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11:33:19
导语:在高中家庭教育指导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生是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经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基本具备了心理适应能力,但仍需进一步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作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影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家庭教育滞后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一、家庭环境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溺爱孩子导致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在西藏,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使得父母非常爱他们的孩子。在家里,他们不想让他们的孩子做任何事情。他们希望孩子的所有要求都能得到满足,这样孩子们不仅觉得这是对的,而且其他人应该这样对待他,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差。他们不仅自私,还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往,导致师生关系以及学生关系薄弱。
(二)父母的期望过高导致孩子性格缺陷
一般来说,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期望。目前,大多数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在学校表现良好。在未来,他们将能够成功地进入一些重点大学,并获得更高的学位。父母的高期望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沉重的负担。更大的心理压力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第二,人际期待。在学生教育中,许多家长过多地干预学生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与异性的关系。他们担心他们的初恋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父母干预也更可能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父母的愿望过于迫切,不仅不能使孩子好起来,反而会使孩子感到更大的压力,这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差距,更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感到焦虑、低沉、沮丧甚至极端。
(三)父母感情不和给孩子造成不良性格
我们常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从各种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许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大多是家庭不和谐。父母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争吵甚至打架。我们知道,即使精神健康的儿童生活在充满冲突和争吵的家庭中,他们的心理也会受到微妙的影响,他们的个性也会变得暴力、敏感和冲动。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二、家庭教育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仅仅通过学校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家庭教育也是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许多家长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学校应该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家长通过与学生和家长有关的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当学生周末放学回家,家长也需要控制他们在互联网上的时间,加强与子女的沟通。
(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高中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家庭环境对高中生的健康尤为重要。作为家长,在营造家庭环境时,要积极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总是充满欢笑和幸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也会感觉到幸福和快乐,而且,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决定,让他们体会到爱和关心,从而更好地去爱别人。
(三)多与子女进行沟通
沟通是建立良好家庭关系的重要桥梁。在家庭中,沟通往往是最有效的。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超越了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许多中国父母盲目追求物质生活,提高了孩子的生活水平。然而,仅仅给孩子一个物质优势并不能指导他们的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决于他们之间的沟通。只有通过沟通,相互之间才能获得相互信任。它在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孩子长大后,他们最想要的是照顾他们的父母。在很多情况下,父母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父母不应过分追求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父母应该与孩子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具体而言,家长可以在课余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或参加户外活动,加强交流和理解,为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铺平道路。
尽管外来职工子女家庭教育呈现出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但也受现居住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养方式上、亲子关系上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多数家长有主动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的意愿和行为。社会各界尤其是基层党政部门应站在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关切这些问题,重视他们的诉求,在各个层面帮助指导外来职工家庭教育步向健康发展。
一、制度设计上要求均等化。充分认识外来家庭的出现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涌入城市的外来职工是当地发展的巨大动力和廉价劳动力,而他们和他们的家庭却生存在城市的边缘。他们付出了种种代价,寄希望于子女能够实现家庭的“代际向上流动”。政府有责任帮助他们走出家庭教育的困境,以彰显社会补偿、社会关照、社会保护原则等社会价值。当务之急要改革外来职工户籍迁移、申报制度。在购房随迁政策外还应增加以务工年限、缴纳社会保险基金年限为标准的户籍迁移条件,不再让户籍成为其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最大障碍。同时确保均等享有当地的公共服务产品。现有的高考制度下,外来职工子女不得不面临去向的两难选择,要么在流入地读高中、回户籍地高考,要么回户籍地读高中,但许多外来职工在户籍地已经没房、没地、没人,势必带来一系列困难。应该改革学生的学籍管理制度,让学籍也流动起来,然后再实施凭学籍参考高考。
二、生存环境需要大力改善。提高外来人口的生存质量,为外来人口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要建立合理合法的劳动制度,尊重外来人口的劳动权益,使他们能享受到法定的劳动时间和合理的劳动报酬,要承认和保障外来人口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等,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并且使他们真正得到本地居民的真诚接纳和帮助。因为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外来人口的生存状况,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将始终成为困扰社会、学校、家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家庭教育宣传指导上需加强化。越来越多的外来职工子女将会在当地成长、生活、工作。要想方设法帮助破解外来职工家庭教育的困境,加强对家长的指导,提高子女的素质。学校、企业、社区及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宣传指导。学校可以组织“父母学堂”讲座、召开家长会、举办亲子活动等方式,启发外来职工开展家庭教育的热情。加强对外来职工家庭的教师家访活动,了解相关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社区在举行暑期活动及“青春健康”讲座时,要邀请外来职工子女参加,增强第“二代”外来职工对第二故乡的心理归属感。企业要加强与劳动保障部的联系,安排一定时间对外来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和学历培训,并在各类培训中加入家庭教育的内容。在工种和工时安排上,尽量人性化,让外来职工与孩子有一致的作息时间,增加亲子互动的时间和机会。
四、社会各界共同关注需联合化。外来职工中的第二代在现居住地出生成长,他们头脑中对家乡的概念要比父母淡漠得多,今后长住当地的趋势明显。他们会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真正的生力军。与第一代相比,他们的文化会更高、民主意识会更强,对于现实的不公平感受会更强烈,可能会趋于激进,与主流社会产生冲突;也可能会趋向认同,成功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所以社会各界应形成共识,尽量避免第一种可能,共同引导第二种可能。一是在公众媒体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可以对新生代外来职工的现状进行系列的追踪报道,呼吁社会消除歧视,共伸援助之手。二是人口管理部门要加强外来职工生育管理,指导外来职工减少生育数量,提高出生子女素质。制订合理的家庭发展计划,把家长有限的精力投放到少量的子女身上,增加教育效益性。三是学校要促进外来职工子女学校教育的成功,使外来家庭拥有一个向上的有效途径。同时使外来职工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得以成功施行的基础要件,如果没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学校教育效果就会降低。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效结合原则实践一、高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现状
2013年4月,接连发生的3起在校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再一次将学校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很多人在声讨学校教育的缺失,在痛斥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殊不知,学校教育只是大的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老师,一种来自社会。第三种教育和前两种教育完全背道而驰”。父母的教育代表的是家庭教育,教师的教育代表的是学校教育,这两种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不完全相同的,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美国的乔伊斯・爱泼斯坦提出了共同责任的概念。“共同责任”是一种责任意识,是一种向对方利益的承诺,为了认真承担责任,家长和教师愿意保持紧密联系和互相支援。“共同责任”确认了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成长的责任,家长和教师互相协助以履行教育的责任。
可是,在现实的高中教育中,却有着几种家校关系的不良表现。
(一)彼此对立,相互抱怨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倾向,学校埋怨家庭没有打好孩子的性格基础,家庭埋怨学校教育质量不高,导致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二者的关系陷入僵局甚至是对立。
(二)逢迎依附,丢失自我
家长认为,教师是以教育、教学为职业的人,他们懂理论,有经验,孩子的教育就应该交给学校。这样学校教育的地位被无止境的提升,家庭教育处于逢迎学校的被动地位,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或延伸。家长消极的期待着老师的正确建议。老师依自己的计划办事,而家长则看对方的颜色行事。同时家长还认为,孩子的幸福掌握在老师手中,他们勉强而小心翼翼地处理和老师的关系,害怕与老师有不同意见,得罪老师,而使孩子受到委屈。
(三)越俎代庖,误人误己
学校教育将家庭教育的职能全部揽下来,学校教育的职能无所不含。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因为是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吃喝拉撒,从早到晚的生活全部由老师负责,老师承担了过多的教育责任,既使自己不堪重负,代人受过,又使家庭淡化了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二、高中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几个基本原则
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并与社会教育相统合,形成新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已成为社会发展、个体成长的必然要求。建立新型的家校关系应遵从以下几个原则:
(一)把“心理健康第一”贯穿教育始终
由于我国长期不正确的成才思想和社会竞争加剧造成高中生心理素质差、忽视身体素质,独生子女缺少朋友而感到孤独,社会适应性差。面对挫折和竞争不能正确的看待,不会合理的调节,造成了很多问题学生和悲剧的发生,给教育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二)把培养良好个性作为教育的根本
所有的教育都应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出发,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对新事物有着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新。作为老师和家长要能对此给予尊重,并努力让自己与时代同步发展,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发展,根据孩子的能力、气质、兴趣和性格,培养孩子形成鲜明的个性特点。
(三)提升家庭教育在个体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从思想上明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在孩子各个发展阶段的变化。家庭教育作为一个伴随孩子一生的教育对个体的终身发展都有无法取代的意义。而学校教育只是个体教育的一个部分,接受了学校教育并不是个体教育就结束了。
(四)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密切配合使二者产生合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职能并不能完全划清界限。老师所掌握的先进教育理念也应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去。学校教育的效果能否实现,与家庭教育的配合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二者思想一致,会产生合力,可以使学校教育成果更加稳固和持久。若二者方向相反,则会使学生不知所措,会对学校教育起到反作用。家庭教育的职能完成情况会直接影响学校教育职能的完成。
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探索
(一)完善家长会制度
目前的“家长会”大多以学期为单位举行,往往都是班主任唱主角,家长基本都是“听众”的角色。笔者建议:家长会应一个月一次为宜,时间不宜过长,要事先确定中心议题和中心发言人。会后应就会上提出的问题走访学生家长,在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下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然后实施,并将实施结果代入下次家长会。
(二)大力发展家长学校
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周开展一次家长学校的活动。学校根据近期的教育活动安排主讲教师和主题,然后再由家长自由提问和交流。家长学校这个组织的完善,为家校联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的平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很多疑问可以在这里得到专业的建议。
(三)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
笔者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在学校召开田径运动会时,邀请家长参加开幕式的仪仗队,参加班级的跑操比赛;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听课,一起打扫寝室卫生,一起在食堂排队买饭,一起打开水;组织亲子春游,亲子K歌比赛……家长通过这个活动,看到了自己的孩子除了学习之外的能力,了解到了学生心里的真实想法,可以让家庭教育更加有效。
(四)重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要提高家长搞好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光提高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他们产生足够的积极性。
教育家马卡连科在《家庭和儿童教育》中曾这样写道:“爱是伟大的情感,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创造人类最伟大的珍贵的东西。”只要老师用自己的真诚让家长理解这一点,他们就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理解严和爱是统一的。只要真心付出,就能获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五)重视教会家长进行家教的方法
一、制定计划,有效沟通
高中班主任应意识到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重视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为了确保家校合作活动的顺利展开,一项完整的计划是前提保证,并且应提前与家长取得联系,在活动内容、形式、具体安排的制定上与家长商量讨论后,形成最终的计划方案,这样有助于增加家长的参与度。
具体来看,我在开学之初会拟定本学期家校协同教育活动的计划初稿,召开家长会,为家长们讲解家庭教育对高中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具体分析现阶段孩子注重个人形象、追求平等对待等心理特点以及正确的沟通教育方法。如将孩子当作朋友以商量的口吻沟通等,提升家长对自身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性上的认知,改变家长对老师打电话、家长会就是“告状”的陈旧认识,增强家长对家校协同教育的责任意识。在家长会上,将已经拟定好的活动初稿发给所有家长审核并讨论,结合家长的建议进行修改形成最终的家校协同教育的计划。在学期中,我会根据当下热点教育话题酌情增加活动的内容,保证家校活动与时俱进,更有现实意义。
这样做能在学期之初与家长建立良好的联系,为之后进一步的沟通交流做好铺垫,增加了家长对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方便家长提前安排自己的时间,更多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书面的计划也让活动的展开有据可依,减少了临时举行的盲目性。
二、搭建平台,参与管理
现如今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渠道已经不局限与电话、短信、家长会的形式,而更多是依托于互联网产生的网络群,这种形式更加便于教师与家长间的互动。
我会通过定期阅读活动“读好书,好读书”增进家长与学生在日常琐事外的交流。号召家长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孩子在读书学习时尽量调小或者关闭电视、电脑的音量,或者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并分享读书心得。为孩子购买一定数量高质量的课外书,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用自身阅读影响带动孩子阅读,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同时活动末期,在让学生写读书体会的同时也会让家长写,这样能让现在追求独立平等的高中生更易接受此种活动形式。
我们要打破以往惯有的“教师说,家长听”的模式。活动中,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活动外,保持家长的互动式的沟通,使得双方都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由此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帮扶互助,提升水平
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综合素质不同,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自身教育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对教师顺利展开家校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教师毕竟没有直接参与到高中阶段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去,对于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无法完全掌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为家长们创造相互交流分享教育心得的机会,老教师提出理论指导的方式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有一次我邀请了班上一位女同学的母亲,就自己如何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学习如何要求等问题在定期的家长活动中做了分享。这位女同学的成绩在班上并不突出,但是综合素质高,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这位同学的母亲的演讲让在场的许多家长受益匪浅,纷纷思考自己在家庭教育上还有欠缺和有待改进的方面。活动中也有不少家长提出了自己在教育上的困惑如孩子不愿意和自己交流以及孩子沉迷手机、电脑等问题,其余的家长纷纷支招帮忙解决问题,我也从教师的角度为家长们详细讲解了高中学生目前的学习压力、课程难度以及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得家长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从而有效地避免因不了解而造成的沟通障碍。
家长间的帮扶互助能有效地增进家长间的互动,通过分享交流共同积累在家庭教育中的经验,提升个人水平。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上。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能在家长的分享交流中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应对办法。我们应增加这样的互动性的活动,让家校协同教育发挥实际效果。
三个着力点:让学生生活充满七彩阳光
潍坊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通过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开设阳光60分课程、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等全领域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针对高中素质教育实施中的薄弱环节,选准了三个着力点,强力进行突破。
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数百课程任你选
围绕“读书成长、自然观察、社会考察、科学探究、游览参观、自主学习”等6大板块,各高中各尽所能,全力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可让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菜单。如“话说潍坊”、“谈高中生理财”、“金庸小说探究”、“大国崛起电视系列讲座”等200多个学习模块,就是潍坊一所高中为学生提供的课程菜单。潍坊一中还开设了家长课堂,让在不同行业有所成就的家长走到学生中间,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来自军营的赵富纪家长讲述的“兵器知识”,来自市水利局的王帮学家长带来的“水资源的利用与未来”的课题等,无不让学生们对家长讲堂充满了期待。
为丰富课程资源,潍坊市开展了“千名名家进校园”活动。把民间知名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潍坊百名文化名人、十大道德模范、劳模、企业家等请进校园,通过专题讲座、社团指导、技艺传授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滋养学生,用鲜活生动的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多彩的学习模块体现了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习地点和学生群体的选择性,为学生个性发展、主动发展提供了保障。
实践活动系列化――社会课堂为你开
为搭建起可供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各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学生双休日活动指导意见。在双休日,学生走进军营,走进企业,走进自然,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高校,充分进行社会体验、校园体验、家庭体验、心灵体验。仅潍坊七中就建立了4个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在双休日、节假日组织学生到潍坊的大型企业潍坊柴油机厂参观学习,到潍坊大型商场百货大楼顶岗体验,到当地知名民营企业瑞福香油厂调查感悟,通过“走进潍柴、体验百大、感悟瑞福”等系列实践活动,学生汲取了社会生活的丰厚营养,增强了学习动力。
目前,全市高中学校挂牌确定校外社会实践基地273个,校内设立“百家讲坛”45个,各类社团2312个,兴趣小组879个。每到双休日,在潍坊的各大企业、商场、社区,随处都会看到学生们愉快活动的身影。
课堂教学再变革――把思维过程还给每个学生
潍坊市把探索“轻负担、高质量”、建设自主合作高效的课堂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把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列为全市38个重点教育工作之首,实行经费跟进、专家引领、团队运作、集中攻关的策略。
首先,加强分学科指导,探索各自规律,强力推进“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辅导”的课堂教学流程再造,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
其次,全面推行分层教学。基于课程标准,对不同学力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培养方案:对优秀学生实行“课堂+兴趣小组”,充分放大学科学习的优势;对大多数学生,降低要求,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课堂;对后1/3的学生,实行全覆盖关爱工程,降低学习要求,挖掘潜力特长,帮助他们找准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功之路。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人生规划教育,加强心理指导,教会学生选择,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我的人生我做主”。
为什么潍坊的学校能够放开手脚大搞素质教育?关键是潍坊市确立了三个支撑点,从政府、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入手进行了评价改革。
改革了对县市区政府教育工作的评价办法
在潍坊,对县市区教育进行年度综合督导是政府行为,督导结果纳入对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业绩考核中,并在每年“两会”期间在当地媒体公告,历来被党委、政府所看重,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在2008年规范高中办学行为过程中,潍坊把省教育厅的要求、标准、时限等一一列为督导内容,并赋予足够的权重,占了1/3还强。在评估方案总分1300分中,素质教育指标为430分,其中规定,国家课程课时计划落实指标占120分,规范办学行为指标为150分,因课程课时计划未落实被省通报一次扣30分,被市级媒体曝光一次扣10分。违反作息时间有关规定的一次扣10分,违反双休日安排、寒暑假及其他法定节假日安排有关规定的一次扣20分……对上述指标采取经常性督导的形式,结合潍坊市教育投诉中心的热线记录,不定期公布累计督导评估结果,年终以累计得分作为对各县市区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成绩。这样,规范办学行为的责任就不仅仅压在教育部门肩上,同时也压在党委、政府的肩上。
建立健全客观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指标体系
改变过去主要以高考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学校的做法,对学校实行多元评价。这些改革措施让广大校长吃了一颗定心丸,解除了紧箍咒。潍坊市制定了针对不同学段的学校评估办法,其中的每一项指标无不紧紧导向素质教育的要义:
1、评价国家课程方案的落实情况。引导学校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上足课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能适应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的课程。
2、评价办学行为的规范程度。从学生作息时间的安排、分班情况、课业负担情况、学校收费等方面严格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按照教育规律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来实施教学行为。
3、评价教师、学生的发展变化。通过身体素质、艺术素质、思想素质等反映师生发展变化的指标,引导学校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持续发展。
4、评价师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认可度。通过学生对学校在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的制度、管理等的满意度评价,以及教师对学校管理制度、教学条件等方面的满意度的评价,引导学校努力建设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5、评价学校的特色。通过对办学模式、学校管理、学科建设等某方面发展优势的评价,引导学校各具特色,各展所长,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6、评价学校的办学效益。通过师生发展水平、学校科研水平、学校争优创新水平等衡量学校的办学效益。
引导百万家长在素质教育新理念洗礼中形成科学评价观
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实行多元评价了,但如果不改变社会上仍以升学率为评价标准评价学校的观念,那么素质教育仍难以全面推进。为此,潍坊市开展“家庭教育
进万户,百万家长进学堂”活动,深入推进“亲子共成长工程”,让百万家长接受素质教育新理念的洗礼。市教育局主动承担了家庭教育的责任,组建了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邀请近百名全国一流的家庭教育专家到潍坊市广大城乡学校巡回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全市近百万名农村学生家长免费听取了先进家庭教育理念报告。潍坊依托全市中小学成立了1000多所家长学校,依靠专家团队培训了l万名班主任和优秀教师成为本土化的家教专家,自主研发了完整、科学的家长学校课程体系,并形成制度,让每个家长每年接受8课时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其中,潍坊市的“家庭教育农村行”活动,被誉为新世纪的“农民素质提升运动讲习所”和“农民精神文化盛宴”。
大保障机制:督导责任区对高中办学实行无缝隙管理
规范办学行为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着眼于长效机制的建立。潍坊市用督导责任区这个机制破解了义务教育学校加班加点、课业负担过重、课程开设不全等顽症,2008年又将此机制用在规范普通高中办学行为上,根据行政区划和学校分布,把全潍坊市的64所普通高中划分为12个直接责任区。
督导责任区实行目标责任制,每个督导责任区由潍坊市教育局确定1名市级督学作为第一责任人,每个县市区(开发区)为一个督导责任分区,实行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包靠学校责任制,其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包靠的领导班子成员为直接责任人。
督导责任区督学的主要职责是,依法对包靠学校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法律法规等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随机督察,主要内容包括:
1、落实课程方案。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及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开设情况。自习课不得分配到学科。
2、作息时间。重点是学生每天在校时间、晚自习时间、睡眠时间、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
3、双休日学生活动。双休日学生自主活动与学习。两周(双休日)放假一次,不组织学生统一上课,不统一上自习,不统一辅导,不统一考试,不统一做同一学科的作业;取消统一上、下课铃声,允许学生自由进出各自的宿舍。双休日或晚自习教师不坐班,严禁教师有偿家教。
4、寒暑假放假时间和教育行为。按规定时间放假,严禁学校在假期上课和统一安排自习。
5、各种考试、培训、竞赛,教辅资料和收费。
6、文理分科时间和评价管理。
7、招生工作。严禁乱招生,严禁招收复读生,严格控制班额。
8、学业水平考试和学分认定。
9、高考信息管理与高考宣传。
10、国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行为的其他有关规定。
我们新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重视程度是历史上没有过的,在孩子培养上所下的功夫也可谓史无前例。然而在如何教育子女成才的问题上,却存在着不少认识和行为上的偏颇。许多家长一谈到培养孩子成才,就自然地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到家庭教育,就认为只要盯住孩子的学习,辅导孩子的学习,保证孩子的学习就可以了;家长热衷于“0岁方案”、热衷于给孩子各种知识的学习如舞蹈、画画等,而对于孩子做人的教育则忽略了。因此,要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走出家庭教育误区,扭转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倾向和对家长进行科学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被恩格斯誉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意大利诗人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添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古今中外的事例表明,一个人具备优良品质越多,其聪明才智往往发挥得越好。否则,纵有聪颖的天资,也会被不良品性和习惯所淹没。家庭对学生实施德智并重的教育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家长重视对孩子道德行为和文明习惯的教育,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根本保证。重视对民众进行道德教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悠久的传统。“欲齐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自身。”这是我国古代经典《大学》中的思想,其中“齐家”实际上包含着家庭教育的内容,作者把家庭教育作为“治国之本”,可想而知,我国古代对家庭教育已经相当重视了。其次,我们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孩子不仅要学会知识,更注重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从小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文明习惯。第三,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具有良好地的行为品德方面有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四,国外许多发达国家也很重视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孩子做文明公民。在1992年国际教育大会的第78号建议书《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提到"发展伦理和公民价值观"的意义:"教育系统在伦理、公民和道德教育中应发挥一种基本的作用并与家庭所起作用相互补充。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给家庭带来了新的刺激,社会信息量大增,而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能力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家长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给孩子请家教,增加课外作业,目的是让孩子考上重点高中。为此家庭教育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校是一所城郊结合型普通初级中学。生源除了南桥镇古华小区的孩子外,还有相当部分是来自农村。而且我们深知一个学校要办好,要办出特色,没有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这样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自1985年我们古华中学开办以来,历任校长都十分重视家教指导工作。1986年9月成立了第一届家长委员会,1989年创办了家长学校,1999年我校成为第一批上海市九五家教实验基地之一。在 市 、县教育局、镇教委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关心和支持下,我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日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走出了一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心理辅导教育相结合的探索家教规律的新路子。
我校现有学生一千四百多名,其中家长学历大专以上的占全校2800多位家长的8%,家长的文化层次决定了大多数家庭的业余生活是以休闲为主,既使有些家长关心子女的学习,也只局限于在校的学习成绩。因此,我们学校认真分析了本校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结合上海市九五家教实验基地工作,对家长进行指导,切实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质量。
(一)指导内容
1、家长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2、怎样正确处理“智和德”两者之间的关系
3、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4、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重智轻德的态度
5、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6、如何在家庭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7、如何调节家庭中的亲子之间的人际关系
8、家长如何加强自身修养,优化家教环境
9、怎样纠正品德不良孩子的行为
……
(二)指导方法
针对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倾向,根据家长的心态,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提高家庭教育实效性。
1、成立家委会,开展家庭教育互助组活动,使家庭教育更有说服力。如有系统地传授家教知识;开展家长互助组活动,请家长对家教中出现的问题共同交流,组织研讨科学教子方法;组织有行为偏差学生及其家长观看有关录像并开展讨论,提高认识。
2、开设家庭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目前大部分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而孩子心理问题的解决又需要家长的帮助,因此,大部分家长希望接受家庭心理教育指导,我校是上海市心理辅导实验校,我们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仅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而且根据我校学生家长特点,也为家长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平时想干什么,从而选择一条科学的、有效的家庭教育的方法。
3、专家授课。
我校依托社会、社区大教育,充分发挥家委会、社区理事会作用,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拓宽家教指导渠道。聘请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先进人物、知名人士、家长代表担任校外辅导员并定期举行研讨会、恳谈会,不断提高家教指导工作质量。请司法部门为家长上法制课。
4、开展了亲子互爱活动。为加强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开展亲子通信活动,让家长去发现孩子成长的烦恼和情感的需求,了解孩子的精神压力和学习负担;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和对家庭的责任。从而加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使他们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以小手牵大手”形式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
我们充分发挥和组织县读书俱乐部成员(学生)学习,利用主题班会、团队课及活动课,分年级分班级召开学生会议,积极宣传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的意义。我们建立以年级组为主体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管理体制,召开全体班主任会议,宣传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重要性,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学会指导家长方法。不仅加强和完善了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管理,并提高了家长学校的教育效果。
6、开展好家长评选活动。
7、分类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
家庭教育指导是一项长期而有艰巨的工作,家长的观念不可能在一次、二次指导活动后就可以改变的。因此,在集体指导活动之后,根据不同家长和存在的不同问题,通过“家访”、“家校联系册”、“谈心”和“家庭心理咨询”等方式,使家庭教育指导者与家长之间更多地沟通与理解,以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成效
几年来,我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受到了全社会的欢迎和支持,特别是在家教实验基地成立和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形成了学校主动指导、家长积极配合的和谐的社会氛围,有效地优化了育人环境,发掘了社区教育优势,大大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同时学校的良好的校风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促进了良好社会风尚的树立,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学校应有的作用。
² 92-94年我校的家长学校被评为县先进集体,95年我校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家长学校。
² 99年被评为县心理健康教育一等奖。
² 98年度我校爱心工程古华基地被评为市先进集体。
² 98年10月我校的家长学校接受兄弟区县中途检查,受到专家们的好评。
² 2002年我校再度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家长学校。
1、通过对家庭教育中德智并重的教育,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开始扭转“重智轻德”倾向,提高了家庭教育的能力。
2、通过指导和学习型家庭的创建,使家长由被动的无奈学习理念向主动学习理念转变。使全体家庭成员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生活领域得到拓展,促进了家庭美满幸福。他们由消极地被动地参加家长会,到积极参与家教指导活动,并把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与其他家长一起交流和学习;由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向教会孩子学习、发展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孩子人格方向转变,并积极支持子女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等。
3、由于我校有效地开展了家教指导活动,使家长开始读懂孩子这本书。我们针对青少年现状及反映出来的生理、心理发育不同步等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加以剖析、讲解,而且采取了分年龄、分层次的指导方法,并且我们根据家长学校教材,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编写了一套适应我校学生和家长实际情况的家教指导教材,提高家长认识,深受家长欢迎。家长们说:“在家长学校里,我学会了许多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也使我认识到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责任,我要好好感谢家长学校。”他们还说:“家教活动开展得非常好,对我们家长和子女都有很大帮助。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配合学校和老师一起抓好对子女的教育工作。”有一位家长在家长互助组上谈到:家教指导活动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一个家长,既要负担起抚养子女的责任,让他们身体健康成长,还要担负起教育的责任,与学校一起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只有努力当一个合格的家长,才能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子女。
在参加学校开展的多样化的家教指导活动中,家长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行为得到了更新和转变,认识得到了提高。历年来我校每年都有一名学生家长获市、县级好家长称号。
(四)、问题与思考
1、要根本改变“重智轻德”的倾向,必须改变现有的教育机制,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
近几年,作为承担家庭教育职能的县妇联、县教育局科学谋划,引搭平台,创新载体,把家长和儿童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充分发挥各类家长学校的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管理,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以点带面,辐射全局,在我县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使家长和孩子的素质在学习和实践中得到共同提高,推动了我县“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科学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
1、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县妇联与教育局制定了家长学校创建统一标准,出台了《*县家长学校管理工作意见》,建立健全了家教例会制、信息反馈制、评比奖惩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设立了“五簿一册”,即家长学校学员登记薄、家长学校活动记录薄、家长学校授课记录簿、学员考勤薄、家长助教志愿者登记薄、家长成绩册,实现规范化办学。
2、加大对基层的投入力度,确保办学质量。近年来,县教育局、县妇联积极争取支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对示范家长学校的硬件投入和软件配套。2006年,投入资金20万元,搭建县级示范网络家长学校展示台,先后在在*外国语学校、石浦新港小学等校尝试建立了网络家长学校,在春晖幼儿园、丹城中学等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家校联系特色网站,在春晖幼儿园家长学校首创“家长心理工作坊”,在教师与家长开展多元的互动上,起到了明显的实效。今年10月份,又建立了*县家庭教育培训中心,纳入社会力量办学管理体系,为全县各家长学校提供“五大保障”,即组织保障、师资保障、教材保障、考评保障、经费保障。同时,投入8万元,统一印制了《*县家长学校工作手册》、*县家长学校系列教材(从幼儿组到高中段共12册),发至各个家长学校,受到热烈的欢迎。
3、加强宏观指导,明确职责任务。近几年,县妇联、县教育局作为家庭教育工作的牵头部门,共同对家长学校实施指导、管理、评比与表彰,先后两次举办家庭教育工作现场经验交流,创树家庭教育各项典型,扩大影响面。06年,在全县授牌表彰了100名县级优秀家长、10个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10所县示范性家长学校、10个家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和100名好儿童,组织演讲动态宣传,先后组织了好家长事迹报告会、县“十佳”学习型家庭事迹报告团、创建学习型家庭知识竞赛等活动,用典型激烈广大家长“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积极性。今年我们又进一步明确提出我县家庭教育工作“四大”指导体系,即以县妇联为主抓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体系,以教育局为主抓的校园家长指导体系,以卫生局为主抓的孕妇、婴幼儿母亲育儿指导体系,以县计生局为主抓的优生优育、青春期性教育指导体系。
4、加强理论研究,开展工作研讨。县妇联、县教育局每年定期召开*县家庭教育兼职研究员会议,吸纳一批新的家庭教育研究员,充实各级家庭教育的人力资源。同时,广泛征集家教论文,通过举办现代家庭教育论坛,表彰优秀家庭论文,2006年,先后征集到既有调查研究,又有理论研究论文50余篇,60余位家庭教育研究员聚集一起,以“现代家庭教育新趋势、新特点”、“建设符合时展的家长学校”为主题开展了工作研讨,进行多方位、多触角的探索,取得可喜的成绩。《家长学校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的课堂曾获*市市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省二等奖。
5、创新活动载体,全方位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年9月,县妇联与县教育联合启动了“母亲教育行动”,开展母亲课堂进社区(村)活动,建立了24个母亲课堂。公开招募师资队伍,通过开展“母子共同成开——家庭教育新思维母亲课堂”活动月、开设“母亲健康快车大讲堂”、“感恩父母贺岁家书”征文、设立“关爱贫困母亲”爱心资金等系列活动,母亲教育达1万余人;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制定学习型家庭评估标准,开展了县“十佳”学习型家庭和“百户”学习型家庭评选活动,通过举办家庭文化节、家庭教育报告会,进行了立体化、多样化的宣传,向社会展示成功家庭教育的成效;开展学生成长助教团行动,先试点后推行,统一制定建团章程,明确助教团的作用、权利和义务等。以家委会为基础班底,组建各班助教团和校级助教团,有计划地开展助教活动。助教团内容涉及德育专题、学术讲座、研究性学习、科技导航、综合实践活动等。三年来,助教团吸引了一大批有特长的热心教育事业、有一定助教能力的家长和社会人士,到目前为止成员已超过了2000人,提供了“让社会了解教育,让教育走向社会,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的教育平台;开展关爱弱势儿童行动,*年,在留守儿童、外来儿童聚集地西周、爵溪开展了试点活动,开通了“知心姐姐”信箱,招募巾帼志愿者成立回信团,组建假日活动小组、学习辅导小组,使弱势儿童学有人管、学有人教、学有人纠。并倡议社会各级纷纷牵手我县特殊儿童群体,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和快乐。至此,全县有320户家庭、80名县机关女干部、巾帼管理者联谊会成员参与了结对活动,架起一座呵护弱势儿童的桥梁。
总结经验,我们深深感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前提;整合资源、上下一心、齐抓共管是抓好家庭教育的保证;创新思路、优化载体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落实好我县家庭教育工作“*”计划,今后我们的工作定位:
1、突出时代性,科学把握家庭教育指导的内涵外延。家庭历来被看作社会细胞而备受关注,家庭教育的功能随着时代的进步、家庭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重复,家庭教育是家庭生活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子女实施教育和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的语言和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的过程。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也在发展。家庭教育指导也必须与其相适应。我们将根据本地的实际,着力推进母亲这一个体的素质,实施母亲素养工程,设置有效课程,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序列化、管理规范化、增强实用性。
2、强调针对性,积极探索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途径。家庭教育指导要全面贯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精神,我们将加强对家庭教育情况的调研,了解和发现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难点、热点、盲点问题,变家庭教育指导的事后性为事前性、被动性为主动性。探索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单亲子女家庭教育、家庭网络道德教育,对特殊性的家庭教育问题,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对策和措施,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同时,加强对个性问题研究,使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注重示范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指导水平。家庭教育工作必须注重质的提高,需要有标准,更要有示范。家庭教育指导要采取部门推动、示范带动、家庭互动的方法,加强示范引路和理论研究,全面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水平。
一、流动学前儿童的公办优质幼儿园入园率低
据段成荣等对我国人口抽样统计显示,当前我国流动儿童中学龄前儿童入园率仅为61%,仍有很大一部分流动儿童无法接受学前教育。邹泓等在《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发展与需要调查》中也提到学前流动儿童的入园比例仅为60%,远远低于城市儿童。诸多专家也对各地区的流动学前儿童入园率进行了调查,上海市卢湾区的0~6岁流动儿童的入园率为81.3%,且入托年龄偏低,甚至有未满1足岁的学前儿童。鞍山市的流动学前儿童入园率为76%,但绝大多数选择的是条件较差的私立园或“黑园”。而私立幼儿园中95%的儿童为外来农民工学龄前子女。只有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积极响应国家普及学前教育的号召,采取增加公办、民办幼儿园和加强管理等措施,促使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高达97.8%,其中学前三年入园率为89.2%,实现了包括流动儿童在内的普及性学前教育。
二、流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甚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流动家庭的经济较为拮据,承受不起昂贵的幼儿园教育费用,所以流动学前儿童只能呆在家中,由父母或其他人看守,又因家长工作繁忙、教育意识淡薄和文化水平偏低等原因,导致流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1.流动学前儿童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对流动学前儿童父母文化程度的研究数据较多,黎婉勤的调查数据显示,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家长占调查总体的26.9%,初中文化水平的家长占调查总体的39%。徐微对25户流动家庭进行访谈调查,家长的学历水平总体不高,66%的家长只有初中学历,16%的家长只有小学学历,高中及以上的只占18%。由此可见,流动学前儿童父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2.流动学前儿童家庭经济收入较低。有多个专家学者对流动学前儿童家庭经济收入进行过研究分析,庄甜甜、王奕君对上海的流动学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70%被调查的流动家庭每月工资在500~2000元之间,绝大部分流动儿童家长认为“幼儿园费用太高”。收入在1500~2000元之间的流动人口,若有时间照顾孩子的话,一般选择将孩子带在身边。很多流动家庭的父亲是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者,而母亲主要承担起抚养幼孩的责任,因此,相对于流入地家庭的经济收入而言,流动家庭的经济收入还是偏低的,有些甚至是非常低。
3.流动学前儿童家长教育方式单一,行为较粗暴。在家长教育方式与行为方面,流动儿童父母普遍缺乏加强情感交流的教育方式,有空闲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时,彼此交流的方式比较单一,不会经常指导孩子学习。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曾委托上海市卢湾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对上海市卢湾区0~6岁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9.45%的流动儿童家长会将“打骂惩罚”作为一种主要教育方法。他们还认为流动儿童家长工作忙,缺失教育方法。很多流动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方式与行为较为相似,状况不容乐观。
4.流动学前儿童教育物资条件不足。普通家庭拥有丰富的学前教育物资,这在流动家庭中却是比较少见的。有调查研究表明,家里很少有孩子成长所需的书籍、音像资料和益智类玩具,家中有较多藏书的只有19.23%,很少或没有藏书的有81.72%。而且流动学前儿童很少参加各种兴趣班或特长班的学习,娱乐活动主要在家里,有些甚至无娱乐活动。从教育者、教育方式和手段、教育物资条件等方面揭示流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较少甚至缺失。
三、流动学前儿童家长迫切需要社区的帮助
面对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现状,很多流动学前儿童家长也意识到在流动家庭中家庭教育的迫切性,表示急需社区帮助。上海市卢湾区的调查结果显示,80.6%的流动儿童家长“迫切需要”或“比较需要”得到社会对其教育子女的指导。程福财认为73%的家长认为有必要、甚至是非常必要接受由专业早教机构或早教工作者提供的有关于育儿的成长指导。
四、构建家庭教育服务网络体系
由于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有很多流动学前儿童家长则把责任及工作交给政府,要求政府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建设低学费的幼儿园或要求放宽入学门槛来提高入园率,专家对此方面的研究也较多,但从社区的角度提出系统解决对策的研究较少。徐微提出了社区参与教育的模式,即社区主动服务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便利资源。有些专家认为应以社区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的活动,促进流动幼儿及其家庭的社会融入。
【关键词】英语学困生 成因分析 分层次教学 多元评价机制
一、学困生的定义
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发展水平正常,但由于心理、行为、环境以及教育等原因,在正常教育环境中学习效果差,未能达到学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生”。新课程改革中的学困生泛指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不能适应高中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学习和生活,但是又要与“差生”区别开来。这些学生有进步的潜力,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指导、教诲、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在一定的补救条件下可以转化。
二、农村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农村中学的特点。虽然新课程标准大张旗鼓的实施,但由于农村中学师资参差不齐、教育教学观念滞后、教学设备单一老化、硬件不足、教材脱离农村实际、学生缺少用英语交流的机会。英语只是用来考试,而考试本身对学困生就是一种负担,造成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意识不强。
2.农村中学教师方面的原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缺乏对学困生情感的投入。不仅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等方面不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并且对学困生缺乏关爱、交流。学生由于受到老师的冷遇,对英语学科缺乏兴趣和信心,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3.农村中学学困生本身原因。(1)情感态度方面的原因。进入高中之后,英语学习难度增大,学困生不能很快适应,逐渐失去信心。另外,由于父母的期望和升学压力,英语学困生面临很大的精神压力。(2)学习方法及习惯问题。学困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掌握基本词汇和基本语言基础知识的方法策略,导致成绩不理想,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4.农村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但今天的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着家长文化素质偏低,教育观念落后,缺乏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和教育方法等问题。农村高中生一般寄宿,受父母教导的机会也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配合和协调,致使学校教育工作很难取得成效。
三、农村中学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量身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切实可行,不可过高、过远、要有长短期不同的目标。对于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要鼓励,这样成就感的获得,更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目标树立的同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课前预习,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听课;课堂会听课,抓住重点,找到难点;课后复习,及时巩固,不断重复等等。还可以针对不同的语言学习问题,提出不同的方法。例如,有的学生,词汇记不住,记住了很快又忘了;所以我就指导学生学习用音标记忆,用联想法,近义词归纳法,词根记忆法记忆等等,同时不可孤立的记单词,要在句子中在上下文中记忆单词。
2.农村高中英语教师要做初中英语与高中英语的衔接工作。农村非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的甚至很偏远,但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英语学习习惯不好,基础较差。对所学的知识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知识零散,知识点记忆不准确,似是而非。尤其是音标,语法概念很模糊。所以高中英语教师有必要在升入高中后,尽快将初中知识做一回顾梳理,使之形成科学的体系与高中的英语知识做合理的衔接,为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
3.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因此,学困生的转化,可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们的英语课堂带来了新的气象。利用直观生动的课件进行教学,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穿插一些英文歌曲和英语影视资料,更是锦上添花。这些设计引导学生慢慢接近英语,继而爱上英语,降低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同时在课堂上也可以设计一些丰富有趣的活动,尽可能让每个学生能够都参与进来,这也是很好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我们英语教师不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