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5:38:59
导语:在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高等学校经济合同管理中存在的固有问题
1.经济合同类型复杂,实际管理僵化
根??高等学校的经济合同来看,其主要分为两个种类,收款合同及付款合同。其中付款合同主要包括购置物资、劳务支付、对外支付、个人款项等,而收款合同则包括联合办学合同、资产租赁合同、对外投资合同、国有资产处置合同,接受捐赠合同,应收水电费、取暖费等合同。由此可见学校经济合同类型的多样化及复杂化,而在经济合同管理工作中由于高等学校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经济合同,可以说在高校日常运行中的随时都可能会有相应的经济合同进行履约,但是在管理工作中却无法对合同履行、签订情况进行及时的汇总及管理,无法做到全过程管理的效果,无法达到现今在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中对财务合同动态管理的要求。
2.财务管理工作中审核工作与经济合同管理之间脱节
目前在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经济合同及审核工作的进行属于不同的人员来开展相应的工作,因此在实际中存在着审核人员对经济合同的了解不够的情况,因此在报销审核工作中无法科学、全面、准确的对项目进行支付业务。如经办部门或者经办人员出现遗漏,财务部门再不精准地掌握合同内容,就容易造成多付款,少收款等问题的出现。
3.合同管理较为粗放
一是高校的每个处室或部门出于职能需要,都会牵头与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签订经济合同。二是高校财务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纪检审计部门有时拿不到经济合同,或者拿到经济合同时间比较滞后,也容易在有关款项催收,支付过程中出现纰漏。
4.合同管理意识不强
合同签订部门和人员作为经济合同管理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缺失。经济合同签订的重点部门是学校的后勤基建部门,招生培训部门等。以上部门容易出现摸不清自己的家底,管不好自己的合同台帐,尽不到合同执行第一责任人的义务,不能第一时间催收催办。
二、解决经济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1.建立完善、健全的经济合同管理体系
现今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尤其是在现今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其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需要面对较为复杂的过程及一定的财务风险,为此必须要根据高校实际的经济流动情况来制定符合其发展需要的规章制度,保证经济合同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到有据可依、有迹可循。同时,对于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保证其内容的科学性、具体性、可行性等特点,通过管理体系来对合同管理过程进行规范、管理,以此来保证在合同管理工作的进行下可以有效的规避其存在的风险,并维护高校在经济活动中的合法权益,使管理体系可以作为管理活动开展的唯一依据。
2.重视财务管理人才的引进及培养
由于高等学校经济合同管理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为此在管理工作的进行中必须要保证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及技术,并且在经济合同管理中高素质人才作为其在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对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对人才队伍进行建设。首先,需要扩大人才引进渠道,通过多种途径吸收更多的专业管理人才;其次,制定完善的培训学习制度,保证经济合同管理人员可以得到良好的培养,吸收最新的经济合同管理知识,从而使其适应岗位职责;最后,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促使工作人员形成学习意识及竞争意识,从而有效的提升经济合同管理的综合水平。
3.做好经济合同全过程的审查及管理
在经济合同管理工作中其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其签订和审查过程的管理,这也是保证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同时其也关系着合同的履约执行能力,根据就经济合同签订及审查的内容,需要做到以下部分。首先,需要加强对合同签订及审查的重视程度,保证在经济合同签订中可以做到组织审计、财务等部门等对经济合同管理进行共同的审查及管理。其次,相关工作人员在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对合同的条款内容进行校对及审查,保证后续工作可以得到高效的开展及进行。
4.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动态化管理功能
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平台构建最关键的一个功能就是要实现财务数据动态化录入。财务部门要设定录入端口,由主管会计根据各项收入和支出的动态情况,依据合同目录及时录入收入和支出金额。实现此功能的前提是财务数据要及时更新,对已经收付的款项,在记账软件下账后,要同时在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平台中登记。
【关键词】油井 系统 效率
抽油机井采油是我国各油田的主要生产手段,约占油井总数的90%左右。目前,抽油机井采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系统效率偏低、能耗高。因此,必须对原有抽油系统能耗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重新进行设计调整,采取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的方法,使抽油系统适应现阶段井液举升的要求,大力降低能源消耗,这是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 抽油系统各环节能耗测试与分析
抽油机井系统工作时,就是一个能量不断传递和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由于受砂、蜡、气、腐、垢、摩阻等的影响,使得每个环节都发生一定的能量损耗,从而降低了整个抽油系统的效率。这些损耗总体上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电能转换系统损耗:可分为控制柜损耗和电动机损耗等。
(2)抽油机系统损耗:可分为皮带传动系统损耗、减速器系统损耗、四连杆机构损耗、平衡度的损耗等。
(3)井筒供、排液系统损耗:可分为深井泵及管、杆、液摩阻损耗、抽油杆柱负载损耗、低泵效损耗、光杆密封器摩阻损耗,集输系统回压造成的损耗等。
2 措施应用及效果对比
现场采取的提高抽油系统效率的措施主要有:
2.1 电能转换环节
(1)采用节能型电机。在现场已经批量投入使用的节能型电机主要有高转差电动机、转矩可调式电机、稀土永磁电机、高压电机等,经测试,新型电机抽入使用后,电机功率因数平均提高了41%。
(2)变频控制柜的使用。由于变频器成本大幅度下降,目前变频技术已普遍应用于各单井的配电系统。变频技术的使用,提高了油井配电系统的电能转换率,做到了“用多少电就从电网取多少电”,当电机做“负功”时,可将电机发出的电反馈回供电网络。变频器具有的“软启动”特点降低了电机功率,比如原75KW电机现改为45KW,原55KW电机现改为37KW,使电机功率利用率平均提高了32%。
2.2 抽油机系统环节
窄V型联组带。目前抽油机已普遍采用了窄V型联组皮带,这项措施使皮带效率提高了15%。
节能型抽油机。现场投入应用的节能型抽油机有几十种之多,仅游梁式抽油机就有前置式、异相型、双驴头、多连杆等等,其中异相型抽油机使用较为普遍。
对原抽油机进行局部改造。由于不能大面积更新抽油机,在原抽油机上进行技术革新就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比如在曲柄平衡的抽油机游梁上加装平衡装置,就成为曲柄、游梁两种平衡共存的复合平衡,改善了抽油机的平衡效果,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2.3 井筒供、排液系统环节
(1)降低抽油杆柱摩阻。现场应用的有采用高强度、高光洁度抽油杆接箍,抽油杆柱扶正技术,抽油杆自旋转装置,电热抽油杆技术等。
(2)提高泵效。采用小泵径抽油,平均降低抽油杆柱载荷40%,提高泵效66%。现场还通过采用油管锚定技术、使用强制开关式抽油泵、加装井下分离器、使用防气泵等技术和设备来提高泵效。
(3)降低光杆摩擦阻力。我油田使用平行翼式光杆密封器具有承压高,密封压力预紧自补偿,能够持续自助等特点,在保证良好密封性的同时可降低光杆摩擦阻力40%。
2.4 管理创新环节
(1)建立抽油机平衡动态管理台帐。地层供液和含水、含气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使悬点载荷也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据统计,50%以上的抽油机大部分时间工作在悬点载荷小于配重的欠平衡状态中。有30%以上的供液不足井在50%-80%的运行时间处于空抽状态。建立抽油机平衡动态管理台帐的核心就是要对抽油机的平衡状况实施跟踪监控,进行动态管理,对平衡不佳的抽油机及时调整平衡,根据油井出油情况制定间开计划,使抽油机始终运行在合理的平衡状态下,使电机耗电平均下降23%。
(2)构建抽油机井冲次分析调控系统。因为泵效低而使油井系统效率下降的幅度较大,占效率损耗的21.5%,构建抽油机冲次分析调控系统的目的就是根据油井产量变化情况,达到即时调整油井冲次,提高深井泵效率。该系统是将地质资料及工程资料共享,利用计算机数据库,建立专用冲次调控平台,对符合冲次调整的油井进行即时分析,及时向管井人员发出冲次调整指令,由管井人员在变频器上轻松完成冲次调整操作。该系统的应用使泵效平均提高了37%。
(3)降低集输系统回压。利用现有的气站进行扩建,增加抽气设备,将气管网内的天然气抽出,大幅度降低气管网压力,进而使井口回压降低。目前井口回压由平均0.5MPa下降到0.25MPa,使抽油系统效率提高5.1%。
在各项措施中,通过更新节能型抽油机来提高系统效率,由于资金投入巨大,适用空间较小。在皮带传动系统中传统的三角形皮带已经普遍被联组窄V型皮带代替,即使有更新的技术如轴传动,也只处于试验阶段,即使能够应用仍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新型电动机的更新换代同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相比而言,通过管理创新途径提高抽油系统效率所需要资金投入小,见效快。管理创新是以现有的技术和设备为目标,通过创新管理方法来挖掘现有设备和技术潜力,小投入大产出。
3 结语
如果把前三项措施归结为技术创新,在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方面,采用管理创新方法贡献率为44.3%,略低于技术创新;从其特点上看,应用技术创新投资大、周期长、更新换代难度大是其硬伤,而管理创新一旦有所突破,用较小的投入也可以获得良好的收益;从具体操作上看,任何一项技术创新都是以管理创新、科学分析为前提的,否则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就可能是盲目的,所以管理创新、科学分析是发挥技术、设备优势的基础,同样,管理创新也要以技术和设备为支撑,离开技术和设备,管理创新也就失去了目标。
大力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是油田可持继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则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验室;共同管理;人才培养;良性结构
中图分类号:TP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04-0-03
0 引 言
基于地区大数据、物联网与云计算的飞速发展,带动高等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大规模投资与建设。计算机实验室作为高等院校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场地,也是师生科学研究孵化的场所。大规模的、频繁的、长时间的使用计算机实验室已经成为高校当下的客观需要,但随之而来的是管理、技术、人员聘用和人才培养等棘手问题,这些问题亟待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或制度以促进实验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发展。
1 高等院校计算机实验室使用现状
高等院校计算机实验室承担着大量的实验课程、上机课程、网络课程、个人练习、查阅资料以及业务培训,其特点是使用时间长、人数多、频率高和操作欠规范等,这对实验室管理造成了严峻的挑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更新快,专职技术人员匮乏。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更新频度大,每2~5年会新增一批设备,比如物联网设备、计算机硬件设备、网络工程和嵌入式设备,相应的技术人员无法及时配备,而兼职的实验教师意识薄弱,会造成不良影响,轻则影响实验效果,重则造成教学事故,甚至是实验事故。
(2)设备利用率使用频率失衡。微型电子计算机上可实现大多数软件类实验,对硬件技能要求很低,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停留在软件平台上,造成了机房使用频率过高等问题。而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对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要求较高,该类设备使用偏少,甚至无人使用,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
(3)管理体制陈旧,运行机制复杂。很多高等院校都沿用老一套管理体制,凭经验和感觉对实验室系统进行管理,计算机实验室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旧的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实时监控、远程操作、预约录播与课堂演示的需要,而新的信息化系统面临诸多问题,比如资金、技术、选择与适应的问题。再加上旧体制下运行机制繁杂,层层审批,往往购置一台设备要经过五六个部门的审批,因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与工作效率低下等现状。
2 科学管理与娴熟技术促进实验教学
2.1 建立科学管理体系
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合格评定委员会(ISO/IEC 17025:2005)管理标准,建立以专业技术为特点,以人才为中心,具有专业特色、技术特色和人才特色的现代管理机制。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一般性实验教学制度;
(2)大型专业设备开放制度;
(3)实验教学过程监控制度;
(4)全校公选开放实验教学制度;
(5)毕业实习实训制度。杜绝套用现成管理制度,以适合、适用、好用、高效为准则。
四位一体,共同管理。以二级学院管理为主,学校教务处(实验管理中心)管理为辅,同时定时聘请211/985高校专家作为技术顾问,为学院管理把脉、查漏补缺,对于地方院校,可与企业合作办学,采用商用模式管理学生实践,完善管理体系的同时培养商用人才。
2.2 智能设备管理
对于数量多、使用量大的设备,可使用物联网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这类系统一般有三个特点:统筹管理、精确管理、过程监控。该系统可在每台设备的电源位置增加一台远程简易控制设备,在每个实验室建立1~2个智能主机作为管理子端。使系统可以远程开、关每台计算机的电源,还可以监控计算机使用时长。对于拥有60台计算机的机房,部署成本在10 000 RMB以内,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2.3 传统技术手段
增霸卡是一项固化在主板上的维护工具,帮助机房管理员部署和维护机房,提供远程唤醒、多系统保护、分区隐藏、系统同传、定时清除等功能。该工具可对同一局域网,同一配置的机器进行统一、快速配置,是机房必备的工具,如果计算机缺少该项工具,将会大大增加技术人员的工作量。
冰点还原/影子系统适用于增霸卡失效或无配置情况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具有保存用户数据的功能,但对于实验室的计算机是一个致命功能,学生每次上机都会或多或少留存一些个人数据,抑或更改了系统设置,或从U盘带入病毒,再加上操作欠规范,计算机很容易瘫痪。冰点还原和影子系统基于进程保护机制,具有小巧、多分区保护、兼容性强等特点,适合在机房部署。
GHOST(通用型硬件系统传送器)是美国赛门铁克公司(Symantec)的一款备份和还原工具,能在磁盘操作系统下快速备份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按照硬盘扇区进行复制和覆盖文件,可全面支持NTFS、FAT、OS2多种格式,备份的步骤为:Local(本地磁盘)Partition(磁盘分区)To Image(到镜像),还原的步骤为:Local(本地磁盘)Partition(磁盘分区)From Image(从镜像)。
网刻软件是基于同一局域网、同一平台无增霸卡的计算机,首先安装并优化好一个完美的系统,并采用Symantec GHOST进行无压缩备份之后,使用网刻工具进行同步部署,所有的客户端只需要从网络启动即可连入服务端,无需客户端安装任何软硬件,而且还支持断点系统,可作为管理员的备用软件,常用的软件有Maxdos网刻工具、烂网管傻瓜网刻。
2.4 资金投入
计算机类设备长时间工作,硬件很容易损坏,尤以内存条、硬盘、网线损坏为主,一旦确定损坏只能更换,而计算机主板、电源、显示器、玻璃管保险丝(实验箱)、51芯片也容易烧坏,所以需要为整个实验系统配备维修耗材经费,作为实验室正常运转的基础。
2.5 实验室发展规划
实验室应建立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淘汰机制,应以最基本的院级实验室建立为基础,以服务广大师生为己任,不断建设,争取成为校级(重点)实验室;在后期不断的投入和完善下,向省级重点实验室靠齐,建立技术革新的平台性实验室或研究中心;最后积极申报和建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在实验室不断完善的同时,实验设施应建立更新和淘汰机制。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另一方面争取地方扶持资金对老旧实验室进行更新,第三,建立适当的淘汰机制,对无维修价值的,产能落后的实验设备进行淘汰、回收,对技术落后的实验室进行解散或重组。
3 技术人才培养
3.1 实验室队伍建设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稳定和发展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保障,是高等院校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缺乏管理人员,队伍建立不够完全,这就需要至少有一名教师作为技术骨干,然后带动其余教师共同管理,同时聘用学生助理共同协助管理。
专兼职教师作为管理实验室的有生力量,就需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训练,对于骨干教师,每年可参加地区和行业的学术交流会、沙龙和论坛,也可参加厂商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对最新的技术、管理方式和行业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对于学生助理,以兼职为主,可从勤工助学库中挑选动手能力强、有一定技术基础、好学上进的学生作为实验室维护组成员,交予一些简单的技术维护和管理工作,同时辅以技术技能训练,学生在1~2年内即可成为技术骨干,如加以技术强化和引导,即可成为大学生科研课题和创新创业项目负责人。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辅以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可作为创业苗子进行培养。
3.2 教师发展与探索
实验教师与实验管理人员是以技术为基础的职称体系,一般从助理实验师、实验师到高级实验师,其核心离不开专业技术的支撑,同时也要懂得管理技巧,综合而言是一种难度较高的工种。这就要求教师高度熟悉专业设备,了解仪器的运行方式,进而了解系统的技术原理,更要熟悉当下前沿的技术,比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
实验教师贯穿于整个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适当参与教学和科研是个人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完成基本任务时,还能提升专业技能和技巧,精进个人综合能力。同时可发展为骨干教师,参与制定和决策学院的发展规划和科研任务,突破重大科研难题,提升学院整体科学研究能力。
3.3 学生发展与探索
学生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环节当中,既是服务的对象,又是管理的对象,以技术员为基本要求,精进个人基本技术能力,增强实际操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术和业务能手为第二要求,技术是基础,培养专业学术研究和业务能力,辅以专业训练,可成为学生骨干。以创业种子为第三要求,努力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鼓励和扶持创办微型企业,开展商业业务与活动。
4 结 语
基于实验室管理的教师与学生,对管理与技术的不断钻研和精进,不仅使自身获得了近期提升,同时也为长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既促进了实验室的综合管理,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又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新捷径,展现学校、教师与学生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物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计算机实验室,紧跟地区发展特点,开阔思路,启迪思想,探索适合各自院校情况的管理新模式,把建好具有现代化、高效化的实验室作为学院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洁,郑英姿.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的管理对我国高校建设国家实验室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2(3):68-72.
[2]孙晓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思考[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4,21(6):134-136.
[3]孙天泽,王越峰,王志军.浅谈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8(增刊):382-386.
[4]陶星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5):142-144.
[5]任洪琴.浅谈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J].实验室科学,2007(4):105-107.
[6]付裕贵.大型设备开放共享实践: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制度创新[R].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5:5-18.
[7] 汤静,方明,李海.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与使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2(5):137-149.
[8]师红云,陈立宏,王爱军.积极参与实验室认证认可,促进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0):181-183.
关键词:高校基建 项目 合同管理
高等院校的基本建设工作实际上是一项经济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工作也要从过去的计划转向市场,因此,掌握基建合同知识,贯彻执行现行的经济合同相关法规,并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基建合同管理的有效途径,已成为高校基建合同管理人员极为紧迫的任务和至关重要的课题。
1、高校基建合同的形式
1.1总价合同
总价合同又叫总价固定合同或总价包死合同,是设备供应合同中的一种常见形式。通常通过投标来决定设备和材料总价,中标人按合同签订时确定的总价包干,并负责完成合同所规定的项目,而不按费用的实际发生情况向业主索取任何费用,反之,业主也不论供应商是否获得巨额利润,必须按合同规定的支付条件分期付款。
1.2单价合同
供应商同意按照合同签订时所确定的单价和实际供货的数量来结算,即量变价不变的合同。这种合同形式是从总价合同中派生出来的,采用这种方式时,如实际供货量与签订合同时的设计量相差太大(一般来说,20%)造成原定单价不合理时,则供应商可以要求调整单价。
1.3等价有偿的客观性
合同双方的当事人均为平等的民事主体,任何一方不得将其意志强加给另一方,更不可以行政干预为借口,设置人为的等级障碍。如施工合同中工期和质量条款,在约定的时间和数量内,奖罚应该对等,不允许奖多罚少或奖少罚多,压制哪一方的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特别是合同的变更或解除,必须是双方共同认可,否则,即违背了等价有偿原则。
2、高校基建合同签订时管理要点
2.1合同的形式。基建合同的范围是基本建设这一特定区域,合同的种类较多,合同形式极为复杂,但其法律关系是一致的。基建合同调整的是基建当事人双方的法律关系并保护其合法权益,同时,又以法定的形式明确了双方必须履行的义务,从而维护了社会经济秩序,保证了双方协议内容不折不扣地完成。
2.2监督职能。我国现阶段的基建项目,一般都推行建设监理制度,国际招标工程更是如此。监理工程师对基建项目最核心的工作就是进行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上述“三控制”对监理工程师而言,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运作,而只能以基建有关合同为依据,及时有效地行使其监理职能。。
2.3现场服务。供方应派技术人员现场服务,并要对现场服务的内容明确规定。合同中还要对供方技术人员在现场服务期间的工作条件、生活待遇及费用出处作出明确的规定。
2.4合同签署完毕,应申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鉴证和向国家公证机关申请公证,以证明合同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便于合同完整执行。
3、高校基建合同签订后义务
(1)现场技术服务。组织有关生产高校到现场进行技术服务,处理设备技术方面的问题。
(2)掌握进度,保证供应。供方应了解、掌握工程建设进度和设备到货、安装进度,协助联系设备的交、到货等工作,按施工现场设备安装的需要保证供应。(3)参与验收。参与大型、专用、关键设备的开箱验收工作,配合建设单位或安装单位处理在接运、检验过程中发现的设备质量和缺损件等问题,明确设备质量问题的责任。(4)处理事故。及时向有关主管单位报告重大设备质量问题,以及项目现场不能解决的其他问题。当出现重大意见分歧或争执,而施工单位或建设单位坚持处理时,应及时写出备忘录备查。(5)处理竣工验收中的问题。参加工程的竣工验收,处理在工程验收中发现的有关设备的质量问题。(6)监督现场技术服务人员。监督和了解生产高校派驻现场的技术服务人员的工作情况,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7)现场服务总结。做好现场服务工作日记,及时记录日常服务工作情况,现场发生的设备质量问题和处理结果,定期向有关单位抄送报表,汇报工作情况,做好现场工作总结。(8)成套设备生产高校的责任。①按照现场服务组的要求,及时派出技术人员到现场,并在现场服务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技术服务工作。②对本厂供应的产品的技术、质量、数量、交货期、价格等全面负责。配套设备的技术、质量等问题应由主机生产厂统一负责联系和处理解决。③及时(一般在3d内)答复或解决现场服务组提出的有关设备的技术、质量、缺损件等问题。
4、高校基建合同管理体系的构建
4.1做好合同签订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采购方(监理工程师)对高校基建合同的管理:(1)对高校基建合同及时编号,统一管理。(2)参与高校基建合同的订立。工程师可参与设备采购的招标工作,参加招标文件的编写,提出对设备的技术要求及交货期限的要求。(3)监督高校基建合同的履行。在设备制造期间,工程师有权对根据合同提供的全部工程设备的材料和工艺进行检查、研究和检验,同时检查其制造进度。根据合同规定或取得承包方的同意,工程师可将工程设备的检查和检验授权给一名独立的检验员。工程师认为检查、研究或检验的结果是设备有缺陷或不符合合同规定时,可拒收此类工程设备,并就此立即通知承包方。任何工程设备必须得到工程师的书面许可后方可运至现场。
4.2提倡协作精神
双方在洽商施工合同的过程中,不能以各自的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只能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建筑法》、《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条例》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进行。所协商的条款必须符合上述法律、法规,否则,视为无效合同。
参考文献:
[1]杨旭辉. 高校基建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探讨[J]. 辽宁建材,2010(12).
[2]陆青翠. 基于案例分析的高校基建项目风险刍议[J]. 项目管理技术,2010(04).
关键词:风险控制;关键点;合同管理;管理审计
烟草商业企业物资采购的过程充满着风险,如何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如何能抓住一个具体的风险控制关键点,是每位内审人员应思考和研究的。笔者积极开展了基于风险控制关键点的采购合同审计研究,并密切结合物资采购的具体工作,适时关注企业合同管理薄弱环节开展审计工作,促进公司合同管理与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从而规避公司经营风险,服务公司经营发展,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当前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合同管理法律意识淡薄,合同相关法规、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或不到位。比如委托人无有效的法人委托授权,或所授权事项、权限、期限等是否与所签合同内容不一致,或当事人资信实力不真实,为企业今后经营管理活动埋下隐患。
2.合同签订过程中的不严谨、不规范、无针对性,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不严肃、随意性,比如未规定设备、材料的供应和进场期限,双方相互协作事项,违约责任、奖励办法,造成合同纠纷时有发生。
3.合同价款依据无体现,招标、中标程序及资料亟待进一步规范。对于通过邀请招标、谈判等形式进行的招投标项目无制作标的,招标书、答疑、合同等文本资料相互不衔接等。
4.合同约定不清晰、计算标准及其确定方法不够具体、准确。如技术措施费和审计费用等多项内容,由于费率、项目计取的不具体、不准确,无最高限额,将会导致合同签订漏洞,造成经济损失。
5.合同风险责任条款不明确。如变更,遭遇不可抗力、政策变动等规定不具体,责任划分不明确等,导致合同风险的不确定、不可控、无承担,从而可能引起合同纠纷。
6.合同争议解决办法、违约和索赔等条款缺失。由于合同条款的不明晰、不确定、不严密,导致对合同条款理解不一致或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纠纷,加之合同争议解决办法无明确约定,从而造成加大的经济、法律纠纷。
二、合同审计应确定的依据、方法及工作重点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的规定》、《内部审计准则》等法规制度。
2.方法:审阅法、询问法、观察法、源头审计法、外环审计法、计算、分析性复核等。
3.流程:
4.合同审计阶段要点
(1)对经济合同合法性审查
①主体是否合法。审查委托人是否有有效的法人委托授权,所授权事项、权限、期限等是否与所签合同内容一致。
②合同形式是否合法。原则上签订各类合同应采用书面形式,鼓励采用国家颁布的各类合同示范文本。
(2)对经济合同条款的完整性审查
①合同标的是否明确,有无国家限制流通或禁止交易的物品。
②核实标的数量,质量标准是否明确、具体,言辞有无含糊其辞。
③合同价款或酬金是否经过计算复核,数据是否准确具体、合理合规。
④合同履行期限、地点、方式等是否可行、是否准确。
⑤违约责任条款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且明确具体。
⑥根据法律规定和各类经济合同性质要求的其他必备条款、专业条款等是否明确,是否合理有效。
(3)审查合同的严密性
①购销物品名称应署全称,注明商标、生产厂家、规格型号、等级和包装标准等有关信息。
②合同约定应不得低于国家或行业强制性标准。
③产品数量,按法定计量标准执行。
④产品的交货单位、交货办法、运输方式、到货地点、接货单位或提货单位、交货期限在合同中应予以明确规定。
⑤验收方法可采用数量清点和质量检验的方式。
⑥结算方式,执行合同规定和办理手续按照公司规定执行。
⑦违约责任,应明确当事人双方或一方有违约行为时,责任承担的方式和标准。
(4)审查合同履行的可行性
①审查合同效益程度,满足公司需要,符合公司利益。
②审查当事人资信实力是否真实,是否具有履约能力。
③需要担保的事项,是否确定了可行的担保方式,担保措施是否完备。
三、采购合同的主要风险点
2012年,合同审计提出意见建议、运用频率、潜在风险等如下表所示:
通过合同审计研究、实践的开展,抓住了企业风险控制关键点,针对关键风险点堵塞了合同管理漏洞、有效规避了企业风险,并通过企业审计监督办法的制定执行,形成了合同管理的常态监督机制,体现了内部审计对企业风险控制关键点的有效控制和监督,体现了内部审计价值。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以其自身的特点和其独特的优势,通过对企业风险控制关键点的审计研究,通过合同审计的开展,及时发现并解释企业当前存在的风险及隐患,并提出相应的强化控制、规避风险的意见及建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采取各种方式方法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防范,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效率及效果,进而促进企业不断提升价值。
参考文献:
[1]朱锦余.经济合同审计研究[J].四川会计.2001(2)
[2]赵宜永.对工程建设合同管理审计存在问题的探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6(6)
[3]沈中友.加强事前合同审核,有效控制工程造价[J].中国市场.2007(35)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合同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工程合同属于经济合同的一种,是由发包单位和承包单位共同签订,在指定的工程建设项目上明确上方的利益关系和义务责任的一种协议。相对应的合同管理就是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部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承包单位等部门,以相关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为依据,采取的相对应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用于对合同关系进行监督和组织指导,协调合同双方的关系,为何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处理纠纷,制裁违规行为,确保合同条款实施的一系列活动。
一、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发现,有一部分企业对于合同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建设单位存在合同管理十分混乱的情况,简单地将合同管理理解为是一个文档性的管理工作,对合同的履行情况并没有进行实时的跟踪调查,合同结算疏于控制,合同归口管理、分级管理和授权管理机制也不是十分健全。没有严格地遵循合同管理程序,忽视对于合同管理的审查工作,相应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
(二)合同文本存在缺陷
就现今施工合同的文本来看,合同文本本身还不够成熟,很多企业所签订的合同文本都有许多缺陷。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对于合同责任的划分不够清晰,对于合同事件各参与方相应权责、违约后果及处理方式方法没有具体全面的规定,描述不清楚。还有一部分合同对于签订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不公正,比如在一些合同文本中过多地强调了承包方的权利和义务,但是缺乏对于业主的限制,没有对业主违约的情况做出说明,缺少具体的处理办法。除此之外,一部分施工合同文本中,没有明确工程保险责任,没有具体的索赔计算原则。由于我国计划经济的影响较大,特别是一些中小施工企业,对于索赔工作的重视程度一直不够。所以,在进行施工合同的签订时,一定要增加相适应的索赔条款,为后续的索赔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
(三)合同管理的专业人才匮乏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合同管理作为一项专门的业务出现,由工程师等专业人士负责。合同管理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士从事,要求合同管理的从事人员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通晓工程项目的运作规律。目前,我国的合同管理的专业人员十分匮乏,即使有相关的从业者,也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律、合同管理方面的培训,甚至有的企业的合同管理工作直接由相关的工作人员。所以,当出现合同纠纷时,法律支援很难到位。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建筑行业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压力,合同管理的从业人员不仅要对国内的行业规定了如指掌,还要掌握一定的的国际通行的法律法规。
二、合同管理规范化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
一是要建立定期工作报送制度。强化合同管理处的监督职能,各个职能部门要定期将本部门的工作进行总结,每周将工作计划报送到合同管理处,方便合同管理处对于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地处理各种突发状况。
二是要建立合同交底制度。这一制度的推行要求合同管理人对其他个项目的管理人员阐明合同的主要内容,使得每一个工作小组明确自身的责任,确定自己的工作范围。对于合同中规定的相关的责任事件分配到各个工作小组,协调各小组之间的工作,共同进行合同管理。
三是建立补充合同制度。当工程项目出现重大的变更时,合同也要做相应的更改,比如项目的任务范围、合同价款、标准范围等出现变更时,必须对工程成本进行全新的核算,重新估计工程的进度,通过合同双方的谈判对合同进行补充。
(二)规范建筑施工合同文本
目前,一部分合同对于签订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不公正,主要是针对发包方制定的,比如在一些合同文本中过多地强调了承包方的权利和义务,但是缺乏对于业主的限制,没有对业主违约的情况做出说明,缺少具体的处理办法。不仅如此,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再加之管理的不规范,工程建筑队伍于和建设规模之间的协调性越来越差,在建筑工程承包活动中,业主越来越明显地占据着主导地位,为了规避自身的风险,往往会提出一些极为苛刻的要求,行业中不平等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为了加强建筑市场合同管理的规范性,国家出台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对甲乙双方的责任、权利、风险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于行业监管部门的执法工作作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加大了监管的力度。
(三)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
通过公开考评和竞争招聘的方式对合同管理的从业人员进行筛选,对于已经入职的从业人员实行“优胜劣汰”的管理办法,坚持使用最为优秀的人才。重视在职培训的开展,根据企业的实际和当前的市场状况,组织在岗的合同管理从业人员进行在岗平培训,不断地对专业知识进行扩展,对当前行业的热点问题进行研讨。在企业中推行深造制度,定期的筛选优秀的合同管理从业人员到相关的高校进行深造。
总结:合同管理是对合同关系进行监督和组织指导,协调合同双方的关系,为何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处理纠纷,制裁违规行为,确保合同条款实施的一系列活动。本文通过对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探讨,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对工程项目合同管理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设工程;工程项目;合同管理
中图分类号:F715.4文章编码:
一、建设工程项目合同概述
建设工程合同属于经济合同, 是发包单位和承包单位为了完成其所商定的工程建设目标,明确双方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管理则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部门、 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承包单位等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制度,采取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对合同关系进行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从而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处理合同纠纷防止、制裁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合同条款实施的一系列活动。
合同管理直接为工程总目标和建筑企业总目标服务, 保证工程总目标和建筑企业总目标的双重实现。具体而言,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保证工程三大目标的实现,即确保整个工程所预期的成本目标、工期目标及工程质量目标的全面实现。通过科学严谨的合同管理,可以保证项目的各个方面都能严格履行合同责任,进而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第二,一个成功的合同管理需要合同各方面能互相协调,在工程结束时使双方都达到各自的目标。解决工程问题要求公平合理,符合国际与国内惯例。
二、工程项合同管理应伴随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始终
合同管理是工程管理的核心,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方和使用方应该建立全过程的、 系统的、动态的合同管理。全过程是指从投标、招标、洽谈、草拟、签订、生效、履行直至到终止为止的整个过程。系统性是指凡涉及合同条款内容的相关部门必须统一管理。动态性是指重视履约全过程的管理,及时对合同进行修改、更正、补充和终止。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过程是从合同签订前,了解和收集工程项目建设规模、产品品种、生产能力、投资限额、实施周期等情况和信息,组织和安排项目投资或直接与用户进行项目洽谈开始,直至工程项目合同签订后,根据合同具体要求公司和项目经理通过矩阵管理手段全面实施和完成合同工作目标。也就是说,工程项目合同的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准备、实施的全过程,每个工程项目各个阶段实施的进度、费用、质量的综合控制,均离不开对工程项目合同的认真管理。工程项目合同签订以后的合同管理工作,具有监督和执行两方面的职能,一般大型工程公司,工程项目合同的监督职能由工程公司销售部门(或成立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负责,而其执行职能则由项目经理代表工程公司负责组织实施。中、小型公司项目合同管理的监督职能是由分管项目的公司副经理负责,项目经理遵循项目合同管理的程序对工程项目合同的执行全过程具体负责。
三、工程建设项目合同形式
按标的物的不同, 一般可分为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合同、 材料供应合同和设备供应合同。按承包范围不同,一般可分为总包合同、分包合同。一般工程项目建设规模大,工期要求比较严格, 其中有许多复杂的专业项目时,应选择总承包的形式,这样虽然会提高总投资, 但可以避免各专业之间协调配合不当造成返工浪费、工期延误,相对节约了工程投资。此外,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工程管理人员不足,专业管理能力不强的现象,采用总包合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建设方的管理难度。如果工程投资项目各专业交叉施工相互影响较小,且专业性较强,则可采用分包的形式,即建设单位直接与各专业承包商签订分包合同,但在签订工程分包合同时,必须明确约定各分包承包商向总承包商交纳的配合费和管理费的计取方式和数额,避免工程结算纠纷,建设方既可以有效地进行工程投资,又可以以费用补偿的形式将协调配合的责任转移总承包商。按合同价款形式不同可分为总价合同、单价合同及成本酬金合同。总价合同对发包方最有利,而成本加酬金合同最利于承包方。高校工程建设项目一般是在新生入校时投入使用,因为工期的限制,前期工程的论证和准备工作都不是很充分,因此建设规模相对较大的项目大多采用费率招标,这样确定的合同形式一般都是成本加酬金合同,这种合同形式会导致建设方承担更多风险,而且无法主动地控制工程造价,而承包商也不可能积极地去控制成本。对于设计工作滞后的情况,建设方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权衡利弊,采用最佳合同形式,合理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
四、加强项目合同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们渐渐的感到工程项目合同的管理在工程项目实施整个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就当前项目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举措:
1、避免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工作职责不清、分工不明。根据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工作职责划分,公司项目分管经理负有对工程项目履行合同的监督职能;项目经理具有全权代表工程公司负责组织、实施工程项目合同的执行职能。由于过去没有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具体职能,结果造成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多头管理,往往因为公司领导对项目经理工作干涉过多,直接影响了项目经理对项目实施进程有序合理的控制。尤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处理业主变更问题上表现的更为突出。这样不仅增加了项目组很多工作量,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程序;而且在工程结算时,由于没有用户书面确认的变更文件,用户不承认变更引起工作量和费用的增加,为公司经济效益造成很大的损失。
2、合同中应明确工程项目付款方式、付款日期及中止工程项目的条款
为了维护公司的自身利益,在工程项目合同中应明确、详细的列出工程付款方式和付款日期,应明文规定建设单位付款要开具银行信用证,作为保证按期付款的有效措施。并且在合同中应有中止工程项目的条款,如承包人在某些条件下(业主破产、不能按期付款等)有权中止工作;如果承包人不能按期履行合同,或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以及承包人破产等,用户同样有权中止承包方的工作,解除雇用关系,以便双方各自维护一方的利益。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当然,工程项目合同中没有明确的阐述和规定不同情况下双方的经济责任也是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3、必须建立和健全用户变更的工作程序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原在合同确定的工作范围、技术水平、设备装置、工程进度、投资费用一成不变的情况,几乎是没有的。因此在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和确认处理各种变更的程序,尤其是加强对用户变更的管理和控制。所谓用户变更是指由用户要求(或同意)修改工程项目工作范围或内容,从而导致确定的项目投资费用和工程进度计划发生了变化。如果在工程项目合同中没有考虑用户变更对整个项目影响的条款,就等于公司要白白损失相当大的合同利润。工程公司应在用户变更中取得合理的管理费和利润。然而在合同条款中往往对此没有明确的要求,常常因为业主不断变更使整个项目效益大打折扣,而变更造成的损失却得不到合理的补偿。业主也往往以当时合同签订时没有涉及这些问题或没有书面认可文件为由拒绝进行补偿。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每个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并且要建立和健全用户变更处理工作程序,明确凡是涉及到工程项目的任务范围、合同价款、标准范围等重大变更均应计算变更对工程进度、费用的影响,及时通过双方谈判签订补充书面协议,作为双方共同遵守的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五、结语
总之,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是一项复杂全面的系统工程,现代工程项目体系日益庞大,结构日趋复杂,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不断提高,这一切加大了合同的风险,对合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了工程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且也能真实地反映公司全员素质和综合实力的高低。因此,我们要面对现实,不断总结、强化管理,健全制度,努力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的水平,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一、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加强内控监督
规范财务行为,管理制度先行。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新型财务管理体制下,高校通过合理配置财权和事权,优化财务治理结构,明确财务决策程序,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内部经济责任制度,充分发挥财务组织的管理职能。财务部门根据国家财经法规政策和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全面修订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工作流程,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明确各级部门学院,各级领导的经济责任,对学校预算管理,收入支出管理,结转结余资金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实施全过程监督,形成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的机制,进一步强化财务监督的作用;结合自身经济业务特点,梳理经济业务操作流程,识别薄弱环节和风险控制点采取措施加以防范财务风险;建立健全涵盖预算,收支,采购,资产,基本建设,经济合同,债务等经济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在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制衡机制,通过内部监督的预警和防范作用,接受并配合来自于财政,主管部门,审计,税收,价格等部门实施的外部监督检查,全方位加强对经济行为的管控,保证良好的财务运行秩序。
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重视执行环节
全面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国家对高校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高校预算管理部门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收支规模总量,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以定员定额为标准,按照零基预算的方法编制年度综合财务预算。高校应当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以及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积极稳妥地测算收入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本着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测算支出预算。高校所有收支均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高校根据各学院,部处等基层预算部门的预算数据由下而上逐级测算编制,汇总上报,形成学校综合财务收支计划,经过“二上二下”的基本流程,最后形成由财政批复下达的部门预算。基本支出定额测算的依据是高校基本数字信息和基层部门预算基础数据,所以必须加强与人事,资产,教学,科研,后勤等部门的配合,把数据做准做实;项目支出安排包括基本建设,学科建设,大型修购等内容,应当经过科学论证,分轻重缓急视当年财力合理排序,并纳入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
高校应该将上报财政的部门预算和单位执行的财务预算两者保持协调一致,把部门预算作为学校预算年度执行的校内预算来对待,避免实际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树立部门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根据财政部门推进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的要求,高校应该在细化预算编制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预算资金,规范预算经费使用,统筹使用结转结余资金,加强预算执行过程控制,通过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实施支出预算绩效管理,推进绩效考核,建立绩效考评和追踪问效机制,改进预算支出管理,优化学校资源配置。高校必须强化预算执行管理,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推进预算公开,切实提高预算经费管理水平。
三、突出成本效益原则,注重支出绩效
高校财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事业活动资金运行的保证。各项经费必须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按照经费预算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经费管理要求完善制度,确保经费使用有章可循;加强监督,促进经费使用合乎规范;控制支出,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完善经济合同管理,维护自身利益;经费报销票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坚决杜绝使用虚假票据;不得虚报虚列,避免不合理开支,降低成本;规范资金使用范围,加强过程跟踪分析;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突出成本效益。
支出绩效主要关注预算资金在使用过程中投入产出效果,增强高校支出责任,优化资源配置,节约支出成本;建立项目经费责任制,对项目资金执行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对执行进度和支出效果进行科学分析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反馈,推进支出绩效考评和奖惩激励机制。高校应当根据实际需要,逐步细化成本核算,开展学校,院系,和专业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等核算工作,建设节约型校园;根据支出绩效管理的要求建立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的核对机制,以及成本分析报告制度,实现降低成本,节约支出,遏制浪费,促进高校增强效益观念,提高预算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四、优化资源配置结构,防范财务风险
近年来高校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以及促进内涵发展,在新校区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引进,教学硬件投入,校园环境整治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中长期贷款数额较大。随着债务比例的升高,还债压力加大,高校面临潜在的财务风险。高校应该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控制贷款规模,加强信用管理,不得违反规定举借债务和提供担保。高校必须严格控制对外投资行为,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风险投资,符合规定的对外投资项目必须严格执行评估制度,履行相关的审批程序;高校不仅存在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还存在资产不实的运营风险。
高校必须加强资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和共用,避免重复建设和购置;采购资产应该事先充分调研市场行情及产品性能并由相关专家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依照政府采购的程序采取招投标的方式,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原则,提高采购资金效益,杜绝铺张浪费;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严格履行相关审批程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新高校财务制度将基建独立核算的“在建工程”纳入高校事业账套,形成完整的资产管理体系;引入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对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类别以外的固定资产资产计提折旧。可以反映高校资产的成新程度及价值消耗情况,为资产配置更新,成本核算提供支撑信息;无形资产的摊销为高校进行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高校应当按照新财务制度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资产管理,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提高资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财务风险还包括资金安全风险。高校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资金安全风险。重大资金调度实行集体决策,加强授权审批制度,内部牵制原则,强化审计监督,保证资金不被挪用,贪污。高校应当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健全资金管理的内控制度,堵住安全漏洞。高校不仅要控制债务规模,也要防范资金短缺的风险,寻求资金运作的平衡点,保持适度的债务规模,既满足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又能保证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对策
2012年11月,财政部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根据其定义,高校的内部控制,即是指高校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的过程。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高校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其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学校层面的内部控制和具体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
一、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学校层面的内控问题。(1)内控意识薄弱,内控观念落后。高校内控意识薄弱反映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高校的管理层往往仅强调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忽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把内部控制看成是工具手册、文件的集合,只注重制定环节,忽略了执行、监督环节,有时甚至用领导的意志和想法替代内部控制。其次是高校的普通教职工,认为内部控制是学校管理者和财务、审计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因此整个高校存在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了解不全面的问题,再加上受到传统办学经验的影响,内部控制观念比较落后、陈旧。
(2)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风险评估要求高校充分了解学校的内部控制环境,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识别重大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减小到最低。但到目前为止,不少高校还没有展开风险控制工作,没有从学校层面以及具体业务层面对学校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即使少部分高校开展了该项工作也仅仅是考虑到与财务相关的、可以量化的风险,很少考虑难以量化的风险。
(3)内控中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不完善。现阶段部分高校没有制定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虽然制定了内控制度,但由于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造成规章制度不能及时传达,沟通不充分,反馈不及时,同时,又因为高校内部某些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不合理、有效权力分配制度混乱、职务分工和制约机制失控,使得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系、相互制衡,造成内部控制失效。
(4)监督评价机制不健全。监督包括评估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过程和所采取的必要补救措施,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较低、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审计领域和范围较窄,一般仅涉及财务领域审计,而未深入到经营和管理领域,更少涉入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有效性审计。
(5)关键岗位人员缺乏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高校不仅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更应严格执行。高校管理者和广大教职工既是内控制度运行的主体,又是内控制度运行的客体。作为学校关键岗位人员其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内控制度的有效性。目前,部分高校关键岗位的管理人员在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上还存在缺陷,导致内控制度执行不力。
2.业务层面的内控问题。(1)预算业务控制中的问题。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关键内容,而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也是内部控制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预算管理一般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和绩效评价三个环节。高校在预算业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预算的编制仅由学校的财务部门完成,校内其他业务部门不参与或者很少参与;②在预算的执行环节不按标准执行,预算调整随意无序;③在决算环节不按规定编报决算报表,不重视决算分析工作。
(2)收支业务控制中的问题。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目前高校在收支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与收支业务相关的岗位设置存在问题,不相容岗位没有相互分离,容易导致错误或者舞弊行为发生;②部分收入收取业务由学校的业务部门执行,财务部门缺乏统一管理和监控,同时票据、印章管理松散,存在收入金额不实、应收未收、私设“小金库”的问题,导致收入资金流失;③资金支付不符合相关规定,存在预算执行不力以及支付业务违法违规的行为;④报销时单据审核不严格,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问题。
(3)合同管理控制中的问题。高校的合同业务流程主要包括合同订立、合同履行、纠纷处理以及合同登记归档等环节。但许多高校对签署合同缺乏经验,对合同风险认识不足且对各类合同的签约流程没有制定统一的规范。具体来说,存在如下问题:①没有明确授权审批或签署权限,存在未经授权或者超越权限签订合同的情形;②没有明确合同签订的范围和条件,存在应当签订合同而未签订合同或者违规签订合同的情形,从而导致学校经济利益受损;③将大额经济合同分拆成金额较小的合同从而规避招标和较高级别领导的审批;④存在对合同对方资格、合同格式条款审核不严格的情形,从而导致学校面临诉讼风险或经济利益受损。
(4)政府采购业务中的问题。目前高校大部分物资、服务的采购都实行政府采购,各高校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招标管理制度,但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仍存在如下问题:①采购环节、资产管理环节以及预算环节脱节,导致出现资金浪费或者资产闲置等问题;②政府采购的需求、验收环节不严格,导致采购的货物或者服务质次价高;③政府采购程序不规范,未按规定选择采购方式、采购信息。
(5)资产管理控制中的问题。高校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保证这些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是资产管理的目标。对于货币资金来说,其风险主要是安全风险和短缺风险。高校在货币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资金收支程序和审批权限的设计存在缺陷以及与货币资金相关的不相容岗位没有分离。实物资产内部控制主要在资产领用、使用和保管以及资产处置这三个环节。但很多高校在这几个环节控制不够,资产的领用没有相应的审批和登记手续;资产保管和使用不当造成资产损毁、使用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的资产记录和清查盘点机制导致资产信息失真,资产流失。在资产处置环节存在没有严格执行审核审批程序,存在处置收入流失、资产处置行为不合法、不合规甚至舞弊的问题。在无形资产方面主要存在产权不清,容易导致法律纠纷,造成经济损失的问题。
(6)建设项目控制中的问题。近年来,高校的基建规模不断扩张,基建项目繁多,投资大,工程类别也复杂多样。在建设项目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者违规立项;②设计方案不合理;③招投标过程存在舞弊;④建设价款结算和建设项目变更的管理和审核不严格;⑤竣工验收不规范,竣工决算信息失真。
二、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学校层面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1)树立内控意识,转变内控观念,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首先,学校的领导层面要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其次,应进一步增强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在思想上重视内部控制,积极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在行动上自觉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第三,要建立一套科学、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学校的各项经济活动都在这套制度的控制下有效、健康的运行。
(2)建立和完善学校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学校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3)设置内控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学校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4)建立健全内部监督评价制度。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学校负责人应当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学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学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5)加强关键岗位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要使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必须做到:①把好人员入口关。确保选拔任用的人员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②加强业务培训。对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使其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得到更新和提升;③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使工作人员了解和掌握职业道德要求。
2.加强具体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1)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执行。要对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和绩效评价四个环节实施有效控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建立健全预算业务内部管理制度;②合理设置预算业务管理机构或岗位;③建立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和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加强内部审核审批。
(2)健全收支业务制度,加强收支过程控制。针对高校收支业务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收支业务控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建立健全收支业务管理制度;②合理设置收支业务岗位;③对收入业务实行归口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加强票据和印章管理;④加强对支出的申请、审批、审核、支付控制。
(3)进行合同业务的全过程管理。要加强高校合同业务的控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建立合同业务内部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合同业务岗位,对合同业务进行归口管理;②学校纪检、审计等部门应对合同的订立、履行过程加强审查、监督;③及时收集有关合同资料并归档,实现合同的动态管理。
(4)健全机制,强化监督,规范高校政府采购。①建立健全政府采购业务管理制度,合理设置政府采购业务管理机构和岗位;②强化和细化采购预算及计划,做好适应政府采购的预算编制工作;③科学设计高校政府采购流程,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特别要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以及采购项目验收的管理。
(5)完善高校资产管理,加强资产控制。为保证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高校的资产控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合理设置资产管理岗位;②合理设置资金收支审批权限和程序,加强货币资金控制,防范货币资金安全风险;③改革和完善高校的资产管理和核算制度,建立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有效联动机制;④规范资产的出租、出借、变卖、转换和处置程序,防止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
(6)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与监督。①健全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建设项目管理岗位;②建立项目议事决策机制、审核机制;③完善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对建设项目的招标、资金使用、投资概算、工程变更、竣工决算等过程实行审计与监督。
参考文献:
[1]张钰虹.高校内部控制缺陷及完善机制[J].北方经贸,2013(1):143-144
[2]冯瑛.高校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3(11):100-102
[3]祁兴强.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3(8):52-53
[4]刘中成.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