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出口贸易经济

时间:2023-06-02 15:38:52

导语:在出口贸易经济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出口贸易经济

第1篇

【关键词】出口企业;技术性;贸易;问题;解决对策

本文以下将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则进行了分析与介绍,并且将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困境以及相应解除策略进行了综合阐述,从而有效指导出口企业更好地摆脱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进而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概述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则

当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第一,时间性原则:这个原则是要求出口企业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制定出解决方案,并且保证解决方案的相关措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保障本出口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有有利位置,进而减低企业的经济损失;

第二,效率性原则:当解决方案在较短时间内确定完毕后,需要对其方案进行尽快调整与实施,同时,从而以保障解决方案操作合理性,且在短时间内完成最好的效果,进而使得本出口企业处于经济市场中优势地位;

第三,协同性原则:这个原则不仅是指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高度协同一致方面上,而且是指出口企业与当地政府以及其他组织机构的协调配合方面,这是由于有些出口企业由于自身单独应对效果有限,而通过当地政府等社会机构的支持力度,以获得更好的应对效果,从而为企业赢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第四,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是指出口企业对研发、生产产品等环节都应注重其安全,这是由于先进西方国家以及地区对产品的安全性能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一旦发现出口企业产品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即使没有发生过事故报告也回去将产品进行销毁、召回等处理,以至于出口企业蒙受更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出口企业需要注重这方面的问题;

第五,合法性原则:由于出口企业在履行相关协议规定义务以外,还会享受相应的权利,因此,当出口企业遇到贸易报复事件活动的时候,需要依据相关协定条款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挽回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第六,科学性原则: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是针对出口产品技术而言的,因此,无论是出口企业自身满足实现,还是通过上述更改相关条例实现,都需要相应的科学技术水平支持,从而有效满足出口企业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要求。

二、刍议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困境以及相应解除策略

(一)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

通过构件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能够有效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发展,这是由于其能够为出口企业提供最新的贸易信息,从而使得出口企业能够依据这些贸易信息而不断地调整自身技术性产品,使得自身的技术性产品能够满足经济市场的需求。根据目前来看,有些企业因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等限制而致使其抗风险能力差,以至于一旦发生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情况时而举手无措,而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能够有效避免出口企业遭受上述情况,因此,其是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我国浙江省、广州省地区的出口企业均通过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科研院联合建立起技术性贸易壁垒网站,其能够对自身地区的技术性产品进行及时预警与通报,从而有效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困境问题,另外,政府部门以及科研院等社会机构的参与大大提高了出口企业协商解决争端的能力,同时,其还为出口企业提供相关生产能力、技术发展趋势等信息,从而使得出口企业依据搜集的市场技术信息而不断地调整自身科学技术水平,进而保障本出口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此外,出口企业还可以通过对其他国家以及地区发生产品技术性贸易纠纷案件进行关注,同时,针对发生该事件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与了解,从而通过借鉴这些事例而采取措施改善本企业技术性产品现状,从而有效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例如:针对韩国对国外反倾销事件,这正是韩国国家做好早期预警工作的成果。

(二)加强对本出口企业的管理且提高自身科学技术水平

出口企业为了有效更好地走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困境,则需要不断地对本出口企业进行加强管理,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科学技术水平,加强对技术标准的重视且以国际标准为目标,从而使得本出口企业在进行产品加工生产活动的时候积极严把质量关,从而使得出口企业能够在国际出口贸易活动中处于优势地位,例如:我国鳗鱼出口曾经经历多次因药物残留而导致退货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内出口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还引起了国际市场其他国家以及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更为严格的药物残留检测工作,并且还增加了检测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对相关出口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要求,因此,出口企业需要对自身产品质量进行重视,并且不断地提高自身科学技术水平,从而为本出口企业赢得良好的国际贸易经济优势。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将目前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则进行了分析与介绍,并且将出口企业如何走出技术贸易壁垒困境的相关有效措施进行了综合阐述,从而有效提高我国出口企业对自身产品质量的重视,进而不断地提高其自身科学技术水平,继而更好的为本出口企业赢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杨锐,来永钧,谢淑娟,鞠鹏,黄艳梅,安洁,张伟,王海瑛.日韩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系统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下)[C].2009.

[2]龙学军.树欲静而风不止――浅谈我国蜂蜜出口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应对措施[A].2006年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6.

第2篇

1.出口贸易总量增长迅速,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从2003年到2012年10十年间,我国出口贸易额由4382亿美元增长到20488亿美元,年平均增幅达18.9%。2009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在出口贸易额迅速增长的同时,进口贸易额的增长相对缓慢,因此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2003年对外贸易顺差额为254.7亿美元,2008年对外贸易顺差额为2981.3亿美元,6年间增长了11倍多。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顺差额出现三连降,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1956.9亿美元、1815.1亿美和1551.4亿美,但2012年又出现回升,对外贸易顺差额为2311亿美元。

2.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较高。

2003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为26.7%,2006年高达35.7%,虽然近年来有所下降,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27.5%、26.1%、24.9%,但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所形成的长期惯性,我国经济依赖出口增长的趋势还将延续。目前,美国、日本、巴西和印度等国的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都在10%左右,我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不仅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展国家和地区,也高于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巴西等,中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长期同GDP增长率脱节,经济存在严重的出口贸易依赖性,也由此引发许多的贸易争端和摩擦。

3.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不断上升,但仍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

根据联合国的分类方法,工业制成品中的第5和第7大类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由1980年的46.5%上升到2010年的94.8%,2012年达到95.1%,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由1980年的22%上升到2011年的57%,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但其完全的优化转型远未完成,因为我国大部分出口生产企业仍然处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中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例如2010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9.2%和31.2%,但如果再进行细分,这些出口产品中大部分依然属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马源(2013)的分析得出2010年我国出口欧盟的机电产品中,66%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只有34%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总体来看,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大部分属于中低档次,产品附加值低和技术和知识含量较低,和发达国家出口的“高、精、尖”机械设备相比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主要以来料加工和装配贸易为主,主要生产和出口计算机、通信和电子技术等产品的中间产品和零部件,依然以劳动力为比较优势,缺乏核心技术。

4.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依然占据较大比重。

目前我国初级产品出口中的矿物燃料、油等高排放、高耗能产品出口占据30%左右,工业品制成品出口中的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制品等均属于资源性和高污染产品,由于不具备核心技术,机电产品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大部分依然属于高耗能、高排放的低附加值产品。同时,自2006年以来,加工贸易占据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由于我国加工贸易主要以“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方式为主,国内加工企业从国外大量进口原材料进行组装后再出口,仅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却在加工过程中耗费大量能源并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含量。

二、我国出口商品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计算

1.数据说明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分类)把商品分成10大类(0-9),文章主要选取其中的第3、5、6、7共4类商品进行研究,这4类商品出口额合计近年来均占我国总出口额的70%以上,所以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出口商品金额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能源消耗量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上对商品的分类标准不一样,因此按照SITC分类对《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上的商品分类进行了归并,这样才能应用其数据。自中国加入2001年加入WTO以来,出口规模迅速扩大,但同时能源消耗也由2000年的14.55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11年的34.80亿吨标准煤,据《2013年BP世界能源统计回顾》的数据显示,从2009年开始,中国就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在能源消耗大幅上升的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快速上升,由2003年的约35亿吨上升到2010年的约85亿吨,跃居世界第一。因此,文章选取2005年和2010年的数据进行计算,为了剔除价格因素,使两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以2005年价格为不变价格对2010年的出口额和工业产值进行了处理。

2.计算我国出口商品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

目前计算商品能源消耗量的方法有投入产出法和直接消耗计算法。文章采用第二种方法,先计算4类商品的单位能耗(能源消耗强度),它等于各商品的能源消耗量除以其总产值,各出口商品的源消耗量就等于4类商品的出口金额乘以单位能耗。直接消耗法由于只计算了商品的直接能耗,而没有计算在生产该商品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及辅助材料等所产生的间接能耗,因此会造成能耗量的低估,但是通过计算结果发现,即使在低估我国出口商品的能源消耗从而低估碳排放量的情况下,也不影响中国大部分出口商品属于高能源消耗和高碳排放的结论。

3.计算结果说明

通过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我国出口商品的碳排放总量较高。2005年、2010年我国4大类出口商品的碳排放总量分别为1.3亿吨(约合4.8亿吨CO2)和1.4亿吨(约合5.1亿吨CO2),而同为出口大国的德国2005年和2009年整个制造业的CO2排放量分别为1.12亿吨和1.02亿吨。第二,出口商品碳排放强度在下降。2005-2010年我国4大类出口商品的碳排放总量增长7.9%,而同期的出口贸易增幅为76.7%,碳排放量增幅远远小于出口贸易增幅得益于出口商品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和2005年相比,2010年4大类出口商品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1.77、2.11、2.08、0.16,降幅分别为:34%、40%、35%、27%。

三、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综合前面我国出口贸易现状特点和出口商品碳排放总量的计算结果来看,我国出口贸易发展迅速,经济增长的出口依赖性较强,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依然建立在高碳排放的基础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其逐步实施的低碳规制和措施如碳关税及非关税绿色贸易壁垒将会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较大影响。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将来美国和欧盟对进口产品全面征收碳关税,故我国产品出口量可能下滑21%。但对不同的出口商品影响会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

1.第3大类出口商品,即矿物燃料,剂和有关原料。

该类商品属于高排放高污染类商品,2005年和2010年碳排放强度分别为6.67、3.46,但由于出口额较小,其碳排放总量在4类商品中最小,2005年和2010年分别为1175.99万吨、763.67万吨。受我国能源短缺的制约,国家对该类产品出口采取限制措施,其出口额5年内仅上升了20.08%,同时不断提高减排技术,碳排放强度5年内下降了48.1%,因此第3大类产品出口受低碳规制和措施的影响较小。

2.第5大类出口商品,即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此类商品碳排放量较高,其碳排放强度2005年和2010年分别为5.31、3.20。2005年和2010年的碳排放量分别为1898.71万吨、2317.14万吨,两年均位于第3位,虽然该类商品的出口比重较小,但5年内的出口增长率却高达102.3%,碳排放强度下降40%。因此,随着出口量的不断增加,第5大类产品出口将会受到低碳规制和措施的影响会越来越大的影响。

3.第6大类出口商品,即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

这类商品2005年的碳排放强度仅次于矿物燃料等商品,其碳排放强度为5.92,而2010年碳排放强度为3.84,排名第一。2005年、2010年的碳排放量分别为7638.77万吨和7914.37万吨,占总排放量的比重分别为50.1%和49.1%,是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量的主要来源。此类商品2005年和2010年的出口比重分别为16.9%和15.8%,是我国的第三大出口商品,5年内出口增长率为59.4%,碳排放强度下降35%。因此第6大类出口商品受低碳规制和措施的影响最大。

4.第7类出口商品,即机械及运输设备。

第7类商品2005年、2010年碳排放总量分别为2117.71万吨、2852.28万吨,碳排放强度最低,分别为0.60、0.44。虽然该类产品一般认为属于清洁生产,但由于是我国最主要的出口产品,且出口增长较快,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2005年、2010年分别为46.2%、49.5%,5年内出口增长率为83.6%,远远大于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幅度的27%,所以碳排放总量在不断攀升,5年内增长率为34.7%。有学者对影响出口商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进行分析,王天凤(2012)的研究表明,规模效应是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来源。高海燕(2011)的研究表明,规模效应在机械制造业出口产品碳排放中所占比重为70%以上。同时由于这类商品的中间投入品碳排放强度较高,包括间接排放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会比直接碳排放强度高很多,因此第7类出口商品也会受到低碳规制和措施的较大影响。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发展方向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受到空前挑战的背景下提出的,但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不遗余力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动因是自上个世纪80年达国家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后,欧美国家经济由实物主导模式逐步转变为非实物生产主导模式,出现经济服务化和虚拟化的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已经失去,重新回到制造业已经不现实且也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所以必须找到一个新的产业作为拉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发展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低碳经济成了发达国家的首选。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20世纪的信息革命,中国均未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所以在国际分工中只能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大量出口低附加值、高耗能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此次低碳革命对我国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国应该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在应对低碳经济给我国出口商品带来的冲击的同时努力进行低碳技术创新。

1.积极应对发达国家和地区低碳减排规制和措施对我国出口商品造成的冲击。

一国的对外贸易模式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比较优势所决定的,由于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劳动力丰富但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目前只能大量出口具有较高碳排放量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化后,对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制定低碳减排规制和措施显失公平。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实际上是碳密集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按照生产过程中的全部碳排放来征收碳关税是不合理的。因此,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我国应该积极主动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的讨论,并联合其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展开谈判,共同抵制以碳关税为代表的新型绿色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在抵制发达国家碳关税政策的同时提出反制性政策,“可以考虑从消费者社会责任的角度,提出基于人均碳消耗量或者累计人均碳消耗量标准的碳关税政策。”

2.发展低碳经济,降低出口商品碳排放量。

首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从2020年全面征收碳关税的计划表,而据测算,我国的碳排放量将在2020-2030年之间达到峰值,如果不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则在未来就有可能发生剧烈的贸易摩擦和贸易战,所以努力降低出口产品碳排放量已势在必行;其次,由低碳经济所引发的低碳贸易已是大势所趋,低碳绿色贸易壁垒必然会对各国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高耗能、高碳排放、低附加值的产品的出口比重将大幅下降,而低碳排放、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将逐步上升;最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30多年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换来的,随着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改变过去不可持续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迫在眉睫,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优化出口产品的能源消费结构。

按照电热当量计算法,2005年和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构成中煤、石油、天然气的比重分别为74.1%、20.7%、2.8%,2010年这三种能源的比重分别为71.9%、20%、4.6%,我国的能源结构5年来几乎没有得到优化,一直以高污染高排放的煤炭和石油为主,其它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较低。全世界核电发电约占总发电的10%左右,而我国近年来核电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0.3%左右,因此,我国出口产品能源消费结构有很大的优化空间,逐步减少高污染高排放的煤炭和石油的比重,增加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并大力发展水电、核电和风电等清洁能源,能够有效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碳排放量。

4.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创新低碳产品,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由于技术创新具有正的外部性,先行的企业风险很大,如果研发失败,则成本完全由企业自己承担;如果研发成功,则其他企业就会通过模仿等溢出效应掌握新技术,企业缺乏研究开发的积极性。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对先入企业进行补偿,才能激发企业对低碳技术的研发进行投入。碳排放强度主要受能源消费构成和能源效率的影响,我国4大类主要出口产品的碳排放强度5年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幅。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构成均呈现以煤炭为主的特征,各能源的消费构成变化不大,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主要原因是能源效率的提高,因此提高低碳技术是降低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量的重要途径。

5.重点控制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碳排放量。

第6大类出口是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一旦实施低碳贸易壁垒,将对这类商品的利润和竞争力产生很大影响。此类产品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出口产品,由于我国目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会大量出口该类产品,因此提高这类产品的能源使用效率尤为重要。

6.培育机械及运输设备新的出口增长点的同时注意扩大内需。

第3篇

1.黑龙江的出口贸易总额总体呈增长态势。

黑龙江省出口贸易近年来呈现明显增长趋势,这一趋势也顺应了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黑龙江省的出口贸易额显著上升,但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黑龙江省的出口贸易产生了严重影响,导致2009年的出口量急转直下。为了应对这一变化,从2008年11月起,我国和黑龙江省实施了近两年的刺激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政策,2010和2011这两年黑龙江省的出口状况基本恢复了金融危机之前的状态。2011年中国开始由高强度的刺激政策变为温和的中性政策,2012年黑龙江省的贸易出口额出现回落。但总体来说,黑龙江省的出口贸易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

2.出口商品科技含量低。

黑龙江省近几年出口产品结构发生调整,产业结构逐渐得到优化。具体表现为提高了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份额。例如机电产品,在2002年的出口比重为17.31%,在经历了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后,其出口比重达到了30.4%。但低技术含量产品的比重仍然很大,除了少数的铁道零部件、整机等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之外,余下的大部分机电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初级加工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统计数据直到2009年才出现,说明在此之前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较小。

3.外商投资偏重高耗能出口企业。

虽然黑龙江省一直在调整并优化各出口商品的比重,但是问题依然存在。以密集型劳动力为基础的产品仍然占有最高份额,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状况依旧不容乐观。此外,其他国家逐渐将低附加值和能源密集型的行业迁移到黑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为黑龙江省改善了生产技术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推动了黑龙江省出口贸易的发展,特别是有关高新技术商品的出口,这些都有助于黑龙江省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此外,第二产业以制造业和采掘业为主导,然而这些产业会带来大量污染,消耗大量能源。同时,外商大多会将目光集中在这类产业上并加大对其投资,这对于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失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产业与贸易结构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外商投资的偏重导致黑龙江省出口产品的高碳化。

4.出口市场高度集中。

虽然黑龙江省的出口策略倾向于将产品出口到更多的国家,但实际情况表明最终出口地仍为某些常规地区,与其他地区并没有更多交涉。黑龙江省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较高。这些发达国家技术都先进,国际社会上大多数贸易规则都由他们制定,比如绿色贸易壁垒的提出,低碳经济的倡导等。这些发达国家会对出口到其地区的产品制定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而黑龙江省目前各方面发展都不完备,在经济规模上仍以粗放型为主,商品生产上依旧以“三高”产品为主。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黑龙江省应该改善出口产品结构。

二、低碳经济下黑龙江省出口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1.低碳技术水平落后。

“低碳技术”的发展是以低耗能低污染为依托,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碳减排技术,指的是针对高能耗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炭领域的高排放,以及清洁和高效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技术;第二类是无碳技术,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第三类是去碳技术,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CS)。在当前形势下,黑龙江省的低碳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不仅有差异,与全国范围内的发达地区也有非常大的差距。环保技术和绿色能源是低碳经济的技术基础,而这两项在黑龙江省的发展状况都不乐观。环保技术虽已经被很多从业人员提出,但很多公司、企业并没有给予高度的关注度。黑龙江省蕴藏着潜在的绿色能源,但是大多的厂商还是不愿放弃原有的生产模式和使用燃料的方式。因为如果放弃原有的模式,使用绿色能源,需要调整和更新各项设备机器,这种绿色能源的成本会比普通能源高出很多。第二种途径是资源循环技术,是通过构建资源循环产业链,建立生产与更新循环资源寿命之间的渠道,最终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以和谐的方式,尊重自然循环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由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生产过程之间,没有接洽的联系,或缺少相应的必要关系,因此对资源的循环利用纽带仍旧没有建立起来。第三条技术途径是废弃物的处理后排放。这一途径是利用对废弃物的处理,降低生产与生存活动对生态情况的负面。但目前仍有很多商家或企业不愿这样去做,因为无害化处理需要特定的设备和人员,不同的有害物质处理方式还有所不同。对于企业而言,这个过程会极大地增加产品的成品,最终反映在市场上的结果就是,该产品的竞争力被削弱。所以,很多商家宁愿污染环境,破坏可循环体系,也不愿迈出这正确的、科学的一步。上述因素都会成为阻碍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最终是对黑龙江省向低碳贸易转型不利,也就是制约了出口商品的结构优化。

2.出口企业不具备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黑龙江省发展低碳技术的能力欠缺,更谈不上与国内先进企业和国际企业相提并论。另外,大部分的外贸企业,缺少独特的想法,很少有企业将目光放在创新上,即便少数的企业做到了,他们也不会去申请专利来保护自己团队的创造。例如在低碳技术专利申请领域,很多外贸企业申请方向和种类很零散,某些年份根本就没有申请。即便其他的一些企业花费了足够的精力去研究,但是大多结果均以理论的形式展现出来,或仅仅停留在试验阶段,并没有真正地投入到实际应用当中,而且也难以达到国际标准。外贸企业欠缺自主创新能力会影响到低碳产品,使其系统化、技术水平和配套化水平不高。再加上节能减排措施不能够有效、及时地落实,还有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最终会体现在黑龙江省产品出口结构上,商品的竞争力也会被大大的削弱。

3.矿产能源存量下降。

黑龙江省是矿产能源大省,目前已发现的矿产达131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74种。优势矿产中,大庆油田为大型油田,其储量及开采量均居全国首位。煤矿储量居全国第12位,但煤质好。黄金储量居全国第三位,其中砂金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因此,黑龙江省的出口产品多以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为主。但随着多年来的连续开采,黑龙江的矿产资源优势已经大不如从前,若是不改变生产方式,不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还是以“三高”产品作为主要的商品出口,对于黑龙江省得生态环境会造成很大的破坏。在能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向低碳经济转型,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绝对是必要的。

4.企业普遍缺少低碳经济意识。

当前,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是各方对与保护环境没有产生共鸣。虽然国家早就出台了相关政策,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及时关注环境问题,避免出现不可挽回的现象,政府机构也在宣传、呼吁环保节能。但是大多数的居民和企业,公司,并没有对此事件显现出太多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低碳经济的意识不强烈,认识不充分,明显缺少对低碳经济的重视。另外,缺少相关专业性文件,专业的测量等生产制造技术跟不上,加之原有的生产力得不到及时更新,严重地制约了低碳经济的稳健发展。而且很多人认为低碳经济这个问题与黑龙江省关系不大,主要应由各大一线城市、经济特区来承担,有人甚至认为低碳经济是国际政治行为。显然他们没有明白低碳经济的社会地位,以及将随之而来的巨大转变。因此,由于人们和企业意识的缺失,导致低碳经济不能正常或快速发展,最终会对黑龙江省的出口产品结构优化产生阻碍作用。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促进黑龙江省出口发展的对策

黑龙江省正处于老工业振兴阶段,又蕴藏着丰富的化石燃料,这决定了未来一段时间,生产工厂和企业将不可避免地进行大量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这也说明了节能减排项目任重且道远,既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科研活动支撑,又需要大量的时间。碳排放,不仅仅对环境有巨大的伤害,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具有负面作用。为了达到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出口贸易碳排放量降低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统筹兼顾,就要在注重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真正达到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提升。

1.企业层面的对策。

(1)加速出口商品结构转型升级。

在这方面政府首先要加强监管力度,帮助企业引进环保型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限制污染严重的企业、经济附加值低的商品进行出口贸易。这个策略一方面能保证出口商品的质量和结构的合理。商品出口到别国,如果质量或其他方面没有达到出口要求的标准,那么出口商将面临被退货、或是降价处理等要求,最终对出口商会造成严重的打击和经济损失。此外,在政府做出这个决定之后,那些因未达标而不能够进行出口贸易的企业会加紧步伐,做出各种调整,以应对政府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会有更多的商品质量提高,更多的企业减少污染排放量。

(2)注重低碳技术研发,加强出口企业低碳化生产。

激励黑龙江省外贸企业发展低碳化生产。相关企业应建立高效、清洁、低碳的生产经营模式,为达到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在产品设计、原材料选用和工艺改进等方面有应该提倡低碳、环保、绿色。如果能达到国际环境标准,对于企业来说将会是非常理想的生产状态。此外,政府方面,对于出口低碳产品数量较多的公司、企业应给予更多的经济支持、技术帮助和管理建议,全方位推动企业创建低碳生产模式。

(3)推进市场多元化发展。

黑龙江省的商品出口多集中在俄罗斯、美国、欧盟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但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技术水平较为先进,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于进口商品的检验要求将更加严格,这对黑龙江省日后的出口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发展中国家作为日后商品出口的新市场,扩大黑龙江省出口市场的范围,加强与这些新市场的贸易联系并保持长期合作,以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

2.政府层面的对策。

(1)建立健全低碳经济投资融资机制。

政府应该为高技术企业,特别是环保、节能、低碳企业提供相应的优惠和支持,提倡低碳项目贷款和金融机构节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相当大的经济支持,尤其是黑龙江省省地处中国内陆而且相关技术不先进,又缺乏经验,政府的呼吁和带头作用是很必要的。另外,政府要实时监管,以便及时改善和调节低碳经济发展的融资环境,创新融资方式。

(2)优化出口退税结构。

政府应降低“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部门的出口退税率或者取消有关部门的出口退税,增加“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部门的出口退税率或者扩大其出口退税范围,如技术创新项目、新能源项目和减排项目,并不断优化出口结构。这是一个双赢的策略。一方面政府将更多的出口退税用在了有技术含量的产品身上,使出口退税政策变得更有效果、效率。另一方面企业满足了政府的要求,做到“低污染、低排放、高附加值”的要求,争取到了出口退税的机会,将来产品到了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会增强,既能够增加销量,提高黑龙江省品牌在国际上的声誉,又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最终达到改善黑龙江省出口结构的目的。

(3)引进清洁发展机制。

第4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一、对外贸易现状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首先我国从2005年到2014年的十年时间里,进口额,出口额与进出口总额都保持整体上升态势,虽然在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波及有所下降,但整体上升趋势没有改变。其次,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出口额总是大于进口额,即一直保持着贸易顺差状态,对我国经济发展是有利的。最后,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进口额,出口额与进出口总额在增长,但不难看出,在2010年后,增长速度有所减弱,2011年至2014年的进口额几乎出现持平状态。

二、存在问题

首先从种类上分析来看,虽然之前看到的关于2005至2014年间我国的进口额,出口额,进出口额总体呈上升态势,但从2013年与2014年进口出口货物类别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不同分类水平上各种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量的发展态势却不尽相同,各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呈现典型的非均衡发展态势。其次,从图中不难看出,我国目前主要依靠的是工业制成品出口,这一类别占了出口总额的绝大部分。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各国一般出口的是密集使用起丰富资源的产品,而中国是人口大国,所以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绝大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较低,不具备竞争力。

三.对策建议

一方面从国内看,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廉价,使我国尚不能摆脱世界工厂的称号。这也就意味着,在我国与日俱增的出口总额中,我国经济能从中获得到的利润是非常低的。如果还是一味的依靠扩大生产加工产品数量来增加出口额,就会导致国际市场上产品供给量过大,从而产品价格下降,依然无法获利。特别是在现今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通过机器代替人力劳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未来,人口红利将不具备优势。因而提升劳动力素质,是当务之急。随着教育的普及,劳动力素质得到提升,一方面会增加对高新科技方面人才的投入与培养,使我国拥有自主研发技术,从而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摆脱对国外发达科技设备的进口依赖;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会导致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从而摆脱廉价劳动力的外壳,实现从劳动力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另一方面从国际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开始实行战略贸易政策,即通过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下,凭借生产,出口补贴和保护国内市场等措施和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增强本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夺取他国的市场份额,从而提高本国经济效益和国民福利。这对于中国的对外贸易来说,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特别是在现今这个非关税贸易壁垒多样化的条件下,对我国的出口有严重影响。例如,欧洲由于债务危机的深化,欧盟开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将增加出口额抑制进口额看作是摆脱危机的主要手段。但我国由于对外贸易的增长,对外市场逐渐增大,成为欧盟市场的主要竞争对象。自2011年以来,欧盟多次对我国的出口产品征收反倾销与反补贴税款。截止2010年,中国已经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成为全球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因而我认为,目前最主要的是政府需要严把出口产品质量关,提升企业产品质量,使其减少与社会壁垒,动物福利壁垒,两反两保,技术性贸易壁垒等的冲突,拓展我国的国际市场,积极应对在国际中受到的投诉与调查。

第5篇

关键词:中国电影;出口贸易;对策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22日

一、中国电影出口贸易现状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国家广电总局)披露的数据,2010年中国在境外举办100次中国电影展,展映国产影片578部次,全年累计63部次影片在25个电影节上获得89个奖项,有47部国产影片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35.17亿元人民币;2011年中国共有485部次国产电影在境外44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举办75次中国电影展及专题活动,共有295部次影片参加了28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82个电影节,有55部次影片在18个电影节上获得82个奖项,有55部影片销往22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20.4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2%;2012年中国在境外40个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共举办118次中国电影展,展映国产影片614部次,有47部国产影片译制成英、法、西、阿、俄等10个语种,共向48个驻外使领馆提供526部次影片,全年共有390部次影片参加了32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77个电影节,其中有55部次影片在21个电影节上获得73个奖项,有75部影片销往8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10.63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48%。

二、中国电影出口贸易面临的困境

中国电影产业海外连连遭遇滑铁卢,这与中国全球贸易大国的身份极不相称。分析中国电影出口贸易面临的困境,以下几点不容忽视:

1、思维及文化差异。中国电影喜欢反复围着本土特别是过去发生的故事打转,喜欢强调中国民族元素。这种忽略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做法,使得国外观众在理解时遇到困难。比如,2013年公布的“新片计划”中,《蜀山》、《双旗镇刀客》、《少林寺》等经典华语片皆位列榜单,这引发了网友“旧片翻拍到底要回炉多少次”的强烈吐槽。题材的重复单一、历史元素的空洞堆砌,拖垮了海外本来畅销的古装动作片。再比如,在中国创造票房奇迹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在海外市场却遭遇滑铁卢,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式的幽默很难得到海外观众的共鸣。

2、缺乏品质独特的作品。中国电影海外市场持续低迷,其中不可否认的一个原因是,当前中国电影不能提供品质独特的作品。很多中国电影忽略了电影产业中最基本的内容讲述和呈现能力,而是过于关注技术特效、宏大场面或更琐微的细枝末节。不少学者对此直言不讳,认为中国电影特色越来越不明显,平庸乃至粗制滥造之作充斥市场。大盛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制片事业部张伟在接受《新金融观察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海外观众更渴望看到原生态的、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故事,但国产电影在这方面总是戴着枷锁,类型和题材都非常单薄,无法满足需求。”

3、海外营销不力。目前,中国电影“走出去”通常是依靠举办和参加各种国际影展,但效果并不理想。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的《银皮书:2011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年度报告》显示,1/3以上的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一点也不了解”,32.3%的英语观众“完全没有看过中国电影”,63.7%的人认为中国电影在“宣传发行”上需要改进。让很多电影人担忧的是,受调查人群中,不少人对中国电影仍停留在“功夫片”的印象,中国演员和导演除了李小龙、成龙、李安、张艺谋外,基本“没听说过”。这一调查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中国电影在面对海外市场时,宣发、营销方面的短板。

三、中国电影出口贸易的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海外观众开始对中国产生兴趣。因此,通过电影出口让海外观众看到一个全方位的当代中国,已是中国电影人的当务之急。而要做好电影出口贸易,应注重以下几点。

1、打破文化隔阂。中国电影产业要走向世界,欧美市场不可或缺。据悉,西方观众其实更喜欢看那些讲述普通中国人工作、生活、奋斗和成长故事的影片,而不只是那些纸迷金醉的富豪传奇、玄虚莫测的侠客恩仇以及触动国人伤痛的历史苦情。因此,中国电影人要在深入学习并深刻理解西方社会文化传统及普世价值精髓的基础上,用符合西方观众审美意识的文化风格来叙述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西方观众理解中国电影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

2、提高制作水平。对于中国电影海外收入不佳的原因,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童刚曾表示:“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故事的世界性表达和传播能力,与之前相比没有实质性提升,与国际电影的主流形态存在差距。”反观其他国家,如印度电影之所以能够对抗好莱坞,关键在于“以创新性来做本土化的内容”。可见,中国电影要走出去,应该从“讲好故事”开始,制作出质量过硬的作品。在目前中国电影制作水平尚不能与国际接轨的情况下,则可以考虑从其他方式和角度入手寻求突破,比如中外合拍、导演合作、剧本交流等,都是可以探讨的方式。

3、进行整合营销。据悉,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欧美制片商通常拿出30%以上资金用于营销推广,而国内片商此比例仅在5%~10%,相差悬殊。因此,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中国电影要走向国际市场,应该学习好莱坞的发行机制,采取整合性的营销手段,从单一的宣传到电影节,再到海外推广公司或发行的建立。当前,借助欧洲、美国背景的海外发行公司是华语电影打入海外市场的一条成熟路线。而通过资本输出,控股或参股关键海外市场的电影发行或制作公司,也是值得探索的有益尝试。总之,中国电影只有在拥有属于自己的全球发行体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参与到国际竞争中。

主要参考文献:

[1]苗春.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过百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1.8.

[2]白瀛.去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下降[N].深圳特区报,2012.1.10.

[3]张晓楠.2012年中国电影海外收入10.63亿元[N].中国文化报,2013.1.11.

[4]于帆.2012年电影出口不及游戏中国电影“走出去”难在哪儿[N].中国文化报,2013.3.25.

[5]李佩森.中国电影出口为何遭遇滑铁卢[N].中国文化报,2013.1.24.

第6篇

关键词:纺织品;出口;国际贸易;影响;经济学

一、成本、价格与数量方面

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以“成本、价格、数量”为基点,我国纺织品出口中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贸易形式日渐多样化,抬高产品成本现象普遍化,进而,在提高产品价格的基础上,动态控制产品进口数量。由于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出现各种贸易壁垒,比如,绿色贸易壁垒、技术贸易壁垒[1]。随之,生产技术、劳工待遇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就我国来说,纺织品企业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有效满足这方面的客观要求,为了有效打破技术壁垒,必须注重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同时,在纺织品原料来源、质量方面,部分进出口国家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大幅度增加了纺织品成本,纺织品价格也进一步提升。对于这方面来说,所采取的保障对策:关税、配额以及反倾销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纺织品的价格,防止我国在纺织品出口市场中占据低价竞争优势,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在此基础上,本文作者借助相关曲线图,以“成本、价格、数量”为基点,从经济学层面客观分析了我国纺织品出口中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在(A)图中,S、D两条线分别指进口国国内纺织品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国内均衡价格、产量分别指图中的P0、Q0。由于我国纺织品物美价廉,该国家纺织品价格也有所降低,即P1,在低价影响下,该国纺织品厂商也适当减少了供给数量,即S1,但社会大众在这方面的需求量并没有减少,还有所增加,出现供不应求现象,需求、供给二者间出现缺口,这就需要我国出口的纺织品进行填补,有效满足社会大众在纺织品方面的客观需求。同时,在进口国贸易保护对策影响下,我国纺织品成本有所提高,进口国家纺织品市场中,纺织品价格有所提升,即P2,在该价格作用下,进口国纺织品生产量有所增加,国内对纺织品需求量有所减少,纺织品供应缺口发生了变化,即D2-S2,随之,我国纺织品出口量也有所减少,这是因为该进口国纺织品生产企业也能提供相应的纺织品,出现了贸易转移,其他价格更低的供应国来补充对应的贸易转移量。在(B)中,我国纺织品供给线、需求线分别为S0线、D线,随着国外市场纺织品价格持续上升,进口国在纺织品方面的需求量明显减少,导致大部分纺织品又流入国内,导致我国纺织品出现供给过剩的现象,纺织品价格大幅度降低。对于我国纺织品生产企业来说,一旦出现供给过剩问题,必定会减少纺织品生产量,生产规模日渐缩小,纺织品成本增加,纺织品供给价格也有所增加,进而,随着纺织品出口量日渐减少,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也受到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其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不利于其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贸易条件方面

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如果采用贸易限制实对策,我国纺织品出口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不利于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会增加其出口成本。如果只有两种商品,纺织品和一种其他商品,我国出口纺织品的同时需要进口该类商品,另一国和我国进口的商品整好相反。一旦实施贸易措施,短时间内,由于贸易条件受到限制,我国纺织品出口量会大幅度减少,出口的一些纺织品又会流回我国,纺织品出现供过于求现象,纺织品市场中纺织品价格会大幅度降低,其出口价格也会低于之前,贸易条件处于恶化状态,纺织品出口收益迅速下滑。这是因为在实施贸易措施之后,从我国进口纺织品的国家将会从其他国家进口纺织品,甚至依靠自身纺织品企业生产纺织品,会进一步扩大纺织品生产量,我国向该国出口的纺织品必须转向第三方市场。站在长远的角度来说,我国纺织出口企业会受到严重影响,纺织品进口国对其需求量不断减少,我国纺织品出口部门也无法处于正常运营状态,贸易条件会进一步恶化。

三、技术创新方面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如果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长期受到贸易保护刺激以及压力,纺织品出口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极有可能被激发。就我国而言,属于最大的纺织品生产以及贸易国家,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国民消费意识不强,纺织品出口企业也不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在纺织品出口贸易方面,发达国家极易采取相关贸易措施使我国纺织品出口受到影响,比如,技术法规、卫生检疫制度[3]。在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背景下,我国纺织行业也会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纺织品生产整体效率与质量,大幅度降低纺织品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想要有效突破各贸易壁垒,必须将技术创新放在核心位置,通过不同途径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创新水平,提高纺织品整体质量,避免受到纺织品各类贸易限制影响。在残酷的纺织品贸易环境下,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也必须转变自身运营理念,加大自身技术创新力度,也就是说,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以及纺织品产业技术创新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四、结语

总而言之,站在在经济学角度来说,我国纺织品出口中会受到国际贸易环境深刻影响,体现在不同方面,成本、数量、贸易条件、贸易流向等方面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以及纺织品出口企业都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要根据纺织品贸易环境,立足基本国情,构建“安全、稳定”的出口贸易平台,纺织品出口方面要强化自身品牌战略意识,加大自身技术创新力度,采用“走出去”等战略方针。以此,避免我国纺织品出口受到各种贸易壁垒影响,确保一系列纺织品出口贸易活动顺利进行,增加纺织品出口量的基础上,减少自身成本,提高自身经济效益,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促使我国纺织品行业与国民经济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小燕.我国纺织品出口如何应对绿色贸易壁垒[J].科技资讯,2014,35:215.

[2]王丽萍.中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引力模型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2,06:56-64.

第7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出口贸易 优化策略

一、低碳经济与出口贸易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社会不断面临全球变暖形式恶化及一系列自然压力的条件下提出的,是通过采用一些高科技或者新能源开发的产品及应用去代替出传统的以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材料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2.出口贸易结构概述

出口贸易的结构转形式一种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策略,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将出口贸易不断合理化的过程,因此出口贸易的结构转型策略与这个国家的国内及国际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只有适合自己国家的结构转型策略,才是更加合理的。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国内外综合背景下提出的,而当前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确实有很多地方是不符合地毯经济发展需求的。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结构转型的目的是为了调节出口产品要求的比例,尽量降低劳动力和资源要求的比例,且增加资本与技术要求,从而将现有的高碳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转变为技术或者资本的主体经济结构,从而更大程度上改善贸易条件,实现出口贸易的低功耗及低污染。同时,我们所说的出口贸易转型也不应该仅仅限制于出口贸易数量级别的变化,而应当更加注重质量的合理化需求。

二、我国当今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1.出口产业结构问题

(1)高耗能产品比重高

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来看,产品还主要是集中在资源性的、高能耗的、高污染的产品中,这显然不符合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也严重加剧了我国国内资源的压力,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我国还仅仅是一个资源的出口大国,而人均资源却低于国际水平,如果继续以这种粗放式的方式进行出口贸易,必然会导致我国资源不堪重负,生态严重破坏,不利于国家持续发展。

(2)第三产业产品比重低

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是在GDP的整体占有率却少的可怜,甚至低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我国第三产业出口贸易还非常孱弱,且增长相对缓慢,这明显不利于我国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

2.出口贸易方式问题

我国的出口贸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一般贸易,另一种是加工贸易,这两种方式的经济总量占总出口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且从1995年开始,加工贸易开始逐渐超越一般贸易成为我国的出口主要贸易形式。这一方面能说明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加工贸易作为主要的贸易方式,这要导致我国的出口贸易大部分是高能耗、高污染,这显然与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相互矛盾。

3.出口贸易模式问题

我国的出口贸易模式以20世纪90年代为中介点,在90年代以前,我国的贸易格局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基础产业的贸易商,而在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有效提升,特别是在加工贸易中,我国开始大范围发展产业内贸易,但是贸易形式的主体还是产业间贸易。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模式开始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产业间贸易比重过大,产业结构调整之后,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低等。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出口贸易结构转型

我国出口贸易存在问题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上文提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亟待转型。通过大量的调研分析及文献整理,笔者认为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转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商品结构的转型、贸易方式的转型、贸易区域的转型、贸易模式的转型。制定响应的调整策略,改善出口贸易的整体结构,使得出口贸易更加低碳化,合理化。这不仅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策略,同时也能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1.商品结构的转型

(1)商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靠拢

当今我国的出口商品还有一大部分是以高能耗、高排量和高污染为代价生产的,比如如塑料、化工、印染、皮革、造纸、电镀、橡胶、采矿和冶金、建筑材料等行业产品,这些行业一般表现为拍放大,能耗高,环境污染高,且一般都是劳动或者资源密集型行业。这导致我国需要承担很大的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啊,且这种行业明显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因为低碳经济强调的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因此有必要将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及资源密集型行业进行必要的压缩,逐步向着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

(2)相关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应当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对部分关键性的,不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化调整,这种合理化调整可以产生积极的外部效应,从而起到良好的示范性,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从而带动我国经济贸易结构的合理化发展。为了我国出口贸易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可以积极按照市场的需求去寻找开发一批有着巨大市场潜力的、规模经济特征明显的高新产业,然后对这些高新产业进行必要的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使得这些产业成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支柱产业。

2.贸易方式的转型

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初始阶段是以加工贸易抢占市场,从而实现出口贸易的规模化,但是这和当今的低碳经济要求格格不入,因此我国的出口贸易方式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特别是加工贸易的整体比重及加工贸易的一些关联产业管理等方面。

3.贸易区域的转型

索然我国的出口贸易范围多元化特征开始呈现,但是总体上我国的出口贸易还是主要集中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出口市场几种在极少数的国家,这导致我国出口贸易市场不稳定,且容易产生市场波动,同时这也导致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低碳经济特征,对我国的部分出口产品设置低碳壁垒,从而最终影响我国的贸易出口量。以上国际形式显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稳定性,出后贸易的低碳化转型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国有必要双管齐下,对传统市场进行必要的稳定维护,同时积极开拓市场,逐步深化多元化市场战略。

4.贸易模式的转型

世界贸易格局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支独大的局面,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特别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的出口贸易也开始面临一个重大转折,因此我国在对外贸易上要积极应对产业贸易转移,从而促进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转型升级。在短时间内,由于我国的的优势还是劳动力资源丰富,所以短期内的出口贸易一般还是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这种贸易一般是产业间贸易,基本无产业内国际合作可言。但是从长远经济发展需求来看,我国应当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内贸易的整体比重,更加主动的参与国际间的贸易分工与合作,这样尅不断调整与优化出口贸易结构,从而充分发挥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先勇,王菲.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影响经济增长文献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1(03)

[2]赵冲,刘向丽,于左.FDI流入的产业结构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10(07)

[3]曹旭平,沈杰.基于指数法的我国林化产品出口市场结构演变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05)

[4]李晓晨.调整加工贸易的结构——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主要路径[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S9)

[5]谢少安,林莉.回顾与解读2006年的出口贸易[J].对外经贸实务.2007(04)

[6]李旭鹏,蒋丽华.我国出口贸易结构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5(12)

[7]陈晶.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贸易顺差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10(04)

第8篇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的环境气候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发展低碳经济的呼声日益强烈。文章分析了美欧日等国在低碳经济下y场环境的变化,提出了我国应对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出口贸易;影响;对策。

低碳经济是为应对全球环境恶化,特别是温室效应而提出的,已成为当今全球经济、社会、环境改革的潮流。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暴发,全球经济进一步向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复苏、改善经济贸易环境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的影响也逐渐凸显。

一、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总体影响。

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产品以高能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产品居多,因此我国一直是以过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维系不断增长的贸易顺差。低碳经济将带来贸易结构的变化,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将趋于下降,而低耗能、低污染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则趋于上升。一方面,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低碳经济将有助于我国推动外贸结构的转型。另一方面,在低碳经济的影响下,我国的钢铁、纺织、机电等行业作为节能减排重点,将更多地受到以低碳环保为借口的贸易壁垒的限制,贸易摩擦也将随之增多,产品出口将深受影响。此外,随着碳交易市场的日益壮大,碳交易有可能如同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其他要素一样在各国流通,由此可能替代一部分的货物贸易。而我国的出口贸易一直以货物贸易为主,无疑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起到不小的冲击。

二、低碳经济下我国主要出口市场贸易环境的变化及影响。

(一)欧盟市场的变化及影响。

2010年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中欧双边贸易总值4797.1亿美元,我国对欧盟贸易顺差1427.58亿美元。中国向欧盟出口的商品中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是低附加值的轻纺和机电产品,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目前,欧盟制定了2020年前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比例达到20%的雄心勃勃的目标。一直以来欧盟的环保意识水平很强,设置了广泛而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标志要求。欧盟也是最先意识到在国际贸易中利用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进行外贸管制的国家地区,其构建的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体系相当完备。目前欧盟国家大都展开了诸多碳标签的尝试。2007年1月英国最大的超市特易购表示在长期中要在所有上架的7万种商品上都加注碳标签。法国的超市巨头卡西诺也采用了自身的气候变化标签体系,在自有品牌的商品上同时标注环境友好和CO2排放量两个商标。碳标签的试用,在欧盟市场上受到了一致的肯定和关注,并将进一步对进口产品的碳足迹统一测度和推广碳标签。

在欧盟的众多低碳政策当中,国家强制加注碳标签的要求对我国的出口将会产生较大影响,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其他与低碳经济相关联的技术贸易壁垒也趋于增多。而我国由于国内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产品的加工与生产方法落后都可能会导致更高的温室气体排放,往往具有较高的碳足迹,在出口市场上不具有竞争优势,很容易被赶出欧盟市场;而且环保型的生产方法和技术需要较高的投入,这对于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说难以在短期内改变我国的贸易出口结构。另一方面,我国的出口到欧盟国家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想获得碳足迹的认定和碳标签的加注,出口企业需负担一定的时间成本和昂贵的申请价格,这是我国众多出口企业难以负担的。

(二)美国市场的变化及影响。

美国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2010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3853.41亿美元,我国对美贸易顺差1812.66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以机电产品为主体,纺织鞋帽制品、钢铁制品、家具等产品为辅。

美国虽然于2001年退出了《京都议定书》,但一直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自奥巴马上台来实施总额约7872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政策,其中约580亿美元投入环境和能源领域。决定建立全国统一电网,以超导电网和智能电网为主,可接入风能、太阳能等在内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同时美国还大力促进节能汽车、绿色建筑等的开发。

2009年3月31日,《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中规定美国2020年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到2050年减少83%。该法案还特别提出了出口低碳技术的内容。

随着2010年5月24日中美经济对话的举行,中美可再生能源伙伴关系也正式启动。美国鼓励低碳技术的出口的政策,给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光伏发电的出口都带来了巨大机遇。例如,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混合动力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前景越来越被看好,使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仅在劳动力成本上拥有后发优势,而且也能够在节能环保技术上拥有占先优势。通过我国的自主开发和与美国在新技术上的合作,我国的新能源设备领域有望出现在世界最高竞技场。但是,2009年6月美国的《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从2020年起美国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碳关税是指对进口排放密集型的产品,如煤、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碳关税政策无疑是给我国的产品出口带上了“紧箍咒”,其实施将严重损害我国出口贸易的利益。作为贸易大国,目前我国出口美国的产品不仅量大,而且集中于高耗能、高碳密集型产品上,如纺织品、金属制品和机电类产品。据估算,出口方面,如果美国对从我国进口的产品征收30美元/吨碳的关税,将会使得我国对美国出口下降近1.7%,当关税上升为60美元/吨碳时,下降幅度增加为2.6%以上;进口方面,若征收30美元/吨碳的关税,将会使得我国对美国进口下降1.57%,当关税上升为60美元/吨碳时,下降幅度增加为2.

59%。碳关税的征收必将加大出口产品的成本,减少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销量和份额。

(三)日本市场的变化及影响。

日本作为我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2010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2977.68亿美元,我国对日本贸易逆差556.5亿美元。我国集中向日本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技术密集型产品,从产品类别看主要包括机电产品、贱金属制品和化学工业产品。

日本是资源稀缺国家,历来重视节能减排,致力于打造低碳社会。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低碳社会是日本发展的目标”,即著名的“福田蓝图”,它包括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其中提出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量比目前减少60%至80%。2009年7月7日日本提出的《推进低碳经济社会建设基本法案》规定政府将努力推行绿色税制并减少煤炭火力发电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目标在2020年前使可再生能源量达到最终能源消费量的20%。其实早在2006年5月29日,在日本经济产业省编制的《新国家能源战略》中,日本就提出全面推动各项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其中提出推进亚洲能源与环境合作战略,主张对中国、印度等能源需求急剧增长的亚洲国家开展节能、煤炭有效利用,生产安全、核能等能源环保领域的战略合作。

中国和日本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消费大国,日本的能源资源极度匮乏,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几乎全部依靠进口。随着日本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的利用,我国出口日本的煤炭、焦炭等能源也必将减少。

劳动密集型产品、高能耗产品也可能遭受贸易壁垒。但是在吸引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服务外包、节能环保领域都将出现相对可观的前景。在“十一五”期间的我国的环保投资达1.4万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我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8800亿元人民币,我国节能环保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而日本在污水处理、环保住宅、环保汽车、可再生能源等方面拥有世界领先技术,必将为两国企业的合作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可再生能源的合作也可以使两国避免恶性竞争,加强两国在海外市场上的合作,共同在海外寻找能源供给区,确保能源供给多元化。

三、我国出口贸易应对低碳经济的策略。

(一)调整贸易政策,顺应低碳浪潮。

低碳经济下,国际贸易规则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框架下也会有所调整。我国政府应适时调整贸易政策,这是符合我国现实和长远利益的,有助于我国实现建立“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的目标。政府应综合考虑贸易活动中环境影响、气候成本内部化等问题,充分把握各国制定的低碳经济政策,适当限制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及时修改我国现有的一些不合时宜的外贸政策法规、环保政策法规,使之符合绿色贸易发展的趋势,充分体现我国应履行的国际环保公约的义务;在贸易和投资制度方面,政府应建立低碳型的贸易和投资制度来避免污染外包和碳泄露,要提高外商投资的准入门槛,鼓励外商投资在生产中引进和使用清洁技术。我们还应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大力研究开发高效节能环保设备,推广和应用重大节能减排技术。

(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出口产品市场。

一方面,政府应该继续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严控高耗能、高污染的加工贸易项目,转变外资增长途径,推动出口结构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升级。另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利用新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在全球的兴起的机遇,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显著地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能源利用率,有效降低能源消耗,规避低碳壁垒。一时无法实现低碳经营的企业,则应及时调整产品出口市场。2010年以来,我国与新兴市场的双边经贸合作不断加深,国内企业开拓新兴市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市场多元化取得明显成效。我们应继续保持这一良好势头,进一步减少对美国、欧盟这些低碳壁垒不断攀高的进口市场的依存度。

(三)企业应制定低碳经营的战略、战术。

企业作为贸易的具体实行者,首先应从意识上转变观念,树立良好的绿色环保意识,尤其要增加企业社会责任感。其次,要利用政府对企业“走出去”政策的支持,加快对外投资和国际合作方式创新,合理实施国际化战略,如可加强资源导向型对外投资建厂,缓解我国节能减排的压力。

此外,企业还应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既要将创新工作向生产链的各个环节延伸,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赢利空间和整体竞争力,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还要在国际合作中发展创新机制,要有效吸纳、利用、整合国际创新资源,增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能力。

(四)积极建设碳交易市场,加强国际低碳合作。

针对我国在碳交易市场上发展还不成熟的现状,政府要加强碳交易知识普及和相应培训,要大力培育碳交易市场,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我国碳交易市场与国际接轨,可在国内对出口企业开展碳排放许可证交易工作的试点。虽然中国是最大的减排市场提供者,但碳交易定价权并不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我国的企业仍旧处于适应之中。因此,企业必须充分了解、熟悉掌握碳排放协议、减排量价格、付款范围和条件、核实成本和收益成本、适用的法律等,争取碳交易的定价权,提升与国外碳排放买家的谈判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竞争,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

(五)合理合法对贸易保护进行反击。

在金融危机的诱发下,各国借环境保护之名,欲对进口国产品征收的碳关税,实质是在推行贸易保护。对此,我们既可以运用法律手段合理解决贸易争端,也可以积极倡导通过加强合作和磋商来解决国际贸易中的问题。我们应当坚持《京都议定书》中“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之原则,坚决反对美国大肆违反WTO原则施行贸易保护。同时,政府应积极的参与国际间双边和多边合作,一方面寻找共赢点,发展和谐贸易,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我国在各种经济合作组织中的作用,依托我国的经济实力,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吕维霞李茹屠新泉。新形势下政府气候变化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4)。

第9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出口贸易;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5.1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5-29-03

一、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英国著名环境专家鲁宾斯德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高能效、低耗能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倪晓宁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目的是保护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中化石能源大量使用,向空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超标,温室效应显著,全球气候变暖,已被确认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常规能源的利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实现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单一行动,而是全球和全人类的重大行动。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低碳问题,相继召开多次国际会议商讨全球气候问题。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新趋势。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是欧美、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十二五”期间,我国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指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十分沉重的责任。一方面,它标志着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另一方面,它标志着从政府到民间组织、从企业到个人都必须成为这一场革命的当事人、参与者、奉献者和受益者。

二、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

(一)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和出口量的影响

我国将逐步丧失传统商品的竞争优势,出口量减少。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商品,像化石能源、机电产品等出口量将会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低能效、低耗能和低污染的新能源出口量将会上升。现阶段,我国对外出口产业逐步实现了由轻纺到机电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变,出口产品主要包括轻纺产品、机械运输设备、化学品、橡胶制品、冶金产品等,尤其是机械运输设备的出口额自2000年以来增长迅速。这些产品中多属于高能耗、低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利用率不高、碳排放量大、复合型污染、结构性污染比较突出是其突出特点。这些特点无疑与低碳经济所要求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背道而驰,出口量势必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对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低碳规则的实施必然涉及到出口产品从生产到运输的各个环节。低碳经济要求各环节都要运用生态、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因此,生产商为了达到相应的技术标准,不得不增加各方面的费用投入,包括检测、检验、认证、评估等,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与此同时,对低碳包装与绿色生态包装、标签等方面的支出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这必然会削弱产品的价格优势,大大增加出口成本,削弱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对出口市场准入的影响

据海关统计,2011年我国出口总额18986亿美元,我国在全球十大贸易伙伴前四名依次为欧盟、美国、东盟和日本,针对这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总额所占比重达到78.4%。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水平比较高,在低碳经济方面拥有绝对优势和强大话语权,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等手段推行高难度、苛刻的低碳规则,会对我国的出口市场准入产生深远影响,在短期内我国出口利益必然会受到损害,增加了我国出口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

(四)低碳贸易壁垒将成为我国出口新的障碍

低碳贸易壁垒主要包括碳关税、碳足迹、碳排查和碳标签等低碳经济衍生品,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新壁垒。

1、碳关税的影响。所谓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美国以环境保护的名义推行“碳关税”,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若征收30美元/吨碳关税,中国对美国将会出口下降近1.7%,当碳关税上升为60美元/吨时,下降幅度增加为2.6%以上。虽然现在的碳减排制度还不足以支持碳关税的全面征收,但碳关税已在小范围有限商品品种上进行实践。如果美国、日本、欧洲等西方国家全面征收碳关税,将严重冲击我国的机电、石油、化学等各个高能耗产业的出口。

2、碳足迹、碳排查、碳标签的影响。碳足迹指的是国际贸易品的生产和运输两个环节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对碳足迹进行计算的过程就是碳排查。所谓碳标签是指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只有经历了碳排查才会生成碳标签。出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一般都统计在出口国名下,与消费这些产品的进口国无关。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尚未推出碳标签。我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连续11年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超过20%,碳标签制度势在必行。不论是碳足迹、碳排查还是碳标签,都会在短期内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从而影响我国的出口份额以及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三、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正面影响

(一)推动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升级,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近些年来,我国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有上升的趋势,但并不明显。我国出口产品仍以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西方发达国家推行低碳规则,以外力推动我国出口产业结构迅速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政策和资金向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倾斜,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和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提高国民环保意识

低碳规则强制性的要求各类企业增强低碳、环保意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低碳、节能生产方式,逐步向“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有利于促进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只有绿色产品才具有强大竞争力,从而使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三)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提高质量认证标准

我国一直鼓励自主创新,但是因为自主创新风险大、投入高,大多数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并不高。面对国际高标准,唯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成功应对低碳经济规则,不至于被市场所淘汰。

(四)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一方面,碳关税的征收对象是高能耗产品,服务业不在其征收对象之内。低碳产品的出口势必会产生维修、检测、保养等一系列附加服务或追加服务,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由于《京都议定书》通过制度规定了二氧化碳等六种气体的排放权,使得碳排放权成为了私有产品和资产,催生了碳金融服务、碳交易市场等衍生品,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四、我国采取的对策

(一)加快对外贸易结构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动力支持。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在低碳经济形势下,传统的机电、化学、纺织等产业已逐渐失去比较优势,取而代之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加快对外贸易结构转型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巩固已取得的成绩和成果,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二)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我国应该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有效地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改进和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限制并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鼓励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三低”产业发展。与此同时,还应加大力度开发新能源,减少含碳能源的开采和开发,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替代能源,降低出口贸易成本,以应对低碳经济条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三)积极参加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充分利用国际准则保证自身利益

我国是WTO成员国,也是国际气候谈判的主要参与国家之一。我国连续多年实现贸易顺差,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将对我国采取更为隐蔽的贸易保护行为。我国要在世界范围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尤其是低碳规则的制定,为自己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减轻在碳排放方面的压力,并帮助广大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WTO准则和《京都议定书》相关协议来保护自己。

(四) 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综合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各方面政策,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企业自身要加快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不断拓展新思路、发展新技术,开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转变观念,生产低碳产品,开展绿色营销,制定绿色价格、搜集低碳信息。

(五)建立低碳经济贸易壁垒预警机制,为企业提供相关信息

在低碳经济基础派生的各类贸易壁垒品种繁多,灵活多变。我国应该尽快由政府有关部门建立贸易伙伴低碳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加强对国外低碳经济规则的研究,及时搜集、整理、跟踪贸易伙伴和潜在贸易伙伴的低碳贸易壁垒措施,分析其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并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各类出口企业,以便出口企业采取措施应对低碳贸易壁垒,扩大产品的对外出口。

低碳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在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消极影响的同时,也给我国出口贸易提供了新的契机,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机遇,实现出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定能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开创新的贸易纪录,实现生态环境和国际贸易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彭永华、刘昕.低碳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实质影响与应对思考[J].行政与法,2010,(04).

[2] 贺永华.低碳规则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J].经济理论与实践,2011,(08).

[3] 唐卫东.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挑战[J].物流经济,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