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1:33:15
导语:在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文化产业园;自然山水;坭兴陶
1 千年泥兴陶之历史
钦州的坭兴陶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与宜兴紫砂陶、四川荣昌陶、云南建水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其生产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参观钦州坭兴后题诗:
钦州桥畔紫烟腾
巧匠陶瓶写墨鹰
无尽瓷泥无尽艺
成功何止似宜兴
钦州坭兴陶历史悠久,名闻四海。随着钦州城市的发展,坭兴陶文化产业的崛起,钦州坭兴陶将成为城市底蕴深厚的文化名片。
2 依植于山水之规划理念
坭兴陶文化产业园作为钦州市重要的城市风貌,身处山水共荣的地形环境之中,必将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融入自然,以体现坭兴陶的根本文化精髓,打造钦州市独有的“园中有坭、坭在园中”的坭兴陶主题文化公园产业区。
2.1龙形水系的打造:
基地内现状水体丰富,但略显分散,并未相互连接形成整体水系。通过对低洼地带的局部梳理,使水源整体联通,相互交融,形成“龙”形水系,让园中水面宛如一条蜿蜒滂沱的巨龙,盘踞在茂密山林中。
2.2自然山体的梳理:
北部区域用地以保留原有生态地形为主,突出生态与文化的共生;南部区域对地形加以平整、梳理,以适应产业生产的需求。基地最大限度的保留原生地貌, 70%左右的山体均得到了保留。依据对基地现状山水的研究和梳理,建筑依山而建、临水而生,与自然相互掩映,形成古陶园中各具风情的文化景区。
3 自然山水演绎文化产业园
3.1依山水自然分区
规划将古陶城基地划分为两大片区,北区为“泥兴陶文化片区”,南区为“泥兴陶产业片区”。
泥兴陶文化片区以旅游参观及接待为主,成为封闭性生态园区,易于管理。其国际商务接待园自成一体,具有高端国际商务、会议接待功能,利用自然山体和水体与游客参观区域自然分割开来,接待园内基本保留原有地形特征,建筑依山水而建,形成静谧、私属、高雅、幽美的园林式接待园区。
泥兴陶产业片区以生产、参观、销售为主,有着较高的交通及商业需求,需要与城市有着便捷的交通联系,因此,此区为开放性园区,路网规整,与城市连接便利。片区中心水系贯穿于参观销售路线的始终,与北部文化片区联系紧密。再配合用地西南角保留现状的山体和水体,形成“园中有街,街中有园” 的生态型商业步行街。
3.2创古陶特色园区
千年古陶城主入口设置在用地北侧正中部位,游客参观的路线由“龙首”入口进入,沿着蜿蜒的“龙身”水系,得到全程的滨水文化体验。古陶城共分为八个主题园区,依次为:国际商务接待园、文化展示园、文化体验园、文化创意园、大师工作室区、博物馆文化园、工艺设计园和生活配套区。
4 特色山水型文化产业园打造
规划设计力图通过对现状山体和水体的保护和梳理,达到产业园区与环境山水相依、浑然天成的园区效果。景观节点分布及旅游线路均沿“龙体”展开,形成被“龙脉”串联起的坭兴陶文化景区,让游人在美景中多角度领略底蕴深厚、蓬勃发展的坭兴陶文化。
整体旅游线路的设计,以“龙形水系”为依托,形成陆路、水路两条游览主线,游客可通过不同套票种类的选择,在水路两线尽情畅游,在山水间领略千年坭兴陶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陶城的景观系统,以“龙”形水系为景观主线,各个景区利用自然山体分别串联于“龙体”的不同位置,形成相互呼应、紧密结合的整体景观体系,对原有生态地形给予了充分的尊重。
结语
千年的文化积淀,滂沱的产业发展,坭兴陶文化产业园将为世界陶艺文化复兴、岭南文化建设,钦州旅游发展,增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2012年,旅游局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围绕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工委管委提出的“建设创新型、现代化、靓丽文明的滨海新区”的总目标,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把旅游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
一、全面整合提升旅游资源,打造以磁山和天马栈桥为代表的现代浪漫文化产业。
的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方面,有优良的山、海、岸、滩、林、泉等资源;人文资源方面,有以民族英雄王懿荣为代表的甲骨文文化、以张裕国际葡萄酒城为代表的葡萄酒文化、以鲁菜发源地三十里堡为代表的鲁菜饮食文化、以“渔灯节”为代表的渔家风俗文化,以磁山温泉为代表的旅游养生文化,和以天马栈桥为代表的现代浪漫产业文化。这些都是打造现代浪漫文化产业的独特资源。近期,我局已经聘请了国内一流的旅游策划公司北京德岸杰旅游顾问策划公司,对我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整体策划,全面提升现有旅游项目的档次,重点围绕“山海情缘”的主题,借助自然景观、传说故事,突出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主题,发掘浪漫元素、渲染浪漫气氛、制造浪漫体验。利用20公里海岸线、5公里黄金河和12平方公里磁山景区,形成山海河浪漫产业带。设计包装包括婚纱影楼、旅游婚庆、婚礼用品、演艺娱乐、登山观海、潜海冲浪、野游垂钓、林间嬉戏、温泉洗浴、室内戏水、山地滑雪、品酒赏宴、小吃品尝、工艺制作和风情小镇等一系列浪漫项目。打造国内最大的婚礼摄影基地、国内最大的婚庆用品展示交易基地、国内最大的旅游婚庆基地。此项工作已向市政府做了汇报,并得到了省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今年我们将完成浪漫产业项目的主体策划和项目设计,为明年全面实施打好基础。
二、加快旅游大项目建设,构筑旅游产业体系。
旅游大项目是旅游业的命脉。近年来,管委十分重视旅游大项目引进和建设,积极构筑的旅游产业体系。去年,投资2.5亿的天马栈桥建成启用,投资6亿元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喜来登国际大酒店业已营业,投资3亿元的磁山温泉项目投入使用。这些项目对旅游服务业的总体发展,起到了较大的示范作用。今年,管委对全区的重大旅游项目又重新进行了梳理,并重新进行了领导分包,加大推进力度,重点加快五大旅游项目建设。1、磁山景区综合开发项目:磁山是的历史文化名山之一,2007年,省级地质公园揭牌开园。近三年,区财政已经投入2亿元,开展了磁山景区的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去年年初,我们请深圳任阳策划与设计公司对2007年的磁山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磁山温泉会馆开业,磁山的登山步道和景区环路全线完工,磁山景区的游客接待能力和旅游热点基本形成,并已接待游客20余万人。今年的磁山开发,管委计划投资1.5亿元,完成地质博物馆装修并开馆、启动仙姑湖改造和磁山绿化美化工程,金河圣水天苑仙水生态区、天马浪漫文化产业区开工,投资50亿的中南集团的旅游开发项目正在进行土地谈判,争取年内开工建设,形成磁山全面开发的格局。2、东方夏威夷室内水上娱乐项目:总投资28亿元,鑫广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建设,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共分四个部分。其中,水上乐园是以夏威夷为主题的全天候综合室内外高档水上娱乐项目,已开工完成桩基工程;五星级万豪度假酒店,主楼37层、客房374间。今年要争取完成水上娱乐部分的主体工程,并启动室内装修和设备安装工程,计划2013年开业。3、张裕葡萄酒城项目:总投资60亿,建设40万吨产能的葡萄酒和白兰地工业园,以及葡萄酒投资酒庄、交易中心、白兰地投资酒庄等。年内,计划40万吨葡萄酒、白兰地工业园完成土建施工,葡萄酒投资酒庄完成土建施工;开工建设葡萄园基地,完成800亩精品葡萄园种植。4、菩叶岛项目:总投资500亿,规划填海7.37平方公里,形成陆域面积6平方公里。工程定位是打造海上国际新城、国际一流的休闲度假岛、国际商务岛、绿色生态岛、国际旅游目的地。该项目已获国家海洋局批准,正在进行专家论证工作,争取年底以前完成招商并启动建设。5、希尔顿酒店项目:总投资6亿元,占地50亩,建筑面积6.2万平米,最高楼高97米,地上26层,客房420间。目前,已与希尔顿酒店签订了管理合同,与日本KKS公司签订了规划设计合同,计划年内完成规划设计,力争年底前动工建设。
三、改造提升景区,推进旅游度假区上档次、上水平。为了全面提升景区的环境质量,打造优美靓丽的滨海景区,管委决定对景区和海防林进行综合改造,并将其确定为本年度的头号建设工程。该项工程,东起夹河口,西至白银河,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改造内容包括海水线以南至防护林所有道路、林地及景观,总投资约14亿元,计划3年完成。目前,我们正在抓紧进行规划设计、林权改革、林地障碍物搬迁、以及施工前准备等前期工作。一期工程,西起南京大街,东至昆仑山路,该地段已经委托美国易道公司进行景观设计及交通系统规划和扩初设计,争取8月底完成规划设计方案,10月份正式开工建设。该项工程的社会关注程度和期待指数都非常高,我们将以务实严谨和科学审慎的态度,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一流的施工和监理队伍,确保以一流的设计和一流的施工,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地完成环境改造工程,使真正成为全区乃至全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巨大的空地被四周红色的砖墙紧紧围了起来,只有大门处的入口可以出入。看守大门的工人说,现在这里并没有在施工,仅有的十几个工人也去别的工地干活了。这是10月7日发生在已开工近6个月的延安东方红广场的一幕。
东方红广场位于延安市枣园镇西北川,毗邻枣园革命旧址和延安干部学院,规划占地170亩,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陕文投” )计划斥资近10亿元,打造集剧院、会议中心、星级影城和城市广场等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消费中心。
除此之外,陕文投计划在陕西境内建设的7大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额就已近500亿元,其中“东方百老汇”西安文艺路演艺基地的投资额就高达180亿元,西安帝陵探秘主题公园也需100亿元,韩城历史文化景区50亿元。陕文投又将如何解决巨额资金需求?
70亿打造红色延安
早在2009年8月,陕文投成立仅两个月后,便和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曲江文投” )一起对延安红色旅游项目进行了考察调研。
当时,陕文投、曲江文投与延安市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拟合力打造延安大型实地精品演出、推进影视项目合作、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和城市文化广场开发建设,着力把延安红色旅游打造成陕西的精品旅游线路。
一年多后,在2010年10月17日举行的第五届西部文博会上,陕文投便与安塞县政府签订了安塞黄土文化园区开发协议。
时代周报记者在黄土风情文化园区入口处的规划展示牌上看到,该园区还将建有山地高尔夫练习场、窑洞主题酒店、民俗步行街等。进入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坐落在山上的一排排整齐的窑洞,转身回望,便是几十米高、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腰鼓山腰鼓。
但蹊跷的是,这些窑洞却大门紧闭,窗户破损,广场周边的广告牌也破败不堪,并无任何施工迹象。“我们正在做配套设施,配套做好了,打算先把窑洞主题酒店运营起来。”延安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延安文投” )副总经理、陕西文化产业(安塞)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安塞文投” )总经理宋天有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
宋天有进一步介绍说,这些窑洞原本是由一个民营企业建好的,但由于自身没有那么大的资金和实力来运营,后来被安塞县收回,与陕文投组建合资公司安塞文投来共同运营开发。2011年,安塞文投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安塞县政府出资2400万元,其中1200万元是以腰鼓山的窑洞等实物出资,陕文投出资2600万元控股。
而对于山地高尔夫练习场以及至今仍未开工的原因,宋天有表示,原来的规划已经不合适了,要重新做规划,可能会分期实施。安塞文投一名高层私下透露,是由于山地高尔夫练习场以及滑雪场等规划,在陕北的黄土高原都不具备可行性。
去年4月6日,陕文投又与延安市签署了《东方红广场项目开发合同》和《延安文化产业园区项目框架协议》,项目总投资额分别为9.7亿、60亿元。
宋天有表示,东方红广场项目目前刚立项,正在办理相关手续,而凤凰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尚未获得国务院批准,目前正处于规划设计阶段,“还没上规划会呢”。
七大园区总投资近500亿元
在延安的70多亿元投资,只是陕文投建设文化园区的很小一部分,仅其在陕西境内建设的七大园区项目,总投资额就近500亿元。
资料显示,陕文投成立于2009年6月,注册资本17.43亿元,其中陕西省财政厅出资4亿元,曲江文投代表西安市曲江新区管委会出资11.43亿元,成为大股东,榆林市和延安市政府各出资1亿元。
陕文投自成立之初,便带着浓厚的曲江文投的影子。曲江文投一位负责人曾将“曲江模式”归纳为“文化+旅游+城市”,通过企业的聚集做大产业集群,做长产业链,培育大集团。具体来说,就是要挖掘土地的文化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国际化手段,通过大项目带动战略,把这种资源通过文化演绎、文化创意的方式,转化为文化产品。
以西安大雁塔广场为例,曲江文投通过大雁塔与唐僧的故事和概念,建起了大雁塔北广场,把文化、休闲和旅游结合起来,引来游客和现金流,继而带动周边土地快速升值,进行开发建设。
据报道,2003年12月31日大雁塔北广场开放,第二天,曲江的所有土地在原有基础上每亩加50万元,而一年后,该地段周围的地价增长了3倍多。
而陕文投目前正处于建设文化园区的阶段。2010年初,其拟投资180亿元打造“东方百老汇”—西安文艺路演艺基地项目。该项目以文艺北路为中心轴线,规划占地1308亩,计划工期5年,融文化项目建设、城市街区改造为一体。
2010年6月23日,陕文投控股的陕西文化产业(韩城)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韩城文投” )注册成立,计划投资50亿元打造“风追司马 韩城历史文化景区”。目前,该文化景区总体规划通过省级审批。
同年10月17日,陕文投又与美国Vision Maker world wide公司签订了投资额为100亿元、融资25亿元的帝王陵探秘主题公园项目协议。西安帝陵探秘主题公园占地约5000亩,计划建造与西安咸阳国际空港、西安高铁站相连接的城市轻轨,配套有酒店、餐饮、大型停车场等设施,计划5年全部建成。
除此之外,今年9月3日,陕文投启动总投资达60亿元的铜川照金香山红色旅游项目的全面建设,同时计划斥资38亿元建设的占地700余亩的陕西文化艺术园区也正在规划设计中。9月13日,延安黄帝文化园区项目总体策划方案已经出炉。
引进民营资本融资
建立完善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经济》:扶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是文化产业司的重要职能之一。投融资对我国的文化产业来说,也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性难题。文化产业司在促进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刘玉珠:文化产业司要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完善产业政策、规范市场秩序,特别是在内容上引导人才的成长,使这个产业规模化、制度化地发展,这是政府重要的职责。
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文化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得到初步缓解。在文化产业投融资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五项工作:
1.这几年,我们先后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银行等建立了部行合作关系,将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优势和政策引导功能与金融机构积极开拓文化产业市场主动性结合,搭建企业与银行机构之间的公共服务渠道。截止2012年4月末,仅部行合作机制框架下,已有97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获得总计210.96亿元银行贷款支持。部行合作的示范影响作用迅速体现,有力地鼓舞了各类银行机构积极拓展文化产业信贷市场的积极性。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止2012年3月末,全国文化产业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累计达到903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8.7%。
2.为进一步鼓励文化企业利用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工具,拓宽融资渠道。2012年3月,文化部联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启动文化企业债券融资试点工作,扩大文化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债务融资工具的规模,切实降低融资成本。截止2012年5月,文化企业债券融资规模达到379.94亿元。2012年6月,华侨城集团成功发行了首支文化企业私募债券。
3.我们科学地引导一批经营稳定、管理成熟的优质文化企业逐步登陆资本市场,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2011年4月,文化部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企业境内上市有关工作的通知》,建设“文化企业境内上市资源储备库”,及时掌握优秀文化企业的上市意愿和进展情况,联合证监会、沪深证券交易所等部门与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文化企业上市培训,积极建立文化企业上市培育、辅导和推荐的机制,为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发行一批”的梯次推荐格局,鼓励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打下基础。
4.促进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风险分担机制。2010年12月,保监会、文化部联合《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保监发[2010]109号),启动保险业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利用保险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的功能,充分化解文化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信用保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文化产业投融资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将有效化解文化产业项目中的运营风险,提高文化企业深入利用金融市场、金融手段的积极性。
5.近年来,我们联合相关部门逐步建立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先后出台《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并与商务部共同制订《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与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九部门共同制订《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全面对接。与此同时,文化部紧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支持,将西部文化产业有关门类纳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争取享受税收等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效推动了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建立。
积极谨慎建设文化产业园区
《经济》: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全国各地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有报道说,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达数万之多,不少人担心文化产业也会出现“一窝蜂”、“”式的发展。设立文化产业园区的目的是什么?该怎么看待设立文化产业园区问题?
刘玉珠:虽然这个数据的准确性令人怀疑,但我认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要突出特色,不能盲目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主要的作用是:我们想通过文化园区或一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使文化产业的聚集度提高,使一些有发展潜力的文化项目能够得到很好的孵化,实现产业化。同时,在文化发展内容上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在文化项目建设上能使人才尽快地成长起来,这对丰富人们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都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文化产业;融资平台;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文化产业地方融资平台现状分析
(一)文化产业融资现状
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国文化产业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据统计,当人均GDP于2020年达到3,000美元时,恩格尔系数30%,我国居民文化需求在个人消费中应占23%,对应的市场需求量为42,400亿元。要满足居民巨大的文化需求,政府必须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到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面对地方政府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冲动,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文化产业金融领域的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对文化产业金融介入较早,针对文化产业的特性相应做出了一系列的金融创新,如收入质押、政府产业基金、资本上市、版权信托等,但文化企业在实际中并没有运用自如。
(二)地方融资平台介入文化产业分析
国家的《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推动文化产业国民经济的深度融合指明了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具体要求,随着发展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地方政府平台公司逐步深度介入到文化领域建设,融资平台介入文化产业主要是通过对文化产业相关项目的融资行为,来实现政府发展当地文化产业经济的目的。融资平台对文化产业项目的资金投入,有利于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氛围。比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介入方式就是项目由融资平台计划建设,银行在建设过程中根据项目需求将贷款发放给地方融资平台。公开招标项目施工承包商进行开发建设,建成后的文化产业项目主要以固定资产为主,构成体现当地特色的文化经营实体,最后由地方政府收购或自主经营。
二、文化产业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点
(一)地方融资平台性风险
一是地方融资平台融资规模过大、运行不规范等问题。文化产业项目的规模通常都很大,是覆盖一个区域甚至省区的规划设计,由于投入过大导致平台负债率过高,而项目的低效益削弱了平台的偿债能力。二是金融风险高度集中在商业银行。目前,银行贷款是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的主要方式,平台融资增长速度较快,并且占其银行贷款总额的比例较高。为了保证已启动的文化产业项目资金链,未来地方融资平台仍需要继续向商业银行借债。
(二)文化产业自身风险
一是文化产为投资方式不合理。虽然我国政府近年通过财政拨款和多项文化经济优惠政策给予了文化产业发展以很大支持,但对一些文化产业或项目的资金投入仍然采取事业型投入方式,并非市场化投资方式。二是文化投资效益的因素制约。个人投资者只对投入少、收效大、周期短的项目感兴趣,而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周期比较长,融资平台基于对投资回报的考虑,因而投资重点会有所不同。三是文化产业融资体制不健全。文化产业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公益事业而由政府财政包办,这种体制使得文化产业投资渠道过于单一,形成重投入而轻产出的弊病,许多重大的文化基础设施由于缺乏资金而建设滞后,导致文化产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三)文化产业项目风险
一是合规性风险。融资平台项目由于涉及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延伸,其合规性受法规制度、历史传承、文化习俗等的影响,缺乏一个明确的规则化判断。二是预期收益风险。由于文化产业的综合效益无法准确量化,其深层次意义更多地是从人类精神上的一种内在影响,项目的预期经济收益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三是项目担保风险。文化产业项目的平台融资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出资支持,由于部分项目用地、环评等手续难以及时落实,给银行贷款的还款来源带来风险。
三、商业银行的风险应对措施
(一)加强融资平台贷款的清理整顿
一是全面测算各地政府的财政偿还能力,合理确定文化产业贷款规模和新增贷款总量,防止融资平台负债总量规模的盲目膨胀。二是多管齐下,强化融资平台贷款还款来源,有效保障资产安全,确保贷款风险处在可控范围之内。三是借鉴先进银行同行经验,探索新的贷款模式。商业银行可以对融资平台的文化产业贷款进行证券化,借助于债券市场来解决巨额的存量平台贷款问题,并逐步建立一套适合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文化项目的融资机制。
(二)加强文化产业项目贷款管理
要根据项目未来效益的科学测算,合理确定文化产业授信策略。对于建成后文化产业项目运营收益实现的,及时制定详细的还款计划,规定还款周期、期限、额度与相关限制规定,及时回流正常经营性收入贷款。银行可以凭借自身雄厚的管理与科技资源向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提供可行性的帮助,以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并能在未来的项目成功经营收益中实现持续现金流。
(三)甄选优质文化园区贷款项目
近年来,各地区文化主题公园等文化产业建设的相关融资需求明显增多。商业银行应尽可能对项目进行优中选优,在保证贷款安全性的前提下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选择项目的依据主要是:项目是否具有商业可行性,项目是否合规,项目效益是否有可靠保障。收益性方面,商业银行对项目应适当提高利率以及其他收益。在文化产业融资平台项目贷款上,商业银行应坚持专项监控、市场主导、增加缓释、协同推进的原则,及时调险应对措施,坚持有进有退的差异化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家存,王玉瑛.透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现状及风险[J].中国集体经济,2012(12).
[2]彭海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4).
关键词:传统艺术元素、文化产业园、 建筑创作、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相关研究背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在传统文化中,包括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元素(如图1),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诸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文房四宝、剪纸、中国瓷器、国画、石狮、风筝、如意纹、唐装、筷子、汉字、太极、八卦等传统艺术元素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设计领域,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似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能够唤醒个人与民族的记忆,给人以无比的震撼和无穷的联想。
在传统文化广泛应用于设计领域的大背景下,关于提取传统艺术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园在我国各地大量出现,其新的类型与形式也不断涌现,但传统艺术元素在其中的应用方式还较为单一,已不能满足人们新的视觉要求。本篇论文着重探讨传统艺术元素的应用与文化产业园区建筑的相互关系,得出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建筑中的应用原则和方法。
二、国内研究领域现状分析
自从西方建筑思潮进入中国开始,中国的建筑师就从未停止寻求建筑中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道路,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这始终是中国建筑学界的一个热点。本文根据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将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关于传统艺术元素应用方面的研究
传统艺术元素是指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的标示,是将地域性的传统文化在艺术上的一种提炼和归纳。它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域、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历史及传统文化的回忆和演练发挥有重要内涵意义。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灿烂、丰富而厚重,我国传统艺术元素种类丰富,其中包括种类繁多的民间工艺、形式多样的建筑园林艺术、多姿多彩的民俗艺术等。本文将文献中收集到的我国传统艺术元素进行整理,分为建筑园林类、图案纹样类、器物类、文化类、民俗类等五大类(如附表1)。
现今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正在逐步提高,应用传统艺术元素所做的优秀设计也不断涌现,在现代设计中运用传统艺术元素的隐喻象征手法已成为主要的设计手法。国内学术界关于传统艺术元素方面的研究开展得较为充分,并已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传统艺术元素应用的方式与原则也分为注重创新、注重挖掘文化内涵、注重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三个方面,分述如下:
1.1 传统艺术元素创新性应用的研究
罗显怡从传统元素的时尚演绎的角度出发,指出在应用传统元素时必须对其进行创新,将传统的设计语言渗透到现代的设计之中,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试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能够唤醒个人的记忆与民族的记忆,进而体现出某个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罗显怡,2011)。
鉴于中国风格被误认为等同于传统元素的拼接,费飞指出中国设计需要中国风格,但对传统元素的应用不能脱离设计的实用功能、必须注重设计的科学性、需要传承传统文化精神、需要创新(费飞,2011)。 邱岚指出在现代设计中再现“传统”元素,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的盲目复古和仿古,而是利用现代的手法和传统美学尺度,对传统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设计出的作品是充满时代感的,并且能够体现出现阶段的思想和技术水平(邱岚,2011)。
1.2 对传统艺术元素文化内涵挖掘的研究
通过对大量实例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对比,杨巍指出在现代建筑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人文观念的应用;2.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设计的应用;3. 中国传统建筑符号的运用。同时他强调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不是停留在表面效果追求形似,,而是讲求神似的追求意境。以现代化的设计手法,以“取其形,延其义,传其神”为原则,将这些传统设计元素加以提炼和简化,恰如其分的运用,就可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渗透出一股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风味,让现代建筑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更加完美的结合,并得到提高和升华,创造出现代、简洁、舒适而又能体现中国主义精神和意境的现代建筑风格,形成一种新的而又适合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中式建筑设计(杨巍,2009)。
1.3 传统元素与技术结合的研究
戴斐指出用当念来整合传统艺术元素,是实现设计古今融合或传统风格当代转化的关键,即在文化内涵和审美法则上遵循传统,在设计手法和材料配置上现代化。各种具典型文化内涵的传统图形纹饰,,至今仍有积极的实用意义,可结合当代技术与工艺对这些传统符号进行抽象、简化、嫁接等艺术加工,在形式和寓意上予以延伸与拓展(戴斐,2009)。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朵云轩艺术中心与上海京剧院迁建工程”的项目设计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在中国风大热的今天,中国元素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视觉设计中。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是对传统的再复制做纯粹的中式风格,还是将中国元素与传统符号以现代的手法与现代的材料表现出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邵隽指出“朵云轩艺术中心与上海京剧院迁建工程” 项目虽没有直接复制这些传统的中国元素建筑符号,但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立面造型以及设计理念,都无处不体现了“国粹园”这一主题。将中国元素与传统符号以现代的手法表现,给人豁然开朗的印象(邵隽,2010)。
2、文化产业园区建筑方面的研究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业的行业。随着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大力度扶持,我国的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产业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各地不断涌现出一批知名的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模式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尤其以传统艺术元素在园区建筑中应用方式的创新最为突出。
王彦辉从文化产业园中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认为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对传统建筑形式要素的提炼与转化(浅层表达),更体现在对传统建筑所蕴涵的内在文化精髓的挖掘与传承(深层表达),在具体设计中,这两个层面应当是并重的(王彦辉,2008)。尹杰在其论文中分析了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模式,描述该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思路和发展现状,分析园区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危险与机遇,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与对策,同时探索产业复合型发展模式的得与失,为其他文化产业园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借鉴示范作用(尹杰,2010)。乔峰以河洛文化产业园的规划目标定位为例,对其整体的场地布局、功能分区及景观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总结,并结合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框架,提出了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自然的景观构建模式,针对城市自然遗留地景观保护与发展的融合,提倡人与自然的共生,促进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乔峰,2011)。郭洋和张清以上海发展较成熟的创意产业园M50为例,采用使用后评价(POE)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自由访谈和量化分析的方法,对产业园内外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尝试提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设计建议,为今后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郭洋、张清,2010)。
三、对相关研究进展的评述和展望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关于提取传统艺术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研究与日俱增。但由于文化产业园在我国起步较晚,现有国内关于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区建筑中应用的论文和资料较少,且大多停留在对设计作品的评述上,并无定量化的建成效果评价, 表现为研究内容和方法单一、研究指导意义不强、研究完整性与系统性不足、研究方法上存在局限性等几个方面。研究多以感性方面的定性描述为主,未能引入其他学科领域的科学定量的方法和研究体系,使得研究成果无法摆脱表象式的描述。
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建筑中应用的相关研究正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从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总结中可得出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区建筑中的应用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传统艺术元素的应用缺乏创新性、对传统艺术元素的内涵挖掘缺乏深度、不注重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传统艺术元素应用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等。此外现有研究多以现象描述为主,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研究。所以未来的研究还需从应用方式的角度做进一步的探讨。
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区建筑中的应用,应取其形与意,正确地把握传统艺术元素应用的手法,合理的利用文化产业园中的“文化性”特征,对传统艺术元素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的形成与发张形成正确理解,将会为传统艺术元素与文化产业园建筑的融合提供一种策略,及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罗显怡.变“土”为“洋”——传统元素的时尚演绎[J].生态经济.2011(06)
[2]王玉萌.传统元素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1(07)
[3]薛黎静.传统装饰元素“云纹”在酒店设计中的运用 [J].环境艺术.2011(07)
[4]邱岚.回归传统——浅谈现代设计新趋势 [J].安徽建筑.2011(05)
[5]李广雯.环境艺术中传统造型元素应用研究 [D].重庆大学.2010
[6]邵隽.浅谈中国元素在建筑设计中运用 [J].科技信息.2010
[7]尹杰.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 [D].苏州大学.2011
[8]全宁. 传统与创新——浅析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与现代图形设计的融合[J].艺术与理论.2008
[9]秦亚平.探析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整合 [J].深圳大学学报.2011(09)
盘点――文化积淀着实深厚
禹州历史悠久,丰富的文化遗存和积淀奠定了禹州颇具潜能的文脉基础。一是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禹州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是一座具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在阳翟建都,使禹州成为中国最早的都邑,享有“华夏第一都”之誉。瓦店、吴湾、阎寨遗址的成功发掘,成为禹州“夏文化”的有力佐证。宋钧官窑遗址、神后古瓷窑遗址、钧瓷一条街、禹州钧陶城和怀帮会馆、药王祠、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等,彰显着禹州辉煌、连绵的“钧瓷文化”、“中药文化”。画圣祠、画碑林苑、吴道子画会展示着禹州独特的“画圣文化”。二是群星荟萃的名人文化。禹州人才辈出,相继孕育出了先秦法家韩非子,秦代杂家鼻祖吕不韦,西汉政治家张良、改革家晁错、史学家褚少孙,东汉行书鼻祖刘德升、曹魏谋臣郭嘉,东晋政治家褚子,唐代书坛大家褚遂良、百代画圣吴道子,明代五朝元老马文升,清代重修《禹州志》的王聿修等贤达名流。三是脍炙人口的传说典故文化。有上古黄帝的传说,巢父、许由的传说,夏禹的传说,张良的传说,钧瓷的传说,吴道子的传说等,此外,夏启大飨诸侯于钧台、少康中兴、成汤灭夏、狄人破栎、金元三峰山大战、李自成克禹州、捻军据禹、蒋冯阎大战等,也在禹州留下动人的历史典故。四是星罗棋布的古迹名胜文化。境内已查明各类有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达70余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13处,许昌市级10处;各类古文化遗址23处,古冶金和古瓷窑遗址148处,古建筑100余处,古墓葬200余处。五是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窑变著称的钧瓷艺术和剪纸、农民画、葫芦烙画、刺绣、泥塑、布老虎、民间灯艺等。
传承――强力实施文化带动战略
(一)逐渐完善文化设施。随着经济发展,禹州市逐步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投资370万元建立新广播电视发射塔;投资100多万元开通MMDS微波传输系统,建成有线电视站20个,实现广播和有线电视的全覆盖和村村通;投资127万元,修建电影院广场、影剧院广场;成立画圣吴道子书画院、吴道子艺术研究院、吴道子画廊等。尤其是近年来,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1999年10月,市图书馆成为许昌市范围内唯一一家“国家二级图书馆”;图书发行网点覆盖全市26个乡镇(办),经营品种达12000种;市中心LED全彩户外电子显示屏为活跃和丰富城市居民文化生活增添了一道亮点;颍河游园、滨河游园、颍夏广场、影剧院广场等一批绿化广场设施逐步齐全;市图书馆新馆、科技文化中心、体育馆、少年宫等一批规模大、品位高的文化基础设施正在筹建,博物馆建设已列入重点工程项目。同时,对古钧台、禹王锁蛟井、钧官窑遗址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和维修。
(二)不断夯实文化产业基础。近年来,禹州市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文化产业基础进一步加强,产业规模进一步膨胀,由不同文化领域的市场――图书报刊、广播影视、戏曲表演、电子音像、网络文化等构筑的一体化的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类经营性文化单位达500余家,市豫剧团、市图书馆、禹州电视台等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文学艺术领域创作出了文学作品《河南民间文学集成・禹州故事卷》、《禹州历史名人胜迹》、《大禹的传说》,豫剧《少年英魂》、《颍河骄子》、《青山情》,剪纸《麒麟送子》、《千蝶图》、《图》、《献给母亲的爱》以及《禹州市志》、《禹州年鉴》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影响较大的文艺精品。文化产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势头。
(三)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禹州市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内部改革,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抓经营性文化单位的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发挥市场机制对文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解放了文化艺术生产力,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市图书馆、文化馆、新华书店大力推进劳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激发了内在活力,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市电影公司改制工作已纳入2005年全市改制重点单位序列。市豫剧团拓宽经营思路,大力推行以文养文、文企联姻,先后组建了盘鼓队,开办了戏曲茶座,举办了一系列小型营业性演出和各类庆典演出,并与市大涧工贸实业有限公司联手,取得了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金奖第一名,并成功筹办第八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使剧团逐步走上了良性的发展轨道。
(四)积极组织大型文化活动。2002年以来,禹州市成功举办了药王孙思邈国际医药文化节、钧瓷文化周及禹州市农民文化艺术节、禹州杯全国豫剧票友(戏迷)大奖赛、方山恳亲溯源大会、第八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等多项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此外,颇具地方特色的灯节群众文化活动一年胜过一年,竹马、旱船、高跷、秧歌等内容鲜活的民间艺术表演以及灯谜晚会、风筝放飞、象棋等一系列文体活动,较好地满足了各层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需求。
聚焦――文化资源有待整合
近年来,禹州市的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总的看来,禹州的整体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资源整合利用不够,文化资源的优势尚未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一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缺乏深入研究和发掘利用,没有很好地将文化资源融贯于塑造城市的特色中,使禹州的城市形象不够鲜明。二是对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管理和整体开发利用做得不够,在景区建设中对文化内涵表现的完整性、系统性重视不够。三是大型文体场馆、标志性文化建筑少,演出场所少,社会娱乐场所欠缺。四是文化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规模,总体上处于小规模的粗放经营阶段,投资渠道单一。五是城市建设的文化基调不够清晰,对文化品位和地方特色考虑不多,成片建设还没有纳入文化范畴。
彰显――张扬文化力
增强经济竞争力
(一)提高对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要制定和完善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坚持以城市文化整体发展为前提,以提升城市文化品味为重点,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为关键,振兴禹州地方文化,促进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要加强对禹州文化特色的研究,深入探讨如何开发利用独有的文化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问题。要把文化建设融入城市总体发展中,在文化标志、文化形象、文化氛围、文化特色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在城市建设、经济建设、文化事业发展方面凸显地方文化特色。
(二)融注人文特色,提高城市建设品位。一是城市规划设计注重提炼特色。把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把功能性与审美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增量,提高城市设计和建设的文化品位。宏观上,总体把握城市形态规划,融进文化因素,注重景观视野和城市特色的保护,突出城市鲜明的个性和地方文化特色。中观上,在城市街区、建筑群、大型景观以及道路交通的规划设计工作中,重视整体设计,统一风格,构成城市市容文化景观。微观上,严格质量,讲求当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呼应,讲求街市、广场、高层建筑、楼台亭榭的艺术品位,呈现审美观念和审美特色。二是城市建设注重文化品位。要重视和加强人文景观建设,在与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上,讲求造型优美有特色,展现地方风格。要注重营造艺术化的生存环境,重视园林、雕塑、建筑小品在景观中的作用,注意注入艺术性和文化含量,讲究整体协调和有序搭配,起到“文化之眼”和“画龙点睛”的功效,凸现禹州空间的文化含量和文化特色,构建禹州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外观特色。三是善待城市文化资源。要处理好旧城改造与传统保护的矛盾,把珍贵的历史文化符号和质素作为积极构件融入新建设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物、场所以及历史性建筑、街区、地段,保持其传统风貌,重点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一批代表禹州历史文化的文物建筑和优秀历史建筑。
(三)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一是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把兴建一批规模大、功能全、品位高的文娱、体育等文化设施融入城市发展规划中,并逐步配套完善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娱乐场所,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文化设施落后状况。二是积极举办大型节庆文化活动。继续办好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药交会、钧瓷文化周、画圣艺术节等,争取举办全国性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三是增强文化保护意识。切实做好文物古迹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走综合利用与保护一体化之路。搞好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开发戏曲、民间工艺等艺术资源。
(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创新文化体制,放开文化发展市场。政府要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文化企业单位要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要改革文化投资体制,允许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生产、经营文化产品,逐步形成政府、集体、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体制并存的文化发展格局。要发展一批文化产业项目,组建若干文化产业集团,形成规模优势。要积极争取承办、举办全省性和全国性经贸洽谈会、文物珍品展、钧瓷精品展等会展活动,把更多的人吸引到禹州来,提升禹州的文化地位。
1周边功能空间分析
厂区周边的城市功空间以居住、商业、文化教育、及城市公共空间为主。其中,居住空间是基地周边城市功能的主导空间,厂区的四面分布着职工家属院、高档小区和普通住宅楼;商业空间占据次要位置,主要为临街商业、餐饮、旅馆、以及大型的商业综合体、商业街。文化教育空间主要为分布在基地周边的中小学以及位于厂区南侧的钟山学院。而由城市地铁交通线路来看,厂区处于主城区多所大学以及仙林大学城的中端。基地周边的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有中山陵风景区、栖霞山风景区以及若干城市公园。在设计中应考虑对城市功能空间进行合理的补充和衔结,在重塑工业区自身活力的同时与周边的城市功能和谐共存。
2周边活动人群分析
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发现基地周围的人群以城市居民和学生为主。与厂区联系最为密切的是其家属院,该住宅区60岁以上老年居民所占比例较大,其活动多在小区内部,行为方式单一,消费水平较低;另一类居民为消费水平较高,日常活动范围集中在现代商业区的上班族。而学生则分为走读和住宿两类,调研中发现这类人群在基地周边活动的频率较低,他们更倾向于去大型的商业综合体周边。针对这些使用人群的实际情况,在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对中老年活动需求的关怀、低消费人群改善生活品质的要求同时具备对高消费人群及学生的吸引力。
3改造再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对南京煤矿机械厂的改造分别从片区层面、社区层面、以及厂区本体层面做swot分析。由结果可得,南京煤矿机械厂具有较高的改造再利用价值,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定位改造模式和具体设计手法的问题。
4以文化产业为发展模式的功能定位
通过以上分析,设计中将文化产业为主与城市公共空间为辅的模式作为南京煤矿机械厂功能置换的目标。人们对物质追求日益膨胀的今日,精神文化的缺失越发严重,在马群这个位于仙林大学城和明故宫周边大学老校区中间的基地创建城市片区的文化新地标,让其成为服务于学生及周边市民的文化产业。美国现代哲学家兼规划大师路易斯•芒福德和加拿大城市规划批评家雅可布斯认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和改造文化,这大约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的使命”。将这一定义引申到旧工业建筑中,把作为城市工业文化物质载体的旧工业厂房作为新的容器去承载、流传、改造文化,使其获得文化上的升华。将书作为主题,创建以“学术、文化沙龙、电影、音乐、创意、生活”为一体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为读者搭建一座可供开放、探讨、分享的公共性平台。同时,采取社区活动中心这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模式作为补充,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休闲、活动的场所,让废弃的工业区重新获得场所的认同感。
5改造功能构成
根据上述的功能定位,厂区功能构成应包括:以书为主题的文化产业的基本功能需求、“以商养文”的售卖及互动体验的功能需求、社区文体活动的功能需求同时应考虑工业设备展示及维护的功能需求。
6重要改造对象的确定
通过对现存旧工业厂房五图,即建筑的年代、质量、结构、风貌、功能的绘制分析筛选出厂区中具有改造价值的旧厂房。根据评分的高低,将一些综合价值(历史价值、艺术审美价、经济利用价值等)较低的建筑予以拆除重建,而综合价值较高的旧厂房则作为改造的对象进行再设计,介于两者之间的视情况采取局部保留结构或墙体片段整体进行改造的措施。
二南京煤矿机械厂旧改造设计方案
1厂区总体改造思路
在总平面布局上保留原有厂房的肌理及轴线关系,中轴线上的建筑几乎完整保留,只拆除了设备维修车间,新建建筑仍旧延续元原来的轴线关系和建筑肌理特征,并以点状的形式分布于基地的四周。在厂区北端增大了进深,设计成入口广场,基地东侧空地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形成分散布置有机联系的趣味广场,同时区分道路交通系统。景观节点主要分布在书店街一侧,采用模数化的方格围成的院落空间形成大大小小的景观节点,以步行街的形式串联各个小广场,联通景观节点。基地内交通流线分车流及人流,车行流线沿用厂区内原有的车行道,人行流线主要集中于厂区东侧的步行街及广场。同时弱化厂区边界,以绿地的形式代替围墙环绕厂区,将其作为城市开放空间融入到片区肌理。
2单体的改造设计
对保留工业厂房的使用空间进行重组。针对厂房室内大空间的特点,采用水平及竖向划分相结合的方法,创造出亲人尺度的新空间感受。厂区中的大多数厂房因年久失修都出现了门窗破损和墙体局部缺失塌陷的症状,在设计中,应着重考虑破损的门窗的改造再设计,使其能适应新的使用功能,同时兼顾原厂房的风格特征,使其获得统一风貌的同时区分不同功能空间的外部造型特征。新增体量———“书街”:厂区东侧中端部分原是职工宿舍和办公室,建筑形式以单层两坡顶建筑为主,现状保存质量较差,多出现墙体塌陷、屋面层破损的情况,类似棚户。在设计中,将这片区域改造价值较低的旧厂房进行拆除,代替以“书街”的形式。所谓“书街”,即以图书的售卖阅览为主题的街,采用8x8的模数形成中庭式围合的九宫格建筑群形态,在步行街上按一定的韵律排布。建筑外形似构筑物,与西侧老厂房的高大体量形成对比,同时达到烘托厂区工业文化气息的目的。
三结语
在城市发展与产业革新的影响下,以旧工业厂区改造为文化产业园的开发策略为研究基础,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众多角度来分析改造开发的途径。文章以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的纺织城艺术区为例,对纺织城艺术区的有关实践思路和方法、经验与教训进行剖析和总结,以便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旧工业遗产改造模式文化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对旧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缺少“因地制宜”理论分析,尚未构建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开发体系。尤其是在对旧工业废弃厂房等改造为文化产业园的空间改造再利用实践中,对国外旧工业厂区改造模式一味的生搬硬套的“照猫画虎”,盲目跟从,磨灭了自己特有的个性和特色。
一、项目概况
西安市纺织城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作为当时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纺织业发展核心基地,这里的经济繁华和人口稠密,曾被人们形象的称为“西北的小上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上世纪90您带起,西安纺织城纺织工业也开始慢慢没落。
西安纺织城艺术区是由位于西安市东郊纺织城原唐华一印厂旧址改建而成。2007年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艺术界多名艺术家的自发带动下西安纺织城艺术区正式成立。从此,一大批艺术家和文化产业开始入驻园区,他们带着梦想和热情来到这里,梦想给纺织城一个华丽的变身,梦想着把纺织城打造成像“北京的798”、“上海的莫干山50号”……
二、现状分析
2012年初当笔者走进西安纺织城艺术区,当初车水马龙、欣欣向荣的景象已不再有,映入眼帘的是物是人非、凄凉没落、奄奄一息的纺织城艺术区。园区内原有的工业建筑拆建严重,很多建筑上圆圈白灰写着拆字。人去楼空,艺术群体或艺术家已寥寥无几,交通组织混乱,基础服务设施欠缺,厂区绿化不成体系,整体环境脏乱差,一眼望去死气沉沉。如果不是看到入口建筑上的名称标识,谁又能想到这就是西安纺织城艺术区呢?
这样的现状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之前它的开始是正确的吗?作为西北重镇它能像北京、上海发达的一线城市那样红红火火发展他们的城市旧厂区改造后的文化产业园吗?为何它的生命没有发展就面临凋零。
发展分析
(一)机遇与挑战
从2007年西安市纺织城艺术区创办成立到今天,它已风风雨雨走过了自己的六年历程。在当时有许多有利因素为纺织城艺术区的成立提供了一个大好的发展环境。
1、当时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立一片热潮,像北京的798艺术区以及上海的莫干山50号等艺术区在国内都已久负盛名,分析对比它们所在的旧厂区的前身可以说和曾经辉煌纺织城工业区有很多相同之处。它们的成功为纺织城艺术区的成立可以说是提供了经验借鉴,同时也是很好的榜样。
2、西安不但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知名的大专院校、还有有潮气蓬勃的学生和艺术工作者·····所以不管是在古老的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新颖文化艺术等方面,都为纺织城艺术区的发展提供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优质的内外部条件。
3、西安市纺织城艺术区坐落于于灞桥区纺织城原唐华一印厂旧址,可以说是纺织城是灞桥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综合考虑西安市纺织城的现状以及城市规划的发展,纺织城需要这么一个地方记录西安的纺织工业历史和文化,同时也需要引进外界文化元素去改变和提升纺织城的整体文化脉络。改变现在人们对纺织城旧工业区一贯的印象。纺织城艺术区的成立可以说是在西安市灞桥区经济文化大规划背下景发展成立的,还有市、区两级政府的很多行政决策也为纺织城艺术区的成立提供了政策的支持。
总结来看,当时随着自身的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促使,为纺织城艺术区的建成提供了充足的建设理由。同时也在人们心目中绘制了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图。但是今天的纺织城艺术区却远远没有达到大家所期盼的的场景,相信大家都不想看着纺织城艺术区就这样萧条下去,一步步的走向凋零。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纺织城艺术区的萧条景象呢?
(二)开发设想
其一,从自身特色分析,纺织城艺术区的建成是在全国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一片浪潮中建成的,最初的想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过多的模仿、复制别人已经拥有的东西,没有发掘自己的特色和个性,盲目的跟从,导致所依托载体的价值元素被完全的忽略掉了。虽然有现代创意文化产业的支撑,但是原有纺织工业文化和旧工业厂区的老味道并不突出。
解决方案:注重对原有厂区建筑的保护再利用原则,保护具有开发价值的建筑、场景及旧工业机器的“原本”特色,做足纺织业旧工业厂区的味道。让创意艺术与纺织业有机巧妙结合,做大其纺织业旧厂区载体的文化特色,让旧纺织工业与创意艺术在忽远忽近的距离中发掘自身的特色。
其二,从文化层面分析,西安作为十三朝的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是西北地区各大高校积聚的大学城,浓郁的文化氛围是不缺少的,但是在纺织城艺术区的发展区上却并没有表现出人们所预期的文化优势。原因有二,其一,内陆城市的创意文化产业在和世界接轨的步伐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相比稍逊。创意文化艺术区的传播影响范围远不如现代化大都市的北京、上海。其二,作为文化古都,人们陶醉于其千年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忽略了以工业文化为载体的新的创意文化艺术区。
解决方案: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其地域文化知名度。换句话说也就是做好广告宣传工作。为什么?广告的定义可以告诉我们答案:“广告者就是把想要购买财货或劳务的人,或者为了对企业、商标等采取善意的行为,或是其保持好感,向特定的大众告知,或予以影响为目的,将讯息用视觉或语言向他们所作的活动。[ 《广告学原理》樊志育 注 上海人民出版社]”因此说当纺织城艺术区作为新的地域文化产生后,广告宣传的影响效应是不可忽视的。可以依托西安市作为全国乃至全球著名的历史文化旅游城市的载体平台,巧妙融入做大宣传,吸引大众的好奇,提高大众的认知度和心理的认同感。努力打造西安的另一张城市名片——纺织城艺术区,丰富西安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就像兵马俑、大雁塔一样代表陕西、代表西安,被世人所熟知。
其三,从产业模式分析。今天的纺织城艺术区产业模式还停滞于其自发的形成阶段,历经六年的产业开发其模式没有实质性进展,主要还是由从事艺术、设计等创意产业的工作者自行租赁闲置的旧工业建筑并对其加以改造,进行以创意为核心的各类创造性活动的自发性开发模式,开发模式滞后严重阻碍了纺织城艺术区的发展壮大。
解决方案:产业开发模式的革新。当自发的产业开发模式不能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时,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发模式——集中式开发将会为纺织城艺术区的生命注入了新的血液。当资金雄厚的企业、开发商进军产业园区后,园区的土地置换和项目开发重组都会有一个前瞻性的规划设计,这为园区的空间环境优化和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提供了保障。为纺织城艺术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运作环境。
四、结论
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不仅需要自身文化价值的支撑,同样也需要环境氛围的依托,旧厂区改造的文化产业园区不仅在空间结构上为文化产业的多样性提供了活动空间,同时旧工业厂区作为文化产业的载体自身的文化特色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锦上添花。可以说文化产业和旧工业厂改造再利用发展模式的结合,是旧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开发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是一种双赢的开发模式。只要我们把旧工业厂区改造再利用涉及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众多因素的相互协调综合开发,对于一个区域的经济转型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瑞珠,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和规划[M].台湾:淑馨出版社,1993
[2]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与国内法规选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3]邵甬,法国建筑·城市·景观遗产保护欲价值重现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4]王,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研究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5]胡小武,创意经济时代与城市新机遇[J].城市问题,200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