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14:56:09
导语:在城市发展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凤城;蚕业;回顾;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24-1
1凤城市20年蚕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1科技兴蚕效果明显
中国现代柞蚕科学研究的中心和世界野蚕研究中心―――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坐落于我市,为蚕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20年来我市完成的省级以上科技成果30多项,撰写论文100多篇。举办各类蚕业科技培训班500多次,受训人员200多万人次,发放资料10万多份。凤城市柞蚕业科技贡献率已经超过60%,新成果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累计40多亿元。
1.2柞园生态环境大幅度改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市的柞园总面积207万亩,由于区划的变更和对部分柞园实行封育,全市柞蚕场面积到2014年已减至150万亩。经过多年的改造,特别是对部分柞园实行补植,种植紫穗槐串带等生物措施和闸沟等工程措施,使全市柞蚕场生态环境大大改善。一类蚕场已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35万亩增加到近100万亩,三类蚕场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近70万亩降到10万亩。近20年全市累计建设标准化柞园50多万亩。全市柞园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变,并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化,蚕农逐渐从传统养蚕方式步入生态放养之路。
1.3柞蚕产业链进一步紧密
整个柞蚕产业链包括柞蚕制种、放养、蚕茧储存、蚕茧缫丝、蚕蛹加工利用、柞蚕场更新薪材等。目前,我市已经有了一个较完备的产业链,在蚕茧加工上已经拥有7家企业,年可加工柞蚕茧2000吨左右,可生产柞蚕丝50吨,缫丝蛹1300吨,年加工生产蚕丝被5万床左右,余下的蚕茧大部分割茧卖鲜蛹。初步统计,全市柞蚕产业全部链条的产值已达10亿多元。
1.4致富效果明显增强
凤城市的蚕区农民常说“吃粮靠种田,花钱靠养蚕”,“种地带放蚕一年顶两年”。近年来,随着柞蚕丝价格上涨,柞蚕茧价格突破30元/公斤。蚕茧商贩的抢购,保证了蚕茧销售渠道畅通,交易时期短,充分证明蚕业属于典型的高效特色农业,2013年柞蚕茧价格最高达每公斤32元。白旗镇莫家村9组,2013年有20户放养秋柞蚕,总收入70多万元;爱阳镇邵家村4组有23户放养秋蚕,2013年总收入达100多万元,明显的致富效果大大激发了农民放养柞蚕的积极性。
1.5养蚕队伍不断壮大
凤城市柞蚕生产已有300多年历史,全市100%的镇(区、乡)、93%的村及88%的居民组都放养柞蚕,全市近2万户农民以放养柞蚕为生,懂得养蚕技术的农民近5万人。
1.6增值空间逐渐拓宽
柞蚕茧原料的充足供应,为柞蚕资源的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柞蚕业的不断发展,柞蚕资源的综合利用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养蚕不仅限于缫丝织绸,而且在食品、保健、医药、日化及农业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影响凤城市柞蚕业发展的因素
2.1柞园资源大幅度减少,对保持全国最大的柞蚕业基地不利
凤城市因三次重大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公益林建设,现仅有150万亩,全市有1.4万农户不能养蚕,每年农民养蚕收入减少近3亿元,对发展我市特色产业和保持全国最大的柞蚕生产基地不利。
2.2部分农民养蚕采取掠夺式经营,影响了我市柞蚕场生态环境
为了多产蚕茧,蚕农增加投种量,使蚕场超出了担蚕能力,造成了掠夺式经营的局面。同时,由于连年过度放养柞蚕,使柞园得不到休养生息,也影响了柞园的使用功能和生态效益。
2.3柞园建设投入匮乏,制约了柞蚕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经调查:凤城市每年用于森林管护、建设等各级财政部门投入的资金3000万元左右。而占凤城市有林面积27%的柞园投入仅10万元左右,相当于投入凤城市林业建设资金的3.3‰。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加上农民建设柞园积极性不高,现有柞园内的30%左右空闲地被闲置,从而影响了农民增收和柞园生态环境改善。
3进一步巩固提升凤城市传统柞蚕业的建议
3.1合理规划山上资源,稳定现有柞蚕放养规模
建议针对全市柞蚕场资源进行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山上资源。根据凤城市农村实际,全市柞园面积应稳定在150万亩,同时,落实好蚕场的长期承包政策,让农民安心建设和管护蚕场,减少掠夺式经营的破坏行为。
3.2增加投入,加大柞园管理和建设力度
根据国家等生态保护相关政策,发展蚕业生产只能依靠现有柞园资源。建议对柞园采取造林补助政策,将森林植被恢复费反哺蚕业,蚕场质押贷款等用于柞园建设。各级蚕业主管部门应加大管理和指导力度,最大限度提高柞园单位面积产茧量和郁闭度,达到柞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效果。
3.3扩大宣传、政策拉动、信贷保障,盘活现有蚕茧加工企业,实施柞蚕资源生物产品产业化工程
关键词:城市规划发展理念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1 世纪,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大幅度提高, 全国城市也将逐步迈入现代化城市行列。城市发展在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 的同时, 必须要综合考虑各种要素, 尤其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 重视政策、科技、文化等要素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与指导作用。展望21 世纪的城市, 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必然的选择。同时,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也必将对我国的城市发展产生强烈的冲击。下个世纪将是我国城市化加速期,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政策、科技和文化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将愈加强烈。城市规划无疑要抓住这一历史性变革, 加强其社会调控功能, 以保证城市的快速发展, 并寻求其与社会公平、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平衡。
一、城市规划理念
人类已进入21 世纪,世界经济趋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城市的发展不仅面临国内其他城市的竞争,而且还将遇到经济实力强劲的国外城市的挑战。如何从城市规划角度奠定城市发展基础,创造城市发展条件,提高城市效益和竞争力,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也是城市规划高标准、严要求的新课题。
1、加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象设计,实现具有自身个性化的园林城市;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风格和品位,依托自然和人文景观,挖掘文化内涵,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承接传统又求新意,传统风格与时代气息并重;园林规划、建设、管理三者并驾齐驱;巧用造园造景艺术手法,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北京是首批园林城市,北京在创建园林城市中,着力保护古都风貌,用绿化来体现古都的庄重和历史文化风范。传统风韵与时代气息并重,古典与现代融合,实现了古都风貌与时代精神的巧妙结合。
2、从城市整体布局出发;审时度势,量体裁衣,系统整合。城市规划必须具有战略眼光,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根据城市未来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人口规模、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历史人文环境,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海港、空港、公路、铁路、通信、供水、供电等方面的发展,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每个城市必须以自己的优势为依托,走发展特色经济之路,塑造城市鲜明的个性和形象,以避免城市之间的重复建设,减少城市之间的无序竞争。
城市规划往往要通过建筑语言来表达,为此要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发挥建筑师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自然、环境建筑、文化等融为一体,形成城市的独特风格。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 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城市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制定好城市规划, 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进行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一系列关系。
通过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 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城市规划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特别要听取专家的意见,多方比较,反复论证,经过法定程序审批,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规的权威性,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
二、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建议
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对城市规划来说, 就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并在规划各个层次加以贯彻。城市可持续发展涉及政策、经济、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 它是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古代的“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及风水学说等, 都反映到了古代城市规划布局与选址实践中, 说明古人很重视与自然的协调融合。
2、加强规划理论的研究
规划理论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当前尤其要加强应用型理论的研究。加强对市场经济和社会、政策等的研究, 要主动适应市场。规划不仅仅是实体空间的安排, 更应注重社会资源的配置及机构的建设。因此, 规划不仅要为未来发展提供思路, 更要解决日益增加的城市社会问题, 如人口的老龄化、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及流动人口等问题。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 政策性强是其固有的特点。因此,城市规划不应仅仅限于某些理想模式的探讨, 更应注重务实, 从我国的特有国情出发, 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 以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尊重自然, 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城市规划技术的革新城市规划的目的是创造与自然相融合的、宜人的生活、工作、游憩环境, 保证城市生活的高效运转。所以, 在规划编制这一技术层次中, 城市规划必须要尊重自然, 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在充分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对其加以改造利用, 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城市规划是综合性规划, 需要搜集、储存和分析大量的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 而计算机的大量应用及科学的调查方法无疑使这一纷繁芜杂的工作变得轻松和便捷。同时,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形势, 还能对城市规划进行动态监测与管理。可见, 从文本编制到成图, 计算机都功不可没, 城市规划的信息化至关重要。
4、严格的城市规划实施
规划实施是规划由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 其明显特点是规划一旦付诸实施, 则具有不可逆性。因此, 这一阶段将直接决定城市的面貌及未来的发展。
(1) 加强城市规划法制化进程, 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
城市规划的性质决定了其严肃性。要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必须要加强规划法制建设。1989 年国家《城市规划法》的实施, 真正将我国城市规划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但目前各专业规划的配套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仍需完善。尤其在市场体制下, 要想避免“ 规划失效”,使城市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持续发展, 就须采取法律手段强化对规划主体和客体的约束机制。
(2) 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化。
所谓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它包括城市用地的管理及各项建设的管理等。它实质上是对城市中各项建设项目的组织、指导和控制、协调的过程。规划毕竟是一定时空条件下对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等作出的安排。随着内外部条件的变化, 原有的规划内容可能就不再适合变化后的情况。因此, 就必须要强化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化。通过这一渠道对城市建设进行动态的管理、监测, 并通过反馈机制及时将变化后的内容反馈回来, 从而便于规划设计部门迅速补充或调整规划方案, 这样才能将不合理规划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 方华,唐良云.浅析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技信息. 2009(27)
关键词:城市排水
一、城市排水业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深化,以及各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大,加快了城市排水事业的发展。国家为加强排水行业管理,更好地促进和推进城市排水事业发展,制定了相应政策法规及标准。《城市排水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规定城市排水的发展要“以国家当前产业政策为导向,加快城市公共排水设施建设的速度,逐步建立起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城市排水体系”,“城市排水应统一规划,纳入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的建设规划,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及排污水单位应执行“节水、减污、净化、再用”的技术政策,同时对发展序列、保障政策和实施措施等也做了明确规定。为推动产业政策实施颁发了《关于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建设的若干规定》对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有关问题做了规定。为确保排水设施安全正常运行,进一步控制超标污废水进入排水设施,避免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及损坏排水设施,制定了相应运行管理标准和,《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城市污水水质检验方法标准》、《城市排水监测工作管理规定》,同时为加大对污废水的监测力度,建立了《国家城市排水监测网》并对监测网的成员单位,进行了国家级城市排水监测计量认证。城市排水建设资金。基本上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筹资体制。建设资金的增加加快了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速度。按行业划分,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为160.18亿元,平均每年投资32.0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16.09亿元,这部分投资大部分作为“引资贷款”的配套资金,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部分用于排水管网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含贷款)对加快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偿还”排水设施欠帐起了促进作用。
城市排水科学技术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果丰硕。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和污水中污染物质的复杂化,我国城市排水工作者在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专用设备的研制开发、自动化仪表、药剂、污泥处理利用、沼气利用及污水回用、国外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部分专用设备已国产化并进入国际市场。应当看到,尽管我国城市排水事业发展较快,但与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相比还是缓慢的,究其原因,除资金严重不足、资金渠道单一、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筹措资金还有一定困难。长期以来,对城市排水及污水处理设施实行无偿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的越多,政府包袱越重。有不少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因无运行经费而停产。更严重的是对城市排水设施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把城市污水处理厂作为圬染源和排污大户来对待,并向污水处理厂收取排污费,这种政策上的误导也制约排水事业的发展,这些问题有待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二、提升城市排水应解决的问题
1 提高思想认识,完善法规政策槭市是一个工业和人口,能流和物流高度密集的人工生态。在这个系统的物流中,工业三废和人类消费污染日益增加,其输送和处理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城市排水设施不仅是维护城市生态物质代谢功能的重要前提,也是保护城市水质资源和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措施。是实现污水资源化系统工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具有明显的市政设施和环境设施双重性,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功能是处理污水,减少污染削减污染量,经处理后的水可达到排放或回用标准,因此不能作为污染源,更不能以排污大户对待,更不能收取排污费,否则这种政策性的误导将严重制约城市排水事业的发展,加剧城市环境的污染。
关键词:推进;农业发展;建议
凤城市位于辽东半岛东部,地近黄海北岸,为省辖县级市。全市总面积5513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近59万人。凤城的自然概貌是“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全市耕地总面积93万亩,人均耕地1.6亩。全市境内有有人参、细辛、天麻、龙胆草等中药材620种;木耳、榛蘑等食用菌几十种;蕨菜、大叶芹、刺龙芽数十种野菜和板栗、核桃等干鲜果。全市农业除粮食生产之外,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牛生产基地、绒山羊生产基地、板栗生产基地。近年来,全市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以肉鸡、烟草、白酒、罐装食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1.凤城市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总体看来,我市的农业生产条件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良好的政策保障。近几年来,国家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实施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二是特色产业的项目优势。草莓、树莓、蓝莓、山野菜、中药材、食用菌、烟草、柞蚕等都是我市的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这些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优越环境条件都为我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成熟的生产技术。我市的农业技术基础较好,省蚕科所、丹东农科院两家科研单位和丹玉种业、良玉种业两家知名育种企业坐落在我市境内,为我市柞蚕、烟草等传统特色产业,以及粮食、蔬菜、小浆果等现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四是良好的投资环境。随着近几年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得民间资本和域外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对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规模、档次和水平起到积极作用,也促进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2.当前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平衡。龙头企业数量少,其中国家级、省级更少,各镇区发展不平衡,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也有待扩大和加强。二是农产品研发投入力度小,开拓市场意识不够强烈,远远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3.加快推进我市农业发展的建议
3.1 继续做好粮食生产工作,稳定提高粮食产量。
着力推广以种植玉米耐密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等为主要内容的集成技术,在保证原有粮食产量的基础上,节省土地用于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稳步推进农业保险工作,做好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发放工作。稳定粮食生产面积75万亩,产粮25万吨。
3.2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依托基地建设的示范推动作用,抓好食用菌、小浆果、山野菜、柞蚕、烟草等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加大支持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真正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进一步转变特色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特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一县一业”产业的快速形成。
3.3 发展农事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把握国家和省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生产中的牵动作用,带动广大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面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4 搞好农产品安全生产,努力创建名优品牌。
一是努力调动社会各界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力促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品牌创建上下功夫,积极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三是组织生产规模较大的生产区域打品牌战略,进而形成有影响力的专业、安全农产品基地。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扩大名特优产品生产规模;四是引导和指导企业进一步做好产品生产、分类和包装的改进工作,做到安全卫生、精致规范,提高产品的档次;五是加大打击制假售假力度,依法保护名牌产品,充分发挥名牌效应,提高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尽最大努力做到优质资源向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
3.5 抓好科技推广工作,推动我市农业生产上水平上档次。
关键字:转型发展,集约节约用地,建议
中图分类号:F1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处徐州市东北部的贾汪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开采业发达,是徐州老工业基地煤炭工业的发源地,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煤炭资源,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之一。 但经过长期高强度、大规模开采,贾汪区煤炭资源几近枯竭,同时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大量破坏,如何集约节约用地是当前贾汪成功转型发展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贾汪区概况及土地利用现状特点
贾汪区是徐州市辖区之一,位于徐州市东北部。北与山东省枣庄市接壤,东与邳州市为邻,西南部和铜山区相连。水、陆交通便利,206国道、310国道和京福高速公路从境内穿过,京杭大运河横贯东西。
贾汪区的煤田面积202平方公里,占地30.3万亩,涉及4个乡镇,2个办事处,1个工业园区,50个行政村(居委会)。自1882年采煤至今已有131年的开采历史。
和多数资源枯竭型城市相似,贾汪区土地利用现状具有以下特点:(一)、土地利用以煤炭开采为主,贾汪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受到煤炭资源开采的约束制约;(二)、煤炭资源生产用地面积大而分散,工矿用地多为组团式,占地面积大,布局比较分散,功能不够齐全,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百里煤城、城乡交错的格局; (三)、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土地复垦难度较大。经过长期高强度、大规模的开采,未利用地减少,后备资源严重短缺,储备土地主要是贫瘠且发展困难的用地。采煤塌陷区废弃的土地经过复垦后可以被使用,但复垦成本较高。
二、贾汪区在转型发展中土地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建国以来,贾汪区作为江苏省重要的能源供应地,为江苏乃至全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长时期高强度、大规模开采,贾汪区煤炭资源濒临衰竭,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产业比重偏高,接续替代产业尚未形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采煤塌陷地治理和村庄搬迁任务繁重;基础设施较为滞后,公共服务功能缺失;地方财政困难,民生保障压力巨大。
(一)采煤塌陷仍在进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贾汪矿区是全国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长期高强度采煤在地下留下了大量的采空区,造成上方地表的沉陷,形成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地,随着徐矿集团的继续生产,每年还有一定规模的新增塌陷地产生。并且煤矿开采造成的地表下沉、塌陷,致使农田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渠道断裂,河沟不畅,汛期水涝灾害严重,旱年浇灌困难,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许多良田变成了常年积水的坑塘和洼地。煤矸石也压占了大量的良田。同时工业的废水、废气、废渣使得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污染现象严重。据调查,除潘安湖以外的近6万亩严重塌陷区域(青山泉镇区、工业园、权台矿区等),急需进行生态恢复重建等。
(二)土地利用粗放,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不高
贾汪区是全国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独立工矿用地总量大,用地布局分散,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提高较为困难。特别是乡镇企业用地大多未经科学规划,布局分散,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及其他用地混杂,普遍存在粗放利用和低效利用状况。尤其是煤矿关闭之后的废弃工矿用地,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土地闲置浪费现象。各类型煤矿企业占地面积大,粗放现象严重。中心镇建设不考虑城镇体系规划,盲目追求单体规划的规模,搞外延式扩张,给耕地总量平衡带来很大困难,最终导致了各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较低。
(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不健全,民生问题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贾汪区因采煤征地造成失地农民1.02万户,3.6万人实行了“农转非”。因贾汪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大部分“农转非”群众处于失地、失业状态,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如青山泉镇蔬菜村,多次上访要求进入基本生活保障,由于区财力不足,无法满足群众的要求,群众对此多有怨言,多次发生群体上访事件。社会保障压力增大,严重阻碍贾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
三、对贾汪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建议
(一)加快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衰退最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单一,以致于资源一旦枯竭,就会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因此,贾汪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加快本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替代产业的发展,切实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要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两手并重”,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统筹并举”,着力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扶大扶优扶强,加快主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把贾汪区建成徐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验区。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不仅可以提高土地收益,而且可以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真正达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目的。
(二)、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必须严格按照土地用途管制,根据实地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划标准,促使城乡用地由外延式扩展转变为内部挖潜,提高全区城乡用地的利用率;同时进一步深化用地管制,引导城乡发展空间模式转变,除了通过规模指标调控,重点还是通过空间发展政策结合用途管制来调控,以此在正确引导城乡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同时实现优化其利用结构的目的。要优先保障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用地,严格控制低端落后产业用地,尤其是污染企业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快调整城乡土地利用结构;理性扩展贾汪主城区和重点镇建设用地空间,促进人口向主城区和重点镇转移,引导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而且要充分发挥贾汪作为徐州市区的经济优势。
(三)、集约节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积极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全面调查评价城镇存量建设用地,积极处置城镇闲置、空闲和批而未供土地,分析和制定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的方案。鼓励城镇现有建设用地的深度利用,加强对城镇内低效用地和零星分散土地的清理、收购、归并和前期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大旧城改造力度,促进工矿企业有计划的搬迁至工业园区,结合城市规划逐步对“城中村”实施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率。将改造范围内的零碎地块与周边土地相整合,进一步增加公共绿地,提高绿化覆盖率,完善城镇生态系统。
2、加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稳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实施、权责挂钩的原则,稳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促进农村居民点集中集聚。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后腾挪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新农村建设,节余部分用于城镇工矿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寻求新的拓展空间。
(四)、修复采煤塌陷地,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山水生态宜居城市
加大湿地建设和保护力度,大力推进采煤塌陷地、工矿废弃地和破损山体的生态修复与治理,提高土地生态环境质量;构建和保护城镇之间的绿色生态空间,建设湿地生态系统,营造山水格局,大力发展旅游业,把贾汪打造成生态宜居城市,不断提升贾汪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对于因采煤塌陷失地农民,要给予必需的、基本的养老、就业和医疗方面的保障。并且安置补助的费用应当能够充分保障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教育等问题,使失地农民不仅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而且生产、生活更加有保障。对于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政府可以采取各种途径来进行安置,积极扶持和激励就业。要加大就业扶持力度,认真落实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支持更多的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努力为失业人员就业创造条件,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有关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正确处理好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服务中心,深化改革,全面做好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计划、利用管理、执法监察、依法行政等工作,努力实现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双保双赢”。
行动主题:惠民生促进科学发展,守红线坚持数质并重。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总体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保障合理用地需求和保护耕地红线为主线,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贯穿落实到土地利用、管理、调控和制度改革的各个环节。在保发展方面,坚决落实中省经济调控政策目标,把保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保障科学发展;在保红线方面,把实现耕地面积净增长,质量有所提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为筑牢耕地红线打下好的基础。
主要目标:(1)保证中央调控政策的实施,做到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应保尽保。(2)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实现耕地面积净增长,质量有所提高。(3)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和工作机制,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县(区)达标建设,为全市三年实现达标奠定基础。(4)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得到加强,土地执法形势继续好转。(5)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在土地征收、建设用地审批等关键环节改革形成法制、政策成果。努力实现我市“国土资源服务管理水平大提升,违法违规用地宗数面积大下降”的目标。
三、工作重点和具体安排
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统一部署,“双保工程”年行动分为中心任务、专项工作和策应工作。我市坚持以保护耕地和合理供应土地为中心任务,以专项工作为重点,以策应工作为支撑,加强重点工作和制度改革、基础建设、舆论宣传等的衔接配合,保障主要工作目标有效落实。
(一)中心任务
1.完善土地调控政策。
工作目标:保障土地调控政策规范执行,坚决杜绝向违
反产业政策和土地供应政策的项目供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落实市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实现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应保尽保。
具体任务:优化土地利用和管理形势分析观测点布局。每季度形成国土资源管理形势分析报告。配合省国土资源厅修订出台《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年本)》,指导各县(区)制定完善适合地方特点的限制(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和其它供地政策。修订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和实施政策。严格执行土地供应和利用政策,遏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项目用地。坚持土地招拍挂制度,完善差别化的土地供应政策。落实国务院房地产调控政策,编制实施房地产用地供应计划,确保保障性住房、棚户改造和自住性中小套型商品房建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实现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应保尽保。对房地产用地供应和开发利用进行动态监管,适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
2.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工作目标: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做好农村土地整治,确保耕地保有面积实现净增加,实现耕地质量有所提高。
具体任务:运用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和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监督占补平衡到位,上半年完成和通报年度耕地占补平衡考核情况。完成我市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将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深化应用农用地分等定级等成果,开展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试点。
制定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配套文件,对全市农村土地整治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建设田间水利设施配套的高标准农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专项工作
1.节约集约用地专项工作。
工作目标: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体系、技术标准、考核评比办法、激励和约束机制,树立一批节地典型,引导各县(区)政府和部门、用地单位落实节约优先战略。
具体任务:配合省国土资源厅提出新的《国有建设用地划拨目录》和《国有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管理办法》修订建议;完成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按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安排公布评价成果,针对开发区用地带有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促进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相关政策和对策;完成单位GDP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评价考核,扩大考核结果的应用范围;配合省国土资源厅积极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区)创建活动,表彰年度模范县(区),落实对模范县(区)的奖励措施,推广节约集约新模式、新机制。
2.执法监管专项工作。
工作目标:做好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努力实现违法违规用地宗数面积大下降的目标;建立健全全市土地执法监管体系,有效遏制土地违法行为。
具体任务:4月初完成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的动员、部署和培训;4至7月完成卫片执法检查实地核查、查处整改和督察验收工作;8月上报全市核查数据和验收评估报告;9月以后启动约谈问责工作。同时,每季度公开通报和挂牌督办一批典型违法案件。
3.制度改革专项工作。
工作目标:完善土地征收和征用安置补偿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违法责任追究制度改革,形成报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城市建设用地审批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具体任务:探索改进我市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审批工作的意见,指导做好报批工作;探索改进单独选址项目报批意见,提高重点项目审批效率;对连续两年被部省问责的县(区)以下国土资源部门主要领导,研究制订引咎辞职问责制度。
(三)策应工作。
工作目标:通过检查、调研、培训等指导各县(区)落实“双保工程”重点任务,总结地方土地管理机制创新经验。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综合监管能力建设。发挥舆论宣传引导作用,促进全社会认识、理解资源刚性制约的紧迫性、长期性。
具体任务:加强督导检查工作。5月份前做好年以来增减挂钩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抽查的准备;配合部省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农村土地整治的监管办法;8月份做好省对市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的准备工作;年底前完成对全市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的检查考核。
完成“双保工程”督导工作。第三季度做好部省“双保工程”年行动的调研督导检查准备工作;年底前做好对全市“双保工程”年行动的调研督导检查工作,并形成调研报告和一批典型经验报告。
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更新遥感监测和土地利用数据库;完善监管平台,推进应用成果;在上级指导下完成“金土工程”二期工程立项及后续建设工作;建立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加强地质资料的开发应用。
做好宣传培训工作。4月初制定“双保工程”年度宣传工作方案;积极参与《国土资源报》“双保工程”年行动百人谈活动;利用节日和重大活动,宣传营造社会氛围,开辟“双保工程”专版、专栏、专稿,宣传工作推进情况、成效和经验;组织县(区)搞好各项单项工作的培训工作。
四、保障措施和要求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推动“双保工程”实施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的协调联动,凝聚深化改革的合力,保证年度重点任务目标圆满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国土资源局要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双保工程”年度行动的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对承担的重点任务及早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安排,加强对全市土地利用和管理的形势的分析及宏观调控政策执行过程中土地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深入调研、及时评估,形成政策建议及时报省。
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关组织协调机构,加强部门联动。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双保工程”年行动的工作方案及组织领导机构人员名单,要在今年4月15日前上报市国土资源局“双保工程”联席会议办公室。
(二)加强督导检查。“双保工程”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按照重点任务分工协作,通过调研、培训、会议、检查等,加强对县(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导,统筹安排好有关专项检查工作。各县(区)要掌握工作进度,把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明确目标,强化责任,主动推动工作,分解落实任务。
(三)加强宣传交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宣传工作方案,加强组织策划,会同各新闻媒体加强对年行动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地方典型经验的宣传,把握舆论宣传的正确导向,突出宣传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宣传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决心与信念,宣传“双保工程”的工作进展和成效。
近年来,白城市把发展烟叶生产作为发展避灾农业、效益农业的一个主导产业,狠抓不放。2016年,全市烟叶种植面积1 918.67 hm2(主要分布在大安市、镇赉县和洮北区),进入6月旺长期后由于白城市遇到多年少见的干旱,7月末烟叶进入成熟采烤期又遇台风影响,连续降雨,烤后烟叶变薄、叶面杂色偏重,质量降低、产量减少,全市共收购烟叶4 340 t;完成产值7 078.8万元;上、中等烟比例达到69.88%,橘黄烟比例达到49.18%,较2015年略低;烟叶收购均价为16.31元/kg,较2015年均价23.07元/kg低6.76元/kg。全市平均产量为2 257.5 kg/hm2;全市总收购金额7 078.8万元,烟均价16.31元/kg,平均产值36 819.83元/hm2,平均纯收入14 358.6元/hm2,户均纯收入38 940.52元。
为落实工业企业的需求,白城市烟叶生产在品种选择、施肥管理等方面做了适当调整,主栽品种吉烟10号,占总面积的42.7%;龙江981品种占总面积的47.12%;龙江935品种占总面积的8.7%;云87品种占总面积的1.5%,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同时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烤烟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大安、镇赉和洮北区。大安市在红岗子乡、叉干镇、乐胜乡、安广镇、月亮泡镇、丰收镇、太山镇、舍力镇、新艾里乡等10个乡镇33个村,361户,种植面积1 050.53 hm2,产量2 190 t;镇赉县在东屏镇、坦途镇、哈吐气乡、莫莫格乡等4个乡镇26个村,272户,种植面积646.47 hm2,产量1 600 t;洮北区在平安镇、平台镇、到保镇、镇南种羊场等4个乡(镇、场)11个村,72户,种植面积189.2 hm2,产量468.325 t。另外,在洮南公疗农场3户,种植面积33 hm2,产量81.675 t。2016年,重点抓好生产组织形式创新,服务体系完善,标准化生产等项工作。一是在生产组织形式方面,家庭农场144个,种植面积629.87 hm2,占总面积的32.82%;合作社4个,种植面积336 hm2,占总面积的17.51%,较上年种植面积减少15.4 hm2;种植专业户428户,种植面积755.13 hm2,占总面积的39.35%;职业烟农90户,种植面积269.9 hm2,占总种植面积的14.06%。二是进一步完善合作社管理制度,加强服务水平,全市现有综合服务合作社,在原有服务范围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服务面积,使得辐射面更广,服务水平更高,同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了服务质量,加强自身积累,提高自我“造血”功能。
白城市烟农生产成本投入情况具体如下:生产资料投入为6 170.55元/hm2(化肥、农药、地膜);燃料动力投入为4 601.25元/hm2(煤、电);专业化服务投入3 289.5元/hm2(育苗、植保、烘烤、分级、运输);人工成本投入8 400元/hm2(雇工);总计投入22 461.3元/hm2。
2 当前白城市烟叶生产存在的不足
一是烟叶销售压力依然很大,由于受全国控制烟叶总量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工业需求减少的市场形式影响,烟叶销售市场还需大力开拓,以稳定烟叶销售市场;二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受到干旱、雹灾、风灾等极端天气影响,对烟叶产量、质量、烟农收入影响严重,滴灌设施、防雹经费、保险等资金还需多方筹措;三是烟田轮作受土地有效流转条件制约,很难避开多年重茬、病害较多地块,仍需得到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四是烟草投资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养护资金不足,还需得到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五是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工作措施制度还需不断完善,收购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
3 建议
3.1 加快职业烟农培育,提高规模化效益
把基本烟田的长期、稳定流转作为培育职业烟农的基础,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托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引导烟农通过互换、租赁等多种形式,抓好烟田流转工作,重点发展培育3.33 hm2以上烟叶家庭农场和1.33 hm2以上的专业大户,规模化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1-2]。
3.2 完善烟叶生产风险保障机制,降风险增效益
面对自然灾害常态化的趋势,加强与气象、水利、农业、保险等部门合作,抓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建设,推进种植风险防范救助和商业保险,最大程度地降低烟农损失,为烟农增收做出积极贡献[3]。
3.3 落实精益生产,实现减工降本
集成减氮增钾、适时集中移栽、水肥一体、减少采烤次数、专业烘烤等关键技术。在育苗、起垄施肥、移栽、植保、采收烘烤、专分散收等关键环节实现工序化作业,流程化操作。通过以上措施,减工3.5个左右,确保合作社运营、烟农种烟2个方面降本增效[4]。
3.4 做好生物防治,实现减工增效
以推广烟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烟叶生产。
3.5 深化专业化服务和机械化操作,增加烟农收益
依托合作社对烟农开展专业化服务。专业化育苗、优化结构不适用烟叶处理、分级服务比例达到100%,专业化秋翻整地、起垄施肥、植保、采摘烘烤、烟杆清理服务。
3.6 抓好设施综合利用,开拓烟农增收渠道
在做好專业化服务的同时,指导合作社烟农充分利用育苗工场、烘烤工场、农机等设施设备,积极开展烟田以外的春耙秋翻作业、果蔬经营、菌类养殖,推动设施综合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经营,进一步拓宽烟农增收渠道。
4 参考文献
[1] 宁尚辉,罗新斌,徐坚强.常德市烟草产业发展对策与思路[J].安徽农学通报,2013(21):41-42.
[2] 张捷.关于恩施州烟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市场论坛,2013(3):22-24.
[关键词] 设施农业 机械化 发展
[中图分类号] S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20-02
塔城地区依托“大农业、口岸、国外市场”的优势地位,将发展设施农业列为地区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强扶持力度,初步形成了塔城盆地外向型和乌沙城郊型设施农业两大特色板块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按照“巩固提高,稳步发展,以做强促强。以强促大,先强后大”的发展思路,转变建设和发展方式,走园区化、精品化、产业化的设施农业发展模式。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目标,稳步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地区外向型设施农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
一、发展现状
塔城地区设施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塔城地区依据地区各县(市)不同的地理、气象等自然条件,在塔城盆地以日光温室建设为主要方式,乌沙两县(市)以拱棚建设为主要方式,积极引导和调动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十一五”以来,地区共投入设施农业发展资金14.2亿元,累计建成日光温室9425座,拱棚41591座,设施农业面积5.15万亩。设施农业从业人员17815人。
为充分发挥设施农业规模示范效益,辐射周边乡镇,带动农民建设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热情建成起点较高,设施较为完备的水、电、路配齐的8个设施农业园区。在塔城市二工镇建有5000座日光温室集中连片的示范园区。该园区有5000平米连栋温室一座,园区的产品主要供国外市场。
塔城市而二工镇设施农业示范园区设施农业机械装备情况调查表
二、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工作依据地区到2015年力争全地区外向型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0万亩,出口地产农产品10万吨,带动盆地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把巴克图口岸打造成全疆及至中国西部地区农副产品出口的重要通道,建立健全完善的绿色品出通关机制,力争在国外建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加快本地出口市场体系与国外国际市场体系建设相结合,实现果蔬出口市场,激活“西口子”的总体思路来展开。
1.推广的措施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主要结合项目实施,进行示范推广。
1.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
根据项目目标要求,深入示范园区了解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现状和薄弱环节,确定实施推广的范围。制定项目实施的技术措施和实施方案。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确定人员责任,为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提供技术、组织和责任保障。
1.2加大设施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力度
项目实施中,在机具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以现场演示等方式,让农民观摩、了解设备发挥的作用,产生的效益,比较设备的功效。编写科普读物使农民对机械设备有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为推广工作打好基础,充分调动农民使用先进机械设备的积极性。
1.3加大宣传力度和人才培训
为做好示范推广进园区,技术服务进温室大棚,大力开展设施农业机械化所包含的新技术、新机具的宣传推广与技术培训工作。一是利用“科技下乡”、乡镇赶集日等时机,举办培训班,进行设施农业机械和物理农业技术装备等实用技术培训,通过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发放设施农业机械技术科普手册和宣传资料。二是组织召开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现场会,展示卷帘机、微耕机、空间电场等机械设备。通过加强宣传示范、培训等措施使农民购机热情高涨。
2.示范推广的作用
通过在现场会、洽谈会示范机械装备,不仅扩大宣传面,又使农牧民亲身感知机械装备的实际效果。如2010年塔城农机购置补贴产品洽谈会期间设施农业使用保温被,物理农业技术装备被广泛关注,促进保温被的大量使用,物理农业技术装备被争相要求示范推广。设施农业机械和物理农业技术装备不仅有力的提高了劳动工效,减轻劳动强度,还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存在问题
1.设施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目前塔城设施农业除耕地外主要以人工作业为主,专门用于设施农业的机具很少,棚内作业环境较差,室内空气湿度大,不利于病虫害防治,中耕除草、病虫防治等工作效率较低,是设施农业生产中的薄弱环节。
2.由于资金短缺,农民自筹能力较弱。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温室缺乏卷帘机,老旧的卷帘机出现故障、损坏,无法保障正常使用,无力更新。一方面农户怕担风险不愿投入,另一方面政府财政困难,投入力度不够,致使设施投入起点低、规模小,严重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3.农民积极性不高。塔城相对人均耕地面积大,劳务工资高,习惯大田作业环境中的机械,有相当部分的自建温室和承包温室,由于经济效益不高,不愿投入设施农业机械装备。温室生产环境的狭小,能进行机械作业的种类有限,相对劳动强度大,而适宜温室生产的小型机械无法购置。由于融资渠道少,资金运转困难,贷款非常困难,无法建设储藏库、加工间等,不能提高产品附加值。
4.物理农业技术装备虽然能改善作物品质,增加产量,产生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价格昂贵,现阶段农民无法承受,也没有检测设备,无法检测其实效,只能根据温室作物生产情况进行对比观察。
四、发展建议
1.大力推广设施农机化技术。当前塔城设施农机化发展处于良好阶段,由于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设施机械化水平较低,对设施农机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机遇。因此市场需求,推广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农机推广部门不仅要发挥原有优势,还应积极主动向设施农业相关领域扩展、延伸,大显身手,把握市场发展的需求,促进设施农机化技术大力普及应用。
2.依据塔城设施农业的外向型定位。大力推广物理农业技术装备,物理农业技术装备不仅可降低化肥、农药等使用量,还可防治病虫害、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利于健康,是实现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保障。是促进外向型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大力推广应用。
3.应增加融资渠道,便于设施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奎山. 武威市设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建议[J]. 农业机械,2013,10:97-98.
关键词: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体系;建议;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交通规划体系已初步形成
1、宏观交通规划和前期规划研究系统初步建立
在综合交通调查和交通年度发展报告的基础上,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主城区“畅通城市”交通规划纲要等一批规划已经纳入规划编制体系,确定了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和宏观布局。同时针对城市交通出现的新问题,相关前期规划研究也陆续开展,为城市交通发展提供了应对新问题的前期准备。
2、中观层面的专项和区域性规划内容不断充实
为适应交通发展的新需要,一些交通专项规划得以开展,如主城区轨道线网规划、主城区快速公交线网布局规划、主城区道路指路系统规划等。为应对中心区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和支撑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还陆续开展了不少区域性综合交通规划,这些交通规划较好的适应了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
3、交通规划逐步介入微观规划管理工作
结合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控规调整的需要,在部分建筑和市政项目的方案审查阶段和控规调整交通优化阶段,开展了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工作,从交通预测和分析的角度,对道路规模(车道数等指标)、项目周边及内部交通组织提出优化建议,并将相关建议纳入规划管理,提高了建设项目在交通上的科学性。同时,也开展了少量道路及节点的交通工程设计工作,强化了规划管理对项目下步方案设计的指导性和控制作用。
二、当前交通规划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宏观研究超前性不够,不能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
随着城市规模和空间的拓展、城市结构的调整,城市路网、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建设提速,既有规划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一系列新问题已迅速出现:城市交通的发展模式,城市快速路的合理规模、路幅及节点处理形式,轨道线网的总体规模、布局形态、制式选择以及相互衔接关系,换乘枢纽的设置规律、机场是否需要引入多条轨道线路打造综合枢纽,城市交通体系能否支撑城市组团采用功能相对单一的发展模式,能否在这样一个次、支路网不足的城市利用单向交通组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在主城货运枢纽大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城市客运交通与货运交通的关系,等等。由于对这些新问题的重视不足,造成大量前期研究工作没有能及时开展。
2、中观专项交通规划编制系统不完善,上下层规划衔接不连贯
总规与控规层面之间缺失道路网专项规划。尽管总规层面确定了骨架路网,由于没有中观层面的道路网专项规划予以明确道路功能、等级标准、节点功能定位以及在交通流向分析基础上确定的立交形式等,导致相关控规的道路交通规划编制和审查的科学依据不足,无法准确落实总规道路体系。如由于对同一快速路的功能理解不一致,相邻片区控规编制的快速道路断面形式不统一,节点控制形式不协调(有的区域才有高标准立交,有的区域采用信号灯平面交叉口的控制形式),甚至出现相邻控规间的道路不能完全对接的现象。
3、微观规划管理工作中交通分析作用发挥不足,影响规划效果
控规编制(调整)审查工作缺乏交通分析评估。控规编制(调整)审查工作大多没有进行深入的交通分析评估,没有通过交通模型来定量判定土地建设性质、总量与交通体系的协调关系,降低了控规编制(调整)审查工作的科学性,这可能会带来一些交通问题。
目前正处于重大基础设施大建设时期,城市用地布局和城市交通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决定了项目的选址往往将对城市交通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当前市政和建管等重大设施的规划选址没有将交通分析作为一个必备的工作环节,重大基础设施以及大的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大多没有进行深入的定量交通分析,凭经验做定性判断,不能提出科学合理的交通方面的设计要求,即使在后续方案阶段进行交通影响分析,也只能是对交通细枝末节的改善,难以达到最佳规划效果。
4、综合交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影响规划管理科学性
年度调查和年报仅是对年度交通状况的记录,无法及时准确提供实时交通数据,同时,交通、建设和计划等相关部门都基本建立了自身管辖范围内的交通基础数据库,年度调查和年报难以及时掌握其他部门涉及交通的细致数据,并难以实现各种交通信息资源的共用存储、资源共享和及时更新。综合交通信息化建设的滞后,影响了相关规划部门和交通工作者对综合交通信息的全面、及时把握,不利于城市交通的长远发展。
5、近期建设缺乏交通规划支撑,横向部门协作不足
城市总规偏重于对远期目标状态的描述,对于近期建设研究不深,致使总规的前瞻性与现实性难以做到有机结合。由于缺乏相关交通分析的前期介入,交通重大基础设施的近期建设规划往往凭经验判断,难以与城市近期发展方向和配套建设充分协调。
三、完善交通规划体系建设的建议
1、加大交通规划投入,加强宏观超前研究
应根据发展形式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预估铁路等对外交通大发展、轨道交通等城市交通建设提速、交通管理要求迅速提高等城市交通未来发展趋势,对可能产生的新问题做出提前规划研究,确保交通规划研究对新情况的及时反应能力。当前亟需开展的重要前期研究很多,如主城区快速路网布局调整研究;主城区机动车保有量发展研究;主城区物流通道规划研究;主城区重点地区缓堵研究;主城区停车发展研究;主城区单向交通组织适应性研究,等等。
2、加强交通专项规划,充分对接上下层规划
针对中观专项交通规划编制系统不完善,上下层规划衔接不连贯的问题,一方面,在总规和控规之间应开展干线道路网等专项规划;另一方面,在控规和重大建设项目方案之间加强交通规划分析评估,保障规划意图在项目设计方案中得到落实,如轨道交通详细规划、干线道路交通详细规划以及枢纽详细规划。
3、增强对规划管理中交通规划的重视程度
扩展现有交通影响评价的范围,改变目前只侧重特定地块的开发项目影响分析及交通优化的局面,将交通分析和规划引入到重大基础设施的选址规划和施工交通组织之中,提高规划管理的决策科学性。将交通分析和规划引入控规编制(调整)审查之中,通过交通预测和仿真等定量先进技术的运用,科学判定区域路网交通承载力与土地建设强度的协调性,实现土地利用与交通在规划层面的协调。
4、逐步建立综合交通信息平台,提高规划科学性
首先整合交通、建设和计划等相关部门的交通基础数据,形成包含铁路、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道路、轨道、停车、公交等城市交通的综合交通数据库;其次,完善城市交通模型数据库,建立相应维护机制;最后,以信息智能化为目标,逐步建立动态采集、实施分析和展示的智能化信息平台和辅助决策信息支撑系统。
5、发挥规划先导作用,编制全市重大交通设施近期建设规划
近期建设规划是落实总规的重要步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重视重大交通设施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应按年度实施滚动编制。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应在交通宏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近期发展方向,明确近期交通发展重点、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各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以保障近期建设规划的科学性。
四、结语
交通规划是一个覆盖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环节之间有机衔接,共同构成完整和协调的规划体系,而建立一套较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由于我国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发展目标、阶段、空间形态、区域环境等交通发展基础性因素不一而同,各城市在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求且较完整的交通规划体系过程中,可结合当前主要交通矛盾,有所重点突出,兼顾近期重点和远期目标,并不断对体系进行动态修正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