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论文

时间:2023-05-31 14:56:06

导语: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做出了比较深层次的论述,并就如何提高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证,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情况,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心理素质要大力改善。

由于市场经济的完善,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形势,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大任务重,尤其是面对社会的竞争复杂性,要教育大学生在学校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此,我们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应当明确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教育大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二是教育大学生增强顽强意识和风险意识;三是教育大学生增强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长期以来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总是注重思想素质的教育,忽略甚至严重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形成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不少人在心理素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问题。其主要表现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学校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老师的配备和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二是学生普遍认为心理素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并不十分关注;三是学校在心理素质教育上存在诸多不切实际的方式方法。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作为高等院校来讲其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我们在寻求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时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一、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年来,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工作一直在抓,上级也在三令五申地强调,在高校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也得到相应的重视。但是,由于就业压力和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综合素质的提高相对来讲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校抓大学生综合素质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实际上偏重于智育或考试,对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未能全面地给予关注和重视;有的学校在抓大学生综合素质时,不善于合理地发挥大学生本身的优势,未能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展各项有益于综合素质提高文体活动。依据高校的现状,应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新形势的需要和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知识、行为规范、健康体质等等。高校在对学生教育中不仅要抓好思想政治、公民道德、行为美德、政策形势的灌输与教育,而且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各种有益的文艺体育等娱乐与健身等方面的活动。

第二、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学生的自主能力实际上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学生进入大学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大学生不但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交往等能力。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心胸宽广,思路敏捷,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关心帮助同学,与同学和谐相处共同进步。高等学校在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力中,一方面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们自己去组织去作主,以得到更多机会的锻炼提高。另一方面,校、系和班级在配备学生干部时一定要定期轮换,要让更多的学生在学生各个层次的干部岗位上得到实际锻炼,对缺乏组织协调能力或胆量不大的学生必须要推举到学生干部岗位上学习提高得以锻炼,这对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式。

第三、全面普及学生的心理保健。心理保健的普及主要是使大学生们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保健的要决,这些要决不外乎这样几种:一是要自立自强。大学生们凡事都不要去依赖别人,要养成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解决困难和完成任务的习惯。否则,就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二是要宽厚善友。大学生们要宽厚待人广交益友,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更要放宽责备的心态,遇到对方有过失时,应尽量避免发怒,善于与新老朋友同学保持联系,增进团结与友谊,在经常帮助和关心别人的同时,也会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些都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三是要知足常乐。一方面对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要去发牢骚和斤斤计较,要善于在较差的环境条件下做出好样子,干出好成绩。另一方面,在同学之间不要去比生活条件,要比学习进步,要勇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立足把小事和身边的事情做好,经常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心态。四是要培养兴趣。大学生们在学校的紧张繁忙的学习中,要善于经常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就要及时动手去做,以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增强生活情趣,从而满足不断追求的快乐感。五是要量力而行。首先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地制订出学习和生活的计划,按部就班地按计划去做,这既可以减少忙乱感和压力感等心理负担,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加强身心适应能力。再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订计划不要太紧,要适度,对人对事不能苛刻、绝对,要学会多角度去看待问题,要善于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事情,这样就有利于自己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就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健康心态。参考文献: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育;教学策略

伴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革,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将面临更多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因素导致的困惑、矛盾和冲突,极其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紧迫,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深入探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笔者结合体育教学实践经验,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切入点,不断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策略模式,从而通过体育教学的途径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提升。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生理机能,而且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学生面对来自社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经常会出现学习困难、环境适应性不良、人际交往紧张、恋爱困惑等方面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焦虑、羞怯、闭锁、抑郁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更有甚者发展到轻生自杀的局面。根据部分高校新生入学心理测评结果统计显示,大约有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有轻生念头、自信缺乏、怀疑自己有心理问题等方面的人数明显增多。同时,心理健康不良已经成为大学生辍学和退学的主要原因,据北京市16所大学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严重影响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不足。在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一直备受关注的是大学生的生理健康,重在培养和挖掘大学生生理素质方面,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目标作为体育课程的附属功能,体育课教学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视。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技能,强调运动技术水准,通过动作讲解和示范的模式开展简单的教学,忽视高校体育课对修心养性、锻炼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欠缺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到体育课教学环节。

(2)大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认知偏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重视不足,在认知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认为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只是单纯修满学分的需要,不是主动积极地参与,即使是参加体育运动也是怕脏怕累怕吃苦、担心训练动作不标准被讥笑,宁愿留在教室、图书馆看书或宿舍上网娱乐,特别是部分女学生抗疲劳挫折的能力差,锻炼的积极性弱,经常寻找和编造借口逃课等。大学生忽视了体育锻炼.对减轻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的积极作用。通过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使人转移负面的情绪,达到并实现心情愉快、情

3.体育教学通过系列社会化活动训练,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以个体或群体形式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学生以相互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方式开展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容易形成特定的社会化环境氛围,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供契机,为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篮球和足球比赛中讲究的集体协作和默契配合,能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深化。

4.体育教学通过促进运动中的自我体验,推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信心的树立。体育教学通过相关运动项目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正确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感知、自我评价等,使自己对自我能力素养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在正确认知自我的基础上,才能不断修正自邑的认识和行为,主动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心理品质和能力素养,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稳定的自信心和提升自我效能感。

5.体育教学通过情绪调控方式方法的讲授,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通过体育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各种体育手段来合理宣泄情绪的方式方法,如心理调节训练法、激励调节法、自我宣泄法等,让学生及时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来宣泄调控负面的情绪,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品质。  三、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切入点的高校体育教学策略的思考

1.高度重视体育教学,始终贯穿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高度重视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始终坚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理念贯穿到体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体育运动不断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塑造学生优良的综合素质,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体育教学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重点突出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2.塑造体育教师优良的心理品质,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体育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体育教学技巧能力,而且要求体育教师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教师优良的心理品质使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成为可能,为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奠定了基础。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稳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提升教师的心理品质。相反,体育教师不健康的心理情绪将直接破坏课堂心理环境,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使体育教学的心理健康功能失去真正的内涵。

3.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和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在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方面: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选取要适应学生身心的特点,照顾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体育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内容,同时,不断挖掘教学素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内容,通过讲授、示范、讨论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通过设置游戏比赛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等。在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情境方面:可以事先布置好场地,精心设计器材安置方案,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情境感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帮助学生愉快地投入到体育教学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心态,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

第3篇

[论文摘要]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高校体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途径和方法。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 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

2.2 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3 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

3.2 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3.3 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4.1 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2 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教改力度

体育教育必须具备健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具备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体育教学中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选择最佳的教法很重要的,要实现体育教学健身健心的目标,教师就必须集思广义,挖掘教法,把"快乐体育"带到教学中去,因为"快乐体育"是以快乐为导向的渐入佳境的一种启蒙的诱导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第4篇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他们心理素质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而从在校大学生心理现状来看,他们身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来自学业竞争、人际交往、自我评价等方面。为有效解决这些心理障碍,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健康观、培养其健康的学习心理,并通过开设心理门诊、进行心理咨询和测量、建立心理档案、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等方面进行教育与转化。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一)来自学业竞争的心理障碍

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有幸进入大学的人往往以竞争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一片赞扬声与羡慕的目光下,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是,在群英荟萃、强手如林的新环境中,以往的优越不复存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挫折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能正确认识理想中的自我和摆在他们面前的客观现实,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致使一些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引起心理失衡。

(二)来自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在陌生的环境中寻找良师益友,以求得被人理解和接纳是大多数新生强烈的需要。但由于交往的机会较少,缺乏主动性,加之青春期的心理闭锁等原因,同学之间不易吐露真情,交换思想,致使一些大学生由于自己找不到知己而闷闷不乐,有的因不被别人理解而惆怅。他们内心矛盾、焦虑、抑郁、感到孤独,缺乏一定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三)来自自我评价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基本上能从理论上较客观地评价自己,有较明确的自我主张,但有时他们义过高地估价自己,实际上又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他们常常面临着自我否定的心理冲突。这种冲突带来对自己的怀疑和厌恶,使自己陷入白卑与孤独,无论对自己估价过高还是过低,都容易失去心理平衡。

(四)来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性心理障碍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在生理上性机能己充分发育,性意识体验也十分强烈,但是,社会道德准则、法律规范又使他们理智地对待生理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心理矛盾。有的大学生由于没有处理好这一矛盾而为性问题烦恼、焦虑。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以及文化科学知识的前提,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基本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一代新人的培养。明确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问题,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素质,促进人格成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点之一是树立积极的健康观,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随着两个文明的发展和提高,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但社会的发展又迫使人们卷入一个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各利,生活刺激增多、污染严重的境况之中。面对生活环境的变化,选择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个体身心健康相统一的生活方式,是实现人们期望的根本途径。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

(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

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健康的学习心理对大学生完成学业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不健康心理主要有:惰性心理、厌学心理、惧考心理、怯场心理、舞弊心理等等。一年级新生刚刚从紧张、高竞争的中学生活来到相对独立的大学学习、生活环境中,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尚未掌握大学的学习规律,依靠教师的心理还未完全克服,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考取大学的都是中学学习的尖子,一旦在大学竞争压力下受挫折,就容易产生心理失衡。针对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这些不健康心理,加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三)开设心理门诊,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就是通过咨询者与被咨询者的交谈接触的过程,给被咨询者以心理健康知识的指导和帮助,并进行心理卫生的宣传教育,从而提高其适应能力,缓解心理紧张和冲突,解决心理上的困扰和精神上的苦恼。其主要内容是:宣泄、疏导被咨询者的情感以缓解情绪压力;协助被咨询者改善认知结构,以正常经验取代旧的不正常的经验,树立对人、对己、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正确观念和态度,为被咨询者在日常生活中重新建立与人相处的和谐关系,培养其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和行为习惯。

(四)进行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第5篇

一、领导重视,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安全理念的新发展

学院领导重视学生心康工作,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学校的基本职责,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院成立了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为主任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规划和领导全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各项教育辅导活动,并不断在经费、场地等方面尽可能地给予支持,使我们能在实践中探索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工作模式。

二、遵循发展性原则,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作为终极目标

近几年来,我们在不断总结经验,认识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并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还要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领域也不单是学生的健康,还包括其自我评价、社会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科学思维、职业心理、婚恋态度、潜能开发、求职择业等,重视的是学生全面而均衡的发展。我们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以及通过广播、墙报、专题讲座和主题活动等形式,普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和面谈、电话交流等形式的个别心理咨询,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通过心理咨询、访谈调查与心理测量,帮助有关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需要给予心理辅导的学生,并且掌握一般学生的心理状况;重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学会自我调节、自我负责。

三、多管齐下,多方结合,形成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按照教思政厅【2011】5号和粤教思函【2012】1号文要求,学院决定从2012级学生开始,每年在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覆盖全体新生;在其他学期开设配套的心理选修课,形成心理健康系列课程体系。特别是必修课,我院开足了36课时,2个学分,走在全省高校前列。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心理训练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既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又能通过科学的途径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二)普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有效地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我们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积极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开展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立于2008年,是一个由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学生自己组织并管理的社团。心理健康协会一直本着“自助助人”的宗旨,活跃在青青校园中。自成立以来,心协在心理咨询中心的指导下,开展了许多有影响的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心协的许多骨干成员,也从最初的对心理学有兴趣变为很好的朋辈心理咨询员。心协因其工作的出色和在同学的广泛的影响,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社团”。

在课外教育指导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三)个别辅导与团体活动相结合。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除固定值班时间外,只要学生有需要我们都随时接待咨询,此举得到了学生的好评。从咨询的内容看,主要以心理发展和心理适应方面的问题为主,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类:人际关系、学习、情感、情绪调节、就业等。还有一些是心理障碍问题的咨询,主要包括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同性恋倾向等问题。

咨询老师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心理知识,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心理疑问,指导他们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看待并化解这些心理矛盾或心理冲突,避免踏入心理误区,使之走出心理困境,获得心理平衡与心理健康。例如机电系一女生因失恋精神恍惚,就在她感到很无助甚至想自杀时,在同学的劝导下她来到心理咨询中心。她向老师倾诉了积郁在内心的痛苦和烦恼,在倾诉和与老师交谈后,她心情逐渐恢复平静,并对自己的情感与恋爱观有了重新的认识。经管系有一位女生,也是因为情感问题,用一种非常奇怪的行为,即趁夜深人静时在女生宿舍楼的垃圾桶里捡剩饭剩菜吃。终于有一天被人发现了,辅导员便带她到中心来咨询。她在咨询员的引导下,内心矛盾的她把心中的苦闷一股脑地倒了出来,顿感轻松多了。咨询员通过合理信念法使她认识到自己的想法的不合理,并用行为疗法帮助她改变了“异食癖”。

除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外,我们还组织开展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如“学习压力的减轻”、“如何提高自信心”、“同性恋话题”等,每次人数10—30人。参加的学生们表示,这些活动使自己在澄清模糊认识和宣泄负面情感的同时,还学会了与他人分享内心感受。

(四)心理咨询与心理测量相结合。为了更加便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我们积极开展心理普查和有针对性的心理测查活动,以便建立心理档案,同时帮助大学生客观、科学地认识自我,找出个性优点,克服个性缺陷,为培养健全人格打下良好基础。如:对新生采用UPI(大学生人格问卷)和SCL—90量表进行测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在统计分析结果中发现心理问题较明显者,便预约进行个别咨询;对于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采用MMPI明尼苏达多相测验量表加以复查,以便及时判断出问题的倾向,作出客观的分析和指导;对想了解自己个性的学生,采用卡特尔16PF人格量表来满足他们的要求。探讨来询者较深层次的一些心理症结,并帮助他们建立新观念和新的行为模式,指导他们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和开发自身潜能。

(五)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通过日常的教育与管理外,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以界定不同群体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从而使不同心理健康需求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发展的能力。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申报了市级和院级教科研课题各一项,参编和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和《心驻向日葵-心理健康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等教材和著作,撰写了10余篇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科研论文;在多次学术年会上,我们有3篇论文获奖。

(六)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我们注重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我院每年定期举办“三生”教育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其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帮助自己或者周围的同学解除心理困惑。很多高职生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较理智,而事实上他们的心理大多仍处于成熟与幼稚的边缘,缺乏稳定性,容易冲动。此时内化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行为的指导显得特别重要。

因此,加强“三观”和“三生”教育可以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进行,让学生感受到更为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在潜移默化中将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让它们成为学生行为处事的准则。

第6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生活学习中的挫折、生长发育中的性心理问题、择业等问题而引起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这一环节来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予以解决。

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大学这块沃土上,人们已经习惯了岁月如歌、青春如画,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与否又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在多年高考的重压之下苦熬出来的学生跨进了大学的门槛后,卸下了沉重的包袱,面对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思想上极易产生轻松情绪。再加上进人大学后又没有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造成了一些大学生无所事事、精神姜靡、学习上没有动力等不良倾向。

“磨刀不误砍柴功”,首先,我们先谈一下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据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从高中到大学是一个很大的跨越,在中学时时刻刻有老师的指导与监督,而在大学环境十分宽松,一切都靠自己自觉。高中与大学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完全不同,这就导致一些新生进人大学的门槛后不知自己该干些什么,学些什么,于是心里觉得空虚、无助。

2.自我认知失调。在高中时,许多人是学习的尖子,老师的宠儿。尤其是考上了大学,家长自豪、老师夸奖、亲朋赞扬、同学羡慕,自己十分有优越感。但一进大学后,发现人才荟萃,高手如林,于是便失去了原来学习尖子的地位,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挂伤,从而导致一些大学生自卑,自信心下降,缺乏进取心。

3.人际关系的障碍。大学就像是一个小社会,里面形形的人都有。有的人因生性内向很难敞开心扉,自我封闭,不愿融人集体中。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一切都是以自己为中心,这样难免就会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麻烦。还有一些人是因得不到别人的理解而感到失落惆怅。长此以往,他们的内心充满矛盾、焦虑、抑郁,感到孤独,缺乏一定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4.生活学习上的挫折。由于大多数学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呵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很少遭受到严重的挫折,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遭到挫折时就束手无策了。诸如碰到了父母离异或过世,考试没考好,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等情况,这都给人以很大打击。在高校中有一些贫困生,他们出生贫寒,于是思想上极度自卑,不愿提起自己的身世,不愿接近其他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敢与别人攀比,这类学生往往十分敏感,也很容易产生因达不到目的而产生的报复心理。例如云南大学马加爵杀死自己的室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还有一些大学生在感情上受到挫折,于是一味不振,甚至选择了自杀。

5,生长发育中的性心理障碍。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性机能已充分发育,性意识也十分强烈,但是法律规范又让他们理智地克制自己的情感需求,这就使他们产生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矛盾,因而一些人产生烦恼,焦虑的情绪,更有甚者,他们会因一时冲动而“一失足成千古恨”。

6.择业的困难。大四的学生面临着人生的一重大抉择—就业。由于高校的扩招,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工作分配制”、“铁饭碗”早已是很久远的事情,许多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为工作无着落而心急如焚,在工作与考研之间抉择,这让大学生们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不免让他们产生不良、不满的情绪。

据调查,近年来,在高校中屡屡出现大学生所做的一些不良行为。河北某高校一女生从12层的高楼上跳下,她在遗书中写到,家里本来就贫困不堪,刚刚又遭遇极大变故,自己不能担负起振兴家庭的责任,所以只有以死来求解脱。另一位已顺利与用人单位签下合约的毕业生,仅仅因为“单相思”,在吃安眠药自杀未遂的情况下,再次在家里偷偷喝下了农药,绝然走上了不归路。兰州铁路运输技工学校的新生李得怀,刚人学三天,因拒绝高年级学生的“例行搜身”,竟被学生会干部组织学生殴打致死。还有“马加爵事件”、“清华大学博士生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砷中毒事件”等,这些都出自大学生—天之骄子之手,着实让人感叹和心寒。这些事例值得我们引起高度的重视与深深地思考。

“窥一斑而略知全豹”,从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中足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必须开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环节。

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建立起来的档案材料,主要包括个体学习与生活的部分背景材料,心理发展变化特点简介,心理咨询记录,心理检验结果等。建立并充分利用大学生心理档案,对全面客观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扎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快大学生个体与整体心理素质的切实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过程中,应注意好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明确大学生心理档案的收集范围

任何档案在收集过程中都有其明确的收集范围,大学生心理档案也不例外。首先要收集的是大学生的最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年级、宿舍号及联系方式、身体健康状况。其次是学生的家庭情况,如家庭成员结构,父母的职业,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对父母教育方式和家庭气氛的概要评价,本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最重要的是要收集大学生的心理测验情况,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人格测验如个性偏好测验,实质测验等;2.能力测验;3.情绪评论;4.职业咨询测验等。同时要收集的还有大学生的综合印象,有无兴趣特长,同情心强弱,生活变故,负面情绪表现,心理创伤史,失眠情况,轻生意念,自我对身心健康状况的评价,以往接受咨询或治疗史,需要咨询的问题,心理咨询记录,咨询时间,主诉内容,观察印象,交流情况,心理问题的性质,疏导措施及效果评价,反馈信息,接待人员等,其他情况如日记、书信等等。

二、明确管理机构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必须明确管理机构和专人负责,大学生心理档案通常应由学校的心理教育机构负责建立。为了保证学生心理档案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科学性,还必须落实人员来做好这一工作。缺乏相应机构和专业人员,即使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也很容易流于形式,失去利用价值。

三、建立心理档案管理条例

大学生的心理档案与一般的档案相比,具有严格的保密性,除经本人同意和特殊情况外,他人不得随意翻阅。为了做到严格规范,管理有序,负责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机构必须制定心理档案管理条例,对心理档案的管理机构的分工、收集、整理、供阅、保管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并落实责任措施。

四、建立科学的分类体系

随着大学生心理档案的逐步建立,其数量必定会十分浩繁,因此,为了以后查询利用方便,必须建立科学的分类体系。首先可以借鉴已有的档案工作分类体系,可以将其按年度一姓名(性别)一院(系、所)一专业来进行分类。将所有收集起来的学生心理档案分门别类进行排列,并同时编排出目录,可以以姓氏笔画,也可以以所在单位、年级为标准编排。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的普及应用,档案存储的数字化成为发展趋势,因此,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应积极引进现代化管理手段,充分运用测验,统计分析及管理软件,处理和建立好学生的心理档案材料,以更方便迅捷地利用学生心理档案的相关资料,提高工作效率。

五、加大对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研究利用力度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最大目的是为更好地开展心理教育服务,更好地为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服务,所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关键任务是如何加大对这些档案资源的利用力度。

要加强对所收集的大学生档案的调查与分析,从中找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因素。对发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应去专科医院找专聘心理医师定时进行心理干预,必要时结合药物治疗,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其次是要对利用的效果进行及时对比分析,为以后解决类似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留下宝贵经验,对已取得的经验予以及时推广。

同时要不断在实践中完善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体系,使大学生心理档案收集内容越来越丰富,体系越来越科学,使之成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宝库。

第7篇

【论文摘要】团体心理辅导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它的开展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率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转变的需要,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仅仅把问题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不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补救性模式逐渐转向发展性模式。[1]20 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内地,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2]通过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并积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让团体来陪伴成员在人生路上克服种种难题和障碍,积极快乐地踏上成长路,充分发挥潜能,迈向丰盛人生。实践证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普通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增进心理健康。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辅导相比,团辅更符合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更能体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3]总之,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

1、高校中团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高校中自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团体。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必须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提供的发展性团体内容形式多样,并针对不同团体的不同需要。

2、受教育者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要面对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

“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问题和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心理辅导员如果把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仅局限于个别辅导的话,他也就限制了自己可以提供服务的范围(Gladding,1996)。”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就是为参加者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景。例如生涯决定、认同问题、男女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3、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

在团辅中,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

4、 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团体的场合认识老师,或者体验到与老师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过去的疑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开老师。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团体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心理教育效率的需要

1、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交往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一般说来,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个体辅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系)为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4]

3、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

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需要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者在对心理健康标准加以界说时,倾向于社会适应标准(或称生存标准)。在大部分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大多只反映了个体良好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5]。生存标准显然强调适应,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基于这一基本的心理健康观,使得学术界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的发展标准,并在界说心理健康标准时,已经在尝试生存标准与发展性标准的结合。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正在成为心理健康的两大基础标准。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具体体现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

大学生进入大学,经历着重要的人生转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成长、心理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对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都得到实现的冲动。”因此,马斯洛认为,心理工作者要是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一般常态心理者(心理基本健康,无明显的心理冲突,能基本适应环境),而不是严重患者,那么少量的时间就会有更大的收获。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代年,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把为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援助、支持、矫正、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这远远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性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高校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四、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含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层次素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其他素质不可能培养起来。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6]。而团辅正是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工具,在这方面它具有个体心理辅导所无可比拟的功能。因此,开展团辅是高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对帮助学生改变和成长有其独特的效能,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在其所得到的帮助是在个别辅导中不能获得的。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等。所以,我们在大力推进高校开展团辅的同时,还要兼顾个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开展,真正发挥出为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封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模式探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

[2]苏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悉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3][6]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摘要: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以及日渐加剧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对人们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作为我国人才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工作中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其走向社会后快速改变角色奠定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课程,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及心理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进行了简要论述。

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是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其对我国经济发展、国防科技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心理承受能力、人格的健全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其是现代人们如何适应社会发展、保障我国社会稳定的关键。近年来,具有高学历的人才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自杀、自残等事件时有发生,究其根源是由于这部分人群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资讯与教育,心理承受能力过低造成。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日渐增加,高校也正在寻求一条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全心理的途径。

1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我国高等人才综合素质与思想政治基础的重要阶段,其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对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更关系到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工作与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工作,其是学生良好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教学过程。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其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学生思想层面的教育,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这也造成了现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诸多的现状。为了顺应现代高等教育综合素质培养的需求,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教学工作中结合信息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以此为培养现代大学生健全的心理提供基础的学习条件,为大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的了解奠定基础。

2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2.1 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促进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由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侧重的因素导致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思想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虽然在教改的风潮中这一现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师传统教学方式与教学思路的限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任然偏低。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高校应强化对思想政治教师教改信息的教育、强化思想政治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以科学的教训内容设计以及对思想政治教学大纲的透彻分析为基础,加快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为当代大学生能够接收到正统的、细致的、科学的心理教育提供基础条件,以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2.2 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结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仅能够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其还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德育教育工作等有着重要的印象。通过其双向促进作用,为培养现代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结合的研究与分析可以看出,现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应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健康的心理机制形成入手,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培养现代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使学生能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其能够具有健康心理,为其工作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高校与思想政治教师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使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以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深入大学生的生活、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基础,针对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侧重,以此促进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思想政治教学中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以对心理健康认识与忠实的提高为基础,以思想政治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为重点,运用现代高校氛围影响,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

3 以相关研究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相关的研究也正处于基础阶段,这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资料与理论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还需要高校院系以及相关的研究机构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将健康心理作为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中的《大学生心理辅导》、《普通心理学》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辅助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根据现代高校校园网络发展的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还应在校园网络对应的版块添加相应的心理教学内容,为大学生的便捷查看、学习提供便利的条件。

4 以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服务

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问题调查中刻意发现,97%以上的学生不认为自己存在心理问题、并不愿意接受相关的咨询服务。这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存在心理问题时不能得到及时的诊疗,影响了其健康心理的形成。针对这样的情况,通过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中相关内容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解答为其心理咨询提供信息渠道,促进心理健康培养的开展。而这一过程的开展中,仅需要思想政治教师在相关的教学内容讲解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引导,以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以及道德品质的教学结合,促进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其是我国高等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要高校与思想政治教师强化对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系的认识,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侧重与引导,以此使现代大学生能够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为心理健康培养提供思想基础,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养成与培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结合为现代大学生提供科学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不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我国经济建设所需的高等人才心理健康教育、降低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走向社会后的心理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晓云.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分析[J].政治教育资讯,2009(6).

[2] 王利强,李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0(1).

第9篇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使得一些人存在严重的心理疾病,大学生自卑、抑郁,甚至自杀、同室相戈时有发生,这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及时建立诚信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给予他们有效的心理疏导,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251-02

当代的大学生们从五湖四海来到各所大学,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家庭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有的农村孩子进入大学后,适应不了城市生活。在高校中,学生家庭贫富悬殊,一些家庭条件差的贫苦学生有很严重的自卑感,他们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有的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成绩差,他们沉迷于网络,上网聊天,玩游戏,性格暴躁,骄横跋扈。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压力大,几门课不及格,论文不过关,拿不到学历证书,在压力之下,觉得无颜面对父母、学校,就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还有的学生因为搞对象出现矛盾,不能正确处理感情问题,一时想不开选择自杀。经济的压力、学习的压力、竞争的压力、就业的压力、情感的挫折给在校的大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应把它纳入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有效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就可预防心理异常学生极端事故的发生。尽早发现并及时地做好疏导和教育工作,一定能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困境,迎接阳光灿烂的未来。

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使之成为一种制度常态,在当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样做是一种极富人性化的关爱之举,为当代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体现了党和政府、学校对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如果他们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学到的知识再多也枉然,有的甚至成为高科技犯罪的“犯罪之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

建立诚信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首先了解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三方面的心理素质:一要有五种意识,即:竞争意识、进取意识、风险意识、自制意识和自信意识;二要有开放的人格,即:自我开放、接纳他人、开朗灵活;三要有健康的心理状况,也就是说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效能,并能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结构以达到与外界的心理平衡。光靠教育是远远满足不了人才需要的,还要靠自我教育,而“档案”正是为学校提供了了解学生,把握个性,适时进行心理疏导的依据。

那么,心理健康档案就是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主要包括智力、人格和问题倾向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量化和非量化两方面。主要服务对象一是为辅导员老师,学校的教育管理因材施教提供依据,使教育和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化;二是成为学生了解自我,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心理潜能的助手;三是为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架起一座桥梁。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方法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方法,常用的有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问卷法、个案分析、作品分析等。其中的心理测验法是建立心理档案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它能较准确确定学生群体心理倾向及个体心理差异的性质和程度,并较准确地记录这些特性,为心理教育随时提供查询依据。

还有一种问卷法,它可以判断学生的个性特点。主要量表有兴特尔16因素个性特征量表,它运用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将人的个性特征划分为合群性、聪慧性、稳定性、特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等16因素。这样的测验结果,不仅可以对被试的人格特征作一综合性认识,又可以对其中某一人格因素作出清晰的了解,同时还可以根据有关公式计算出被试人格类型的次元因素,如适应与焦虑性、内向与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怯懦与果断性等。还可以借助相应的公式推算出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创造力的强弱,以及从事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和在新环境下有成长能力的个性因素等。通过对学生进行量表的调查,可以了解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气质特点、需要、动机、兴趣、情感及社会行为等,这样可以对学生的个性、品质、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全面评价,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要把测试的日期、量表类型、结果分析一一填好,放入心理健康档案中。

三、建立诚信完善心理健康档案遵循的原则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它需要建档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要有对建档对象的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态度,要实事求是。因此,搞好建档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确定建档群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任务首先应立足于教育和发展,开展心理普及、宣传和教育,优化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建档时利用科学方法,在系统收集各类信息的基础上,对心理状况和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整理,建立科学的分类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2.遵循建档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我们在建立学生档案过程中,要尊重建档对象客观的心理事实,要以客观、求实的态度来对待建档工作,不可以先入为主,以自己的主观态度对待建档工作。

3.遵循建档的科学规范原则。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档案的客观性、系统性、规范性、应制定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心理健康档案管理机构的职责分工及收集、整理、查阅、保管等规则,使建档工作有章可循,责任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克服主观因素影响。以科学慎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份心理档案。

4.遵循建档的整体性原则。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过程中,要运用系统的观点,注意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心理活动,不同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要系统地通过多种方法,观察谈话,调查,访问等多角度多方位地收集被测对象的各种信息,从整体上把握每一份档案的心理特征,尊重事实,看过去,分析现在;看现象,抓住本质。

5.遵循建档的保密性原则。心理健康档案有严格的保密性,心理档案的许多内容是属于个人的内心世界的隐秘,不得把档案中的内容向外泄露,或者把它作为花边新闻到处游说,它直接违反了心理健康档案心理诊断、心理测量的原则,负责建立心理档案的工作人员应为每一个建档者保密,这样才能发挥心理健康档案的作用。

6.遵循因势利导的原则。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不是为了建档而建档,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及时地化解被建档者的心理矛盾,用好档案才是目的,每一个心理健康工作者应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用好心理健康档案。当心理健康工作者了解到建档对象出现问题时,要力图花力气解决,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和行为,及时排除心理障碍,因势利导,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开展心理疏导。

四、如何实施

建立诚信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了内容、方法、原则,最主要是实施。至少如何实施,主要应抓住五个环节。

1.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这是最重要的保障。有了领导的支持,才能在人力,财力上给予保障,才能有时间的开展活动,才能有专业人员进行测试,档案管理,心理辅导;才能有咨询室,档案室,才能配备微机、测试软件等设施,微机是不可或缺的,统计,阅卷,测评结果,都需要用电脑来进行工作,并进行分类储存,建立档案,便于查找,利于保存。

2.建立一支道德修养好,专业素质高的骨干教师队伍,是建档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保密性,因此对其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首先高校应指定专职人员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档和管理工作,该管理工作除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要了解档案工作,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其次,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涉及个人隐私,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求职和求偶。因此,管理人员应对被建档者有高度的责任心。

3.利用现代化的校园网络,对建档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咨询师可以利用网络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辅导,不断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和途径,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多样化的指导和服务。

4.利用档案,实施跟踪指导,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目的是合理利用,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不能将之束之高阁。要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实施跟踪指导,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应派心理咨询师客观地解释心理现象,谨慎分析结果,积极做好预案,以适当的方式开展跟踪辅导和咨询服务。建立学生,二级学院,学校的快速反应机制,确保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早解决,以应对学生心理问题,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5.管好档案,用好档案,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逐步走向规范化。

总之,为大学生建立诚信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是加强高校管理的一种必然。大学生们的心理是否健康,是高校健康管理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大学生们要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养成良好的精神卫生习惯,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困境;另一方面,作为高校也有责任和义务为大学生们提供身心健康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只有为大学生们建立了诚信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们感受到人文关怀,纠正自己的心理偏差,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适应未来的祖国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谭官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5).

[2] 王运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