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1:33:00
导语:在双师型教师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双师型” 中等职业学校 含义 特殊要求 制约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旺盛,中等职业教育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如何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保障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则在师资。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教师队伍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成败,具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已是中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是职业学校加强职业技能教学,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十分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双师型”教师的含义和特殊要求
“双师型”教师是对职业学校非文化课教师的素质要求。职业学校通常将课程分为文化课和专业课,根据所教学科不同,又将教师分为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所谓“双师型”教师是对专业课教师(非文化课教师)而言的。目前对“双师型”教师含义在职教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双证书”。既取得普通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又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双职称”。即取得教师职业技术职称,又取得其他职业的技术职称;三是“双素质”。既要求具备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又具指导专业实践教学的素质;四是“多素质”。既要求具备教育家的素质,又要求具备工程师、技师的素质和能力。这些观点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特征,但有些观点如“双证书”、“双职称”过于简单化。有的观点如“多素质”又过于神秘化。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在教学中,能够把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师。他们应该具有在本专业临床一线工作的经验,有能够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的能力。
三、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路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认识
作为中职学校的领导,要切实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认为“双师型”教师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要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真正提上议事日程,各校可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实现着眼,研究、制定出符合本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鼓励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双师型” 教师队伍的建设最后是要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的。要通过宣传,组织教师学习,外出参观等形式,使教师转变观念,认识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强化自主发展动机,自觉将社会发展对教师发展的要求及外在影响因素转化为自己内在的发展需要。
(二)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1.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一个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可以带出一个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群体。学校要公开、公平、公正地挑选一批既具有高层次理论又具有高级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为学科带头人,并加强其培养力度。
2.强化共同愿景,提高团队凝聚力
团队共同愿景是团队成员在相当长时期内工作的内容及努力方向。团队成员有了共同愿景,就有了向心力,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所以,团队在规划愿景时必须把团队共同愿景与成员个人愿景相结合,最终达到团队与团队成员共同进步,共享荣誉。
3.建立民主、开放、和谐的团队氛围
构造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对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首先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对话模式,鼓励管理者和教师之间平等对话,使教师能够有效表达和顺畅反馈信息。其次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团队意识。团队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坦诚相待,相互理解以便减少分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团队工作效率。
(三)创造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
1.在人事管理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国家应从政策上尽快建立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评价标准,将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提高到和学历与理论水平并重的地位,甚至更高的地位,并将此作为中职院校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硬件条件,从而激发教师提高技术水平的积极性。
2.要以宽松优惠的政策引导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拓宽教师来源渠道,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学校做兼职教师,引入竞争机制,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通过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参考文献:
[1]张必清 提高职教教师培训绩效的新思路 《职业教育研究》2005.4
[2]孟庆国 论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 《职业技术教育》2004.11
[3]李强.职业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2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双师型” 技能型 人才培养
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不同,它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的专门人才。因此,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是集普通教师素质和各种专业技能素质于一体的“双师型”教师,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入世”后市场经济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教学中暴露出一个突出的师资问题,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不够高,不利于职业院校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因此,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尽快打造一支适应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便成为职业院校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许多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大量短缺,教师素质还不能适应高职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培养“双证”人才,必然要求有“双师型”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在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这两者身份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有机融合的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建设的全局。目前,全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的需求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的较大差距,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已经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生,就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只能讲不能练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它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决定高职院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市场经济对高职院校的客观需要,更是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
据调查,高职院校66.6%的教师是所谓的“三门”教师,即从家门―大学门―高职院校门。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较差;“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明显偏低。师生比过高,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师生比超过1�20,有的甚至高达1�30以上;教师的培训层次偏低。出国培训少,反映出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移,这种局面应该有所改变。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理论课教师、文化课教师比例偏高,实验、实习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比例偏低;高职称、高学历和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偏少;年龄结构不合理,45岁以下教师比例过大;师资培训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家人事部门的人事政策和学校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相对滞后等。
三、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因素
1.教育理念滞后
我国自古把技术、技能看成是雕虫小技,掌握一定技艺的人只能被称为工匠,地位卑贱,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我国当代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更晚,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高职院校的主要领导大多是从普通高校选调,学科教育的背景较深。
2.师资来源渠道单一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是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的高职院校还规定本科生只要211高校的毕业生。而越是办学水平高的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学科教育的痕迹和背景越重,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深度往往不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骨干调入高校任教的门槛较高,因而专业教师整体素质单一,不能形成优势互补的师资结构。
3.“双师型”教师培养投入大
“双师型”教师既要提高基本素质,又要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更要不断接受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培训费用较高。目前,高校普遍在建新校区,资金缺口本来较大,难以承受高昂的培训费用。
4.目前的职称评审体系与高职教育的本质不适应
现行的职称评审对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没有区别对待,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审仍然偏重学术要求,而对技能考核则没有要求,这与高职教育的本质不相适应。
5.教师实践培训时间和机会少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扩招太快,教师授课任务重,而高校编制太紧,编制审批部门不是按高校相应师生比来批编制,仅是逐年略有增加,编制增长速度严重滞后于学生数的增加,学校很难抽出教师参加专门的实践培训或到企业顶岗实训。
6.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待遇偏低
许多高职院校从事实践教学非教师系列职称教师的津贴比同级教师系列职称教师的津贴要低很多,使得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觉得地位低人一等,容易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采取的措施
高职院校应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挖掘潜力,采取“外聘内训”等多种措施,开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1.转变观念
高职院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由于来自普通高校,学科教育的烙印较深,许多人对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不感兴趣,甚至有人认为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是因为不能胜任理论课教学而为之。因此,要加强职业思想的教育和引导,使思想上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并积极主动投身于职业技能培训之中。
2.加强培训,终身学习
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校每年可以利用假期等时间,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企业的生产建设一线,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专业实践等多种形式,为他们创造一些接触生产实际,了解企业经营运、提高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良好机会,使他们既能强化自身的理论知识,又能积累丰富的实际经验,增强专业技能。教师回到学校后,在教学中能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结合、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都是校企合作的典范。一方面,校企合作可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就业拓宽了道路,更重要的是为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创造了条件。通过校企合作,使教师了解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充分利用产学合作的契机,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4.拓宽“双师型”师资引进渠道
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把具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具有工程硕士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来源,优化专职教师队伍结构。同时,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把兼职教师作为高职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有计划地聘请与本校专业相关企业的、具有相关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能够熟练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还可以吸收一些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的融入不仅可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优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把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和实训环节,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达到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之目的。
5.建立激励机制,进行改革创新
高等职业院校是高等院校的一部分,但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研究轻动手操作,高等职业院校尚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对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在考核评定、职称评定、教学成果评定等方面应制定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考核评定方法。针对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创造一些发展环境,营造一些和谐空间,鼓励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在制度保证、经费保障的基础上,对于积极进行专业实习实践、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的教师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待遇上给予提高,在职称、职务晋升上可以优先等,使教师有“奔头”。
6.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课程与教材,先进的教学艺术与管理模式等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培训档次与质量。
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双师型”队伍建设是摆在各职业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其有效途径,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以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雅芹,王璐,温伟.基于高职的培养目标谈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J].职业圈,2007,(09):32-33.72.
[2]吴二利,付占国,那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8):19-21.
[3]叶小明,朱雪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与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04):56-58.
[4]杨富民.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改革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7,(15):29-30.
[5]唐贵伍.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3,(03):8-10.
[6]于爱红.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6):99-101.
[7]高红宾.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01):60-61.
[8]朱春瑜,朱本坤.工学结合模式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57-58.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双师型”; 师资队伍; 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73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07- 02
提高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在于教师,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在人才培养中肩负着教育引导的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客观上要求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应具有雄厚的理论教学基础, 掌握高等教育基本教学规律,更应具有扎实的实践功底,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当前尤其要解决人才背后人才的培养,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1 理解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内涵
1.1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教育部在高职教育评价标准讨论稿中从提高教师素质的角度,提出了“双师素质”教师的概念,并对“双师素质”教师的任职资格条件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规定“双师素质”教师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①具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讲师(或以上)的教师职称;②既有讲师及其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其以上职称;③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或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1.2 对“双师型”教师理解上的误区
(1) 并非拥有“双证书”或者获取“双职称”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对于拥有“双证书”或者获取“双职称”的教师是否认定为“双师”,一是要看教师拥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其他专业技术职称是否与其所教授的专业相关。比如会计专业教师就应当获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或者获得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专业技术职称;二是要看教师是否具备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的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如果获得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却看不懂企业财务报表,拥有注册税务师资格证书却不能进行纳税申报,其并不具备执业经历,不能指导相应专业的实践教学,也不能将其作为认定“双师型”教师的条件。
(2) “双师型”教师并非“全能型”教师。以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单项实训、综合实训,修订实训教学大纲,编写实训指导书,主持实训中心建设,主持确立完善本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高职院校要想把所有的专业教师都培养成能够承担以上6项实践性教学任务的“全能型”的“双师型”教师是不太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只需要能够独立指导所授课程的单项实训和参与指导综合实训就可以了。
1.3 对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理解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教学改革压力大、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越来越不可能全部由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校内“双师型”教师个体来完成,而是要由一个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具备完整育人功能的校内教师团队来共同完成。“双师型”师资队伍应该是按专业组成的教师团队,既包括专业教师也包括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是专指“学校正式聘任的,已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有较强实践能力或较高教学水平的校外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师及能工巧匠”。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对专业教师的培养、紧缺人才的引进以及聘用兼职教师来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
2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根据德国的经验,职业技术学院专职教师的培养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可见,“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探索上都是一个很长的、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结合国外职业教育教师师资培训的经验,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
2.1 明确目标,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标
在对学校现有专业师资情况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构筑“双师型”教师培养网络,在师德素质优化、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等方面抓好落实,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始终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2.2 构建强有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体制
(1) 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和人员负责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工作。我们也应成立像日本的“国立工业教员养成所”、德国各州的职业教学管理机构等,专门负责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管理的机构。
(2) 有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和审批程序。对于“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证书的规定,最好能具体且有据可查,有章可依,如:机械、电子类专业的中级工,计算机专业的软件程序员,财经类专业的会计师、统计师、审计师,法律专业的律师等;另外对于在企业中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可适当参考其实践经历,降低要求。对符合条件的教师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上交相关证明材料,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合格者发给专门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
(3) 制定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高职“双师素质”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系列的教师职称评聘,仍套用“普通本科标准”,这仅仅适合于对教师学术水平的评价,对高职教师怎样才算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如何评价他们,却仍没有一个令大家满意的标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院校,应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在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方面单独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评聘制度,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4) “双师型”教师考评。规定每次评定的有效期,超过有效期应重新审报,根据受聘期间的工作表现,决定续聘还是解聘。
2.3 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
2.3.1 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力度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师资结构的改善、数量的壮大、质量的提高,都需要有经费做保障。在进一步整合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和保证现有高职高专院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地方财政应相对集中财政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建设重点项目扶植和支持力度;学校应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加大投入,设立“双师型”教师培训专项基金,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3.2 明确“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内容
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确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这些岗位所应当具备的实践动手能力就是该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内容。然后应当对本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状况和实践动手能力进行分析,检查专业教师是否具备胜任上述职业岗位的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是否能承担相应的实践性教学任务。从而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养培训。
2.3.3 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1) 新任教师上岗前,先在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一年的实践锻炼,在实践中锻炼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并应在几年之内考取相关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
(2) 职业学校根据其自身的教学特点,应加强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仅为学生,也为专业教师提供教学实践的平台,让教师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的教学中,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3) 实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地举办高职教育,提供“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最佳条件。首先,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关系,在校外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实习实训基地,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实习实训基地接受相关培训;其次,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人才信息库,校企双方的人员双向交流,互相聘用。
(4) 选送教师到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接受培训或聘请师资培训基地的专家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
(5) 实行定期进修学习制度,保证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先进性。
2.4 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不断优化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结构
2.4.1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是从校外企业、事业单位选调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具体可以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建设结合起来。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建设2~3个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沟通和了解,聘请校外实训基地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邀请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建设与改革和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彼此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聘请具备教师素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
2.4.2 加强兼职教师的管理工作
(1) 建立定期聘任机制,解决一个“稳”字。定期在国内外聘请一定数量兼职教授,逐步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兼职教师队伍。聘任要履行一定的聘任手续,要建规立约,将双方权利、义务,特别是任务、目标及基本要求书面化和规范化。
(2) 调动兼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发挥兼职教师所具有的智力优势和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征求兼职教师对高职院校事业发展、培训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发挥他们的咨询和智囊作用,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 抓好教学管理,提高质量效益。对兼职教师的管理,要实行综合管理。学院要结合兼职教师工作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规范简便的评估办法, 定期召开学生或学生代表座谈会,听取反馈信息,与兼职教师交换意见,要指导他们改进教法,用制度和机制来保障院外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0-0025-02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有一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育部有关文件明确指出,用5到10年的时间“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文件也明确规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达到50%为合格,达到70%为优秀。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决定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目前职业教育界有很多观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双职称型。所谓双职称型,是指教师既具有教师系列职称,又具有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职称。例如,一名教师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他既是高校讲师,又是软件工程师。
2.双证书型。所谓双证书型,是指教师既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又具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例如,一名教师的专业是机械设计,他既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又具有焊工技师证书。
3.双素质型。所谓双素质型,是指教师既具有教师的基本理论素质,又具有实践技能素质;既能讲授理论课,又可指导学生实践。
4.双资格型。所谓双资格型,是指教师既具有教师职业资格,又具有其他行业或职业资格。例如,一名教师既是高校教师,又是律师、经济师、心理咨询师,等等。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多样性丰富了双师的内涵,但却导致对“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界限不清、标准不明,缺乏权威性和可执行性。
二、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办学时间短、经验少,但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比例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从职称上看,高级职称(含副高)教师偏少,中级、初级职称教师比例偏大;②从年龄结构上看,年轻教师所占比例偏大,缺乏担任教学、科研与实践指导的中年教师;③从学历上看,硕士、博士学历教师偏少;④从教师来源看,高职院校招聘的新教师多是应届毕业生,具备专业的知识理论,但缺乏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从企业引进的特殊人才虽然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能,但缺乏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教学技能有待改进。
2.双师认证标准不明晰,缺少政策支持。目前各院校对“双师型”教师资质的认定标准不明晰,缺乏执行依据。在教师评聘标准上也缺乏与双师相关的制度和政策,许多教师将精力用到提升学历、学位和上,忽视了实践能力的锻炼。
3.师资培训渠道不通畅,缺乏激励。首先,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导致生师比剧增,繁重的专业教学任务使得教师无暇深造,很难有机会到企业进行锻炼和提高;其次,教师外出进修和培训的经费需要学校自筹解决,高职院校的资金大都用于办学条件的改善,培训资金极少;再次,很多企业、单位与校方教师的合作交流实质性不强,常常以参观和研讨为主,很少能让教师参与具体的岗位生产运作项目,学习流于形式;最后,高职院校没有从待遇、评优评先上制定鼓励措施来支持教师参加培训,因而缺乏积极性和激励性。
三、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
1.更新观念,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更新观念,切实认识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强化人才意识,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积极性,支持人才成长和发展转变。
2.完善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从制度上激励教师,提高教师工作和发展的积极性。具体措施有:
(1)明确“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明确的认定标准给高职院校进行“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带来了一定困难,因而首先要明确本院校的双师认证标准,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必依。
(2)制定“双师型”教师建设计划。高职院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充分认识学院师资现状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决定学院的师资建设计划,明确师资发展方向和目标,建设一支规模适度、技能精湛、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完善专业人才引进制度。为拓宽“双师型”教师的引进渠道,高职院校要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引进制度,制定优惠政策,多渠道向社会和企业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吸引企业一线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强的中坚力量。
(4)更新职称评定政策。目前,高职院校在职称评定上要求教师完成一定的论文、著作、科研项目(课题)等,但对技术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要求。为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在职称评定时可以有意识地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将双师作为专业课教师职称申报的基础条件,让教师在完成论文、著作、科研成果的同时,加强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
(5)更新绩效、津贴发放政策。进一步完善绩效、津贴发放政策,在薪酬、课时津贴、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双师型”教师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激励广大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3.加强培训,注重教师技能发展。高职院校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注重教师技能发展,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体方式有:
(1)校内培训。①要求和鼓励专业课教师自主承担认识实习、课内实验、课程集中实训等教学任务,通过校内的实习、实训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②利用校内实训中心,邀请校内骨干教师或聘请校外专家,在假期对专业教师进行技能培训,逐步建立起校内“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③鼓励专业教师承担本专业校内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在筹建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④实行轮岗制,对专业课的理论教师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实行定期轮岗,全面培养教师的理论体系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
(2)校外培训。①选派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以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为目标的国培、省培计划或师资培养的培训计划;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组织教师定期参加校外实训基地的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
(3)技能竞赛。技能竞赛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推进器。一方面,高职院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在校内组织各类技能竞赛,为学生提供锻炼和能力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外出参加技能竞赛,通过参加比赛促学、促练、促教。
(4)校企合作。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人才流通渠道。具体形式有:①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改造、设备安装与调试、项目研发等过程,一方面切实学习实际操作技能,提升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了解企业一线的科技动态和最新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把企业和行业的最新技术成果迁移到课程教学中去,提高教学水平;②安排专业教师带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既便于指导和管理学生,又能让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己。
(5)国际交流。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知名职业院校签订“双师型教师互培协议”,一方面可聘请国外的“双师型”教师来校担任教学和实践工作,传递国外的先进理论和前沿技术;另一方面能选派本校初具双师潜力的教师去国外学习先进的职教理念、专业技术和发展动态。
4.评建相促,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高职院校还要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企业、行业对职业的需要变化,动态地设置“双师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管理制度,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与评价指标结合起来,既要全面调动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要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方向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2])[Z].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2[2])[Z].
[3]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2004[16])[Z].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 职业院校 技能
【作者简介】 沈新艳,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机械高级工程师,数车高级技师。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3-0008-03
一、“双师型”教师的相关概念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中的一种特指,指具备渊博的专业理论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也就是说,“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职业院校教师职业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称任职资格。通俗地说,“双师型”教师能“文”能“武”,既能教学生专业理论,又能教学生动手操作。“双师型”教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知识素质
“双师型”教师除了应具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素质外,还应具有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与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不同的是,“双师型”教师的知识面应更宽。因此,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需要掌握更广泛的知识信息,除了要精通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技术、技能外,还要通晓相关专业、行业的知识、技术、技能,并能将各种知识、技术、技能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
2. 能力素质
“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指导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指组织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具备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将自己的知识、技术、技能通俗易懂地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是指履行职业岗位职责的实践能力,是任职顶岗所必需的实用性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技术应用能力,包括熟悉技术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操作流程及方法,掌握职业专业技术规范、熟练运用职业岗位基本工具的能力等,同时还包括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行业眼光、知觉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专业指导能力是指在本专业的实践过程中,亲自动手示范、亲自解决操作疑难问题的现场指导能力。
3. 职业素质
“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括职业品德和关键能力,职业品德是指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着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
二、“双师型”师资的现状与问题
在以往的职业技能教育教学中,专业课的理论讲授和实习指导都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担任,理论教师一般理论水平较高,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而实习指导教师一般专业技能水平较高,而理论知识水平相对较薄弱。这种教学模式由于侧重点不同,往往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学到的理论和实践是两张互不融合的“皮”,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所以,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求“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要求“双师型”教师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形成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一体化。否则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无法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当前大部分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的师资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1. “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
大多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不到三分之一甚至更低,这与国家要求规定的80%的比例相差较远。一是教师的来源单一,造成“双师型”教师的先天性缺乏。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是从大学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他们的理论水平较高,但没有专业工作经历,实际操作技能水平较低。二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因课程任务较重,缺少时间和精力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深化,或因转化专业,一时难以掌握新的专业技能。三是少数教师目前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虽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但职业院校没有激励机制,导致专业教师安于现状,专业知识逐渐老化,专业技能水平下降。四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双师型”教师外流严重。由于教师的经济收入、实际社会地位比技术人员、公务员低,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一些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流向机关、企业。
2. “双师型”教师的持续培养困难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不仅要有一定质量、数量的“双师型”教师,而且还要重视对他们的持续培养,这是因为大多数专业课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短,专业技能还不够娴熟,专业实践经验还不够丰富。然而,随着社会对职校学生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对“双师型”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此才能培育出更多的受市场欢迎的学生。然而,“双师型”教师的持续培养尚存在诸多困难:一是因自身培养场所缺乏或条件简陋难以达到培养目的,这也是制约后天培养的最大障碍;二是学校师资有限而不能走出校门、脱产进修。教师们忙于应付日常教学和各项管理工作,使得他们很少有时间与精力进行有效的专业技能的实际操作。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指引下,职业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时期,师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职业教育需要一定数量具有渊博的专业理论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推出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促进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切实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显然,“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指出:“当前的职业教育,规模快速扩展的阶段已经基本结束,但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日益迫切”。可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包括提高职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已经历史性地摆在我们面前。
2.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手段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适用的各种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职业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与本专业相适应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不仅能在专业理论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而且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其结果是有效地优化了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办学成效的目标。办学成效包括教育教学效果、效益与效率,效果的体现是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改进;效益的体现是用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更大的产出(即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效率的体现是用较少的时间来达到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所追求的正是以上方面的目标,也是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市场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的目标。
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这里每个“――”的前者都是后者的必要条件,即欲达后者之目的,前者不可或缺。由此可见,要使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必然要有相当质量和数量的“双师型”教师。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1. 加强岗前培训和上岗“传、帮、带”
职业院校必须建立健全严格高效的年轻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岗前培训内容包含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重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年轻教师经严格的岗前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在年轻教师上岗时,学校应坚持“以老带新”的“传、帮、带”制度,“传、帮、带”是人们熟知的快速培养年轻教师的一条最有效的传统方法,老、中年教师“传、帮、带”年轻教师。刚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年轻教师,都有着这样的一个特点:理论知识较强,但实际教学经验较少,动手实践能力较弱。学校可选择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较丰富的老、中年教师“一对一”地“传、帮、带”年轻教师,让年轻教师快速积累教学经验,为年轻教师以后的独立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增强“传、帮、带”的效率和效果,可实行连带责任制和激励制。
2. 坚持将年轻教师送出去培训学习
根据需要,可送年轻教师出国深造、集训,还可送他们到企业从事一段时期的专业技能工作。年轻教师能更好更系统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除此以外,学校要大胆地磨练、任用这些年轻教师,循序渐进地让其独立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对此,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做的很到位,青年教师一上岗,学校就由教研室主任对年轻教师作针对性的专业指导,组织中老年教师听课、评课。帮助年轻教师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另外,在假期,学校给予年轻教师许多培训、学习的机会。年轻教师可快速趋向成熟,稳步地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3. 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自学成才
各专业院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激励制度。在课时津贴、学年度考核和绩效工资方面应向绩效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和自学成才的“双师型”教师倾斜,从而调动广大教师进行“双师”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以促使更多的专业课教师成为受学生欢迎的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4. 专业技能操作训练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学校通过教学、生产、竞赛等途径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操作训练。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对中青年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以技能竞赛为先导,“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能”。每学期都要开展校内评比教学活动,进行多种教师技能大比武,举办各级各类师生技能大赛,将技能竞赛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并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还应采取项目开发与课程相结合,技能操作与岗位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师培训,从而促使教师把握技能操作标准,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其技能操作水平。
5. 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
实验、实训室是职业院校进行专业技能教学的重要场所和手段。职业院校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实验、实训条件。把实验、实训室建设成为不仅是学生高效学习技能的平台,更是专业教师定期学习、交流、实验实训的舞台。
6.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双师型”师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校企合作需要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与合作。首先,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顶岗实习,教师到企业顶岗重点是提高专业技能操作水平,了解本专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了解本专业对员工技能操作水平的要求,熟练掌握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据此研究技能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最终把到企业顶岗学到的新知识、技能及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其次,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构成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来源。
总之,职业教育要做大做强,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无疑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唯有全社会高度重视,上下共同努力,多方通力合作,才能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也为实现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注入强有力的人力资本!
参考文献:
[1] 姚贵平.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6).
[2] 周洪升.实施校企“双向挂职”突破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瓶颈[J].中国农村教育,2007,(5).
〔关键词〕校企合作 “双师型”教师
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构建一个合理的“双师型”队伍结构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对安徽部分高职院校调查发现,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安徽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1、师资来源渠道单一。就安徽省各高职院校而言,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不多,仅占专业教师总数的45%,而根据国家规定,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需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0%,相比较而言,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师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据调查,安徽各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部分教师是来自各高等院校相对应专业学科毕业的本科或研究生,另一部分教师是企业和事业单位调入的。其中,来自高校毕业就上讲台的教师达到了86.5%,个别学校高达96%,这部分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理论,但缺乏职业岗位的实践经历和经验。
2、兼职教师队伍管理不规范。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主要来源于其他高校教师或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我们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安徽省部分高职院校调查发现,很多院校对兼职教师管理不规范,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聘任、考核及激励机制。虽然这些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或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准,但是否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在聘用时就没有经过严格的考核。
二、校企合作常见模式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这是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目前校企合作常见模式主要有“项目教学”、“顶岗实习”、“产学融入”、“订单培养”四种合作培养模式
1、项目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模式,是师生共同围绕一个具体的产品开发项目,或某项任务而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整个教学都是围绕企业的真实项目,或模拟的真实项目进行的,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项目化教学为我国各高职院校普遍所采用,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院校漆艺工作室,引入了项目教学法,以企业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开展课程项目化教学。
2、顶岗实习模式
顶岗实习模式也叫“2+1”模式,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的专业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接受实践训练的教学模式。也有高职院校采用“2.5+0.5”模式,其性质与“2+1”模式相同,只是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间缩短到半年。这种模式实际就是学生以一位职业者的身份进入企业,按时并保质保量完成实际岗位的工作。
3、产学融入模式
产学融入模式是由企业提供主要的软硬件设备,在学校建立培训中心或实验室,将企业的标准规范和工艺要求等融入到实践教学中,这种模式比较普遍,不少学校或多或少都有一两个专业实施这种模式,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坚持”主动适应、主动服务”的办学思想构建融入式产学合作模式引入了数十个企业培训中心,学生在充满氛围的培训中心接受实践训练,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实施。
4、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是从企业中引申出来的词,订单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现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学校按照共同制定的方案,企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用人单位则录用合格的人才。
由此可见,无论校企合作采用的是哪种培养形式,都能够增强学生的工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校企合作也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下面我们以铜工艺品设计项目教学为例。
三、铜工艺品设计“项目教学”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铜工艺品设计方向)开设于2013年,与铜陵7家铜艺企业成立“铜艺产业发展与教育联盟”,并聘请了国家美术师、雕塑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等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实训指导老师。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的是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
1、铜工艺品设计“项目教学”教学理念。铜工艺品设计项目的教学模式禀承“实践即实战”的教学理念,以专业实践课程为核心,实行课程项目制,改变以往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从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整合与重构。
该专业的实践教学根据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引入项目教学,深化“教学项目、竞赛项目、企业项目”和“课堂”“工作室”双层教学平台,创设工作情景,营造铜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工作现场,并采用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训模拟教学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c综合素质的培养。
2、铜工艺品设计“项目教学“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铜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的需要,统筹考虑前后课程的衔接,围绕项目案例检验与评定能力来设计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
(2)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或竞赛项目(模拟企业真实项目),以项目任务为媒介设计流程组织教学,让学生参与、了解整个项目的制作流程,并帮助他们消化与理解。
第二步,教授学生了解并掌握铜工艺品制作的原理以及操作方法,言传身教呈献给学生的是被构建的真实背景,在共同工作过程中知识得到有效传递。使学生身临其境,在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中学习知识。
第三步,通过加强“工作室”即第二课堂引导式教学,使得指导的针对性更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获得知识,通过了解、观察、模仿、领会、试做、修整、完善、提高等过程,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领悟知识、掌握知识、获得技巧。
第四步,以“学生”为核心组成团队,独立完成项目作品。在学生学习终端处搭建专业横向整合平台。将学生制作完成的项目作品交由企业专家检验,或报送各相关赛项组委进行评定,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第五步,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既要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要考察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平时成绩和现场教学实训,设计综合实训等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60%,期末理论考核占总成绩40%,通过加大过程性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考核更能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
3、铜工艺品设计项目教学中“双师型”教师的成长。从铜工艺品设计“项目教学”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中不难看出,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讲解基本理论和知识后,带领学生参与设计项目的全过程,将课堂课程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把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连贯性、针对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该专业教师除了参加各类岗前培训,在暑假期间还去企业进行锻炼,并取得了专业领域的技能证书。极大地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项目教学”培养模式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将双师型教师推上了自我成长的高度。
四、校企合作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铜工艺品设计“项目教学”培养模式的了解,我们发现,校企合作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
1、校企合作解决高职院校师资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校企合作是解决高职院校师资来源渠道单一的最有效方法。安徽省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都是高校毕I生,他们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而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的专家来校作为指导教师,他们不仅可以指导学生,更可以指导教师。另一方面,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基地既是学生实习的场所,也可以作为“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场所。这样就解决了师资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
2、校企合作建立“双师型”教师考核及成长机制。目前,安徽省高职院校获得“双师型”资格证书的教师不在少数,但是却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这些“双师型”教师是否都真正具备了“双师型”教师资格还存在疑问。其次,取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与普通教师并没有在待遇上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双师型”教师考核及成长机制,让企业的专家提出建议和意见,协助各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骨干共同制定考核及评价制度。一方面对取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让“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定、课时津贴、培训进修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以这种方式来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进程。
3、校企合作有利于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外聘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安徽高职院校,外聘教师人数占专业课实践教师20%以上。在这些兼职教师中,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虽然实践操作能力很强,但对学校的教学及管理却不熟悉。通过校企合作促进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兼职教师聘任、考核、培训制度以及激励机制,这将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双师型;教师;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31日
一、“双师型”教师的涵义
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职教[1995]15号),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将“双师型”教师这一名词写入我国教育政策中)以来,人们对“双师型”教师内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也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有“双职称型”即“双师型”、“双证型”即“双师型”、“双来源型”即“双师型”、“教师职称+实践技能”即“双师型”等各种说法。以上4种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其共同内涵与特性是专业课教师应具有两种素质:教师素质,即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的能力和实践素质,又具有从事行业工作的实践技能。因此,“双师型”教师的核心在于教师的“双素质”。
对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在2005年教育部新修订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中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了界定:“教师有和自己所授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职称证或技能证”,这一解释可以理解为“专业课教师+专业证” 的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标准稍低于“双师型”教师,但比较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实际情况。对此,本课题组予以采纳。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应与教育部“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特性是一致的,即:“双师型”教师是以教师素质和行业素质为内涵,集教师素质、行业素质为一身的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师,是以教师职称和行业技术职称为外在特征的高素质的教育工作人员。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一)“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还不够科学。目前,陕西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还是以该教师是否拥有双证书(教师职称证书、技能等级证书)作为标准。这种“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方式过于简单,不够科学,导致认定的“双师型”教师含金量不高。教师职称证书在评选过程中,主要侧重理论教学和教育教学管理两个方面,对教师的实践操作经历和能力没有硬性要求。技能等级证书主要考核教师的某一门技能操作水平,而对教师是否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是否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内容都没有硬性要求。此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关于“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的文件还未出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进度和水平。
(二)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视不足。当前,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工作重视不足,整个培养工作还处在比较低的层次。主要表现在培养工作没有系统的规划,少部分学校有简单规划,但规划的落实情况比较欠缺;部分学校没有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与专业的建设、办学质量的提升等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还停留在学校评估需要的层面。
(三)“双师型”教师下企业缺少制度保障。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缺少制度保障。为了保障教师进企业,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对职业学校的教师进企业有原则性要求。如陕西省教育厅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但在实践中,由于学校教学的需要,教师只能在暑期才能完成此项任务。但有些专业企业实践的时间较长,要求半年甚至半年以上,还有部分专业的企业实践不适合安排在暑期进行,这些客观因素都会导致教师下企业实践很难具体操作。导致教师下企业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
(四)“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不够健全。职业学校专业门类繁多,参差不齐,组织“双师型”教师的专门培训操作困难,运作成本高,且培训专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适合学校需求。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往往教学任务较多,专业课教学的替代性差。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专业课教师外出培训与交流的机会少,参加“双师型”教师专门培训不足,导致教师不了解新的职教精神,缺乏现代职教理念。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措施
(一)建立“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各学校必须建立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学校应成立专门的评审专家组,建立专家成员库,抽选德才兼备,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为专家库成员,每年评审抽调3~5人。制定具体的评价办法,评审“双师型”教师资格。学校评聘“双师型”教师工作,应该分步骤,有计划地逐步推广,要有统一的标准,公平、公正地进行。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评价每一位“双师型”教师的业绩。根据教学要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没有办法衡量的项目,用定性的办法;能量化的项目用分值来表示。例如:实训课程,可用课时来量化打分等。学校应按照计划,将考核结果与“双师型”教师职称申报、收入水平、职务晋升等挂钩,定期对“双师型”教师工作业绩进行考核。
(二)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围绕专业,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综合能力。专业教师应根据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进行定向,在教授专业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双师型”名师、从企业聘请的能工巧匠、从师资培训基地聘请的专家到学校对专业课教师进行校内富有针对性地培训,有助于教师形成各自的特长,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开展;建立教师自我培训机制。根据教师个人发展需求,制定激励措施,由内而外激发教师对于“双师型”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自觉自愿地参与此项工作,完成自我培训和提高;根据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要求教师认真落实每两年两个月到企业实践的规定。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企业实践申请程序、目的、时间、待遇、过程管理、监督、考核、意义等;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在校内,积极实施“双师型”名师培养工程,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带动教师争当名师;组织教师到优秀的职业院校学习,到行业、企业进行参观、考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专家论坛、学术交流会等,提高教学水平。
(三)拓宽职教师资来源渠道。政府要从政策上予以支持,改革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打通企事业单位人员流动通道,促进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要求具有较高的学历、高的职称,拥有娴熟的实践技能,这种方式是改善学校教师结构、加强双师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在形式上,可以是全职、兼职,也可以是顾问、特聘教授等形式,以此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建立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学校应从制度上建立兼职教师引进的目的、对象、条件、程序、薪资、考核等,为兼职教师的引进做好制度保障。使兼职教师能安心、踏实地工作。主要渠道为引进企(事)业单位中的“双能”和“双证”人员为学校兼职教师。学校要制定兼职教师管理相关规定,解决好兼职教师的身份、管理和待遇问题,使这支队伍成为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有力补充。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平台。建立上岗前的培训制度。学校对于从企(事)业单位引进的人才和兼职教师,在上岗前,对他们进行教学法培训,由学校资深教师对其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熟悉教学规律,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变化设置专业,专业更换比较频繁。由于专业数量的增减和变化,要求专业教师要根据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例如,专业教师重新学习,更换专业方向,也由此带来了学校对专业教师的需求呈现为多样化。这种现象就要求学校要有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教师可以高职低聘,也可以低职高聘,如果本校教师缺乏,可以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等多种方式,为教师提供了选择岗位的可能,形成了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在校内营造你追我赶、争当优秀和先进的竞争氛围。例如,优先聘用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担任重要的教学岗位,优先选派教学能手赴国外进行学习交流,以此促进广大教师完善自我,争当名师。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松尧.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与特征[J].职教论坛,2004.20.
[2]刘春生,阮海涛.高职教师素质结构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3.3.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
1、数量严重不足:根据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要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应占专任教师的50%以上,占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70%以上。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引进渠道包括吸收高校毕业生直接任教、其他高校调入、科研机构调入、企业调入等。湖南省调查显示(下表),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占65%以上,从企业或科研机构调入的教师比例很小,要达到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相差甚远。
目前湖北省还没发现这方面的全面调查数据,就本校而论,专任教师180人中,具有双师素质者仅29人。近几年新进教师77人,只有5人是从企业调入,占新进教师的6.49%,其他全部是应届高校毕业生,要达到双师素质,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训过程。
2、质量不高:即使是从企业调入的教师,还有一部份在企业从事的是产品设计、结构设计等与生产不直接相关的工作,要他们指导学生实践也不行,因为他们有的只是设计经验,自己本身也从没动过手做生产工作。而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要求是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要能动手做产品,显然这部份教师虽然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却不具备“双师型”教师的实际能力。如我校新从企业调入的5名教师,有3名是搞机械设计的,对机械加工、模具生产、数控编程与操作都不熟悉,不能直接指导学生实践;2名是电子技术教师,还可以动手指导一下,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只占企业调入教师的40%。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职业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可由二个方面着手:一是对具有理论知识的教师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二是对具有实践能力的技师进行理论知识培养,使他们达到“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要求。
教师企业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才是真正的实践能力。从近几年我们组织学生参加数控大赛的培训可以看出,经过长期实践操作训练的学生,最后的动手能力和加工经验比老师们都强。因此,教师获得实践经验的唯一途径是到企业去做产品加工。近几年国家组织了不少骨干教师培训,我校每年都派出了老师参加,但收效甚微,因为承担培训任务的是一些本科高校,只能讲理论知识,没有实践条件,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要求相差甚远。
实践教师理论进修。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实践经验丰富,但一般学历都不高,要达到教学要求必须经过理论学习,要调入学校也必须达到规定的学历要求。这就要求其本人有学习要求,并且单位能提供理论进修的机会和政策,这条途径需要政策的调整与引导。
三、教师企业实践的问题
目前各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重点放在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上,让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活动,这是提高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的重要途径,但在实行中遇到以下问题:
企业不热心。教师到企业实践,要占用企业的人力、设备资源进行学习,参与产品加工还可能会产生废品,给企业造成损失。所以很少有企业愿意接收教师到企业实践,即使去了,也不愿意让老师们动手操作机床做产品。因此,必须有让企业在教师实践中有利可图的政策或机制,才能达到让教师在企业真正实践的目标。
教师没动力。在没有形成对“双师型”教师有明确优厚待遇的情况下,教师们不愿意离开讲台去企业做脏、累的活计。因为:1)、缺乏激励机制,教师们锻炼了实践技能也不会增加收入,反而回校后要从事实践教学,相比在讲台上肯定要脏、要累;2)、一般在本市范围内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企业,可能要到其他城市,长时间离家也是很多人不愿意的;3)、到企业去了要向工人师傅学习,有些人觉得拉不下架子,放不开面子。
四、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与建议
要真正使教师的企业实践落到实处,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达到以下效果:1)、让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相对非双师型教师职称晋升优先、课时收入高、奖金分配多,在经济收入上给予鼓励;2)、考核制度要严,让一些想混个“双师型”资格的人混不到。教师在企业实践回校时要通过操作技能考试,达到中、高级工的要求才算合格,否则实践期间的工资收入要扣发,同时不认定实践经历,不认可“双师型”教师资格;3)、建立学校与企业双考核制度,学校认可企业对教师实践期间的考核,对在企业实践期间不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工作时、被企业退回学校的予以待岗半年的处罚,重新到企业实践合格后才能返校上岗;4)、专业教师45岁以下的必须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否则职称降一级聘用;5)、教育管理部门出台政策,对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的取得不仅仅考核普通话、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内容,还要考核其实践水平,先取得相关职业技术资格,才能取得教师资格;6)、改革人事制度,对具有优秀实践能力的技术能手降低聘用门槛,不一定要非要本科以上学历,可以先予以录用,享受正式职工的一切待遇,在工作中提高学历,待学历达标后再转正式编制。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双师型”教师 建设
有一支既掌握高等教育基本教学规律,又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障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应用型本科教师的发展必须贯彻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既重视基础知识、应用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同时也要重视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实用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本文以安康学院为例就这一问题进行浅显的探讨。
加快安康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办学定位的要求。《安康学院“十一五”暨远景发展规划》(2008)确立的安康学院办学指导思想指出: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立足秦巴,坚持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走内涵优先、注重应用、开放办学的道路。《安康学院“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2011)更是明确指出学校要走地方化发展道路和坚持开放式办学。
简单地说,安康学院的办学就是要立足服务地方,凝练特色,办出水平,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如果我们没有一支具有行业和工程背景,深入实践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目标是实现不了的。
第二,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开展应用研究的需要。安康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科研方向定位也是“以应用研究见长”。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开展应用研究,“双师型”的师资队伍都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
第三,加强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需要。根据教育部教高厅2011[2]号《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中的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双师型”教师、具有行业背景教师、具有工程背景教师(本文统称为双师型教师)是“教师队伍”一级指标下“数量与结构”这个二级指标达标的核心内容,基本要求是“教师队伍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等结构合理,有一定数量的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整体素质能满足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安康学院“双师型”教师如何系统培养、认定急需一个具体的规划,需要加快研究解决。
第四,促进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工作,可以引导教师走出校门,更加有效地参与到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中去,对于促进教师个人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安康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安康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起步
第一,学校已经认识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2009年以来学校领导在春季开学等重要工作讲话中都谈到了建设具有行业和工程背景的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安康学院“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2011)指出“具有行业和工程背景的教师缺乏,教师队伍应用实践能力不强,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目前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第二,《安康学院“十一五”暨远景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2008)第三部分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中第6条明确指出: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和基层生产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教师在服务社会中增长才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安康学院青年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办法》(2010)提出了“工程实践、实验和实践教学能力明显增强,能够胜任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或管理培训,指导本科生的教育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2011年6月10日学校又出台了《安康学院鼓励教师开展科技服务实施办法》。
第三,各院系就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思路和办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从2007年开始,教师岗位职责考核中,加入了教师服务地方企事业单位工作事项的要求。同时,大力鼓励教师争取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横向研究课题,鼓励教师为地方单位讲学、培训、咨询,鼓励教师社会兼职、挂职。
2.安康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无论从实际能力结构看,还是从教育部本科评估指标体系认定看,学校“双师型”教师在总量中占比还很小。根据学校人事处2011年初步统计的数据,教师中持有行业资格证书的还不足20%。“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偏低,而且各院系分布也不均衡。加快提高“双师型”教师数量比,进行结构性调整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思想认识上,还存有分歧。思想认识的一度困惑,也阻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第三,根据教育部本科评估指标体系内涵解释,我们还需要出台更加明确的关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系列管理办法。
第四,各院系、有关部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记录文件还比较薄弱,还没有完全达到本科评估认定的要求。
加快安康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1.明确建设目标,制定建设规划
建设一支知识和能力结构与地方和行业发展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科研队伍。从学术水平看,这支队伍扎根地方和面向行业,善于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的能力强。从教学水平看,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教学能力强,能够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不断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作要求中,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进一步明确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具体规格质量要求,设计相对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科研工作制度,引导和要求教师的工作理念和行为规范不断地向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模式上转变。在这种转变中,不断更新工作观念,优化培养过程,养成双师素质。
3.优化学校教师岗位职责考核和职称评审制度,引导教师“出校门、到地方、进企业”,增强教师加快双师型素质锻炼的内在动力
在每年度岗位职责考核中,增加基于“双师素质”内涵的指标作为评优优先条件。例如:在企业挂职锻炼或服务地方取得良好成绩,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等。
在职称评审制度中,增加利于提高双师素质的前置条件或优先条件,可以参考使用本科评估中对双师型教师认定的条件。
4.全力推进社会服务和应用研究工作,引导教师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转变思想,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
安康学院升本以来,在服务地方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逐步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和文化研究中心,并于2012年成立了专门的合作与发展处,专司地方事务。学校应进一步加快与地方合作的平台建设,加强教师服务地方的组织性。同时,要加快制度创新,出台专门的鼓励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管理制度,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的进修机制,在解决企业生产实践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5.努力建设一支高质量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院系应该紧密结合学科和专业建设需要,结合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聘任企业及校外实习基地的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充实到师资队伍中;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快出台有关政策,促进外聘教师更加有效、更加顺畅地融合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孙恒.教学型高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5).
[2]许长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0 (6).
[3]崔玉祥,袁云沛.产学研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黑龙江教育[J].黑龙江教育,2011(3).
[4]翟志豪.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与实现[J].中国高教研究,2009(6).
[5]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22).
[6]吴忠权.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模式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