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1:33:04
导语:在人际沟通的策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大学生;同学关系;人际沟通
业缘关系是人们由职业或行业的活动需要而结成的人际关系,其中的同学关系的人际关系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居主导地位。在建立良好同学关系的过程中,人际沟通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的理论基础及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马克思曾指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建立或保持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与人沟通关系密切,严格来说,合乎实际的人际沟通是用来达到人际目的的符号交换活动,具体包含五层含义:1.人际沟通表明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换;2.人际沟通发生于沟通行为存在的时候;3.人际沟通包括社会符号的使用;4.人际沟通是策略;5.“能够达到形象、关系和工具目的的沟通者即为有能力的沟通者”。
进一步说,人是社会动物,人们进行人际沟通,产生人际关系,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需要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标志,人不仅有“食色”等基本需要,还有高级的需要,比如人际需要,即与人交往、沟通的需要(融入他人之中)。反过来讲,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可以帮助大学生维护心理健康,增强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在同学互动中健全人格的发展、丰富对自我的认知,逐步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增强人际沟通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层面上,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其中相当重要的是一个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大学生同学之间人际沟通的常见问题
在实际沟通中能否满足沟通目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还与沟通者的沟通能力、沟通场合和沟通事件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在同学之间的人际沟通中常出现以下问题。
首先,沟通中自我心理定位不恰当。主要表现为沟通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自卑心理等不恰当心理定位。以自我为中心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在人际沟通中更多关注自我的需求,只在乎自身利益,站着自己立场考虑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平等友爱,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这类人必然会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自卑心理是一种在认知上的偏差,认为自己无能软弱。自卑的人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会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事实证明,这种自我评价是错误的,卑的人跟自信的人相比,能力并没有区别,区别的只是一种心态。
其次,对人际沟通的价值定位不恰当,突出体现在功利主义色彩的增强。人际沟通的功能是综合性性的,包括主观上可以帮助人们满足形象、关系、工具三种人际目的,达到自我认同,满足人际需要,客观上为人际关系提供原则和规范等功能。而功利成分在人际沟通中的增加,容易导致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极端价值取向的出现,“以利交者,利尽则散”,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有危害的。
第三,欠缺人际沟通能力。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沟通能力,不懂得人际沟通技巧,因而,在同学的交往中,经常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而经常与人产生误会或隔膜,事倍功半,影响同学交往。对沟通技巧的把握需要大学生自己在实际交往中用心塚磨,如,学会倾听、善于换位思考、使用合理策略增加人际魅力等等,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并付诸于实践是获得良好同学关系的重要途径。
三、建立大学生良好同学关系的人际沟通策略
首先,学会倾听。很多情况下,倾听是比侃侃而谈更有利的一种沟通方法。如果我们进行人际沟通的目的是为了理解、照顾沟通对象,可以使用“同感倾听”的策略,即在倾听时我们要在理解基础上意识到别人的感情,并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补充说明、寻找共同经历和看法、给予积极肯定的回答等。如果我们的目的是确定关系地位和保证关系安全,可以使用“协商式倾听”的策略,积极把握沟通语言对象的中心意思,注意这些话的内在含义并且按照自己的意见提供支持意见。
其次,把握同学关系的进程并采取不同人际沟通策略。如果你想增进同学关系,那么提升人际魅力则是有效的催化剂。“人际魅力,简单地说,是把人们结合到一起的各種力量,也可以称之为‘对人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包括对对象体态、行为、性格、信仰等各个方面的评价以及情感反应。”在外在形象上,提升形体美;在人际行为上,显示相同的态度和价值观、支持别人的观点和兴趣、使用直率和肯定的回应方式或者称赞同学。
如果你想保持关系,可以使用积极性策略:快乐的行动、礼貌和避免批评。由此带来的亲和力和友好度可以帮我们对抗保持同学关系阶段的无聊和平淡,它使我们在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始终保持乐观。也可以使用开放策略,通过互相信任、讨论对双方而言至关重要的话题来保持关系。
如果这段关系不得不疏远,则可以采用合适的分手策略。比如传达积极的信息,沟通者不让遭到拒绝的一方感到拒绝和伤害,同时暗示疏远的愿望。再比如使用疏远信息并进行合理解释。在选择分手策略时同样需要根据双方不同情形选择适合方式。
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能,85%取决于沟通。良好的同学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也会成为终身受益的财富。
参考文献
[1]何宝梅 杨剑宇主编.秘书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伍茂国 徐丽君主编.人际沟通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人际沟通、课程、建设
中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人文类需要,开设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
文件给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为中职学校开展“人际沟通课程建设”活动提供了政策依据。
一、开展人际沟通课程建设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际沟通人才有了多元化的要求,尤其是口才营销成为企业生存的重要依赖之际。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人际沟通人文类课程应以社会职业交往和沟通技能的需求为导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技巧和人文方面的素质。
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学生不仅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还要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为此,中职学校开设人文类课程成为必然,而人际沟通课程更是重中之重,开展“中职学校人际沟通课程建设”,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开展人际沟通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我校人文类选修课课程有:公共关系学、美学基础、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环境与资源、心理学、创业与就业、演讲与口才、管理学、舞蹈与形体。
我们曾对参与选修这类课程的学生作过调查,对象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内向型,这类学生一般不喜欢说话和与人交谈,但在参与选修课学习后,认识到与人交往的重要性,又因为在课堂上有比较多的表现机会,所以性格变得开朗很多;
第二种是普通型,这类学生一般不主动与人热情接触,也不主动学习,但通过选修课的学习,改变了固有思维观念和习惯,为人处事也大都多了一些热情;
第三种是外向型,这类学生一般都多才多艺,但不是样样精通,有点骄傲,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后,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变得虚心了。
调查结果表明,选修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学习者的人文素质起到了一定作用。
深圳开发贝特公司曾经来学校招聘员工,学校推荐了一批选修了舞蹈与形体、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学等课程的学生,到达公司时正赶上公司要筹办元旦晚会。从参与组织到上台表演,主角几乎都是我们的学生担纲,由于他们的出色表现,为学校赢得了声誉。还有一名电子专业女生,唱歌、跳舞、写作、演讲很出色,应聘一家报社得到重用,还被派往德国专门学习。
综上所述,我校在开展人文教育具有较为成熟经验,开展 “人际沟通课程建设”是有基础的。
三、人际沟通课程建设目标
1、人际沟通课程开发和设计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职业生涯发展为需要”的原则,通过调研,融合《公共关系学》、《演讲与口才》、《心理学》3门人文类课程,构成新的人际沟通课程。
2、人际沟通课程基于社会需求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通过探索,形成“练中学,练中教”的教学模式,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相关人际沟通的技巧。
四、人际沟通课程建设内容
1、社会调研分析
社会调研分析主要是通过社会调研,了解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调研人际沟通类课程的需求状况以及综合素质培养标准。
2、典型训练项目提炼
典型训练项目是指一个项目的具体训练科目,是人际沟通课程框架确立的基础,要通过社会调研、学生现状分析、专家访谈等形式,再综合各方面因素才得以提炼。
3、确立课程框架
课程框架由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典型训练项目、综合能力要求、人际沟通课程学习内容、基准学时、训练学时、学习任务名称等构成。该框架为制定课程方案提供依据。
4、开发人际沟通课程
由人文类教师、社会学者、课程研究专家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分析探讨每一工作任务的具体能力要求,将社会需求转化为教学性工作任务,设计开发相应的人际沟通课程。
5、基于社会需求情境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形成老师“练中教”,学生“练中学”,使学生提早融入人际沟通的实际氛围,构建自我的人际沟通知识和提升人际沟通的技巧。
6、人际沟通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使用
探索职业教育教学化建设,初步建成涵盖《公共关系学》、《演讲与口才》、《心理学》3门人文类人际沟通课程,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教案、实训指导书、课程考核方案与试题库、案例集、工作过程的图片、音视频、动画、训练项目、社会案例等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教学、学生和自主学习服务。
6、人际沟通课程特色校本教材开发
聘请社会专家,与人文类教师共同组成编委会。深入社会调研,采用座谈会和调查问卷等形式,与社会专家共同分析归纳人际沟通方面的社会具体需求,确定教材的定位。
通过教学实践分析学生特点,详细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删除陈旧的知识点和脱离实际的案例内容。以社会案例为基础校本教材,在内容上突出社会交往技能训练。聘请校内外专家,对教材的定位、规划、设计和编写进行审定。
7、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1)、“多元化”的考核制度:考试模式强调各人文类课程之间的联系,将若干门人文类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巧融合在一个综合性考核项目之中,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试内容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根据人文类技能标准,制定考核“全方位”的评价机制,从综合素质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使评价真正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8、建设与人际沟通课程对应的实训室
(1)、充分利用学校办学资源,联合相关行业、社会共同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校内训练场地。具体计划:与八桂职教网和南宁电视台作为合作重点,让学生参与到社会调查所承接的项目中去,鼓励学生在项目中学习,在应用中提高。
(2)、开发训练教材。为将学生素质培养落到实处,并使培养出的学生能从容面对社会,根据对社会需求的调研和社会能力分析结果,组织专任教师和社会人士依据教学实际编写基于社会需求的训练教材。
9、人际沟通课程高素质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积极探索人际沟通课程的建设研究,积极与社会专家交流,派遣人际沟通类教师到社会考察调研,使教师深入社会当中,获取实践体验经验。
五、人际沟通课程建设的预期成果
1、 人际沟通课程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教案、训练指导书、课程考核方案与试题库、案例集、图片库、视频库等资料;
2、 人际沟通实用案例资源库,其基本内容包含与人沟通技巧的调查分析、沟通协调技巧、人文素质培养、交际礼仪实务、演讲商谈技巧、活动策划技巧、个人形象塑造、公关策略、障碍排除方法、优化心理素质案例等各方面内容的多种案例,为学生的体验式训练提供活教材;
3、人际沟通课程的特色校本教材:
4、 人际沟通课程校内训练室的建设方案、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和训练教材;
5、 人际沟通类人际沟通课程训练室,包括心理咨询室、演讲与口才训练室、人际交往情景模拟训练室(佐以职业礼仪训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职计算计专业 沟通能力 现状 培养策略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课程的“专业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令人担忧。就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普遍存在交际能力较低的现象。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重大课题成果《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提出了8项核心技能,“与人交流”能力位居8大核心技能之首。
沟通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技能。实践证明,在企业中,有效的沟通不但可以建立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更可以大大降低由于沟通不畅而带来的巨大的交易成本。从这个角度讲,沟通可以创造生产力。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沟通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1.现状
2010年,笔者通过询问、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海南省几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情况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发放了327份问卷,回收296份,回收率超过90%。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水平存在诸多问题。
(1)人际沟通水平不高。调查显示,认为自身沟通水平高、一般、低下的学生的比率分别是4.01%、38.63%、57.36%。
(2)人际沟通主动性差。调查显示,“在陌生的环境中”能主动跟人交谈的学生占31%,“不会主动交谈,但可以和他人聊下去”的占47%,“始终沉默”的占22%。关于“人际沟通时的情绪状态”,回答“很兴奋”的占20%,“没感觉”的占37%,“很紧张”的占43%。
(3)人际沟通过程的庸俗化。调查显示,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侵入校园。一些大学生在沟通中注重实惠,出现不讲原则、拉帮结派、请吃请喝等现象,而缺少知心朋友。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健康的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对于“为何参加集体活动”的问题,回答“好玩才去”的占87.3%,“自觉参加”的占11.3%,而“一般不参加”的占1.4%。
与此同时,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人际沟通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对人际沟通能力训练的需求比较强烈。调查显示,认为沟通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的比率分别是71.29%、25.08%、3.04%、0.69%;认为找工作时特别有帮助的教育内容分别是沟通能力、专业能力、基础知识、心理素质,其比率分别是41.98%、33.12%、17.5%、17.5%;认为择业时欠缺的素质分别是沟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操作技能、基础知识,其比率分别为34.8%、28.8%、25.9%、4.6%;认为沟通能力训练非常必要、必要、没有必要的比率分别是48.99%、45.95%、5.06%。
2.原因。
(1)环境因素。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环境里,在中学阶段,由于一切为了应试,学生、家长、教师、学校都要追求高分数。没有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更缺乏沟通能力的训练。进入大学以后,大都忙于钻研专业课和技术训练,因此,沟通是在很有限的条件下进行的,沟通能力的训练明显不足。
(2)情绪障碍。网络世界是高科技筑成的虚拟空间,最缺少的就是现实世界的人情味。由于专业关系,长期与计算机打打交道的同学们甚至连基本的感情判断都会日益淡化,人性的东西会逐渐减少。这种情绪体现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尴尬冷场多,主动话题少。一些学生生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隐藏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把自己封闭起来,令人难以接近。其中有些是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而更多的是怯懦心理在作怪。他们羡慕别人侃侃而谈、左右逢缘,担心自己不善辞令、词不达意,因而往往裹足不前。
(3)“人机”水平强,“人际”能力弱。现在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自恃掌握了一些电脑技巧,他们可以在虚拟的世界里统帅三军、叱咤风云;可以在QQ、MSN等网上论坛上当“斑竹”称“楼主”,洋洋洒洒地“灌水”“拍砖”。下了线,他们便似乎换了一个人,害怕挫折、失败,特别是在权威、强者或一些口齿伶俐的人面前,总是感到手足无措或特别敏感,有时则表现出一种戒备和敌对情绪,有时则会曲解别人的善意。长此下去,他们就会沉溺于虚拟的世界而逃避现实,就会人为地缩小自己交往的范围。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策略
那么,如何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从笔者实际教学的经验来看,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精选教学内容
沟通是一门学问,其内容涉及面广,所选内容既要考虑适应当前人才市场需求,又兼顾学生求职创业的需要;教学案例也要新鲜有趣,发人深思。目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学内容的确定重在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1)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根据调研,除了专业知识能力外,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排在前几位的主要是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和口才表达等。交流沟通能力和社会融合能力是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是强化就业发展的核心能力。所以,我们注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拓展性、针对性和时代感,在训练中强化学生技巧的同时,注重学生内在素养和为人处事品质的提高,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虚拟行业情景教学。作为人文素质类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计算机专业特点和就业岗位的要求设置虚拟行业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特定的职业礼仪规范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实用性、人文性、训练性、可操作性特征。
2.理论与实训相结合
理论教学与实训环节一体化。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就业岗位要求整合内容,以“够用”为原则确定基本理论知识,以“能力训练”为主线确定实训内容,通过讲授、示范、情景再现、实例分析、角色扮演体验等实现教、学、做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3.构建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
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教、学生学、老师写、学生记、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做游戏、观看视频案例谈感受等方式寓教于乐,在真诚友好的气氛下,沟通的参与双方甚至多方都可毫无顾虑地畅所欲言,赞美、倾听、说服、拒绝、表情、肢体语言沟通技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种轻松活泼的上课方式,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4.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第一课堂向第二三课堂的延伸是课外实践训练的有效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锤炼特定的职业礼仪规范和沟通能力。学校社团是培养沟通能力的最佳舞台。社团常常和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联合组织各种活动,如演出、义卖、知识竞赛等。可以尝试活动组织、节目主持、广告宣传等多种角色,在角色扮演、角色交往、人际冲突中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或者利用寒暑假、学习空闲时间到企业参观学习、实习实训,了解企业运作的基本模式,了解企业文化,了解如何与上级、同事相处。
关键词: 《人际沟通》实践教学 成长档案袋 学生评价
《人际沟通》作为护理专业开设的人文类课程,与以往同类课程相比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淡化了纯理论的讲解,增加了“实践活动”模块,并与理论知识相呼应,意在使学习者“在实践中学习理论,通过实践理解理论”。针对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不能只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态度、合作交流的能力、对问题的认识程度、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这些问题很难用一个量化的分数去衡量,而需要一个过程的判断和一些定性评价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学习成长档案袋,就是记录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进步和成长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一、成长档案袋的概念
成长档案袋(Portfolio)是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其他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1]。
二、成长档案袋在学生评价中的优势
(一)教学评价中应用成长档案袋的主要优势在于通过展现能够反映学生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合每个学生特点与水平的教学与指导。
(二)建立成长档案袋可以把学生认为最满意、最喜欢或最重要的作品进行收集,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培养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三)成长档案袋重视评价过程中的多元主体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这将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成长档案袋积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有关各种数据与信息,可促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使教、学与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成长档案袋在《人际沟通》实践教学中的建立
(一)学生成长档案袋的建立目的。
成长档案袋的类型有很多,就《人际沟通》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而言,我们侧重过程型成长档案袋的建立和应用,起名为“我和我的团队一起成长”成长档案袋。建立的目的是为学生和其团队的成长与发展“积累”信息与证据,记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或进步过程,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及时掌握学习进展的状况;描述与判断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或经历进行思考、反思和评估的能力;通过对自己的思考与评估,促进学生对实践活动中自身言行的认识,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同伴的帮助、教师的引导,确立未来的改进要点,达到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进步的目的。
(二)学生成长档案袋的主要内容。
1.成长档案之一。体现学生特点的“学生个人情况表”。内容含学生对自己的一般情况、兴趣、言语、交往、沟通方面的自我评价,对于自己学习本专业的愿望或设想学习《人际沟通》课程的愿望或要求,等等,目的是让学生简单评价自身的交往沟通能力与学习本课程的愿望,以了解学生对人际沟通知识学习的认识。
2.成长档案之二。个人成长与发展反思、评价表与团队成长各阶段记录单。《人际沟通》实践教学结合护理专业特点,以团队(学生小组)成长为主线,精心设计了九项工作(学习)任务,将九项工作(学习)任务又连缀成团队成长过程:团队成立团队成长团队成熟团队发展,以个人成长带动团队成长、团队成长促进个人发展,以帮助学生通过真实的护理实例和实践活动理解并掌握人际沟通的内涵,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每项工作(学习)任务活动后,要求学生完成个人成长与发展反思、评价表,引导学生对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活动目的、活动策略、活动过程、活动中的表现与不足、今后需要努力与改进的方面进行自身反思与评价,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和活动后以反思的形式来评价自己,看到自己的优势、不足和以后要努力的方向;在每个成长阶段(几个活动)后,小组成员一起针对团队的收获与成果、教训、下一阶段团队发展的计划等作详细的阐述,让每位小组成员在参与中分享团队成长的喜悦、体会团队合作的力量,以记录团队的成长过程。
3.成长档案之三。主要作品展示(各项实践活动原始记录,小组协作学习的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编写的脚本,个人演讲稿,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活动的录像、相关活动图片,课外阅读的刊物与书籍封面图和笔记、体会,等等)。
4.成长档案之四。学习课程的总结、今后要努力的目标和计划。
5.评价评估表。针对成长档案袋的评价表,以及各种活动过程和活动因素评价量表。
(三)对学生成长档案袋的评价
建立档案袋的目的是通过收集学生和其团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的信息与资料,反映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或进步过程,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或经历进行思考、反思和评估的意识,并通过自身、同伴、教师的努力、帮助与引导,确立未来的改进要点,以达到进步的目的。因此,对档案袋的评价并不是要有一个“对与错”的量化评分标准,我们通过设计“我和我的团队一起成长”成长档案袋评价表,指导学生和小组团队按成长阶段分别来进行质性评价(表1)。
四、结语
成长档案袋评价是一种质性评价方法,其对教学评价的意义有它独特的优势,但也有一定的不足,如评价的信度与效度的问题,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探讨、总结才能使其逐渐完善。《人际沟通》实践教学中成长档案袋的建立还存在有不足的地方,需要在实施与应用过程中不断探讨与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案例 人际关系
1、一般资料
来访者,女,20 岁,大学二年级。穿着整洁,体态偏瘦。情绪焦急,主动求治愿望强烈,未见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主诉;睡眠质量差;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较大,经常一个人偷偷哭泣;与男友经常吵架;学习效率低,自我控制能力差。
2、个人自述及他人反映
2.1 个人自述
我是外地人,独自来求学,家人朋友都不在身边,自己认为独立又害怕孤单。从入学一直到现在,宿舍一般在凌晨两点左右睡觉,某位舍友经常磨蹭到很晚,总在自己快入睡时去洗漱,洗漱声音很大严重影响到自己,其他舍友也因此闹矛盾,自己认为不想舍友关系闹僵,但自己变的比较敏感,入睡时特别关注舍友洗漱声音,只有等舍友躺下后才可以慢慢入睡,严重影响到自己的休息质量,上课时候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学习效率低,对此比较苦恼。与朋友相处中发现朋友比较自我,不太关注周围人的感受。因自己恋爱,与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变少,发现自己慢慢被疏远。感觉与朋友之间只是形式上的朋友不是心灵精神上的朋友,对这些比较在意,困惑自己的朋友质量。由于自己的朋友都是学霸,自己也想努力表现得比较好,但是学习效率比较低,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学习方面也比较担心。与男友之间的感情没有问题,总是因为一些小事天天吵架,例如自己约会总是迟到,男友就会比较生气,知道也自己有拖延的老毛病,但看到男友生气的表情就懒得解释,迷惑恋爱中这种情况。这些都是一些小的事情,但很多事情堆积起来有时候自己心情会比较低落,焦虑,内心变的黑暗。又不知道怎么和朋友讲,所以经常自己一个人偷偷哭,哭完感觉会好点,可是一旦遇到事情又回到原来的样子,反反复复,前来咨询的目的就是想要彻底解决自己的问题。
2.2 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的观察:来访者表情焦虑迷茫困惑,表现自然,逻辑思维正常,穿着整洁,有礼貌。
3、评估与诊断
3.1 心理评估:
青春期的女生;性格外向但较敏感、不自信。由于对自我认识不足,人际关系沟通不畅导致产生了烦躁、焦虑、情绪起伏不定等情绪困扰。其他舍友因洗漱问题进行争吵,影响了舍友之间的关系。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即使被舍友影响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不满。
3.2 诊断
来访案例本来访者主诉:睡眠差、焦虑不安、情绪起伏不定等躯体症状。心理咨询中观察举止得体,思维清楚,表达有逻辑;情感较丰富又敏感,当说到自己渴望友情又被朋友疏远时,表现出的情绪起伏合乎情境,并未泛化且在可控范围内;来访者远离家乡,独自在外对自身与人际关系沟通的存在不良认知,但较切合实际的。来访者睡眠质量差、学习效率低,情绪偶尔起伏,存在人际紧张的焦虑状态,是可控的,通过上观察述评估,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1]。
4、咨询过程
本案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2]以及角色扮演方法[3],咨询时间安排是每周1 次,每次50分钟,可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咨询目标是缓解来访者的情绪困扰、学习和掌握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认识并改善自身不良的性格特征、完善自身。
首先通过摄入性谈话,运用谈话法、共情、倾听等技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采集来访者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特别是重大生活事件等个人信息;通过谈话内容与心理测试,对来访者进行评估和诊断,共同并协商咨询目标。本案例中来访者主要是自我认识不足、对人际冲突存在不良认知、缺乏人际沟通技巧。根据来访者问题,布置作业“写下20个我是谁的句子”以及思考自己的优缺点,让来访者更深入认识自身性格特征。针对来访者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感受交流,让来者认识到自身认识不足,情绪不稳定,过于敏感。 因为远离家乡,所以来到学校后非常渴望人际间的温暖,却存在认为人际关系中应该尽量避免冲突发生,人际沟通间的默契是不用表达出来等不合理认知。通过合理情绪疗法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认识到人际间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你怎样看待出现的矛盾,情绪是受对事情看法影响的,解决问题矛盾的点不在于客观对事,不针对人本身。
再次来访者与咨询师在设定情景中角色扮演,让来访者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感受自己的人际沟通方式,从而认识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的问题,心理咨询师教受人际沟通技巧,通过角色互换来体会和运用正确的人际沟通方式和技巧。最后引导来访者表达咨询过程的体会与成长,清楚认识自己问题根源更深层次认识自己,灵活将咨询中学到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技巧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
5.咨询效果评估
一个月后,咨询师通过回访与跟踪发现来访者睡眠质量有所提高、能清楚合理认识自身、情绪较稳定,朋友间关系有所缓和,心理咨询达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关键词:新医改 医患沟通能力 医学生
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患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型的医学目标要求医患关系由医生为主导,病人绝对服从型转变为医生为引导,病人主动参与型的新型医患关系。然而,目前医学教育比较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可以说是一种“专门化”、“职业化”的教育,缺乏对医学外延的拓展和延伸,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医患关系处理,健康保健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不能适应健康观念的转变、新型医患关系的变化等。而良好的医患沟通技能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不可缺少的条件,也给医学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一、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医学教育出现了质量标准全球化的新趋势。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IIME)、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等组织,分别提出和制定了关于本科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国际标准,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基本要求和国际标准(GMER)细致地描述了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价值态度、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保健、信息管理及批判性思维等七个领域。交流沟通技能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国外医学院校十分重视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并逐步建立健全系统化的培养策略,针对医患沟通技能有不同的提法,如临床沟通技能,医学沟通技能等,但其核心集中在医患沟通技能上,目前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己成为英国大部分医学院校的现代大学医学课程的核心部分。同时,美国把它列为21世纪医学生教育课程重点加强的九项内容之一。相比较而言,我国医学教育中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刚刚起步,尚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
二、现状分析
1.医学教育方面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疗纠纷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2005年2月,卫生部首次公布的国家级医疗运行管理调查结果,导致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中,医患沟通不足占50.56%,技术水平欠缺占17.56%。这表明,医患沟通存在缺陷。尽管有少数医学院校开设了医患沟通技能理论培训课程,但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收到明显效果,而且目前没有可以利用的成熟的培训方案。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沟通能力欠缺,便不同程度并以不同方式显示出来。
2.病人方面
由于病人思想观念不同,对医学教育的理解不一,并非所有的病人都能主动配合临床教育,患者不愿配合临床教学的顾虑是多方面的,有的担心实习生“毛手毛脚”,会对自己身体造成伤害;有的难以忍受大批实习生“观摩”;有的则认为自己是到医院就诊,而不是充当教学道具,在妇科、泌尿科等涉及病人隐性部位的科室,病人不愿有学生在旁观摩,甚至当场拒绝的情形时有发生。在此情况下,医患沟通能力缺乏,极易引起医疗纠纷或投诉。
3.教师方面
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上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与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但事实上,临床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甚至少数带教教师自身修养及沟通能力缺乏或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使得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对沟通技巧、医患关系、医疗安全、人文关怀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其医患沟通能力也因带教老师的水平而相差校大。
4.实习生方面
医学生对疾病和患者的认识多来自教师课堂中的理论讲解及对教材文字意义上的理解。而医务人员履行救死扶伤的医学职责必须具有精湛的医术,熟练的技能,这些仅靠学习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要到临床实践中得到锻炼才能提高,而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由于尚无临床经验,自信心不足,加之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强,缺乏医患沟通技巧和策略;尤其是面对负面情绪甚至敌对态度的患者时,容易紧张焦虑,行为拘谨,加之体格检查手法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患者对其产生不信任感,使实习生处于被动状态,阻碍了医疗工作的开展。
三、对策与措施
1.完善课程设置,重视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
我国传统医学课程几乎没有设置“医患关系”或“交流技能”课程,因此,改变传统课程设置体系,构建合理、功能互补的人文社科课程体系,如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社会学等,将医学、人文教育,沟通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具有系统的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去处理临床问题的思维方式与习惯,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让他们在浩瀚的人类文化熏陶下,全方位、多角度地正确认识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充分认识和理解病人的心态,主动改善协调与病人的关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通过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获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使之配合各项操作,从而提高医学实习生的沟通能力和临床实践效果。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
根据不同的阶段,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开展医疗扶贫下乡大学生实践、红十字阳光使者、义诊、健康教育宣传等活动,使学生与患者,健康人群直接接触,锻炼培养学生利用新学到的知识服务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增强对医学职业的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
通过课间见习、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将沟通的内容和技巧融入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过开展以“医患关系”、“医疗纠纷”等为主题的辩论赛,增强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法律意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可以通过标准化病人的培训、模拟门诊、模拟医院的推广,临床示教室的开辟,广泛运用视听教材写多渠道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空间,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
3.言传身教,充分发挥带教老师的示范作用
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医学生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带教老师需加强医患沟通,与病人建立感情,病人出于对主治医生的信任,也愿意配合,带教老师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要尽量为实习生创造机会,在临床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当然,这对带教老师也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带教老师要用良好的医德医风去打动病人,用过硬的业务水平赢得病人依赖,使之配合临床教学活动,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实习生经过毕业实习走向临床,面对患者时,能够用良好的医德医风,正确的医患沟通方式,热情周到的服务,合适的语言表达,减少医患矛盾,得到患者的理解和合作。
参考文献:
[1]李奇志.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4(5):147-155.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心理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为此,笔者曾对我校2008级与2009级新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其中男生2197人占83.25%,女生442人占16.75%;农村2024人占76.7%,城镇615人占23.3%;独生子女313人占11.86%,非独生子女2326人占88.14%。研究结果表明:在SCL-90十个因子中检出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焦虑、偏执、精神病性、恐怖、其他、躯体化。调查还发现,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性别、年级段、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等密切相关。目前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极不理想,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本文探究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与差异因素,并给出提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度的建议。
1.大学新生心理问题起因
1.1 教育环境变化
我校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建设类(土木建筑领域)专科院校,生源主要为高中理科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他们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老师家长的过度保护,高中学校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一旦从高中到大学的教育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特点,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大学新生刚入学时与新同学接触时,总习惯拿高中时的好友为标准来加以衡量,由于有老朋友的存在,常常会觉得新面孔不太合意,因此阻碍了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里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较大,会产生失意、孤独、抑郁、焦虑、强迫症等等。
1.2 自我认知误区
大学里,学习并不是唯一的重心。有很多新生在高中时可能是同学老师瞩目的焦点,但是到大学后,发现身边的同学多才多艺、各方面能力都较强,往往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产生自卑心理,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于是做事、学习的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这一方面,农村生源大学生表现尤其明显,他们千里迢迢到一个文化和生活背景差异较大的环境求学,文化和成长及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较长时间处于心理应激状态,反映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也就比较突出。相比之下,城市学生见多识广,城市学校更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部分学生来自于贫困地区或生活条件并不十分富足的家庭,普遍表现出来两种情况:一是自卑,对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前途等表示十分的担忧,而且由于沟通的障碍,往往表现非常的孤独与自怜,承受较大的学习及生活压力;另一部分是想着如何挣钱缓解家庭经济困难,从而忽视了自己的学业。
1.3 社会期望异化
高等教育的持续扩招与自主择业,增加了择业难度,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以及大学生自我的期望值依然较高,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毕业即失业较普遍。一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的大学新生面对这样的现象,会产生恐惧、焦虑、烦躁、抑郁的心理,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此外,我校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建设类(土木建筑领域)专科院校,女生从事土木建筑行业和社会期望也不太一致,另外由于男生与女生自我期望水平、社会竞争、就业压力等各方面的差异性,导致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男生。
2.提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度的建议
2.1 开展新生入学心理辅导
新生入学以后,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以及对心理危机的早期觉察和干预。同时,在新生入学后,就开展有针对性地心理教育,预先告知他们将面临的各种变化,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大学心理教育可以通过开展新生心理讲座、开设心理选修课、印刷心理健康手册、宣传栏、校报、校园网络、展板等途径进行;也可以通过参观校园、专家讲座、新老生座谈、师生座谈、班级团日活动、新生入学晚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多种形式进行。帮助那些适应较慢的学生较快较好的适应,指导新生制定大学学习计划,合理安排空闲时间,通过对学校和大学生活的了解,对自己的未来树立信心。
2.2 开展人际沟通培训与社会实践活动
要让大学新生知道,大学是进入社会的缓冲期,进入大学要全面煅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但是从应试教育体制下走出的大学新生的人际沟通技巧等均相对较弱,因此,开展人际沟通培训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可以通过选修课,讲座等形式让大学新生了解人际沟通的重要性与基本技巧。同时,组织一些户外拓展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让大学新生充分的煅炼自己。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调节养成良好的个性,在生活中保持自信、乐观、坦诚、豁达、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压力,能在心理上自助。
2.3 建立强有力的心理辅导师资队伍
[关键词]手机媒介;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维护;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2;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1-0155-03
1 高校宿舍人际交往的特点分析
人际关系指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间的心理关系与心理距离,表现为认知的肯定或否定、情感的喜爱或厌恶、行为的交往或隔绝。高校宿舍人际关系指大学同宿舍成员在信息沟通、情感交流、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网的重要一环,对大学生成长和成才具有重要作用。融洽的宿舍人际关系有助于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是大学生愉快生活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寝室作为大学生的“家”、课堂的延伸、高校的“细胞”、社会的序幕,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宿舍成员能否获得归属感,能否开扩视野、获得激励,能否准确定位、了解他人、步入社会。
据徐州师范大学调查,59.5%的学生认为宿舍有自己不喜欢的人,34.9%的学生认为与室友相处不融洽,高校宿舍存在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人际冲突埋下隐患。高校宿舍由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家庭的成员组成,家庭经济状况、城乡差异、生活习惯、个性差异等因素影响高校宿舍人际关系。大学生心理不完全成熟、欠缺交往技巧,处理宿舍人际关系凭感觉和情绪,难以适应宿舍集体生活,易引发宿舍人际矛盾与冲突。自卑与自负、嫉妒与猜疑、自傲与自私等心理因素也直接影响宿舍人际关系。部分大学生无法和室友长期友好相处,产生误会、隔阂、冲突,导致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出现,产生敏感、轻生厌世、仇视社会等危险心理信号,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大学生刚摆脱对师长的依赖,成为独立的自由人,缺乏和室友的交往技巧,不懂宿舍人际交往原则与人情世故,不知如何处理宿舍交往消极因素,无法适应宿舍集体生活。受年龄、经验、阅历等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薄弱,表现为和室友交往不主动,心理过于自闭;部分大学生想表达对室友的关心,却不知从何下手;想赞美室友,却无法正确把握赞美的程度;想表达对室友的歉意,可难以放下面子,语言显得硬邦邦,引起对方反感;发生宿舍矛盾时,想解决问题,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使矛盾扩大和升级。
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观念存在误区,表现为交往恐惧,害怕室友过于了解自己,刻意保持和室友的心理距离,关系处于表面化、形式化阶段;情感冷漠,室友遇到困难也不闻不问、形同陌路;自我定位偏差,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他人感受或是随波逐流、缺少自主性。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目的表现为功利化趋势,室友间交往只是为了满足自身利益,忽略情感交流和友谊的深化,交往动机不单纯,利益成为维系室友间的纽带。大学生交往方式过于依赖网络的虚拟交往,交往手段由面对面沟通转向依赖现代化设备,交往变得更方便、更快捷,但语言和文字沟通的魅力被削弱。宿舍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中心,理想的高校宿舍人际关系应具备如下特点:
1.1 主动交往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渴望关心和被关心、帮助与被帮助、理解与被理解,要和室友很好地相处,满足人际需求,就要提高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主动接纳室友,包容室友的缺点和差异化,信任室友,把猜疑降至最低点。当宿舍关系发生矛盾,不能逃避,要主动解释,重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要增加人际交往的自信性,不要担心室友拒绝、否定,双方相互适应和支持。消除人际交往的误解,主动交往有别于“拍马屁”、“墙头草”,主动交往不同于“低人一等”,而是一种积极的交际策略,是建立亲密的室友关系、获得归属感的前提。
1.2 互帮互助
帮助他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起点,是建立深厚情感的基础,是深化友谊的有效途径。正所谓“患难见真情”,帮助他人是拉近心理距离的催化剂。室友深处逆境时,心理是最脆弱、最需要得到他人安慰,此时一条安慰短信、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杯浓浓的热茶都将抚慰室友心灵,缓解室友的心理压力,帮助室友走出困境。当自己遇到烦心事,室友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形成良好的交往循环,良性的交际循环增加交往的频度,有助于亲密关系的形成。相反,对室友的事情麻木不仁、小心吝啬,甚至是幸灾乐祸,室友关系可能出现间隙或中断。
1.3 相互尊重
尊重具有双向性,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注意和宿友交往礼仪、礼貌,不贬低他人、维护他人自尊,有错要主动道歉。学会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分析问题,意见不一致时,要耐心地倾听他人意见和想法。从心理上尊重室友间的差异,宽容他人的存在方式。尊重他人有别于“老好人”,不等于对室友缺点放任自流,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和口吻提醒室友,让对方感受到真诚,并非是指责和嘲笑。大学生要学会自重,适当的做自我暴露,让室友接纳自己、了解自己、喜欢自己,但要把握好宿舍人际交往的度,不干涉室友的隐私,为双方留足个人空间。
2 手机媒介的人际传播功能分析
手机媒介是依靠无线通信、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发送及接收文字、图片、视音频等各类信息的移动信息终端,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信息内容、信息展示平台、信息传播者、信息受众之间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信息传播新媒体。手机媒介是网络媒体的延伸,具有强大的人际沟通功能,成为人际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维系人际关系的有效工具。据中国工信和信息化部(MIIT)统计,截至2011年1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达8.6972亿人,用户的普及率达64.4%。手机媒介打破时空限制,克服计算机难以携带弊端,实现图、文、声等多媒体信息随时随地的传播,成为人际传播的有力工具。
手机媒介是覆盖人群最广的一种媒体,依托移动互联网,把更多的人联接起来。信息传递方便快捷,克服纸质媒介时效差和传统电子媒介无法随身携带的弊端,实现说话和走路的同步化。传统媒体传播一般是单向的,难以实现双方随时随地双向沟通,手机媒介信息传递与反馈具有即时性,成为人际传播的亮点。手机媒介实现声文并茂,实现立体化、全面化地交流,多媒体信息传播满足用户多样化交往需求。依托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信息的精准传送,有手机信号的区域,就能准确地传递与反馈信息。手机传播具有强制性,对方发送的信息符号,手机媒介必然收到,用户选择性受限。
手机媒介是网络的延伸,超越简单的言语交流界限,提供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电子商务、音视频下载等服务,服务内容和领域呈现多元化、全面化、生活化特点。手机应用丰富多彩,手机小说、手机电视、手机新闻、手机学习等服务受到用户青睐,为人际沟通交流提供素材。手机媒介功能多样化使其成为休闲、娱乐、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工具,拓宽了社会交流渠道,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模式,成为人际交往的载体。手机媒介具有如下人际交往特征:
2.1 人际沟通的间接性
人―机―机―人沟通模式克服面对面传播的时间、空间、心理等局限性,语言通话沟通保留当面沟通特征,可视为面对面沟通形式的发展和延伸。借助手机媒介沟通的交际方式保证交往内容的隐私性和保密性,避免因意见不同意或拒绝等情境带来的紧张感、局促感和尴尬感,沟通更加自由畅通。短信息的传递增加人们的情感,成为联系感情的纽带,文本无声无息,可以表述当面难以启齿的话。人们会选择借助手机媒介拒绝他人、道歉、表述不同意见、表达爱意等,主要利用手机媒介间接性传播优势。
2.2 人际交往的相对平等感
平等感并非个体身份的平等,而是话语权的平等。手机媒介营造虚拟化的沟通氛围,削弱现实沟通的规则性,相对而言,更愿意暴露自我、展现自我。现实交往中,人们会顾及交往对象的身份、地位、尊严、面子等,制约真情实感的表达,会产生距离感、层级感。借助手机媒介的沟通,降低可视化的心理压力,心情相对放松,以相对平等的心态进行交流,更易敞开心扉、充分表达见解。部分交往信息的缺失“遮蔽”了交往双方的身份差异,将交往压力降到最低点。
2.3 人际传播效果好
便携、私密、贴身和互动等特点,提升了手机媒介传播效果。手机媒介的贴身性,使随时随地沟通成为可能;借助手机的人际交往对象多半是认识的人,点对点的针对性传播增加了人际沟通的可信度;双向、自由、互动的传播模式,保证信息传递的隐私性和准确性,成为信息互动和情感交流的手段。据上海高校调查,62.7%的学生在短信中更能表达自我,50.0%的学生认为使用短信比实际日常生活中更容易与人他交流。手机媒介人际传播效果良好的特征,成为吸引用户的重要因素。
3 手机媒介对大学生维护宿舍人际关系的作用分析
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的形成经历觉察相识―表面接触―亲密互惠―稳固相容4个阶段。初入大学校门,最先遇到的人就是室友,但同宿舍同学彼此不熟悉,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和交往,仅处于观察阶段,通过对室友外貌、言谈举止进行知觉,作出赞许、有好感或是厌恶、鄙夷的评价;观察仅能了解部分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但获取的信息有限,要想深入了解,必须彼此接触、进行交往,直接的谈话和交流显得格外重要,此阶段没有过多的情感卷入;因表面接触,被室友的某些特征吸引而产生好感,双方交往会越发频繁和密切,沟通内容和范畴广泛,几乎是无话不谈,心理卷入和情感渗透程度变深,关系较为密切;处于稳固相容阶段,双方在情感、认知和行为达成一致,关系比较稳定,人际相容程度高,是人际关系的理想阶段。绝大多数宿舍关系处于表面接触或亲密互惠阶段。
宿舍空间固定、宿舍成员不可选择、成员间接触频繁、成员差异化大等因素决定宿舍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天南海北的同龄人能相聚便是一种缘分,要用心体验宿舍集体的温暖,珍惜来之不易的友谊;理性看待彼此差异,包容他人短处,多从室友角度看待问题;降低对室友的期望值,保持平和心态;学会关心和帮助室友,切忌以自我为中心;注意个人行为,不能放任自己,以个性互补弥补个性的差异。宿舍交往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宿舍人际关系需要通过恰当渠道加以维护。
手机媒介的诞生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人际传播手段与交往方式带来变革,人际交往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交往打破了传统受制于时空、地域、社会阶层等的交往模式,创造了全新的人际传播空间和传播模式。手机媒介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为社会成员提供更方便、更广泛的社交机会,使人的社会性得到延伸和发展,创新了人际关系。以短信交往为例,替代了费时间、费精力的传统贺卡选择、购买、填写、邮寄等复杂流程,人际交往变得更快捷、更方便,打上科技时代的印记。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统计,2011年1月中国移动短信业务量约691.2亿条,庞大的业务量诠释了手机短信的传播优势。
手机媒介功能强大、轻巧便捷,能满足沟通和交际需求。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乐于接受新事物,对手机媒介接受能力强。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成长中缺少玩伴,大学期间面对学习、工作、生活等多重压力,易产生空虚感、寂寞感、无聊感,力图通过沟通与同龄人建立友谊,手机媒介人际传播功能迎合大学生的需求。生动活泼、经济方便、高效快捷的手机交往符合追求新意、张扬个性的大学生口味,对大学生具有诱惑力。据南京理工大学调查,短信以80.5%成为人际交流方式首选,面对面交流占74.7%,手机通话占50.1%,固话占19.5%,书信占8.8%。手机媒介成为人际沟通的有效方式,对维系宿舍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
3.1 酣畅淋漓地表达情感
受传统文化影响,大学生喜欢含蓄的表达方式,人际交往疏于情感表达。大学生在人际沟通过程中会斟酌词句、刻意隐藏真情实感,手机媒介为大学生选择合适的沟通语言留足时间,为真情实感的表达创造条件。间接沟通克服面对面沟通的障碍,避免室友因否定或分歧而产生的心理不适,为双方留下回旋余地。手机交往促使大学生摆脱现实生活的禁锢,尝试表达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诸如对室友当面很难有勇气说出“你是我一生的兄弟”这样的话,会让对方觉得肉麻,怀疑说这类话的动机,但借助手机媒介会将心理不适感降到最低点,易于接受,感受到发送者的真诚,私密性增加说出此类话的可能。手机媒介成为室友间情感宣泄、吐露真心话的平台,成为拉近心理距离的工具。
3.2 化解人际矛盾和分歧
室友间的分歧为人际关系的破裂埋下隐患,分歧使彼此心理距离扩大,彼此接纳性和融洽度下降,如果得不到解决将升级为人际冲突。大学生独立性强,看待事物很难达成共识,室友容易会为些小事闹得不愉快,甚至大打出手,造成宿舍人际关系紧张。手机媒介应扮演劝和者的角色,成为双方沟通、信息交换的平台,借助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信息沟通,为双方了解彼此立场和理由创造条件,成为缓和紧张关系的催化剂。大学生认识到错误,当面道歉又觉得难为情、无法开口,手机媒介便可派上用场,一个电话、一条短信成为消除心理隔阂的融化剂,既顾及到双方自尊心和面子,又达到了缓和宿舍人际矛盾的目的。
3.3 构建和谐的宿舍文化
和谐的宿舍文化对好的宿舍人际关系构建至关重要,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发源地,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以手机为媒介,增加沟通、深化感情,增强宿舍团结协助意识,形成良好的宿舍氛围,把高校宿舍变成温暖的家。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成为产生良好宿舍人际关系的外部条件。好的宿舍文化是开放的、互动的、共享的,借助手机媒介和室友分享趣闻、发表见解,或是第一时间和室友分享成功的喜悦或是烦心事,形成信息和情感的良性互动,使所有社会成员具有归属感、安全感、信任感,增强室友间相互依赖感,彼此的心紧紧地靠拢,宿舍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深化。 4 结 论
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宿舍交往的好坏关系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心态,成为心理发展的土壤和心理健康的源泉,对健康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宿舍人际关系相对复杂,良好的沟通渠道对处理宿舍矛盾和冲突至关重要。手机媒介人际传播特点和优势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选择。高校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大学生发挥人际关系构建的主体能动性,正确地使用手机媒介,发挥其对建立和维系宿舍人际关系的工具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丹.大学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探析[J].世纪桥,2008(3):56-57.
[2]王荣.大学生人际关系新探[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9):64-67.
[3]周海英.数字新媒体论[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 原因分析
1.1 高强度的职业性应激 护理是一项风险大、责任重、要求高的助人专业,是卫生服务行业中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3]。我国也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高强度的职业性应激易导致部分护士的身心失衡或健康失调[1]。调查表明,认为职业导致的紧张和压力过大或较大的占55.9%[2],护理人员作为高压力的群体[4],每天面临各种职业紧张因素,职业紧张已成为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1.2 职业价值观和人际关系 日本学者稻冈氏对护士陷入BS的背景做较深入的分析后认为:造成护士BS的主要因素,是其职业价值观和人际关系[1]。
1.2.1 职业价值观 在医学领域,医生和护士是相互合作关系,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对医生和护士持有等级观念,认为护理是从属于医疗专业的,所以客观上护士的社会地位低于医生[5]。社会公众认同感及价值取向低,加之医护之间经济上的悬殊都是导致护理人员个人成就感低下的原因[6],调查显示:46.8%的护士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低,37.48%的护士认为自己的收入偏低。相对较低的劳动报酬和传统观念都促使护士形成心理压力[7]。
1.2.2 人际关系 近年来,护士之间的横向暴力是医疗保健行业的严重问题,这一现象损害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护理质量,制造了消极和紧张的工作环境。[8]频繁的人际冲突使护士陷入了无尽的压力和痛苦中,这种痛苦要大于来自患者和家属或医生的暴力或欺凌。[9]其次,是护士和患者、家属的关系,部分患者和家属对护士缺乏尊重和信任,在医治过程中遇到治疗效果不佳、提出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等时,往往慑于医生的权力,将矛盾指向护士,对护士肆意谩骂,甚至殴打致伤,护士人身安全缺乏保障,杨多等调查表明:综合医院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一年内发生率为70.6%,[10]护患之间的误解或冲突严重的损害护士的身心健康。
1.3 超负荷工作和疲劳 长期以来,由于护士配备不足,许多医院护士配备仍未达到1978年卫生部制定的标准:病床与护士之比1:0.4。但是,随着病人需求增多,护理服务内容不断增加,病人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士超负荷工作已成为普遍现象,是疲劳的高发群体,97.27的护理人员有被疲劳困扰的经历[11]。
1.4 自身因素 缺乏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如缺乏爱心、责任心、同情心;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差;人际沟通能力差;社会适应性差;身体素质下降等。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当感到紧张和压力时,能主动或较主动寻求心理支持的占37[2]。
2 维护策略
2.1 树立对职业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积极的职业心态
做为护士,要正确认识护理事业的平凡与崇高,相信护理事业的前景是美好的,热爱自己的职业。培养积极的职业心态,例如:职业微笑、对病人的真诚关切,甚至为了病人能够忍辱负重等。具备积极的职业心态,才会自觉地要求自身言谈举止有益于病人身心状态,形成良好的人际魅力,赢得病人的尊重和信赖。[1]从而提高个人成就感,更加热爱护理工作。
2.2 加强人际沟通技能学习,营造良好人际关系
2.2.1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
护士与同事之间相处,首先应加强个人修养,学会尊重、感恩、宽容、赞美、谦虚和相互体谅。善于发现同事的优点并给与积极肯定、经常赞美他人、感谢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和支持,都是赢得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面对工作场所横向暴力,护士间应相互关心并努力去改善同事间的关系,这是克服工作场所横向暴力的重要一步[2]。其次,学会有效地表达和调控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自控应对他人的情绪,保持心平气和、宽容是应对他人生气、辱骂的好方法,既可以避免冲突加剧,又可以避免生气对自己的身心伤害。良好的同事关系,可以让护士身心愉悦,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