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

时间:2023-06-02 15:38:56

导语:在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

第1篇

关键词:网络文学;兴起;价值

随着互联网络的蓬勃发展和大众网民的爆发式增加,网络文学悄然兴起并已经渗透到网民的文化生活中。网络文学的产生、发展与壮大,呈现出明显的特征:文学观念平民化、作家身份大众网民化、文本载体虚拟数字化、流通出版方式快速多元化等。网络文学给当代文坛带来勃勃生机,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文学价值理念等各种各样的新冲击与挑战。

一、网络文学的界定及兴起

网络文学作为正式概念在国内提出的时间并不太长,最初由网易公司在1999年率先使用。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能归入文学门类的概念,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针对传统文学而言的,主要特指文学创作依赖的媒介、作品传播途径等方面与以往传统文学的书面印刷具有的不同之处[1]。在大多数网民心目中的网络文学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网络文学的创作基于运用网络思维;网络文学的大量文字具有网络通俗性;网络文学创作成型后应该首先发表在网络上;网络文学通过互联网络进行快速即时传播。但在文学专业人士眼中,一般认为网络文学存在三种类型:网罗文学文本,可以在线阅读的原纸质作品;网上爱恋文学,在作品的内容上以描述网人网事为主;网络承载的原创文学作品,可以是非恶意灌水的文学类型的帖子,各种论坛与博客文章等。对网络原创文学的界定与定位折射出本质特征:即作者身份“大众化”、作品内容多样化、传播途径网络化与创作源头“民间化”。

网络文学的兴起时间较短。网络文学起步时候的作者多是爱好文学的青年,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给了他们相对自由的文学创作空间和作品发表园地。较早出现的中文文学网有海外中文诗歌通讯网、新语丝、橄榄树、花招等,较早出现的一部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中文网络小说为《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由于网络文学的发表不需要编审,往往不经筛选审核就可以在网上发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精英作家的文学型话语垄断,真实地成为地地道道的“大众”文学。

二、网络文学发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网络文学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必然产生的一种新鲜文学样态。它的内容与形式并不完全是对传统文学的拷贝与移植,有些网络文学作者的文字水平可能有限,但他们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却存在大量的创新,从而自然形成了与传统文学的差异风貌。如从审美角度考量,一般传统文学的审美是倾向于对社会文化的认同,但网络文学的主流审美观是对个人情感的接纳与认同[2]。网络文学所展现出的生活舞台是传统文学所无法涉及的多样和宽广。如果网络文学仅仅是在阅读方式与传统文学有所差异的话,那网络文学绝对不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与生存空间。网络文学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与传统文学存在本质的差异,在网络上进行写作在多方面体现出了文学创作的本质,它反映出人们言论自由而畅所欲言,内容更加鲜活与多元,角度更加生活化。

网络文学存在的合理性。网络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自身合理的各方面的价值。一是网络文学平台促使多种艺术形式得以有机融合。网络文学作者在网络进行创作时,自身可以充分发挥全面的艺术才能,创作文字的同时,可以使用技术化的手段,辅之以相应的绘画、音乐创作等,从而使得文学作品更具直观性和图文并茂。二是网络文学最为充分地体现创作自由性。作者进行网络文学创作成功并发表,因为没有编辑出版社的审核介入,其文学思想不受限制和左右,不被金钱所束缚,可以超脱功利功名,凭着对生活的感悟,自由发挥自身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将真实创作出真实的艺术精品。三是网络文学“超文本”写作方式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时空。网络文学在作者第一文本的诞生并非文本内容永久性的僵化固定,不同的读者可在作者原文本的基础上完全可做到不受第一文本的格式和文字的限制,可以对第一文本内容进行自由的修改与加工甚至再创作,可以方便地在内容与形式上添加技术化的剪切和拼贴,真正使阅读者既是“读者”同时也是“作者”,网络文学具有传统文学无法企及的交互性等特征而具备强大的生命力。

三、网络文学创作的民间化与大众化

网络文学特有的“民间化”走向主要与当代中国的文学环境密切相关。诚然,网络原创文学的产生与走向可能是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熏陶的大背景下催生出来的,从而带有一定受“国际特色”影响的发展态势,但由于网络文学主要指涉文学的特有的审美意识与价值立场,因而必然带有强烈的中国本土“地域特色”。网络文学仍然是在国家权利中心控制范围的文化与技术边缘区域形成的文化生存空间,它仍然标志着一种相互影响的主流态度立场与价值取向。但网络文学保存并比较真实地表达出了公众民间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和下层人民群众的情绪世界。自由自在是网络文学最基本的创作风格,它充分拥有民间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传统背景,具备最充分最完整的“民间化”特质[3]。

网络文学具备价值大众化。中国当代网络文学实质上在某种程度可认为是当代文学大众化的延伸与深化。当代文学虽然能够爆发出巨大的社会能量,但由于其艺术与文化底蕴难以离开意识形态而总是显得贫瘠与虚弱,在大众化过程中缺少真正的发展生命力,甚至无法同整个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传统基因链条进行连接。网络文学承载着自古以来民族文化的历史,大众的创作与参与推动了文学价值进一步的开掘与表现,顺应了世界文学与文学理性价值的发展潮流。

总之,我国当下的网络文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从幼稚走向成熟,从片面走向全面,从感性走向理性的发展过程。网络文学由诞生到被认可的过程合乎新生事物发展规律,必将成为文学作品的另一个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 晓华.网络文学是什么[J].人文杂志,2002年第1期.

第2篇

[论文摘要]文学进驻网络空间并且成为一个活跃的臣民,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因为网络文学的出现,传统文学正在或者即将发生哪些深刻的改变,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网络文学之现状及其特点,进而分析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 

 

资深作家陈村慷慨地赠言网络文学:“前途无量”。他在“网络之星”丛书的序言之中说:“有人一口派定网上的文学作品都是垃圾,那是精神错乱,我们应该怜悯他。有人说网上的作品才是文学,那是理想,我们要努力。”可见,网络文学在当今文坛上其势头已经不可抵挡,有燎原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网热背后的传统文学,二者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现状比较 

网络的介入使得文学写作不再是创作者一个人的事了,而变成一种集体智慧的凝聚,走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新路。但是,与传统文学一样,网络文学的本质还是文学,它与传统文学有着解不开,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一)存在方式的比较 

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较之传统文学的存在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有文本载体、文本形式和文类界限的易位。 

(1)文本载体的不同 

传统文学作品主要以书本、杂志、报纸等“硬载体”文本出现的,它们陈列在书架上,摆放在案桌前,构成一种广延性的物质性存在。网络文学则以电子符号的软载体形式存在于电脑中,传输在互联网上。在这里,文学创作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随意性,也可随时更改。 

(2)文本形式的不同 

传统文学是线形平面的文本构造形式。尽管其也可以运用插叙、倒叙等手法或多线索结构,但由于媒介的三维物理空间的限制,其文本的空间是凝固的,容量是有限的。网络文学显示的是超文本链接的立体构成形式。它的特征是阅读的多线性或超线性,即由线性结构转向链接性结构,由刚性结构转向弹性结构,由封闭结构转向开放结构。 

(3)文类界限的不同 

在传统文学类型中,有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四分法”,同时,纪实文学和虚构文学、文学创作和生活实录、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都非常明确。当我们在欣赏某一传统文学作品前,我们都会事先知道它属于那一种体裁或在阅读的过程中轻易地分辨出来。但在网络文学中,文类界限已变得模糊或被淡化。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很难分清它们属于哪一类文体,因为这些作品给我们的感觉往往是模棱两可,传统的文学分类法对它们无从归类。 

(二)创作模式的比较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创作模式的不同主要包括构思方式和创作手段两个方面。 

(1)构思方式的比较 

传统的文学构思是个人化的艺术思维,它要基于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感悟,不断为内容而寻找形式,以整体的艺术观照来施展自我潜在的艺术创造力,为作品的生成打造审美原创的艺术胚胎。而网络文学则不同,它的写作是随意的,无需完整的艺术构思。如一位文学网友所说:“文字在我是生活状态,只喜欢第一时间的真实感受,不会为文而文,没话找话。我只是坦坦然然地写下我的歌、哭、欲、求,我对人生的思考,我对社会的解说。你有你的体验和实证,我也有我的,我们享有平等的话语权。” 

(2)创作手段的变异 

网络作者首先需要以机换笔,让一笔一划的“爬格子码字儿”变成轻松的键盘输入,也可以运用万通笔或无线压感笔作手写输入,或是在交互语音平台上进行语音输入。这种创作手段使文学创作者写作时不再低头,而是抬起了头,十个指尖在键盘上飞舞。 

(三)传播模式的比较 

(1)传统文学以书面材料为载体。 

传统文学,属于单向传播,其信息传播模式是传播者媒介接收者。对此,有学者评价说;“在这里,作者是一个绝对核心因素,是文本全知全能的主宰角色,一切都是已知的,既定的读者只是等候智者训导的角色。” 

(2)网络文学有双向交流的特征。 

网络文学信息传播模式是传播者媒介接受者传播者(或其他接收者)。在一般情况下,读者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才更容易产生阅读作品与参与交流的渴望。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因为交互活动本身常常将欣赏变成了创作,或将创作变成欣赏。 

(四)语言的比较 

文学的存在方式和创作模式以及传播模式的改变必然会带来语言的变化。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它的语言突破了传统文学语言的藩篱,表现出了差异性。 

(1)传统文学讲究文学语言的情感性,特别注重文学的表情达意,通过气氛的渲染,景色的烘托,传达出人物的情感体验。有时,为了作品思想内容和精神感情表达的需要,作者会对某些情节进行铺陈叙述。但由于网络文学受制于网络阅读和传播所需要的明了通俗等因素,其语言往往追求简约、形象和直观,词组缩写和符号表意成为网络文学中比较典型的语言形式。 

(2)传统文学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通常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体现出来。通过阅读这些个性化的语言,你的脑海中就会勾勒出人物的形象。但网络文学语言抹杀了语言的个人色彩,而取之以格式化、程序化的语言模块,阅读起来更加生动自然。 

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是适应时代而产生的,它虽然没有传统文学根深蒂固的地位,但它也有传统文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应该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妥善处理好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同时为我们提供优质的精神粮食。 

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力会越来越大,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必将共争日月,网络文学因为其自身的优势比传统文学更为普及,影响力更大,并且形成压倒之势。然而,它们毕竟是同根同源的,只有相互补充和完善才能真正共荣,促进文学的长足发展。令人欣慰的是二者的关系正走向融合,具体变现在: 

(一)开发工具的融合 

在文学创作中,过去那种伏案执笔,正襟危坐,满地废弃纸团的写作方式,不多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轻松自由的“电脑+网络”写作方式,无论是在床上,在车上,在公园,甚至在两万米的高空,都可以用电脑进行文学的开发和修改。当需要时,作家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将作品立即发送到出版社的电子邮箱或网站的栏目下,没有以往的纸质信件方式的缓慢和不安全,达到了现实意义上的零消耗。美国信息传播学家保罗·利文森曾言:“个人计算机以及它对书写的影响可以被看成是书写缺陷的补救媒介。”在开发工具的这一点上,传统文学的作家在向网络文学的工作方式靠近,进行着开发工具方式的融合。 

(二)方式的逐渐融合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方式上各有优缺点,取长补短是两派作家期望达到的目标。传统作家在不断的将自己的作品按照原来方式发行的同时,也在建立自己的博客,宣传作品,和读者进行即时的思想交流,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出版社”和“新闻中心”,一些网络文学的先驱骨干人物纷纷尝试融合传统文学的形式,通过将作品在网上的同时,也出版成书或卖与报纸连载,获得版权和收益,借用传统文学的评价理论来要求自己作品,以获得传统文学界的认可,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作品方式的改变都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生命力。 

(三)思维观念的逐步融合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网络文学逐渐成熟起来,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努力从其它学科知识中吸取养料,尤其是从传统文学中获得的最多。传统文学在这期间,也逐渐看清了网络文学的本质,摒弃了先前的偏见,从中看见了诸多闪光点,为自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面。在许多的评价标准上,两者在逐步的融合,以前的传统文学,不是走大众路线,而是精英路线,受众很少,影响力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传统文学作家认为这才是合理的生长氛围,能出精品,但是受到网络文学的影响后,他们看到只要面向大众,星星之火可成燎原之势,能更好的达到了普及文学的作用,非已往自斟自饮所能比拟,所以传统文学在创作和传播工具方面,以及反映社会新气象和新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大力向网络文学靠近。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速度都要更快,范围都要更大。但是要让网络文学融入传统文学中,让传统文学接纳网络文学,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史上来看,很多生命力很强、有深刻内涵的小说也是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努力后,才登上大雅之堂,最终成为经典之作的。传统文学的根基虽然牢固,但也经不起时代的磨损,网络文学可以成为填补缺陷的有用之才,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为传统文学添砖加瓦,二者逐渐融合为令读者更满意的文学作品。 

网络文学的兴起,并不意味着文坛的分裂,实际上是不同板块之间密切的互动。一方面,网络文学一些成功的作品出版,畅销书籍又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在线阅读,使商业出版为依托的大众文学与网络文学天然地联结在一起;传统文学也在亲近网络,创作上频繁交流,理论研讨和作家培训不断,各种评奖活动方兴未艾,两种写作正在积极展开各种对话,试图寻找到最多的关联点。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文学就是新科学技术对文学发动的一场革命。对于这场革命,传统文学领域的大多数人还显得相对无知,我们必须进一步学习了解,积极接受网络文学的长处和优点。这场文学革命是空前盛大的,注定意义非凡,由网络文学引发的新的文学热潮,正在开创当代中国文学的崭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6,187页. 

[2]尚晓岚.网络,不把文学当回事,[j],美文,2008年第1期. 

[3]颜琳.大众传媒条件下现作的特征,写作,2000年第2期. 

[4]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4. 

[5]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5. 

[6]中南大学文学院,人文前沿—网络文学和数字文化,[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3. 

[7]裴显生、刘海涛,文学写作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8]肖元敏.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不排斥,[r],文化,2009,7. 

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阅读;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作为数字化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在国内已经进入到发展的稳定阶段,呈现出精细化、多元化、理性化化趋势,总体创作水平相对于先前有了较大提升,为进一步增强网络文学创作效果,对数字化阅读中网络文学进行分析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特征

(一)批量生产特性

从创作主体层面进行分析,在网络文学方面不论是草根阶层还是文学大碗均参与到其中,在网络文学方面已经不仅仅是精英可以占领的,创作主体更加大众化。再加上审批网络文学整体较为宽泛,导致了所有网络文学网站上各种类型的文章各自为阵、泛滥成灾。此外,网络文学整体入门槛比较低,出版的周期也比较短,这些因素均导致了网络文学出现了批量化特性。

(二)大众化特征

现阶段,网络文学呈现出大众化特征,也包含有一定的低速性、同质化、娱乐性。同时,广大群众是网络文学的重要受众,根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表明,截止到2016年年底,我国网络文学用户已经超过了5亿人,在近十年内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出现了指数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网络文学互动性强、即时性好等方面优势有着直接关系。

(三)产业化特征

广大群众是网络文学的重要受众,当前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但是由于我国在互联网方面立法整体较为滞后,这在很多方面也限制了网络文化产业链进一步发展。

二、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生存现状

文学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媒介和载体,因此,传播媒体的变化也必将带动文学的变革。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网络文学经历了多次变化,各种全新的文学形式层出不穷,如:彩信文学、手机文学、数字文学、移动文学、网络文学。但是网络文学是这些众多文学形式中最为活跃的数字化阅读形式。现阶段,一些网络文学已经走出了网络进行了纸质化印刷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纸质文学进行了丰富,例如,在春风文艺、丽江文学等纸质文学杂志在出版的过程中也会向网络文学取材。此外,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也为很多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平台,成就了部分网络文学红人,这些红人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文学发展的新生力量,在某些方面这些人员写的网络文学影响力已经超过了部分传统文学作家,使得我国网络文学呈现出全新发展气象。

三、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发展优势及趋势

(一)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发展优势

第一,网络文学创作环境是一个虚拟环境,为很多文学作者提供了一个较为自由、广阔的空间。网络文学是众多文学形式的一种,其本质主要是为了表达人们对审美、对世界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分析,网络文学创作是不含任何功利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学作者才能够将个人的想法、看法等表达出来。

第二,网络文学将民主化倾向体现了出来。在数字化阅读的时代当中,所有人都有自由表达、自由言说的权利,而网络文学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诉说的平台,因此,网络文学对每个人是真正的尊重,将当前民主化趋势体现了出来。

第三,网络文学为我国文学发展创造了全新空间,在很多方面推动了我国文学水平的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网络文学有着自身独特的题材,风格通常也较为风趣幽默,为我国文学发展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空间。

(二)数字化阅读中的网络文学发展趋势

首先更加重视对网络文学的编辑工作。相比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传播面更大,而对网络文学质量的监管显得尤为迫切,网络文学编辑的培养显得迫在眉睫。

其次,更加重视对网络资源的整合。网络文学过量的信息生产、同质化倾向,已经严重麻痹着公众的神经,在网站运营资金较为紧缺的情况下,因此进行资源整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网络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与整合,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必然可以实现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分析,网络文学是数字化阅读不断发展的产物之一,我们在分析数字化阅读中网络文学的同时还应当认识到网络文学在监管、创作自由度、影响强度等方面的弊端,找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平衡,这必然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整体文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玲,刘晓鑫,陈书毅.解构神话:受众视角中的网络文学――一项关于网络文学观念与阅读的实证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08,05:11-15.

[2]傅其林.网络文学的理论建构“三部曲”――从《网络文学论纲》到《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J].中国文学研究,2006,02:107-110.

第4篇

1.1网络文学的发展涉及了传统文学

很多以网络写作起家的作者在网络写作后,不仅积累了一定的文学经验,还有了一定的人气指数,逐渐的网络作家身份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追求,他们开始了向传统文学方面发展。在传统文学中,文学期刊以及出版社在以前一直都被认为是传统文学的稳固阵地。但是,由于在近几年来,网络文化向文学文化的延伸,改变了传统文学的稳固阵地,很多网络作家已经进入了各级作家的协会系统,这一巨举措标志着网络作家和传统文学作家的身份已经趋向于融合发展的方向。

1.2网络作家与传统文学作家之间的分歧虚假化

很多时候,网络作家与传统文学作家之间存在的矛盾被虚假化,这里的虚假化是指二者的分歧被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也被一定程度上娱乐化。事实上,网络作家与传统文学作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那么多,因为有很多人对网络与网络写作并不了解,并且,他们所持的文学观念不同,虚化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矛盾,从而扩大了二者的冲突。

2传统文学逐渐向网络文学扩展

尽管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也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不仅网络文学向着传统文学方向延伸,传统文学也向着网络文学方面不断的发展。传统文学作家在创作了一部作品以后,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作品,或者是开设博客等等,其目的在于扩大传统文学作者所创作作品的影响力。另外,也有很多的传统文学期刊在网上将自己的作品开设了电子版,虽然传统文学作者需要注意作品的发行量,但是,在网上上传作品会使作品发行量滞后,可上传后的传统文学在此时也被称之为“网络上的文学”。除此之外,传统文学不断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创作团队,还拥有一个文学批评团队,这两个团队的存在,为传统文学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网络文学作品的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篇幅较长,而传统文学的篇幅一般较短,这也是两者之间最大的一个区别。如,网络小说与传统小说,网络小说的篇幅远远超过传统小说的篇幅,这也是网络阅读的一个最大特点。网络文学的出现给传动文学带来的不单单只有冲击,它还从某一方面上推动了传统文学的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也同样存在着互补性,在某一方发展的同时,也会映射出另一方的影子,同时,两者也向彼此延伸发展。

3结语

第5篇

一、文学人类学和网络文学

1.文学人类学文学人类学即从文学与人类学两大学科的相关与互动着眼,是首次系统地专门研讨文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关系的理论专题,是文学和人类学两种学科的边缘交叉性科目。顾名思义,它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从文学视野来研究人类学,用文学来充实人类学;二是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文学;自1970年以后,随着全球知识化的发展,从文化背景着眼,考察文学,或者考察文化现象等都成为文学人类学的范畴。事实上,我国的文学人类学尽管已经有所发展,但是依旧处于起步阶段,其所面临的问题和课题都很多。由于我国研究文学人类学的学者都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因此造成知识结构失衡、理论知识不全面。

2.网络文学实际上,网络文学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定义,其简单说就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文学方式。但是很多专家对于网络文学还存在着质疑的态度,他们认为这种文学根本不是文学,本体空置、主体缺省、空间虚拟,根本不符合“文学”的规范。然而,这种质疑并没有阻止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自1995年我国出现本土的网络文学网站,十几年了已经达近千个,发表原创作品约8亿多。网络文学的存在表明,传统的文学经过互联网的这种特殊媒介的传播,在一定阶段内影响了很多人的写作和阅读习惯,从一个新的角度、视野给人们提供了全面认识文学的机会,包括文学的功能、本质等等。

二、网络文学评论的局限性

尽管网络文学蓬勃发展,但是文学界对这一新兴的文学方式却态度冷淡,并不十分热衷。文学评论界一边哀叹传统文学生不逢时、日渐衰败,另一边却对被称为“文化快餐”的网络文学嗤之以鼻,不予评论,即使评论,也仅从文学的角度对其百般刁难,将其与传统文学进行比较,并且不重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所处的大环境、阶段不同,只一味的指责网络文学其中的肤浅和浮躁。然而,网络文学并不是全无经典的作品,必须要经历过时间的沉淀才能成就经典,并且还要看某个阶段的文学特点。例如,陶渊明的诗作在当时根据评论标准《诗品》仅列二流作品,莫扎特的音乐也仅仅是流行,并未到广为传播的境地。以此来看,网络文学尽管发展迅速,但实际仅十余年间,某些专家就断定其不会出现经典还言之过早。有些评论也只是一边倒,认为网络文学不属真正文学的范畴,但是并不能这样简单的就将其否定为非文学。李敖称其为厕所文学,陈村称其为卡拉ok,更有甚者说其是文字泡沫。但是其实网络文学跟传统的文学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其的方式不一样,传播的方式不一样,都是为读者提供阅读素材,很多的网络文学,都是在网下写好了传至网络上的,即网络只是文学的表现工具;另一方面就是笔者可以不用担负过多的重任和局限于身份,超越名利进行自由写作。拘泥于现有的角度对网络文学做出种种的否定和否决,更多的是对新事物的恐惧和对旧事物要消逝的担忧,更显示出网络文学评论的主观的、人为的视野的狭隘。

三、文学人类学在网络文学评论中的重要性

就目前的网络文学而言,文学界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其与传统文学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其创作特点及文本特征;二是对其创作现状进行文学价值评定,分析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预测;再者就是探讨网络文学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网络文学的兴起,正是文学传统与革命的差异的体现,表明我们的文化正在发生着变迁。因此,对于网络文学进行评论时应当考虑文化、文学所处的大环境,应该站在人、人类的高度来研究和评论网络文学。文学人类学就是从人类的高度上认识和评论网络文学的。无论是从文学的视野看人类还是从人类的角度看文学,都必须要对人类和文学有着透彻的研究。而我国的文学研究方面着重于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甚至少数民族及外国的文学,基本没有网络文学,这是一种变相的歧视。不可否认上述文学都有着让人们探索的渊源,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同样的,网络文学同样能够成为人们研究现代的文学特点、状态和文化变革的重要对象。据可考证的文献记载,我国文学最开始的传播方式是人们相互用口、用手、用肢体来传播,直至五千年前传说中的仓颉造出文字,才有了现在所谓的传统文学,如果稍稍的深入研究一下网络文学,就会发现,现代的网络文学似乎在某种意义上回归了最初的传播方式的特点,自由——每个人都有话语权,超越了权利和名利。那么,这是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呢?

研究网络文学是一种对文学的重视,是对于我们自身所处的文化大环境下的“自视”,这明显要比“后视”和“他视”更为重要。首先,网络文学虽然传播广泛、速度快,但是由于其发表方便,量大,很容易也会像最初的口头传播一样消逝在网络的海洋里。及时的对它进行现行研究,肯定要比它成为历史时像现在对甲骨文的研究一样要容易的多的多,并且更能从研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了解到我国文化的变迁和革命。其次,只有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够坚持比较文学的人类学的基本原则。正确的认识我国的文学、文化,才能够尊重其他的文化,欣赏其他的文化,才能够有真正的文化自由;再次,只有正确的自视,才能够在全球知识化的趋势下保证我国的文化不被其他文化侵蚀。从人类学的高度出发,我们需要重视的不仅仅是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还要看到其潜在的文化侵蚀和文化殖民。在全球知识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但是只输入不输出,那么早晚有一天,我们所为之骄傲的文化会彻底的化为虚无。在研究网络文学的过程中,我们能够较为直观的看到文学上对文化变迁的实际反映。专家们认为庸俗的例如拯救世界或者拯救人类的英雄小说,虽然比较落入俗套,但是其中的不同情节却反映出了儒家文化的使命感和成就感,换句话说就是体现出了在不同时代的社会特点和人性特点。这个简单的例子表明,运用人类学的视野能够看到更多深层次的含义,能够以更公正、更宽容的态度对待网络文学,对其进行评论、研究。

第6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文学得到快速发展,更在社会上形成了全民写作和阅读的基本趋势。相对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以交互式的数字技术为基础,将审美主客体之间存在的对立价值进行有机统一和结合,完全去除了传统文学存在的封闭性和排斥性,在文学审美过程中更能够展现出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有效融合。本文主要从审美需求和期待、文本性质与具体审美方式的角度,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入探索,明确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在审美体验中存在的较大差别。

一、对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实际发展的描述

当前,社会对于网络文学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年轻人群对于网络文学的喜爱程度也不断提升。基于此,网络作家和相关作品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受到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影响,网络文学便得到了快速发展,自此文学出版社的市场重心也从之前的传统文学转向网络文学市场。受到该种潮流影响,当前通过网络进行创作和阅读的人群数量不断增加。该种创作和阅读方式不但有效满足了广大受众对于文学的好奇心理,更满足了其对于文学的精神追求。

现如今,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巨大影响,而人们对于上述两种文学形式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差别,更存在大量矛盾。为了有效解决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存在的巨大分歧,应当对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相关理念进行充分融合。但是,部分人群对此产生了极大的抵触情绪,该种现象是极为不理智的,为之后的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合留下巨大威胁。当前,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已经不再具有严格的界限划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两者都会存在对方的因素,该种现象也使得两者的发展受到了较大限制。

(一)网络文学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与传统文学的融合

绝大多数网络作家在经历网络写作后,不仅积累了大量文学写作经验,还获得了较大的社会支持,而单纯的网络作家身份已经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其开始向着传统文学的方向发展。在传统文学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版社始终被认为是网络作家发展的重要基地。但是受到近几年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学的固有发展模式已经遭受极大冲击,大量网络作家也已经进入不同系统的作家协会,该种现象说明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已经逐渐于相似和融合。

(二)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之间存在的分歧被虚假化

绝大多数时刻,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之间存在的矛盾被严重虚假化,此处所说的虚假化是指两者之间存在的分歧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被无限放大甚至娱乐化。其实,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之间并不存在较大矛盾,而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矛盾也是因为绝大多数人群对于上述两种作家缺乏基本的了解,最终扩大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冲突。

二、文学审美需求和期待之间存在的差别

文学审美需求不但能够充分唤起人们创作自我生命价值的冲动,更可以在人们有限的生命中赋予无限的意义。其实,传统文学始终担负着认知、教育以及审美娱乐三种基本作用。从读者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读者进行作品阅读时,便进入了作家所创设的艺术世界,进而准确感受到作者在作品中所期待表达的基本感情、愿望以及理想。但是,在作品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激发读者的审美情感,不但取决于作品的基本质量,而且受到读者自身知识结构、心理情况以及艺术修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传统文学推广过程中,它要求读者具有较高的知识积累和精神修养。此外,读者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希望能够和作者进行精神交流,从而获得大量生活和情感体验,最终实现心灵的净化。基于此,在传统文学分析和探究过程中,应当将社会认知和能力提升作为主导性因素,而娱乐消遣和人生感受作为次要动机。读者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更加期待获得弦外之音。

相对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对于审美需求和相关期待会存在较大差别。即读者进行网络阅读时往往更加重视娱乐性和消遣性,但是传统文学形式则更加重视对于社会的认知和个人能力提升。广大网民在进行网络文学宣传时,绝大多数受众在阅读时关注的是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或者充分抒发自己不快的心情,抑或找到在现实社会中难以获得的认同感。总而言之,受众对于网络文学阅读的最终追求是对于欲望以及个性自由的追求,最终借助文字实现自我内心的各种欲望需求。上述特殊审美需求和期待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受到两种因素影响。

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影响。在当前社会实际发展过程中,其追求的基本价值是资本运行所必需的,其目标并不是人为行为,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受众在产品消费过程中其实是对自己的消费,这是因为在此过程中自身欲望得到满足和鼓励。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承担了较大压力,甚至出现人性的扭曲。长期在该种环境下生存必然要找寻相应缺口加以释放,而网络文学的发展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发泄场所。在互联网上,日常生活中被隐藏的各种欲望得到了展现和表达,而读者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则可以在作品中找寻到真实的自己。总而言之,受到当前社会发展状态的影响,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了极为特殊的阅读需求。

二是直接受到网络文学的影响,因为网络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平等性。相对于传统文学形式,网络整体空间结构较为自由,在互联网环境中,大家不再局限于现实社会形成的道德、意识以及形态的约束,从而更加真实地展现自我,聆听他人的诉说。而网络文学的形成正是受到该种环境影响形成的。基于此,在初始形成阶段便以满足广大受众的基本需求为目标,因此网络文学展现出了大量生活性和娱乐性的基本特性,而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更是以小人物和小事情展现为主,甚至会对社会上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分析解构。其往往展现出显著的民间性和反叛性,进而将广大受众从繁重的世俗中解脱出来,最终摆脱传统文学思想对受众的束缚。但是,当前网络文学实际展现方式存在较大差别,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因为网络阅读过程中受众大多过分追求娱乐性,对于作者的实际写作能力要求较低。

三、两者文本性质以及审美方式存在的差别

在传统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进行整体结构构建时基本都是以当前的现实社会作为基本资源。然后,作家借助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出大量艺术形象,从而充分表达作者的个人思想和相关愿望。当读者进行文本阅读时,只要通过文字阅读便可以在自身脑海中构建出人物形象,最终完成文学审美。基于此,传统文学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对于所有文字的运用都极为仔细,要求文字使用唯美、深沉并具有诗意化,并要求整体结构较为严谨,故事发展线索明确可循,并保证故事的完整性,因此传统文学背景下产生的高质量作品数量极为有限。

在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读者往往要求作品故事情节多变,并具有离奇的想象空间,更有部分作品是对传统经典的颠覆。例如,被誉为21世纪十大经典作品之一的《悟空传》在实际作品中充分融合了《西游记》和《大话西游》的故事情节,并站在人性的角度对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分析,准确展示了孙悟空以及唐僧等人对仙佛社会的抗争,整体语言形式极为幽默诙谐,该种文学展现方式在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群体中获得了极大的认可。该种故事展现方式使读者获得了更加感性的认识,其不但包括故事情节的设计和安排,更包括具体传播方式,当然,该种传播方式也是建立在平等互动的网络环境基础上。网络创作作品的通常以连载的方式,在实际过程中作者往往会对进度进行控制,从而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最终实现良好阅读环境和情感氛围的营造。该种以网络平等互动的方式所形成的奇特感受,对传统文学表现方式进行了解构,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文学叙述模式,这是有效区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重要方式。

网络文本的文本特征和传统文学的审美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别。其中,传统文学的审美方式具有较强的主动性,但是对于文学文本,人们必须反复分析,在自身脑海中勾画出由文字所描述的情景。读者在阅读文本时首先接触到的便是文字。读者只有通过文字的阅读,准确了解其中存在的意味性、趣味性和真挚情感,最终形成审美知觉,才能把握其中的真实含义。读者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所关注的是作者的语言技巧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更包括其中囊括的深刻思想。前的文学作品形式较为繁多,主要有小说、散文和诗歌等多种形式,这些都是当代受众进行审美的重要方式。在该种社会需求下,读者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在此背景下,作者和读者对于传统文学的审美判断依然停留在“小众”的范围之内。

当前,网络文学审美主要是将数字符号转化为文字符号,进而向读者展现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在审美主体中,网络文本对于读者产生的冲击往往是视觉图像,其已经完全超越了普通文本的限制,进而产生零碎而肤浅的文本碎片拼凑形式。但是,该种碎片化的文本组合方式会对读者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意图产生极大的影响。其实,网络文本通常会通过非物质性和窗口的方式将文本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往往会暂时忘却自身忧虑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进而以一种毫无约束的状态完成阅读。但是,该种无意识的阅读方式在满足读者心中欲望的同时,使得审美沉思的阅读含义也被所取代。在阅读网络文学时,读者更不可能像阅读传统文学那般凝神静观,仔细品读。网络文本作为一种肤浅的文学展现方式,并不能满足绝大多数读者对于传统文学的审美需求。在文学作品实际欣赏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便是审美心理,倘若在实际阅读过程中缺乏基本的审美想象,便会缺少相应的韵味,读者也只能停留在表层阶段,无法对其中存在的审美空间形成拓展。基于上述分析,网络文学缺乏审美机制中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网络文学由于缺乏应有的文学性,其无法承担相关责任。

四、结语

第7篇

从给传统文学形成一定冲击,到与传统文学相互抗衡,再到把传统文学挤到一边,网络文学在取悦读者、形成新的文流方面,所展示的态势可以用“汹涌”来形容。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曾发生过形式之争、价值之争等诸多争论,但“文学即人学”,公众选择网络文学,是时展诸多必然中的一个。讨伐网络文学空洞、俗气,和批评传统文学落伍、乏味,一样同属于无意义的行为。主流文学评论家们应该放弃将两种文学形式继续树立成对立面的做法,多探讨一些文学在当下的功用,给未来的文学发展指出出路。

坦白而言,在主流文学评论家眼里,网络文学仍然是“不人流的文学”。他们虽也经常对网络文学发表观点,但却多是以高高在上的口吻指点一番,缺乏对网络文学诞生、成长、壮大过程,乃至成为公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深入的了解。包括作家协会在内的各级官方文学组织,也进行过吸纳网络作家为会员、举办网络文学研讨会等活动,但多流于对网络文学的粗浅认识,是一种形式主义。可以说,在面对生生不息、异常繁荣的网络文学时,国内的文学组织和主流文学评论家们,是集体失语的。

以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例,起点中文网是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阵地,在2008年百度搜索排名前五十本小说中,有四十本来自这家网站。在百度总结的年度五十个关键词中,更是有八个和这家网站有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它说明网络文学不但成为了文学消费市场的主流,也发散到人们的文化、娱乐、精神生活中。它不再是一个新鲜词汇,而和其他文化消费品一样,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的出现让文学在短短的时间里打开了无数个出口,文学早已经不是圈子化的纯文学杂志和小众气味浓厚的报纸副刊,文学的面孔因为渠道的增多没有模糊反而变得清晰,文学不再是耽于风月的棉被和枕头,它可以在这个时出自己的啸声。首先是文学的大众化才导致了它的边缘化,这未必见得不是好事情,文学不再是高贵的花瓶,而成了平常人家屋檐下的陶罐,我们可以用它来承接思想的雨水。文学可以成为提篮叫卖的消费品,可与此同时,也成了维护人们表达权利的一种利器。

网络文学的魅力还在,这毋庸置疑。正如媒体所发现的那样:网络文学在登堂入室,网络作家派头十足,网络读者趋之若鹜,文化出版、影视动漫等产业紧盯着网络文学这块肥肉。但正是网络文学的市场化,才使得它不像我们曾经熟悉的那个网络文学了。

第8篇

【摘要】全媒体时代下,依托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不断开拓新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获取了成功。本文以网络文学产业中异军突起的盛大为例,指出盛大数字出版模式对于网络文学发展的影响,包括有利于发掘草根作家和优秀文学作品、为网络文学的版权维护和版权经营树立了榜样,有利于促进网络文学走进主流化市场,但同时这种一家独大的市场态势也会影响到网络文学生态。

关键词 网络文学 盛大数字 出版

作为21 世纪新媒体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网络文学,不但开辟出一种崭新的文学创作模式,更是在中国的数字出版行业中大胆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骄人成绩。在网络文学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探索中,尤以盛大公司最为成功。

盛大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而有效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 包括从内容的发掘,版权的全范围经营,到提供统一平台,再到和终端的积极合作。盛大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对于网络文学生态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既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也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一、有利于发掘草根作家和优秀作品

在网络产生之前,普通人很难通过写书出名,也很难挣钱。“草根作家”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但网络文学的出现,无疑是改变了这种人微言轻的局面。即使出版社不为普通人出版图书,即使作者不能通过卖书这一条路来传播自己的声音,展示自己的才华、自己的故事,但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做到这一切。

盛大文学主要盈利模式是“微支付”,这样的盈利模式不同于图书出版,虽然盈利轻微,但同时风险小,题材更多样,内容更丰富。“微支付”实际上是一种聚沙成塔的赢利模式,这一点既体现在一部作品上,也和整个网站的所有作品相关。有时候,统计图上看似只是小尾巴的产品反而能创造出更大的商机,而网络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也会促使各类微小市场的出现。事实证明,除了一些热度非常高的作品,其他各种类型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点击率和关注度,这种量的积累必然会发生质的改变。

盛大文学既然依靠这种盈利方式来获益,就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掘每一部作品,任何一个作者都可以在盛大文学找到自己的位置,传播自己的作品,只要他的作品足够优秀。彼时的普通人,还和写书著作相隔甚远,甚至是想都没有想过,但现在的他们,只要有实力,有能力,就可以鼠标一点,成为一个网络文学作者,机缘巧合之下甚至可以成为一个网络文学“大神”,那些曾经因为现实原因而被埋没的人才和优秀文学作品在这种盈利模式之下得到了发掘。

当然,盛大数字出版模式有利于发掘和传播优秀文学作品,不仅是针对非主流式网络小说以及“草根作家”而言,对于主流传统文学作品和知名作家而言也是一种极好的传播途径。签约购买传统图书版权出售电子书,实现以各大网络文学网站和“云中书城”的平台,和手机服务商合作支持手机阅读等渠道,对于传统图书的再开发和再传播都非常有利。

二、为网络文学的版权维护和全版权经营树立了榜样

网络文学版权是个新兴事物,它的维护和发展都有待于经营者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摸索。文学网站在鼓励和发掘网络文学作品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版权经营不善却很容易就让一个网站陷入僵局,甚至是死局。比如,“VIP微支付” 最初是起点网站推出的收费阅读方式,它们在面对“等死和找死”的两难抉择之中选择了后者。但起点的VIP 制度推出后不久,就进入了发展的瓶颈,因为一个网络文学网站走商业化之路,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销售渠道做支撑,并且要建设更多的辅开发服务。但当时的起点网站根本无法满足架设一条完整多样的销售渠道的资金和人才需求。而作为中国最大的在线游戏运营商———盛大,则具备这种战略眼光和实践能力。

盛大文学在创立之后,就着手构造解决版权纠纷和发挥版权经营优势的版权体系。首先是建立网站和作者之间成熟的对授权作品在作者、网站之间的权利加以限定,到双方协商作品的授权级别(授权级别的高低将是决定最后稿酬的标准),再到签署版权和约,并确定稿酬。这一确定版权的流程,能有效减少作者和网站之间版权纠纷,既是对网站利益的保障,也能对作者、作品进行有效保护。

盛大文学在取得版权权之后,就会安排经纪人来对知名网络作家和知名作品进行包装和版权分销,“探索将小说的电子版权、无线权、纸质版权及动漫影视改编权等统一包装、运营,打造一个以文学为核心,整合影视、版权、无线等多方资源的产业链。”比如起点网站作家南派三叔的作品《盗墓笔记》就出版了漫画、有声小说、广播、实体书等系列,并且他本人也是媒体热炒的对象,其作品本身以及作品之外的个人私事都是被炒作的新闻点。

盛大文学在版权管理上实行的是集体化管理,通过和作者签署相关的权利约定,集体授权,统一收费,然后再按一定比例将费用分配至相关著作权人。通过网站的介入,作品本身得到了传播,作者的版权也得到了维系和经营,这种网络文学版权保护和运营方式,为网络文学和文学网站的发展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模板。当然,倘若从长远角度来看,单纯依靠网站自身版权维系战略是难以应对现存网络侵权、网络盗版问题的,获取国家的法律支持,才是网络文学能良性且长远发展的最大支持。

三、有利于促进网络文学走进主流市场相较于有几千年历史沉淀的传统文

学而言,网络文学多是幼稚、肤浅的,但它的形式新颖,题材活泼,想象丰富,所以它能被众多读者所喜爱。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它所固有的一些缺点,比如类型化、模式化、重视情节大于思想,用词用史不够严谨等,都会随着整个网络创作环境的改善和作者水平的提升而逐渐弱化。最终,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之间的界限会慢慢淡化。

在推进网络文学不断主流化的趋势中,盛大做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盛大文学在创立之初就非常注重提升网络文学的地位,除了努力打造网络文学的版权经营链条,为了获得更大用户群的认可,盛大文学采取了大量措施推动网络文学的主流化。

首先,盛大文学在2008 年开始提高现实题材作品在原创网络文学中的比例,改变过去网络文学以穿越、玄幻为主的现状,像是现实类题材电视剧《裸婚时代》就是改编自盛大文学的网络小说。

其次,盛大文学非常注重加强同传统作家的紧密联系,花重金邀约知名作家在网络上进行创作,在盛大首发他们的文学作品,目前已有严歌苓、韩寒、郭敬明等许多作家加入进来。除了邀请传统作家进驻网站,盛大文学还一直在致力于推广自己的网络文学作家,帮他们进入中国作家协会,去电视台增加曝光率和知名度等等。

第三,“盛大文学斥巨资购买已经出版的图书版权,放到网上和手机频道上。迄今为止,盛大文学已经购买了各类图书版权接近10000 部,其中包括王蒙、贾平凹、莫言、阿来、麦家等一大批作家的作品。2008 年,盛大文学专门购买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网络版权,把作品放到起点中文网上加以推广。

第四,取得中国作家协会的支持,同鲁迅文学院合作,举办网络作家培训班,提高网络作家的写作水平。另外,众多网络人气小说也被纷纷进行实体出版,比如《星辰变》、《鬼吹灯》这类受读者追捧的小说,往往都是被加印数次才能满足读者需求。这种电子书和纸质书之间的线上和线下交流,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之间的互动融合,既有利于网络文学慢慢脱离“异类”标签,也有益于传统出版走近数字出版。

2009 年,盛大文学加入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成为该协会的常务理事单位。

盛大文学开始真正从组织上融入出版产业的主流。

四、一家独大的市场态势会影响网络文学生态

盛大文学一经创立,最先做的就是跑马圈地,到处收购、并购知名网络文学网站,不断抢占网络文学资源,曾经最多的时候占到了网络文学市场90%的份额,坐实了“寡头”之称。这种几乎一家独大的市场态势,很容易让盛大遭受来自同行和读者的“垄断”质疑和“不正当竞争”攻击。

尽管盛大文学不愿意给自己戴上

“垄断”的帽子,且后来随着其他网站开始涉入或者是壮大其网络文学业务,盛大文学的市场份额也开始在下降,但从电商数据显示,盛大文学目前的网络文学市场份额依然超过70%。而且艾瑞咨询的2013 年2 月垂直文学网站行业数据也显示,“垂直文学网站日均覆盖人数1220万人。其中,起点中文网日均覆盖人数达178 万人,网民到达率达0.9%,位居第一;晋江原创网日均覆盖人数达109 万人,网民到达率达0.5%,位居第二”。

就曾经和现在的状态来说,盛大文学在垂直文学网站中依然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盛大这种市场绝对优势的地位,对于其竞争对手以及作者、读者来说,都不是一个利好的消息。盛大的强势地位,毫无疑问在威胁着其他竞争对手的生存,比如淘宝文学,势必会面临可以合作的网络文学网站资源有限,难以挖掘优秀网络文学作者和作品,缺少足够用户资源的困境。大多数文学网站可能在盛大的“逼宫”之下,要么就是被并购,要么就是转型,但盛大凭借已有的优势继续在市场上“大鱼吃小鱼”的状况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另外,盛大的行业垄断一旦正式形成,它也就掌握了在线阅读的定价权和分成模式话语权,这对于辛苦码字的网络作者和广大读者来说肯定不是一个好消息。虽然CEO 侯小强表示盛大文学不会对旗下文学网站进行具体业务干涉,各大网站的定价都是自主的,配合“一人一书”计划推出的云中书城更是一个开放平台,内容商们都是自由接入,自主定价。但一些网友对于这份解释并不买账,纷纷控诉盛大文学“挖墙脚”行为,认为只要盛大继续垄断整个网络文学市场,就必然会操控定价权,最终受伤害的只是读者和作者。

可以说,盛大的数字出版模式并不完美,但算是比较成熟,它一方面迎合了网络文学的特质,寻找和开发盈利模式,在自身获益的同时也促进了网络文学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其垄断之势又会影响到整个网络文学生态,对作者和读者都会造成伤害。

参考文献

①贺子岳、邹燕,《盛大文学发展研究》[J].《编辑之友》,2010(1)

②赵伯翰、潘敏,《盛大:数字出版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布局》[J].《电子商务》,2011(1)

③方善红,《文学网站内容生产的“微支付” 模式与版权解决体系分析———以盛大网络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0(6)

④周洪立,《网络文学的主流化趋势》中国作家网,2010-1

⑤《盛大文学全版权运营模式研究》[OL].《第三届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3)

⑥于晓辉,《我国网络原创文学的出版研究———以盛大文学公司为例》[D/OL].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

⑦郝志舟,《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探析》[J].《观点》,2012(5)

第9篇

陈定家治学最大的特点是专注现实问题,脚踏实地,不务空谈。他的主要著作之研究对象,无不是中国文学现实的当务之急。譬如说他的《隐形手与无弦琴――市场语境下的艺术生产研究》(2007)以商品经济浪潮下的文学生产为研究对象,在对大量事实的分析和研究中,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艺术生产论”学说。尤为可贵的是,该著作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如何面对经济改革大潮的冲击等重大问题所进行的分析与反思,深入透彻,切中时弊,书中提出的许多建设性的学术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时代针对性,即便今天也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欧阳友权在评论陈定家的专著《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时指出:“细读《比特之境》,给人留下的第一个深刻印象是作者‘选点持论’的眼光和以‘散点’成就‘焦点’的学术智慧”②。欧阳友权认为《比特之境》一书中研究的问题“都是网络文学理论必须关注和解答的课题,貌似随意的散点透视,实则是精心设计的‘焦点运思’,全书选择的这几个‘点’可谓‘点’到了问题的要害,触摸到的是理论的‘筋骨’”,“把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问题立体性推进到学术的前沿”③。纵观近二十年来陈定家网络文学研究的丰硕成果,笔者认为,在“散点”的广博和“焦点”的专深之间自由往返,这不仅仅是《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一书的研究智慧,实际上也是陈定家网络文学研究过程中一以贯之的治学策略和写作风格。

陈定家也曾多次论述过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扰及其采取“散”“焦”并用策略的原因与目的。他在《比特之境》一书的序言中指出:“1844年2月,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预告说,他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国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当其研究成果准备付印时,他发现仅仅把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合起来不甚妥当,因为这样会使阐述受到妨碍并造成理解的困难,而且他认为自己面对的题目是如此丰富多彩,只有采取帕斯卡尔式的‘纯警句体裁’才有可能将全部材料塞到一本著作里去,但这种体裁可能会造成一种任意建立体系的印象。于是他决定相继用几本著作分别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而以一本单独的著作作为结束,来对整体的联系、各个部分的关系加以阐明,最后,再对这一切材料的思想加工进行批判。尽管马克思最终未能完成这个宏大的计划,但这样一种思路对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却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早在着手撰写‘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与消费研究’课题报告的时候,我就已经清晰地看到自己面临的困难和马克思在《手稿》里所说的情况十分相似:讨论的命题是‘如此丰富多彩’,以致很难把多年来比较深入研究过和即将遇到的重要问题一股脑地‘塞进同一本著作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明确了这样一种认识,即要按照专题分门别类地逐一研究某一个方面的问题,然后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对整体的联系、各个部分的关系加以阐明’,只有如此,才能将自己对研究对象的心得和想法尽可能全面而准确地表达出来。”④

一、“比特之境”:网络文学生产论

陈定家在《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前言中曾提到,从1998年《电脑艺术的兴起和古典艺术的终结》发表算起,其近10年的主要学术兴趣和精力都集中在网络文化与艺术生产研究方面,并于2004年开始主持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与消费研究”。2011年9月,《比特之境》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其实,早在2007年,陈定家博士学位论文《隐形手与无弦琴:论市场语境下的艺术生产》已出版。该著作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细致而深入地探讨了市场语境下艺术生产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针对如艺术生产与一般生产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市场经济冲击下作家地位的变化、作家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艺术雅俗的分化与融合、艺术如何顺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走向市场,又适应文艺自身的发展规律超越市场等方面做了精彩论述,是对新时期以来艺术生产问题的一次诗学式总结,为解决市场语境下艺术生产中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而后,陈定家在《隐形手与无弦琴――市场语境下的艺术生产研究》一书的基础上,更加清晰地意R到传统文学在数字化语境下生存所遭遇的本质性的变化,并逐渐将研究重点自传统文学生产过渡到网络文学生产这一论题上。《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一书立足于网络时代文学生产与消费的现状与动态,介绍网络时代文学生产与消费的技术文化背景,主要包括网络时代的媒介变迁、“后信息时代”的文学生存状况、互联网与文学艺术的革新等问题;讨论文学生产的网络化问题,重点讨论了“文本”与“超文本”、“超文本”的发展历程、“写读者”与互动性、“超文本”的局限与陷阱等问题;以博客写作与文学关系作为研究个案,分析包括博客写作的基本特征、中国博客的发展与趋势、“博客文学现象批判”等在内的现实问题,考察网络时代“博客崛起”与网络文学生产所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关注文学消费方式的革命,主要涉及文学的影视化、文学的数字化阅读等问题,并以“手机小说”为例,对文学消费的新动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数字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包括市场化背景下的文学经典、作为文化资源的文学经典、经典数字化与新媒介诗学等内容,还具体讨论了网络“恶搞”“百家讲坛”“虚拟图书馆”等大众广泛关注的文化现象对文学的意义及其对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影响。

在网络文学生产论的研究过程中,陈定家脚踏实地全身心地投入调查研究工作中去,从自己研习多年的艺术生产原理出发,对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特别是网络文学生产状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学理化描述与清算。《比特之境》一书中,陈定家在广泛吸收当代文论与美学研究前沿成果的基础上,从现代思维方式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关系入手,对数字文化与网络文学的前沿命题――“虚拟现实”的文学意义进行“比特诗学”的深度探访,对文学虚构与网络虚拟之间的必然联系和本质区别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索,将传统文论中的形象思维、灵感、共鸣等经典文论观念,与网络时代的人工智能、计算主义、软件写作等所谓“灵境诗学”进行跨学科比较研究。从文学发展论的视角,对网络文学的来龙去脉,如起源与现状、特征与症候、生存困境与发展态势等问题作出历时性梳理,以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对网络文学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冷静地回顾与总结,特别是对文学的图像化、网络化、影视化、游戏化等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学数字化生存现象进行研究与总结。从审美价值论的视角,对网络文学的生存与发展态势以及其在整个审美文化领域中的作用与地位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性的价值评估,从哲学与美学的高度,对文学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型及其相关后果总结规律。

二、“文本之舞”:网络文学文本论

陈定家网络文学研究中“选点持论”的学术智慧远非笔者的一己之见。王泽庆在《从看网络文学理论研究》一文中也提到,“难能可贵的是,陈定家能够对其中的个别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他的《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研究的是网络文学生产问题,他的新作《文之舞》则集中探讨了网络文学的文本问题。作者没有面面俱到地论述网络文学,而是从网络文学的生产研究转向文本研究,涉及的都是网络文学研究中一些较中观或微观的问题。⑤

2014年,《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如王泽庆所说,这是一部集中探讨了网络文学文本问题的专著。“文之舞”三个字生动形象,充满诗意。面对电脑荧幕上下翻飞的文本,这个超言绝象的“舞”字,堪称画龙点睛之笔,足以抓住超文本和互文性的基本特征来描述读屏时代的文学特性,形神兼备。从读书到读屏的转化,是网络时代文学阅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文学作品从白纸黑字的信息化石,变成了绘声绘色的表意精灵,文本的这种格拉忒亚式的觉醒,找不出比“文之舞”更准确、更生动的意象来描述当代文学网络化转向所给予的最直观感悟。作者选取《文之舞》为书名,隐含着对给自己互文性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和借鉴的互文性理论大师们,如罗兰・巴特(《文之悦》作者)的致敬之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自己对网络戏仿风习的认同。“舞”不仅是既原始又现代的信息交流方式,同时也是我们所能想象得到的形式最直观、内涵最丰富的表意方式,尤其是以网络为背景的“文之舞”,既能不断开拓现代技术隐含的审美场域,又能充分激发人类与生俱来的视听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文之舞”是一个跨越超文本技术与互文性理论的综合性概念,既不缺乏互文性所负载的厚重人文底蕴,又拥有超文本所隐含的高新技术理性;同时,它还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麦克卢汉式的新媒介概念。

传统文学研究中的中西、古今、诗思、技艺等矛盾问题,在网络文学研究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甚至表现得更为尖锐。但如何处理好中与西的融合、古与今的转化、诗与思的互补、技与艺的博弈等问题,显然需要从学理上理清思路,需要求真务实地开辟出适应网络文学发展要求的治学路径。此外,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最大的不同是基于载体变化造成的“文本转向”,在传统文学的线性文本向网络文学超文本的转化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密切关注的学理问题被我们忽略了。对“超文本”这个从数字技术领域引入的新概念,除了一本孤峰峭拔的《超文本诗学》以外,文论界的相关研究还明显缺乏应有的人文烛照和审美关怀,更少见到中西贯通、文理兼容的诗学化深度阐释。《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重点讨论超文本和互文性问题,弥补了文论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远远不够的缺憾。

从文论视角而言,如果f“超文本”研究是理解网络文学的关键词,那么互文性作为体现超文本本质特征的核心要素,可以说是研究网络文学的关键词中的关键词。《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中提出,超文本作为网络世界最为流行的表意媒介,它以“比特”之名唤醒了沉睡于传统文本的“互文性”――即唤醒了书面文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等潜在活力与灵性。它以去中心和不确定的非线性“在线写读”方式解构传统、颠覆本质,在与后现代主义的相互唱和中,改变了文学的生存环境和存在方式。在“如我们所想”的赛伯空间里,网络文学所演绎的“文之舞”――即“话语狂欢之境”交织着欣喜与隐忧:它精彩纷呈、前景无限却又充满陷阱与危机。超文本的崛起和互文性的觉醒不仅是当代文学世纪大转折的根本性标志,而且也是理解网络文学的媒介化、图像化、游戏化、快餐化、肉身化、博客化等时代大趋势的核心内容与逻辑前提。更重要的是,超文本与互文性理论正在悄然改写我们关于文学与审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

《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中的“文之舞”更准确地说是“屏文之舞”,可以概括为互文性理论支撑下超文本的系统关联与普遍贯通。这些文字,仍然是以传统文论的基本概念描述和反思网络文学文本的产物。《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从“互文性理论”的视角对网络时代的传统的“文学经典”和时尚的“身体写作”进行了新的阐释和批评,并结合西方现代与后现代主义理论,对读图时代文学从“互文性”快速走向“互视性”,进而走向“互介性”的大趋势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提出了与传统文论不尽相同的心得与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