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1:33:16
导语:在文化产业发展机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湖南演艺文化产业 机遇 挑战
湖南是一个文化大省、演艺大省,湖南的演艺市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力量强大。近年来,湖南省以“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等为代表的“文化湘军”异军突起,享誉全国。张家界的旅游演艺产业,以《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为代表的山水实景演出,使湖南的演艺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长沙经常德、张家界到凤凰的文娱演艺走廊已逐渐形成。湖南完全有条件、有基础,更大规模、更快速度、更好效益地发展演艺文化产业。因此,湖南演艺文化产业在新形势下,应该顺应时展需求、加快演艺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推进演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一、进行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湖南演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包括文艺院团,以及不同级别与形式的演艺团体。长期以来,这些文艺团体都是事业编制,其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并没有打破传统体制格局,去面向市场、与市场接轨。因此,湖南的这些文艺团体在近年的经济收益上,还存在很大缺口。体制的障碍、机制的僵化,必然会导致文艺团体发展的速度而停滞不前。这些困境的出现,是文艺团体适时进行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首先,创新体制、与市场接轨,文艺团体的存在价值与社会定位与市场环境的需求与认可密不可分。开发市场、占领市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主体定位,进行文艺团体的积极转型,是我省的演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基础;其次,解放思想、合理安排人员流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革中,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刺激与调动内部人员勇闯市场的决心和斗志,让内部人员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全面进行人员的优化组合。
二、服务群众,为群众带来健康、新式的“文艺大餐”
目前,许多文艺团体之所以走入困境、陷入僵局,是因为与市场脱节、与群众需求脱节严重。可以说,“墨守成规”的生存方式不利于文艺团体的长久、持续发展。离开市场、离开群众的需求,终归会被市场淘汰、被社会淘汰,导致萎缩甚至消亡。比如,湖南湘剧剧团、地方花鼓剧团这些戏剧团体单位,在市场的洪流中,目前大部分经营状态不甚理想。这些优秀的传统剧种如何才能生存与延续、发展下去?只有从市场中获取生存的理念,关注群众的审美需求,对传统剧目进行改良,面对市场,接受市场的挑战。另外,市歌舞剧团、省歌舞剧团等演出团体,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为湖南听众带来了许多的精神“大餐”和音乐“盛宴”。如今,这些单位在继续推广高雅音乐与古典音乐的道路上,遇到一些阻碍和挫折,上座率往往不高。那么,对于古典音乐这个普通消费者在精神感受和思想接收上相对陌生和“艰涩”的表演方式,我们怎样传承其思想精髓,让音乐的灵魂真正深入人心?我想,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倾听民众的心声,知道和了解民众的真实所需,对古典作品的表现方式从民众相对熟知的角度入手,以更接地气、由浅入深的方式让民众接受古典音乐、了解古典音乐、喜欢古典音乐,才能真正走出古典音乐的困境,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三、关注作品革新,保护优秀人才
首先,作品是表演艺术的灵魂。一部优秀的作品可以流芳百世、长演不衰。只有不断推出、创作出优秀的好作品,获得市场的认可与观众的喜爱,才能保持竞争的优势。好作品的标准是什么?即不应该是“曲意奉承”、粗制滥造、没有任何艺术品格与艺术修养的所谓市场“产品”,也不应该是“曲高和寡”、“孤芳自赏”的所谓“高雅”艺术。好的艺术作品应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精华提炼与浓缩。因此,好的作品在价值取向上,应该是把审美功能与现实功能相结合,用专业、精良的艺术品质,以锐利、准确、创新的社会洞察力,能够反映民众心声、打动人心的优秀作品。
其次,人才的保护与培养非常重要。一个完善的演出团体,必须要有完善的人才队伍,包括演出人才、销售人才、策划人才、管理人才,等等。其中,演出人才是人才队伍的核心力量。目前,演出人才的流失与匮乏是两大问题。问题的产生,由多种原因造成。比如,对传统表演技艺的陌生与排斥,不愿意传承、学习;还有经济效益的不理想,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让一些传统的演艺人员纷纷转行,投向其他行业等。面对这些问题,保护好现有人才尤为重要。就保护机制而言,从政府相关政策的倾斜,到演艺团体内部的协调与合理安排,在保障演出人才的基本权益的基础上,以相配套的措施和方案吸引和调动演出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艺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也非常重要。人才的延续与发展,培养工作不可或缺。因此,通过教育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演艺单位可以与相关的学校联手,进行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工作。
四、建立保障机制,做好服务工作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道路上,给予政策扶持和大力保障。从政府的职能角度出发,国有演艺单位在进行改制后,依然受到相关财政的支持与配套政策的扶持。但是,其投入的方式应该发生改变,由之前的单一“养人”改变为“为人办事”。具体而言,即让演艺团体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市场主体。政府的职能在于制定政策、加强管理、搞好服务、把握方向,为演出团队创造好的条件,营造好的环境。这种宏观操控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激活产业内部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与建立,能够更好地服务市场的需求,进入正常的运作轨道。同时,作为各项职能部门,自上而下地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营造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演艺文化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结合旅游产业,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渗透在旅游产品开发、经营的各个环节。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彼此借势、共享市场,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据调查数据显示,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的旅游接待人次达280万次,品湖湘文化、听乡村音乐,是旅客游玩张家界美景的之外的重要活动。另外,以韶山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打造怀旧、励志的综合文艺节目;以南岳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搭建节会、庙会和具有宗教色彩的参与性文艺节目;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旅游,组织以宣扬湖湘文化思想与精神为主题的文化节目等,不仅能够丰富旅游业的内涵,而且能够促成一大批文化旅游的精品项目的开发,让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因此,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市场的选择,更为演艺文化产业的拓展增添了活力。
六、提高科技手段,服务大众文化
科技的支撑与投入,必将促进演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为例,该节目通过先进、创新的科技运用手段,在电视制作的流程上为观众带来更加丰满、立体、震撼的视听效果和感官享受。不仅如此,节目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借用“P-O-E整合营销模式”,通过Paidmedia、Earnedmedia和Ownedmedia三个层面的联动,进一步激发了网友的参与互动热情,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从节目的制作效果与观众的反应来看,无疑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在演艺文化产业的发展中,科技含量的提高与增强,是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国际化的不可或缺因素。那么,我省的演艺文化产业在科技的运用,主要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先进、高端的科技模式运用,目前,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在科学的创新手段和核心技术层面,走在国际的前列。这些高端科学技术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标本,也是推动我省演艺文化产业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第二,培养、引进高端科技人才,以湖南卫视为例,作为一个省级卫视单位,十几年来湖南卫视能够成为全国同行的翘楚,领先同行,重要的一点在于,湖南卫视有一批堪称精英的科技人才队伍,他们为节目的创意、节目的制作、节目的经营等环节的打造,成为湖南卫视节目水准精良的有力保障。因此,作为其他演艺文化单位和行业,我们怎样以此为鉴,让其立于不败之地,科技人才的投入非常重要。通过科技创新、科技改革,让我们的演艺文化产业出现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连佳,郑良.文化产品输出模式的创新探索[J].求索,2013(7).
[2]刘开云.文化价值的实与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测算[J].求索,2012(5).
[关键词]金融危机;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基本策略
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已蔓延全世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所难免。但是,金融危机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应对挑战,转“危”为“机”,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后危机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金融危机刺激文化消费拉动文化产业发展
一般而言,越是经济萧条年代,公众越有闲暇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经济之危反倒成了文化之机。有声电影、无线电广播、彩色动画片、摄影技术、动漫产品等传播手段都是在经济危机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数字出版、手机增值服务、网络游戏等低价位、新科技的传播方式必将受到市场追捧,成为文化产业创新传播手段与培育新型业态的重要突破口。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刺激了人们需要感受温暖美好的愿望,文化消费也就成了人们的需求热点。******总理在200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既可以拓展消费领域,也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0根据国际经验,一定的人均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以及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存在相关性,文化需求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不断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对应的文化需求在个人消费中的比例应占到20%以上,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在4万亿元以上,而目前文化消费支出不足8000亿元。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还远未得到释放,文化消费的空间非常大。因此,完全可以把提升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精心组织生产应对危机的实用性文化产品,积极提供帮助人们精神减压的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消费,为文化产业的振兴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二)金融危机催动科技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重大科技成果往往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与繁荣。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40、50年代计算机、合成材料等新技术的兴起,使得美国在战后迅速走向了经济繁荣;最近一次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也有力地帮助美国从1987年的经济危机中复苏过来。着名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伴随了克林顿时期持续8年的经济增长,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科技创新已成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利器,国际社会在这方面都已经有着惊人的共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发表有关经济政策的重要演讲时曾表示,美国有走出金融危机的信心,原因之一就是美国仍然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和发明创新。中国国务院总理******在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历史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知识和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力量。”以我国的网络游戏出版产业为例,在新闻出版总署为增强我国网络游戏的自主研发能力而实施的“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的推动下,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研发公司已达131家,从事研发的专业人员达24768人,比2007年增长了17.8%;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总数超过286款,比2007年增长了14.4%,一些大型的网络游戏研发公司,如完美时空、考试吧、金山、网龙等在2008年均推出了至少一款以上的网络游戏作品。2008年中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实际销售收入达110.1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了60%,占中国网络游戏出版市场总收入的59.9%,原创网络游戏已经连续四年牢固占据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在排名前十位的最受欢迎的网络游戏中,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占据了6席,实现了市场价值和用户人数的双突破。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契合文化生产与消费领域对科技的旺盛需求,必将极大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加速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就可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支撑和引领我国文化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转贴于
(三)金融危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凸显文化产业优势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以创新为核心和本质的文化产业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同时,因其自身对物质和能源的低消耗被视为是最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2006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李长春同志也撰文指出:“经营性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和繁荣文化市场的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地冲击了我国的经济,但也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机会,在此过程中那些高能耗、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将被淘汰或被迫升级,我国的产业结构将向低能耗、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转变,文化产业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发展。金融危机助推我国文化产业升级,文化产业绵长发散的产业链亦能反向刺激低迷态势,带动经济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就业。这对于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的压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金融危机下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态势发生新变化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正在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国外文化企业进入我国文化市场的步伐明显放慢,竞争态势暂时趋缓,国际文化产业的经营发展出现阶段性疲软,为我国文化产业加快“走出去”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和有利条件。文化“走出去”,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版权“走出去”、成品“走出去”和实体“走出去”。其中版权输出简便,但相对被动;成品输出见效较快,但受到语种局限;而在海外创办实体,实施本土化战略,则既能贴近国际社会的实际和受众,又能为我所用,能有效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目前,国际市场对具有中国文
化元素产品的兴趣正在日益浓厚,这就为我国的文化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合作等多种形式在境外直接建立自己的生产研发基地,使自己的文化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只要我们抓住这一有利机会,出台政策支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经营能力的文化传媒企业,尽快构建起系统高效的国际传播体系,我国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就会乘风破浪,直驶蓝海。
二、后危机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着力推行文化体制改革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体制问题。一是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积极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建立强有力宏观调控。要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服务、咨询、监督、协调”等方式把文化市场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二是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要对少数国有文化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使它们变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文化企业,赋予它们在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中流砥柱的责任。同时,根据文化产业可经营范围,研究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的文化项目和鼓励其投身文化产业的产业政策,为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提供可供操作的具体政策。最终形成以公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国有文化企业为导向与非公有文化企业并存的文化企业多元发展格局。
(二)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传统产业继续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新情况新问题也随之产生,文化产业必须顺应发展趋势,尽快出台急需法规,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予以规范、促进和有效管理。一是加强立法。产业立法不但要紧跟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与体制改革相促进。要根据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文化产品对不同人群的适应性、文化产业所需的政策环境等,制定有关法律和法规;根据文化团体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文化消费人群对不同文化产品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制定文化市场准人的法律和法规;根据发展文化产业引进资金的需要,制定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及财税优惠的法律和法规;根据文化产业人才和技术的需要,制定引进文化人才和技术的法律和法规等。二是加强执法。强化版权意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并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包括盗版、伪造、假冒、侵权等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并促进其发展的持续、高效、稳定。
但是,从城市发展前景和产业发展趋势来看,河北省的广播影视与新闻出版等传统优势行业面临着转型升级,出版、印刷、会展等文化企业要提高科技含量、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而文化创意、数字新媒体、游戏动漫等新型业态需提高质量、加大培育规模。这就需要不断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以先进科技为支撑促进我省文化产业顺利转型,实现1+1>2的叠加效应。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与目标定位
第一,瞄准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前沿科技与发展导向。了解美国、日本、北京、上海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技术战略和最新发展趋势,了解他们的重点技术是什么,在这些重点技术方面,我们国家、我们省发展的现状如何,有哪些企业和公司在做,瞄准目标,查找差距,提高科技能力。在文化产业发展导向上,涉及到文化产业是通过技术的创新来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利用文化与技术的融合推出新的文化业态等问题,我国基本都是科技导向,通过科技创新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日韩等文化产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则是内容导向,根据文化产业内容的发展需求去引导科技创新。我省应瞄准文化产业技术前沿,抢占文化产业技术的制高点,打破文化与科技之间的传统部门界限,将文化产业部门的科技需要纳入科技发展整体规划中,同时重视文化内容的挖掘、开发与展现,重视文化产业的内容和创意,因为没有科技,很难形成高端文化业态,而没有文化,再高超的科技产品也只是空有一副躯壳而已。第二,提高文化产品自身的科技含量。目前,国内外成功的文化企业均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其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进而增强竞争力、开拓新领域,如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自主研发拍摄系统并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原创动漫实现了动画无纸化、规模化生产,《熊出没》进入国际市场。相比较之下,河北省成立了文化产业园、动漫基地等,在文化与科技结合方面,主要是科技化的文化产品,也就是多以利用科技、文化网站等信息化手段,实现文化产品的建设与传播,如通过网络和电视等媒体进行河北文化的宣传;而文化产品的科技化程度,即通过提高文化产品自身的科技含量来提高其质量与占有市场,这种类型的文化产品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第三,通过科技手段进一步延伸文化产业链。
当前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主要方向体现在数字文化产业的新模式上,它主要特指的是通过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新的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模式,其好处是数字内容可以对传统文化产业链进行延伸,比如现在从图书到电视剧、电影、动画、游戏,它都可以实现延伸,也就是说所有传统产业都可以加上数字化的色彩,而且一旦实现数字化,会大大加速品牌的形成并扩大知名度,曾经利用3D技术改编的经典电影一度占据票房冠军宝座恰好可以证明这一点。而某些游戏品牌的成功又提醒我们注意另一种产业链延伸模式,这些游戏不仅适应科技发展成为热销的手机游戏,也是全球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它一般有庞大的产业链,包括玩偶、服饰、书籍、饮食、主题乐园等。而河北省的文化产业结构,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文化产业虽已发展但速度和质量都亟待提高,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和新兴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面临挑战;河北文化产业的衍生品,单就动漫产业来说,远未跟上动漫业的高速发展,需要进一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
三、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路径
1.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双重化”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内容产业、传媒与平台产业、延伸产品和一般文化制造业产业三部分。其中,内容产业主要体现了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是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如日韩等国就非常重视文化内容与地位,以内容为导向,根据内容的发展需要来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传媒和平台产业则获利较多,而且由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中需要注重转型与创新,所以目前我省文化产业中的科技运用主要集中在平台建设上,但是随着平台产业的技术支撑不断进步和发展,势必会出现文化内容上的弱化现象,因此不能因为平台发展而忽略内容产业的发展要求。为顺应产业发展需求和世界发展趋势,应探讨“双重化”发展模式,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实现内容和平台的统一,即内容和平台并重或同步发展的模式。
2.重视文化产业中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现今文化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大多秉承一致的观点,即提出并非只有推向市场的文化活动才属于文化产业,强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保护文化遗产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在我国2012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中,对此也有明确界定,既与国际一致,也符合我国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趋势。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于文化资源不胜枚举的河北来说,还有很多历史文化遗迹处于可听不可看的状态,开发与保护等各环节还十分薄弱;文化资源大省的优势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大量的优秀文化资源或者处于原始的待开发状态,或者目前已经开发的也多是初步的、浅层次的,难以形成文化产业规模,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于河北省来说,具有国内外广泛影响的文化活动、文化资源,不仅需要高起点的运作和经营性、开发性整合,更要重视对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优秀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但是再利用不当可能会有损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因此,科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省应抓住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发展的机遇,实现文化遗产从文化文本向文化产业的转变,实现优秀文化的信息化展示与保护,发挥科技对自然、历史、民俗等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作用。
3.发挥文化科技人才培养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国学文化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景德镇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 秦皇岛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研究 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国务院部署推进文化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述评 河北省观光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赤壁市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河北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 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机制与路径研究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 旅游目的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基于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syn=生命.
参考文献:
[1]Pine Ⅱ B.J.,Gilmore J.H..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4):97.105.
[2]陈少峰.中国文化企业报告2014[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94.
[3]单元媛.高技术产业融合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4]韩小明.对于产业融合问题的理论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6(6).
[5]花建.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四大路径[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8).
・上篇・ 文化产业的真实现状
文化产业的融资现状
文化产业有极其显著的特征,它和大部分传统产业不同,在负载了市场价值的同时,它还具有传播社会价值的特征。传统产业,比如房地产,有单纯、甚至于完全的商品价值,可以通过经济利益来评价投入产出关系。如果把文化产业也只看成一个挣钱的买卖,是行不通的,国家不同意,老百姓不答应,产品也卖不出去,因为文化不是一个单纯的商品。
就文化产业投资现状而言,不能离开文化产业现阶段的商业模式,因为商业模式决定了人才结构,同时,人才结构也解决了商业模式。文化产业的特质决定了资金是必备条件之一,而不是唯一条件。
在文化产业业态没有完全明晰的时候,政府推出十分严谨的、可行的政策性框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对文化产业界和金融界来说,都存在一个人才结构的问题,懂金融的不了解文化产业,懂文化产业的不了解金融。当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文化产业的各相关领域在一种语境上才是最有效、最实际的,包括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
文化产业发展没有现在报道的或有些统计数据显示的那么乐观,而是在起步阶段。对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较的特殊性而言,完善阶段的路还很长。现阶段可以搞金融试点,针对好的、有产业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做金融产品试点。在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正反两方面问题,作为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机制的依据。
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科技创新不仅能极大提高文化产业的文化价值,而且能提升无形的非物化价值,使文化产业拥有长期持续发展的成长潜力和整体竞争力,进而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可以说,先进技术是增强文化表现力和影响力的新引擎。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文化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而且取决于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效率。重视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既能丰富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又能加速文化的传播,提升文化的内涵。风靡全球的3D电影《阿凡达》、享誉上海世博会的动感名画《清明上河图》,既大大拓展了艺术的创造思维空间,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艺术视觉审美。
今后,文化和科技融合是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功能是产生附加值和增强实力,既是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新动力,也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化与精神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文化自身也面临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要进一步提高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中不断激发文化创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潜能,催生出更多富有想象力的文化表达方式、表现形式和全新的文化媒介,形成新的文化经济生长点。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极大成就,但也面临着新问题,集中表现为三个“不足”:
第一个不足是文化产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满足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我国文化人才具有“四多四少”的特征:体制内从事传统文化事业文化专业人才较多,体制外适应市场现实需求的专业文化人才较少;从事艺术事业的人才较多,懂文化产业经营的人才较少;具备文学艺术专业素质的高校毕业生较多,但既具备文化专业素质又懂产业运作的人较少;单一专业的人才较多,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较少。
第二个不足是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但深层次问题还有待解决。“十一五”期间,文化体制改革已初有成效,但许多关键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更多的则还没有展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文化立法工作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保护和促进作用的法规和制度安排研究得还不够,没有统一的规范,比如文化产业促进市场建设、准入制度,进入壁垒门槛、退税及特殊性税费政策等都还没有建立。第二,文化大部委制的改革还有待深化,文广新局虽已整合到位,但对于文化产业这样一个具有很强关联效应的产业来说,国家旅游和体育总局这两个部门还游离于文化产业之外,造成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文化资源链和产业链被行政壁垒割裂,阻碍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第三,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许多还是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有待切实转换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组织结构,努力实现在一个事业单位中将事业任务和产业义务分开,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与收购,打造区域文化战略品牌联盟。
第三个不足是对外文化交流规模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目前我国文化贸易处于较大的逆差状况。文化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贸易层次都还比较低,每年进口为数不多的国外电影在中国实现的销售收入与为数众多的国产电影收入相当,以技术为依托的高附加值文化产品对外贸易比重很小。文化贸易中的许多制度设计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缺乏新推出的大型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对外文化交流的品牌项目与产品供给不足,对无形文化产品与服务“走出去”的支持还很欠缺。中国自主文化品牌对外宣传的力度和手段还比较落后,具有国际公认的文化交流平台培育与建设与我国强大经济实力所产生的国际影响力远不相称。
・下篇・ 文化产业振兴带来的机遇
成长转型期的机遇
首先,当前中国经济正经历着转型关键时期,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从生产型经济向需求经济转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经济发展很容易陷入国际公认的“中等收入陷阱”。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方面,经济增长必须由依赖传统要素驱动转向依靠效率、资本积聚以及创新驱动模式发展。另一方面,必须扩大国内文化消费需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正在朝有利于文化消费结构方向发展,人口红利在文化消费中的效应正在日益凸显,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给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环境制度保证。所以如何抓住体制机制改革以及文化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是时代赋予我们神圣的历史使命。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为文化产业开辟了新的战略方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积极加入国际产业价值链,参与国际分工,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获得了快速提升。但一直以来我国被当作“世界工厂”,为其他发达国家产品贴牌生产,很多行业都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也就是产业链低端,而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被发达国家大企业所占据,对我国制造业升级形成“倒逼”,阻碍着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化。
文化产业兼具生活业和生产业双重特征,其生产性特征可为传统产业在生产上的各个层面和阶段提供创意创新支持,因而传统产业的升级客观上要求文化产业作为生产业的需求与融合大大增长。
再次,科学技术的运用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文化产业特别是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技术和效益平台支撑。从国内外文化产业形态来看,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比如美国的电影产业和数字出版业、日本的动漫和数字艺术设计产业、韩国的游戏产业都依靠先进的电脑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三网融合的业务不断创新与发展,高新信息技术会不断向文化产业领域扩散与融合,文化产业将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不断创新与发展。
文化产业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及国际文化多元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走出去”奠定了基础。
民营资本的春天
《纲要》提出了“文化产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将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将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综合运用行政、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多种手段和政策措施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对于国有企业和集团来说无疑是一次介入文化产业的机遇,对于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并得以做大做强,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春天。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在会上表示,要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关键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规划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在重点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二是培育现代文化市场。在市场培育主体方面,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核心文化企业上市,同时还要把一批有潜力、有创新点的重要的国有、民营企业推动上市。在流通方面,加快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打造交易平台,健全中介服务,支持文化物流基地等文化产品的流通网络建设。在消费方面,着力加强文化传播渠道建设,通过支持中西部地区影院建设、全国演艺院线等增加文化消费平台,鼓励文化消费。
三是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国家将鼓励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规模,推动开拓国际市场,逐步改变主要文化产品进出口严重逆差的局面,并扶持重点文化企业的海外发展。
在文化产业资金投入方面,据副部长孙志军介绍,目前五大银行已经参与贷款投入文化产业超过2300亿元。上市公司到现在为止已经超过30家,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超过300亿元。一系列的财政税收政策也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拖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文化产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对策
今后中国文化产业会处在一个有利的发展期,我们要不断吸取以往经验,摸索制定出实现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不断打破地区、部分分割和垄断等不利因素,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自由流动,造就一批优秀的文化企业。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一是加强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研究。构建文化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整合文化企业在文化市场信息搜集方面的优势,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在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增强文化产业领域支撑技术研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二是提高文化生产主体技术吸收能力。不断培养和引进复合型文化科技人才,促进知识在组织内扩散与分享;三是注重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出版印刷等传统文化产业,提高产品服务生产效率。
着力投资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不但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还要丰富投融资渠道,综合使用融资租赁、私募股权基金资本市场、借壳上市等方式畅通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此外,建立健全中介组织结构也是不错的尝试。
[关键词]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一、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思考的提出
(一)旅游业:文化产业全面、多元化发展的依托产业
文化产业是继旅游业之后的又一大绿色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无烟工业”。以“内容”、“创意”为主要支撑的产业特征使其成为各国后工业时代重点发展的产业,并逐步培育成为支柱产业。资本和技术的高度密集是文化产业的又一大特征,其产生和发展与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才聚集有着密切的联系。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东部发达城市以其较高的经济水平和大量的人才汇聚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率先崛起的城市。较之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才聚集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整体水平较低,文化需求不足,社会环境基本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然而,西部所拥有大量原真性。活态化的民族文化遗产,从客观上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内容上的支持。如何发展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从而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得到全面的发展?旅游业的介入有效化解了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桎梏。旅游业所属外向型产业,其发展对于地区社会经济水平要求不高,依托于旅游业的开展,树立自身的文化品牌,将资源转化为资本,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原始积累,优化市场环境,提供有效需求,从而使西部地区出现文化产业的雏形,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关键在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多元化发展重点则在于文化产业先行的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本质在于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将旅游业融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之中,对文化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旅游化的开发,提高文化产品生产的附加值,扩大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强化了文化产业链的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具体而言,通过旅游线路和专项旅游产品的设计,将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生产环节中的好奇心整合成为有效的市场需求,使原本无法产生经济价值的生产环节发挥经济效益或使原本终止于文化产品生成的产业链得到继续延伸,创造出额外的经济效益。例如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其发展主要以原有文化产业园区中的艺术创作、文化产品生产工序为主要吸引物,通过游客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游乐项目的增加使原本因生产集聚而形成的园区增加了旅游的功能,扩大了经济效益。又如影视城旅游的开展,作为电影拍摄的大型道具,旅游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影视城的附加值,根据影视剧作中的内容所开发出的旅游纪念品,又延伸了影视城的产业链,从而整体上提升了影视城的经济效益。
(二)文化产业: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助推产业
我国旅游业目前正处于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的时期,旅游活动的开展越来越注重文化性和体验性的彰显,这与文化产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的特性不谋而合。将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符合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对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其间,主要包含两个层次。其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现有旅游产品、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现有观光型旅游产品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步进入衰退期,资源的吸引力不断下降,亟需文化内涵进行扩充,重拾吸引力。文化产业的介入,对原有资源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整理,以传统的观光资源为基础,整合成为文化旅游产品,通过现代手段的演绎突出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加强了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弱化了因自然景观资源变化而产生的季节性影响。以桂林《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为代表的“印象”系列产品的出现正是这一转变的典型例证。“印象”系列大型实景演出以秀美的自然风光为布景,通过对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打造出极富特色的演艺产品,赋予高品位的自然资源以深厚的人文内涵,在延长原有观光型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同时更为旅游产业的转型形成良好的开局,促进实现旅游业的调整、升级。其二,文化产业的发展催生创意旅游。所谓创意旅游,即以文化创意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文化产品为主要吸引物而开展的旅游活动。文化性和体验性在当今旅游活动中的不断凸显,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观光资源不再是旅游活动开展的必备因素。在创意旅游的范畴中,旅游吸引物是可以被创造的,主要通过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对相关文化资源的创意化开发,形成专项旅游产品,如节事旅游、主题公园等。创意旅游的形成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基础,依托于文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及相关的文化产品,规避了传统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如季节性影响等问题。目前我国创意旅游业的发展主要集中于文化产业先行的城市,例如深圳的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欢乐谷等主题乐园,上海的节事、会展旅游以及筹备建设之中的迪斯尼乐园,浙江横店影视城等。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内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一种相互补充、互为动力的态势,二者融合发展符合历史前进的潮流,产生巨大的现实意义。但同时需要注意到的是二者之间的融合在全国范围内因各自产业基础的差异。所处地区社会经济水平的高低等因素会出现不同融合发展类型。在全面梳理和划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类型的基础上,具体制定融合发展的策略才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二、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类型的思考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类型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有着密切联系。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1990年,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玻特(M.PORTER)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论。包括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我国目前总体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重要时期。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并不平衡,东中西三大地区经济差异较大,在同一区域的不同省份,甚至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也存在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本文以经济发展的阶段为主要划分的指标,通过对各地旅游资源状况和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的分析,提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类型。
(一)旅游业主导下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类型
该融合发展类型的提出主要针对经济发展阶段处于要素驱动或由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转型的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和以旅游产业为支柱或重要产业的城镇。这些地区、城镇受到经济环境的制约,缺乏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技术以及市场需求等必备因素,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发展困难。但与此同时,贫困、落后的社会经济环境使得这些地区、城镇保留了大量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较高品位自然景观,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借助旅游业这一外向型产业,在旅游产品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开发和建设中融入文化产业(如对民族演艺产品的开发,节事旅游产品的
开发,文化主题酒店的建设,旅游书籍、音像制品的发行等),挖掘、延伸和扩展原有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利用发展旅游业所形成的市场、需求以及品牌促进文化产品的销售,从外部拉动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原始积累,进而形成以旅游业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提升旅游发展水平的良性循环。
(二)主导倾向不突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类型
所谓主导倾向不突出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指旅游资源品位不突出。旅游业非所处地区发展的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另一方面指的是当地具备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资本、技术及需求等)或文化产业已得到初步发展,但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经济贡献率低。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通常处于投资驱动阶段或向创意驱动阶段的过渡时期,通常以制造业为主要的支柱产业。在此种类型中,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相互补充,互为动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通过文化产业来调整、升级,将文化产品生产的环节及运用的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添加在现有的旅游产品之中,重新演绎原有旅游产品的内涵,突出产品的个性化、差异化,焕发产品的新活力。例如将文化创意园区同旅游景区相结合,将原有静态的景观进行活态化的演示。又或利用旅游景区宜人、秀美的自然环境,承办相关会议、展览,以此为契机促进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文化素材和广阔的市场与需求。
(三)文化产业主导下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类型
当经济发展的阶段进入到创意驱动或财富驱动时,以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产业环境和人们追求个性的全面发展、追求文学艺术、体育保健、休闲旅游等所产生的社会需求,为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产业中更为高端的发展形式“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适宜的社会环境,文化产业总体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产业。就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而言,如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展阶段已经进入到创意驱动阶段,并开始向财富驱动阶段转移,文化产业的发展已进入到更高层级的创意阶段。在这一融合发展类型下,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依托于文化产业,融入到运作较为成熟的文化项目之中,通过文化产品的销售带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利用文化产业发展所聚集的资本,汇聚的人才及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对原有旅游产品、结构进行补充和调整,充分挖掘文化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剩余价值,通过对文化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所产生的更高要求的文化体验需求的新型旅游产品,使传统旅游向创意旅游转变。
我国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中西三大地区及每一地区中的不同省份、城市呈现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故而,三种融合发展的类型并不是孤立存在于某一地区、省份或城市,三者之间互为主导,有机融合,共同发展。以中部地区的湖南省为例,从中部地区和全省范围的角度而论,总体属于主导倾向不突出的类型,但具体到长沙市和张家界市,其发展类型又转变为文化产业主导和旅游产业主导,其结合自身的经济水平,以优势产业作为二者融合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三、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的探讨
(一)旅游业主导下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打造以及旅游市场的拓展三个环节中融入文化产业,充分体现文化性和体验性。打造文化旅游业。
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在实体资源的基础上注重演绎。在资源的历史文脉、地理位置、形状特征等方面大做文章,使原本静态的资源在注入文化内涵以后动起来。例如,对于景区中非核心景观资源的植被而言,通过对其药理学、营养学等方面内涵的挖掘增加其附加值,使其成为可供参观游览的景观和可以消费的文化产品,进而产生经济价值。
旅游产品的打造。旅游产品的打造,一方面将挖掘出来的文化打造成为文化旅游产品,通常人们所见的歌舞表演、民族节庆、传统美食以及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等等即这一类的文化旅游产品。另一方面,需要深挖游客的剩余需求。景观资源满足人们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在潜意识里,人们的旅游需求远不能通过一次游览活动得到满足,这就需要通过文化性和体验性来诱导、激发,打造出全新的旅游产品。例如,黑色旅游活动的开展,人们前往目的地除了缅怀和追到以外,在内心深处更渴望能够体会到事件发生时身处其境的感觉。因而,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和具有体验性的项目设计下,满足游客的潜在需求,挖掘旅游产品的剩余价值。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又如创意地产的开发,凭借临进客源市场的区位优势和较大反差的气候、自然环境等吸引游客前来购买创意地产。重庆游客前往贵州购买房屋,进行避暑消夏正是典型例证。
旅游市场的开拓。旅游市场的开拓重点在于营销手段的创新,在传统的营销手段里融入文化产业,特别是现代化、高科技、创意化的手段和概念,使营销的渠道更为多元化,富有吸引力,激发潜在游客的出游欲望。以网络旅游为例,可以通过与相关网站的合作或是建立自己的网站,开通网络旅游,利用互联网广泛、快捷、廉价的优势扩大旅游目的地的潜在客源市场,同时可以凭借网络平台带动旅游商品的销售。
(二)主导倾向不突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在两大产业共通的产业链基础上,通过各个环节的融合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开发阶段。在产业初创阶段,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开发需结合考虑,打造共通发展的路径。在这种类型中,旅游资源本身品位不高,相对客源市场狭小,旅游业的推动力不大,需要通过文化产业的介入,调整产品结构,突出差异性,重塑旅游形象,形成旅游产品的卖点。而同样,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借助旅游资源为其提供内容、创意,旅游客源为其带来的市场需求等。
生产阶段。以场地的转移为主要着力点。一则,文化产业生产场地向旅游地转移,文化产业同旅游业共为绿色、无污染产业,二者生产地相结合不会带来负面效应。将文化创意园区、文化企业等迁入旅游地不仅提升景区、景点的可娱性,更为文化创意带来了丰富的素材,将生产和销售有机融为一体。二则,文化资源向都市转移。文化资源在景区、景点的开发无法形成广阔的市场,通过向都市转移,将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后制作成为都市居民的文化娱乐产品,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以民族文化演出为例,走出旅游地,进入到都市,在专业演艺公司的筹划和指导下进行商业化运作,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营销阶段。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共同营销,以文化产业成熟的技术,集聚的资本促进旅游营销的开展,以旅游业树立的形象和产生的客源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销售。
消费阶段。消费方式的创新和消费点的增加是
这一阶段的重点。
后续阶段。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主要在这一阶段体现,以文化产品的旅游化开发来实现。例如,通过增加旅游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文化产业园区融入旅游功能等。
(三)文化产业主导下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立足于文化产品生产的介质和类型,提出衍生、转化、创意及提升四大子策略,以实现文化产业主导下的融合发展,实现创意旅游的发展。
衍生策略。主要针对影视拍摄场所、文化产业园区等这一类的文化产品生产场所,通过相关服务人员设施以及游乐项目的增加,使这些场所延伸出旅游的功能。例如,韩国影视剧《大长今》的拍摄地,原本是因剧情需要而临时搭建的大型道具,但在拍摄结束后,当地相关部门利用影视剧所带来的影响,通过相关服务设施的增加使其成为旅游线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景点。
转化策略。在文化产业繁荣的地区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专业性会展和高雅艺术演出。但由于专业性太强或价格过高无法成为旅游活动中可以参与的项目。通过转化策略,在专业性的会展中和高雅艺术演出以外增添引入环节或直接设计大众可以参与的环节,扩大受众面,将其中化为旅游产品。
创意策略。文化产品其间蕴含大量的文化,特别像小说、影视剧、卡通、动漫等包含丰富的故事情节。利用热销的文化产品,尤其是含有情节的一类文化产品,打造出事物景观,进行旅游开发。例如浙江的“桃花岛”,以金庸小说中的一个地点命名,在旅游开发中,利用小说中的情节、布景再现,吸引了众多金庸迷们前往游览,重温金庸笔下黄蓉与郭靖的浪漫故事。
提升策略。大量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场所长期以来发展举步维艰,如博物馆、展览馆等。提升其自身的文化服务功能,将其打造成为文化旅游产品,既有效摆脱目前发展的窘境。又丰富文化产业发展的类别,提升整体水平。上海博物馆率先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在原有展览参观的基础上,开设了文物知识培训班,建立了自己的影视厅,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引进国外经典展览,建立休闲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自身网络,带动纪念品的销售等等多元化经营的措施,使上海博物馆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在系统分析和划分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类型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旨在探寻立足于不同社会经济状况下适宜各地旅游与文化产业间融合发展的策略,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除上述提到的三种发展类型以外,存在还存在着融合度不高这一发展类型,即当地社会经济环境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游资源品位不高,不足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形成对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具有融合性。此种类型的发展,首要问题的是经济环境的改善,进而探寻融合发展的类型与策略,不属于本文探讨的产业间融合的范畴,故而不进行论述。
参考文献:
[1]李迎风,创意产业经济的产化发展[J],视觉艺术理论研究,2009(6):40-42
[2]李希凤,国外文化L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J],消费导刊,2009(12):227-228
【关键词】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经济性;文化产业链
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中的第三产业比重将逐渐增大,而文化产业更是第三产业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从国际视野的角度总结出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文化性
文化产业赖以发展的源头是创意性内容,这使得文化产业首先必然具有文化性。而只有重视和坚持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才能保证文化产业的发展具备扎实的根基。以法国为例,法国推行政府主导型的文化产业政策,极端强调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这是因为法国政府认为文化产业关系到国民素质、民族传统和凝聚力、国家形象与国家安全等,因此是与其他产业有着巨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二、文化创新应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文化产业的发展既依赖于内容创新,又依赖于技术创新。总之,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指出“文化元素一旦与现代科技结合形成工业体系,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的力量”。
文化创新与技术创新具有如下的关联:第一,文化产业的发展会产生内部的技术创新需求,从而促进技术创新。第二,技术创新会促进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与文化产业的结合,能提高文化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进而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第三,技术创新会增强文化产业对文化资源的利用能力。第四,技术创新能扩展文化产品的品种,增加文化产业的盈利点。以美国文化产业为例。美国文化产业遵循“创意+科技”的发展道路。美国凭借其在科技方面的优势,大大提高了其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地位。好莱坞、迪斯尼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将好的文化创意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形成一种人们喜闻乐见和充满好奇的载体,让观众体验创意文化和创新高科技带来的愉受。
三、文化资源的利用
创意性文化内容的生产是基于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要想大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合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文化资源。第一,一国所拥有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本,不同国家和地区可利用其所拥有的独特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第二,不仅本国的文化资源可以利用,经过探索和发掘,国外的文化资源也可以为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所利用。第三,由于国别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导致文化产品国际流通过程中产生文化折扣问题。因此,应降低文化产业国际化过程中的文化折扣度,包括利用本国文化资源时的国际化转化问题和利用国外文化资源时的消化吸收问题。
四、经济性
要确保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持续性,必须以实现其经济性为前提。全球创意之父约翰·霍金斯将创意产业定义为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他认为创意经济基于某种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存在于所有产业中,专利和著作权已成为信息时代的货币。
以美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美国将文化产业视为“可商品化的信息内容产业”。如今,文化产业已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产值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0%左右。在生产管理方面,美国政府不设立文化管理部门,不制定正式的文化产业政策。其目的是为了不约束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自动调节作用。在市场销售方面,美国文化产业非常重视产品的宣传。以美国大片为例,它们的生产投入巨大、制作精美,但片商仍花费大量时间,投入巨资进行市场宣传,以期获得尽可能大的利润。
五、严格的法律保障
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以法律对于创意性文化内容的强有力的保护为前提。例如,1)美国政府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严格的法律保障。美国政府注重文化产业是否合乎法律规范,凡是违法的,政府有权予以取缔,而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更是严惩不贷。2)日本政府认为如果没有健全的、针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秩序,会给文化创意产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规范法律秩序是日本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最大的支持。
六、加强文化产品生产前的市场调研工作
由于文化产品具有精神属性,所以其消费具有极大的不可预知性,这导致文化产业具有高风险性,因此应加强文化产品生产前的市场调研工作。例如,美国文化产业非常重视文化市场的调研。美国文化企业在每一类新的文化产品问世之前均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由此可以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为生产和营销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七、投资主体多元化
文化产业具有高投入特点,所以为保证资金供应的充足,应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以美国为例,第一,美国政府没有忽略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性支持。政府的职责是使每个地区都有文化生活,为此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仅范围广,而且量大。美国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国家人文基金会、国家艺术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对文化产业给予资助,州和市镇政府及联邦政府的某些部门在文化产业方面也提供资助。第二,美国文化产业得到的主要社会资助来自于公司、基金会和个人资助等,其数额远远高于各级政府的资助。同时,美国政府鼓励多元化投资,通过减免税收等立法,鼓励包括非文化企业在内的大公司、基金会和个人投资,引导一部分社会财富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第三,美国文化产业在世界上最依赖于境外的投资,这凸显在美国文化产业经营的跨国化上,而且美国政府也鼓励境外资金投入文化产业。
八、要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一国文化产业的总体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而文化产业的高速成长需要扩大外需这一关键因素。例如,1)美国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广泛、稳定的销售网络,这使得美国的文化产品一经推出,便能通过这些销售网络迅速扩展至全球。2)日本文化产业的国内市场规模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但日本文化产业对海外市场的依存度却远不及美国。由于迄今为止日本文化产业的产品一直以满足本国国内市场为主,因此在海外交易的数量不是很大,这使得日本一些具有很高商业价值的文化产品并没有活跃在海外市场上。
九、文化产业应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合作,以扩大产业链
文化产业之所以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就在于它能与包括文化企业与非文化企业在内的相关企业合作,开发出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衍生产品。因此,为充分发挥创意文化内容的盈利潜力,应加强与相关产业合作,尽可能地扩展文化产业链。例如,日本文化产业的各行业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融会贯通的。日本文化产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将动漫、电视剧、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紧密结合进行推广销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文化产品领域里创造出流行元素,从而获得更大的盈利。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孙有中.美国文化产业[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姜毅然,张婉茹.以市场为导向的日本文化创意产业[M].人民出版社,2009.
[6]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Abstract: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s the pillar industry of national economy, affecting and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industries, through the screening of 22 industrial this paper analyses direct and indirect of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to other industr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evere form, further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petrochemical industry.
关键词:石化产业 ;ISM ;产业链;系统工程
Key words: petrochemical industry;ISM;industry chain;systems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TE-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099-03
1石油化工行业的概述
石油化工行业是一个很大的概念,石化行业集资本、技术和资源于一身,其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包括原油开采、炼油及成品油经营和石化三部分,还包括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三大合成材料以及塑料、化肥等后续加工行业,这就是一个大的石油化工体系。
石油化学工业是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要原料,经过多次化学加工生产各种化学品及合成材料的工业,石油化学工业以乙烯生产为核心。
目前,在整个产业链上,除成品油外的其他产品价格均与国际接轨,进口产品到岸价与国内企业同类产品价格基本一致。进口产品的到岸价格与离岸价格相比,增加了关税、运费和保费。以石油为主的能源是保障工业、运输和发电等领域正常运转的关键,在能源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石油业及其下游产业链主要有三条:
一是相关能源业(煤、电)和一些高耗能业。具体包括以油为主要能源的行业,即航空业、汽车业和汽车交通运输业等;高耗能产业,如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业和钢铁等。
二是炼油业。对原油进行加工的产业。
三是石油化工、大宗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化工及化工制品业。这些行业包括塑料行业、化纤行业、橡胶行业、化肥、农药等。
2利用ISM模型分析石化工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
众所周知,石化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许多产业都有影响,下面我筛选出一部分产业利用ISM模型分析这种影响关系。
系统解释结构模型(ISM),是美国沃菲尔德(J.Warfield)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社会经济系统问题而开发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该方法的主要依据是有向图模型和布尔矩阵。下面是我所筛选的产业。
S0:石化工业;
S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S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S3:化学纤维制造业;S4:橡胶制品业;S5:塑料制品业;
S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S7:道路运输业;
S8:城市公共交通业;S9:航空运输业;
S10: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S11: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S12:医药制造业;S13: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
S1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S15:水上运输业:
S16:房地产业;S17:家具制造业;
S18:农业;S19: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S20:渔业;S21:卫生;
S22: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
首先我们建立邻接矩阵A:
通过邻接矩阵我们可计算出可达矩阵M。
对可达矩阵进行区域和分级划分,只有一个区域,共分8个级别,分别是:
L1:s10,s15,s17,s18,s19,s20,s21,s22
L2: s3,s12,s13,s16
L3: s7,s8,s9
L4: s14
L5: s4,s5,s11
L6: s2
L7: s1,s6
L8: s0
从而得到分级矩阵M(L)。由于在分级矩阵中存在两组强连接要素,一组为s13和s16, 另一组为s1和s6,所以对分级矩阵进行缩减,得到缩减矩阵M’(L)。
剔除越级二元关系,对应保留的关系中的1分别加上标记,共分三种情况:
(1) 相邻级别间要素标上1’;
(2) 同一级别间要素标上1”;
(3) 对于特殊情况,即越级级别间要素本应该剔除,但是由于其所跨越的级别都是0,越级级别间要素关系需要保留的标上1*。
经过上述处理后,得到新的缩减矩阵M”(L)。
用有向枝把矩阵中的1’ , 1” , 1*所表达的关系画出来,得到递阶结构模型图(如图1)。
其中:s0:石化工业; s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s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s3:化学纤维制造业;s4:橡胶制品业;s5:塑料制品业;s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s7:道路运输业;s8:城市公共交通业;s9:航空运输业;s10: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s11:有色金属矿采选业;s12:医药制造业;s13: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s1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s15:水上运输业:s16:房地产业;s17:家具制造业;s18:农业;s19: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s20:渔业;s21:卫生;s22: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
3结论分析
3.1 通过递阶结构模型可知,我们的产业链系统是一个8级的多级递阶系统。其中石化工业作为模型的最下面一级,犹如一座建筑物的地基,对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它影响着其他产业的发展,并且这种影响关系通过一级一级直接和间接的传递,最终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如医药制造业、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房地产业、家具制造业、农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渔业、卫生、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等等。如果我们不能积极的很好的发展石化工业,则我们就像工人建楼房不打地基或者不夯实地基一样,永远建不起高楼大厦。
3.2 通过模型,我们可以看出受石化工业直接影响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受石化工业间接影响的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受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间接影响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整个产业链的“瓶颈”,通过发展这些产业,它可以极大的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而如果这些产业发展不好,则会严重阻碍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认为我国应该在此类产业中积极加大投资力量。
3.3 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我们发现,随着石化工业不断的发展,它衍生出了许多新的产业,并不断促进这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由于石化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发展,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发展使得橡胶制品业等的诞生并促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橡胶制品业的发展则又促进了交通设备业以及航空运输业的发展,随着石化工业的继续发展,必将促进更多新的行业的诞生及发展。
3.4 通过模型我们可以看出,石化工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善我们的生存条件和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例如石化工业的发展促进了道路运输业和城市公共交通业的发展,道路运输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的发展;卫生医药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以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则极大改善了我们的生存条件和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
3.5 通过模型可以看出,石化工业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它大多是靠消耗能源来发展,并在发展中产生大量污染,因此在石化工业的发展中应积极考虑如何促进石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绿色化工产业。
总之,石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一个国家就象奔跑的巨人,石油则是血液,是最根本的东西,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线,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现在随着全球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以及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上升,各国在石油资源开发和石化工业发展上的竞争日趋激烈,石化工业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和整个国家长治久安,因此我国要想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大力发展石化工业。
参考文献:
[1]汪应洛主编.企业管理系统工程[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29-53.
[2]杨令宾等.建立复杂大系统结构模型的新方法――ISM[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7,(4)(增刊):265-268.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综合国力竞争中,作为民族文化的根基与精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文化软实力高地”争夺的重要筹码,其蕴含的文化认同因子、文化自觉因子以及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柔性力量,都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以充分发挥其在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跨界结合业态,其利用因国际旅游活动而引发的立体化、生活化的民间软接触方式不仅可为国家或地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而且可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文化精神,增进不同文化圈层的跨文化认同度,充分发挥旅游活动柔性的魅力来提升文化软实力,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已然成为在当代国际经济、政治与文化交往积极推进的重点领域。为此,本文尝试探索基于文化软实力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对于充分利用其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努力地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水平,而且对于较好地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与文化软实力的创新力
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整体结构来看,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合体,它以文化传统、民族习性、意识形态等方面精神文化及人类相互往来所形成的诸种关系、等级、制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制度文化为主体构成。根据文化的感召、传承和渗透三大基本功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相应地可归纳为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和文化传播力。其中,文化创新力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动力源泉。任何一种文化要保持生命力并体现出软实力,必须兼具历史传承性与变革创新性。文化创新力是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优秀的文化元素、先进的创意形式与传统文化精髓进行深度融合,实现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同步发展。这种文化创新主要体现为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时代精神,即在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和更新的基础上把文化的传统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为文化提供空间上的扩散和时间上的延续。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正是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掘、充分展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格实现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还通过富于现代感的旅游文化创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形式进行创新,以超载性的想像力、创造力突破传统的界线,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主体负载着一定的文化因子,不仅将中华民族文化传播到异地,也受到异地文化和风俗的影响。在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中,一方面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格将获得新的理解与发展,另一方面,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加入具有普世性的精神价值,超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障碍,更容易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感情共鸣和价值认同。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些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合必将赋予中华文化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策略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华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旅游产业框架下将这些民族文化精华有效转化为当今时代所能接受的优秀旅游文化产品,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空间、商业价值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意元素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创意产业的表现符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能直接转化成为优秀的文化产品,这一转化过程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其中,创意元素的加入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阿特金森(Atkinson)和科特(Court)1998年明确指出,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而创意经济则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动力。文化创意既是精神层面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也能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增大原有文化产品的边际效益,创新更多的利润空间,成为新经济的原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创意是运用文化创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加工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借助当今各种类型的媒介和多元化的表达方式营造形式多样的体验氛围,加入一定的时尚元素和创意元素,积极主动拓展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生存空间和受众对象,利用现代文化生产理念和先进技术成倍放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浙江宋城集团通过对发源于杭州市的浓厚宋代历史文化进行创意元素的提炼与运用,设计出精彩纷呈的各类表演和游艺项目,成功构造了一个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宋城主题公园,使宋代悠久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婚俗文化、街坊文化、服饰文化变得时尚化、鲜活化,突出文化的体验和互动的创意特性;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通过精巧的纪录片方案设计整合文案、拍摄和构图等现代电视媒体技术,用画面语言与画外声音共同营造故事氛围,力求戏剧化,设置兴奋点去吸引人、感染人,引发了国人对我国饮食文化的热烈关注。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运用创意元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符号进行现代性重构,创造更多富有时代气息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文化标志和文化品牌,以独特的原创性获得文化标识力、社会认同感和市场竞争力。
(二)创意产业链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创意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融合起来,把抽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意加工,转换为具有更高接受程度、更好经济效益的现代新兴旅游产业形态。随着社会生产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深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销售显然难以由单一的企业承担,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展示可利用计算机图形、仿真、数据传输等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需要借助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等现代新兴传媒产业。这就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创意的参与主体在产业运营过程中彼此进行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创意产业链就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品牌销售等为核心,以产品展示与、营销策划和教育培训等为配套,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保护与传承,以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为基础,文化创意与旅游彼此相互交织、融合和链接的立体式、多元式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