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专业工程实践

时间:2023-05-31 14:56:18

导语:在专业工程实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专业工程实践

第1篇

常规的工科实践教学环节由实验、实习和设计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实验由易到难,有演示性、验证性、操作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实习形式由简单到复杂,有认识实习、操作实习、见习型实习;设计方式由专项到综合,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按本科与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需要来设置,专业工程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环节。校内有与各专业工程课程相对应的实验、实操(工程制图、测量、各学习阶段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位论文。以毕业设计为例,其常见类型就有工程项目设计、工程施工(加工)技术和管理、专题研究、工程应用软件开发等4种。由于毕业设计属于本科生学习期间较高级的实践教学,所以这4种类型的毕业设计可以根据培养目标、方式与教学条件的许可,不论在校内、校外进行都可以作为学习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实践学习方式。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就实践而言,可以依托校外协同创新单位的土木工程技术开发研究中心或具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背景的工程项目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实习教学环节主要是结合专业工程的场地(所)性、先进性、特殊性和丰富多样性要求,进行校外各类工程的参观认识实习、专业课程实习,施工(加工)技术与管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二、土木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协同开发的原则与方法

现在的信息技术手段、网络服务及移动终端设备已经完全具备对庞大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应用的能力,故借助于云计算技术来收集、整合、处理、挖掘超量、繁复的工程实践教学资源,不但能有效解决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众多困扰,而且能为工程人才个性化培养及创建终身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1.开发原则

各种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的内容丰富、博大,所以在协同开发和挖掘相关资源时,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应分专业类别广泛收集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并在收集和整合资源过程中,要注意以资源的全体和完整为主,不要片段、抽样;要注重资源获取的效率,不要以工程项目内容的绝对精确作取舍;要考量工程项目资源内容相关性,不必在因果逻辑上做深究[3]。要按照培养目标,从学习者实践知识建构需要来识别资源的意义,在丰富、灵活、多样、宽泛的基础上,进行资源采集、处理和加工,让运用者按需配置其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能方便、高效地实现其教学价值。依据专业工程学科创新知识与能力培养所设定的目标,以协同创新的核心单位为主体,科学创设基于学生专业工程实践学习需要的活动情境。即将有关资源分层次构造出各学习阶段专业工程实践的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式地经历实践的过程,使学生能自觉调动多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语言表达等,寻找多种操作、动手、研讨途径,积累起丰富的土木工程实践感性认识和动手操作经验,激发学生对工程项目的类型、设计与施工条件、理论与技术方法、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工程量、产品形态、建(制)造和场地环境、时空边界条件等现象与相互关系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主要途径

由于培养人才的责任主体是大学,校方的图书与电子资源丰富,多建有信息网络技术中心,软硬件设施和技术人才相对充足,且信息技术在所涉土木工程专业教学需求与科研应用量巨大。建立学校与协同核心单位间工程实践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是协同创新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因此,校方应成为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投资主体与推行者。协同开发与共享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的主要途径,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1)建立一套运行机制。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有序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以促进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正规有序,实现统合,搞好顶层设计。(2)规范一套建设标准。用科学的标准来促进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系统的建构[4,5]。应建立面向协同中心所涉各类工程专业的不同实践教学主题、覆盖其各个层次、不断动态更新的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标准,为实现各级各类资源系统的网络互连、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奠定基础。(3)搭建一个基于云服务的共享平台。各类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只有不断被其工程专业教学所应用、学习者所掌握,使其流动、开放和充分共享,才可持续。在各专用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库和实践教学课件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云服务端资源集成,实现各门专业的各级各类实践教学活动资源交换和资源共享。(4)培养和建立一支“双师”实践教学专业队伍。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库及课件开发、建设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依靠高素质专业人员完成,因此,必须根据协同机制,整合学校与协同核心单位的人才资源,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教学、懂工程技术、懂教育教学管理的资源库建设专业队伍。

3.技术方法

构建一个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实践教学资源处理平台。实践教学资源经数据处理,区分成关系化、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其中关系化数据是指二维关系约束的数据表,结构化数据包括了数字、符号等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包括了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数据,从而进行有效存储、组织来自校内外协同创新单位的教学资源。利用处理平台能够对几百甚至是几千个分布式数据库,或者分布式存储集群中的内容进行分析。该处理平台还能根据具体教学环节、层次需求建立相应服务,解决传统的学习平台资源无序、缺乏统一管理调配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云服务平台在技术项目上实现跨学校、跨地域合作,分享工程实践与研究成果,为教学、学术研究提供便利;学生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使用现代化通讯工具随时随地全方位获取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数据化工程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流程与实现方式,可以概括为四步:分别是采集、导入和预处理、统计和分析,最后是资源实践教学价值的发现与挖掘[6]。(1)以协同机制作保障,通过数据迁移、数据转换、共享等有效手段[4]对数字化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收集、采集,把协同创新主体单位既有实践教学资源重新整合起来,并加载到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中——存储在远程云服务端,成为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的基础。这样才可以彻底消除学校或土建行业信息化建设中各相关单位存在的信息孤岛以及信息碎片化现象,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可使用率。还可通过MapReduce编程模型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管理,以提高对海量教学资源分析的速度和效率[7]。(2)在完成资源收集之后,如果要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有效分析,还需将这些来自前端的数据导入到一个集中的大型分布式数据库,或者分布式存储集群,通过并行计算框架[7],优化并行分析算法,如Mahout、R语言等,对这些分散乃至碎片数据进行过滤,在导入基础上作一些简单的清洗和预处理工作,以排除混杂、错乱的工程信息,重复的资源数据,提高资源的质量。(3)从分布式数据库,或者分布式计算集群的海量实践教学资源中,提炼出连续的、低信息粒度的实践教学素材,并择优质实践教学素材交于上层实践教学统计、分析系统,进行普通的专业工程实践需求分析和分类汇总等。(4)对实践教学资源分析之后的资源内容进行实践教学模拟和价值挖掘,是指利用数据挖掘算法,包括分类算法、回归算法、聚合算法和降维算法等,对存储在云服务端(分布式数据库或者分布式计算集群)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数字化工程教学资源挖掘,以挖掘出隐藏在资源背后有价值的信息,为教师作出实践教学组织安排奠定基础。应用数据分析、挖掘等技术对存储在云服务端的各种分散的关系化、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和挖掘,掌握学习者查询其专业工程实践资源的行为、知识点内容、知识应用能力等,以预测学习者对实践知识与资源服务的需求,使教师能根据预测进行决策,更好地引导学习者学习;同时,也可应用数据分析技术对开设的课程进行效果评估,尽早地捕捉学生的学习不适应症状,进行学习预警和干预[8],以便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为学习者推荐学习轨迹,开展自适应学习,自我导向学习[9,10]。例如:自适应学习既不是简单的符号或文字,也不是言语或文字陈述的概念或原理,而是教师列展的一些具体的实例或问题。学习者的任务是通过考察实例、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发现有关的知识,并积累解决问题的技能[11]。教师是用最适合的学习方法,让学习者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接受各种各样的挑战。整个学习过程因为有学习效果的追踪,记录了学习者在每个任务上花费的时间,实时反馈给教师,如果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会立即知道,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应用数据分析技术也可对协同科研创新合作过程及交互型工程技术服务过程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应对过程中的资金、政策、机制、技术、成果、共享等环节潜在的矛盾与风险。

三、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应用

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和信息化技术是共享方案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两大方面。构筑较快见效的共享建设方案可以“三层法”:基础设施层、平台服务层和共享应用服务层[12]。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应用是将云计算作为其技术支持,通过对实践教学资源挖掘与实践学习分析则会带来工程实践教学理念、方式和技术方面的巨大变革和创新。

1.教学资源的流动需求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应用的关键也是其必要条件,就在于“信息技术”与“专业工程实践教学”的融合。丰富多样的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到大学教育中,对学习者未来事业会有更加直接的帮助;快捷的反馈信息是衡量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应用过程对实践教学各个方面和层次产生影响、效果的依据。将开发的数字课程应用到教学上。比如:创建自适应各专业的工程实践学习课程,利用人工智能为每个学生创建自适应的学习体验。还可创建各专业工程实践定制化学习或终身学习课程,将工程实践教学从同一模式的“批量化生产”变为“科学管理下的定制化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培养更好的学习技能”,“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时间、应对挑战、成为终身学习的人”[9]。

2.当代网络交流条件引发实践教学组织方式变革

随着具有语义网特征的数据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发展起来,实践教学组织的变革就越来越显得不可避免。丰富多样的工程实践教学将召唤网络结构产生无组织的教学组织力量。最先反映这种教学结构特点的,是各种各样去中心化的WEB2.0应用,如RSS、维基、微信、博客、云储存与计算等。各种专业的工程实践教学资源中只有少量是结构化数据,如项目可研报告、立项审批、设计文件、计算书仍至工程图纸、项目报建(批)、质量与安全监督、施工(生产)许可、施工组织设计(生产计划)、竣工(产品)验收等,其余大量的由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组成,如施工(生产)过程中具体的施工(生产)作业方式、方法,技术会议等以邮件、视频、微博等的形式表现。海量的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资源之所以成为实践教学的变革力量,在于它通过追随实践意义而获得工程智慧。

3.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数据应用技术集成,可实现协同创新主体单位间专业工程教育资源共享

第2篇

关键词:工程测量;实践;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E271 文献标识码: A

工程测量课程是高职建筑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在各类工程建设中所需的测量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测量新仪器、新技术的相继出现和使用,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行业对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旧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测量是土建类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工程施工中测量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具有解决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关测量技术的技能。虽然工程测量技术是一门古老而成熟的学科,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随着光电技术、全站型速测仪、GPS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常规的、经典的测量方法正逐渐被新的测量手段和方法所代替。同时,建筑类专业不断出现新的发展方向、新的问题,也给测量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即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学习的科目有所增加而迫使测量课程的学时缩减;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因此,如何使工程测量课程教学适应新的形势,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成为建筑类专业测量课程教学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2、改革的内容与方法

2.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编排应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精神,以项目教学为出发点,将工程测量的内容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划分为各个小项目,通过建筑行业的广泛调查,根据测量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来确定教学内容。如在施工前需要对施工区内测绘地形图,因此涉及小区域控制测量的外业与内业工作、地形图的测绘;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进行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放样、土方开挖与土方量的计算、基础工程与主体砌筑中的施工测量、构件的安装测量、对工程质量评价而进行的检查与校核测量;施工竣工后的竣工测量。

2.2、改革教学方法

工程测量课程的理论教学以讲授为主。在讲授的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投影机、多媒体、录像等,将实践性强、技能训练要求高、操作难以掌握的内容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避免了理论教学枯燥性与复杂性。利用课件拓展和充实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如在多媒体课件中增加图片、视频以及动画效果,减少文字内容,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实践教学以实物演示法为主,边演示边讲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达到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2.3、加强实训教学

合理的实训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理论教学内容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要严格规范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对于工程中很少应用的内容,如钢尺量距、视距测量、全圆法观测水平角、大平板测图等,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删减。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在进行测量实训的过程中,引入工程实例项目教学法,综合运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各种测量仪器,根据施工设计图纸,指导学生进行建筑物的实地放样等工作。积极组织学生测量技能比赛。技能竞赛可以考察学生的技能水平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均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3、工程测量课程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的局限性

3.1、教学方式单一

工程测量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为:教师演示、学生重复,即首先在课堂上讲述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在几周后的测量实习中,再演示一遍测量仪器的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就是学生自行操作,本质上仍然是“集中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虽然也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学环节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无法满足高质量实践教学的要求。

3.2、实习时间集中

在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测量实习是工程测量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目前,在我国设有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高校中,大多数高校将测量实习集中安排在理论课程之后的几周,这种做法主要是便于教学管理,尤其是对于实验室管理人员较少,以及测量仪器数量有限的高校。但是,集中实习的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在测量实习期间能够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但是对测量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没有消化和思考的时间,因此,测量实习应该贯穿整个学习阶段,应该使学生在工程测量课程之后仍然有机会操作和使用测量仪器。

3.3、灵活性创新性差

测量实习环节应该包括测定和测设两个部分,测定部分步骤相对固定,而测设部分比较灵活,可以与房建设计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设计图纸灵活展开,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有的测量实多数都是围绕测定部分展开的,测设部分涉及很少,而施工建设单位测设操作应用是比较多的。因此在工程测量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要增加灵活性较强的测设环节。

4、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

4.1、测量实验环节

验证性实验是继承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和内容,紧密配合理论教学,教师先组织学生精讲,演示,提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操作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动手能力。设计性实验涉及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实验步骤的安排,这就为设计性实验的开展提供了前提。而综合性实验是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当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之后,指导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实际工程案例,将各个验证性,设计性实验环节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综合性实验。

4.2、测量实习环节

测量实习环节是工程测量课程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工程测量实践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所以在具体的工程测量理论课教学结束后,为了巩固、拓宽和加深课堂教学的成果,可以进行实践实习工作,使学生对测量工作的实施过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掌握,对实际工程中的测量过程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4.3、课外创新活动

在课外,可以搭建课外创新活动平台,比如测量协会的创办以及开展活动,学院的测量实验室保证定期全天开放,为协会会员提供测量仪器服务,同时实验室教师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保证学生每周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还可以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外创新活动平台的建立,激发了学生们投入测量实践活动的热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测量实践技能。举办测绘前沿技术讲座、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等等。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开展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才能有效地推动其专业建设。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在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加强学生专业技能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的锻炼、培养,强化实践教学能力,以此来较好地满足后续专业课学习以及工作的需要,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朝林.中职工程测量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甘肃教育,2013,20:20-21.

[2]王安怡,陈昌平,沈璐.,工程测量,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01:76-78+82.

[3]马驰.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探索[J].学园,2014,02:7-8.

第3篇

课程设计,质量管理、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设计,共7周;工程训练,包含金工实习、数控倍训、电子工艺实习、电气控制大型试珑等环节,共4周;专业认知实习,共1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环节等,共2月。但是,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在办学投入、实窥设备、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限制下,工业工程专业实五夫教学环节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实五夫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实验室利用率低,缺乏形式灵活、多变的实践教学方式;实验多为验证性、演示性为主,缺乏系列化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实五夫教学考核方式较为单一,缺乏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相互较为独立,缺乏层次性与有效衔接。根据上述问题,如何在现有的实践条件基础上,理顺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

二、之江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1、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学院“倍养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既倍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IE理论和意识的训}练;又突出现代IE中信息化和系统化的特点,倍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系统分析、设计、优化、评价和创新的能力。要理顺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系统化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考虑到之江学院的办学条件限制,即尽可能不添置实验设备的条件下,理顺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挖掘与整合现有实验教学资源,开设分层次、多模块、分段式相互衔接、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技能训练与课程实验相结合、创新实窥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开放性综合创新实窥项目,川衔接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完成将工业工程专业的各个知识点的融合贯通、系统化应用。该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四大模块:基础实践模块、强化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以及创新实践模块。其中,创新实践模式是基础实五夫模块、强化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之间的联系纽带,将实践教学各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下的各实践模块下,根据所学知识点,选择相应的创新实践模块,加强工业工程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创新能力。

2、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模块的开设

在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整合现有实五夫条件,开设形式多样、个性化强的创新实践模块。一方面,充分利用已有工业工程专业实验设备,开设开放性综合实验。结合已有的人因工程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对教学、食堂、图书馆、宿舍等场所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人因工程知识,完成综合设计。已开设基于人因工程的教室设计、校园环境的噪声分析、基于人因工程的数控加工中心的分析与改善、基于人因工程的食堂布局的设计、基于人因工程的大学生宿舍盟洗室的设计、基于人因工程的超市收银台设计等开放性实验项目;根据现代生产与物流实验室的特点,开设了微型小汽车等生产线的综合设计,并用ED软件进行仿真与优化;结合现有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利用物流仿真软件ED开发了基于ED的食堂排队系统优化、基于ED的超市排队系统设计等,结合供应涟管理软件开发了工厂供应涟管理综合分析、连锁超市配送路线优化、啤酒游戏等综合性实验项目。

在保证正常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可在实验中心网贞的实验预约系统上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实验成员,完成实验内容,提交实验报告。另一方面,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向学生进行全方位开放。课外科技项目、教师科研项目、教学改革项目等“柔性化”创新实窥项目,学生通过实验预约系统提出预约实验室开放的申请,获审核后即可在约定的时间与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内容,提交实验报告。通过多层次、形式多样、个性化强的创新实践模块,实现了工业工程各实践模块的无缝衔接,丰富与充实了学生工业工程知识面,同时充分倍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模式,强化了学生工业工程专业的系统设计与优化能力。

3、实践教学考核的建立健全

为了有效实时监控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规范实践教学过程管理,避免学生的走马观灯现象,摒弃传统、单一的考核方法,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实践模块,采取不同的考核内容与方法。基础实践模块重点考核过程的操作能力和总结报告的准确性;强化实践模块重点考核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的方案设计以及实验报告的综合分析能力;综合实践模块,尤其是各类实习环节,重点考察学生发现问题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实践模块则考核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自主设计实验方法、组织实验过程、实施实验、数据分析处理、总结报告等能力。“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的实施,不仅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了有效监督,同时提高了学生在实践过程的自我管理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三、总结

第4篇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国家对高素质汽车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渐旺盛。具备扎实的车辆工程专业知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是我国汽车工业得以可持续健康发展并取得较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而这正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1-2]。

目前高等院校车辆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仍是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知识传输教育,这种基于认知主义理论的教学方式由于面向实际对象和环境下的浸入体验过程不足,无法使学生充分获得基于知识基础之上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其他必要工程素质的训练。车辆工程专业现有实践教学的过程只是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一种延伸,而并非基于工程实践的专业能力训练过程,对于实现优秀车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有欠缺的。因此,探讨以培养综合工程能力为目标的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对于新时期培养卓越车辆工程科技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车辆工程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模式的需求

高校车辆工程专业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具备汽车行业执业工程师的基本胜任力和必备素质。这些素质既包括扎实广博的数理基础知识、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也包括在工程实践过程中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心理素质、新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协作及沟通交流能力、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职业准入者所具备的企业文件了解、企业规章制度遵循等其他素质。其中,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任务基本上是帮助学生达到未来从事工程技术领域工作需求的数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并通过知识学习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但从课程教学的内容来看,教材内容多为普遍原理和结构的普及,而课后的作业题目也多为以增强课堂讲授知识获取为目标的抽象案例的重复,体现为课堂讲授的一种延伸。脱离了具体的工程对象和实际案例的工程过程,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和工程素养的锻炼是很不够的。传授并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是教学作为教育过程一个环节所赋予它本身的角色任务;但能力的培养却需要通过教育过程的另一个环节,即以特定对象和具体问题分析解决的实际案例过程的训练实践来达到。而这样的一个训练过程,正是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任务。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应该是车辆工程实践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车辆工程实践和实习教学过程不但要提供学生一个专业对象实际认知和感受的机会,同时也是为学生专业高级知识学习和从事实际的工程问题解决提供实践的依据和基础,以便学生在高年级进行毕业设计和各种专项科研训练的工作中能提出具有实际可行性的问题解决方案[3],尤其是在未来进行汽车零部件设计和工程问题解决过程中同时关注功能性满足和工艺性满足两个方面,实现指导学生从“纸上谈兵”的工程师转变为实战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而上述工程技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其实现的最佳途径是结合汽车企业的生产实际,让学生系统性地贯穿参与一个工程实践问题的解决过程[4]。

(一)车辆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车辆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过程的一个特点,是学生的角色从课堂教学的单向听讲和课后的练习作业变为了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客观地说,现有的实践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于学生工程能力锻炼和培养的目标。比如,在汽车拆装实习教学过程中通过将学生分组进行汽车底盘或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拆装的活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堂讲授的汽车结构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所必需的独立于专业技术知识基础之外的素质。在汽车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现场的观摩了解汽车零部件的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不但加深了对于零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同时也为未来从事汽车零部件产品设计开发积累了工艺知识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可以视作为较浅层次的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模式。但从整体来看,目前车辆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直接目标,是在于让学生通过现场过程的参与深化对课堂讲授的课程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不在于增加学生实际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锻炼。虽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已经从传统课堂教学的听和讲变为了学生主体的过程参与,但从本质上讲,这仍是一个知识和经验的学习过程,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延伸和演绎。由于仅强调参与的过程而对参与的结果重视不足,所以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对于“任务”的体现度不够。能力培养和锻炼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做事”(或完成任务)的过程,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实践教学的软肋所在。虽然它已经表现出工程训练的某些特征,但其实际上还是一个教学的过程。比如目前的汽车拆装实习过程中仅强调“拆完”、“装完”,如果在此基础上提高实习的要求,强调“拆完”、“装完”之后仍要保证零部件能正常运转的性能,那么该项工作就不单单是一个让学生体验参与的过程,而变成了一项有难度和挑战性的任务。学生们不但能通过拆和装的过程加深对于结构知识的认知和感受,同时也有机会通过排除和解决拆装过程中让汽车零部件正常运转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而锻炼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

从实施模式来看,教师指导或监管下的大规模集中式的实习是目前汽车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主要组织方式[5-6]。这种组织方式的一个优点,是方便高校的教学日程和企业接待的安排,同时也便于学生系统性地了解常规的汽车主要零部件的构造和加工制造工艺。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种一般以大规模的现场串行参观讲解为主的组织方式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很难做到有针对性的研讨和互动,而企业的生产现场由于环境嘈杂、场地有限等多种原因,学生对于现场工艺知识讲解的获取效果也大打折扣。再者,由于学生没有真正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对工艺过程的体验不足,生产实习的效果仅停留在汽车零件加工制造工艺的感性认知阶段,无法获得工程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第三,由于这种大规模集群式的实习活动是一种类似于课堂教学的单向知识传输活动,所以其效果受实习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非常大。由于学生个人对生产实习作为一种工程素质培养训练环节的认识深度不够,以及由于现在大学生就业面的宽泛,导致很多有到汽车以外行业就业意向的学生对生产实习活动失去兴趣,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应付了事。

综上所述,目前广泛采用的大规模集中观摩式汽车实习方式无法满足大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任务要求,为了实现卓越车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对目前的实践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并开辟新的实习模式和督促机制。

二、基于任务驱动的汽车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它强调以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完成相结合的形式通过项目的开展和实现来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更强调为学生提供自主锻炼机会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从学生培养方面来看,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中很难做到,必须依赖一个由学生本人亲身参与的工程过程才能实现。而这个工程的过程,则可以在围绕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定一个具体的工程实践任务来完成。

作为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汽车生产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汽车生产企业现场实际,获得课程知识感性认知机会和实践经验的途径。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自2012年开始在本科生的汽车生产实习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分别与不同的实习单位合作,将学生的实习与企业生产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将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技术问题转化为学生实习任务并贯穿整个实习过程,学生不但对于相关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工艺等技术知识有了深入了解,同时也得以在参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和问题分析解决过程中其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两年来学生对于此种生产实习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感到认可,并期望该种教学模式可以进一步改进和持续下去。

基于任务驱动模式的汽车生产实习组织实施的关键,是在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学生实习任务的选择和确定,以及学生、带队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角色定位和转变。在实习之前由学校从事实践教学的实习带队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先行进行细致的研讨,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产品技术改进或制造工艺问题,提炼并分解出可供学生在实习期间攻关的课题和任务。作为来自企业现场的实际工程问题,其必然有明确的对象,那么对于问题对象(实际上是具体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加工工艺)的了解和研究是学生着手问题攻关和解决的前提,这也正符合汽车生产实习一贯的教学实施特点和要求。而在汽车零部件制造工艺的培训方面,有别于大规模集中实习时的大课堂讲课模式,基于任务驱动的实习学生人数往往偏少,因而有利于形成小班上课、互动沟通的研讨课方式,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较以往也有所提高。

在实习过程中,不同参与人员的角色要做相应的转变。首先,比其以往以听课和生产现场观摩实习的方式,实习学生不再是单纯地以单向获取知识为方式的接受者,而是企业现场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参与人。同时由于学生本身知识基础的积累及实际从业经验的缺乏,他们又不足以作为实际工程问题解决的课题研究承担人,而且在这种新型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实践经验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锻炼,仍然是一个变相的学习过程。所以基于任务驱动理念的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的正确身份应该是“助研”,即作为课题承担人的助手参与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增加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并锻炼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素质。而作为企业的现场技术人员,由于他们具有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并对企业现场的工程问题的背景等非常熟悉,所以其角色也应该从大规模集中实习方式下的工艺课讲师和现场观摩的“导游”转变为实践工程课题研究的承担人和研究学生团队的“导师”。在这个以新型实习方式开展的工程问题解决过程中,企业技术人员不但作为课题的承担人需要在关键方案的提出选择、实施和解决方面做总的负责人,同时也需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通过“教”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完成预定任务的同时获得相应的知识经验学习和工程能力的锻炼。

作为学校的生产实习带队教师,其角色也应该从集中实习模式时企业之外的“任课教师”和企业现场实习时的“副导游”转变为新型实习全过程的“监控者”,在这个实习的过程中带队教师不但要前期介入与企业“导师”商定实习过程的组织方式、实习任务和研究课题的选择,同时在生产实习过程中也要全方位地做好监控和协调沟通的工作,及时关注学生实习任务的进展情况、问题并与实习学生和企业技术人员联络,保证实习目标的最终完成。从这个角度来看,高等学校的实习带队教师实际上是整个实习过程幕后的策划者和设计者,以及实习推进过程中的掌舵人。

在生产实习的组织方面,由于采用了以具体工程问题解决的任务驱动的方式,所以过去集中实习时动辄几十人上百人的听课或观摩团队的组织方式已不再适合,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三五人分组的小团队课题研究攻关模式,并且每个团队需确定协调和负责人来联络学校带队教师和企业的“导师”,并对本团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进行掌控和协调,保证任务圆满完成。这样组织的宗旨,是在通过促使学生完成工程问题解决任务锻炼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获得团队协作、组织协调、与人交流沟通等人文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如果将过去集中式大规模生产实习的组织方式比喻为大兵团作战,那么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团队实习模型则可以形象地称为特种部队的小分队作战模式。通过这样的组织方式,学生在技术知识的了解和工程素质的培养方面,都可以取得更深入的教育效果。

第5篇

一、专业综合实践模式

“生产实习3周+暑假8周+毕业实习4周”共15周的专业综合实践模式,安排在每年的6~10月,该模式实现了实践教学的三个结合,即学校与社会(校外基地)的结合、学期与假期的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达到了加强工程应用、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为确保学生长时间的实习效果,达到预定目标以及保证学生的人生安全,特制定了一套全面、系统、有效的专业综合实习质量安全监控模式:有效动员—严密组织—全程指导—过程控制—风险防范—严格考核。该模式重点保障了学生的实习质量与实习安全,同时培养了学生社会人际交往与协作能力、知识应用与创新意识。

二、专业综合实习情况调查

1.问卷调查内容。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在专业综合实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问卷调查力求覆盖实习工作开展的全过程,能够让学生做出科学、客观地评判,主要包括实习安排与动员、实习过程、实习效果反馈等,为进一步改进实习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学生实习返校后提交问卷调查,该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实习的联系情况、实习专业分布情况、实习待遇情况、从事实习工作类型、需要的工作技能、实习收获与不足、对今后实习工作改进建议等内容。

2.调查结果分析(1)实习安排情况。专业综合实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小集中实习和个人分散实习两种:小集中实习:由指导教师联系实习单位,每个单位安排2~5名实习生,指导教师负责安排指导工程师。个人分散实习:由实习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学生联系工程单位指导工程师。配合学校指导教师根据实纲要求和实习项目的特点制订实习计划,并按计划完成专业综合实习的各部分实习内容。2012—2014年三年中,实习工地联系情况与教师联系比例依次为56.5%、44.4%、38.5%。联系实习单位也是社会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调查数据表明: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工地的比例逐年增加,这说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逐年在提升。(2)实习专业类型及工作情况。2012—2014年三年中,学生实习专业类型主要分布在道路(35.2%、44.4%、33.9%)、桥梁(27.8%、24.8%、27.5%)、隧道与房建(30.6%、24.1%、29.4%)、科研课题(6.5%、6.8%、9.2%)等四大实习方向。总体上来说道路方向实习占比较大,2014年尤为凸出,占比达44.4%。学生主要在土木工程施工、设计、监理等单位进行实习,从事材料试验检测、测量放样、现场施工技术指导、CAD绘图、概预算编制、工程量计量、资料整理等专业工作,配备“1(指导教师)+1(工程师)”进行全程指导。其中参与科研项目平均约8%,科研课题指参加大学生创新性项目(SIT、SRIP等)或参与教师科研项目。(3)实习效果评价及建议。2012—2014年三年中实习生实习补助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每年80%以上的学生均获取了实习补助,2012年平均约800元/月,2012年平均约1000元/月,2013年接近1500元/月。实习补助的逐年增加表明实习单位对学生能力提高的肯定,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信、自立的精神,相应的减轻了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实习中90%以上的学生反馈实习效果优秀或良好,学生结合在工地实习的情况,反馈建议主要有:进一步延长实习时间;加强专业软件(CAD、OFFICE、设计软件、计量软件)的学习;加强全站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的技能训练;加强行业规范的学习;加强专业规范图纸的学习等。

三、专业综合实践模式效果分析

专业综合实践模式通过2012—2014年三年的实施及调研分析取得了显著效果。

1.实习周期长、时段佳、安排易。新实习模式安排在每年6~10月,为土木工程建设集中时段,建设单位用人需求量大,随着劳动力市场紧缺及劳务成本增加,建设单位在有效安全保障下非常乐于接收实习生,并让实习生切实承担一部分专业工作,完全解决了学校因扩招实习学生人数多、集中实习安排困难、实习单位难接收、实习效果难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并且确保了学生能到专业对口的单位进行实习。

2.安全监控模式有效保障了学生的实习效果佳和实习安全高。学生主要在土木工程施工、设计、监理等单位进行实习,从事试验检测、测量放样、现场施工技术指导、CAD绘图、概预算编制、工程量计量、资料整理等专业工作,配备“1(指导教师)+1(工程师)”进行全程指导,实习成绩严格考核,有效确保了学生的实习效果和质量。学生实习期间,学生、家长、指导教师、系部、学院、学校均参与到学生安全管理中,通过让学生签订安全承诺协议,学院统一为实习学生购买安全意外保险(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定期通过手机短信、QQ信息或Email邮件等方式监控学生的实习安全动态。在该实习模式执行六年期间,取得了实习学生零事故的安全成效。该实习模式完全克服了原有集中实习式走马观花、安全隐患大、实习效果差等一系列问题。

3.有效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有劳有获意识等综合素质。实习期间,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正确运用到工程实际中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突发事件,并锻炼了与管理层、指导工程师、工作同伴、农民工等人员的关系处理和工作协作能力,而且实习单位解决了实习学生吃住的同时,会定期给予他们一定的劳动补助。随着劳务成本的增加,实习生劳务补助也从最初的平均800元/月增加到目前的1500元/月,劳务补助的增加表明实习生承担的专业工作越来越多,能力也越来越强,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和有劳有获意识,并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家庭经济压力。

4.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平台。该实习模式给用人单位与就业学生提供了相互了解的平台,学生可以到心仪的单位实习,用人单位可以对实习生进行切实的综合考查,实习中相互深度了解如果满意可签订就业协议,该实习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自信,并在10~11月安排4周就业假,让学生就业更趋合理,就业选择更加多样,就业成功率更高。三年里,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一直名列学校前茅。

5.给学生提供了科研创新与探索的平台。结合国家级与省级SIT、校级SRIP等大学生创新项目开展,该实习模式允许学生实习期间进行SIT与SRIP等项目科研实践探索或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有效培养了对科研有追求学生的文献学习力、创新意识、试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报告撰写能力等科研素养,三年里平均每年约8%的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实习,实习学生获得科技竞赛国家级奖励6项、省级奖励43项、校级奖励300余人次,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考研率一直稳定在10%以上,并逐年递增。

四、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多层次引导;校企联合

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剧了市场竞争,也对软件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社会对人才选择的一项重要标准。一方面,教学培养和人,才需求两个方面的实践证明,建立一个系统化、标准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软件产业人才的培养不可能在高校某一个专业范围内一次完成,由学校教育配合企业实训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此,笔者针对本专业目前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指导任务繁重、实践安排不足等实际问题,组织编写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系列教材,建立统一标准,巩固并完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同时强调产学研相结合,完善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校企联合,促进产业与教育之间的互动,为学生争取更多的从事项目开发、参与项目设计的机会,力争落实每门课的课程设计及学生的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都能源于生产,努力培养应用型创新软件人才。

1.从IT实战角度出发,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我国软件人才培养主要依靠高校及科研机构,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与企业需求量基本一致,学生具备系统完善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其工程化和实践能力不足,缺少自主创新意识,实际动手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到企业后仍需要一个很长的适应期。为了更好地解决软件行业面临的人才供需矛盾,培养出更适应企业需要的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建立工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体工作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

1.1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参考国内外先进的软件工程理论和应用实例,以培养学生开发软件的技能为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补充和删减,选择合理的教材,要求在系统介绍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同时,强调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二者相互联系共同发展。同时,建立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式教学,实施基于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软件工程项目的开发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

具体在实践教学方面,从1年级开始加强实践教学,实现所有专业课总学时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为1:1。实践教学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安排,4年分别达到下列目标(见表1)。

1.2制订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标准

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知名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后,搜集相关实践教学体系大纲文档,并结合本专业“地学信息化特色软件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面向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与软件产业实际需要相适应的实践课程,增加实践教学与工程实践和前沿技术紧密结合的程度,研究并确定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标准,以保证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当前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组织专业教师编写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系列教材,旨在系统规范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及实验时间,可以有效缓解低年级实习指导任务繁重的现状,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训练,最终完成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系列教材库的建设。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系列教材按照主线类和课程类的次展开(见表2)。

2.建设学生创新学习和实践的多层次引导体系

围绕实训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训教学模式的设计性进行实训教学改革,使之体现一种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建设实践教学平台,改革实训教学内容,并结合工作性实践、课程设计、专业兴趣小组、学生社团活动、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等一系列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综合培养。

2.1健全学科竞赛培养体系,建立学科竞赛激励机制

学科竞赛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拓展综合素质的大平台。建立一个相对完整具有先进性的学科竞赛教学培养体系,对于发现、发挥和发展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不无裨益。

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竞赛主要包括: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国家大学生挑战杯、世界机器人足球竞赛、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大赛、GIS二次开发大赛、全国蓝桥杯软件人才竞赛等。针对赛事繁多的现状,可以按照“赛前培训、赛中培养、赛后提升”的思路展开工作。

(1)以竞赛为纽带,将软件工程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统一起来。

(2)通过竞赛前的学科培训,调动学生的专业兴趣,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国家级与省级竞赛的锻炼,培养一批学科尖子生,形成模范效应。

(4)以学科尖子生为核心建立学科竞赛协会,创造良好的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氛围,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中来,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效果,从而带动整个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5)建立竞赛平台和内容模块构架,满足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求。

(6)逐步培养学生对竞赛的自我组织模式,加强其自我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的培养。

同时,建立学科竞赛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首先,承担学科竞赛的组织费用(包括竞赛所需要的设备和教师的指导酬金);其次,根据竞赛的获奖情况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奖励,设置学科竞赛专项奖励基金,鼓励在竞赛中表现突出的指导教师和学生。

2.2巩固与拓展校企联合产学研基地

目前,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方向正在随着双方领域结合不断拓宽,层次不断提升,向着深层次、紧密性、实体化方向发展,呈现出多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和多元化的趋势。巩固和发展产学研基地,应按照以下思路展开工作。

2.2.1校企强强联合,3种方式并行

以企业为依托,建立本科生和研究生实习基地。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相对稳定的“教学一科研一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需求的对接。可以采用3种校企结合方式,(1)专题合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与企业进行科技对接,让高校和企业的科技供需实现无缝对接;(2)课题合作,从课题立项开始,瞄准工程实际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科技难题,使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工程实践;(3)基地合作,高校积极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2.2.2构筑信息平台,强调资源整合

搭建有效的信息平台对形成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至关重要。目前,我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以教育部GIS工程中心为依托,围绕地学领域信息化的需要,持续开展了地学CAD、GIS相关软件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工作;并结合大型地学软件项目的开发以及软件工程办学的需要,开展软件工程化开发方法和流程的研究及应用,建立规范的软件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同时还应积极制定政策,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中去,真正了解企业所需所想,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2.2.3重视成果转化,完善评价机制

成果转化是产学研合作的目标。在校企联合发展中以产学研结合为突破口,通过研发力量“强强联合”,在科技服务中不断探索新模式并高度重视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同时,校企双方通过建立鼓励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的内部评价考核体系,完善有利于产学研结合创新的评价激励机制,使产学研结合符合市场运行规则,达到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双赢局面。

2.2.4立足专业特色。着眼世界企业

我们以“地学信息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为基础,引导学生就业范围扩充至世界五百强企业,扩大就业渠道和层面。软件工程专业合作的企业见表3。

2.3校企共同制作培养方案

该培养方案是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计划,是对学生校内学习的补充、提高和强化,目的是发挥企业优势,解决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其培训内容涵盖软件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产品提交等各个阶段,以提高学生软件开发知识的系统性,同时通过全过程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规范化要求贯穿到所有教学环节中,包括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文案编写、编程规范等,通过持续性的要求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以本专业的合作企业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了为期一年的培养方案,分为基础训练阶段和项目实训阶段。基础训练阶段主要完成以下任务,(1)基础知识的系统化提升和领域知识的拓展;(2)工作过程规范化、流程化培训,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3)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和目标导向的心态的引导和强化。项目实训阶段主要完成以下任务,(1)问题域相关的资料收集和分析;(2)问题分解和分析;(3)解决方案的拟定和对比研究;(4)报告写作能力训练与口头表达训练。

其中,基础训练阶段包括10门标准课程的学习和一个贯穿全部课程的软件开发实习项目。该阶段持续4个月时间,开设的必修课程见表4。

3.改善实践教学环境,激励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3.1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完善专业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关键一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卓越计划申报、专业实验室申请等多种方式筹措经费,建立了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室,为本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软硬件实践平台。同时,依据学科竞赛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形成一套开放式学科竞赛实验室的管理运行体系,建立一套包括设备管理、学生实验守则、安全管理和指导教师守则在内的管理制度,由研究生或本科高年级学生据此实施门禁管理,实现全天候开放,以提高专业实验室利用率。

3.2采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是学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采用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与发展实验教学队伍,首先人员组成上要保证科学合理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组建一支教学和科研兼备、核心骨干相对稳定、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团队;其次还要有与之相适配的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制度。具体工作可从3个方面展开。

(1)组建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小组。组建包括实验教学在内的课程建设小组,鼓励并支持高水平的一线教师、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参加和投入到实验教学工作中,将科研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中,使教学和科研相互沟通、渗透。

(2)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按照国内外先进知识与技术的发展,制定对教学实验人员的详细培训计划,每年按比例组织一部分实验教师去国内软件学院参观、学习和培训,或参加国内教学研讨会议,及时跟踪最新实验方法与技术手段,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

(3)建立岗位职责管理。建立以岗位职责管理、目标管理为核心的聘用制及分配激励机制。加大对实验教学改革的资金投入,引导和激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同时建立实验教学改革奖励制度,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

4.结语

第7篇

关键词:生物工程;SRTP训练;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为适应湖南省经济的发展,我校于2002年开始筹建生物工程专业,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专业。经过十年的专业建设,本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逐渐成熟,形成了理工交叉、工科特色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一套生物工程本科专业培养体系。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1.1学科定位

生物工程专业是工科办学专业,或者说是侧重工科、工管理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产业化人才为主。

1.2培养目标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既掌握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工程科学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对生物工程基本原理学习、实验技能训练、工厂实习及参加科学研究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或到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或经营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1][2]。

2专业建设具体实践

2.1完善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体系

十几年来我们十分重视专业教学计划的设置与修订,基本上每年修改或重编一次教学大纲、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根据学科发展,以构建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在听取广大教师与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经专业教学小组及系、院教学委员会讨论后精心制定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有特色、有措施。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围绕“突出具有工程知识背景,又掌握一定的生物科学与技术知识”这两个基本出发点。实践证明,这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3]。

2.2制定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与教学计划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明确,充分考虑了生物工程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制定了加强基础、拓宽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基础及专业知识的学习,使毕业生具有对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工厂工艺设计、组织生产生物工程产品的实际工作能力,树立国际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2013级培养方案与2010级相比,具有较大的改变,在总学分下降8分的情况下,选修学分反而提高了4.5分,使选修课程的学分与总学分的比例从18%提高到近22%。通过学分的调整,给本专业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由选择课程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以前开设课程较少,专业方向单一,特色不明显,通过近5年来不断对选修课程进行整合,到2013级为止,新增了8门选修课程,并将选修课分类成2组研究方向,如生物化学工程、生物制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选课自由度,使他们能充分按自已的个性发展[4]。

2.3提高专业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水平

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教师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工作,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并能及时将学科前沿知识向教学内容渗透,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科学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长期以来我们十分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在国内大环境下,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以适应生物工程专业学科发展与教学需求;通过引进、送出去培养等方式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生物工程系的学科队伍是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合理的队伍,同时也是一支富有合作精神、年富力强、战斗力强的队伍。目前生物工程系现有教职工10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4名,教学、科研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高达90%,平均年龄为41岁。生物工程系十分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近10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973项目1项、863项目1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项,以及一批省部级基金、攻关和重大横向项目等。近3年来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获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8项。

2.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SRTP训练

2.4.1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整个大学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培养学生独立组织、完成实验的能力及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为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打好基础。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规范,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在课程、实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到对本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切实了解和体验到整个生产过程,达到实习教学效果。专业制定了符合本专业特点的生产实习与认识实习的大纲。在实习前,由学院统一安排所有专业的实习时间、内容、要求等。实习指导教师按大纲制定出详细完善的实习计划,对实习的目的、要求、内容、考核、纪律等都作明确的规定。在每次联系实习时提交给实习工厂,以使实习按计划进行。实习结束后,教师提交实习小结,学生提交实习纪录本。

2.4.2专业实验教学

生物工程实验室设备精良,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求。专业实验教学人员力量强,在带好常规教学实验外,注重专业实验室建设。认真制定实验方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通过专业实验对本专业有更深刻的了解,通过专业实验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验室目前共开出专业实验8个,均为综合性实验。对学生开出的所有实验课程均有实验指导书,并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对实验内容进行不断补充和改革[5]。

2.4.3SRTP训练

我校针对二、三年级学生推出的大学生科研究训练计划(SRTP),给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训练的机会。从第二期开始至第七期专业教师和学生共立SRTP项目15项,据不完全统计有40名以上学生参加该项训练。学生参与各类课外活动积极性高,近年来获得校级及以上奖2项,4篇。我们采取的举措有:1)安排学生参与到本系的科研中锻炼,邀请本科生参加研究组的的专题学术研究讨论会。2)在一些专业课中布置大型作业,经过教师的评阅后,在课堂上由教师或学生本人作报告,教师组织同学点评与讨论,由此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提高文献综述和表达能力,营造一种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学习氛围。3)实验室对本科生全天候开放,平时可以在教师或研究生的指导协助下做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2.5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针对目前专业课程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生物工程专业对现有课程的教学方法、模式、手段进行改革、以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创新的要求。经过几年的努力,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已经达到100%,其中讨论课、工程设计课、网络教学及双语教学课达到3门。

2.6加强毕业设计阶段的管理

我院对毕业环节非常重视,首先在选题上要求更多注重前沿性、实用性与创新性。根据选题原则,先各自上报论文题目及容纳学生数,再由学生自由选择填报,在毕业论文(设计)前一学期落实到学生,以便学生提前作好准备。近3年来,学生选做的毕业论文题目95%结合课题或生产实际,部分与SRTP项目、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结合。在每年的毕业论文进行过程中,学院督导组随机抽查5%~10%的学生,着重检查学生是否按照学校和学院关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进行工作,如完成文献综述、工作进度、存在的问题及指导教师情况。后期论文撰写答辩,各专业制定统一评分标准,对学生的研究水平、独立完成工作能力等进行考核。今年学院还专门下达了文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鉴于院、系管理到位,近5年来,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在论文复评中没有出现不符合原等级的论文。

3专业建设的体会与讨论

经过十年来的建设,生物工程专业已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毕业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体会如下:

3.1突出过程工程背景的培养模式

生物工程专业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明显差异在于生物工程更强调工程概念,必需培养学生理解与掌握“过程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这是培养具有工程知识背景人才的基本点。因此,我们必须围绕这个基本点来制订生物工程学科的发展规划,制定培养方案,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落实教学计划。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改革证明,坚持这一方针符合生物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也与当前社会需求相吻合[6]。

3.2高水平科研工作是教学与教研的基础

及时将前沿性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和教材中是提升专业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实现此过程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我们长期坚持安排有科研经验的教师担任相近课程的主讲教授。加强对年青教师的培养,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同时,利用我校多学科优势,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对于进一步增强科研活力、开辟新的课题或研究方向、促进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始终安排高水平的教师活跃在教学一线,将新思想、新成果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是提高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水平的基础与关键。

参考文献:

[1]赵宝华,刘伟,齐志广,等.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3(6):131-135.

[2]张超,张健,侯茂,等.生物工程专业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1(18):11343-11345.

[3]杜志强,沈秀丽.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35):40-41.

[4]李伟铭,黎春燕.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5):102-105.

[5]陈六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状及其动力机制的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1(3):77-79.

第8篇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客观条件上,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由于《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理》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约束,施工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社会责任较重、风险过高;加之企业接收学生实习需要支付一定的培训、管理成本,而学校实践教学经费又严重不足,不能给予企业一定的责任风险补偿,导致大多企业不愿接收学生实习。因此,一些实习环节只能是“走马观花”,或者是校外实习变为校内“自习”,甚至有的院系将学生“放羊”,不重视具体的实习过程和效果,只考核实习日志和报告,以致于实习实践流于形式。

二是主观认识上,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部分学校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没有从政策导向上和考核机制上对保障实践教学质量进行鼓励和引导,影响教师指导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实践教学缺乏科研水平高或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缺乏对实践教学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的设计,缺乏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的重视与指导。

三是教学形式上,未能有效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目前,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形式上,仍局限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访问参观、毕业设计或论文等传统教学模式,尚未采用仿真工程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实战式、体验式、参与式等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如项目管理模拟仿真、施工过程模拟仿真、工程招投标模拟系统等。

四是教学方式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密切。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现象;在教与学两个环节中,学生主动参与不够,部分教师指导不力。

2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具备的能力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从事工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类型,根据就业去向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类型。

工程管理有代表业主方、施工方、中介咨询方等不同主体方的管理,工作内容各有侧重,各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也各具特色。但是,无论代表哪一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都应具备全寿命周期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

以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为例,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项目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结合学校资源条件,专业下设投资与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3个模块。根据3个模块,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知识体系如下:

案例实践教学的不足及建议:一是我国已加入WTO,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工程管理专业应提高专业英语交流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还应增加专业英语听力和口语的训练;二是未能全面有效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增强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项目管理各环节工作的能力,特别应加强如AotoCAD、Excel、3DMaxs等专业应用基础软件和基础工具的训练;三是实践环节的安排各自孤立,应加强实践环节的系统性,做到相互之间承前启后、衔接配套。

由于各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因此,实践性教学知识体系及教学安排也应根据专业定位,围绕培养目标做相应调整,体现各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

3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1)践行实践教育理念,注重专业能力培养。实践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不单是指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完全与传统的实践教学等同。它要求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贯彻实践教育的理念,通过课堂内外各个环节,全面构建完整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结合的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生产实践教育体系,能够切实保证和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实践教育中,学生学习更为主动,学习方式更为灵活,思维训练更为开放,知识结构更加系统。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既能够锻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2)学校应建立长效型、合作型的实习基地。针对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学校应加强实习资金的到位和使用管理,保障实习资金的有效使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理》中规定:施工单位应保障工作场所内所有人员的安全。那么接受学生实习的施工单位往往会增加管理成本、同时还要承担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风险,学校也会承担相关的连带责任。为了规避施工单位和学校在学生实习实践中的风险,国家应强制推行大学生在校意外伤害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应包含学生在校实习实践中的风险。院系一级应建立长效型、合作型的实习基地,在合作中企业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专业实习实践的平台、保证工作的可持续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在实习实践中做到学校和企业“双赢”。

第9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TU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139-01

一、土木工程学科特点及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大学的工程教育,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工科毕业生缺乏工程实践背景、动手能力弱,被认为是大学工程教育的首要“弊病”。因此,在同济大学最近举办的中欧工程教育研讨会讨论后,教育部拟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工程人才的新机制,今后可能要求全日制工科生把一部分学习任务从大学挪到企业完成,学时为1年。这对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极为重要。土木工程学科最大的两个特点就在于它的“本土性”和“复杂性”。土木工程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包括规划、勘察设计、施工都必须结合中国的特色,并且由中国人来完成,因此具有明显的“本土性”。土木工程学科的另一个特点是“复杂性”,土木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各个专业交织穿插在整个土木工程全过程中,因此必须进行良好的组织、运转、协调。土木工程的这两个特点就注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密切结合工程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土木工程学科培养目标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而考虑:具备较为完整的工程基础知识结构:具备扎实的工程分析、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及管理的专业技能;以及良好的交流和组织能力。

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相互之间缺乏联系,难以形成有机统一体,教学评价标准陈旧,难以适应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实验过于简单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仅是理论课的补充,实验指导书详尽叙述了实验方法、操作步骤,学生只需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实验操作任务,数据处理也较简单,学生几乎没有问题可以提出,也不必分析实验结果;依据实验报告给出实验成绩。这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实习难度大

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实习人数激增,联系实习单位和教师指导的难度越来越高,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空泛化,学生无法全而了解施工过程,无法熟悉施工工序,无法掌握实际的施工工艺。实习考核是根据考勤、实习日记、实习报告、鉴定材料等评定的,由于各类实习的性质、目的、内容及实习要求不同,这种考核己流于形式。

(三)设计能力差

传统的毕业设计是按教师规定的形式和要求完成结构选型、计算,建筑设计、图纸绘制等任务的。它难以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使精心安排设计内容,得到的也仅是一张设计图,学生无法切身感受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本科毕业生难以进入设计院工作,使很多学生忽视设计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途径及措施

(一)改革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量

改革课程体系,课程要尽早而向实践,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渗透融合;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包括要合理安排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控制课程总门数和总学时数。要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制定新的课程教学量计划。在课程体系修订时,白然科学专业基础课程增加实验教学课时,原则上每门专业基础课程最少增加1个学分的实验学时,每门专业课程增加1-2个学分的实习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开展。

(二)优化实践环节,建立面向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

实验中心技术人员和各任课教师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实施实验教学的课程目录、实验内容、实验器材和试剂要求,在摸清实验需求的基础上,编制实验室建设实施规划,制定实验室建设项目和设备清单,为满足实验教学创造更好的条件。重视实验室制度建设,尤其是财产管理和实验流程管理制度,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解决实验室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以建立高效和谐的实验室运行环境。

教师提出具体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实验员就应当能够按照要求,协助实验指导教师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一方而,教师必须熟悉实验内容、实验技术和基本操作规程,这就需要教师不断钻研业务,这样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实验:另一方而,作为实验室专门技术人员,要完成预定的实验任务,首先要弄明白现有的实验设备能够承担哪些实验任务,制定出清单,让教师知道目前的实验条件和能力。

(三)拓宽实习基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在对外合作方面,加强与专业机构、企业单位合作,完善实践基地网络。学生除在这些企业、公司进行真刀真枪演练之外,还可以进行“顶岗”实践,真正达到增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聘请部分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工程师任学校兼职讲师,与一些企业建立固定的产学合作机制,学校利用白己的优势给社会以一定的服务,而利用社会力量来解决实践教学环节的部分事务性工作,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过程的组织上及实践环节的考核上。

四、结束语

为了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必须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入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形式,使学生通过学习,既能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广泛接触工程实际,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林,袁大伟,何大志.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自然科学版,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