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国际交流

时间:2023-06-01 11:32:58

导语:在国际交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国际交流

第1篇

【摘要】在当今世界的局势下,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的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一步,是实现国际教育化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要趋势。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任然存在很多的不足,除了大环境的改善,更多的是要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情况特点进行改善,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该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对教育国际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能否较好的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是检验一个学校是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准。本文将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意见方法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必要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目前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现状

1.1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高,学生国际化意识薄弱

目前来看,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是高职院校的一大亮点工作,但是根据“江苏省高职教育国际化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此次研究共涉及到54所院校,其中48所院校目前举办了中外合作办学,而其中22所高职院校表示曾经有停办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停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以下几点: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不好、教学效果不好。高职院校的生源问题成了最主要的原因。如今,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可以分成3类:一是通过正常的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生,二是职业高中直接注册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中职注册,三是对口单招,也就是对中专、职高、技校等学生进行的单考单招。高职的招生相对普通大学来说是要差一截,毋庸置疑的一点就是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本科院校,而非高职院校,家长往往觉得高职院校差人一等,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的报到率较低,生源不足的问题。其次,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般招生针对的是专科的第二批次,这一批次的学生成绩相对是比较差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学生英语的要求相对要高一点,而一般参加这个项目的学生入学成绩较低,基础知识,特别是英语的能力还是较差的,因此在上中外合作项目的课的老师普遍都对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头疼。也正是因为这部分生源的质量不高,导致学生国际化意识薄弱。普通大学的学生成绩相对要好,学生的思想、视野等都较为宽阔,因此这部分学生的国际化意识要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强。同时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院校对于国际交流合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强,不能够吸引学生。归根究底,生源质量差是一个非常大的影响因素。

1.2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发展较落后

不论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是重中之重的因素。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素质高、事业开阔、勤恳工作、业务精通、凝聚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生而言,每天接触最多的除了自己的同学,就是每天上课的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往往是非常大的。就我院而言,首先每年出国(境)培训的教师相对较少,培训时间也较短。教师不能走出国门参加系统化的培训,同时引进来的外国教师也是少之又少,非常不利于教师的国际交流,大部分教师没有走出去的机会同时也没有与引进来的教师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国际化渠道较少,也是师资队伍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教师自身的国际化意识较弱,在我院500多名教师中,有过留学经历的教师只有相对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教师存在安于现状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大大的影响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发展。

1.3高职院校对国际化发展的资金投入较少

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教育发展除了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财力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就目前来看,一般地方高校的出国交流培训经费来源太过单一,因此院校对国际化发展的投入相对少,同时也缺少有利于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的一些设施,教学用具、教材等。资金不足也是影响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改善措施

2.1“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相结合

就目前我院来说,每年“走出去”培训、研修、交流等的教师数量非常少,参与海外培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高职院校应加大这部分的投入,鼓励教师参加海外研修等项目,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可以很好的学到海外职业教育较好的理念和方法,再结合自身多年在国内的工作经验,中西结合,借鉴他人的精华为自己所用。教师作为教学的第一责任人,首先应加强自身的国际化意识,提高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具有国际化理念和视野,在平时的课堂上就会引导学生利用国际化的观点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影响学生最好的方式。“走出去”不但可以感受到国外的教育环境,同时也可以传播我国的教育理念。只有不断吸取他们优秀的经验壮大自身的能力,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占得一席之位。高职院校在做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也要“引进来”。在教师方面,即聘请外国专家、学者等到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合作,来保证师资的国际化。对于暂时没有机会“走出去”的教师,可以多与引进的外教进行交流合作,双方的互动也能让教师受益匪浅。在学生方面,要尝试招收海外留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在世界地位的上升,中国这个国家对海外学生已经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我们不单单要让自己的学生走出去,同时也要让别人的学生走进来。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自身的实力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交换学习。此外,对于高职院校开办的中外合作班,也可以招收海外留学生,让国内学生和海外留学生相互学习,也可利用海外留学生的资源平台,让院校积累更多的经验,开展更专业的国际化课程,即让海外留学生学习了中国的文化,也要国内学生学习了国外的知识,达到双赢的结果。

2.2增加经费的投入,改善国际合作

办学条件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战略,都离不开经费的投入。对于学生来说,高昂的费用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往往有很多学生有着一颗想要出国学习的心,却无奈支付不起昂贵的费用,这成为阻碍他们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学院应增加资金的来源渠道,除了学院自筹经费外,可向政府有关部门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此外还应更多的可以寻找校企合作的企业资助,企业可资助部分学生做定向培养,资助学生海外实习、培训等,学成归来为企业效力。同时,可以利用这部分资金购置资金渠道的拓宽,获得更多的资助能够更好的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2.3高职院校协同合作,构建合作平台

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高职院校相比本科院校还是做的相对薄弱。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为了更好地发展院校国际交流合作,这就势必要求各高职院校协同合作,在上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下,成立一个有共同目标,有约束机制的组织,构建共同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就目前状况而言,想要在国际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位,单单靠一所或几所高职院校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时候各高职院校的协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各个院校充分利用自己目前所有的优势,将这些优势整合在一起,凭借各个渠道来宣传打响知名度。共同构建的平台,能够让各大院校更好的沟通,分享和交流各自的经验,提高合作的成功率,同时也能增加自身的吸引力。此外,对于一些不受欢迎或者教学效果不好的外教,各院校可将信息在平台上分享,让这些外教不能鱼目混珠。所以说团队的力量往往是不容小觑的。

3发展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互通日益频繁,以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典型代表及重要渠道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向标。依据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阐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适应性和质量并列成为主动世界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三个最重要因素。在过去二十多年来,我国高校的国际交流活动频繁度呈上升趋势,高等教育的国际研究、交流、借鉴、合作已成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强我国高等院校同外国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开展同国外学校或专家联合培养人才、联合进行科学研究。”我国高校均以此为国际交流合作的指导方针。高等院校在面临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所导致的机遇和挑战时,更应该抓住机会,不断的与时俱进,加大发展国际交流合作,促进院校的不断发展。在如今的社会里,能够较好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一定能在教育国际化上占有优势地位,有助于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位。教育事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而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各高职院校提高国际交流合作能力。

4结论

在新形势下,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已是衡量一个学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标准。国际竞争的激烈,要求人才更加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能力。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跟上国际化发展的脚步,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高职院校发展国际交流合作任重而道远,在前进的道路上,需要不断克服困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董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2]张晓雁.江苏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探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2(02).

[3]崔旭.地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面临的问题及策略[J].理论界,2010(08).

第2篇

由海外华商、归侨侨眷和各级侨界人士自愿联合组成的民间组织――辽宁省华侨国际交流促进会,1月8日在沈阳正式成立。

有关人士表示,促进会将以“联谊、交流、服务、维权”为宗旨,热心为会员服务。

中国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侨联主席卢育波说,促进会将主要做四种事情:一是探索区域间、城际间、海内外华侨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二是表达会员的意愿,为会员争取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三是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四是打造四个平台,即经贸平台、服务平台、宣传平台与信息平台。

当选的促进会会长、辽宁省侨联名誉主席、沈阳爱莱德太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芳泉强调,促进会将把着力点放在最广泛地调动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把切入点放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会员事业发展上。

辽宁省华侨国际交流促进会负责人表示,促进会将着眼于为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侨资、侨属企业发展服务,为会员事业发展服务,并积极同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建立相关的协调机制,为会员在法律、融资、科技成果转化、工商、税收与货物进出口等方面排忧解难,为会员拓展发展空间提供服务,为会员事业发展寻找项目、提供咨询,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沈殿成)

辽宁唤醒沿海意识

工业大省向沿海大省转变

辽宁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又是东北唯一一个沿海的省份。在辽宁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省长张文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辽宁将“利用广阔的沿海地带,依托东北纵深腹地,加快构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努力建设国家沿海经济强省。”

据记者观察,2005年,辽宁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全省“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努力打造“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此后快速规划、加速实施,在此基础上形成“沿海大省”意识,至今年的辽宁省“两会”,“沿海大省”已成为热门话题之一。

所谓的“五点一线”,是指五个沿海重点发展区域,它们是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丹东产业园区和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一线”是指辽宁规划建设的一条西起葫芦岛绥中县,东至丹东东港市,全长1443公里,贯穿全省沿海地区的滨海公路。总规划面积482.9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195.26平方公里。

据了解,辽宁全面启动“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以来,大量废弃的盐场、荒滩得以开发利用,已入区项目148个,项目投资总额463亿元。韩国STX集团投资近10亿美元的造船项目落户长兴岛;总投资近百亿元的中冶公司中试基地在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开工建设;以国务院批准设立大窑湾保税港区为标志,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整合港口资源,加快港口建设,沿海经济带建设实现了新突破。辽宁正在由工业大省向沿海大省转变。

在辽宁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辽宁省副省长李万才表示,辽宁从工业大省向沿海大省转变,转变的重点将是三个方面:

第一是区位的转变。辽宁是沿海的省份,但是除大连外其它城市和各种经济功能都不在沿海,丹东离沿海80公里,锦州离沿海36公里,营口离沿海50公里,所以辽宁“五点一线”的开发开放就是把城市和经济区域的重点向沿海转移,充分发挥辽宁沿海的区位优势。

第二是功能的转变。辽宁沿海的开发和开放不单单局限在工业一个层面,是经济和社会全方位发展,包括现代服务业、农业、科技等各个方面都要有较大的发展,形成综合的功能。

第三个转变就是充分利用沿海,把原来对内的封闭型的省份,变成完全开放的、融入国际社会的省份,逐步使辽宁成为东北亚经济圈中的核心。

从“五点一线”的规划实施到“沿海大省”意识的唤醒,标志辽宁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沿海的资源将给辽宁注入更多的活力。(沈殿成)

大连将建成中国首个

封关运作保税港区

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将于今年6月底前封关运作,其将成为包括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在内的中国三大保税港区中首个开始运作的港区。

政协辽宁省九届五次会议召开期间,1月24日举行了以加快“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努力打造沿海经济强省为主题的记者招待会。会议透露,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正在全力推进建设,将确保今年6月底前封关运作。

据悉,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于2006年8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总面积六点八八平方公里,具备港口、物流、加工、展示四大功能。建成后的大窑湾保税港区将实行全域封闭化、信息化、集约化监管,真正实现区港一体化。另外,大窑湾港区还将借鉴汉堡、鹿特丹等自由港管理经验,会同东北三省和,通过发达的物流系统、高效的海关管理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保税港区、保税区与东北地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紧密联系起来,构建东北保税物流网络,发展东北大物流。

保税港区是目前中国对外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它整合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优势、功能优势和区位优势,具有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功能。

辽宁省政协委员、大连市政协副主席田树军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大窑湾保税港区为辽宁乃至东北的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搭建了平台,将进一步提升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激发老工业基地的活力,加快东北振兴发展步伐。(石岩)

收藏家陈德温哥华

创办中国文化展览馆

展出两万余枚像章和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收藏品的“温哥华中国文化展览馆”日前落户加拿大。此馆的创办者是辽宁籍中国著名像章收藏家陈德。

陈德,辽宁丹东人,供职于凤城市工商局。他从1981年开始收藏像章及有关的历史文物,迄今已收藏35种材质、6万多个品种的像章共18万枚,其中最早的制作于1946年,最大的直径为38公分,最小的长度只有8毫米。他于2001年在大连创办的中国规模最大的永久性像章展览馆――“大连金石像章陈列馆”,迄今已接待了100多万参观者。

1月24日,作为辽宁省政协委员,正在参加政协辽宁省九届五次会议的陈德向记者介绍,他所创办的温哥华中国文化展览馆,位于加拿大温哥华列治文,面积500平方米,展品以像章为主,共两万枚,材质有金、银、铜、铁、铝、铅、竹、木等,时间跨度从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另有一部分展品是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收藏品,如各式满族荷包、祭祀吉祥物等。

陈德说,到外国创办展览馆的想法,肇始于大连的陈列馆。他在大连办的陈列馆,每年30多万参观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大连的外国人,前来参观的每个外国人都看得极其认真。于是他产生一个想法:去外国办个展览馆。

为了创办温哥华中国文化展览馆,陈德经过了近两年的不懈努力,最后与当地一家艺术博物馆合作,终于在今年初使正式注册的展览馆在温哥华开馆迎客。

陈德说,像章作为中国特定时期的一种文物,除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还反映出了千差万别的制作工艺和技术,具有丰富的内涵,展览馆开馆后,不仅当地的华人前来参观,很多老外也对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陈德表示,多年来想在外国建展览馆的愿望如今实现了,有种说不出来的高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这个展览馆,让更多的加拿大人了解中国、关注中国,并为中加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陈德告诉记者,温哥华中国文化展览馆是永久性的展馆,今后他还将陆续向其增添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方面的藏品,丰富展览馆内容,以让当地人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沈殿成)

外资试水沈阳演出市场

天幻秀宫中西合璧

在沈阳的70家文化演出场所中,天幻秀宫可谓是名声赫赫,被业内称为沈阳文化舞台和国际接轨的一张靓丽名片。作为沈阳目前唯一有外资背景的文化演出商,在沈阳红红火火的文化演出市场大背景下,天幻秀宫开业数月至今仍在亏损状态中运营,稍显出有一点“水土不服”。

2006年8月,韩国东南投资有限公司投入700万美元,与沈阳杂技团合作,将南湖剧场改造成为“天幻秀宫”。按照设想,它将成为中国首家集演出、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新式高雅大型演艺餐厅。

天幻秀宫登场伊始,在沈阳演出市场引起轰动效应。雍荣典雅的欧式装修风格、异域神秘的浪漫特色中,来自法国、西班牙、乌克兰、巴西等国32名一流舞蹈演员,表演出康康舞、踢踏舞、威尼斯狂欢、弗拉门科、卡芭蕾秀、拉丁狂欢等舞蹈。这些演员出身“名门”,均曾参加法国巴黎“红磨坊”、“丽都”、“拉斯维加斯”和韩国“华克山庄”的表演秀。沈阳杂技团的演员穿插表演获过国际金奖的精品杂技节目。

天幻秀宫惊艳刺激、衣着华美、声光绚丽的“中西合璧”舞台秀,明显走的是高端路线,350元人民币的门票,虽送一份五星级标准的西餐,与观众也有渐行渐远的感觉。

天幻秀宫前不久新增的通俗版,在保持国际水准舞蹈秀前提下,加入流行歌曲、幽默小品等节目,且不收门票,仅设一百元最低消费,明显是在“入乡随俗”,也有试图扭转亏损现状的努力。

天幻秀宫方面表示,尽管仍在亏损,但也要保持世界一流水平的演出。

据记者观察,如今的天幻秀宫每天演出两场,观众流还算可观,其中还有来自沈阳周边城市。据了解,沈阳市有关方面对这家有外资背景的演出公司也给予了颇多的扶持。(沈殿成)

沈飞与波音合作

迈上新台阶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波音公司合作的B787飞机垂尾前缘项目首架交付仪式,1月12日在沈阳举行。这是中国航空企业首次作为波音公司新研机型大部件的唯一供应商,并以风险合作伙伴的形式参与首架飞机的研制。

沈飞公司副董事长罗阳表示,首架波音B787飞机垂尾前缘的交付,是沈飞公司与波音公司20年来友好合作的结果,也是沈飞公司承接的技术含量最大的项目,标志着沈飞公司民用飞机生产在扩大对外合作方面迈上了一个台阶。

美国波音公司的代表表示,展望未来,波音公司与沈飞公司不仅限于对已有机型的合作,还会在更多新型飞机的研制上携手共进。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国际交流;策略

一、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重要性分析

在世界经济大融合的背景下,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早已是大势所趋。一方面,高校国际交流可以作为一个渠道和窗口,很好地展示中国形象,巩固中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通过高校国际交流可以将中国的经典文化传扬到世界各地,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此外,新时期深化高校国家交流与合作还有利于促进各国间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交流分享,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2.必要性分析

从世界整体形势来看,全球正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新格局,国际间的对话与交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中国最高的教育机构,高校必须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而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就是加强自身建设的有效手段。从中国自身发展形势来看,中国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化,且取得了一定成就,各大高校应该抓住时机,深化国际交流,促进素质教育的早日实现。

二、我国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

1.高校国际交流观念逐渐增强

目前,中国很多高校都将开展国际交流作为一项重点项目,并制订了详尽实施方案。如有的高校特别开设了“国际交流处”,专门用于处理本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相关事宜,还有的高校依据实际需求设立了“留学生管理中心”,为各国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这都表明了各大高校国际交流观念正在不断增强。

2.高校国际交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中国高校国际交流深入开展以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首先,中国留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大学生被中国文化吸引,愿意来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其次,高校国际交流的范围和内容不断延伸,由最初的汉语言学习,拓展到今天的经济、政治、科研、管理、教育等各大领域,几乎覆盖了所有专业领域。第三,高校国际交流的模式不断创新,目前已经打破了传统单一模式的桎梏,形成融合型、嫁接型、松散型等多种交流模式,为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深化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的有效策略

1.打造差异化优势,与国外高校强强合作

目前,中国高校已经认识到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并将与国外院校合作提上日程,但很多负责人却觉得无从入手,找不到交流合作的切入点。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加强自身建设,打造差异化优势。只有自身实力强大,才会吸引国外高校的注意,主动寻求项目合作,最终实现共同发展。例如,高校可以利用自己重点学科强大的师资力量,与国外高校合作开展该学科的科研项目,使自己的优秀教师与国外高校先进的设备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还能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

2.重视师资力量建设,培养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教师队伍

深化高校国际交流,必须有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为保障。培养一只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地走出去,进修、参观访问、参加国际化学术会议等都是提高教师能力的有效途径。其次,中国院校可以通过举办一些高端的论坛、会议吸引国际交流的优势资源,增加本校教师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最后,高校和教师要抓住现有的中外合作机会,主动学习先进理念和模式,提高自身的国际化水平。

3.精简出国手续,为高校大学生借鉴先进经验提供便利

目前,中国的出国手续办理非常复杂,很多学生在申请出国过程中,因为手续办理要多次往返学校和户籍所在地,如此耗费大量精力,并产生不满情绪。这对国内大学生申请出国深造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支持鼓励学生,让他们在出国手续办理中享受更舒心的服务,中国各大高校应该适当精简出国手续和流程,并明确出国申请需要提供的文件材料,让学生一次性备齐,避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总之,高校深化国际交流顺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大潮,对中国的国际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中国高校国际交流取得了斐然成绩,但客观来看,还需要不断深化和扩展。新时期,各大高校需要深入思考国际交流在制度、组织、资源、人才、模式、方法等方面的改进策略和发展方向,以更好地提高中外合作交流质量,促进中国教育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程玉敏.文化软实力与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战略选择[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2]顾常扬.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之学生交流篇[J].教育教学论坛,2014(50).

第4篇

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首要前提是树立国际化的教育意识。在新世纪,高等教育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牢牢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开放。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互派留学生的简单交流合作上,更重要的是对各国和各地区的先进办学理念、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进行吸收和借鉴,“洋为中用”,并进一步谋求更大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民办高校以其灵活的办学机制,在吸收与借鉴他人经验上有着强大的优势,只要有利于学校发展、符合教育规律。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学校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可以进行大胆吸收和借鉴。

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力保障是完善制度建设。我国民办高校的立法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法制体系还不十分健全。虽然相继颁布了《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各个省、市、自治区出台的一些地方性法规,但从实际执行效果上看,还存在立法滞后、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无法落到实处等问题。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在立法与执法层面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民办高校自身也要积极争取政策的支持、制度的保障。

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运行基础是加强师资建设。民办高校要想应对国际化趋势,就应该在吸引创新人才、优化教师队伍上下工夫。由于优化师资队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师持续发展计划,建立有助于教师发展的培训体系。就教师个人而言,要更新教育理念,要具有国际意识和现代知识,转变自己在传递知识方面的角色和行为方式,重新锤炼自身的素养。民办高校在把本校教师送出去的同时,还要把国外一流教师请进来。这也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知名度和国际化程度的有力措施。

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条件是拓展经费来源。从对一些民办高校经费来源所作的调研来看。靠学生缴纳的高额学费依然是民办高校维持运转的主要资金来源。然而学费不能无限制增长,校际之间的竞争、社会世俗的偏见等原因导致学生报考民办高校的数量逐渐减少,政府补贴又微乎其微,这些综合因素导致部分民办高校出现运转困难、经费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民办高校多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靠银行借贷来缓解;二是为了获得运转经费而设立“公司”,借以盈利。但这些措施都不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高校要想突围就需另辟蹊径。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通过国内外的产学合作,吸收大量的外部资金。目前中国企业研究开发的能力较为薄弱,利用高校的研究能力和资源与企业合作,可以实现多赢,既可以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实现产品升级,又可以提升民办高校研究能力获得大量资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办学资金不足的困境,而且还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此,我国政府应加快产学合作的制度建设,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创造有力的法律保障。

第5篇

前言

目前,我国酒店企业得到了数量上以及规模上的迅速发展,某些酒店企业联合学校办学的培养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依然暴露出诸多缺陷,比如某些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模式较为落后、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人才评估体系不健全而且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严重限制了酒店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高校应当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基本目标,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进而促进我国酒店行业的长远发展。

一、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办学模式落后

当前,我国酒店行业发展速度较快,许多高校以此优势在招生办学时吸引了大量的学生,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校忽视了酒店管理的职业特点,未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其办学模式中存在许多不足,某些学生将职业定位过高,而不屑于从基层发展,导致此专业学生在就业中难以发挥自身优势。国际交流学生和中国学生相比,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各有不同,这些因素决定了交流生教育具有区别于国民教育的特殊性。因此,要培养合格的国际交流生人才,需要探索一套科学、高效、合理的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宽严相济,才能保证交流学生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

(二)理论与实践脱离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且高校缺乏对社会的关注,许多教师都沿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注重于课堂理论的讲解,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离,致使学生在实际的就业中难以适应酒店需求。还有某的教师自身未接触过社会实践,对其了解甚少,在课堂教学中未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人才评估体系不健全

当前,许多高校仍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估人才的方式,而未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个人性格品质、道德素养等指标纳入人才考虑范围,这一不健全的人才评估体系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缺乏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职业素质相对不高。

二、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优化对策:开展国际交流学生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分析

(一)建立过硬的国际交流生师资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是整体竞争力的核心,是搞好教学工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打造国际化前沿知识体系的重要保障,更是完成国际交流学生培养的根本所在。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扩大教师队伍总量,全而提高老师整体素质,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介理、素质优良、发展态势好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二)转变教育理念

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高校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明确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高校学术团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调研,通过对人才市场以及职业特点的分析,改革课程体系,将其划分为专业素质教育实践拓展以及理论指导等多个模块。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提高其教学质量,高校可以聘请酒店企业的管理人才定期到校授课,使学生基石掌握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明确自身定位。

(三)人才评估体系的建立

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中,高校可以组织相关活动,开展酒店管理专题讲座,以此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教育经费充足的情况下,高校可以聘期国内外知名的酒店管理专家以及学者开展专题讲座;高校也应当积极开展学生酒店管理方面的知识竞赛、专业技能答辩竞赛等,培养学生积极创造与思考的学习习惯;高校应当在学校成立酒店管理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同时,高校应当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估体系,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社会实践工作以及自身行为品质纳入考核范围,以此激励学生提升自身各方面品质,在步入职场时能更好的发挥自身价值,为社会的进步做贡献。

三、结束语

第6篇

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现状

1.扩大广度、挖掘深度,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双向拓展

近年来,学校以优质项目为牵引、以优势学科为平台,广泛建立国际间的合作关系,深入拓展合作与交流,主要呈现出“量”“质”齐升,广度与深度双向拓展的特点 :一是突破美国、加拿大地区合作瓶颈。近5年,新建校际合作伙伴43个,47%集中在美国、加拿大等地区。二是稳定欧洲合作重心。积极扩大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欧洲高校的合作层次及领域,从学生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转变,从工科领域向管理学科等领域拓展。三是深化亚洲地邻合作。集中强化与日本高水平大学的深度校际合作,包括举办双边学术研讨会,开展实习研究生项目合作、硕士双学位合作,拓展教师之间的科研合作领域等。

2.中西融合、多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升级

学校本着“双面推进、内外并举”的工作思路和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学生境外培养和境内培养的双重环节、多种模式。境外培养环节中,包括本科交换项目、联合培养项目、攻读硕士学位项目、短期学术交流项目等培养模式,2007年~2011年,学校成功派出1,200余名学生赴海外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和研修(见图1)。境内培养环节中,注重扩大国际理解课程的受众面,增强国外教授参与课程设置和讲解的实效性,提高引进国外高校的优质课程和师资的多样性,使学生成为双边和跨境教育的最大受益人。学校构建了应急救援国际化课程体系,以培养卓越应急救援人才为目标,通过引进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国际一流应急救援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打造了一支“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国际教学团队,完善安全学科人才培养国际化方案,逐渐建立起贯通“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图1:近年派出学生情况示意图

留学生培养以“规模适度发展、层次结构优化、培养体系完善”为目标,在大力推动留学生教学纳入学校整体教学体系的同时,重点强化研究生培养、英文授课、汉语生培养等方面的规范化、模式化、机制化建设,突破了理工科院校招生的制约因素,对留学生的吸引力逐年增长(见图2)。2012年,学校在校留学生人数长期生825人,其中学历生701人,学历生中本科生468人,硕士研究生174人,博士研究生59人。非学历生124人,在校留学生人数比2011年增加了60人。

图2:2006年~2012年外国留学生数示意图

3.拓宽渠道、着眼高端,引智工作数量和层次同步推进

近5年来,学校依托优质的科研项目,共执行教育部引智重点项目190余个,总计聘请专家1,750余人次; 两项“创新引智基地计划”以及一项“海外名师引进计划”被国家外专局批准;举办国际性大型双边会议21个,参会外国代表2,300余人次,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300余篇。至今,学校已聘请70余位名誉教授,其中诺贝尔奖获奖者2人,授予名誉博士学衔2人。聘请的专家在学校的学生培养、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4.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教学基本建设显著优化

随着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认知的逐步深入,学校不断加大对教育资源国际化的资金投入,加大图书、网络等资源的整合力度和使用率,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专业认证方面:2010年,学校开展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工作,加入关于工程教育学历国际性协议中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世界范围知名度最高的《华盛顿协议》。通过专业认证,有效促进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提升了学校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网络教学方面:学校通过世界最先进的互联网视频协作技术,开展了北科大高工——美国国际教育联盟的工程师卓越国际教育系列讲座,实现了学生和美国国际工程师的实时连线,共享了美国著名高校资源、K-12学校资源以及国际跨国公司工程资源。图书资源方面:3年来,学校累计投入2,400余万元的文献经费,新增国外数据库资源9种,外文图书6,389种、7,684册,外文原刊498种,购外文版权期刊111种,图书馆外文电子期刊、学位论文和文摘数据库检索量逐年递增。

差距及问题分析

1.立体化对外开放格局尚未建立

大学的国际化,包括学生构成、师资、科研、国际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国际化,是一个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工共同打造的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但是目前,学生日益增长的国际化教育需求与全校教职员工对国际化的认识程度还存在一定差距,学校国际化机制,尤其是校院两级国际化建设机制尚不健全,完整的国际化政策及激励措施体系尚未形成。

2.留学生培养发展不均衡

在学校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中,从数量看,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从留学层次看:学历生中修读本科学位的学生占66%,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比例较低,开展高层次科研工作的留学生较少(见图3);从生源地分布看:由于英语授课体系尚未建立等原因,学校留学生生源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对欧美等发达国家长短期交流学生和攻读学位的留学生形成较大障碍;从学科专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经济与管理类和信息工程类,材料、冶金、土木等优势学科的吸引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经费来源看:主要是自费生和中国政府资助,本国政府资助、校级交换经费非常少,国际组织资助为零,对高质量生源的吸引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3:2006年~2012年留学生层次分布图

3.国际人才智力流动尚属初级阶段

从目前学校师资队伍来看,尚无具有高级职称的全职外籍教师,聘请的专家学者主要由语言类教师、长期专家和短期来访专家组成,且以短期来访专家为主,长期从事教学、科研方面的教师存在较大缺口。学校目前有外籍教师19人,相对于教职工总数2,917人而言,比例较低。

关于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的思考

1.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扩大学校建设发展的开放性

审视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化进程,理念先行无一例外是推进国际化战略的首要工作。学校要以建立健全机制体制为核心,以落实国际化项目为着眼点,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提高院系和师生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分步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立体格局,使国际化办学逐步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识和共同行动。

2.培养体系与国际接轨,拓展教育教学体系的兼容性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命脉,高校要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拓展教育教学体系的兼容性,促进人才培养体系与国际的接轨。要积极构建国际化的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学分制度、学籍管理等,争取在学历、学位、学分的相互承认以及质量认证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满足本国学生和留学生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国际化需求,这是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高校以及高层次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条件。

3.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增强优质师资队伍的流动性

学校人才发展要注重引进与培养并举,开展“海外高端引智战略”和“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引智工作充分利用海外名师项目、高层次文教专家引进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等国家项目,聘请一批高层次专家来校合作研究、讲学。同时,结合国家公派、单位公派等多种形式,分学科、有计划地选派不同层次的教师赴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访学研究,增强优质师资的流动性和国际化水平。

4.搭建科研开放平台,提升优势学科的学术权威性

第7篇

编者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可见,能否有效把握教育国际化带给学校的发展机遇也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一项战略。本期,我们将呈现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现状,并从国际课程引进与实施、对外汉语培训、国际理解教育三个方面分享基于我国国情的国际教育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突出强调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北京市在筹划发展愿景时,也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国际化发展目标,鼓励中小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积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这些新的目标都要求我们认真总结已有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成效水平,进而为促进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为此目的,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部分中小学、区县和市级层面专项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 市级层面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北京市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丰富多样。截止2009年,全市共有221所中小学与168个国家的442所学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为了加强教育系统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建设,北京市教委以教育政策、外语交流、国际礼仪、媒体合作、国际合作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能力为主题组织教育外事干部培训。此外,市教委还大力开展汉语国际推广的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和网站建设,利用首都区位优势举办各类教育国际博览会和研讨会。市级具体业务部门也围绕基础教育国际合作开展了大量业务工作。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为例,自2003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合作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公民教育”、“教师人文素养”、“中芬高中课程改革合作”、“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研究”、“奥运教育”,以及“北京—伦敦学校交流项目”等系列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目前,首都中小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与国家和北京市的《纲要》所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及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发展规划相比,在水平和规模上仍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缺乏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和专项支持,缺乏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所需要的政策环境、管理制度、能力建设和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另外,各区县之间、学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能力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为此,北京市和各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应利用落实《纲要》、建设“世界城市”契机,全面规划首都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并针对重点事项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推进。基层学校要将国际合作交流作为推进学校现代化和特色优势建设的重要抓手,从课程教学改革、队伍建设、管理创新、资源输出等方面采取务实行动。此外,还应注重对于已有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案例研究,使之成为首都教育国际化的制度资源和有效方法。

■ 区县教育国际交流项目

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和海淀区是北京市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比较密集的区域。朝阳区汇集了世界各国大使馆、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等机构,也是北京市外籍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2010年,朝阳区域内具备招收外国学生资质的学校共35所,招收外籍学生10056人。全区共有61所公办学校与境外125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东城区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在健全国际交流合作管理机构,加强干部教师境外培训,推进高中合作办学,鼓励开设俄语、西班牙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等方面,鼓励学校发挥教育资源和地域文化优势,打造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品牌。

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该区采用项目管理方式开展学校干部教师境外培训,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扩大国外留学生规模,大力推广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校际交流合作等方式,推进区域教育国际化进程。海淀区针对区域内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并存的实际情况,与英国剑桥教育集团合作,于2005年正式启动了“中英海淀学校特色发展项目”。该项目先后组织30所中小学校长,在中英专家具体指导下,以领导力建设为突破口,以学校需求分析和发展规划及其实施为主线,开展学校改进实践探索。几年来,项目学校的内涵建设显著改观,一批优秀校长借助国际教育资源和变革实践成为本区领军人物。

■ 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国际化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北京市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北京市的中小学、区县和市级层面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学校实践上看,诸多学校在教育理念国际化、学校课程和教学国际化、学校师资国际化,以及学生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北师大二附中为例,该校于1996年设立了外事办公室,2000年设立国际学生部,2006年设立对外汉语教研室,2008年正式开办国际部。该校制定了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目标——“立足教育教学优势,开拓国际合作渠道,保障质量效益,初步形成国际化特色”。潞河中学探索国际化办学特色,于2003年设立国际部,2005年注册成立“潞河国际学园”。伴随外籍人口和归国人员近年来的急剧增长,一大批社会信誉良好的中小学陆续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日常教学管理,许多学校相继开办了国际部。

开展跨文化的校际人员互访是各个学校开展国际交流的惯常方式。景山学校是北京市最早开拓国际友好学校的先行者之一。1979年,该校便与美国波士顿牛顿公立学校缔结友好学校关系,每年互派师生到对方学校学习一个学期,至今学校已与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奥地利、泰国、新加坡、韩国等国,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开展了长期交流。本课题针对潞河中学、汇文中学、牛栏山一中、世青国际学校5所学校所作的调查显示,上述学校在过去5年来借助校际交流渠道,共有800名教师到境外访问,4800名学生参加境外夏令营。人大附中先后派出由500名学生组成的7个艺术团体赴国外参加交流演出。北京四中仅2008年和2010年两年就有近千人赴日进行修学考察。目前,北京市具有招收外国学生资格的中小学达到98个。

借助国际资源开展教师培训是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近10年来,潞河中学邀请美国专家开展全员教师培训,先后有149名教师获得专业证书;他们在2004—2008年期间组织107位青年教师赴加拿大和美国进修学习。景山学校10年来先后派出231人次教师到国外学习。北京五十五中、人大附中、北师大二附中、牛栏山一中,以及所有参与本项调查的中小学都将学校各类人员境外培训作为最重要的管理与教学能力建设。

第8篇

关键词:国际交流;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和创新人才不仅是我国重点大学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是全球著名高等学府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新加坡国立大学也是如此。

一、新加坡国立大学学生出国交流概况

与浙江大学学生出国、出境交流活动主要由外事处、教务处和学工部等部门进行协调和管理不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生出国交流活动主要由学校的对外事务机构负责管理,并且有专门的部门对全校的学生出国交流活动进行统一管理。该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对外联络、信息、学生选拔、出国管理及交流奖学金发放。

新加坡国立大学非常重视学生赴国外参加实践、学习和考察交流活动,制定了学校学生全球化发展的目标,提出了在校学生中50%有出国学习、交流、考察经历的目标,并且到2005~2006学年全校学生出国交流的比例已经接近了学校目标,达到了41%。

目前,浙江大学学生出国交流的内容还比较单一,主要包括交换生项目和文化、体育交流项目,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生出国交流的内容相对比较广泛,重点包括五个方面:1、Joint/Double Degree Programmes(JDP/DDP)。2、NUS Overseas Colleges(NOC)。3、Overseas Enrichment Programmes(OEP)。4、Language immerion Programmes。5、Student Exchange Programmes(SEP)。

交换生项目(SEP)是指学生利用1~2个学期到国外高校学习,在学习专业、文化课程的同时,体验不同文化、不同教育制度与体系和不同生活方式。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交换生项目开展得比较成熟,各项管理制度也相对规范和完善,学生报名和参与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截止到06~07学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生参加交换学习的比例已达17%,已经非常接近学校20%的目标。

与浙江大学一样,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生出国交流信息也是通过网络进行,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选拔。不同的是,浙江大学学生出国交流的选拔形式单一,竞争激烈,而新加坡国立大学学生出国交流的选拔就简单些,形式也相对灵活。这主要是由学校的交流项目与学生的需求不平衡造成的,浙江大学学生交流项目总体较少,学生需求大,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交流项目数量多,可以满足学生需求。因而,新加坡国立大学在选拔学生时根据学生报名的先后顺序即可确定人选,而浙江大学不少项目要通过笔试和多轮面试才能产生。

新加坡国立大学对参加国际交流的学生也发放一定数量的对外交流奖学金,并且是由学校每年拨付,用于支持学生参加交流活动,用途主要是补贴学生的国际旅费。国立大学也争取社会资金支持学生出国交流,学校每年也会安排社会赞助经费用于支持学生活动。

由于新加坡是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和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国家,英语已经是新加坡重要的沟通语言,所以对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生而言,出国交流的语言关几乎是不存在的。而在我国高校,语言是学生参加出国交流和出国深造的主要障碍。

二、我国高校组织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相比,浙江大学在组织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方面。由于学校主要是由三个部门负责学生对外交流活动,各交流项目缺少一个统一的宣传与信息渠道,缺少学校整体交流情况介绍的信息与单个的交流项目信息,学生对交流项目了解不全面,学生在选择交流项目时表现出盲目性,缺乏对自身的学习规划。

2、交流项目方面。虽然浙江大学参加交流活动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总体上看,与国际知名高校签署的交流项目数偏少,参加的学生人数也偏少,学校能够提供学生交流的机会远远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这一点看,离新加坡国立大学还有很大的差距。

3、交流项目的层次方面。交流项目的层次是指交流学校的综合实力与学术水平,交流项目对学生的受益程度。目前,与浙江大学签署交流协议、开展交流合作的国际一流大学并不多,交流学校的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参加交流活动的成果与收获有限。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交换生项目主要的目的地就是全球各地的著名学府,这不仅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国际地位相称,也与进一步提高学校国际声誉的战略目标一致。

4、交流的机制方面。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除了受到个人意向、费用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并且需要面对选拔考核关、语言交流关和生活自理关,返校后还要面临课程互认、学分转换及将来衍生出的一系列教务方面的问题,如评奖评优、推荐免试研究生等。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没有形成健全和完整的相关配套制度,浙江大学在处理这样的问题时往往是在不违反教学制度的前提下,按个案处理。

5、交流活动经费方面。学生赴国际参加校际交流活动所需费用较大,学费、生活费和国际旅费是主要开支。当然,所有的费用由学校来承担是不现实的,但全额由学生个人支付,对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的学生来说负担过重。

三、推进大学生国际交流活动的主要措施

1、完善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机制、加强交流工作管理是当务之急。浙江大学本科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由外事处、教务处和学生处共同负责管理,其中外事处主要负责国际学校的联络工作及洽谈合作交流事宜;教务处负责交流学生的学习、学分的互认和学籍的管理;学生处负责本科学生交流考核,交流项目的宣传,交流成果的总结深化及交流奖学金的管理工作。没有统一的机构来负责此项工作,因此三个部门必须互相协助、互相配合,不断完善学生参加国际交流的管理体系和协调机制,共同做好学生国际交流的管理工作。

虽然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相比,浙江大学的学生出国交流活动开展得比较晚,差距比较大,但近几年来学校学生国际交流工作发展还是比较快,2006~2007学年学校共派遣出国或赴港澳召开参加交换学习、科研训练、交流考察及文体活动的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超过千人,按每年六千人的招生规模计算,每年接近20%的学生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当然,如果学生参加国际交流的比例要提高到50%,那么每年必须有近三千人参加交流活动,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

2、正确引导,广泛宣传,扩大和深化交流成果。学校应该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为理念,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交流活动的宣传,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交流计划,提高学生对交流工作的认识。通过宣传,让在校学生意识到,参加国际的校际交流活动,不仅仅可以强化语言能力,拓宽国际视野,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独立生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体验不同的科研学术氛围、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不同的管理体制和不同的文化生活。对有志将来继续出国深造的学生,提供了难得的与导师名师直接接触的机会。

学生参加国际一流大学的交流,不论是只有一个月以内的短期文化、实践交流项目,还是半年或更长时间的学习、科研交流项目,只要认真完成交流任务,努力实现交流目标,都会形成不同形式的交流成果。做好交流成果的收集,并且扩大、深化和辐射交流成果,是学校组织国际交流活动的重要任务。学生的所见所闻、学生的感想体会及学生的论文报告都是学生参加交流后形成的成果,学校应该充分吸收和利用这些成果,通过召开交流学生座谈会,组织交流学生论文报告会,制作交流论文集等,扩大、深化和辐射交流的成果,让还未参加交流活动的学生感受到交流成果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国际校际交流活动中来。

3、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让交流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交流的主体是在校学生,成果辐射和宣传的对象也是在校学生,同样,组织报告会、座谈会,制作论文集主要依靠的也是在校学生。指导和帮助学生国际交流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主动参与学生国际交流的各个环节,尤其在宣传、项目推广和交流成果的深化等方面发挥学校管理部门难以达到的效果,成为学校学生国际交流管理工作的重要助手,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扩大了交流面。

第9篇

关键词:国际交流与合作;翻译教学;跨文化;语境;调适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083―02

一、翻译教学对于高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教育交流,包括合作办学、学者互访、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教育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高等教育已经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国内走向了国际,在这个逐步深化过程中,要突破文化差异的障碍,充分开展交流与合作,英语翻译教学不容忽视。尤其是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在部分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专业,相当比例的课程都已实现全英语教学,从更的深层次看,要培养中西多元文化兼容,既熟谙英语,又精通专业,具有世界眼光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很强的英语翻译能力作为支撑。翻译能力是检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主要标准,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其翻译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我国的英语翻译教学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并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长期处于边缘地位,教学模式较为陈旧,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已经大大制约了我国高等院校以更快的步伐融入世界教育、文化交流的进程之中。在世界文化大融合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顺应时代需求,抓住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度开展的契机,以学生为主体,创新突破英语翻译教学体系,将是加强高等院校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长远立足点。

二、翻译教学文化方面存在的欠缺和问题

传统英语翻译教学以“传授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为导向,再加上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普遍不重视翻译教学,孤立地教授抽象的语言知识,认为只要抓好听、说、读、写就足够了。而作为教学对象,许多学生对翻译缺乏正确认识,片面以为只要读写能力跟得上,能够理解原文翻译就不成问题,不需要专门的学习。由于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及翻译技巧等方面知识的严重匮乏,学生所谓的翻译就出现了词义堆砌、中式英语、欧式汉语、误译错译等情况。总体上学生在翻译学习中基本没有建立文化意识,英语基本功不扎实,汉语表达能力也有限,课外阅读量小而狭窄,尤其忽视富含英美文化的原版英语文献的阅读。可以说翻译的难点和重点正在于对文化的认识和体现,按照字面意思翻译词句并非难事,掌握一些基础性的语法知识再加上一本字典就能够完成,而原文中所涉及到的民族、历史、宗教、典故等文化信息,若没有长期积累就无法将其神韵和内涵翻译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形合”与“意合”的差别。因此,许多学生无论是笔试还是口头表达都不错,对语法、词汇的运用也非常熟练,但在翻译过程中遇到涉及文化差异的问题解释时就会形成很多障碍,甚至闹出许多笑话就不足为奇了。

三、立足国际交流与合作,明确翻译教学文化方向和策略

(一)树立国际化教学理念和跨文化意识

全球化浪潮中高等教育面临着同样的趋势,世界各国的高等院校拥有共同的文明渊源,又植根于各自的人文社会土壤之中,形成个性鲜明的办学风格。我国的高等院校要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建立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需要拓展国际视野,汲取世界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具体到翻译教学就需要在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材更新、教学组织等层面融入跨文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理解力。英语翻译能力是译者的中英文能力、翻译技巧、思维能力等各种语言文化素养的综合表现,教学时不但要注意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这两种语言跨文化背景的养成。随着高等教育国际交往的持续深入,学生更应当对英美文化持广泛接纳的态度,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理解力和灵活的表达力。对不同语言的理解不能脱离于语言形成的文化背景,翻译的核心在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属于东方体系,英美文化属于西方体系,两者由于历史、地域、民族及宗教的不同客观上形成很多的差异甚至是冲突。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跨文化意识的翻译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洞察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信息,增强他们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学会有效处理异质文化问题,减少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文化休克”现象的可能性,真正提高翻译水准。翻译受到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双重制约,正如翻译学家谭载喜先生所言:“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英语翻译教学强调跨文化意识的建立,应注重学生国际化理念和文化修养的培养,尤其是东西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上的体现。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熟悉英语形成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文化背景,全方位地增强跨文化意识,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构建起文化沟通的桥梁。

(二)增强文化语境和文化调适的导入

翻译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上, 而应该首先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然后再确定适当的翻译策略,换言之,翻译过程中若不参照相应的文化语境是无法做到准确无误的。英语翻译教学应当充分重视文化语境的存在,透视中、英文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信息,将学生置身于语境的前提下,再系统地向他们传授英语翻译的基本理论、方法、技巧和规律,逐步培养准确接收、转换、发出信息的能力。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语言可以转换,但文化语境却不能改变,一定会真实地呈现出来。美国跨文化学家霍尔(Edward Hall)将人类文化划分为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 和低语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两个层面,这种区分理论依据是文本对文化语境的依赖程度,而并非单纯的语内因素。对于高、低语境文本,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就需要从文化语境的角度进行考量,而采取相应的文化调适(Mediation)。调适的内容包括源语文本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审美观以及丰富的文化信息,调适的手段可以是文化信息的补增、减少或者横向的推演等,以协调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和冲突。在国际交流与合作背景中,“翻译”被定位为“文化调适者”的角色,承载着帮助国际间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们彼此理解与顺畅交流,积极协调相互关系的重任。翻译教学一方面应当克服传统教学的积弊,注重文本蕴含的文化语境,实现文化对翻译的调适功能,让学生从语法、词汇等语言结构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充实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英美文化,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提高学生翻译技巧的同时,将翻译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文化,在文化沐浴中习得语言,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高等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持续开展让英语翻译学科步入一个黄金时期,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在跨文化理念和意识的指导下,明确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快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步伐,增强文化语境和文化调适的导入,必将走出一条适应时代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忠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09).

[2]张美平.翻译技能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中国科技翻译,2005(05).

[3]李红青,黄忠廉.外语专业翻译课的定位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