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时间:2023-05-31 14:56:03

导语:在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第1篇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病因素;防治

水稻纹枯病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已成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稻株受害后瘪谷率增加,千粒重降低。如果引起倒伏,茎、叶腐烂,则损失更大。

1、症状

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色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色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病状,后期呈黄褐色,易折断。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色,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2、病原鉴定

菌丝初为无色,老熟时浅褐色,较粗,有分枝,分枝处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每个细胞有细胞核3―23个,平均4―8个。菌核由菌丝体交织集结而成,初为白色,后变为暗褐色,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有少量菌丝与寄主相连,靠病斑的一侧稍凹陷,成熟后易脱落于土壤中。菌核大小不一,明显分为外层和内层。外层由10―30层坏死细胞构成,约占菌核半径的1/2左右,除细胞壁外,无细胞质和细胞核,内层具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及丰富的颗粒状内含物。菌核具有圆形小孔洞,即萌发孔,菌核形成过程中通过萌发孔排出分泌物,菌核萌发时菌丝也由此伸出。担子倒卵形或圆筒形,顶生2―4个小梗,其上各着生1个担孢子。

3、侵染循环

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田边杂草及其他寄主上越冬。水稻收割前及收割过程中,大量菌核落人田中,成为次年的主要初侵染源。春天灌水耕耙后,越冬菌核漂浮于水面,插秧后菌核附在稻丛近水面的叶鞘上,在适温高湿的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菌丝,菌丝在稻株叶鞘上延伸并从叶鞘缝隙进入叶鞘内侧,先形成附着胞,从叶鞘内侧表皮的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沉在水中的菌核萌发伸出的菌丝,也可侵染稻株水下部分及水面上的叶鞘。菌丝侵入后,少则1―2天,多则3―5天便出现病斑。发病后形成的病斑还可产生气生菌丝和菌核进行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大蔓延。

4、发病因素

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受菌源数量、气候条件、肥水管理、品种抗病性和稻株生育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1栽培管理

①肥料:凡偏施、迟施氮肥的,稻株长势过旺,叶片浓绿披垂,过早封行、封顶,湿度增大,并且稻体内碳氮比下降,纤维素、木质素减少,茎秆软弱,抗病力明显下降,因而很有利于病菌滋生,侵入和蔓延,特别是倒伏的稻株,更会促使病情加重。

②灌溉:灌溉状况对纹枯病的发生发展影响较大。凡长期积水或深灌的田块,稻丛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蔓延。特别是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深灌,病害更重。湿润灌溉和适时适度烤田,使田间保持干干湿湿状态,稻丛间湿度较低,病菌气生菌丝的生长和蔓延便受到抑制。

③密植程度:密植程度与纹枯病的发生也有关系。一般来说,当密植到一定程度以后,每公顷栽插穴数和每穴插秧苗数越多,穴间和株间湿度越大,便越适于病菌的气生菌丝生长和蔓延。这是由于光照差,光合效能低,不利于稻株积累足够的碳水化合物,造成抗病力下降。

4.2气候

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条件下的病害,在品种和栽培条件变化不大情况下,不同年份病害发生轻重主要受该年份温、湿度的综合影响。当日平均气温达22℃又有雨潮湿时,开始零星发病,在23―35℃并伴有高湿的情况下,有利于病情扩展。特别是在28~32℃和97%以上的相对湿度时,最有利于该病蔓延危害。

4.3菌源基数

田间越冬菌核残留量的多少与初期发病轻重有密切关系。上年轻病田,打捞菌核彻底的田或新垦田,一般发病较轻,反之,越冬菌核残留量大,初期发病就较重。但病情的发展则受田间管理、稻苗长势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更大。

5、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应采取培育和应用中抗以上品种,以农业防治为主要措施,结合适时施药的综合防治技术。

5.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

在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多数菌核浮于水面,混杂在“浪渣’内,被风吹到田边或田角,可用打捞工具打捞“浪渣”内菌核,并带出田外深埋或晒干后烧毁。还应注意铲除田边杂草,及时拔除田中稗草,防止病稻草归田。

5.2湿润灌溉,适时烤田

必须根据水稻生长发育状况和气候条件,在比较多肥密植的情况下,分蘖末期以前应以浅水勤灌,结合适当排水露田为宜:分蘖期及时烤田,控制无效分蘖,促使水稻青秀老健。

5.3合理施肥,增强抗病力

总的要掌握基肥足、追肥早,基、追肥比例恰当的原则。在施肥种类上,要以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切忌过施、偏施氮肥。

5.4药剂防治

水稻栽后15~20天,每667平方米用20%稻脚青125-150克拌细土25千克,均匀撒入水稻田内,预防发病。

历年发病早而重的田,掌握在分蘖末期当病丛率达10%一15%时即施药防治,第1次施药后10~15天,若病情仍在发展需再次防治。对发病一般的田,掌握在拔节至孕穗期当病丛率达20%时施药防治,药剂选用5%井冈霉素100毫升,加水50升喷雾。另外,每667平方米可选用5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3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50―75克,50%甲基立枯灵(利克菌)或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200克,加水50升喷雾。

发病较重时每667平方米可选用20%担菌灵乳剂130―150毫升,或用75%担菌灵可湿性粉剂75克与异稻瘟净混用有增效作用,并可兼治稻瘟病。

每667平方米用10%灭锈胺乳剂250毫升,或25%禾穗宁可湿性粉剂50―70克,加水75升喷雾:77%护丰安(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绿邦98水稻专用型600倍液分别在孕穗始期、孕穗末期各用1次,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于水稻孕穗期1次用药能有效地防治水稻纹枯病、叶鞘腐败病、稻曲病及稻粒黑粉病。

第2篇

关键词 稻瘟病;危害症状;发病因素;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147-01

稻瘟病在1967年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就有记载,随后在日本(1704年)、意大利(1839年)等国家著作中有描述或记载,其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分布广泛,世界上种植水稻的国家几乎都有记录。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病害流行地区,一般减产10%~20%,发生严重的可达40%~50%,甚至绝收[1]。近年来,此病在沿淮地区发生呈逐年上升之势,在不少地方造成较大损失,成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生产和农民收入,正确认识和防治稻瘟病,具有重大意义。

1 稻瘟病危害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分为5种类型: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但无论在哪个部位发生,其主要危害特点是病斑具有明显的褐色边缘,中央灰白色,遇潮湿条件,病部生灰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2]。其中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

1.1 叶瘟

在水稻三叶期至穗期发生,以秧苗分蘖期至拔节期为盛期。根据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大小、形状和色泽表现不同,主要分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褐点型。①慢性型:典型症状为病斑梭形,最外层为黄色晕圈(中毒部),内圈为褐色(坏死部),中央灰白色(崩溃部),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边为褐色长条状,呈坏死线。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三部一线”为慢性病斑的主要特征;②急性型: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不规则圆形或近圆形,叶片两面都能产生白色霉层。多为感病品种、环境条件特别适合、或氮肥过多情况下产生。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稻瘟病大规模流行的先兆;③白点型:病斑呈白色近圆形或短梭形小白点。在显症阶段,遇到不利于病菌生长的气候条件时通常发生白点型病斑,气候条件继续不适时,可转为慢性型;在短期内转适时,可转为急性型;④褐点型:病斑呈褐色小斑点,位于两脉之间。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下部老叶(品种抗性标志),不产生分生孢子[3]。

1.2 穗颈瘟

发生于主穗梗至第1枝梗分枝的穗颈部。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呈褐色或墨绿色。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加,粒重降低,影响米质。枝梗、穗轴也可发病,症状与穗茎发病相似。湿度大时,以上部位都可产生灰色霉层。

2 发病病原物

无性态: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半知菌类梨孢霉。有性态:灰色大角间座壳菌(Magnaporthe grisea),子囊菌亚门大角间座壳属,至今在自然界尚未发现有性世代,仅在实验室发生有性阶段。

2.1 形态特征

分子孢子梗单生或束生,不分支,顶端陆续产生分生孢子;孢子梗顶端膝状弯曲,有孢子痕;分生孢子洋梨形或倒棍棒形,有2个隔膜,顶端钝尖,基部钝圆,并有脚胞;孢子萌发时两端可产生芽管,顶端形成附着胞。

2.2 生理分化

稻瘟病菌易发生变异,表现在培养性状、生理特性、对杀菌剂的抗性、对水稻品种的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多个差异明显的生理小种,主要受品种和气候的影响。

2.3 生物学特性

温度:适温25~28 ℃,病菌对低温和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湿度:分生孢子形成需要96%以上的相对湿度;光照:需要光暗交替的条件。孢子形成有2个高峰,日落后和日出前;氧气:孢子萌发需要氧气;毒素:产生5种毒素,即稻瘟菌素、a-吡啶羧酸、稻瘟醇、细交链胞菌酮酸、香豆酸,这些毒素对植株有抑制呼吸和生长发育的作用。

3 发病影响因素

3.1 品种与菌源

感病品种和致病菌同时存在导致发病,且稻瘟病容易变异产生新的生理小种,一般籼稻较粳稻抗病,籼稻抗扩展,粳稻抗侵入。

3.2 天气条件

阴雨连绵、日照不足、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温度20~30 ℃,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合于病菌的侵染和繁殖。

3.3 栽培管理

氮肥施用过量或偏迟、长期深灌、布局不合理,感病品种连片种植,品种生育期参差不齐、晒田不足或过度等有利于病害发生。

3.4 生育期

分蘖前后和乳熟后抗病力强,分蘖盛期最易感病,产生叶瘟,抽穗初期发生穗颈瘟。新叶片易感病,老叶片较抗病。

4 防治技术

4.1 利用抗病品种

以选用国审或安徽省审定的高产抗病品种为基础,以

消灭菌源为前提,以提高栽培技术,增强水稻抗性为关键;同时定期更换抗病品种,进行合理布局。

4.2 减少或控制初侵染源

一是病稻草尽早处理(沤烂、腐熟施用);二是种子处理:结合浸种催芽,用10% 401抗菌剂1 000倍液浸种48 h,或用80% 402抗菌剂8 000倍液浸种,早、中籼稻浸2~3 d,粳稻浸3~4 d,也可进行药剂包衣。

4.3 加强水肥管理

避免偏施氮肥,氮、磷、钾配合使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如草木灰、矿渣、窑灰钾肥等)。

4.4 药剂防治

在天气有利于发病的情况下,在稻株上部病叶率3%左右时开始喷药。穗颈瘟的防治应在破口至始穗期喷1次药,然后根据天气情况在齐穗时喷第2次。常用药剂有三环唑、春雷霉素、甲基硫菌灵、井冈·蜡蚜菌等。

5 参考文献

[1] 白来富,聂影,陈家学.稻瘟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09(11):77.

第3篇

[关键词]纹枯病 发生 防治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243-01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花秆”、“花脚秆”、“烂脚病”。在我国,随着水稻矮秆品种及密植、高氮素化肥用量的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水稻纹枯病为害日趋严重,1975 年水稻纹枯病被列入全国防治对象,成为水稻三大病害之一,目前为我国水稻的第一大病害。我国水稻纹枯病年发病面积在 2.5 亿亩次,全国所有稻区均有发生,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纹枯病从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分蘖盛期至抽穗期受害最重。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

一、Y状特征

叶鞘、叶片染病症状特点:如图1所示。

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向上发展,形成椭圆形或云纹形病斑,条件适宜时,病斑边缘暗绿色,中央灰白色。天气干燥时,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经常几个病斑相互愈合成云纹状大斑块。发病重时病斑布满叶鞘、叶片,影响根部吸收肥料、水分,导致叶片提前枯死。

诊断要点:病斑为云纹状,由下向上蔓延,影响水稻营养物质积累,使水稻籽粒不饱满,产量降低。后期菌丝结成萝卜籽大的褐色菌核(图2)。

二、纹枯病侵染途径(图3)

纹枯病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田间土壤,或以菌丝在病残体或其他寄主上越冬,成为下一年或下一季的侵染源。在水稻生长期,漂浮在田间的菌核,在适宜条件时萌发,从稻蔸基部叶鞘侵入,病部长出的气生菌丝,在稻田通过 “水平”或“垂直”方向扩展蔓延,从而导致发病率升高和病害加重(图4)。

三、纹枯病的发病因素

1、与品种和生育期有关。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不同地域、不同生育期对纹枯病的抗病性都存在着差异。籼稻>粳稻。株型紧密、矮杆阔叶、分蘖株多的品种较感病。水稻生育期和组织的老嫩与发病程度有一定关系,水稻孕穗至抽穗期较幼苗及分蘖期感病。因此在种植水稻时要选用一些高产、抗病或耐病良种。

2、与菌源数量有关。菌源数量大,发病重。(上年田发病重,则田间遗留菌核多,当年发病率就高,相反,当年发病率就低。)

3、与气候条件有关。纹枯病属高温高湿病害。在适宜侵染发病的温度范围内,湿度越大,发病越重。发病温度18~34℃,流行温度22~28℃,90%以上湿度最适合发病。高温、高湿、多雨、田间郁蔽等条件与水稻易感的生育阶段孕穗期至抽穗期相吻合,病害流行程度就更严重。

4、与栽培管理有关。长期深水灌溉,稻丛间湿度加大,有利于病害的发展。施氮肥过多、过迟,有利于病菌侵入,而且易引起倒伏,致使病害发生更重,氮素过多也使稻株茎叶茂盛,田间湿度加大,有利于发病。

四、防治措施

1、打捞菌核

纹枯病的病原菌主要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因此,从本田泡田到插秧结束,打捞菌核是有效的防治措施之一。连续三年大面积打捞菌核并深埋或烧毁,可减轻发病50%。

2、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②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促进早发,避免后期徒长。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减轻病害发生。③合理排灌。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前期浅灌、中期晒田、后期湿润灌溉,避免长期深灌,增强稻株抗病能力。④合理密植。避免过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3、药剂防治

(1)选用药剂。井冈霉素是目前生产上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剂,使用30多年来防效一直比较稳定。由于长期使用,水稻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抗药性有所上升,部分地区已出现抗性的病菌,但从生产上的总体情况看,抗性并不强。近几年监测表明,水稻纹枯病菌株对井冈霉素处于低水平抗性状态,但抗性呈上升趋势。因此,不要盲目增加井冈霉素的用量。井冈霉素对纹枯病的控制时间短,持效期一般只有7天左右,在大发生年份或者发病重的田块,需要多次用药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为减缓病菌对井冈霉素等药剂产生抗药性的速度。近年来生产上推广使用井冈霉素与蜡质芽抱杆菌、三唑类等的复配剂,及三唑类如己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等单剂及复配剂。

目前生产上用于防治纹枯病效果较好的药剂有:

①5%井冈霉素水剂200-250毫升/亩。

②1%申嗪霉素水剂60-80毫升/亩。

③30%丙・苯醚乳油(爱苗)15-20毫升/亩。

④20%烯肟・戊唑悬浮剂(爱可)20 毫升/

⑤24%噻呋酰胺悬浮剂 20 毫升/亩。

⑥肟菌・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等。

(2)适期用药。用药适期为始病期,由原来防治适期的发病始盛期(穴病率15%-20%)用药,改为始病期(穴病率5%左右)时用药。此时用药效果最好,明显优于发病始盛期用药,随着用药时间的推迟,药剂对纹枯病的防效逐渐下降。

第4篇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发生症状;传播途径;防治措施;湖北武穴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120-01

武穴市地处鄂东南,以平原为主,河湖港渠众多,地下水位较高,纹枯病发生较重,常年损失在10%~20%,特别是梅雨季节高温高湿易于流行,农民对纹枯病又容易忽视,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灾害。

1 发生症状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在武穴当地俗称烂脚杆。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病,以分蘖盛期至结穗期危害最重。主要危害叶鞘,也可危害穗部茎杆。病害先在叶鞘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呈椭圆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并互相会合成云纹状大斑,向上蔓延到上部叶鞘、叶片,常致叶鞘腐烂叶片发黄枯死[1-2]。此病在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可见白色蛛丝状的菌丝体,后期菌丝体集结形成菌核,粘附在病斑上,易脱落。

2 病原

病原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入侵寄主后,伸入鞘缝内及输导组织细胞内再分枝膨大,吸取寄主养分。菌核形状为扁球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在干燥的稻田菌核经5个月萌发率为90%以上。病菌侵染寄主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8~32 ℃。菌核在30~32 ℃之间形成最多,菌核在27~30 ℃时和相对湿度达95%以上时,1~2 d就可以萌发产生菌丝。纹枯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能引起发病的寄主有54科210种植物,禾本科如水稻、玉米、高粱、甘蔗、茭白以及紫云英等,杂草有稗草、马塘、狗尾草、游草等[3]。

3 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他寄主上越冬。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他杂物混在一起,由于菌核随水传播,多集中在下风的田角和低洼处,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危害。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染病的叶鞘叶片与邻近健康的稻株接触、扩展、蔓延进行再侵染。

一般早稻发病程度重于晚稻,早稻菌源主要来自前一年晚稻田中的菌核,早稻收获后遗留在田间的菌核成为晚稻发病的主要来源,其侵染过程具体如下:菌核 菌丝

叶鞘内壁 气孔表皮 潜育期 进入发病。

4 发病条件

4.1 菌源数量

田间越冬菌核残留量的多少与稻田发病轻重关系密切。上季或上年发病轻,菌核残留量少发病轻,新开垦的田发病轻或很少发病。相反,发病受害严重。

4.2 气象因素

高温高湿是病害发生的首要前提。在品种和栽培管理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不同年份病害有轻有重,主要是温湿度的综合影响。特别是早稻梅雨季节高温高湿发病重,武穴市早稻发病高峰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晚稻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

4.3 栽培管理

长期灌水,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滋生。土壤通气不良,对稻株根系发育有影响,相应降低了水稻抗病性。偏施氮肥,叶片嫩绿,长势过旺,碳素降低,氮素偏高,常染病倒伏。武穴市地处鄂东南,以平原为主,河湖港汊较多,地下水位高,农民又偏施氮肥,纹枯病一般发生较重[4]。

5 综防措施

5.1 选用良种

根据武穴市各稻区的生产特点,在注重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前提下,宜选用分蘖能力适中、株型紧凑、叶型较窄的水稻品种,早稻选用两优287、鄂早18,中稻选用新两优223、黄华占,晚稻选用五优308、H优518。

5.2 合理轮作

有条件的可以水旱轮作,也可优化种植模式,按季节种植不同的作物,减少水稻连作,减少菌源。武穴主要轮作模式有薯―稻(再)、油―稻(再)、瓜―稻等。

5.3 合理密植

采用宽行窄株,适当稀植降低田间群体密度,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改善田间小气候,从而达到有效减轻病害发生及防止倒伏的目的。武穴市早晚稻株行距在13.3 cm×23.3 cm,栽植33万穴/hm2,中稻株行距在13.3 cm×26.7 cm,栽植27万~30万穴/hm2。

5.4 科学田间管理

一是打捞菌核,减少菌源。每季在下风田角处大面积打捞菌核并带出田外深埋。二是插秧田按东西行向插秧,抛秧田按东西向分拣出30~40 cm的操作行,以利于通风。三是配方施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后期叶面追肥,不可偏施氮肥。按目标产量7 500 kg/hm2计,施纯N 165 kg/hm2、P2O5 90 kg/hm2、KCl 150 kg/hm2。四是科学管水。灌水做到薄水返青、露泥分蘖、浅水保胎、够苗晒田、肥田重晒、瘦田轻晒、湿润长穗、干湿交替、防止早衰。

5.5 科学用药

凡病蔸率达20%以上的田块要立即开展预防。早插田早防,迟插田后防,长势好的田块需防2次。防治药剂有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0 g/hm2、30%苯甲・丙环唑乳油225 mL/hm2、30%井冈・丙环唑可湿性粉剂600 g/hm2。任选一种朝水稻中下部喷雾。

6 参考文献

[1] 沈嘉彬,刘美香,郭元海,等.巍山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17):165-166.

[2] 张剑帆.水稻纹枯病危害症状分析及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3(10):66-67.

第5篇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危害;发生规律;防治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是由立枯丝核菌引发的一种真菌性水稻病害。该病发生期长,病情发展迅速,得病田块一般减产5%~10%,重病田减产20%~30%或5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其危害性远超其他病害。近年来,由于高产、矮秆、多蘖品种的广泛推广,加之人们对水稻纹枯病的重视不够,防治效果也不理想,致使该病有逐渐加重发生趋势,目前已成为了制约我国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需要引起相关研究者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防治。

一、发生及危害损失概况

该病是某地区普遍发生的常见病害之一,20世纪80年代年均发生面积在0.16万hm2左右、90年代年均发生面积上升至0.33万hm2左右,2000年以后发生面积逐年扩大,由2001年的0.62万hm2急骤扩展到2011年的2.11万hm2,发生程度由零星发生加重至中等发生,部分区域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占水稻病害发生面积的24.25%;造成年均粮食损失0.19万t,占水稻病害损失的34.33%;一跃成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二、发病条件与发生规律

1.品种

水稻良种推广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比例也由1978年的56%提高到1995年的81.38%,其中部分品种矮秆、分蘖力强、栽培密度过大、农户偏施氮肥而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态势。在调查中发现:高秆、窄叶、株型紧凑的品种较矮秆、宽叶、株型松散的品种发病轻或很少发病;分蘖力强的品种发病重;粳稻较籼稻耐病。

2.菌源

经过多年监测发现,水稻收割后田间残存的菌核数量的多少与纹枯病始发病的轻重有着密切关系。若上年或上季稻田该病发生重,田间残留的菌核多,田块冬闲未种植农作物,加之农户在春灌时不注意打捞菌核浪渣,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危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就会造成当年或当季稻株始发病早、发病率高、危害严重。若上年或上季稻田发病轻,残存菌核少,冬季进行了水旱轮作或菌核打捞较彻底的稻田,则当年或当季稻株始发病期将会推迟、发病率低,造成危害较轻。

3.气候条件

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发病的气温为18~34℃,流行期适温为22~28℃;发病相对湿度为70%~96%,湿度在90%以上最适宜发生。该地区稻作类型以一季中稻为主,每年5月中旬至下旬末为大面积移栽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处于分蘖期,至8月中旬进入抽扬期,9月底至10月初大面积成熟收割。每年6-8月正值汛期,也是水稻旺盛生长期,查阅近10年气象资料:6月均温23.38℃,7月均温23.42℃,平均相对湿度79%~82%;8月均温23.04℃,平均相对湿度79%~80%;气象条件能满足纹枯病的发生流行。以2011年为例:2011年6月气温偏高,月均温23.8℃,月降雨量达207mm,其中6月下旬降雨量达115mm,比常年偏多55.2mm,纹枯病发病早,经调查平均病株率9.6%,平均病指2.66;7月上旬旬均温24.7℃,比常年偏高1.07℃,降雨量104mm,比常年偏多65mm,病情得到进一步扩展,平均病株率13.4%,平均病指3.5,温度高、湿度大加之稻株处于分蘖盛期,田间郁闭,致使病情扩展迅速,发病程度加重;至8月下旬调查平均病株率34.35%,高的达100%,平均病情指数18.06,发病严重田块查见枯死病丛。从病害发生上升期的2008-2011年病情发展(图2)和发病程度变化(图3)曲线图中可以发现,7月上旬至中旬和7月底至8月初分别有2个病情急骤发展的时期,此时恰逢水稻分蘖末至拔节期和抽穗期,9月以后随着降雨量和雨日数的减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病情的发展,发生程度有所减轻。总的来说,高温高湿的条件满足,病情发展蔓延快,发病重;但在预测其暴发流行与否时应综合考虑到各种因素吻合程度的高低作为依据。

4.种植密度与肥水管理

水稻种植密度的高低与肥水管理合理与否是导致纹枯病发生轻重的又一决定因素。监测发现,生产上以栽插密度过大、长期灌深水或低洼积水处、过量施用氮肥或在粪堆窝处、水稻分蘖盛期稻株分蘖力强导致群体过大、湿度高且荫蔽处该病发生严重,反之,该病发生程度较轻或不发生;分蘖末期至抽穗前后是发病最重、也是危害最大的时期。

三、综合防治

以选育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为中心,适期施药保护。

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

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残体上越冬。田间越冬的菌核、其他发病的寄主植物和带菌种子都能引起初侵染。该地区稻作类型为一季中稻区,仅在部分乡(镇)有早稻和晚稻栽培,因此每年应在4月上、中旬于秧田、本田翻耕犁耙灌水时,打捞菌核并带出田外深埋或晒干后烧毁,同时铲除田边杂草,及时拔除田中稗草,防止病稻草归田。翻耕犁耙泡田还可有效减轻水稻螟虫和菌核病的发生程度。

2.抗病品种选育和推广,合理密植

目前水稻对纹枯病抗性高的资源较少,当务之急需要育种部门进行抗性筛选、培育、鉴定,并逐步推广种植抗病品种。通过合理密植可营造适于稻株生长的田间温、光、水、气、热小气候,构建良好的稻株群体结构,创造一个抑菌控害的生态空间;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品种特性,建议合理种植密度为13cm×20cm或13cm×23cm或13cm×(30+15)cm的宽窄行条栽。

3.合理施肥,科学管水,以水控病

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有条件的地区建议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做到稻株生长前期叶片不披垂、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不可偏施氮肥,切忌水稻生长后期大量施用氮肥。水分管理应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做到薄水分蘖、苗足晒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

4.适期施药防治

抓住防治适期,对分蘖末期病丛率达5%、拔节孕穗期病丛率达10%~15%,严重度分级级别达一级时立即施药防治。药液应喷洒到稻株基部,在发病初期施第1次药,间隔10d施第2次药;可用药剂为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43%戊唑醇悬浮剂、20%井冈霉素粉剂、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任选一种即可。其中选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可起到兼防穗瘟和稻曲病的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水稻纹枯病是一种最难防治、危害最重,损失最大的水稻病害,在实际生产中,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不理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多年来对水稻纹枯病的监测,分析其发病条件及规律性,指出应在水稻分蘖期和孕穗初期及时预警,对排查的防治对象田、初发病田块进行挑治,适时组织开展大面积统防统治的策略;并制定一个科学合理 “以选育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为中心,适期施药保护”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提高水稻单产,提高粮食产量。

参考文献:

[1] 黄巧云,常秋红,戴勇.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4(1):113-113.

第6篇

关键词:水稻区试品种(系);稻瘟病;抗性鉴定;湖北省;2006-2011年

中图分类号: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2-5490-03

由真菌引起的水稻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严重威胁着水稻的安全生产,同时也是湖北省重要的水稻病害之一,严重制约着水稻的高产、稳产乃至稻米的品质。化学药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频繁的使用会带来残留、抗药性、环境污染等问题。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复杂性和易变性,加之水稻品种自身的遗传变异,可能使一个抗病品种在连续种植多年后丧失对稻瘟病菌的抗性,导致病害的流行[1-4],目前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在新品种鉴定和大面积推广之前,鉴定和评价其对稻瘟病的抗性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本研究对2006-2011年湖北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稻瘟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明确水稻区试品种(系)的抗瘟性现状,为湖北省水稻新品种的合理布局、抗稻瘟病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2006-2011年湖北省水稻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767份,详情见表1。

1.2 鉴定方法

1.2.1 栽培管理情况 病圃位于湖北省远安县荷花镇望家村。该地四面环山,雾多露期长,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复杂,是稻瘟病常发疫区。病圃土壤肥沃、肥力均匀,排灌方便。田间布局按照文献[5]操作。区试品种(系)按季节正常播种育秧,采用水育秧,每品种(系)栽4行,每行10穴,单本种植,株行距16.5 cm×16.5 cm,其后插2行10穴诱发品种(系)。小区间隔45 cm,中间栽一行诱发品种(系)。病圃四周种植诱发品种(系)。增施氮肥,防虫不防病,人工除草,试验区周围栽保护行。

1.2.2 田间调查 苗瘟在水稻3叶期每品种(系)调查发病较重的20~30株;叶瘟在水稻分蘖盛期每品种(系)调查发病较重的20~30株;穗瘟在水稻黄熟期每品种(系)随机调查120穗,以穗瘟和主轴发病为主。计算发病率,病级划分及记载按参考文献[6]执行。

1.2.3 数据归纳 抗性综合指数=叶瘟病级×0.25+穗瘟病级×0.25+穗瘟损失指数病级×0.50,抗性综合评价的分级标准见表2。感病率=(高感数+感病数+中感数)/合计数×100%;抗病率=(高抗数+抗病数+中抗数)/合计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照材料对稻瘟病的抗性鉴定情况

共鉴定2006-2011年对照材料80次(份),鉴定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抗稻瘟病鉴定没有高抗和抗病对照材料,表现中抗的有1次,占1.25%;表现中感的有19次,占23.75%;表现感病的有40次,占50.00%;表现高感的有20次,占25.00%。6年对照材料的感病率分别是100.00%、100.00%、100.00%、100.00%、90.00%、100.00%,平均感病率为98.33%,总的感病率达到98.75%。

2.2 感病对照对稻瘟病的抗性鉴定情况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区试试验结果,每年均设了早、中、晚稻的感病对照(表4)。在早稻中,有3年达到高感水平,3年达到感病水平;在中稻中,有3年达到高感水平,3年达到感病水平;在晚稻中,6年均是感病水平。整体来说,每年早、中、晚稻的感病对照材料对稻瘟病均能达到感病或高感水平,且发病稳定。

2.3 区试品种(系)对稻瘟病的抗性鉴定

2006-2011年湖北省水稻区试品种(系)抗稻瘟病鉴定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在687份鉴定材料中,抗稻瘟病鉴定没有高抗的品种(系),表现抗病的品种(系)有5份,占0.73%;表现中抗的品种(系)有23份,占3.35%;表现中感的品种(系)有328份,占47.74%;表现感病的品种(系)有220份,占32.02%;表现高感的品种(系)有111份,占16.16%。结合各病级数量统计(图1)可知,所有区试品种(系)中,对稻瘟病表现感病的品种(系)多于抗病的。

由2006-2011年水稻区试品种(系)对稻瘟病的抗病率情况(表5、图2)可见区试品种(系)对稻瘟病的抗病率较低。从图2还可看出,水稻区试品种(系)对稻瘟病的抗性随年份推移,呈先下降、后平缓、继之上升再下降的特点,说明近年来湖北省水稻区试品种(系)的抗瘟性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时而上升时而下降,这可能与稻瘟病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异有关,同时也说明湖北省水稻抗稻瘟病育种还有待加强。

3 小结与讨论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除了与品种抗性、栽培管理有密切的关系外,还与气候条件和菌源数量有关[7-9]。特别是采用病圃自然诱发方法鉴定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时,病圃地点选择尤为重要。2006-2011年,研究共鉴定了水稻区试对照材料80次(份),结果表明区试对照材料有较高的稻瘟病感病率,感病率为98.75%。早、中、晚稻感病对照材料的稻瘟病病级为7~9级,达到感病或高感水平。试验所用稻瘟病抗性鉴定病圃设在湖北省远安县荷花镇望家村,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优势,区试对照材料和感病对照材料均能正常发病,且发病稳定,为水稻区域试验的抗病性鉴定打下了坚实基础。张舒等[4]对湖北省水稻主栽品种抗稻瘟病、纹枯病鉴定也将病圃设在湖北省远安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水稻区试品种(系)抗稻瘟病的鉴定结果表明,区试品种(系)对稻瘟病表现抗病的占4.08%,表现感病的占95.92%,感病品种(系)所占的比例大于抗病品种(系),说明水稻区试品种(系)抗稻瘟病的水平较低,这与林志强[10]和陈志谊等[11]对福建省和江苏省水稻品种(系)抗稻瘟病鉴定结果一致。2006-2011年湖北省水稻区试品种(系)的抗瘟性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可能与稻瘟病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异有关,也说明湖北省水稻抗稻瘟病育种还有待加强。

研究通过对2006-2011年湖北省水稻区试品种(系)抗稻瘟病鉴定结果进行分析,明确了湖北省近年来水稻区试品种(系)的抗瘟性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水稻新品种的合理布局和抗瘟性育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曾凡松,向礼波,杨立军,等.251份水稻品种(系)对稻瘟病的抗性鉴定及抗性多样性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2011,41(4):399-410.

[2] 张 舒,喻大昭,陈其志,等. 湖北省水稻大面积主栽品种对稻瘟病的田间抗性鉴定[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94-97.

[3] 刘晓梅,郭晓莉,李 莉,等. 1999-2008年吉林省水稻新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159-160.

[4] 张 舒,陈其志,吕 亮,等. 自然诱发条件下湖北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稻瘟病、纹枯病的抗性鉴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 25(3):236-240.

[5] DB42/T 157-2003,水稻白叶枯病及稻瘟病抗性鉴定操作规程[S].

[6] 杨仕华,廖 琴.中国水稻品种试验与审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 李明贤. 稻瘟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7(1):36-37.

[8] 刘晓梅,任金平,郭晓莉,等. 吉林省水稻新品种(系)稻瘟病抗性鉴定[J].吉林农业科学,2004,29(2):30-32.

[9] 颜 群,高汉亮. 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区试新品种(组合)对稻瘟病的抗性[J].广西农业科学,2006,37(5):540-541.

第7篇

关键词 水稻;稻瘟病;发生流行因素;防治对策;云南江城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104-02

稻瘟病是江城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年发生面积1 533.33 hm2左右。近几年,由于气候的不断变化,品种抗性的降低,其发生面积、危害程度日趋严重,特别是2012年和2013年,发生面积分别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8.9%和54.4%,产量损失达120~140 t,严重影响了江城县水稻生产的发展。本文就此病的发生症状及发生流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以便今后更好地指导防治。

1 发病症状

由于江城县特定的地理位置,立体气候下的立体农业特点显著,加之种植品种抗性的影响,水稻发育的各阶段稻瘟病均有发生,造成减产明显,减幅10%~20%,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1-9]。根据危害时间、部位不同,稻瘟病主要表现为节瘟、苗瘟、穗颈瘟、叶瘟。其中以叶瘟和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

1.1 节瘟

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逐渐围绕节部扩展[2-4],使整个节部变黑腐烂,易折断,发病早影响结实或形成白穗。

1.2 苗瘟

苗瘟一般在三叶期前发病,由种子带菌引起,受害后,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变褐卷缩枯死,若田间湿度较大,基部可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

1.3 穗颈瘟

穗颈瘟发病后在穗颈部初生褐色小点,扩展后可使穗颈变成褐色或黑褐色,在病部有灰绿色霉层。发病早而重的可造成白穗,发病轻时秕谷增多,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

1.4 叶瘟

叶瘟在秧苗三叶期后至抽穗均有发生。病斑主要表现为4种类型,分别为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和白点型,其中最为常见的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急性型病斑近圆形或椭圆形呈暗绿色水渍状,病斑正反两面均有褐色霉层,在天气转晴后,可转为慢性型;慢性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浅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1-9],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褐点型: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的老叶尖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局限于两叶脉间,不产生孢子;白点型: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3-5]。

2 发病流行因素

2.1 气候适宜

稻瘟病是典型的气候型流行性病害。当气温在20~30 ℃,田间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水膜保持6~10 h的情况下,稻瘟病容易发生。江城县年平均气温为18 ℃,年降雨量为2 260 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886 h,相对湿度为85%,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别是每年的6―8月降雨量占全年的60%~70%,而6月中旬至8月上旬,江城县一季中稻正处于分蘖盛期、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若遇阴雨天,就有利于稻瘟病发生流行。如:2014年7―8月连续的降雨天气,使国庆乡田房村种植的宜香673、丰优香占、冈优725平均稻瘟病发病率、病情指数、损失率分别为36.2%、13.6、18.3%;最高病穗率、病情指数、损失率分别为56.3%、29.1、30.3%。

2.2 菌源充足

由于近年来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多为妇女,在春季或秋季整地时,耕层较浅或不耕地现象突出,加之,发病田块管理粗放,稻草处理不及时或随处堆放,使得田间病源基数增大,以为下一年稻瘟病的发生提供了大量菌源。

2.3 品种抗性下降

目前,江城县主要种植的水稻品种多为冈优系列和宜香系列。由于同一抗病品种连续大面积种植,增加了病源菌对抗病品种的选择压力,加速了病源菌的适应性变异[1-6],使抗病品种短期失去抗性,成为感病品种。

2.4 肥水管理不科学

过分集中追施氮肥,不施或少施磷、钾肥,造成稻株软弱、嫩绿、徒长现象,使株行间密蔽,抗病性降低。在管水方面,深灌和冷水串灌、漫灌的现象长期存在,不能做到浅水勤灌,造成稻株根系发育不良[1-4],抗病力降低。

2.5 防治不合理

现在有些农户对稻瘟病危害认识不足,前期预防不够重视,出现大面积危害症状时才重视喷药,导致错过最佳防治时期。还有的农户为了省工、省事,采用几种药剂对15桶水喷施1 hm2田块的做法,防效甚微。

3 防治措施

3.1 减少菌源基数

对种子消毒。病草、病谷是稻瘟病菌的越冬场所,也是翌年的初次侵染源。水稻收获后要及早处理病稻草,要彻底烧毁已发病田块的稻草及草堆下的秕粒和空壳。发病田块不能用作后茬秧田。不能用病草催芽[4-6]、盖种、扎秧把。留种时,用盐水选种,清除病秕谷。

3.2 选用抗病品种

必须因地制宜引进新品种进行试种、选育,淘汰感病品种,从根本上减少病害流行几率。同时,在发病区域应及时调整主栽品种,推广抗病性高、丰产性好的品种,每年品种布局应搭配种植或轮换种植,以延长抗病品种的使用年限。

3.3 加强栽培和肥水管理

大力推广水稻品种生物多样性混栽技术,增加品种自身抗病能力,增强水稻抗逆性,控制稻瘟病的发生蔓延。肥水管理应根据水稻品种特性和地理水平,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科学配制基肥,不偏施、迟施过量氮肥,增施磷、钾肥,使稻株体内可溶性氮化物减少,促进根系纵深生长。合理用水,以水调肥,促控结合,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实行“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做到浅水勤灌,适时晒田。

3.4 加强监测预警

从水稻播种开始,认真监测其发生流行情况。特别是往年发病较重的田块,在水稻分蘖盛期、孕穗期、破口期等生育阶段,加大普查力度,根据水稻苗情、长势、长相,综合分析当地气象预报和历年发病情况,做出稻瘟病的发生趋势预报,及时、准确地发出简报。

3.5 及时开展药剂防治

3.5.1 突出穗瘟的预防。预防穗瘟要着重在抽穗期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孕穗末期或破口初期(即破口5%~10%时)施药1次。抽穗80%时施第2次,发病较重的田块灌浆期应补施药1次。防治对象为感病品种种植区或病害有发展趋势的田块。常用药剂有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40%异稻・三环唑悬浮剂1 000倍液[1-5];40%硫环唑悬浮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40%富士一号乳油1 000倍液。

3.5.2 抓好叶瘟的防治。防治从秧苗移栽开始用20%或75%可湿性粉剂稀释液浸秧根3~5 min[1-3],也可移栽前4~6 d用40%异稻・三环唑悬浮剂1 000倍液对秧苗喷施,带药移栽的秧苗,防效可达90%。对大田叶瘟防治,要及早控制发病中心,一旦田间出现急性病斑而天气又有利于病害发生时,应及时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40%异稻・三环唑悬浮剂1 000倍液喷雾,叶瘟要连防2~3次。

4 参考文献

[1] 姜虹.浅谈江城县稻瘟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20):96.

[2] 张仁义.水稻稻瘟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5(1):61.

[3] 于海燕,赵兵,徐环宇,等.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148-149.

[4] 梁章灯,刘昌便,彭长华,等.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130-131.

[5] 张德承,王雪青,黄家泺,等.高寒山区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吉林农业,2014(3):84-85.

[6] 褚孝渭.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4(9):66.

[7] 司兆胜,宫香余,.水稻稻瘟病流行因素及绿色防控措施[J].北方水稻,2011(5):41-43.

第8篇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药剂筛选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005

稻瘟病是水稻诸多病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其危害性强,会大大影响水稻的质量与产量,减产量达到将近一半,情况更为严重的可能会导致颗粒无收。水稻患上稻瘟病后,主要会危害水稻的叶片与节点部位,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极易产生很多白穗,进而引发绝产的情况[1]。为此,开展以下试验,旨在从中筛选出更有高效的稻瘟病防治药剂,可为后期的水稻种植提供借鉴与依据。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在本次试验中,供试的水稻品种为:两优667。试验中的药剂有:20%好力克WP(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35%拿敌稳EC(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10%春雷霉素WP(华北制药集团制剂有限公司)、20%咪鲜胺WP(沈阳化工研究院实验厂)。

本次试验的实施,试验基地的位置选择在梅口乡麦坑村门前段,此区域的土壤为灰泥田,其中富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有机质含量高达4.62%,速效磷含量为21.2 mg/kg,速效钾的含量为206.8 mg/kg,碱解氮172.9 mg/kg,土壤呈现弱酸性,pH值为5.8。该种植区属于老稻田,灌溉是采用水渠的方式。

1.2 试验设计

在本次实验中,总共设置6个处理,每小区的种植面积为25m2,2次重复操作,运用小区对比的方式来开展试验,获取相应的试验数据[2]。水稻的播种时间选择在5月15日,6月15日进行插秧。插秧完毕后,还要及时做好相同的田间管理工作。

1.3 调查方法

处在孕穗后期时,开始喷施稻瘟病的药剂,药物喷施后的1周、2周各做1次数据调查,调查采用“之字形”取样法,每小区取5个点,每点取5从,共查25从,用分级法调查总株数、病株数、计算病情指数及校正防效。

分级标准:叶瘟:0级:无病;1级:仅有小的针尖大小的褐点;2级:较大褐点;3级:小而圆以至稍长的褐色的坏死灰斑,直径1~2mm;4级:典型的稻瘟病斑或椭圆形,长1~2cm,常限于两条叶脉间,病斑面积不足叶面积的2%;5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小于10%;6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10%~25%;7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26%~50%;8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51%~75%;9级:全部叶片死亡。穗瘟和节瘟:0级:无病;1级:发病率低于1%;3级:发病率为1%~5%;5级:发病率为6%~25%;7级:发病率为26%~50%;9级:发病率为51%~100%。

病情指数=〔各级发病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株(叶)数×最高级代表值〕×100;校正防效(%)=〔1-(CK区药前病指×处理区药后病指/CK区药后病指×处理区药前病指)〕×100;具体的药剂使用情况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对水稻稻瘟病的影响

通过对表2的分析,了解到在6种处理中,对水稻的叶瘟病防治效果最佳的是春雷霉素+咪鲜胺,2种药物进行结合,施药后1周的防治效果达到75.6%。其次是好力克+咪鲜胺处理,1周后的防效为65.8%,好力克+春雷霉素防效为63.4%,咪鲜胺1周后的防效为61.1%,拿敌稳1周后的防效为58.8%。而在水稻褐变穗的防效方面。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了解到好力克+咪鲜胺的处理效果最佳,防效达到 70.7%;春雷霉素+咪鲜胺处理的防效为67.8%;好力克+春雷霉素处理与拿敌稳处理的防效相当,均为 60.4%;咪鲜胺处理的防效达到59.2%。通过以上数据的有效对比和分析,针稻瘟病中不同的症状,不同的药剂会显示出其不同的药效,在水稻叶瘟病的防治上,春雷霉素+咪鲜胺混合处理的防治效果最佳,而在褐变穗的防效方面,好力克+咪鲜胺混合处理的药效最佳,能及时遏制住病害的蔓延与侵袭,进而提高水稻的质量与产量。

2.2 室内考种调查

通过对表3中相关数据的分析与对比,在众处理中,水稻产量较高的当属春雷霉素+咪鲜胺,产量高达608.5kg/667 m2,与对照组相比增产1.82%。好力克+咪鲜胺次之,产量达到606.3kg/667 m2,这两组处理的差距较小,且好力克+咪鲜胺处理在产量方面较对照组增产1.47%。

3 讨论

经过一系列的试验探究,了解到各类处理对水稻稻瘟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相较于对照组CK(清水)有了明显的改善。在众处理中,对水稻的叶瘟病防治效果最佳的是春雷霉素+咪鲜胺,防效达到75.6%;在褐变穗方面,好力克+咪鲜胺的处理效果最佳,防效达到 70.7%。在产量方面,春雷霉素+咪鲜胺、好力克+咪鲜胺的药效较好,并提高水稻产量。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敌瘟磷;稻瘟病;穗颈瘟;田间药效

中图分类号: S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82-1

敌瘟磷(edifenphos)属于二硫代磷酸酯类杀菌剂,具有很强的内吸性,对稻瘟病菌的几丁质合成和脂质代谢有抑制作用,使病原菌失去繁殖和侵染能力,从而达到杀死病原菌、防治病害的目的。除对稻瘟病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之外,还对纹枯病、胡麻叶斑病、小球菌核病、玉米大小斑病、麦类赤霉病等亦可防治。另外对人畜无毒、无残留、无污染,符合现代环保要求,适合生产绿色食品使用,高效低毒的杀菌剂[1]。

30%敌瘟磷乳油是广东省佛山市盈辉作物科学有限公司在国内独家经营该品种的企业。为了明确敌瘟磷制剂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用药量等使用技术,为进一步大面积应用提供依据,2010年我们进行了敌瘟磷等防治水稻稻瘟病田间药效试验。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30%敌瘟磷EC(佛山市盈辉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对照药剂:40%稻瘟灵EC(澳大利亚纽发姆有限公司),市售;

75%三环唑WP(浙江锐特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1.2 供试品种及防治对象

试验作物:水稻品种为水稻空育131。

防治对象:水稻稻瘟病(叶瘟、穗颈瘟)。

1.3 试验地及种植情况

试验地设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土壤类型为轻度沼泽化草甸土,有机质含量1%左右,pH6.2。试验小区秋翻地,春整地,人工整平,5月10日水整地,5月22日插秧,插秧规格20cm×16.6cm。小区单排单灌,排灌良好,田间管理实行常规管理。

1.4 试验方法

共设5个处理,处理1:30%敌瘟磷120mL/667m2;处理2:30%敌瘟磷100mL/667m2;处理3:30%敌瘟磷80mL/667m2;处理4:40%稻瘟灵100mL/667m2;处理5:75%三环唑25g/667m2;处理6:清水对照(ck)100/667m2。试验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每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24m2。于7月7日水稻破口期及7月22日水稻孕穗期各喷雾一次,喷液量为45L/667m2。

1.5 调查时间及方法

1.5.1 调查时间 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第2次施药后15天调查病害。

1.5.2 调查方法 水稻稻瘟病采用对角线取样的方法调查,每处理取5点,每点取10株,共50株,3次重复,计算出稻瘟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2]。

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计算方法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3]。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水稻的安全性

供试药剂30%敌瘟磷乳油对水稻安全,不影响水稻抽穗、开花和灌浆。

2.2 防治效果

30%敌瘟磷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效果30%敌瘟磷乳油防治水稻稻瘟病,药后15天,叶瘟、穗颈瘟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见表1。

3 小结与讨论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

(1)30%敌瘟磷三种不同处理对叶瘟的防效分别为97.0%、92.2%、89.1%,试验剂量内与两个对照药剂处理相比,药效高于或不差于对照药剂。

(2)30%敌瘟磷三种不同处理对穗颈瘟的防效分别为91.6%、86.4%、82.2%,试验剂量内与两个对照药剂处理相比,药效高于或不差于对照药剂。

(3)30%敌瘟磷EC防治水稻叶瘟每667m2用药量以80mL为宜、30%敌瘟磷EC防治水稻穗颈瘟每667m2用药量以100 mL为宜。稻瘟病严重时,可以适当提高用药量。对水稻安全,于水稻破口前期和齐穗期施药两次,可有效控制叶瘟、穗颈瘟为害。

(4)敌瘟磷为国内厂家生产,与同类型的进口药相比,具有更好的性价比,可以在水稻种植区大范围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夏娇.30%敌瘟磷乳油的气相色谱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04,17(1):9-11.

[2] 王斌,安德荣,高峰.1.2%瑞拉菌素EW防治水稻稻瘟病的田间药效试验[J].中国稻米,2009,4: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