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

时间:2023-06-02 15:38:52

导语:在故宫博物馆的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

第1篇

所谓“平权”,就是每个国民应该享受差不多的资源、有平等的机会,也就是说政府应该给公民提供公平的经济、文化上的服务。

在北京生活了十多年,也分享了住在北京的某些好处,比如常能看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展览,有更多机会听到音乐会、看话剧演出以及中外政府交流的一些文化项目。可是走出百多公里,到河北的地级市、县城就出现惊人的“文化落差”:极少有美术馆之类有常规活动的文化设施,也没有北京常见的各类文化活动。

这当然与各地的文化社会发展阶段、特征有关,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中央集权体制造成的资源落差:首都北京相对全国各地的县市,对文化资源的垄断相当严重,比如北京拥有全国最多的大学、博物馆、剧院,太多的公共文化资源集中在北京,让地方省市—— 除了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稍好点——显得多少有点贫瘠。各地民众如果想看到故宫、国家博物馆里收藏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之作,要么花费不菲的金钱、时间成本,挤上飞机、火车、汽车来北京瞄一眼,要么就呆在家里看电视上的夸张解说。

夸耀故宫、国家博物馆保存的上百万件藏品是如何丰富、珍贵的文章、影视剧汗牛充栋,但少有人关注民众如何更方便地接近、欣赏它们。事实上,故宫博物馆等国立博物馆以及文艺演出团体长期以来是全国财政支持的,可这些中央院团、博物馆很少去地方展演,即使去很多文艺院团,也倾向用高价商业展演的方式出场,普及型、公益性的举动绝少惠及地方。

所谓“平权”,就是每个国民应该享受差不多的资源、有平等的机会,也就是说政府应该给公民提供公平的经济、文化上的服务。但是也要承认因为历史、地理、体制、经济成本等原因,不可能完全公平,也许永远也无法完全公平。重要的是中央政府的措施应该尽量缩减这种不公平,特别是体制、人为造成的不公平,而不是相反,更不能继续保持甚至拉大这种不平等。

比如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的文物珍藏,在考虑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是否可以探索如何为全国民众更方便的欣赏呢?方式方法很多,走出北京至少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故宫、国家博物馆等是否可以考虑在华南和西北设立两个分馆;另外一个就是故宫可以考虑和地方省市的机构合作,进行更多的巡回展览,回馈国民。

第2篇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文物保护;数字展示;虚拟现实

一、传统博物馆的现实状况

当今时代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信息数字化已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无疑也会对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产生深刻影响。传统的博物馆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难以完美发挥其应有功能。以中国为例,据中国数字博物馆研究项目课题组介绍:总的来说我国文物资源丰富,但人均享有有限,且分布不均衡;其次藏品量大,但展出量少,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第三是在文物中存在大量易损文物,如纸类、织绣类、漆器类、石窟壁画类文物等,在自然的长期腐蚀下,难以保持其文化价值的长久性。著名德国文学家歌德曾说:“博物馆者,非古董品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种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实现。

二、数字博物馆的定义

数字时代带动了新媒体的出现,作为新兴载体,给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带来新的方式,带来了区别于传统展厅实物展示的文化展示平台虚拟展示――数字博物馆。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奇越博士的定义,数字博物馆是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构造出分布式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超越时空限制,为文物提供永久的数字化保护,以及各种修复、管理和展示手段。数字博物馆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随后欧洲国家陆续开始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和推广工作。比较突出的有以色列戴维森展览中心重现古耶路撒冷项目,东京博物馆的唐招提寺项目,大英博物馆古埃及项目,以及中国的数字故宫、数字敦煌等。数字博物馆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博物馆所必须的建筑、陈列、参观时间等条件的束缚,消除了时空限制,同时可以扩大服务对象的数量,提高文物展出率,改善展示效果,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获取所需的藏品信息。它使传统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和信息查询更加方便合理,更是有效摆脱实物博物馆馆藏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等局限。

三、数字博物馆的结构组成

依照中国文化部文化市场中心陈刚的定义,数字博物馆应用技术的五个环节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输出。而一个完整的数字博物馆的技术组成,有以下三个方面:1.数字内容,藏品数字化得到的藏品数字内容以及人们的数字创造作品,相当于实体博物馆的藏品,是数字博物馆的核心内容;2.数据库,用于保存、保护数字内容资源,相当于实体博物馆的藏品库房;3.展示平台,体现数字博物馆的最终表现形式,相当于实体博物馆的展厅。

目前数字博物馆的数字内容主要是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3D模型等等,通过在博物馆内辟出专门空间,建立相对独立的数字展厅、数字画廊或数字演播厅等进行文物展示;或者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多种服务,解决博物馆藏品保护与藏品利用之间的矛盾。

在数据采集上主要是从档案采集文本,高清摄像采集图形图像,三维重构等。其中三维重构主要有三维激光扫描仪和直接根据资料建模两种方法。进行纹理映射后,然后利用各种虚拟平台和软件实现对藏品信息资源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进行任意延伸,从而达到一种独特的陈列展示和研究分析结果。这一切都要建立在海量存储、网络技术、虚拟现实、图形图像检索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突破的基础之上。由于目前带宽有限,硬件支持不足,想要立刻实现在个人电脑上任意浏览数字博物馆还不太现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是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为基础,向各级文物保护部门辐射,逐步建设具有模块化、开放性、互联互通且稳定可靠、可扩展的计算机网络与存储体系。

在展示平台上面有之前提到的数字展厅、数字画廊或数字演播厅等,无外乎文字、图片、视频,例如北京数字博物馆(beijingmuseum.省略)等。在新媒介形势下,虚拟现实与网络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数字博物馆。虚拟技术主要依赖于三维实时图形显示、三维定位跟踪、高速计算与并行计算等关键技术,以此模拟人物和场景,使用户在操作过程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现阶段,利用虚拟现实展示方式主要设想有双眼液晶头盔式系统、CAVE系统等。这些技术的产生与应用,是基于观察者的知觉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获得更深刻的体验。

四、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诉求

数字博物馆有优于传统实物展示博物馆的优势,也有不足。优势在于数字博物馆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可以修复、再现已经损坏的文物和藏品,同时具有真实性更高的虚拟现实演示,互动性更强。一些我们看不到的流落海外的文物,或者毁于战乱的古迹等等,通过三维技术重现在世人面前。既兼顾了藏品利用和藏品保护,又教育了世人。不足是展览界面和元素单一,缺乏统一的数据结构规范。新技术的进步,人们渴望新感觉。在现今社会,人们不再满足于“我看到什么”,而是追求“我想看什么”。而且对于不同人群,有针对性的安排展品也是很有必要性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结合web2.0技术和语义网技术设计了个性化数字博物馆(My Museum),可以自行设计展厅、展品,也可多人共建,专业性更强,基本实现“我看我想看”的目的。全国各地都在建立数字博物馆,仅以北京为例,就拥有20多个虚拟博物馆,这就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数据存储标准。这样就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文物的数字信息可以相互交换和展示,实现南京博物馆展出故宫博物馆展品。不仅实现了全国互动,甚至可以实现全世界数字博物馆的交流展览,最终实现文物资源共建共享。

五、总结

数字博物馆给人类带来了超越时空限制的全新模式,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三维扫描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带动下,数字博物馆将向着更加大众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满足了不同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同时在物质文化数字化保护形势下,数字博物馆在建设中加强沟通,统一规范,避免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随时把握数字展示与展示内容紧密结合,以多样化的感知手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郭立平、韦凯.数字博物馆的文物展示新模式研究[J].艺术

与设计.2009-12.

[2]刘学荣.基于数字博物馆的文物元数据研究[J].软件导

刊.2009-04.

[3]罗葆森.从传统博物馆到数字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N].中国

文物报.2002-02.

[4]刘刚、郑新.敦煌石窟壁画大型数字展示技术选择[J].敦煌

研究.2005-10.

[5]陈刚.数字博物馆与数字展示[R].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

作者简介:

第3篇

关键词:导学案;案例探究;五环教学方法

我们在设计导学案过程中,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有了一些生动的案例,现分享给大家:

“导学式五环教学方法”包括情境导入、情境案例展示、探究活动等设计。这些环节是必要的,有利于教师成功地调控课堂,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拓展

学习。

在情境导入过程中,不同的导入效果不同。如在设计《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中,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背井离乡外出打拼的××发了财,成了一个衣锦还乡的商人,回家后一家过着快乐的日子;也可以将情节为:几年未见到只言片字在家望眼欲穿的妻子,寻找丈夫多年,终于见到穷困潦倒的××,便把他接回家,大家一起过着更为艰难的日子……恰当的情境导入是一节好课的关键,它能够直面学生的生活,启迪学生的思维,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走进教师预设的情境,展开遐思的翅膀。

在问题探究过程中,首先要选择的案例情境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否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孔乙己》一课中,在学生明白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是封建的科举制度后,结合我们现在的学生考学实际,提出学生现在勤奋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会出现孔乙己这样的命运吗?也可以从当年走进大学的师兄师姐实例探究,榜样引领,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其次所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老师提出问题的设计让思考后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主动来说,也就是说要杜绝假问题、模糊问题,不停留在形式上参与,而是思维上的更高层次的互动。在《孔乙己》一课中,如果设计“倘若孔乙己没有读过书?”的问题,学生们的想象就会极为丰富:他可以是一个地道的种田人,他心地善良,过着与世无争的清贫生活;他可以是好喝懒做,好逸恶劳,应该是住桥洞一个流浪汉;他身材高大,也许是校园的保安,有进取心,为学生的安全着想着……绝不是封建科举制度下摧残之深的中国读书人。

形成理念的过程是在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基础上,应形成正确的理念,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提辖作为见义勇为的英雄加以肯定,而有的学生思考后却展示出来的是鲁智深虽有正义感,但他做事鲁莽、不考虑前因后果,这是一起因感情冲动而杀死了人的事件。联系当前的很多杀人案件,如药家鑫故意杀人罪事件、马加爵的十分凶残手段杀害4名同宿舍同学事件,这些人都受到了应有的审判,所以教学就应打破传统思维定势,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的目的。

学生践行的过程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做实际的事情中,获得各种知识、经验并提高能力技能的过程。比如都是事物说明文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故宫博物馆》,空间说明的顺序手法相同,也同样是插入了一些叙述,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叙述则表达的是英雄的形象与赞美,学生会对永垂不朽的人民英雄们的敬意会油然,而生而《故宫博物馆》从介绍太和门到太和殿,再到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的叙述,更能表现作者对骄奢逸生活的统治者的抨击。这一环节是实质教育的升华,是新课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的需要,更是我校提“导学式五环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精髓。

第4篇

【关键词】生态博物馆;建设理念;文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生态博物馆理念的不断深入、创新和拓展,安吉生态博物馆在建馆的过程中本着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展示,推动当地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理念在创新中不断地发展。同时,安吉县于2008年开始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计划通过十年时间将187个行政村打造为“美丽乡村”,争创中国美丽乡村样板。美丽乡村的创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与十提出的“美丽中国”理念不谋而合。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与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共同推进。当下随着安吉“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立体式格局的建立,生态理念得到了切实的拓展和贯彻。

本文就对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理念进行分析。

1.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人提出的,其中的“生态”的含义不仅包含了自然生态,同时也包含着人文生态。其是一种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强调的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保存中的真实性、原生性和完整性[1]。目前,我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发展的非常迅速,其中安吉生态博物馆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个生态博物馆群。

2.安吉生态博物馆的概况

2.1地理、人文优势

“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这是唐朝诗人周朴对安吉的赞颂。安吉地处长三角的中心位置,是“全国第一个生态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中国竹乡”,“中国转椅之乡”,“中国白茶之乡”,2012年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成为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安吉”取自《诗经》“安且吉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安吉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形成了兼容并蓄,敢为人先的昌硕文化;虚心有节、挺拔向上的竹子文化;扶贫帮困,和谐发展的孝文化;雷厉风行、不辱使命的邮驿文化;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竹业椅业文化。

2.2馆群介绍

安吉自2008年开始,在国家文物局以及浙江省文物局的指导下,根据浙江省委打造生态浙江的总体要求,结合“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立足生态博物馆发展的宏观布局和实际,在浙北安吉进行了一项前所未有的生态博物馆建设创新实践。根据我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情况,及《安吉生态博物馆总体规划》和《安吉生态生态博物馆建设实施方案》,安吉生态博物馆采取“中心馆+专题馆+村落馆”格局(见图一)。

中心馆——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项目选址于安吉县城昌硕公园区块。中心馆总建筑面积15414㎡,主要建设集收藏、展示、研究、休闲一体的功能。中心馆建设满足山水园林城市定位相一致的要求,是一座既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现代功能的城市会客厅,使之成为研究南太湖、西苕溪历史文化和中国竹乡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中心馆的设计理念为“城市方印——承呈吴越遗风,镌苕溪历史,神隽味永,浑穆古朴”和“章法自然——以绿为底,以水为墨,写就灵动山水”。

12个专题馆,包括①上墅生态农业博物馆②天荒坪生态能源博物馆③安吉竹文化生态博物馆 ④上张山民文化生态博物馆⑤鄣吴竹扇生态博物馆⑥安吉白茶文化生态博物馆⑦安吉移民文化生态博物馆⑧郎村畲民生态博物馆⑨马村蚕桑生态博物馆⑩ 永裕现代竹产业生态博物馆⑪龙山古墓葬生态博物馆(在建)⑫安吉古军事防御生态博物馆(在建)馆。专题馆挖掘地方特色产业和传统文化,内容涉及安吉的茶文化、书画文化、蚕桑文化、扇文化、造纸文化等多种具有安吉地域特色的工艺、传统。

村落馆分布在全县各个乡(镇),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中为丰富美丽乡村内容,挖掘乡村文化记忆,反映乡村特色的多个乡村“民间博物馆”,如①安吉桥文化展示馆②大河皮影戏文化展示馆③安吉古驿文化展示馆④鹤鹿溪名人文化展示馆⑤黄杜白茶诗书文化展示馆⑥龙王山根雕文化展示馆⑦上墅龙王手工造纸文化展示馆⑧尚书垓尚书文化展示馆⑨杭垓竹帚产业展示馆⑩桐杭军事文化展示馆⑪孝丰孝文化展示馆⑫吟诗农耕文化展示馆⑬孝源孝文化展示馆⑭银坑影视文化展示馆⑮迂迢农民书画展示馆⑯中张畲民文化展示馆等。

安吉生态博物馆群将县域范围内最具特色的人文、生态资源纳入展示范围,将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产业生态等各个方面较好地融合,以系统的观念展示安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图一:安吉生态博物馆馆群结构

2.3建馆意义

故宫博物馆院长单霁翔先生对安吉生态博物馆给予了高度评价:安吉县从传统博物馆的“馆舍天地”走向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面对多样化的文化资源,进入无限的发展空间,这种将自然生态资源与历史人文资源融于一体,将馆内宝贵的藏品与馆外原真、活态的陈列品紧密相连,突破了传统博物馆与环境之间、可移动与不可移动的物品之间、信息与实物之间的障碍,让全县人民成为博物馆管理的主人,是中国博物馆建设模式的重大创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使我国的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生态环境得到整体上、原始中的活态的保护,将这种保护的到不断的延续和持续的发展,同时对我国农村社区文化的魅力进行着优良的展示。

主入口透视图

3.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理念

3.1文化景观原状态保护理念

安吉生态博物馆的的使命和宗旨就是将安吉原有的景观状态进行保护,将当地在文化、政治以及经济上的很多方面通过生态博物馆的形式进行互动,在活动中融入自然景观,培养当当地的居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从而改善安吉居民的生活环境氛围以及自然景观的品质,在此基础之上来满足安吉生态博物馆在今天和未来的发展需求。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理念不是将安吉的生态环境搬入到馆中,而是将一个自然环境保留在原生态地,以博物馆的管理方式进行运营,这表现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保护含义,才是生态博物馆的生态内涵,其所体现的才是正确的文化内涵。安吉生态博物馆在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传承和普及中,一直是以当地的居民为首要的推动力,动员当地的居民通过应用本地区的资源、技术来对当地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3]。

3.2文化景观整体保护理念

安吉生态博物馆所倡导的是对整个文化景观保护的一种理念,保护的是安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和独特的生态优势。从对安吉生态博物馆和当地的民俗来看,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是按照整体的保护和科学发展的原则来实施的,整体建设的思路是将生态文化和文化生态相融合,注重对安吉人们赖于生存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将自然和文化、传统和现代、物质和非物质的生态文化进行整体的保护。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所体现的是安吉居民在长期生活中的生存智慧的成果,处处展示着他们在生活中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极具当地的民族特色,这不仅仅是作为包含着安吉的建筑、民风民俗、传统技术,同时还包含着人们赖于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些都是需要保护的,对其中的一项没有做到位就会影响整体的效果。

3.3文化景观的动态保护

博物馆一般所展示的都是一些文化古迹,生态博物馆也不例外。安吉生态博物馆中所展示的内容就是安吉居民在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珍贵的文化财富。从安吉的文化特征来看,其生态环境极具多样性,这是安吉的地理特征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所遗留下来的,当然在社会的发展中它们还会跟着变化和发展,这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不可能说这些景观处于一个一直不变的过程,同时生态环境也是一个活的姿态,它为大家所展示的是安吉的生产活动、人文活动,以及生活中相关的诸多因素,人们在视觉的享受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走进这个社会,在体验这份感受中就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当地的社会影响力,以此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生活。从这些情况中就可以看出,对文化景观实施动态方向上的保护是非常有利于拉动经济的增长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好对景观的保护[4]。

3.4文化景观的传承保护

在安吉生态博物馆中,竹和茶文化的保护是最为突出的,这和当地的生产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浅层次来说这就是当地景观的一个表现,同时也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传承。在安吉生态博物馆中,竹文化和茶文化都是安吉的老前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他们对这些生产文化的传承都有一定的流程。就像茶叶的制作,不同的方法所制作出来的味道是不一样的。所以,对生态园中的这些文化都需要传承,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还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根据每个生态中景观不同的特性、生产环境形成具有特色的自然生态区、历史文化区和现代生态区,系统的划分形成独具安吉特色的生态博物馆模式,在对安吉文化保护的基础上做好传承的工作。

3.5文化景观的居民自我保护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规划管理,但是生态资源却是当地的居民在不断的保护、不断的传承中所留存下来的,所以建馆的决策需要当地居民在共同决策的基础上才可以实施的。生态博物馆在某种程度上将居民的力量进行了凝聚,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当地居民的共同实施和决策,这是生态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将文化得以发展的一项必要的条件。在这个生态博物馆建设中,当地的居民通过对自己思想的传达和规划,体现了自己、展示了自己,让当地的居民知道自己就是文化的主人,这种主人公意识的培养对安吉生态博物馆的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情感的交流使当地的居民对当地文化的保护意识得到不断的提高。

实景照片

4.结论

综上所述,安吉生态博物馆的的建设理念就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的保护,在这个理念之中,安吉生态博物馆发挥了多方的力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为安吉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中的遗产都进行了保护,将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一直以“坚持生态立省,推进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为指导,激励着全社会在生态意识上的培养,这为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着一份坚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博物馆》博物馆管理资料索引(1—25卷)[J].中国博物馆.2010,(02):134.

[2] 单霁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

[3]胡骏.中国博物馆事业宏观管理中的一个问题[J].中国博物馆.2009,(02):267.

[4] 乔治·亨利·里维埃.生态博物馆——一个进化的定义[J].中国博物馆.2011,(04):79-81.

[5]《《安吉生态博物馆总体规划》》.

第5篇

关键词:纪录片;《故宫100》;表现手法;情景再现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105-02

一、引 言

百年沧桑,风云巨变。当清晨的第一抹光辉撒向那一片斑驳宫墙的时候,这座坐落在现代化都市里的古老皇城缓缓打开城门开始迎接来自世界各地前来参观的游客。故宫,旧称紫禁城,现辟为“故宫历史博物院”。故宫历史博物馆自对外开放以来,近几年每年接待千万人次,但故宫历史博物院中仍有许多宫殿群未对外开放。故宫博物馆联合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百集纪录片《故宫100》首次拍摄讲述一些未开放的宫殿区域,带领观众看见“看不见”的紫禁城。

《故宫100》通过每集6分钟时长讲述故宫博物院内100座建筑的命运,兼具演绎故宫建筑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揭秘传统的宫廷建筑技艺,向观众展示了一个人们从未见过的伟大宫殿,为故宫打造一座超越时空的影像博物馆。此外,《故宫100》在传播方式上也更加国际化,其在内容呈现、影像构成、解读手法上都区别于传统的纪录片,每集6分钟的时长设计短小精悍适合于除电视外更多类型的新媒体播放,从而推动故宫文化的广泛传播。

二、《故宫100》的表现手法解析

(一)镜头表现独具特色

整部纪录片中,开头部分主要介绍故宫的整体,多采用全景扫描、高空俯瞰的视点拍摄。中间部分则侧重于故宫建筑的细节描述,因此多采用近景拍摄,诸如一角屋檐,威武的铜狮,院内最大的石雕等。这其中有许多有趣的拍摄手法,如第一集中,拍摄者以其独特的思维将居民窗户框起来的故宫、拉车人车上所载大镜子中反射的故宫、水面倒映的故宫呈献给观众;第二集中,镜头从缓缓拉开的门洞中推进直至豁然开朗,映入眼帘的画面是气势恢宏、庄严雄伟的太和殿,大殿前挤满熙熙攘攘前来参观的游客,而随着镜头的快进,白日的繁华喧嚣逐渐褪去,同样的拍摄角度,黄昏光影里的太和殿则显现出不可言说的落寞与孤寂。

1.镜头语言的运用――故人已去,宫殿犹在,面对静默无言的宫墙殿瓦,拍摄者如何将这100个小故事用手中的摄像机呈现出来,在这部纪录片中,拍摄者极恰当的运用了镜头语言。纪录片中的镜头语言承担着表现与叙事的双重作用,每一个镜头的衔接、转承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1]。如第五十五集讲述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发动辛酉囚禁光绪帝时,拍摄者以故宫上方天空中乌云密布来表现封建王朝的政治风云变幻,以笼中鸟儿寓意被慈禧太后控制的光绪帝渴望一飞冲天获得自由;又如第八十一集“珍妃之死”中,用镜头中的繁花表现珍妃获宠,用拍摄落叶枯井影射珍妃落井而死。

2.光影的运用――天空风云变幻,光影重叠,夕阳斜下,在太和殿的大殿上洒下一抹光辉。在十七集“为君之道”中,阳光在太和殿御座上方的匾额上游走,将光辉依次落在“建极绥猷”四个大字上。光影的运用同样是一种镜头语言的表现手法,如第三十六集皇帝大婚,在拍摄坤宁宫东暖阁帝后新婚洞房时就极巧妙地运用了光影,拍摄者利用光与影的交迭,由暗及明依次将屋内的布置陈设显露出来,光晕聚集在洞房里婚床上巨大的“帧弊稚希光影掠过喜被上龙凤呈祥的图案,带领观众感受皇帝大婚时的喜庆、热闹,而随着解说者叙述看似喜乐的洞房只是没有爱情的皇后苦闷生活的开始时,此时暗影慢慢覆盖了雕梁上精雕细琢的“帧弊郑似乎只留下岁月的怅然叹息。

3.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在这部100集的纪录片中,蒙太奇的手法显然是不可或缺的。旧时紫禁城中的历史人物在某个地点的黑白照片与现在故宫中相同地方的红墙金瓦对比在了一起,依旧是此地此景,只是照片上的故人却已不在。画面中的影像虚实结合,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蒙太奇的运用使得纪录片所表达的微妙含义引申出人们的思考。第三十五集“天地交泰”故宫上空风云变幻,斗转星移到现代都市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计算着时光的流逝。这种古今镜头的相结合只为突出一个主题――时间;第五十集“再见紫禁城”拍摄溥仪出逃时,拍摄者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将永无尽头的高高的宫墙与溥仪慌乱的脚步剪辑在一起,体现他急切的想逃离皇宫的心情。在溥仪出逃失败后,又将他失落的身影与紧闭的宫门、威严的殿宇剪辑,以显示这位末代皇帝对命运被束缚的深深失落与绝望。该集最后将溥仪遭驱逐从神武门离开紫禁城时的场景与现在的参观游客面对神武门的场景放在一起,表示封建旧王朝的终结与一个全新社会的开始。

(二)独特解说声情并茂

在《故宫100》百集纪录片中,解说词分别由男女解说员每隔一集穿插着进行解说。男声声音浑厚、深沉,铿锵有力;女声温婉、轻柔、娓娓道来。在讲述气势恢弘的三大殿以及清王朝政治变幻时,音质浑厚的男声与庄严的皇家建筑相得益彰。而在描述皇帝大婚、皇子宫区时,女声温婉极富磁性的声音带观众了解皇室的生活。

此外,纪录片的解说还采用了独特的方法。第七集中讲述太和殿前镇守大殿的两座铜狮时,解说员以第一人称述说铜狮眼中紫禁城的风雨变迁。“我是百兽之王,也曾叫做狻猊。我是龙的儿子,也是佛的坐骑。我本来自西域,东汉才到这里。化身大门守卫,看护家宅官邸。进入紫禁城中,只管保卫皇帝。身影并不孤单,伙伴就在附近。”解说员以铜狮的口吻用自述的方式简洁明了地介绍了太和殿前两座威猛铜狮的由来及作用,使得解说词更加生动、有趣。

(三) 配乐渲染相得益彰

《故宫100》整部纪录片中,多种风格的背景音乐被恰当地运用。这些音乐时而庄严沉重,时而轻快灵动,时而轻音曼妙,时而深沉悲凉。如第十九集“巧夺天工”中,在讲述宫廷建筑设计时,多以钟鼓、号角奏乐以象征皇家威严。有时音乐轻快活泼,如第四集“皇帝大婚”中,配乐俏皮欢快,流畅悠扬,多用丝竹管弦之声,同时,钢琴的琴音也流畅在其间。纪录片的配乐中,二胡演奏的曲调也被频繁使用,在清王朝即将没落之时,二胡的悲凉之音更增添其凄凉之意。此外,纪录片开头和结尾音乐均用小提琴演奏,更加彰显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主题曲“永远的故宫”时而响起,通过优美的旋律使观众不必为历史的洪流喟然叹息,在今日故宫游人的笑声中封存了回忆。

(四) 动画运用动静结合

与以往纪录片有所不同的是,《故宫100》中运用了大量的动画效果,通过写意的动画特效让观众看到其中的文化意象。如在宫殿屋顶上驻守了几千年的神兽突然活了起来,神气活现的排成一列各显神通。在南三所皇子的住处,皇子们的形象被纪录片的制作者采用动画的形式呈现了出来,动画将皇子们玩耍时天真可爱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故宫100》的总导演徐欢认为,添加动画效果不仅使得纪录片的表现手法更加多元化,同时也能吸引少年儿童的兴趣。“《故宫100》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素材,并加入更活泼的表现手法,如动画和特殊摄影,再开发儿童版本,吸引小朋友观众。”徐欢说。

(五)“情景再现”重现历史

纪录片《故宫100》中许多集都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拍摄方法。所谓“情景再现”,就是运用典型化的艺术手段,通过事件的模拟、人物的扮演、环境的再造和虚拟化的场景,甚至运用计算机三维电脑特技手段,通过人的想象力打造过去时态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曾经发生过、可以感知的视觉画面,让过去时态的时空得到立体的还原和延续,从而使摄制的影片更具吸引力[2]。“情景再现”是影视纪录片营造事件意境氛围,补充人物真实细节的一种有效表现形式,整部《故宫100》纪录片许多集都大量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皇帝大婚时的仪仗队、骑在马背上的洋教士、乾隆皇帝伏案御笔亲书、飞奔出逃的末代皇帝溥仪、入选后宫的秀女等,纪录片带领观众穿越历史,再现神秘的紫禁城中那一幕幕历史故事,重现昔日凝固的时间。

这部纪录片,因为有了“情景再现”而变得更加吸引观众。一部影片由无数个镜头画面构成,但当这些镜头画面不能通过故事呈现的方式传达微妙的文字语言信息时,观众就无法感知蒙太奇画面语言的魅力,“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却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失,使得早已消逝的人物、事件以真实的形态重现,从而增强影片的观赏性和表现力。如第十集“国家仪式”中,新帝登基,百官朝拜,纪录片中几百号官员身穿朝服跪拜在太和殿前,拍摄者运用“情景再现”的手法带领观众感受天子威严、皇家风范。第三十六集“皇帝大婚”,年轻的光绪帝在慈禧太后的操办下,迎娶隆裕皇后,此时的“情景再现”并没有人物真实的拍摄,而是将人物主体虚化,采用前实后虚或前虚后实的拍摄技巧,此时镜头画面的朦胧感也体现了写意摄影的美学特征。

三、结 语

《故宫100》纪录片在央视九套播出以来,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它与以往的纪录片相比有许多创新的地方,如每集6分钟的时长,更方便于青年观众的需求以及更适应移动新媒体传播、化整为零易接受[3];纪录片中添加了动画的形式,以此吸引少年儿童观众的兴趣,增加少年儿童对故宫的了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故宫100》纪录片用100个小故事讲述故宫里一百座建筑的命运,一百座建筑中发生的不为人知的皇家故事,采用创新的拍摄手法和内容表现形式带领观众走进尘封的岁月,看见“看不见”的紫禁城。

参考文献:

[1] 王莞.解读纪录片中的符号语言――以《海上传奇》为例[J].新闻世界,2011(7):240-241.

第6篇

一、视频导入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视频导入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如由鲁迅先生的故居导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壶口瀑布的波澜壮阔导入《黄河颂》,由铿锵有力的腰鼓导入《安塞腰鼓》,由优美的孔雀舞蹈导入《观舞记》,由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导入《观潮》,由婀娜多姿的莲花导入《爱莲说》……

二、辩论导入

学习《两小儿辨日》让学生辩论,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辨题,让学生分为正反两组进行辩论。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可以辩论,学习《敬业与乐业》也可以辩论导入。

三、戏曲导入

由京剧《花木兰》中的唱段《谁说女儿不如男》导入《木兰诗》,由黄梅戏、秦腔导入《社戏》,由话剧《威尼斯商人》导入《威尼斯商人》……

四、动画导入

由田忌赛马的动画导入《田忌赛马》导入《马说》,由夸父逐日的动画导入《夸父逐日》,由斑羚飞渡的动画导入《斑羚飞渡》等等,古代的动画片很多,大多数可以用来导课。

五、图片导入

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篇章都可以用图片导入,如《故宫博物馆》、《桥》、《华南虎》、《海燕》等等,由学生在中国地图上寻找罗布泊的具置导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由“马”字的转变导入《马》。

课文导入的方法很多,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教师的导入语言应该词汇丰富,出口成章,在重视导入方法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语言魅力,即讲究导入的艺术性。

第7篇

【关键词】南戏文化 文化创意产业 剧场文化 南戏产业园区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起源于北宋时期、产生于温州一带的南戏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第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为后世的中国戏曲奠定了基础。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南戏作为独立的戏曲表演形式已不复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南戏这一古老文化的失传。在我国乃至日本、韩国等国际性的学术领域,仍保留着一批学者专家对南戏文化进行着持续性的关注与研究。可惜,珍贵的研究成果却大多停留于学术领域,南戏难免给大众、甚至土生土长的温州乡民以“孤傲高贵”之感。那么,南戏文化倘若要在纵向的历史传承上走的更远,必将首先解决其在当下横向上的辐射问题。因此,考量如何才能将这有着近千年历史,来自于坊间的文化以“原生态”的面貌回归本土,以实现该文化形态与当下文化产业的对接将成为本文思考的核心内容。笔者认为,结合当下全球化的多元文化和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将南戏文化翻陈出新,实现其创新性、创意性则成为关键。以下将尽可能基于现实条件的考量,对南戏文化落地温州的四种可行性对策进行探讨,以实现南戏文化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双重推广。

形成商业化运作机制的剧场文化

北有林兆华驰骋京城,南有赖声川名扬宝岛。无疑,他们在戏剧界以品牌团队的口碑而存在,已成功创造出具有商业化运作机制的剧场文化。借鉴这些团队的经验以及已经走出一条产业化道路的台湾传统戏曲业所采用的对策,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南戏文化若要再度兴起而得以推广,以演出的形式重现于这个消费社会和图像时代乃是必要手段。更何况,南戏恰是表演艺术与叙事文学相结合的艺术。众所周知,戏剧不同于电影艺术,它的不可复制性注定了每一场戏剧作品的独特之处。因此,将戏剧进行商业化运作必须考虑受众的不同特性。由此,笔者认为针对南戏文化,我们可以就不同的观众定位推出传统演出和实验剧目。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古老戏曲形式之一的南戏文化,最大程度地还原其本真的面目―即复原传统演出,不仅有利于大众对于南戏的认知,且对于学界于南戏文化的研究,尤其对艺术体制包括曲调格律、脚色体制、演唱形式的探讨也将因有了具象支持而更为深入和全面。当然,复原传统演出的观众定位更多地偏向于学界人士与专业的戏曲爱好者,如若要达到曾经在文化界轰动一时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的造诣, 恐怕还得将南戏剧作文本结合当下社会实情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力图在内容、情节或精神情感上贴近对现代人的关切,追求通俗易懂、简洁直白的表现方式,以期用传统表演的形式引起现代人共鸣。以《琵琶记》为例,市民性与婚变戏是观众永恒不变的话题,在题材上已具备市场基础。从剧作角度来看,主线蔡伯喈应试求官与副线赵五娘的遭遇对比前进,具有矛盾的美感,为戏剧冲突提供可能,也平添了一丝悲剧的氛围。而从人物形象而言,南戏文本更多地在于描绘好或坏的人物,就算经历不同的文本形态,也只是翻盘式的抨击或歌颂。文化发展至今,观众显然已经不满足于这样的扁平人物和说教式的内容灌输,影视剧中太多的原型人物和待定的争议性话题受到观众的追捧已是最好的实证。因此,设法将《琵琶记》中的重要角色如蔡伯喈、赵五娘的性格立体化,让观众产生爱恨交织的情感走向是适应现代化需求而需要改编的地方。另外,在舞台效果和时空处理的技巧上,可考虑借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来辅助现场表演,如张艺谋《印象》系列便是成功的案例,通过山水实景因地制宜演出内容,把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强有力的项目进行自我升值,既实现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

如果说尊重原著的演绎是剧场文化的一种方式,将原著进行先锋改编或许更符合当下年轻群体的审美体验。当然,这种先锋改编是基于南戏文本的可能性而言。比如,“南戏艺人同样采用了虚拟的表演形式,即通过剧中人物的唱、念、做、打等具体表演来表现特定的时间与空间”①,不可否认,这和当下的实验剧存在异曲同工之妙,有效解决了舞台与现实生活的矛盾。然而,如《琵琶记》一夫二妇的所谓“大团圆”结局,实则留有余音,耐人寻味,这以生命为代价所换来的光耀门楣确是家族幸事?实验剧场能够为这样的讨论提供可能,甚至邀请在座的年轻观众一同加入演绎,创造不同的版本以彰显现代人以人为本、自由开放的价值观。

温州的戏剧文化活动正逐步走俏,如果可以打造属于温州人的戏剧作品或是戏剧团队,以南戏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品牌团队进行商业化运作,势必将掀起温州乃至中国新一轮的戏曲文化潮流。

推广系列微电影与纪录片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生活进入“短、平、快”阶段,因而传统戏曲艺术缓慢的叙事节奏和百转千回的韵律之美反而成为观众欣赏过程中的一种“负担”―他们似乎早已习惯了电影院线欧美大片那强有力的视听冲击与迭起的故事情节。况且在当下,进入剧场本身便是一种精英文化的趋向,在受众层面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若将南戏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不得不考虑其受众素质与受众范围,而用微影像这样的方式恰能以最快、最直白、最符合当下人碎片化阅读习惯的手段,做到面向各个群体,向他们解读南戏文化。

在微影像的形式与内容择取上,可以从电影与纪录两方面着手进行考虑。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经过适当的艺术处理得以展现主题。而电影(剧情片)相较于纪录片,是综合了视听特效的文学戏剧,以虚构为主要手段去刻画人物,营造氛围,叙述故事。但在表现南戏元素的过程中,这两种高于生活的艺术表达皆是有利的、易被大众接受的途径。

相信张艺谋的经典之作《千里走单骑》依然叫人印象深刻,观众在为荧屏上隐忍的情感感动落泪之余,也首次接触到云南本土戏剧文化―傩戏(面具戏)。其成为主要线索贯穿在两对父子之间,这一出傩戏的上演不仅直指剧中男性的血性与情义,而且似乎在印证张艺谋“卸下面具面对自己真实内心”的创作初心。这富有设计感的故事背景和情节足以让观众熟悉所谓傩戏,以区别于其他地方传统戏剧,也相信凭借张艺谋的艺术品牌影响力,傩戏能够在日益消失的传统戏剧文化里成为惊鸿一瞥,越过本国走向世界。电影艺术可以凭借其强大的叙事表现力以引发观众共鸣为前提,引起社会思考讨论为目的,为观众脑海中植入某个人、某件事抑或某种文化。上文提到的《千里走单骑》就是借着故事内核,揉合人物造型在戏曲文化的背景中向观众娓娓道来。回望温州地区,由温州政府支持投入的系列电影作品《四大名瓯》开拍在即,瓯剧作为四大名瓯之一不久将以主要故事线索亮相荧屏。所以,在考虑有着中国戏曲之源地位的南戏应用于文创发展之时,投拍一部以它和它的主人公为故事内容的微电影进行传播推广有其必要性,一方面利用故事和人物让观众熟悉南戏文化,另一方面借南戏背景来提升该剧的艺术价值,无论于南戏,还是温州文化创意产业都将是双赢的一步。

如果说微电影是让观众对南戏文化稍作领略,那么微纪录片则更侧重于将南戏的具体信息,诸如南戏的起源与形成、南戏的艺术体制、分期与发展等,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直观”地说给观众听。让专家开口,让史料说话,让复原的传统演出出镜,而编导对此进行后期有序的整理,形成三、五分钟为一期的系列微纪录作品,系统、有条理性、口语化地将南戏文化的生命作以纪录。同时,这也是为南戏研究人员提供影像资料的有效手段,在数字化大肆入侵我们生活的当下,将一部分文本资料转化为活动的影像数字资料对后世的研究有其积极意义。

配合传统实体展出建立虚拟平台

坐落于温州大学校园内的南戏博物馆鲜为人知,这是传统实体展出过程中所遭遇的普遍困境―地域性所造成的受众局限性。更何况,南戏目前在传播过程中又始终保持其低调神秘的色彩,就更加减缓其传播进程。与其让该博物馆作为校方品牌的珍藏而存在,不如将其实行开放化。然而,建立和发展高端品牌博物馆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和专业人员的维护,而且从目前所处地区的客流量的角度考虑,南戏博物馆进行全面开放确实存在一定难度。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更是要求线上线下同步作业,单纯的实体博物馆或是实体展出已经无法满足受众对于信息和对信息方进行双向交流的需求。此时,配合传统实体展出建立虚拟展现平台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数字化大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文化保护和利用的新模式。

虚拟展现平台实现的可能,基于对图像、文字、声音、影像、实物的数字化信息录入与分类整理,形成系统性、可检索的数据库。这将是一次南戏文化数字化的过程,有效资源得以重新整理与归纳。同时,利用当下的网络技术与通讯设备,考虑将这样的信息进行整合再输出,以折叠目录的形式实现线上虚拟展出。三维场景漫游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设计,参观者足不出户就能通过手机应用软件或是在线网站实现对南戏博物馆全方位、交互式、360度全景观览。而具体到展出实物,可以进行点击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对展品的历史、由来和特点进行具体的解读,或是观看三维精致模型,甚至播放辅助影像释义段落(如微纪录片、复原传统演出片段)来实现线上虚拟平台的交互功能,以提高南戏博物馆于参观者的信息到达率。当然,此时的虚拟展现平台非实体博物馆的完全替代品,借用该虚拟平台可以实现线上线下双向的交流对话功能与常规客服服务,诸如展出信息、参观路线、导览释义,不仅可以24小时随时完成人机对话,还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实现南戏专家、戏曲爱好者、民间艺人、普通观众的多点交流,帮助彼此获取信息、分享信息、共同讨论而不受时空的限制,这对于南戏文化的回归与衍生无疑都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另外,配合实体展出的虚拟平台同样需要自我品牌创建意识。在应用软件具有南戏元素的界面风格和导览设计基础之上,可以效仿故宫博物馆对故宫人物与建筑进行Q版形象设计的理念,创建属于南戏文化的形象代表,以该形象为代言人为参观者生动地诉说南戏,演绎南戏,以解除目前大众可能对戏曲文化所存在的枯燥乏味的误解。而借形象代表推出衍生品,如公仔、冰箱贴、折扇的线上出售,能够为传统文化带来巨大商机,也扩大南戏文化的知名度。

建立南戏产业园区

对南戏文化置于创意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探讨,则可以考虑在温州开辟南戏文化园区,将南戏元素与立足温州本土、取材温州本地、依托在地资源和创意人才所打造的温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行融合与嫁接,开发形成以南戏元素为主的园区,将休闲、教育、娱乐、旅游与南戏文化紧密结合,实现休闲生态业与戏曲业的相辅相成、共生共赢。

打造南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必须合理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让南戏文化重新回归民间,融入民间,在民间的吆喝声里再现身影。台湾省宜兰县所发起的“戏曲旅游”便值得借鉴,“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的成立以戏曲艺术、戏曲文化为展示平台,以游览者的积极参与为重点,集参与性、欣赏性、休闲性、娱乐性为一体,最终达成文化保护与经济利益双赢”②。建立以南戏元素为主的园区,便可考虑因地制宜把自然资源与南戏文化进行巧妙衔接,拒绝大刀阔斧整改区域,保留温州地区水乡古镇的原始风貌,包括戏台、文庙、村落等古建筑,甚至可利用当地(永嘉地区)已开发但尚未成熟的古村落景点进行调整布局,形成温州周边具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文化旅游路线。而配套以戏曲为主体的体验式客栈则立足于消化享受型旅游者在此的静养需求,以艺为由,以慢为调,以真正投入到南戏的艺术文化氛围中,而区别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览。但是,倘若要留住消费者,仅仅靠一次性消费恐怕是不够的,而把南戏文化当作消费品也并非产业园建立初衷。

此时,南戏文化产业园恰为南戏文化研究所与南戏博物馆找到了最为合适的选址,配合园区相关文化活动,高端南戏研讨会在此展开,势必吸引到国内外大众传媒的眼球。而就南戏展开的商业化运作机制的剧场文化恰也能在该产业园区内找到一席之地,固定的小剧场演出不仅能够让游览型消费者将此作为游览的一站,也能够长期吸引到戏曲文艺爱好者前来一消戏瘾,更可以作为南戏文化产业园区的品牌项目所存在。在官方设立的南戏文化呈现方式之余,考虑围绕南戏元素面向不同群体开展系列工作坊,以相互对话交流的方式来进一步推广南戏。其一,面向戏曲爱好者成立交流中心,提供场所与配套设施以供才艺切磋与心得交流;其二,面向学生群体开展南戏文化的授课交流活动,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易于感知与欣赏的体验过程,在与南戏工作者的情感交流、互动活动中拉近当代学生群体与传统戏曲文化的距离,从而增强他们主动接触戏曲文化的兴趣。根据台湾国光剧团的有效经验,可根据不同年龄层的受众在主题、形态上加以不同课程的设置。比如,针对小龄儿童,则多推出“儿童夏令营”、“戏曲体验营”等亲子活动,而针对青年学子除开展讲座、公演之余,运用系统的教学手法来设计课程内容。青年戏曲爱好者与青年观众群体的培养是南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持续性运作的关键,同时,他们从南戏文化中的获得将有效地传承南戏文化,延续南戏文化在温州本土的生命。

综上,本文就南戏文化应对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作出四种可行性应用对策的探讨,包括形成商业化运作机制的剧场文化、推出系列微电影与纪录片、配合传统实体展出成立虚拟平台和建立南戏产业园区,以期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思路或方式的探索而为南戏文化提供在温州地区的落地模式。然而四个方向性之间并非彼此独立、互不相关的存在,若将四种对策在历时上进行科学计划、布局与实施,将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有机应用体系。例如在产业化的早期阶段,商业化的剧场运作与影像媒介的推广植入应作为主打的产业化运营手段,以获得早期的受众群基础,而实体与虚拟结合的展示平台甚至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与运作则需要更大的资金、人才团队等投入,这则依赖前期培育起的一定市场份额,才可免于实体投建后无法吸引足够客流而终于破产的结局。因此,欲全面实现南戏文化创意产业的复兴,四种策略循序渐进,缺一不可,才能为南戏文化学界内的研究提供支持,促进南戏文化长期、持续性、宽辐射的发展。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本文系南戏的视觉化艺术创作策略探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wsk106)

【注释】

①俞为民:《南戏通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7页。

第8篇

作为机器人的前身,机械人偶早在2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

一时风靡欧洲王室贵族,成为机械装置史上不朽的传奇。

去年初,一部叫《雨果》(HUGO)的电影让人们开始重新认识那些机械大师手下的旷世杰作。

《雨果》与“机械人偶”

美国作家及插画家布莱恩・赛兹尼克(Brian Selznick)的畅销绘本小说《雨果的秘密》,不久之前被名导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搬上大银幕,改编成了魔幻探险片《雨果》。原著于2007年曾获得鹅毛笔大奖,并一度在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名列前茅,甚至被业内视作《哈利・波特》之后最好的儿童魔幻作品。全片画面精美,情节跌宕,感人至深,上映后便大获好评,并赢得了多项奥斯卡奖的提名。电影的视觉特效制作人(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Ben Grossman也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

电影《雨果》是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写给电影史的一封情书,把观众带回上世纪30年代末熙来攘往的巴黎火车站。主人公12岁的孤儿雨果,平日里藏匿在车站墙壁后的阴暗狭窄的通道里,每天都会给火车站的27座时钟一丝不苟地上油、校准。他的父亲是一位钟表匠,偶然在博物馆发现了一个坏了的机械人偶,之后就一直潜心钻研修复人偶,然而一场大火无情地夺走了他的生命。从小耳濡目染的雨果,最大的心愿就是利用父亲留下的一本手册以及从玩具店偷来的零件,修理好这个机械人偶,借以解读父亲留下的讯息。一天他惊觉,这个旁人视为垃圾的机械人偶竟然懂得写字作画,在这个人偶身上藏着惊天的秘密――修理好的人偶,在纸上画出了他父亲生前最喜欢的电影《月球旅行记》的海报,落款处写着“乔治”。历经波折,雨果终于发现,这个机械人偶最初的主人正是曾经名噪一时,如今却杳无音信的电影导演乔治・梅里耶。他隐姓埋名,经营着那家雨果时常“光顾”的玩具店……

当看到机械人偶终于能够活动的一刹那,观众们不禁雀跃。其实,《雨果》中的那个神奇的人偶,它的原型正是著名的瑞士制表大师皮埃尔・雅克・德罗(Pierre Jaquet Droz)在200年前制作的机械人偶。“马丁・斯科塞斯导演在电影中采用的自动机械人偶正是来自雅克德罗,”凭借电影《雨果》夺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Ben Grossman曾说道,“直到电影拍完,我发现雅克德罗的机械人偶仍在运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最早的计算机。电影中我们不得不运用磁石、交互式摄影控制系统以及各种特效去尽力重塑。”

雅克・德罗与他的三个机械人偶

雅克德罗品牌创始人皮埃尔・雅克・德罗出生于1721年,他凭借三个极尽精巧的机械人偶:“作家”(The Writer)、“音乐家”(The Musician)和“画家”(The Draughtsman)闻名天下。这三个人类工艺史上的伟大奇迹1774年在瑞士La Chaux-de-Fonds小镇首度面世便吸引男女老少争相竞睹。1768年,皮埃尔就开始着手制作名为“作家”的机械自动玩偶。《雨果》中,机械人偶把雨果与父亲深厚的感情紧紧联系,机械背后潜藏着扣人心弦的故事,而现实之中, 皮埃尔研发机械人偶的路途上亦得到儿子亨利-路易・雅克・德罗(Henry-Louis Jaquet Droz)和养子让-弗雷德里克・雷索(Jean-Frdric Leschot)的支持和帮助。经过不懈努力,“作家”这件经典作品终于在1774年首次与公众见面。同时展出的,还有他们的另外两件作品──“音乐家”和“画家”,前者能以指头弹奏风琴,后者则能绘出4幅图画,分别是路易十五肖像、皇室夫妇肖像(推测是路易十五与玛丽・安托瓦内特)、小狗图像和丘比特乘着由蝴蝶拉动之双轮车的情景。

后人将这三个机械人偶合称为“雅克・德罗机械人偶”(Jaquet-Droz Automata),而三者当中又以“作家”的结构最为复杂。“作家”是一个约70厘米高的3岁小男孩,“他”端坐在路易十五风格的凳子上,全神贯注地挥动鹅毛笔,蘸蘸墨水,一边写字,一边眨眼点头,活灵活现。雅克德罗的机械人偶都是通过齿轮、发条等组成的机械装置来驱动运转。根据记录,“作家”由两组轮流释放的齿纵,一组控制手腕的运转,另一组控制玩偶身体的下半部分。“他”的体内藏有一个被40枚钢栓重重包围的圆盘,因此能够根据设定书写任何40个字符,文字分布以3行为上限。在工具贫乏的年代,要逐一打造精密部件,再将它们组装,并以机械原理推动一个人偶运转,如此艰巨的任务非机械大师不能完成。如今,这三个人偶已被珍藏在瑞士纳沙泰尔艺术与历史博物馆(Muse d' art et d' histoire de Neuch?tel)。自1773年雅克德罗第一尊自动人偶“作家”问世以来,无数王公贵胄都以拥有一尊为傲,北京故宫博物馆钟表馆的重要馆藏之一就是乾隆皇帝当年挚爱的雅克德罗制造的书写“八方向化 九土来王”的自动人偶。

“魔术师”的“戏法”

第9篇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导入方法

1、图片导入。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篇章都可以用图片导入,如《故宫博物馆》《桥》《华南虎》《海燕》等等,由学生在中国地图上寻找罗布泊的具置导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由“马”字的转变导入《马》。

2、音乐、视频导入。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新课时,播放相关的音乐、视频,可一下子集中起学生的注意力。如:由铿锵有力的腰鼓导入《安塞腰鼓》,由优美的孔雀舞蹈导入《观舞记》,由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导入《观潮》,由婀娜多姿的莲花导入《爱莲说》,由鲁迅先生的故居视频导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壶口瀑布的波澜壮阔视频导入《黄河颂》,由田忌赛马的视频导入《田忌赛马》导入《马说》,由夸父逐日的视频导入《夸父逐日》等。

3、悬念导入。巧设悬念,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且极容易激扬起他们急于探究的情绪,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把他们那颗刨根问底的心给套住了似的,这样的导语导入,势必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奇妙效果。教学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岛湖》时,我一开始就问学生:“罗布泊是怎样由美丽的仙湖沦为荒漠的?今日的罗布泊与昔日的罗布泊各是一番怎样的景像?”并以此为出发点,再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去想想:酿成了她今日如此狼狈残败面目的悲剧,那谁又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荒凉的罗布泊吹起悲恸的哀歌吗?这一系列问题就像是一个个神秘的疑团,促发学生们不得不带着神奇的悬念,进入到自主探究的思考之中去刨根问底,深究之中一定会有许多神奇的发现和全新的感受。

4、辩论导入。学习《两小儿辨日》、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敬业与乐业》时都可以采用辩论导入。可根据学生们自己的组合分成正反两方,进行探究,引发争辩,让课堂变成学生们争辩真理的舞台,学生们引据索典,查阅资料,作好充分准备,一场拉锯式的辨论赛在唇枪舌战中剧烈地进行着,并且学生们的热情和气氛都很高。这样做,效果很好,学生们都很投入,我一边聆听一边根据学生们讨论的分歧,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相机启发,把课堂教学推向了一个又一个跌宕多姿,此起彼伏的。

二.课堂教学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导入语言要彰显思想内涵。通过教师的导入语,使学生接受不同程度的思想教育和或多或少的启迪感悟。如《范进中举》的教学中,笔者的导入语设计为:“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头悬梁,锥刺股’这个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叫苏秦,苏秦是一个说客,开始的时候去游说秦王,没有被重用,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嫂子见了侮辱他、耻笑他,妻子不给他做饭,苏秦这才发愤读书,悬梁刺股,终于游说赵王成功,挂六国印而衣锦还乡。这一次,嫂子爬着去见他,苏秦很奇怪,问嫂子何故。嫂子回答:‘为叔叔的位尊而多金’”。故事讲完后,我叫学生猜这节课要讲什么课文,学生马上回答出是讲《范进中举》。我马上接过话说:“对,在这篇节选小说里,范进是前恭后倨,而他的老丈人胡屠户是前倨后恭,两个人产生不同情况下的强烈对比,因为什么?就是因为苏秦嫂子所说的‘位尊而多金’。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呢?”这样的导语,对学生就有了思想上的教育作用。

其次,教师的导入中要注意包蕴一定的文化含量。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更要如此。笔者在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这样设计导语:在古典诗词中,写风的句子不少。比如写东风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是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写西风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句子;写南风的“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这是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句子;写北风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句子。这样的导语,能起到良好的熏陶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