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14:56:14
导语:在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 、学校呼唤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面临21世纪各国愈演愈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时代在呼唤中国自己的创新人才,也在呼唤着培养创新人才的中国现代教育。
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视,这一问题,在中小学教育完成后并为显露出来,考试作为教学效果的检验器,有句话叫: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生一味的去学习,死读书,读死书。老师本文由收集整理一味的讲课,认为学生只要会做就可以了,当到了研究生阶段,思维已经定势了,要想改变这种定势思维,即开发创造性的研究的能力是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只能在别人的指导下进行研究,而不能独立工作,不能领导一个实验室,开创自己的研究领域。可见,我国要在世界激烈的竞争中求得较快的发展,在全球高科技领域争的一席之地,中小学教育光注重培养“好学生”而忽视求异、求新、求变思维的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绝对不行的。有些教师把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视为“不定因素”,并千方百计的把他们的新颖思想纳入“正统”的框架。长久如此,我们只能培养出放弃理性判断,放弃独立思考的“好学生”。这是违背现代教育的精神的。很难设想,一个有缺乏自信心的人组成的社会,与一个信心十足的人组成的社会竞争,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中国要腾飞,必须改革教育,要改革教育,就必须创新,惟有创新者才有未来。
二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我们知道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会牵扯到教育的许多方面,所以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必将有力的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更好的促进素质教育的实践。
迪斯尼乐园科技馆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这也许是西方教育中创新教育的最直接的体现,而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创新意识就比较少,要改变这些,有赖于教育改革,屏气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中,迫于升学的压力,学生成为了考试的机器,尤其是初高中,我们都感觉到学习的压力特别的大,疲惫。这样的教育压制了孩子的想象能力和求知欲,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思,因此向素质教育转变势在必行。素质教育要做好创新的启蒙教育,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教育基础。
三 、创新能力的培养
“3+x”高考科目设置中出现了综合科目的考试,它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相关科目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原则体现: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遵循中学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加大应用型和能力型土模的份量;以能力立意替代以知识礼仪,大破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诸能力培养中之重。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阵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 发学生的活动空间
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对全体学生而言: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活动空间。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的讲究师道尊严,认为老师是绝对的权威。严重禁锢学生的活动空间,学生带着非常紧张的情绪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我们要大胆的转变教学观念,以朋友的身份实施教育,寓教娱乐,在生动活泼,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要允许有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传统的教学,总是用一把尺子去度量不同品质的学生,课堂上用一个进度施教,一个难易程度知识传授,结果“好”的吃不包。“差”的吃不消,其实实质就是限制了一部分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对学生学习的热情也造成了伤害。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从多个侧面要求学生任选一个方面求解。这是就可以由成绩相对差的学生推倒比较容易的。在动手推倒后,好学生觉的我行,差生也觉得自己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思维积极性就能更好的挖掘出学生个体的创新能力。
2. 提供学生的表现空间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131-01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国家对个人都有重要意义。二十一世纪是科学与技术革命更加深入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化更加迅速、创新更层出不穷的社会。这样的一个社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要跻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非有成千上万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难当此任。语文是一门创造思维颇为丰富的科学,学生一旦处于主动状态,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造火花。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和活动中切实实施素质教育。
一、诱发创造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得以发挥。教师要想法设法点燃儿童心中探求新知的思想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1.创设情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也应具有创造性,并以创造者的身份进入到设置的课堂情境中去,为学生提高敢想善思的创造性学习的情景。
2.诱发兴趣。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不仅需要以知识和智能为基础,而且需要培养学的情感和兴趣。创造性强对创造能力的形成及发展有启动、导向功能。我们一定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兴趣。
二、启迪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研究面临的事实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解释这些事实或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结论的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构成一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因而教师在小学语文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1.鼓励质疑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老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要学生“敢于提问”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扶持他们的热情,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教师都应努力做到认真、善意对待,绝不因为学生提出了没有意义、不会回答的问题而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教学中,我把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无论在讲课前,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完之后,我都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逐步养成好问的习惯。
从“敢问”到“善问”,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问题的质量,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交给他们提问的方法,善于发现和捕捉好的提问和答问,以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质问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对问题的解决,绝不能只满足于得到结果,而要把功夫下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质量。
2.引导求异思维。人的创造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行业能力,积极、独立的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3.启发创造想象。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幻灯,启发学生或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形神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教学中,我尽量唤起孩子们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延伸故事情节,补充课文内容,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从而加速他们从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
三、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创造新的想法、新的事物的能力。从认知过程看,它是运用已知信息,在新的情景中建立新的组合和系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而且更突出地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
1.重视学科活动。活动课的特点是以实践为主,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检,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教师要充分重视语文学科活动课,使创造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创造求新的精神和能力。
活动课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分别为学生设置了“欣赏课”、“说说做做课”、“畅想课”、“演讲课”等课型,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验,获得真知,提高素质。
2.丰富课外活动。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狭隘了。教师要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试一试”的精神,达到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我经常组织同学们进行各种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征文比赛等,鼓励学生从剪报、贴报、自己办报,到成立“错别字防治所”,纠正错别字。应该说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创造能力园地,提高了他们创造的技能和素质。
我们要尊重提问,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在坦诚告白的同时,不仅不会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反而会激发师生一起努力,共同攻克生物难题的积极性。其次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有的时候,学生的问题在我们看来会觉得不可理喻,存在着“瞎问”的嫌疑。比如笔者在讲“病毒”的时候,就有一名学生站起来提问,说计算机病毒是不是生物呢?这时如果我们生硬地打断他们,一定会伤及其主动提问的积极性,造成不良的课堂效果。于是我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讨论,得出具体的答案,不但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学生们体会到了成功思维的喜悦,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善于比较,积极进行知识迁移
传统的生物知识课堂,教师们往往依纲扣本,对于孤立的生物知识进行机械性的讲解和记忆。显然,这种教学理念与方式都极为陈旧,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命科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展示出来蓬勃的生命力,无论是生物学科知识内部,还是其与其他学科知识间,均存在着丝丝缕缕的联系,有效抓住这些联系,积极比较,迁移知识,有助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举一反三,培养其生物思维能力。学习生物知识,就必然要了解一定的生物学史,而生物学不断发展前进的历程真的就是一部在知识迁移中曲折前进的历史。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如细胞学说的建立等等,无不是前辈在积极思考、有效迁移的基础上所发现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这些常识,对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知识迁移能力有着很大的好处。此外,生物教材中,很多知识点之间有着相似点,如果我们不详细区分,不但会造成知识上的错误认识,更会影响学生今后在生物学习中的深入思考与专业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地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分析比较,不但有益于学生由旧知联系到新识,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感受到比较学习的好处之后,纷纷开始整理相关的容易混淆的知识,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等等,在强化知识迁移能力的同时,也优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注重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积极践行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往往以演示实验与小组实验为主。演示实验中,衡量实验成败与否的标志往往定位于是否通过实验得出了教材中的既定结论,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均是如此。实事求是地讲,这样的实验形式很难得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思维能力的效果,充其量只是证实了一下我们课堂所学内容的真实性,当然,如果实验失败的话,就连这一点作用都没有了。素质教育呼唤教学策略的改革,当然也包括实验教学理念与方式的更新与进步。我们需要在实验教学的同时,注入更多的探究性成分,让学生在自主设计与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创新的快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譬如,在进行“酶的专一性”实验教学时,笔者就打破了教材中的既定设计,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认知与课堂所学,自主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用具,自己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思考实验过程。这种实验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实验的过程中,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锤炼,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着眼于我们的课堂现实,将所有的实验都改为自主探究性实验并不现实,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的进行还是十分的必要的。即使是进行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笔者也主张让学生参与进来,设想不同的装置,不同的成分,不同的步骤会造成怎样的实验结果,并在师生的共同合作下完成实验,验证我们的想法是否科学。如果实验失败了,我们和学生可以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探究实验的原理,在不断的实验与思考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总结
关键词:能力培养 学校教育 素质教育
一、前言
“知识爆炸”性发展的信息社会中,知识总量在急剧增长,知识更新速度显著加快,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突出,学生应具有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这样才能在变化与竞争的社会中立足与发展。但是,在目前应试教很大程度还影响我们的校园,学生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薄弱。许多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社会的进步有着相当的不利影响。恩格斯描述当时的爱北斐特中学特点时,这样写道:这个中学“经费非常充足,因此可以招聘最好的教师,开设比较完整的班次。但是这个学校流行着一种非常可怕的背书制度,这种制度半年时间就会使一个学生变成傻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510 页)现今我国的许多学校不是还在走爱北斐特中学旧路吗。
二、对素质教育要有全面的认识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教育,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教育模式,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是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特殊要求的体现,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使人的素质综合发展的教育,是使人的适应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教育”。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能力,首推素质教育。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在素质形成和提高的过程中,知识是基础,只有具备相当的知识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素质。素质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亦可以概括为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身的态度,素质相对持久地影响和左右着一个人对待外界和自然的认识。由于它是知识积淀、内化的结果,故它又是潜在的,它是通过外在的形态来体现的。其外在形态即为“能力”,所以从素质教育出发,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由此看来,素质的核心就是一个“做人”的问题,即为人之道,其内在基础是知识、外在表现是能力。知识、能力、素质互为一体,如不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就不会具备较高的素质,反之,只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而缺乏较高的素质,也不能成为健全的人才。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学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便会成为重中之重。纵观中外教育史,学校教育的职能从单纯传授知识到培养能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尤其是在我国,由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文化熏陶和在“高考”指挥棒下,加之计划经济下形成的“铁饭碗”式“太平盛世”的假象,使人们长期以来思想老化、不思进取和创新,学生能力的培养被束之高阁难于展开。
三、在素质教育下有关学生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1、教会学生学习有关能力的培养
有一句著名的比喻,即“给学生干粮不如给学生猎枪”。这句比喻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传授给学生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亦称:“教是为了不教”。在知识信息大爆炸的今天,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仅仅利用课堂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探索正确的学习方法,鼓励发现式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谓“器”就是方法。学会学习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即继续学习能力),是主动吸取知识、不断拓宽知识结构的基础。
2、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这是一种“作坊式”灌输教育方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表现和创造性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锻炼和表现。培养高素质人才,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即教师要实现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变,要使学生实现从“观众”到“演员”的转变,即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思考、分析,指导学生参与实践,将知识变为能力。在这方面可以实践讨论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式,以利更多的学生大脑都动起来,使学习变成一种自主性、自觉性的行为。
3、加强课外实践指导对于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
课堂、书本是重要的手段,但却不是唯一的。尤其是在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使学生将知识发展为能力、将课堂中学到的学习方法变成为自己的能力,仅靠课堂和书本是不够的。当代“学而时习之”的含义应该是运用与实践。因此,教育部多次发文件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增加运用和实践环节提供了时间保证。所谓“减负”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应随之转变观念,有指导地将这一部分时间充分运用起来。用做课外知识实践的指导,其方法是很多的。比如说开展一次辩论赛,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材料,了解主题背景,组织辩论语言。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 转贴于
4、学校管理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是受教育者,同时作为学校的成员也是学校一切活动的参与者。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必须要围绕着素质教育进行改革,使之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方面,一是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更多可供选择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选择,在选择中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发挥潜能。二是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社团活动、社会活动,让学生自我领导、运作,学生自主地有选择地参与。这样做学生不但可以锻炼独立思考、还可以充分展示个性,提高社会责任感。创造自主选择性的育人环境,是培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
四、借鉴国外合理的学生能力的培养思路
1、美国的学校教学在小学阶段以轻松、自然、快乐为主体。也许有人说孩子在小时侯不施压,不鞭策,不养成好的习惯,将来定会贻误孩子的前程。然而,哪个孩子不贪玩?哪个孩子能有发愤读书的觉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圣人要到这个年龄才“有志于学”何况是一般孩子。而美国长期的教学证明,这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模式,配合优越的物质设施,在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实干能力有着很好的效果。美国教师很少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做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但是,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学生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也不用考试给学生分等定级,而是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赞美学生思考的一切结果,去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如教昆虫知识,老师会发一只昆虫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其形态、变化和生长过程,然后写观察日记;同时动手查找资料,探索昆虫秘密,最后写成文章。以下是一位中国孩子描述的在美国上数学课时的一个情景:“一次做数学算术题时,我不认识‘addition’,老师说:‘You can guess。’她用绿色的大眼睛看着我,鼓励我继续做下去,当我写了一个加号时,她大声说:‘Good job!’这充分显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导演”“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肯定学生能力,给予信心与自信。
2、欧美国家十分重视创业教育。在法国的一些地区,已经开展了诸如“在中学里办企业”、“教中学生办企业”等许多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并不是一定要办企业,而是要在学生继续学业的同时,培养他们主动创业的兴趣与将来创业的能力。1983年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举办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项竞赛又被称为商业计划竞赛。其内容是鼓励一些大学生以一无所有的创业者的身份,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新服务作出具有可行性的计划报告,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从而取得投资并创办公司。后来,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许多大学都相继举办这类竞赛,并逐渐形成每年举办一次的制度,不久又波及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大学。这些教学也收到了巨大的成效。据统计,硅谷60%-70%的企业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创办的。闻名遐迩的“雅虎”公司,其创办者杨致远和他的同伴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他们以自己对网络搜索引擎的构想,赢得400 万美元的投资,几年后这个公司创出了近70 亿美元的市场价值,投资回报率高达几百倍。比尔盖茨能成功地创办微软公司,与他在中学时就曾与他人合作开办过一家软件公司有直接关系。
五、结束语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素质教育是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学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显的越来越重要,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中心,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已是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心理学参考材料.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5
[2] 学习. 别听学校的.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3] 中国孩子在美国.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4] 王吉庆. 信息素养论.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5] 教育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一、要克服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按照某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它与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独创性、敏捷性、多样性相悖。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欲望,克服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推迟判断,避免武断,过早下结论或向学生做过深的提示,都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即使学生把答案搞错了,也不必大惊小怪,要善于区分“笨拙的错误”和“创造性的错误”。后者往往是成功的先导,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以实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
其次,教师要具有敏锐的变通能力,克服学生孤立思考的习惯和单一定势的影响,既对同一事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进行揭示。同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有内涵,要提出需要多向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尽可能新的独创想法,促使学生广开思路,突破常规,形成独特的见解,使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比如,关于治理水土流失问题,可以从水土流失的含义、地形、土壤、气候、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区分布规律、标本兼治的措施等方面提出问题,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点燃学生心中创造的火花,最终求得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
二、巧设问题情境
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的情境中,使问题含而不露,称为“问题情境”。问题情境通常由解决问题引起,解决问题的热情越高,思维也就越活跃。因此,教师应注意利用本学科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从地理知识本身出发,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层思维。
1、教师要精心创设阶梯型问题情境。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师要精心创设一系列由浅到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阶梯型问题,使学生沿着阶梯而上,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从而求得在探求方面、思维深度诸方面的突破。教师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为思维提供一把钥匙。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主要是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地理事物现象,通过对地理事物的分析,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讲“北美气候”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插图,然后设问:“北美与欧洲西部唯独相当,并且都西邻大洋,欧洲西部的其后表现出了海洋性的特征,而北美却以大陆性气候为主,为什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纬度、地形、地势、洋流及季风等角度广泛思考,深入分析,对照比较得出确切答案。这样经过反复训练,学生不但学会了思维方法,而且给了我们一把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钥匙。
2、教师要精心创设发散问题情境。教学中不应单纯要求学生记忆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还应有意识的引导、帮助他们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加工,探幽索隐,找出多样性中的统一性,特殊性中的普遍性,创设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沿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提供更多有价值问题。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从整体出发,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践证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将传播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同步进行。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中,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和智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比如讲“中国地形”时,首先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概念:中国地形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学生在这一结论的指导下全面了解不同阶梯地形地貌,这样由整体性切入,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思维得到充分发散。
三、要注重实践
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应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性和独立性相结合的活动。教师应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多动手、动脑的机会,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实践中求得一定的创新,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思维能力,比如让学生自制地球仪,掩饰地球的运动,分析昼夜的形成和季节的更替。在地理教材中,有许多与社会生产、生活相关联的实践探索性内容,教师可结合这些教学内容,特别是利用乡土教材组织学生开展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撰写小论文、小报告。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
为了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初中英语教师必须明确现代社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新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与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相适应的策略,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期让学生想说、会说、多说,突出英语学科的操作性、实践性和实用性。
1.通过谈话与交流,让学生在心理上重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把学生内在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放在首位。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就要让学生在心理上重视口语表达。由于目前中考试题基本上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初中英语教学则以语言结构分析及操练为主,加之初中生生活环境单调,缺乏对社会的了解,阅历不深,自然难以感受到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一些初中生甚至认为“中考不考口语表达,只考读写,没必要在口语方面多下工夫”。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为宗旨,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课上、课下谈话和不失时机的思想交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而在语言交流中,口语比书面更具实用性。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体现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是现代社会交际、交往、交流的客观需要。只有使学生树立重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意识,才能产生自发的口语表达愿望,进而放下心理包袱,主动参与口语表达学习和训练,逐步实现熟练、流利、自由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面对现实社会的挑战。
2.借助课文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初中阶段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课文是培养初中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载体。初中英语教师在课文教学设计中要以学生的心理需求、感性取向和接受能力为出发点,变讲读课文为学生自己演绎课文,以此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一,要适时创设生动、新颖的教学情境,以课文涉及的热点话题、文化背景导入口语训练,激活学生口语表达的内在动机。如教学七年级上册Unit5“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时,我们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球类体育场景,逐次增添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项目,启发学生自由谈论“Do you have a ...”,并通过课文复述,学会使用祈使句询问某人是否有某物及向他人提出建议,训练口语表达。第二,要采用开放式的课文教学法,结合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等口语表达活动。如教学八年级下Unit 8“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时,我们就组织学生以收到生日礼物为背景,改编课文情景剧,使课堂成为口语表达的模拟场。第三,注重通过课文口语教学渗透西方文化、习俗、语言特点,让学生在口语表达中把握词汇的字面意义和文化含义,深化学生口语表达中的文化感悟。
3.引导合作探究,深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情感投入。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在素质教育前提下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是突出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行为诠释。初中英语教师要明确自己在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中的角色定位,潜心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辨析、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展开语言交锋,深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情感投入,形成生生互动效应。如教学九年级Unit 7“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之SECTION A时,我们在学生拼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萨姆、吉娜和丽达想到哪里去度假?下一次假期为什么不考虑到新加坡游览?他们为什么要去问斯马特先生?”等,组织学生用英语展开合作探究。由于这样的合作探究以教材为依据,符合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心理需求,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和情感投入。学生讨论得深刻,争辩得激烈,交流得充分,在讨论、争辩和交流中逐步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4.组织课外活动,给学生搭建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广阔平台。
关键词:一题多解;引导归纳;联想比较;一题多变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034-01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自己长期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在教学的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抓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多角度思考,获得多种解题途径,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秘和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1、某水泥厂去年生产水泥32400吨,今年前五个月的产量就等于去年全年的产量,照这样计算,这个水泥厂今年将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
解法一,预计今年的水泥产量为:32400÷5×12=77760,今年可比去年增产:(77760-32400)÷32400=140% 。
解法二,设去年的每月的水泥产量为“1”,则去年的水泥总产量为12,今年前5个月的水泥产量即达12,今年全年的水泥产量应为:12/5×12,因此今年的水泥产量将比去年增加:(12/5×12-12)÷12=140%。或12/5×12÷12-1=140%。
解法三:设今年每个月的水泥产量为“1”,则今年的水泥总产量为12,因为今年5个月的水泥产量就同去年相等,因此去年的水泥总产量则为5,因此可得,今年的水泥产量将比去年增加:(12-5)÷5=140%。
通过一题多解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增加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通过总结,可揭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达到增长学生智能的目的。
二、善于引导学生归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发现,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完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学生归纳出一个能概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们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因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底(长、边长)×高(宽、边长);又因为将圆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即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高÷2。这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善于联想和比较,培养学生在联想和比较中创新
在教学实践中,如让学生能针对某一问题,通过类比思维去解决,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了比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句数量关系句:“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比女工人的人数多1/4”,我要求学生根据这一句数量关系句进行联想,改变成内容不变但叙述方法不同的数量关系句,学生经过讨论,即很快能说出:(1)男工人的人数是女工人的人数的1+1/4=5/4;(2)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与女工人的人数的比是5∶4;(3)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与男工人的人数的比是4∶5;(4)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是男工人的人数的4/5,(5)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占全厂工人的人数的5/9;(6)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占全厂工人的人数的4/9;(7)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比男工人的人数少1/5。这样学生很快能将比与分数进行融会贯通,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通过一题的灵活多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在教学中,如果能做到引导学生对命题条件、结论进行各种变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深化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能给培养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身为数学教师的我们,理应积极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和体会其教学理念中包含的精髓,知晓在教授小学生数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人,之所以要接受教育,开拓新知,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中去,以此来提升我们的生活水平,让工作和学习更加快捷和便利。这是素质教育理念的目标,也是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最终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具有十分重要的培养意义。通过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知识,这与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相比,更能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相关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前先让小学生预习一遍教材中的内容,标记出对定义或者概念不理解的部分,可以随机抽选几道练习题检测学生的预习质量,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便可以针对学生不理解的部分开展重点讲解,教学具有针对性,就好像已在弦上的箭有了靶心,?亩?正中目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尝试小组合作教学,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重点,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这同样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具有活泼好动的行为特点,因此,对于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他们来说,枯燥无味的数学计算只能让他们感到厌烦,要想让小学生耐心地计算一道题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解决这一实践困境,教师可以恰当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他们可以在多次的计算中交流学习心得,学习他人的计算技巧,从而既可以培养其数学计算能力,又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正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体现。
例如,在教学数学“方程”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来达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出几道方程题目,让小学生先自行解题,如果难度较高则可以向同组的其他学生请求帮助,如果某位学生解题出错,那么一定要及时请教其他学生,找出问题的所在,如此,可以在不断地交流中,融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小组合作更加紧密,让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实现质的突破。
三、开展教学实践,培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如前文所述,我们创办教育事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小学生掌握更为全面的数学技能,从而将一身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这样既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一种深化,更是对实践技能的培养途径。因此,培养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十分必要。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让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紧密贴合,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实践的学科,那么理所应当将课堂教学还原到生活中去,如此,方能为提高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力素质教育
语文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如何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不拘泥于书本内容又不脱离现实生存空间环境,并在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的终身发展有良好的基础。为此,本人根据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精神,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创造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谈自己对此的观点和一点经验。
一、以兴趣为导入点激发创造能力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儿童只有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得以发挥。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点燃儿童心中探求新知的思想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1.创设良好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也应具有创造性,并首先以创造者的身份进入到设置的教学情景中去,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造性学习的良好情境。
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小兴安岭的描写,创作一幅图画。学生可以边读课文边勾画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图画,课堂气氛活跃。他们通过勾画涂抹去体会小兴安岭的新枝绿叶、积雪成溪、小鹿散步、春水送排。在此基础上,我以生动的教学语言形象地描述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这样同学们完全陶醉在小兴安岭的美丽之中,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之中。这时,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去尽情地想象,然后把他描述出来。
2.激发创造动机和兴趣。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不仅需要以知识和智能为基础,而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创造兴趣对创造能力的形成及发展有启动、导向功能。我们一定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兴趣。
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我让学生思考: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我们该怎么办?让学生就这一问题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诱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二、灵活善用启迪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研究面临的事实或问题,从而找到的创造性解释这些事实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构成一个人基本实质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1.鼓励质疑问难。对于学生的置疑,老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师学生逐步作到“善于”提问。要学生“敢问”,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扶持他们的热情。对于学生提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努力作到认真、善意对待,绝不因为学生提出了没有意义、不好回答的问题而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从“敢问”到“善问”,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善于发现和捕捉好的提问和答问,以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2.引导求异思维。人的创造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中,在讲课文的结尾时,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自由改写此课原文的结尾,使学生从羊被狼吃掉的思维框子中跳出来,让学生想象当时情景,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进行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比如:小羊一个急闪,狼扑空掉到了山崖下面;小羊故意把狼引向猎人的陷阱……等等。如此既不使学生脱离课文内容,又超越了教材本身,使其思维呈多元态势,培养其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求异思维。
3.启发创造想象。“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中,我尽量唤起孩子们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延伸故事情节,补充课文内容,创造新的课文内容,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从而加速他们从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
三、多渠道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创造新的想法、新的事物的能力。从认知过程看,它是运用已知信息,在新的情境中建立新的组合和系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而且更突出地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学的生动活泼、积极主动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
1.重视语文学科活动。活动课的特点是以实践为主,强调学生的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教师要充分重视语文学科活动课,使创造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创造求新的精神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