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5:38:57
导语:在中华传统经典诗歌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国学经典;语文教学;环境
近几年来,国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得到了国家的推广,而且还被世界各国所重视。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精髓,能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道德标准,丰富内心世界,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塑造健康的人格。把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提升其语文水平和成绩。下面对如何把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行探索。
一、将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
初中教学内容本身就对国学经典进行了吸收,包含了从韵文、诗歌到散文的各个方面。在两者的结合过程中,要坚持点面结合的原则,坚持从韵文到散文和从阅读教学到作文教学的方式。教学内容包括了大量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主的古代诗歌,而其都具有音韵美感。加强初中生对这些诗歌的课堂阅读和课下诵读的训练,有助于使其培养良好的音韵感和汉语语感。此外,通过阅读大量诗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潜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适当加入《史记》、四书五经等经典的文章片段。这些文章经典是古作的典范和模本,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意境,还包含有大量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加强对这些文章经典的学习,能够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
二、将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结合
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中,有很多好的方法,这些方法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有着借鉴的意义。加强对古代教育学习方法的借鉴和改进,有利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更好发展。第一,培养初中生把握意境的能力。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注重意境,强调诗画同源。古代文人通过所书写的文字来展现出意境的画面,使读者对其思想产生共鸣。初中生要加强对诗文及其表达的意境的了解,就必须学会把诗文联想成画面。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形象性的解说,或者通过多媒体视频与音乐的使用,启发学生进入诗文的意境画面中,提高文学修养,逐渐学会如何使用文字来勾勒画面和表现意境。第二,加强对诗文的诵读。古代教育方法是不追求精深的讲解,要求在反复的诵读中领悟。语文着重培养的是听说读写能力。古代的文章和诗歌都有极强的韵味,十分适合诵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加强对诵读方法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会和把握好轻重快慢、高低长短的抑扬顿挫的诵读方法。第三,加强文字的抄写。在我国古代,抄写是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抄写文字不仅能让学生接触到作品,还能够让学生体会诗文的意蕴。此外,抄写文章还能促进习字教学的进展。
三、建设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结合的环境
环境对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昔日孟母三迁,目的是为孟子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打造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结合的美好环境,搭建结合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经典因素,使用学校的有声语言传播国学经典,开展国学经典诗文的朗诵比赛等形式来塑造书香校园,为初中生学习国学经典打造良好环境。通过对家长传统文化知识和观念的培养,来使家长注重和加强对学生的国学经典培养。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来选择优秀的、适合初中生学习的国学经典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并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学生在充满古代优秀文化的环境中,必定能加强对国学经典的喜爱和学习,从而促进其加强对语文的学习。语文教学工作方式也会得到改变和发展。
国学经典记载着我国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是五千年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根”。加强对其学习,能补充我们所需的精神营养和文化食粮。初中生是社会主义的希望和未来。中学语文通过对初中生开展以国学经典为内容的教育,可以美化青少年的心灵,增强其建设中华的思想意识。因此,要大大地加强国学经典和初中生语文教学的结合,为祖国培养新世纪所需的复合型爱国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琳萍,王秋雯,侯凤翔.现阶段小学国学教育问题举隅及对策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2010(23):25.
[2]王君.以经典阅读为纲,建设学生高品位的阅读生活[J].语文教学通讯,2008(2):36.
伴随着冬日的暖阳,我们迎来了曾楼小学“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的开幕,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曾楼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相关的朗诵比赛开场主持稿借鉴资料,欢迎你的参阅。
朗诵比赛开场主持稿借鉴一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女: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上(下)午好!
甲:伴随着冬日的暖阳,我们迎来了曾楼小学“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的开幕,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曾楼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甲:经典浸润童年。
乙:智慧点亮人生。
甲:经典与我们同行,经典我们每天诵读。
乙:经典与我们同在,经典是我们人生的指南。
甲:经典诵读,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撒播在我们的心里,生长在我们人生的路上,让我们一生受用。
乙:今天在这里,我们诵读经典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甲:今天在这里,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读经典,聆听书韵!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预祝同学们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对各位评委老师即将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甲:下面我宣布曾楼小学“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
合:现在开始。
1.我们是中华的少年,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我是中华的少年,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有请六年级端言言、梁雪兵、梁家会等八位同学为我们朗诵《中华少年》
2.你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你是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你的精神时刻鼓舞着我们。请听由五年级端孟强、端梦莹、梁佳依等八位同学表演诗朗诵《赞颂园丁》。有请
3.我的祖国、高山巍峨;我的祖国、地大物博,我们的祖国不仅有灿烂的文学精华,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下面请欣赏集体配乐诗朗诵《我的祖国》。表演者四年级胡雪莹、毛璐熠、端康利等十七名同学。
4.接下来请大家欣赏集体诵读《太阳是大家的》有请三年级的刘艺娟等十三位同学。
5.看到哥哥姐姐们这么精彩的表演,低年级的小朋友也迫不及待、跃跃欲试了,有请二年级毛凯旋、雷磊张诗彤表演《小小的我》。
6.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要像小树一样快乐成长,下面有请一一班梁家辉小朋友为大家表演诗朗诵《小树谣》
7.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自豪,因为我有一个美丽的祖国,有请一二班小朋友梁家豪朗诵《美丽的祖国》
8.接下来继续欣赏个人朗诵,有请一一班的丁妙妙为大家朗诵《星星和花》
9.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有了春天的播种,才能收获着秋天的硕果,让我们一起听听秋的声音吧,请欣赏三年级刘艺娟等十三位同学为大家表演《听听,秋的声音》,有请
10.象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象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阳光。请欣赏四年级端思蕊、曾浩翔表演的诗朗诵《延安,我把你追寻》,有请
11.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自豪;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祖国,我们骄傲。请欣赏五年级梁佳依同学表演诗朗诵《我的祖国》,有请
12.我们是华夏子孙,我们是龙的传人,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请欣赏六年级梁春宵表演的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13.接下来再请六年级同学李锦锦为大家表演诗朗诵《我想》。
14.有请五年级学生李慧丽我大家表演诗朗诵《斗笠》。
15.春回大地,东风骀(dai)苏,碧倾原野,绿满眼眶,这就是人间的四月天。请欣赏诗朗诵《你是人间四月天》,表演者四年级学生,毛璐熠,有请
16.风雪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正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请欣赏《卜算子?咏梅》,表演者三年级毛凯盟。
17.雷锋——一个闪亮的字眼,一种行为的标志,一种精神的标签,雷锋精神在哪里?请欣赏二年级梁依凡为大家表演诗朗诵《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有请
18.请欣赏诗朗诵《我看见了风》,表演者一二班胡家瑶同学。有请
19.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有请一一班端紫琼同学为我们朗诵《倾听春天》。
20.五十六个民族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滋养着世界文明!长江、黄河,万里长城,在我心中重千斤!我自豪,我骄傲,因为,我是中国人!最后请大家欣赏《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表演者,六年级梁佳会同学。
女:最是书香能致远,好书伴我们一路远行。
男:让我们在记忆力的时候感受古今诗文之美。
女:让我们学诗,用诗,赏诗、写诗。
男:让我们生活有诗意,心中有诗情。会生活,懂生活,爱生活。女:让我们
合:把经典诗文诵读融入生活的每一天,让我们展翅高歌飞向未来。曾楼小学经典诗文诵读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观赏!
朗诵比赛开场主持稿借鉴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此隆重举行“书香”经典诵读比赛活动,诵读千古美文,弘扬传统文化,以经典为伴,与圣贤同行。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教体局领导来给我们指导工作,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在此,我还要感谢各位领导一直以来对我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其次,我要感谢为这次活动的顺利开展付出辛勤劳动的七年级全体师生、尤其是全体班主任和语文教师。你们辛苦了!
我们项城二中一直把经典诵读列为校本课程的必修课。本次比赛,是对我校七年级师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检阅和练兵,是对我校创建书香校园,传承民族精神的展示。传统文化意蕴丰厚,许多名篇,读之字字珠玑,诵之金声玉振。在抑扬顿挫的朗诵声中,我们可以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渊源和人文精粹,同时也可以感受生命的厚重与永恒。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开展这次活动,目的在于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激发师生的读书兴趣。让我们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书香校园。
今后,希望全体同学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让读经典、背经典、唱经典、演经典、用经典,成为同学们的日常学习活动。 让我们“与经典同行, 循圣贤之道”,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也希望经典诵读活动在我们的校园里能够异彩纷呈、经久不衰。
亲爱的同学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今天,我们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诵读风采的平台。愿每一位参赛选手都能“字正腔圆诵经典,意气风发展才华”。最后,预祝今天的比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朗诵比赛开场主持稿借鉴三
刘:敬爱的老师,
赵: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早上好!
刘:时光飞逝,日月如梭。
赵:转眼间,我们成为十一小已近两年
刘:每日里,经典诵读与我们朝夕相伴!
赵:悠悠岁月
刘:漫漫长河
赵:中华文明传承了上下五千年
刘:灿烂的民族文化弥久恒远
赵:诵读中华经典,
刘:营造书香校园,
赵:继承中华文化,
刘:传承华夏文明。
赵:唐诗宋词带我们穿越时空,
刘:浩瀚诗海让我们结缘诗人
赵:下面我宣布李杜诗歌朗诵会
合:现在开始!
刘:儿时李白,面对一轮皎月,留下千古名篇:
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赵:美丽春天,诗圣杜甫写出了千古佳句:
合: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刘:长风破浪会有时,
赵: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终于看到庐山真面目
合: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赵:万亩桃花,万家酒店,
刘:善意的谎言挡不住兄弟情深!
赵: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刘:今天,我们畅游在经典美文的海洋,赵:走近圣贤,与圣贤为友;
刘:诵读经典,与经典同行。
赵: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刘:愿中华少年
合:豪情满怀,再谱新篇。
朗诵比赛开场主持稿借鉴四
(合)老师们、同学们:
(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女)国学经典,
(合)是镶嵌在传统文化上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男)经典与我们同行,经典我们每天诵读。
(女)经典与我们同在,经典是我们人生的指南。
(合)经典诵读,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撒播在我们的心里,生长在我们人生的路上,让我们一生受用。
(男)今天,我们站在红旗下,
(女)今天,我们沉浸在国学经典诵读中。
(合)金堂县赵镇杨柳小学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现在开始!
(男)“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三字经》中的第一句。在他们的童声中我们还能感受春天的美景,走近《春晓》《春夜喜雨》。请听一年级一班的同学为我们诵读国学经典。请大家鼓掌!
(女)蒙学《三字经》琅琅上口,我们意犹未尽;《池塘边的叫声》和《绝句》,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天籁的声音。请一年级二班的同学为我们诵读经典。请大家欢迎!
(男)“人之初,性本善。”将再一次响在我们的耳畔。不同的民族只有“妈妈”的发音是一样的,让我们感受《妈妈的爱》。请同学们聆听二年级二班的同学为我们诵读的国学经典。请大家鼓掌!
(男)《~规》是具体列述我们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请二年级二班的同学为我们诵读《~规》,感受《瀑布》的壮美。请大家欢迎!
(女)春将匆匆去,而春天我们收藏在记忆里。请听三年级一班的《~规》和春天诗句的朗诵。请同学们欢迎!
(男)《对韵歌》我们大家都熟悉,听一听三?二班的诵读,我们将有另一番感受。《游子吟》中的母爱,《赠汪伦》中的朋友情,将使我们感动。请大家鼓掌!
(女)《~规----泛爱众》告诉我们“施比受更有福”。在《小池》边,四?一班的同学将为我们吟诵《夏日绝句》《七步诗》。请大家欢迎!
(男)《朱子童蒙须知----读书写文字第四》告诉我们学习的习惯,该怎样养成。在《夏日绝句》中明白人生价值的取向。在《卜算子》里感受诗人的惜花。请听四?二班的同学朗诵他们的国学经典。请大家鼓掌!
女)他们也偏爱《~规》,偏爱苏轼的几首诗词。请欣赏五?一班的国学经典节目。请大家欢迎!
(男)岳飞是爱国的,他的词《满江红》千古传诵。范仲淹也是爱国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虽经千年,读罢,还让我们感动不已。请听五?二班吟诵的这两首词。请大家鼓掌!(女)孔子的《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思想。三首古诗让我们进入了如梦如幻的过去,我们在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请大家静下心来,去感受五?三班同学给我们带来的国学经典。请大家欢迎!
(男)感受四季,欣赏四季,在诗歌中与古人一样去赞美四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将使我们有另一番滋味在心头。请听六?一班的诗歌朗诵。请大家鼓掌!
(女)文天祥的气节在《过零丁洋》里,文天祥的以死明志在《过零丁洋》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豪放词的代表作,宋朝是词的岁月。让我们听一听六?二班的大哥哥大姐姐为我们朗诵这两首词。大家欢迎!
(男)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篇以月成景,由月生情,又以月明理,寄寓着词人的人生理想。让我们在六三班同学的诵读中去感悟苏轼在节日里的心情吧。请大家鼓掌!(女)我国是诗歌的国度,是亚洲文明的摇篮。
(男)我国是儒家思想的起源地。
(合)今天,我们诵读国学经典,就是在传承文化,复兴中华。
(女)今天,我们诵读国学经典,才能使我们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1、注重引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帮助同学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使之引发思考,同时这也是对文言文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探索、尝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老生常谈的现象,改变课堂教学沉闷乏味、单调落后的现象,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潜能。首先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歌的钥匙。每首诗歌的教学,先让同学们从聆听名家配音朗诵开始,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吟诵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正如古人所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营造诵读诗词的氛围,把学生带人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其次在吟诵诗歌的同时,通过对经典名著的点评,根据每首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到课外去吮吸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把同学们带入图书馆,让他们与好书为友,以诗词为友,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阅读能力。这也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比如说教学进入到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时,利用多媒体,利用图片画面,引导学生想象结尾处合葬化鸟,“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却能“相向鸣”意境,帮助学生领悟浪漫主义理想的艺术魅力:指导学生借助图书馆,讨论解决“东汉婚俗”、“七夕节”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理想境界。《师说》认为:老师就是传授知识,解释疑惑问题的人。那么,如何传授知识?如何解释疑惑问题?如何当好引导者与合作者?《论语侍坐》给了我们启迪,孔子让每位学生言志,给予每个人畅所欲言的机会。现代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因此,要使学生对久远的诗歌文化作更深入的了解、思考,达到赏析,我们就必须营造一种诗歌赏析的氛围,本着“让课堂更有活力,让孩子更加聪明,让发展更为全面,让教学更富创意”的宗旨,教学中我不断启发学生充分联系社会生活背景,去理解、赏析诗歌。比如曹操的《短歌行》的教学课堂,教师进行作品背景介绍后,将课堂还给学生,交由学生,要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联系他们了解的文学作品及文学作品中对曹操的认识,畅谈对诗歌的理解,进而把握诗歌的主题,达到赏析诗歌的目的,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有的学生说“曹操是真英雄,不是奸雄”。有的学生说“曹操是位出色的诗人,不当丞相,做一个自由诗人多好”。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这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理论基础。课堂是开发潜能、培养智能、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使语文课成为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诗歌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诗文的赏析能力,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配合教学,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的实效性,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想法,举办一个“诗词知识”竞赛。让学生们进入备战状态,分组准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学生们进行充分的知识储备。经过一系列的比赛,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加鼓舞了学生的士气,更加激起了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经典的热情。中国文化经典是古代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她滋养了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因此中国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研究、探索这一文化经典中诗歌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需要,是培养一代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引导现代的中学生,进入这缤纷灿烂的诗词圣境,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4、保持诗歌的陌生化,有意识的忽略传统的课前预习。
关键词:古诗文 经典诵读 浸润 科学性 可行性
古典诗文是古代文化中的瑰宝,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的文化遗产。在十几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校摸索出了一条以“古诗文诵读工程”为核心,结合国学教育,开展不同形式的特色教育之路,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真正起到“让古诗文经典诵读浸润学生的人生”的效果,充分印证了用古诗文经典诵读浸润学生的人生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一、以科学性、可行性的理论为依据,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我国的古典诗文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锤炼和积淀,具有感发人心、陶冶性情、塑造人格、增长知识的功能,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是中华儿女共同情感和群体心声的抒发和体现,引起了后人心灵上的共鸣,深得一代代中国人的喜爱,并将其发扬光大。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这充分说明了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的最佳时期,是人格培养、知识增长的重要时期,如果让每位学生从儿童时期就养成诵读和欣赏经典古诗文的习惯,既能使学生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挖掘古诗文的内涵,受到良好的礼仪文化教育,又能继承、发扬这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二、建立行之有效、规范的制度,保证“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开展
1.开展课前十分钟诵读。我们利用每天下午第一节课课前十分钟让学生诵读,并且列入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学年背诵古诗文80篇,小学阶段共背诵古诗文不少于500篇。学生背诵古诗文的篇目大大超过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数目。
2.开展古诗过级测试。我校建立了古诗文经典诵读过级制度,规定了考核要求,制定了《小学古诗文诵读过级实施方案》以及测试标准。每年5—6月份,我校组织并培训科任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古诗文过级测试。过级测试要求学生通过抽签决定背诵自己所在年级的《古诗文经典诵读》教材中的6首,每个年级的学生每学年要求过2级,6年共过12级。只有熟练背诵全本教材上的古诗文,才能顺利通过。
三、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诵读实践,编辑、出版教材,拓宽学生诵读古诗文的阅读面、阅读量
在实施“古诗文诵读工程”的初始阶段(1999—2006年),我们先后以《中华古诗文读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唐诗三百首》等书为诵读教材。在积累了大量的诵读实践后,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校于2005年组织本校语文教师,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文中优中选精,遴选出334篇适合少年儿童背诵的名篇佳作,编为6册,分别供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使用。
这套《小学生古诗文经典诵读》覆盖并超过新课标规定的篇目,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地进行编排。低年级学生从背诵白话蒙学经典以及简短的名句、诗歌开始,难度逐渐加大到篇幅较长的诗文词赋等,安排比较合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对诗文的理解和思考。在编写时,除在原文中给生字加注拼音外(一至三册),还在文后安排了“请你知道”“为你释疑”“帮你理解”或“给你提示”几个小板块。前三项分别是介绍作者、解释字词和作品的译文、鉴赏,我们在译成现代汉语的同时,尽量保持了原作的意境和风格。最后一项是对作品内涵的提炼和延伸,启示学生自察自省,完善自我。
四、结合学年德育目标,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提高诵读经典古诗文质量,赋予“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更鲜活和实用的生命力
我们在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时,十分注重它的长久性和实用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德育目标,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提高诵读经典古诗文质量,赋予“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更鲜活和实用的生命力。
1.以节目的形式表演古诗文。诗是浓缩了的语言精华,把语言展开,诗的意境也就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我校先后举行了以“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诵读经典古诗,传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在每年的“六一”联欢会上,都有以古诗为题材的节目。
2.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PK赛”。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各班开展不同形式的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PK赛”,同年级学生以班为单位,现场抽签,有感情地背诵或PK。
3.绘制古诗配画手抄报。学生把诵读过的古诗文,配上想象的画面,精心设计,绘制成图文并茂、别具一格的古诗配画手抄报。这样就能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再现出诗歌所表现的生动意象。
4.写读后感。学校要求各班都召开《我从古诗中寻找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做礼仪小公民》等为主题的班队会,并要求学生及时把读古诗文的体会写出来,交流心得。这样不仅使学生会背诵古诗文,还使学生从古诗中有所感悟,受到了教育。
5.每日一句古训。在实施古诗文诵读工程的同时,我们注意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起来,要求各班在黑板左边一小角写一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的古诗文经典名句,每日一换,并且让各班学生准备一个小本,每天将本班黑板上的经典名句记录下来。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同时也在学生中弘扬了中华传统民族精神。
五、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力求取得内蕴性、持久性、影响性的效果
开展此项工程,不是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大量诵读经典古诗的层面,而是力求取得内蕴性、持久性、影响性的效果。实践证明,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学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综合素养有了明显提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不少学生为人处事的态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已成为提醒学生珍惜时间、爱惜粮食的警句;“温故而知新”则成为学生的座右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让学生知道孝敬父母的重要性。此外,古诗文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记忆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一、在吟诵中寓于情趣
1.故事导入,调动兴趣
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诗歌以及至今仍在广泛流传的古诗,皆是情理交融的经典作品,每一首诗歌或讲述着一个生动的古诗,或蕴含着古今相通的人生哲理。基于此,我在备课时,搜集大量的古诗趣话或故事之类的资料,在讲授诗歌之前,引领学生进入一个与诗情画意相融的故事情境。例如,在教学《赠汪伦》这课前,我通过网络查阅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知道李白吗?又知道汪伦和他是什么关系吗?然后,讲述他俩之间能成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通过故事导入,很快把学生吟诵古诗的兴趣调动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情境,读出情感
在教学经典诗文中,我选择适合儿童情趣、感情基调与诗文相适应的音乐、图片等来配合朗读,用优美生动的情境来感染、熏陶学生,促使学生读出诗文的情感来。例如,我在执教《渔歌子》时,播放多媒体课件: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溪水潺潺流着,白鹭在自由翱翔,低旋于水面,溅起层层涟漪,岸边的桃花在万绿丛中显得那样娇嫩。这时正是鳜鱼肥美的时候,渔翁戴上青色的箬笠,穿上绿色的蓑衣,荡舟于江山,静心垂钓。此时微风拂面,细雨如烟,眼前景象犹如仙境……课件中精美的画面、委婉动人的歌声,一下子把孩子带进了诗歌的境界里,此时,我引导学生:“如果你是张志和,面对此情此景,你将怎样吟诵这首词呢?”有些语言无法述说、描摹的内容,通过画面、音乐淋漓尽致地创造出美轮美奂的境界,让师生流连忘返,让学生深入其境,感受诗意,读来更有情感。
3.生活实践,诵出情趣
古诗词学习应该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根据古诗描绘的内容不同进行分类吟诵,能达到轻松学习的目的,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我就按照春、夏、秋、冬顺序,教学生吟诵古诗。春暖花开时,教学生诵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烈日炎炎时,教学生诵读夏天风光的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习习秋风时,教学生吟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白雪皑皑时,教学生吟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学生踏着诗人的脚步,走过了五彩缤纷的四季。
二、在活动中激趣
1.诗文与书法――写中学
硬笔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之一,它可以表现出我国汉字书写的笔画美、结构美和章法美。我们把古诗文经典诵读与写字教学相结合,学生通过不断书写古诗文,一方面提高写字水平,增强学习书法的兴趣;另一方面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记忆,也全面调动学生的练习书法热情。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书写古诗词书法比赛,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都认真书写,每班评选出优秀的古诗词作品装裱起来,在“元旦”“六一儿童节”进行书法作品展览。
2.诗文与绘画――画中学
画画可以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画画可以锻炼孩子小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是培养孩子善于观察事物、了解事物特征的好方法,把画画和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相结合,学生根据诗词内容用自己的小手来创作绘画作品,体验绘画乐趣。在经典中,因为作者的推敲琢磨,使语言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等,这些诗句都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引发了学生给古诗文配图的兴致,我让学生在认真诵读的基础上,给古诗画出了一幅幅精美的插图。
诗歌是感情的种子,是智慧的语言,古诗更是如此,它语言精辟含蓄、跳跃灵活、意趣无穷。相信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在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理论研究和指导水平的基础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想办法能让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校园充满“情趣”,一定能让古诗词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同时也能使我国古典文化不断地传承
下去。
参考文献:
古典诗文是《大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审美修养,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同样的作品,在不同层次上进行阅读,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经典诗文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在于它能够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因此《大学语文》的诗文教学无需刻意规避初高中教材里出现过的经典诗文,而是从审美上感染学生,从人文素养上陶冶学生,让学生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增进对古典诗文的理解,将经典阅读进行到底。
关键词:
大学语文;古典诗文;经典
毋庸置疑,语文教学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流的能力,但更重要的,还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以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语文教学因其重要性,而贯穿了大部分学生的整个求学过程。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让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高考,中学语文教育仍然偏重于诗文背诵和字词、段落的理解,意境优美的古典诗词变成了“文言串讲”。虽然这种做法能够强化学生对文言文含义的理解,但是在审美教育方面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古典诗文是《大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审美修养,加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热爱的主要途径,因此欣赏古典诗文美感,感受中华文化精髓的重任更多地落在了“大学语文”的教学上。
在教授《大学语文》的时候,学生常常有这样的疑问:“课本中选的诗歌很多是已经学过了的,为什么到了大学还要学?”我一般不直接回答为什么,而是给学生提几个问题,比如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主要作品、人生经历,又如作品中最让你有感触的诗句是什么,作品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等。学生们十有八九不能回答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还处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对诗歌有所认识,但既没有从美感上欣赏诗歌,也没有从情感上感受诗歌。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为我们指出了学习古代诗文的几种层级:“接受美学指出:读者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上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够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结构、形象的使用、体类的传统中,从它的价值、作用等各方面去品评和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有感发生命的读者。”[1](24)显然,初高中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能力和初步的鉴赏能力,可以算作是第一个层次的读者。而《大学语文》中同样收录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为的是通过对诗歌意境的阐释,使学生能够成为第二个层次,甚至是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拿《天净沙•秋思》为例,学生都知道是元朝诗人马致远的作品,表现了诗人的羁旅之思,而且能够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但是这种羁旅之思是如何通过意象叠加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表现出来的呢?这首小令共27个字,却包含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意象与意象连缀在一起,形成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展现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行人归家,而游子牵着一匹瘦马行走在荒凉古道上的图景。第四句“夕阳西下”,化用了“日夕当归”这样一个传统的原型意象,在这里,黄昏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同诗人的心理轨迹联系在一起,悲凉孤寂之情顿生,于是就自然出现了最后一句的抒情:“断肠人在天涯”。同时,这首诗还运用了通感的修辞运用,调动读者的人生体验,使读者与诗人达到情感上的沟通。首句“枯藤老树昏鸦”,描绘出一幅深秋的黄昏,乌鸦归巢的凄清景象。但是诗人为何要选择在中国文化中作为“晦气”象征物的“乌鸦”呢?这是因为乌鸦最恋巢,在归巢时会发出尖厉的叫声,因此当漂泊他乡的游子听到乌鸦互相召唤着回巢,自己却有家难回时,心情一定会异常感伤。这种情绪上的感受,实际上就通过视觉和听觉表达出来,这就是通感的修辞。下句也是这样,“小桥流水人家”,写的是人归家。唐人有诗“小桥流水有人家”,江南水乡很多人就居住在小桥之下,流水之旁,黄昏时分,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开始烹制晚饭,到处是炊烟袅袅,一派人间烟火的温暖景象。这句除了视觉之外,还有听觉和嗅觉的参与。黄昏人家必是热热闹闹、饭菜飘香的。这种归鸟与归人的热闹,更衬托出“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凉,所以这首小令也被称为是“秋思之祖”。
我们这样从文字的排列组合,意象的叠加和通感手法的运用来分析这首小令,就阐释出诗人创造出的意境之美,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鉴赏能力。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理解,加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想象,就可以达到诗歌阅读的第二个层次,很好地品评和欣赏诗歌了。《大学语文》教育还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培养第三个层级的读者。我们以学生们都非常熟悉的汉乐府《陌上桑》为例。这首诗也是中学时已经学过,并且要求背诵了的。中学在讲这首诗时,强调的是民女不惧强权,反抗太守的无礼调戏。到了《大学语文》讲这首诗时,就不再重复这样的一种分析角度,而是进入到诗歌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中去,通过对“赞美女”、“桑林戏”和“夸女婿”这三个中国民间习俗的介绍,来重新解读《陌上桑》的故事。第一段是对罗敷美貌的描绘,罗敷穿戴华丽,她的身份究竟是富家小姐还是如她自己所言,是个官太太呢?其实中国民间流行着“赞美女”的习俗,因此在对罗敷之美的表现上极尽夸张,正面的穿戴打扮,加上侧面的烘托渲染,塑造出一个中国美女的典范。而罗敷的身份很可能只是一个相貌美丽的“采桑女”,衣着的华美只是出于“赞美女“的需要,而做出的夸张。这首诗的重头戏是在“桑林戏”这个部分。在汉代以前,男女约会比较自由,桑林就是这样一个幽会场所,《诗经》中有多首诗歌表现男女在桑林中的恋爱,“章培恒、骆玉明两先生的《中国文学史》说到《陌上桑》母题渊源:‘中国古代的北方盛产桑树,养蚕业也相当发达,每当春天来临,妇女们便纷纷采摘桑叶,《诗经•魏风》的《十亩之间》,对其情景有生动的表现。”[2](175)到了汉代后,男女交往受到限制,但是每年在春季阳光明媚的时候,还是会开放数日,供男女在桑林中自由相会。因此故事发生的场所在桑林,使君敢于在桑林中大胆地向罗敷提出要求,也就不难理解了。从这点来看,“使君”还是一个遵守礼法的人,他不是在任意的场所里示好,只是在特定的“桑林”中,并非像有些教科书中写的“强占民女”那样恶劣。罗敷为了拒绝使君的要求,所使出了夸耀丈夫,羞辱使君的一招,这是有“夸女婿”的民俗根据的。“夸女婿”实际上就是夸丈夫,罗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却有着四十多岁的做太守的丈夫,在情理上说不通,因此只能说她利用了“夸女婿”的习俗,让使君自惭形秽,从而拒绝使君的示好。汉乐府有不少佳作是采自民间,因而故事的发生、发展就与当时的民风、民俗密不可分。从民俗的角度来看《陌上桑》,我们会修正以往对于罗敷和使君的看法,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和传统文化,对诗歌的意蕴和情感产生自己的看法。这也就成为了第三个层次上的,“最有感发生命的读者”。不仅诗歌的欣赏可以从意象、文化上加以延伸与开拓,古典散文教育同样不可局限于文言翻译。以庄子《秋水》来说,这篇散文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上出现过,所以学生基本具有疏通字句的能力,也理解庄子的用寓言故事阐发哲学道理的艺术手法。《大学语文》也收录《秋水》,我们就要从人生价值的层面来启迪学生,因为大学四年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熟的重要阶段,如何从庄子的思想中找到对现实有意义的因素就更为重要。
《秋水》中河伯和北海若的第一次对话里有这样几句:“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马体乎?”[3](24)庄子分析了大和小的概念都是相对的,而人看似很强大,其实不过是万物之一,过分地夸大人在世界中的重要性,不断满足人类膨胀的欲望,必然造成对自然环境的大肆掠夺,对生态平衡的破坏。近年来全球北极冰川的消融,酷热、严寒等极端气象的出现,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频发等等,无一不在警告人类必须要认清自己不过是万物之一,世界上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而已,人类的过分膨胀终将导致自然的报复。早在2000多年前,庄子提出的观点,正与现在西方学术界流行的生态美学有着思想上的共通之处。我们在介绍《秋水》时,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启发他们重视环保,善待自然,这样古典散文就具有了当下性和现实性意义。从这三个例子不难看出,同样的作品,在不同层次上进行阅读,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经典诗文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在于它能够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因此《大学语文》的诗文教学无需刻意规避初高中教材里出现过的经典诗文,而是从审美上感染学生,从人文素养上陶冶学生,让学生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增进对古典诗文的理解,将经典阅读进行到底。
作者:冯雁 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好诗共欣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欧阳萍,邱光华.《陌上桑》母题渊源[J].合肥:学术界,2007.
【关键词】中小学生 学习经典 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25-02
在现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好像对于经典的学习并不是很重视。因为现在正直科技和商业鼎盛的时期,在社会上的各个方面好像都充斥着时代经济,追逐着功名利禄,对金钱的十分的重视。不管是在商业竞争中,还是在对于学生的教育中到处都充斥着金钱的味道。人们都生活在一个浮躁的范围内,正是因为人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和对于经典文化的忽略,现在,才要提出让学生学习经典,让学生通过对于经典的学习来获得身心的陶冶。
一、对于中小学生学习经典的两个理由
1.现实的理由:现在的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人才,是建设祖国的栋梁。现在的社会要他们在掌握现在的科学技术知识以外还要具有良好的自身素质和道德素质。但是,据统计。现在的中小学生缺乏的并不是对于知识的掌握,而是对于正确的观念的树立。若是不具有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有多少的文化也是无用的,最终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畸形的价值观还会促使人们做出很多不应该做的事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是现在中小学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何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学习经典就是一种办法。让学生通过阅读那些千古名句或是古文,那些经典的名人故事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民族灵魂,通过学习经典,来陶冶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中华文化中有很多的经典的作品,通过对于经典的学习来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2.将来的理由: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个社会生存只有一个法则,就是适者生存。若是一个国家只是一味的靠科技和经济是很难是国家真正的强盛起来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文化的发展,创造文明富强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发展。精神文明和经济发展一定要同步的进步,才会是国家真正的强大。国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精神文明。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孕育出了惊人的文化内涵。对于经典的学习是未来国家发展的必然需求,现在的中小学生一定要培养他们学习经典,掌握了经典才能很好的进行创新和发展。
二、中小学生学习经典的利处
1.学习经典有利于中小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精神的了解和借鉴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我国的经典文化数之不尽,中华民族的传统经典知识源远流长,具有其自身独有的魅力。我国的经典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宝藏,是中华文明璀璨的明珠。经典文化内涵丰富、寓意健康、积极向上并且意志高远,而且语言生动形象,独具匠心。现在的社会虽然提倡学生创新,但是创新不单单指的是现在的文化,更是对经典的创新发展。如果现在的中小学生对于经典知之甚少,那么他们如何进行创新,又怎么谈得上学习了中华文化。学习经典不管是要树立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更是对于热爱国家的一种展现,热爱国家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2.我国的经典博大精深,是人们学习的重要素材,丰富多彩的经典文化是学习汉语言重要的表现。中国的经典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都有很深的寓意。就拿经典中的古诗说吧。中华文化的古诗有的寓情于景、有的寓理于事、有的寄托相思、有的满腹报国之志等等。现在正是柳叶生长的时候,在《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首诗句有表现了春天里柳树发芽的状态,第一句就写了树,将柳树描写的犹如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人,将那些飘扬的柳叶比喻成美人身上婀娜多姿的绿色的裙带。通过拟人的手法将柳树描写的活灵活现,这就体现了经典文化的精彩之处。还有很多的经典描写了思乡之情、思亲之情等。学生通过对于经典的学习,可以增加他们的感彩,情感得到升华。
3.经典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思维活跃的提升。经典文化中不乏有很多的灵性十足的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反应的灵敏度,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中华文化的经典中包含着很多的文字载体,学生在通过对于经典的学习中可以接触很多的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语言组织能力的提升。
三、结束语
其实从客观上讲,经典的学习对于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价值。不同的人学习的经典的感悟也不同。对于经典的学习是人们对于人生意义的追寻,每个经典都是不可复制的。学习经典可以培养人们的长远目标的建立,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可以锻炼人们的从容心态和坚强的毅力以及思索的智慧。对于经典的良好的学习是对学生人生的策划和思索的重要阶段。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古典诗歌吟诵九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序言:2.
[2]徐健顺,陈琴.我爱吟诵[M] .(初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前言:12.
[3]张本义.吟诵拾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
“诵读经典”就是诵读中华文化传统的经典著作。其实早些年就有很多家长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让未曾识字的孩子强行背诵《唐诗三百首》,那时,这样的做法不为人所提倡,认为这种在不理解基础上的背诵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些年所提倡的“诵读经典”其实是源于台湾的积极从事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的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于1994年在台湾发起的教育运动,倡导利用13岁以前的人生的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经典,以夯实文化基础,健全儿童的人格、道德和智慧,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作出贡献。那么“诵读经典”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去“诵读经典”呢?
首先,“诵读”的这些“经典”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是先人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它凝聚着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与智慧。以《论语》为例,这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的内容涉及治国从政、为人处世、学习态度方法等方方面面,学生通过诵读《论语》,可以大大拓宽视野,学习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能对古代的政治经济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再如《庄子》《老子》,已经涉及许多哲学内容,有一定的辩证法在里面,学生通过诵读,可以初步对辩证思维有一个感性认识。当然,对于中学生来说,更直接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学好语文。在诵读这些经典之后,他们可以将之运用到平时的说话作文中去,让文章增彩不少。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的识字量显著增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古典文学的阅读能浸润学生的心灵。在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写作和言语表达引经据典提供了丰富的更具文化内涵的内容。经典诵读除了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大量的引经据典的丰富内容之外,还可以学习到古人的逻辑思维和写作的基本知识,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程度。从“经典”本身来看,它的确会对学生有不少好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鼓励孩子去读呢?
其次,我们的“经典诵读”区别于过去的让孩子死记硬背式的背诵,而是通过反复的诵读来达到记忆的目的。这与一般的背诵又有什么区别呢?一般的背诵是运用各种方法有目的地将材料识记下来的方法,背诵要求明确,要求在记忆过程中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所以,思维也容易疲劳,一次性背诵记忆的材料量也有限。而诵读则不然,它是通过对材料的反复诵读中达到的自然而然的记忆。这种方法每天所需要的时间并不多,可能只花上十分钟就够了,也不需要大脑高度紧张,对于反复诵读的内容,不管量有多少,都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结果。以背诵七首绝句为例,如果用诵读的方式每天诵读十分钟,一个星期后可以达到背诵的目的;如果用传统背诵的方法,每天背一首,一个星期也能全背出来。不过,实际效果却是用诵读的方式背诵的诗歌更流畅,而背诵的方式却可能已把第一天的诗歌忘得差不多了。“诵读”是一种全新的背诵方式,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背诵出了不少经典名篇,收获颇丰。
再次,在诵读实践中,可以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一方面它能增强记忆力。科学家研究表明:正常人一出生,大脑就有1000亿个脑细胞或称神经元,它们彼此孤立。当受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刺激时,每根神经元会形成发达的神经网络,大脑的功能就越强,记忆能力越强,智力就越高。经典教育能够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快速的阶段,接受大量优秀的强而多的信息刺激,使孩子大脑每根神经元相互连接,形成网络,也就使孩子大脑的沟壑就越多,大大提高儿童的记忆力。同时,在反复强化诵读的基础上,学生有意识增强专注程度,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摸索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另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创造力。经典教育看似简单落后,却是科学、高效、扎实而又易行的教育方法。他可以迅速开发右脑,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知觉、灵感、创造力,乃至真正地打开智慧的大门。在青少年时期,通过经典教育,接受大量优秀的强而多的信息刺激,学生大脑的沟壑就越多,脑力就越发达,智力就越高,这就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经典;素读;语文素养;提高;意义
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最好的时期,你看学生背诵儿歌、诗歌甚至是广告词的速度,就可以知道学生的记忆力多么强大,如果我们能在这个时候让小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背诵一些经典,相信对今后语文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我们一般把纯背诵经典称为素读,所以在小学阶段,利用小学生学习任务不重,对诵读的兴趣高,我们应该加强经典的素读。为何要这么做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素读经典对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小学生来说,没有比培养良好的阅读意识更重要,所以我们语文老师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而小学时期素读经典,可以帮助小学生阅读的注意力更集中。由于他们在诵读时会专注于文本,而对其它事物置若罔闻,所以阅读对于培养小学生专心学习的习惯有很大帮助。实践证明,小学生年龄越小,越容易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而好的阅读的意识形成之后,学生的整个人生都将充满书香,所以我们要给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一个好的指导,让他们通过素读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2、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
素读经典,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他们增长知识。如许多古诗歌,可以让学生了解所不知道的东西,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清明》等诗歌,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并通过这些节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再如许多古代诗歌对事物、景物、古代人们的生活状况等作不同程度的记载,如诵读《咏柳》,可以了解到柳树发出嫩芽的时间;诵读《宿新市徐公店 》,就会了解到春天油菜花开,树荫还未形成;诵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会知道荷花开放在六月……像《弟子规》、《三字经 》、《论语》“古代诗歌与散文”等经典,小学生经过诵读,可以增加他们所不知道的中国的文化传统知识,明礼节,懂道理,晓文化。
学生经过不断地素读经典,就可以不断地增加各方面的知识,久而久之,小学生的头脑中就会比别人积累更多的知识。当然它的好处不仅如此,素读经典不但增加了他们的见识,也给今后作文素材做出了更多的积淀。
3、加深文本内容的理解
小学生经常素读经典,不但可以记住他们读过的东西,更对学习语文课本上的内容理解有帮助,小学生诵读的书越多,就越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阅读理解能力越强,所以我们不妨让学生多读经典,在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的同时,对我们当下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如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许多小学生对司马迁受了什么刑罚不清楚,所以文章中“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埋在心底”很难理解。但对于素读过《上下五千年》的学生来说就没有难度,因为他们读过司马迁的故事,知道司马迁受腐刑,这对一个正常人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但司马迁为了写《史记》,强忍痛苦,用十三年时间完成了。所以知道背景,就很好地理解司马迁这种为理想而实现的死的意义了,他的价值比泰山重;反之是“轻如鸿毛”,这样使经典与文本相互促进,让经典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拓展与认识。
4、提升思想品德修养
小学生思想单纯,像一张白纸,你是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在这张白纸上画出什么样的色彩。我们语文老师身上要肩负着教好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我们还要通过我们的教育,让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和智力开发一样强大,我们的教育不能再像以前人们提起的“高分低能”或“只成才不成人”,我们语文教师教育的学生要既有很高的语文素养,更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智能力,不但能成才,更要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所以素读传统文化经典,可以帮助小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道德修养。通过诵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可以知道什么是爱国;通过诵读《弟子规》,可以知道尊敬师长,明晓礼节;诵读孟郊的《游子吟》,可以理解父母对孩子的挚爱之情,从而心生感恩;诵读《三字经》,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小做到明礼节、识大体,心怀远志,认真负责,正直善良,诚实守信……通过对经典的素读,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受到美的陶冶。
5、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