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小学学生教育培训

时间:2023-06-02 15:39:00

导语:在中小学学生教育培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小学学生教育培训

第1篇

小学语文教学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培养自“口语交际”纳入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以来,各地学校都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这是全面理解语文教育功能和语文教育生活化理念的体现。语文课堂作为口语训练的主战场,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系统地组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说”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育工作者罗杰斯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是建立在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基础上的,依靠的是那种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学工作者首先就应当尊重学生、认同学生、支持学生、鼓励学生,在不断的激励过程当中,学生才更有自信和激情投入到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当中。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往往忽略了对于口语交际能力方面的培养,造成现在的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甚至部分内向的学生不敢在公共场合讲话,这也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说话”的机会。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应以欣赏和鼓励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不能因为声音不够大、表述不太准确等等去批评打击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学生参与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比如,班级内较内向的学生可能不愿意或者不敢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应首先鼓励这部分学生大胆走向讲台,展示自己。无论这部分学生讲的好或是不好,最起码他有了去在大众面前“说话”的机会和“说话”的勇气,再循序渐进慢慢提升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教师应当尊重和认同学生,还应当要求其他同学尊重演讲者,认真听演讲者的叙述,不能因为说话中结巴或者描述错误而去嘲笑演讲者,待演讲结束应当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才能创造出一种更加欢快的“说话”氛围。在班级内部多组织一些辩论赛、自我介绍、演讲比赛等活动,创造出更多的“说话”机会,鼓励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进来,在课堂上训练和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要我说”的状态转变成“我要说”的状态,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自然得到不断提高。

二、鼓励课外阅读,让学生有话可“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知识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外阅读就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而今大部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知识面非常狭隘。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在班级内组织一些如“读书周”“名著欣赏”“佳句分享”“读书竞赛”等小活动,以此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鼓励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分享,将自己的读书有感分享给班级内的同学。这种形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同时潜移默化当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交流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学到其他人身上的优点,分析别人说话中的重点内容,提升自我交际能力。在大量课外阅读之后,学生自然胸有成竹、言之有物,也真正从“我要说”的状态转变成“我能说”的状态,学生也更乐于参与到口语交际能力提升教学当中来。

三、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有话会“说”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身心发展共同特点就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爱玩、爱动,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的过程当中,应当摒弃传统口语教学那种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参与口语教学,宋朝张载言之“学至于乐,则不自己,故进也”,可见兴趣的激发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在口语教学实践当中,可适当丰富口语训练的内容,如成语接龙、绕口令、听力传话、故事接龙、新闻会模拟、班级法庭等,让学生能活跃在“学中有玩、玩中能学、乐中提升”当中。这种情境教学能培养学生主动说话的能力,潜移默化当中口语交际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除了“有话可说”,还要引导学生“会说”,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说话当中的技巧。在交际中音量、语速都要适当,表达的思路要清晰、语句要通顺、观点要表述清楚,学生能根据场合和对象的不同随机应变选择说话的内容、说话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等,以此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四、贯穿教学始终,处处学“说”

仅仅靠传统课堂说教来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显然不行,语文新课程当中应当强化口语交际训练,贯穿语文教学始终,这也是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互动的过程。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口语交际教学应寻求多种途径。

1.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当中质疑、释疑是重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特别是在释疑环节的互相讨论和辩论环节,师生之间的信息双向交流和生生间的立体交流都能很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评议分享

现代语文课堂更加开放,学生有充足的空间来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学过程当中在分享环节,很多学生会对分享者的见解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这也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不仅在分享交流的过程当中,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有提升,同时还要注意分享者的细节,这往往在教学过程当中被忽视。评议当中不仅能获得满足感,口语交际的信心也能增强。

3.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言而喻。特别是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内成员各抒己见,再进行集体讨论最终形成一致观点,再有组内“发言人”阐述小组结论。如此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口语交际面拓宽,活动空间增大。

五、结束语

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口语交际能力教学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掘生活当中口语交际的素材,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观念,营造良好的口语训练氛围,有的放矢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慧.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J\].考试周刊,2010,(09).

第2篇

项目实施旨在通过持续跟进的培训活动,全方位、立体化提升4个远郊区县参训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帮助参训教师更新英语教学理念、提高英语教学技能、拓宽英语教学视野,全面促进北京市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推进北京市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均衡、优质发展。

项目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暑期集中培训,紧紧围绕跟进式、可持续教师培训模式的特点,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一、深入调研,根据参训教师需求确定培训目标

为了贯彻落实“雪中送炭”的项目定位,制订更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以切实解决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满足教师最迫切的需求,在项目立项和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先后进行了两个轮次的调研活动。

根据调研结果,项目组将培训目标聚集在了北京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专题。针对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方面的困惑,项目组调研获取了教师在工作中存在的3个最主要困惑:“如何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如何科学地开展阅读教学研究”。参训教师还要求项目组针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特点,在“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阅读教学研究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

二、量体裁衣,为提升参训教师阅读教学能力设计科学的培训内容

根据对参训教师的调研结果,结合北京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背景和特点,项目组与多方人员经过多轮次的论证,精心设计了内容高度续接的培训内容和研修活动,并组建起了多层面专业化的培训团队,在本次暑期集中培训会上从新课标的多层面解读、国内外儿童英语阅读研究的前沿理论学习、来自北京市的优秀阅读教学课例观摩、实践模拟和专家点评以及论文写作指导等多个角度和层面为参训教师展开了深入系统的讲解和指导。

在课标解读层面,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付宜红处长从国家战略和政府视野角度以国际对比的方式做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解读》的讲座;在参训教师对课标、阅读前沿理论以及阅读教学实践有了较为深入认识的基础上,项目组邀请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制定组核心成员、小学英语教育著名专家李静纯老师为参训教师深入解读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在阅读研究前沿理论学习方面,项目组围绕着参训教师对于教学策略构建的需求,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深入讲解了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两大核心规律——儿童脑与心理的发展规律和汉语背景儿童的英语阅读规律。王文静教授所做的《中国儿童英语阅读研究与实验》、罗良副教授讲述的《小学生大脑发育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李燕芳副教授为参训教师分析讲解的《儿童英语阅读的关键技能——发展与促进》等系列报告帮助参训教师深刻了解了儿童英语阅读的两大规律;杜霞副教授讲解的《图画书与儿童阅读》和解会欣老师与大家分享的《选择适合儿童的英语阅读资源》为参训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建议;此外,项目组还特别邀请了北京市大望路小学的赵红枫老师与参训教师分享了所在学校在“英语特色校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以上讲座的内容彼此呼应,以“理论解读+实践指引+经验分享”的方式帮助参训教师实现了对英语阅读教学规律的深度理解与学习。

在课例观摩方面,项目组特别选取了北京市海淀区西苑小学的一节优秀阅读教学课例,并邀请了做课教师李润利与参训教师一起进行了深度解析和反思,为教师实现阅读理论学习成果“落地”课堂教学提供了示范。

为帮助参训教师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层结合,本次培训会以“情境浸入”的学习方式,组织了一次“小学英语阅读课模拟”评比。由大兴区、房山区、怀柔区和延庆县的老师分区县展示一节20分钟的阅读微格课,并邀请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解会欣老师、北京市教研中心小学英语教研员王建平老师、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英语教研员李静老师等专家进行了现场点评和指导。

在论文写作指导方面,项目组结合调研结果认真分析了参训教师在阅读教学科研方面的困惑与不足,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师》杂志社副主编林静博士为大家讲解了《教师如何写论文》,针对目前教师在论文写作方面的困惑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三、构建“无缝隙”的组织管理体制,为项目实施提供全方位保障

项目组为了保证充分实现项目的预设目标,在充分发挥已有的“自上而下”组织管理模式基础上,围绕教师研修共同体建设、活动设计和评价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事实证明,这些精心设计的组织管理策略,为本次培训会取得圆满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多举措并行打造教师研修共同体

合作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参训教师的学习效果以及为后续的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奠定基础,本次培训在打造充满活力的教师研修共同体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工作。2012年7月15日报到当天,项目组引导参训教师以区县为单位组建了班级,推选出了班委会成员并组织教师们为自己的班级制作了班旗、拟定了班歌和班级口号并发放了统一的班服(见下图)。此外,在后续的培训活动中,项目组以评价墙为核心的过程评价体系,激励着参训教师们以合作方式参与到培训学习活动中。

2.周密设计,多方式推动参训教师积极参与培训活动和体验

在学员管理方面,项目组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吸引着参训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天的学习和活动当中,规避了频繁考勤等硬性管理措施可能引发的抵触情绪。

值得强调的是,每一天的活动设计,尽管形式各不相同但都与培训内容高度续接。2012年7月17日晚间安排的电影赏析活动,所选影片《地球上的星星》讲述的就是一个极具绘画天分和创造力的阅读障碍儿童在传统教育中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以及怎样在尼克老师的爱护下大放异彩的故事。许多教师在看完电影以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而后续讲座中培训专家以小主角为例子的理论讲解,也因为教师们在情感上的深刻触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再比如图画书制作活动,当阅读研究前沿理论讲座中与图画书相关的内容讲授完毕之后,项目组及时安排教师着手设计和展示图画书。在制作图画书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回顾、反思和整合相关讲座的内容与要点,在设计出精彩的图画书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对相关讲座内容的不断强化和深度理解。在本次培训活动中耗时最多的模拟阅读微格课的准备和展示,更是以情境浸入的方式帮助参训教师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实现对所学理论的深度理解以及理论学习成果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此外,充分发挥过程评价制度在提升参训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积极性方面的作用,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师研修共同体和参与式活动设计,为教师们参与培训活动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但是,如何吸引教师积极参与到合作研修活动中来,需要过程性的评价管理制度。本次培训,利用评价墙和多种奖励措施,实现了对班级、教师个体以及二者相结合的过程评价。通过细化评价标准,不仅为教师营造出了宽松的培训成长环境,还有效地提升了教师参与培训活动、分享学习成果的积极性以及集体荣誉感,保证了培训活动的活力与质量。

四、精细化服务,促进培训活动质量升华

本次暑期集中培训,是一次大型的集中封闭式培训,千头万绪的会议服务工作对项目实施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保证参训教师们能够以饱满的状态在舒适的培训环境中学习提升,项目组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详细分析了会议实施的流程与工作,制订了“会务实施分工表”和“会议组织流程及进度核查表”,保证每项工作都落实到具体的实施负责人,以完善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措施,确保项目服务工作的精细化和专业化,为高质量的项目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制度保证。

在会前准备阶段,项目组为参训学员精心制订了会议手册,将培训期间的注意事项和每一天的工作安排向参训教师做了详细的介绍。围绕着活动设计,项目组准备了十余种可能用到的材料和道具。在会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对于住宿、用餐、培训会议现场服务以及医药保障等各方面工作都强调不仅要从参训教师的角度想问题,还要做到比参训教师们多想一步,用心、用情为参训教师们提供发自内心的热诚关怀与服务。

在本次暑期集中培训的结业典礼上,项目组以短片的方式和与会人员一起回顾了本次培训从报到之初到结业典礼的整个过程。这部精心制作的特别礼物,在短短的10分钟时间里用一幅幅活动剪影激起了广大学员们的回忆,引领着大家重温了在这5天共同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情到浓处,老师们也随着短片情节的进展或是随着音乐打着节拍发出会心的笑声,或是红着眼眶甚至流下了不舍的泪水。

五、培训成效及下阶段工作展望

本次暑期集中培训尽管只是整个培训项目实施计划的第一阶段,但是培训效果已经得到了初步彰显。在5天的集中培训中,参训教师们通过聆听来自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专家的精彩报告,对儿童脑发育与心理发展特点有了初步了解,对影响儿童英语学习的关键技能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对新版英语课程标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如何利用图画书进行阅读教学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通过录像分析,教师们和专家一起对小学英语阅读课进行了解剖分析,对利用图画书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及活动开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上模拟课并与专家进行现场互动,教师们亲历了英语阅读课,解开了长期以来心中存有的困惑和疑问;通过对教育电影的赏析,教师们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和感动;通过每日作业与展示,教师们与大家分享了每日学习的收获和心得,展示了北京市新一代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风采;通过论文写作指导,教师们了解了如何写论文、如何做研究,为实现“从发展到卓越”的转变,成长为科研型、专家型的小学英语教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本次暑期培训活动结束以后,项目组收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反馈,有学员写道:“对于本次培训,我认为可以用‘多元聚焦、前后续接、各有侧重、层层递进’来概括。期望以后能够有更多类似模式的培训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身素养,实现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本次培训会围绕着小学英语教师阅读教学能力的提升,为我们精心准备了前沿的通识理论培训、高端的课程标准解读、直观课例的观摩讲解、优秀教师的经验分享,以及专家学者对我们的阅读模拟课的深入点评,所有的这一切,都从方方面面丰富着我的素养。”还有一位全程参与暑期培训的教研员特意发来信息:“本次培训让我听到了从未听过的讲座,读到了从未读过的书,看到了从未看过的电影,经历了从未有过的培训体验。”

据本刊记者了解,在本次项目的后续环节,项目组将邀请北京市和全国英语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走进4个区县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对接受本次培训的学员进行“跟进式指导”,帮助其构建高效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型。项目组还将通过带领优秀学员外出游学,进行优秀课观摩体验等方式着力打造出北京市的“金色种子”,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和学校英语教师团队建设,提升农村小学英语师资整体素质。此外,为了跟进和帮助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项目组搭建完善了包括电话、电子邮箱、QQ群、飞信群、门户网站、博客、工作简报和指导快讯等方式在内的多种交流途径,保证参训教师能够及时获取项目专家的指导帮助并了解其他区域在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以此助力培训内容高质量地迅速转化升华为教师们的实践探索,实现从固化式培训到动态化培训的转变……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领导发言

北京市教委人事处副处长 李海燕

北京市教委一直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重大课题。在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后,北京市以此为依据,先后制订了《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两个纲要是指导北京市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我们北京市教委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两个规划纲要展开的。

在规划纲要中,教师队伍建设被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国家的规划纲要还是北京市制定的纲要,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师德为先,教师为重”。好的教育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开展教师培训。培训质量的好坏,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作用。今年,我们依据国家和北京市的教育规划纲要出台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小学干部教师培训工作规划。在这个规划中,我们列出了10项重点工作,并把远郊区县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质量提升放到了这10项重点工作的前列。此外,我们还有“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和“首都教育家培养”等多项各有侧重的重点工作规划。我们希望能够依托我们北京市优质的高校教育资源和北京市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打造出一支北京市的名师队伍。

本次培训在立项之初,北京市教委与项目组织团队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研讨。教委对培训团队的要求就是贴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立足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进行内容设计。培训团队根据这个要求与我们教委一起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模式,组建起了多层面专业化的培训团队体系,构建了生态型培训课程,精心制订了针对远郊区县教师发展实际的“低压力、小步子”的教师成长体系,以持续跟进的方式为我们远郊区县的教师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

本次培训是一次成功的培训,在这个培训当中,我们远郊区县的教师们享受到了一次量体裁衣式的高端培训。通过本次暑期集中培训,参训教师们在日常工作中所积累的一些问题已经得到了指导和解答。在本项目后续的工作计划中,项目组的专家团队还会深入到教学一线来为教师们面对面地提供更加富有针对性的指导。我们也希望并且相信,通过这样一个周期的培训,远郊区县的教师们能够获得非常大的收获和提升。

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处主任 穆甫国

作为一名区域教研部门的工作人员,我从事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了。我曾参与过许多次由不同部门和单位组织实施的培训学习,也听过许许多多的讲座。通过这些培训和讲座的学习,我也深刻地认识到,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转换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简而言之,面对课程改革,我们的教师必须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素养。

本次项目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策略、培训方式,与我们历次参加的培训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新意和不同。尤其令我感兴趣的是本次项目第二阶段的“构建生态型培训课程”,届时项目组会把北京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远郊区县,北京市的特级教师会与大家同台做课,他们在听了我们的课以后,会给予我们手把手的指导和点拨。作为一名参与教师培训组织工作20多年的老教师,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把培训与我们的课堂结合起来,是教师们最为期待的培训方式。

对于本次培训项目,我只想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好!我们房山区的教研部门,高度重视本次培训项目,选派了全区最好的小学英语教师前来参加培训。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老师们能够本着争当当代新型的优秀教师这一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培训中想方设法地努力打造自己,不仅要争取在本次集中培训中把先进的理念学到手,还要努力实现所学的先进理念能够落地课堂教学,为促进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感言

北京市延庆县西屯小学 吴敬华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路径,作为远郊区县的老师,我深感我们农村的家长和学校在为学生们提供优质英语读物的能力方面是有限的,我们一线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方面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如果说短时间内难以从根本上改观学校和家长在儿童阅读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那么提升一线教师的阅读教学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了。可以说,本次培训会的举办切中了我们一线农村教师的需求。

本次培训会,在让我获益匪浅的同时,也使我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在知识素养和研究视野方面的不足。在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实践本次培训所得的同时,我也深刻地明白,要想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我必须坚持按照培训项目所期待的那样,做到在“做中学、做中研、做中求发展”,在不断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同时,把更多更好的理念和意识建构到自己的教学模式之中,让我们的孩子们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

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中心校 罗守利

可以说,这五天的培训让我感受多多、收获颇丰,但是又让我感觉意犹未尽。因为,这五天的学习,我们就像是一台电脑一样,在项目组的精心设计之下,将诸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基础汇编成了一个个属于自己的“程序”,并存储在了自己的“硬盘”之中。但是,这些“程序”在运行的时候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还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都需要实践和时间的验证。因此,对于这次项目的“持续关注”特点,我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我会在假期认真研读项目组所发放的学习材料,不断回顾培训的内容,与同事一起打磨切磋新建构起来的教学模式;在下学期开学以后尽快以比较成熟的教学设计来实践本次培训中的学习成果,认真反思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以便在项目后续的“生态课程建设——专家走进课堂跟进式指导”实施之时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引领学生们更加快乐地阅读、快乐地成长。

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小学 崔维维

以往的培训会,在面上铺得比较宽广,各种讲座彼此之间的接续性、关联性是非常小的,我们在讲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疑惑,如果不能得到当堂解决,往往就不了了之了。但是本次培训会,将培训的焦点定位在了英语教学的重点课题阅读教学上面,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开展了系统深入的讲解,培训内容能够做到相互呼应、彼此支持,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与领会培训的内容,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为接下来的实践尝试打下一个比较稳固的基础。另外,本次项目的持续性和跟进指导,也让我这种新手型教师吃了一颗定心丸,本次暑期集中培训以后,我们还有机会得到项目专家深入课堂的指导,还有机会去其他省区交流研讨。另外,通过电话、电子邮箱、QQ群、门户网站、博客、微博、工作简报和指导快讯等多种途径,我们能够及时得到项目组专家的指导和帮助,这对于以前的我而言,是从来都没有想过能够得到但又特别热切地盼望能够得到的宝贵成长机会。

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中心校 邵丽

第3篇

【关键词】胜任特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培训模式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胜任特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JSJYYB-180。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2-02

教育部2012年12月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引入胜任特征这一研究概念,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模式研究,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

一、胜任特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新视角

哈佛大学教授Mc Clelland于1973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文《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正式提出了胜任特征这一概念,他认为传统的智力测验并不能有效的预测个人从事复杂或高层次工作的绩效,并将那些能够从根本上导致绩效优异者和绩效一般者之间差异显著的深层次的特征定义为“胜任特征”。自此,胜任特征的研究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掀起了对胜任特征研究的热潮。关于胜任特征的内涵界定,不同学派的研究者所持观点差异较大。王智等人(2011)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职责,将胜任特征定义为“与工作岗位、组织环境、文化氛围和工作绩效相关的知识、观念、能力和人格特点等个人特性。”胜任特征的结构包括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宜人性、尽责性、职业价值观、学生观、评估反思能力、协作沟通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本研究认为这一概念界定符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的实际。

随着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入开展,西方国家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在实践与认证、教育与培训方面逐步形成了“胜任特征导向的文化”。胜任特征概念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已经发展成为当前美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核心指导思想。

目前国内关于胜任特征的研究尚处于引进阶段,有学者在总结西方国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见解,开展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宋国学(2010)认为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在考虑组织内、外影响胜任特征导向和绩效的因素基础上,确定符合环境发展需要和岗位发展需要的胜任特征标准,以之作为培训的依据,以之为教育和学习的标准。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先后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引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然而,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从业教师普遍存在胜任能力水平较低问题。如何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是摆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现有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情况不容乐观,中小学较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受训情况更为薄弱。当前培训现状与从业教师的工作需要和发展需求不能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重技能轻能力

当前,大多数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在内容设计上更多地注重于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等,忽略了能够使从业教师做出优秀绩效更关键是胜任特征,动机、个性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训有待加强。随着从业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培训内容必须要及时跟进以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需求。因此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需要着眼于怎样提高受训者的胜任能力,而不是机械地界定培训内容。

(二)重理论轻实践

集中授课和专题讲座仍然是培训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理论化、概念化和学科化问题较为突出。教师尽心尽力地教授往往因缺乏实践操作和实际工作的指导而令受培训者难以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更不能形成并建构出所需的知识或观念来。

(三)重共性缺个性化

个性化设计培训,能够有效第促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然而目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更多是从受培训教师的共性需求出发,忽视了受培训教师的个性需求,不能够有针对性的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目前的培训还不能做到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较好的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来系统的组织培训,培训时间短,缺乏科学而合理的系统性设计,缺少连续性,不能有效提高教师胜任能力和水平。

三、基于胜任特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

针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探讨出切实可行的模式,有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一)转变培训理念和方式

要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质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必须从转变培训理念这一根本性问题着手,实现从传统培训理念向以提高胜任特征为目标的现代培训理念的转变。

培训方式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培训方式多样化可以有效地弥补当前培训存在的不足。调查研究发现,网络互动培训、现场小组讨论、体验式工作坊培训是较易为受培训教师接受的方式,对提高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胜任力有显著效果,可以在培训中多多引入和借鉴这样的方式。

(二)进行培训需求调研

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较之于传统的教师培训最大的特点在于教师的胜任特征是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依据。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为参照标准,探讨论证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据此确定培训内容,是基于胜任特征培训需求分析的实质。

不同群体存在差异性,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培训时要分析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龄范围的教师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培训。因此,做好培训的前提就是对受培训者要进行深入的调查。

(三)制定个性化兼具系统性的培训设计方案

组织培训时应尽可能考虑到不同基础水平培训对象的差异化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既保证了培养效果又有助于增加培训的灵活性。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训组织者和管理者应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做好系统性的培训设计,持续为受培训教师组织多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

(四)开展以胜任特征为导向的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是检验培训方案、保证培训效果的必要手段,是培训工作的必要环节。建立基于胜任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效果追踪机制,能够掌握和跟进受培训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为将来有针对性地设计下一阶段的培训计划提供依据。

第4篇

我省教育技术能力教学人员(初级)网络远程培训选用由教育部师范司和国家项目办审批,北京大学开发研制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网络课程平台》。该课程参考了国际主流的网络教学模式,采用引领式在线学习模式开展教学,且与我省现用的培训教材配套。

为促进项目的深入开展,省项目办开设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专题网站(省略),该网站是省项目办与各市、县(区)项目管理部门交流、协作的平台,为各级培训机构和教师提供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和相关培训支持等服务。

一、网络远程培训管理与教学管理方式

(一)课程的项目管理分为省、市、县(区)三级管理体系。

(二)各级课程教学组织管理方式:省项目办负责组织各市网络远程培训课程辅导教师和教学监督(管理者)人员培训和研修活动;市级项目办负责组织和管理本地辅导教师和教学监督人员,并组织开展一线教师的培训工作;县(区)级项目办负责组织本地中小学教师的远程学习与管理。

(三)课程的教学活动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在线进行。网络课程平台概述详见项目专题网站:资料下载。

(四)培训采用班级学习方式进行,班级组成要求为:

1 每个培训班学员人数为50~100人。

2 每个培训班设1~2名辅导教师。

3 每个培训班设教学监督员2~3人,分别由各级项目办指定专人具体负责。

(五)课程结业与证书

1 学员逐次完成相关模块测验、讨论和作业后,提交结业申请。

2 辅导教师完成对参训学员作业、讨论等评价后,平台将生成各学员的培训成绩。

3 省项目办审核后,将培训成绩反馈各市项目办。

4 结业证书由省项目办统一向培训合格学员颁发。

二、各级项目办具体职责

(一)省项目办职责

1 负责全省教师培训组织管理工作,制定各年度培训计划和方案,监督指导市、县级培训日常工作。

2 逐年完成各市辅导教师、教学监督员的培训和研修工作。

3 按照各市上报的培训计划完成开班工作(详见附件:网络课程开班流程)。

4 采取必要措施,协调、检查、指导、评估各市网络培训课程的实施情况。

5 定期在项目专题网站上通报每期参训学员学习情况和辅导教师教学情况。

6 负责参训学员的结业审批及颁发结业证书。

(二)市、县(区)级项目办职责

市、县(区)级项目办将在省项目办的指导下,负责网络课程培训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

1 了解网络远程剖11的目的和宗旨。

2 了解网络课程的内容和平台的管理要求。

3 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研究本地区网络培训的发展规划、方案,确定培训对象和培训点。

4 按照网络课程必备的硬件及网络环境要求(具体要求详见项目专题网站:资料下载),为顺利开展培训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服务。

5 市、县(区)级项目办在省项目办的指导下,完成辅导教师、教学监督等人员的组织、管理以及研讨备课等工作,并完成学科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名单的汇总与上报等工作。

6 负责为每个培训班选派1~2名辅导教师和2~3名教学监督人员在线组织、监督管理参训学员的学习情况。

7 负责完成开班前各个角色名单的登记、汇总、上报、下发等工作,确保参训学员、辅导教师、教学监督等人员在开班前能够进入网络课程平台。

8 协调、检查、指导、评估各培训班网络培训课程的实施情况。每期培训班结束后,及时完成学员学习评价和辅导教师教学评估等工作,并及时汇总、上报省项目办。

三、辅导教师工作职责

辅导教师服从各级项目办的安排,认真负责地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承担培训任务。在网络远程培训期间,辅导教师须按照工作规范要求(详见项目专题网站:资料下载),保证在线辅导时间,有效引导参训学员学习,指导学员按照课程要求完成学习内容和相关作业。积极与教学监督和学员保持联系,及时反映并解决学员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和其他情况。

四、教学监督人员基本职责

各级教学监督员必须按照操作指南(详见项目专题网站:资料下载),严格对课程开展情况、学员在线学习情况、辅导教师教学情况等进行在线了解、监控和督促。

(一)培训进程的管理与评估:检查培训前各项准备工作情况;掌握课程计划实施进程;根据要求组织辅导教师进行开班前准备工作;收集、保存并分析培训过程中各模块的调查反馈数据;了解本地参训学员培训结业情况。

(二)学员学习情况的管理与评估:组织和监督参训学员在线登录和学习情况;了解和评估学员的学习进程、活动参与程度及作业完成情况;审核学员学习成绩。

(三)对辅导教师教学的管理与评估:通过多种方式检查、了解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评估辅导教师教学指导和协调能力,及时解决辅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四)教学监督员要及时将各方面情况向项目管理部门汇报,并就其中重要问题开展讨论,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

五、辅导教师、教学监督员选拔要求

(一)辅导教师选拔要求

1 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有较为便利的上网条件,并能保证培训期间每天登录教学平台的时间。

2 参加省级网络辅导教师培训并合格者,以学科教师为主。

3,热心于项目教学工作并具备相应的教育技术指导能力,能够承担本地区的网络课程培训任务。

(二)教学监督员选拔要求

1 具备网络学习的环境与条件。

2 参加过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并合格者,已深入了解网络课程教学和管理要求。

3 具有项目教学和管理工作经验并具备较高的指导能力。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4 主要由各级项目管理人员或优秀辅导教师担任。

第5篇

关键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学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我国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领域及。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加强对其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从而实现中小学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如何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对策成为当代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现状

1.1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

该情况将造成各中小学不能平衡发展,一些学校没有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没有安排专业教师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心理专业知识不足,难以对学生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都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一些学校还将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对一些精神障碍学生的处理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视同与一般卫生知识学习相类似,对心理咨询中心没有创造必要的条件,在组织管理、人员安排及经费等问题上没有进行必要的投入,与教育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1.2很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不够理想

预防教育与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主要是以课堂作为主要渠道,但目前很多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还不够理想。一是有些学校教务部门将课程紧作为理由,不能将心理教育课程积极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二是一些中小学开设同类课程基本还是无序状况,由多人独自开设课程或讲座,协调性不足,或在课堂中只对一些个人偏好的心理调节方法进行讲授,没有系统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还体现出课程化、成人化、知识化。很多中小学采用的说教简单生硬,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生搬硬套,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成为主要对心理学知识进行传授的学科,要求学生对很多名词解释进行背诵,对不同年级规定训练目标任务,这不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不利,也使学生在无形中增大了心理负担。

1.3中小学心理咨询普遍不具有良好的工作条件

心理咨询与常规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不同,对工作环境具有不同要求,但各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条件还比较简单,办公室达不到所需面积,设施不足,有待于尽快予以改善。部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面积不足,或与其他办公室在一起办公,这与心理咨询工作原则和要求不符,心理咨询不配备专职人员,经费投入不足,值班时间不固定等现象也都比较常见。

1.4专业人员没有配备,现有心理咨询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中小学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基本上很少出身科班,很多都是由班主任或政治教师进行兼任,因没有经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所以在工作中应用心理专业知识对中小学学生的指导能力普遍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其方式方法、原则及技能都各不相同,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别较大,因此对于从事中小学心理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若只是依靠个人热情而科学精神不足,或由于工作所需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就势必会影响对学生心理咨询的效果,严重的还将采取不当措施而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

1.5学校在辅导上处于工作重心,而对家庭社会的配合不够重视

中小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关门搞教育”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这样。尽管在一些地区中小学学生心理辅导的成绩比较突出,但很多的细腻教育也还是停留在上课和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最多聘请专家进行讲座等方面,主要是为提高中小学声誉,但远没有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由于中小学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度过,可以说,家庭的支持和社会的配合相脱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效果也是不明显的。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加大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投入

首先中小学校要加大师资力量投入力度,学校应该应聘专门从事心理学和教育学工作的主要教育人才,让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涌入教育事业中来。对在校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对于培训后的优秀教师,让他们转换岗位,从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2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领导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决策者,应该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以学校为主,家庭教育为辅的心理教育管理机构,学校要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能力,提高组织能力和决策能力,并由专门的教育心理学和教育专业定期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和成立专门的研讨机构,学校根据中小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规律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和最终的教育目标,将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落实到位[3]。

2.3建立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针对全校学生,中小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教师讲课、学生讨论、课外活动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程度,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于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健康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使其的心理朝著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通过参加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保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强新时期人才建设的根本保证。本文通过论述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发现目前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教育系统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教育途径单一和方法僵化的问题,从而提出了加大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投入力度、健全教育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和学校要转变思想观念,加深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理解的对策,目的在于不断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有效、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井泉,刘民.进行的几项策略[J].北京教育,2012,5.

[2]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湖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张瑞彬.浅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8).

第6篇

Abstract The educa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in rural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s the basis of higher English education; it is true of Shaanxi province. This paper makes a survey and gives an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strategies to facilitate English education of rural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Shaanxi province based on "One Belt and One Road".

Keywords "One Belt and One Road"; Shaanxi province; rural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English education

0 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我国外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从长远来看,要实现 “一带一路”倡议,就要从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抓起,培养农村中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升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水平及学习效果乃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对陕西省农村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善策略。

1 “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省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中小学英语基础教育的成败关乎国家整体英语教育质量以及英语人才的培养。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质量是实现“一带一路”所有愿景与规划的基础。要解决“一带一路”中的语言相通问题,首先要从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质量抓起。然而,与城市相比,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无论是教学设备、师资状况及教师继续教育等方面都不容乐观。为了清楚地认识陕西省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现状,笔者先后以陕西咸阳地区部分农村中小学作为调查对象,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从中小学英语师资队伍、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资源三大方面较全面地了解中小学英语教育现状。调查走访发现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存在如下问题:

1.1 中小学英语师资依然短缺

我国中小学已经普遍开设英语课程,但是在农村,中小学英语师资力量仍然不足,这是影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质量的最大障碍。陕西作为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由于环境、待遇等因素,在人才引进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尤其是英语专业教师相对还是很缺乏的。本次调查走访陕西省咸阳市彬县某镇小学,85%的英语教师都是前些年通过暑假短期、临时培训上岗的,他们根本没有经过正规的系统的英语教育及学习,其英语水平可想而知。这还算情况好一点,更让人诧异的是有的小学就连这样的英语教师都没有,比如,笔者走访了彬县义门镇较偏僻的某小学,小学一年级至小学四年级,英语课程是由语文任课老师来兼任的,更别提接受英语专业培训了,这样的话,根本无法保证英语教学质量及效果。笔者还走访调查了北极镇街道条件较好的某中、小学校,80%的英语教师是通过函授、电大这类的考试取得的大专学历。只有20%的英语教师是某些师范院校的专科学历。走访了解到虽然有些教师是专业英语教师,但由于对其工作环境、待遇等现状不满,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调入条件更好的学校比如县城的中小学,以至于偏远的学校英语教师仍然短缺。以上情况在陕西省偏远的农村小学更常见,中学情况能稍微好点。

1.2 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少,专业素质低下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对英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为陕西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提供了机遇。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实施,国家对英语教育越来越重视,而要提高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质量,必须竭力提升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尤其中小学英语教师自身素质对中小学生英语学习有很大影响。调查?l现大部分学校70%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而仅仅通过短期的英语培训来担任英语教学。笔者调查了陕西省泾阳县城某中、小学,75%的教师每年参加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培训,相比之下,农村非县城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参加教育培训的机会相对少,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到即使教师培训机会很多,但是分到每个学校的名额会很少,教师的教育培训意识不强,参与度不高。而对于比较落后的偏远山区,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教师甚至根本就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笔者调查走访了彬县香庙镇某中、小学,只有10%的中学英语教师参加过培训,而100%小学教师根本就没有参加过培训。培训作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是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和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教师只有经常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专业素质才会有所提升。

1.3 教学资源缺乏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比如笔者走访的彬县几个镇以及彬县永寿中小学,发现教学资源普遍缺乏,只有一台录音机及和教材配套的磁带,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学资源更为贫乏。条件好的中学英语教师会有办公室,还有电脑等,供教师备课查找资料。总体来说,电子白板、多媒体资源、电脑等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依然是奢侈品。不过每个县的县城中、小学教学资源及设施与乡镇相比较好一点。另外,笔者也走访了乾县、礼泉、泾阳、三原的中小学,普遍的教学资源及师资队伍相比咸阳其他地区也要好一点。对于咸阳市区的部分中小学,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到,虽然现代化的教学资源较为丰富,80%学校有电脑和办公室,但78%的学校几乎没有多媒体教室,也没有白板。总之,陕西省的大部分中小校教学资源仍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

2 “一带一路”背景下改善陕西省农村中小学英语现状的策略

2.1 完善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资源

随着国家加大对农村义务阶段教育的投入,也要极大完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资源,这对于丰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近年来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调查中也发现,中小学英语教学资源比以前较齐全,尤其是县城有的学校配有音机、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电脑等。但大部分中小学还仍需要加强和完善教学设备,如配备与英语教材同步的教学软件,建立语音学习室、英语教学专用活动室等。鼓励中小学英语教师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为提高农村中、小学学生英语的教学奠定基础。

2.2 加强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

基础教育乃国家发展之根本。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英语教育是为培养高等英语教育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通过师资培训提高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很有必要。学校应该为、英语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培训机会以及多元化的培训模式,科学合理地安排农村中、英语教师的培训。培训内容应考虑到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且培训应具有可持续性,否则培训效果甚微。特别强调的是需要对教师要进行现代化教育技术培训,这样有利于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

2.3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在“互联网+”时代,课堂组织形式灵活,互联网、多媒体教学软件等数字化资源的广泛应用,使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渠道变得多样化。教师就需要不断充电,确立终身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观,竭力提升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能力和素质,才能自觉地利用新技术来获取、梳理和整合各类资源,优化课堂教学,丰富课堂内容及形式,提升教学水平。总之,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提升个人专业化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第7篇

随着以后的发展,正如教育工作者中存在着争论了多年的两种教育理念,慕课也可相对分类为基于联通学习理论,强调非同一机构、相对自由的群体之间互相协作、连接在一起学习的C慕课和X慕课,它是一种强调学习内容的行为主义学习理念,也就是大学课程的延伸和扩展。C慕课较为激进,提供了一个研究教学法的平台;而X慕课则主要包括视频讲座、章节测验和课程考试等“练习和测验”的教学方法。目前提供慕课课程的在线教育网站有非营利运作模式的:(2011年启动的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投资的edX、由商业公司创建于2010年的Udemy、由Hewlett基金和huttleworth基金支持并创建于2009年的P2PU及由SalmanKhan于2008年创建并得到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和谷歌等公司支持的khanacademy)和以营利为目的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创建的Coursera、由商业公司投资的Udacity)两种类型。在国内提供慕课课程的在线教育网站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有由87所高校参与(其中包括24所985高校)的中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和上海30所高校参与的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基于教育领域中强调知识应该免费共享,人口、经济和地理因素不应当限制人学习的需求的开放教育理念,慕课有两大明显特征,即开放获取(任何人都可免费听课)和扩展性(课程可以有无限多的人同时听课)。从现有的观察来看,慕课不同于传统的通过电视广播、辅导专线、互联网、函授等形式的远程教育,也不完全等同于近期兴起的教学视频网络共享———公开课,更不同于基于网络的学习软件或在线应用。慕课形成了“翻转课堂”———也就是把知识的学习从原来的“课堂内到课堂外”转变为“课堂外到课堂内”;从“讲授主导的学习”变为“研讨提升的学习”。在慕课模式下,大学的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最主要的,慕课可以降低高等教育课程成本和风险,使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有助于解决预算拨款限制问题。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发展农村落后地区的教育不能靠暂时的输血,而是要培养当地自己的人力资源,建立适合当地教育市场和经济体制的造血机制,加大培养在岗教师的力度,多方面给予资助,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完成。2010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10—2012)(即“国培计划”),大力推动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国培计划”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形式,是加强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示范性举措。但是随着国培计划的推进,随之出现一些需要讨论的问题。如由于继续教育多采用集中培训、脱产研修等方式,造成了时间安排上的“工学矛盾”的存在。虽然近年来逐步采用“顶岗实习”的方法,即出来继续教育的老师有相应人数的大学生去该校教育实习,以补空位,但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家庭负担较重,较长时间的外出培训仍显得动力不足。其次,现有的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大多模仿或照搬师范教育课程体系,较少按照实际农村中小学的实际需要来设置课程。因此,有调查显示,有47%的受访者认为“继续教育课程流于形式、效率不高”、此外还有“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继续教育的现状是迫切呼唤教学名师以及经典优秀、有吸引力的课程出现。再次,继续教育课程考核机制、评价体系不健全,忽略了受训教师的主体作用,评价标准单一,还停留在以前那种教师岗前培训的水准。最后,由于培训经费的限制,农村中小学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人员多集中在学校“教学骨干”等少数教师,范围难以扩大到每位教师。

三、慕课与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可以动用全国最优秀的教学资源,包括名师,优秀专家学者,优秀中小学教师代表,优化的课程设计等;由于同时在线学习的人数众多,所以意义和价值十分重大,并能使成本最小化。

其次,慕课的低成本运行、教学时间的灵活性可以使每位农村中小学教师按需所取,并不受名额的限制。再者,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慕课所构建的社交网络使每位受训教师扩大了交际的范围与教学的视野,不但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而且在工作、生活中都受益不浅。

第8篇

一、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模式运行中的困惑

1.学生思想认识模糊,岗位适应能力差

在学校学习期间,学生属于在校学生,无任何实际工作经验,真正走进实习单位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思想上难免产生波动,如怀疑自身所学知识能否适合中小学所空岗位要求。同时,在实习单位,学生的身份发生转变,具有实习学生与教师双重角色,接受院校和实习单位的共同管理。实习单位严格以中小学教师的标准要求教育和管理实习学生,包括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定时定量完成实习单位缺岗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对于在校学生,他们业已习惯了宽松的校园学习环境,面对实习单位繁重的工作量,思想上产生压力,无法保证实习质量,实习学生所在学校仍然以在校学生的标准规范进行管理,要求其遵守院校的规章制度,指派实习指导教师,并服从领导,树立院校的良好口碑,积极与实习单位合作,完成预定的教学工作任务。而实习学生早已习惯于自己的学生身份,适应了所在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却难以适应实习单位高强度管理,由此处于两难境地,在某种意义上影响合作院校与实习单位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

2.实习指导教师缺乏,降低管理力度

现阶段,合作院校一般不存在专职实习指导教师的现象。实习指导教师来源渠道单一,以兼职为主。实习指导教师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实习仅为兼职,在实习单位全力投入工作时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例如,一个班级40个学生,实习指导教师配置3名,实习学生却分散在不同中小学,有效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实习指导教师仅能起到巡视、监督、信息反馈的作用,学校对学生的整体管理和指导功能处于弱化状态,实习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管理,适应工作、生活与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如果实习学生与基层中小学出现不和谐现象不能得到快捷、正确的解决,势必影响了顶岗实习―置换培训项目的效果。

3.实习单位缺少有力配合,流于形式

由于缺乏专项资金,实习单位难以保证实习学生方方面面的需要,教学工作完成后,学生生活安排无能为力。另外,在实习学生所在院校的实习指导教师缺位之际,同样作为实习单位的配置教师也应担任实习学生的指导者。这些指导教师应该由具有深厚的学科背景、教学技术水平高超、热心培育人才的资深教师组成,但运作中实习单位更多的是考虑到其教学秩序、教学质量、社会效益等诸多问题,对实习学生不够放心。尤其是小升初、初升高或高考毕业班,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一般不愿意安排实习学生参与教学实践。

4.教师的培训缺乏实效性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本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观方面,参加置换培训的教师对培训认识不够,自认为知识结构能够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没有意识到置换培训的重要性,对培训效果的期望值比较低。客观方面,合作院校的培训项目难以满足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不能够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培训,无法满足不同教师的差异需求;培训课程缺乏实践性,培训形式单一,以灌输式为主;集中培训中缺少相应的教学设施,如图书馆借阅、后勤服务等;任课教师学科水平参差不齐,外聘资深专家较少,甚至置换培训教师抱怨个别任课教师忽视基层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和教师的实际问题,脱离实际,容易引起学员的反感,降低了培训效果。

二、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模式的优化组合

1.建立健全实习管理机制

(1)设置高效的管理组织机构。在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模式实施之初,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合作院校均应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总体安排和协调。基层中小学需要建立“顶岗实习基地”,然后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合作院校设置“顶岗实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实施。对于置换培训,顶岗实习基地学校的部分教师进行系统的职后教育培训,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下,建立相应的教师培训管理机构并在培训教师中建立临时组织,具体实施管理。(2)建立健全长效沟通机制。即实习学生―学校―实习单位的长效沟通机制。院校建立实习学生的实习档案库,包括实习学生基本信息、教育教学情况、在实习单位的具体表现等,便于及时查阅实习学生的情况。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学校和实习单位可以采取网络互动形式进行交流沟通,如采取手机短息、电子邮件、飞信、QQ等方式。实习指导教师可以建立博客、微博,吸引实习学生参与其间,畅所欲言,增进信任。由合作院校相关部门,如教务、学生部门通过不同系部、指导教师、辅导员实现对实习学生自上而下的组织、教育、监督等面对面的管理。

2.制定与完善顶岗实习相关文件

对顶岗实习各操作层面的工作进行规范作业,文件分为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两大类。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学生顶岗实习学分制与成绩评定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教学大纲》、《顶岗实习安全管理细则》等。学生管理制度包括《顶岗实习学生守则》、《顶岗实习学生管理规定》、《安全应急预案》、《学生请假、辞职管理办法》、《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管理条例》、《学生宿舍管理条例》等[2]。其中实习学生安全居于首位,安全是保障实习学生顺利完成校外实习任务的前提。在学校学习期间,合作院校各系部应至始至终把安全教育贯穿于教学、学生管理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需要强化岗前安全教育,如举办讲座、座谈会、现场消防安全演习、发放安全传单等形式,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实习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合作院校需要与实习单位签定协议书,学生所在学校与学生签定安全责任书,学生要与实习单位签定顶岗实习协议,相关文件缺一不可,彼此增加各个环节的管理责任。同样,相关文件也适用于置换培训的教师,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学员,也需要把安全置于第一位,毕竟出门在外安全第一。

3.优化实习导师制

合作院校根据定岗学生的专业设置导师制,导师来源可划分为:(1)返聘退休资深教师(不同学科领域的教授)。根据身体状况、意愿与学科背景由院校选择聘用。(2)在职专职教师。院、系、部指定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富有责任心的专业教师。(3)辅导员。辅导员并不一定由专职教师组成,多数采用兼职或专职聘用为不同年级的辅导员,主要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4)实习单位配置的指导教师。实习单位也应指定若干优秀教师担任实习学生的导师。以上导师的组合,合作院校与实习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知识、年龄、经验、教学方法、阅历等方面遴选优秀教师担任导师,建立导师制度,满足学生校外实习的需要。在实施置换培训时,主要在于突出实践性[3]。只有实践,才有创新,重视实践过程,有利于教师实际运用能力迅速提升。需要指出的是注重运用情境教学,呈现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培训者和被培训者在情境中交互,增进被培训者学习接受的能力、自身实践能力和信息应变能力。

4.强化评价机制

合作院校实施校系两级质量监控与反馈,建立健全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专门机构,巡回检查各实习基地实施情况,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解决[4]。建立相关的信息反馈系统,及时获取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情况,并向决策系统和调控系统进行反馈,及时调控实施形式,从而保证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模式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总之,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工作是基础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双赢模式。只有做到周密安排,科学实施,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才能够达到实效性。一方面加强了基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促进了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同时,合作院校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工作了解了国情、省情和市情,增进了学生对基层教育的感情,提高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易连云,卜越威.探索与实施“顶岗实习支教”模式,促进农村中小学师资更新.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 彭定,江荧.基于企业化运作模式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3] 夏春秋.关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探析.成人教育,2010(5).

第9篇

关键词:澳大利亚;环境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03-02

进入21世纪,环境教育已不再是仅仅对应环境问题的教育,它与人口、和平、发展等教育相融合,形成了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发展新方向。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让澳大利亚多年来被列为全球十大宜居国家之一,墨尔本和悉尼两大城市更是多年位居世界宜居城市的前列。这与澳大利亚高度重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密不可分,这种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是建立在该国多年来持续不懈的环境教育基础上的。本文概述了澳大利亚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经验及其对我国环境教育的借鉴意义。

一、澳大利亚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1.政府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主导角色。澳大利亚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第一国策,联邦政府出台了《环境保护(财政援助)法》、《濒危物种保护法》等近百个涉及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的环保法律法规,各级州政府也相应颁布了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同时,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通过立法推动全民的环境教育,确立了全国环境教育框架,把环境教育和培训列为国家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篇章,州政府及环保部门统一协调制定了各州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在环境教育政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例如,2000年的“为了可持续的未来:环境教育国家行动计划”。澳大利亚的环境教育领域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其中又以新南威尔士州(简称新州)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做得最为出色。早在20世纪60~80年代,新州成立了许多环境教育组织及环境教育基地(中心),该州环保部门及教育部门推出了“地球工作”及“地球公民权”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新州教育厅于1989年了新州幼儿园至12年级环境教育课程声明,作为新州公立学校进行环境教育的指导文件;新州政府于2001年颁布的课程政策文件中规定“各学校必须制定学校环境教育管理计划”;新州教育培训部门在2009年推出了“地球公民权”可持续发展教育框架,该框架中提到“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有关环境的,她更是有关个人及整个社会的未来”[1]。正是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澳大利亚的一系列环境教育措施得以有效实施,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无不渗透着各种形式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从政府官员到普通公民,人人都能自觉地参与环境保护的各种活动中,从而使澳洲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卓越成绩,使澳洲成为全球生态宜居国家之一。

2.澳大利亚中小学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澳大利亚把环境教育纳入到了中小学的常规基础教育中,环境教育真正做到了从娃娃抓起。根据教学大纲,幼儿园到小学3年级要求了解地球和环境知识,了解人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到了4年级至7年级,教学大纲涉及全球变暖、环境污染、森林火灾等内容;高年级(8年级至12年级)环境教育的内容不仅限于本国的环境危机,还拓展到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环境保护问题。澳大利亚中小学重视学校环境教育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环保实践,教育部门规定中小学学生每年要到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中心活动一定天数(学时数)。几乎每个公园、国家保护区、旅游区都建立了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基地(中心),这些环境教育基地配有专职的培训教师,他们通过影片、多媒体、模型、动植物标本、挂图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关于自然及环境保护的知识,同时组织各种各样的野外活动,让学生接触自然环境,直接参与环境保护过程,在各种游戏活动和环境调查活动中提高中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在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没有专门的环境保护科目或可持续发展科目,而是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内容渗透到必修课程中。

3.澳大利亚的环境高等教育。澳大利亚的环境高等教育从课程设置入手,结合环境保护实践项目共同构建大学生环境知识体系的整体框架。澳大利亚高等院校无论是否开设环境类专业,均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关课程纳入大学生选修课程中,使每位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方向的环境类课程。例如,悉尼大学虽然没有专门的环境类专业,但开设了涵盖生态环境、自然保护、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环境类选修课,在各学科中渗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二、澳大利亚环境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环境教育在我国各地中小学逐步开展,积累了一些经验。1999年启动的中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提出将环境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2003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2]。但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的环境教育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较晚,目前的社会主流群体大多数未接受正规的环境教育,环境意识普遍不高;另一方面,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小学环境教育还存在过于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在相应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责任感方面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尤显薄弱;此外,还存在环境教育师资缺乏等问题。为此,在借鉴澳大利亚环境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关于我国环境教育的建议。

1.建立环境教育法律保障体系。澳大利亚环境教育给我们重要的借鉴意义之一在于该国通过立法将环境教育始终贯穿于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教学大纲,并对教师培训做出相关要求。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多年来实施环境教育的成功实践证明,环境教育要以法律、法规为保障。通过立法建立统一的中小学环境教育体制,不但可以使环境教育规范化,还可以有效保障环境教育在各地区、各学校的顺实施,可大大增强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推广力度,推进学校环境教育事业的开展。目前,我国虽已颁布了相关中小学环境教育政策计划,但至今还没有制定有关环境教育的正式法律法规。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保障,我国的环境教育在全国各地中小学中的发展很不平衡,实施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加上教师的环境意识普遍不高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环境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效果不理想。为此,完善中小学环境教育法制是当前我国环境教育面临的迫切问题之一。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快建立健全我国的环境教育法律、法规,把环境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中,对环境教育的有关制度要求、环境教育目标、内容、师资培训、经费等做出详细的规定,使我国中小环境教育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促使我国的环境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

2.建立适合我国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体系。澳大利亚环境教育给我们的借鉴意义之二在于将环境教育渗透到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课程教育中,特别注重体验和实践。该国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十分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结合当今的热点环境问题和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来进行环境教育,校园、社区、国家公园、动植物园等均可成为学生的户外环保实践场所。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户外环保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环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激发学生关心环境问题的兴趣,从中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与澳大利亚相比,我国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缺乏课堂环境教学和户外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环境教育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环境问题,不能引起学生共鸣。因此,还需要加强环境教育课程、观念及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让环境教育作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此外,政府部门应积极推动重要风景旅游区环境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工作,让孩子及成人在游玩中学到环保知识,培养环境意识。

3.加强对师资队伍环境素养的培训,提高其环境教学水平。澳大利亚环境教育给我们的借鉴意义之三在于提高教师的环境素养和教学水平是确保环境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澳大利亚中小学的教师除了在大学时接受必要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育外,澳大利亚政府还有专门针对在职和就职前的中小学教师进行环境教育培训的计划,要求教师掌握环境方面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计划中尚未明确关于环境教育能力培训的具体要求,为提高我国教师的环境教育教学水平,可采取不同多种培训方法:一是进行职前培养,可以在师范生的课程中增设环境类课程,提高师范生的环境素养,为培养未来合格的环境教师打下基础;或者将高等院校环保专业毕业生充实到中小学校,经过系统学习教育类课程后上岗。二是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将在职教师送到环保部门、高等院校进行环境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环境教育素养。三是通过组织短期环境技能培训或专题讲座的方式,强化中小学的教师环保知识及技能。

4.亟待进一步提高成人、政府及企业负责人的环保意识。澳大利亚环境教育给我们的借鉴意义之四在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依靠政策、法规、管理及科学技术,还要依赖于人的意识,包括普通公民、政府官员及企业领导的环保意识。澳大利亚环境保护取得的成功,与该国全民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密切相关。由于我国环境教育的基础薄弱,普遍缺乏保护和改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及价值观。因此,除了对中小学生加强环境教育外,对掌握着社会主流的成人进行可持续发展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特别加强政府官员及企业主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尤为重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澳大利亚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先进理念及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中的有效行动值得我们借鉴。可持续发展不是梦,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付出艰苦不懈的努力!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环境教育工作者,更应有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New South Wal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Earth Citizenship——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learning for sustainability,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Z].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