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5:38:48
导语:在科技创新培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主要成效
1.1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实用人才 农业科技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技术明白人、发家致富带头人和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
1.2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优化,促进了农民增收 通过创新农业科技培训形式、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进程,提高了农民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和生产水平,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进了农业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3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通过对农民开展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等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文化层次,丰富了其知识,使农民学到了致富的本领,促进农民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1.4转变思想观念,推动了农村文明进步 农民经过培训后,不仅提高了科技文化水平,转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还陶冶了农民的情操,在农村治理“脏、乱、差”,“弘扬传统美德,倡树社会新风,争做文明公民”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全面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没有农民这个主体的现代化、知识化,要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只能是空谈。要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在农业科技培训上,必须抓好“三个对象”,突出“四个重点”,创建“五个机制”,做好“六项工作”。
2.1抓好“三个对象” 在深化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要抓好“三个对象”培训。一是抓好村、组干部的培训。村组干部是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对村组干部的培训工作,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动员村组干部参加农广校学历教育及农函大专培训,全面提高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二是抓好存量农民的培训。对存量农民,要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提升他们在种植、养殖业方面的科技水平。三是抓好增量农民的培训。重点面向初高中毕业回乡务农青年,抓好新增劳动力培训,增强其自谋职业的本领。
2.2突出“四个重点” 要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农民向工人的转变,今后,农民培训必须突出四个重点:一是突出职业性和专业性。要根据农民的自愿,量身定做培训教材,师资送教上门,使农民接受所需专业培训,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二是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要注重实际,强化实践性教学,增强培训的直观性和操作性,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三是突出针对性和系统性。让多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成为授课骨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解决农民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四是突出制度性和规范性。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实行学籍管理,进行严格考核、跟踪管理。
关键词:知识管理 课程开发 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2
知识资本在当代已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优势竞争力,而知识管理则是提升知识资本的有效手段。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自成立以来,在短短的9年时间里,以领先的生产技术,运行、维护和管理着国内独一无二、世界少有的结构坚强、科技含量高、驾驭难度最大的现代化电网。在各项生产活动中,一方面生产技术人员的岗位变动频繁,经常需要进行快速地学习和积累,以适应新的环境及技术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各类技能专家在挑战性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诀窍,但常因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模式,阻碍了知识在组织和队伍中有效沉淀和传承的速度和效率。业务的实际需要与知识管理的脱节,是阻碍业务效率提高的关键原因。根据这一思路,超高压输电公司结合一线生产岗位在生产、培训考核中的实际需要,研究形成了一套内部课程开发新模式,并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 企业内部培训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
目前,对电力系统生产技能类培训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1 课程实用性程度较低
电力系统涉及范围较广,一般的培训课程都偏重于知识原理介绍,而没有有效针对实际工作问题提供培训内容,与各生产岗位业务直接相关的课程不多。与此同时,不少课程缺乏完成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软性技能的经验总结、典型案例的提炼和分享,致使其实用性表现不佳。
1.2 课程规划缺乏系统性
一般的培训课程即使与各生产岗位工作相关,但都缺乏把培训工作提升到知识管理、沉淀经验、能力传递的高度,往往偏重于业务流程的讲解,缺乏针对岗位工作的经验传授、典型案例和操作练习,课程的针对性较差。且传统的内训师培养主要是对培训师演讲培训技巧的训练,不能帮助内训师有效提升其核心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成果转化率较低。
1.3 课程开发缺失规范可行的共享传承机制
对电力企业而言,多年积累的事件处理经验与核心技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这笔财富被分散地隐藏于各地域、各部门、各专业,甚至是各技术技能专家之间,以致当同样的问题出现时,曾经积累下来的经验未能有效共享和传承,容易造成各单位的时间、精力、资源的浪费。
2 知识管理视角下培训课程开发的定位
知识管理的视角下,教育培训工作肩负三个重要职责,即业务部门服务商、员工发展顾问和企业战略推动者。课程资源开发建设是教育培训体系的基础和重点,是肩负起上述三个责任的重要支撑措施,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培训课程开发过程就是帮助业务部门发现、积累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过程;(2)通过为员工提供学习资源,能够有效支持员工职业生涯发展;(3)培训课程开发是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有效复制到员工身上的重要手段。根据这一定位,结合对一线生产业务的梳理,借鉴参考国内外相关技术应用的案例和最佳实践,超高压输电公司建立了基于知识管理的培训课程开发新模式―“三位一体”培训课程开发
模式。
3 超高压输电公司内部培训课程开发模式的创新:思路、方法与工具
3.1 “三位一体”的培训课程开发模式思路
“三位一体”的课程开发模式认为,课程开发要抓住“课程开发就是对组织知识和能力进行管理”这一核心,即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使开发人员(一般为内训师)掌握最关键的培训课程开发能力,使用时要懂得传授最关键的工作经验。在开发课程课件时,融入课程开发能力的培训,使内训师在完成培训后懂得如何总结工作经验,持续开发课件,达到从培训课程开发的源头上保障课程有效、可用的效果,同时解决内部培训中经常遇到的“内训课程与基层、一线的需求脱离”难题。知识管理是现代管理中提升组织能力的重要方式。以岗位能力标准为基础,以项目制为推进方式,以岗位培训规范和关键技术技能培训课件建设为突破口,同时实现“建立一套培训规范,培养一批内训师,开发一批培训课程”的工作目标。该模式采用项目制,每个内训师都分配有具体的课程开发任务,保证每个受训人员在完成课程开发任务的同时,完成能力的提升,使生产流程与知识管理紧密结合,既让知识服务于生产,又在生产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创新。主要的培养步骤
如下。
3.1.1 人课匹配。在选拔课程开发人员时,除对学历素质、职业资格、工作经验等资格进行考量外,还需要根据将要开发的课程确定适合的候选人,使其可在课程开发前准备好课程素材。
3.1.2 明确任务。在课程开发工作启动前,明确学员在培养课程中应依据的岗位培训考核大纲和课程体系,以及需要开发的课题。培训中由授课老师讲解培训课程开发要求和技巧,使学员明确如何进行课程内容梳理和课程文件制作。
3.1.3 课程审核。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授课老师根据课程开发标准,检查课题内容的编排和组合,对课程提出修改意见,并与学员共同修改完善。
3.1.4 课程试讲。授课老师对内训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结合内训师自己开发的课程,进行提问与反馈等授课技巧的锻炼,提高培训能力;结束前组织内训师使用自己开发的课件进行试讲,并对课程质量和授课技巧进行审核。
3.1.5 课后跟进。内训师在培训中完成的课件还需要在课后补充完善,授课老师在课后将对内训师修改过的课件进行再次审阅。此外,项目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内部质量控制措施,对课程专业知识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进行严格把关,保证课件质量持续改善以达到标准。
3.2 课程开发技术方法与工具
超高压输电公司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深入一线生产业务核心,并采用一套以先进的QUICK快课?为核心的课程开发方法及工具。该方法通过帮助技能专家运用“问题导向思考”、“差异导向思考”和“改善导向思考”三种思维方法整理自己的经验,再运用问题启发、练习运用、说明解释、案例示范去展开核心的技术要领,从而有效地帮助开发者将内隐知识经验显性化,成为可以传递的知识。
3.2.1 隐性知识显性化。内训课程的关键贡献在于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在技术手段方面,QUICK快课?课程制作软件采用了Key-Value队列、关系二维表及有序树等核心数据结构,有效存储技能专家根据来自作业标准等的显性知识和结合自身技能工作经验的隐性知识。
基于课程框子开发超高压输电专业课程的流程如下:第一步,规划课程的基本信息。根据快课软件的提示,内训师对将要挖掘的隐性知识进行规划,圈定应知应会等课程目标。第二步,搭建知识逻辑架构。运用快课软件的“结构助手”功能,内训师对所要呈现的知识进行自顶向下逐步分解,通过“步骤法”和“序数法”,对要点的结构按照先粗后细的顺序进行梳理,使知识点形成树状的金字塔结构。第三步,细化知识点的描述。按照快课软件的提示,内训师对树状结构中每个知识点进行细化描述,提炼知识点对应的口诀、添加文字描述、插入示对案例和示错案例。第四步,构建知识考查体系。快课软件的“出题助手”功能支持内训师在课件中形成结构化和标准化的题目体系,以达到考查目的。考查题目包括“过关测试”和“总测试”两部分。过关测试按照树状知识结构的不同章节,有针对性的考查相应知识点。总测试则着眼全局,对课程的知识覆盖进行全面考查。第五步,参与专家评审。内训师开发出课件的初稿后,需要对课件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评审。在课件形式方面,快课软件支持辅导老师对已形成的知识架构和知识点进行批注。在课件的内容方面,由同行专家提出针对性改善意见,由内训师给出相应的修改。在工作方法论方面,技能专家运用三种思维方法整理隐性的经验知识,使用QUICK软件使其显性化:(1)从问题导向思考,找出哪些方面是新手容易犯错的。(2)从差异导向思考,找出哪些方面是专家与新手在完成工作中不一样的。(3)从改善导向思考,找出哪些方面改进做法可以更有效率更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3.2.2 显性知识结构化。QUICK快课?课程制作软件基于知识管理的理念而设计,采用问题启发(Q)、练习运用(U)、说明解释(I)和案例示范(C)去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KNOW-HOW(K-关键诀窍)。存储在核心数据结构中的显现知识,通过软件的前序遍历有序树的关键算法,并经由微软Office办公软件的ActivePresentation、ActiveWindow等基础接口,直接形成可用于授课使用的PPT课件。超高压公司生产岗位技术技能课件的课程框子主要包含七个部分,分别为前言、基础介绍、主题切入、技能诀窍、整体测试、视频回顾、示范练习。前言部分主要针对课件的基本信息,如课件的作者、课程目标等信息;基础介绍提供信息准确理解及定位所讲解的操作。主题切入部分利用真实案例有效设置课件悬念,提起学习兴趣。在课件的技能诀窍展示中,主要通过对技能诀窍进行有效的结构分解,并对诀窍点通过符合快课要求的具体说明,以及对易犯错误和异常情况处理进行立体阐述。最终,还将通过整体测试及视频回顾部分对课件内容进行重温,达到总结回顾的目的。利用“课程框子”工具搭建出一个技术技能课件的结构,帮助学员迅速形成课件,课程结构突出体现技术技能课程的特点,并通过运用口诀法、步骤法、序数法、嵌套法等条理化方法整理出知识诀窍,内容编排分类及次序得当,便于学习者的学习和掌握。
3.2.3 结构知识共同化。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通过交互式设计完成课件开发,同时开发交互评测方式以满足技能考核的要求。课程通过增加集成界面(视频、图片等)供学员更方便地开展自主学习,同时结合课间练习让课程更加紧凑,并根据学员所学给予即时反馈。
4 新模式的实施效果
超高压输电公司通过上述的实施思路和实施方法,经过实践和创新,逐步实现了对内部知识的系统管理,为公司带来了三大价值:一是将优秀员工未编码的技术技能技巧剥离出来,成为可复制的知识,为技术技能的保留与传承奠定基础,实现知识提炼价值;二是通过标准化的课件制作和内训师现场培训,将内训师必备技能有效而广泛地传递给基层员工,实现知识传递价值;三是通过PDCA的流程,持续改善培训课程质量,最终达到技术技能标准化,实现知识进步价值。
在实际的培训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
4.1 课题的规划
课题是课件内容的核心概括,课题范围的准确定义将有助于课程开发者在既定的框架下清晰阐述所需要传达的知识和经验。一是要避免因为课题太大而导致内容空泛,二是要避免范围太小而导致内容过于简单。从实际项目经验得知,课题所传达的内容需要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员充分利用时间碎片进行学习,同时保证学习质量。
4.2 质量的保证
在实际的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质量需要通过开发前、开发中和开发后实施不同的质量控制手段达到。开发前,需要课程开发人员正确理解所开发课题覆盖的范畴,防止出现偏差;开发中,课程框架保证符合课件的逻辑结构并且完整后,方能进行内容的填充;开发后,需要反复经过同专业专家的共同评审,反复修改完善才能确定课件的内容。
具体而言,新模式实现了以下三点管理效益:
4.2.1有助于提升员工岗位胜任能力。所开发课程围绕员工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进行开发建设,并通过对关键岗位关键能力的全覆盖,使员工能力提升与组织要求保持一致。
4.2.2 有助于提升员工技能标准化水平。所开发课程将标准化的技能固化下来,使位于不同地点的相同岗位人员在学习课件后,或使用电子课件进行现场培训后,不仅是能够用正确的步骤做正确的事,而且每一个步骤都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做。
4.2.3 实现了内部知识沉淀。课程将富有经验的员工(课件开发者和课件审核者)的诀窍与经验转化为可以积累和传承的知识。
5 结语
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在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中,从对培训定位的重新思考开始,对能力管理和知识管理进行探讨,分析一线生产员工培训现状,将知识管理应用在课程开发建设中,研究提出的“三位一体”课程开发建设模式有效解决了培训体系中培训实施标准不一、培训资源匮乏、培训师资分散、培训手段有限等问题,盘活了培训资源的运作,解决了培训体系中资源有效利用的问题,为达到“培训为生产服务、培训与员工发展紧密结合、培训资源系统运作、培训资源统一标准”的目的创造了资源基础,是一项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Rodrigo Ribeiro.Tacit knowledge management[J].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2012.
[2] 魏永军.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路径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
一直以来受到教育体制的限制,我国的学生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存在着动手实践能力差、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欠缺的问题。这一问题很长时间成为教育界甚至全民的关注,与教育相关的各层次的研究者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是提高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主要对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影响从理论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专业技能培训;科技竞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1 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教育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论是软实力还是硬件的提升都要良好的教育打基础,在教育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又是重中之重。但是,受到我国固有的课堂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多方面的研究者们都对其改进措施进行了研究、探讨和分析。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着以下几点: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无论是物质领域还是精神领域,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愈加重要,成为了一个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发达程度的标志。2)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科技知识、设备以及概念层出不穷,不断地被改革和更新,如果没有具备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很难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不能在社会上体现自身的价值,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3)对于未来社会生产的特点来说,以前的生产活动都需要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如果学生不加强对这方面的学习就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4)创新实践能力是其他一切能力发展的基础。从哲学上说,劳动创造了一切,人类是靠双手来开发大脑的,可见创新实践能力对于其他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2 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的相关知识阐述
2.1 专业技能培训的概念
对于当前的学生来说,专业技能培训一般是指按照一定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要求,对在校的学生进行从事某种职业和做好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的培训工作。
专业技能培训是社会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就业的需要。学生如果想从事任何一种职业,进行生产劳动,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的操作技能,所以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学生还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来培养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操作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掌握专业技能,还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2.2 科技竞赛的概念
对于学生来说,科技竞赛是一种与科技课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在教导老师的带领下,参与的某项校级、地区级、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针对某种项目或某个研究范围的各类科技竞赛,一般可单人参加也可学生自由组队参与。例如较为常见的“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中国青少年数学论坛、数奥等。这些科技竞赛大多都是基于对学生理出学科知识(包括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动手技能和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考察和培养。
2.3 创新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创新能力是除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等以外的最为重要的一项能力,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等诸多要素。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点是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之在主观上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并怀有极大的兴趣对现有的知识开展探索创新。
3 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力分析
3.1 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那种想要创造崭新的、尚未出现的新的事物或观念的某种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意向、想法和设想。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创新能力的基点和出发点,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会进一步的产生出创新能力。
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的相关概念和内容决定了其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在这两项活动中,学生都需要接触新鲜的事物和知识,为了很好地完成这两项活动,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想法,要有钻研的精神,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这两项活动,学生对新鲜事物和知识的探索兴趣被激发出来,从而产生了探求心理,进一步引导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产生出创新行动。
3.2 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当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的层面上才产生出了创新思维,这个升华过程就是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实现飞跃的过程。在长期的校园学习中,受到旧有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容易形成某些惯用的、格式化、大众化的思维模式。一旦面对外界的新鲜事物或者某些从未经历过的现实问题时,他们会一贯地、不加考虑地应用这些固定化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并处理问题。这在处理问题方面往往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针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就是要打破这种固有的思维定势、思维惯性,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思维成果。
针对学生开展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和开发的途径。在专业技能培训中,通过认识、操作、摸索到熟练应用;在科技竞赛中,通过选题、分析、到设计完成作品,无不对学生的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起到帮助作用,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多样性创意,训练其思维的发散性,通过缜密的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锻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有利于学生创新技能的掌握
对于创新能力而言,创新技能同样居于创新素质的核心地位。只有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技能才能得以表现和确认的(的字不要)。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活动就是一项技能的实践环节,在这两项活动中能够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自身学习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能够最大程度地对创新技能起到锻炼的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专业技能培训、科技竞赛和创新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了重点阐述。这两项活动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这三个方面的作用来对创新能力施加影响。
【参考文献】
[1]周雪梅,何昆鹏,许德新,等.基于科技竞赛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184-185
[2]孔丽英,梁汉昌.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创新型人才[J].肇庆学院学报,2011(5):8-10
关键词:全科医师;导师制;探索;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培训作为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体,是医学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组成部分。培养优秀合格的全科医师,带教医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层医院全科医师培养仍采取指定专科医师带教科室轮转。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源于14世界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1],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3年进入基地进行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
1.2方法 采取问卷方式调研学生需求及制定导师标准,遴选师资;对2013级在培的全科医师培训学员实施11个月的"导师制"培养模式与未实行"导师制"前后对比。即2013年3月~10月对在培学员实施科室指导教师培养模式,2013年11月~2014年9月实施科室指导教师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及出科和理论考核。
2 结果
2.1问卷调查情况
2.1.1问卷结果 根据设计问卷对未实施"导师制"的学员和实施"导师制"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5份,收回24份,回收率96%,有95.1%的培训学员认为在培训过程中有导师指导是必要的,学员对导师的要求集中表现在掌握全科的理念和基础知识,有良好的带教经验,有临床工作经验和沟通技巧。
2.1.2问卷结果分析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进行科室论转时,由科室的带教老师作为指导教师,学员进入培训后遇到的问题只能在轮转的科室向带教老师请教,不是这个科室或专业的问题就没有解决途径,如培养目标、规划和综合素质的等问题。这就需要配备一个导师来补充,在培训过程中协助学员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及时解决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全科导师的选择一定要贴近全科,指导学生的接诊技巧和临床技能的培训。
2.2导师的遴选及培训情况
2.2.1导师遴选标准 ①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有临床和科研经验和基础;②有全科理念,接受过全科师资培训;③符合带教标准(参见全科医师师资培训);参与全科授课或带教;④符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2.2.2导师组培训 针对教师全科理念较差,邀请三级教学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教师对导师进行培训,提升导师的带教能力。培训内容包括《住院医师培训与考核过程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与全科医学的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以教学研究提升教学质量》《如何上好一堂课》《全科医生的素质与角色要求》等。通过培训提升教师对全科医学的了解及规范化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带教能力。
2.2.3导师组对学生培训内容 2013年11月成立导师组。10名导师(共分5组,每组5名学员)授课共计41次,其中11次涉及社区常用内容,专科知识介绍20次,进展性内容5次,科研开展内容2次,教学查房3次。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课题开展的上半年。
2.2.4结果分析 自2013年10月~2014年5月,科教科对此项工作进行督促和指导。从导师组活动的时间安排和活动次数,有科教科督促的阶段较多,没有督促的阶段活动明显减少。活动的内容来看部分教师安排的讲课内容和全科医生的内容不相符合,专科医生过多的讲授专科知识,脱离社区的工作需求。所以,对导师的遴选时要综合评估,同时要加强全科理念和全科知识的培养。学员轮转培训的主管部门的监督能促进导师对学生的管理。
2.2.5学生考核 学生考核的内容包括出科考核和阶段的理论考核。采取同组学员的两种制度前后的对比。即A组实行采取科室指导教师制管理方法,B组实行单纯采取科室指导教师制和采取科室指导教师制度和导师组制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按照相同的大纲和相同的科室指导教师轮转,结果显示出科考核都顺利通过。理论考核的结果见表1。
干预前理论成绩平均分为(84.30±4.20),干预后理论成绩平均分为(84.73±3.56),经统计学检验,干预前后理论成绩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6结果分析 对于两组的分析显示,虽然两种制度在出科考核和理论考试成绩的结果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对于学生轮转过程起到引领和指导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学习问题。此外,导师组的建立目的不是对学生学习内容的辅导,而是从总体上给学生已指导,引领思维。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基层医疗,上海在全国率先将全科医师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2012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加强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加快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到2015年,通过转岗培训、在岗培训和规范化培养等多种途径培养15万名全科医师,使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师,每个乡镇卫生院均有全科医师[3]。
本研究95.1%调查的学员中认为"导师制"的实施是必要的。尽管对比前后在出科考核和理论考试成绩的结果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但对于学生轮转过程起到引领和指导的作用。为其创造技能操作及临床实践的机会,有计划地安排外出进修、交流,开阔眼界、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导师的遴选,有效定期的培训,完善的考核制度,有效地评估机制对于"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体系;经验探索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精英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重点在于通过组织引导大学生对于科技文化知识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仅是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续,同时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精英人才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增强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中的困境
虽然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限制其继续发展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积极性比较低,主动参与率不高
目前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以及学科竞赛活动很多,为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供了平台。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对参加竞赛的认可度不高、积极性比较欠缺。普遍出现科技竞赛学生的精英化倾向,即总是少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成为各项科技竞赛的主力军,而其他更多的学生游离于该项重要的锻炼平台,从而无法实现以科技竞赛带动专业能力的良好初衷。
2.教师指导团队力量没有得到完全充分的发挥,没有展示出专业团队的力量
在目前的科技竞赛组织模式中,普遍采取两种组织方式:学生主导型、教师引导型和学校主导型。第一种模式以学生自主参赛、利用其良好的学术能力和创造力形成根据学生设想而成的作品,指导教师在此过程中更多的是以个人的形式出现,指导形式以辅助学生收集资料、作品修改等为主。第二种模式是教师进行完全的设计,学生根据教师的规划按步骤实现指导教师的设想。在这两张组织指导方式中,学科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多的是以个人而非集体的形式出现,具体哪项比赛由哪位教师指导是不确定的,学科教师的团队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高质量作品比较缺乏,缺少稳定的项目培育机制
具体来说,学生的整体作品水平还有所欠缺,缺乏高质量的作品,另外,竞赛作品形成过程孵化期都比较短,缺少稳定的项目培育机制、学生培训重视度也不够。
三、科技创新活动组织体系的要素与组建
针对这些困境,需要创建一种更为科学、规范和具有实际操作可能性的创新体系,以更好地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更有效地实现学科竞赛的初衷,摆脱目前存在的主要弊病。近年来,部分学校摸索创建了一种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活动组织体系,其要素包括:学生培养、指导教师的团队建设、规范性的组织模式、学生社团的平台作用等。
1.创建推动广大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制度建设
学校要加大对各项学科竞赛的宣传工作,并进行制度保证,包括课外学分、评优附加分、报送研究生等方面的制定,从制度上推动学生主动投人到各项课外科技活动中去,从而实现由要求学生参加到学生主动要求参加的转变。
2.在学生的培训管理上采取多层次培训方式克服原来较为单一的精英培训方法
在每项课外科技活动组织的初始阶段即进行面对全体学生的培训,形式采取讲座、课堂教育、面对面经验交流等,提供给学生一个全面的竞赛架构和思考方向。例如,赛前由多次获奖的学生与大家分享参赛经验、在参赛中采取分类培训和指导老师一对一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进入决赛的团队再进行重点培养等一系列的多层次培训方式。
3.组建以教师团队为单位的竞赛指导力量,发挥系科教师的团队作用
科技创新活动要长期健康地开展下去、就必须有相应的一系列可行的管理制度。可以根据不同的科技竞赛,由相应的系(或教研室)以专业为单位,组建由所有相关教师的竞赛指导委员会,并从学校(或学院)的角度制订指导委员会的考核管理方法。将教师指导科技竞赛认定为一定的课时量,对于获奖作品的指导老师给予奖励。从而使整个委员会的老师都能参与到科技竞赛的宣传、培训、指导中去。
4.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以学生社团为基地在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学生社团组织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可靠依托,具有目标明确、人数多、联系广、凝聚力强等特点,同时还具有较完整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强调团队协作性,学生社团恰能提供共同协作的平台。结合学生社团本身的特点与专业应对方向,发挥学生社团在学生中的认可度,在宣传、组织、培训等方面都可以起到有效地辅助作用。
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组织体系的应用与实际效果
科技创新活动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运行,对于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效果。该体系正式运行之前所存在的困境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进,具体反映在几个方面 :
首先,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各项课外学术活动参与率明显提高,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量”的突破。
其次,教师积极主动投人学生课外科技指导工作,还邀请校外专家为学生开设讲座、针对具体项目进行专门的专题辅导。指导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度和指导力度比以往都由显著提高。
再次,获奖学生增加,有效推动了学风的改进。随着更多学生主动投人课外科技活动,其以竞赛推动教学、以竞赛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宗旨得到了有效地实现。
最后,学校整体的创新力量在不断加强。学生越来越多地在国家级比赛获得奖励,带动了广大同学参加科技竞赛的积极性,学校整体的创新力量也在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孟昭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12)
[2]江云清.大学生科技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04;(3)
[3]贾海宁.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实践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教学,2005;(13)
【关键词】科技创新基地 大学生 工程素质
【基金项目】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1109。
【中图分类号】Th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09-02
引言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21世纪的世界军事领域面临着更大的冲击和挑战,军队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在新军革的今天,负有重要的任务和使命。为适应当代部队的需要,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技素养等综合工程素质,我院于2011年9月份成立了“学员科技创新基地”,这标志着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基地正式成立并拉开了全面建设的序幕。
目前,我院学员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以“课余活动”的形式展开,它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在资金、参加人数尤其是效果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学员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规模及综合效应[1];同时,现有的教学实施计划难以激发学员参与科研的热情,同时受军政训练时间多等影响,军校学员参与科技创新的时间不足,局限性大;学员科技成果突击的多,坚持长期研究的少;指导教员大多是以个人名义参与指导,没能形成稳定的科研团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学员科技创新的人才梯队培养尚缺乏有效的监管举措。
因此,如何将创新理念和能力培养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如何构建军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现创新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进行机械类主干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指导思想,将学员科技创新纳入日常教学计划[2]。
学员科技创新的形式主要是学员设计、制作各类小发明,小制作等,学员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也是学员的机械、电子、控制等各类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在学员这些必备的知识之中,机械知识是进行科技创新的素质基础,统筹规划机械类主干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综合课程设计等)的教学与实施,是培养学员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任务。
(一)制图类课程的形象思维能力训练
思维决定行动,要想具有创新的行为,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的思维。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机械制图就是培养形象思维的课程,因此,我们在创新思维训练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制图类课程的内容特点,开展贴合教学内容和军校学员心理培养需要的思维训练,提高学员的空间想象力、分析力及科技创新思维。例如:我们鼓励学员自制各种形体模型,要求学员多想、多看、多练,逐渐提高学员的空间想象力,拓展思维,强化形象思维能力,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
(二)机械设计类课程的宏思维能力培养
这里的宏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学员掌控工程设计全局的能力,从方案的优化到合理实施等面向目标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基于实现的综合设计能力。
我们在现有传统的常用机构教学中,渗透了综合设计思想及优化设计理念;在原理部分教学阶段性结束后,结合课程内容,给学员提供合理的设计题目,针对性地开展贴近军事装备、贴近工程的系统方案设计,使学员的这种“宏思维”得以发展和升华。
(三)机械设计类课程实验的实践环节强化
实践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唯一途径,为了增强学员的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在日常的机械设计类课程实践环节中,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在方案具体化,实物化的过程中,懂得抓住关键环节,学会解决工程问题,大大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
二、加强学员科技创新基地的平台建设,促进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放实验室、建立基地网站等措施,强化学员科技创新基地的交流平台,实践平台的重要作用;进行科研、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搭建科技创新梯队,凝聚队伍,激发原始创新动力,实现基地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加强学员科技创新基地的实践与交流平台建设
现代产品已经发展成为机、电、计算机一体化的综合系统,科技创新的各学科有机融合已成为国际发展趋势。学员的科技创新项目亦应为包含机、电、光、测试、控制等各专业方向的综合性系统设计。因此,在学员科技创新基地的硬件建设方面,为学员提供当代先进技术的学习平台,同时结合现代军队装备,提升学员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高科技设计能力[3]。
创新基地开放了各种学员创新实验室,包括创新设计工作室、机构运动方案设计室、创新作品制作工作室、电控调测工作室、机器人实验室等,这样学员就能利用创新设计工作室完成竞赛、方案等的信息检索、方案研讨和虚拟仿真设计,然后,在机构运动方案工作室内利用各种实验成方案的搭接和原理测试;在此基础上,利用机器人实验室、创新制作工作室和电控调测工作室完成作品组建搭接、零件制作和整机组装调试。除此之外,基地还正在筹备建立学员科技创新基地网站。通过这些硬件条件建设,大大强化学员科技创新基地的交流平台和实践平台的重要作用。
(二)强化学员科技创新基地的指导平台建设
我院的学员科技创新基地以信息化条件下创新型军事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依靠学院各专业科技创新专家及优秀指导教员,开展学员科技实践、竞赛、实训等活动。
创新基地创立了专家组和指导教师组,提供专业技术咨询、培训和辅导。由专家组完成对学员科技作品项目申请的论证评审和专业技术咨询,指导教师应热心学员科技创新指导工作,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由各专业的指导教师提供基础培训和专业指导。
学员科技创新基地根据每个指导教员的特点,进行科研、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激发指导教员和学员的双方原始创新动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三、建立以创新基地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师生共建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现代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员科技创新基地将采用基础科技素质培训为基础,项目任务为驱动的方式运转。采用师生联合共建的方式,使教员和学员既是基地的使用者、受益者[4],又是基地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改革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学员科技创新基地实施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
为进一步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素质,科研部委托基础部机械设计教研室建设并管理学员科技创新基地,各专业竞赛的指导工作依托相关部、系的教研室开展,学员科技创新基地采用二级管理方式,由科研部对基地进行总体管理、指导和监督,由基地常务副主任,即教研室主任和副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和工作,并对科研部负责。
(二)学员科技创新基地采用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运作方式
学员科技创新基地将以项目任务和基础培训等方式对学员开放,项目将分为竞赛课题、五小课题和面向部队实际需求的创新课题三类。基地项目管理采用导师组长制;由学员和指导教师进行双向互选,或由基地确定指导教师。
学员科技创新基地根据需要定期开展科技创新培训,包括创新思想与方法、创新实例分析、创新方案解析、三维建模与仿真等内容,并利用基地及相关实验室开展实际操作训练。这样,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学员不断从做中学,在学中做,大大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强化。
(三)学员科技创新基地创建师生共建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
学员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受益者,教员则是活动开展的强大推动力。学员科技创新基地采用师生共建的方式,一方面,指导教员起着指导者与管理者的重要作用,指导教员依靠这个平台为学员提供全方位的物质保障与技术支持,通过培训、讲座、学习交流等方式能大力加强组织管理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指导教员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指导和管理能力。
另一方面,学员是学员科技创新基地的使用者与学习者。通过加强学员培训、开展科技交流、评选优秀科研成果等能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5],使其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研创新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论
学员科技创新基地是开展学员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和平台,是培养创新型军事人才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它涉及军事教育、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方方面面,如何通过学员科技创新基地,以点带面,营造浓厚的创新学术氛围,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将是我们今后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
参考文献:
[1]付中联.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P15
[2]王玮.高校科技创新基地的思考[J].科技与管理,2006(3). P153
[3]朱得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课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 P25
[4]陈松.创新基地项目驱动方式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年(5),P106
[5]韩顺杰.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机制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2). P74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邀请专家、学者、教授到我们身边,手把手地传授理论,指导实践。2008年10月12日中科院老科学家对科技创新参赛学生进行科普演讲。2013年10月学校邀请佛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委到学校进行指导。同时,积极组织师生外出参观学习。2013年暑假期间,学校组织科任教师到山西太原集中学习。此外,每年均选派科技创新辅导老师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各级培训。2008年11月29日,学校高一各科技创新小组的教师、学生共106人到高明一中观摩第二十四届佛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2014年,赵永冲老师到陕西参加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研修班,等等。
科技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素质在竞赛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参加竞赛的是学生,实践操作也是学生,所以打造良好的高素质的学生科技队伍显得非常重要,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培训。我校在重视集体培训的同时,还发挥主渠道作用,按教学计划要求,开齐开足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科学类课程。学校把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作为学生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并贯穿各学科的教学全过程。同时,学校开发了《走进科技创新活动》《现代信息技术下物理学习策略导学读本》《地球与人》《小发明制作》《结构与设计》《卫生与健康》《鼠标下的道德》《电与生活》《环境教育读本》和《青春与梦想》等多套具有学校特色的科学教育校本教材。
专家学术引领及科技教育与学科整合进一步提升了科技教育骨干教师的业务水平,使师生心智增长,能力增强。
二、“点”与“面”相结合
我校既有对科技创新辅导骨干教师的培训,也有对所有专任教师的全员培训。我校是一所新学校,2004年才开始参与这项活动,起步晚、时间短、经验少,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发展目标,才能在短时期内赢得自身的发展优势。学校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特色之一的办学思路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长远规划着眼,根据“思想上重视,思路上明确,行动上落实”的原则,将科技创新教育上升到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落实新课标理念 、促进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从2008年8月至2009年2月,仅仅半年时间,学校就举行了5次教师全员培训。
三、集中培训与自我学习相结合
学校努力打造教科研工作理论阵地。学校办有一份教研刊物《高明纪念中学教研通讯》。每学期一期,刊登最新的教育理论文章。学校网站开辟“科技教育”专栏,介绍各地最新的科技教育科研成果,介绍那些在科技教育领域已经成名成家的学者型教师的先进经验和事迹及其著作,还贮备大量青少年科技创新培训课件、辅导方法等文件,供教师随时自主安排学习。学校每学年出版一本《高明纪念中学教师论文集》,在上面专门开辟“科技教育”专栏。学校为教师订阅科技教育报刊杂志等,拨出专款购买科技教育类图书,充实学校“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中心”,让教师了解教科研的前沿与动态。学校图书馆则购置《发明创造趣味培优教程》《科学教学创新手册》《你也能迪生》《创造天梯》等科普书刊,每本50册,供师生自学。
自主培训、自觉发展,开拓了科技教育培训空间,丰富了科技教育培训内容,使培训工作做得更实在、更灵活。
四、学校培训与科组培训相结合
我校既有学校组织的培训,也有各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特点进行的科组培训。积极发挥科组的良性互动作用,团队的良性互动可以推动个体不断超越,让个体迸发出极大的智慧和能力。凝聚团队力量,借助团队力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校本培训的根本。一是科组和备课组,共同研讨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思。广开教师对话的渠道,鼓励教师平时多互相学习,认真交流。二是成立综合实践活动科组,综合实践活动科组是一个跨学科科组,成员由其他科组的老师兼任,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校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管理和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科组以“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中心”为基地,中心的骨干教师坚持定期交流,集体研讨,不断反思,彼此配合,取长补短。三是以校本教研为动力,不断改进方法。在各个科组内加强课题引领,夯实推进科学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石。构建与科学教育相适应的开放、动态的校本教研制度,使“课题研究”常态化,“常规教学”课题化,“课例研究”与“课题研究”有机整合。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的引领作用,由实践到理论,进而指导科学教育教学的开展,促进教师成长,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堂教学改革新突破。
关键词:科技创新 拔尖人才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6-0053-02
拔尖创新人才虽然只是人才金字塔顶上的一小部分人,但他们能释放巨大的能量、作出巨大的贡献。采用科技创新模式培养本科阶段的拔尖人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何能将科技创新恰当地应用于拔尖人才的培养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通过大力营造有益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社会氛围和环境,培育创新文化,建立创新体系,推进制度创新,消除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形成宽容的校园创新风气;实施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教学管理改革,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加强教学环境的现代化建设,深化教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实施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新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发展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维;加强实践环节教育,实现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强化教学实践,积极开展社会实践。
1 应用大学生科技创新机制实施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王兵等人早在2005年就结合当时世界的时代特征,论述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现实性和重大意义,对影响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传统思维方式、现行大学教育的局限、缺乏积极的心理取向等问题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成功经验,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需更新教育思想观念、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提高教师创新教育素质、构建科技创新素质培养体系等。同年周琳等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提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应从6个方面入手: 要着重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大学生的科技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科技创新的自信心;开拓教师的教学思路;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营造科技创新教育环境。张继德等人2008年对教学型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教学型高校教育特征的界定,分析了教学型高校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因素,构建了以“六个体系”为主体的教学型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框架。孙航等人2010年立足于大学生创新型精英人才的培养,针对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以发掘更具有现实意义的科技创新和实践载体为目标,以创新为核心,建立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载体设计为中心的与时俱进的教学组织模式。韦玉芳等人2010年研究了多学科交叉渗透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作用,研究表明采用多学科交叉渗透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提高科创活动的质量与效率。
2 借助大学生科技创新机制拉动拔尖人才培养
2.1 制定具有学习促进和人才选拔双重功能的模块化科创实践项目
研究大学科技创新项目的类型,针对学生的爱好及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宜的科创项目,对于低年级的或基础较差的学生主要以验证型科创项目为主,对于基础相对较好的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创新竞技型的科创项目,根据学生执行情况,可适当增加科创项目的难度和集成度。另外,还可将科创项目分解成难度不一的若干模块,并将其量化成不同分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一完成各模块,获得相应分值,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促进课堂基础教学,还能作为遴选拔尖队员的依据。
2.2 制定科学、公开、公正的晋级、遴选机制,促进拔尖人才成长
难度适当的小型科创项目,不但有利于攻克教学难点,而且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还能建立攻克难题的自信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在此过程中表现卓越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关竞赛的参赛资格,另外为避免学生将全部精力用于科创项目而忽视对基础课程学习,可引入一票否决机制,如当学生出现不及格科目,或班级排名下滑,或英语四级未能通过等问题时,可以限制甚至取消相关队员的参赛资格。
以多次组织和指导大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经验为基础,分析各类参赛学生的特点,结合组织参赛和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制定了基于“海选方法”和“逐级淘汰”机制的科创型拔尖人才的遴选办法。
2.3 研究与课程进度相适应的“实践、竞技型”培养模式
课堂教学是科创活动的基础,而科创活动又能促进课堂教学的良好实施。由于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不能紧密结合,导致学生不知所学的知识有何用,更不知如何用,于是课堂教学就变成了应试教学。制定与课程进度同步的小型科创项目,将所学的课堂知识马上应用的科创实践,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学生带着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听课,可以将注意力重新拉回课堂教学中。此外,对于基本内容掌握得比较好的拔尖学生,可以利用竞赛要求及增加科创项目的难度,促使其深化对课堂内容的学习。
根据各年级学生所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软件培训方案,对基础要求不高的软件可以在课程讲授之前学习,有利于对相关课程产生感性认识,再通过课程教学填补理论空缺,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完成相关软件与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可以通过一些小型科创项目“练兵”。
2.4 课堂基础教学与企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
课堂教学注重基础理论的讲解,而企业培训注重学员对工程技能的掌握,将二者有机结合对于科创型拔尖人才的培养大有益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主要关注基础理论,投入实践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学生即便产生了创新想法,也不具备实现构想的技能,于是创新想法变成了空想,而企业式技能培训有助于将理论创新变成现实,便于学生自由穿行于理论与实践之间。在掌握一定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及相关视频教程,对学生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如软件技能培训、机加技能培训、控制电路搭建培训等,甚至还可以邀请一些企业的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培训。
2.5 “项目负责制”与“课题轮换制”相结合的拔尖人才管理办法
按照科研项目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对科创队员进行分组管理,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项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定期的课题组轮换制,有利于学生涉猎多学科知识、拓展知识面、增进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同时尝试不同的角色,还有利于学生定位各自的发展方向。经过初期培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科创知识,此时可根据每位拔尖人才候选对象的特点及兴趣实施分组管理(包括:机械设计组、自动控制组、人工智能组),并共同实施一个综合性项目,每组内部推选出一位德才兼备的子项目负责人,各子项目负责人直接对项目总负责人(指导教师)负责,各组完成了各自项目内容后,实施课题轮换,将所有队员打乱重新编组,再次实施另一科创项目,通过执行不同类型的科创任务,与不同队员合作共事,有利于确定队员的归属组别及合作者。
2.6 拔尖人才类型的评价方法
在对学生进行科创培训的过程中,注意对表现突出的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对于理论型、实践型、组织型拔尖人才实施分类针对式培养,并对相关人才表现出的特质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拔尖人才的识别与评价方法,以便更为有效地挖掘优质人才资源。在培训队员的过程中为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记录队员自加入团队到独立承担项目的整个过程,并量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中确定最能衡量队员成长情况的基本特质,进而建立不同时期的队员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队员对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表现及进步状态,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 结论
关键词:工科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中图分类号:G8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22—01
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工科高校肩负培育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多元化、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活动是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重要教育形式。
一、工科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
相比综合类高校,工科高校的教育教学以培育专业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课外教学、工厂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培养教学模式。作为工科高校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科技创新活动专业技术性强
工科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求参与者必须具备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现出很强的专业领域性。例如生物发酵、软件开发、自动化机械设计等,都是工科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重要项目。
(二)科技创新活动实践性强
工科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仅具备一定的思辨性,更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往往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内外实验,需要种类多、数量多的设备和器材,以及大量的工厂实习和其他课外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实践活动的检验才能够完成优秀的科技创新项目。
(三)科技创新活动呈现跨学科发展趋势。
工科院校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前除了要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制图等课程外,还要根据各自专业学量专业基础课。这决定了工科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专业学科基础要求较高,参与者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涉猎相关的交叉学科。
二、工科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工科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长足进步,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愈加重视培育学生对多元知识、多元文化的融合能力以及将理论知识化为实践创新的能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形成品牌效应,科技创新竞赛水平越来越高,竞赛形式愈发多样,竞赛层次不断提升,竞赛参与人次屡创新高。
需要指出的是,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的学生总体比例偏低,参与度还有待提升;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较少,学生整体科技创新的水平亟待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较为薄弱,大部分竞赛成果停留在设计阶段,缺乏推广和转化应用的平台;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老师的水平,目前,工科高校的高水平专业指导教师还不能满足科技创新活动的需求;大部分工科高校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乏主动、合理的规划,在组织和管理形式上较为松散,不能形成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合力。
三、工科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构建路径
针对工科高校教育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必须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全程、全方位的规划和管理,遵循工科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积极构建行之有效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一)加强科技创新活动培训。
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学生往往对竞赛的关键环节缺乏经验,例如团队的组建、项目选择、科研进度、现场展示等等。遴选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针对各类创新竞赛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给学生进行专题培训,普及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竞赛水平。
(二)打造高水平专业指导教师团队。
要想取得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高水平专业指导教师不可或缺。一方面,可以选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入企业进行锻炼,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入具备行内企业背景的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两个方面相结合,打造学术科研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专业指导教师团队,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全面指导。
(三)完善科技创新活动管理机制。
要积极尝试科技创新活动的项目化管理,发挥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的核心管理作用,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和全程跟踪指导,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组织管理,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对科技创新项目给予支持,严格把关科技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
(四)完善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
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将科技创新活动与教师考核以及学生综合评定结合起来。一方面,对教师聘任制进行合理改革,将指导学生创新竞赛计入教师的科研任务之中,对参与指导学生创新竞赛作品的老师按照竞赛等级和成绩进行相应折算加分。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参与创新竞赛的等级和最终成绩,在第二课堂学分、年终综合评定方面给予适当加分,在发评奖评优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此外,可以尝试学生科技项目开放研究基金,对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评估,并进行相应的资金支持。
(五)加强实验室平台建设。
先进的实验仪器,合理的实验布局和独立的项目科研能力是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学院目前拥有工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工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发酵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整合平台等实验平台,此外学院还与天津生物医药联合院共享部分实验平台,研究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平台建设,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