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时间:2023-05-31 14:56:13

导语:在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施策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对于新环境的不适应、同学之间的关系、学习压力的不良协调,对虚拟网络的依赖,就业压力等种种问题,导致很多大学生心理变得扭曲,产生抑郁和紧张心理,孤僻、自卑、厌学,甚至是产生自杀心理。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病频率愈加严重,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引起了高校和社会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联合国专家断言:“21世纪中叶,没有一种灾害能像心理冲突一样”。因此,必须加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阶段化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适应阶段。这个阶段大学生刚步入大学校园,大学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同学、氛围、学习内容等,加上各种心理变化因素,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第二阶段,大学二、三年纪阶段。大二、大三学生基本已适应了大学生活,但是由于大学生家庭问题,情感、学习、人际问题等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第三阶段,大学毕业阶段。这个阶段是大学生心理问题最容易出现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个阶段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开始独当一面,就业选择是影响心理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同学们即将各奔东西,恋人之间的感情面临着考验。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尊重大学生的阶段性变化,制定阶段性的教育模式,根据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在大学生即将毕业阶段,可以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等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顺利发展,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层次化

首先,由心理健康意识较高且公益性强的大学生自行组成的心理协会,通过定期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培训,通过多次组建心理健康相关的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得他们成为大学生最普遍的群众基础,这是第一层次;其次,就是由辅导员加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组成,譬如班级生活辅导员,他们承担起心理健康知识的体统培训,常年与大学生在第一线接触,对大学生的把握准确,通过对日常的学生管理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定能事半功倍,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是第二层次;最后,由学校的心理辅导办公室,主要是专业的心理辅导专家,他们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这是第三层次。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一)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为了更好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同时还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该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特点、心理y试结果、学校心理咨询和辅导记录等材料集中保存,组成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档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以翻阅档案来了解学生,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档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积极的寻求心理辅导帮助,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二)开展多样化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立足教育,重视预防。首先,高校应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待人生,普及心理危机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树立心理危机应对意识;其次,应该重视对学校的大学生辅导员、教师及其班干部进行预防心理危机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心理危机的危害,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从根本上疏导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对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实施策略进行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故必须一起探索,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教学研究;有效教学

Abstract:Theresearchonteachingisthewayforteachers''''development.Theresearchonteachingisnotonlythedemandforspecializationandself-determinationinoccupation,theprocessofgaininganddeepeningpracticalknowledge,thewaytoimprovetheteachinglevel,butalsothebaseofdevelopingteachingabilityandpresentingteachingwitness.Teachersshouldattachimportancetoitandcarryoutit.

Keywords:institutionsofhighereducation;teaching;researchonteaching;effectiveteaching

高校教师教学研究是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揭示教学规律,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的活动。对高校教师自身来说,教学研究是专业化和专业自主的要求,是获得、深化实践性知识的过程,是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手段,是发展教学能力和展现教学机智的基础,因而是教师成长、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实现有效教学[1](P27)的重要途径。

一、教师专业化和专业自主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6年《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2],这意味着同现代所确立的其他专门职业(医生、律师等)一样,教师职业是受该专业领域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科学技术)的成熟度所支撑的专业化领域,教学实践是教学论、心理学原理与技术的合理应用(技术性实践),教师是这些原理与技术的技术熟练者[3](P239);也意味着教师必须经过不断的成长与发展,即教师必须实现专业化。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教师教学专长(教学专长是教学的学问、技能,奠基于教师的知识、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教学机智等,并是它们的结晶[4])的发展,即他们从新手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国外很多学者从教学专长的角度来探讨教师的专业化,他们对教学专长的结构和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理论[1](P55-56)。澳大利亚学者凯米斯等人认为,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传统界定的专业特性——理解本学科的知识与结构、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之外,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包括:把对自己教学的质疑和探讨作为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有研究自己教育实践的理念和技能;有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的意向;愿意接受其他教师或研究人员来观察他的教学实践,并就此进行坦率而真诚的讨论[5]。显然,这种“扩展的专业特性”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必须通过对教学的实践、感悟、探索、反思、研究等,提升对教学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教学见解和理论,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马克思指出:“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独立的创造。”[6]同样,教师要有专业自主,在教学中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必须认识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必须以对教育教学的研究作基础,缺乏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不可能实现专业的自主和在教学中进行创造,因为这样的专业自主和教学创造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因而也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相反,只有建立在教学研究基础上的专业自主和教学创造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因而也才是卓有成效的。可见,教师的专业自主要求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二、教师获得、深化实践性知识的过程

心理学家发现,知识在专业工作绩效中起核心作用(Glaser,1984)[7]。教学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显然,有效教学需要教师的知识。教师的知识既包括专业学科知识,也包括教育科学知识,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深化并直接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知识是其开展教学的基础,也是其有效教学的基础。学术界日益形成的共识是,把教师职业视为复杂的语脉中从事复杂问题解决的文化的社会的实践领域,教师是以经验的反思为基础、面向儿童创造有价值的某种经验的“反思性实践家”,因而,教师的知识主要是实践性知识或实践性学识[3](P240)。显然,教师的实践性学识在有效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教学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获得、深化实践性学识的过程,为教师获得、深化实践性学识奠定了基础。因为同认识一样,知识来源于实践,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来源于教师教学研究的实践。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研究是教师对教学实践中的特定事实,如特定学生、特定教学内容、特定课堂情境、特定教学方法等进行研究,直接地影响到课堂实践的创造与反思,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揭示教学规律,进而促成教学活动的有效。另一方面,教学是高度复杂的,教学的研究原本是“实践性研究”[3](P230),教师的实践性研究不是单一个体的研究,需要与其他教师的实践性研究的交流,需要与各领域的研究者的理论研究的交流,展开综合的合作研究,即教师与其他教师和各领域专家进行合作的“实践性讨论”[3](P232),这种“实践性讨论”为教师的实践性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了教学研究的水平和应用价值,也提升了教师实践性学识的科学性,为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实现有效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三、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手段

博耶指出:“学术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学术还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还有一种应用知识的学术,即发现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8]这就是说,高校教学的性质决定了高校教学的学术性;另一方面,高校教学的学术性也是由高校教学的特点决定的[9]。高校教学的学术性意味着教师不是技术操作工、教书匠,而应该是学者、专业人员,因而需要他们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需要他们发展教学学术,提高教学学术水平。教学学术是有关教学的系统、专门的学识和知识,是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0]。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是可以提高的。虽然高校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手段很多,但研究教学是一个重要手段。教师研究教学的过程就是其探究、整合教学知识,应用教学知识、技能,发展教学学术和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过程,也是教师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的过程。教学研究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研究者的精神探究教学的性质,应用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审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应对教学情境,不仅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且改造和扩展实践性知识,形成新的教学思想、理论,从而提升教学学术水平。教学研究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而展开,从问题出发,以问题解决为归宿,对教学问题的发现、判断、提炼、分析、思考和解决贯穿于教师教学研究的全过程。正是在对教学问题的研究中,教师提升了教学学术水平,形成了思想和对策建议,并化为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具体而言,高校教师只有积极从事教学研究,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及时了解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把学科的前沿问题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才能摆脱各种偶然因素的束缚,透过复杂的教育现象,找出教学的客观规律;才能将自己零散的教学思想和点滴的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并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风格。总之,教师只有研究教学才能更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只有研究教学,才能编撰渗透其教学研究心血和显示出教学学术水平的资料,如教材、参考书和教案等;才能把自己的实践性学识外化,向其他教师阐述自己关于教学信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的知识,帮助他们在教学上不断成长;才能将对教育教学的反思上升到理性认识,用各种形式公开外显自己的知识:写教学的反思性论文、总结教学经验、出版关于教学的著作、参加教学研讨会、进行教学示范、公布教学方案、在网上进行讨论、举办教学成果展等,丰富教学的公共资源,让其他教师分享,供其他教师学习、参考。

四、教师发展教学能力和展现教学机智的基础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特征[10],可以分为普通或一般教学能力与特殊或具体学科的教学能力。按照心理学中的发展理论,儿童不仅是发展的,而且发展将伴随着个体的一生,即个体在成年以后,其道德、智慧、能力等仍然是不断发展的。“处于高级发展阶段的人,机能更复杂,行为技能更丰富,觉察问题更全面与准确,更能理解顾及他人的需要"[11]。同样道理,教学是需要教师运用知识、智慧和行为技能等的专业活动,教师从开始执教生涯,经长期的教学实践,其教学经验将不断积累,实践性知识将逐渐增加,对教学的体认将更为深刻,从而逐渐发展其教学能力。尽管发展教学能力需要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知识、接受教育教学培训、参加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教育教学反思等,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是发展教学能力的基础。教师是研究者[12],教学研究是教师把教学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为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主动进行的探究,它允许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考察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更新教学手段,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等。教学研究既能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能真实地改善教师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机智是教师根据教学情境变化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才能,是教师面对突变的教学情境所表现的敏捷、果断、准确判断和恰到好处地处理的一种教学技术[13],是教师的教育知识、教学能力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和展现,是教师教学灵活性、创造性的体现[1](P46)。教学是生命个体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活动,影响教学的偶然因素和教学中的突然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这种教学机智通过准确认知、判断、反应和快速认知、判断、反应体现出来,并影响有效教学。

教学研究能帮助教师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准确而快速地认知、判断、反应,展现教学机智。首先,教学研究能帮助教师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准确地认知、判断、反应。教学研究注重观察教学现象,看重对教学问题的因果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关注教学策略或方法的合理性,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准确地认知、判断、反应奠定了基础。如有助于教师准确判断教学陷入的困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状况等,并采取正确的方法摆脱教学困境,激发学生的动机,促使学生参与。其次,教学研究能帮助教师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快速地认知、判断、反应。俗言熟能生巧,教师对教学的长期研究与反思,会积累体认、感悟教学的经验,提高处置教学情景、把握教学的能力。如有助于教师明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他们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并根据这种判断,思考、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对教学情境迅速作出反应。对这些问题的快速认识可以减少教学中的时间延误,提高单位时间教学效益,使教学达到高效率。准确和快速认知、判断、反应是教学机智相互依存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准确是教学机智的首要要求,也是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快速是教学机智的时间要求,是有效教学的效率指标。总之,对教师而言,无论是通过准确认知、判断、反应,还是通过快速认知、判断、反应来展现教学机智,都需要建立在对教学的长期而深入的研究上。教学研究使教师能认识教学规律,形成教学理论,掌握教学原理,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准确、快速、灵活、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教学规律、理论、原理等,产生教学灵感或洞悟,展现教学机智。

综上所述,教学研究是高校教师成长之重要途径,高校教师要实现成长,特别是实现专业成长,不能不重视、开展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论:理论与策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J].万勇译.外国教育资料,1984,(4):1-5.

[3][日]左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姚利民.论有效教学的发展性[J].当代教育论坛,2005,(7):15-18.

[5]王伯康,周耀威.塑造教师新形象——教师成为研究者之必要性、可能性及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25-30.

[6]于淑云.教师人格塑造的价值追求[J].教育研究,1997,(10):47-52.

[7]RGlaser.Educationandthinking:theroleofknowledge[J].Americanpsychologist,1994,(39):93-104.

[8]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5.

[9]綦珊珊,姚利民.论大学教学的学术性[J].高等理科教育,2005,(6):55-58.

[10]綦珊珊,姚利民.教学学术内涵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2004,(6):28-31.

[1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8.

[12]T.M.歇尔孟.大学优秀教学的探索[J].姚利民编译.高等教育研究,1989,(1):66-71.

第3篇

经济理论与实践

(5)张謇的商会思想与实践及对建设现代商会的启示 季建林 崔新进 戚小倩

(9)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约束激励机制研究 张伟伟 张娇娇

(13)基于钻石模型的大连港口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王玲

(17)以绿色消费促进长吉图产业绿色升级的路径研究 戚新 方佳敏

(20)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宏观绩效分析 吴飞霞 陈容妹

(26)论我国三网融合中政府责任的结构性缺失 张爽

管理理论及应用

(29)品牌延伸:动漫周边产品的研发与细分营销 施娟 李施?

(32)基于顾客价值导向定价法在网购中的应用研究 肖沛榕

(35)中国养老地产盈利模式研究综述 盖国凤 丁莉 邓湘雪

(38)消费者购房决策行为的实证研究——以新余市住宅商品房市场为例 田青青

(43)y世代与x世代企业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差异性研究 梁润华

(46)长吉图战略背景下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研究 周博

财政税务研究

(50)高等教育公平的财政问题与解决对策 满海英 段祝梅

(56)现行房产税税制的瑕疵与完善对策 田天

政治法律社会问题研究

(59)论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安志放

(63)论官僚特权阶层与苏联解体 王晓秋

(66)民间借贷法制化的界限及路径选择研究 沙良永

(70)论应收账款质权的实现 李竺芸

(74)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完善策略 滕远杰

(77)社会转型期农村青年职业教育问题研究 吴琼

艺术传媒研究

(80)当代影视暴力文化态势研究 张翼飞 张福贵

(83)功能派目的论观照下广告翻译译者主体地位的构建 李济

(87)翻译伦理的多元性和不可通约性 张广法

(91)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课程学习动机与需求分析 宁强

应用技术研究

(94)饲用复合酶制剂对肉鸡的饲养试验 杜德伟 孙肖明

(97)萝蘑药用成分与药用价值研究进展 张浩东 马传福

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100)体验学习的哲学思考 张而立

(103)对新建教学型本科院校教学研究的若干思考 王少林 徐力

(105)学分制模式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以吉林工商学院食品学科为例 余平

(108)基于实践的团队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郑文生 郑亚琴

&nbs

p; (112)基于任务导向的制度经济学参与式教学研究 张俊 许翠萍

(116)大学计算机基础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 韩富有

(119)心理语言学视角下教师反馈与学习者自我效能感探析——以大学英语为例 孙立春

(122)在高等数学中融人问题解决教学法的思考 刘淑媛 蔡畔

(124)浅谈问题教学法在高等数学课中的应用 汤宇

(12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式改革探析 梁香竹

第4篇

>>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高职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启示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反思性教学理论下的大学英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浅谈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思辨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在高职语文类课程中的运用及思考 论“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在《个人理财》课程中的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有益尝试 基于ESP教学理论的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 论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转换 基于ESP理论的高职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数学教学 基于交往教学理论的体育教学探究 关于高职院校教师应用教学理论能力的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基于整体语言教学理论的师范英语阅读教学 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英语ESP教学研究 基于微格教学理论的旅游英语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支架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Volpert, Walter. Wie Wir handeln - was wir k?nnen. Ein Disput als Einführung in die Handlungspsychologie[M]. Sottrum: Artefact Verlag. 1999,38.

[4]Hacker, Winfried. Arbeitspsychologie, Psychische Regulation von Arbeitst?tigkeiten[P]. Berlin (Ost). 1986:110.

[5]徐朔.论关键能力和行动导向教学――概念发展、理论基础与教学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8):11-14.

[6]Bader, R. Leitziel der Berufsbildung:Handlung―skompetenz[J].Die berufsbildende Schule. 2002,(6):176-182.

[7]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直邮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5篇

[关键词] 微信;微信公众平台;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研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145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246- 02

0 引 言

随着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数目的激增,学生生源素质越来越不均衡,传统的“一刀切”教育模式弊端凸显。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当代高校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提高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微信是腾讯公司与2011年推出的即时通讯软件,从起迅速普及推广,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将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教育领域既符合当代高校生的使用习惯,又可以实现方便快捷的人人交互、人机交互的教育功能。

1 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是众多高校均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讲授计算机的发展史、软硬件基础知识、系统软件及各种常用应用软件。其中一部分授课内容偏向于普及计算机基本技能,而当代高校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很大,一部分学生已经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接学习过相关课程或通过长时间使用掌握了这部分技能,而另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则完全空白。在授课时部分水平较高的学生容易骄傲自满甚至于感到无聊、厌学,而水平较低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利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2 研究内容

2.1 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为了解大学生群体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情况,调查学生们对于通过微信平台学习的需求,分析进行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的可行性,研究通过先行建立的微信公众平台对95名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们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就能够方便快捷的完成问卷填写,对其中93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在被调查的学生群体中,微信应用的安装率达到百分之百,在众多微信功能里,“与同学和家人聊天”“刷朋友圈”和“查看微信公众平台信息”的使用人数最多,分别达到98.92%、69.89%和40.86%。

在调查的群体中,91.40%的学生知道微信公众平台,其中大部分都关注过或者正在关注公众号,96.47的学生关注了多个公众号,关注“教育教学”类公众号的比例达到76.74%,他们都希望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获取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和信息,其中72.94%的学生愿意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学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对于在微信上进行学习的时间,4.84%的学生愿意接受3分钟以下的授课时间,12.90%的学生愿意接受3~5分钟的授课时间,66.13%的学生愿意接受5~10分钟的授课时间,16.13 %的学生愿意接受10分钟以上的授课时间,如图1所示。对于发送推送课程的时间,11.83%的学生表示什么时间都可以,7.53%的学生选择8:00-11:00,8.60%的学生选择11:00-13:00,9.68%的学生选择17:00-20:00,56.99%的学生选择20:00-22:00,5.38%的学生选择22:00之后,如图2所示。

2.2 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教学模式设计

2.2.1 教学目标设计原则

由于学生存在计算机能力基础差异,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要区分不同层次,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要适度高要求激发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注重扶助使他们建立信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适度地调整学生个体所处层次,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2.2.2 教学内容和用户体验设计原则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教学内容设计需要注重微信端教学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内容、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几个方面。

(1)授课内容小型化原则。根据学生调查结论,比较容易接受的学习资源时长在5-10分钟之间,所以应注意控制授课内容容量,对于大块的教学内容可以分割为小知识点规模的小块,再将各个小知识点块串联起来。

(2)用户界面简洁清晰原则。微信公众平台具有自定义菜单导航和回复关键字导航两种方式。在设计用户界面时候要尽量清晰明了,自定义菜单导航设置要紧贴课程主脉络,关键字导航设置要注重使用明确的关键词和逻辑关系。

(3)易于接受的用户体验原则。公众号课程要在每天固定时段推送,两次推送间隔不宜太短,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掌握上次授课内容。充分利用微信的交互功能,包括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其中人机交互通过设置微信公众平台后台关键字实现,人人交互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与微信端互动及微信端与微信端交流实现。

3 应用实践

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这里以第七章“动画制作软件Flash”为例阐明基于微信平台的计算机软件课程应用实践过程。

(1)课上教师讲授。在课堂授课时间,教师通过课件讲授“Flash”的基本概念,包括“位图和矢量图”、“元件、库和实例”、“帧和关键帧”;打开Flash软件介绍“Flash”的界面组成,包括“时间轴”、“工具箱”、“场景”;通过实际操作讲解“Flash”的文件操作,包括“新建文档”、“设置文档属性”、“保存Flash文档”等内容;演示制作简单形状补间动画、制作传统补间动画等操作。

(2)课上学生操作。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制作一个文字变形的形状补间动画及一个文字遮罩动画。

(3)课后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在20:00推送教师事先制作的时长8分35秒的小型授课视频,讲解如何利用Flash制作一个会按预定路径跑动的明星头像的小人实例。通过该演示视频使学生深入理解并学会创建“图形元件”、“视频剪辑元件”和“传统补间动画”。在视频的末尾提出问题,如何将课上学习的文字变形的形状补间动画与跑动明星小人的传统补间动画结合起来,制作一个有趣的小动画,制作好的作品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链接上传和展示。

4 研究展望

总体来说,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开发的初级阶段,但这种模式的优点正在一点点体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注意到并开始进行相关教学研究,随着更多教育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加入,随着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客户端教学功能的完善,随着课堂教学与微信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整合,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学模式很有希望成为未来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篇

差异教育是一种备受关注的当代教育理念。它主张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开展差异化的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它突出强调三点:“为了差异发展”“从个体差异出发”“开展有差异的教育活动”。这既是学校教育对当代中国多元文化发展需求的积极回应,也是当代中国教育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由知识本位转向生命本位的必然追求。

差异教育有着悠久的思想渊源。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因材施教,西方近代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对“自然天成”的个体差异的遵从,以及现代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基于民主社会建设提出的“儿童中心论”,都蕴含着丰富的差异教育思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差异教育理念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并有了许多极富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如黎世法主持的“异步教育实验”、华国栋主持的“差异教学研究”、杭州市天长小学开展的“差异教育实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的“分层递进教学实验”、上海市晋元中学开展的“选择教育的探索”、山东省烟台市教科院主持开展的“区域推进中小学差异教育的研究”等等。然而,当我们从国家层面对更大范围的基础教育实践审视时发现,一方面,差异发展、差异教育与差异教学已经为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另一方面,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我们却鲜少看到真正意义上的差异教育,划一性仍然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广泛存在。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工具性的教育价值取向、有限的师资和班级教学条件都制约了差异教育理念的广泛普及与实践。正视这些问题,是探寻差异教育之道的必要前提。

当前中国社会所奉行的民主法制、独立自主、平等交往等原则,不仅对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划一性教育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将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更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新型的经济形态和社会文化,这必将使差异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第7篇

教师的反思精神与反思能力是教师职业素质的重点方面,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困难与问题,善于找到问题解决的切入口,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与成功,对教学的理解才会趋于深刻,教学处理才会更有心得,专业成长才会更迅速。教学反思重点要解决二个问题:

一是教师“思”什么。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反思的内容很多,但其重点应该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对新理念的反思;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对于课堂活动展开的反思,对课堂环境营造的反思,对教育技术运用的反思;教学后反思。反思的内容主要写成功的经验,失误和不足,教学机智,学生创新的火花,再教设计等方面。

二是教师怎么“思”。思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反思的内容很多,最有效的方法主要有“自我反问法”、“集体会诊法”、“对比验证法”、“学生协作法”等。

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成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捷径,使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从而成为一名真正拥有丰富教学经验、教育思想和善于理性思考的教师。

写教学反思,能使教师深入理解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一般的教师往往只知道怎么去教,而对为什么要这样去教思考得较少,不能自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思考肤浅,理论和实践脱节。而通过写教学反思,可以学会深入思考,促进教师进一步的学习,并使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思考与倡导的理论结合起来,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实现了对理论认识的提高,找到自己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促进自己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第8篇

>> 高等继续教育战略转型的思考与实践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评估认定的探索性思考 继续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干部继续教育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 西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外籍员工继续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化环境下继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角色互换”视角探索体育专业成人继续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教学成果培育工程的研究 齐齐哈尔市继续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加强高校大学生预备党员继续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高校图书馆为继续教育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数字化档案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互联网+”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继续教育在眼科中的开展与实践 反思性教学与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探索 规范化教学在美容医师继续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路探讨 规范化教学对继续教育的实践与思路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994-03-14.

[3]黄懿.高等院校各级教学成果培育与申报的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

[4]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5]汪静.简仑教师教研活动成果的评价[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4(27).

[6]赵临龙.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的关键环节[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

[7]曹霞,张华东.高校教学成果培育机制的实践和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9(26).

[8]陆国栋,徐展斌,张聪,张振良.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现状分析及培育途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3).

第9篇

[论文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 教学 科研 统一性

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也是划分大学类别的关键要素。有学者按照教学与科研关系,把大学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和教学型四类。我们将其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三类。因为上述中间两种类型大学的本质相同,我们将其合并称之为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科学研究人员和理论型精英学者,其教学主要围绕科研进行。这类大学主要包括“985”、“211”大学和部分部属、省属重点大学,它们主要致力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属于精英高等教育,这类大学约占总数的5%。教学型大学的主体是地方院校、新建本科院校、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它们主要培养实用技术型本专科人才,一般不负有专门的科研任务,这类大学属于大众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型大学也称研究教学型大学,这类高校在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处于中间层次,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兼有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两方面的性质。它们是区域、地方和行业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在某些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具有一定数量的标志性国家科研成果。这类大学大都是部属大学和省属重点大学,大部分能够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在这类高校中,本科生数量占2/3以上,校均规模一般不少于1.5万人。实际上,我国现有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办学规模多在2万人以上。在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大约为400多所,约占本科院校总量的65%。

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点:教学科研相统一

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与科学研究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但是,不同类型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地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和高水平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基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在普及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才方面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主要围绕专业教学进行。其教育教学特征可概括为:在科研中教育,在教育中科研,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其含义为:一是坚守科研的教育性,科研选题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二是在教学中科研,通过科研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教学与科研互补共生。

1.科研具有教育性

科研具有学术的、经济的、社会的、教育的等多种价值,每个科研项目的价值取向并不均等,有的偏重学术价值,有的偏重经济价值,也有的偏重社会价值,还有的偏重教育价值,不同的科研机构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作为教书育人的组织,“高校中任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教学目标一致的科研活动,都应该得到鼓励与支持,而任何不利于人才培养、与教育目标不一致甚至相违背的科研活动,都应该被谴责与制止”。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有自身的特性,即教育性。这种价值表现为:一是学术研究的内容具有教育价值;二是学术研究的内容与受教育者需求的一致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必须强调教育性,否则与科研院所及企业的研究就没有本质的区别,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就会出现危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要把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依据之一,这是划分教学研究型大学与其他类型大学及其专职科研机构的分水岭。其价值追求并非单一的科研能力培养或职业技能培训,而是人本的、学术的、社会的、经济价值的复合体。

2.在教学中科研

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知识应用和科技服务工作。这类大学结合地方经济文化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是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主力军,是地方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基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国家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它们用最先进的科技去改造落后的生产方式,用高新技术武装企业技术人员,为科技成果转化做贡献。能否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通过科技成果转移、科技咨询、人员培训、技术服务乃至直接孵化科技企业等多种形式促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素的结合,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否达到高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上,要求教师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参与探索知识的活动来发展创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并将新的成果及时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当教师把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并加以梳理和升华,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时,就为培育新的学科打下了基础。同时,通过教学工作将科研成果加以传播和验证,也为科研工作带来启发、提供了原动力,因为学科的中间地带往往是催生新的科研的增长点。

二、教学与科研统一的条件与基础

教学研究型大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有条件的,虽然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但科研工作并不一定都能为育人服务,有时科研的负面价值甚至危及到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因此,这里存在一个科研道德或者科研伦理的问题。研究性大学的科研目的性强而教育性弱,只考虑学术价值、经济利益而很少考虑教育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科研来育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条件是教学的研究性与科研的教育性,它们相互渗透,实现了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统一的基础是科研与应用性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

1.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教学科研一体化

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但是,不同类型的大学,其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有所不同。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中,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它们之间不是如有些人经常强调的那样是何者为主、何者为辅的问题。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后辅导培养学生,科研则通过教师带学生做科研课题来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事实上,科研与教学的影响是相互的:科研成果补充、丰富教学内容,是知识创新的源泉,不但为教学提供本学科的学术前沿理论,而且科研成果也更新教学知识体系,解决教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教学为科研提出了目标要求,科研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服务,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师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学具有教育性,它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基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除具有教育性之外,还突出研究性。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是教学研究型大学与科研院所共有的职责,而教育性则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区别与科研院所的本质属性。科研院所的目的是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开展社会服务,其目的与手段是统一的;而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与手段,科研的直接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其手段兼顾了目的。

2.教学与科研统一于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是相统一的,其基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即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统一的途径是在教学中科研,在科研中教学,它们两者统一的实质是教育性。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又有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美国著名社会科学学家伯顿·克拉克(Burton C1ark)教授指出:研究活动能够成为有价值的学习手段,学生参与研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通过系统的教育制度大规模地培养学生的有效途径。当代学科发展在分化的基础上又出现综合的趋势。表现在:其一是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其二是这些学科更多出现在技术转化和应用领域。当前,科学研究的成果大多都处于这些学科交叉点和技术应用与转化上。它对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加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拓宽专业,注重多元文化交融环境下的能力和素质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境内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这不仅要通过教学来实现,也要通过科研来完成。科研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下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做研究和探索,这使得高水平的科研保证了高水平的教学。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提高学术水平,更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多数优秀人才都是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教师从事科研活动造成的学术气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或“隐形课程”,这是课堂教学所无法实现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属性是育人,育人的渠道是教学与科研相互配合、互相渗透。在教学中搞科研,以科研来反哺教学。评价一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水平,不能仅仅看科研成果,更要看教育教学的质量与育人的水平。因此,在教学研究型大学各项工作中,要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始终放在第一位。只有将教学的研究性与科研的教育性统一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时,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才能培养出应用性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制度保障

l.清晰定位,特色办学

教学研究型大学要积极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紧贴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开展科学研究,注重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其科技成果的转化。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等方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保障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大学分类制度上的统一,使教学研究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及教学型大学相区别。其改革的关键在于学校清晰定位,特色办学。一是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把科研与教学统一起来;二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立足校本课程开发和精品课程建设,发展其应用性学科领域优势。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应该定位于培养各科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像研究型大学那样的精英学者。要回归教学研究型大学育人的本质属性,需要对其人才培养制度进行改革。其关键在于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应坚持让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的大师、名师,教授、副教授走向讲台为本科生授课,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科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前教学研究型大学存在盲目向研究型大学看齐的倾向,把争创硕士点和博士点作为主攻方向,将理论研究置于教学前面而迷失了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也照搬于研究型大学,致使全国同一专业培养目标基本相同,课程结构体系差别很小,使用的教材也大都是统一的“规划教材”、“优秀教材”,从而忽视了教学研究型高校应重视的实践性、应用性。从学科建设角度来看,一流的学科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而教学和科研是创建一流学科的两个重要支点。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是有机关联、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一个系统,发挥教学与科研的互补功能尤为重要。特色发展的思路,一是在学科建设中要使其研究方向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特点,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体现出学科建设的生命线。这就要求在学科建设中要突出特色学科,加强优势学科,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和边缘学科,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具有较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并且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群。二是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学科的科研优势和特色,以优势、特色与创新研究项目为骨干研发方向,以争取大项目、大课题为主要目标,以选择区域性强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学科为重点,迅速提升学科的国内、国际影响力。

课程开发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一部分。教育教学研究是高校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知识领域的研究存在空白或比较薄弱,这一知识领域的教学就难以保证内容的前沿性与先进性,学生的知识结构就存在缺陷,不利于大学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是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因此要研究学科前沿领域的问题,尤其要关注技术的最新成就和技术转化应用方面的状况。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具有校本的特点,即课程开发和建设与特色专业、特色学校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在于,一方面基于学校的软硬件状况,瞄准技术发展和应用开发的前沿领域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还要联系当地社会发展对人才与技术的需求开发课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精品课程建设,其实质就是校本课程质量、声誉和品牌的提升和构建的过程。

2.改革教学方式,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

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中,科研要围绕育人来进行,选题标准不仅包括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还应包括科研有无教育性及教育性程度的大小。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要协调好各个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科研应追求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教学力求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尽力提倡探究式教学。所谓探究性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科学问题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融合,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亲身体验与实践,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信息,注重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其实施要领是:第一,要把科研的思路带进课堂;第二,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带进课堂;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常常采用讨论的方法,注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讨论、研究的东西整理成;第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要把研究所需要的很多很多元素,都融到教学里面去”。

导师制是协调科研与教学的较好形式。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在明确导师研究方向的前提下,结合其承担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创造参与科研的机会,引领学生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快速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对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科研工作的重点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应用型科研项目为主;另一方面,科研项目应结合教学内容,在研究方式、程序设计上都能为学生理解、应用和掌握,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同时,通过亲自参加面向生产与科研实际的真实课题研究,培养其学习主动性和科研创新能力。从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来看,当前教学研究型大学应该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为支撑,加大教学科研、基础设施、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大与市场的联系,提高办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