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创新技术培训

时间:2023-05-31 14:56:07

导语:在创新技术培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创新技术培训

第1篇

一、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和培训的现状

1.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每一个行业都需要不断的创新,农业生产也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因此,在农业机械化生产中,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至关重要。当从目前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发展现状来看,其创新型并不高。例如,在进行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时,并未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创新性、针对性的方法组织开展培训活动,不利于农民对新机械技术的理解与应用。对此,在培训的过程中不要因循守旧,要注重发散思维,创新方法。

2.缺乏对培训的重视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更多人重视的是传统的种植经验,并且十分相信传统的种植经验是最合适的,对于外来的农业培训人员心存质疑,对农业机械技术的知识了解的也不是很多,这使人们对农业培训产生了抵触心理,所以很多人对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很不重视,有的人就算参加了机械培训态度也不积极,不能够认真的学习培训内容,使培训的质量下降,不能真正的掌握技术的要领,准确的牢记技术知识,有的人是能够听懂一些农业机械技术知识但是不能够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这使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变得毫无意义。农业机械技术的学习不仅是对农业机械技术的简单模仿,更重要的是理解机械技术的基本原理。如果不认真听讲或者理解有偏差会导致日后的维修农业机械过程中操作失误,从而造成严重后果。

3.培训内容需要更新

农业机械技术是在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因此相关部门在进行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时,应紧跟农业机械市场的变化与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保证内容的适用性、科学性与准确性,让接受培训的人能够学到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并且将这些知识结合实际运用。但是,从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工作整体角度出发,发现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内容的更新速度远远低于农业机械设备创新速度,加之部分培训人员对新农机技术理解的不充足,导致内容讲解不透彻、不明了,从而达不到培训目标与要求,使农业机械技术培训趋向形式化发展。

二、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措施

在知识型经济深入发展下,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农机技术的创新与培训成为拖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科学水平,也有利于农民对农机技术的深入理解,使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利用农业机械设备,这么做的好处是能够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提高农作物产量。

1.树立创新和培训新理念

以“创新发展”为指导思想,帮助农民树立创新意识,有利于农民接受与掌握更多的专业培训知识。目前,农民需要了解更多的农业机械技术知识,使自己会操作农业机械设备,但是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所以在培训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培训人员要结合农民的实际水平做好调查,解答农民的疑虑,帮助农民更好的理解与应用农业机械设备,进行机械化重视与生产。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的重要意义,提升其培训活动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实际生产作业中,实现农民机械设备的专业化管理与维修。

2.更新创新培训的方式

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方案能够增加培训的吸引力,促进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创新培训方式重点搞技术。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而人才作为技术创新与应用的载体,吸纳与培养更多的农业机械技术人才,是促进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方法优化的基础影响因素。

3.丰富教材内容

随着科技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农业机械技术也在发展,所以教材内容也应该随着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而改变。农业机械技术要与教材共同改进,在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中要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脚步,在教材内容中多引入实际案例,辅助农民理解,从多方面寻找方法,总而言之就是要丰富教材内容。

4.提高培训人员的素质

通常情况下农民对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与培训人员自身素养与能力的高度存在密切关联性。培?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培训内容与培训方法的适宜性与合理性,影响着培训效果与质量的好坏。因此要想提高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效果,首先要提高培训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人员要有强大的知识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其次要掌握科学的培训方法,让农民更容易接受。培训人员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因此培训人员的在给农民做培训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掌握先进的机械设备技术。根据自己的培训经验总结出一套农民容易接受的培训方案。

第2篇

1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基本框架

完成继续教育学时是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的必备条件,根据《继续教育条例》的规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每年不少于90学时,专业课为60学时,公共课为30学时,若市县或各单位有明确的学时要求,也可以根据相关需要选择学时。评中、高级职称需要近5年共450学时,公共课为150学时,专业课为300学时。这意味着专业技术人才的自我保障需要依赖继续教育,当然,改革开放后我国专业型技术人才队伍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以往技术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得到基本改善,这都有赖于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的完善。实际实践当中,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本工作框架如下。

第一,提供继续教育后可供受教育者执业发展相关的学历认证体系。首先需要建立专门的学科体系,为相应的类型化人才队伍提供专门的培训和教育内容支持,逐步完成教育内容的专业化和标准化,为更好实现高质量、低成本、大规模的培训教育提供基本条件。其次要提供可供专业人才继续发展的学历支持条件,一般依托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继续教育资源,提供便利的成教、网教、自考等专升本学历提升条件,由专业院校提供学历认证。

第二,在实践当中不断改革完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法。抓好以继续教育内容、项目和方法为重点的改革创新,优化培训项目结构,扶持形成一批精品培训项目,提倡研讨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等全新的学习方法,实现由教学方法创新向学习方法创新转变,由思维创新向研发能力创新转变。各级各部门要从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明确责任,抓好落实。要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机构,配备专人负责继续教育工作,提供相应的办公场所、办公经费和交通工具等办公条件,确保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第三,强调对紧缺人才、高新科技人才的专项重点培养。通过举办各类研修班,以及采取业务进修、特殊培养、学术交流、项目实践、技术考察等多种方式,加快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重点支持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建立培训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模式。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提供学术技术交流研讨培训平台,着力在实践中培养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2 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中的创新障碍表现

结合个人工作经验从实践应用角度来看,我??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主要创新障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管理模式固化,这对于教育内容和模式创新产生了一定障碍,另一方面是教育工作本身的硬性障碍,例如课程设置以及经费投入等方面的限制,影响了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良。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管理模式的固化问题。前文分析中提到了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基本框架,这一框架也得到了许多省市的良好落实,成为了一般性的应用模式,但这一模式中存在两个明显的模式固化问题。一是对继续教育的复杂性和目标多边性考虑不足,这对于教育内容的大规模改革产生了影响,继续教育的重点一般是针对急缺人才和高尖端人才,这类需求是多变的,相应的继续教育内容纵深程度差异较大,但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下教育培训内容相对固定,在新内容的提出和教育创新上有所不足。二是培训形式管理相对单一,长期的工作实践提供了稳定的成效保障,但同时也限制了管理者的模式创新动力,近些年我国继续教育的形式已经很少创新。

第二,继续教育工作本身的影响障碍问题。该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专业教育方向的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与高职高专的教育模式比较接近,但更强调专业性和纵深性,通常不会有太多类型的科目设置,但会在内容深度比较突出,不过目前我国继续教育中部分教育方向存在内容专业性不足、非必要性课程类目繁多的问题,这并不符合继续教育的实际需求,也影响了继续教育工作调整的灵活性;二是经费限制,我国各大类企事业单位对于人才的价值认知都有了稳步提升,但是很多组织单位受限于自身规模和经费(资金)条件限制,无法提供足够的人才继续教育投资,其中也不乏一些企业管理者存在短视问题的现象,长期在经营管理中压榨人才价值同时又不提供给人才职业发展需求相关继续教育机会,这一问题实际是在受众角度上干扰了政府继续教育政策落实与创新的外部障碍。

3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创新的对策

结合前文分析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管理和障碍消除两个角度探讨了继续教育培训创新的方向性建议。

第3篇

企业创新具体来说有三点,一是解决方案的创新,二是管理的创新,三是业务模式的创新。

深圳日海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副总裁 王大庆

“表面上看配线行业技术含量不高,门槛较低,但其中的创新则永无止境。”深圳日海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副总裁王大庆认为,有的事情并不是看起来简单就没有创新。在配线领域日海始终非常注重研发方面的投入。生产的产品中单就户外机柜就有上千种类型,适用于街区、楼道、山顶、高铁沿线等等各种应用场景。配线产品是离客户最近的,这就要更多的创新来满足客户的使用,将需求与应用达到最好的匹配。但提品并不是服务的终结,在商品交付使用之后的售后维护、保障方面,日海都力求做到最好。力求客户在使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能得到非常完善的保障,保证产品10到20年的使用寿命。

王大庆介绍道,今后日海还将要不断创新。企业创新具体来说有三点:一是解决方案的创新,要将恰如其分的解决方案提供给客户。这涉及到加大投入研发资金,注重多场景的研究专利建设。二是管理的创新。内部管理要不断精细化。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好的产品,这本身就是一道需要攻克的难题。现在厂家比较多,竞争激烈,就更要从内部上提升、优化。三是业务模式的创新。通信行业也在逐渐向民资开放,一些业务也不局限于运营商招投标。在向互联网+公司转型方面,日海也做了一些尝试,在网络平台商店上去开展一些业务。这些都为充分利用资源,开展多样化的业务模式探寻途径。在生产配线产品的同时,在旗下组建了十家工程公司,形成了产品与施工系统化服务,更有效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从创新这方面讲,它是永无止境的。

对于企业发展的未来,王大庆充满了信心。“现在非洲和一些海外的国家也在找我们的认证机构,找我们制定标准,提供解决方案。”他说,中国的无线基站建设量和宽带接入建设量可以说是全球最大的,并且面对建设网络的复杂性也是最大的。能够把中国的业务做好,在全球都有竞争力。日海作为一个在国内配线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企业,将来还会更多地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

第4篇

关键词:“三农”问题; 农业高新技术; 政策; 农业现代化

1 农业高新技术的含义

所谓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用于农业领域的,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高技术和新技术。包括国家科技部认定的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7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

2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

2.1 传统农业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限

传统农业是一种技术状态和资源要素水平长期内大致保持稳定不变的农业状态,经过世代适应,各种生产要素已达到最佳配合,但由于其物质和能量的低层次循环,其内部发展的潜力有限,其生产工具以手工操作为主,劳动力、蓄力、土地等传统要素是其主要生产资源因子,新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从而造成了土地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的双重低下。

2.2 现代农业与农业高新技术相辅相成

现代农业是一个由市场导向的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从农产品生产过程看,农业关联产业群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各行各业。

2.3 高新技术对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人多地少,落后传统农业一直是困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因此,引人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改造传统农业的强大动力。为了使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有一个带动性的突破,全国各地在实施“九五”农业科技计划中,把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重要内容。

3 政策探讨

3.1 认真实施教技兴农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

认真贯彻《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精神,坚持用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装备农业,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武装农民,把农业发展尽快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积极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3.2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

3.3 调整农业科研的方面和重点,重视提高产量,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3.4 进一步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

大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专业技术培训班、职业高中、远程教育、函授和农民夜校等形式,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做好农村科技普及工作。扩大“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户电波入户工程”的实施规模,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

第5篇

一、培训的内容要有新成果

农机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将农机新技术、新成果通过培训让农民接受,并使之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培训的内容要有新成果。农机的新成果重点是技术和机具两个方面。无论是技术还是机具,应该着力于先进、实用、安全、环保、节能、高效,而技术还应着力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农机培训内容只有从以上几个方面着力,才能实现农机培训的科学发展。

二、培训的方式要有新举措

培训效果的好坏与培训方式和手段直接关联。而目前基层农机普及式的培训方式仍然是以会代训或者短班式的强化训练,培训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培训的方式必须要有新举措。可以采取定向委托培训(有实力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学研用培训(基层农机培训主体或者农业发展公司)、专家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厂家经销商、农机校一体化培训(农机技术普及)等形式,增强培训效果,提升技术水平,实现成果转化,促进整体提高。

三、培训的载体要有新形式

培训的载体与培训的成果关系重大,而目前农机培训的主要载体就是县级的农业机械化学校或者是一些短班,这些培训载体的技术条件不成熟,承载能力、创新能力也不高,要实现农机培训的效果,在培训载体上应该有新的突破。首先,培训的主体即农机培训的职能部门技术要成熟,教学形式和手段要优化,特别是培训的方向要适应当地的客观要求和条件,符合当地农业农机产业发展的要求。其次,在培训的载体上,可以借助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平台,开展实地培训,服务上门;也可以利用职业技术学校等载体,培训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还可以尝试和探索农村农机培训的经纪公司,通过公司,院校、企业以及产业的联动,培训和培育农机技术人员,推动农机培训的社会化。

四、培训的水平要有新境界

其一,农机培训要与技术推进相结合,农机培训的目的就是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因此,培训必须与技术推进相结合,要将先进适用的技术与装备推而广之,促进农机事业的发展。其二,农机培训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要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势,引进和推广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通过培训,使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其三,农机培训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即农机培训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使农机技术培训成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一种形式,同时,农机技术培训也是广大农民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需求。只有这样,农机技术培训才会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第6篇

1、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组织化程度不高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特别是基层村级干部将村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对开展农业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忽视农民实用技术和技能的提高。而做为培训主体的农民由于受年龄、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人员从业水平并不高,对农业技术培训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缺乏接纳吸收农业新科技、新模式的意识,部分农民缺乏培训兴趣,决定了培训组织难度增大,成效不明显。

2、农业科技培训机构分散,培训经费不足目前农业、劳动、妇联、成教等部门都开展培训,培训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个别参与培训的机构敷衍了事,培训工作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影响了培训效果。农业培训经费财政投入较少,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影响了镇村一级的培训基地和配套设施的建立和完善。

3、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培训方式变化不大目前的培训师资力量和数量和质量都比较薄弱,主要来源是高校专家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教师的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得不到保证。培训形式缺乏创新,当前的农民培训模式及内容与实际联系性不强,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理论讲述多、实践指导少,信息技术运用少,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科技培训的要求。

4、农业科技培训内容多样,效果不明显近年来,上级农业部门先后推出了多项培训工程,从我镇的几年实施情况来看,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这些培训主要是依靠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自上而下的途径开展,农民参与培训的整体积极性相对较低,抱有应付的心态,造成了培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加强技术培训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1、提高认识,大力宣传,增强为农培训观念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而农民科技水平的高低是关键,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和支持农业培训工作,消除部分干部认为农民只要有事做、不上访就够了的消极认识,树立科技培训不仅是让农民掌握技术和创业本领,主要还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观念。

2、整合培训资源,增加农业科技培训的经费投入农业、成教、劳动等部门要加强联系与合作,形成综合优势。加强同涉农科研院校的联系和吸收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联合办训,最近两年我们同成教联合市讲师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培训,向农民传授通俗易懂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拓展了广大农民知识层面,取得较好的效果。为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支持力度,在财政资金支持上要给予一定的倾斜,保证培训的经费投入。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培训师资除聘请院校专家、教授外,应以本地技术人员为主要力量。培训教师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者,还要是实践生产中的操作员,在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才会受到农民的欢迎。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是农业技术培训的中坚力量,在技术推广过程中要借助多种渠道加强农业技术的继续教育培训,及时更新理念和知识构成,学习掌握新技术、农业政策法规、市场信息等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为农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4、结合实际开展培训,提高农业技术培训效果农业生产具有很强时间性,要根据农民的需求,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计划,展开农业种(养)殖技术、农产品营销、农业合作社、农民创业等培训,要以农民看得到、学得会,实效强的内容为主,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参加培训的目的是如何更好地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农业成本,提高生产收入,因此要注重针对轻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约化科学养殖技术等进行培训,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第7篇

通过对农户技术需求的选择、接受服务情况和服务意愿调查分析表明,农户对农业科技有着较强的需求,其中家禽养殖技术需求占66.12%,居第1位;其次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优良品种;农民对储藏保鲜加工技术、农业气象和产品供应信息等也有一定的需求(表1)。数据表明,家禽养殖技术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优良品种是农户最重视的项目类型。农户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土地替代型农业技术及其物化形式,对农业科技的需求逐渐从产中向产前商品市场信息的提供和产后的储藏加工、市场销售等领域扩展,农户对农业科技需求日益多元化和精细化。

1.1农户对农业科技应用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农业是一个典型的风险产业,农户不仅要经常面对难以预测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而且农产品还受到市场价格浮动的影响。农业技术对包括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在内的外界环境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农业科技应用风险是指农业科技应用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的科技需求偏好和行为与其社会经济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紧密相关。调查表明,农户对农业积极应用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在采用农业科技面临风险时,65.75%的农民表示不能承受风险,30.28%的农户表示能勉强承担风险。在面对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农业科技应用风险时,多数农户对新技术顾虑重重,不敢贸然接受新技术,往往处于徘徊观望状态,农业科技应用风险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2]。

1.2农户获取农业科技服务的渠道日益增多目前,河北省基本上形成了以省级农业技术推广站为核心,以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纽带,以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为基础,以科技示范户为基本辐射源的政府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体系,形成了省、县(市)、乡(镇)各级政府机构相衔接的纵向农业科技体系,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企业等参与的横向农业科技体系,拥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4315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1.37万人[3]。调查显示,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业科技服务中处于主导地位,所占比例为51.23%;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地方政府部门、农资经营单位和科研教育机构分别占36.89%、23.56%、15.36%和7.45%。农户获取农业科技服务的渠道日益增多,但农业经营单位、科研教育单位等提供的技术服务覆盖范围还比较小,大部分农户仍然游离在非政府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之外[4]。

1.3农业技术培训内容难以满足农户的需求技术培训是农户了解和获取农业科技知识的最主要方式,其中93%的农户对农业技术培训投赞成票。农户喜欢的技术培训方式依次为现场示范(59.13%)、咨询培训(20.30%)、技术承包(15.94%)和发放资料(4.63%)。由于受资金、技术和人员等因素的限制,农户接受科技服务的次数较少,1a中农户没有接受过技术指导的占52.36%,只接受过1~2次技术指导的占31.56%,而接受过3次以上技术指导的农户仅占14.69%。当前,农业技术培训主要集中在良种、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比重分别达到了31.23%、29.18%和13.86%,针对这些培训内容,认为提供技术不贴近当地实际需要的农户占48.67%,认为技术服务过程不连贯的占26.98%,认为技术服务时间和农户劳作时间有冲突的占21.45%。农业技术培训内容和结构与农户需求还存在一定偏差,要求增加畜牧和家禽养殖技术培训的农户分别占样本总量的32.87%和21.45%,远远高于养殖技术培训实际所占的比重。61.57%的农户认为农业技术培训的效果一般,但是仍然希望获取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服务,希望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业、农村和农民[5]。

2农户农业科技成果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十一五”以来,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水平不断提高,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农户科技成果消费行为的因素。

2.1农业产业发展状况是农户科技成果消费行为的决定因素当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FAO的数据显示,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经营耕地面积为60.9hm2,日本为1.9hm2,韩国为0.8hm2,印度为0.6hm2,而中国仅为0.4hm2;与其他产业也有较大差距,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8,第三产业的1/4。同时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2005~2009年农村家庭经营用工日工资年均增长16.9%;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明显,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6]。农业产业发展状况是农户科技成果消费行为的决定因素,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目前我国有2.3亿多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不到0.67hm2,小农户分散经营将长期存在。地块分散、经营规模过小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途径[7]。

2.2农业科技成果的预期收益是农户科技消费行为的直接因素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52.0%,农业科技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功与否、农村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8]。农业科技成果的预期收益是影响农户科技消费行为的直接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户的科技需求。当前,农户吸纳新技术积极性不高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问题。从需求主体的视角而言,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主要受利益的驱动,农户希望通过农业科技新成果的应用获利而致富。但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并没有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户采用新技术难以取得预期的收益,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从根本上抑制了农户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9]。

2.3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农户科技消费行为的主体因素农民是实践和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主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有直接关系[10]。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农业劳动力5.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43%,是我国农业发展可贵的资源优势[11]。但是,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口占相当大的比例,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1%,其中中专以上学历人口所占比例仅为3.9%,农民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且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持续大量转移,部分地区农业从业人员平均接近或超过50岁,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低、后备不足的问题愈加凸显。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造成对新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创新能力较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户的农业科技消费行为[12]。

2.4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是农户科技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着农业生产力水平,建国60多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产品供给状况持续好转,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增加,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但与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仍然不高[13]。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虽历经改革,但并没有突破原来的体制框架,存在推广主体单一、推广手段陈旧、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总量不足、服务效率低等弊端,难以满足农业发展新阶段农户的多样化技术需求[14]。

3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供给模式,对于改变农户的农业科技消费行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5]。

3.1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在我国,农业产业属于弱质产业,农业生产效益偏低,农产品的利润空间较小,再加上农户的生产规模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采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16]。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仍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耕地、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突进农业现代化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比较优势不断降低,依靠大量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和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劳动效率,拓展农产品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果[17]。

3.2建立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同时又是弱质产业。世界各国都在坚持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支持农业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多数农业技术属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就决定了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成本总体上要远远高于工业或其他行业,私人部门和企业不愿意进入农业技术研究的投资领域,因此,应建立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责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切实提升农业科技支撑水平[18]。

3.3完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促进农民向职业化发展农民是直接承接应用农业科技和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有生力量,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完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加快培育职业农民,以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依托,深入开展“绿色证书”培训,重点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骨干人员等。改善基层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和手段,大力发展农业远程教育,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促进农民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第8篇

一、基层林业技术推广问题

1基层林业技术推广方式有待改进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依然以国家相关政策为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完成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任务。由于林农的认识不足,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只注重个人的利益,而对于其他问题都不太重视。显然,这种做法严重制约着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同时又降低了林农学习林业技术的积极性,甚至发展到无视或抵触政府政策,导致推广工作的中止。2农村劳动力不足且文化水平偏低伴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剩余的农村人口大部分都是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或儿童。老人体质弱、劳动能力较低,甚至不少老人行动不便,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很低。因此,导致新技术推广工作虽然受到农民的欢迎且有参与意愿,但很难真正落到实处,工作进展缓慢、收效很差。3资金短缺是制约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的瓶颈问题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站是事业单位,大部分经费都来自政府财政拨付。不少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站的经费都远远不够。由于在基层开展技术推广与技术指导等工作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持,而经费的短缺直接造成多数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站对工作产生懈怠。4工作队伍不稳定、不完善当前,基层林业技术推广队伍并不稳定,技术人员的职能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不少基层技术人员一般会被抽调去干其他非专业的工作。这样,技术人员很少有时间去钻研技术工作,并且业务技能又得不到锻炼,从而致使人才流失严重。同时,不少工作人员对工作热情不高,一般只是被动地开展工作,这也不利于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

二、强化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策略

1积极宣传组织培训首先,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站领导要提高对“科技兴林”的认识,积极召开专门会议,做好工作部署。做好林业技术推广工作,要依靠广大农民的支持与参与。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如媒体、讲座、培训班、发放资料、宣传车辆等途径入乡入村开展宣传。技术人员要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农民,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新技术的好处,提高参与新项目的意愿。当地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如在贷款方面的优惠政策,给群众一定的补贴等,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也能吸引更多的青年参与进来。2加强林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隆林各族自治县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人员数量较少,知识结构老化,无法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加强林业科技队伍建设,并优化队伍结构,确保工作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首先,在用人机制上进行改革,采用聘任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方式,选择优秀的技术人才加入到基层林业队伍当中。其次要加强对在岗人员的培训,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使他们掌握更多新技术,从而提高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要积极组织科技下乡活动,保证技术人员与林农知识的有效对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再次在管理方面,要逐渐采用资格认证、持证上岗的工作机制,不断促使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要形成一套有效的考核机制,将工作人员业绩与群众的评价纳入考核范围内,同时,把考核结果和薪资收入、职务评定、奖惩等一一挂钩,从而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3要结合农村实际开展推广工作以往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实施。现在,要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并充分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及群众的具体需求。技术推广有必要加强和企业、高等院校、相关研究所等不同单位间的联系,从而让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将有偿与无偿服务结合起来。随着农村群众整体思想的提高,林农需要获得一定的利益回报,否则他们不可能心甘情愿地参加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因此,当地政府要充分将公益性与利益性联系起来,对每个推广项目进行科学论证,了解林农与市场需求哪种技术,就推广哪种技术。当然,市场与林农没有想到的技术,林业技术推广站也应考虑到,更好地提供技术服务。4重点抓好实用技术推广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关键及主要方式是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培训。其中,应将培养林业科技示范带头人作为加快林业新技术推广的切入点。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通过农民实现。因此,搞好林业技术推广工作要依赖于广大农民的支持与参与。通过实用技术培训活动,让农民掌握有用的生产技术,指导他们采用新技术进行科学生产,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林业实用技术培训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做到通俗易懂、有针对性。同时,要根据新形势的发展,积极创新、勇于实践,摸索出一条适合广西区隆林各族自治县林业技术培训工作的新路子。利用培训与示范效应,提高林农的科技意识,并形成向科技要质量、要效益的观念,从而将科技致富的理念深入广大林农心中。5注重两个创新(1)创新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体制。要加大资金投入,才能有效保障林业新技术的研发及推广。资金来源方面,除了依靠政府财政划拨以外,还要想方设法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多方筹集资金。有了充足的资金,还要做到科学使用资金。对于划拨的专项资金,可拿一部分用于专门的实验林、实验室的建设,加快技术研发。一部分用于对工作人员及林农的技术奖励,激发科技创新的热情。(2)加快林业推广体系及制度的创新。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站是事业单位,不过在不违反公益性原则的基础上,可以适度放活经营形式,让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站在一定程度上市场化。这样做,不仅能提高林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水平,还能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迅速发展。此外,要加强和市场的紧密性,完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积极宣传相关政策,特别是对推广项目要重点宣传。让农民了解到推广项目的重要意义和长远利益。因此,这要求林业技术人员必须符合更高的要求,起到上联政府、下联农户的桥梁和枢纽。6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主要由林业局牵头开展,构建各级推广体系。大力号召技术骨干人员多下基层服务,并将基层服务业绩作为职称评定的一项考核指标。考核造林与绿化成果时,要考虑到绿化的面积,栽植苗木的数量等,并把有关指标纳入到对相关干部考核的内容中,如造林成活率、管护成效等。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对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选择经济型林木,保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抓好林产品加工技术的创新,提高林产品的经济附加值。这样,把从林业产业中获得的经济效益,用于对林业产业的促进与发展中去,进一步促进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

作者:彭远超单位:隆林各族自治县林业局林业技术推广站

第9篇

关键词:乡镇;农机管理人员;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1

1 加强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培训的重要性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农机管理机构中的人员编制越来越少,乡镇农机管理人员不仅仅是一个管理者,而且是农机化新技术在基层的传播者,是农户和农机部门的联系者,是正确指导农机手掌握农机新技术的良师益友,他们最了解当地农业和农机化发展现状,也最懂得农民的需求,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决定了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和基层农机管理工作的成效。因此,加强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培训,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乡镇农机管理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

随着农机化的发展,相应地对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进步,加大农机技术推广已成必然。机构改革在不断深化,乡镇农机管理机构所承担的农机技术推广任务并没有因为机构改革而减少。而且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农机技术推广任务不断发展变化。这些技术也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涉及到现代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而且每一项农机新技术的实施推广都离不开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参与,对乡镇农机管理人员来说,掌握好农机技术比以前更加重要和紧迫。

2 乡镇农机管理部门面临的问题

多年来,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多数乡镇农机管理机构都进行了重新组建,有的虽然保留相对独立的农机管理机构,但真正从事农机事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只有几个人。有的成了乡镇综合性管理机构,既负责农机管理工作,还负责处理其他涉农事务管理;乡镇农机管理机构保持相对较好的地方还有专人管理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但是有些乡镇农机管理机构中是一人身兼数职。一些乡镇农机管理机构由于受当地政府直接管理,工作任务有时要服从当地政府的工作安排,农机管理工作没有在实际工作中真正体现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究其主要原因,就是乡镇农机管理机构人员配置不合理,造成实际从事乡镇农机管理的人员在农机化新技术方面的业务知识反而不熟悉。

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乡镇农机管理机构新进人员较少,导致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虽然最近几年乡镇也招考了不少工作人员,但是在人员招考中真正具备相应农机专业技术的人员还是非常有限的。这就造成原来机构改革留下来的乡镇农机管理人员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不能满足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新进入的农机管理人员又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并且,乡镇“多站合一”后,对农机技术推广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要求乡镇农机管理人员不能仅限于熟悉某个领域,要能够胜任综合性的农机管理和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3 加强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培训的建议

3.1 健全培训管理制度

新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第31条明确规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县级以上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有计划地对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组织专业进修,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各级农机部门和农机技术推广单位可制定培训方案,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计划,逐步完善培训制度。通过培训规划,对乡镇农机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重点的、系统的技术培训。

3.2 创新培训形式

培训形式应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聆听专家授课,举办培训班和技术讲座外,可针对当前农机化技术适当多增加一些现场作业观摩,由专家现场操作讲解,易学易懂。同时,利用多媒体等形式制成通俗易懂的光盘,直观性强,可以随时播放观看,成为身边普及农机技术推广的专业老师。

3.3 拓展培训内容

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不能滞后于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在每项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前,要让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知识及时得到更新,真正成为该项农机技术专家。出现了新机型、新技术,及时调研示范,时机成熟及时培训。对于重点机具,关键技术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学者,邀请有关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人员一起探讨学习。在培训内容上,除了传统的农业机械技术专业知识外,还要把相关的农业农艺技术知识也要加进来,让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对农艺知识也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以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好的把农机农艺融合起来。

3.4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