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汉语言文学

时间:2023-05-31 14:56:09

导语:在初中汉语言文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汉语言文学

第1篇

    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在培养中国未来创新人才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师特别是初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彻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本文从几个方面来浅谈初中汉语言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初初中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

    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着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着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

    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初中习语言。

    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初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初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

    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

    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

    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

    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

    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

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思考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语文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改变,为我国培养优秀语文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的深入研究学习,能提升学生语文综合水平,对我国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具有重要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在我国的教学实际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中老师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不能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深入地研究,使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缺乏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不到有效提高。为此,我国在语文教育中应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联系,实现二者的对接。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语文教育是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文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大学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为语文教育作出重要贡献。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不仅是对语文教育的深入研究,还能为语文教育提供优秀的教师资源;语文教育内容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基础,二者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在我国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不高,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难以实现。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能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基础,加深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也能更加灵活地运用语文基础知识,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奠定基础。因此,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水平,还能促进我国语文教师资源的丰富,进一步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三、如何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巩固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

在我国的教育中,语文教育贯穿始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语文教育都是重点内容,只是在大学中对语文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变成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由此可见,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进一步探索。因此,要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首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打下基础。

(二)语文教育中要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由于语文知识内容复杂,老师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而教学,缺乏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也忽视了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根据老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语文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要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找到二者的相互联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巩固,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相互关系,从而进行针对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文学水平的提升。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增长见识。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搜集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汉语言文学知识涉及比较少,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更多地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四)提高实践能力,促进语文与汉语言文学的对接

新课改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他们把学到的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综合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深入开展,是语文教育的一部分,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实现二者的对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他们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参考文献:

[1]石华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

第3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散文赏析 研究

我国是文化大国,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整体实力中国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一味提倡经济发展,忽视了文化的发展。我国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更是不如以前,因此对汉语言文学的散文赏析及相关教学工作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汉语言文学简介

(一)汉语言文学概述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汉语言文学在开展相应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教授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汉语言文学基本技能等等。汉语言文学在我国的新闻文艺出版部门、科研机构以及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能够培养起文化悬窗方面的专门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的整体特色

汉语语言文学有着其自身的特色,汉语言文学能够传承我国的人文精神,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目前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所教授的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汉语言文学重要的组成内容。在我国民国时期的一些汉语言文章对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通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学习能够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开阔国民的人文情怀,增强国民的人文素养。

(三)汉语言文学的整体意境

在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和赏析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意境,作者在进行写作和创作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于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中,古诗是最能够体现汉语言文学意境的文体,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够营造出非常好的意境,让自己的诗歌和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

二、汉语言文学中散文鉴赏及教学现状

(一)汉语言文学散文的鉴赏

我国目前在开展汉语言教学和汉语言鉴赏的过程中,散文鉴赏是十分中重要的内容,在开展汉语言散文鉴赏的过程中,对于现当代散文的鉴赏主要是对白话散文的鉴赏工作。现当代散文有着自身的特点,这种散文能够在文章中表现音乐层次的美,同时能够营造出美好的意境,。同时,白话散文的叙述内容个别国家贴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能够让人们在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更加具有亲近感,能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容和理解,达到更高的散文鉴赏水平。

(二)汉语言文学散文赏析教学的缺失

我国目前在进行汉语言教学和鉴赏的过程中忽略了对于汉语言文学散文的教学和鉴赏工作。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大大降低了的汉语言文学散文的教学和鉴赏比例。这就导致我国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不重视对于散文的鉴赏和教学工作,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汉语言文学的整体教学水平,不利于学生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散文鉴赏教学风格死板

我国目前在进行汉语言文散文教学和鉴赏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和鉴赏风格较为死板,在进行散文讲解的过程中往往是将散文通读一遍,然后划分出散文的结构,对散文表达的思想进行分析。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积极性非常差,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大大下降,不能够更好地学习单文。目前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热情在不断下降,学生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并不能够体会到散文所要表达的意境,只是对散文的内容有所了解,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提升汉语言文学散文教学和赏析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一)改变汉语言文学散文教学及赏析的风格

要想提升汉语言文学散文教学和赏析的整体水平就要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改变教学的整体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开展相应工作的过程中要从学校做起,要能够在学校建立起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育的组织领导体制,为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同时高校要十分重视对于哈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要能够制定出完善的文学散文教学体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进行改革。

(二)丰富汉语言文学散文教学及赏析的教学方法

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散文赏析和教学的过程中要丰富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时代精神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进行改革。要能够在开展教学工作和鉴赏的过程中推陈出新,让语文的课堂活跃起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看一些相关的动画的影像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散文教学内容的了解。同时可以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意见,加深对于散文内容和散文意境的了解。

(三)拓宽汉语言文学散文赏析的学习途径

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散文赏析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拓宽汉语言文学散文赏析的学习途径,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散文的诵读,要能够通过诵读对散文的意境和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同时通过对散文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汉语言文学散文鉴赏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众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中的一部分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我国目前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散文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风格死板、散文赏析教学缺失、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到了汉语言文学散文的赏析质量和教学质量,因此应当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散文赏析的过程中拓宽赏析和学习途径、丰富教学和赏析方法、改变教学和赏析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

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兴趣总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其哪个阶段的学习都是一样的,因为学习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关系到了学习的动力大小,对提高学习成绩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比较而言,中职学生具有年龄相对较小的特点,他们几乎都是一些初中的毕业生,他们的学习基础一般比较薄弱,在其学习成绩这一方面,学习兴趣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作为中职汉语言文学任课教师的我们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

一、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环境进行创新

很多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都比较薄弱,在对其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时,我们要注意对其学习基本特点的把握,例如:他们的基础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在综合把握他们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与选择,确保起学习环境的新颖性,创设新的学习环境,例如:组织学生读古典文学的一些美文进行欣赏,对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电影进行观赏、朗读相关的古诗词等。对于学习不够热情的学生,我们要对其进行多加引导,尽量地选取趣味性与活泼性较高的故事来吸引学生与感染学生,例如:选择古文学中比较有趣的案例进行讲解,使他们能被古人们的各种智慧所吸引与折服,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环境进行创新,确保其新颖性以及学习氛围的和谐性与轻松性是至关重要的。

二、做好教学模式的创新工作

在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进行教学时,紧靠老师课堂上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堂上,教师只能给学生讲解一些文学的架构,而在文学内涵这方面还需要学生们在文学阅读中去探索与积累。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阅读活动引进讨论的模式与比赛的模式,时间可以固定一周一次,也可以定为两周一次,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模式来作一个关于读书笔记或者是阅读感悟的分享等。其次,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参与到作文写作活动中来,并且帮助他们将优秀的作品发表到文学的相关期刊上,使他们可以获得相应的稿费,这也是一种具有激励性的措施,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将现实生活的相关事迹反映出来,以达到舒缓紧张精神与缓解压力的目的,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写作的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锻炼。此外,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有奖的征文活动,结合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或者专题,让他们大胆地思考并且踊跃参加等。

三、做好合作学习的开展工作

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交流与思想交流的一个过程,参与的学生越多,学习的趣味性就会更强。对此,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划分的形式组织学生们进行合作学习,使他们的学习圈子得以扩大。其次,教师还可以给出一些文学相关的问题,举行小组之间的互相竞答活动,使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小组与小组之间抢答等,这些文学问题可以是基础的文学知识,也可以是长篇的文学作品等,促进学生们在共同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并且达到取长补短的互补效果。此外,在共同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自己质疑问题、解答问题并且互相争辩,这也会使他们更加具有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学习效果的改善具有很大的推动性作用。

四、做好激励性评价的实行工作

由相关的研究结果可知,人们往往会对获得成功以及肯定、赞赏的事情具有比较多的兴趣,学生亦是如此,他们都渴望得到肯定与赞赏。对此,我们应该结合这一点来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善于发现学生们的优点,并多多给予他们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更好的激发。例如针对所学的内容来设计一些难以程度相当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组织他们进行分组探讨等。并且做好激励性评价的实行工作,给予回答成功的学生或者积极发言的学生一些奖励等,例如给予他们一定的评分奖励、小礼物奖励等,激励他们参与到汉语言文学的课堂学习中来。

五、确保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众所周知,学习兴趣能够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多多引进,例如使用图像、文字、动画、声音以及视频等手段来统一地处理教学信息,使之具有数字化的特性,将汉语言文学比较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现代化,进而使学生们的各种感官都能共同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使其学习空间得到更好的拓展,提升其学习的兴趣。中职的汉语言文学是学生们今后学习语言文学类知识的重要铺垫,所以,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其学习兴趣的培养工作,确保教学模式设计的有效性与趣味性,在学习目标得到明确的同时,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使学生们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江昭玉.浅谈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探索[J].科技资讯,2011,(24):214-214.

[2]贾瑜.论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1):302.

[3]黄爱萍.论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8):424-424.

第5篇

汉语言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巨大,也为汉语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它被社会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想要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不断向外发展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就必须不断学习汉语言文学,在实践中探索和改变。美的语言让学生冲破了枯燥而令人窒息的学习氛围,让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汉语,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里,这就是我在汉语教学中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学生是我们的未来,教师特别是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中职汉语言学教学办好了,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本文从几个方面来浅谈中职汉语言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同感不强

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面较广,但是却没有涉及到一些专业性强的领域,相对于工程、医药、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来说也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所以造成很多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都会存在被逼无奈而不得不学的状态,常抱怨选错了专业,在他们看来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种错误,他们并不认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工作机遇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所以对本专业不关注、不学习,最后造成这些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强,对本学科不热爱甚至厌恶,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和光荣感。

(二)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在设置存在较大缺失

相对于其它学科,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性要求更强,要求对文学知识的挖掘要更广、更深。但是现在个别学校却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究其原因是由于很多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合理,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专修课时减少。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在授课方式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学生能够上到的实践课极少,由于课堂内容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对汉语言课堂兴趣缺乏,所以开始淡漠汉语言课堂,使得文学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严重不足。

(三)部分学校考核制度存在漏洞

现在很多学校用一张试卷就能够决定一个学生是否可以毕业,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合理。现在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根本没上过几堂课,可是最后他们也可以顺利毕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制度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专业考卷所考的内容都是一些现成的而且较为概念性的基础知识,很多学生在最后考试阶段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即便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研究根本就没有广度和深度,也可以顺利的毕业。由于这一不良现象,使得现在的很多学生完全忽视整个教学过程,只注重最后的考试结果。

二、把人文关怀渗透在教学中

怎样上出充满趣味的汉语课?有人认为汉语课就应该做到室中书声朗朗,教室热热闹闹。我认为:这只是课堂的表面形式。实际上好的汉语课应是教师情感投入,学生积极参与,充满讨论气息,充满人文关怀。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是汉语知识,而且在双向互动中情感得到交流,运用汉语的技能得到提高。由课文而悟道,由悟道学做人,真正达到教书育人完美结合的境界。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强调对人的培养,对个性的张扬。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趣味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处处依赖课本,而要对课本内容做出独特的解读和情景创设。不同侧面地引导民族学生琢磨、体会、领悟,掌握。同时,教师还要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例如刚初中毕业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已经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对爱这个词非常敏感。当老师讲到爱这个词时,学生的反应往往是:有的羞涩,有的脸红,有的窃窃私语,通过观察我发现同学们对爱的理解比较狭窄,一谈到爱就会联想到情爱。为了引导学生对爱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便启发学生让他们说说什么是爱,爱都有哪些?并且围绕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再让学生把列举的每一种爱都用一个事例来进行说明。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发言,列举了各种不同的爱。通过这种方法,同学们懂得了爱的博大,爱的美好,并且明白了只有不断地为他人为社会付出爱,才能赢得更多的爱,更多的尊重。最后再请学生把这些感受写下来。多做类似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累语言,更能吸引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升华的效果。

三、让汉语课堂洋溢着爱的情感

第6篇

这两类教材,一类是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第三版)[1]、中级导游员系列丛书《汉语言文学知识》第一版[2](以下简称“国家版”一和“国家版”二)。一类是湖南省旅游局组织编写的(以下简称“湖南版”)。它共有三种版本:分别是“初版本”,即2002年出版,2005年修订的《汉语言文学》[3],“再版本”即2007年9月出版的《导游语文》[4],“三版本”,即2012年5月出版的《汉语言文学》[5]。“国家版”与“湖南版”篇章安排最大的不同有两点:第一,“湖南版”皆有“中国文学史”专章,且份量居全书各章之首。以湖南“三版本”为例,“中国文学史简述”就有两章,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一之多。而“国家版”就完全没有这个内容。第二,“国家版”专门辟有“普通话语音知识”专章,篇幅近全书的十分之一。“湖南版”却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以上两点,足以提醒我们:对导游人员资格准入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素质和水平、技能和技巧?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材编写者们的认识,还是大相径庭的。基于此,有必要谈谈该类教材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服务旅游

“国家版”《汉语言文学知识》教材的副标题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系列教材”。“湖南版”《汉语言文学》与《导游语文》的副标题则是“湖南省导游考试推荐教材”。笔者认为:不管“国家版”还是“湖南版”,对该类教材编写目的的认识应该保持一致性:即服务旅游和导游资格考试。而导游资格考试是一种专业技能考试,与普通教育的中考、高考是完全不一样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其指向有明确的专业性――导游。因而,与其把为这类考试服务的教材命名为《汉语言文学》或《汉语言文学知识》,不如旗帜鲜明地将其称为《导游汉语言文学》。这不光是一个命名的问题,其深层次意义是: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中,应以何者为主,何者为辅的问题。教材既然是为导游资格考试编写的,就应该旗帜鲜明地服务于旅游,特别是当前大力提倡与深入推动的文化旅游,围绕旅游与文化旅游组织编写内容,安排篇章,以专业教育、技能教育、专才教育为主。

二、突出实用

突出实用有两层意思:一是对直接提高导游人员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有重要作用的知识,一定要精讲,不能遗漏。二是与提高导游人员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无直接关系的知识,要大刀阔斧删除,坚决舍弃。以“湖南版”的三种教材为例,“再版本”中有两章是很有实用性的:一是,第三章“湖南文化”,二是,第六章“导游语言表达”。前者对深入推动湖南本土文化旅游,意义重大。后者对导游从业人员的实际工作帮助不小。很可惜,在“三版本”中,竟被删除了。相反,“国家版”一字未提的“中国文学史”,在湖南“三版本”中却得到了极大地加强,由“初版本”和“再版本”中的一章,扩展至了两章。笔者认为,除了专门学习与研究中国文学的高校中文系学生及有关专业文史工作者以外,其他社会人员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学详尽的中国文学史。不用说从先秦到现当代的文学史头绪纷繁,内容芜杂,光是明朝一代诗歌,就有台阁体、茶陵诗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等等。而且,所谓“文学史”,湖南版基本上只是人名及作品名,对其中很少部分作品也只加上了几句鉴定式的结论,缺乏趣味性和旅游专业性。如果在旅游文学史的框架下有选择地编入影响大的与旅游景区有关的一流作家作品,效果就会好得多。“再版本”的第一章“汉语言基础”较之“初版本”的第一章“汉语和现代汉语”,增加了“湘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知识点,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比较了差异,特别是语音。全文虽然只有200来字,但是,这对湖南人提升普通话水平,却很有实用价值。很可惜,在“三版本”中,也被删除了。

“初版本”和“三版本”都有专门的“写作”一章,内容包括“写作的一般原则”和“各种文体写作”两部分。全章分别讲记叙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的写作。前两种共占十分之一的篇幅,应用文占十分之九的篇幅。应用文内容中有书信、请示和报告、通知和函、计划和总结、导游词等五大类,其中“书信”一项,讲了11种,导游词只占了应用文的九分之一的篇幅。11种中,除“一般书信”,“咨询信”,“求职信”、“电子邮件”四种与学习者个人的生活工作有较直接关系以外,另外的七种,都是旅游类专业学生不常用的。“湖南版”导游词知识只有“国家版”(二)导游词内容的十七分之一的篇幅,比较而言,“国家版”(二)的实用性就要突出得多。

导游人员的工作,一般要介绍景点大量的古诗词及书法名家用各种不同字体书写的对联,很有必要粗线条地学习书法史、书法名家简介及带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书法艺术书体知识以及最重要的古汉语知识。因为旅游景点中的古代文学作品有较多的省略句、句子成分位置异常、词类活用等。可惜的是,不论是“国家版”或“湖南版”,这方面的内容均付阙如。

三、攻克难点

所谓难点,是指在某一领域里占据制高点地位的知识点,是该领域的关键点。攻克了它,就像棋局中下了一手妙招,满盘皆活。让它卡了壳,就会全局皆输。

以“湖南版”(三版本)为例,其第一章“汉语言基础”的第二节是“文字”,其中有个重要的知识点是“不写错别字”。怎样避免和纠正错别字呢?教材中只有这样一行短短的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字形和意义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应着重从字形和字义入手,结合字音加以辨析”,这41个字,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何谓“表意文字”?“汉字字形和意义较为密切的联系”又体现在哪些方面?要通过什么途径才能看出?要讲清这些,怎么也绕不开讲汉字的“造字法”――传统的所谓“六书”。“造字法”讲得比较深透,错别字就可以大为减少。造字法就是这一节必须攻克的难点。例如“社会”的“社”,为什么是“礻”旁而不是“衤”旁?“初中”的“初”,为什么是“衤”旁而不是“礻”旁?掌握了造字法,就可以举一反三、反四、反N,避免系列的错别字。原来,在文字学上,今天称为“视旁”的“礻”,是叫“祈旁”的,凡从“礻”的字,字义皆与鬼神迷信有关,如神、祸、福、祥等。“社”的本义是土地神,故从“礻”。而“衤”则是“衣”的变形,偏旁为“衤”的字,字义一般皆与针织、缝补、衣服有关。“初”的本义是“裁衣之始”,所以,“初”应是“衤”旁。“国家版”(二)的第一章“汉字与导游语言”就编入了造字法和甲骨文中的各类例字,在攻克难点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再如“湖南版”(三版本)第六章“诗词对联常识”,难点共有三处:第一“入派三声”之后,混入了今天平声字中的古入声字(仄声字)的识辨问题。第二,近体诗中,平仄在一句之内的分布规律问题。第三,何谓“平水韵”的问题。这三个难点,“三版本”也未能攻克。

先说混入了今天平声字中的古入声字的识辨问题。湖南“三版本”第128面提了两条。第一条是:借助《辞源》、《汉语大辞典》、《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汉字古今音表》等工具书查检。但该条不太可行。因为前两种工具书卷帙浩繁、价格昂贵,除图书馆馆藏,一般人个人难以购置。后两种则稀少,颇不容易寻访。而且即使拥有,查检也太费时间。第二条是“粤、吴、闽、湘、赣等方言区至今仍保存着入声,经过一定的学习,辨别平仄都不是很难的事”。该教材却将这一条大而化之,缺乏操作性。实际上,这个问题是近体诗格律知识中至关重要的头号难题。这个难题不能解决,就无法谈平仄。陕西师大的郭芹纳所著《诗律》[6]一书中的第七节有专讲“入声识辨”的内容。一共讲了五种办法,种种皆切实可行,简单快捷,且有严谨的科学性,并附了不少学以致用的练习,对编写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材有重要参考价值。

再说“近体诗”中,平仄在一句之内的分布规律问题。这一问题,湖南“三版本”不仅未能攻克难点,而且有知识错误。该教材说:“一句之内,平和仄要两个两个地隔开,不要连平或连仄……平仄相间无非是两种形式: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是不完全正确的。教材在紧接其后介绍的四种基本句式中,就自相矛盾了。在“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中,就出现了连续“三平”和连续“三仄”,按音步划分形成的“平―仄―仄”和“仄―平―平”连续“两仄”和连续“两平”。因此,在近体诗中,平仄在一句之内的分布规律不只一种,而有两种。两两相隔只是其中的一种,可称“间隔式”。而“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的“平―仄―仄”、“仄―平―平”式,则是另一种。当代著名文史学者周振甫先生,在其相关著作中,曾将它命名为“错综”式[7]。

然后说何谓“平水韵”?该教材未置一词,只在讲近体诗押韵的相关规则时,用一句话提了一下:“近体诗的押韵,一般依照‘平水韵’”。在近体诗的阅读和当代传统诗词写作中,“平水韵”实际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旅游类专业学生,虽然无需自己创作近体诗,但必须会欣赏、解说名胜古迹的传统诗歌,以及古人的楹联。所以,该类专业的学生应当熟悉平水韵。例如:贾岛的名作《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时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它究竟是怎么押韵的?不讲平水韵,就无法理解。教材还有明显的错误说法:“我们在创作和欣赏诗词对联这类作品时,仍应按中古四声来掌握平仄……近体诗的押韵,一般依照平水韵。”不讲平水韵,就无法纠正该教材出现类似以上的错误。根据“中华诗词协会”的相关规定:允许“双轨制”。即我们今天创作近体诗,是完全可以按照现代汉语的平仄和《中华新韵》的;对坚持用中古四声和平水韵的,也不反对。只有在欣赏古典文学中的近体诗时,才专用中古四声和平水韵的“单轨制”。但是“双轨制”,只是针对今人创作的,而旅游类专业学生重在欣赏、解说而不在创作,故特别要弄懂“平水韵”。

四、深入浅出

所谓“深入”,就是要有学术水平,解说精准。所谓“浅出”,就是行文要言简意赅,形象生动。

仍以“湖南版”(三版本)为例,其第一章“汉语言基础”的第一节“汉语概说”中的第五个知识点叫“现代汉语的特点”。教材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了结论。但若有较开阔的学术视野,在此之前,能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提示汉语最重要的特点――它属于“分析语”,则更属高屋建瓴,能提升教材的学术性,即使之更“深入”。语言学把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合语。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语序则比较自由。如斯拉夫语系中的俄语,拉丁语系里的英语等。另一类是分析语,其主要特点是运用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而不使用形态变化。汉语,就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分析语。这样,就能引导学生通过汉语和外语的比较去认知和掌握汉语的特点。

再说举例。“湖南版”(三版本)在谈及“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的知识点中,虽举例不少,但都欠典范性,更无趣味性。“深入”了,但没有“浅出”。如果像陈蒲清、刘衍在《教学语法答疑》[8]一书中就同一问题举的案例:修改幕僚的奏折,将原文“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就要典范得多,有趣得多。奏折原文表达的效果是“败军之将”,改后的奏折表达的效果则是“百折不挠”。语序,在写作和生活中,就有如此神奇的表达魔力!在谈及汉语语法方面的特点时,指出其中之一是“量词十分丰富”。这一提法,并不精准。汉语的量词除了十分“丰富”,还十分“形象”,具有很强的“描述性”和“文学性”。如明代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文,描述西湖湖心亭的情景为:“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就很形象,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因此对量词语法特点是揭示,光提“丰富”,就欠全面和深入。

第7篇

关键词:声乐;审美能力;歌唱课;教学;教学模式

一、声乐课在整个培养体系中的责任

要明确声乐课程在整个培养体系中的责任,首先要明确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的性质,明确本课程的学习在他们将来的教学工作中应该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和在整个专业培养过程中应该占据什么样的地位。

(一)本课程的学习在从事初中音乐课教学中的作用

在基础音乐教育音乐课中歌唱课教学占比很大。唱歌是初中音乐基础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小学音乐课程目标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音乐课教学的本职工作。歌唱是音乐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也是人类最容易接受的音乐表达方式。通过歌唱课的教学,来提高中小学生的歌唱审美体验,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歌唱审美能力,教师的审美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力。歌唱能力是音乐课教学的最重要的教学能力之一。好的歌唱才能正确地为学生进行示范演唱。只有好的范唱效果,才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歌声的认识,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歌唱兴趣。反之,如果老师不能用好听的声音声情并茂地表现一首歌曲,那么,学生们也感受不到音乐的魅力所在,甚至失去对歌唱的热爱和兴趣

(二)本课程的学习在整个专业培养过程中占据的地位

我们开设的“汉语言文学兼音乐学”专业,定位是面向基础教育的初中阶段,能胜任语文教学工作,并初步兼任初中音乐课程教学及其他课程教学的工作能力,能够担任初中语文教师和音乐教师。学生在校期间,不但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课程,还要修音乐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声乐课是音乐学专业课程里的必修课之一,同时也是一门综合能力很强的课程。学习声乐,需要学生具备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看谱、识谱和唱谱;能够弹奏练声曲、歌曲伴奏;能够有好的乐感和文化修养,来不断提高歌唱技能,塑造好的声音和歌曲形象等。音乐学专业的声乐课、钢琴课、基础理论课等技能和知识,最终都以一节歌唱课、欣赏课等形式融入初中的音乐课堂当中。所以,歌唱教学能力是融入了其他多门音乐知识能力的综合体。在声乐课的学习过程中,要与其他课程的学习相互融合。

二、对声乐课培养模式的探讨

(一)对教学对象的了解

本文探讨的这些学生没有经过艺考,基本来自较偏僻的乡村,在进校之前没有正式接触过任何音乐方面的培训,可以说是零基础学员。在对学生进行了解时,发现一部分学生只能哼唱几句流行歌曲,甚至不能完整地唱下来一首歌曲;在音乐感觉方面:大部分学生的乐感很弱,需要经过长期的培训;在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方面:没有接触过音准、节奏、读谱、识谱等内容;在接受能力方面:因为乐感不同,所以接受能力差异比较大。

(二)保护学习心理,提高歌唱审美能力

歌唱的审美能力训练包括圆润、优美的歌唱声音;正确的音准、节奏,对歌曲风格的把握;对歌曲情感的感受能力等。根据对一专多能———“汉语言文学兼音乐学”专业的学生的了解,学生的基础弱、对音乐的接受能力方面差异较大,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应以保护学生的歌唱学习心理为前提去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声乐的乐趣,体会到学习声乐是对美的追求和享受,培养他们爱歌唱的热情,提高他们的歌唱兴趣,这样他们在将来从事教学时才能引领自己的学生热爱歌唱。

(三)教学模式选择与其他课程相互融合

因为是零基础,所以不能急于从声音的技巧方面去训练学生,不然很容易让学生走进歌唱就是为了唱声音的误区。应该抓住以审美为核心这一要点,注重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只有增强审美能力,才会使他们产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在这一点上,应该多用正确的示范歌唱或者音响视频等多媒体的手段去引领他们先聆听正确的歌唱,再跟他们自己的歌唱做一些比较,引导他们歌唱向好的声音上靠拢。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歌曲内容进行了解,对歌词和歌曲的情感表达进行分析。再次,把歌曲里的基本音乐知识渗入学习过程当中,把所学的歌曲里的节拍、节奏、识谱、音乐符号等讲解给学生。这样学生通过学习一首歌曲,不仅掌握了歌唱技巧,也学习了音乐知识,又体验了音乐的情感。通过基础音乐知识的学习,逐渐给学生学习其他音乐内容打下基础。另外,在钢琴伴奏方面,因为学生在钢琴伴奏的学习上也是从较简单的歌曲伴奏开始学起,所以在演唱曲目上要选择一些和钢琴伴奏课相同的曲目,这样在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把钢琴伴奏和歌唱融合起来,最终达到自弹自唱的目的。

(四)教学曲目的选定结合初中音乐课教材

在教学曲目的选择上,要从学生的实际应用方面考虑,部分曲目要结合中学音乐教材,这样学习内容就做到了和初中音乐课堂不脱节,如此能够使学生更快地适应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课堂教学有必要把难度相当、同样情感主题或者相同风格的歌曲安排在一起,加深学生对同样歌曲类型的认识和情感的体验。刘辉教授讲:艺术有两个功能,一是歌唱,歌唱美好、歌唱世界、歌唱自然、歌唱人类、歌唱生活;还有一个功能是鞭挞假、恶、丑,针砭时弊。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渗入每一首作品的作品分析、演唱提示等,歌曲的难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样能更有效率地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演唱感受,让学生对歌曲表达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体会到艺术的塑造功能,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中学音乐歌唱教学内容在教会学生唱歌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提高教师的音乐艺术修养和歌唱水平,是我们选择曲目和教学方式时需要考虑的要点。

三、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兼音乐学”的音乐方向是培养合格的初级中学音乐教师,因为他们将来走出校园,是要去当老师培养学生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多提醒学生注意学习的严谨性,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样他们将来才能正确地引导自己的学生。对于刚进入大学课堂的他们而言,还没有把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联系起来的概念,更认识不到现在学习的课程在将来工作中将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作为教他们的老师,也更应该注意教学的严谨态度,除了教他们怎么学,还应该教他们怎么用。不但要引领他们获取知识,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要有把知识传播出去的概念,从小做起,慢慢积累,他们会越来越清晰地把所学知识与将来的应用相结合,启发他们思考,把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如此能够使自己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达到会教的目的。

四、结语

对艺术的美是有体验的,只有教师自己热爱歌唱,他们在从事教学时才能够真正地引导学生去接受美的教育,才能够真正达到传播美、表现美的目的。从而,提升初中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热情。在培养能够传播艺术之美、表现艺术之美、引领艺术之美的合格音乐教师方面,在教学模式上还需要借鉴国内外同类型的先进教育经验,不断地探索学习和前进。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新时期;加强;高中汉语言文化;教学

目前,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被动的学习,导致相关的语文教学实践难以开展。同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难以提升,学习积极性不高。新时期,教育发展,又必要在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组织中不断思考和探索,改进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中以填鸭式教学为主

高中语文教学是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从阅读、写作、词汇等角度进行语言文化的延伸,具有较强的文化性。良好的语文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当下高中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颠倒课堂教学主次。面对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剥夺。学生的学习方式效果不佳,久而久之,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将会失去兴趣,语文素养难以养成。

(二)语文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

教育发展逐渐从整体性管理的模式中转换到了个体教育管理模式中,也就是说学生的差异性教学逐渐成了当今教学中的主流形式。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为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符合学生发展方向以及知识基础。但是就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来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很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过多的沟通,将会影响课程进度。教师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了解,这种因赶教学进度而开展的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师难以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疑惑点,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上难以吸引学生。

二、新时期加强高中语文教学的对策

(一)丰富语文教学的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热情不高。为了丰富语文教学的方式,可以将语文教学与其他类型教学相互结合,实现活动教学中的语文知识渗透。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德育活动,与语文教学环环相扣,与语文教材内容相互融合。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学校为学生开展德育活动,能够在学生的思想上进行启发,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拟好题目,为学生提供德育演出,如在某中学中,国家残疾人协会为学生组织了一场演出,在演出结束之后,教师为学生布置观后感写作,题目为《我的中国梦》。学生对于该类型具有特殊意义的演出格外关注,在思想上得以启发,对于梦想等有着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那么在进行写作时,学生就可以将其所看,所感应用其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所写出的来的文章深刻、真实、激情洋溢。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够实现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也能够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二)针对性课题的主讲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意境深刻的教学内容,为了以意境深刻的知识启发学生,教师可以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提炼出来进行课题主讲,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在学习宋末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时,教师首先在讲台上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燕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学生仔细听教师朗读诗词,能够从字面与语气上感悟诗人一身的功名成败,感悟诗人背后的人生苦短,加深对于诗词含义的理解。从观察他人的行为中感悟到人生真谛。“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教师需要将通过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该种方式下,一是帮助学生实现了主动学习,二是帮助理解知识。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为了丰富语文教学的方式,可以将语文教学与其他类型教学相互结合,实现活动教学中的语文知识渗透。同时教师可以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提炼出来进行课题主讲,以提升生的注意力。希望通过相关的研究能够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关国青.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第9篇

一、具备深厚的语文专业功底

作为教师专业化出身的学院派,首先得具备丰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对自己所教学科知识有全局的把握,知道每一部分在全局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相互间的关系。这不仅是因为不能把不准确和错误的东西教给学生,还因为只有在对知识和技能的准确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去关注学生。

原本以为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还过得去,应付一般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该不成问题,可事实上却屡屡受挫。就拿演讲稿教学来说,演讲稿教学一般做议论文文体来处理,以教习议论文写作技巧为主要教学内容。可事实上,就什么是论点论据、有哪些论证方法、这些论证方法各自的用处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作为老师的我,自己也是一头雾水,又怎能够教会学生明白。老师都不知道的知识,又有何资格去要求学生掌握?

对于演讲能力培养方面,我也是一筹莫展。说真的,作为一名中文系毕业的老师,说自己的讲演能力很差也真够汗颜的,但事实的确如此。一名语文老师,自己都不具备的能力,又怎有能力去培养学生,有何以给学生树立模范作用……

综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今天要评述其中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师范类高等教育教学与基础教育教师培养脱节的问题。现今,师范类专业所授专业知识与基础教育教师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有很大的出入。就拿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既是师范类,就应以培养祖国未来的“灵魂工程师”为主,一且都应围绕这个主题来开设课程,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我们在大学学的都是一些什么呢?《中国汉字学》《中外语言学史》《文学概论》《文艺心理学》《比较文学》《中国古代文献学》……一些纯理论性的东西。当然,我并不是说开设这些课程有错,也并非说学这些东西无用。我想强调到是,这些课程的开设,占用了其他重要学科――《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语文教学论》等的课时,浪费了广大准教师的精力与时间,最关键的是冲散了师范类这一本质性的主题。就好比一堂课讲的东西太多太杂容易冲散教学重点一样,毕竟,对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来讲,能学好学精这几门课程,该具备的学科知识也就足够了。

二、要做研究型的中学语文教师

对于教师,这里有感彩差异较大的两种称谓“教育家”“教书匠”。教育家与教书匠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凭借自己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而后者只凭借自己的经验教学。相信,任何老师都不希望别人称自己为教书匠。那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你还得具备深厚、细密的条件性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因为,这些知识能帮助教师解决,怎样对待学生、怎样对待学生的学以及怎样高效教的问题。对于这方面能力的欠缺,我也是深有体会的。有时,一想到指导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要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去,心里便只能苦笑:“我们哪有什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大学里所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由于种种原因,真正有所收获的能有几人,纯理论的清谈能体会理解的又能有多少?对于教育理论的积累,我提一点鄙薄的建议:建议师范类高等院校加强对准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积累的严格要求,以更严格的要求来敦促每一位准教师去自我学习、自我研究。

三、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

教师,作为培养人的人,还必须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身为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基础,以此来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因为,教师威信的建立最根本的不是在教师身份的权威上,而是建立在思想、见识上。学生不会佩服、崇敬那些跟自己相差无几的老师。

同时,一名语文教师文化知识的广厚程度也影响了他课堂的趣味性程度。有趣味的课堂,学生才最有兴趣,也只有当学生对某门课感兴趣时,他们才会学得更好。据调查,初中学生最喜欢的语文课堂是语文与趣味相结合的课堂。当学生学习语文的注意力下降的时候,若能插以切合主题的趣味性故事加以调动,教学效果和课堂气氛明显要好得多。

语文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科学文化知识的丰厚积累,这是对一名合格语文教师的内在要求。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还应具备一些基本的外在素质――教师基本素养,包括三笔字、教学语言、讲演能力、写作能力……不管你的内在素质如何优秀,倘不能外化出来,也只能像陈景润一样,最终成为教育界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