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5:38:55
导语:在社会调查研究概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统计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3-2971-02
Statistics Teaching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Specialty
XIN Ming, SUN Jie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Abstract: For the problems occurred during the statistics teaching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specialty, the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specialty and statistics teaching, discusses simultaneously the teaching methods, the cohesion with related courses and practice link, an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specialty; statistics; teaching research
1概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我校的信管专业隶属于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自2001年学院开始本专业学生招生以来,统计学一直被定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作者一直承担本课程的主讲教学工作,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实践及学生反馈,发现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试用下述方法解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统计学与信管专业的关系
在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依据这样的一个培养目标,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组织与分析、传播与开发利用的能力。而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解释与预测的科学[1]。信管专业学生要具备信息获取、组织、分析的能力就必须学习统计学的知识。在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中,作者认为,统计学的基础知识是构造学生管理知识的基础,统计学中大量统计分析方法也是学生在系统分析中的进行业务建模的基础,因此,统计学在信管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作为一门专业的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已经很清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归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2-3]:
首先,教学方法落后。传统的“在黑板上种庄稼”,费时费力,教学效果不好。对于一些需要大量数据和计算较为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讲解难度较大,而且无法连贯下来。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平铺直叙,较少结合案例,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从而丧失学习动力,影响教学效果。
其次,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很多院校的统计学教学缺少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虽通过课堂学习掌握了一些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但是只会手工运算,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模型,就只能眼高手低,一筹莫展。问题的关键在于缺少实践,不能利用一些成熟的统计分析软件求解问题。
最后、与相关专业课脱节。很多学校的信管专业课程体系都是在传统的经管类课程基础上,拼合一些信息技术类课程。课程之间的简单堆砌,缺乏配合,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对策与建议
认真反思统计学教学中的上述问题,作者提出了以下对策与建议。
4.1改进教学方法[4-5]
(1)加强案例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在基本原理和统计方法讲完后增加大量案例,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案例中的问题。这样一来就迫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它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与加深。
(2)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改单向接受式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教师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师生互动、同学互动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结合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可以从展示大量原始数据开始,利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处理同一组资料,并可以方便快捷的生成一些统计图形图表。这样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对方法的应用。另外课堂上还可以通过演示统计分析软件使用,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从以前的概念、公式、方法的死记硬背转换成对方法的理解和对方法应用范围、应用效果的理解。
4.2加强实践环节
统计学作为认识和探索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关系的重要方法和工具,因此结合信管专业本身特点,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强调方法的应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实现。
(1)开设实验教学,利用现有的比较成熟的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SAS、EXCEL、Stata、S- PULS、MiniTab、Egret、NCSS for Windows等让学生亲自来处理各类经济、管理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一步步演示图表的做法和计算的过程,避免了枯燥的学习,既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又使学生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培养了以定量分析为主的统计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2)联系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开展统计学分析方法的计算机编程实现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加强学生计算机编程的能力,对提高信管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大有裨益。比如统计学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一般在一年级已经完成教学工作,完全可以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候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后续数据库知识与程序设计知识去实现这个算法。
(3)结合社会热点,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统计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去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尝试让学生在学校、社会开展一些统计调查,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对毕业生考研情况调研活动,对本专业学生毕业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等。做这些调查研究不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也让学生对自己以后的考研与工作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4.3重视统计学与相关专业课的衔接
一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任何一个课程都不孤立存在的,以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为设立依据,课程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统计学课程也不例外。
(1)统计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6]。在统计学讲授比如说统计的特点、统计指标等知识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还可以利用统计的比如反映社会物质、科技进步的丰富数据焕发起学生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创业精神;最后还可以结合相关的例子讲解数据的真实性直接导致了分析结论的可信度,进而影响决策的正确性从而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教育等。
(2)统计学课程与本专业的经管类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比如统计学知识应用到市场营销课程中去,利用对营销数据的统计分析对营销群体进行目标定位及策略定价,再比如与电子商务课程相结合,把统计学的知识应用到电子商务网站开发建设中,使得开发出来的网站能够提供比手工操作更多更快的商业信息。由此可以看出信管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把统计学课程与经济类、管理类的课程相结合,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3)统计学课程与其他计算机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统计学要与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使用之外。还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程序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比如在数据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实际业务中的数据库,利用统计学理论知识让学生对数据库进行查询及编写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数据存储过程等。
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引入大量案例,使学生知道学有所用,讲解时尽量通俗易懂,注重引导,加强互动,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在实践上通过增加实验掌握统计软件使用和自己动手编程,及大量社会调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最后课程讲授中还要注意相关课程的衔接,使得所学内容能承上启下,不在感觉是一盘散沙。
参考文献:
[1]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徐军辉.社会统计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统计教育,2007(1).
[3]易红兵.对我国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探讨[J].各抒己见,2008(1).
[4]王吉春.关于经管类专业开展统计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8 (3).
关键词:市场营销;微观市场营销
一、市场营销学及其宏观与微观研究关系概述
市场营销学属于经营管理学科领域,它研究的基础是生产目的论和价值实现论。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消费需求引导生产行为,决定着生产的方向和规模,促进了生产和交换发展。作为生产制造企业,我们必须面向市场、面向客户,以客户的需求、需要为导向、为中心,为顾客提供增值、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实现企业价值创造过程,只有这样,公司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
营销有宏观、微观之分。宏观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总体交换层面;而微观则是个体交换层面,主要是企业组织或个人。微观市场营销指企业为实现既定目标开展的以下工作:预测客户和委托人的需要,引导满足需要的货物和劳务从公司流转到顾客或委托人。主要流程是:营销员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消费者需求,公司以此为依据组织新产品研制、开发能够满足客户这种需要的产品;之后,进一步分析消费者行为,制定市场销售计划,采取适当的产品价格、分销与促销策略。(见下图)
图 微观市场营销的主要活动
二、微观市场营销的定价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在企业中的实践途径
在企业营销运作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微观层面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定价策略、分销策略和促销策略的运用,以此提升现代企业营销工作实效,促进企业经营业绩持续提升。
1.定价策略的应用路径
产品价格关系着市场和客户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影响着市场需求和公司利润水平,涉及到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等各方利益。产品的最高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不是由公司自身的成本、费用直接决定的,这就是市场决定价格。在定价策略方面,作为传统工业性加工企业,为了鼓励顾客及早付清货款,可采取现金折扣。例如,公司的铜管、棒型材等涉铜产品一般占用的资金较大,货款回收周期较长,为了及时催缴应收账款,我们可运用让渡客户价值策略,客户按规定可60天付清货款的,我们为了加速资金回笼,规定如果客户提前1个月付清货款,可给予5‰的销售折让。对于结晶器成品管,采取价格折让,即钢厂把使用过的成品管折价返给我公司,补上与新管的差价款,我公司为钢厂再提供新管,这种方式延伸了服务功能,倍受钢厂欢迎。机械加工制造类企业一般采取成本加成定价法,即按照单位成本加上一定比例的加成,确定产品销售价格。公式:p=c(1+r),p是单位产品售价,c是单位产品成本,r是成本加成率。有的企业还直接应用“原材料+加工费”这种方式也广被机械加工业内所采用。
2.分销策略的应用路径
分销渠道指产品或服务在从公司向客户转移过程中,取得所有权或帮助所有权转移的所有企业和个人,包括中间商、商、生产者和最终用户,但不包括供应商和辅助商。认真分析并进行产品渠道设计工作后,我们认为,对于公司非标准化设备,因不容易找到中间商,通常由营销员直接销售比较合适;电梯、机床、电液锤、成套设备、塑窗、玻璃钢门窗等需要安装、维修的产品应由制造企业自己负责销售和保养;复合射孔器、民用炸药、工业电雷管、塑料导爆管、导爆管雷管、人工影响天气产品、结晶器等产品应由公司专职营销员进行销售,不通过中间商进行销售;卫生洁具水龙头、浴房等产品,在国内区域、欧美国际市场区域建立销售分公司,并与经销商、品牌商、批发商、超级市场、购物中心等合作,建立分销渠道。要同步完善渠道管理、考核、评估、改进和激励办法,发挥出渠道的应有作用和积极性;要在定期考核评估基础上,及时兑现奖励;对工作成效欠佳的中间商限期整改,否则,取消其中间商资格。
3.促销策略的应用路径
促销策略是四大营销策略之一。促销是促进产品销售的简称,是我们公司通过人员、非人员等方式,与客户沟通信息,引发、刺激客户消费的欲望,让他们产生购买行为的活动。正确制定并合理应用促销策略是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产销条件、获取较好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实际工作之中,我公司应该主要采用人员推销策略、广告策略和公共关系等项策略。通过公司营销员上门推销及参加订货会、交易会、展览会等会议推销方式,充分展示民爆器材、民用铜材、卫生洁具、高速列车缓冲器油缸、重型汽车半轴套管、农场土地资源等。在广告策略上,利用公司内部、外部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主页等媒体,大力宣传、推介企业产品,制作产品宣传样本,更新营销网站主页信息,树立企业产品的品牌形象。在公共关系策略上,公司采取加入铜材、气瓶、汽车零部件等有关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沿技术产品需求动态信息。通过举办报告会,制定社会调查问卷、座谈会、谈判、专访、慰问、电话、信函等形式,深化公司对外交往的层次。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参加国家重大社会活动,比如为汶川抗震救灾捐款、参加全国安全文化竞赛、金秋助学、企业定点扶贫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塑造企业良好社会形象和产品品牌,提高企业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结束语
定价策略、分销策略和促销策略是构成现代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探求更为有效的实践路径,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促进企业营销绩效的提升,助推公司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摘 要:该文以高校创业教育作为研究课题,探讨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质量评价问题。首先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情况对其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介绍了创业教育的内含,分析了高校创业的管理教育模式,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以及创业环境的评价指标。希望能够通过该文初步论述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更为广泛的交流,从而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与创业教育管理实践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 创业教育 管理模式 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c)-0179-02
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这些词汇在社会上非常流行,随着我国政府提倡并支持创新就业的政策,全民涌向了创业的新浪潮。在目前情况下,通过诸多企业在大学校园进行创业项目的纷纷失败,却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自行创业的潮流。一方面有赖于校方的支持;另一方面,来自于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加,最重要的就是大学生想成就一番事业,有较高的职业诉求比如想成为CEO、职业经理人等;从本质上来讲,对利益或金钱的追求已经成为了最根本的推动力。以下就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展开说明。
1 高校创业的管理教育模式探索
1976年,美国柏森商学院提出创业教育理念并辅助实践;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提出创业教育,之后我国对其进行了研究、分析、引入、实践应用。比如,引入两年后,我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就大获成功,后来高校试点、普及推广,目前的高校创业项目多如牛毛,国家也设立了相关的基金给予支持,极大地推动了大学生创业的新。
1.1 创业教育
创业回报率高、风险也大,主要由个人或团体形式开展具体活动。一般情况下,创业指创立事业,其目的在于开发新职业、创造就业岗等。创业教育的概念比较混乱,也非常多,但其内涵集中在“创造、开端、发明、发现、重组或合理化、冒险、独立”等词汇方面。具体来看,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是利用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理论或原理,进行实践推进,是一种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实践落实,是一种从知识到产品的转化过程。通常要求创业主体能够具备勇敢、智慧、自由意识强、思想前卫等品质或特点。最底层的动力源来自于“渴望成名的欲求、开辟新路的雄心”,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即要求创业者“要有梦”。
1.2 高校创业的管理教育模式探索
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多求诸美国,归纳起来有3种类型:第一种是聚焦模式;第二种是磁石模式;第三种是辐射模式。具w如下。
聚焦模式属于早期模式,在创业管理教育中注重知识为纲,即精选课程,强调系统性、专业化。管理中包括资金、师资力量投入,成立管理部门实现管理等,主要是使整体创业教育管理工作常态化、细致化,形成可操作性强的系统。在此,极大地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其结果是为更多的创业者提供创业条件。
磁石模式专业化程度较高,重点迁移到培养新生代方面,即通过一些专业化的训练来激发创业者、创造创业者。这方面不仅仅限于高校,而包括社会中有才华的年青人,使其得到优厚的条件,以发挥出自身的才能,为整个社会贡献力量。
辐射模式在现代化的新一轮创业中初具模型,它包括高校学生、非高校学生,理论上是如此,但在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中,未包括后者,而且存在一些教条化的限制性因素,社会创业属于社会创业、大学生创业属于大学生创业,两者截然分开。这种创业教育管理模式突破了一校格局,实现了多所高校间的联合等。
归纳起来讲,我国的高校创业管理教育模式比较混乱,属于多种模式并存,而且,缺少更为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至少大部分学校即是如此。所以,应该提高开放程度、向专业化、细致化的阶段深入。
2 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
2.1 创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首先,我国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培训,大多以企业入驻或者校企联合为主;其次,有了较为全面的创业教育评估理念,但在实践中缺少对整个过程的追踪、监督、评估。从结果看,大多企业在高校所推动的大学生创业濒临死亡,通过原因分析,不难发现,这与我国教育本身有着巨大的关联,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的教育中缺少实验精神,多数学校只停留于理念,而实践是创业的基础,所以,这是基础方面比较差。还有教育中所学内容大多存在过时现象,若是新课程则多理论、少实践。
二是高校学生大多来自家境并不富裕的农村,因为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大多选择留洋,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又想补贴家用、获得生活费,所以,经济条件差的很多学生都通过摆地摊、开网店、做兼职、打网游、在校做等方式获得,对此类实践活动,算不算创业到目前为止还未进行过真正的讨论,但严格来讲,只能算是社会实践与勤工俭学之类。
一方面,要理解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相关情况,要对我国目前的高校创业现状进行一些了解,并且从此类失败经验中认识到创业维艰、创业不合乎规范、对创业理解存在诸多偏颇的现象;另一方面,要正视高校学生创业的真实起因是来自于社会的就业压力和大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2.2 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
首先,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主要依赖于校方的评价体系。比如:课程、创业环境间的关系,课程类别如创业者素质、企业化经营管理、创业环境、产业化等。在素质方面,包括资源搜索、信息收集、创意激发、敏锐判断力、领导能力、分析能力与应变能力等;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则包括商机、评估、公司管理与战略部署、产业化运营以及对现代金融市场环境下行压力下的资本流向判断,市场风险预估等;在法律层面注重知识产权、企业法等;在创业环境方面,有环境保护、市场机制下的各种运营方式。产品类型的划定、路径的选择、客户需求在市场反馈的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等。
其次,在教学方法层面,以学生为主体。励志与刺激的方法如邀请成功人士到学校演讲、邀请专家进行讲座、组织模式训练、强化竞争意识、指导社会调查研究等。
最后,对教师资源的转化,比如:教师背景、科研能力、整体素质、论文数量、水准,转化率等,通过多方面的资源转化,不断地提升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水平。
3 创业环境的评价指标探究
创业环境的评价指标方面,主要分为硬件指标与软件指标两大方面,以下就分别进行说明。
3.1 硬件指标
在创业环境方面,硬件评价指标包括创业指导中心、机构,创业资金、创业比率、创业基地、参与创业的学生等。
首先,是数量方面的评价标,比如:指导中心的数量、创业基地的数量、参与学生的数量,这方面不仅是表面上的数量,而是指有其内容的真正数量,要求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其中,评价机制的设计,应该是从每个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每一个项目必需的类别的指标评估,要求一一对应。数据必须精准,对于中途参与、退出等均应该有所记录,并注明其中的缘由。
其次,评价中需要引入新型的过程评价,克服单一的唯结果论,成功或失败一锤定往往会造成对诸多可能实现的项目流产,所以,为了公正、公平之计,需要注重对整个创业过程的全面评估,分析其中需要突破的难点,并给予指导。在我国的高校业评价中,可以引入现代电视媒体中的商业团体进行创业项目评估的模式,从创业项目的设立、产品设计、功能、作用、价值、效益评估等多个方向开展具体的指标评价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机会留给创业者,减少过多的干预,而直奔主题,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数量方面的增长,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结果方面的最大成就,而营造创业的种种有利条件才是关键所在。
3.2 软件指标
在软件指标方面,具体有创业社团、研讨会、创业大赛、校方态度、校企合作项目、校方的科研机构等。
首先,一般的评价指标来自于数量,再深入一点的评价指标是关注这些大赛、研讨会的成果,并通过对这些赛事、研讨过程中所出现的意见、建议、成果等进行进一步理解,将其应用于实际的创业过程。
其次,现阶段的学校比较支持这些项目,支持的理由在于推动学生就业,拉升学校知名度,引入企业投资,最终使学校从中获得名誉、利益,这是现实的具体情况,而且,学校为了从这些项目中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社会资金、学生费用,有专门化的创业培训基地或者以专业化学院的方式开展此类项目。因此,在数量上看,支持态度方面分析,均不会有大的问题,重点是应该放在专业化程度、项目落实的资金投入两大方面。
4 结语
总之,在高校中进行学习的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即把知识学好,进一步为未来的就业打好基础。目前的创业市场中胎死腹中的命中率高达90%以上,在现阶段的创业我国多停留于企业管理的组织层面,而技术方面的创新、创造、创业事项,比较稀缺,虽然通过大学生能够刺激这方面的力量,但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长计议,而且大多创业的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也非常浅v。所以,在这种环境下,需要提高管理水平,严格强化管理方式,透过质量评价、环境评价对一些不成熟、缺少亮点、甚至瞎胡闹的创业项目进行客观、理性的处理,并逐步缩小范围,集中到对一些细微的技术创新之上,提前预防过分透支教育造成未来社会人力资源的贫瘠。
参考文献
[1] 马志强,李钊,王剑程,等.基于大学生创业的高校创业服务价值模型构建及实证检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3):169-174.
[2] 孙凤娥,苏宁,江永宏,等.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组织结构及运行模式[J].现代教育管理,2016(6):64-68.
[3] 段炼.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创业扶持体系探析――以院校一体化创业扶持体系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2):24-26.
[4] 余文博.高校阶段创业选择中的风险控制与补偿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0):77-79.
[5] 李新仓,杨晓非.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6(9):138-139.
[6] 商应美.香港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对内地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4(5):86-90.
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对当地的优秀音乐遗产理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应负的保护责任。我们以“本体研究、活体展示和群体传承并举”为总体构想,多方位地介入保护工程。对海州五大宫调音乐本体的研究是我们的主攻方向。经过反复酝酿,形成了“循本求原,入境寻流,类比识特,审叶知秋”的研究思路,选择与任务相应的研究策略。
循本求原――把探索海州五大宫调的
音乐特点和审美价值作为主攻方向
循本求原,就是把对海州五大宫调的音乐特点和审美价值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一切推论要从音乐本体内部找根据。
循本求原的“循本”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发挥音乐专业的优长,把研究海州五大宫调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音乐本体――乐曲的研究,这也是目前研究中最缺乏、最需要深入探讨的研究内容。
海州五大宫调是以“软叠鹂南波”五支民间艺术歌曲为代表的、流传在海州地区的明清江淮牌子曲的只曲和套曲的集群(系统)。目前在社会调查、发掘整理方面已经卓有成效。但对音乐本体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个例归纳和套用现成的感性认识阶段,我们音乐专业应该下大功夫深入到音乐本体中,进一步认识海州五大宫调的曲调与表演特点及其音乐审美的价值。
“本”的第二重含义――“曲本”。上世纪80年代用简谱记录的“谱本”还不是“一曲多用”的曲牌体曲调的“原本”。我们能见到的、能阅读的这些曲调是演唱者个性化二度创作的书面记录。本体研究主要采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透过这些个例的学习剖析,认识它们的美质,并力图追寻它们共同的特征与规律。
伍国栋教授在《中国民间音乐》中指出:“民间音乐口传心授、心领神会的传承方式,必然使民间音乐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出现变异。民间音乐的变异,实则是一系列的创新。”在民间音乐传承过程中,对原先存见的音乐进行变革创新,使之发展成为许多适应新生活、新环境的新品种或新曲目。其形态依据,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某一特定的“母曲”或“无形母曲”。寻找和发现伍先生所说的“母曲”,恢复依母曲而即兴创造的“流动活力”,在本体研究中非常重要。一味依谱,还不足以让古调复“活”。不了解“特定母曲”,就难以弄清楚“曲本”的原汁原味及其与“二度创造”之间的关系,就缺少可靠的继续创新的基础。因此,“循本求原”成为我们开展五大宫调音乐本体研究的首要策略。
“寻找母曲”的具体办法,就是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论原则,把现有的乐谱一个个都做音乐性的分析,以同一曲牌的不同记录进行对照,提取它们的共同“基因”,找出其中的骨干音调或称基本音调,再和姐妹曲种相对照,并参用已有的专家研究成果,以尽量接近“特定母曲”。这种文本研究,也不能停留在本本上,“死曲要活唱”,要同实验研究的“试唱”结合起来,就如古琴的“打谱”,不过我们是倒过来做,是依据声音的记录和具象来揣摩它的曲调“母体”和变异功能。
入境寻流――把海州五大宫调置于地区
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研究
入境寻流,就是把海州五大宫调置于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研究,着重弄清楚海州五大宫调的发生、发展和淮盐文化的关系。
伍国栋教授认为“民间音乐生态形貌的地域性特征,是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和接受地理环境因素出现的文化事实双重影响和制约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相应地从地理环境影响文化的各种因素出发,从接受地理环境影响出现的其他文化事实出发,取这两个角度来看它本身所具有的不同模式。”
海州五大宫调发掘整理的主持者朱秋华先生说:“海州宫调牌子曲的形成,与当地经济的兴衰,特别是盐业生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海州的板浦镇,不仅是历史上的重要商埠,也是牌子曲流入的一个重要门户。运盐河所到之处,小曲随之流传,这些小曲在海州扎下根来,并不断吸取地方语言的特点和民歌中的丰富营养,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海州宫调牌子曲。”
这一论断十分精当。用文献法可以找到许多印证。姜昆、戴洪森主编的《中国曲艺概论》:“长江下游的牌子曲在明清之际甚为流行。这里是牌子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至今江苏各地仍流传着用北方语系中的各种江淮方言演唱的牌子曲类曲种。
《概论》论及江淮牌子曲和两淮盐业的关系指出“特别是盐运商贾、文化交流甚为频繁。便常常将这一带的曲艺等民间音乐带到大江两岸的广大地区”,“还继续由东向西沿长江流域自下游向中上游两岸传播”。《概论》认为这种传播是“自由无序的,有交叉的”。我们认为无序中也有序,首先是在同一方言区的流布与丰润。明清俗曲海州五大宫调的姐妹艺术的盐城牌子曲、清淮牌子曲、海州牌子曲、徐州丝弦,正是沿着两淮盐业南来北往的盐运通道分布的。
淮盐文化无疑是海州五大宫调形成与传播的主要文化背景。正如伍国栋先生所分析城市民间音乐体现“需要的集中”。盐业的发展促进了古代到近代海州的城市化,城市化带来的商业繁荣孵化了城镇平民阶层及其文化消费需求。因而活跃在板浦等处的海州牌子曲的生存状态,便具有平民自娱和“俗中取雅”两大特征。它是略有温饱的城市平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性音乐活动。
近年又在盐区收集到的《盐工十叹》、《十劝郎》,在赣榆采集的《大沟南花会》的套曲,描述了当地爆竹之乡民俗节日的盛况,在灌云、灌南收集到的《草虫》系列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类比识特――把海州五大宫调放在
江淮牌子曲的生态群体中作比较研究
类比识特,就是把海州五大宫调放在江淮牌子曲的生态群体中作比较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海州五大宫调的艺术个性和独具的价值。管建华教授等编著的《中国音乐文化大观》中专门论述了这一地区的音乐文化的生态特点:“江河之间,淮河两岸,湖泊遍布,支流交错,物产丰富,农业发达,给当地的音乐文化发展创造了极为良好的自然环境”。《大观》还指出,这一地区民歌体裁丰富,内容广泛。小调流行,明清时代保留下来的杂曲曲牌数量很多。这一区域特有的文化风格特征,主要是维系于南北间的过渡性。音乐风格也兼容南北特征,在整体上呈现一种“文化过渡带”的特色。五声音阶是本区音乐的主体,音乐风格明显向江南靠拢。这些论述对我们的研究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在初步熟悉五大宫调的学习过程中已得到了许多印证。
以五大宫调中最有代表性的“五大调”为例,扬州清曲、盐城牌子曲、清淮小曲和徐州丝弦也都有“软叠鹂南波”五大调,扬州发现了更早的[劈破玉] 的曲谱,便把[叠落]排除在外,其实传统说法还应该是“软叠鹂南波”,还有一首以“软叠鹂南波”命名的集曲。但鲁南五大调就不同了。江南牌子曲也不能归属一类。
又如,许多曲种的套曲多有[满江红]。但以海州五大宫调的[满江红]规范板式最为完整,有头板、二板、腰板、小过板、大过板五个部分,标志着海州五大宫调在江淮牌子曲系统中的独特性和代表性。
在比较研究中,与扬州清曲的比较是研究的重点。因为扬州清曲和海州五大宫调同属一个体系,曲牌、曲目有许多相同的特点。亚里士多德认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该类事物属加种差。要将同类事物加以划分,就必须研究事物具有哪些特有的属性。我们发现海州五大宫调有许多独特性。例如在赣榆挖掘的[九腔十八调]《俏人儿我的心肝》,是全省唯一的完整传唱,扬州只有前半段,现在收集在《扬州清曲》的曲本与海州本差距非常大。套曲所用曲牌也不相同。[满江红头板]中变徵音的运用,使曲调增加了北方的色彩。又如《武松杀嫂》,海州本非常独特地创设了“大郎托梦”的情节,所用曲牌及组合也各有特色。再如[凤阳歌]中重头曲《馋嘴大娘》有25段150余句的规模,而在扬州只是并不多用的一般曲牌。海州用[凤阳歌]的唱段,扬州多用[梳妆台]取代。
这种比较研究是不可缺少的,舍此,前述本体研究就难以深入,也难以理解“代表作”的意义和价值。
海州五大宫调系统内部还有板浦和青口为代表的南北两支,在语言上分属两个方言区。赣榆和鲁东南接壤,历来有密切的联系。这种系统内部的比较研究非常必要。在民间音乐方面的相互影响,要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实际。还有当地戏曲、曲艺,如淮海戏、工鼓锣和童子戏,它们生长在同一土壤上,其间的联系也不能光凭推想。这方面的研究面广量大,要在本体研究打下一定基础后逐步拓展。
审叶知秋――采用典型剖析的方法,把本体
研究和学习传承结合起来
审叶知秋,就是用典型剖析的方法,以点带面地深入研究,并且以代表作的赏析把本体研究和学习传承结合起来。
研究海州五大宫调的目的是对它的传承与保护。对民间音乐的“知“,首先要有感性的听觉经验的积累。我们对五大宫调的研究,首先从学习研究五大宫调代表作开始。有重点地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个例研究引路的典型。“审”字含有审慎、审察、审美多重意思。典型曲目的把握,我们要取审慎的态度,追求原汁原味;学习展示、把握特点,要精细入微、精雕细刻;关键是审美,要努力发现和提炼这些民间音乐佳作的美点,有入耳入心的感染力,还要琢磨当代受众的审美心理。只有喜闻乐见,才能有传承发展的生命力。是否喜闻乐见,只有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我们选择的曲例,首先是五大调“软叠鹂南波”,它们堪称“民间的优秀艺术歌曲”,最能代表海州五大宫调在曲调创造和抒情演唱的水平。这些“俗中之雅”的“雅曲”,是我们学习剖析的重点。选择曲例还要考虑体现地方特色。被扬州清曲排除在“五大调”之外的[叠落],还有独具一格的集曲式的套曲《九腔十八调》,结构完整的《满江红》,常用多见的《凤阳歌》,我们都给以特别的关注。
本体研究还要和学习传承结合起来。做好这项工作,要努力把躺在本本上的资源转化为在生活中享用的活资源。制定一批研习试唱的曲目,包括对曲词所作的考订、调整和必要的修改加工。例如在古典小说《镜花缘》中发现有唱曲活动的描述,有李汝珍记录的唱词,可以作为海州五大宫调发祥地板浦悠久传唱历史的见证,特别可贵。我们经过反复研究,用表现同一主题和题材的[南调]配唱,就是一种尝试。发掘于赣榆的[九腔十八调] 篇幅长难度大,我们截取了其中11 个曲牌,相对完整地反映这一作品的风貌,使这首民间艺术歌曲精品首次在当代受众前亮相。
杜亚雄先生指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各种乐谱为演唱、演奏者留的余地比西方古典音乐要大得多。古人有“死曲活唱”“死谱活奏”“筐格在曲,色泽在唱”等等说法,说明中国人的音乐审美注重的不是“死音”、“死曲”,或者是用乐谱记写出来的“筐格”,而感兴趣的是具体的、真实的音乐,是有声有色的“活唱”“活奏”。在二度创作――“即兴唱奏”上做文章,下功夫。这一卓见,对于我们的研究和学习传承很有针对性。民间音乐主要靠“口传心授”来传承。因此举办专家讲座,邀请代表艺人和堂社来校展示也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价值中,体现着我们对海州五大宫调音乐本体研究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增国、朱秋华《海州宫调牌子曲大成》,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3
[2]朱秋华《海州曲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3]韦人《扬州清曲》(三卷本),广陵书社,2006
[4]姜春芳《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
[5]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6]蒋菁、管建华、钱茸《中国音乐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
[8]姜昆、戴洪森《中国曲艺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9]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关键词:乡土课程资源;高中思想政治;应用;策略
一、乡土课程资源概述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于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就是课程资源。所谓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在结构上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指除教科书之外,还包括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教室和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多媒体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等。乡土资源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人们受到该地域长期发展形成的历史、人文、地理、经济等多方环境的影响,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产物。它既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精深的载体,如当地特色建筑,独特自然景观,反应地区历史的图书馆、纪念馆以及当地杰出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同时也涵盖了隐性的地方特色精神以及理念,如当地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风土习俗等。乡土文化与当地的人们息息相关,因此把乡土资源融入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方面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黄浩森对乡土课程资源概念的理解最具代表性:“乡土课程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出的某一具体行政地区范围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其他方面反映了文化心理学和一系列的积极意义和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当地的历史、地理、生态、文化、习俗,人物和风情。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进步等能促进教育课程目的实现的物质和非物质因素”。对于学生如何学习的方面,乡土资源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能感受到的文化,学生经常接触因此很容易产生共鸣。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动力的来源,因此学生对于学习家乡文化所表现出的较高的积极性正是我们教师把乡土资源带入课堂非常可靠的保障。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合理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无论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还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建立健康人格的培养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乡土课程资源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具有很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但是面对内容如此广泛的乡土资源该如何合理利用,利用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都是这的我们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合理利用乡土课程资源,需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一)适时性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及时反映国内外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所以采用的乡土课程资源也一定要努力反应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征,这样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我们的教育教学应该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际社会出发,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学生自身出发,引导学生注重现实社会。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及时补充反应地区建设和发展的新成果、新情况,围绕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某一章节、某一框题岁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态度等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重视身边的事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时社会现象,探讨社会热点,从而不断发展自身素质。因此,教师既要传授理论知识,又要分析当前时事热点新闻和地区建设发展的新成果,因地制宜的把这些资源与教材知识融汇在一起,更有效的使学生对政治课堂产生积极性。同样,对学生来说,也是有效融入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并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前提与保障。
(二)德育性原则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广泛运用,不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体现,也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教师应注意很多未经确认的、民间流传的小道消息不宜引入课堂中,所采纳出引动到课堂的乡土课程资源务应递正能量,并且能体现新时代党和国家的精神。因此,引用乡土课程资源,既要传授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和素质;又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教师应充分挖掘材料中的德育因素,放大其德育效果,发挥材料的德育功能。
(三)适度性原则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因地、因时而异,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虽然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但并不意味着每一章节、每个问题甚至每个知识点都要运用到乡土课程资源,不是对乡土资源的简单累加或者机械重复。因此,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目标,正确地选择乡土资源,有针对性地提炼出有德育价值的课程资源,使其能有效的辅助完成教学任务,集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适应高中生的成长规律,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素养。
(四)特色性原则
乡土课程资源的特点是地域性极强,因为中国地域辽阔所以不同地域之间的乡土资源在种类、结构、形式等方面都有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要从具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展示不同地域性的文化特色。比如,思想政治课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在过程中应尊重民族性差异,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而且不同民族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开发资源是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或者那些经济发展水平不是非常高的地区学校应加重对美丽自然资源、红色人文资源、历史遗迹等的开发与应用。这些更要求思想政治教师要具有创造性和发现的精神,并且收集乡土课程资源必须坚持特色性原则,一定要满足于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地域的学校对乡土课程课程资源的要求。
三、乡土课程资源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发挥教师在乡土课程资源应用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如何更好的应用乡土课程资源是对于一节有效课堂来说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树立开放的乡土课程资源观,要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并建立本地乡土课程资源库,才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质,上好每一节思想政治课。
1.教师应树立开放的乡土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科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课程资源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讨论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的选择什么样的资料扩充学生知识,补充教材。而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必须树立开放的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主动积极的发觉身边的一切可利用资源,能够跳出教材和文本去发现更多更有价值的资源,使其与课堂教学和知识内容有效的结合,认识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乡土课程资源作为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外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教师应积极补充乡土课程资源的理论知识
教师对乡土课程资源理论知识的缺失就限制了乡土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也影响到新课标理念的落实。作为专业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老师必须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重视身边的事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时社会现象,探讨社会热点。巧妙利用本地的经济、历史、地理、人文资源,融入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之间要建立乡土课程资源库
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抉择者和操纵者,应积极主动地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并强化这种意识。而建立乡土课程资源库就需要各年级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把积累的乡土课程资源整理、归纳,教师们之间相互沟通,建立一个完整的资源库,有利于共同发展和完善校外课程资源。
(二)调动学生参与乡土课程资源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乡土课程资源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学生的实践水平与探究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就是使学生更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热爱家乡的清洁,使学生了解时事新闻,还可以与教师一起搜集与家乡文化有关的材料,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在实践中升华情感,熏陶自身。
1.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授课的形式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素质,要求教师克服枯燥无味的单纯讲义式的呆板教学形式,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及其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以加深对政治理论概念的理解。思想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依据学生的状况和教学需要,应合理恰当的运用乡土课程资源,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小组讨论、情景表演、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在课外活动过程中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教学中,特意强调了要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注重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是适当情况下组织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运用当地的乡土课程资源参观当地的纪念馆、自然景观、红色革命遗址、教育基地等,教师要指引学生在探索发现中求得知识,使学生在走访调查中自己感悟与体会,共同开发政治课中的乡土资源,亲身感受当地丰富的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此外,还可以通过课下布置拓展性作业来利用当地乡土课程资源。拓展性作业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做调查研究、归纳整理资料内容、亲手操作手工制作、设计创新。将乡土课程资源布置到作业中,改变了以往作业繁多又枯燥无味只走形式的状况,实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应主动体验与过程的要求,也锻炼了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能力。
四、总结
乡土课程资源的应用是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并施展其特有的魅力。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应用要因地制宜,要通过教师对教材的文本转化,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以及布置拓展性课后作业等形式把乡土课程资源有机的融入进课程教学体系中,并注意选用材料的适时性、德育性、适度性和经济性,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资源品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乡土课程资源服务与地方教学的优势和作用,才能更大限度地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时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
[2]邹立莉.对区域文化资源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考[J].昭通学院学报.2014(04):90-95.
[3]潘英福.浅谈本土红色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教学探新.2011(07):44-45.
[4]何天宇.乡土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思考[J].资源纵览.2014(09):72-74.
关键词: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优化;
作者简介:蒋团标(1964-),男,瑶族,广西富川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曾鹏(1981-),男,汉族,广西桂林人,桂林工学院党委办公室经济师,管理学硕士。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型”向“大众型”的历史性转变,“素质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完善的工商管理教育是工商管理学科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及其超前的引导性,对于未来工商管理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高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
1、专业定位模糊、办学方针不明确,未树立起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观
在专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方面存在着服务定位模糊,办学方针不明确,培养模式单一,一味追“高”求“大”,与现行的我国高等教育指导方针相背离。教育观念陈旧,在教育价值观中重社会需求,轻个人发展;在教学观上,以教师为中心,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重“学”轻“问”;在教育质量观上,单一化思想严重,唯大规模与硕、博点设置为重,重共性,轻个性;专业教育的人才观还滞留在高深知识的继承性人才观,未能树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观。
2、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趋同,与职业需求差距大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深刻而又广泛的社会、经济变革,工商管理的学科发展、职业实践以及工商管理教育均已受到了重大的影响。针对这些变化,我们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的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实践创新与综合素质维度、个性化教育、学习能力与终生学习意识、创造力、做人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许多专业院校学生在知识摄取、技能训练、价值取向和职业道德养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处理方面与职业需求相去甚远,不能适应职业多样化的实际需求。
3、专业发展缓慢、教学和实践脱节,学生适应性差
首先是学科基础仍不够广泛,经济学占主导地位,而社会学、管理学、行政和法律等领域还未成为工商管理的学科基础。其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比例偏高,工商管理专业深度发展较缓慢,覆盖面狭窄,视野不够广阔。第三,课程体系结构上缺乏弹性,结构固化,方向性、选择性差,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与素质教育原则相矛盾;以学科的分异而设课,课程间结合差。第四,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课时设置与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及其所固有的突出的综合性、实践性相比,相对不足;实践教学缺乏整体设计,设置针对性差,实施过程随意性强,指导少,效果差,反映在毕业生对职业岗位适应慢、能力差,甚至出现思想和心理上的落差。
二、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构建的培养特色取向
管理类专业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应用型专业,因为高等工商管理教育属于管理学教育的范畴,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将管理学知识在企业中转换为效益的高级人才,毕业后主要到企业第一线从事管理工作,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而应用型本身又是个相对的概念,其相对性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首先,应用型是相对于理论型而言的;其二,应用型的相对性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层次教育,有不同的内涵。管理类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管理类基础性人才而言。管理类基础性人才是指以探索未知、认识市场、发展管理科学为己任的基础研究专门人才,即能够研究和发现市场的一般规律的人才;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则是能够把已经发现的一般市场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的人才。应当明确,本科教育中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比如,高等管理类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具有良好的管理学素养,受到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初步训练的教学和管理科学专门人才”,对其中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具有良好的管理学素养,受到应用研究初步训练”;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也要求“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较系统的基础理论,较宽且扎实的技术基础理论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这种应用型人才,与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型人才是不能等同看待的,否则,过分强调应用能力与动手能力,势必降低本科教育的质量。根据工商管理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结合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基本特征,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培育取向:
1、具有基础加特长的一专多能型知识结构
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采取通识教育加专业特长或素质教育加职业教育的教育方式,在专业方向设置上采用“一专多向”的设置方式,在课程设置上采用“主—子模块”的设置形式,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打破学科壁垒,采取专业基础与专门化课程“集成联动式”的组合,目的就是培养专业基础加特长的一专多能型的人才。
2、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
这一点主要反映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专业方向设置、知识、能力、素质的规格要求、教学方式方法和实践环节安排等诸多方面都考虑了职业实践的实际要求,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做好到工商管理职业实践中工作的思想准备以及符合新时期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的锻炼与培养。因此,毕业生能尽快和更好地适应职业实践的要求,在职业竞争中争得首发优势。此外,由于他们出众的岗位适应能力和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使得他们还同时具有较强的转岗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变化的需要。
3、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与执业能力
新时期的工商管理职业实践对企业人才提出了一系列职业素质和执业能力方面的要求,为此,新时期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爱国、爱岗及敬业精神,追求公平公正和自觉保护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的社会责任感,敢于向权利讲述真理和坚持真理的勇气,科学辨证的思维和与时俱进的人文社会知识背景等职业素质;应具备自觉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开创性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竞争与合作,外语、计算机等学习和实践工具应用以及书面、口头表达等执业能力。
4、与地方社会文化的相互融合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服务方向定位于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目前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讲,也可以说是为地方和区域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地方和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我国地域辽阔,而且是多民族国家,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文化习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结构特征等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相当的地域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背景知识,在实践工作中与地方社会文化相融合,并且全面了解和熟练应用这些背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践问题。
5、切合实际的就业取向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由于在入学教育、思想品德课程、就业指导等环节中对教育主体普遍贯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理念,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做好了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扎根地方、深入职业实践一线的就业思想准备,毕业生在毕业时就业定位明确,不再出现不切实际的就业想法,使就业问题基本能够顺利解决,利于他们轻松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并顺利地开展职业岗位工作。此外,应用型人才要明确自己的服务方向定位,对事业发展的期望值适中,再加之他们在校期间接受了更多的岗位实践锻炼,使得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三、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构建
1、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首先是人才根本特征的确定,其受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学科专业发展潮流、高等教育发展潮流三个背景影响,然后确定培养方向、培养规格和业务培养要求,四者共同构成人才培养目标。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最根本特征就是其对职业实践突出的适应性,首先是其专业方向设置能够根据职业实践的需求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培养的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商管理实践岗位,以及具备一专多能的超强转岗能力。其次是其培养方向是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其培养规格最突出的特点是工商管理专业基础加方向特长的一专多能型,其业务培养要求在突出实践能力的前提下追求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三方面协调,德、智、体全面发展。至此,高等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共同的培养目标可以概述为:培养能尽快和更好地适应地方或区域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工商管理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准,并在某一专门化领域获得较深入的知识培养和较多的实践技能训练的工商管理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2、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就业走向和基本的专业方向设置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就业走向主要有:到政府部门协助制定有关公共政策或负责企业管理规划的行政管理工作;到各行业进行经济管理的企业人才,从事企业管理的咨询工作等。但总的就业走向是院校所在的地方和区域的工商管理有关单位和部门。“大专业,多方向”是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改革的一种主要趋势,在国家颁布的指导性专业目录下,学校根据职业市场变化适时设置并调整专业方向,专业在不同方向上拓展,既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又能够灵活掌握,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以及学生个人需求的多样化,学生确定专业方向的时间可灵活掌握。各个方向协同互动,共同保证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各专业院校的学科优势,培育和促进院校专业办学特色,从而保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多样化。
3、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毕业规格的基本要求
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传授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有敬业、进取、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好素质,而且还需要有辨证的、科学的实践工作方法,需要树立开放、服务、竞争、合作的现代观念和意识,以及需要具备与群众合作,以口头、书面文字等表达方式与社会交往、综合协调等能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则更加突出“能力本位”和“一专多能”的规格特点,这在前面的章节已经做过相应的解释和论述。在确定培养规格及业务基本要求时,主要是要处理好通才与专才的关系;知识、能力与职业道德及全面素质的关系;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等。
4、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优化
第一,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和院校办学特色、学生个人志趣,精心设置相应层次的课程主、子模块。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其课程体系可以采用主—子模块共同设置的方法,即按不同专业方向特点设置的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定向组合,供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选择。同时提供个性化发展模块,将同一大类课程的多门小型课组合起来,学生可根据不同志趣要求选择其中的部分课程学习,学校对其在某一大类课程方面所需获得的学分做总量要求,使得在保持课程的弹性和可选择性的前提下,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相对完整性。
第二,进行课程体系总体优化设计,平衡课时安排和课程体系结构。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前提下,尽可能压缩课内总学时数,为学生留出更多的自学时间。将普通本科教学计划的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三段式课程设置方式向通识、专业两段式设置方式转移,淡化学科性教育,增强专业基础教学的职业针对性,并做好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课时量的平衡。适当加大选修课学时比重,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适当加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类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学时比重,缩小课程教学与职业实践的距离,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三,削减、删除或重组课程中重复的内容,打破学科壁垒,实行“课程集成联动”。要破除原有按学科设课,内容重复,连贯性差的弊端,实现部分课程整合、重组,达到高效、互动的效果,并提高课程的职业针对性。此外,由于主要是针对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的,对普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并不适用。“课程集成联动”的概念是新理论,尚需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实证,但相信作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相关课程的职业针对性,实现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互联互动,增强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与实效性的方法,具有相当的探索价值。
第四,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具有突出的综合实践能力是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的特征之一,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增强专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来实现的。为此,一方面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比重;另一方面是对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制订出切实可行、高效的设计、实习任务指导书,并对实践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和控制。此外,要注意加强与行业部门单位的合作,走产学合作的办学之路。
第五,职业定位与职业适应性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要让学生自身明确自己将来的职业定位,在学习中主动配合并有针对性地自己参与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与此相配合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职业道德教育也应同时展开。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以采用专业介绍、思想品德课、岗位实践、专业概论课、就业指导课等形式综合开展。
5、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非教学培养途径的安排
第一,要有针对性地认真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工商管理实践与社会联系异常紧密,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掌握相当完备的社会和文化层面的知识,才有可能应付将来职业岗位实践中遇到的错综复杂的企业问题。另外,利用学生假期时间,有针对性地布置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要精心设计,做到有任务书、有布置,有指导,有讲评、奖励,使学生获得调查研究方法的知识和训练,提高专业技能,同时也可以部分地缓解课时量紧张的矛盾。
第二,开辟第二课堂,丰富隐性课程。
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爱好,可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展融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健身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活动时间上,主课堂在学时安排上要留有余地,要为学生提供开展第二课堂的自主支配权和有利条件;在活动内容上,要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格局;在活动的方式方法上,要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考虑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组合,特别是采用团队活动的形式,既可实现个性互补,协作攻关、模拟现实,又可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尽可能地提供多途径的发展和锻炼机会,使学生在共性发展基础上,培养出个性优势和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