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效生态农业

时间:2023-05-31 14:56:01

导语:在高效生态农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效生态农业

第1篇

一、制约思南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思南县作为山区农业生产大县,受到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耕地分散破碎,工程性缺水严重,加上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欠账过大“,靠天吃饭”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县农业的规模化、设施化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重点不够突出全县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仍然过度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效益有所忽视,对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同时,受土地流转体制不健全、政策不完善、程序不规范的影响,加上农民传统种养思想严重,担心失去土地等核心生产资料,导致流转力度不大、范围不广,土地产出率和规模效益较低。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也是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但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不强,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最为欠缺,导致农产品加工链不长,附加值不高。

(四)农业技术队伍及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不高目前,基层农技服务队伍年龄普遍偏大,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不够,已逐渐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同时,随着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加快,素质较高的“农民”成了“城市农民工”,留在土地上的大多是老龄、女性和低文化水平的农民。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乏力。

(五)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在农产品销售领域,从整体来看,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规模小,设施简陋,功能落后,基本无网络销售平台,仍处于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的初级阶段,大部分农产品还是依靠城乡集贸市场,在露天下交易、县域内消化,导致农产品商品转化率低。同时,农产品价格低廉,严重挫伤了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六)缺乏资金现象严重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多数农民或合作社资金积累不多,很多时候即使有好的项目,由于缺乏资金,也难以实施,而政府对农业的扶持资金有限,农民农业贷款难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改变,从而制约了我县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二、思南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开发一片见效一片的原则,高标准实施好塘头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张家寨生态茶产业园区、思南高山生态畜牧示范园区和鹦鹉溪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园区内机械化耕种水平。同时,加大全县小水窖工程及灌溉沟渠建设力度,确保实现旱涝保收。继续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加大配方肥推广施用力度,进一步提高土壤肥料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继续实施好农村沼气项目建设,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全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二)加快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全县农业产业,重点培育生态茶、蔬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和生态畜牧、烤烟等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努力提升产业规模和效益。按照“板块发展、聚集资源、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重点建设张家寨、东华、香坝、合朋、长坝等乡镇茶产业,结合全县“三个万元”工程建设,大力实施茶下养殖、茶园套种等种养结合、长短结合的发展方式,提高茶园产出率和利用率。继续完善和提高塘头、邵家桥、凉水井等乡镇的设施蔬菜产业建设,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大对设施蔬菜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发展潜力。按照绿色、有机的标准,重点发展塘头、邵家桥、孙家坝等乡镇经果林产业及长坝、大河坝、许家坝、思林等乡镇的中药材产业,通过林下养殖、林下套种、特色种植等方式,推动全县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积极争取各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以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不断加大培植力度,增强带动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大力引进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加大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型龙头企业的招商力度,通过大型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延长我县农产品加工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加大全县特优农产品推介力度,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质量认证,着力培育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提高我县特优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强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是沟通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全县要加强对仓储设施、配送系统、通讯、信息网络、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等农产品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市场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健全各级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衔接产销,着力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难题。

(五)加强区域和高校合作随着思—剑、杭—瑞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思南与外界的距离进一步拉近,要立足我县区位及环境优势,加强与周边县域的合作力度,做大做强相关产业,着力构建西五县农产品仓储及交易中心。同时,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通过培训、轮训等方式,普及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加快农技队伍知识更新、技术更新。鼓励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发展建设,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我县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

第2篇

关键词:高效生态农业;土地综合整治;昌邑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高效生态农业需求的土地综合整治绩效分析——以昌邑市龙池镇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0日

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成立与发展,需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用地综合效益。因此,开展基本农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撂荒地复垦、盐碱涝洼地综合治理工作势在必行。但是在实践中,当前土地综合整治的利益分配格局存在严重的弱点,利益主体的分化与对立,使土地综合整治难以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甚至可能危及全局的发展与稳定。通过基于高效生态农业需求条件下土地综合整治的绩效分析,探索高效生态农业区土地综合整治的新模式,可以为科学指导土地综合整治活动、合理安排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服务,为更好地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一、项目概况

国家确定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行政范围,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烟台市的莱州市,共19个县(市、区),陆地面积2.65万km2。至2012年,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开发整理实施规模达400多万亩,保障了过去10年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用地需求,连续10年实现耕地占补动态平衡,耕地保护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本次研究的对象龙池镇位于昌邑市西北部,北濒莱州湾,东与柳疃镇接壤,西与寒亭区央子镇毗连。总面积15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67公顷,辖27个行政村,总人口2.4万人。项目区位于昌邑市龙池镇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16′18″-119°18′07″、北纬36°56′31″-36°58′09″。项目区范围为:东至靶杨路,西至丰产河,北至大莱龙铁路,南至柳龙路。

二、绩效评价

(一)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目前,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是特尔菲法。本研究根据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特点及征询他人工作经验,也采用特尔菲法对绩效指标分配权重。本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组织多领域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次指标权重分值做意见征询,经过反复几轮的征询,使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将反馈结果汇总加工整理,得出指标权重。

1、专家意见收集。根据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指标,对指标性质进行定义,综合汇总成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权重意见征询表。(表1)为了使收集的专家意见既全面又具代表性,我们选取来自行政管理部门、科研院校、系统内事业单位及国土资源局土地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业务处室的25位专家进行了指标权重意见征询。通过详细介绍本研究写作出发点及目前面临的急需解决的指标权重分配问题,各专家明确了待咨询的任务,并给予了支持和配合。共回收有效问卷20份。

2、特尔菲法分配权重。用特尔菲法计算过程如下:

第一轮共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将各专家赋予各因素、因子分值的数据进行均值计算,求出相应的各项均值;第二步,在均值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对专家赋予分值数据均值的方差计算,求出相应的各项均值的方差σ2;第三步,计算各因素、因子专家赋分的均方差σ,当均方差大于5时,进行下一轮赋分,并置信区间为95%给定各专家取值区间,进行第二轮打分。

第二轮共分五个步骤:第一步,将各专家赋予各因素、因子分值的数据进行均值计算,求出相应的各项均值;第二步,在均值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对专家赋予分值数据均值的方差计算,求出相应的各项均值的方差σ2;第三步,计算各因素、因子专家赋分的均方差σ;第四步,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其中最大值公式为均值+均方差,最小值公式为均值-均方差(因为出现负值,不能采用2倍均方差);第五步,计算权重值,最终确定土地管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表2)

(二)评价指标评分标准确定。(表3)根据专家打分和对大量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分析,确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等级。结果等级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等级。优秀是指项目计划与预算完成情况、质量达标情况、项目时效情况和管理规范情况达到优秀水平,综合分值(M)M>85(分);良好是指项目计划与预算完成情况、质量达标情况、项目时效情况和管理规范情况达到良好水平,综合分值(M)70

(三)土地综合整治绩效评价(表4)

(四)结果分析。龙池镇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综合分值(M)=80,即项目绩效结果为良好。项目大部分目标已经实现,相对于成本而言,项目实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效益,评价结果与项目施工单位、管理单位与评审专家的意见基本一致,与项目实际状况也较符合。

存在问题的方面主要是资金拨付和后期管护情况,重要的是缺乏民众的热情,民众对项目工作的理解认识不够,并且部分工作因为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引起群众的不满。虽然知道这是一项民心工程,是政府为民众办实事的好事,但一涉及到个人利益的时候就会产生消极、被动、抵触的情绪,难以让民众积极投入配合到这项工作上来,有的农民甚至会在实施过程中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村民也能做,为什么一定要招投标让外地人来做,群众还有不同的意见等等,容易使组织实施者陷入被动状态。

三、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建议

(一)公众参与式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龙池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绩效评价发现,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公众参与度低是较为严重的问题,也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综合整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参与式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步骤主要包括:准备工作阶段、公众意愿收集与处理阶段、初步设计方案提出阶段、初步成果审查与完善阶段、设计方案的公众认可度评价阶段及设计方案公示阶段。与传统规划设计相比,公众参与规划设计的过程更多融入了公众参与机制,这样设计出来的东西就很难较好地满足农民使用的需要。公众参与设计中,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规划设计单位会将规划成果向公众公布,让广大群众了解规划成果的具体方案,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实施奠定坚固的群众基础,也能为今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项目的实施、监督及成果的后期管理维护提供保障。

(二)注重生态环境治理型整治模式。在龙池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同样突出的问题是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公众的不满。因此,在以后的土地综合整治中,要以改善村庄和区域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同时配套生产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整治模式。其整治基本要求是,针对整治区内影响生态环境最显著的因素,采取综合措施,完善农田林网、护坡林草带,控制水土流失,治理退化土地,加深耕层,改良土壤,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此模式适用于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问题较重的丘陵山区和因工矿等原因造成土地污染、环境恶化区域的村庄。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人与自然共生: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低碳整治: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天地人合一:建设乡村“生态农场”;“三位一体”:建设乡村生态文明。

主要参考文献:

[1]鲁政发[2008]46号.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第3篇

关键词:山区;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对策;贵州安龙

安龙县地处山区,安龙县、黔西南乃至贵州都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资源匮乏,土地资源与平原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如果盲目发展农业,并凭借所谓的小气候与立体气候资源,争相地盲目比拼、妄谈优势、大上项目,最终会脱离实际,导致项目实施时出现问题,无法顺利落实。就山区而言,为数不多的坝地是优越的资源,但相对于平原地区,又显得微不足道,优势无从谈起。而山区看似是劣势的山地资源,却是平原地区所没有的,盘活利用好山地资源,优势显著。

1山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对山区农业生产而言,一贯采取的报项目、下指标、定任务等一系列做法实不可取。其实长期以来从上到下下达指标任务,或是从下到上申报立项实施的项目,效果大多并不理想。有些项目从申报之初就已注定不会成功,原因是不符合当地条件,只是为完成政治任务而勉为其难。等到项目及资金拨款下来要安排落实时,方知无从着手、难度很大,硬着头皮勉强实施,也只能玩虚浮、搞变通。即便到最后都通过了验收,实际上都是采取了一定的迂回和达成了一些谅解,大有项目“缩水”“打折扣”的嫌疑,远远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和应有的效果。再者,一说到结构调整,“各路诸侯”便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众说纷纭。最后莫衷一是且处处碰壁,经过几番调整,还是原地踏步、一无建树[1-2]。

2发展对策

2.1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针对实际,如何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抓好农业工作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应统一思路,集中力量,创造和利用一切条件,变劣势为优势,整合优势资源,发挥独特地理气候和农业资源丰富、多样,传统名、特、优、稀农产品和新、奇农产品及在各种反季、错季种植方面优势明显的实际,发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走一条以特取胜、出“奇”制胜的山区农业崛起之路。一方水土一方人。山区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都要立足山区实际,念好“山”字经,尽力争取把握住现代农业发展新机遇,占有应得的市场份额,跻身农业产业化大军,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3-4]。

2.2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

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实现工业管理、商业经营、科技支撑。用工业方式管理农业,用商业模式经营农业,用科技力量支撑农业。从农业产业上抓出工业的样子来,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拓宽新型工业化内涵。

2.3整合资源,形成统一发展格局

在组织市场销售和创品牌上,结合省州县各级提出的抓销售、抓生产、抓品牌“三抓”的思路和要求,立足资源整合,将一定区域内从事同一行业农业生产的企业组织起来,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的格局,实行统一调度,统一组织销售,形成同一商品质量统一的格局。这样势必可以既集中盘活资源,又充实活跃市场,还可满足外部大宗订单需求。

2.4分析自身优势,发展主导产业

在此基础上,还须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产业方向和内容的选择上,要切实认真分析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和诸多因素,选择和把握好主导产业,形成支柱产业。产业选择不易掌握,但必须确定下来,最多2~3个,切不可贪多。对的确存在优势,但又因难以突破瓶颈问题,做强做大不具备条件的,要舍得放弃,否则犹豫不决反而拖累自己。

2.5产业选择上注重切合当地实际

针对个别传统产业如金银花,都达到了1万hm2以上规模,却仍难以做大做强,应该通过认真分析找到原因,并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而不应该轻易放弃、另作他图。不切实际的产业和项目最终只会费力不讨好,难有成效,最后留下一堆烂摊子。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应该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也应该引起反省和认识,明白个中的道理。在产业选择上应更加注重切合当地实际,不受市场左右和商家鼓动,跟风发展,盲目上项目,而要真正做到“看得更清楚,做得更靠谱”。同时,应该弄清本地具备什么条件,明确发展目标,分析厘清所具备的优势,从而理清思路,找准方向,形成既定方针并长期一致努力、常抓不懈。就安龙县来说,不必盲目好高、求远求新,只要积极探讨摸索出解决当前现实矛盾和问题的有效措施及做法,种植上重点抓好金银花、茶叶、薏仁米等具有深厚底蕴和人文基础的传统优势产业,最多再加上蔬菜(包括食用菌)产业;养殖上根据统筹需要抓好牛、猪、羊养殖,其中就安龙县而言,应重点抓好种草养牛产业。如此不仅完全符合现代山地农业发展方向,而且只须完善相关链接就能达到目的和取得效益,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实现产业富民,还能保住绿水青山,真可谓一举多得。与盲目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目标不明确相比,效果更为显著。

2.6发展符合生态区域的传统产业

在选择产业上,笔者个人认为,就当地而言,上述如金银花、茶叶、薏仁米等产业,不仅是符合生态区域的传统产业,也是可以做大并能惠及更多群众的阳光产业和大产业,同时还是用工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但能让农民和企业增收,还能更好地解决生态问题和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问题。这些产业发展起来后,将更有利于保住青山绿水,还将促使农村劳动力更多在家务农或就近转移就业,并实现增加收入,减少抛家别亲、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相应地还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结语

生生不息,靠山吃山。立足于地处山区,只要注重切合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人无我有的独特资源优势,山区也一定可以发挥出山区的优势,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相应的支柱产业,进而形成以优势主导产业引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格局,走出一条合理利用立体农业地理气候、别具山区特色的现代高效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子。

4参考文献

[1]于新奎.东营市河口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1(10)院126-128.

[2]薛晨霞,李敏,,春新,等.如皋市发展高效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9)院112-113.

[3]曹天富,雷振宇.科学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生态高效农业[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0(7)院14-15.

第4篇

在耕地不断减少、粮食需求日益增加、环境问题逐渐突出的今天,中国该怎样提高养分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因养分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双重压力?为解决困惑中国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试图为中国开出良方。

近日,由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主办的“养分管理国际研讨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来自欧美、亚太等12个国家的42位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解决中国养分资源过度消耗、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进行专门研讨并提出诸多建议。

欧美发达国家在养分管理方面有着先进的经验,他们在如何节约养分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养分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展了众多先进的技术。然而,这些研究都是以保护环境为目标的,缺乏在增加产量的前提下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同时能保护环境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实践,而这正是中国所迫切需要解决的。欧盟农业环境政策科学顾问、荷兰瓦格宁根大学教授、国际着名养分管理专家oeneoenema博士指出,这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并需要多个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他说,中国在生产实践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同时作为占世界人口10%的发展中国家,解决了中国的问题,就是对世界农业发展的重大贡献。

在五天的研讨中,来自土壤、植物营养、农业生态、环境工程、化肥工业、动物营养、动植物育种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交流农业生态系统养分管理理论与技术推广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探讨将我国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利用效率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50%,同时减轻农业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技术与政策途径。

专家们认为,在种植业养分管理方面应该首先控制单位面积施肥总量,做好作物生育期分期调控,大幅度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与此同时,与作物栽培等专业结合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实现高产高效。在畜牧业养分管理方面,短期内最能奏效的措施分别是针对农民、政府和科学家的养分管理理念的教育和培训;提高面向环境目标的动物饲养技术;动物粪便的收集、处理和循环利用。根据其重要性长期内有效的措施分别是动物粪便处理新技术的应用;面向提高动物生产力和环境保护的畜牧业体系养分管理研究;最后是制定以保障生产和保护环境为目标的畜牧业系统养分管理的政策和法规。

第5篇

关键词 生态农业;特征;必要性;技术

中图分类号 X1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272-01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随着“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潮流,政府也很重视及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因而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是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1-3]。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对生态农业进行理论研究及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到了21世纪,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入WTO之后,面对环境全球化,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生态化的影响,全球农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样大的环境下,我国农业生产面临严峻的考验,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1 生态农业技术的概念与特征

1.1 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自然风光的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与组织适宜的综合性农业生态体系。

1.2 生态农业的特征

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保证农业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把生物工程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4]。

2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首先,我国的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少,淡水资源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从而决定了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发展路线,要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其次,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使我国的农产品和制成品得到国外绿色认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最后,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概况

3.1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特征

一是通过人工设计的生态工程,实现资源合理开发、环境保护、生态调节与循环作用;二是采用节能、节水的保护性技术措施,提高生态效益,增强生产创收;三是在方法上,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工程技术、人力资源开发与体制保障相互配合,合理组织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3.2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的主要内容

我国生态农业强调发展生态技术,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取其精华构成具有系统综合性特征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我国生态农业技术包括:生物共生互惠及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营养生态位技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农业资源保护与农业生产自净增值技术;水土流失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开发等技术;物质与能量良性循环与再生技术;立体种植与庭院相结合的综合利用开发技术;资源多层分级与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开发的生态工程技术;农村能源互补型综合建设;能源副产品循环再利用技术和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技术。

3.3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原则

尽管生态农业模式多种多样,结构有繁有简,但是均遵守以下各项基本原则:地域性、层次性、战略性、高效性、多样性、持续性、整体与协调性等,以达到资源合理利用,产品数量稳定增长,产品高质量,经济上高效益和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4 生态农业的技术

4.1 生态农业接口技术

生态农业接口技术是指不同产业或不同组分之间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连接技术。它主要包含:饲料接口技术、贮藏工程技术、肥料接口技术和加工工程技术。

4.2 庭院生态农业技术

庭院生态农业是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结合的产物,是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在农村充分利用庭院的设施、资源和劳动力等优势,运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从事适宜的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等生产经营。该技术包括庭院环境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这样可以改善小范围内的人类生活环境,如净化空气、美化生活、陶冶情操、防止噪声等功能。

4.3 高效立体种养技术

高效立体农业是相对于单一种植或养殖的平面农业而言的,是指在单位面积上,一定的区域或不同海拔高度内,利用植物的不同特性,充分利用温、光、水、气、土等条件和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投入,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建设生态农业体系。其特征是能实现生物种群间的最佳结合,充分发挥生物间的相生相克作用;实现农田生态的良性循环;实现生物产品的多层次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并保持土壤肥力的永久使用。

4.4 农业水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节约用水是解决我国供水危机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节水农业是以提高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为目标,以各种工程和非工程的措施为手段的农业生产体系。其本质是提高应用于农业的单方水的经济产出效益,包含工程节水技术、化学节水和管理节水技术、生物节水技术等多种节水技术。

4.5 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农村资源短缺,利用水平低下,阻碍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应节约能源,提高利用效率,尽最大地可能开发和利用的洁净能源替代含碳量高的矿物燃料,这是我国能源建设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政府有关部门目前高度重视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因地适宜地积极发展秸秆气化、风能和太阳能的清洁能源,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5]。

5 结语

生态农业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最符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但仍存在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整理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找出我国生态农业实践中出现的技术类型,总结成功的经验。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进行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可以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建立,使生态农业产业化走向好的发展道路。

6 参考文献

[1] 黄海滨.农村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36-3653.

[2] 章力建,朱立志,蔡典雄.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中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与模式[J].农业技术经济,2005(3):2-5.

[3] 彦景辰,雷海章.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启示[J].世界农业,2005(1):7-10.

第6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问题;对策

生态农业是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的,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有管理手段,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1吉林省发展生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比较落后、科技含量比较低下,农业的生态意识比较薄弱。更主要的是,吉林省的农业资源日益短缺,并且环境不断变化,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吉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我省在生态农业的研究、试验和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必然会对吉林省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形成一定的障碍。

1.1偏低的农业产业化

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三个效益”的统一,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吉林省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下,生活还处在仅能解决温饱的水平,因此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样重要,而且任务很艰巨。在贫困地区多数还是依靠传统的种植业来达到基本生活的需要,很难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入,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生态农业还是相当的陌生。吉林省现有农村土地实际情况并不乐观,耕地面积随着城镇化建设还在逐年减少,导致土地资源十分短缺,而且农村人口还在不断地增加,剩余劳动力成为了困扰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直接导致农村产业化水平低下。

1.2政策扶植还有待完善

生态农业的普及和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是政府最重要的支持体现。就吉林省而言,虽然农村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还有许多需要逐步完善的地方,一方面从事农村生产经营的农户缺乏对生产资源的有效保护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对发展生态农业也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以前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粮食更为重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一些惠民政策的出台,追求较高的经济利益,使得发展生态农业的生产生活成为了可能。

1.3农业生产技术有待完善

生态农业相比传统的农业而言,包含了传统农业没有的多种组成成分,它们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从事传统耕种的农民并没有与生态农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即使按部就班地去借鉴别人现成的经验也是十分困难,直接导致很难取得成功。生态农业比传统农业在技术措施方面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实践,不但要对传统的技术研究,还要对高新技术引进和借鉴,最后掌握为自己所用。

1.4传统农业服务水平很难适应发展要求

服务和技术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同样重要的。在吉林省的部分地区,这种高要求的服务体系还未建立,直接导致优良品种、高新技术、信息服务和银行信贷等服务还不能及时提供给有这方面需求的农民。例如信息对于那些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渴望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农民而言是相当的重要,可以使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农村的信贷服务对于那些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而无资金实现的农民而言,可谓是雪中送炭。

1.5生态农业还需大面积推广

吉林省人口压力严重,自然资源的利用也有不合理的地方,农村环境还要进一步改善,生态农业的推广还有待提高。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因素,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吉林省的生态农业发展仅仅是局部试点,还需在全省范围内继续大力推广。

2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与举措

2.1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搞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在生态园区建设上要结合各县(市)、区的不同环境特点和传统产业特色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做好总体功能定位。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重点实施“种子工程”和“节水农业”新技术,因地制宜建立特色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把吉林省农业建设成为高效优美的生态园区和城市后花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满足市民对食品安全和生活环境的要求。注重引进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新品种。要合理布局,科学间作,集生产与观光为一体,做到一年里季季有实物、有亮点、有成果。

2.2拓展网络发展空间,培育生态农业消费群体

农产品的特点是季节性强,存储性差。所以,保持适当的消费群体是保证农产品效益的关键。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物流便利条件,加大远程生态农业消费群体的培育,把农业搬上网,发展网上农业观光和跟踪订购,满足城市居民的田园梦,促进农民增收。

2.3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为了抢占农产品市场份额,提高生产效益,必须加大农业品牌的培育。通过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产品,提升产品市场比例,是实现农业增收增资的关键,所以,以科技为支撑,做好农业品牌培育和推广,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创立市场品牌、扩大市场份额作为培育、营造具有吉林特色的重大课题来抓。例如长白山人参、万昌大米、黄松甸黑木耳等,把市场品牌做强做大,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2.4引进高科技果蔬品种,创建高科技农业园区

当前农产品基础之争也就是种子之争、栽培技术之争,之后才是营销之争,品牌之争。创建和引进高效优质品种,采用和提高栽培技术是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2.5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最大限度降低传统农业比重

第7篇

关键词: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工厂化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

引言

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负面影响。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以大量化石燃料为代价;过度种植和超载放牧加速了土地资源退化,草场产草、载畜能力逐渐下降,土壤“荒漠化”、“沙化”现象严重;水浇地的农业种植方式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紧缺;大量使用农药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和农产品污染超标;大量使用化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甚至形成海水赤潮;集约化畜禽养殖粪便污染严重,导致环境卫生状况低下;水产品养殖造成水体直接污染等。现在人类正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传统农业生产对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正在提倡和研究大力利用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发展高效的设施生态农业。

1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涵义与发展过程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是通过工程手段有效地调控动植物生产中的温、光、水、气等环境因素,创造最优的生长发育环境,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依赖于自然气候条件的被动性,有效避免不利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摆脱地域和季节的限制,以有限的能源、土地和水资源消耗,达到很高的生产效率,在实现稳定的周年连续生产,供应给市场优质农产品,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在农业技术方面应用广泛,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并在6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大大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当前世界设施园艺和集约化养殖生产都已具有相当规模,它正以传统农业所未有速率,创造出很高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荷兰是世界上设施农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其蔬菜出口居世界首位,鲜花出口占全球市场的60%,大部分蔬菜和花卉的生产在温室内进行。目前,荷兰温室建筑面积为1.1亿平方米,占全世界玻璃温室面积的1/4。荷兰政府致力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有机生态农业贯穿于整个农业的发展之中,高新技术集成的工厂化农业在荷兰被广泛应用。在栽培上,荷兰温室农业采用基质营养栽培,采用生物病虫防治和使用生物农药来预防病虫害。为了适应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环境,以色列研究发展了一条节水农业之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以色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节水农业体系,研制出世界上最先进的喷灌、滴灌、微喷灌和微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沟渠漫灌方式,实现了农业节水技术的飞跃。

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塑料大棚,70年代未开始试验和应用现代化日光温室,近年来设施农业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全国建立了多种农业科技园区和以日光温室与塑料大棚为主的农业设施园区。20世纪未,我国设施园艺作物栽培面积比80年代初增长了128倍。

2生态农业概念及主要模式

2.1生态农业概念与基本原理

生态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农业,它是一种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性生态农业工程。经过40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已建立了县、乡、村等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农业体系。农业应用生态学原理主要包括用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原理、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和协同进化的原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和有机质生产和转化的原理。生态农业就是巧妙地应用这四个基本原理进行农业生产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系统生产力,实现高功能及高效益的农业生产模式。

2.2生态农业主要应用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食物链型、时空结构型和系统调节控制型三种类型。发展生态农业要根据当地环境、资源、科技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食物链型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在以“食物链”原理为依据发展起来的良性循环多级利用型模式中,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能有效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时空结构型是据生物群落演替原理发展起来的时空演替合理配置型模式,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原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它按照生物群落生长的时空特点和整体规律,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组织农业生产。模式中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地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形成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是生态农业重要内容之一,现以“立体农业”组合模式研究最为广泛。

“立体农业”模式根据不同生物的生长特性,利用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时空差,从多方面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将其改造成为高级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其在一定面积上,用较少投入获得最大效益。时空结构型农业模式适应社会对农林牧副渔等产品的需求,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在增加农牧民的收入的同时,还能缓解土地与人口的矛盾。因此,农业专家称之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潜力和出路。近年来,在立体农业生产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标准化的种养模式,具体如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林果地立体间套模式、山地立体种植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及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

系统调节控制型是在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下的生态农业模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为了繁衍生息,必须随时随地从环境中摄取物质和能量,同时环境在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也得到某些补给,以恢复生机和活力。环境与生物互相影响,生态农业必须通过合理安排、种养结合来调节控制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如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有机和无机相结合,资源利用和保护相结合,促进生态和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

3.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是高效生态农业的“突破口”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是实现高效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在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技术提供的良好环境条件下,实行高密度养殖和种植,空间有效利用,物质与能量高效循环,可使单位农产品生产占用和消耗的空间、土地、水、肥都比传统农业大大减少。

第二,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注重动、植物生产中能源的有效利用。虽然各种环境调控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但一方面总是设法尽量减少生产中的能耗,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集约化的种植和养殖方式,容易达到能量的集中高效使用。

第三,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可以提高对太阳能资源的利用。从广义上讲,农业生产的本质在于将太阳能转变成食物,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技术的使用如温室设施可以实现传统农业在非作物生长季节无法进行的生产,有效地利用该季节的自然光热资源。

第四,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技术注重农业生产的总体生产环境。在建设环境工程设施、组织设施农业生产中注意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维护良好的生态平衡,对大量农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转化为可综合利用的资源,实现高效利用农业资源。

因此,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手段是摆脱传统农业受到自然环境束缚,实现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是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4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在生态农业中实际应用典范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应用生态农业的成功典范主要有桑基鱼塘养殖模式、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间作套作与林粮复合模式、“桑羊互惠”模式等。随着设施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如何将这些生态农业工程模式与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技术应用于工厂化设施农业中是亟待研究的课题。目前设施农业已发展到使人们可以随意调节生物生长环境,调配生物的养料,控制生物病虫害,同时实现管理自动化与信息化的程度。

4.1“甲鱼――福寿螺――水葫芦――樱桃番茄”模式

“甲鱼――福寿螺――水葫芦――樱桃番茄”模式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食物链模式,该设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生产对象为甲鱼与樱桃番茄,通过食物链加环技术,在甲鱼与樱桃番茄之间引人增益环一福寿螺和水葫芦,该系统可保证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其经济效益。该模式关键技术是首先将甲鱼设施与樱桃番茄温室通过管道相连,鉴于两边O2和CO2的不平衡,引起相互间气体渗透,按照一定比例组织生产完全可满足两边O2和CO2所需。甲鱼养殖最大问题是水环境问题,其养殖水中含有许多有机饲料残渣和排泄物等,通过处理一部分可供给番茄吸收,大部分通过所建的水塘由养殖水葫芦净化,经水葫芦处理简单过滤的水可重新循环供给甲鱼与樱桃番茄使用,但单靠水葫芦维持,则水葫芦自身繁殖也会引起环境污染,故引进福寿螺以水葫芦为食物即抑制了水葫芦的暴增,福寿螺长大后其肉口感不太好,不适宜供人们食用,经过处理可作为甲鱼高蛋白有机饲料,从而形成部分循环的食物链,大大提高了该设施生态农业模式的生态化。此模式整个生态设施仅需投入少量资源即可形成简单的循环系统,大大简化了设施处理机制,降低了设施运行成本,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4.2“羊――作物――猪”模式

“羊――作物――猪”模式,即将简易型大棚或温室与羊舍、猪舍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小生态设施建设,保证各个单位独立性,又充分发挥整体工厂化管理优势。其方法简单易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该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关键技术是以简易型温室大棚为基础,在温室大棚两端各建两个水泥家畜圈,一侧养猪,另一侧养羊,大棚中间种植农作物,猪、羊和作物形成小型生态系统。猪和羊呼出CO2,供作物光合作用,而作物光合作用释放的O2供猪和羊所需,按一定比例设置猪羊和植物数量,则完全可满足各生物的气体需求量。猪羊身体发出的热量形成一道天然保温墙,大大降低了温室的热量损失,特别是在冬天其效果更加明显。猪羊粪尿按一定比例配成有机肥料直接供设施内作物施用,不仅改善了简易型温室大棚的环境要求,又大幅度降低了温室运行成本。若按这种设施生态思路建成一定规模数量的温室大棚,则猪和羊产量十分可观,是目前农村值得大力推广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

4.3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猪――沼――果”生态农业工程是以沼气为纽带,使养殖和种植综合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循环。农户充分利用庭院土地和空间,建立沼气池、厕所、猪圈“一池三改”模式,猪圈地下建沼气池、猪圈养猪,猪圈上层养鸡,房前屋后种水果。人畜粪尿流人沼气池、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消除污染,改善环境:沼气用作农户燃料,照明,解决农村用能。沼液、沼渣可作优质有机肥、饲料添加剂,用以施肥、喂猪和防治病虫害等,从而实现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达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所以这种模式在用能方面达到省柴、省电、省劳力,在种植方面达到增肥、增效、增产,在养殖方面达到病虫害减少、投资减少的作用。

“猪――沼――果”模式是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具有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以生态经济原理为基础,包含了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内容,体现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它以沼气池为核心,把种植(粮油作物、果树、蔬菜和牧草等)、养殖(猪、牛、鹅、鸭、水生物等)和农户组合成一个开放式的互补系统,使物质充分循环,让自然散发掉的生物质能集中利用。沼气池将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集聚在一起,加快了反应速率,提高了分解效率,并收集、储存、输送沼气,用于家庭烧饭照明,使传统种养模式中散失掉的生物质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沼液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钠、钙营养元素,基本上可以直接被作物吸收;沼渣中除了沼液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外,还有腐殖酸、沼气菌等,大部分可直接被作物吸收,仅少量残余的有机质还要经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比传统施肥方式所流失的养分要小得多,氮、磷分别仅损失5%和2%左右,对环境污染减轻很多。

4.4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相对于我国南方地区的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我国北方地区目前推广“日光温室种植一设施畜牧养殖――沼气发酵――厕所改良”的四位一体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是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把种蔬菜瓜果种植技术、畜牧养殖技术及厕所积肥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技术工程。

从目前国内推广的四位一体设施农业主要为钢架式和半钢架式日光温室。日光温室具有采光充分、防寒保温和抗御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等特点,其空间较大且设备较完善,适合种植蔬菜、瓜果及花卉等。日光温室土壤肥力要求高,通过温室大棚内养殖猪、羊、牛、鸡等可解决有机肥不足问题。设施大棚内冬季、春季温度较高,猪、羊、牛、鸡等生长快,提高了生长量和出栏率。同时修建沼气池,所产沼气可做饭和照明,还可补充大棚蔬菜生长需要的C02和热量。从而达到经济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率高等特点。

4.5农林牧复合系统

农林牧复合系统,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如乔木、灌木、棕榈、竹类等)与其它栽培植物(如农作物、药用植物、经济植物以及真菌)及动物,在空间上或按一定的时序有机地排列在一起,形成具有多种群、多层次、多产品、多效益特点的人工生态系统。农林牧复合系统 是一个多组分、多层次、多生物种群、多功能、多目标的综合性开放式人工生态经济系统。近年来我国对农林牧复合系统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如郑海水对海南浅山区农、林、牧人工生态系统的发展潜力的探讨,许林书对东北低山丘陵地区小流域复合生态系统效益的研究,张勃对西部干旱地区农牧生态系统模式的探讨等。农林牧复合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对土地多方面的、可持续性的利用,这显然是其它土地利用方式无法比拟的。一个优化的复合结构模式必须使系统中各种群具有广泛的生态位分化,在结构设计时,要充分减少种群复合经营时的负互作,提高正互作,并从时、空、量和序四个方面进行系统调控,促进模式优化与系统的持续稳定。

5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应用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

生态农业即利用生态技术进行设施农业生产,研究生物在自然状态下的营养源循环条件,并将其推广用于大面积的设施生产中。生态农业的实施要依据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国家或地区生态工程实施的原则、技术途径亦有所不同。目前国外所倡导的生态农业主要以恢复生态系统自组织能力为主,而我国根据自身国情要兼顾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这就对我国生态农业提出了更大的要求。人世后国外大量进口绿色农产品对我国农产品产生了巨大冲击,国际绿色壁垒将限制我国许多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方式。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将成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只有大力发展设施生态农业,以生态学思路与技术进行农业设施规划与建设,生产绿色食品,才能走出困境,实现我国农产品的快速发展。

6结论及建议

实施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在于生态建设,要根据我国生态工程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首先要遵循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条件,应用生态技术或生态工艺建设高效人工生态系统;二要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要应坚持中国特色的原则,通过实践与探索,根据我国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建立与完善生态农业工程理论体系和工艺技术体系;四要努力突破绿色壁垒,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标准的国际化;五要遵循继承和发展协调的原则,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改造和完善生态工程,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情的生态农业工程建设体系。

参考文献

[1]官会林,荷兰现代农业的思考,生态经济,58~61。

[2]张润清,李晓红,李崇光,国外节约型农业摸式评析,统计与决策,2006,(12),120~122。

[3]周益添,崔绍荣,生态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探析,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2),170~172。

[4]张伟东,王雪峰,几种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的优点及实现途径,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6),179~181。

[5]沈明卫,陈志银等,利用水葫芦净化养鳖废水的问题研究,农业环境保护,2002,21(4),337~339。

[6]胡振鹏,胡松涛,“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自然资源学报,2006,21(4),638~644。

[7]徐福利,梁银丽,黄土高原区“四位一体”高效设施农业模式研究。

第8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 ,我国的农业也随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1】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以保障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2】

(一)、生态农业是发展中国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减少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态农

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

(二)、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3】

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生态农业是促进农村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三、生态农业建设的要求。

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4】

(一)、总体思路。

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二)、区域布局。

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主导产业。

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建立起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型技术保障体系。

(四)、关键措施。

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五)、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总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应由当前的“重经济,轻生态”的社会发展现状,转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把发展生态农业放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位置。

参考文献:

[1]贲克平.对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探讨[J].农村发展论丛,1997,(1):14~16.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农学会编,常平生.农牧结合是发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246~248.

第9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植物保护;核心技术;措施

1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新技术的应用

1.1对害虫实施诱杀技术

频振式杀虫灯。依托害虫喜好的光线、颜色以及光波,促使其集中至设定的区域内,随后将其消灭。这种方式属物理处理手段,省去药物使用,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黏虫黄板。主要利用害虫的趋黄属性,属于物理防治手段。在使用中,需要将其置于田间,设定一定高度,多为东西走向,以便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性诱杀剂。需要保障使用时间准确,一般选择在害虫性成熟阶段释放性激素,发挥诱惑害虫、搅乱其性激素信息接收状态的作用,以便有效减少幼虫出生率。这种方式立竿见影,操作便捷,负面影响较小。

1.2结合害虫类型,合理应用防虫网阻隔技术

结合农作物生长区域,在其外部设置防虫网,在害虫进入农作物种植区域之后,就能够对其进行集中处理,属物理杀虫手段。采用这种方式可使害虫规模减小,农作物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此时可对区域内的温度进行合理调整,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病率,这与生态农业理念相一致。具体在应用过程中,防虫网一般设置为22目规格,如果遇到特殊害虫,如烟粉虱,也可适当增大,以30目为最佳。

2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核心技术的管理措施

2.1改变传统植物保护措施,全面实施综合防治模式

传统农产品生产中农药与化肥不可缺少,而且使用量较大,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量,但是也会出现植物病虫害问题加剧的情况,从而降低农产品安全性。为此,对于新时期农业生产,要综合使用多种治理手段,有效降低农药与化学药品使用量,应用更加安全与科学的植物保护技术。

2.2加强植物保护宣传,做好农民培训与教育工作

在农业生产中,产量是根本,但更多农业工作者将其归功于化肥与农药,这在根本上会污染环境,对植物造成危害,同时也无法保障食品的安全性,且在时间的影响下会形成恶性循环。这主要是因为植物保护宣传工作不到位,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薄弱,对植物保护工作认识不足。因此,要加强宣传力度,引起全社会对植物保护的重视,提升农民的植物保护观念,并形成理念。此外,为了维护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保障产量与质量的同步提升,需要重视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充分研究。

2.3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构建科学高效的病虫预测系统

在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很难绝对避免,但是,针对植物病虫害可以进行有效预防,使病虫害数量大幅降低。当前,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依托技术检测手段实施。因此,为了达到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精准化控制,需要因地制宜,构建科学高效的病虫害预防系统,依托多种手段,强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管控。

3生态农业思维以及植物保护价值分析

3.1生态农业的发展意义

生态农业倡导的理念是绿色与环保的经济观念,即在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前提下,维护生态均衡,实现对环境的有力保护。从理论上探讨,生态农业主要依托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措施来促进农业生态化进程,从而获取更加可观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收益。从结构上分析,生态农业需要进行系统设计,综合农业内部多个产业的具体情况,实现优化与整合,以便获得生态效益。只有落实生态农业,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构建更加科学与高效的生态农业系统。

3.2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价值

随着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型,要保证植物保护技术的实施要与植物生长发育周期规律相一致,同时要充分考虑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征,强化对营养物质的掌控,保障各个生长环节都有序进行,大幅提升农作物生产效率。在传统植物保护中,农药化肥是基本操作方式,能够强化人们对土壤类型、酸碱性、温湿度以及渗透指标的控制。但这种方式会埋下食品安全质量隐患,且威胁性较大,势必与生态农业发展相背离。在现代植物保护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可持续、绿色发展,在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维护对人们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