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5:38:51
导语:在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现在的家长不是不重视教育,有时恰恰是重视教育,准确地说是忽视家庭教育,过分的重视学校教育,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搞错位,生活完全包办,品德教育跟着感觉走,只向孩子和老师要成绩,一旦出现问题就唯学校是问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典型特征。殊不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问题孩子出自问题家长。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需要很多人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做到,但要毁掉一个孩子其实很容易,有时一句话、一件事就能做到。对一个孩子伤害最大的往往来自他最亲近的人。
当家长教育孩子是最为复杂的一件事。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父母要给孩子“做个样子”――以身作则
孩子是善于模仿的,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在接受着子女的监督,因此做父母的要不希望儿女那样做事,自己也别做,要是要求儿女那样做事,自己就先去做。父母要处处以身作则,先做个样给孩子学,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法”,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好家长是学出来的。家长要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加强交流,经常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和行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孩子日常相处有了错误和失误就要勇于承认,不要维护家长的面子和尊严,要加强学习,了解网络技术,这样才有资本和孩子进行网络对话。面对90后一代的成长,60后、70后的家长要改变很多,最要紧的是思想观念和付诸行动,家长要善于把家庭教育当作自己的第二事业来经营,来追求,因为今天对家庭教育的积极投入,就是对明天家庭幸福的投资,就是对孩子美好未来的投资。
二、要善于倾听孩子成长的声音
每个人都有倾诉的需求,如高兴时、苦闷时,尤其是孩子更有这方面的需求。对于家长来说,要让孩子有讲话的机会,要耐心听,注意力要集中,不要边看电视边听,不要边做事边听,要让孩子把想说的都说出来,不要打断,也不要批评和指责,听完之后给予鼓励或指点,要学会做孩子真诚、耐心十足的听众。家长要心平气和地听,全面真实地听,不要粗鲁的打断,不要听过之后就简单批评孩子的对与错。家长若一厢情愿采用指令式、批评式教育,对90后的孩子效果不大,他们是不会接受的。
三、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是关键
近几年来学校设立了家长学校,有专门的老师备课给家长上“家教六讲”“家教八讲”,也给家长发了教材,但效果不是十分明显,虽说国人的家庭意识增强了,可是有许多父母不重视家庭教育或重视不够。有的家长以为“孩子还小,教育是以后的事”,认为“树大自然直”,或者觉得我给孩子交了学费,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作为班主任,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我的天职,那作为家长,作为母亲的职责又是什么呢?一些家庭的家长年届不惑,事业正处于上升阶段,和孩子交流时间少,缺少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有些家长晚上回家,和孩子交流就是典型的三句半:“吃饭了吗?作业做完了吗?去睡觉吧!快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不能取代的。
四、陪孩子学习但不批判,并且要认同
在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阶段,一是小学到初中的过渡,一是初中到高中的过渡。作为家长我们要做好这两个阶段的学习指导,帮助孩子尽快适应。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验,孩子从小学升初中,从儿童步入少年,学习的科目多任务重,孩子还没焦躁不安,家长便开始紧张,丢掉自己的应酬成为孩子学习的全陪。孩子在那儿学习,家长盯着看,孩子觉得被人监督很不自在,学习效果不会很好。实际上我们可以装不懂让孩子给你讲解他学会的知识,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沟通方式,孩子也容易体验成功的感觉。抓住孩子上初中或高中期中考试之前的这段时间,帮助孩子定好方向,确立他在班级中的位置,初中三年或高中三年会很顺。
五、向孩子适度倾诉
向孩子倾诉不是说你供他读书花了多少钱、多少精力,让他有负罪感,也不要说离中考或高考还有多少天,让他有种来不及的感觉。适度的倾诉是什么呢?不要让他觉得家长是万能的,因为家长做工作的时候也有很多的困难和困惑,有时还有很多的郁闷。给孩子一个适度的倾诉,让他了解这个社会,也有一种心理成熟,同时他对家长的工作也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担。
而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由孩提逐步到发育、成熟、懂事、做人的最重要转型阶段,然而在这个阶段中,面对着孩子们的似懂非懂到急需人生的指正,面对着孩子们由儿童时期的朦胧无知到渴求思想上的狂盆大雨,面对着孩子们由年少天真童趣到生理机能的陌生转变,我们的初中班主任是否能找到一条捷径来解决学生在人生求知道路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和把握好前进中的“座标”,这是一个课题,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下面依据自己多年初中班主任的工作经历,肤浅地就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方面谈一些工作探试,以供互勉。
一、领会教育内涵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作为班主任教师必须有这样的共识,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地找到班主任工作与家庭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不能“单兵作战”,不能凭已之力,要学会融会,要理解并掌握“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二、掌握教育融会点
自己前段时间曾对所任教班级做过小范围的专项调查。共139位学生(包括初一学生38人,初二学生46人,初三学生55人)接受了书面问卷式调查,其中涉及到家庭教育方面如:家长平时偶尔会或不对小孩进行家庭教育占55%,父母对自己很严格占28%,自己做错了事父母有时会责备占52%,班主任经常与家长进行联系或定期家访占51%,家长非常重视班主任的意见占68%,希望班主任与家长多沟通联系占89%,自己在学校与家里表现一致占32%等等。
从上述情况简略地看,班主任尽管做了大理细致地工作,但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并没有完全地结合起来,根据自己教育教学经验,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加强教育的连贯性。
班主任既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更是班级思想品德教育的领导者和指导员,要沉下心、下功夫、勤走动、多思考,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连为一体,防止学生出现在校是“好学生”,在家是“小皇帝”;出现在校“活蹦乱跳、调皮捣蛋”,在家“守家规、沉默寡言”等情况。因而,班主任要积极地协调好对学生成长的各方面综合因素,重视家庭教育的必要性,要从每一个教育环节入手,从采取的每一个工作步骤着力,如通过建立家庭联系本、电话、邮箱、撰写周记(家长、教师每周签字批阅)等沟通机制和班主任定期家访与家长定时到校听课、评生的学习交流机制等手段,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连贯起来,真正地做到班主任采取的教育步骤,家长知晓;学生在家的基本表现,班主任明白。
2. 把握教育的利导性。
教师俗称“人类灵魂工程师”,往往给学生以尊严、高尚的感受,而家长则与小孩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爱惜、痛爱自己的孩子是家长的天性,但是在现实教育中,特别是针对初中生这个阶段,思想、举止乃至由于发育而声音发生变化的转型期,我们要格外尊重孩子的人格,学会刚柔相济的利导作用。无论是班主任教师还是家长,既要尊重孩子的正确选择,懂得威信树立来源于尊重,更要把握好教育的方式方法,如拓宽家长会内容,建立班主任及家长思想交流会、教育方法研讨会及建立家长、班主任和学生的二对一交流见面机制等,在孩子面前树立起既威严而慈祥的形象,既宽松待生又严肃校纪,既爱护小孩又不溺爱,班主任与家长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真正学会和把握好教育的正面性、积极性、有利性和导向性。
3. 注重教育的个体性。
由于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生活质量、智力发育等各方面存在着差异,甚至个别孩子身上会出现或多或少的自私、虚荣、嫉妒心强、迷恋网络、出走、心理封闭、迷恋武侠或言情小说、早恋、逆反心理严重、自卑等等。
因此,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角度方面,班主任和家长应该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等来共同采取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可以通过做大量细致地的沟通、交流、协调甚至调查等工作,一一应对出现的情况,并可尝试着建立起学生个体档案或学生个体情况应对措施手册,将孩子的成长过程详实地记载,包括学习表现、生活点滴等,同时要着重加强班主任与家长对学生个体教育步骤的统一性、针对性和一致性,避免班主任和家长“各自为战”,盲目教育情况的出现。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工作 家长素质 党的教育方针 瓦房店市 学校工作 整体构建 教育内容 创新认识
一、贯穿“一条主线”
我们开展家庭教育工作自始至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父母与孩子有着血肉的关系、亲情的联系,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的父母和孩子关系不和谐呢?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有的家庭还延用祖辈传统的教育观念,缺乏科学性;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缺乏系统性,经常表现出的形式有包办型、溺爱型、放任型、粗暴型;家庭道德教育内容缺失错位等等。抓住了症结,为我们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创造了条件。
我们开展了以“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为主题的专题性家教指导,改变了以往单纯为家长搞讲座的形式,让孩子与父母手拉手、肩并肩走进教室,听取培训指导,进行互动交流。一场场以和谐亲子关系为主题的指导培训应运而生,譬如,《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播撒心中的爱,让教育因爱而美丽》、《无悔的青春应当这样度过》、《怀着一颗平常的心为孩子减压,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为父母争光》、《德商培养先过家庭这一关》等。几年来,大连市、瓦房店市的现代家庭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讲师团的成员培训家长和学生共计百余场,受教育达8万多人次。
二、抓住“两个关键”
抓住“两个关键”就是要抓住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和初中学生家长的指导与培训。
我们把学龄前儿童的家长作为指导与培训的关键,其原因在于,婴幼儿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科研成果说明,早期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这一时期进行科学地家庭教育,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设置若干个主题对家长进行培训与指导,如“观念决定成长”、“好父母,好孩子”、“好习惯成就美好未来”等。
对初中学生家长的培训更加关键,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青春期的学生在身心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困惑和疑虑,面对孩子身心突如其来的变化,面对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许多家长显得束手无策。面对这种现状,几年来,我们潜心研究初中生青春期的成长规律,针对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做了一系列的探索,通过让家长和学生了解、认识青春期的知识,让家长和学生懂得处理好几个关系对顺利度过青春期的重要作用,即处理好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师生间的关系、同伴间的关系,进而让家长帮助孩子在和谐、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度过青春期,奠定人生坚实的基础。
三、落实“四个侧重”
一是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培训,侧重于学龄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学会谦让、学会尊重。
二是小学阶段的家长培训,侧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培养学生自立的习惯、劳动的习惯、卫生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文明的习惯等。
三是初中生家长的培训。面对初中生青春期逆反心理、自我意识强、成人化行为倾向等,侧重让家长学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四是普通高中学生家长的培训。高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基本趋于成熟,渴望并憧憬美好的生活,有与之俱来的学习动力和生活动力,并有为之去努力实现自己理想的信心和热情。侧重要求家长对高中生进行感恩教育、理想教育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四、采取“五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针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和小学一至四年级学生家长,我们采取与家长面对面培训指导的方式。
第二种形式:小学五、六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培训与指导。因为这几个阶段的孩子,有了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培训指导,便于家长与孩子及时沟通,有利于产生共鸣和认同感,产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第三种形式:建立家庭教育讲师团。我们发挥家教专家的引领作用,教育局组织的讲师团从宏观上开展家庭教育培训与指导;家长学校根据家长和学生的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讲师团的培训指导和家长学校工作互相融合,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为一体,形成宏观和微观的家庭教育格局。
第四种形式:家长走进学校,教师走进家庭。我们每所学校向家长开放课堂,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听课,评课;尤其是让家长参加学校开展的主题班会。节假日,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深入贫困学生家庭、学困学生家庭、单亲学生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细致了解家庭情况,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
第五种形式:通过艺术教育表现形式,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效。我们以家庭教育为素材,自编诗歌、创作歌词、自己谱曲、制作MIDI、排演剧目等,在全市学校和社区中巡回演出,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增强家庭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五、体现“六个特点”
一是针对性:针对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忧虑,适时开展家庭教育工作。针对部分孩子缺少感恩意识,我们在家长和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如创作歌曲《父爱如天》、《不尽的母爱》,在学生中作为校园歌曲传唱;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亲情,缺少母爱,缺少父爱,我们创编了歌曲《呼唤》,在家长中流传,使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爱。
瓦房店市共有206所学校,中小学生10余万人。为了全面掌握我市家庭教育现状,我们对上万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整理出来自900多个家庭出现的教育个案问题,筛选出来120个具有代表性的共性问题。为了有针对性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充分发挥大连市级、瓦房店市级现代家庭研究会会员和讲师团成员的作用,大连市现代家庭教育研究会5人成员中,瓦房店市有1人,大连市家庭教育讲师团10人中,瓦房店市有2人,瓦房店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10人,我们把这些问题分发给每个成员,作为家庭教育研究、培训、指导的课题。也就是说,家长和学生需求什么,我们就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培训指导,满足了家长“订单式”家教需求。指导者高屋建瓴、驾轻就熟,每一次面对面的指导与交流都是心灵的对白、心灵的震撼。指导者以家长的身份、学生的心理、自身的经历,以通俗易懂的哲理、感人至深的例子、震撼心扉的交流,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贴近家长的心理,引起家长和学生强烈的共鸣。
学校的网站开辟了“家庭教育绿色通道”,开通了“教师博客”,家长通过与“教师博客”的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及时了解和解决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二是感动性:感动是什么?感动是我们自身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最理性的心理活动。没有感动,就没有教育;教育一旦有了感动,受教育者就会变成另外一种理性的人、真诚的人、会爱的人。
我市家庭教育工作始终贯穿着感恩教育,体现着感动的情结。在对家长的培训中,我们不仅整理并引用大量的国内外经典家教案例,而且发掘了身边更多的家教案例,通过案例揭示家庭教育的内涵、方法和规律,体现感动性,提高实效性。共计整理出20大类型、500多个家教案例,并出版《瓦房店市家庭教育经典案例选》。
我们把艺术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中,通过诗歌、歌曲、课本剧、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感染着家长和学生。我们创作了许多作品,如“青春是什么”、“父母的心声”、“孩子的心声”、“单亲孩子的呼唤”、“不尽的母爱”、“父爱如天”等。我们采取不同的艺术教育形式,搭起了父母与孩子沟通、理解的桥梁,父母和孩子在感动中,拉近了距离,使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为培养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情感,我们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开展形式多样的孝心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孝心体验中学会感动、学会孝敬,丰富传统美德内涵。我们也要求家长每天至少有一次与孩子交流的机会。我们给孩子留道德家庭作业,每周为父母洗一次脚、做一次饭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每一个月给父母写封信,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和对父母的感受;父母的生日,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生日礼物。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父母工作、生活的辛劳,唤起了学生的亲情,培养了学生尊重、感恩、孝敬亲人的情感,增加了家庭的亲和力,学生从关心最亲近的人开始,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每一次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的关于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讲座后,讲座者要求所有的孩子面对父母说一声感恩、感激的话,讲座者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异口同声、发自心底地喊出“妈妈、爸爸,我爱你!妈妈、爸爸,辛苦了!”孩子们和父母拥抱在一起,泪水交织在一起,场面十分感人;有的孩子十几岁,从没有说过“妈妈、爸爸我爱你”,当父母真切地感受到这份孩子从心底间流淌出的真情时,在座的所有父母都泪流满面;没有相邻而坐的孩子和父母,离开会场后,都情不自禁地手挽手、肩并肩地相拥而去……
三是实效性:家庭教育的最终归宿是体现在实效性上。培训和指导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更新家长家庭教育的理念,创新了家教思维,使家长系统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化为家长自觉的家教意识和家教行为,并付诸于实践。
我们利用重大事件和传统的节假日,在家庭教育中融进道德教育。2008年清明节,我们在家长和学生中,开展“了解家族历史,传承优良家风”主题教育活动。我们要求家长向孩子介绍家庭的变迁与发展的历史,从而再现了民族的复兴史。在家长的配合下,通过调查报告、主题班(队)会等形式,进行健康文明的民俗教育,倡导文明祭祀、环保祭祀,学生用文明健康的方式缅怀先烈和前辈。我们通过评选“十大孝星”和“优秀家长”活动,教育学生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指导父母要做合格的家长。这些做法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教育》、“人民城市网”和“民心网”纷纷刊发了我市的做法。
四是一致性:教育的一致性原则要求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目标一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统一。家长要了解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要理解、支持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学校和老师也要善于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家校协同,共同架起和谐亲子关系的桥梁。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座谈会、家长接待日、家长进课堂、开放班会、问卷调查、致家长一封信、老师校长家访、成立瓦房店市家长委员会、创编家教小报、家长讲坛等,促进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统一。
五是系统性:我们针对不同年级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系统地开展家庭教育。组织编写了家庭教育参考资料,主要有四部分内容,即做父母的修养、父母教育孩子的任务、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父母教育孩子的案例精选。
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学生,在接受信息时会遇到很多的困扰,严重影响自身的成长和思想发展。由于学生缺乏成熟的人生观和对世界的认识,容易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进而网络道德下降;由于网络上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法,作出很多不合理的行为,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所以自身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导致学生的成长走向不良的方向。这种不良的影响导致学生价值观歪曲,给学生的精神造成很大损害,导致学生自身价值观失衡,影响自身道德成长。初中生正处于一个自身思想道德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校园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做好校园的德育工作可以正确引导学生的德育成长,减少网络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体系。
我国网络化背景下初中德育工作的存在的问题
1.校园缺乏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在网络化的环境下,校园内部德育教育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不能适应现阶段网络化背景下的教育需求。校园内部的德育教育并没有对网络发展如此快的当下作出及时的反映,使得校园的德育教育较为落后,没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对学生思想和道德的成长造成不利。
2.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家庭教育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根据社会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上网的教育和引导也变得至关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要就孩子的自身需要,进行启发、引导和重要。在家庭教育中,部分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自身需求,对于孩子接触网络产生很大的顾虑,进行硬性的阻止和干涉,使孩子造成逆反心里。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需要进行更改,家长要加强对网络的认识,加强对孩子的引导。
3.校园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的素质问题。在初中校园的德育教育中,教师的自身素质水平没有得到良好的保证。德育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育,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素养。目前一些学校中,网络道德教育的教师对于自身工作认识不清,并且对于网络化的学生教育手段不合理。在德育工作中,停留在以往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上网管理采用硬性的措施,引发学生的反感,德育工作效果不好。
加强网络化背景下初中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1.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的认识。网络信息化是当今发展的趋势,在教育工作上,要与网络信息化相结合,适应现阶段社会的发展趋势,根据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来提高自身的认识。校园的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网络化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开展校园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做好准备。在自身的教育工作上,加强信息和传统教育的结合,认识到网络化的全面性。对于学生网络德育工作要转变自身传统的观念,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从抓到管理进行转变。教育工作者要积极的进行自身思想的转变,利用创新精神加强校园的网络德育工作的建设。
2.提高教师的素质。在校园德育教育中,教师的自身素质对于整体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网络化不断普及的情况下,教师要对网络有充分的理解和研究,认识到网络带来的方方面面内容和影响。要具备良好的认识和洞察力,保证与学生沟通畅通。教师要根据现阶段的教育情况,不断的提高自身教学素质,从而做好校园的对于工作。
关键词:教育消费;家庭教育消费;合理化
一、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1、教育消费
教育消费是受教育者消费教育产品及教育服务的费用支出,一般情况下教育消费仅指受教育者接受正规学校教育所支出的费用。与其他消费活动一样,教育消费是受教育者对教育这种特殊产品表现出的一种有效需求,但教育消费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费,表现在教育消费动机有别于一般商品消费。一般商品消费的动机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理或心理需求,如冬季为追求保暖而购置棉衣,为提升自身素养而购买书籍等,教育消费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科学文化水平,"教育消费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教育消费特征:①它是一种投资性消费;②教育消费要求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并参与整个消费过程;③教育消费有很强的外部效用,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收益,还具有明显的积极的社会效益,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④教育消费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存在消费者被动消费的情况;⑤教育消费具有阶段性和非重复性;⑥教育消费是一种效用持久的消费。
2、家庭教育消费
家庭教育消费是指家庭为满足其成员的教育需求而付出劳动或支出货币,以购买教育服务或教育资料。其内容包括家庭教育需求、家庭用于教育的实际支出、家庭教育消费结构及教育消费占家庭总消费的比重等。
按照消费内容的不同,家庭教育消费分为基本教育消费、扩展性教育消费和选择性教育消费。基本教育消费包括:学费、教材及参考资料费、保险费、班费、校服费、文具费、学校组织的郊游费、食宿费和交通费等;扩展性教育消费包括:补习或家教费、特长学习费、课外书籍费、计算机及耗材费、其他辅助学习工具费、保健营养品费、体育用品和益智玩具费和外出旅游费等;选择性教育消费包括:择校费、借读费等。
按照消费地域不同,家庭教育消费分为城镇家庭教育消费和农村家庭教育消费。按照教育阶段的不同,家庭教育消费分为幼儿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消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消费、高中阶段家庭教育消费、高等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消费和继续教育家庭教育消费。本研究致力于城镇家庭教育消费的相关问题。
二、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的现状及特点
(一)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逐年增加,呈刚性特点
在中国,家庭十分重视子女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愿望的真实写照,低收入家庭甚至通过省吃俭用来保障家庭教育支出。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实施之前,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占城镇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较高,呈现逐年增长态势(未考虑价格变动因素)。伴随义务教育免除学生学杂费政策的实施,家庭教育消费比例有所下降。由于消费能力受限,教育作为发展型消费不会因为收入的改变而表现出较大弹性,而呈现出刚性特点。
(二)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加
一个人从幼儿到成人,经历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大学及以上教育,家庭教育消费因教育阶段不同而逐渐提高。基础教育免费,由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逐渐提高,幼儿园教育费用也在不断增长。
(三)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成正比例关系
家庭教育消费与家庭收入水平有直接关系,人均家庭教育消费随家庭收入等级和家庭全年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持续增长,呈阶梯式上升。学杂费、学生补习费、兴趣培养费、择校费等与教育相关的费用支出都和家庭收入水平息息相关,呈正相关。
(四)城镇居民教育支出因家庭所从事职业的不同以及文化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城镇拥有多种行业部门,各行业收入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家庭教育支出因父母所从事行业不同呈现出高低之分。父母的职业背景和文化程度决定其对教育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间接影响家庭教育消费支出。
(五)不同地域间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投入存在明显差异
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城镇居民生活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反映在居民收入、生活形态和教育观念上,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消费支出。
三、影响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的因素
(一)教育政策对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的影响
国家教育经费政策减轻了城镇家庭教育支出负担。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转化,为更多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与此同时,高校收费也逐渐由公费制转向"双轨制",高校教育经费由政府和家庭共同承担。这意味着一部分学生的大学费用负担转向家庭。从此,家庭教育消费结构中,出现家庭教育高等教育阶段支出,家庭教育消费支出随之增加。2009年,国家出台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免除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书本费;设立国家奖学金、助学金保证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家庭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支出减少。
(二)家庭资源对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的影响
家庭资源包括家庭收入和家庭人口规模。家庭收入对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具有双重影响。一来家庭收入增加直接导致家长用于抚养和教育子女方面的费用增多,家庭教育消费自然增加;再者,家庭收入提高强化家长对子女教育质量的偏好,他们愿意加大子女教育投资。家庭规模和家庭教育消费支出二者成反比例关系,表现为家庭规模越大,家庭教育支出越少。
(三)家长背景对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的影响
家长背景包涵四个因子:家长受教育程度,家长职业背景,家长期望和家长经济观念。一般来说,家长学历越高,所从事职业越稳定,收入越高,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就越多。同样,家长的对子女的期望越高,也会增加教育投资,二者呈正相关。家长经济观念对家庭教育消费的影响,主要通过家长培养子女的经济意识和家庭理财能力发挥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转变观念,让子女从小了解家庭经济情况,培养子女的经济意识,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消费支出。
(四)区域发达程度对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的影响
区域发达程度造成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或增或减,但具有积极意义。区域经济越发达,区域整体文化沉淀越深厚,文化消费范围扩大,文化消费深度提高,造成人均教育费用提高,接受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随之提高。但家庭教育支出相对比重降低,原因在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丰富,就业保障完善,家庭总收入整体水平较高,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被削弱。
四、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合理化的思考
政府应一如既往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减轻家庭教育负担;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家庭其他必要消费支出,间接保障家庭教育投资。学校应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多渠道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办学形式,吸引家庭增加子女教育投资。作为家庭教育消费的主体,父母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重视家庭教育消费质量,避免盲目消费和无效消费,力争实现教育理性消费。拓宽家庭教育投资渠道,活跃家庭教育投资。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推进子女抚养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陈良焜.论我国的家庭教育开支[J].教育与经济,1993(01)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人们面前。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水平及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农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是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对安徽省宿松县五里中学,长铺中学,响堂小学部分学生、家长及老师进行的随机调研结果。此次调研的326个样本中,家长102人,学生224人。学生中男女比例为5:4,其中高中阶段的平均年龄为15.4岁,初中阶段为12.2岁,小学阶段为9.3岁,学生样本在个教育阶段即高中、初中、小学的所占比例分别是2:3:3,在访谈的家长样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员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标——跳出农门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走出农村,在这些家庭中48%是核心家庭,“农村生活太苦,农民太累”,“考大学,赚大钱”,城市中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较好的发展机遇成了孩子学习的最终目标。调查显示,92.1%的家长希望子女能跳出农门走进城市,“城市最优化”成为不变的主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过早的感受城市的优越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入城市的私立学校。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为他们确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目标,这是做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首应解决的问题。(二)家庭教育主题——配合文化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现阶段农村高中生的父母大多出生在60年代,由于特殊历史环境的影响,他们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有将近一半的父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可想而知他们根本无法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而对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而言,父母已有的知识以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现在农村中的许多父母已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今日知识的重要性,并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他们的弥补措施,有89.2%的家长确定不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有57%的父母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干农活,有58.8%的父母支持孩子在假期上辅导班,37.2%的学生曾经有过或现在有自己的家教老师,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资增加了,孩子课余辅导的质量提高了。但相对之下,孩子的学习负担也随之加重了,学校减负,父母加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孩子难免会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知识爆炸的时代家长们感到了没有知识的压力,高强度的学习负担下孩子也感到学习的压力,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迫在眉睫。
(三)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及地位
根据美国之音(VOA)、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英国医学杂志等权威媒体及学术期刊的最新报道推知,母亲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胎教问题。首先,文盲的母亲无从得知胎教的意义和方法。其次,低文化水平的母亲不能给与胎儿良好的语言环境,须知母亲说话的语气和内容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语言教养。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双方对子女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许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母亲对孩子有着全面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研究表明,母亲的素质对孩子的十二项主要心理品质能够产生全面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占12%的文盲和半文盲家庭中女性的文盲率为67%,调查的所有母亲样本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总人数的80.8%,而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部分比例。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在转移的劳动力中男性占大多数,家庭教育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女性的身上,照顾家庭、干农活、教育孩子等家庭负担一下子全落到她们的身上。母亲还须面对强大的压力,一方面必然导致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胎教及出生后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妇女对自身所属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许多女性的重男轻女观念比男性更加强烈,这样的角色期望与角色认同的理念必然会对家庭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对新事物的认知落差
现代社会报刊、网络铺天盖地,新文化、新知识层出不穷,易于接受外部新鲜事物的孩子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难免会出现错误,而对于外部新鲜事物本身就接受比较慢的农村父母们,他们也难以帮助孩子真确认清它们的本质,不免在家庭成员的之间双向学习过程之中出现子女对长辈们的误导,从而给家庭教育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失误。以网络为例,调查结果显示有66.1%的父母知道网络但并没有亲自用过,只有19.6%的父母表示自己曾经接触过网络,对一般的网络知识略有所知,还有13.3%的父母竟对网络一无所知。
(五)攀比——学习方向误导动力
家长相聚,谈话的主题之一就是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把分数和在班级或学校之中的排名作为判断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加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而且会误导孩子的学习方向,扼制孩子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有65.1%的家长对孩子考试的成绩非常重视或重视,在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有许多的家长用经济手段作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的学习成绩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这无疑会加重家庭的负担。
(六)农村学校无奈的双重角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学校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个体在接受学校规范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仍时刻伴随着个人的成长,让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果二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必然对个人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但遗憾的是,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似乎责任不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学校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农村的家长们又将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推脱给学校,许多父母认为学校应当对孩子的成长负全责,学校一身挑两担,扮演双重的角色。
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犯错误后有46.8%的家长选择了立即向老师寻求帮助。帮助父母教育孩子这是老师的职责,许多老师反映有些农村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时好像将孩子的教育权全部移交给了老师,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有利于学校与家长联合起来对孩子因材施教,但农村家长对老师信任的前提值得深思。近年来随着农村进城打工浪潮的不断兴起,许多的农村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而对孩子的教育长辈们的教育理念又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学校就成了他们的求救站。除此之外许多家长还认为“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交了学费学校应该对孩子的全部负责”,“管孩子这是老师的义务”。
农村学校作为遍布城乡基层的公共机构,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任务。向孩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保证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真正要使孩子学会做人,这仅仅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完成的,家庭教育有着其它教育形态无法弥补的内容,学校如何通过提高家长的文化认识水平来引导孩子的成长,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重要条件。实质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不应该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应尝试着将两者结合,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二、改进农村家庭教育对策
目前中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在这些地区许多父母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面对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他们已亲身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尊重知识,注重德行,试图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子女能够德才兼备,但是由于受客观环境——家庭教育观念及主观因素——文化水平较低的局限以至他们蹊径难寻。结合本次调查的实际及我国部分地区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文章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变农村教育教学环境
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1993年全国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元,农村为250.4元,差距为1.9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扩大到3.1倍,绝对金额分1492.2元:476.1元。李岚清曾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关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时指出。从1995年开始到‘十五’期间,仅中央财政就安排了89亿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共198亿元,实施了两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年至2002年,中央财政投入30亿元,用于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今后还将继续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在4年内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中央财政还拨款3.64亿元,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2年示范试点项目”,2002年以后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二)鼓励农村兴办儿童教育机构
相对延长学校正规化教育的时间,可以暂时缓解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贫乏的压力。但现存农村幼儿园布局分散、规模小、效益低、职责不清、管理不顺。先进的教育信息得不到共享,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建立适应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办园新体制,更好地推进幼儿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质量,为农村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家长教育培训机构
在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展开工作,主要工作目标应包括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并且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比;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比如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让学生对家长的不良行有正确认识,向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家长认清现在的教育及就业现状;对孩子加强“三农”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变不利为动力。
(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妇女联合会的作用
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当地妇女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转变她们的观念,改变她们对固有的、不正确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从而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教育中作用。
(五)文化反哺——“我来教教父母”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施教与受教育者之间应冲破传统的“家长改造制”模式的局限,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双方的沟通,寻找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调查显示(见表3),有77%的学生表示当自己的父母与他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或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时,他们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耐心的解释或与父母商讨,而大部分的父母也能接受孩子的意见。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六)采用“示范性教育”与“规范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学校可邀请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与其他家长分享教育成功的经验;学校不断规范家访制度,改变以往班主任负责制的固定模式,由专业的学校社工人员对学生家长进行帮助,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定期回访,及时评估;开设家庭教育热线,方便家长进行随时咨询。
三、结论
国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国正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中、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总目标的实现。本文从一个小范围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目的是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引起全社会对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的重视。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不仅需要政府在财力、政策上的投入与关注,而且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家长们的支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当前教育永远不变的口号。
参考文献:
1、张健鹏.都是爸爸妈妈的错[M].学苑出版社,2001.
2、赵石屏.家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林国煽.现代社会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0.
4、马长英.大学生问题[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刘中华.家庭教育的真空谁来填补[N].中国教育报,2004-04-14.
6、仲原.关于农村家庭教育思想[EB/OL].家庭教育网,2003-06-12.
7、苏欣.教育专家妙谈家庭教育新理念[EB/OL].人民网,2003-11-19.
8、张建新.孩能否健康成长家长以身作则是关键[EB/OL].新华网,2004-02-05.
9、姚颖.让孩子自己选择——坐圆凳面还是小板凳[N].新民晚报,2003-12-12.
10、王红飞.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N].中国青年报,2004-09-20.
11、毛丽利.农村家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J].教研与进修,2003(17-18).
12、Diave.Bittger.EducationinPoorAreas.AnEducationalSystemGrapplingwithPoverty[M].ChinaPerspectives,1995.
13、CountryReportontheChildDevelopmentinChina(2003-2004).
14、镇江句容市农村教育工作调查研究[EB/OL].中国妇女网,2003-03-23.
关键词:城镇化;初中;德育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我国正大力推行城镇化进程,而城镇化的农民却面临着子女德育教育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正处于心智变化的敏感期,因而应该关注这些学生的德育问题。鉴于此,引出本文。
1家庭教育体系科学合理化
1.1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促进亲子互动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造成学生厌烦学习,出现逆反心理。家庭的完整及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良好家庭环境的基本要求,这对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性格、习惯、品行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于家中的初中生来说,城镇化的农民父母想要担负起对期家庭教育的责任就必须调整好自身的转型情况。父母要认清自身教养行为对孩子影响程度,同时还要提高教养方式的科学性。
近年来,外出务工已是许多家庭的必然选择,但为了保证孩子最佳教育时期-初中期(青春敏感期)不被耽误,应尽量保证父母有一方留在家中或者到离家较近的城市务工,最大限度的保障家庭的完整性,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1.2应树立正确的子女教育观,做好家长职责
子女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会受到父母观念的直接影响,而子女的心理负担直接来源于其父母的期望。如果父母的期望过高且不切实际,子女会产生消极心理,长此以往,最坏的情况则是其失去信心不求上进。同时,家长期望过高,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样以来,不但会让家长失去耐心,也对亲子关系有极为不好的影响,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由此可知,形成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家长或监护人而言至关重要。首先摆正心态,不以成绩衡量子女,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其次树立合理可行的家庭教育目标,充分观察孩子的综合能力,给孩子制定有能力实现的目标,从而提高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最后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通过说服教育、贪心沟通、体贴谅解及鼓励表扬等,让子女能够很快理解和接受。总而言之,父母将对子女的爱与其教育方式相结合,就是对子女最佳的教育。
2进一步优化管理过程
学校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在其能够受到良好教育的时期而有所获,感知人生幸福。所以,在对城镇化进程下初中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的教育不能单一的以升学为目的,而是要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健康成长。
2.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学校作为孩子离开家庭后的主要社会化场所,就需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和优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相结合,设置适宜的课程安排,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从而不但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生存技能和相关技术知识,还能提高其思想意识。
其次,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城镇化农民子女的教育计划,通过建立这部分子女的信息卡(档案),充分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同时,完善学校的寄宿制度,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教师的教育与管理职能,让留守学生的寄宿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同时,学校要关注城镇化农民子女教育情况,动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动态,从而实现孩子们学习与心理的并驾齐驱。
再次,要平衡思想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课程安排,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对城镇化农民子女开展教育,着重针对这部分子女的品德、心理方面的问题,通过心理老师的进一步增加,心理辅导教育课程的进一步开设,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此外,学校需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这些学生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能力、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促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增加与其他人的联系,融入新集体。
当前,城镇化农民家庭存在较多问题,这就要求学校能够担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角色。因而学校应该多给家长提供培训的机会,从而给教师和家长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进而更好的了解学生,帮助家长在家庭德育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并积极与学校的安排做好配合,从而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学校影响家庭的教育管理机制,进而帮助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提供一个合理的教育氛围。
2.2城镇化农民子女的自我教育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城镇化进程推进的过程中,城镇化农民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改变,而家庭教育这类传统约束力正在变弱,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和社会各界对这部分农子女问题的关注度也处于初级阶段。由此可见,城镇化农民子女的成长教育需要更多的关心和探索。那么,怎么样将这一问题加以解决呢,思路主要有两点,一点是寻求新的办法和解决策略;另一点是从加强学生自律能力方面进行入手,通过各方的努力,为这些城镇化农民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然而,内因是推动事物变化的根本。对于推动城镇化初中农民子女教育事业发展、改变现有教育现状的内因则是要通过树立其自我教育观念、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最终提高其自立、自理、自控的能力。首先要求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逐渐培养初中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发远离和抵御不良的社会风气。其次,德育工作者要维护学生自尊,鼓励学生参与德育过程,并促使学生形成自主、自教、自强、自治、自学、自理等行为习惯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再者,德育工作者要对后进、叛逆学生进行疏导,给予较多的关心,用真情和行为给学生以人文的感化,提高城镇化农民子女自我意识的觉醒,让其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以来,我们制定的具有创新性的相关制度才会更加容易有力的实现,而对制定的政策法规实施起来也更加方便、快捷!
综上所述,当前情况下城镇化背景下的初中德育教育工作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因势利导地使用一些新的德育方法。此外,也要求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根据城镇化农民子女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德育内容,通过不断的实践丰富和完善德育方法。
参考文献
台湾家庭教育发展始于1945年“推行家庭教育办法”的公布。该办法公布至1986年期间,是台湾家庭教育发展的萌芽阶段。1986年,“加强家庭教育促进社会和谐五年计划实施方案暨修正案”制订以后,台湾的家庭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从1986年到2006年底,台湾家庭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亲职教育发展阶段。此阶段以1986年“加强家庭教育促进社会和谐五年计划实施方案暨修正案”的制订为初始标志。从此,家庭教育工作开始受到重视。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在1986年协助基隆市、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和高雄市试办亲职教育咨询中心。从1987年开始,台湾地区23个县市相继建立了亲职教育咨询中心。第二个阶段是学习型家庭发展阶段。1999年,《推展学习型家庭教育、建立祥和社会中程计划》的实施是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这一方案要求各县市家庭教育中心必须以“学习型家庭”为主线,注重家庭共学和终身学习。该计划的执行效果显著。第三个阶段是家庭教育法治化和专业化发展阶段。2003年公布的有关家庭教育的规定是此阶段开始的标志。在这一阶段,台湾各县市家庭教育中心回到教育局的体系,家庭教育走向法治化和专业化。此外,该规定还提出发展“生命历程家庭教育”的观点,推动家庭教育概念的不断深化与拓展。台湾地区通过政府对家庭教育进行全面推广的做法,在全世界范围内系属首创。至今,台湾的家庭教育依然朝着法治化和专业化的方向不断深入发展,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日益深化,对家庭教育研究的内容也日益拓展。同时,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在家庭教育上的交流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在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强力推动下,台湾地区的许多大学纷纷设立了家庭教育科系和相关课程,在台湾地区家庭教育的推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台湾师范大学家庭教育课程设置情况
(一)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概况
台湾师范大学的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成立于1953年8月,原名为“家政系”,1966年改名为“家庭教育学系”,以培养初中、高中的家政教师为主要目标。1982年,该系成立硕士班,1996年成立博士班。近年来,台湾地区面临着少子化的趋势。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使得家庭内部与外部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和需求。于是,该系的课程以“人类发展生命历程”观点为基础进行规划,并于2002年更名为“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后又经历了数次变革。2011学年,该系学士班、硕士班、博士班都分别设置了家庭生活教育组、幼儿发展与教育组、营养科学与教育组三个组。因为幼儿发展与教育组、营养科学与教育组不属于本文研究的范围,所以,下文主要介绍家庭生活教育组所开设的课程情况。
(二)家庭生活教育组学士班课程设置情况
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家庭生活教育组学士班课程由校定共同必修科目、系必修科目、家庭组必修科目、系/组选修科目四个模块构成。其中,校定共同必修科目28学分;系必修科目5学分;家庭组必修科目34学分;系/组选修科目最低学分数为36学分,可自由选修的学分数是25学分,毕业最低总学分不得低于128学分。另外,选修教育课程的学生必须再修教育学分26学分,最终获得154学分方能毕业。
1.校定共同课程体系及特点
台湾师范大学的校定共同必修科目与大陆高校的通识课程比较相似。由表1可以看出,核心通识课程涉及各个领域,不仅注重学生对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和良好道德意识的建立。此外,开设的课程文理兼容,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并重,有利于学生发展更加健全的思维能力,开拓其视野,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虽然大陆的很多高校目前也开设了涉及诸多领域的通识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多是选修课,而且所占学分非常少,在通识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也很小;相反,思想政治和英语在通识必修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过大。即便大陆高校如此重视这两门课程,学生上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还是不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只是应付各种考试,英语水平不尽如人意,反而挤占了学习其他课程的大量时间。台湾高校也十分重视英语教育,科技领域的学术刊物基本都使用英文印刷,研究生阶段的很多教材也是用英文编写的。
2.系/组必修课程体系及特点
第一,注重学生对多元家庭及家庭生活教育专业知识的掌握。系必修课程开设了人类发展与家庭发展两门课程,使学生有机会对人类发展历程和家庭发展历程有所了解,从而从更宽广的视角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家庭组开设的必修课程涉及家庭研究的各个主题,如家庭理论、家人关系、家庭资源与管理、家庭与社会的关系、亲职教育、家庭健康等。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组必修课程不仅注重理论学习与研究,而且注重学生实际技能与实践经验的培养。例如,家庭生活教育专业实习和家庭生活教育专业观摩课程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感知力,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第三,注重学生多元能力的培养。系/组必修课程(如家庭生活教育方案设计、消费者行为与教育等)注重培养学生多元家庭生活教育方案设计、实施、评量与研究的能力,多元家庭及相关领域产业的推广能力,理解与尊重多元家庭的能力,应用资源提供服务的能力。第四,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系/组必修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家庭教育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注重提高学生对多元家庭教育的研究能力。例如,研究法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系/组选修课程体系及特点
第一,选修课程范围广泛。组专门选修课程为学生们提供了100多学分的课程,使学生能发展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开阔眼界,发展个性,提高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终身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选修课程针对性强。选修课程分别为培养高中职家政科教师、家庭生活产业企划执行人员、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家庭教育专业人员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使有志成为某一方面专业人员的学生可以选择对口的课程。第三,注重课程的生活性、时代性与实用性。家庭组开设的选修课程不仅包括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还有许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创意生活设计、服饰流行文化、生命期营养等课程。第四,课程突出对老年人的关怀和照料。传统的家庭教育课程更多的是针对父母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这方面知识开展的教与学,而台湾师范大学的家庭教育课程内容大大拓展,开设了有关关怀与照料老人的课程,如老人与家庭、老人生活管理等。这体现了台湾师范大学面对台湾地区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及时调整课程设置,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
(三)家庭生活教育组硕士班与博士班课程设置情况
1.硕士班课程体系及特点
硕士班课程分为必修科目与选修科目两种。研究生要至少修满30学分,并完成硕士论文,才能毕业。硕士班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发展领域课程两类。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研究能力,发展领域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1)基础课程体系及特点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研究与发展多元家庭生活教育方案的能力,以及研究多元家庭科学的能力。基础课程分为共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共同必修课程共5学分,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法(3学分)、两个专题讨论(各1学分);选修课程共14学分,包括高级教育统计学(3学分)、电子计算机应用(2学分)、家庭研究设计(3学分)、质性研究(3学分)、多变项分析统计法(硕博,3学分)。(2)发展领域课程体系及特点发展领域课程分为家庭、教育推广与传播两部分。该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家庭领域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而且十分注重学生的教育推广与传播能力的培养。
2.博士班课程体系及特点
博士生至少要修满27学分才能毕业。课程同样分为基础课程和发展领域课程。与硕士班的基础课程相同,博士班的基础课程同样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研究能力。相对来讲,博士生所学科目比硕士生少,但是内容更加深入。发展领域课程更加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的培养。
三、台湾师范大学家庭教育课程设置特色
(一)根据社会生活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随着台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儿童发展、亲子教育、家庭生活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渴望获得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指导。因此,台湾师范大学不断调整科系设置,设立了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同时开设相应的专业(如家庭生活教育组),研究有关家庭教育的问题,培养与家庭教育相关的专业人才,满足台湾社会对家庭教育方面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台湾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家庭生活教育组开设了照料老人的相关课程,如老人生活管理等,及时为社会输送相关的人才,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二)课程内容全面丰富,培养学术型专门人才
台湾师范大学设立的家庭教育课程基本上涉及家庭研究的各个方面,如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家庭资源与管理、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儿童的健康与发展、老人生活管理等,选修课程种类众多,课程内容十分丰富,能够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另外,台湾师范大学培养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级的人才,尤其注重培养高学术型家庭教育研究方面的专门人才,并开设了一些方法论课程,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
(三)家庭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并重
台湾师范大学不仅注重学生对家庭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大三、大四阶段,学校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相关的家庭教育知识,提高他们在家庭教育推广、传播、咨询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四)基本形成了家庭教育课程的学科体系
台湾师范大学围绕家庭设置了不同类型的课程,课程设置呈现科学化、多样化的特征,注重从知识认知、职能导向、个人特质和价值伦理四个层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将各项能力培养落实到开设的每一门课程中,切实促进学生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和相应能力水平的提高。
四、启示
关键词:城区初中生;孝认知;家庭;学校;政府
1992年三峡工程兴建至今的20年,宜昌在支持重点工程的同时,实现了从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跨越发展。
与宜昌市区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劳务移民的快速膨胀。宜昌城区的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一,城区初中生的家长相当一部分为葛洲坝集团、清江能源公司、稻花香集团、宜化集团等员工,他们工作地点遍布世界各地,常年在外,家长与初中生聚少离多。其二,宜昌快速发展,给宜昌市民及初中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宜昌作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大量的旅游者进出宜昌,作为原住民,宜昌市民的内心也会造成一定的冲击,这些心理会影响着市民的生活,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教育。
初中生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所以在初中阶段开展孝文化的传播,孝认知的教育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是人生最好的阶段。
一、初中生孝认知目前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针对宜昌市八中、葛洲坝六中、金东方初中学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89份,有效问卷982份,问卷主要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初中生对孝的直接观点来判断和发现初中生是否具备孝认知。经过梳理发现,初中生孝认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一部分初中生错误地认为孝敬父母是成人后应该面对的事情。
在982份调查问卷中,23%的学生认为不孝顺父母的原因是学习负担重,社会压力大,没时间孝顺父母;34%的学生从小就被父母惯坏了,不知道怎么孝顺父母;38%的学生现在不孝顺父母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6%的学生主观上就是不想孝顺照顾父母。27%的初中生认为“尽孝”是使家长吃好穿好住好;72%的初中生认为“尽孝”是好好学习,为家长争气,这其中不难看出初中生认为孝敬父母是成人后的事情。
2、一部分初中生无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意识。
在调查中,有26%的学生认为孝顺与人的道德品质无关;在父母不高兴的时候,73%的学生会逗父母开心,25%的初中生选择“不惹他们”,2%的人选择漠不关心;面对好吃的食物,15%的学生会选择自己先吃;学校和家长“学习至上”的教导不绝于耳,没有或很少关于孝道知识的教育。
在与初中生面对面交流中,一部分初中生直接告诉作者,学习是他们的首要而唯一的任务,他们从来不考虑为父母分担家务、关心父母,有的学生与父母大声争吵甚至意欲动手,有的学生夜不归宿而不告知父母。
3、大部分初中生缺乏孝敬父母、尊敬父母相关知识。
在982份调查问卷中,有6%的初中生不记得父母的生日;35%的初中生偶尔会在节日里为父母送上祝福,60%经常会在在特殊的节日里为父母送上祝福,5%的则选择“不会”;39%的初中生偶尔会帮父母做家务,51%的学生经常帮家长做家务,2%的学生在家长的指示之下做家务,2%的学生从来不帮做家务;54%的初中生烦躁父母的唠叨,但是能理解父母的唠叨,7%的学生称习惯了,无所谓,39%的则表示完全能理解;在跟父母意见不一致时候,51%的初中生参考了父母的意见后还是会坚持自己的想法,4%开始听父母的意见最后做的时候按照自己的想法。
二、宜昌初中生孝认知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
1、“分数惟一”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是初中生孝认知缺乏的直接原因。
宜昌城区“小升初”和中考考试俱侧重语文,语数外各科120分值,思想品德考试100分,“小升初”的思想品德考试是开卷,有的学校也不安排这科考试,而中考是统一考试,无论是“小升初”,还是中考,其试卷主要考察时政和公共规则,进行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共道德教育,没有关于孝认知方面的考题。小学和初中的课程安排中,思想品德课一般一周1-3个课时。整体来看,宜昌城区初中生教育中偏重文化课的教育,孝认知的教导在初中生的教育中是片言只字、支离破碎的。
2、新时代的家庭现实状况造成了初中生孝认知的缺乏。
孩子从小依赖成性,只知索取,不知反哺。《孝敬》: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但是在如今的社会中,部分初中生没有孝的意识,就原因具体来说,两方面,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父母长辈溺爱孩子,不放心孩子进入社会,有部分孩子也丧失了独立面对各种压力的能力,社会上存在啃老族的现象,对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和孩子的成长造成了负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在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中,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依赖长辈的习惯,“等、靠、要”是孩子面对父母长辈的心理习惯。他们养成了一种习惯: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只在乎自己的要求。毫无孝敬父母的意识。
3、劳务输出和旅游是宜昌快速发展的主要特色,对于初中生孝认知教育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二者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市民的生活现状和心理状态,继而影响初中生的孝认知教育。
作为劳务输出的宜昌城区,初中生与父母聚少离多,感情疏远。宜昌城区有葛洲坝集团、清江能建等大型水利水电公司,他们员工多在外工作。宜昌旅游从业人员达25万人,他们起早贪黑,也经常在外。他们的儿女跟随爷爷奶奶者多。隔代教育本身存在一定问题,这部分家长的孩子与父母感情较为淡薄,性格捉摸不透,偏重个人感受。使得这部分初中生的孝认知较为薄弱。
三、提高初中生孝认知的途径
初中阶段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初中生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这个阶段是对他们进行孝认知教育的黄金时期。
1、在尊重初中生发展的心理特征基础上开展家庭教育
家长要更加关爱孩子,细心呵护他们的情感变化,支持理解他们,多和他们沟通,尊重他们的意见,使他们喜欢家长、尊敬家长、爱戴家长。这样,孝认知的传授就潜移默化,水到渠成了。
(1)家长创造一个和谐、健康、温暖的家庭氛围,建立一个亲密的亲子关系。
父母关系不和、父母离异,家庭暴力导致严重的亲子冲突等,这些会成为一种压力,使得初中生对家庭充满了忧虑,对父母长辈充满了种种矛盾、甚至害怕的心理。使得孩子充满孤独、压抑、郁闷等,甚至不相信父母,不愿意回家,孝认知的家庭教育就没有基础了。
青春期的孩子有种种困扰,使他们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他们需要亲密的亲子关系。理解和不理解、疏离和亲密、融洽和不融洽的亲子关系,深深地触动和困扰着初中生的心灵和情感。在融洽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导,孝认知的教育容易进行。
(2)家长与学生、家长与学校老师多沟通、多联系。
社会竞争激烈,父母工作压力大,宜昌作为水利水电与旅游城市,一部分父母长年在外,有的出国在外甚至好几年。父母与孩子沟通少,与孩子老师沟通更少,这样不能了解孩子的困惑,不能及时纠正孩子错误的思想,不能帮忙孩子排除成长中的烦恼。
家长定期的抽出时间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精神生活、心理困惑,并给予合理的建议。与学校老师及时沟通,共同探讨,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家长在和孩子以及孩子老师的沟通中,可以及时
发现孩子的错误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找到家长自己的不足,及时做出调整,更科学更合理的培养孩子。在沟通中,家长提出各种要求,并予以解释,孩子会更容易接收。
(3)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想法。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在放学期间,给孩子要足够充足的自我时间,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发展他们自己的健康爱好,让他们身心愉悦。不需要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占用了他们的假期。忽视他们玩耍的天性,他们会觉得父母不体贴他们,不理解他们,让他们本来叛离的心愈加坚定,甚至讨厌父母,这样对孝认知的教育起到反面作用。
(4)以身示范,发挥榜样的力量。
作为家长,给孩子的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再忙也要给自己的长辈定时联系、定时探望、过年过节全家团聚,在物质上要让老人无忧,在精神上也要让老人开心,老人过世的,要带孩子在各种节日去扫墓、拜祭,经常挂念老人的好。宜昌是个旅游城市,隔段时间带老人、小孩一起去周边的景点转一转,细心照顾老人、呵护老人、体贴老人,家长在行、神、情各方面做一个孝子。给孩子的孝认知教育是最有效的。
2、以培养有德馨的初中生为目标的学校教育
根据教育教学与心理发展关系分析,初中阶段是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因此学校教育是孝认知教育的重要渠道,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在对初中的孝认知教育主要坚持一内一外、内外结合、动静相宜的指导方针。内就是课堂上,外就是课外活动,通过课内渗透以告知,课外延伸以强化。为了孝认知的教育系统化、科学化的开展,学校成立初中生孝文化知识推广中心,学校领导、班级班主任、优秀学生代表为该机构的成员。负责各项孝认知的教育事项如期开展,监督各项落实,并开发新的课程或活动更好的进行孝认知的教育,与校外各种机构联系推进孝认知教育的规模化、常态化。
(1)学科安排要与孝文化知识紧密相连。
初中阶段,学校可以通过语文、思想品德、音乐、英语课来传授孝文化知识。多种课程,都可以每周有一个课时以孝为主题,比如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老师就可以结合文章对学生进行孝认知教育。比如音乐课,定期选取一个歌颂父母的、缅怀父母的歌曲。比如英语课,用英语描述对妈妈的爱,掌握孝的英语单词、用法等,通过这种有孝主题的专业课,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传授了孝道。
(2)定期开展孝认知的主题活动。与报社、电视台合作开展一定影响力的孝认知活动。诸如看电影《暖春》、《孝女彩金》、《幸福的泪》、《二十四孝》,孝子孝女评选活动,宣传板设计、制作等。在校内进行孝主题的名家散文、诗文名句、文学典故展览或比赛或讲座,还有诵读比赛、讲故事、表演小品、演讲、记父母生日等方式。
(3)科学设计,营造“孝”的氛围。贴宣传画、孝心墙、雕塑、小路的命名、教学楼的命名等都与“孝”的故事、人物紧密相连,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充满孝心的世界。
3、以营造和谐温馨的社会环境为目标的政府引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对父母的孝推广到对他人和社会的感恩和亲爱,以此营造和谐安稳的社会环境。
(1)举办大型的活动“宜昌孝子”“宜昌孝女”评选活动,“孝文化月”等宣传月,每年政府在“三峡旅游节”活动中办一个关于孝主题的活动,树立宜昌推广孝文化的形象。
(2)建立孝道、孝认知的传播平台,比如专门杂志、户外公益广告、编制新时期孝的书籍等。
(3)通过法律法规、舆论引导加大力度惩罚不孝子女。
(4)通过电视媒体宣传引导家长如何和谐共处,为提高初中生孝认知营造良好小环境。
有了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学校教育的系统强化,政府营造孝心的环境,初中生的孝认知教育将获得健康发展,一个有健全孝认知的初中生将茁壮成长。(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宜昌市改革开发三十年年鉴》,
[2]《宜昌辉煌60年》
[3]《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2012修订版,民族出版社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