,王西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5;235~236.

[4] 董晓倩.高二学生应激生活事件和焦虑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1):57~58.

[5] 王学勤,李晓霞.脑中风恢复期的家庭综合行为治疗[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6):692.

[6] 龙瑞芳,李连启.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山东精神医学,2001,14(4):261~263.

[7] 陈秀梅,张惠阳.抑郁症病人的心理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1):77~78.

[8] 杨明明.脑卒中后抑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4):159~160.

[9] 刘纯艳主编.社区护理学[M].第一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4~65.

第9篇

首先,培训使我对XX的教育有了新的了解。

在培训中,邓局长对XX市的教育状况、十五期间取得的在民就以及十一五教育发展思路作了详细的介绍,其中在讲十一五教育发展思路时重点谈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从我国现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就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都迫切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我们的新教师岗前培训中,邓局长还特别讲到与我们教师这个职业息息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通过对几种教育法规的学习,我了解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义务——教书育人。教师应无私地将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维护自己的学生,并关爱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品行为学生树立起榜样。面对后进的学生,不能采用暴力或体罚等行为,而是应该用加倍的爱去帮助他们进步,这不仅是从职业角度,更是从法律角度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教育不仅是教,更是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只是一个教书匠的水平。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平。我们作为新调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

第二,培训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培训中,几位局领导和校长都谈到了当代教师身肩重任,角色特别这一问题。人们都用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教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教师应是真善美的代身”……可见,“教师”二字包含了许多崇高而尊贵的内涵。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些光环的背后我们的教师们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许许多多教师都在默默地奉献着。作为一各新教师,我要向那些长年在教育战线上辛勤工作的老教师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吃苦耐劳、甘心奉献的精神,把自己的全部青春和才智都奉献给教育事业。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正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涉及做人的一种认同感;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是父母。作为一各教师,要富有成效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么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所以我们说教师是父母。并且,教师还要善于发现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第五,教师是朋友。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强调教师和学生要“交心”,师生之间的融洽度、亲和力要达到知心朋友一样。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困惑、心理压力等,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第三,培训为我面临的实际工作提供了许多方法和策略。

在培训中,几位从事教育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的校长,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当好教师的要点和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谈到教师的发展问题上,几位局领导、校长们都强调了适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终身学习的做法。

师之间团结合体的方法;在教学教法经验方面,五中文校长在报告中谈到了基本的一些具体做法,他把它总结为五四三个一:第一,用一点情感;多一点善意;讲一点差异;来一点商量;搞一点幽默。第二,把眼光放远一点;把工作做实一点;把金钱看轻一点;把名誉看淡一点。第三,教育方式要改变;教师角色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使我认识到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另外教育局几位局领导都谈到了新课程改革。

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椐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况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词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作为新老师如何使自能够有质量有效率有能力地搞好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持续地从心灵深处接受我的教学,这就需要我努力地备课,努力地锻炼、努力地学习……当然这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伯就是多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在这次培训中,各位领导和教师所讲述的一些方法,实际上就为我们新教师起到了“物帆导航”的作用。

第四,培训使我了解了如何做一个好教师。

1、要学会学习,我们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其它的,要做到多而广。词时我们也要学会对事的学习。教师从事的毕竟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能善于观察、研究、思考;处理好与学生、家长、词事之间的关系。那么相对来说,工作起来就会方便些。

2、要学会公平,对待学生要讲究原则,应一视同仁,不能歧视后进生。如果是优等生犯了错不能从轻处理。

3、要学会爱学生,不管学生做了什么,你都要真心实意,关心爱护学生,体贴与理解学生。让学生觉得你始终是受他们的。

4、要定教学反思,要想从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少了这个环节;不断的反思、改进。就像清风实验学校吕老师讲的——认真备课十年你可能成为不了名师,但是你认真写一年的教学反思可能会成为名师。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有开阔的胸怀,勇于接受各种批评与自我批评,充满耐心、宽容心与责任感。

第五,培训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对于刚刚从大学校门踏出的我们,对新的生活、新的责任、新的角色多少有些怯懦,而本次培训中,教育局领导、校长和老师也十分注意和们的这种心理的变化,他们和讲话,从头到尾始终贯穿一个中心,那就是充满对新教师的鼓励。其一是鼓励我们要赶快适应自己所处的教学环境、生活环境、又际关系环境等。其二是鼓励我们要更加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角色,改变以往学生时期那种超向“感性”或都说是“浪漫”的生活态度。其三是鼓励我们要做一各终身学习型老师,做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环境的老师。其四是鼓励我们要坚持创新,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争做教学发展的弄潮儿。这些鼓励,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也许,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只要有克服因难的信心,才能取得好的开端,而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最后,培训也对我们提出了一些要求。

1、认真备课。要事先写好教案,定教案时要备有多种教材,从多种教科书中先择适合学生的教法;写好教案之后,还要做好上课的准备。

2、爱岗敬业,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3、做好现有工作,爱护学生。

4、要有追求,作教学的能手。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