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14:55:57
导语:在中学数学教育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学数学;数学实验;实验课程
中学数学实验是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人为地、有目的地、模拟地创设一些有利于观察的数学对象,在典型的实验环境中或特定的实验条件下,经过某种预先的组织、设计,让学生借助于一定的物质仪器或技术手段,并在数学思想和数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实验素材进行数学化的操作,来学数学、用数学或做数学的一类数学学习活动。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学学科知识已渗透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方面,为确保我国科技发展的后续力量,必须尽早开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思维。而数学实验对于中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一)培养观察力,加深对抽象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二)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发展抽象思维;(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严谨的科学素养。
1中学数学实验在广泛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其实,我国很多地区已开始注重数学实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位置,但从目前来看,在中学教育中实施数学实验仍困难重重。根据对部分中学的调查,广泛开展中学生数学如下:1.1时间少。数学实验因其本身的探究性质,相对传统的讲授来说,占用时间较多。然而中学课程较多,数学可是较少,为完成教学任务,或在短时间内应付中考、高考,在实际教学中,数学实验往往被冷落。1.2缺经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已经在众多教师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于数学实验的推广,部分教师面临着各方面素质的挑战:一是熟练运用计算机开展教学。对于数学实验来说,许多实验的开展需要计算机知识,有事甚至运用到简单程序设计等相关知识。二是数学实验的开展需要教师拥有深厚的数学数学知识储备及科研能力。这无疑是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硬件差。部分数学实验的开展需要电脑硬件的支持。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基本教学设施的供应尚有困难,这对于数学实验的推广来说无疑是无法逾越的鸿沟。
2针对中学数学实验在广泛实施中面临问题的建议
2.1转变数学教学观念。事实上,数学实验的开展,不仅在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掌握,还在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中学数学实验是对中学数学长期以来枯燥、高冷姿态的转变,也是数学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尝试,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有很大的帮助。数学实验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而是与其他教学模式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中学数学实验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对于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长效性。2.2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其实教师在学会的学习中也占据很大的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是在中学开展数学实验的必经之路。为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抬高门槛。在教师的选聘中,严把质量关,以能力和实力作为选聘教师的标准,提高教师群体水平。二是厚积薄发。不断加强教师培训,更新教师观念和教具应用技术,培养教师新的教学理念。2.3解决硬件配置问题。资金的短缺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来说确实是不得不面临的重大难题。除了政府支持和社会的帮助外,学校可以通过联合办学来提高教学硬件环境。值得高兴的是,计算机网络日新月异,电子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对创建数学实验环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关键词数学数学教学德育数学教学中的德育
1993年联合国在我国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会议认为:世界第一位的挑战不是新技术革命,而是道德问题。专家们一致认为,如果将来科学技术更进一步发达了,而领导权又掌握在没有道德的人手里,那就是人类的灾难了,因为他手中已经不是一把枪,而是原子弹。因此,当代世界各国都把国民德育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德育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探讨学科德育的特点、规律,充分发挥其德育主渠道的作用,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首先,数学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客观规律的反应。其次,数学本身具有结论确定的特点,数学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理性的教学。第三,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继承基础知识的同时,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第四,数学课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之一,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基础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数学教学中德育的特点
1.隐蔽性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并不是让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进一种说教,而是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追求的是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
2.深刻性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反映出一种迟效性,它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而需要利用数学的特点,长期熏陶方能见效。但这种德育的功效一旦获得,将不易被改变,终身受益无穷。因此,它又显现出长效性、深刻性。
3.整体性数学之德育,是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既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理性精神,又可以培养意志与毅力,提高抗挫能力,因而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层次性德育内容本身是个层次的结构系统,一方面,教材的知识帅浅入深的,以教材为载体的数学德育,也是同步由浅入深地构成德育系列;另一方面,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也要求德育要有层次性。
5.制约性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受教学内容的制约,途径和方法受教学过程的制约。教材是课堂德育的当然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教学的前提。脱离教学内容,德育和智育就成了两张皮,油水两分离;找到了切入点,智育和德育就可以水融,双管齐下。
二、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
1.培养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数学本身充满着唯物辩证法。在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演变,重要思想方法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与沿革等,无不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数学对象源于现实世界,说明了认识论的唯物论,体现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通过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意识,认识数学的价值,认识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而人生有限,必须善待人生,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培养理性精神
诚实、求是,是数学理性精神的本质特征。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让人不迷信权威,不屈服于权贵;数学让人坚持原则,忠于真理。因此,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理智、自律,是科学文化人的重要人格特征,数学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灵魂。数学的思维方式,教育人们理智地思考问题,三思而后行。数学的公理化方法、结构方法、数学模型方法、拓广方法等,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整体性、创造性、深刻性,久而久之,养成从全局出发,抓住事物的本质,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习惯。
3.培养高尚情操,提高思想修养
数学是一门既美又真的科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包括数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数学命题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充满了发现科学真理的愉悦和欢乐。对科学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欢乐。对科学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欢乐,是人生秘不可少的体验。还包括数学表示中的美学修养,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数学中的奇异性等。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得数学的审美能力,既有利于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创造能力,数学美是激发求知欲、形成内驱力的源泉。
4.培养意志与毅力,提高抗挫能力
数学史是数学家的奋斗拼搏史,展示着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数学每前进一步,都充满艰难险阴,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甘冒生命的代价而百折不回。希帕萨斯因发现无理数而葬身大海,阿基米德因醉心数学而被乱兵所杀。在数学教学中,把定理、公式与数学家逸事联系起来介绍给学生,有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学生听了数学家的事迹,必然会心潮澎湃,备受鼓舞,将百折不挠的磨炼,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认识到只有经过自己奋斗才能取得激励人和鼓舞人的成就。
5.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科技修养
由于在教学中,经常讨论最大值、最小值和最佳解题对策等问题,因此,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从事物发展的众多可能性中寻找最佳途径,培养优化意识。
在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能被直接应用的现成数学理论知识很少,真正起作用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数学意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要结合适当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同时,让学生从了解数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和里程碑事件中,如三次数学危机,几何作图三大问题,五次方程不可解与群论,集合论与数学基础,“李约瑟难题”和“陈省身猜想”等等,懂得数学落后即科技落后,就会挨打,就会丧权辱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和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
三、数学教学的德育原则
1.科学性原则数学教学为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习数学需要正确的动机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遵循认识论的规律。因此,德育渗透要符合的科学性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数学课的本质特征,把握德育渗透的适度、力度、结合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渗透性原则教学中要将智育和德育融为一体,防止牵强附会,贴政治标签。要找好德育的切入点,抓住道德的基本点,由此深入、辐射,才能收效。要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将德育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达到课堂教学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最高境界。
3.系统性原则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渐变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根据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和德育目标制定德育计划,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水到渠成,见到功效。
4.量力性原则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认知基础和思维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形成,总是因人而异,不可能是同一模式,因此,在保证共同施教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还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层次特点,注意个别教育与共同教育相结合。
5.情感性原则数学教学中德育要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效应。在师生交往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新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在课内外均以教育者自居,表情严肃,态度严厉,学生就会产生压抑感和约束感,甚至会造成心理障碍,日积月累就会对教师敬而远之,这时的教育自然是低效甚至无效。反之,尊重学生,真诚地关心和理解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而心帮助,一视同仁,就会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在感情交融的情境中获得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实施中应重视的两个问题
1.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应面向新世纪,充分认识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深远意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将每节课的德育目标落到实处,明确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学生都在细心观察,甚至效仿。教师通过讲授的科学性、思想性,严谨的治学态度,负责始终的教风,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着学生,激励他们以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向理想目标进取。因此,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除了精通自己所教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数学史知识和数学思想方的知识,能把握中学数学教学的脉络,理出思想教育的层次,探索一些具体的德育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一代为已任,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准确把握学生所思、所求、所感、所爱,有的效矢地教育,才能收到实交效。
2.着眼课内,放眼课外学生个体品德心理的形成,是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实践性活动是实现这种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教学中要着眼课内,放眼课外,课内长期渗透,课外集中拓宽,才能促进学生把数学学习与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使学生兴趣化为更大的求知内驱力,进而深化德育效果。丰富多彩的课外数学活动,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又是德育的生动的大课堂。如组织数学美育讨论,组织数学兴趣小组,开展数学竞赛,收集数学在社会经济动中的应用实例等,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数学素养,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隆华、蒋国范:《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载《数学教师》,1997年第7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
社会的进步,知识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也普片意识到教育对于个人成长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好的教育不仅增长见识,更能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向着更科学,更理性的方向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道德观等。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
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学会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更要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一.初中数学中包含的素质教育
每个学科都有本学科特定的知识结构和特点,中学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因此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素质教育观下的中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性应体现在使学生学会学习,这是因为中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知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这对于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必须继续学习,不可否认,在我国初中到高中,能总体上大学的还不多。而大多数中学毕业的学生只能靠自我学习来提高未来工作和生活质量的知识和能力,而这种继续学习的效果如何,取决于他们会不会学习,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适应信息化,数字高度发展的需要,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站在素质教育发展性的高度,努力教学生学会数学,这里应着重在学法上给予指导。例如,怎样教学生由因到果综合处理问题,怎样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怎样教学生通过个别实验归纳猜想,怎样教学生通过同类问题求解抽象概括出这类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总之教会学生学习一般方法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增强学生未来自我发展的后劲。
二.数学能力的应用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应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收到吧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数学意识”。
作为为人生准备的数学教育,应当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生存,工作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技能和能力,具体的,素质教育观下的中学数学教育,在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和社会,生产以及生活。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概括,抽象,弄清楚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他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和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意识大于裨益。
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目的。
三.初中数学中素质教育的创新性
教育具有较强的惰性和保守性,他总在努力的使年轻一代学会老一代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因而人们在批判现代教育体系的局限性和弊端的时候,往往批判它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他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学教育应当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习和加减数学家的思维方式,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在明主开放的教学活动中,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值得提出的是,猜想是活的发现的源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牛顿所说的“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因此在中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适时点拨,引导和调控,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教学中,自由的展开思维的翅膀,大胆猜想,不断探索,真正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这正是素质教育下中学数学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四.总结
素质教育之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演讲者而更应当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导者,鉴赏者,学生也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传授者,而应当是知识的积极探索着,发现者和创造者,中学数学教师应当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充分信任,情景交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人格身心都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真正的教育是形成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的真正动力是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素质教育要倡导尊重,发挥和完善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 中学数学 兴趣 迁移 数学教育
数学是一门抽象、严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教师如何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成为数学教育的研究的迫切课题。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兴趣对于学习成效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我就两方面谈谈一些看法。
一、兴趣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兴趣是获取知识开发智力的钥匙。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动力,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启发眼、耳、鼻、口、手等器官的活动,促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的心理活动,能够最佳地获得知识的信息,使智力得到显著地发展;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刻苦学习中克服疲倦和困难,并产生乐趣,使学习从被动服从权威到产生自发吸收知识营养,直接引向知识的纵横面。因此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的学生,知识基础较好,能力较强,智力较高。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提高。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兴趣是由认识的需要产生
兴趣不是天赋的,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的,而教育的影响又居于主导的地位。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兴趣的发生和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与未来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目的,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由理性发展到感性,从而好好学习,为将来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由好奇心、求知欲而产生直接兴趣。数学是以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遵循认识规律进行教学。
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定理为基础,再上升为理论,然后用之于实践。这是认识上的两个飞跃,必须使学生逐步上升。教师应从实际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创设情境,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这样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再回到实践中去,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会感到有趣有益。
(二)兴趣发展要逐步深化
兴趣发展并逐步深化,学生从对数学感兴趣,逐步深入到数学中去,而产生乐趣和志趣,才能提高其学习数学的素质。促进兴趣深化,是“兴趣教育”的首要任务。
1.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启发学生,培养兴趣。
(1)培养自学能力。
(2)多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让学生享受发现的乐趣。
(3)开展多课型教学,如“渗透课”、“深化课”、“迁移课”、“结构课”、“系统思维课”、“思维分析课”、“解题方法创新课”,等等。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课型,对开发智力,引起兴趣是有效的好方法。
(4)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数学特点是习题多,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数学各章又有密切的联系,很多题常常不止一种解法。当学生想到一种解法,或简解、巧解,会激起对新问题的探索。
(5)学生自己写复习小结。每一单元讲完,教师要求学生逐步小结,根据教材特点和自己实际情况用图形或用表格,或用叙述的方法,不仅要小结知识内容,而且要对习题进行归纳类型、解法特点等,这样能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且适合学生自己的口胃,使学生感到比被动看复习资料收获大,兴趣浓。
2.开展数学课外活动。
除课堂教学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课外活动,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强烈兴趣,
(1)开展各种数学竞赛。
(2)开办讲座,讲数学史、数学家小传、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趣题等。
(3)开办数学故事会、数学简报、数学游戏等活动。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反馈和兴趣的迁移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如讲课的方法和内容的新奇,语调的调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情况下,如果能把其他兴趣迁移到数学学习上来,对学生学习的意义是可想而知的。新的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中了解学生的兴趣,想办法对他们进行兴趣迁移。
(四)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多媒体技术已经普遍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和教学实际情况一致和类似的情景,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形下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1前言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长期以来都存在着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课堂上学生似乎听懂了,但在实际运用中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又无法解决,学生只是单方面地接受教师或书本的观点,却很少有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因此,学生的主动性就得不到积极的发挥,知识掌握的效果不明显,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师生关系是教学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师独霸的舞台,也不再是学生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它需要一种高效能的教学模式。高效能的教学就需要高效能的教师,教师应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更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而这种素养的核心就在于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良好的师生交往互动是高效能教学的本质,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交往,是创造有活力课堂教学的关键。
2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互动“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思维碰撞,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主张挖掘学生的智慧潜力,让学生在教学中扮演一种积极的角色,使学生的兴趣和才能得到自由的充分发展,这种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新课程更加强调师生互动,即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积极构建师生合作与对话交流互动的数学课堂教学平台,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解惑,启发学生思维,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师生互动,相互交流,不断作用,形成多元的、多情境的、多维度的、多形式的互动体,实现师生共同发展,让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活动能真正落实到位。
3数学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效率不高的现象,笔者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和研究,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建立平等民主、富有情感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如何建立师生间的良好关系,教师要做到:1)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建议,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在传授数学知识时,教师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道去探索、去体验,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2)信任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允许各类不同水平的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学生发表创造性的意见,教师要学会作创造性的评价。对学生在交互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不能奚落嘲笑,要充分肯定学生想法中的合理成份,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交流的热情和信心。
3)投入情感。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之中,用自身的热情来感染学生,最终使学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出现在学生面前,从各个方面影响学生,使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激起学好数学的热情,这样才能形成适合进行情感教学的氛围。
3.2精心备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熟悉并优化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并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若能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让他们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新的问题并把此作为探究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究思考。通过与学生真诚地交流,讲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名人典故和身边先进的人物事迹,如:“以规、矩度天下之方圆”的故事,探索数学的神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巧妙运用多种互动形式,增强互动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互动主体虽然只有教师和学生,但互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既有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也有教师与学生集体之间、学生个体与学生集体之间的互动。所以,要使课堂教学互动有效,需要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互动形式,将各种形式的互动在一堂课中融合在一起。如可采用创设情境法,激发互动,或提出问题,促进互动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达到互动的积极效果。
3.4发挥学生在数学互动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互动中主要体现为“乐学”。学生的“乐学”,是实施数学互动的重要因素和前提之一。“乐学”要求学生在教学中必须发挥能动性,展现创造力。发挥能动性,是学生主体性的基础,集中表现为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展现创造力,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态。学生作为数学活动的主体,应在老师的引领与指导下,参与创新,学会创新,在“学”中“创”,在“创”中“学”。
4结语
在数学的互动式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就越能保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调节课堂气氛。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激发出来,就能达到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就会进一步提高。因而,师生互动是中学数学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
参考文献:
[1]姚平.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互动教学之思考[J].中学数学月刊,2008
1.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愉快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诸多人际关系中的主导因素。师生关系好,学生爱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爱其所教的学科;师生关系好,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高,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教师教给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师生关系好,学生的崇拜度高,教师的模范言行、治学精神都给学生以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同时,教学中教师亲切和蔼的表情、幽默有趣的话语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和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实现教学过程中默契配合的最优化。
2.精心选择,融入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知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诸如数学发展简史、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的成长过程和有关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名称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还可有的放矢地讲述一些趣味性强、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好奇心和丰富想象力的数学典故,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令学生产生了愉快的学习心理,自然意兴盎然、其乐无穷。例如:“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普遍感到内容简单但很难灵活运用。于是我首先介绍中国古代著名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关于勾股定理内容的著名叙述,即“勾三、股四、弦五”,接着又列举并解答了《九章算术》中记载的一个关于勾股定理应用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钦佩古人数学钻研精神的同时,对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倍感自豪,继而克服因“畏难”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3. 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
关键词:中学数学;学生;主体参与
中学数学教学主体参与是指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作为个体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通过各种教学策略的实施,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自主地、高效地、创造性地达成多重学习目标的一种倾向。中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要完成数学知识的两次转化:一是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二是创造条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观察、实验、思维、运用,这是中学数学教学模式应该具备的特点。
一、首先数学教师要直面改革,更新观念
能否实现数学课堂学生主体参与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使出教育学上所有的巧妙方法使自己的教学尽可能地容易掌握,然后再将所有的东西要求学生记住。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只重视知识移植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可见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是传统课堂无法做到的。
数学课程的改革,冲击着数学教师的一些旧有观念。我们的大部分教师经常踱着方步,讲解、指导、巡视,话语经常是“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来给我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再给你们几分钟的时间”等等,这些行为和语言严重影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参与。教师应该尽力把自己外在的权威隐蔽起来,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同样的兴趣、同样的激情、同样的行为完成教学的和谐创造。在主体参与式教学中,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舞台。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强调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强调同学之间团结合作和互助精神。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甚至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学生观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用知识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仿效。
二、树立威信并努力赢得学生的喜爱
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学生的交往动机和威信动机。学生愿意向他们喜欢的老师努力学习,而拒绝向他们不喜欢的老师学习,这些是交往动机。学生通常对自己所喜欢的教师所教的学科抱有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高,能主动参与;当师生关系紧张时,学生对教师存有戒备心理甚至逆反心理,听不进教师的忠告,当然就不愿意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初二(2)班一名叫张亮的学生,数理化成绩很优秀,课上学习认真努力,可是张亮的英语成绩总是不及格,为了让他各科均衡发展班主任多次找他谈心了解情况。结果发现张亮不喜欢学习英语的原因是因为英语老师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不同意见,因而总是难以沟通,日积月累心中有了难解的疙瘩,一到上英语课就无精打采、走神,甚至有时上课睡觉。
三、适度地去赞美学生,使他们的参与得到认可
赞美是人生前行路上的“助推器”,有时赞美会改变人的一生。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赏识教育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作为教师,我们不必把学生们所有的过失都记得一清二楚,要去捕捉学生们身上闪现的瞬间火花,适时地把赞美之词播种在学生的心田里。
作者所任课的班里曾有一位成绩较差的女生,她常常为自己的“平庸”而自卑,上课不敢举手发言,课下也很少与老师同学交流,有一次在数学课堂上,我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时,大部分同学没有举出合适的实际例子,我发现平时不爱说话的她居然抬头看了我一眼,但很快又低下头去。从那个眼神中我知道她肯定想说点什么,我趁大家还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悄悄走到她身边,鼓励她把自己的想法先说给我一个人听。她说:“我姐上大学申办了教育助学贷款,其中规定一年期以上贷款月均等额还本付息,如果贷款10000元,俩年还清,月利率为0.004575,那么每月应还440钱。” 她并把这个解答的过程写在纸上。然后我在课堂上把她的想法描述了一遍,并把解答的过程写到黑板上,这个答案形象地说明了数列在贷款中的应用。许多平时爱玩的同学也积极赞同她的说法,同时我加以适当的表扬,表扬她观察生活细腻,由于她的积极参与使我们这一节课很成功等等。从此以后,上课她不再低着头了,而且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多了起来,其他科目的老师也感觉到了她的变化。
1 提高对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的认识
数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以及它在社会实践中有着广泛应用,更重要的是数学的学习能训练人的思维方法,完善人的个性品格。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所代表的进步观念已经超越了自身的范畴,数学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文科学的进步,影响着社会文明的进程。数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表现出科学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数学教育具有巨大的智力价值,它以数学知识内蕴的思想方法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的建立、完善和变革;不仅如此,它还具有极大的精神道德价值,能够引起人的思想品质、观念和道德价值的深刻变革。数学教育在全面提高人素质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在新的时期,应该倍加重视数学育人的作用。
2 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的策略
2.1 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数学史是我国中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课本中直接介绍中算史的有多处,涉及数学家、数学发现、数学方法很多方面的内容,并以习题、注解、附录等多种形式出现。这些内容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教师应当结合教材介绍我国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我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着数不尽的英雄人物民族典范,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优秀传统,这些都蕴含着极强的德育因子,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的素材。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过程中,都应该重视它们的榜样激励的正效应作用,有机地把这些素材融入其中、渗透其中。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解一些数学家的奋斗史,介绍我国数学发展历史中的辉煌成就,可激励学生学习数学家的非凡毅力和刻苦精神,从而从小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利用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可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1 全面看问题的思想方法。“全面看问题”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科学的思想方法。使小学生从小受到这一观点和方法的熏陶,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创设全面看问题的数学教学情景。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后,让学生判断: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这句话的正确与否。不少学生总是忽视这个相同的数也包括“0”,因而发现不了这句话的错误之处。于是,我就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此进行思辩:问,这里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这个数不管是什么数都行吗?这样不少学生立即意识到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除法里同乘以(或除以)0时,这个结论就不成立了。这样不仅使学生准确地掌握了这一性质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又使学生体会到考虑问题必须仔细、周详。
2.2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数学知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内在结构,即有内部联系。凭借这一特点,不仅能充分发挥知识结构,对数学概念、规律、方法起促进作用,也能使学生逐步自悟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时,先复习整数加减法,使学生对“计数单位相同,相加减”形成深刻的认识和有意注意,从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算法中去,即可得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此外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又可联系到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又可联系到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教学逐步使学生由数学知识间的普遍联系,从中意会到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2.3 矛盾是不断发展的规律。在数学教学中,新知识对旧知识进行冲击,提高、升华时,学生的旧知不能适应新知识的需要而发生矛盾时,可适时进行矛盾转化思想的教育。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先出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3.22÷14,学生很快地计算出结果,并说出了计算法则,然后教师再出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3.22÷0.14,这时学生原有的知识已不能解决当前所面临的新问题了。此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将旧知识转化为新知识,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当前问题,即把0.14转化为14来计算。此外,教师还可联系列学习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看作整数乘法来计算的方法,从而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一规律的理解。
3 数学教师要强化德育意识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该强化德育意识,更加重视发挥数学科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课改中学数学师生互动地位作用平等合作与交流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决定了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智力因数、引导学生数学思维更要求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师生互动也表现得更加突出。据我所知,多数数学老师在实践中的互动形式主要有:1.多提问,一堂课不间断的提问,力求照顾到全体学生;2..多讨论,老师讲完一个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指派或让学生推举代表发言。这两种形式确实具有易掌控、易操作、有利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优点。但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真正的“互动”应具备下列几个要件:
一、师生互动,首先要强调师生的平等。
师生平等,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我们知道,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产”着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根据交往理论,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参与。因为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应该说,通过各种学习,尤其是课改理论的学习,我们的许多教师都逐步地树立起了这种平等的意识。但是在实际问题当中,师生之间不平等的情况仍然存在。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是先知先觉,很容易在学生面前就有一种优越感。年龄比学生大,见识比学生多,认识比学生深刻,有时就很难倾听学生那些还不那么成熟、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尤其是遇到一些不那么驯服听话的孩子,师道的尊严就很难不表现出来。因此,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实是比较难于做到的。
怎样才有师生间真正的平等,这当然需要教师们继续学习,深切领悟,努力实践。但师生间的平等并不是说到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是传统的角色,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学生们仍然是知识的容器,那么,把师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实现不了的。很难设想,一个高高在上的、充满师道尊严意识的教师,会同学生一道,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知道,历史上师道尊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其实是维持传统教学的客观需要。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只能产生于平等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地参与。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学习方式,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这也正是纲要中提出师生积极互动的深切含义。为什么我们要强调纲要提出的师生互动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或方法,其理由就在于此。
二、师生互动,还应该彻底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要求教师从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
举个例子,在初中几何中,讲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教师的“导学”可以从实验入手,实际操作或演示就可很快得出结论: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长是圆锥的底面圆周长,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母线长。这种演示“导学”既直观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个知识点。在上述老师提示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本节的重点,新知点和难点,先自己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攻克疑难问题。这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在老师做了演示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自行解决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有了“导学”的认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就相当明确,“自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运用旧知识进行求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锻炼的过程。所以,改变课堂教学的“传递式”课型,还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阵地是师生双边活动得以体现,师生互动能否充分实现的关键。
总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导致新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我们教师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从而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实现这种转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次课改,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教学要求等许多方面,都为我们教师这种角色转变,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其实不转变角色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了)。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在课改实验中,尽快完成这种转变,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三、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的合作与交流是“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而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老师讲,某个时间段学生讨论,也不一定是老师问学生答。即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创设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
1.提出问题:(a+b)2=a2+b2成立吗?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
2.引导学生计算:
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3.引导学生发现①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a+b)2
②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2±2ab+b2
4.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a+1)2=?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再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例1解不等式4(1+x)<x+13
解:去括号,得
4+4x<x+13
移项,得
4x-x<13-4
合并同类项,得
3x<9
不等式两边都除3,得x<3
“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创设问题”教学,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
②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③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等……是朝着解集的形式转化的目的后,对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
古人常说,功夫在诗外。教学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学术功底,我们必须在课外大量地读书,认真地思考;为了改善教学技巧,我们必须在备课的时候仔细推敲、精益求精;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在课外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学术功底是根基,必须扎实牢靠,并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是手段,必须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如果我们把学术功底、教学技巧和师生互动三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么我们的四、师生互动,还应该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看到的是一种双边(或多边)交往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点,学生思考;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这些活动的实质,是师生间相互的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
有人把理解称为交往沟通的“生态条件”,这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研究表明,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难以持久。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超过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新课程实施中,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可以这么说,增进相互理解的过程,其实也是丰富、发展交往双方情感因素的过程。
教学实践显示,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间的关糸。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帮助的基础之上的。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并有一定深度的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师生互相切磋、共同研究中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情谊,培养积极的情感。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建立起了一种非常融洽的关系,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合作学习,真诚沟通。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学生都心领神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许变化,老师也能心明如镜,知之甚深,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的灵犀就是我们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相互理解。
五、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师生积极互动,要求师生间有尽可能充分的交往活动。目前,中学教学班的班额还普遍偏大(一般50多60人,有的甚至达70多人),要实现充分交往活动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在现实条件下,有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积极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一般存在以下三种主要课型:
1、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型;
2、以讨论法为主的课型;
3、以探究——研讨为主的课型。
第2、3两种课型所形成的交流方式比较好,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许多课都采用了这两种课型。这两种课型极有利于形成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
与这两种课型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多种,但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研究活动有更多的优越性。根据实践经验,这种小组以4——6人为宜,全班不超过10个小组。小组内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召集工作及充当小组发言人。这种组织形式首先使小组内生、生交流互动比较充分。其次,因为人人都要当组长,所以对组内同学的意见、其他组同学的发言也都能注意地倾听。由于代表组内同学发言,主人公的意识也更强一些。每个组与老师的交流、对话也比较充分,较好地弥补了大班额条件下,师生、生生交往的不便,为互动创设较好的条件,是目前条件下有利于师生积极互动的一种比较好的教学组织形式。
文献参考:
吴兴长,《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心理学讲座》
邓友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