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企业的经济状况

时间:2023-06-01 11:33:18

导语:在企业的经济状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企业的经济状况

第1篇

关键词 农业化学品;面源污染;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062.2;X1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3-0107-04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3.020

改革开放以来,集约化农业使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取得了很大进步,其中化肥和农药的投入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施用化肥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而且也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据估计,1978-2006年间化肥投入对中国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56.81%[1]。农药能够减少因病虫害和草害所引起的农作物的产量损失,施用量也在逐年增加。然而,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负外部性影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随化肥、农药投入的增加而不断加剧。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国GDP的0.5%-1%[2],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1 农业化学品投入数量及区域分布特征

1.1 投入总量与分布

由于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施用量逐年增加。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下同)从1980年的1 269.4万t上升到2007年的5 107.8万t,年均增长率5.1%。从区 域分布来看,华东和华中地区是施肥密集区,2007年施肥总量为2 595.8万t,占全国施肥总量的50.8%。其中,华东地区化肥施用总量为1 373.9万t,占全国26.9%;华中地区化肥施用总量为1 221.9万t,占全国23.9%。现代农业离不开农药的使用。据估计,在中国每使用1元钱的农药,农业生产可获益8-16元[3]。农药可以增加作物产量,也可以增加农业收入,这种狭隘的认知导致了中国农业农药使用量不断增加。近10多年来,我国农药使用量(折纯量)增长迅速,从1995年的108.7万t上升到2004年的138.6万t。与化肥类似,华东 和华中地区农药使用量也一直远远高于其它地区。以2004年为例,华东和华中地区农药施用总量分别为45.4万t和39万t,占全国使用量的32.8%和28.1%;东北地区的农药施用量近年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西南、华北、华南和西北地区,2004年达11.8万t,紧随 华南地区。

1.2 主要省份分布

从各省、自治区的具体情况来看,施肥量最多的6个省分别是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和湖南,其中河南省2007年的化肥使用量达569.7万t。2001年,6省施肥总量为1 918万t,占全国总施肥量的45.1%。截止2007年底,6省总施肥量上升到2 237万t,占全国总施肥量的43.8%,6省施肥总量占全国总施肥量的比重基本稳定,维持在44%左右。从各省和自治区的具体情况来看,农药施用最多的6个省分别是山东、湖北、湖南、河南、江苏和安徽省。2001年,6省农药施用之和为60.4万t,占全国农业总施药量的47.4%;2004年,6省农药施用之和为65.4万t,占全国农业总施药量的47.2%,6省农药施用量所占全国农业施药量的比重比较稳定,基本维持在47%的水平。

2 农业化学品投入存在的问题

2.1 过量投入

1997年我国农田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306.1 kg,2007年上升至419.6 kg,增加了37.1%。从不同区域来看,2007年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的单位面积化肥投入量均已超过600 kg,分别为646.8 kg、636.2 kg和618.9 kg。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统计分析,目前世界上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约为120 kg。因此,我国化肥单位面积用量已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农业部门的调查,当前我国化肥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而发达国家为60%-70%[2]。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药施用国。我国农药施用量从1995年的8.36 kg/hm2上升至2004年的10.66 kg/hm2,10年间增加了27.5%。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远远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分别达到21.11 kg/hm2、19.47 kg/hm2和17.93 kg/hm2。2004年单位面积施药水平最高的是福建省,达37.3 kg/hm2,紧随其后的是浙江、湖南和广东,单位面积施药水平分别为29.8 kg/hm2、27.3 kg/hm2和26 kg/hm2,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结果也表明,我国农药的过量使用在水稻生产中达40%,在棉花生产中超过50%[2]。

2.2 结构失衡

肥料投入结构不平衡,N、P、K养分比例不协调,有机肥料在施肥中的份额逐年下降。从表4可以看出,尽管N肥和P肥的使用比例在逐年缓慢减少,K肥和复混肥的使用比例在逐年缓慢增加,但施用结构仍存在很大的问题。据统计,1991年我国化肥施用N∶P2O5∶K2O比例为1∶0.45∶0.13,2001年为1∶0.52∶0.20[4],2004年为1∶0.47∶0.10[5]。很显然,N肥和P肥的投入过量,K肥的投入相应的过少。另外,有机肥的投入与无机化肥相比也显得不足,其作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我国肥料使用总量中,有机肥占总施用量的比例由1949年的99.9%下降到1990年的37.4%,近年来仍呈下降趋势。绿肥面积显著减少,大量作物秸秆被废弃或焚烧,畜禽粪便未被很好利用,各种营养元素配比不科学。

农药使用结构也很不合理,目前主要以杀虫剂为主,其中高毒农药品种仍然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据统计,世界农药市场的品种结构为杀虫剂占28%,杀菌剂占48%,除草剂占18%,植物生长调节剂5%。中国使用的农药品种结构为:杀虫剂占54.6%,杀菌剂占25.3%,除草剂占19.3%,植物生长调节剂0.7%[4]。2000年中国有机磷杀虫剂占农药总用量的39.4%,占杀虫剂总用量的70.5%。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中的高 种用量占整个农药用量的37.4%,占杀虫剂总量的67.0%。这些毒性较大、对农产品与人畜危害风险较高的品 种长期以来一直是农药销售中最常见、最易购得的品种,成为农药使用的当家品种[5]。

2.3 技术落后

农民缺乏肥料使用的技术培训,往往根据自身经验确定施肥数量、施肥时间及施肥结构,不能根据作物产量水平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投入,而是尽可能地多投入化肥。农户为了节省时间,“重基肥轻追肥”的现象十分普遍,且过度依赖无机化肥,忽视传统农家肥和有机肥的投入。在施肥方式上,铵态氮肥表施、施肥后大量灌水、磷肥撒施等不合理的方式广泛存在,不仅造成养分的大量流失,也造成负面的环境影响。农药科学知识普及率低,农民科学用药的意识淡薄,片面追求防治效果和经济效果,认为农药施用的浓度越高,效果越好,特别是在蔬菜、水果、茶叶等作物上使用过量的农药,甚至是明文禁止使用的高毒农药。不少农民不能按照农作物品种、农药种类来选择不同的施药时间,只凭主观认知盲目选择。而且,施药装备比较落后,跑、冒、滴、漏问题突出,农药施用中造成严重的浪费,甚至有时引发人畜中毒事件。

3 化学品过量使用加剧农业面源污染

我国农业化学投入品的过量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正不断加剧。有关研究表明,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对污染总量的贡献率不断上升,从上世纪80年代的40%已经增加到现在的66%[6],并且这一趋势仍将持续,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化肥施用的环境影响主要包括水体污染、土地污染和大气污染。据估算,除N2外,每年我国大约有19.1%的被施用于农田的化肥氮以各种形态的氮素流失到环境中,并对环境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农田氮、磷流失已经成为我国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据估计,农田使用的氮肥约有5%会直接随地表径流,约有2%会渗透到地下水层[4]。2007年我国农田氮肥(纯氮)径流损失达114.9万t,渗透到地下水层的氮肥达45.9万t。这些氮加剧了地表水的富营养化,导致了地下水的硝酸盐含量增加。中国2000年环境公报显示,太湖、巢湖氮、磷等营养物超标,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滇池总氮、总磷严重超标,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7]。农业面源污染对太湖、巢湖和滇池“三湖”全氮的贡献率分别为59%、33%和63%,对全磷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0%、41%和73%,已经超过了点源污染比例,上升为威胁地表水的主要污染源[8]。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含量将升高,从而导致部分地区地下水和饮用水硝酸盐污染。根据中国农科院在北方5省20个县集约化蔬菜种植区的调查,在800多个调查点中,45%的地下水NO3-N含量超过11.3mg/L,20%超过2 011.3mg/L,个别地点超过7 011.3mg/L[4]。化肥的过量或不合理施用也会影响土壤理 化性质和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造成土壤板结。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因化肥的过量施用,耕地质量退化现象十分严重。据估计,到2010年全国耕地氮素盈余量将达到2 240万t[4]。

农药特别是高毒农药的大量使用,也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许多农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农药污染,而农药直接施入土壤的地区造成的土壤污染最为严重。土壤不仅是农药 在环境中的“储存库”,也是农药在环境中的“集散地”。一般而言,农药在施用于农田之后,其中20%残留在作物上,50%-60%残留在土壤中,只有少量的农药作用于目标[4]。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直接向水体施药、地表残留的农药随雨水迁 移、空气中的农药雾滴或微粒沉降、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等途径。日常环境监测结果表明,地表水体中含有数目可观的农药残留,主要包括杀虫剂和除草剂。在江苏、江西以及河北等地的地下水中就发现有六六六、阿特拉津、乙草胺、杀虫双等农药的残留;甚至在北京重要水源官厅水库,近年来污染也十分严重,检测结果显示水体中含有机氯农药等污染物10多种。

4 政策建议

对于农田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应采取源头控制策略:

(1)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政策框架和配套制度建设。包括:建立提升肥料产业水平和改进施肥管理水平的价格税收政策,对有机肥料、无公害农产品用肥实行补贴和税收政策,征收环境税抑制肥料过度施用;在技术上实行养分资源的综合监管,加强肥料投入品管理,实行无害化化肥准入制度;强化耕地养分质量监管,建立耕地质量预警预报系统;加快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无害化处理水平;调整肥料品种结构,向平衡、高浓度、专业化方向发展[4]。

(2) 推广成熟的化肥农药施用技术。提高化肥和农药的效率,是减少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因地制宜地推广成熟的化肥、农药施用技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改良施肥方法和施肥时间等措施减少化肥施用量;科学使用农药,提倡综合病虫害防治,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要鼓励有机肥、绿色农药替代无机化肥和高毒农药的使用。我国有机肥资源十分丰富,纯养分达7 000万t,含有大量的氮、磷、钾及作物所需 的微量元素,利用潜力十分巨大[5]。大力推广低毒、有效含量低、亩用量少、对病虫害防治效果好、防效长的新农药。

(3) 加强农业环保教育。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化肥有效利用率不高和不合理施肥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之一。农业面源污染使河流水库水质富营养化,硝酸盐污染超标导致饮用水质量下降,已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通过科普和大众媒体,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全民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认知和自觉参与防治污染的意识,引导和规范农业生产方式,鼓励农民采取环境友好技术以实现减少农药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祖力,肖海峰.化肥施用对粮食产量增长的作用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8,(8):65-68.[Wang Zuli, Xiao Haifeng. Analysis of Chemical Fertilizer on the Growth of Grain Output[J].Issues of Agriculture Economy, 2008,(8): 65-68.]

[2]课题组.我国农业污染的现状及应对建议[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10):17-21. [Ke Tizu. China’s Agricultural pollution’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J].International Technical and Economic Research, 2006,(10): 17-21.]

[3]王律先.我国农药工业概况及发展趋势[J].农药,1999,(10):1-8. [Wang Luxian. Overview of China’s Pesticide 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Trend [J].Pesticide, 1999,(10): 1-8.]

[4]朱兆良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Zhu Zhaoliang et al. Policy for Reducing Non-point Pollution from Crop Production in China [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 Press, 2006.]

[5]Zhou and Jin.Chinese Vegetable Safety Administration Problems, Causes and Counter Measures[J]. China-USA Business Review, 2004,(3):25-31.

[6]OECD and China. Environment,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policies: Lessons from China and OECD Countries[R]. 2006.

[7]王金南等.中国水污染污染防治体制与政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Wang Jinnan et al. Chinas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System and Policies [M].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 Press, 2003.]

[8]李贵宝等.非点源污染控制与管理研究的概况与展望[J].农业环境保护,2001,(3):190-191. [Li Guibao et 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the Overview and Prospect Research [J].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1,(3):190-191.]

Agrichemicals Inputs and Its Impact on Environment CAI Rong

(China Academy of Rural Develop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7, China)

第2篇

关键词:ERP;实际应用问题;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108-02

一、ERP在企业中实际应用的意义

随着ERP在社会中的日益普及,愈来愈多的企业会意识到ERP对于改善企业管理现状的巨大作用。它有利于各个行业的企业突破自身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然而,ERP并不是个简单易行的系统工程,由于种种原因包括其在运行中的风险,目前ERP在东台市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不尽人意。本文通过对东台环保发电有限公司ERP应用案例的分析,试图为一般中小企业进行ERP管理实际应用提供一些借鉴。

二、东台市ERP软件实际应用状况分析

(一)东台环保发电有限公司ERP应用案例

1.背景介绍:东台市环保发电有限公司,位于我国经济大省江苏省东台市,该公司成立于二十一世纪初,由6家单位共同投资组建。该公司拥有6台机组装机,总容量1470MW。

2.ERP的实施:该环保发电有限公司按照“以全面预算为核心,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以流程管理为主导,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制定了使用ERP管理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管理模块:使用ERP系统对于整个企业的管理进行完善,具体地说,就是设置了成本利润、资产负债、原料采购等项目,对企业的预算进行编制,再下发到具体人员去执行,从而全面管理与协作生产经营活动。

业务模块:由于该公司进行的是环保发电方面的工作,其主要的业务就是如何在环保的前提下给市民们提供电量。因此,该公司通过业务模块为企业本身建立了整体业务模型,经历各个流程运转,最终落实到工作结果上。在这个模块中,ERP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回避内部的经营风险。

财务模块:企业财务模块包含账务处理、数据管理、报表管理等。在历经了上述的业务模块后,财务部门可以直接运行财务核算,完成从业务到财务的整体管理。由于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的联系,ERP可以通过凭证模板的初始设置,极大地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自动生成财务凭证,满足企业多种管理需要。

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是包含招聘、人事、薪资等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ERP在功绩管理方面,提供了多方面评估功绩的功能,完成企业对部门、对个人,从定性定值两方面多层次综合考核,确保功绩评估的公平与合理。

(二)东台市环保发电有限公司ERP实施效果

1.ERP实施带来的好处:东台环保发电公司通过ERP项目的实施,可以说是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规范了合理的业务处理流程。同时,把公司各部门管理业务和数据融合在一起,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ERP实施带来的弊端。模块化应用较多:该企业在基础数据的积累、整理和反馈等方面,并未形成与ERP相对应的完整的数据库资源。随着时间的流逝,真正应用起来的就只有财务模块。系统化应用不多:通过引进ERP系统,可以起到辅助人工甚至部分地替代人工管理的作用,可以解决人工管理所无法实现的系统化功能。精益化应用程度低:一方面,该企业已有的内部管理基础相对其他企业来说是比较薄弱的;另一方面,在整合内外部资源方面该企业仍然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

三、东台市环保发电有限公司ERP实施的改进策略

1.从模块化走向功能化:首先,保证模块化下公司各部门运营的效率,其次,逐渐在企业中推广ERP系统的高级功能,如订单处理、客户关系管理等。这不仅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专业人士的管理,使得ERP功能化成为现实。

2.逐渐加深ERP系统化:客户的需求占主导地位,东台市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可以将自己公司的销售计划和生产计划与客户的需求相联系,将市场在该领域的变动做出及时的反应,反应到公司的生产销售部门,让他们根据客户和市场来做出最终的决策。实现公司对市场的变化可以灵活地做出反应,使公司的供应、生产、销售,成为一个整体,实现系统内良性循环。

3.开源节支增强精益化程度:公司可以运用网络将信息及时地传递到各个生产环节,使每个环节都紧密、准确地关联在一起,既可以节约时间及时地将信息传达无误,又可以减少传统传达过程中的物资消耗,使企业可以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从而节约公司的运营成本,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在公司的外部,将公司业务流程运作的前向、后向进行整合,将公司内部管理与公司外部的资源进行整合,以需求拉动生产,以生产优化供给,实现供应链精益管理。

三、东台市ERP软件市场前景分析

(一)总体前景分析

1.企业用户趋于定制解决方案的应用与服务:东台市的企业将从“产品购买”向“解决方案”的管理软件需求上过渡。具体的需求有以下几点:①大型企业对投资的时效十分重视,也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信息化的整合相当重视。②对于高端数据的分析、整合,应用于网络的管理系统等软件需求有所增长。

2.应用软件企业将逐步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在未来发展的几年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改造升级以及全球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加快,都将对整个ERP应用软件产生巨大的需求。比如工业企业从原材料的订购、生产产品、产品的库存、产品的运输、产品的销售,都可以使用ERP软件来规划,使得产品从一开始的原料到销售都可以一体化,大大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从而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第一、第二产业的改造都将增加对ERP应用软件的需求,从而为ERP软件的发展发造良好的市场条件。但与此同时,ERP软件厂商也要增加自己产品的品牌力和市场优势,因为具有一定品牌力和市场优势的软件才会发展得更好,也会为各类应用软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用软件厂商要拓展自己产品的应用领域,在发展行业应用软件的同时,全方位打造数条纵向产业链,使自己的产品更好的发展,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求。

(二)ERP软件将满足两极应用

现代信息化的建设,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对ERP这种综合管理软件的需求越来越大。从专业角度分析,金融、通信、物流这种有快速发展前景的领域将逐步放开,这将迅速冲击国内市场使其领域的竞争迅速加剧,而拥有ERP软件则是行业竞争中的主导,它将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虽然中小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应用的速度慢,但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会促使企业更好地重视自身的发展。因此,中小企业对ERP软件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三)ERP产品趋势

1.网络化趋势:我国在20世纪末就开始实施网上销售、网上拍卖等业务,这标志着电子商务时代已来临。而东台市作为沿海经济的发展重点之一,未来网络化必定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Internet是个可以缩短时间空间的平台,它不仅仅可以方便我们生活也可以完善我们所在企业内部各个区域的沟通。像以前传统一点的系统一般只能提供电脑终端给我们这些使用者,也就是说我们除了使用电脑外没有别的选择,而现在的电子商务时代的终端除了电脑之外,还有更多,更广泛的各类数字终端,如电话、电视、手机、平板等等。因此,东台市企业ERP系统软件的发展首先必须要先考虑中小型企业的经营需求,其次还要兼顾整个大的经济环境下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最后考虑对ERP在技术发展的上的新要求。

2.盈利化趋势:ERP是先亏损后盈利的发展模式。任何一个新的产品都不可能一开始就盈利,何况ERP系统的开发成本是相当的高的,而且ERP系统的实施费用也是非常高昂的。重点是开发初期的ERP软件市场上普遍存在着恶性竞争,比如采取低价手段,并且开发商的投资也不到位,使得国内的ERP系统的发展很缓慢,ERP厂商一直处在战战兢兢、小心翼翼、艰难维系着的局面。但21世纪初,我们可以发现ERP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局面。在经过了巨额资金的研发投资以及各企业多年的应用实践后,ERP软件已不断完善。ERP的厂商们不断提高了软件的技术,以便于降低ERP用户的实际工作量。不仅如此,东台市ERP厂商在降低成本并且盈利这方面还有很多可以发展的空间。事实上,ERP软件的研发还是需要很大的投入资金。东台市处于沿海地区,若处于该市的ERP厂商将ERP产品的一部分研发任务以外包或分包的形式包出去,那不光可以提高研发的速度,还可以大大降低研发的成本,还可以增加自身的盈利能力,来赚取更多的利润。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东台市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具体实施ERP的情况,得出了ERP系统软件在东台市企业中具体的实施结果。系统软件给企业建立了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将企业的业务处理流程进行合理的规范,但在具体的实施中还是有部分问题需要改善。首先企业的模块化应用较多,可其系统化应用并不多、精益化应用程度也比较低。所以我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从模块化走向功能化、逐渐加深ERP系统化和节源开支增强精益化程度这三个解决的办法。与此同时,本文还对ERP在东台市的总体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未来用户将更趋向于对企业定制的解决方案应用,相关的应用软件企业也会逐步开展该产品的应用领域,ERP产品也将满足两极应用。在未来ERP在东台市企业中的应用将会有网络化和盈利化的趋势。

(指导老师:王印)

参考文献:

[1]罗永强.中小企业ERP实施与应用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3.

第3篇

摘 要 本文应用马克斯和斯尔博斯曲线和中国汽车产业2008年、2009年的数据研究中国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状况,发现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不佳,绝大部分企业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正在改观;生产分散、市场分割、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市场需求不足是规模经济不佳的主要原因。最后,本文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规模经济 马克斯和斯尔博斯曲线 集中度

2009年国产汽车产销突破1300万辆,同比增长创历年最高,乘用车产销首次超过1000万辆,商用车总体呈良好表现。2009年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汽车工业是一致认为的最为典型的规模经济的行业,汽车业的生产规模和长期平均成本呈很强的相关性。那么,我国产销规模迅速扩大成的同时,汽车工业规模经济状况如何呢?

一、文献综述

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其它产业具有强力的带动作用,其规模经济实现情况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共同的关注和研究。

19世纪60年代时,马克斯和斯尔博斯在他们所著的《汽车工业》一书中,结合当时英国企业状况,提出了“马克斯和斯尔博斯”曲线,来描述汽车产业中的规模经济产生过程:汽车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条变形了的U型线,开始时随着生产量的增加,成本会急剧下降,但下降的幅度渐小,到达最低点(最优经济规模)后,会经历一段产量增加但成本不变的时期,再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会带来成本缓慢上升,即规模不经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对于汽车工厂最低经济规模(即MES),排气量为1-2升的单系列生产轿车制造厂为25-30万辆,中型货车制造厂为6-8万辆,轻型货车总装厂为10-12万辆。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990年测算出轿车的MES为年产30万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生产技术,要素配置等因素的变化,这些测算的MES已经不符合现有的情况了,现在的MES应该大于这一标准。

杨志明(2006)认为我国汽车企业处于长期成本递减的阶段,即马克斯—斯尔伯斯线的 f(x)段;邹田畑(2007)分析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市场结构的状况,认为汽车工业中小企业众多、达不到规模经济,主导企业“大而全”、国际竞争力不强;何元贵、张捷(2009)采用多重回归分析法对影响中国汽车生产企业规模经济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汽车企业最优规模经济较小是因为受制于比较低的研发投入以及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二、2008年、2009年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

(一)2008年汽车产业绝大部分行业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没有企业达到最优规模经济

如表1所示,2008年中国产量最大的十大汽车企业产量,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上汽172.2万量,一汽150.4万量,东风132.1万量,而后七名的都不足100万量,吉利和哈飞只有二十多万量。2008年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有130多少家,后120名则分享了其它的156.8万量,平均每家不足1.5万量。

从2008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有三家企业产量超过100万量,即达到最小规模经济(EMS),其它企业均在100万量以下,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没有一个企业达到200万量,即最优规模点。同时,中国汽车企业的产量相差比较大,上汽产量几乎是吉利的8倍,超过了后120名企业产量之和。2008年中国汽车工业规模经济状况不佳,大部分企业没有达到最小规模经济。

(二)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大部分行业仍未达到规模经济,但比2008年有很大的改观

和2008年相比,产量排在前七名的企业仍是上汽、一汽、东风、长安等七大企业,第十名仍是吉利,第八、九名分别由2008年的金杯、哈飞变成2009年的比亚迪、华晨。同时,前十名的产量相比2008年均提高,上汽提高近100万量达到270.55万量,一汽提高近50万量达到194.46成量,而比亚迪提高幅度相对较小只有10万量左右。十名之后的企业则分享了190.03万量。

2009年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产量大幅度提高。从数量上看,有五大企业产量超过100万量,达到最小经济规模板;一个企业超过200万量,达到270万量,达到最优经济规模,三个企业产量接近200万量。其它企业产量都比100万量低,没有达到最优规模经济。同时,不同企业产量上的差距拉得更大。

总体上看,相对于2008年,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规模经济状况有所改观,仍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企业没有达到最小规模经济。

(三)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整体特点

从整体上看,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不佳。中国汽车总产量大,企业数量多,单个企业数量产量相对较少,同时不同企业产量相差很大,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企业能够达到最小经济规模外,大部分企业产量低于最小规模经济。但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正在改观,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达到最小经济规模入最优经济规模的企业数量正在增加。

三、影响中国汽车行业规模经济的主要因素

(一)行业集中度较高与生产分散并存

2008年的集中度 =0.58,2009年的集中度 =0.61,根据贝恩的分类应属于寡占Ⅲ型,集中度相对较高。但是中国汽车市场结构呈现出极端现象,即产量最大的少数企业产量占市场份额比较大,市场比较集中,而产量较小的大多数企业产量则极为分散,这是影响中国汽车产业整体规模经济的重要原因。

(二)地区割据使竞争不充分,资源分散

据统计,我国的25个省市都有自己的汽车产业。因为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性很强,产业链长,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很大,很多地方政府都把汽车产业做完其支柱产业。同时,实行地方保护,鼓励本地汽车企业的销售,限制外地汽车品牌进入本地市场。

地方政府的不合理干预对汽车产业造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构建了市场进入壁垒,造成了市场的地区性壁垒,市场过于分散;二是降低了产业进入壁垒,地方政府积极扶持地方企业进入汽车工业,致使汽车产业有产能过剩的风险,同时生产能力低、产能落后的企业数量增加;三是,不利于汽车工业的地区积聚,汽车工业在空间上过于分散,不利于形成积聚效应和外部规模经济;四是不利于汽车工业的横向调整,地方保护主义增加了并购、重组的难度。

(三)相关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

中国汽车工业零部件投资仍显不足,投资比重占不到整个汽车工业的30%。地方、部门零部件工业自成体系,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按专业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难以体现规模效益。很多零部件企业面对的是本地的汽车生产商,没有将自己定位在面向全行业甚至国际市场的大汽车零部件生产集团。所以大规模生产的企业数量很少,很容易出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生产,带来的结果是生产批量小,技术及装备落后,产品质量差,生产成本高,不利于汽车企业建立完整的上下游的生产链。 转贴于

(四)市场需求不足

市场需求实现规模经济重要影响因素,如果最优生产规模对应的产量大于现有的市场需求,此时为规模经济而扩大生产显然是不理智的。各个企业应该致力于扩大市场需求,使自身面对的需求与最优产量尽量匹配。企业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增加汽车出口,来弥补国内市场的需求不足。同时也要开发国内市场,及时升级换代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降低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负担购置车辆的费用。政府在这一方面,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如调整汽车购置税等来刺激市场对车的需求。

四、改善我国汽车规模经济状况的建议

(一)汽车产业的发展要一个总体上的空间规划,形成积聚效应

国家政策多向有条件、有优势的地方倾斜,构筑进入壁垒控制没有优势的地方盲目上项目,促成地区积聚,形成中国的汽车产业区,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充分发挥积聚效应。

(二)通过兼并重组、战略联合提高汽车工业竞争力

中国汽车工业目前呈现出总产量大、企业个数多、单个企业产量小、经济效益低等特点,不利于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发挥。因此,需要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提高市场的集中度和生产的集中度。通过企业的并购与战略联合实现市场的集中和生产的集中是很好的途径。并购能够优胜劣汰,实现汽车产业的战略重组。通过破产兼并淘汰一批劣势企业,以加快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调整步伐,提高整个产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实力。

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减少政府对于并购的行政干预,尤其是地方政府构筑的退出避垒以及政府行政主导的并购行为。另一方面,完善市场机制和法律条件,促进合理并购,抑制不正当并购,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律,使更多的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提高其规模,但也为有发展前途的小企业留下生存空间。

(三)有效地利用合资、合作机会,全面提升自身实力

在与外国汽车企业进行合资合作的时候,要从产品生产、技术、管理、企业文化、营销理念、维修服务全方位发展完善自己,充分抓住有利机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整合。

(四)规范地方政府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消除地区性市场分割

要规范地方政府的作用,让地方政府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进入、退出以及市场的划分。

(五)充分发掘农村市场的潜力,扩大产销规模

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对汽车需求提高;另一方面,家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对汽车的需求;再则,国家积极鼓励汽车下乡。因此,农村市场非常有潜力,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中国国产汽车相对于外国汽车来说在农村市场更有优势:首先是价格优势,价格和质量仍然是影响农民购车选择的最重要原因;其次是更熟悉农村市场;再次是渠道优势,许多中国汽车厂商一定程度上拥有农村市渠道。汽车产业要充分把握农村市场,提高农村市场占有率,从而为提高产销量、形成规模经济找到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邹田畑.中国汽车行业市场结构分析及启示.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8).

[2]杨志明,钱世超.国内外汽车企业规模经济的比较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S2).

[3]何元贵,张捷,陈健.影响中国汽车企业规模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9(4).

第4篇

【关键词】经济状况 担保公司 发展状况

一、前言

近几年我国担保公司发展日益壮大,可谓是前途一片美好,可是近几年全球的经济状况也是十分不稳定的,导致我国的经济状况非常不稳定,担保公司的经济效益问题也接踵而来,面对十分不稳定的经济发展状况,担保公司应该何去何从,怎样面对,二者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担保公司的简介以及其发展的意义

简单地说,担保公司就是个人或企业在向银行借款的时候,银行为了降低风险,不直接放款给个人,而是要求借款人找到第三方为其做信用担保。担保公司会根据银行的要求,让借款人出具相关的资质证明进行审核,之后将审核好的资料交到银行,银行复核后放款,担保公司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达到一方面解决了个人的应急之用,另一方面担保公司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既然担保公司具有如此重要的社会职能,自然也不是所有个人或者企业就能简单成立的,成立条件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首先需要满足注册的最低金额,也就是普通需要500万人民币,融资性担保公司需要1亿的注册金额,第二要有正常符合法律的经营场所,第三要有符合相关法律的支持,第四就是要有熟悉相关业务的公司职员,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同时还要向有关部门提交相关的文件,比如是向当地的工商执法部门提交设立公司的申请报告,注册资金的来源,经营场所等,还要递交公司章程以及股东的协议书等。那么如何看一个担保公司是否合格,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注意:第一,担保公司的工作人员要高素质,由于担保公司经营的特殊性,所以要求业务经营人员的项目技术过硬,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要求,内部工作人员是担保公司在保密方面最重要的环节,所以要妥善解决员工素质问题;第二,公司的承诺必须兑现,在出资人进行投资时,一定要严格签署协议,用资人在借款到期日未能及时还款或足额还款的,担保公司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无条件代用资人垫付出资人的相关资金。保证出资人的资金最多只逾期三个工作日,就能全部回收。投资担保公司提供的连带责任担保承诺,再结合借贷合同经过司法公证后的强制执行措施,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出资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第三也就是要保证业务办理人员的规范性,一个有雄厚企业的公司,必定有一群业务办理规范的员工,伴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如果项目办理不规范,在项目运作上容易造成出资人资金的损失;第四就是对于风险的控制千万不能松懈,无论是资金雄厚的企业公司,还是个人的担保公司都不能对风险松懈,要达到最佳状态,是企业和个人都收获最大的利益;第五就是企业要选择实力雄厚的,首先看公司的注册资金是多少,再看就是经营公司的人数,这样比较不仅能保障出资人的资金更安全,还能保证出资人获得理想的投资收益;第六是要公证必须进行,判定担保公司是不是信誉良好,业务办理流程规范的优选担保公司的一个重要标准,公证处会进行立案研究,进行强制执行;第七是看从业资质是否完备,也就是看公司成立的时间以及发展的历程。只有这样,方方面面进行考虑的选择担保公司,才能更好的选择到合适的担保公司。那么担保公司城里的意义是为了解决银行的贷款问题,因为银行小额贷款的营销成本较高,小企业向银行直接申请贷款受理较难,这就造成小企业有融资需求时往往会向担保机构等融资机构求救,担保机构选择客户的成本比较低,从中选择优质项目推荐给合作银行,提高融资的成功率,就会降低银行小额贷款的营销成本。

二、经济状况与担保公司的发展关系

(一)经济状况引发担保公司与被担保企业和银行之间关系不协调

经济状况时刻在变化,担保公司与企业银行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可是从关系来看似乎担保公司并没有起到多少作用,虽然目前的担保公司也有所进步,担保金额日益增加,但参与信用担保体系的中小企业仍是少数,我国现有信用体系功能严重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这造成信用担保远远滞后于企业需求,因此,担保业蕴藏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未来,担保行业也将伴随担保业的发展而变化,担保模式将向专业化、商业化担保转化,继续扩大担保公司的担保金额,截至2005年底,我国整个信用担保体系所承保的中小企业总数为18.8万户,担保公司承保的企业数则更少。两者相比,差距立现。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世界上48%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有力的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当然我国也在很早之前就成立了担保体系试点,担保公司也可以和中小型企业达成协议,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各阶段的具体状况及互助担保公司的相对地位如下:第一阶段是以企业担保为主,因为当时的私企和个人能够办理担保公司的很少,在这一阶段,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主要呈现自发性和分散性的特点;第二部分是地方和个人试点办理,担保公司的发展初步形成,为了解决担保公司办理比较难的问题,我国政府还鼓励了多数人进行自主创业,为了就是担保公司的发展,也是为了在有保障的情况下促进银行企业的金融流通,现阶段,我国商业性信用担保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许多媒体将我国信用担保业称为“又一个来不及繁荣就陷入危机的行业。

(二)经济情况不好导致担保公司企业内部情况不景气

资金不足情况明显,信用担保的核心是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担保,所以说只有担保公司有足够的资金才能获得受信人的认可,当信用公司的信用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广泛被人们接受,可是面对经济情况不是很好,担保公司也好运营的得当,才能使公司向着光明的一面发展,所以总的来说,担保公司在现在的情况下不仅要有足够的资金,还要有完美的经营策略,保障资金的运营。

三、结语

面对经济的日益发展,我们的担保企业应该运筹帷幄,掌握市场行情,有效的控制资金运转,虽然近几年担保行业发展迅速,可是信用却是很大的问题,应该完善机制,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风险的机构,进行有效的分析,面对突发多变的市场经济,为担保公司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同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达到最大化的利益。

第5篇

【关键词】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现阶段的现状,应对

一、企业劳动争议的现状分析

1.深刻带有2008年经济危机的印记。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前,我国已经存在用工荒,企业出现招工难,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危机,政府开始制定政策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而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用工荒的现象出现了巨大的转折,企业开始大量裁员。有些企业不裁员也采取了降薪或变相降薪措施来应对。在此种情形下员工也只有接受现实。我国劳动者保护政策也因经济危机而中止。而时至今日,企业还是借经济危机的影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造成企业劳资矛盾大量存在。

2.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使劳动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2009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但世界经济的依然脆弱,随时都有衰退的可能性。现阶段美元贬值、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债务违约风险等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将来发展的信心。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而南方大量中小企业倒闭更是证明现阶段企业生存的困难程度。这就造成了企业想尽一切办法降低生产成本,而延续2008年经济危机时期的员工待遇成为很多企业的不二选择。

3.用人单位和员工的诉求差异变大。降低员工待遇则造成了现阶段用人单位和员工诉求差异比以往情形增大,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保护的加强,员工可以因为企业违约而得到更多的补偿。有些企业为了降低用工成本甚至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人,完全违反劳务派遣用工三性的规定。完全从资金成本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劳资矛盾。

4.当前CPI高企进一步推动劳资矛盾。CPI高企造成劳动者生活成本上升,生存压力加大。同时,CPI高企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升高,利润率下降。这就造成了劳资矛盾的升高。《工资条例》迟迟不能出台恰恰说明了劳资矛盾化解的困难程度,这就从国家层面说明了这种矛盾是现实存在的,而过去的20年来工资在GDP中的比例逐年下降。这就进一步推动了劳资之间的矛盾。

二、企业化解劳动争议的应对方案

1.依法建立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权益。从现阶段的情况来讲,企业为了避免经济下行的情形再次出现,不分岗位性质大量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甚至以非全日制用工的名义来雇用全日制工人。这虽然从表象上解决了企业现阶段的用工和成本之间的矛盾,但是其实际上是更加进一步积累了用工矛盾,最终形成难以化解的矛盾。以至于有的企业在这种矛盾的影响下最终破产。

作为企业来讲,依法用工是用人成本最低的方式方法。劳动合同法对违法用工,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一般都规定了惩罚性赔偿,比如企业未按规定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则需支付双倍工资,而超过一年未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则需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同时,劳动调解仲裁法也加重了用人单位一方的举证责任,用人单位很难免除责任。而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也是企业需要依法用工的重要原因。

从员工的角度来讲,企业能够做到依法用工,这是企业获得员工尊重的有效途径。如果一个企业连最起码的依法用工都做不到,这个企业也不过是员工暂时落脚之地,一旦有更好的单位则员工势必会跳槽。而这个企业会进入下一轮招聘面试培训新员工等一系列重复工作,最终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不能提高。有的企业老总就讲,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能够缴纳社会保险看起来是增加了生产成本,但是你只要看到企业的违法成本和企业不一样的人才竞争力你就不会觉的这是负担。所以,依法用工不仅是企业的用工的底线,也是企业良好经营的起跑线。

2.资方应当敢于面对劳资矛盾,善于解决劳动争议。由于现阶段劳资矛盾的存在,企业经常以经济危机和现阶段通胀预期造成的成本上升为借口来应对劳动争议,资方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对劳动争议自己没有过错,从而对劳动争议不能理性积极应对,从而造成被动。甚至有的企业形成了集体性的劳动争议,大大的影响了企业生存和发展。对劳资双方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个别企业连续出现员工非正常死亡,使企业形象受到严重损害。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劳资纠纷处理机制。

首先,在企业内部建立工会组织,形成资方和工会的合理互动,资方更好的了解员工需求,资方设定的企业文化才能贯彻到每个员工,员工也会感觉的自己受到资方重视,自己的诉求能够得到资方的重视。其次,建立企业内部独立的劳动争议解决方案,争取企业矛盾在企业内部得到化解,从而平息企业内部的不良势头。第三,出现劳动仲裁和诉讼,资方应当积极应对,和员工形成良性沟通,不能一概以对抗的形式来解决。一来能够降低企业的仲裁和诉讼成本,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二来在企业内部的员工中形成正面影响,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3.建立于企业效益挂钩的工资激励机制。劳资矛盾集中体现在利益关系中,现阶段劳动者也能够理解企业的困难,而劳动者的收入不稳定和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是当前劳动者的困境。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式,企业应当建立与当前经济状况相协调的劳动者工资与相挂钩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应当与当前的经济状况相关联,劳动者的收入应当与企业的命运相关联。现阶段银行银根紧缩,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同时民营企业在今年开始出现投资热,所以民营企业的在今年应当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而人才才是在此次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基础。

在笔者调研过程中发现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工资激励机制,但是随意性太强,资方不能自己遵守,当员工提前完成订单任务时资方随意增加订单任务,从而取消原来定好的奖励标准。有些企业为了调高利润率设定较低的奖励标准,使员工对超额完成工作任务没有动力。这都不利于企业长期效益,不利于企业留住人才。

综上所述,2008年的经济危机和现阶段的经济状况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抓住机遇的企业才能最终胜出。这期间劳动争议的化解能力体现了资方的管理能力,是企业在这场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职能转变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职能的转变,对于企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会计职能出现转变之后,会计的职能就丰富起来了,不仅进对企业的经济数据进行核算、监督,还能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控制,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还能帮助管理人员进行合理的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些职能极大地强化了企业的管理能力,拓宽了企业的管理范围,使企业的管理深深扎根于企业的经济活动之中,为企业经济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职能转变的分析

1.会计的基本职能

在当前的企业中,会计的基本职能就是核算、反映和监督职能。下面我们分别对这几个职能做一些简要的概述。

企业会计核算、反映职能,是指企业通过搜集、整理各个部门的相关信息、数据,为企业的管理人员的合理、科学决策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会计的这一职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它是以各单位的数据信息为主。例如,企业在某个地方投资了某个项目,那么会计部门就要对这个项目的物质成本支出费用、人力成本支出费用和投资回报率等等进行相应的核算、反映,确保各种数据真实可靠。其次,会计核算是以各种清单凭证作为依据。会计部门需要对各种凭证的真实性,做一番考察,保证提供给管理人员的财务信息具有使用价值;否则,虚假的财务信息很有可能使管理人员做出错误的决定。

企业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监督。这种监督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取得。与此同时,这种职能也是为了配合会计的核算职能的。否则,会计部门经常碰到很多虚假的数据信息,势必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进行。会计工作人员主要是根据国家制定的会计规章制度,以及企业内部制定的相关条例等,对企业的各项业务、项目等进行审核、检查,使企业各部门能合理的利用资金,节省成本,提高利润率。

2.会计职能转变的几个方面

(1)预测职能。会计的预测职能,是从其基本职能延伸出来的。从前文的论述可知,会计部门首先要获取各大部门的数据信息,进而对这些数据进行核算。会计部门在获取信息之后,也能够对这些数据做一番分析和研究。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为了能迅速的跟上市场的变化,必须能较快的做出相应的反映。而会计部门相比于企业内部的其他部门来说,是第一手掌握企业经济数据的部门。在这种前提条件下,企业为了节省人力成本、物力成本,自然会要求会计部门在获取经济数据信息的同时,分析这些数据,并对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状况做出一定的预测。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会计部门的预测职能,是由于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管理人员在管理经济活动中,发现并明确提出了这样一种新职能,从而使会计职能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2)决策职能。会计职能转变的第二个方面,是参与企业管理决策的职能。这项职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第一,参与企业相关目标制定的决策。会计部门在进行核算工作时,首先进行的就是成本核算工作,通过核算成本,使管理人员掌握企业的成本支出费用。在这里,管理人员的目标是尽可能的降低成本费用,而会计人员对企业的各项成本支出又比较了解。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会计部门就必定要参与企业成本目标的制定。因为会计部门对企业各个部门、单位的成本费用非常了解,这种客观上非常有利的条件,自然方便会计人员协助企业管理人员参与成本目标的制定。第二,参与企业资金的流转的决策。这个职能是从会计的监督职能延伸过来的。会计部门在监督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时,对于各个项目的资金状况比较明晰,对于资金的合理使用与否也非常清楚。因此,会计部门参与企业资金流转的决策,能够帮助企业合理的使用资金,节省成本,同时,又能够使资金的利用率得到最大化。

(3)控制职能。会计的控制职能,可以说是在预测、决策职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然会计能够预测企业在某个时期内的经济状况,这就要求企业在相应的时期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未来的经济状况做出相应的反映。从这里可以看到,会计的预测职能,已经内在的包含着“控制”职能,否则,只能预测而不能控制,对企业的发展也不会有太大的益处。会计职能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企业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的配置上。一般而言,企业的人力、财力配置都是根据管理人员的以往经营经验来决定的,但是,由于会计在协助企业预测、决策的过程中,对企业的经济状况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掌握的比较清楚,因而,会计部门协助管理人员对企业的财务活动、人事活动进行控制,也就理所当然。

第7篇

关键词:单位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加强措施

在单位财务风险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有着很多的经济方面的工作需要完善。在前几年经济高度发展的状况下,单位财务的风险防控被重视起来,所以当前的经济状况下,就是需要做好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让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单位财务时刻的处在强大的危机之下,做好风险的防控是做好保证企业财务安全的前提。单位需要在财务风险的背景下,及时的改善单位的管理模式,合理的进行调控,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可以掌握的程度下。

一、传统单位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弊端

1.重视财务风险的形式,忽视财务风险的实质

我国的法律在单位风险控制方面非常完善,并且各个企业以及单位在防范财务风险方面也做出了很多的防范措施,财务风险防控成为了企业和单位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单位财务风险需要企业重视,并且需要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中。有的企业完全为了企业的财务书面状况而完全的伪造企业的财务,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弄虚作假,导致了单位财务风险始终处在一个高度的危险之中,所以单位的管理人员不得不重视单位的财务风险防控,重视风险控制工作的本质问题。

2.重视财务分析,轻视财务信息的失真问题

企业的资料是企业进行财务控制的重要依据,同时企业的资料也是进行财务风险中最需要关注的对象。但是,在当前的单位风险控制以及财务报表中,一些良好的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这就是财务信息失真的最大的表现。财务失真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到单位的财务管理了,也代表着我国的诚信问题是迫切的需要解决的。财务失真的问题将会将单位财务风险危机变得更加的严峻与复杂,让单位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单位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加强措施

1.重视企业的自身资料,突出企业的信息和财务的真实性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要将当前企业的信息以及对企业信息的检测放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第一要务。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时候,需要结合自身的状况,及时的补充企业在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自身也需要面对很多方面的挑战,企业自身的经营以及财务变得更加的复杂和不确定性,对于企业自身的相关信息需要进一步优化。企业对自身的信息管理中,需要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动态化的收集,对企业的资料进行检测、分析和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判。良好的企业发展预判,可以让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患于未然,增强企业财务的安全性。

2.重视企业诱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关注财务风险发展的趋势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下,企业的经济发展也在不断的进行发展。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自身的经济状况没有很好的把握,企业的管理人员就需要重视诱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将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在最低的范围内。企业的工作人员要紧密的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当前的管理实际,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以及企业的趋势走向,降低企业在危机来临时的“破产行为”。同时也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市场经济分析团队,能够及时的研究经济发展的趋势来反映到企业中,同时也能够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和风险过后的财务保障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重视财务风险发展的趋势,可以有效的预防企业财务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可以增强企业财务的安全性。

3.借鉴西方国家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同时兼顾自身企业的特色

在进行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中,其他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是值得我们所借鉴的。因为,西方的经济危机频繁出现,但是他们企业都很好的解决了经济危机。并且西方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对于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有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借鉴西方的财务风险控制也不是不可行的。在借鉴西方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时候,不要一味的引入西方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还需要结合自身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这样才能将西方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借鉴在我国企业的管理中起到良好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做好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同时,在我国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中,需要建立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杜绝一切的虚假行为,为我国企业的风险控制工作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保持在适度的透明化中,并且让企业的经济状况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代的发展潮流。

三、结束语

总之,在经济的快速发展状况下,企业需要做好良好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在安全的状态下运行。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的面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就需要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机制,保证自身企业的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财务经济监控与预警:一般原理分析

财务经济监控与预警的一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财务经济指标的选择

财务经济指标的选择就是从复杂的财务经济过程中,选择能够反映财务经济运行中主要方面的运行特征和各个方面关系特征的财务经济指标,这些指标主要由现行会计系统提供。财务经济景气状态在性质上的差异会表现为数量上的差异。不同景气状态下单一变量和综合数量指标的取值和走势均有所不同,因此,不同景气状态下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特征和变动倾向也有所不同。财务经济过程种类繁多,关系复杂,不可能—一进行观察,而且—一观察结果也不会有助于人们对总体运行特征进行把握。所以,监测系统中只包括反映财务经济运行特征的指标。

(二)财务经济变量的预处理

各个特征变量的具体观察值有其产生的客观条件,也存在着观察误差的可能性。财务经济监测所依据的是财务经济变量循环波动相互之间关系的稳定性,财务经济过程受季节性变动的影响也不利于反映变量之间的稳定关系。所以,有必要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如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依据逻辑关系选择的指标进行筛选,经过筛选后的财务经济变量作为特征变量。对特征变量的预处理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对极端值的剔除和修正;时间序列的季节调整。

(三)景气状态数量特征的确定

根据历史经验划分各个时期所属的景气状态,确定不同景气状态的数量特征。景气状态的划分是数量分析和经验分析相结合的产物。根据特征变量的历史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把景气状态相同的时期合并为同类,这样处理就是把各个历史时期分为若干个不相同的类别,然后计算每一类各特征变量的取值范围和集中趋势、离散程度,从中找出各类之间差异显著的数量特征,以此作为确定具体时期景气状态归属的依据。

(四)财务经济景气状态的评估

利用建立的预测模型对财务经济运行状态进行估计,并结合状态变量的数值,对其所属的景气状态进行评估。

二、基本构思:对几个问题的讨论

如前所说,宏观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是以指数的形式,从宏观的角度,综合反映财务经济状况的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它是整个经济监控预警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财务经济的一种晴雨表,其主要功能一是监测,二是预警。所谓监测是指通过反映财务经济运行特征的指标对财务经济运行过程进行观察,对观察结果进行识别,判定观察到的财务经济过程特征属于何种景气状态以及预示着何种景气状态;所谓预警是指预报财务经济运行过程将要走向的景气状态。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财务经济监测与预警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财务比率的设计和选择

财务比率的设计和选择是建立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的重要前提。预警离不开监测,监测离不开财务比率。财务比率的经济内容就是财务经济过程的数量特征和财务经济过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特征。因此,建立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必须首先在分析系统的环境、目标、结构。功能及其与整个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科学设计、合理地选择宏观财务比率。

财务经济指标的选择应遵循灵敏性、超前性和稳定性原则。灵敏性是指被选择的财务经济指标要能够比较灵敏地反映财务经济运行的主要方面;超前性是指被选择的财务经济指标应当有一定的先进性;稳定性是指对被选择的财务经济指标的变化幅度进行不同状态划分后,划分的标准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应特别注意的是,计人财务经济指数的宏观财务比率不在于数量的多寡,关键是要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所谓相关性,是指宏观财务比率与财务经济现实之间内在相关的一种特性,这种内在的相关性是确保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具有科学性的先决条件;所谓可靠性,是指宏观财务比率本身应当是如实的、不偏不倚的、可以验证的,这种自身的可靠性是确保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重要基础。

为了保证宏观财务比率具有科学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构成财务经济指数的主体财务比率,应包括有关财务经济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四个方面,以便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综合反映财务经济状况。具体地说,评价债权人所关注的资产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应选择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评价投资者所关注的盈利能力和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应选择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和资产保值增值率;评价国家和社会所关注的社会贡献能力,应选择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

(二)财务经济指数的制作

为了分别反映国民经济整体和各行业的财务经济状况,财务经济指数应包括宏观综合财务经济指数和宏观分类财务经济指数两大类。

宏观分类财务经济指数的制作。应当分制造、商品流通、金融、房地产等行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作为“样本”,采用适当的权数,将各个“样本”的财务比率相加,得到行业平均财务比率,再选定一个行业平均财务比率的基期数,将以后各期的行业平均财务比率与基期数相比,计算出百分数,便可得到以后各期按行业的宏观分类财务经济指数,据以反映各行业的财务经济状况。建立宏观分类财务经济指数的方法有加权平均法、几何平均法等等。分类财务经济指数除采用基期数表现形式外,还可采用当期数表现形式。

宏观综合财务经济指数的制作。综合财务经济指数的建立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一种是在分类财务经济指数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合理的权数,将宏观分类财务经济指数相加,从而得到综合财务经济指数,据以反映国民经济整体的财务经济状况。另一种是在国民经济整体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作为样本,直接建立宏观综合财务经济指数。

财务经济指数的制作有三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1、样本的确定。国民经济中的企业千姿百态,纷繁复杂,决定了财务经济指数的制作需要从为数众多的企业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样本,通过这些企业的财务经济状况来反映国民经济整体的财务经济状况。因此,样本的选取就显得十分重要。

2、权数的选择。无论是建立分类财务经济指数还是综合财务经济指数,都存在着一个权数选择的问题;权数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指数的科学性。可供选择的权数有财务比率的重要性程度(计分确定)、被选取样本的资产规模等等。

3、综合评价。计人财务经济指数的财务比率往往具有不同的量度,这就使财务经济指数的宏观综合评价变得比较复杂,不过,这一计量问题在计量经济学界已经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从我们要建立的这一系统考虑,似乎最佳的选择是,用多目标规划的原理进行综合评价。其思路是:把各种不同量度的宏观财务比率通过一定的函数关系转化为同度量指标,然后再将这些同度量的指标加权平均,得出一个综合指数,并用这个综合指数去评价综合经济效益和财务能力。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来源于“系统工程”和“多目标规划”。

现实地看,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立应有计划地逐步进行,首先可考虑建立上市公司财务经济指数,这是由于上市公司的财务资料相对比较规范、完整,且容易取得。由于上市公司数量较多,可以先建立“100家上市公司财务经济指数”(简称“财务100指数”),据以反映上市公司整体的财务经济运行态势。当条件成熟时,再建立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完整的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

(三)系统的运行和调控

1、财务经济指数的主体和时间。分类财务经济指数应由国家统计局、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综合财务经济指数应由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共同,上市公司财务经济指数应由国家统计局、财政部会同中国证监会共同。的时间应当按月至少按季定时进行。

2、财务经济指数的运行轨迹和合理界限。财务经济指数在长期的运行中客观上会形成一个合理的数量界限,这一界限是判断财务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指数的运行轨迹一旦偏离这一界限,就发出了财务经济的预警信号。

3、财务经济指数的失真、误判及其修正。财务经济指数可能由于某些突发事件或由于“权数垫高指数”的现象而出现失真或者误判,这需要对指数进行必要的修正,以便使指数能够如实地反映财务经济状况。

三、系统有效性的假设与检验途径

财务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选择适当的财务经济指数来反映财务经济运行动态的可能性,因此,建立我国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有其理论上的合理性和技术上的有效性。

(一)财务经济指数能够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

与一般统计信息系统相比,这一特性是十分明显的。用统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建立的模型来解释宏观经济状态或行为时,存在着一定的“残差”(Residualerrors),当引入财务经济指数后,更易于消除随机波动因素,对这一部分残差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因为制作财务经济指数的先行宏观财务比率是在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再加工的基础上建立的,信息的再加工过程实际上是消除随机波动因素干扰的过程,从而有利于提高财务经济指数的精确性,增强财务经济指数的解释能力。

(二)财务经济指数不会出现高频波动

财务经济指数的方差发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一般不会出现高频波动的现象。当我们取若干连续季度或月度的财务数据,计算出财务经济指数,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可以对这一假设作出经验检验。

(三)财务比率的宏观“加总”具有经济意义

这是由于我们可以提供前面已经提到的概念上的理论基础,即用多目标规划的原理,把各种不同量度的财务比率通过一定的函数关系转化为同度量指标,然后再将这些同度量的指标加权平均,得出一个综合指数,并用这个综合指数去评价综合经济效益和财务能力。而且,在合理选择宏观财务比率的条件下,我们还可以证明财务经济指数与其说明的财务经济现象之间具有重要的相关性。

财务经济指数的效力可能在于解释长期趋势,因为它不像价格指数那样具有短期的敏感性。

四、对现存理念的挑战

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赖以建立的信息基础主要是财务信息,财务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为此,有必要对现存财务理念和会计理念进行更新。

(一)对现存财务理念的挑战

人们一般把财务看成是一个纯粹的微观范畴,这是一种误解。由于这种误解,现有财务理论研究注重研究微观财务问题,忽视宏观财务问题。事实上,财务是具有层次性的,微观财务和宏观财务就是财务的层次性在范围上的一种体现。虽然我们对宏观财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将其理解为国家对财务的宏观调控与管理,有的将其理解为宏观财务主体的财务问题,但无论如何,宏观财务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客观存在着的。因此,从建立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出发,也是从财务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有必要重新审视财务的范围问题,确立“财务不仅具有微观属性,而且具有宏观属性”的观点。确立这样的观点,就是要求我们既要研究微观财务问题又要研究宏观财务问题,这对于拓展财务学的研究领域,促进财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就是宏观财务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问题,是微观财务向宏观领域扩展的一种具体表现。

第9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 风险防范 控制策略

企业在长期发展中时常会因各个潜在的风险因素导致企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而财务风险就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常见的风险因素,当发生出现财务风险状况时,企业将会面临资金补足、高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低等状况,为了避免出现这些状况的发生,企业可以采用相应的防范措施与风险控制措施来降低企业的损失风险,使企业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一、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由于企业的经营方向需要面对市场,因此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时常会受到外部的经济状况影响。此时企业若未能做出相关应对策略,企业很可能会因这些影响出现财务风险。在外界导致的财务风险上其主要是通过市场发展趋势、经济状况、国家政策的更改、汇率更改等因素所形成的,当外界环境出现这些状况时企业的财务管理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在外界的影响因素中这些因素往往难以预料,突发状况多,市场范围广且多变,因此一旦出现经济发展不稳定的状况时必然会给企业财务带来较大的风险,目前,我国众多企业在对外部市场发展的风险评估上其分析能力还处于弱势阶段,这种现象非常容易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

(二)内部因素

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因素与企业自身的运营有着较大关联。其中,企业出现财务风险与企业的重视程度有关,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缺乏相关的警惕意识,对财务管理工作缺乏重视,对财务存在的风险欠缺分析与考虑,这样长期的发展会导致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机率越来越高;其次,当企业的决策人员在制定相应的策略发展方案时,没有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评估,导致企业在运营时存在较高的风险隐患,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非常不利。

企业的资金结构不合理也会导致企业存在财务风险。资金结构是指企业的现有资金和负债程度的比例关系。有些企业在融资上出现错误时,会导致企业的资金结构出现不合理现象,导致企业的负债资金超越了企业的资金权益范围,使企业面临过大的负担,偿还能力有限,从而使企业面临过大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

(一)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意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对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外部市场环境进行详细分析,从宏观的角度来考虑全局发展,考虑企业的实力状况定制符合实际的决策方案。同时,企业还应尽快开展财务风险评估工作,对企业的潜在的风险以及收益状况进行详细研究,有针对性的制定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其次,当企业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财务风险时,企业要风险状况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将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在管理企业整体经济时,应对外部市场以及以及企业内部的经济状况做到了如指掌,对企业财务潜在的风险因素做到及时的发现,并且能够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与控制,避免后期风险出现扩散现象。当财务出现风险后,财务管理人员要好风险控制,对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调整,降低企业的损失机率

(二)根据企业状况合理筹资与投资。当企业急需进行筹资时,企业需要从自身的经济水平出发,根据企业的负债能力范围对筹资的收益状况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科学合理的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降低筹资因素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普遍情况下,当企业出现资金匮乏状况时,企业时常会通过债券形式、发行股票、银行贷款等方式来进行筹资,其中,发行股票的筹资方式所存在的风险最低,还款期限长,但是对企业的要求较高,需要企业具备定的基础实力,否则企业所筹集的资金会存在定的限制。在银行贷款以及债券的筹资方式上,这两种筹集方式需要面对相应的利率风险,其融资的难度也较高,因此,企业在选择筹资方式时需要从企业的自身实力出发,根据企业目前状况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

在企业投资上,企业需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并且企业在选择投资时不能将大量投资孤注一掷,而应以多元的形式来开展投资,通过分散形式的投资来降低投资风险,确保企业资金能够流动。

(三)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企业的财务运营需要具备一项完善的管理制度,以此加强企业财务部门的重视,使财务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预防与控制,财务管理制度需从三方面进行,第一是完善决策制度,企业决策需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来进行,确保新决策具备周全性。第二是完善责任制度。为了使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能够加以重视管理工作,明确自身责任与义务,企业应尽快完善责任制度,对财务的管理人员以及指导人员制定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使财务管理能够做到人人有责,当企业出现违反制度的人员时企业能够根据违反条例进行相关的责任追究义务。第三是企业应完善奖励制度,企业完善奖励制度能够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提升自身的实力,提高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