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4 08:01:03
导语:在家教经验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关于会议的主要特点
这次会议,是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会议。会议时间虽然不长,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归纳起来,会议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各级支持。对于这次会议,胜业主席非常重视,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不辞辛苦,千里奔波,转战两地,参加了我们大半程的会议,并就妇联组织如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做了重要讲话。他的讲话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对工作实践的指导价值,大家听了很受教育和鼓舞。胜业主席的出席并讲话提升了会议的规格和层次,充分体现了市委对妇联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的召开,还得到了衡水市委市政府、唐山市委市政府以及冀州市委市政府、迁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工作、生活各方面都给大会提供了很多方便,几个市妇联的同志更是全力以赴,为版权所有开好这次现场会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妇联对给予本次会议大力支持、积极配合的衡水市妇联、唐山市妇联以及冀州市妇联、迁安市妇联的各位姐妹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请代为转达与会全体同志对几个市市委市政府和各参观点基层同志们的感谢之情。
二是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这次会议,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如何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如何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这一主题来展开,通过现场观摩、实地参观、文艺汇演以及大会交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我市各级妇联组织在近几年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和创造的做法,不同的现场与大会相互补充、互为衬托,为版权所有今后更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了借鉴,使与会同志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虽然会议没有安排专门的讨论时间,但大家边走边看边议,普遍感到很受启发,受益匪浅。
三是大会报告立意鲜明、任务明确。素英主席的报告站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某”建设的高度,实事求是地回顾总结了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在开展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中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客观分析了在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全面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在开展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中要注意把握的“科学、文明、生态、和谐”四方面内容,并从进一步提高活动覆盖面、增强活动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等几个方面讲了具体意见,立意很新、很深,讲得很深、很透,可操作性也比较强、是我们今后进一步做好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四是现场和典型发言新鲜实在,各具特色。这次会议上,先后安排参观了两个市的四个现场,无论是文明家庭擂台赛还是美德农家现场,都来自基层群众的创造,非常真实、生动,使大家深受启发和教育。会上还有17个市县(区)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汇报交流了各自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中某一两个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这些都是各地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创造和积累,并且受到妇女群众欢迎的,很有特色,很有价值,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和借鉴。由于时间关系,材料收集得不够完整,还有一些市、县的做法没有来得及在这次会上进行交流,只能留到下次会议时弥补,请大家理解和谅解。
总的来讲,我们这次会议开得是顺利、圆满的,是很有成效的,应该说既是一次总结交流的会议,又是一次加油鼓劲的会议;既是帮助大家开阔视野的会议,又是推动工作发展提高的会议。通过这次会议的召开,使与会同志一是统一了思想,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新形势下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听取领导讲话、工作报告、现场观摩和实地参观,大家对在新形势下开展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切实增强了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理清了思路,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农村妇女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学习、交流,大家感到对妇联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和谐某”建设的思路更清了,进一步明确了要继续以文明生态家庭建设为载体,扎实做好农村妇女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某”建设做贡献的任务和目标,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关于会议的贯彻落实
第一、要认真学习传达贯彻好会议精神。一要认真向领导做好汇报。要抓紧向所在市、县党委分管领导汇报这次会议精神,重点是胜业主席重要讲话和素英主席工作报告的主要精神,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二要认真传达学习。要把会议的主要精神传达到各级妇联组织当中,使各级妇联干部通过学习,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会议精神、特别是胜业主席讲话和素英主席报告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某”建设上来。三要认真来一次“回头看”。要认真总结以往开展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的情况,研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推动措施,把这项工作谋划好、开展好。
第二,要精心组织,扎实做好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各项工作。这次会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各级妇联组织要按照部署要求,充分发挥联系妇女、联系家庭的工作优势,因地制宜、贴近群众,坚持创新,真抓实干,把文明生态家庭建设的各项工作做深、做实。关于如何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素英主席在工作报告中已经讲得非常具体、明确,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尤其要在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上下工夫,在抓典型树样板上下功夫,在不断创新形式上下功夫,推动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进一步深化、实化。
刚开始的时候,我的心中还是有着一丝忐忑。虽然我是一个师范学校的学生,但是我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讲台之下,对于教学而言,我还完全是个生手,丝毫没有经验。不过这个疑虑并没有影响我的信心,毕竟学生只是小朋友,对我这个十六年寒窗苦读的研究生而言,只要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不成问题。把他们教好,启发他们学习的乐趣,让他们真正的学到知识,不辜负家长的信任,这是我对这份工作的决心,也是对我自己的明确要求。
我在小葵花学习教室负责的工作是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外辅导,这是学习室老师的主要任务。一到五个年级中,我负责一二年级小朋友的课内作业检查、课外习题的布置与讲解以及上周末的趣味作文课。
在从事这个岗位时,我很清楚地了解了自己的弱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对小学语文课本的记忆还停留在小学,很难再一两天的时间内迅速融入课本、组织串联这些知识。针对这个问题,在一个星期的考察期里,我一口气把小学的12册语文课本都读完了,从中挖掘到了可以传输给孩子的宝贵知识。在开始的几天里,我并没有急于给他们讲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先和早一些教过他们的老师沟通了一番,大概了解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因为学生很多,我便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作业写的快又聪明的学生,我就给他们布置课外练习提升,顺便将书本上的内容挑重点讲,希望他们更够更上一层楼;作业写的慢且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我就专攻他们每天的正确率,一步一步的纠正错误,然后再缩短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增加学习效率,还是以熟悉书本为主。在教小朋友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很多文学常识都来自于小学课本,可我却一直没机会仔细研读,趁这次家教的机会,我也做了一次基本常识的充电,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存。
在教学过程中,经教师们集体经验总结,学生最讨厌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是唠叨式,唠叨式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容易引起小朋友的抵触,被动的接受知识,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第二是数落式,唠叨的同时就是数落。孩子在家里或者学校里总是不停地被数落:你怎么不用功啊?你怎么不做作业啊?你怎么只知道玩啊?数落比唠叨更恶性了一点,因为数落常常带有谴责性质,有些孩子经常因为家长或老师的数落而产生惶恐心理以致无法集中精力。就是这些错误方式在毒害孩子,破坏孩子的学习状态,把孩子积极性的火苗扑灭了进而变得消极被动。第三是训斥式,动不动就训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对。这种队孩子不客观不全面的评价容易使孩子失去自信甚至变得自卑。第四是打骂式,法律严格禁止教师体罚学生,这是严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易对孩子身心造成恶劣影响,一定得取缔。第五,达标式。规定孩子考试的平均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名次要进入前几名,上哪个重点中学,考哪所名牌大学等,这叫达标式。达标式也是伤害孩子积极性的家教方式。一个积极上进的孩子会为自己制定目标的,教师和家长将脱离孩子实际的高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会很累,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负担和压力。第六,疲劳式。题海战术和延长学习时间是事倍功半的方,孩子的不充足的休息势必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第七,愁眉苦脸式。教师的面孔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很好的孩子面对的教育者是一张数落的脸,一张唠叨的脸,一张训斥的脸,一张打骂的脸,一张愁眉苦脸的脸,一张催促的脸,孩子立刻就会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教师的这张脸有时候决定了一切。
因此,我的教学原则是:对待孩子要有耐心、有真心、有童心。有的老师不能体谅学生的难处,作业写错了就动辄大声呵斥,小孩子很容易有反抗情绪。就算学生屡次不改,我还是支持感化方式。比如说有的时候,讲解了好几遍的问题,学生也貌似是懂了,可是到了第二天,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就会觉得自己非常无力,但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有限的,不像我们大人一样一说就通,需要多练几遍才能记住跟理解。讲解一次两次不能理解,我可以再讲,或者尝试其他的沟通方式,这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不能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而是应该鼓励他们有勇气有兴趣有耐性的去解决更难的问题。
XX4年寒假期间,在朋友的介绍下,我在xx市xx区xx小学附近的xx学习教室找到了一份家教工作。得到此份工作时,我的内心既兴奋又感激。兴奋的是,自己得到了一个既能锻炼自己能力同时又能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感激的是,朋友对我的信任,小学阶段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是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基础,朋友的介绍也是对我个人能力的一个肯定。虽然家教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月,但却是一段教学相长的过程,这段经历对于我而言,可谓获益匪浅。
刚开始的时候,我的心中还是有着一丝忐忑。虽然我是一个师范学校的学生,但是我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讲台之下,对于教学而言,我还完全是个生手,丝毫没有经验。不过这个疑虑并没有影响我的信心,毕竟学生只是小朋友,对我这个十六年寒窗苦读的研究生而言,只要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不成问题。把他们教好,启发他们学习的乐趣,让他们真正的学到知识,不辜负家长的信任,这是我对这份工作的决心,也是对我自己的明确要求。
我在xx学习教室负责的工作是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外辅导,这是学习室老师的主要任务。一到五个年级中,我负责一二年级小朋友的课内作业检查、课外习题的布置与讲解以及上周末的趣味作文课。
在从事这个岗位时,我很清楚地了解了自己的弱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对小学语文课本的记忆还停留在小学,很难再一两天的时间内迅速融入课本、组织串联这些知识。针对这个问题,在一个星期的考察期里,我一口气把小学的12册语文课本都读完了,从中挖掘到了可以传输给孩子的宝贵知识。在开始的几天里,我并没有急于给他们讲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先和早一些教过他们的老师沟通了一番,大概了解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因为学生很多,我便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作业写的快又聪明的学生,我就给他们布置课外练习提升,顺便将书本上的内容挑重点讲,希望他们更够更上一层楼;作业写的慢且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我就专攻他们每天的正确率,一步一步的纠正错误,然后再缩短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增加学习效率,还是以熟悉书本为主。在教小朋友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很多文学常识都来自于小学课本,可我却一直没机会仔细研读,趁这次家教的机会,我也做了一次基本常识的充电,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存。
在教学过程中,经教师们集体经验总结,学生最讨厌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是唠叨式,唠叨式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容易引起小朋友的抵触,被动的接受知识,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第二是数落式,唠叨的同时就是数落。孩子在家里或者学校里总是不停地被数落:你怎么不用功啊?你怎么不做作业啊?你怎么只知道玩啊?数落比唠叨更恶性了一点,因为数落常常带有谴责性质,有些孩子经常因为家长或老师的数落而产生惶恐心理以致无法集中精力。就是这些错误方式在毒害孩子,破坏孩子的学习状态,把孩子积极性的火苗扑灭了进而变得消极被动。第三是训斥式,动不动就训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对。这种队孩子不客观不全面的评价容易使孩子失去自信甚至变得自卑。第四是打骂式,大学严格禁止教师体罚学生,这是严重伤害学生身心大学的行为,易对孩子身心造成恶劣影响,一定得取缔。第五,达标式。规定孩子考试的平均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名次要进入前几名,上哪个重点中学,考哪所名牌大学等,这叫达标式。达标式也是伤害孩子积极性的家教方式。一个积极上进的孩子会为自己制定目标的,教师和家长将脱离孩子实际的高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会很累,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负担和压力。第六,疲劳式。题海战术和延长学习时间是事倍功半的方,孩子的不充足的休息势必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第七,愁眉苦脸式。教师的面孔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很好的孩子面对的大学者是一张数落的脸,一张唠叨的脸,一张训斥的脸,一张打骂的脸,一张愁眉苦脸的脸,一张催促的脸,孩子立刻就会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教师的这张脸有时候决定了一切。
关键词:专家;新手;公共课;演绎教学;教学反思
作者简介:李小平(1980-),男,江西鹰潭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安徽芜湖2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精品课程“心理学”(公共课)建设项目(编号:2006099)、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心理学教学团队(20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57-02
公共课教学实施规模大,影响面广,是高校教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教研究应该探讨的重要问题。目前已有众多研究对公共课教学展开了讨论,产生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思想。[1-6]但是这些研究存在两大缺憾。第一,针对一些现象展开具体讨论或对一些经验进行总结者多,依据理论框架进行预见性分析和探讨者少;第二,就某一具体学科的公共课教学展开研究和探讨者众,从整个公共课共性的角度展开探讨者寡。
为使这一研究现状能够有所改变,本文试图依据专家新手理论视角对公共课教学可能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作出预测,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一、专家―新手理论视角以及公共课教学中领域专家教授生手格局
所谓专家―新手理论视角源自心理学有关专家与新手在解决问题时的差异比较的研究。心理学研究发现,某领域具有专才者与普通人在解决问题时的表征方式及依赖的知识结构均有差异。专家更多依据深层的理论知识和规则表征问题,并基于这些规则或理论将知识高度组块化;而新手则更多依据事物之间的表层联系表征问题,且不具有高度组块的知识结构。也正因如此,相对新手而言,专家解决问题时间短,质量高,存在巨大优势。[7]专家与新手间的差异研究为理解人们解决问题时的区别提供了一种基于问题表征方式与内在知识结构间差异的视角。目前它既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也作为一种理论框架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这其中便包括教育领域,例如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教学特质比较以及教师专长发展的途径研究等均属这一范畴。[8-9]
依据专家新手理论视角,大多数情况下的教学格局均是专家教授新手的格局,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面对学生均占据着知识优势。然而高校公共课教学与高校专业课教学相比或者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相比,教师与学生间的知识差距尤其明显。首先,在当前高校各门公共课教学的师资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很高的学历,有长期学习该领域专业知识的经历,且在从事教学的同时还坚持从事着本领域的科学研究,因而往往在本学科领域有着非常雄厚的知识基础;其次,选修各门公共课的学生在修读某门公共课之前,往往对该门课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知识基础几乎为零。因此,在公共课教学格局中,其实是领域专家教授着几乎一无所知的领域生手,呈现的是领域专家教授生手的格局。
二、公共课教学中领域专家教授生手格局容易出现的偏向与问题分析
公共课教学呈现着的领域专家教授生手的格局可能容易导致一些独特问题的出现。因此有必要就此进行分析,以提高专家型教师对教学问题的把握能力和对教学活动的预见性。
1.教学重点可能过于偏向抽象理论并导致教学出现偏差
从领域专家教授生手的格局来看,作为专家的教师正是通过本学科的诸多理论或抽象规则表征问题,才形成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迅速把握问题关键的能力;也正是通过以本学科的诸多理论为框架,将知识组块化,才能做到只要把握住一个简单的理论或抽象规则便能把握住一系列的具体现象和事实,因而无论是依据他们解决问题的经验还是学习经历,学科的理论知识均具有非常大的价值。此外,教师毕竟不是学生本人,其考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时只能依据自身的理解水平向下进行估计,但是在领域专家教授生手的格局中,由于二者间的知识基础差异过于巨大,因而往往容易导致教师对学生理解力估计过于乐观的情况。如此一来,教师基于教授给学生最有价值的知识这一良好愿望以及对学生理解力过于乐观的估计,从而在对教学重点内容的判断中容易偏向理论知识。
然而公共课教师的这一偏向容易导致教学出现偏差。
首先,每个学科的理论往往较为抽象难懂,需要较长的教学时间,而公共课学生基础相当薄弱,公共课教学课时非常有限,如此一来便容易导致抽象的理论知识因课时有限没有掌握,可以掌握的一些非理论性知识因教学分配时间少或甚至没有教学而同样没有掌握,从而在宏观层面影响教学效果。
其次,对绝大多数修读公共课的学生而言,其目标并非要成为该领域的专才,而是掌握一定知识为以后工作与生活所用,其以后要面对的问题与领域专家相比要狭窄得多。因而当有些理论知识虽然能够帮助把握该学科当中的一系列问题却只能帮助修读公共课的学生把握他们要面对的一两个问题时,教授理论知识则不如教授相关的具体知识直接高效。这就好比当一些人仅仅为了学会一两首自己喜欢的歌曲时,先教会他们乐理知识再教他们这一两首歌曲则还不如一句一句教他们唱更直接高效。
2.教学方法可能过于偏向正向演绎式教学并容易导致问题
当前对正向演绎式教学与逆向归纳式教学存在多种理解。本文所指的正向演绎式教学是指现给出理论或原理,然后再举例说明这一原理的方法。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领域专家教授生手的教学格局中,教师除了可能在教学重点上偏向理论外,还可能在教学方法方面偏向正向演绎式教学。专家习惯于正向表征问题是以往专家新手研究中获得的结论。[7]其原因是专家表征问题时由于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可以直接洞察问题的本质,因而正向表征在心理层面上更经济。毋庸置疑,教师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投射着教师自身表征教学内容的方式。因此,在公共课教学格局为领域专家教授生手的格局下,教师便可能因将其表征问题的方式投射在教学内容的组织过程中而过多采用正向演绎式教学。此外,专家依赖其高度组块化的知识结构在解决诸多问题时占据着优势。而正向演绎教学法恰好提供了一种高度组织的知识结构,有助于知识组块化的形成。因此作为专家的公共课教师也可能因为希望学生具有高度组块化的知识结构这一良好愿望而过于偏向正向演绎教学。
虽然笼统而言,正向演绎式教学与逆向归纳式教二者各有优劣,无所谓好坏。但当将探讨的范围限定于公共课教学时,过多使用演绎教学可能导致教学效率或教学效果不理想。
首先,公共课教学中学生基础相当薄弱,在没有感性认识的情况下先要让他们理解抽象的理论往往很困难,其教学效率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不如采用先讲授实例,后引出理论的归纳式教学高。
其次,教学内容是否一开始便能吸引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很重要。正向演绎式教学一开始便给出抽象的理论,对公共课学生而言可能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因为他们与专业课学生不同,一般并不具有掌握该学科理论知识的强烈动机以及对该学科理论中新观点的强烈好奇心。因而往往难以形成高度的有意注意,所以此时让他们产生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以及通过具体的实例激发其好奇心便很重要。
3.教学反思容易遭受阻碍并影响教学效果
公共课教学属于领域专家教授生手的格局除了可能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产生上述两大偏差外,它还有可能阻碍着教学反思的发生和形成,进而阻碍教师在公共课领域教学技能的成长。原因很简单,当教学出现效率不高、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等现象时,由于理论知识与组块化的知识结构使得教师在工作与生活中具有巨大的优势,所以往往不会认为自己的教学内容偏向理论、教学方式方面偏向正向演绎式教学等现象存在问题,因为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也具有这种优势,如此一来便会坚持认为这些行为是一种教学远见行为,是为学生好,对学生负责任的行为,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因而忽视了公共课有限的教学目标,有限的教学课时以及学生有限的学习精力和薄弱的知识基础,无意识陷入知识中心、课程中心与教师中心而不自知,阻碍了教学反思的发生,也阻碍了公共课教学技能的成长。
教学反思受阻还可能进一步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原因是当教学出现问题而教师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又没有改变时,学生便可能逐步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兴趣,从而出现在公共课堂做其他课程的事或破坏课堂纪律等其他现象。而在教师方面,当他们反思不到自身的问题,便容易将原因归之于学生不努力、不重视公共课等因素,再加上学生真的逐步失去兴趣又将印证其想法,从而使得教师也将逐步失去教学激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并陷入恶性循环。
三、研究展望
本文虽然依据公共课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领域专家教授生手的特殊格局出发,对公共课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做了简略的预见性分析,从而改变以往绝大多数研究都是经验总结性分析的局面,[1-6]也改变了以往研究过多基于教学的外在因素和教师与学生间主观因素展开探讨的局面,但是一方面本文基于这一格局所作的探讨还十分的粗浅,另一方面,公共课教学中肯定还存在其他客观的教学格局或教师与学生间的内在客观因素影响着教学,因而本文仅仅起抛砖引玉之效,更深入的研究还有待来者来完善。
参考文献:
[1]周雪飞,蒋明,苏鸿,等.本科公共课“环境概论”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4):82-83.
[2]游进.论大学公共课英语教学的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1(2):70.
[3]梁鹏,姜世华.师范类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2):37-40.
[4]何济玲,江玲,陈仕品.面向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3):46-49.
[5]彭杜宏,何敏,刘电芝.大学课堂教与学状况的个案观察报告[J].高教探索,2009,(2):97-101.
[6]王剑兰.师范院校师范类公共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教探索,2004,(3):66-68.
[7]艾森克,基恩.认知心理学(第四版)[M].高定国,肖晓云,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27-644.
关键词: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在教育科研方法中,定量研究是要寻求将数据定量表示的方法,并要采用一些统计分析的形式;定性研究是探索性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调研者利用定性研究来定义问题或寻找处理问题的途径。在寻找处理问题的途径时,定性研究常常用于制定假设或是确定研究中应包括的变量。有时候定性研究和二手资料分析可以构成调研项目的主要部分。
在教育研究中,定性研究通过系统的经验总结和深刻的哲学思辨,使人类积累了丰硕的教育智慧和财富;定量研究超越了定性研究纯粹的哲学演绎和通俗的理性思辨的局限,促进了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和技术化。然而,无论是只有定性研究还是只有定量研究的教育研究,其视野都是极其狭隘的,只有打破对立,实现二者的整合,才能有效地解决教育理论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社会活动,同时也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体系,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信息容量和知识结构及价值观念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与此同时,学习化社会悄然而至。在此背景下,学校教育作为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指导思想、课程体系、课程理念、课程类型、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等方面也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自然而然,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例如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教育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能力的提高)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andrew j. wayne, kwang suk yoon, pei zhu, stephanie cronen, and michael s. gare等所著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验:动机和方法》(2008)中,详细地论述了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引入投资需要牢固的研究基础;仔细地考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并清楚地表达了未来工作的特定方向。虽然我们不知道专业发展是否可以对以下成绩有积极影响:当提交围绕典型设置变化的计划时和当这份计划取决于多种多样的训练者时,尽管关于有效的专业发展的特征都是一致的,但仍然存在着关于区别对待成功的明确特征的有限证据。此文对那些引导和说明这个研究的人们解释了来自于提出现行研究需要的实验的益处,并且提出了当遇到实验方法被应用于专业发展研究时的独一无二的方法问题。文中讨论的方法所面临的问题是:谁来设计这些实验,更确切地说是谁来设计这些准实验?研究人员随机设计控制因素,这些因素集中在面临共同的一套方法问题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干预,以及由此设计的五个相关问题。问题如下:
设计问题1:教师将会有什么待遇?
设计问题2:什么情境影响专业发展?在这个问题中,分别从课程内容、专业发展的环境以及专业发展经验的测量三方面情境来研究情境对专业发展的影响。
设计问题3 :在什么水平(条件下)时应采取随机任务?归纳出在以下三种情况时需要采取特殊预案:一是解决教师流动问题;二是空间分离的作用;三是相对样本大小的影响。
设计问题4 :样本应该多大?
设计问题5 :衡量标准是什么,怎样衡量和什么时候进行衡量?大体来说,可以从对中介变量的测量、成果措施的校对、测量成果时间的说明等方面来解释对衡量标准的把握。
此实验的益处在于:为处理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需要和所需的资源提供了一个方法。实验使研究人员广泛地控制了要研究的教师待遇是什么,在哪些背景下研究这些待遇,样本的结构和规模,以及实施的时机和调整措施的使用。同时,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可能用于对专业发展实验的进行和解释。
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呢?这是一个涉及如何看待教师专业、教师专业性质的问题。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研究,一般沿用西方学者的三种基本范式框架。
(一)“熟练型实践者”范式
该范式认为,教师职业同医生、工程师等职业一样,其专业属性在于其实践领域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成熟度以及实证的效果。在这种范式中,“教学实践”被认为是学科内容知
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与技术的合理运用。教师的专业程度就是凭借这些专业知识、原理、技术的熟练程度来保障的。这种范式主要的研究措施也是侧重于专家—新手比较,即将专家教师同新手教师进行比较,挖掘专家教师所具备的特质,并认为专家的特质可以传递给一般教师,使其获得专业发展,进而成为优秀教师。因此,可以对新手与专家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行为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比较,提出新手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发展策略。同时,从一般教师与优秀教师的差异比较中抽象出优秀教师的特质,揭示出优秀教师的成长周期及规律以及对教师成长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研究型实践者”范式
该范式强调,教师不仅应是一个教育实践者,同时也应是一个研究者。继“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讨论后,研究型教师的培养越来越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大家似乎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和进行教育研究,研究教育对象──儿童,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及其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策略等,并在研究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育能力与水平,以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这类研究很多,研究内容已逐渐从教师参与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论述转到研究型教师特征的把握以及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策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上。
(三)“反思型实践者”范式
强调教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实践,回顾、诊断、监控自己的行为表现,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适应教学需要。这种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形式的“反思”,促进教师对自己、自己的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事物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教师的专业行为或专业发展取决于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及反思。
也有学者综合了前面的几种范式,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多种范式综合产生作用的结果。例如,香港大学徐碧美采用人种学的案例研究方法,在香港选取了四位中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一位教学新手,两位较有经验的教师,一位专家型教师),并进行跟踪比较研究。经过一年多的课堂录像、访谈研究,揭示出教学新手和专家型教师之间在行为方式和拥有知识方面的诸多不同,运用默会知识论、人种志的考察、教师知识结构分析,提出了有别于信息加工模式的一些重要观点,对专家型教师特征进行了富有价值的理论补充。同时,其研究方法为我们内地学者提供了另一种研究范例。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有必要对教师素质提高的各种途径进行研究探索。以下几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即教师素质的提高)的基本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亦即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条件。
第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教师培养的新形式。一般由一所大学的教育系(或学院)与大学所在学区的一所或几所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其目的是改善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鼓励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教师校本培训
教师校本培训一般是指以培训内容为依据,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计划、课程与活动。20世纪70年代中期,教师校本培训在英、美最先开始,主要针对当时已有的教师职培训模式的弊端。当时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模式是由大学或教师机构集中地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训练。这种培训模式,其课程读者设计与中小学教学不符合,培训计划不完全适合特殊需要,导致教师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英、美等国开始重视学校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乃至教师整个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形成了以中小学为中心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
目前,国内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还比较多地停留在经验总结与概念澄清阶段,实证性研究较少,跟踪研究、田野研究等方法的运用也不多,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的使用也较为少见,缺少定量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领域。本文主要介绍的都是外国的先进经验和理论基础,目的是为我们研究和探讨教师成长提供一种思维方法和研究导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
[3] andrew j. wayne, kwang suk yoon, pei zhu, stephanie cronen, and michael s.
gare. experimenting with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otives and methods,2008.11.
[4] 王火生,涂乃登.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j].江西教育科研,1997,(1).
[5] 金敬涛.教育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2.
[6] 季诚钧,陈于清.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4,(12).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能力;微格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9-0018-04
前言
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教师教育开放化,教师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滞后于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职前培养中高学历与低素质矛盾突出、职后培训存在流于形式且与实际需求相脱节,严重影响到教师素质的提高和课程改革目标的实施。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解决师范生作为教学新手的观念冲突,加快新教师专业成熟进程,积极促进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熟练的教学技巧、胜任新时期的基础教学成为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高师院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师资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
一 教师专业发展下高师院校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地成长过程,主要由职前培养、资格任用和在职培训三个阶段所组成。高师院校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虽然具有较为坚实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但教学技能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情景知识较为欠缺,严重影响《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也呈现出教学环境复杂化、教师角色多元化和教学模式多样化特点。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在训练的理念、内容、方法和模式等方面出现一些亟待急需解决的问题和不足,只有厘清以下问题并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才能与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相适应。
1、新课程理念学习欠缺,关注基础教育不足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缺少与基层教学单位建立密切有效的伙伴关系和深入的教学实践研究,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缺乏新课程理念及相关课程标准的认识与学习,导致理论教学、教育实践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相脱节,难以对高师院校学生的教师角色培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发挥应有的作用。
2、实践课程价值定位不准,教学实践安排不合理
固有观念中实践性知识远不及专业学术性知识的重要。对实践性知识的作用认识不清、理论课程与教育实习关系处理不当,使得教学实习课程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实践的功能及价值被边缘化。与国外相比,我国师范院校普遍存在教育实践形式单一、时间集中、地点分散且约束性较强,近年虽有所改善但实践的形式和过程仍缺乏连续性和循环性,学生不能通过连贯的教学体验过程来验证理论并运用理论来促进其教学能力更有效地提高和发展。
3、校内技能训练意识淡薄,校外课堂锻炼时间有限
据调查了解,多数高师院校缺少教师教学技能理论及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而少部分院校把微格教学技能训练只作为考察内容纳入到教学法课程(54课时)或教学实习中,课时也仅有12-16学时,与国外教学技能训练课时相比严重不足,根本起不到训练教学技能的作用。而部分实习学校对实习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存有疑虑,学生实习期间更多的是承担大量教辅工作,缺乏足够的课堂教学锻炼,教育实践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和发挥。
4、师资队伍不健全,培训经验及资源有限
目前,师范院校缺乏固定的教学技能培训教师,实习指导和教学技能培训工作主要由有教学经验或教授教法课的教师担任,他们多是凭个人经验指导训练工作,缺乏对基层教学工作的全面认知及相关经验,难以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专业指导。同时,教学技能训练与课程改革的经验总结和深入研讨不足,各学科教师收集、整理、制作示范课例的意识淡薄,相关技能培训教材和示范辅导资料较少,从而影响教学技能的培训效果。
二 教师专业发展下微格教学培训实践和探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应该是他们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而不是灌输的。微格教学作为训练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和提高课堂教学技能的有效方法,在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上起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它为师范生实习、就业及未来的教师生涯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
1、微格教学的创立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由斯坦福大学教授阿伦及同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角色扮演”的微格教学训练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师范生或在职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从1963年开始很快受到欧美各国政府的认可并迅速被传播推广开来,成为教师培训的基本课程。我国内地从1986年开始在北京教育学院开展学习和研究。1990年以后,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资助在全国师范院校中陆续建立起了微格教学实验室,并于1994年至1995年间在北京清华大学电教中心举办了多期微格教学及系统运用培训班。从此,微格教学在我国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与发展。而在当今课程改革形势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也促使微格教学在理论与实践、观念与培训等方面得到丰富和提高,不仅强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技能培训,而且还注重以学导为主的教学模式训练。
每个班主任都有责任管好自己的班级,都想管好自己的班级,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和班主任工作性质所决定的。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优秀班主任个人工作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班主任个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一毕业从教至今刚满七年,在这期间我一直担任班主任的工作。对于班主任工作,我感受最深的是:要做一个出色、成功的班主任,首先必须要有“三心”,那就是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在这我总结了自己这七年来班主任德育工作上的一些比较成功的方法和经验。
一、身教重于言教,建立良好的家教“行为场”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特别注重家庭教育,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孩子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而他们的学习最初多半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所谓“有其父必有其于,有其母必有其女”、“将门出虎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都是“行为场”的作用。我国着名作家老舍,平生一直坚持自己收拾屋子、擦拭桌椅。他的衣服不求考究,只求整洁;他的衣服永远整整齐齐,一丝不苟。这些都直接得益于他的母亲。正如他自己所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父母给其子女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因此,我在家长会上要求学生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本人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到的,自己坚决不做。
二、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可以造就人
我始终认为,环境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所以,在工作中,我非常注重赏识教育,并且教育学生对待他人要宽容,学会发掘他人的闪光点,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营造和谐文明的班级氛围。
三、理解学生,用“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
了解学生,是真正理解他们,包容他们的过错。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生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本身,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他们的生活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已经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同时也碰到了很多成长中困惑的问题。对于成年人,这些问题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也许是不屑一顾的,但对于那些孩子,确是他们无法面对和解决的。
作为班主任,我必须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这就要求我去“热爱”每一个学生,去包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做的每一件事。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当然,这种爱不是溺爱,更不能一味的纵容他们。
这种宽容,不仅要体现在所谓的好的学生身上,也要体现在所谓的坏的学生身上。其实,每一个学生在我的眼里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出色之处的。当然,一个班的学生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在整体上,还是在个别方面,学生的发展必然因人而异,作为班主任,我是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无论他们的优点,或所谓的缺点。我现在所教的班中就有一位特别顽皮的男学生,一直以来教过他的老师没一个是称赞他的,甚至经常被叫到办公室批评,还经常无故骚扰同学,同学很多也不愿意跟他交往。我接手后改变了以往对他的教育方法,每次他犯错都耐心引导他、鼓励他,慢慢的他接受了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经过近一个月的转化教育,他思想纪律上有了进步,学习也更认真了。
四、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首先,我让学生自己充分明确自己班级的目标。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合,只有全班学生参与制定,才有真正的集体目标,才能把班集体建设作为与自己戚戚相关的事情,他们的积极性才能真正的被调动起来,他们的个人目标和班集体的目标才能很自然地整合一致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公务员之家
其次,发挥班干的核心力量。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个坚强的核心。学生集体能否形成往往取决于能否形成一支为班集体成员所信服所拥护的班干部和团结在班干部周围的一批积极分子。有了这个核心才能带动全班同学去努力实现集体目标。
最后,必须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但是,这种细致入微的管理并不是独断专行,还应充分发挥民主。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管理,创设各种表现机会,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形成民主管理气氛使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民主意识得到培养,管理能力得到增强。这样,才能真正的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使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
五、倾听学生的声音
为人师者,特别是班主任,我做到了为人师表,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洁言洁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逐步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当某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就会想找信赖的人——那就是我,一吐为快,指点迷津。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圈子,有喜、怒、哀、乐,因此,我是从学习和生活的每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去关心,与学生真心实意地融通,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我认为,要做到这些,也许并不是很难,但确确实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一直努力去做,只有用真诚的心去听,才能倾听到学生心中最真的声音……
优秀班主任个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二班集体的建设是实现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是这个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各科教师、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因素的协调者。
班主任的工作就性质而言,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对学生进行管理。那么班主任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必须要“教育为主,严格管理”,即“恩威并施”,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教”是目的,“管”是手段
“管”和“教”这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两个紧密联系着的方面。“教”是目的,“管”是手段,班主任通过大量的、日常的管理工作诱导和教育学生、寓“教”于“管”之中。然而这种管教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一些班主任勤恳地工作,一心扑在班级管理工作上,效果却因人而异。
如果过分强调管教的功能,忽视被管教者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只能事倍功半,会感到很累。有人对于班级管理,行政管理的成分多,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成分少,教师总要求学生这样那样,完全按班主任的意愿去干,很少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
这其实是以班主任为中心,把学生放在从属地位,这是一个认识误区。这是由于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没有找到恰当的工作方法。在班级管理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在整个管理班级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引导,敢于放手,逐步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就是所有的事情,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当班主任就好比做父母,如果什么都是包办代替,那是培养不出成才的子女的,而应该是在民主地对待他们的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十分有利于班级管理。但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工程,除要讲究技巧外,还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师生间一旦能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班级管理就会变得得心应手。
敏锐观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
洞悉不同学生的个体心理特征,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在施教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当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苦恼时,班主任及时帮助学生解开疙瘩;当学生在身体上出现不适时,班主任及时帮助寻医问药;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班主任及时帮助“清理路障”;当学生在生活上遇到不便时,班主任及时帮助排忧解难。
班主任应争取做到:学生哪里需要班主任,哪里就有班主任的身影。这就是说,对于学生的得与失、冷与暖、好与恶、喜与悲,班主任不仅要记在心上,说在嘴上,而且要落实在行动上。
事无巨细,时无长短,只要是对学生的成长有利,班主任都应该主动地去关心去做。中学生由于阅历浅、经验少,不时会出现或这或那、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这些都在所难免。我们应允许学生犯错误,又允许学生改正错误。
同时要知道,改正错误不可急于求成,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班主任细心、细致、不懈地扶持。唯有理解学生,才能与学生沟通。人们常说“理解万岁”,理解是宽容的体现,是情感的贴近,是心与心的碰撞。理解能避免疏远、对立,理解能化解矛盾。理解是粘合剂,将师生之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善用批评技巧,贴近学生心灵
批评是班级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批评的难处常常不在于内容的尖刻,而在于形式的巧妙。为达到既教育好学生,又不伤害师生间的感情的目的。我们应注重批评的技巧。批评并非需要大声呵斥,它可以是微笑的,也可以是和颜悦色的,重要的是达到预期的结果。
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把教师的肯定看作一种精神需要,一种上进的动力。我们应力求满足学生这一心理需要。具体方法有:
第一,通过给学生传小纸条的书面形式,或个别谈话等形式,悄悄地批评教育学生。一般情况下,不把学生请出教室、带到人多的地方训斥,更不应动不动就把学生请到学校领导的办公室。第二,不在家长面前痛陈学生的不足之处。面对学生家长,应先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然后轻轻带出学生美中不足的地方,紧接着与家长一同商讨教育方案。
这样做既不损家长的面子,也调动了家长的教育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认为教师够朋友,心甘情愿地听从教师的教导。
班级管理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充分发挥出自主的创造性,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积极投入到学习、劳动、生活中去。
优秀班主任个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三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活动等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日常管理。在管理过程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话语交流十分频繁。那么,在与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谈话时,班主任应该掌握哪些谈话艺术,才能取得较好的谈话效果呢?
首先,高中班主任与学生交流须避免使用以下谈话方式。
1、挖苦式谈话
相比于初中生,高中生在思维、情感、价值观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希望得到他人尊重、理解和帮助的愿望非常强烈。班主任若随意地对学生进行挖苦,如:“你是不是智商有问题?”“知道狗熊的奶奶是怎么死的吗?是笨死的!”等等,则只能严重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极有可能使强烈的自尊心转化为消极的自卑心理与逆反心理,造成学生对班主任的心理防御,恶化师生关系。
2、比较式谈话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有的班主任喜欢说:你看看某某某学生,学习成绩那么好,再看看你的成绩,总是拖班级后腿。这种谈话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警醒学生,激励学生积极进取,获得好成绩。然而,这种比较式谈话如果运用得过多、过滥,很容易使效果走向反面。或许有学生会这样反问班主任:他除了学习好,什么都不好,我除了学习不好,哪样都比他强。对于学生的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不少班主任又往往简单地以“学习成绩才是第一位”的理由封住学生之口。因此取得的效果就不理想。
3、轻蔑式谈话
不论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一般来说,学生总是希望班主任能够重视自己、关心自己。而有的班主任对待一些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往往采取蔑视的态度,待答不理,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进而惧怕与班主任交流,从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4、命令式谈话
不少班主任爱班级心切,令学生有目共睹,然而就是说话不得法,喜欢运用命令式的口气要求学生必须怎么样,不能怎么样,造成很多轻松、愉快的教育教学行为变作沉重、苦恼的行政性命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制造了沉闷的班级气氛,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5、要挟式谈话
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与非学习任务比较繁多,学生因某些原因完不成任务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有些班主任就因此大发雷霆,对学生批评道:必须在某某时间内完成作业,如果完不成,就罚站一天(或罚写作业多少遍),给学生的压力无疑非常之大。这种“限期整改”的谈话方式只能拉远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其次,班主任要采取有益的谈话方式。
1、理解性谈话
人与人之间有效交流的前提是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交流。班主任应该善于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很多问题,往往并非多么严重,只是学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特别需要理解,这时班主任一句贴心的话语能胜过数十句的道德说教。理解别人换来的是被别人理解;理解学生换来的是被学生理解。
2、欣赏性谈话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包括各学科任课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明显的教育性特点,但能否产生教育性功能则取决于班主任的谈话方式。学生做错了事,不是抓住错误不放,而是抱着“治病救人”的心态去和学生谈话,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长(处)计议,往往能产生好的效果;学生表现得好,更要懂得表扬,不要吝啬赞美之辞,与学生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巨大的成就感,进而产生更加积极的动力。
3、鼓励性谈话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往往不太理智,会使学生在心理上造成挫折感,影响了积极性、主动性。班主任就要善于做“催化剂”,多鼓励学生,给学生以充分信心和勇气,帮助学生扬起远航的风帆,推动他(她)去勇敢地乘风破浪。学生处于失意、气馁、苦恼、不思进取的时候,都应该是班主任主动出击,为学生添加动力的时候。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技巧;分析;因材施教;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12-21
一、现状分析
家教行业可谓是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中小学家教辅导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很多家长反映收效甚微,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缓慢甚至没有提高,可见家教辅导方法、管理模式等存在很多缺点,有待完善。针对这个情况,笔者和成员创立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家教机构。除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鉴于中小学生所储备的知识较少、学习能力不强;他们的智力未得到深层次的开发;中学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的心理特点以及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等这些重要的学习因素和同龄的外国学生有着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本团队创建了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那就是运用对外汉语教学技巧进行家教教学和辅导。此外,本团队成员均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并且具备专业素质。本团队在教学辅导过程中得心应手,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教学效果显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两年来对外汉语教学技巧运用的实践,不断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改进创新和进行教学经验总结,最终我们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且备受中小学生青睐的特色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套教学法能够激发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地提高学习能力。
二、措施
1.因材施教
从古至今,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则一直被后人所推崇,历时考验和实践证明,它已经成为教育的一个原则。通过因材施教,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制订和调整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进度等,使学生在智力倾向、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相适应,从而让学生在适合的教学环境和内容中更好地学习。对外汉语教学也讲究因材施教,教师根据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制订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途径等。笔者认为不同的中小学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用对外汉语教学中总体设计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学辅导,因材施教,为他们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和学习方案。
对外汉语教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班级集体的课堂教学,另一种是一对一的个别教学。笔者认为通过对学生各方面进行充分了解,采用一对一的个别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下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成绩。因材施教,做到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2.以学生为中心,教与学结合
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而不能以教师为中心,要以学生的反应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如果忽略这点,那么学生和教师之间就会存在间隔,两者之间教与学就不能密切地联系和融合,就会造成教和学的脱节,教授的知识没有被学生吸收,那么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因为教学讲究实践性,是双方面的。对外汉语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当教学被理解为单向的、既定的过程,那么这个教学过程就缺乏生命力和活力,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学习效率就低。在20世纪80年代,教与学结合的教学法是一个新的发现,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与学完美的配合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本团队注重教与学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对外汉语总教学原则把以学生为中心看作首要原则,认为是整个第二语言教学各种矛盾中最为根本的一对关系。对外汉语教学本团队运用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原则,认为学生是内因,教师和其他一切因素皆是外因,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贯穿整个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3.寓教于乐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有着活跃好动等性格特点,好胜的心理以及其他方面和同龄外国学生相似的特点,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寓教于乐技巧也很值得借鉴。中小学生积极好动、玩心大,他们不会安分规矩地学习,如果只是单方面地给他们灌输知识,他们不但不会用心、学不到知识,甚至会产生厌学的心理,从内心深处对学习产生抵抗心理。正是由于中小学阶段的诸多特点,他们喜欢通过带有娱乐性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青睐于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在这点上,同龄的外国学生和中国中小学生具有一致性。以教授中小学的汉语词汇、语法为例。词汇解释技巧主要利用已学过词汇、动作表演、语境、例句、上下文、近义词、反义词、汉外对比、翻译、扩展、对比等方式解释。解释语法点主要是通过简易公式、使用符号,借助图片、简化笔、道具、实物等。练习语法点主要有三种形式:替换、重复、扩展等机械性操练;形式变换、复述、翻译等有意义的练习;小组活动、模拟交际等交际性练习。除此之外,在游戏中学习,做小游戏等课堂活动备受喜欢。
4.管理模式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认为学习既是一种认知心理活动,又是一种与情感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其中,情感因素在认知和学习的成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中小学阶段正是叛逆期,特别是在物质生活充裕的现代“00后”更是叛逆的一代,厌学心理普遍,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的这个理论来观察学习者的情感变化和外在表现,来开展和组织教学活动。
动机是驱使人们的一种动力因素,是人们想要达到某种目的和心愿的重要因素。本团队抓住这个特点对中小学生进行教学组织,在教学活动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无限热情,让学生主动地钻研其中;激发竞争,竞争也是一种鼓励学生的有效方法。它能够激发和满足中小学生的好胜的心理,从而使其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指出学习的兴趣。此外,对外汉语教学指出对学生的错误要有一定的容忍度。中小学学生各方面还未成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错误,即使教师强调多次,他们也未必会记住和及时改正,作为教师,应当适当宽容学生,适当包容学生的一些错误,不能因为对学生期望过高而操之过急,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
本团队采用“学于静,学于乐”的全新理念,让学生在种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强化学习环境,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障。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习质量的保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重中之重。
实践证明,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特别是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教与学结合、寓教于乐、创新管理模式等在中小学家教中的运用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当然本文对此方面研究还未全面透彻,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此外,本文的教学经验均以实践作为依据总结而得,对大学生创业以及从事教育事业的大学生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李 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齐河县院 张菊
2015年5月18日至22日,我有幸参加了山东省首届未成年人刑事检察业务培训,收获颇丰。此次培训的规模大,层次高,范围广,形式活,内容新。既有专家教授的专题讲座,也有司法从业人员的实务研讨;既有思想理念层面的最新精神,也有重大敏感案件的经验总结。通过培训学习,我进一步端正了司法理念,开拓了思想境界,提高了未检业务水平,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一、更新理念,注重办案实效
“教育、感化、挽救”是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的基本方针,但在实践中如何去维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容易让处在执法办案一线的同志麻木于机械办案之中,在不知不觉中会走入“不逮捕、不起诉不足以威慑犯罪”的认识误区。对未成年刑事案件特别诉讼程序,简单适用的较多,深入思考的较少。聆听了高检院未检处张寒玉处长、北京师范大学宋英辉教授等对我国未成年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理解和适用的详细解读,加深了我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理解,提高了我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政策的认识,更新了未成年特殊保护的司法理念,即儿童权益最大化原则,对我国设立特殊程序以保护未成年人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一是应严格限制适用羁押性强制措施,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可以交由父母、老师或者监护人进行有效监管。必须采取羁押性强制措施的,应当随时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发现必须羁押的情况解除后,应当立即变更强制措施;二是充分运用不起诉裁量权,对符合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人大胆适用附条件不起诉;三是强化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权,对于可以不判处监禁刑的未成年人,检察机关可以在提起公诉时一并向法院提出适用非监禁刑的建议。
二、与时俱进,树立协作意识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未成年人的成长状况,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国家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负有监护的职责,即国家亲权,该亲权高于未成年人父母亲权,国家是第一个监护人,国家有义务、有责任保护未成年人最大利益不受侵犯。通过上海长宁区检察院未检科陆海平科长和四川成都市未检出毛科处长对其未检工作开展情况的经验分享,让我认识到未成年人犯罪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人不仅需要检察机关与其他司法专业力量的积极组织,更需要家庭、社会、社区、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检察机关应将立足职能、服务未成年人作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切入点,联合司法机关、政府、家庭、社会组织等进行共同监管、帮教。一是要加强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监狱管理机关的日常联系沟通,共同研究解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积极促进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建设,形成司法合力,不断加大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的工作力度;二是要加强与共青团、机关工委、妇联、民政、社区、企业等有关方面的联系配合,争取社会力量支持,积极探索未 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专门化与帮教预防体系社会化衔接配合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三是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沟通,广泛开展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工作,积极为未成年 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学习,提升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