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5:38:52
导语:在农业经济管理就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我国高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局限:①一是学科专业单一,知识面狭窄;二是在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课程内容相互脱节与重复现象突出;三是忽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比较欠缺;四是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脱节,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缺乏;五是缺少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从业观及能力培养。这些问题导致高等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本专业人才缺乏自己的特色和竞争力,因而需要改革与创新。
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现状分析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完善程度来看,东北农业大学最为完善。东北农业大学农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了:②办学指导思想;分析优势所在;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术交流方面分析办学特色;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和改革成效;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培养。
就华南农业大学而言,农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始终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得到调整,在摸索中日臻完善(见表1)。但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国内理论、轻国外理论。具体而言:①课程涉及面很广,但缺乏深度。课程涉及通识教育、基础教育等近70门课。老师只能点到为止,学生学得不精。②课程安排不合理。有一些学时数较多的课程集中时间上课,导致学生听课疲惫,影响教学效果。③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够。在实际教学中却以传授知识型的课程为主导,重点介绍农林经济管理的相关理论,而与农林经济管理实践结合较紧密的应用型课程则很少涉猎,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实践教学方面,缺乏明确的教学实践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措施,效果难以保证。学生们普遍认为,学校的实习指导和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多以短时参观为主,学校对实践环节投入太少,补助标准太低,实习计划的拟定受到经费的严重制约。究其原因,一是实习基地建设滞后;二是教师的实践能力本身有限;三是学校实验设备明显不足;四是实践教学内容本身不明确。③
(3)毕业论文写作的要求相对宽松,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以“考试”为导向的专业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将重心摆在考试分数上,专注于考试范围内的知识,而非对于学术的研读深究。而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大部分同学的重视程度不足,心存侥幸未认真对待。这一方面是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与找工作的时间冲突,面对就业压力,同学们将更多的精力置于后者;另一方面则与目前对于毕业论文较为宽松的考评机制有关。
(4)人才培养与社会就业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专业的就业局限性较大。学生们反映:在农林经济管理四年本科教育中,最大的体会是什么都学,什么也没学。客观上,除了农口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下转第159页)(上接第129页)业生有直接需求之外,毕业生们经常遭遇招聘限制。
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建议
2.1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1)注重合理性与综合性。注重课程结构的科学化、课程内容整合衔接的合理性和知识结构的整体性。(2)注重深度性与学术性。优化专业课的课程体系,要深入浅出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思考。(3)注重实践性与社会适应性。提供平台加强学生的实操能力,课程设置应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与社会需求的就业人才方向相适应。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农林经济管理类选修课比例,扩大选择范围,尤其是人文教育类课程比例。④二是强化农林经济管理课程的深度,打造专业化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4)注重政策性,与时俱进地关注农林方向政策的更新,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讲座、课堂讨论等形式进行分析。
2.2 创新教学管理体制
本科生导师制学长制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学生通过比较系统地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而提高创新、分析和研究能力。华农的“红满堂计划”和“助理班主任”制度已有一定的成效,但是辐射范围不够大,约束力度不够大,仍需要改善。此外,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这一平台,实行“本硕连读”或“本硕博连读”的制度,着力培养研究型人才。
2.3 完善实习制度
(1)在内容上,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更新,突出对农村经济研究的科研训练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形式的运用。(2)在体制上,要将实践教学固定到人,责任到人,每个实习由专人负责,长期在实践领域有所成就。(3)在经济力度上,加大经费投入以改善实验实习条件。⑤(4)在对象上,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以考虑与村镇以及涉农企业磋商,充分挖掘资源,如华农经管的长期合作伙伴温氏企业等。
2.4 培养开发教师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构建公共管理框架体系,以及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师首先需要换脑,重新学习更新知识,并在改革、更新、探索中创造新知,提高教师创新素质与能
【关键词】新农村 农业经济 经济管理 措施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而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促进农业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农业建设工作迎来了发展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农业发展得到了有力的推动,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日益丰富,农业经营活动也得到了相应的保障,因此,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不仅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更符合了时展的新要求。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和体系过于传统,不够完善
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过于传统,难以满足新农村发展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因为农村资源所占比例较小,所以相较于现代化城市,其经济管理制度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时,因为其落实力度不够强烈,导致其效果不佳,直接影响其工作效率和质量。比如,管理人员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时,若是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部分财务管理者未能依照相关制度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那么仅凭记录的相关财务数据信息将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和深化。另外,未经过严格核查的财务数据,其真实性和有效性有所欠缺,进而影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较为落后,管理意识不够明确
由于农村建设水平的制约,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多数管理工作均是依靠人工而开展的,数据信息的记录仍沿用传统纸笔记录的模式。即使信息全球化也被提出多年,但在农村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和推广,使其难以适应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阶段,信息化技术已经走入各行各业,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也引入了财务信息化设备,但实际上,其使用率较低,经济管理人员仍采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财务数据信息的整合和管理,其管理效率较低,制约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另外,部分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对其重要性和作用没有深刻理解,老思想、旧观念制约了他们管理理念的创新,未能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相关制度难以落实,管理工作存在漏洞。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职业素养有所欠缺,其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三)农业经济管理队伍规模较小,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现阶段,相较于现代化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较为缓慢,由于这些因素的制约,导致农业经济管理队伍规模相对较小,其成员的业务水平均有待提高,例如,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较为薄弱,难以实现财务数据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制约了经济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优化。
除此之外,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较低,缺乏岗位责任心和主观能动性,其财务等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综合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农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一)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现阶段,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优质化和高效化,管理人员应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管理体制,使其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除此之外,农业经济管理者还应更新管理理念,培养与时俱进的农业发展观,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强化,同时,还应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采用先进的农科技术,促进农产品的多元化生产。
(二)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促进其产业化、信息化发展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在政府增强资金投入力度的基础上,还应颁布相应的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发展,应用、推广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根据实际成立农村合作社,重视农产品的多元化加工生产,建立绿色产业园。针对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应尽力给予支持帮助,维护农业经销商的经济效益,促进多方合作共融。
除此之外,还应强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和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加大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力度,促使相关的研究人员进行研究,并将相关的农业信息化知识在广大农村进行普及和宣传,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一份贡献。
(三)强化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增强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现阶段,强化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是优化其工作的主要途径,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应阶段性的组织队伍成员参加教育培训活动,使其明确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5],同时,还应加强经济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在日常经济管理工作中,能够端正自身工作态度,认真、规范的进行管理工作。另外,还应为其提供业务知识交流平台,促进其业务技能的提升,培养其创新思维,使其拥有适应时展节奏的先进管理意识,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夯实基础。
结束语:综上所述,优质、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不仅能够促使农业经济的提高,同时还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深化。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应明确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建设的重要性,应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管理方案,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理念的普及和推广工作,建立健全的农业信息化体系,提升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而达到农业经济管理优化和深化的目的,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冀海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3(15):188-189.
[2]张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5,35(22):199.
[3]肯四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23):143-143.
关键词:农业经济 管理 创新
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在研究对象上发生了变化,随之其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农业经济的管理方式和管理重点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这种不断变化下要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而快速的增长,我们应该跟踪国际经验,尽早提出中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创新的路径。
一、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
1.农业经济的管理创新,就是突破那些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继而创造出一种可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体制,营造出一种能支持、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解放了思想,才能有创新思维,才能够打破经济管理的条条框框,创建出新的体制。因此,农业经济的管理创新就是解放思想必不可少的过程。
2.加快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对现代农业经济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想要有效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只能从建设和创新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方面入手,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就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应该抓好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3.加快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可以使得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能够得到具体运用和落实,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努力把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能力的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今社会几乎每一个领域的创新都发展迅速,尤其最重要的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其中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都起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1]。农业经济的管理不但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而且还能促使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1.农业经济管理的体制创新
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会随着农业经济发展的波折而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农业经济的波折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主要原因还是农业经济管理落后,农业的波动会随着制度的变迁而波动,落后的农业经济管理给农业带来了低效率。
一般来说,管理创新的根本任务和核心内容就是管理创新。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信息的时代,农业经济显得极为薄弱,农业的科研人员经济收入水平也不高,农业的科研装备也比较落后,农业经济整体来说投入不足,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2]。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中国的国情和农业科研单位自身的改革不够造成的,只有在经济管理体制创新上下功夫才能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方面的改革建设[3]。
2.农业科研管理方法的创新
农业经济管理方法创新在农业科研单位管理工作的内容上,进行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第一,在条件和资金的管理方面的创新方面,我们应该积极的开拓经费来源,通过各方面来经费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能力。我们针对现在的农业产业化结构进行调整,在改善科研条件方面多下功夫。第二,在信息管理方面,更好地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优化管理的程序化、标准化和高效化。最后在成果的管理方面,我们应该不断进行科研人员的技术创新,提高成果的含金量。
3.农业经济管理观念上的创新
在农业经济管理观念创新方面,我们首先要树立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识,在进行全方位、开放式地认识问题的同时,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由于以前根深蒂固的思想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缓慢,我们应该摆脱以前的思想,用新的眼光看问题。其次是要在我们心中树立服务意识。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服务,服务是每一个管理工作的基本职责。如果我们没有服务意识,管理工作是不可能做好的。
4.以人为本的农业经济管理创新
在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建设方面,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营造出人性化的管理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科研人员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力方面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才能,才能尽快实现农业创新。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我们应在这样的氛围下,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
总结
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不等同于守旧型管理,管理创新随着技术、市场等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我们更要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参考文献:
[1]梁文慧.关于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
[2]张伟力,张怡,李桂君.试论知识经济下的管理创新[J].新西部,2008.4
[3]夏文胜.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J].科技管理研究,2002.1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实施对策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满足农经信息化。在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重点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和创新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制。以信息化为手段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管理服务机制,使土地流转可以规范进行,并且有利于配置合理的生产要素;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智能化、服务规范化、交易电子化,加快信息化经济管理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融合。
一、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国近年来在农业信息方面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在此期间,一批从事品种分析的专家开始参与到国内外一些大型会议中进行演讲,建立了专业期刊,而且决策层开始越发关注和倾听农业信息分析专家对于形势研究后所提出的建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深深感到我国的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确才刚刚起步,迫切需要一个大的飞跃。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水平发展仍处于落后阶段,由于农业网站的建设情况和农村网络的普及率远远落后于那些农业发达国家。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信息化所受到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发挥主导作用不够明显,基础设施匮乏,缺少全国整体规划;农业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发展不均衡,尤其在实际应用与成果转化上还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农业信息的产业化水平还较低,大部分农村仍然是传统的经营模式;信息人才不足,尤其是既明白现代信息技术还懂得农业科学技术的高级人才最为缺乏;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仍处于部门分割、分散无顺序等状态,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事业、科研、行政及其他社会力量缺少科学的分工和配置,导致这个行业情况较为混乱及资源过度浪费等现象;此外,我国还有很多部门从开始的合作研究逐步演变为协助他人研究,这严重影响到我国自身农业发展的进程;最后还存在一个本质问题—农民,由于农民的专业素质不高,他们的信息化意识较差,并且无法承受昂贵的网络成本。
二、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农业经济信息化是一个跨行业、跨年部门、跨地区与多种工作聚集成的大工程,在各个阶层都有涉及,在政府的组织下,在各方面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且规划统一,分工明确,才能顺利发挥作用。所以,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缺少对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因此,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政府必须进行一定的基础性投入。政府应给予适当的农业发展资金和支农资金,并且合理分配使用资金。同时,政府有必要制定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如对农业信息化产业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减少税收等来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
(二)整合资金,加强合作,增强信息服务水平
建立涉农部门和涉农信息的共享交流机制,将信息规范标准化,制定统一的制度,并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农业信息网站的建立,使共享涉农公共数据成为现实。并且应加强对农业信息的加工与收集。针对农民、农业对信息的需要,强化农业信息源与信息渠道的发掘及采集整理信息的工作,保证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使农民、企业、政府能够获取充分、有效的信息。而且能为与社会各界力量合作提出可行的策略,特别要重视与通信运营企业和广播电视传媒等企业的合作,将会为降低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息服务起到促进作用。
(三)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农民培训
首先,应加强对农民的培养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促进农村信息教育的普及。通过培训农业生产经营者,能够提高其科技素质,提高信息化意识。其次,壮大农业信息服务团队,并且不断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可以通过逐级培训和在线培训等形式,加强对各级信息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强大的农业信息化专家团队,培养一些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尝试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人才来参与研制开发农业信息技术,为建设农业信息化提供智力支持与帮助。
(四)加快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的建设
[关键词]GIS;农业经济信息管理;服务系统
农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信息技术也在农业中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业信息化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获取、处理、传播以及有效利用好各种农业信息及知识,其可以有效改变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提高其管理决策的水平,让农业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就是在信息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农业生产。
1农业经济信息基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计算机上建立农业经济基础资料数据库,经过发展已经积累了很多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种类丰富。然而,服务体系在发展中不足也越来越明显,如数据的时效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可视性不足、数据服务以及数据的深度挖掘都存在不足,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首先,数据的准确性不足,比如统计部门在指标含义、统计方法上还没有达成统一;其次,信息较为滞后,更新不够及时,用户不能得到最新的信息;再次,信息的可用性不高,采集信息的面过窄,缺乏有效的指导作用,无法满足当前农业市场化的发展要求;最后,信息的分析功能不强,没有和市场有关的决策、可行性分析等功能。
2GIS的农业经济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设计和关键技术
2.1GIS概念
GIS是一个计算机软件平台,其作用就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包括输入、存储、检索、分析处理、表达。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图形的方式,让电子表格及数据中不可视的数据模式变得可视化,通过使用该系统可以通过图形展示地理属性信息,还能够进行空间动态查询分析,有效的提升信息资源的共享效果。传统的农业信息服务只停留在静态、单一的一维或者二维的数字表格及图形,要想看出数据分布规律很难,也就不能对一个区域的情况以及发展进行掌握。而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的专题图可以对不同的专题图进行分析及制作,进而可以直接在数据中了解空间的分布情况。还可以对参数进行调整,制作出不同的专题图表达数据,有利于数据的深度挖掘,找出直观有用的信息。
2.2基于MapBasic的GIS功能设计
MapInfo其可以给用户提供完整的地理信息解决方案,让各种数据信息实现可视化,达成用户的多样化需求。编程的应用可以让一些复杂的图表和手工作图变得自动、程序化,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捷;还可以通过使用好数据库访问功能,进行复杂的数据库查询。Mapbasic的结构是开放的,其可以通过使用DDE和其他的软件达成通信,可以调动VC、DLL、Windows等语言的DLL等。MapBasic还提供了标准的地理对象类型定义。用户用其提供的线、点、面可以设计出地理对象的类型。用户使用变成可以设计出画图工具,通过使用它们可以设计出不同的地理对象生成工具。
2.3分析预测与统计模型的应用
农业信息数量不断增加,经济数据也越来越多,因此怎样在巨量的数据找出有效的信息,找出数据和数据之间的关系,是数据处理中的重点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率,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要想实现这一点,可以在农业经济信息管理及服务系统中加入分析和统计模型,为用户提供多样的数据划分方法,进而从多样层面观察数据;另外,用户还可以依据实际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界定值,进而对数据进行观察及处理。
3GIS的农业经济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研发
3.1系统的基本框架
其图1是农业经济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从中可以看出传统的信息管理系统机构,但是在加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之后,底层数据库中又加入了空间数据分析的模块,其可以在地图上可视化输出数据分析结果。
3.2建立数据库
数据库设计就是在限定的应用环境中明确一个最好的数据模型以及处理模型的逻辑设计,其能够将信息和实际信息进行联系,可以被一定的DBMS接受,还可以存储系统的目标,对数据库进行有效管理。数据库包括地理信息数据库及农业经济信息数据库。其中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基础重要部分就是地理数据库,这方面需要投入很多的成本,其主要作用就是管理、查询检索空间数据,可以分析、统计、评价专题数据,这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表是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核心,其中包含一些字段,通过地区名段字段可以联系农业经济信息数据,进而可以实现基础地理数据库标准化,为以后的修改奠定基础,也为处理数据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其还可以结合用户输入生成的表单,结合其需求,既能够作为临时表单处理,有可以形成新的地理数据库。
4结语
综上所述,GIS在传统地理经济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对其进行了极大的改变,更加方便用户应用,提高经济信息的管理效果以及服务功能,因此,要合理的应用基于GIS的农业经济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充分发挥出其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春江.精准农业智能决策支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12(02).
关键词:农村;高等教育;劳动力;农业经济增长率;动态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259-03
引言
农业人力资本是农业发展的最关键的要素之一。“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了定量研究。在人力资本投资的各种途径当中,教育通常都被认为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第一产业,其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从理论上讲,教育对农业的发展也应当有较大的贡献,然而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于工业等其他行业发展却有着明显的滞后。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关于教育投入和农业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孙士海、宋华明(2008)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造的模型,测算出1995―2005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对农业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 0.905%。杨向辉、陈通(2009)以C-D生产函数为分析框架,测算了中国农村教育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郑会军(2007)对湖北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增长之间进行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建立起两个变量的误差修正模型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这些研究成果揭示了教育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由于受理论不成熟影响还没有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证,研究方法也不很全面,研究力度明显不足。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的安徽省也应该加大对受教育程度劳动力和安徽农业经济的相关性研究,从而为解决一直困扰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在制定措施时提供理论依据。
二、农村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与农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动态响应分析
1.变量和数据
本文按照刘厚俊和刘正良(2006),郭清和杨栋(2007),高素英、赵曙明和王雅洁的研究思路,根据所搜集到的可获得性数据将安徽省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中的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作为解释变量(X),以“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受教育年限在十二年以上的劳动力所占比例”近似代表;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以农业经济增长率衡量,以1990年为基期,利用CPI将农业经济当年总收益折算成实际值,以剔除价格因素影响。然后利用1990―2007年安徽省的统计数据进行研究。数据如下表:
2.模型的实证分析
(1)模型的平稳性检验。由于该模型所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为了避免产生伪回归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
X为I(1)过程,Y为I(1)过程,所以为了确保回归分析的可靠性需要进一步对两变量进行协整分析。e为回归方程估计残差序列的取值,用基本的DF模型回归得到T统计量数值为- 4.833243,而对应模型样本容量的显著性水平为1%,5%和10%的临界值τ2分别为-2.7158,-1.9627和-1.6262,在所有显著性水平上τ
(2)VAR模型。Tt=A1Tt-1+A2Tt-2+…+AqTt-q+εt
其中变量和参数矩阵为T=(Y,X),A1、A2为待估参数。εt是随机扰动项。根据AIC和SC信息量取值最小的准则确定模型的阶数。
VAR模型的估计结果:通过实验,在滞后阶数为5时AIC和SC均达到最小值,建立VAR(5)模型,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如下:
Y= 1.416148Y(-1)+ 3.268962Y(-2) -3.420586Y(-3) -
1.118811Y(-4) -1.043534Y(-5) -0.751625X(-1)+ 0.692756X(-2)+ 0.013170X(-3) -0.166014X(-4)+ 0.009126X(-5)+ 0.649610 (1)
X= 9.195316Y(-1)+ 6.322653Y(-2) -11.72573Y(-3) -4.467634Y(-4) -3.138890Y(-5) -1.463307X(-1) +2.219566X
(-2) -0.179778X(-3) -0.427044X(-4)+ 0.134213X(-5)+ 2.337635 (2)
其中,两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分别为:R21= 0.878926,R22= 0.995208。
从以上(1)式的VAR估计模型可以得出如下信息:农业经济增长受自身影响较为显著,前第一,第二期农业经济增长对当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明显且为正向影响,说明经济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稳定性,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投入可以提高未来农业经济收入增长。前第三、四、五期的影响为负,并且影响具有逐渐增强。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对当期的农业经济增长影响主要是在前第一、第二期,前第一期影响为负,前第二期影响为正向的,这是由于知识转化成经济需要一定时期的滞后。
(2)式中农业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影响较大,前一、二期影响为正向的,前三、四和五期为负向,说明了农业经济增长能促进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规模壮大,并且对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影响不断加强。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受自身前期的影响趋势不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前第二期的影响最为显著且为正向,但前第一期的影响转入负向影响,说明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受自身影响力逐渐减弱。
(3)动态响应分析。脉冲响应函数用于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
1)Y对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响应分析。图1得出结论:安
图1农业经济增长的冲击反应曲线
徽农业经济增长(Y)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新息立刻有较强的反应,农业经济增长率约增长了0.018,但影响时间不长,到第2期之后就已经回到了原水平,之后到第8期的影响均是负向的,尽管不是特别明显但持续时间较长,第8期之后又转入正向影响阶段。图1还显示,高等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率的冲击在前8期波动较大,前两期的影响为负,到第3期的时候达到最大0.016,随后上下波动且有所下降,到第8期开始逐渐开始稳定。
上页图1说明了:高等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率冲击影响在第3期开始才出现明显的正向影响,这说明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的投入对安徽农业经济增长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即加大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的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效果可能会在未来的几年内才能有所凸显。因此要着眼未来,加大对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培养,来更快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高等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对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响应分析。图2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程度的劳动力(X)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在第一期影响是正向的但影响不大,之后在2、3期很快进入负向影响阶段,到第4期之后才比较明显,第6期达到最大0.057,9期之后新息的影响基本消失。这说明了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对自身增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加大对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培养将会促进其发展,且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数量波动没有显著方向性,从而导致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出现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图2高等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对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反应曲线
图2还显示:农业经济增长率对高等教育程度的劳动力第一期影响为正但不大,到第二期达到最大约0.15。第3期之后进入负向影响阶段,第6期达到最小之后影响幅度渐弱,9期之后又转为正向影响。这说明农业经济增长率的一个标准差新息对高等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影响较为敏感且具有持久性,农业经济的增长在短期内能够引起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快速增加,但这种促进作用较为短暂且在中长期波动明显不具有持续稳定性。
结论与建议
1.加大对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培养,以促进知识成果与农业经济之间的转化。虽然从现有的数据显示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对安徽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是特别明显,这可能一方面受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数量相对较少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由于知识与经济成果之间转化的时滞性造成的。因此,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将其才能运用于农业上的积极性。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来扩大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的规模,促进其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2.加快农业经济增长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规模的壮大。从本文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农业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发展,加快促进安徽省农业经济的增长有助于吸引更多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优化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构成,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之间的沟通交流,以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以上的研究发现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对自身增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本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人才是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安徽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也离不开安徽省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和结构的改善。只有加大对安徽省劳动力教育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徽省农民的增收问题,才能使得安徽农业经济进入一个质的跨越式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10.
[2]高素英,赵曙明,王雅洁.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动态相关性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
[3]谢识予.剂量计经济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
[4]代晓茜.人力资本投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J].特区经济,2008,(10).
[5]申小莉,等.农民技能资本投资对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
[6]孙士海,宋华明.科教兴农视角下高等教育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8,(3).
[7]杨向辉,陈通.农村基础教育对中国农业增长的贡献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3).
[8][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The Dynamic Correlation is Studied Between Anhui Agricultural Manpower
and the Agriculture Economic Growth
―Regard Higher Education Degree Workfor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HUANG Qun-quna,ZHU Jingb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a.Graduate College;b.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Hefei 230000,China)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形式。而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评价高职院校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文章对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了调研分析,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就业质量;调研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10
收稿日期:2015-02-15
0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问题日益凸显并受到关注,许多院校实施各种举措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但就业率只能从数量上而不能从质量上体现就业工作的果效。因此,提升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质量,要在提高就业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笔者拟以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这一高职学院为视角,对经济管理系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展开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新思路。
1 建立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本文试图从毕业生反馈意见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这两个维度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价。维度一:毕业生反馈意见维度。评价指标包括:毕业生去向、对就业单位的满意度、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对就业指导的形式及内容需求、对就业工作的建议。维度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维度。评价指标包括:用人单位的性质、用人单位所在地区、调查单位的规模、对毕业生的能力素质需求、对本系就业工作的满意度。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014年11月,笔者对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2014届毕业的会计电算化、会计与统计核算、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投资与理财、食品贮运与营销共六个专业共名610名同学及其所工作的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包括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和用人单位调查问卷两部分。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部分由学生本人填写;用人单位调查问卷部分由用人单位相关负责人填写。在此次调查中,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共发放610份,收回523份,其中有效问卷452份。用人单位问卷调查表共发放289份,收回235份,其中有效问卷230份,有效回收率97.8%。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希望从中找到一条适合学校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的合理路径。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毕业生反馈意见
在此次调查中,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为48.01%,占比最高,连锁经营管理紧随其后16.15%,物流管理占11.28%。其中女生344人,占总人数的76.11%;男生108人,占23.89%。
3.1.1 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在接受本次调查的452名应届毕业生中,选择“直接就业”的最多,有43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96.23%;选择“升学”的有13人,还有4人选择了“自主创业”,占比为0.89%。
3.1.2 对就业指导的形式及内容需求
在调查中发现,毕业生最为青睐的就业指导形式为“就业实习实训”,其次是“个人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调查”和“就业指导系列报告、讲座”。
3.1.3 对就业工作的改进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指导、服务过程中,学生最希望本系加强“求职技巧的传授”和“就业信息的”工作,选择比例分别为65.48%和63.69%。同时,“职业能力提升方法的指导”和“就业市场的拓展”也有较高的选择率,分别为48.25%和43.17%。此外,学生对本系的就业工作改进主要提出了如下建议:①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联系更多知名企业来校招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②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及时更新就业信息;③多组织一些求职应聘技巧方面的培训和讲座。
3.2 用人单位反馈意见
3.2.1 用人单位的性质、所在地区、规模及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需求
此次调查中用人单位数量最多的是民营企业,有220家,国有企业2家,事业单位1家,外企独资或合资企业7家。其中福州地区企业数量最多,共174家,占比为78.03%;其次是泉州地区企业,共 17家,占比为7.62%;此外还有厦门地区企业14家,占比为6.28%;莆田地区企业11家,占比为4.93%;闽北地区企业7家,占比为3.14%。由此可见,来本校招聘企业多集中在闽东、闽南地区,其他地区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就业市场开拓潜力较大。
3.2.2 用人单位对本系就业工作的满意度
此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对本系就业工作“非常满意”的占比为 50.34%,“比较满意”的为45.64%;表示“一般”的为3.69%;表示“非常不满意”的有2家,所占比例为 0.93%,其意见主要集中在场地环境、设备条件等方面,希望学院能予改善。
4 工作建议
4.1 开展多样就业指导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常规工作。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人员要认真学习贯彻院领导所传达的教育厅、人事厅等上级主管部门有关就业工作的文件精神,全面了解、关心毕业生,跟踪掌握毕业生实习情况、就业意向,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信息,并针对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综合考量毕业生的情况,有计划地开展校企合作交流会,并派学生代表参加。把《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进行教授,并聘请外校优秀老师和社会名人来校给毕业生做就业规划等讲座,同时利用课堂、咨询等方式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并定期在校园内宣传栏上开设“就业指导专栏”。
4.2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拓宽就业渠道
毕业生应该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不仅仅将自己的视野关注于专业对口的单位,而且还应扩展至其他更适合自己发展的相关单位,真正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实现就业。除此以外,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对本校专业的宣传力度,让外界加深对高职院校所设专业的了解程度。积极与校外各实习单位紧密联系,定期安排未毕业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4.3 丰富课外活动,提升学生就业素质
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综合素质。本次调查发现,用人单对毕业生的能力素质需求方面对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活动及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能力需求呼声很高。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应发挥课外活动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自身的团队协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意识,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就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牛晓艳,李辉.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思考[J].学园,2012(11)
2 于海祥.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企业教育,2014(8)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1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在现阶段的市场条件下,综合考虑市场规则以及农业的自然生产条件,结合科学手段,充分调动农民重农务农的积极性,合理有效的改善农业发展状况,提高农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和生产程度。在新农村发展背景下提高农业经济的实际效益,调整农业经济收入体系,促使人们积极发展农业。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是改善农村生活条件,通过有效规划来提高农村生活水平,通过有效措施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分配,解决农民在生产作业中遇到的困难,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阐明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为有效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相关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是利用科学的手段去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率,以及制定相关的农业发展政策和发展计划。通过改善农业区域的发展条件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利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和政府财政资源来制定合理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政策,采用责任制在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进行分配,确定存储与消耗之间的关系。利用各种经济手段来规范农业经济活动并全面评估农业经济效益。
2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利用一定的手段和政策,通过合理的规划来组织和控制农业的生产。可是,在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农业管理的水平还远远不够,农业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专业素养普遍较低,管理人员知识储备不够,也不了解农业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因此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措施得不到有效实施和落实,这严重阻碍了农业管理的发展和优化。
2.2农业产业创新的空间存在局限
中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经营方式相对于国外来说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较低水平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几乎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许多地区,年轻人都倾向于去城市寻求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而剩余的老人和妇女则掌握较少的农业技术,主要劳动力都涌入了城市。虽然现在的农业技术得到了提升,相对来说可以节约部分劳动力,但是,由于落后的农业技术水平,过少的财政支持,许多高级技术人员会选择去城市发展,造成了人才的流失。以前的技术人员更多关注的是农业相关的经济收入是多少,目光较为局限,这也阻碍了农业产业的技术水平提升。
2.3农业信息化水平低下
因为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迅速将人类推到新的发展阶段。在远离城市的地区,仍然缺乏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加之人们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许多优秀的农产品都无法利用信息技术来销售,因此农产品行业不能有效的进行信息化变革。而且,从客观上讲,信息化水平低下会影响该区域网络信息的扩散幅度。在许多乡村地区,基础设备相对落后,农业信息化发展不够充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面临重重阻碍。
2.4农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存在缺陷
自21世纪初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经济朝着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国家虽然开始重视农村经济改革活动,但由于新型农村经济起步较慢,基础比较薄弱,出现了新的问题,并且该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处理。在中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尚未建立起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从而导致农业经济的发展不能适应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所以农业经济管理程度不高。为了提高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党和政府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颁布了相应政策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这些政策大多数是由地方政府实现的。这些地方政府部门拥有了政治和经济自由流通的权利,如果地方政府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么这些政策和资金将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了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景象,这些政府过分强调城市的经济发展,只给予城市中小企业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此外,大多数地方政府不注重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财政补贴和优惠措施仅限于传统的农业活动,不注重现代化农业生产,也不鼓励农民积极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虽然,会有一些地方政府鼓励农村经济发展,但是管理方法和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大大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农业的经营模式初期为劳动密集型模式,投入的劳动力远远多于资金,现在,农产品行业需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这就需要吸收资本,引进技术,有大量的财政支撑。但是,因为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滞后,农业方面的许多优惠政策未能充分有效的得到落实,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所需的资金也被大大削减。同时,由于农业升值空间不大,传统的农业生产条件非常有限,既没有科学的规划,也没有多样化的生产结构,仅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3农业经济管理的对策探析
3.1培养现代新型农民
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量,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同时,干部还要有干劲,组织还要有温度,工作人员还要拥有十足的热情,愿意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做贡献。不断宣传现代新型农业知识,加强对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要求他们详细阅读一些最新的农业相关政策,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完善经济管理人员评估机制,夯实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知识基础。同时,在基层实施新技术时让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熟悉并掌握新技术,致力于培养现代新型农民。
3.2提高农业经济技术生产力
在农业经济技术生产力不断发展创新中,将更多的经济重心转到农业经济管理中,加大农业生产力度,扩大农业经济技术进步空间。首先,在农业经济发展实践中加快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经济技术生产力发展的综合水平。其次,有必要加强商业创新的理念,提高经济管理技术的普及度,并合理分配维护农业经济发展的高技能工人。最后,应该增加对农业方面科学研究的经济投入比例。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时间短,而我国农业科学研究经济投入的比例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来说较低,因而,我们必须促进农业经济技术发展,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发展新兴技术产业,延长产业链,为发展农业经济夯实基础。这要求国家将更多的科研资金划分给农业经济技术方面,提高科研创新能力。采取资本引进的方式,培育出更好的农业产品,并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
3.3加强农业信息化管理技术
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表明了网络技术促进了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在现代网络环境下,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在不断的进步,需要增强农业信息化管理技术。网络覆盖率不断提高,强化各个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依附于网络,增加农产品的分销渠道,增强线上销售的能力。多渠道销售,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化的建设,让每个企业都积极参与,提高企业的参与度,避免出现农产品生产不当和农作物种植不当的情况。
3.4完善农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
关键词:信息时代;经济发展;资源整合;农业经济管理;“互联网+”
农业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管理模式是否科学有效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宏观角度对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发展是我国积极开展的重要工作之一。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有效发挥互联网技术以及平台的优势和作用,能够极大地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实现农业经济优化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1当代农业经济管理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顾名思义主要是对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包含生产以及消费等各项农业经济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并通过一定奖惩措施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管理方式。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应当立足于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水平,采取多样化方式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行鼓励和激发,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作物产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2“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重要作用
时代在不断更迭中衍生了众多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因素,而创新则是促使社会各行各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由于理论基础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工作中能够获得更为精准和有效的理论数据支持。而新时代背景下,竞争越发激烈,管理工作难度逐渐增加,若想不断提升管理质量,促使行业发展势必需要从管理角度进行优化创新,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促使农业经济优质发展。
3“互联网+”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3.1形成丰富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在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农产品销售模式过于单一化和简陋化,因此农民获得的经济报酬相对较低,若是市场供需不平衡,其经济收益也会随之发生较大的波动。而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能够形成丰富的产业链发展模式,不仅能够将农业与其他行业进行有效结合,提升农业原产品的生产价值还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农业附加产品的经济效益。另外,互联网技术有效运用能够打破地域限制,合理运用交通运输便利性不断拓展销售的范围和领域,实现跨区域发展。
3.2传统型农业向知识型农业转变和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选择的合理性以及农业信息收集的多少都会对农业生产发展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因此,农业资源因素影响逐渐在衰退,而科学技术影响比重逐渐提升。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各地区农业逐渐由传统型农业向知识型农业进行转变,以科学技术为主要生产动力,对农业生产和管理进行升级改造。3.3升级和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经济生产结构调整就是抛弃旧产业和旧产品,积极研发更适应时展变化的新产品。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若想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升级和优化,首要的便是把控经济市场需求,只有对经济市场的各项信息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才能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根据数据结果表明,我国全体农民中仅有近30%的农业生产在发展时存在明确的规划,大部分仍是按照传统的种植经验发展农业。而借助互联网技术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以及哪种类型的农产品更受欢迎,只有以经济市场需求为发展起始点才能制定更为完善和合理的生产规划,推动农业结构的升级[1]。
3.4提高了农产品经济效益
1)借助互联网平台能够帮助农民及时获得与农业相关的政策信息、科学技术信息等,对农产品的种植、管理以及销售等有良好的指导作用;2)互联网平台能够让买家和卖家实现零距离交流,降低用于交通运输的环节,提升农业产品以及附加产品的流通速度;3)有助于扩大农产品的生产销售领域,面向更多的客户,不断提升在经济市场的占比;4)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缓解人力劳作压力,提高生产效率,大幅度降低人力以及物力成本。
4“互联网+”应用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4.1农业经济管理采购设施成本过高
通过调研结果可以得知,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主要以传统模式为主,究其根本原因除了农民管理意识以及管理理念无法创新发展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成本的支出和消耗[2]。从农民角度分析,虽然国家相关部门了优惠政策,但是如果融合了“互联网+”管理模式需要农民自身出大量的资金用于购买互联网软件以及硬件设备,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极大地超出了农民的认知以及财力范围。
4.2与农民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
虽然“互联网+”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被部分地区的农民所接受,但是在信息管理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漏洞,信息类型单一,并且与农民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通过调查可以得知现阶段互联网管理系统和互联网平台上的信息主要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价格有关,而国家优惠政策、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模式等相关信息则少之又少。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平台上的信息不仅与农民实际需求存在差异,且很多信息是生搬硬套,与当地的实际情况不相符,无法为农民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4.3缺少大量的技术型人才
虽然农业隶属我国三大产业之一,但是由于缺少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其发展速度并不快。究其根本原因在以下几方面:1)受当前就业观念影响,大多数技术型人才更倾向于在一线城市工作,城镇以及农村生活和就业环境差,无法吸引技术型人才留驻。2)在农业技术培训过程中,对农民传授的知识更倾向于理论性讲解,导致农民对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与运用能力相对较差。3)农业信息的单一化和片面化,技术人员的薪资待遇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无法发挥信息技术对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促进作用。
5创新“互联网+”模式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方法分析
5.1加强政府对“互联网+”模式下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
1)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并从政府角度出发,对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指导。与此同时,政府各级领导应当将工作内容落实到各个部门当中,并结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机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考核制度。严格遵守实事求是的管理理念,及时发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归纳,学会利用科学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新管理理念[3]。2)政府应当对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并加强社会各界组织之间的联系,保障资金链的完整性和充足性。3)实施信息化服务,立足于本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实际情况,并最大限度地保障农业信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5.2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符合“互联网+”发展背景的一种有效实施方法,针对于现阶段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来说,也应当积极融合互联网技术逐渐向信息化发展方向前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该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保障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现代化农业过渡过程中对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则是其中最主要的环节,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全面保障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完善性,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
5.3优化和创新农业生产活动
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优化创新离不开互联技术的支持,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1)个性化种植活动。也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土地生态环境、面积以及以往收入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进而制定个性化种植方案,农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中的种植类型以及市场需求等进行分析,并对农业经济种植活动进行优化。2)融资贷款服务。借助互联网技术农民可以选择更为合理的融资方案,缓解资金困难以及资金链断裂现象,实现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战略性目标[5]。
5.4提升管理系统性
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特征,这项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是否具有前瞻性和稳定性,结合实际情况构建更为合理的管理制度,对农业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指导,并为农业经济活动循环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加强各项内容的落实情况。而农业经济管理系统性的建设,则需要对各项资源进行平衡和运用,切实满足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工作的需求,加强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