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14:55:56
导语:在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金融理财产品 风险分析 规避策略
在金融理财投资行业中,收益往往与风险并存,只有加强理财产品的风险控制策略,才能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提高收益,这于金融机构、投资者乃至是国家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对此,本文研究分析了个人金融理财产品存在的风险和业务发展的不足,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风险规避策略。
一、金融理财产品概述
金融理财理论来源于金融实践,目前我国现存的金融理财产品众多,这些产品具有其不同的特点,由于我国的理财市场规模较小,供需均衡性始终维持低层次,而且理财师队伍建设起步也较晚,加之理财产品缺少创新,多存在同质化现象,这就导致了我国的金融理财业务发展较为落后,所以各大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一直在研究如何有效的规避风险,提高收益。
二、金融理财产品风险分析
(一)“价格战”引发市场风险
不同的理财产品具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和收益结构,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目前的很多理财产品逐渐出现了同质化现象,为了获取最大化的预期收益,产品之间出现了“价格竞争”,这就造成了一定的市场风险。例如,如果理财产品持续走高,一旦在市场上没有合适的投资组合那么就会致使产品资金的投向受限,最终增大收益率的市场风险。
(二)操作风险
金融理财产品从研发、设计、销售到业务操作多具有一定的模式,各个环节看似严密,实则多易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销售环节,常会因为操作不规范导致一些操作风险。这与业务人员的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相关,因为很多金融机构对投资的风险性都会明显指出,但是一些销售人员会因为销售压力对其没有重点明示,或者极力淡化风险,这样就会导致投资者购买行为出现偏差,最终埋下金融风险隐患。
(三)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体现在外汇理财产品组合之上。目前,全球经济发展速度十分迅速,美国的次贷危机风波的影响仍然存在,这个时候极易产生一些政策风险,所以必须充分投资市场行情、积极防范政策性风险。
三、理财风险规避策略探讨
(一)金融机构的管控措施
1.构建优秀的理财团队,培养其理财能力。目前,我国的理财从业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差,这不仅造成了理财操作风险,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的金融行业稳定发展,所以必须建立优秀的理财团队,选拔人才,经考核后认定其理财从业资质,确保所有人员均为持证上岗,然后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组织培训活动,加强其理财实践能力,提高其业务水平及服务能力。最后,加强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培养,提高其职业操守和责任心,杜绝不当行为。
2.调整并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制定理财产品风险管理体系,将理财产品风险管理真正纳入到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中,然后建立董事会管理模式,组建风险管理部门,转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全方位、全方面的管理理财产品的风险。此外,风险管理时要应用风险检测手段对风险进行计量,确保控制风险、处理风险。
3.有效转移风险,采取规避手段。首先,在研发理财产品时必须测算产品的资金成本和销售情况,合理规划产品与资金,依照市场情况应用具体的方法测算其产品风险和收益。一旦产品的销售资本回报率为低于零值,那么不得对其进行销售,而为了确保浮动收益性投资的收益,必须细致观察市场变化和政策变化,如果是投资组合,则需要对相关利率进行调整,在测算出风险收益率曲线后及时采取风险转移方法。如果风险经加权调整后,其资本回报率低于零值那么就需要及时终止条款,减少客户的损失。
4.完善内部的审查和监督管理。首先,构建审查和监督部门,然后由审计部门评估风险,组织相关人员报告评估。之后由理财业务管理部门进行监督,监督理财顾问的相关理财合同、记录和材料。只有审计和监督部门并行管理才能有效规范金融理财行为。
5.采用科技系统和信息系统管理。目前,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相对较快,应用这些系统可以有效提升风险管理的高效性,所以我国的金融理财行业也应该积极采用这些系统。首先,完善网上银行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客户信息,保障其安全性,然后制定网上银行管控制度,规范网上操作流程。最后,建立认证和数字证书,完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采用钥匙加密技术和防火墙技术管理理财相关信息[3]。
(二)相关监管机构的措施
首先,建立与理财业务相关的法律条文,降低政策风险。中国银监会要发挥积极的作用,细致总结理财业务发展情况,严格执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范理财行为。其次,监督理财市场,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减少“价格战”,由于多数投资者不具有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所以监管机构必须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性进行法律约束和风险提示。
(三)投资者的风险规避措施
首先,投资者必须理性的对待金融理财产品的投资行为,正确认知风险和收益性,要懂得尊重理财市场,加强其自身的理论知识,正确面对理财产品市场的运行规律,做好相关的预测,切勿高估自身的投资行为,也不要抱着“一夜暴富”的思想,尽量稳步的去投资,正确看待收益。其次,投资者应该重点规避高风险理财产品,切勿因收益过高而盲目选择理财产品,做好风险规避。然后,加强自身风险分析能力,学习科学的风险分析能力,对所有的理财产品的风险性进行预判,确定自身能够承受的最大风险,合理选择产品。最后,优化证券投资组合,确定其证券收益的加权平均数,平均风险,降低风险。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好风险应急计划。
四、总结
目前,国内外的金融理财市场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国内必须积极改进理财市场的发展不足,而投资者应该不断加强投资理财理论知识储备,充分熟悉并把握理财产品的种类和特点,此外,监管机构也应采取监管行为,如此才能构建一个稳定、有序的金融理财市场。
参考文献
[1]盖雪.论金融风险持续性及其规避策略[J].中国市场,2015(12):37-3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风险 监管建议
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飞速发展以及其在今天所获得的成绩,让大量的金融资源都开始逐渐的涌入到互联网领域中来,高投资回报率也蕴含了相对较高的风险,让互联网金融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这不但对我国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金融监管工作的难度。所以清楚的了解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主要形式,探讨如何有效对其风险进行监管,有助于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主要形式
(一)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中,参与交易的双方往往无法面对面交易,同时因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能造成信用风险的产生。更有甚者,很多不法分子常常借助于互联网金融的匿名性以及隐蔽性,其信息身份不需要通过严格的审查,便能够通过互联网金融的中介平台来实现资金流转而进行非法洗钱,此类交易安全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对金融市场带来相当恶劣的影响,同时也阻碍了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市场风险。因为互联网信息传递表现出的便捷性以及不受时空制约的优势,互联网金融常常会扩大传统金融的市场风险,同时这一市场风险的危害性有很大的提升。在金融网络化不断加深的新时期下,投机分子往往会依靠利率或者汇率的波动在互联网融资平台中进行关联交易,对资金的有效流动带来很大影响,容易导致支付危机的出现,从而引发金融市场的波动[1]。
(三)操作风险。一方面,金融网络系统自身安全性会造成操作风险的出现。账户授权使用、互联网金融机构以及消费者的信息交流等往往都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操作风险;另一方面,因为交易主体对互联网金融业务中的相关规范流程不是非常了解,容易造成投资者蒙受损失,同时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的信誉度带来影响,降低公众的信心。
(四)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属于新兴金融业务,其独有的特性让目前的金融政策法规不能够对其予以非常全面的制约与管束,例如说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准入标准、运作方式是否合法、交易双方之间的身份认证以及金融市场监管等,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就很有可能导致互联网金融交易主体在实际交易过程中增加其不确定性,面临法律冲突的风险同时陷入法律困境,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正常发展带来影响。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建议
(一)大力推进实施动态分类监管。应当真正清晰明确的了解金融监管的概念,对监管层次予以详细划分。监管由松到紧一般能够划分成为四个层次:市场自律、注册规范、一般监管以及严格监管。要按照各类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及实际产品的影响程度以及其中所含风险实际大小来进行科学评估,同时按照评估结果来对风险监管范围进行划分,从而准确量化监管强度,之后结合最终评估反馈来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管手段。比如说利用市场自律以及注册手段来管理风险较小、影响程度不大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而对一些风险较高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采取严格的监管方式。另外按照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发展变化情况,对监管范围予以合理调整,对各类产品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计划。
(二)互联网金融数据监测与分析。为更好的防止互联网监管漏洞以及监管黑洞的存在,必须要对互联网金融数据实施全面的监测,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进行整体评估,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情况予以科学判定。监督管理部门必须结合互联网金融风险产生的主要过程来制定出合理的监控标准,比如说对数据类型进行确定、对监控指标予以定义、对统计范围科学划分等。针对一些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且风险影响人数较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应当同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经营性指标以及风险性指标,同时对采集的数据予以实时分析。监督管理部门在建立完善风险评估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对互联网金融实际发展状况予以实时追踪,从而获取到最新的风险情况,以便于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
(三)建立通畅有效的沟通渠道。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要和监督管理部门保持一种通畅有效的沟通状态,应当建立良好顺畅的沟通渠道。针对被监管单位,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要了解到对互联网金融实施全面监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发展,确保监管方与被监管方能够真正共同配合进行风险防范。作为互联网市场中的主体,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的自律行为非常关键,若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运作,不但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稳定发展,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一定的法律风险。所以,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要和监管单位保持一种有效的沟通,真正支持和参与到互联网金融监管中来,接受监管单位的意见[2]。
(四)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力度。广大消费者应当树立较强的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产生会对消费者带来直接损失,但因为信息不对称或知识水平有限的原因,很多消费者基本上都不了解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之间的差异,也不能够了解互联网金融可能存在哪些风险。所以相关监管机构必须要开展好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宣传工作,让广大消费者可以真正全面的认识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特性,不断增强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监管机构还必须要尽可能的维护借款人、支付人以及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强化对于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工作,对存在的金融欺诈现象予以严厉惩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互联网和金融业之间融合度持续加深的新时期下,互联网金融也表现出了一片祥和的发展态荩也逐渐成为了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建议国家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当充分注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督管理机制,借助于科学有效的风险管控手段,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朝着更加科学化和健康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文,李师航,罗晓玲.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其监管[J].合
作经济与科技,2016,24:48-49.
关键词:金融工程风险管理 运用领域 发展策略
金融工程是一门边缘性的新兴学科,是现代金融学、信息科学和工程方法的有机结合,融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于一体,是金融科学的产品化和工程化。金融工程采用了尖端的数理分析技术、电脑电讯技术、自动化和系统工程乃至运筹学、仿真技术、人工神经元网络等前沿技术,为金融领域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一、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内涵定义
金融工程本身是金融学的工程化,因此,在本质上就是现代金融学的最新发展。现代金融学本身的方法论──无套利均衡分析──也就是金融工程基本的方法论。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对金融工程研究的支持,从最基本的方法论角度,应该说都是围绕无套利均衡分析展开的。
金融工程对风险管理是利用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工具,来达到风险规避的目的。金融工程可以将分散在社会经济各个角落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等集中到衍生交易市场,进行集中匹配,然后分割、包装并重新分配,使风险管理者通过一定方法规避正常经营中的大部分风险,从而不承担或只承担极少一部分风险(如通过期货套期保值要承担基差风险等)。由于金融工程交易的杠杆比率较高,可以使风险管理者以较小的代价、较小的资金支出而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
二、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领域运用
(一)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运用范围
1.对于投资风险的控制与分散。实证研究显示,通过在世界各国股票市场分散化投资,可以扩大股票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增加投资收益。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大多实施这种跨国多样化的投资。然而,一些国家的投资者因本国外汇管制及资本流动的限制,无法将资金投资到别国股票市场。利用金融工程中创设的国际股票收益互换这一新的衍生金融商品,即可解决这一难题。
2.对于价格风险的控制与管理。金融工程提供了远期、期货、期权及互换等价格风险管理工具,同时还可将此类衍生金融商品进行组合创造出更为新颖的金融工具,以抵补利率、汇率、股票收益率、商品价格等的市场频繁波动而带来的风险。金融工程对价格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对于利率风险,提供了远期利率协议、利率封顶保底、互换等工具及其组合;对于汇率风险,金融工程提供了远期、期权和远期汇率协议等工具及其组合。
3. 对于数量风险的控制与创新。数量风险主要是经济主体所面临的产量、销量、交易量等数量方面的不确定性。这些,既可能来自生产供给方面,也可能来自市场需求方面。传统上,企业主要是通过调节生产过程来实现对数量风险的管理,亦即通过增减工人来达到对产品数量的要求,但这种过度调整生产过程的成本高昂。针对数量风险,金融工程提供了两类新的产品:一类是商品期权;另一类是利用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与企业产量的相关性来设计宏观衍生金融产品。宏观衍生金融产品以宏观经济指数为纽带,通过买卖宏观经济指数的形式,使得与该指数相对应的收益流可以在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相互调剂,从而便于各方引入所需的逆向收益流;企业就可以通过参与宏观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转移和分散数量风险。
4. 对于兼并风险的控制与防御。在现代企业的运作中兼并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的兼并有利于资源的更优配置。但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来说,必须对兼并风险加以控制与防御。金融工程可提供的方案:一是管控策略,包括相互持股、通过保障管理层利益来提高收购方收购成本(例如金降落伞法)、修改公司章程、增加反收购条款等;二是股票交易策略,包括股份回购、员工持股、财产锁定等。
5. 对于风险的控制与监督。所谓风险,是指在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公司管理者往往并不始终把股东利益最大化放在公司经营目标的首位,而是常常牺牲公司的长期发展,追求短期的会计利润和其在职的享受,通常会反映在股票价格的低估上。在此情况下,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可通过金融工程提供的杠杆收购来收购本公司并进行重组。当股东是本公司的雇员时,其自身利益与公司的收益紧密相关,从而增强投资者的持股积极性。
(二) 金融工程对风险管理明显优势
1. 方便准确。金融工程工具避险的一个重要内在机理就是衍生性,其价格受制于基础工具的变动,而且这种变动趋势有明显的规律性,可以方便地锁定风险,而对衍生交易的精确定价与匹配可以准确地抵补风险。
2. 讲求时效。成熟衍生市场的流动性可以对市场价格变化做出及时快捷的反应,提高控制与管理的效率。并随基础交易头寸的变动而去随时调整,较好地解决了传统风险管理工具管理风险时的时滞问题。
3.降低成本。衍生交易具有高杠杆性,付出少量资金可以控制大额的交易,动用的资金很少,可以为企业节约套期保值的成本。对于场内交易的衍生工具来说,交易的标准化和集中性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
4. 使用灵活。期权的购买者获得了履约与否的权利,场内的衍生交易头寸可以方便地由交易者随时根据需要抛补。场外交易则多是为投资者“量身订造”的。因此,以金融工程为工具,投资银行家可随时根据客户需要,通过剥离、组合等方法创设金融产品,其灵活性是传统金融工具无法比拟。
(三) 金融工程对风险管理局限分析
1. 对于系统风险考虑不充分。尽管金融工程中的不少数理模型和方法都是针对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系统性风险而设计的,但是,当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如1998年的金融危机)发生时,不仅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通货膨胀等风险相当严重,而且由于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危机中普遍遭受巨额损失,甚至破产,信用风险也变得非常突出,以市场基本正常运行为前提条件,建立的金融工程技术与模型,在这种市场信用状况迅速恶化,许多市场变量出现异常值的情况下,对于风险管理显得无能为力。
2. 对于历史数据过度地依赖。无论是风险定价模型还是风险计量模型,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其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有关参数(如期望值、方差和贝塔系数等)的准确估计。然而,参数估计不仅要求有合理的数理统计方法,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长期的历史数据。对于历史数据过度依赖的参数估计法会面临两个的问题:一方面是,一些资产或经济变量的历史数据并不多或难以获得;另一方面是,越是久远的数据越难以反映现实的情况。因此,这种数据方面的因素也制约了金融工程技术的有效性。
3.对于小概率事件容易忽略。金融领域风险分析的数理模型小概率事件往往具有发生概率小,但后果却非常严重的特点,是其致命缺陷,如贷款违约和金融危机的发生等。在许多金融工程技术和模型中,小概率事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理论中假设的小概率事件在现实中发生的概率并非那么小。这使得数理模型化的金融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小概率事件必须在风险管理中引起充分的重视。
三、金融工程在我国发展策略选择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第一推动力,金融工程是促进金融发展的重要助推器。金融工程在金融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金融工程事业,促进我国的金融发展。
(一) 应用现代金融科技,发展金融工程技术
在我国金融体系走向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大力发展金融工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金融信息化导致金融市场虚拟化、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资产的证券化。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金融工程可以使用高速度高程计算机来对金融商品的风险、收益及其可能组合等信息加工处理更为科学化精确化,并不断创造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形成了“信息交换―――商品流通―――金融的结算”三位一体的“金融网络经济”。要利用金融工程技术加强我国金融决策的科学性,应当把建立规范的决策数据库和开发与应用模型技术,作为我国每一个金融机构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利用发展金融工程的契机,发展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为中心的金融市场工具创新,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监管与风险配置功能。
(二) 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培育有效市场主体
要深化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推进价格市场化的进程。价格市场化是金融工程大力发展的必要前提,金融工程正是利用市场化的价格来实现金融风险的市场分配和动态管理。加快我国金融法制建设,完善金融监管制度,适当鼓励金融创新,要逐步建立、健全金融资产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过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兼并、破产、出售、租赁、托管、股份改造等形式,把企业转变成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只有这样,企业面对激烈的竞争、变幻莫测的市场,才真正会有套期保值、风险管理的需求,金融工程才能真正派上用场。
(三) 利用金融工程技术,加强风险控制管理
全面恰当地认识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利用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来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配置功能,提高金融机构管理风险的科学技术水平,也要充分认识到金融工程技术在解决风险问题方面的局限性,不要过分依赖,更不要将其神化。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既重科学,又重经验,充分体现科学性和经验性相结合的特点。对于现阶段的国家经济体系及金融系统的改制,既要充分认识到制度和业务流程设计和安排上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又要把金融工程的发展与建立和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全面系统的风险控制结合起来,实施全面的金融风险管理,同时增加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要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技术创新的能力,改善我国经济增长质量。
(四) 加强金融工程研究,培养金融工程人才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各类企业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我国现在急需大量的高素质金融工程人才对企业所面临的这些风险进行管理,防止类似“中航油”的事件再次发生;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体系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的深入,我国的金融机构也需要大量的金融工程人才来增强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以保证我国的金融体系的安全。金融工程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非常迅猛,金融工程的学术研究也在迅速应用化,要借鉴西方先进的金融工程技术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因此,我国既要加强对金融工程的研究,也要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方面,重点培养数理分析能力与创新意识,追踪国际金融工程的发展态势,理论联系实际,以造就一大批中国的金融工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立.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比较优势.金融与保险,2001(7).
[2]阳.金融工程与金融风险管理.国际金融研究,2001(4).
[3]束连明.金融工程原理―――无害利均衡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安东尼・G-科因等著.唐旭等译.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杜,1999年版.
[5]洛伦兹・格利茨著.金融工程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与发达国家成熟的风险投资业相比,我国风险投资基金的成长不容乐观,距离构建以政府为主导、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投资行为规范化,可以为高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强力金融支持的风险投资体系仍有相当的差距。
一、风险投资基金成长的障碍因素
就目前现状看,我国风险投资基金成长的障碍主要来自以下制约因素。
1.风险投资企业规模偏小
根据《2003年中国风险投资年鉴》公布的资料,我国风险投资企业风险资本规模普遍不高,5亿元及其以上规模的仅占13%左右;据统计北京、深圳、上海的历年新增风险资本额度占到全国的38%,华东地区新增风险资本额度占到全国的18%,而西部地区仅占10%。数据表明,全国的风险投资资本和投资活动集中于京、深、沪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风险投资企业规模小且分布不均衡,其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甚小。
2.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单一
根据我国风险投资企业的资金来源,可以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民营控股、外资独资或控股。中国风险投资院(香港)2003年《关于我国风险投资业的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企业中国有独资占14%,国有控股占48%,两项合计高达62%。民营控股和外资独资或控股分别占27%和11%。这种过度单一的资金来源,虽然突出了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但其过度依赖财政科技拨款和银行科技贷款的特性,直接影响了风险投资基金的经济、社会效益。
3.风险投资基金运行机制陈旧
政府作为风险投资基金“第一出资人”的极端地位,往往产生多重负面效应。其
一、风险投资企业长期依赖政府,听命于政府,蜕变为政府的附庸,难以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其
二、高管人员由政府派任,不仅因专业素质欠缺,难以胜任工作开创局面,反而把严重的官僚化作风带给了风险投资企业。其
三、不利于造就具有较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专业技术队伍。其
四、极易导致投资效益低下和产生寻租等腐败行为。
4.风险投资基金战略投资者缺位
我国风险投资基金由于缺少长期资本的战略性投入,因而很难获得后续发展资金。当前,发达国家养老基金等机构已成为风险投资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在风险投资业最发达的美国,已占有40%的比例,居民投资风险投资基金也占到了21%。我国对保险、养老基金限制用于风险投资,这对于规避风险、稳定社会确实发挥了作用,同时也窄化了风险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丧失了风险投资企业与金融保险及其他企业的共赢机会。
5.风险投资基金成长环境欠佳
《2003年中国风险投资年鉴》公布的中国风险投资院(香港)调查结果表明,影响我国风险投资基金成长的因素较多,其中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不畅排在了第一位(占被调查对象的74%),其余是:社会信用基础差(53%)、金融市场不发达(48%)、相关法律不健全(38%)、从业人员知识不够(23%)、创业企业管理水平不高(21%)、政策不优惠(19%)、创业企业科技含量低(18%)。由此可见,退出机制不健全是影响我国风险投资基金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优化社会环境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促进风险投资基金成长的对策构想
风险投资基金的健康、快速成长,对于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和全面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与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促进风险投资基金成长的现实对策基本包括:
1.发挥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
扩大风险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第一要务。中央政府创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基金”成功运行的实践充分证明,政府的专项基金,完全可以实现有效的市场化运作,并能引导地方政府、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企业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例如,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基金”建立以后,各省市纷纷从地方财政拨出专款,作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配套资金。虽然中央政府专项基金数额不大,但具有强烈的导向效应。
2.放宽金融机构参与风险投资的限制
根据目前的条件,可以考虑适度放宽政策,允许金融机构循序渐进地稳步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我们的金融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并积累、创新了一定的调控、监管的经验和模式,审慎地允许金融机构逐步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业已具备基本条件,此举乃发达国家的通常做法,有成功范式可资借鉴,又符合我国风险投资企业和金融业的客观需要。为避免诸如养老保险基金等因投资失败造成严重的负面社会效应,可严格控制其投资风险基金的比例,并采用相应的风险控制与分散的技术措施。
3.鼓励工商企业参与风险投资
工商企业从事风险投资,在发达国家已有很长的历史,目前美国工商界投入的风险资本已占到了风险资本总额的10%。我国采取鼓励工商企业参与风险投资,既可扩大风险投资企业的融资规模;又能满足工商企业提高资本效益的逐利需求;强势工商企业的进入,还可促进风险投资企业建立现代管理模式与市场化运行机制,提升员工素质和服务水平。
4.积极引导民间资本从事风险投资
2006年“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疾呼我国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指出:中国不是没有资金,而是缺乏资金变成资本的渠道。改革开放后,浙江温台式的经济奇迹几乎全部是依靠民间借贷创造的,但这种做法是我国现行法律所禁止的。据我国2006年统计公告显示,当年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6.66万亿元人民币,巨大的民间资金存量,为风险投资基金开辟了广阔的融资空间,面对去、今两年的民间投资升温,应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引导、规范运作、提升理性、加强服务,力争及早建立起民间资本投资风险基金的长效运行机制。
5.大力引进国外风险资本
我国加入WTO的保护期已经基本结束,国际资本十分看好内地金融市场,面对国际资本“大鳄”的进入,风险投资企业必须学会与“狼”共舞,敢于和善于在与世界强手竞争中历练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仅可以拓宽风险资金来源,并可引进先进的风险资本运作经验,使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6.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
风险投资具有畅通的退出项目机制,是保障风险投资基金顺利运行的关键性环节。发达国家风险投资主要通过投资项目上市后,以IPO的方式退出;亦可将持有的创业企业股份转让给其他股东或其他风险投资企业;对倒闭的企业则通过破产清算来退出。2003年中国风险投资院(香港)的调查显示,当年风险投资退出项目的分布为:股权转让82%、MBO8%、破产清算5%、境内IPO3%、境外IPO2%。风险投资采用IPO方式退出项目,可以享受“股票溢价”产生的附加效益,是对风险投资企业最有利的退出方式,但由于目前国内缺乏创业板市场,致使风险投资以IPO方式退出项目的微乎其微。因此,应该不失时机地推出国内创业板市场,同时开放OTC市场,稳步拓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
7.加快中介机构的建设步伐
建设结构合理、职能完善、运行高效的中介机构系统,可以降低风险投资企业的运作成本和投资风险。目前须在发挥已有的中介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风险投资咨询等机构的职能作用的基础上,着力加速风险投资行业协会、标准认证机构、风险项目融资担保机构、风险企业等级评定机构等新中介组织的建立与完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对中介组织要强化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社会舆论相结合的制度性有效监管,使其出具的工作报告真实、合法、有效,树立良好的职业信誉和社会形象。
8.创造有利环境扶持风险基金发展
由于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和其对科技型企业创建与发展的独到作用,各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对风险投资业给予政策扶持。这一做法对于起步晚、规模小、运行模式和操作机制均欠成熟的我国风险投资业尤为重要。从风险投资企业的现实需要看,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有:第
一、加快风险投资基金的法制建设。形成完备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我们可以参考日本政府的做法,对风险投资企业的设立、地位作用、运作机制、投资收益、退出机制均由有关法律进行调整与规范,使其尽快纳入法制经济的健康发展轨道。第
二、继续加大政府对风险资本的投入。综合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各国政府的一般做法有设立基金、政策性中长期无息或低息贷款、鼓励社会捐赠、提供政府担保等,我国政府应从支持性贷款和设立专项基金提供风险担保方面积极进行探索。第
三、对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的风险投资企业,政府部门应改变管理模式,委托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出资人的形式进行资产间接管理,必须退出企业运行领域。创造条件,促使这些企业迅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第
四、为风险投资企业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新创建企业可享受“三免五减”;运行中的企业可适度减轻营业和企业所得税赋。第
关键字: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金融;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科技成果产业化
一、引言
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促进秦皇岛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融资难问题直接导致了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成为商品,许多有发展前景和社会贡献的项目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开发及市场化,这些问题反应出我市在科技金融结合发展机制方面的僵化及不适应科技创新要求的发展现状。作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秦皇岛市并不缺乏金融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并没有形成支持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实际上,我市一直面临着科技投入渠道狭窄,效率低下,缺乏投资退出渠道的问题。
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确定的战略措施,有效促进科技、金融的结合,能够很大程度解决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有效发挥资源和资金的作用,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因此,构建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服务平台,提出新型投融资发展机制和对策,对于加快秦皇岛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金融的结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秦皇岛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中小企业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的企业群体,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他们逐渐发展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各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而且其在国民经济中的经济权重将持续增加。秦皇岛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缺乏并且难以及时获得融资而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其原因包括融资渠道狭窄、中介服务机构缺少以及企业自身三个方面。
1. 融资来源方面.目前,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的方式主要为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银行贷款方面,我市主要以国有银行为主,机制、体制较为灵活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无论是网点数量还是贷款余额都较少。2011年全市银行年末贷款总额为852.37亿元,其中面向科技型研究和服务的贷款额仅为4055万元,不到全部贷款的0.05%,只满足企业贷款总需求的5%,对银行而言,科技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成本高,风险大,导致银行不愿投入。风险投资方面,目前,秦皇岛市仅有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秦皇岛市科技投资公司,存在着投资能力较弱以及市场体系不完善,吸引社会资金少,退出渠道不畅等问题,导致大部分企业无法获得风险投资。
2. 中介服务机构方面.我市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无法对科技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进行合理的评估,影响到银行方面资金投入的决定。其中,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14家,大多数担保机构由民营资本出资组建,出于风险控制和盈利回报考虑,对科技企业融资担保条件较高。
3. 企业自身方面.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规模较小,没有严格、健全的财务制度,缺乏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对融资基金没有合理的规划与配置,导致资金利用不合理。即使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具有很好的科技成果,但在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真正抓住顾客诉求,或没有针对产品进行有效营销,导致不能将产品价值最大化,资金回收困难问题的出现,增加了银行、风险投资以及担保公司的风险。
三、秦皇岛市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
构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是为了集政府、投融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于一体,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快速、高效、综合的“一站式金融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可通过平台提交融资申请,平台将推荐与其相关的中介机构对其无形资产评估,担保机构提供担保,财务机构可其财务状况分析并制定资金使用计划,并邀请有管理经验、产品经营经验的专家参与企业的管理,共同为企业制定合理战略规划,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高效的发展。在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各方面问题的同时,也为投资机构找到其合适的项目,既提高了个人或者组织金融资产利用率,也促进了我市经济的综合发展。
平台主要功能包括:即政策咨询、信息服务、投融资服务、中介服务以及下载专区:
1.政策咨询。及时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相关的政策信息,包括融资、融资担保、科技成果商业化、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对这些政策进行解读,使企业详尽得了解并享受这些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发展。
2.信息服务。①科技企业。企业概况、发展规模以及企业科技项目或者科技产品的相关信息及融资需求,并通过与投资机构建立进行交涉、谈判、签约等活动。②投资机构。投资机构的规模、资金实力及其所提供的贷款、投资等金融产品的相关信息,针对科技企业的融资额度以及资金需求的紧迫度来进行对比选择。③中介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的信息,包括中介机构的发展状况、人员组织等基本信息,融资企业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来判断中介机构的资质及专业程度,衡量其所提供服务的价值。④项目信息库。包括两方面的项目信息,一方面为科技企业将要进行融资的项目的情况,投资机构或者个人可以在这里查看详细信息,综合衡量项目的价值及企业的发展前景来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投资;另一方面为还未有企业参与创业进行转化的科技成果,企业或者个人可以通过筛选,确定具有发展前景的科技成果,实施创业。⑤专家信息库。与具有高资历、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专家学者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包括财会、法律、营销、企业战略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科技企业可根据其实际发展情况来与相关专家取得联系,邀请其来为企业进行咨询、培训,或者参与企业产品的经营与管理。⑥在线咨询。科技企业可在线咨询政策、融资产品以及在线申请融资、在线申请担保的流程。
3.投融资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各项金融产品的服务,其中包括:①创新创业种子资金。创新创业种子基金由政府出资建立。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有良好的市场机会,但是企业未能及时获得所需要的融资资金时,政府则按照实际情况为企业提供适度的种子资金,帮助企业抓住市场机会。②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介服务机构对企业知识产权进行评估,包括专利权、著作权以及商标权[5];担保机构对企业知识产权进行审核评估,为企业担保向银行或者风险投资机构申请投资资金。③股权质押贷款。企业以合法有效的股权质押方式申请担保贷款,贷款无需提供额外的担保,能有效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适合于已具有一定发展规模,资信情况良好、具有稳定的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④科技保险补贴。政府设立科技保险补贴专项资金,用于补贴高新技术企业参加科技保险的保费。平台负责保费补贴业务办理,对参加科技保险的高新技术企业,根据不同的保险类型,按其实际保费支出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有效分散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风险。⑤天使投资。平台鼓励有资历的天使投资人积极参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后管理,为被投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设计推出渠道和组织企业推出等。
4.中介服务 ①律师事务所。为科技企业或者进行投资的创投机构或者个人提供法律咨询,并且对知识产权的评估进行合法性的鉴定,指导企业和个人进行投融资。②会计事务所。对科技企业现有资产进行评估,分析其财务状况,供投资机构或者个人参考,同时,对于存在财务状况,导致资金周转存在问题的企业,可在线咨询会计事务所人员,或者申请专人到公司进行实地考察,为企业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解决方案。③投资管理公司。为在管理上或者是资金上有困难的公司提供策略与方针并为其引入投资与合作伙伴,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同时,投资管理公司以参股的方式获得利润或者通过以一定比例获取科技企业其主要盈利方式是,获取策略上的回报或者是在公司里参股以获得必要回报。④资产评估公司。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股权、机器设备等资产进行鉴定评估。
5.下载专区。企业可以在这里下载企业融资、科技贷款担保等各类申请表,并指导企业正确填写各类信息。
四、结论
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于我市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为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缓解其融资问题,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和开发势在必行。该平台的建设能够有效整合中小企业科技力量和金融资源,推动具创新型高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化,并促进企业不断的推陈出新,缩短高技术产品的研发周期,将科技力量快速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有效促进秦皇岛地区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为所在地区培育出了一批高科技企业,为地方经济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游达明,朱桂菊. 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构建及运营模式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1(1):40-46.
[2] 李巧莎. 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 武汉金融,2012(6): 34-37.
[3] 郭戎. 中国的科技投资:理论、现状与创新[J]. 中国科技论坛,2012(1):5-12.
[4] 唐雯. 以科技金融创新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J].科技管理研究,2011(7):15-19.
[5] 肖泽磊,韩顺法,易志高.我国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9): 6-11.
关键词:金融电子化;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金融电子化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银行及其电子金融机构业务和管理领域的应用。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金融领域各个环节的今天,金融电子化的风险防范,不仅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的生存发展和经营竞争的成败,也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
一、金融电子化风险分析
1、制度风险。制度风险是指在金融电子化业务中,由于制度制定有漏洞或执行不到位所造成的潜在风险。一是密钥口令管理混乱,定期更换口令没有规范的文字记录;二是由于目前在金融系统还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电算化制度,使得各金融机构执行起来无章可循;三是内控制度不健全也是金融电子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有的银行虽然有相应的内控制度,但内容陈旧,已不适应当前电子化应用需要。
2、系统风险。随着技术的发展,金融电子化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个大型的金融电子化系统往往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它的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到的技术领域很多。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难免由诸多因素造成所研制开发出来的系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在金融电子化的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计算机软件、硬件、通信等各个环节和外部环境引起的风险问题。目前,金融电子化系统的网络化程度很高,所涉及到的环节很多,如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通信、供电、机房环境与众多技术环节,还会遇到外部的雷电、电磁干扰等不确定因素,都可能造成金融电子化的风险问题。
3、管理风险。一是由于银行领导及部门负责人的认识有偏差,只注重计算机在金融电子化业务中的应用,而忽略了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对计算机安全防范认识不足,容易给工作留下隐患;二是业务操作培训不规范,对金融电子风险防范意识教育不够;三是计算机应用与管理需要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的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但由于一些银行业务部门和科技部门互相扯皮,致使个别银行计算机管理无人问津;四是稽核部门监督手段落后,传统的检查方法已不适应当今电子化发展的形势,致使稽核检查层次不高、深度不够,起不到真正的监督效果。
二、金融电子化风险防范对策
金融电子化风险问题普遍存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会不断出现新问题和新形式。需要不断研究新变化,要与时俱进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针对目前金融电子化风险问题,应主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1、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狠抓安全制度的贯彻落实。加强对系统使用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加强计算机、通讯和网络理论知识的培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遵守各种操作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防止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在金融电子化进程中,应当使大家建立金融电子化风险防范意识,在系统设计、开发、验收、运行阶段将应用与安全同时考虑,做到安全促进应用,应用立足于安全。在设计中,尽量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设置层层防线,尽可能地提高防范能力。针对不同的安全威胁应采用不同的技术措施。软件系统应具有容错,尤其当用户在对重要数据进行删除修改操作时,应有提示,以免误删误改。容错性是一个预防措施,容错性的设计应贯穿系统的始终,体现软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结合计算机处理业务的特点,对于实时发送电子数据的业务宜采用事后监督,监督人员与业务操作人员必须分离,监督人员对所监督的情况要有详细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业务主管,业务主管对监督情况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重点抽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3、保证运行环境的安全是整个金融电子化安全的基本前提。机房建设必须符合国家制定的机房建设标准,做到防盗、防火、防水、防鼠、防尘、防雷电、防电磁辐射和干扰,接地电阻必须达到安全值。配置符合标准的电源设备,配置防雷设备,配置必要的后备机器,保证在工作机发生故障时不会影响银行正常业务的开展。加强设备的管理、维护、检验、更新工作,确保相关设备能正常运转。软件运行环境的关键是采用反病毒技术防止病毒侵害,保证系统的安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升级,变得越来越复杂,破坏性也越来越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安全威胁,极大地影响了系统的安全。反病毒技术应针对病毒传播的途径和破坏的方式建立全方位、完善的防护体系。
4、加强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加强操作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责任心,落实责任制,并且在相关操作上设计一些验证机制控制或减少误操作的发生。分级授权措施,按职责的不同为操作人员设置不同的密码和操作权限,不能互相交叉使用,不能越权操作;全面推行确认措施,对操作人员身份的合法性、录入数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交易的合法性进行全面的确认,保证各项数据的万无一失;实行安全跟踪措施,系统处理过程要设置完善的跟踪日志,做到事后有案可查,并且要经常检查日志,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作者单位:1.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2.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静.21世纪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展望[J].中国金融电脑,2008.10.
金融机构开展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有助于整体行业的科学稳定发展,可良好应对金融机构自动化、电子化、现代化发展管理中面临的各类安全风险问题,净化行业环境,提升行业综合发展能力。计算机网络系统在金融机构中的广泛应用,机构自身的信息化发展及开展股份制改革与发展上市之后令各类人性化业务丰富拓展,充分满足了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同时也令金融机构管理服务系统面临着各类安全风险因素的不良影响与侵害,因此金融机构在注重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等传统管理的基础上更应将计算机安全管理摆在重要位置,令其成为机构全面管理体系之中核心组成部分。这是由于金融机构一旦发生不良风险事故,不仅会影响到各类金融服务业务的办理与正常运行,还会令机构自身的市值-声誉受到危害影响,因此金融机构唯有强化关注计算机安全管理,对实践管理工作提出高水平保障要求,才能积极应对风险、杜绝不良影响,并有效提升IT行业综合治理水平。金融机构应依据行业管理治理模式、计算机安全管理与综合发展战略的一致性,将绩效评估、管理资源等构建成为IT行业的总体治理框架。
二、金融机构计算机安全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机构在开展计算机安全管理实践中由于对整体风险管理的流程、体系、工具与计量方式等层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真正构建一套行之有效、可量化管理指标体系,因此无法有效衡量金融业各类信息的安全隐患并科学满足风险管理要求。其管理实践中排除人为失误工作影响外,还同计算机复杂系统软硬件的应用环境密切相关,因此要开展准确科学的评估及度量仍旧包含较大难度。同时金融机构开展计算机安全管理中还欠缺良好的灾难备份系统建设,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动辄会令众多机密信息、商业数据遭到破坏性影响,因此应科学构建灾难备份管理体系,实施数据信息的安全保护,进而确保重要业务、设施系统的持续健康运行,并控制降低系统维护建设成本。另外金融机构开展计算机安全管理离不开各业务部门的参与与关注,因此金融机构应科学制定应急计划,开展应急处理工作,各个科技部门与业务部门则应提供必要的协作支持,进而共担风险,降低项目后期的变更需求现象,合理控制资源消耗,并提升产品投产效益。
三、金融机构计算机安全管理的科学策略
1.创建金融机构计算机安全管理体系。为提升计算机安全管理水平,金融机构应科学组建安全管理体系,推举机构领导担任体系组长,各个业务部门、办公室负责人应成为体系成员,一同负责机构计算机安全管理实践工作中各类重大事件的灾难备份、应急处理、计算机系统恢复等各类安全防护工作。同时科技部门应向组长与组内成员定期汇报有关计算机安全管理的实践工作状况。同时金融机构总部与子公司科技部门应专项设立负责实施计算机安全管理的机构部门,科学打造一批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的保障金融机构计算机安全管理的大型工作队伍。
2.积极研发计算机安全管理应用软件。随着各类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机构应与时俱进,大力研发新型计算机安全管理软件,积极更新版本,为研发应用提供优质保障。首先应持续更新测试与研发管理流程,强化需求管理、研发进程管理,研发项目方案质量控制与审查。同时对应用软件版本的测试、与投产策略应做到及时调整优化,应科学遵循集中软件版本投产原则,有效解决频繁投产问题,降低由于软件生产、投产与版本变更带来的不良风险隐患。同时金融机构应强化同各类业务部门的积极配合,通过良好的协调沟通令风险有效分散并实现分担共担风险目标。
3.科学实施操作管理与运行维护。金融机构开展计算机安全管理实践工作中应科学避免生产运行发生风险,依据相关数据统计,约百分之五十的生产运行安全风险由于计算机安全管理操作不当而引发。因此金融机构应将计算机安全管理实践工作作为科技信息工作的首要指导思想,强化各项工作安全管理,有效避免系统运行风险的大面积发生。应科学建立集中统一的监控管理体系平台,对开放系统、逐级展开实时监控,并实现自动化运行。同时应通过部署有效提升各类网络系统、管理性能容量系统、资源系统及工具的自动化运行程度,完善建立应急管理综合体系,科学明确应急管理流程及预案,确保在发生紧急安全事故时可实施妥善及时的处理进而将不良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
4.开展信息安全及连续性业务管理。开展信息安全管理应首先创建完善健全的内部信息安全控制体系,借助管理技术手段确保金融机构数据与信息系统的完整性、机密性及可用性。金融机构应科学组建信息安全专业防护队伍,对各信息包含的安全隐患开展及时的分析并有效解决。同时,应科学落实相关信息安全系统规范、等级保护实践措施,部署扫描漏洞、检测入侵等安全信息防护工具,实现客户端综合安全管理。由于及时采取了各类行之有效的安全防御措施,因此即便受到网络安全攻击也能降低对稳定运行信息系统的不良影响,确保系统及各项金融业务的正常运行办理,进而对金融机构的良好声誉实现有效维护。另外金融机构应科学遵循主机系统灾难备份、集中数据处理、多点平台接入、跨区受理业务等原则建设信息系统相关技术体系,创建灾难备份运行系统,开展同城磁盘备份镜像,进而确保信息体系的健康持续运行。金融机构还应定期开展业务级灾难的应急恢复演练,进而确保灾难备份系统操作的熟练性及优质功能的全面发挥。
[关键词]风险投资市场机制问题对策
一、风险投资的概念
风险投资是指由风险投资者提供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进行投资、管理、运作的一种融资过程与方式。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的助推剂,它在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时刻切入,填补了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政府拨款或企业(个人)自筹与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使高科技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由于有了资金的承诺而成为可能,在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自产生开始就与高新技术企业密不可分,二者的融合是源于彼此的内在需要、符合两者本质特性的自然结合,也正是这种互利的融合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所以完善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非常重要。
二、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缺乏专门以风险投资为调节对象的法律法规,风险投资处于一种法律保护相对薄弱的境地。与风险投资密切相关的《公司法》存在一些不利于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条款。如最新的《公司法》第143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权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等等。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风险投资公司以股权回购方式退出资本。
2.缺乏适宜的文化环境
风险投资主要用于高新技术创业及其新产品开发,由其投资对象决定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需要投资者具有冒险精神,但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所形成的惯性思维,阻碍了一个适合风险投资发展的文化环境的形成,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分析,不适宜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中诚信观念的淡薄和企业道德的缺乏,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市场的严重失序;二是由于长期的计划安排方式,使许多科技人员产生了安于现状、依赖国家的思想,缺乏用于冒风险的创业精神;三是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普遍存在着论资排辈、讲关系讲人情的现象,没有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气氛。
3.风险投资方面的优秀人才匮乏
现行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队伍,多为技术干部转业,他们虽具有技术专业知识,但缺乏金融知识,也缺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的经验。而新引进的人才,虽有现代科技知识、金融知识,但对风险投资的基本过程没有实践经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也没有亲身的经历,往往以一般项目投资理论来指导风险投资运作,容易忽略风险控制而导致投资战略的失误。风险投资退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专业人才的缺乏将导致不合理的退出行为发生,最终影响到退出和价值增值的实现。
4.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畅,各种退出方式所占比例不合理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调查报告中指出,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对经济前景的担忧,2008年全球股市暴跌,部分股市创下历史最大年度跌幅,市值大幅缩水,投资者蒙受惨重损失。股市的持续低迷,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减,新股发行频率降低直至停滞。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主要以股权转让为主,而其他退出方式仅占很少比例,各种退出方式不合理。三、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策略
1.拓宽资金来源,实行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应拓宽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应逐渐淡出投资人的角色,鼓励更多的民营和个人资本参与到投资中,以规范市场运作。除了借鉴国外发展产业风险投资的经验,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使从事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民间资本的这些机构、投资者以及一些具有良好市场业绩的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来介入风险投资领域,将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直接融资来源与渠道,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2.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由于风险资本存在着周期性特征,因此能否有效地兑现资本收益,即将其所投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即变现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促进风险资本的顺利循环以及增量风险资本的进入,就必须考虑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我国风险投资最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为企业购并,其他几种较为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依次为创业板交易、风险企业回购和买壳上市。
3.优化风险投资的投资环境,加快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法令法规
建立规范风险投资运营机制的法律制度,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立法和监督是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保障。风险投资是为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资本,通过管理上的参与将科技成果“孵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特殊投资,它不同于任何形式的传统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法制化的市场行为,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严格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是保证我国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4.加快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及项目评估机构的发展
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是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筹集者和投资者服务的专业性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顾问、资信评估机构、技术信息咨询机构、专业市场调查机构等专业机构。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投资项目评估专门机构,由有经验的评估专家对风险投资项目经行评估等专业服务,以指导投资者进行有效的投资。
总之,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益紧密结合,风险投资也越来越显著地发挥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采取政策鼓励,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开拓风险投资资本来源,引进风险投资人才,提供最佳退出渠道及加强风险投资机制建设等措施,积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使风险投资更快的推动我国的科研成果商品化、技术产业化和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海峰.风险投资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一、科技风险与科技保险
(一)科技风险
科技风险是指科研开发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项目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科研开发者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科研开发项目失败、中止、达不到预期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可能性。科技风险由科技研发风险、成果转化风险和市场应用风险三个有机联系的阶段所构成,表现为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中所面临的包括关键设备的风险,关键研发人员的人身安全、流失等风险,研发中止风险,研发失败风险,技术交易风险,高新技术产品责任风险,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风险等。
(二)科技保险
科技保险是指为了规避以上的科技风险而设置的保险,是对某项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新产品开发或新技术产业化,以保险期内的失败为前提,以等待期内无成功事实出现为条件,以合同商议价为保险金额的给付保险。科技保险也可以理解为: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相关的有形或无形财产、人力资源、对第三方应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以及创新活动的预期成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当发生了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造成投保人的损失时,由保险人根据约定给付保险金。科技保险与一般保险相比而言,具有政策性、创新性、集成性等特点。
科技保险能使高投入、高风险的科技型企业及相关活动出现损失后获得补赔,能有效化解科技型企业出资人及研发人员的有关风险,成为进行科技风险有效规避与管理的金融工具之一。
二、科技保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政府对科技保险的支持和引导
科技保险的政策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供求失衡,对政府干预提出了客观上要求。因此,政府对科技保险的支持和引导,建立政策和法律支撑保障体系和政府主导下多方参与的协调机制与运作平台,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模式,成为科技保险发展(特别是其发展初期)的关键因素。
目前,我国科技保险工作正在稳步发展,政府在科技保险中的重要影响也是被我国理论研究和试点实践所证实的。
(二)科技型企业对科技保险的需求
企业是市场经济运行和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占据主导地位,所面临的科技风险更大,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决定了科技型企业对科技保险需求的必然性。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受到内外部环境、自身的素质和发展水平的影响,对保险的需求具有特殊性,进而从需求角度对科技保险的数量、结构、规模、质量和技术水平等提出要求,成为影响科技保险的根本性市场因素。
在科技保险领域,科技型企业作为投保人向保险公司支付科技保险保费,获得对其科技创新活动的承保。科技型企业除对传统财险和寿险的一般需求外,随着创新活动的增多、创新地位的日益突出,对包括关键设备险、关键研发人员意外险、研发中止险、研发失败险、技术交易险、高新技术产品责任险、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险等科技保险的需求日益提高。
(三)保险公司对科技保险的供给
科技保险是科技和金融结合的产物,也是保险公司契合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创新产品。科技保险的承保人即保险公司按照合同向科技型企业收取科技保险保费,对其科技创新活动承保,对承保范围内发生的科技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赔付。
保险公司对科技保险产品的供给具有创新性。由于科技型企业风险较高、专业性强,一般的保险产品无法保障科技企业的特殊风险;同时,科技型企业通常规模较小、资金短缺,常规的市场化保险机制无法推动保险供给和需求的结合。因此,需要科技保险承保人强化保险产品创新及其经营机制创新。科技保险承保人应在科技保险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产品内容和业务模式,通过内外互动、总分联动、试点先行、全面推动的工作方式,为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创业风险提供全面的保险保障机制。
(四)中介组织对科技保险的组织实施推动
中介组织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特殊主体,一般承担着现代服务业和公共服务的相关职能,它通过强大的信息支持系统沟通供需双方,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品的价值实现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科技保险的创新性、复杂性、信息不对称性等特征,仅依靠科技型企业和保险公司各自的能力和信息,难以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和均衡。因此,拥有强大信息资源、渠道和配置能力的中介组织的作用凸现出来。
在我国,提供科技公共服务的行政管理部门往往衍生出诸如生产力促进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等科技中介组织,成为政府引导科技保险运行的具体执行者;同时,作为保险市场分工专业化产物的保险中介(如保险经纪公司)对科技保险的供需对接提供了更为高效和全面的服务。
(五)其他技术性因素
科技保险作为科技金融创新的工具之一,具有很强的技术要求。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科技风险的评估测算、科技保险保费的厘定、科技保险标的和险种的设计、政府补贴对象和补贴标准的制定等等都需要计量统计和金融工程等定量分析技术和模型,所以相应的知识和人力资本基础成为影响科技保险实际操作和运行的重要因素。
三、科技保险运行模式
政策性是科技保险的重要特征。在政策性科技保险的运行中,政府可以通过法律、行政、财税等工具来搭建科技保险体系,对科技保险政策性业务进行制度供给和产品供给,也可以对规定的科技保险产品给予财税支持。
根据政府与市场结合的程度和方式,科技保险的运作模式在理论上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政府主办,政府经营模式
该模式下,政府承担科技保险产品的供给,由政府亲自或通过其辅助机构经营。
在市场环境下,政府通过成立科技保险公司或科技再保险公司,由政府提供所有经营科技保险的费用、超额赔付等,以保证准备金的积累和长期稳定经营。这样,政府既进行宏观干预,提供制度政策
,又参与微观经营管理,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所以,“政府主办,政府经营模式”是政策性最强的一种科技保险运行模式。
政府参与运营,采取自行经营或成立科技保险公司方式,会同保险公司进行科技保险产品的选择和有效配置,共同作为供给主体,并面向科技型企业具体组织实施。
在运行过程中,由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提供所有经营科技保险的费用、赔付比例等,以保证准备金的积累和长期稳定经营。
(二)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该模式下,政府提供科技保险产品的供给,委托给商业保险公司经营。
由政府提供保单和代办费用、委托有经营经验、经营能力的保险公司代办科技保险业务,统筹收取保费和给予赔付,并将积余存入准备金或交付政府,此过程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这种模式政府承担所有风险,代办保险公司只收取代办费用,不享受其他任何利益。
这样,政府进行科技保险的制度供给、产品设计与供给实现,但不参与微观经营管理,通过委托的形式由商业保险公司运营。“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的政策性居中。
政府出台政策及制度,并承担补贴资金及代办费用,引导科技型企业参与投保,同时委托商业保险公司代办科技保险业务,由保险公司负责具体运行,如统筹收取保费和给予赔付,并将盈余存入准备金或交付政府。
在这一模式中,政府不参与具体经营管理,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市场化运作,但政府同时也承担了所有风险。
(三)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模式
这种模式下,政府进行制度供给和险种设计,提供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支持,但保险产品的供给(如何供给以及供给多少)则由商业保险公司决定,在市场机制引导下,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不承担任何市场风险。
这样,“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模式”中,政府行为离市场微观运行距离较远,主要起到设计和引导作用;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权利与责任实现有效匹配保证了保险公司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科技保险的供求对接与均衡,科技型企业(或科技企业)和保险公司(或保险经纪公司)通过契约合同和价格信号等市场手段,进行科技保险产品的选择和有效配置。
在此基础上,以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为依托,建立包括科技厅、保监局和财政厅等政府部门,以及科技型企业、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银行、风险投资等多方主体参与的协调合作机制小组,以及由审计、财政、科技、保监等部门联合组成的监管体系。
四、结论
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科技创新的动力支持,而其中所面临的科技风险又需要科技保险这一金融创新工具来规避和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