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技的意义

时间:2023-06-01 11:33:09

导语:在科技的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技的意义

第1篇

农业 科技 创新 思考 农村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 现代农业工程技术把材料学技术、制造技术、工程技术、控制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融为一体。借助于农业工程设施,使农业减少甚至摆脱对自然条件和人类劳动的依赖,要积极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迅速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将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要突出信息科技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方面的重要地位,早日实现精确农业。 实施作物良种科技行动,加强品种选育,种子质量标准化,优质苗木工厂化研究开发,建立产业化种植基地。实施农产品加工科技行动,建立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品转化率和附加值。实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行动,加强区域性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实现农业科技工程化。实施绿色食品科技行动,以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向导,开发各种绿色食品,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带动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减灾农业科技行动,重点加强生态林、节水农业、重大病虫害测报防治、避洪避涝和节水抗旱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实施科技致富示范行动,分区域搞好科技致富,坚持以科技开发为主,增强“造血”功能,促进农村致富奔小康。

二、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科技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提高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能动性;科技物化为劳动资料、创新的生产工具,使劳动手段更加现代化;科技发展使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提高了农业劳动对象的效能和效用;科技创新的生产工艺使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更先进;科技进步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使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手段更加现代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创新部门的技术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技术承接和基层信息反馈作用。科研和推广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一对孪生兄弟,加强两者的对接融合合作,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县历来注重借用外脑、引进外智,充分发挥高层次专家学者和产业基地能人的指导、带动作用,每年各产业通过承担各级农业科技项目,邀请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来我县讲学培训指导,提升科技应用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以及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推广服务队伍,才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三、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农科教结合就是以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为中心,以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手段,以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为动力,把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农村科技和教育事业的整体功能和效益。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农科教结合,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要求之一,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力提高农民素质。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进行电视专题讲座、科普讲座和下乡活动,直接把科技送到农民手里。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农业、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氛围,增加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采取相关配套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既要稳住农业科技人才,又要鼓励人才合理流动。要千方百计地稳定现有农业科技人才,使其安心工作、专心钻研,也要允许合理的人才流动,尽量使其“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科研和推广人员要树立起强烈的市场意识,研究开发和推广有市场前景和发展前途的成果,再依据市场反馈信息指导下一步工作,以形成研究、开发、推广、转化的良性循环。加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结合。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用以物化的技术,适宜个体、集约经营的技术来增强生产能力。在科研机构的设置上,通过一系列的立法和机制创新,建立起使国有科研单位的成果通往企业的桥梁。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必须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上狠下工夫,加快发展步伐,以利于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目标尽早实现。

参考文献:

[1]宋惠昌,何建华.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第2篇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科技期刊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创立自己的强势品牌。作者论述了创立科技期刊品牌的条件以及加快实现科技期刊品牌战略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创立科技期刊品牌的举措。

科技期刊的基本功能是传播科技信息,使科技信息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在信息社会里,科技期刊面临着国际及国内的双重竞争。而要在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精品的潮流中找到 自己的位置,增强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创立自己的品牌。因为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一种荣誉,是一种标志,拥有了它就拥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然而,要创立科技期刊品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具备诸多要素和一定的前提条件。

1.创立科技期刊品牌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信息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科技期刊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其含有信息数量及质量上,因此加快实现科技期刊品牌战略显然非常重要,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第一,信息作为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一直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技术近三百年所取得的空前进步,使人们终于认识到信息是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的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物质的世界是空虚的世界,没有能量的世界是死亡的世界,没有信息的世界是混乱的世界。

第二,在信息社会里,新的国际间的经济竞争更多地依赖于对科技信息的使用。因此科技期刊信息含量的多寡,信息是否是读者所需,是决定科技期刊能否拥有读者,面向市场贴近读者为社会服务,占得市场份额的决定因素。

第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层次的提高,人类知识和信息以几何基数膨胀,信息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开始超过资本,成为震动经济增长最活跃、最具潜力的震动力。

第四,信息与知识是有区别的,信息是反映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知识是研究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规律性,只有对信息加工才能获得知识。相反,没有信息也谈不上知识。读者通过科技期刊获得科技信息来改变知识结构,引导研究方向,推动社会进步。

第五,科技期刊将原始的科技信息有序化、载体化、社会化,其作用将随着科技信息在信息社会所处地位的提高而提高。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创立科技期刊品牌的条件

1)具备先进的文化要素,体现科学的文化价值。科技期刊的文化要素是指科技期刊本身的文化属性和它反映的科技文化含量。科技期刊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其显著的社会文化现象毋庸置疑。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期刊仅满足于一般文化传播已远远不够,它不但要立足于科技前沿把握最新科技动态,捕捉大量科技信息,而且要及时准确,有所侧重,有所选择;不但要向人们提供科学思想、理论、方法,还要保证它的科学内核和学术文化的先进性;不但要在内容上选题多元化,还要在栏 目设置、封面设计上追求个性化 、美学化;不但要体现期刊变动时的流行文化特色,还要体现它的科学性及文化含量。含量越大品味就越高,价值也越大,所以先进的文化要素是树立科技期刊品牌的前提条件之一。

2)必须具有大批优秀的办刊人才。打造科技期刊品牌,人才要素是最关键的要素,也是第一要素。因为国际间各个领域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的素质,人的能力越来越引起重视。发展科技,经营企业需要人才,办好期刊也同样需要人才。科技期刊是信息产业的组成部分之一。办刊人特别是编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使用者,也是信息的加工制造、传播者。科技期刊办刊人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编辑业务知识之外,信息时代还要求办刊人应具备信息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领域不断延伸发展,学科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交叉和联系。现代科技期刊办刊人只具有单学科知识已远远不够。必须在精通本学科研究领域知识的同时还要通晓相关学科的知识。

据美国对131 1位科学家的论文成果晋级等方面作了5年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成就的科学家很少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专才”,而是以博才取胜。作为传播各种知识的科技期刊办刊人,所需要掌握和了解的东西就应更广泛。首先,要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较高的文化素质,还要具备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其次,需要较深的专业理论功底。第三,还应是通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潜力与国际竞争力中的实力的象征。也就要求科技期刊的办刊人具有极强的创造信息来源、传输储备处理加工应用和再生产的能力。科技期刊的管理者、策划者、编辑者,通常与办刊质量、作者队伍素质以及刊物的定位有着直接的关系。优秀的管理人才、策刊人才、编辑人才可以使刊物的质量不断地提高,作者队伍的素质不断提升,刊物定位更加准确。

优秀人才需要引进培养和使用,因为这是期刊的资本。这资本能丰富栏目,树立期刊形象。能使期刊实现品牌化。然而这一品牌的创立比一般品牌的创立要困难很多。首先,编辑要有思想,有见地,有事业心,有业务能力,有奉献精神,要善于学习,善于提高,善于经营。这样的编辑需要的不是一个,而是个团队。他们在提高自己的同时,也会使期刊的名声更加响亮。即用个体素质提升期刊品牌,用期刊品牌吸纳更多人才,使期刊和期刊本身的发展步入良性轨道。而这一切需要良好的机制来作保证。

3)科技期刊必须要有良好的运行机制,运行机制欠缺表现在制度不健全,制度流于形式,人员待遇不高,人才缺乏,人才流失等方面。如高校学报,由于在高校的地位基本处于二三位待遇相对于一线教师自然差得多。科研领域有很多奖励项目与工资、晋升等待遇挂钩,而科技期刊行业奖励很少也很难争取到。科研教学或有博士、博士后流动站 ,科技期刊出版专业只能招收到博士,且编辑学科的建立到 目前仍在完善中,编辑个人获奖得不到应有的承认且缺少人文关怀,致使编辑人员心里失衡,编辑队伍不稳定,人才短缺甚至青黄不接。人才留不住,编辑质量受到影响,品牌树立不起来是很自然的了。因此建立和完善科技期刊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保证期刊质量,树立期刊品牌的重要一环,不能忽视。

3.创立科技期刊品牌的举措

1)要解决好体制问题。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科技期刊也开始面向市场化的尝试 ,但由于科技期刊发行很少,几乎是无广告经营,加之办刊经费全部来 自事业拨款 ,缺少市场基础。所以,只有一定的社会效益,没有什么经济效益。又由于科技期刊社或高等学校学报编辑部属于事业性质,往往只是主办单位的一个下属部门或挂靠某一部门,而不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因而在人事、财务和分配奖励制度上基本没有什么自主权,不能体现多劳多得 ,难以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2)要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重视编辑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尤其是主编这样的领军人物。要建立长期的学习制度。自学与互学,自查与考核相联系,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总结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长此以往,形成良好的风气,不仅能够增强编者的责任心,也能够不断地提高期刊的质量。除此以外,还要千方百计的给编辑提供和创造继续学习的机会,不断地提高编辑们的业务综合素质。毕竟期刊品牌的创立需要一大批高素质全方位的人来完成。

3)实行独立自主权,定岗定责,继续学习,人文关怀,严格把关留住人才等都是保证期刊机制正常运转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果说文化要素是实现科技期刊品牌化的根本要素,人才要素是科技期刊品牌化的关键要素,那么机制要素则是使科技期刊生存发展实现品牌化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科技创新;区域经济

近年来,金融危机频繁发生,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困难。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看到经济发展的新希望,利用高校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新的研究课题,受到社会各界普遍重视。因此,在金融危机视角下,研究高校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对于缓解金融危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1、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逐渐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科技在经济领域的巨大优势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不断深入市场经济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积极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进入经济技术前沿,丰富知识,提高创新能力。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新型人才,能够极大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高校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投入力度小

高校极其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科技创新研究。虽然高校开设了许多科研项目,但是仍有一些高校科研项目投入力度小,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使得这些科研项目的研究难以取得有效成果。

2.2科研水平不高

高校的科研项目大多由学校教授负责,而教授不仅负责科研工作,还要负责教学以及学生管理的工作,难以集中精力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另外,大学教授的专业知识相对与国家科技人员来说相对薄弱,技术知识的缺乏使高校科研项目缺乏专业的科研人才,科研项目的研究层次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2.3科技创新成效不明显

在高校进行科技创新研究的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创新,有些科研项目存在研究时间长,师资力量投入大,科研成效不明显的问题。同时,高校的科技创新研究大多重视理论知识,缺乏实践锻炼。这使得高校科研成果在现实经济生活的使用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另外,高校教师同时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竞争激励的职称评估等压力,在科技创新的研究中,缺乏足够的投入,甚至出现应付上级的浮躁心理。这些问题造成高校科技创新研究成效不明显。

3、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关键。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对我国经济造成极大的冲击。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在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强调学生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适应,也要注重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思考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大多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为测评依据。这种评价方法使得学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技能,造成大学生在走进社会后,能力受到质疑。因此改进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在教学评价中,加入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测评,全面考察学生素质;其次,高校教育应面向大众、积极推广终身学习的观念。高校教育对于专业人才培养,道德素质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国家应继续实施高校扩招的方针政策,为我国经济发展准备人才。国家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中,不仅要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还要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育,积极支持技术型学校的发展。同时,国家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办学。社会力量能够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工作提供资金、就业岗位、科研项目等方面的支持,高校科技创新与企业经济利益挂钩,实现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最后,开设网络课程,实施远程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有些人缺乏系统的高校教育,知识技能不过关,无法适应经济发展。对于这种情况,高校应加大投资力度,开设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的实施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有利于人们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及时充电,完善技能,提高创新能力。

3.2健全高校管理体制

由于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受政府限制,高校在管理上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健全高校管理体制。高校应借鉴国外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方式,积极引入企业参与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体制。高校要加强科研组织之间的沟通合作,相互学习,促进科技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充分调动高校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为企业提供创新型人才。同时,高校应对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积极鼓励高校教师进行科研训练,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另外,高校应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教师评估体系中。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加入科技创新成果测评,激发教师进行科技创新的热情。健全的高校管理体制是进行科技创新研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

3.3完善科研体系

首先,提高科研人员知识技能。高校在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时,应注重提高科研人员技能。引进先进人才对科研项目进行指导,鼓励科研人员积极进修,完善自身知识储备,提高科研技能。另外,加强高校间合作,促进人才的流动,相互借鉴科研技术和科研成果,组织相同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技术经验交流;其次,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奖励机制,将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同教师工作和经济利益评定挂钩。对取得巨大科研项目的教师进行资金和职位提升奖励,培养优秀的科研人员。

3.4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

首先,高校要认真审视自身特点,找准自己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对于政府重要扶持的高校,应增加对这些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引进先进师资力量、提供优质设施服,提高科研水平。对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辅助地位的学校,这些学校的科研水平相对较低。高校应正确对待自身特色和不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寻求新的科技创新途径。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的学校应积极开展与其他高校及企业间的合作,在实行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其次,各高校应逐步推广科技创新工作,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有一些省份的普通本科院仍未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没有具体的科研项目。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找到本校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长,逐渐开展相关科技研究。

3.5重视企业主体地位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大多采取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因此,应积极重视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快企业转变经营方式,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作用。首先,政府应积极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政府要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制定有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相关经济政策,为企业的经济技术创新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同时,政府要积极完善经济生活中的各项制度,贯彻实施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对企业的经济技术创新予以充分支持;其次,企业领导应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将科技创新成果与员工的经济利益和工作岗位调动相联系,加快企业科技创新工作进程。另外,企业应加强信息建设,积极搜集市场经济信息和科技创新信息,深入探索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最后,企业应加强制度改革,健全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在利益分配中所占比重,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企业通能够过科技创新解决在市场经济中遇到的问题。

3.6积极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应转变自身职能,积极探索适合科技创新的经济体制。首先,政府要制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政府要制定相应法律政策,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科技创新。为高校科技创新研究提供法律保障。另外,政府应放宽对高校的管理,鼓励高校自主办学,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自;其次政府应针对高校的各项科研项目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发挥政府作用。科技创新工作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得到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最后政府要加强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监督和引导。政府要正确认识产学研合作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将其纳入区域经济宏观调控规划。同时,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政府应设立相关法律进行法律保障,规范产学研合作模式,使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法可依。另外,政府应对产学研合作模式提供政策支持,减免相关税收,提供财政补贴,设立专项基金,促进产学研合作健康发展。

4小结

近年来,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型严重影响。在探索新的经济发展出路中,科技创新能力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新的研究课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仅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我国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出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明杰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

2001-07-17

摘要:本文把责任和激励作为沟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纽带,以“两不”、“四自”、“四权”这一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典型经营机制为基础,讨论了民营科技型企业是如何通过“两不”、“四自”、“四权”的制度建设促进其技术创新机制形成的。并分析了上述制度建设对强化我国多数国有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责任和激励的借鉴意义。企业成功的开展技术创新的标志,不在于它是否开发了一项或几项成果,而是要看它是否形成了科技成果绵绵不断涌出的技术创新机制。而企业真正形成这样的机制,没有制度的不断创新作保证是不行的。因此,讨论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核心就是要讨论制度如何才能保证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企业要真正形成这样的机制,起码需要具备这样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企业需要有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而进取精神的前提是企业有足够的、持久的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二是企业有足够的开展技术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则需要企业舍得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有面向未来的追求企业长远发展的观念。这两个条件的获得,主要来源于企业家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强烈激励。责任和激励不能在企业中自发的产生,他们是需要制度提供的。因此,责任和激励,是把技术创新和制订创新沟通起来的纽带,以此为线索,我们就可以找到企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与目前的大多数国有企业相比,民营科技型企业之所以能够较好地解决责任和激励问题,关键在于他们主要体现在经营机制方面的制度的相对优越性。当然,目前的民营科技型企业也并不是完美元缺的,其本身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而且也确实存在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从总体上讲,国有企业确实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特别是在由制度所决定的责任和激励上。

在经营机制上,民营科技型企业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国家科委在1992年召开的全国民办科技系统工作会议上概括的“两不”、“四自”、“四权”。“两不”就是不用国家的编制和不要国家投资,这就避免了计划式的行政干预。“四自”是指自愿结合、自主经营、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这进一步为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奠定了基础。“四权”的含义是,在重大问题上的独立自主的决策权,随着市场变化的自主经营权,择优录用的人事权,以及按贡献大小的分配权。显见,这是一套解决“责任”和“激励”问题的有效制度。这种机制,即强化了企业的责任意识,又刺激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规范化、经常化。在此,我们首先给出我们所阐明的上述关系的基本轮廓。以此为基础,来阐明制度创新在促进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形成中是怎样起作用的。

 

1 “两不”——强化企业责任意识的基本前提

不要国家编制、不要国家投资,这就使民营科技型企业从一开始就基本上摆脱了政府的行政干预,从而在国家宏观上还是计划经济的大前提下,能够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率先走向市场。既然民营科技型企业不要国家的编制,不管它是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其成员就不再是受上级主管部门严格控制、并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其升迁等前途命运的所谓正式职工,他们的命运要靠自己去把握;既然没有国家的投资,也使他们摆脱了和政府之间的纯粹依附关系,遇到问题找市长,在这类企业中不灵了,市场才是他们的真正衣食父母。不管是承包也好、租赁也好,或者其他的经营形式也好,他们都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换得企业的持续发展。显然,经营这样的企业,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是不行的。对于他们,根本不存在经营不好换个单位仍然平平稳稳做官的可能。“两不”摆脱了他们对政府的依赖性,也使他们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性,也才使“四自”、“四权”成为可能。因此,我们说,“两不”是使新机制得以运行的基本前提。

2 “四自、“四权”与企业的责任意识

责任是与权力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当要求企业负有一定的责任时,也必须赋予他一定的权利。国有企业的领导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他们并没有获得在企业中应该行使的足够的权利有“直接关系。既然一切事情都不能够独立自主,那么,出了问题由他们负责显然是不公正的。重大问题的决策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做出的,但却由企业来具体执行,而作为上级主管部门,并不负决策失误的责任。至于人事方面的权利、投资的权利,企业更是做不了主,甚至企业没有辞退不合格的员工、罢免不称职的干部的权利。这就造成了似乎谁都在管,到了关键时刻,却不知道应该由谁来负责的奇怪现象。

民营科技型企业的经营机制基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以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基本宗旨,企业实际上拥有了在重大问题上独立自主的决策权、择优录用的人事权、随着市场变化的自主经营权、以及按贡献大小的分配权。有了这样一些权利,企业实际上已经独立承担了企业稳定发展、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因此,民营科技型企业领导者的责任感普遍优于国有国营的企业。由于他们失去了对政府的依赖性,因此,这种责任感又必然激励他们走技术创新的道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营的要求进一步约束他们,对企业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企业的命运是和自身的命运密切连在一起的。要使自己的技术创新获得成功,必须实现决策的科学化;要使技术创新工作顺利实施,又必须实现企业组织管理的科学化。因此,对企业负责即对自身负责的强烈责任感,使他们自觉的走上了依靠技术创新,并同时开展制度创新的道路,在他们那里完全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动员,也不存在是否响应号召的问题,完全是企业的一种自觉行动。而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力又使他们根据技术创新的需要不断对制度进行调整不会遇到不必要的障碍。相当大的一部分民营科技型企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以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他们在起步之初,就把人力资源看成公司价值创造的首要因素,确立了“人力资本增值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日标”的人力资本开发理念,并千方百计的吸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不遗余力的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马太效应,造就了一支能适应高技术领域市场竞争的人才队伍。在跨国公司垄断中国通讯产品为人经过集思广益、市场的严峻形势下,他们不畏强手,先后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容量数字程控交换机等几十个品种的电讯设备,在外国公司林立的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并迅速扩大着自己的市场份额,成为我国民营科技型企业的一面旗帜。目前,他们又由凭着创业者的艰苦奋斗、远见卓识、超人胆略的纯粹企业家行为所完成的第一次创业向使公司的一切工作制度化、科学化的第二次创业迈进。目标是用十年时间使公司各项工作与国际接轨,管理水平达到国际标准;市场营销跨国化,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到下世纪初,在多个产品、多个领域达到世界著名公司同期水平。为此,华为人经过集思广益、反复酝酿,制定了《华为公司基本法》用.以指导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核心是,推行权力智慧化,将企业家行为转变为职业管理阶层的活动。通过职业管理阶层智能的规范化运作,避免企业家个人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所。酿成的公司悲剧。

这是实实在在的制度创新,是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制度创新。华为人迈出的这一步是和他们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分不开的。而这种事业心和责任感又和他们的民营机制有着内在联系。

3 “四自”、“四权”与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激励

企业要获得持久的技术创新动力,还需要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权力赋予民营科技型企业以责任感,而要使这种责任感变成完全自觉自愿的行为,则必须使企业能够从技术创新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因为企业从技术创新中获得利益才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最有效的激励。以往国有国营的大中型企业之所以无心开展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本身不能从中获利是一个重要原因。技术创新带来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使企业获得了超额利润,但这一切都归国家所有,只能说是企业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对于企业全体员工来说、对于那些付出了辛勤汗水的企业经营者来说,他们获得了什么呢?

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四自”、“四权”原则,允许企业自愿组合,企业自负盈亏,且有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的权力。这样企业员工就可以在自己的技术创新行为中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了。技术创新的最重要的资本是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企业自负盈亏,有了按贡献大小分配的权利,就从根本上打破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的“大锅饭”。国有企业搞了多年“砸三铁”,但是收效甚微,而在民营科技型企业中,从一开始这就成为了一种规范化行为。我们说民营科技型企业机制灵活,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下面一个例子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一问题。科技日报的记者对广东阳江的银鹰和“十八子”这两家以生产刀剪为主的民营科技型企业进行考察,发现了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对这两家公司的产品来说,除去材料、款式等方面的技术因素外,最终重要的是技师的工艺水平。而这两家企业的技师骨干几乎都来自阳江的一个国有国营企业一阳江市国营小刀厂。50、60年代,这家国有企业曾经是阳江市的经济支柱,如今却因经营不善破产。国营小刀厂的技师们则成了阳江刀具业的抢手人才。有的自己办厂另立山头,有的高薪受聘春风得意。但是培养了这些技师的国营工厂,却不知为何难以为继了。

固然,用人机制、分配制度、奖罚制度都是对企业员工的有效激励方式,但对企业技术创新最强有力的激励方式还是产权激励。如果对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激励仅限于工资多一点、奖金多一点、待遇好一点上,则很容易造成对企业发展的短期化行为:眼睛盯在眼前的既得利益上,而看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如果没有对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思考,技术创新也很难持久。而使企业员工把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挂起钩来的基本形式是产权,产权清晰是产权激励的一个必要条件。以往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清晰,是影响他们技术创新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民营科技型企业中,目前这一问题也成了影响他们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据我国学者马名驹的研究表明,我国民营科技型企业创办初期,一般采取业主制或合伙经营的方式,他们为经营的安全往往挂靠某个单位,特别是受“谁投资、谁所有”,“产权与个人无关”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未能界定参加经营各方的责、权、利关系,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明晰。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参与创办企业的各方,因为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配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轻则延误企业的发展时机,重则造成企业的分裂和瓦解。随着民营科技型企业的迅速发展,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已成为这类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产权不明晰,导致企业的短期性行为,由于企业经营者不能够成为事实上的投资主体或控股主体,因而他们很难产生对投资回报和企业发展的足够关怀,因此,他们的技术创新也不会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他们可以有一个或几个技术创新项目,但却不会形成技术创新机制,不会把技术创新持续的进行下去。

产权难以明晰也是造成“家族化”和“亲缘化”的原因之一,这也是我国许多学者的共识。在产权难以在根本上明晰的前提下,这类企业自然担心肥水外流。于是他仍试图用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以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企业要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参与竞争,对企业决策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在这种家族化亲缘化的管理体制下,企业中的重要岗位完全由家族成员担任,他们不是把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而是通常把人伦道德视为普遍意义上的行为规范,他们的管理往往实行集权式领导、专制式决策。在企业规模不大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可能很有效,但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时,则明显的不适应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一些民营科技型企业由盛转衰,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民营科技型企业管理如何从原低层次、粗放性、家长家族式管理转变到高层次、内涵式、法制型科学管理的轨道,产权清晰是一个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去年,四通公司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固然,四通的做法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却很值得其他民营科技型企业借鉴,国有国营的企业产权不清的问题远比民营型企业突出,更应该从中受到启示。从根本上讲,这种制度上的重大调整,仍然是“四自”、“四权”原则的进一步体现。

我们强调了“两分”、“四自”、“四全”原则在责任激励上的作用,但并不等于说,有了这些原则,企业亚必然就会走上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互促进发展的道路。企业还必须充分把自己的创造性和智慧发挥出来,进行符合本企业特点的创新工作。否则,仍然避免不了被淘汰的命运。巨人集团的由盛转衰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4 启示与借鉴

尽管民营科技型企业在发展中同样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许多是与国有企业共同遇到的问题,但是,相比较而言,他们在经营机制上确实较国有企业有优越之处,“两不”、“四自”、“四权”的经营原则,既可以在其他所有制的企业中实现,同样也可以体现在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上。如果这些原则真正在国有企业中体现,也完全可以取得切实的效果。

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所遇到的诸多制度上的障碍,多半是这些原则在国有企业中没有协调地得到体现。这是因为,制度是许多相关关系的体系,一项制度的创新往往需要另项制度的配合,如果不顾这种制度间的互补关系,就会发生制度失灵。例如,不要国家投资的原则,在80年代中期就已经在国有企业中开始尝试,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投入的“拔改贷”应该说就是这一原则的体现。但是,因为没有在“两不”的同时实行“四自”,所以这一做法不但没有使企业获得技术创新的动力,反而使大多数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据我们调查,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在70%以上,沉重的债务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技术创新更无从谈起了。为了不把企业压死,则不得不采取“债转投”的方式,或处理呆帐、死帐,实际上是再次由国家来承担企业的困难。近一年来又尝试“债转股”的形式,在经营机制的改善上有了新的思路,但如果“债转股”不与企业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结合起来,同样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两不”和“四自”是相辅相成的。要搞“四自”又必须给“四权”。但在国有企业中,只体现了前者,对后者完全没有触及。国有企业实际上仍然是政府的派出机构,尽管在经营上已经要求他们走向市场,但编制仍然是国家的,企业领导是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干部,干得不好,可以换一个部门再当领导;一个企业搞得再有起色,工作一调动,必须服从分配,没有任何条件可讲。在这样的状态下,那些责任心强的企业领导,靠的也主要是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在企业的发展中不会获得一点儿个人利益。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离,既使企业难以成为真正的责任主体和权力主体,也妨碍企业成为真正的利益主体,可以说是阻滞技术创新动力产生的最大障碍。因此,国有企业尽管归国家所有,但为了增强企业领导者的责任感,把“两不”和“四自”有机协调起来的做法值得借鉴,企业只有从根本上摆脱对行政的依托,成为独立自主的经营主体,即充分获得在重大问题上的独立自主的经营权、随着市场变化的自主经营权、择优录用的人事权、以及按贡献大小的分配权,才能成为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

另一方面,制度创新又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那种丢掉技术创新这个企业发展的根本而一味寻找“万灵药”式的制度安排的做法,同样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目前几乎在所有企业中都在抓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但是自上而下的运动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开。尽管一些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由于并不是企业自身的自觉行为,不能适应于企业自身的特点,不能适应于技术创新的需要,因而往往流为形式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实质上的韶牌公司。因此,企业改革,一方面要考虑好制度和制度之间的互补关系,一方面要处理好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适应性关系,两者合起来才能保证制度创新起到预期的作用;真正为技术创新创造条件。

第5篇

关键词: 科技英语 翻译 技巧

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EST)作为一种重要的英语文体,与非科技英语文体相比,具有词义多、长句多、被动句多、词性转换多、非谓语动词多、专业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是由科技文献的内容所决定的。因此,科技英语的翻译也有别于其它英语文体的翻译。科技英语翻译必须遵循一定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

一、词类转换现象

英语翻译中,常常需要将英语句子中属于某种词类的词,译成另一种词类的汉语词,以适应汉语的表达习惯或达到某种修辞目的。这种翻译处理方法就是转换词性法,简称词类转换。

1)It is possible(形容词)to cut all thread forms and sizes on a lathe.

可以(动词)在车床上车削各种形状和尺寸的螺纹。

2)Steels behave(动词)differently from cast iron.

钢的性能(名词)不同于铸铁。

3)The high carbon steel is chiefly(副词)characterized by its high hardness and wear resistance.

高碳钢的主要(形容词)特点是具有高硬度和耐磨性。

4)In any case,the performance test have priority(名词).

不管怎样进行,性能测试都要优先(动词)。

5)In certain cases friction is an absolute necessity(名词).

在一定场合下磨擦是绝对必要的。(形容词)

二、名词化结构的大量使用

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是科技英语的特点之一。使用名词化结构可以使行文简洁、表达客观、内容确切、信息量大,还可以强调存在的事实,而非某一动作。所以,在对此结构进行翻译时,要力争做到译文的语法关系紧凑清晰,语言简洁明了。

1)The only limitation the power of the brain is the limit of what we think is possible.

人脑机能的惟一限度是我们以为能办到哪些事情的限度。

2)He knew what he wanted and he wanted only this:to understand within his limits as human being the nature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logic and simplicity in its functioning.

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他想要的只是:他作为一个人,力所能及地去理解宇宙的性质以及关于宇宙运行。

三、省略与补充

翻译时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转换,不是逐字逐句的死译。因此,在译文的表达过程中,必然包括对原文中某些词省略不译,也可能增补原文中所没有的词。

1)Copper is extremely high-Ductility but cast-iron is not.

铜的韧性极高,而铸铁韧性极低。

2)Manganese is a hard,brittle greywhite metal.

锰是一种灰白的、又硬、又脆的金属。

3)Automatically lathes perform basically similar functions but appear in a variety of forms.

各种自动机床的作用基本相同,但形式不同。

4)The use of silver as a conductor is very limited because of its cost.

由于成本高,用银作导体非常有限。

四、被动语句的广泛使用

被动语态的广泛采用是科技英语的又一显著特点。科技英语侧重于叙事推理,强调客观准确,尽量避免因使用第一、第二人称而造成主观判断的印象,这是被动语态使用的重要原因。在汉译时,译文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语态,不能过分拘泥于原文的被动结构,要根据汉语习惯,适当地加入某些字、词,以顺畅地表达意愿。

1)As long as the brain is given plenty of exercises it keeps its power.

只要人脑子得到充分利用,它就会保持其机能。

2)Praise is particularly appreciated by those doing routine jobs.

那些从事例行工作的人们特别懂得赞扬的意义。

3)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the working temperature of the machine.

应当注意机器的工作温度。

五、长句的汉译

科技文章中为表达一个复杂的概念或事实,突出逻辑性强、结构紧凑的特点,常常使用长句。长句中往往包含各种从句与短语结构。翻译时首先要对整个句子的语法结构作正确、完整的分析,“提纲挈领”地找出句子的主要结构,突出该句的重点;然后再弄清从句、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做到译文的语法层次清晰、概念完整确切。翻译方法可变化多样,针对不同的句子采用直译、拆译、变化顺序等。

1)Mathematicians who have had to use computers to copy the way the brain works have found that even using the latest electronic equipment they would have to build a computer――which weighed over 10,000 kilos.

试图利用计算机来模仿人脑活动的数学家们发现,即使运用最先进的电子设备,他们也需要建造一台重一万公斤以上的计算机才行。

2)The simple fact shows that the more of the force of friction is got rid of,the far the will the hall travel.And we are led to infer that if all the impeding forces of gravitation and resistance could be removed,there is no reason why the ball once in motion,would never stop.

这一简单事实表现:摩擦力越小,球滚得越远。因此(我们)可以推论,如能除去一切起阻碍作用的引力和阻力,就没有理由认为,球一旦处于运动中就不再停下来。

综上所述,涉及科技英语文章中出现的诸多语言现象,在译法上可谓千变万化,我们只有本着忠实、通顺的翻译原则,扩大翻译实践,在工作、学习中处处留心;才能逐步提高对科技英语的汉译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第6篇

关键词:科技术语,英汉互译,准确性,语法规则,习惯性

中图分类号:N04;H05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5.007

On the Intertransi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for Scientific Terms//LIU Zhenhai, FAN Chunhua,YANG Shanyi

Abstract: The character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ntertransition, such as accuracy, respective grammar rules and custom has been illustrated with several samples. Based on case study of new technical methods “modulated temperature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we discussed related issues such as translated term, definition, abbreviation, consistency of expression, etc..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rminology, intertransi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ccuracy, grammar rules, custom

收稿日期:2016-04-29

作者简介:刘振海(1936―),男,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分子热分析和热分析与科技写作的研究生教学。通信方式:。

科技术语的基本特性包含科学性、单义性、简明性和习惯性等[1]。笔者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实例,阐明科技术语翻译的科学性和应符合汉英语法规范等基本要求。

一 科学性

英俄等外语词的一个普遍特点是一词多义,科技术语词义的选择应取决于其科学内涵,如mechanical 一词,有“力学的”“机械的”之义。对于mechanical property, 一般称为“机械性能”,就材料科学而言,将mechanical property 称“力学性能”更为合适。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术语,早年使用的“热机械曲线”一词是来自俄文的термомеханическая кривая,它是表示高分子材料在一定负荷作用下所产生的形变与温度的关系,故后来称为“温度-形变曲线”更符合其科学含义。另外,早期对某些术语简单地进行音译,后按其实质命名,如combine音译为“康拜因”,后改称“联合收割机”。又如,有一种聚合物, 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IPN), 国内的一些辞书译为“互穿聚合物网络”,但其实该词的中心词并非“网络”,而是“聚合物”,这种聚合物具有互穿网络的结构特征,应译为“互穿网络聚合物”。

下面是对一项热分析新技术――温度调制式差示扫描量热法的描述:

Since its inception in 1992, MDSC has proven to be a significant advancement in the science of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with hundreds of publications in refereed technical journals. (自从1992年MDSC诞生以来,MDSC已经证明了其对于DSC科学的巨大进步,在科技期刊上有成百上千的文献可以证明这一点。)

其中的science (科学) 一词过于宽泛,这里只是意指一项具体的量热学技术,笔者曾建议做如下修改:“自1992年以来,由于MDSC的出现使得量热学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在科技期刊上有数百篇文章发表可以证明这一点。”

科技人员常利用通过某种分析手段测得的曲线进行样品的定性、定量分析。比如由热分析曲线出现的转折或峰,可得知样品的各种物理、化学变化,但当样品在此过程有热容改变,则在变化的前后基线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往往难以确定基线,因而便有“虚拟基线” (virtual baseline)之说,实质上该基线并不是虚拟的,而是确实存在的,关键是如何采用正确的方法将其推测出来[2]。新版国标GB/T 6425―2008 热分析术语将其称作“准基线”,定义为:“假定反应或转变热为零,通过反应或转变区画的一条推测的线。假定热容随温度的变化呈线性,利用一条直线内插或外推试样基线来画出这条线。如果在反应或转变过程热容没有明显变化,便可由峰的起点和终点直接连线画出基线;如果出现热容的明显变化,则可采用S形基线。”

为提高对热分析曲线弱转变的分辨能力,常求其derivative curve ,应称其为“微商曲线”,还是“微分曲线”?derivative 与differential有怎样的区别?

derivative 是指热分析曲线对温度或时间的一级微商 (dP/dT 或dP/dt);而 differential是指物质和参比物间测量的物理量差(如差热分析DTA测量的温度差ΔT )。

美国ASTM E 473-07b 曾分别给出如下定义:

derivative pertaining to the first derivative (mathematical) of any curve with respect to temperature or time;differential pertaining to a difference in measured or measurable quantities usually between a substance and some reference or standard material.(微商derivative 是指任何曲线对温度或时间数学意义上的一级微商;差示differential 是指某物质与某些参比物或标准物质之间测得的或可测量量值之间之差。)

二 符合语言规范

(一) 符合汉语规范

GB 6425―1986 将specimens 称作“样品”,该词利用specimen的复数形式specimens,是指将“试样”和“参比物”两个词合称作为一个整体的称呼,而在中文里用一个词难以表达这层意思。新版国标GB/T 6425―2008将其修改为试样-参比物,则更能表述其真实含义。这里的英文specimen(或test specimen)是指试样,而英文中的样品是另外一个词sample[3]。

ISO 11358 将sample 和specimen分别定义为:

sample: A small part or portion of a bulk material or batch of products intended to be representative of the whole.(样品:可代表整个材料或产品的一小部分批料。)

test specimen: A complete product or single piece taken from a sample and used to carry out a test.(试样:取自样品的一个完整产品或单一件并用于进行测试。)

又如behavior一词,具有“性能”“特性”和“行为”等词义。在科技论著中常将其译为“行为”,如:Behavior of electrons in irradiated polymers.(辐射聚合物中电子的行为。)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可译为“辐射聚合物中电子的存在状态”。这里的“存在状态”表示可形成自由基或自由电子。

(二) 符合英语规范

在英语中应避免用一串词对一个词逐一修饰,下述几项是有关化学合成材料标准方法英文译名的起草和修改过程。原英文译名基本上是按汉语词序逐一翻译。修改方法可大致概括如下:首先,确定中心词(如测试方法、测定、规范);然后,通过介词of对该标准加以限定;再由介词for (或in)引出欲观测的客体(对象)。详见如下示例:

1. 聚乙烯醇基多孔材料(垂直吸水速率和吸水倍率)测试方法

原译文:

Porous polyvinyl alcohol based water absorbing material test method.

按上述的基本方法,可改为:

Test method of vertical water absorbing rate and absorption capacity for porous polyvinyl alcohol based material.

或改写为:

Test method of vertical waterabsorbing rate and capacity for material based on porous polyvinyl alcohol.

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磷酸盐激光玻璃中超痕量铜

对该项测试方法的名称可适当调整为“磷酸盐激光玻璃中超痕量铜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法”,之后可给出如下译名:determination of ultratrace copper in phosphate laser glass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三 习惯性

前面说过,在材料科学中,mechanical property通常是指力学性质,依此类推,thermomechanometry似应称“热力学法”,但考虑到与相关学科术语的界定,不至于和热力学中另外一个词thermodynamics相混淆,按习惯仍将thermomechanical analysis和thermomechanometry分别称为 “热机械分析” 和“热机械法”。

热机械分析thermomechanical analysis(TMA)是在程序控温非振动负载下测量试样形变与温度或时间的关系。动态热机械分析dynamic mechanical analysis (DMA) 是在程序控温交变振动应力下,测量试样的动态模量和力学损耗与温度的关系。

四 对科技术语译名与定义(尤指新技术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国标GB/T 6425―2008《热分析术语》对温度调制式差示扫描量热法(modulated temperature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MTDSC) 给出如下定义:在温度程序上叠加一个正弦或其他形式的温度程序,形成热流速率和温度信号的非线性调制的差示扫描量热法。这种方法可将总热流信号分解成可逆的热容成分(如玻璃化、熔化)和不可逆动力学成分(如固化、挥发、分解)。

现以此为例试做如下分析:

(1)力争方法名称及其代号的一致性。对于一种新的方法,会有一个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因此对这种方法便出现了多种表达,诸如MTDSC,MDSC,DDSC等。本着一词一义原则应予以统一,按方法的提出者[4]和相关行业标准的建议,称MTDSC。

(2)确切表达方法涉及的物理量(符号)。如将热分析曲线的纵坐标表示为DSC/mW、TG/mg、TMA/mm……是不正确的,DSC、TG、TMA 这些均为方法的代号,而非物理量符号。

(3)对方法的定义应注意广泛适用性。在上述方法的定义中“……在温度程序上叠加一个正弦或其他形式的温度程序”,此定义不仅包含“叠加正弦的温度程序”,也包含锯齿和方波的温度程序,得到了各仪器生产厂家(公司)的广泛认同。

(4)遵从物理量表达的一般性原则。如,ISO 11357-4将定压比热容(specific heat capacity at constant pressure, Cp)定义为:“quantity of heat necessary to raise the temperature of unit mass of material by 1 K at constant pressure.”(在恒定的压力下,单位质量的材料升高1K所需要的热量。) 这里“升高1K”也不确切,对物理量下定义时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能有单位介入。为此,将定压比热容定义为“在恒定的压力下,单位质量的样品单位温升所需要的热量” 。

此外,对于中外尚无定名的术语,应按其实质建议合理的名称,如仿效“微商热重曲线”可将dCp/dT-T curve称作“微商热容曲线”。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发展,会不断涌现新的科技术语,应基于各自学科领域的概念,对新术语进行准确无误地命名、定义和表述。

参考文献

[1] 沈群英. 建构基于术语属性的定名原则[J]. 中国科技术语,2015,17(6):9-13,17.

[2] 钱文浩. Virtual的意义主要是实,不是虚[J].科技术语研究,1998,(1):29;2000,2(1):22.

第7篇

关键词:科技论文;网络发表;作者;学术发展;影响

一、科技络发表的基本概念及其与传统发表方式的区别

1.科技络发表的基本概念。科技络发表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从广义上看,在网上公布学术论文的任何途径都可以视其为科技络发表。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广泛使用,学术期刊网络版、网络期刊的出现以及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广泛使用所出现的越来越多的网上论文公布途径已经使得科技论文的网上发表成为极为普遍一件事。从狭义上看,只有从科技论文的公布、传递等环节全部都是在网上进行才是科技论文的网络发表,它的一大特点就是在网上科技论文产生之前没有公开的相对应的纸质或其他任何电子形式的出现。相对于广义概念所强调的网络化发表途径而言,狭义概念更加重视络发表过程中所依赖的模式以及运作机制。从国内外的发展实践上看,广义上的科技络发表已经变得极为普遍,而狭义的科技络发表才刚刚起步,其对作者、读者以及出版机构的影响也仅仅是刚刚显现。因此,本文主要以狭义的科技络发表作为研究对象。

2.科技络发表与传统发表方式的区别。作为一种完全基于网络的发表模式,科技络发表模式与传统模式具有根本性的差异。首先,从发表方式上看,纸质期刊是科技论文传统发表方式的主要途径,而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则是以互联网络为交流和传播平台,借助于信息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来进行传递。以印刷媒介为中心的纪录与传播体制仅仅是一种静态的保存方式,而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则具有瞬时性、国际化的特点,能够使最新的科研成果、信息资源瞬时扩散各地,科研人员也可以非常便捷地远距离、跨地区获取最新科研动态及相关信息等。其次,从运作模式上看,传统发表方式需要经过投稿、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环节才能完成发表,受纸质媒介版面数量较少的限制,科技论文的发表难度大、周期长;而网络发表方式则采取的是“先发表、后评审”的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构建网上平台系统来实现科技论文的发表,因此具有门槛低、费用低等特点,有助于作者的快速发表。第三,从各个相关主体之间关系上看,科技络发表方式在作者、出版单位、读者三者之间关系方面与传统方式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在科技论文的传统发表方式中,出版单位由于掌控着较为有限的版面资源而处于核心位置,决定着作者论文能否发表;而在网络发表方式中,网络发表平台容量的无限性使得作者的论文更有可能发表,同时,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将成为评价论文质量、提高作者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上述差异的存在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传统的科技成果公布体系,也会对科技论文作者的科研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科技络发表对作者学术发展的积极影响

科技络发表由于在信息传播速度、传播质量、出版周期短以及交互性等方面具有传统发表方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能够为作者的学术发展带来很多积极影响。

1.科技络发表有助于作者展示研究成果。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作者可以通过多元组织和动态表达方式将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作者可以把枯燥单调的文字描述转变为包含声音、影像在内的多媒体信息,既便于作者的论述又有利于读者对论文的解读;作者还可以运用超链接的方式为论文补充论证材料,从而减少读者的信息查找时间,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的传播质量。此外,借助于互联网传播过程中的瞬时性、国际性特点,科技络发表方式可以使作者的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被其他人所获知。在以文字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论文中,作者要根据观察和经验对研究结果进行编码,编辑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编码再加工,读者通过解码来推测作者试图表达的意义(有时候这个过程不止一次)。因此,网络发表所能实现的“多维论文”表达方式对于缩小信源与信宿之间的理解误差具有重要意义。

2.科技络发表有助于缩短科技论文的发表周期。网络发表方式对发表周期的缩短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体现。其一,科技络出版模式采用较为先进的数字出版技术,利用网络来进行数字化科学信息的,将传统出版方式中由出版社统一进行的文稿校对、排版等工作交由读者自行完成,消除了过程中的一个瓶颈,从而缩短了论文的发表周期。其二,网络化的出版方式节省了印刷厂照排、制版、装订和邮局发行等环节,简化了信息的过程,缩短了期刊与读者见面所需的时间。其三,网络发表方式所采用的“先发表,后评审”的发表模式,回避了传统方式在论文得到采用前所必须经过的较为漫长的评审环节,避免了因评审专家人为原因而导致的出版延误,从而大大减少了前的等待时间。其四,网络发表方式不存传统期刊中的版面限制,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科技论文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得以发表,从而使已经被接受的论文无需经过等待空闲版面的时间。

3.科技络发表有助于提高作者的科研水平。网络发表方式的出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期刊对知名学者和普通学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双重标准,避免因盲目崇拜或出于提高期刊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目标而对知名学者论文的采用倾向,从而为普通研究人员、特别是一些初出茅庐的学者以更大的发表机会,使其学术观点和学术主张能够得到公开阐述的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者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网络互动环节,作者和读者可以直接进行交流和对话。作者在线科学信息,读者可以直接向作者提出建议,作者可以及时修改内容,真正实现科学交流的双向互动性,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吸引更多学者大胆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让各种新的闪光学术思想不断碰撞,引发学术争鸣的新局面,有助于作者的学术发展和创新。此外,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必然需要以读者的身份通过阅读大量的期刊文献,了解同行的研究情况和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来支持自己的工作。科技络发表提倡为读者提供免费服务,读者通过公共互联网可以免费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和检索作品,或者为实现对作品全文的链接,为作品建立索引,将作品作为数据传递给相应软件,或者进行任何其他处于合法目的地使用。上述各种使用都不会受到经济、法律和技术的任何限制。

三、科技络发表对作者学术发展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作者在充分享受科技络发表带来种种益处的同时,也会受到它的负面影响。首先,由于网络无需经过传统方式中专家的审核环节,准入门槛较低,这会使得论文的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发表环境较为宽松,因此部分人可能会放松对自身科学研究的严肃性要求,在网上发表一些来历不明的学术观点,或是随意引用编造数据甚至篡改研究结果。对于作者而言往往会增加其判断论文质量的难度,在文献引用时会面临一定的风险。随着网络发表模式应用的逐步扩大,网络发表平台上论文的数量会越来越大,这将进一步增加作者的甄别难度。其次,在目前情况下,网络发表平台的公信力与信誉度还相对较低,科技论文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以后,其作者的合法知识产权可能得不到充分的保证,核心学术观点也可能被其他人在未注明来源的情况下直接使用,从而影响作者的研究工作。第三,由于能否在权威或核心期刊上发文直接影响学者声誉、受国家或机构的认可度、职位晋升,而作者在互联网上发表的文章不像传统期刊一样能够纳入到科研成果绩效考核中,导致一些作者仍倾向于将高水平著作发表在传统期刊上。第四,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通常是保存在硬盘、服务器等存储介质上。当这些介质因外部环境影响而受到破损时,就会破坏存储介质中保存的信息,造成系统瘫痪,导致作者所发表的科技论文无法正常传播、交流和利用。第五,与传统读者付费相比,这种通常采用“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使用”的付费方式,收取的费用一般比较高,对于没有科研经费支持或经费不足的科研人员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必然会影响他们科研成果的热情,也泯灭了很多不同角度的科研思想。

第8篇

与国际艺术界的情况类似,中国近两年出现的大量艺博会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反映了两种收藏和艺术品流通的趋势,即地域化和层次化。诚然,随着中国当前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于股市、楼市、能源等经济核心领域的一系列控制性政策的出台,应该说,如何扶植和培养本土力量对于当代艺术的收藏已经不再构成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因为在过去的一些年里,艺术市场的起起伏伏已经见证了中国本土收藏的巨大资本潜力和投资性动力。然而,在一系列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互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收藏主体的构成却呈现出既复杂又单一的局面:参与艺术收藏和艺术投资的主体涉及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能源、房地产、信贷、医疗行业、保险等行业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有各种风投机构和基金会也参与其中。这也在另一方面体现出这样一个事实:对于当代艺术的消费多以企业和机构性的收藏为主,尽管各种艺博会的出现以其层次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小型和低端收藏领域的缺憾,但目前对于当代艺术的收藏似乎仍然是一项非个人化的事业。

究其本质而言,艺博会是艺术与经济资本结合的产物,其动力来源于艺术领域的消费主义,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当今的艺博会不胜枚举,从光州、首尔、上海、横滨,到纽约、魁北克、布宜诺斯艾利斯、多哈、约翰内斯堡,艺博会的种类不下百余,但是这些以巴塞尔艺博会、香港艺博会和马德里艺博会等龙头老大为首的林林总总的艺博会能否构成一个渠道,让公众增加对当代艺术的了解,从而促进当代文化领域的发展,个人能否有权利成为当代艺术或当代文化消费的一员,或者说艺术如何可以触碰普通人还是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事实上,一些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和运营者在数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并且已经做出了行动。他们力图让正在崛起的艺术家走入市场,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组织类似这样的活动让普通公众介入到当代艺术中,让艺术变得更加可及,从而推动当代艺术多元化和多层次化的发展。

在此类活动中,“买得起艺术节”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中国买得起艺术节”(AffordableArtChina,简称AAC)包括“北京买得起艺术节”(AAB)和“上海买得起艺术节”(AAS)。到2012年4月,“买得起艺术节”已经举办了七届,第一届是2006年在北京798艺术中心举办的,虽然那次艺术节只有百余位艺术家参加,但却吸引了众多公众,以致不得不采取必要措施疏导观众排队进入。继2007年和2008年继续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之后,2009年和2010年的“买得起艺术节”首次转移至北京潮流文化的核心地区———三里屯橙色大厅。开幕前有上百人排队等候进入展厅,在刚开展的前几个小时内,平均每分钟就有两幅作品售出。

创办者彭乐天(TomPattinson)指出“买得起艺术节”创立的原因:首先,给更多的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购买并参与到艺术节文化活动中的机会。艺术不是社会精英和财富的象征,而是每一个社会大众都有权利参观、学习与参与的社会活动。因此,与大多数艺术节不同,“买得起艺术节”不设立门票,而且任何人都可以参观并购买艺术品,体现了一种平民姿态和AAB的宗旨,即让艺术更贴近大众。其次,这个艺术节还希望给艺术家提供一个对大众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AAB允许艺术家直接与买家和艺术爱好者联系沟通,也允许艺术家自己选择要展览的作品和为自己的作品定价。没有参展费,没有高额的佣金,销售原则自由灵活,完全在艺术家本人的控制范围内。

参加“买得起艺术节”的多为年轻艺术家。每年的AAB艺术节都汇聚了中国当代艺术最前沿的精英力量,从刚毕业不久但深具潜力的艺术新星,到更为知名的艺术家,近千名参展者带来姿态各异的作品,共同登上AAB艺术的大舞台。往届很多在AAB中崭露头角的年轻艺术家被知名画廊选中,当时万元以下的作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在近年来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参加“买得起艺术节”的青年艺术家几乎全部来自中国本土,占99%,只有1%的艺术家来自海外。其中75%的参展艺术家是刚刚走出校园的艺术学生(例如,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占25%、天津美术学院为10%、鲁迅美术学院为5%),其余25%的艺术家为非专业艺术院校毕业,这些艺术家大部分出生在1970年代之前。在这些艺术家之中,40%来自于北京地区的高校,另外的60%来自其他地区,如河北和天津。此外,98%参展艺术家为职业艺术家,或者说主要以艺术创作为业的从业者。因此,“买得起艺术节”对于一些年轻艺术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舞台,可以让更多观众、藏家、画廊发现并收藏他们的作品。此外,很多大的画廊会来到活动现场挑选艺术新秀,往届的艺术节很多艺术家就是以这种方式被大的艺术机构看中并成名。

另一方面,从买家的情况来看,从2010年和2011年近两年的艺术节而言,中国藏家的比例从15%上升到了31%,相应地,该展会的国际藏家的比例有所下降。这一数据可以反映出国内低端艺术收藏群体的不断壮大,也体现了中等阶层加入当代艺术领域的程度在逐渐加深。

“买得起艺术节”现在有一个超过1000名艺术家的数据库,同时主办方通过各种媒体、艺术学院、在线论坛、网络来征集作品。并且这个艺术家数据库还在不断扩大。总之,任何艺术家只要作品低于两万元人民币都可以参加该活动,但是作品首先要经过艺术节评委会的严格筛选。比如2011年艺术节征集到超过6000件的艺术品,但是最后参展的艺术品只有800件左右。

也就是说,与大多数艺术节只是注重精英阶层不同,AAB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所在乎的是每一个大众。此类免费的艺术节就是要让普通人参与进来并被艺术所感染,去发掘艺术新秀,去购买艺术品并开始自己的收藏之路。在“买得起艺术节”上,既有针对刚入门收藏家的几百元的艺术品,也有针对有一定经验的买家的最高价值两万元的艺术品。而这些艺术品也来自于不同的创作者,从没有参加过任何艺术展览的年轻艺术家到已经成名并且作品销售很好的艺术家。AAB对艺术家以及买家来说都是一个支持的平台,确保每一个人都能从这个平台上最大可能地得到收获。由艺术家来设定作品价格,买家来决定自己是否购买。之所以在北京和上海两地举办艺术节是因为2006年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特别的兴旺。原创油画以及各种艺术品的价格不断上涨超出了普通人的承受范围。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彭乐天先生当时只是简单地想购买艺术品挂到自家墙上,但是不能承受画廊销售的动辄几万美元的艺术品。

无论从收入还是利润的角度,尽管“买得起艺术节”的销售情况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交易活动却并没有改变该艺术节的初衷。以2011年第六届“买得起艺术节”为例,平均每件作品的成交价格仅为6125元人民币,这与大多数艺博会的情况是大相径庭的。2011年“买得起艺术节”的最高卖价提高到两万元,这个价格允许主办方与近年来迅速成长的艺术家们继续合作;增高价格范围也相应地拓宽了潜在买家的范围,使展品能够覆盖更大范围的艺术爱好者群体的需求。近年来,当代艺术市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买家加入了收藏者的行列,与此对应的是艺术节的受众群体也在逐渐地改变和增加。同时,在大量的艺术家申请中,出现了众多带有幽默调侃特质的作品,这些80后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明显区别于较为严肃的70后艺术家,这些特质都会在艺术节的展出中显现出来。

除此之外,由于展期有限,为了让艺术家和收藏家之间建立持久的联系,该艺术节的主办方还建立了网上展示空间,即AAC在线商店,以方便买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艺术品的收藏。和艺术节一样,网络版的展示空间也为观众提供了从绘画、版画、摄影和雕塑等各种形式的艺术品。

第9篇

关键词: 科技英语 科技翻译 交际翻译理论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科技翻译作为信息和通信的载体,其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但是有两个问题阻碍着科技翻译的发展:第一,针对文学翻译提出的传统翻译理论难以指导科技翻译。第二,科技翻译译文可读性较差,常伴有语句不通顺、冗长甚至歧义现象。因此,科技翻译实践需要特定的翻译理论模式来指导。

二、科技翻译的特点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翻译的特点

科技文章文体的特点是:清晰、准确、精练、严密。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广泛使用被动语句、非限定动词、后置定语、长句、复合词与缩略词。科技英语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科技翻译的特点,如专业性、客观性、精确性、创造性,有效性、时效性、标准性及可接受性等。

(二)科技翻译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科技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科技翻译的典型问题是在翻译中常出现语义错误,即语言使用者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使用出现了错误,在专业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常用词汇往往更容易出现误译;语法错误,科技英语的特征要求译者必须重视语法在科技翻译中的作用;逻辑错误,由于英语和汉语逻辑思维方式的差异性,译者要在理解原文、表达及校验时重视逻辑错误。

三、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科技英语翻译标准

(一)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

作为英国著名的翻译教育家和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1981年的《翻译入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个概念。1991年,他在《论翻译》(About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翻译法”(a correlativ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强调“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贴原文展开翻译”。根据纽马克的观点,交际翻译以认知翻译为基础。交际翻译强调忠于目标语和目标文本,以目的语为中心,重视翻译效果,翻译的重点在于把原文的信息真实客观地传递给译文读者,翻译以段落为翻译单位,译文以长取胜。

(二)科技英语翻译标准

1988年,纽马克在他的《翻译教程》中指出,翻译的标准必须能够衡量某种翻译方法是否准确,是否最大限度地重现了原文的意义。他提出的翻译标准为准确和简洁,认为可以通过交际翻译法达到这个目的。纽马克突出翻译文本的类型差异和文本功能差异,认为不同的文本具有不同的交际目的,因此在具体的科技翻译实践中,要运用交际翻译理论,灵活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四、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科技英语翻译方法与技巧

在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及翻译标准的指导下,我们从以下三个层面使用具体的翻译技巧来处理科技翻译中的特定问题,即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修辞层面。

(一)词汇层面的翻译

对于一名译者来说,了解各行业的术语是很重要的。当一名译者在翻译一些他并熟悉的某一领域的文本时,不应逐字翻译,这是因为,许多术语有其惯用的翻译,译者应该经常查阅专业字典以获取这些术语的准确翻译。

1.新词的翻译

一般来说,对技术术语的翻译,我们经常使用以下四种翻译技巧:直译、音译、音译加直译、形译法。

(1)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指基于源文本的愿意在目标文本中找到相应的词汇,按词典里所给的词义将词的各个词素的意义依次译出。这种方法多用于派生词和复合词,并广泛应用于科技术语的翻译中。如:software软件,palm+computer掌上电脑,Linear-induction motor线性感应马达。

(2)音译(Transliteration),指根据单词在源文本中的发音将科技术语翻译成相应的术语。音译是传统的科技术语的翻译方法。有些词在汉语中没有确切的对等译词,按照意译又比较费劲时,通常需要借助于音译法。这些词有新材料、药名、缩略词、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等)等。如:AIDS艾滋病,clone克隆,hacker黑客,aspirin阿司匹林,radar雷达。

(3)音译加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annotation),这种翻译法是音译和直译的结合,在翻译成汉语时,可采用音译加直译处理方法,以求得在功能、形式、文化上的等同。英语人名的翻译除遵从名从主人、标准汉音及约定俗成三个原则外,在许多场合还应作一些变通处理,使人名的真实内涵得到体现,从而让译文读者得到与阅读原文一样的感受。如:microfarad微法(电量单位),Noble prizes诺贝尔奖奖金,Brinell hardness布氏硬度。

(4)形译(morphological translation),英语字母或单词的术语用来描述一个物体的形状。在翻译时,我们可以选择汉语表达法,这种表达法表_源文本的相同或者相似的形状,有时译者保留英文字母以达到与源文本相同的效果。如:cross pipe十字管,A-frame A形架,L-electronL层电子,γ-ray,γ射线。

2.数值型数据和单位的翻译

纽马克将数值型数据和单位的翻译理解为“公制单位的翻译,其余的翻译则依赖于它们的相关背景和读者”。他提出三条建议:首先,在翻译特殊的文章、专业杂志等时,使用转移法(即保留测量系统)。其次,当源文本中出现近似数据时,翻译时应使用相应的近似数据。最后,所有的科技翻译都应使用SI单位,如果合适的话,也可用于其他的翻译中,这里SI指国际单位制。这些具体的规范清楚地表明纽马克的观点,即所有的数值型数据的翻译应该都使用直译,以确保翻译中相同数据的准确翻译。如:

Because radio and light waves travel at the same limited speed of 186,000 miles a second.

译文:无线电波和光波的速度一样都是有限的,即每分钟186000英里。

在这个翻译中,由于文章是针对在学术研究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的,文本中的公制单位基本得以保留,但是英制距离单位也没有改变,如186,000 miles。至于计量单位,将交际翻译理论应用于测量系统的翻译是可取的,因为国际上公认的计量单位是清晰易懂的,能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接受和理解。

总之,在翻译数值型数据时,无论是使用直译还是交际翻译理论,对源文本进行准确翻译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句法层的翻译

英语是一门主从结构的语言,强调从句的内部句法结构和从句间的结合;而汉语属于并列语言,句法结构松散,强调从句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1.长句的翻译

长句经常出现在科技翻译中。当翻译这些长句时,首先,我们不应顾忌这些长句的复杂性。我们可以逐步处理这些长句中的基本成分组成,如: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其次,我们应该对这些基本成分进行分析并得出句子的基本意思,区分语法和从句及从句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我们可以根据汉语的习惯翻译和表达这些长句,而不必受源语言的限制。

译者应该掌握英汉结构的相似性及差异性,在科技英语中对长句的复杂结构进行翻译时,我们应采用交际翻译理论的翻译技巧和标准,以使复杂的句子为读者所理解。如: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tailed decomposition gas might become the cause of reducing the purity of the metal oxide coating adhered to the ribbon glass in the case the aforementioned decomposition gas is not thoroughly removed from the spraying locate.

这是一个复合句,主句为:主语(the detained decomposition gas)+系词(might become)+表语(the cause of reducing ...ribbon glass)结构,case后边为省略了that的同位语从句。该句有两层意思,in the case以前为第一层意思,表示可能产生的结果;in the case以后为第二层意思,表示产生结果的前提条件。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应是条件在先,结果在后。所以,该句翻译采用逆译法。

译文: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上面提到的分解气体在喷射处没有被彻底地清除掉的话,那么,留下来的分解气体就会使黏附在带玻璃表面上的金属氧化膜的纯度降低。

2.“Be+Past Participles”结构的翻译技巧

在科技翻译中,有三分之一的限定动词可能用于被佑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被动语态的特点,并讨论相应的翻译方法来解决。为了强调动作、特定的情况、使内容集中及语义一致性,我们把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被动句。当翻译这些句子时,我们通常保持原文的主语,并在原文动词前添加符合汉语表达的词,如:用“把、将、由、给、让、受、受到、加以、予以、为、得到”等来表达英语的被动语态。

Mechanical energy can be changed into electrical energy by a generator.

译文:发电机可以把机械能变为电能。

If the scheme is approved,work on the project will start immediately.

译文:如果方案得到批准,这项工程将立即动工。

基于汉语表达习惯,许多主动语态的句子能用来表达被动语义。因此,在翻译被动语态的句子时,我们应该灵活处理句子的被动结构,而不必严格遵守原句的被动结构。否则,译文会晦涩不流畅。

(三)修辞层的翻译

如果目标文本语法正确但语言不通顺,也会影响译文的可读性和质量。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这取决于修辞。修辞分为两类:消极修辞技巧和积极修辞技巧。消极修辞与语法、语言结构和词汇密切相关,注重词汇准确、流畅、句子结构平衡、话语连贯性和逻辑性。积极修辞技巧强调语言形象,即修辞格的使用。科技文章中经常使用消极的修辞技巧,与语法、语言结构和词汇密切相关。

1.精确处理不准确

科技翻译需要严谨的翻译。精确指的是理解和表达要忠实于源文本;同时,译文应符合科技文章的语言规范。精确翻译要求译文必须从词汇层面贯穿整个科技文本。如:

Jigang will fix this problem during the recent shut down of the finishing mill.

翻译1:济钢会在最近的精轧机停产时固定这一问题。

翻译2:济钢会在最近的精轧机停产时解决这一问题。

“fix”字典意思为“固定、修理”,这里引申译为“解决、处理”。因此,在科技翻译中,译者应严格遵循科技英语特点及翻译标准,对原文进行精确翻译,力求严谨周密,概念准确。

2.清晰处理歧义

清晰,意味着译文应符合目标语言的惯用表达,阅读起来流畅自然,没有逻辑歧义。这就是为什么在翻译中我们重组句子结构而不是忠于原文的句式。另外,我们还应该全方位地处理歧义。

英语是一种模糊的语言,语法结构不紧凑。歧义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的自然语言中的普遍语言学现象。歧义也存在于科技翻译中,给翻译造成很大的困难。在彼得・纽马克看来,消除歧义最有用的方法是找到逻辑关系。彼得・纽马克认为:逻辑研究对于界定句子的真正含义非常重要。如果句子意义模糊,则译者必须检查句子的先决条件来确定单词、句子和语法的意义。如:

Large amount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cause global warming and human has taken many measures to control the threat.

翻译1: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温上升,人类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控制这种威胁。

翻译2:尽管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温上升,但是人类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控制这种威胁。

在上面的句子翻译中,“and”连接两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关系或因果关系,这就导致歧义。基于逻辑分析,第一个翻译是不合逻辑的,读起来晦涩难懂,意义模糊。因此,第二个翻译是可以接受的。

总之,因为科技翻译是一个分析、解释和找到一个逻辑解决方案的过程,所以应使用逻辑分析解决模糊性问题。

五、结语

本文通^探讨科技翻译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详细阐述了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及其理论指导下的科技英语翻译标准。通过实例,从词汇层、句法层和修辞层三个层次,运用交际翻译理论及翻译标准来指导科技翻译实践,并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或技巧。纽马克翻译理论要求译者既要尊重原文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又要重视读者,力求译文准确、流畅、清晰、简洁且符合目的语习惯。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适用于科技翻译实践,并且为科技翻译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白莹.科技英语翻译理论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159-161.

[2]方梦之.翻译策略的理想、要素与特征[J].上海翻译,2013(2):1-5.

[3]范武邱.科技翻译能力拓展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123-150.

[4]傅勇林,唐跃勤.科技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84-185.

[5]韩孟奇.科技英语翻译中的结构歧义及应对措施[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院报(社科版),2012.(5):187-190.

[6]吕俊,侯向群.翻译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140-145.

[7]冷冰冰.科技翻译典型翻译症之分析[J].中国科技翻译,2012:(8):8-11.

[8]穆雷.翻译研究方法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49-180.

[9]王卫平,潘丽蓉.科技英语翻译之要义与技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52-160.

[10]余高峰.科技英语长句翻译技巧探析[J].中国科技翻译,201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