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城镇发展规划

时间:2023-06-02 15:38:48

导语:在城镇发展规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城镇发展规划

第1篇

城镇建设规划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 城镇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城镇建设规划是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依法管理和建设城镇的重要依据,是各级政府指导和调控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的重要工作,是保证城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城镇规划工作必须遵循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城镇建设中必须始终把规划工作放在首要位置,采取措施,切实抓紧抓好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确定城镇性质,合理确定城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确定城镇发展方向,对工业、商业、交通、文化、教育、住宅和市政公用等各项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洽理和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等关系;必须坚持依法管理逐步实现城乡规划的法制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 现阶段我国城镇建设规划发展要求

1 城镇分布必须顺应自然资源的约束,城镇化必须立足于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我们的现状是人多、地少、水缺,石油储备短少,我国的城镇化必须要适应这种现状,必须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水源地、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等宝贵资源。建设部1998年《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通知》,明确指出通过城镇体系规划统筹安排,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2 坚持“紧凑型”的城镇规划建设方针。我国现正处在城镇化与机动化同步发展时期,必须在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调控下做到较密集的城市开局,城市必须要成为紧凑的城市,与开放的生态空间相结合。我们坚持每平方公里一万人的城市人口用地标准,尽可能地节约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实行最严格的城市规划与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强调土地使用功能的适当混合。居住地与工作场所之间的距离应尽可能接近,避免再出现工作与居住明显分区的现象,贯彻紧凑社区、就近就业、较低的开发成本和环境成本、尊重自然生态、混合土地使用等规则。

3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之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以下几条:A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小于或等于其自然再生率。例如对淡水、森林、草原、渔业资源的开采占用的数量不能大于它们的自然再生率。B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率,在基本资源和技术进步的替代性基础上,实现最优。例如石油、矿产、土地等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开采量应在最小的数额内。C废弃物的产生小于或等于环境的自然降解率,杜绝制造环境不能容纳的垃圾。D需要一个多元的、协商的社会体制,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信息交流,以期找到更少物资消费和污染产生的循环经济型的城镇化道路。

三 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采取的对策

1 提高规划的前赡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为各行各业提供资源环境允许的发展空间。按照现代化进程发展的趋势,统筹安排城乡居民点、各类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突出强制性内容,维护公共利益和安全。要将事关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资源利用、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等内容作为强制性内容,强制执行,增强规划的刚性。

2 明确远景目标,协调近期建设。要重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相协调。远景规划应根据合理的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城市化发展规律,明确城市规划结构及形态,城市远景空间布局轮廓及发展规模。近期建设规划应突出时效性,着重解决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总体规划实施时序问题,引导城市健康有序建设发展,确保总体规划实施的严肃性。

第2篇

关键词:郊区小城镇;发展特点;发展规划

引 言

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规划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重点,其特征、结构和功能实质介于传统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地理区域,是城市和乡村社会、经济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交叉地带,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即是位于上述区域内的小城镇。

1 郊区小城镇职能及动力机制模式

1.1 承接主城区分作的人口和工业

大城市郊区紧靠人口超载的主城区,其“空间优势”、“生态优势”,加上现代工业企业的聚集效应,使城区的人口和工业。首先向郊区小城镇转移。我国的城郊小城镇更多的是起着截留的作用,即把那些想进主城区而又进不去的由外市迁来的单位和某些需要借助主城区信息、市场、基础设施等条件而又不能安排在主城区的企事业单位放在城郊小城镇。

1.2 郊区工业和剩余劳力的载体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使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并逐步转向第二、三产业,城郊小城镇成为郊区工业和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

1.3 动力机制

城郊小城镇是在城、郊和外来力量的交互作用下不断发展演变的。应当指出,国家的各项政策是城郊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我国八十年代制定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户籍制度,人口流动政策直接促进着城郊小城镇的发展。大城市发展一般包括三个时期,集中化阶段,郊区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城郊小城镇由于处于大城市郊区这一特殊地域,它的发展与大城市发展密切相关。城区集中发展阶段,大量的人口和产业向城区集中,受当时交通条件限制和其他原因的影响,所需的劳动力大部分只能从城市郊区吸收,郊区人口减少。城郊小城镇被压抑,城镇的产业结构以农商型为主。城市发展,“城市病”日益严重,不得不向城区的外缘地区扩散,然而,总体上由于交通设施以及其他公共设施等社会资本在城区充实起来,而这些社会资本的利用者越多,其单位成本越低,企业越是互相靠近,越能抢先得到比较可靠的信息,城市外部的一些企业和人口仍然向城区集中,但大部分都拦截在城郊小城镇,城区分散的产业活动在郊区产生新城。

2 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布局特征和布局模式

2.1 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布局特征

①与城区的对外交通布局相结合。城区的对外交通是城区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干道沿线,运输方便,信息灵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从而使城区对外交通沿线成为城镇布局的先锋地区。②部分方向出现城镇连片分布趋势。在国外蓬勃兴起的郊区化浪潮中,人口和产业的不断外迁,郊区的发展由不定性的、杂乱的居住区发展为一个有组织、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社会经济聚集体。生产、生活配套布局的多功能中心不断涌现,在一些条件优越的方向,小城镇已连绵成带,并有沿发展轴线成串珠状功能中心的趋势。我国大城市郊区虽然扩散企业不多,但工厂和乡镇企业的混乱布局,在一些方向也出现现城镇连绵带。

2.2 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布局模式

城郊小城镇的布局根据其与城区发展的相互关系和自身的空间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园环式布局

围绕城区由内向外,城镇均衡地分布在齐个方向上。园环式布局一般是在城区及所在区域的自然经济各方面条件比较均衡,城区对外交通布局往往以城中心为核,向外均衡辐射条件下形成的。当然,绝对的园环式模式是不多的,但有些城市布局基本均衡也可算在此模式内.例如莫斯科。

(2)单向带形模式

城镇沿城区主要对外交溥体系的一条主干线方向延伸,使大部分城镇象串葫芦一样被一条主干线串联起来即为单向带形模式。该模式一般受城市自然条件限制,或对外交通在某-个方向强烈牵引而成,尤其是几种交通方式合为一体时形成由于轴线沿线各项发展条件较好,一般工业也沿此方向延伸,功能区组织和・基础设施的安排均较为容易。但这种模式发展往往容易沿轴线连成一片,使原来的优势条件消失,因此各城镇间的空地必须严加控制,防止连片。同时,也必须控制轴线的长度,因轴线延伸过长,主轴方向交通不易组织。

(3)多向城镇带

多向城镇带是使城市区域内的城镇沿多个方向发展,在数条轴线上分布性质、规模不一的城镇。它们之间有快速、方便、安全、大运量的交通线沟通,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既可在生产上密切协作,又有明确分工。该模式形成原因,一方面中心城区占绝对优势;另一方面,高速交通和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提供可能的物质基础,使郊区范围内一系列核心小城镇和发展轴共同构成城镇聚集群。根据轴线多少和形态不同,又可分为指状布局,如著名的利物浦手指状规划;丁字状布局,如天津市滨海地区等。然而这种多向城镇带布局如果发展轴线过多,也会丧失城镇投资低廉和接近自然环境的优势,造成城市地域的恶性蔓延。

(4)“星座”组群式

所谓“星座”组群是指以城区为“星座”的核心,围绕核心有一系列的小城镇,次级的城镇又带动一批卫星城镇和乡镇。我们国家许多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布局就处于这种类型的初级阶段。该布局形式,要求各小城镇必须分工协作,各级核心必须具有强有力的吸引力。另外,还有漫分散结构,受郊区自然条件的限制随意分布,在这里不主要讨论。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往往融合多种布局形式,以上各种模式和它们的空间组合形式如图1。

3 我国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规划建议

(1)加强对城郊小城镇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宣传,从宏观上、总体上、综合效益上看待城区与城郊小城镇的发展。就企业本身,在城区经济效益也许是高的,但从整个城市来看,却可能是不景气的,城郊小城镇工业基础薄弱,厂外工程投资效大,协作条件差,就一个工厂来说,成本高、投资大,但这是暂时的,局部的,但如果有政府扶持与地方政府投资先导,随着城郊小城镇工业企业增多,交通设施完善,这种状况是完全可以改变的。

(2)加强城郊协调发展。首先必须按经济规律合理确定郊县的数量。目前,有些城市市县过多,超过城市的承受力,起不到协调发展的作用。其次,我国大城市仍然处于发展的集中阶段,城郊小城镇的发展主要不是靠国家投资、扩散城区人口和产业、建新城等“移花接木”式的发展,而是在城区的各种设备、资金、技术辐射下,“瓜熟蒂落”的根植于郊区,实行自上而下(扩散)与自下而上(服务)相互交织的发展模式,以大支小,以小补大,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三,城区与城郊小城镇建设一体化,防止城区与城郊小城镇的建设各自为政,如在风景旅游镇周围建污染工业,在城区严格控制地段建工厂、住宅。

(3)采取重点建设与全面提高的方式,在城郊推拉力均有限的状况下,对目前遍地开花的城郊小城镇建设加以引导,选择有一定基础经济地理条件优越的城郊小城镇重点发展,使它们上升为中等城市、改变我国大城市体系中普遍存在的两头大、中间小、缺少中等城市的状况,使之成为强大的反磁力中心。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郊区小城镇发展是影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点内容之一,小城镇作为城乡联系的纽带,不仅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场所,也已成为城市功能扩散的重要载体。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必须重视起小城镇发展的问题。鉴于郊区小城镇发展特点及规划措施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本文研究这个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建设部课题部.新时期小城镇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M].2011.

第3篇

关键词:城镇规划;城镇化进程;规划建设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progress, our country town changes the face turn the world upside down, but the city of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remain to be solved, the determinant is the city overall planning, we should make clear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ity planning and city construction basic problems, from the angle of planning to avoid all sorts of problems in city construction, the city planning play a better guiding role in the ci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urbanizatio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镇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中国现代化步伐。城镇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但我国的城市建设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尚待解决,城镇规划和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成败与否。自80 年代的后期到 90 年代初,因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并快速发展,城镇的建设也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90 年代的中期至今,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总体水平有着明显的提高, 但是随着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出现了缺乏城镇的特色,环境污染等问题。 从中国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历程来看, 它的过程与许多的发达国家发展的极为相似, 但是中国的城镇化只不过才一二十年,尚未能从西方城市的发展历史中吸取经验。过快的城市化,人口流动的加速等因素,使得中国城镇在十几年内出现了许多诸如工业污染、结构松散、城市用地发展无序等各种发展中的问题。如何使我国的城镇建设在本世纪走上健康且持续的发展之路,将是我们每个规划管理工作者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我国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建设开始比较晚,任务重时间紧,且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海报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有下面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城市建设的资金缺口大,严重地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进程。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着城建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国土面积大,而区域地貌非常丰富,建设的难度比较大。近些年来,国家逐渐加大了在城市改造方面的资金投入,但老城区的改造,是普遍采取的 “以路带房,以房补路,配套建设,综合开发”等方法来筹措资金,但是从总体上看,筹资的渠道是不合理的。第二,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跟上,加之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差,各项的服务设施并不全面。因为城市的土地宝贵,银次惜土如金,舍不得拿出一点点土地来搞公用设施建设和环境绿化,该种情况在城市的中心区黄金地带的表现尤为明显。城市的绿地太少,并缺乏现代的气息;加之公用设施太少,和服务功能不健全等因素。 第三,城市的建筑形式单一,从而缺乏现代气息和文化品味,历史是的文化名城特色并没有在城市的建设中体现出来。而在城市建设中,怎样体现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并做到历史风貌和现代文明的和谐统一,将是摆在城市建设面前的又一个新课题。城市的道路建设存在着规划和设计并不合理的情况在,有些地方并跟不上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有些地方却夸大城市发展对道路体系的要求,而盲目修建,将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第四,城市规划、城市运行与城市建设三个阶段间的管理并没有有机结合起来。而不考虑运行服务的盲目规划和开发,将会使城市的规划建设成果没有被更好地保护起来。第五,城市规划的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又没有及时地制订出控制性的规划,这便使乱占乱建现象比较多的出现,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对外整体形象。

三.镇建设基本方案

城镇建设和管理将是一个高度综合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必须从政府的机构、管理的体制、城镇居民和设计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的投资等多个方位考虑:第一,要建立好综合协调的管理体制,并适应现代的城镇建设和发展需求。因为政府的换届而被一次次地修改,城镇的政府组成城镇建设的管理专家委员会,并由委员负责对于城镇的发展与建设做出科学且合理的规划。不能受到政府的过度干预,而它做出规划应该体现出政府的意图。而政府应该是城市规划的强有力的执行者而且是组织和协调各个政府部门城市的经营者,这样一来可避免政府的短期行为与盲目建设。 第二、更新城镇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观念、以促进城镇空间和环境的健康发展。 1、要加强对城镇的环境研究:要对地区的社区、不同的地位和地段作出综合且明确的分析和评价,特别是要做出区位的特点差异的特色评价,并作为城镇建设的创作依据。 研究地区建筑的文化特征,研究地段、地区的更新符号,使它在原有的建筑风格基础上做出的新的表现形式。而且要注重不同层次的空间设计,这就要求设计者要从大的行为特点,人的活动规律,而作出符合地区特点的设计,在城市空间表现形式越有特点,就越具有城市的整体意义。 要注重特殊地段的特殊设计,并强化出这些地段的特征。要抓住地区和地段的设计特征并对城市整体景观和特征景观加以确认,这便结构城市的属性。 2、要提高设计管理者的水平。要知道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在城镇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作为基础,从而,有指导性的城镇发展规划对城镇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城镇建设有四个重要的环节 1、城镇的中心是城市的设计重点 城镇中心为城市结构体的核心应具有组织的城市生活,统率运动系统的整合机制。而在城市镇中心建立一种城镇空间,将为人们提供出能进行多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从而,城镇中心的实体环境和空间的结构必须按一定的空间观念和社会需求建造。 首先,是我们要更新城市中心的外部空间设计观念,舍弃建筑中单一方向的城市道路布局,并确立外向沿街与内向街区的广场相结合的空间设计理念,同时要改变行政中心封闭和单位圈地,而与市民隔绝的现状,使它成为属于大众的开放的城市空间,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丰富了城市中心的空间开拓前景。 其次,城镇中心的设计必须继承和完善原有中心结构,并强化中心主体的职能和空间的逻辑,反应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加之,市中心的综合改建必须与中心的交通有组织的相结合,使市中心的设计具有足够的弹性,并能够适应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和交通的组织方式改变。 2、交通方案的选择将影响城镇空间和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现代化城镇中心设计应消除城市的交通与中心的冲突。 而步行街区是在现代城镇中心通常设计的基本的要素和方法之一,和步行街的基本思想结合,形成了步行城市轴线的设计,这种方法可增强城市的性质和空间结构并渲染出主题。 3、居住空间的环境从总体形象上将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城市的面貌,而在我国城市中,有的住宅及其形成的建筑体的环境是居住区的最总体的形象,它是对城市面貌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从上述理论所知,我国城镇的建设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将面临着诸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就业和经济信息化、市场化、城镇的管理民主化等因素带来的巨大挑战。而机遇与挑战并存是目前我国城镇建设将面临的最主要的现实条件, 每个城镇的建设管理者应认清形势,并紧跟时代步伐。而且城镇政府需要通过科技的创新和体制的改革,来加快城镇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建设,从而提高城镇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而在城镇的建设中应本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分清主次,要根据轻重,统筹规划,把有限的技术和资金用于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上,以此保证城镇走上健康且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 参考文献

【1】尹杰钦对小城镇建设规划编制的几点思考《小城镇建设》 2000年05期

第4篇

关键词:城镇化;中小城镇;旅游规划一、我国中小城镇的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一)中小城镇旅游发展的优势与潜力1、客源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在物质得到极大满足后,对精神上的追求越来强烈。在大中城市,几乎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对中小城镇旅游都存在一定的兴趣,城市中的旅游者们对回归自然,体验田园风光的渴望越来越强烈。钓鱼、划船、摘水果等在城市无法体验的休闲活动都对城市中旅游者产生了极大的吸引。

2、经济实力

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世界各国家和地区人均GDP(据2012年4月最新数据):中国人均GDP排名第89名,人均GDP为5,414美元。人均GDP的快速提升,使得越来越多人能够购买得起旅游产品。

(二)中小城镇旅游发展的问题

1、中小城镇建设的布局规划工作不适应小城镇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一部分中小城镇领导缺乏规划意识,一味追求地区GDP的提升,盲目开发旅游资源,未做有效和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致使所规划中小城镇的旅游业难以做到健康可持续发展。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导致其精品少,缺乏竞争力。

①目前国内中小城镇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和观光等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开发中片面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人文景观,没有形成旅游链。并且对各种参与式、文化类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开发较少,导致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②产品品位不高,再加之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使得中小城镇旅游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③中小城镇旅游产品开发投入不足,缺乏深度的挖掘,导致精品少。

3、产品开发竞争多、协作少

中小城镇旅游规划与城乡规划,关系密切,许多时候都需要相互协调。①小城镇旅游产品开发大多是在城镇居民、地方政府各自为政进的情况下行的。致使各中小城镇中各景区之间产品开发缺乏协调与联系。②缺乏与周围小城镇的协作。导致各个中小城镇的之间的景点缺乏联系,难以形成区域间的合作。

4、管理混乱

小城镇旅游区的许多管理人员由当地的干部或由当地农民兼任,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整体素质偏低。这与小城镇旅游的迅速发展相矛盾,导致小城镇旅游处于粗放经营状态,造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城镇旅游业的发展。

5、中小城镇的旅游产品开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环境本身就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前景。然而一些小城镇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缺乏对这一重要性的清晰认识,导致中小城镇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出现了重开发轻绿化,盲目修建景点设施,对树木草地也加以破坏,使景区失去了生机盎然的意境。

二、对于我国中小城镇旅游发展规划的建议

在城我国城镇化飞速发展过程中,做好中小城镇旅游发展规划既要摒弃盲目效仿,和搞“大一统”的做法,也要根据各个中小城镇客观实际,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找准定位,以此为中小城镇旅游产业良好的发展做好准备。

(一)区域规划

以城市为依托,提高市场知名度,并且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由于中小城镇市场知名度低,因此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应借助其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以城市为依托,同时突出个性,强调特色。在扩大宣传影响的同时,着力打造拳头产品,以其他为辅助,软硬件同时提升,以优质的服务加上良好的资源吸引游客,提高知名度,以知名度促进产品销售。与此同时,中小城镇在旅游规划中应着重打破各级旅游部门封闭的现状,加强信息和业务沟通,避免各自为政的弊端。通过黄金线路将分散的中小城镇旅游点联络起来并使之形成网络,实现区域旅游也一体化,以取得整体效应。

(二)产品规划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突出特色,大打精品牌。这必须在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中做到“四字经”——“实、新、特、精”。即:从顾客实际需求出发,创新地开拓旅游市场,创造旅游精品项目,因地制宜地发展开发特色的旅游产品。

(三)服务规划

加强对导游人员和管理人员技术培训,提高管理素质,使之要达到对生态旅游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的全面掌握,对本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能流利讲述,给游客带来非凡的旅游感受。同时,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摆脱传统的经验管理。

(四)生态规划

提高生态意识,适度发展旅游,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产业链。必须综合考虑环境生态容量、资源空间容量、游客心理容量及经济容量,合理控制日游客总量,真正做到适度开发,以维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 语

在中国镇化飞速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好中小城镇旅游规划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工作,完成好中小城镇旅游规划是一个异常艰辛的过程。本文提倡从区域、产品、服务、生态几个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的规划格局。通过精密系统的规划,我们便可以实现:①各中小城镇旅游产业的区域合作,优势互补;②各个小城镇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特色突出,实现旅游精品的推出;③各个中小城镇旅游服务专业化;④中小城镇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唐秀丽,乔忠,李应博.城乡统筹过程中小城镇旅游产品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6,21:19- 21.

[2] 李柏文.国内外城镇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10(006):88- 95.

第5篇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未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能的选择方案将是走总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显而易见,没有农村城市化,整体城市化将难以实现。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既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推动力量。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通过小城镇的发展,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

(三)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我国目前不仅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且数量每年还在增加。理论研究及客观实践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乡镇企业由于正在发生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

(四)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

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也是多方面的。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小城镇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这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项功能,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十分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所以,要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解放思想,树立发展是富民建镇的第一要务

中国发展小城镇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许多不利因素,最大的不利因素,还是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力度不大,措施办法不多。当前,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必须提高以下几种认识: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引导干部、群众认识生产力,掌握资本;挖掘生产力,积攒资本;发展生产力,增加资本;扩大开放,引进资本。要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做工、经商、办企业。二是不搞争论,大胆改革,大胆实践,锐意进取。学习先进经验,"先干不争论,先试后评论,先做再议论",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勇于创业"的精神。真正做到创新不跟风,争先不争论,依靠不依赖,引导不误导,使大家立足镇情心系群众,开拓创新,大胆实践,把思想集中到发展上来,把精力用到改革上去,招商引资放手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三是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在农村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是加快发展,促进农民致富,促进小城镇建设。解放思想的具体行动则表现为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富裕,有利于城镇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二)用科学规划作为发展小城镇的奠基工程

第6篇

【关键词】生态城镇;发展;中国;启示

1、前言

全球变暖问题日益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首要问题。因此为了减缓控制全球变暖的步伐,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的探索生态城镇的建设,各国都在根据各自的需求,创新性的提出了符合本国国情的生态城镇的建设方案。但是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所遇到的问题不同,使得各国对生态城镇的理解有所差异,但相同的思路都是必须与自然和谐共存,使得经济、社会与环境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因此本文首先对国外生态城镇的建设情况作一简要介绍,以便为我国发展生态城镇时提供借鉴并对相应的问题进行改进。

2、国外生态城镇的发展

2.1 日本生态城镇建设情况

因为日本人口密集,土地稀少,而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越来越多,用于掩埋废弃物的土地十分稀缺,这迫使日本政府通过启动生态城镇来解决垃圾掩埋问题。

日本进行生态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可归纳为减排、循环利用以及再利用,政府通过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统一规划,将企业、政府与社区居民的联系起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在生活生产中资源的循环利用。由于日本的国情决定了其不可能进行资源消耗性的经济模式,因此在生态城镇的建设当中,政府将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以及废弃物处理实现一体化,通过将生态城镇中的经济、社区、产业以及居民全部连接起来,政府、私营企业与当地居民的进行充分的合作,实现资源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循环利用,以便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化。同时将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集中起来进行分类,可利用的材料由有关企业进行废弃物再利用,而剩余不可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封闭焚烧发电处理,最终实现零排放的目标[1]。

2.2 法国生态城市的建设

法国的生态城镇的建设是在原有的城市或是与之临近的郊区进行,通过在现有城市进行新能源的创新利用,以便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生态城镇的建设,使得生态城镇的建设形成全国共识,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法国生态城镇的建设是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由各个城市自我决策生态城镇建设的项目,但是各项目必须符合本地区特色且富有创新,必须说明实现生态城镇建设的具体措施。同时也需说明新建设的生态城镇如何与现有城市保持良好的结合,其最终的目标都以实现零碳的排放为标准。

法国进行生态城镇的建设具有很明显的政策及商业宣传目的,要求各城市在原有城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建设,以便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引领生态城镇建设创新性技术的开发,从而在世界生态城镇的建设狂潮中处于领导地位。

2.3 英国生态城镇的建设

英国的生态城镇建设有别于法国生态城镇建设,它要求各地方所建设的生态城镇必须是新城镇,同时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同时新城须配置完善的教育机构、零售业以及娱乐场所,新建的房屋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最主要的是满足低收入家庭的需求,整个城镇的建设以“零碳排放”为指导思想。

英国生态城镇的建设追求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建设低碳环保的新城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同时解决自二次世界大战严格控制的“绿化带”政策所带来的住房用地紧缺问题,以便能够供应大量的房屋。

3、国际生态城镇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生态城镇建设的研究可以看出,其主要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目的,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经济环境能够得到协调发展;同时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根据本国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生态城镇规划和建设方案,因此虽说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生态城镇,但是因为每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其发展模式和规划内容也有所差异,这就造成了世界各国对生态城镇概念理解上存在差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就不能照搬照抄。

不过从国际各国在进行生态城镇规划与发展达成的共识来说,其对我国的生态城镇的规划建设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的。首先其要求我国革新现有的城镇规划体系,以适应生态城镇发展的要求;其次要以本地区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建设生态城镇主要是以解决这些问题为根本目的。

3.1 城乡规划体系及理论的创新

我国现在执行的城乡规划理论与体系讲究规划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与生态城镇的建设实践中相比,有许多相悖的地方。由于小城镇规划只是城乡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能解决如此复杂多元的小城镇发展问题,其规划还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相互补充改善。生态城镇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与支持,让居民认同环保生态的生活方式,从点滴做起,自觉减少需求,节能、节水、进行垃圾分类。在进行生态城镇规划时要多方参与,政府在定制一个大框架之后,通过多方沟通,最后形成生态城镇建设的共识,保证生态城镇的建设具有持续性[2]。

目前我国的城镇规划多是一种物质形态的规划,只是注重用地规划及用地管理,而缺乏对环境及文化的表述。因此在将来的城镇规划中需将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经济等综合考虑,使得其在城镇规划的空间上得到体现,不仅仅对物质形态进行规划,更主要的是强调对“人”的关注。而这正是我国目前城镇规划所欠缺亟需革新的地方。

在城镇的设计及管理方面,应该从微观方面加强规划和管理,尽可能从整体上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变革我国过去以来对土地分区规划的模式,应该尽可能的将土地的综合性及经济性发挥出来。从硬件设施上要有保证,如规划建设配套的步行道、自行车道以及专用公共汽车道,鼓励清洁出行。在规划排水系统时,可以引入先进的可持续排水系统,该系统将防洪与雨水利用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设计使得雨水延长其循环渗透过程,以便在此过程中有效的对雨水进行净化,实现其高度自然的水文循环系统,或者在沿海的小城镇还可对海水进行淡化利用。在建筑设计上要因地制宜地考虑风能、太阳能的利用。规划建设垃圾分类处理点,垃圾发电站。

3.2 中国生态城镇建设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一是实现城镇化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消耗;二是由此所导致就业能力不足使得收入差距加大的问题。

我国自然资源有限,而人口众多,小城镇在城乡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发挥着枢纽作用。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多数小城镇的发展步履维艰,就业能力不足,金融商业不发达,基础设施落后,因此实施生态城镇的规划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从世界各国生态城镇的发展历程来看,多数都是以中小城镇为基点,促进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城镇的规划时,就要结合当地情况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将生产、生活设施有机的组合起来,做到资源循环重复利用和处理再利用,即保护了环境,减少了排放及污染,同时也增加了就业机会。如在一些有条件的小城镇还可以规划一些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小型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规划一些利用秸秆加工成建材的小型企业或用秸秆发电。

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中小生态城镇,使得其从“低碳”逐步过渡到“零碳”的排放目标,从而解决我国城镇化越来越严重的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耗。

4、结语

生态城镇的建设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可选择的道路。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世界各国都正在努力规划和建设生态城镇。这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通过借鉴国外生态城镇建设的有益经验,对我国城镇的规划建设将大有裨益,生态城镇将在我国必将大有发展。

参考文献:

[1]包景岭,骆中钊,李小宁等,小城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

[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 1997(6).

[3]杜娟.当代高层建筑地域文化建构探索.,重庆大学,2004

[4]于莉.全球化语境下的地域建筑文化分析.郑州大学,2005

[5]刘芳.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场地环境整合设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4

[6]孙颖,宛素春,王奎仁.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的演进.中国建设报,2003(2.14)

[7]陶亮,朱喜钢.高层建筑地域景观特征!机制研究)以南京为例.江苏建筑,2005

第7篇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 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镇建设,规划先行,全国各地的小城镇规划建设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规划滞后、标准偏低、操作性不强,镇区以前编制的总体规划,内容简单,图纸粗略,不能真正指导城镇建设,与中心镇的发展定位和建设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小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了探讨,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向现代建设,力求达到二十一世纪的要求。

1、小城镇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从城镇体系看,小城镇是属于城市范畴,是城市居民点中的最下一个层次,数量最多并与农村具有密切的联系。从农村地域体系来看,小城镇又是农村地域体系的最上层次。它作为农村之首,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城市之尾,同样接受大中城市的辐射。面向农村、城市两个领域,是城乡之间的联系纽带;小城镇是乡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和大城市分离型企业的聚集地;是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城乡一体化的实验地;是乡村经济的突破口;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前沿阵地。

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积极推进小城镇规划建设是一个大战略。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管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依据。

2、小城镇建设中的规划布局问题 

笔者在实践过程中调查发现,有些小城镇住房或企业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或建设时未按统一规划布局,或规划布局时未考虑全面,导致有些小城镇企业的厂房和民用住宅分散杂乱,工业区、商业区、生活区混杂在一起,没有层次感,规划滞后,导致出现管理混乱,交通道路弯、窄,无活动空间。更有私自乱搭建,侵占路面,耕地撂荒,没有统一流向,卫生条件差,盲目选址,把严重污染的工厂布置在小城镇水源地上游和居民区的上风向,导致下游水污染严重。如已经被停顿整改的广水市马坪镇一造纸厂,由于历史遗留的问题,加上管理排污处理不当,严重污染了附近的河流,导致该河流下游的居民生活饮水出现污染,严重干扰了下游区居民生活。此外,小城镇很多地方出现建房采用外延扩展模式,布置松散,占地面积大,建筑密度低,甚至有很多人沿316国道,107国道和主干公路建房,用地结构松散,形成了公路城镇,导致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置投资过高,浪费严重,土地利用率低,私自占用耕地增多。据有关数据统计,贯穿湖北省的 316国道,107国道的很多道路两边占用耕地建房,其中工厂建筑、学校、医院等占用耕地很严重,出现“修建一座楼,损坏一片田”的现象。此外,旧房闲置现象也很普遍,不少住宅户建成新楼,旧房闲置或只堆放杂物等,有的则让老人“坚守阵地”,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也阻碍了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发展。

3、综合考虑,合理规划

编制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关键。编制的原则是坚持自身特色,适当超前。规划能为小城镇建设指明发展的方向,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规划的起点要高、标准要高、布局要合理。在编制过程中,要重视科学技术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同时要有超前意识,预测未来的经济趋势。根据不同时期本地的经济水平,建设可分阶段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对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城镇规划必须强化发展意识,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相结合,并纳入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之中。要以市场为导向,结构调整为契机,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实施农业产业化、企业化经营,使农村产业链向城镇延伸;大力发展为城市经济配套和服务的产业,使城市产业链向乡镇扩张。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股份合作制经济和混合制经济,发展中、小型企业和龙头企业,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城镇经济的主体,中小型企业和龙头企业成为小城镇经济的骨干和支柱。规划编制出来后,要递交给有关专家、学者、领导评审,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最后要报政府或其主管部门批准,使其成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依据。

(1)城市化新理念。以城乡统筹发展观为指导来确定城市化发展理念,城市化不只是一个人口转化、经济结构和地域景观空间变化的过程,而应是一个对人类社会进行整合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空间集聚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空间关联的过程。按照科学发展观思想,城市化侧重于改善城乡地域系统的有机构成,不断优化城乡关联结构和构造一个有序的空间组织,使城乡发展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并为不同规模层次的城镇居民和不同聚落类型的城乡居民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保障他们拥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城市化并非要将所有的乡村都变为城镇,不赞成为刻意追求城市化指标而忽视农村发展,而是提倡通过理性选择,促使城乡公平发展,保持城乡社会稳定,这也与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新发展哲学观一致—改变传统城市化中只追求集聚经济效益的线性产业布局。

(2)城乡网络化。城乡统筹发展观,在承认非均衡发展规律的同时谋求城乡协调发展,力图使区域城乡互补性和协同性发展中的整体效应最大化,改善城乡发展中的空间结构关系,使人们增强城乡网络化发展意识,重视调控城乡发展的协同关系,提高城乡空间的组织化程度。其实施途径应该是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均由不同容量、便捷的现代化交通、通信设施和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连接在一起,形成和谐的网络型城乡复合系统,使城乡居民在具备现代化和网络型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共享现代文明。这就是曾菊新所倡导的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2001)。其中心含义旨在使一定地域内的城乡之间的网络设施完备、产业内在联系紧密、要素流转通畅、组织功能完善,城、镇、乡网络系统共生共长,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4、重视小城镇规划,突出资源,节约环境

规划在城镇发展中居于第一位,要发展好小城镇就离不开合理规划。应当充分发挥规划的重要作用,强化“科学规划”的理念,体现“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延续特色、简明适用”的原则。按照改造镇中村、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和节约村庄占地总量的要求,优化小城镇布局规划,合理布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置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设施,并与小城镇外部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交通道路、产业园区、水利设施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建议部分农村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通讯建设放缓步伐,与小城镇整体规划相协调,以免通了公路、电网、通讯的村庄可能被撤并而造成浪费。从原则上来讲,小城镇规划管理重在解决地脉、人脉、文脉、经脉“四脉”问题。小城镇规划是不是成功,主要看人工建筑与自然风景是不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5、完善小城镇功能,实现人居环境的逐步好转

要加快小城镇交通、通信、能源、供排水、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理、供排水、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小城镇覆盖、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小城镇辐射。

6、结语

小城镇建设与发展要科学合理地做好规划,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应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正确分析和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问题,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城镇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园林建设也逐渐成为城镇基础建设的重头戏。在此背景下,城镇园林规划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某些原因,我国的城镇园林规划建设还处在较低水平。近20年来,由于工业、交通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日益突显出来。把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作为根本目的,与国土绿化、大地景观联系在一起已成为我国城镇园林规划建设的发展方向。因此,城镇园林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内容将更充实,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利用提供条件,向着人类创造的理想环境而努力前进。

1城镇园林规划建设显著的效益

城镇园林规划建设是保护环境,改善城镇生态平衡,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小气候环境,节约资源与能源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具有明显的效益,必将成为我国园林绿化未来的发展趋势。

1.1生态效益

城镇园林规划建设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使气象因素产生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显著变化。如树冠能遮挡日光照射;园林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能降低附近的气温,提高空气的湿度;大面积的园林绿地在白天所造成的空气对流,可以把低空中的有害物质带往高空扩散稀释;

1.2社会效益

城镇园林规划建设中的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除供人们休息、游览外,植物园、动物园等还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居住区绿化和其他建筑环境的绿化在改善居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常兼有使人怡养身心的作用。此外,在城市发生地震、火灾等灾害时,园林绿地也可作为疏散和避难的场所。

1.3经济效益

园林的经济效益往往表现在可使所围绕的建筑物或附近土地的价值提高,促进旅游事业和生产服务事业的发展,还可兼行生产某些果品、蔬菜、药材、花卉、种苗等作为商品销售。

2 当前城镇园林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未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缺少系统规划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属于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之一,应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建设。但由于近几年城镇的迅速发展,部分园林建设在城市规划尚未定案或审批之前,迫于客观需要已在进行。园林绿地的选择难以按一定的系统、人口的密度、城市的结构和分区布局等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安排。这导致城镇园林规划建设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新城区建设中,城中村的问题导致绿化系统在某些区域脱节;旧城区和新城区的绿化系统存在较大差距等。

2.2为做到因地制宜,缺乏地域特色

许多城镇园林规划建设一味的仿效其他地域的园林布局,未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建设。地域文化对园林的内容、形式都是有限定的。园林本身就是对大自然的理解和表达,它将山、水、植物以及建筑同人密切的联系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功效。另外,地域性的历史文化也限定了城镇园林的表现形式和层次。城镇园林规划建设一旦脱离了地域文化的限制,也就没有任何特色可言。

2.3林层结构单一,树种配置不合理

由于有些城镇在进行园林建设时追求一步到位,提高绿化达标率,单一的种植同一种林木,有的树木甚至无法正常生长。园林面貌的提高、园林效益的发挥,都要依靠园林植物。目前不仅种类贫乏,而且始终存在着树种择选上的盲目性。城镇园林规划建设中,不重视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片面的追求视觉效果和美化效果,将导致城镇的林木景观单调,缺乏自然特性,且无法全面发挥其生态效应。

2.4科技含量低,浪费严重

在绝大部分在城镇园林设计中没有考虑科技元素的引入,造成了不小的浪费。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能缓轻城镇园林的垃圾处理压力;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等绿色植保技术,能减少绿化资金的开销,防止生态环境受污染;灯光亮化工程的设计优化能更有效、合理的控制不必要的建设及运营开支。在城镇园林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案,能避免许多浪费。

2.5过分强调建筑效果,忽略生态效益

近年来城镇园林发展迅速,仿古建筑极为盛行,植物的作用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园林中以很高的造价,大搞亭台楼阁甚至高层宾馆大厦。这种做法到处泛滥,如果不大力扭转,园林建设的前途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干扰。在园林中安排少量的休息建筑和服务建筑是必要的,但是为了降低园林建设的投资、增加园林的环境效益,应少搞园林建筑,多植树种草。

2.6重视建设,轻视维护

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各地园林建设的积极性也极高,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常常会出现建成以后无人管理的局面,很多园林配套设施损毁无人修理,园林树木枯萎也无人问津。园林维护是其发挥效益的重要实践,只是一味的建设而忽视维护工作是不可取的。城镇园林规划建设的实质性效益必须通过长期、有效的维护工作来体现。

3 城镇园林规划建设的发展趋势

从生态平衡和改善环境质量的观点出发,进行城镇园林绿地系统建设,把园林建设和环境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世界园林事业的一个发展动向,即所谓生态园林建设。在园林中,配置种植多种食用或其他经济植物,包括果树、蔬菜、能源植物(燃料)等构成自给性园林的试验,在欧美许多国家也已有不少成功事例。中国园林在国际上久负盛名,其优秀传统与独特风格,在世界园林史上与西亚园林和古希腊园林并列为三大流派。今后的发展可能仍将是利用植物材料为主,因景造园;同时充分发挥园林的综合功能,提供更大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城镇园林规划建设将具有以下发展趋势。

3.1向低碳化、节约型发展

城镇园林规划建设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在未来发展中将向低碳化、节约型发展。

(1)节土型园林建设。园林建设将保持场地原有的地貌特征,尽量做到土方就地平衡;避免进行大规模的地形改造工程,并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表土作为种植土进行回填。城镇园林规划建设将从有利于植物生长、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的设计要求出发,尽量节约利用宝贵的土壤资源,以利于缓解园林绿化与农林业生产之间的矛盾。

(2)节水型园林建设。节水技术措施主要体现在广泛提倡使用集水技术,推广采用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从提高渗水率的角度考虑,应尽量减少铺装面积、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以及采用微喷、滴灌等节水设施。首先,要增加可利用的水源总量,如雨水回收、中水利用等措施;其次,要减少水资源的消耗。不仅要在水的运输、灌溉等方面减少损失,如利用地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利用土工布减少水分渗透等,而且要选用耐干旱的植物种类,并将水分送到植物最需要的地方,如微喷、滴灌,在树木根部盘绕穿孔输水软管等,这些技术措施花钱不多,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更加适宜的环境。

3.2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群众的需要和情趣也在变化。原有的古典园林作为文物遗产需要很好地保护,要建的新园林则必须在传统与时代结合上下功夫,要去创新,可以说新的形式正在形成之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学习对我们有益的国内外的新形式。在城镇园林规划建设时,应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造中国式的现代新园林。当然,在技法上是可以学习继承传统的,如自然山水园。叠山理水、注重寓意和意境、小中见大、借景等。

4结论

通过研究,对当前城镇园林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存在缺少系统规划、缺乏地域特色、浪费严重等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城市园林建设将向低碳化、节约型发展,并将把传统与时代统一起来。本文将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城镇园林规划建设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郦文燕.城镇园林发展探析.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5(10).

[2]巨克娜.乐都县城园林建设浅析.青海农林科技,2002(1).

第9篇

关键词:产业规划,可持续发展 ,协调建设

Abstract: China resources city industrial planning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necessary and urgent. Resources should be how to formulate industry town planning, in case with the exhaustion of the resources and decline, is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key problems of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words: industry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ordinate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资源型城市或城镇随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由于资源种类的不同,可分为石油工业城市、矿业城市、森林工业城市等多种类型。这些城镇由于其兴起条件和背景不同,规划建设有其鲜明的个性,“点多、线长、面广”往往是资源型城市或城镇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很容易造成缺少现代化城市应有的聚集效应,在形成城市精神生活氛围和城市设施建设与合理利用方面有很一定的难度。

资源型城市在我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此类城镇应如何制订产业规划,以防随资源的枯竭而衰落,是关系区域发展乃至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问题。

1 资源型城市产业规划的必要性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律的作用,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

目前我国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非常严峻,主要表现为资源递减与产业经济的增长需求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单一与综合经济发展的矛盾、市场化因素先天不足与发展市场经济的矛盾、以矿山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封闭与对外开放的矛盾、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矛盾、职工下岗失业增加群众生活困难与社会稳定的矛盾等。对这些城市和地区积极实施产业规划和结构调整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2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特点

资源型城市大多依资源而建,位于内陆、边远地区,区位条件差,因而缺乏一般城市的开放性,经济体系处于封闭状态,城市其他社会服务功能紧紧依附于主导资源产业,使得城市的自我发展能力有限。资源型城市兴起于地方资源的开采、开发,其主导产业、支柱性产业较为单一,城市的经济发展对资源产业的发展依存度较大,这必然导致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资源的开发、开采一般都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承揽,几个巨型企业的建立支撑起整个城市的经济框架,而服务业、手工业和中小企业却得不到充分发展。资源企业吸纳了城市中的大部分劳动力就业,这又导致了人力资源结构的单一,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停留在较低层次,择业范围狭窄。世界上许多资源型城市都存在这种经济结构失衡问题,高附加值生产部门的缺乏和初级加工工业众多是资源型城市的共同特性。

3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3.1 政府在产业优化中的重要作用

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成长,既取决于经济资源禀赋和现有的经济条件,也取决于适宜的产业政策。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并使产业结构成长摆脱资源短缺的束缚,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难以实现的,政府的力量也很重要。应由政府来规划产业结构,实现高效益的产业结构目标,确定带动整个经济起飞的“战略产业”,并通过政府的经济计划、经济立法和经济措施,扶持“战略产业”的起飞,诱导经济按既定的目标发展。

3.2 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资源型城市凭借丰富的资源可以高速度地奠定城市发展基础,并实现初期的资本积累。为了避免城市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首先要实现资源产业的有序适度开发和集约经营,促进支柱产业稳步发展。其次要适当延长资源产业的产业链,发展资源的深加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附加价值。同时鼓励其他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3 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所衍生的灾害与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影响久远。长期过度和非科学开采会破坏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的原始地层结构,致使水、气循环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产生了一系列资源型城市所特有的灾害,如大面积沉陷区变形、开裂及塌陷,水系变化及水质污染,大气环境恶化及爆炸,大型露天煤矿闭坑后灾害及矿井关闭后的矿震灾害等。这些灾害发生频繁,后果严重,极大制约了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人民生活和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经济规划中要考虑废矿的填充和大气环境治理等问题,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把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

4资源型新城规划和搬迁建议

4.1 资源型城市一定条件下考虑城市搬迁或环保搬迁

4.1.1 城市搬迁

资源型城市在两种情况之一出现时可以考虑城市搬迁:

(1)资源枯竭,并且在原城市内找不到合适的接续产业;

(2)环境恶化,难以在短时间内治理恢复或者治理恢复成本过大。

城市搬迁需要注意的2个问题:

(1)考虑可以接受的搬迁成本。资源枯竭型城市本来财政就十分困难,国家也不可能拿出许多钱来支持搬迁,而搬迁需要巨额资金,所以轻易勿搬迁。

(2)通过化整为零,分散原城市不宜生存的居住环境,城市和职工生活基地各奔东西,背道而驰,会降低城市的消费能力和减少就业岗位,既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也不利于提高社会效益。

4.1.2 环保搬迁

资源枯竭型城市,因历史欠账多、产业布局不合理、工业严重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就业、环保和社会保障等压力集中在一起,交织成一个高难度的“问题复合体”。长期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污染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再发展已没有容量和空间,此时应考虑环保搬迁,就是通过城市环境容量和质量的改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采取相关措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2 资源型新城规划建议

4.2.1 产业结构影响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设

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因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一方面要克服过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了聚集效益较差;另一方面城镇体系建设要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地域中心,综合经济发展形成必要的优化组合空间。

4.2.2 资源新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建设

根据生态学家理斯提出的“生态脚印”理论,任何一个城市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城市的发展必须在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达到发展的可持续性。

资源开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生产和生活分区不十分明确的城市,因为在资源型城市中,工业生产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较大,工业用地在城市中若得不到合理规划,长远安排,所造成的空气、水质等方面污染必然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从而对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据此资源新城与环境之间一定保持协调建设。

4.2.3 不可急速城镇化

急速城镇化表现为人口城镇化率虚高;空间上建设布局出现无序乃至失控。耕地、水资源等重要资源过度消耗,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巨大浪费。有资源的地方可以设企业,但不一定要建城市。资源新城规划建设,一定考虑到城市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及外部宏观经济形势所提供的可能性;不可对城镇空间的盲目扩张和蔓延式发展;更不能不考虑人与其生存条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在作城市发展规划和确定用地规模时,一定要考虑后代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总之,资源型城市通过调整城市规划,对旧城改造、新城布局、城市搬迁、环保搬迁等,目的就是形成规模结构适宜、空间布局合理、分工联系密切、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框架和人、城、自然协调共处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张秀生,陈先勇;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2.

【2】王大悟;科学发展观与旅游可持续发展[J];旅游科学;2005.01.

【3】刘云刚;大庆市资源型产业结构转型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0.05.

【4】孙淼,丁四保;我国资源型城市衰退的体制原因分析[J];经济地理;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