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5:39:05
导语:在农村农业合作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认真抓好粮食生产,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圆满完成粮食增产任务。坚持“稳定面积、优化品种、大办样板,提高单产”的思路,××镇20__年完成农作物种植面积8.35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7.35万亩,玉米2.06万亩、水稻0.26万亩、马铃薯3.7万亩,其它作物1.33万亩,经济作物油菜种植面积1万亩。完成大面示范样板31750亩,其中核心区样板3050亩。以村、社为单位,大办样板,结合全县“三个一百”工程,完成粮食示范样板建设28500亩,玉米样板0.7万亩马铃薯样板20__0亩,油菜0.3万亩,冷凉蔬菜样板250亩,合计完成农业生产示范样板31750亩,其中核心区样板3050亩(①玉米核心区样板300亩:铁厂村大石岩玉米营养钵育苗单株定向密植200亩,黑噜村河坝社“黄甲黄”优质玉米制种基地100亩。②加工型马铃薯高产示范样板20__亩:铁厂、营地、拖麻、黑噜各500亩。③夏播油菜样板500亩,位于铁厂村袁家丫口。④蔬菜样板250亩:铁厂村树林边135亩,××村沟头115亩。)现已推广杂交玉米良种2.06万亩、规范化套种3.28万亩、单株定向密植1.95万亩、地膜覆盖2万亩,推广马铃薯脱毒良种推广2.69万亩,完成测土配方施肥5万亩。5加强技术指导培训,大力夯实农业基础条件。在农业局、科技局的指导下,购买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现场演示逐户指导,召开培训会,发送各类资料6000余份。镇政府投资4万余元,修通改造了××、铁厂沟渠各一条,解决了蔬菜种植缺水问题。大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质量,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在营地村、岩头村、嵩屏村、黄泥寨村种植晚秋作物小豌1000亩,其他村种植秋冬蔬菜400亩,种植饲用萝卜12500亩。
(二)大力发展畜牧产业。××镇20__年畜牧业工作在县畜牧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稳步推进并取得良好成效。一是认真落实各种支农政策,大力调动了群众的生猪养殖积极性,截止9月底,生猪存栏49200头,出栏56800头,实现现行价值10000万元;二是完成黄牛冻改1600头,猪人工授精2514窝,更新良种母猪598头;三是实施农田种草2180亩,其中红小麦完成1620亩,黑麦草560亩;四是注重防疫工作,切实按“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要求,分别对十个村同步进行牲畜免疫,注射猪瘟苗91000头,蓝耳病疫苗8020头,口蹄疫病疫苗13.5万头(猪、牛、羊),禽流感病疫苗168000羽;五是开展肉食品检疫1483头,关资料3000余份。
(三)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铁厂村、××村、新棚村的灌沟1100米进行清理,对部分河堤进行除险加固,对河堤两岸进行生物工程治理,共种植刺槐、垂柳、滇杨共计10万余株,在铁厂村种植青苹果500亩,对部分沙沟进行工程治理,共建拦沙坝4件。完成0.15万元水资源费收缴工作,占下达任务的84。建立健全抗旱防洪等各项应急预案,做到明确责任人、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加大对渔洞水库径流区河道、沟渠的管护工作,成立了专门的治理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综合整治任务,明确治理要求与期限,严格要求,做到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径流区域综合治理任务。
(四)林业、新能源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一是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顺利开展,各项指标已达到验收标准,并顺利通过了市县的验收;二是在岩头、营地两村实施核桃种植5000亩;三是重点抓好能源建设工作。20__年我镇完成岩头、营地两村沼气池建设400口,其中岩头300口,营地100口。今年将继续在嘿噜、新棚二村新建沼气池300口。通过该项目的建设,一方面能有效的缓解农村能源紧张的问题,另一方面将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扶贫、信贷工作成效明显。××镇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多方争取扶贫项目,严格惠农资金发放程序,加大帮扶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扶贫方面:一是扎实抓好各项惠农补贴工作。按政策规定按时间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及综合补贴共计现金227.89万元,涉及农户26232人8609户,无一漏户,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全年共实施整村推进工程4件,总投资共60万元,;二是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1个,总投资共62.5132万元;三是在集镇实施国债异地项目110户,总投资249万元;四是正在营地实施县内异地安置项目23户,总投资51万元。在信贷方面:××镇共发放各项贷款2200.4127万元,涉及2110户,其中涉农资金1775.0838万元,涉及农户2024户;工资提保425.3289万元,涉及86户。发放扶贫贴息90.6950万元,涉及59户,其中下岗职工贴息30万元,涉及6户;养殖业贴息10万元,涉及2户,小额农户贴息50.6950万元。
(六)切实抓好劳务输出。××镇大力宣传相关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同时加强培训提高了劳务输出人员的思想认识和务工技能,××镇共培训劳动力1093人,其中:技能培训2期152人,引导性培训4期741人; 开展冷凉蔬菜种植现场培训会1期200人,累计外出务工人数达8000余人。
(七)产业协会有序发展、惠农政策全面落实。××镇现有民间组织,油菜种植协会、蔬菜协会、马铃薯协会、畜牧养殖协会,通过协会有效保证种植户利益。在铁厂村、拖麻村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和马铃薯协会,并以合作社、协会为依托,辐射带动冷凉蔬菜和加工型马铃薯的种植,全镇冷凉型蔬菜种植面积250亩。截止到20__年9月,全镇共发放惠农资金495.4805万元。其中农村低保补助资金141.161万元;发放五保供养补助资金29.274万元;城市低保补助资金19.7884万元;农村特困补助资金3万元;两参战役补助资金14.9581万元;农村大病医疗救助0.254万元;兑现种粮综合直补资金249.715万元,粮种补贴26.8万元;补助家电、摩托车、汽车下乡10.53万元。加强各项惠农资金的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了惠农政策的落实。
二、增产增收目标评估
(一)粮食增产
1、20__年玉米种植面积2.06万亩,比上年增加0.88万亩,按亩产259公斤计算,可增加产量2195吨。马铃薯种植面积3.7万亩,比上年减少0.65万亩,按亩产1600公斤鲜薯计算,产量减少1762吨,两项合计可增加产量433吨。
2、通过样板建设可实现增产380吨。其中,马铃薯样板2万亩,按每亩增加鲜薯产量12公斤计算,可增加粮食产量240吨。玉米样板0.7万亩,按每亩增加粮食产量20公斤计算,可增粮食产量140吨。
3、完成测土配方施肥5万亩,每亩增产8.44公斤。可实现粮食增产422吨。
以上三项合计可实现粮食产量较上年增加1235吨,增长7.19.
(二)农民增收
通过国家加大补贴和各项措施综合实施,××镇20__年全镇人口为38607人,预计总收入为7799万元,实现增收10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去年1754元的基础上增收266元,达到2020元,较上年增长15.17。
1、政策性增收394.7万元。其中,低保扩面增收,我镇20__年低保补贴3090人,每月每人补贴30元,合计补贴低保资金111.24万元。今年低保补贴3529人,每月每人补贴50元,合计补贴低保资金211.74万元。增加100.5万元;全镇惠农资金补贴增收,全年补贴资金227.89万元,较上年增加233.7万元;“一事一议”补贴增收,今年已到位60.5万元,较上年增加60.5万元。
2、畜牧业增收229.1万元。其中,今年生猪出栏数预计较上年增加1481头,按每头平均1000元计算,可实现增收148.1万元;大牲畜出栏数预计较上年增加70头,按每头平均3000元计算,可实现增收21万元;畜产品产量预计较上年增加30吨,按每吨2万元计算,可实现增收60万元。
3、种植业增收207万元。其中,粮食产量预计较上年增加1208吨,按每公斤1元计算,可实现增收120.8万元;马铃薯种薯扩繁10000亩,比上年增加种薯产量58万公斤,按每公斤0.5元计算,可实本文来源:文秘站现增收29万元;加工型马铃薯基地建设0.2万亩,比上年增加商品薯15万公斤,按每公斤0.4元计算,可实现增收6万元;蔬菜基地建设200亩,实现增收14万元;油菜基地建设1万亩,可实现增收32.4万元;魔芋基地建设1000亩,可实现增收4.8万元。
4、劳务输出增收109万元。由于我镇外出务工人员大多从事体力型工种,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外出务工数量基本与去年持平,维持在8000人左右。由于加强外出务工培训等措施实施,务工技能有所提高,务工收入有所增长,每人每月平均增长11元左右。
5、能源节支增收32万元。我镇已投入使用农村户用沼气400口,每口沼气池年节支800元,预计今年可实现节支增收32万元。
6、林业增收10万元。通过核桃产业发展、苗木抚育、等产业开发实现增收10万元。
7、其它增收32.2万元。包括工商业、手工业、运输业、建筑业、矿业等增收,预计可实现32.2万元。
三、主要工作经验及成效
(一)坚持以科技为动力,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加强示范样板建设,强化农村适用科技培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施以良种良法,在适应区域推广间套作,变粗放型种植为精耕细作,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密度、增施钾肥、标准化间套作。
(二)一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落实教育“两免一补”和各种惠农补贴,继续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切实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稳控低生育水平。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加大马铃薯种薯扩繁种植、推广加工型商品薯覆盖率和“双低”型夏播油菜及夏季冷凉型蔬菜种植,开发核桃产业。三是努力提升生猪人工授精及黄牛冻精改良技术,继续加大推广“熟改生”科学饲养技术,提高牲畜出栏率。四是紧紧围绕发展抓项目,落实项目促增收的目标,继续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步伐,稳步推进工商业、矿产等项目建设。
(三)20__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县农业局科技局的指导下,我镇认真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发展现代农业,统筹推进“科技示范、样板带动”,促进大面生产发展,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预计今年全镇实现粮食总产18418吨,较上年增加1235吨,增长7.19。预计实现全镇增加纯收入1014万元,达到7799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66元,比20__年增长15.17,达到2020元。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资价格涨幅较大,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虽然国家加强了对农业的政策支持,粮食、食用油价格比前几年高了,但化肥、农膜、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收益。
二是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我镇地处高寒冷凉山区,台风、暴雨、霜冻等自然灾害出现频繁,而当前我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自然灾害依然困扰着农业的稳定增长。
三是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我镇现有农业合作组织虽然已经有一定数量,但是建立订单生产关系的比重小。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处于初级阶段,规模不大,总体运作不够规范。农产品产前、产中服务的技术人员较多,产后服务和农产品开发人才特别是市场营销人才缺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开发与销售。
五、20__年农业农村工作指标计划
(一)2 0__年工作思路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为依托,强化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措施,稳定粮食生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等农业农村工作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突出特色,大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努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实现粮食增产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15的目标。
(二)20__年发展目标
1、粮食生产。完成粮食种植面积7.34万亩,实现粮食总产19729吨,较上年增加1291吨,增长7。玉米种植面积达2.3万亩,比上年增加0.24万亩,抓好10个村10000亩加工型马铃薯的种植,其中示范样板种植20__亩;在龙树河流域种植冷凉蔬菜500亩,其中示范样板种植200亩,发展核桃种植5700亩,继续加大能源沼气池的建设力度;继续加强秋冬农作物的田间管理。
2、农民增收。预计实现全镇经济总收入达到8783万元,实现增收__6万元,农民人均纯入预计达到2320元,比20__年增加303元,增长15。其中,农业达到238万元;林业达到15万元;畜牧业达到283万元,劳务输出121万元,能源节支24万元,政策性增收及其他增收465万元。
(三)20__年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理清思路,加大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积极扩广运用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二)依托协会,发挥联动效应,带领农民致富。我镇将以油菜协会、马铃薯协会,蔬菜等协会;培育和发展农民经纪人。壮大油菜加工和高原食品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带动本镇种养业的全面发展和品牌效应的凸现。
(三)加快项目建设,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把发展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来抓,并与全民创业有机结合,加大工作的组织和推进力度,认真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整村推进、一事一议、县内国债异地”等扶贫项目的实施,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一是农村基层档案意识淡薄。部分基层领导疏于档案工作的管理,更没有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多数村委会干部对档案工作知之甚少,加之档案的价值具有滞后性、潜在性和间接性,导致基层干部群众对农业和农村档案需求的迫切性和对档案工作的重视性不足,致使农业和农村档案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还显得内容单一、服务不力。二是农村档案干部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亟待提高。目前,各乡镇档案人员均为兼职,不能专心从事档案工作。少数兼职档案人员甚至把档案工作当作一种额外工作,敬业精神不强,不能全身心地投身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另外,档案工作的管理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而村级文书、乡镇秘书变动频繁且流动性强,形成了年年培训年年换人的局面。三是领导干部更换较频繁,工作繁杂,档案工作容易被忽视,缺少对档案工作应有的重视。
二、农村档案存留意识差。由于农村特殊的地域特点及其相对落后的经济、教育,使得生活在乡村的人档案意识淡薄,他们很少主动去收集、整理、保存这些各种形式的档案,即使产生了,对他们来说也只不过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只要使用过了,就可以放到一边不管了,也很少会产生保留下来以备后用的想法。
三、投入不足,硬件配置相对滞后。由于重视不够,村级档案管理混乱,残缺不全,有些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村子,没有档案室,所有档案文件都混放在一起,甚至有的村里的全部家当就是几本账簿,更谈不上为改善档案保管条件进行投入。有的档案室内无任何保护条件,根本不具备档案保管的“八防”设施。
四、归档整理和管理还不够科学。突出的表现在:收集不够齐全;整理不规范;重文书档案轻其他如图片、影像、实物等档案;另外,一些乡镇档案室不能发挥综合管理功能,各站所的档案各自为政、分散存放、分散管理,且现代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一、深入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对农村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档案管理意识。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档案普法宣传教育,利用广播、会议、宣传栏、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档案法》、《河北省档案工作条例》等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档案法律法规不断深入人心,全面提高农村各级领导干部的档案法制意识,增强对农村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档案干部队伍。首先,应提高他们的档案意识。让他们对档案工作的性质、任务、职责范围、重要程度做到充分了解并加以重视。其次,应着力提高他们的业务工作能力。采取专题培训和集中辅导的形式,以乡镇为单位进行手把手的实地传授指导,现场操作讲解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等档案基本知识,提高农村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再次,建立长效机制,维护培训成果。对农村档案员的培训不是仅限于集中培训的那一段时间,而是长期的,不间断的,并且是随时的督促提醒其要加强重视乡村档案工作,并组织参观先进乡镇村档案室的工作,现场解答有关具体问题,达到互相学习、交流的目的,以点带面,推动全盘。
三、增强档案存留意识,积极主动地收集、整理并保存乡村档案。在日常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加强档案管理,做到随时产生随时存档,并且要做好保存保管工作。作为乡村档案员,要做到经常性地去征集、搜集、整理有用的档案,还要经常性地深入乡村,去挖掘村里各种能人、能工巧匠的绝活和特殊技艺,尽可能多地记录一些发生在村民中间有纪念意义的事件和对村子有重要影响的事情。
四、进一步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逐步加大档案基础建设投入。一是争取领导和有关单位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加大档案硬件建设,最大限度地改善档案保管条件。二是要联合涉农部门,形成齐抓共管、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农村档案工作。档案部门要主动与“农、林、畜、牧、水”等涉农部门联合,取得他们的支持,建立各种协调机制,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共同推进档案工作。三是加大档案资源建设。要注意收集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切身利益、农村政权建设、小城镇建设密切相关的文件材料。要注重加大农村基层党群工作、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村务工作、农业生产活动、土地山林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等活动中产生的各类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力度,并按时整理归档,丰富农村档案信息资源。
五、整体推进,全面完成村级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定。要以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为抓手,进一步促进村级档案的规范管理。要严格文件材料归档制度,健全检查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归档、保管、借阅、移交制度,并执行到位,确保档案资料收集齐全、保管完好,维护集体和村民的利益。要进一步查缺补漏,在安全保管、提供利用、搞好服务上下功夫;进而按照要求,完成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定工作。
六、加强指导,提高农业和农村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要将档案管理情况纳入年度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的内容,推动乡镇和村委会规范建档,保证乡镇和村委会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和长效性;要建立村级档案管理示范点,培养典型,并及时总结推广,引导带动其它村建档;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联系点,及时了解掌握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新动向,指导和推动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开展;要结合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切实做好新兴农业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无公害农产品、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活动产生的文件材料、科技资料和特殊载体(录音、录像、照片、电子文件)资料的归档和利用工作。加强对行业协会、经济联社、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养殖)户等新经济组织的建档及开发利用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生产和管理中的作用。
不断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我市把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作为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至去年底,全市共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03个,入社农户26.8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82%。
一、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逐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主体,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为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起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了组织发展与产业规模扩张互动的局面,成为推动“一社一品”、“一村一品”的重要载体,推进了特色产业的规模经营。如:分界镇通过蚕桑合作社、甜豌豆合作社、绿花菜合作社带动了三个万亩产业;黄桥镇通过双桥蔬菜专业合作社,新街镇通过绿色经典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两个超万亩的蔬菜生产园区,品种多,规格全,质量好,货源足,外地客商络绎不绝;宣堡镇益民苗木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苗木花卉近万亩。
二是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筑了新的载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初期,农民专业合作社仅局限于传统的养殖业和种植业,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已拓展到水产、蔬菜、水果、花木、药材、农机、植保等领域,基本上实现了所有生产经营项目,只要有一定规模,都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经营,振兴了主业,带动了副业,形成了产业;通过包装加工,增加了附加值;通过建立专业市场和销售窗口,促进了农产品销售;通过注册商标、“三品”认证,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如毛庄羊业专业合作社,把社员养殖的肉羊进行宰杀分割、包装销售,每只羊销售收入增加60多元,另外将羊粪收回加工有机肥料,每只羊增加收入50多元;益民苗木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上千人围绕苗木搞经营,有收购的、销售的、挖树的、上卸的、运输的、绿化的,并在常州夏溪花木市场租了门面,为全市苗木展示销售服务,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三是为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了新的路径。农民专业合作社融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物资供应、产品销售等服务功能为一体,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包”不了、一家一户又“干”不了的问题,且合作社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延伸,由过去的产中合作服务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由过去的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向生产资料购买、产品包装、运输、加工、销售服务发展。通过整合资源配置,形成了1+1>2的合力,已成为农业服务体系中的一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新生力量。如:分界镇七贤家禽产销合作社实行“八统一分”的经营模式,通过与农户签订协议,既降低了苗鸡、饲料和药品的成本,又为农户提供了技术、防疫、销售服务。
四是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宽了新的渠道。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购买生产资料,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批量采购,价格低,节约了成本;通过统一技术指导,产品质量好、产量高,增加了收入;通过统一销售,避免了客商压级压价,减少了中间环节,避免了中间盘剥,确保了社员利益不受侵害。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了高效农业,富民效应逐步显现。如:赵庄甜豌豆专业合作社,105个成员带动了6000多户,面积由原来的100亩增加到1万多亩,亩纯收入由过去的稻麦两熟1000元增加到现在甜豌豆一熟就3000多元;七贤绿花菜专业合作社,推行“甜豌豆—绿花菜”模式,185个成员种1134亩,平均亩收入7600元。
五是为合作社建设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市各合作社牵头人中有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技术能手、农业服务部门、农业龙头企业、村组干部等,牵头人不拘一格,他们各具优势和特色。基层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思想素质好,号召力强,有奉献精神,他们牵头办合作社,一般都能秉公办事、规范运作,影响力大;能人牵头办合作社,科学技术普及快,产品销售快;龙头企业牵头办合作社,产品适销对路不愁卖,加工升值空间大。但是,高效设施农业经济效益好,但投资规模大,技术要求高,市场开发难,普遍社员望利兴叹。各牵头人积极创新,如元竹芦蒿专业合作社、马甸金强花卉专业合作社,他们由企业老板投资租土地、建大棚、配套现代化设施,实行统一供应种苗、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包装销售,各成员租大棚承包田间管理,拿基本工资,盈利部分,按产量依比例分成。实践证明,这种运营模式,成员不担心没钱、没技术、没销路不能发展高效农业,牵头人不担心成员出工不出力,形成了优势互补。
二、当前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仍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势。目前,我市各类合作社数量多、规模小,不少乡镇为了应付考核,动员了五、六个农户组建了合作社,至今却不发展、不扩大;有的合作社成员是为牵头人打工服务,实际上没有农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没有服务对象,只是为自己服务,为自己赚钱,没有起到建一个合作社,带动一方经济、带富一方百姓的作用。
2、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不少合作社挂了牌子,搭了架子,却没有实实在在开展合作服务,还是简单的信息交流、技术指导,没有开展农业生产投入品的代购代销,农产品的加工、包装、销售等深层次服务,由于社员迫切需要的农产品销售服务得不到支持,合作社失去了向心力。
3、思想固旧还不够解放。多数合作社领了营业执照不搞经营,至多是拉客商、引经纪人上门收购,而不是亲自把农产品送进大市场,这样一来,农产品出售价格低,升值少,农民得不到实惠,合作社得不到收益。一方面反映了合作社缺乏能人搞加工、跑市场,另一方面反映了合作社成员还没有抱团闯市场的意识,他们习惯于田头,不愿到街头;习惯于捞现成的,不愿意到市场冒风险;习惯各卖各的,不愿合伙做生意。
4、品牌效应还不够强大。各合作社中,农业品牌相对较少,通过农产品“三品”认证认定的更少,就济川街道来说,全街道有5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拥有自主注册商标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市星辰鹅业专业合作社,一个是**市天恒银杏专业合作社,也只有天恒通过了农产品“三品”认证认定,但由于市场认可度不高,合作社产销量小,形不成规模,这两个品牌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应。
5、内部运作还不够规范。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机构不健全,财务管理、成员管理、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备,“三会”活动不正常。少数合作社成员出资不到位,个别成员一股独大,民主管理很难落实,出现了少数人决策、少数人获利的情况,合作社失去了凝聚力。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部分乡镇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像抓工业、抓招商引资、抓园区建设一样抓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少数基层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民发家致富是自己的事,合作是自愿的,农业生产风险大,担心揽事上事;部分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地区缺乏特色产业支撑,缺乏能人引领;各项扶持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对策和建议
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我省明确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今后一个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要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注重以“五好”示范社建设为抓手,加强指导服务,加大政策支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特色产业基地、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推进。
一要进一步加大行政推动力度,促进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试金石,针对当前农村青壮年绝大部分都外出从事二、三产业,在家种田的几乎全是60岁以上的老人的现象,如何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如何提高土地产出率,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和重点考虑的问题。土地向少数人集中,搞高效规模农业,目前这种分配制度,仅是让少数有资本、有技术、有劳力的人富起来,而绝大部分农民增加收入还是困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互的经济组织,它能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要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组织各职能部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实事。
二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促进合作组织多元发展。进一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宣传贯彻力度,提高各级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广大干部依法支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观念,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依法办社,开展相互服务,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时,围绕粮食、蔬菜、生猪、家禽、羊业、花木水产、银杏等特色产业,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兴办各类合作组织。加快建设产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能人带动型、基层组织带动型的合作组织。通过典型示范,让农民亲眼看到参加合作组织的好处和前景,激发主动参与合作社的热情和欲望。
农业是合作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应科技进步、经济发展需要而生的,是农业生产关系的重要变革。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农民专业合作社势必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探索与发展引人瞩目,无论是精彩纷呈的特色亮点,还是接踵而至的发展困局,都足以给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参照。
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由数量快速发展转变为数量规模与质量效益并重发展的规范化建设阶段。
截至2010年9月底,河南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超过2.3万家,入社和带动的农户占该省农户总数的16%。至“十二五”末,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将达到3.5万家,农户覆盖面将占50%以上,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
河南省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焦锦淼说,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已逐渐成为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和载体。
“快、多、大、高”的河南特色
说起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特点,多年从事农业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工作并担任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顾问的河南科技学院教师石晓华用“快、多、大、高”四个字作了概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河南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农民合作意识明显增强。入社农民平均收入比未入社农民高出20%,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分布十分广泛,涉及粮食、蔬菜、瓜果等多个领域。不仅如此,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在农机作业,农资经营,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贮藏,沼气,农家游等诸多为生产经营服务的领域迅速生根开花。
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拓,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跨区域合作,服务范围也由以本乡本村为主向其他乡镇、县域拓展。如武陟县绿康牛业专业合作社目前入社社员160多户,社员遍布周边市县以及山西省晋城等地,产品远销上海、深圳、武汉等大中城市。商丘市梁园区水池铺乡辣椒合作社巧打“绿色牌”“生态牌”,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辣椒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远销广东、福建、浙江、湖南等地。水池铺乡辣椒还被确定为世博会期间供沪农产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从单一的生产资料购买、生产技术服务等合作,向开展标准化生产,进行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实施产品质量追溯以及产品市场流通、整理加工、品牌包装等经营领域拓展,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生产的产品注册了商标,进行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的认证或地理标志认证。发展较快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把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生产和经营环节统一起来。如沁阳市仙鸿果业合作社不仅在产前、产中实行标准化生产,在园区建立无公害监测点,还在产后统一包装,使用“仙鸿”注册商标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标志,年销售鲜果达150余万公斤。
大好局面下的现实差距
面对大好局面,石晓华表示: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可喜成绩,但总体来看,还存在着数量较少、管理欠规范、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大部分农民甚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对合作社这样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认识还不清晰,把合作社当成争取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的工具,参与合作社建设的主动性不强;同时,社员缺乏联合闯市场的合作意识,有利则合,无利则散,无形中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从整体上看,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稳定性较差,在服务功能的发挥等方面处于较低层次,开展的共同经营活动较少,内部管理制度和章程不够健全,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靠个人的权威来维持管理,靠领办人个人能力经营运作。另外,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问题也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
发展壮大,展现蓬勃动力
虽然河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对此,石晓华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改善:
广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农民入社积极性和合作意识,同时加强合作社领导层以及社员的培训,提高其思想认识,提升其生产经营能力,为合作社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制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础,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效、规范、不走形;相关部门也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合作社的经营情况进行检查,根据有关政策、法律要求,结合当地的规范化建设情况,建立一套可行、有效的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
合作社的负责人在带领合作社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加大合作社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将合作社理事长、经理和监事长列为骨干培养对象,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造就出一批有远见、善管理、肯开拓、乐奉献的带头人队伍。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2014年,全镇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千方百计确保粮食安全,多措并举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主要目标是:实现粮食总产量0.7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800元。
二、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一)稳定粮食生产。
(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一是发展水果干果产业。在2013年发展核1000亩的基础上,今年将积极争取,在发展核桃种植2000亩,在稻香、两村发展脆红李1000亩;二是继续发展烤烟种植。全年计划种植烤烟1700亩,主要在种植基础较好的、两村发展,切实提高种植水平。三是发展中药材种植。在、天堂两村各发展赶黄草种植500亩,继续在狮龙发展金银花种植,面积扩大至800亩。
(三)大力发展养殖业。加强以村为中心的肉牛养殖基地建设,扶持村肉牛专业合作社,推行以“专合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年出栏肉牛2000头,发展生猪养殖和土鸡养殖,实现年出栏生猪3.5万头,土鸡8万只。
(四)加快扶贫攻坚步伐。抢抓政策机遇,争取实施村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加强灌溉水池、生产便道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落实产业发展。积极争取以工代赈工程项目,实施稻香、、、村叙大铁路29户拆拆迁户异地扶贫搬迁及其配套泥结碎石路建设。
(五)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设通村水泥路四条,分别是通村公路,春灌之前,全面完成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并争创优质工程,争取狮龙村提灌站建设。加快村和村安置点扫尾工程建设,完善路面硬化和外观装饰。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和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六)实施农村惠民工程。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务培训,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五保和被征地农民基本保障等制度。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事业加快发展。
(七)稳步推进农村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按照县上部署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巩固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落实林业所有人的管护责任,加强森林防火的机制建设,确保森林安全。
(八)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加强蔬果农药残留、生猪“瘦肉精”及兽药残留监管,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确保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
三、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镇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分工负责,确保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在农业、农村工作上得到落实。
二、加强林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保证。今年上半年,我镇重点抓好林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三、抓好畜牧防疫工作,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面对突如其来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我镇迅速成立防治高致病禽流感防领导小组,加强对全镇防疫工作的领导;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禽流感防治知识,提高群众的防疫意识;同时,我镇派出得力干部协助兽医站开展全镇禽只的普查、防疫工作,切实做到防疫人员、防疫经费、防疫物资三到位,确保我镇禽只100%注射疫苗,同时积极协助各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各项防疫措施,从而使我镇取得了防治高致性禽流感工作的胜利,无一例禽流感病例发生。
在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预防工作的同时,切实抓好动物春季防疫工作。我镇召开动物春防动员会议,向各村委会主任和有关单位领导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层层落实春防责任,全镇共签订责任书119份;镇政府拔付防疫经费34000元,确保各种防疫设施到位,全镇牲畜90%以上注射疫苗,鸡、鸭、鹅100%注射疫苗,确保我镇无动物疫病发生。
四、设立农残检测站,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为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推动我镇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我镇专门设立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站,成立“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小组”,加大蔬菜的安全监督力度,制止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上市,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系数,确保我镇无一例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中毒事件发生。
五、推行会计委派制,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七、搞好三峡移民房屋修缮工作。
为妥善处理三峡移民房屋修缮问题,保证三峡移民房屋修缮工作顺利进行,我镇成立林沥镇三峡移民房屋修缮领导小组,抽调得力干部开展工作。镇领导和镇府干部,加班加点,耐心细致地做好三峡移民思想工作,消除移民疑虑,圆满完成上级交付的移民房屋修缮协议书签订工作和施工队进场准备工作。此外,我镇每天派2名工作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跟踪,及时了解、反馈移民房屋修缮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确保下情上达,问题得到及时反馈和解决,做好移民房屋修缮工作。
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抓好“三高”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
二、搞好冬修水利工作,重点抓好堤围除险加固、灌溉渠道的修整和排灌站的修复等水利工程。
三、继续抓好动物防疫工作,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合作社;广东;企业化管理;现实困境;应对策略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二条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它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相关经营生产者或同类农业经营生产服务的利用者、提供者,实施民主管理、自愿联合的一种互经济组织。”它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背景与基础都非常特殊,由此决定其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建立过程中,不同成员在资源禀赋方面存在着差异性,造成其参与目的、要素投入、为合作社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风险各不相同。由此形成合作社社员的异质性结构:核心成员与普通成员。合作社实施企业化管理是指在农户联合的前提下,具备资源优势的若干“核心成员”组建理事会处理合作社的产品销售、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为合作社赚取可供分配的更多盈余。国家于2006年正式颁布《合作社法》,它从扶持合作社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繁荣的立场,允许企业入社,并同意企业创办合作社。不少企业为获利更多纷纷与企业进行合作或与农民群众创办合作社。它有利于增强农业合作社的企业化管理能力,促进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
一、广东农村经济合作社实然发展概况
截止到2018年底,广东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超过5万家。其中有275家国家级示范社、1376家省级示范社,包括手工、服务、渔业、林业、畜牧、种植等诸多行业,已经成长为乡村振兴、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区域特色经济稳步发展的推动力量之一。广东省坚持“提升素质、强化扶持、逐步规范、积极发展”的工作思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型为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广东省委、省政府及以下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文件规范,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希望其不断提升农民群众进入市场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成为促进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措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增加农业生产技术能力、农业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增产、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等领域的作用至关重要。当前农业经济合作社主要通过下列形式实施企业化管理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可以居中协调双方的利益不均衡问题,优化双方的利益结合。它可以强化双方合作,以龙头企业的产品选择和市场调研来引导农户的生产、种植、养殖活动,形成流动化的企业运作链条。二是企业领办合作社。农民通过参与合作社的经济活动,使自身和企业形成相应的合约关系,合作社成为企业的原料场所和生产车间。但企业掌控着经济分配和生产经营决策的权利,成为名副其实的雇佣关系。事实上合作社在其中的地位受到削弱,它有利于削减生产经营的风险,增加农户收益,削减农户经营风险。但市场不够景气时农户的收益会下降较多。三是农户结合企业组建合作社。它属于利益共同体的发展形式之一,农户可以得到控股制权,进而形成剩余控制权,演变为对剩余利益的索取权利。其中主要是个体经营或私营为主的小型、微型企业。它们大多以20%的股权份额和农户共同组建合作社,形成稳定的经济合作力量,在不断推进纵向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强化双方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四是农民自主创办合作社。以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为基础拓展生产经营规模,在促进农产品深加工的同时延伸产业链条。
二、广东农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多重现实困境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水平不高,依旧处在该领域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现状仍然不尽如人意,农民经济合作社的企业化管理水平不高,效益不强,缺乏积极组织社员应对市场变化的较强意识和能力。(一)实际参与状况名不副实。合作社企业化管理应由企业和双方共同开展实施。然而从实践状况来看,结合龙头企业+农户、企业领办合作社、企业与农户共办合作社的实践状况名不符实的情况比较普遍。企业作为以盈利为核心目标的经济组织,相比于合作社与社员,企业凭借自身完善的管理制度、充足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对合作社形成较大或绝对的控制权。一方面目前部分合作社出现名不符实的状况。广东肇庆某农业投资公司参与当地葛根种植产业的过程中,受到合作社企业化管理水平不高,制度章程建设的规范程度不够,运作经营机制不够健全的影响,不少社员对成员的义务、权利、监事的职权、理事会的各种职责、成员大会的运作等不甚明白,缺乏足够的合作经营热情。大多数普通社员没有被视作专业成员,“核心社员”的数量比较少,不少情况下合作社无法享受政府部门的各种优惠政策,又不能充分参加相应的管理或生产活动。另一方面,广东地处沿海地带,然而整体而言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比较缺乏懂得市场开拓、管理经营、具备专业技术的“能人”或带头人;留在农村的大部分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综合素质不够优化;影响着社员的企业化管理能力和水平。(二)收益分配影响合作动力。从组织管理理论和运营管理理论的视角出发,企业参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有利于增强其组织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强化合作社的经济盈利意识、产品规范化意识、市场竞争理念,健全管理经营制度,优化人才配置。企业在参与过程中更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诉求,立足于“经济人”视角节约成本、优化生产、经营、组织管理的流程和理念,形成科学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运行机制。当前惠州地区农民群众自发兴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比较少。企业作为非农民主体的形式,持续性介入农业经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成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企业凭借自身的综合优势,合作经营过程中对社员在合作社的主体地位形成一定削弱。惠州地区不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大户、其他经济实体在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过程中出资较多,对合作社形成实际控制。一些农业企业只能通过合作社承包的土地拿到一定租金,企业赚到了较为丰厚的经济收益,但合作社社员却拿不到相应的盈利分红。不少企业缺乏结合当地村集体经济以有效协作应对市场变化,未能显著带动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增加。企业和社员受益的不平衡态势导致惠州地区不少合作社社员参与合作的动力逐步消退或有所弱化。(三)协同运营能力有所欠缺。惠州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部分都出现了合作双方的协同运作机制不够健全,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管理章程与企业协同运营的操作规程缺乏必要的协调性。资源配置的不科学性影响着双方的多元化合作发展机制。不少合作社的章程与本社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不少企业为了谋求更大收益,纷纷借助自身经济实力、技术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削弱社员在合作社中的影响力和作用力。而且,当地不少合作社的发展产业和内容比较相似或相近,彼此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得到政府部门大力扶持的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发展前景较好但实力较弱的专业合作社进行排挤,导致资源浪费和分配不均。韶关地区不少企业参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场域中,处于主导地位或绝对控制的地位。当地不少合作社处于创立初期、利润低、规模小、生产经营设备不足,缺乏应有的组织性、规范性,协同运营能力有所欠缺。不少农村企业没有密切结合村集体发挥集体力量,未能针对农村群众综合素质不强、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协调,未能合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和业务技能培训、技术推广引进、商标注册、信息搜集、农产品加工与质量认定认证等领域。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克服这些困难时通常力不从心,双方协同运营能力的缺失对当地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较大制约。
三、农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践行策略
(一)巧练内功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意识到,只有自身逐步强大、提升综合实力,才能推动自身企业化管理取得更大进展。合作社要加大营销人员、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所在行业的知识技能教育,通过强化他们的操作技能训练和基本理论教育来优化其综合素质结构这也是全方位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实力的重要前提。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对接企业化管理的更高标准与要求。唯有如此,合作社才敢引进和使用更先进、更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提升生产种植养殖水平。广东省当地涉农企业应该与所在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业务合作,开展针对性的企业化生产经营教育培训,使社员掌握标准化种植、规范化养殖、统一化生产经营的质量标准和产品要求。合作社要立足于社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情况,持续配合企业实施相应的生产、种植、养殖、深加工方案。这样既有利于增强合作社的企业化管理水平和能力,又可以提高大农业产品的等级标准和产品质量。与此同时,合作社要逐步完善自身章程,制定规范化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和标准,逐步契合和达到企业化管理的需要。最后,为持续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水平,应该持续改善农村专业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状况,形成科学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增强双方的合作动力。强化双方企业化管理的协同运营能力,促进双方人力物力财力等的科学配置,真正形成合作社和企业双赢的效果。(二)善借外力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善于借助企业的外部力量,积极借助企业的先进技术改善生产经营状况,通过区域性业务合作增加规模效益和产品服务的品牌影响力。积极对接所处产业链条的发展流程。吸收工商企业资本下乡以提供更多资金、技术、人才等,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对自身的产品结构进行优化。要善于借助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一系列政策,如《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业的指导意见》,结合国家开展的农业职业教育、科学素养提升,财政投入支持、金融保险服务创新、用地政策、人才支撑、数字技术应用等扶持政策,积极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广东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站(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推广中心)联合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多家省内高校、多家报社与培训中心,将会于2020年分类分层培育1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积极落实《广东省精勤农民培育实施方案》。通过田间课室、网络课堂等,强化广大社员的综合素质。通过这些单位的专家学者等社会支持力量,积极促进农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广大社员提业扶持、政策解读、金融保险与科技指导等领域的服务。广东省政府鼓励各地探索开展产量保险、气象指数保险、农产品价格和收入保险等保险责任广、保障水平高的农业保险品种,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多层次、多样化风险保障需求。落实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规划方案,相关涉农企业要积极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特色商标,实施标准化生产,增强其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能力。政府部门应该为农业专业合作社贷款提供针对性的财政补贴,指导合作社强化风险控制建设,既可以在合作社之间推行横向资金互助,又可以组织金融机构搭建二级资金互助网络,让商业组织为农民资金互助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丰富其资金来源。(三)精于标准助规范。企业化管理的关键在于标准化加工、规范化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企业化管理涉及方方面面,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政府与行业协会等积极互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将所在行业产业、产品服务的先进服务标准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积极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的效果标准。企业要和合作社积极协同,帮助合作社健全管理章程与生产经营制度,并结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来规范产品的生产经营与销售推广,强化产品标准化水平。惠州广大甜玉米专业合作社依据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相关建设标准,印制标准化种植规范发给各位社员,指导和带动他们开展标准化生产,并强化技术培训。结合生产管理不同环节的具体需要为社员培训相应的内容,强化其管理生产技术能力和产品质量意识。统一使用和管理肥料、农药与品种等。严格实施农产品采摘前的质量安检机制,产品实行定价销售与分选定级制度,并注册了“白云前”商标,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无公害产地认定,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企业化管理再上新台阶。实施品牌化战略,品牌化战略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商标注册,积极创建农产品品牌,在不断推广、持续营销过程中增强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度。它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企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以优质产品和服务赢得消费者的支持和信赖,以高水平的质量检测和持续性的品牌建设塑造标准化程度更高的品牌产品、使品牌传播效应更广泛。有效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聚焦人民的消费需求和销量。再次,政府部门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通过股份制合作强化企业化管理。它有利于激发农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增强规范化、机械化生产经营水平与科学种植养殖的能力,将生产成本与生产效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规避无序竞争与提升组织化、标准化程度,推动农工商、产加销一体化建设。韶关市政府对本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发展统筹规划,如今已经形成了“政府部门主导+龙头企业参与+合作社运营”的模式。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协调当地多家XXX农机专业合作社,对当地数十家合作社种植的46万亩玉米,从开始收割到收割结束只用了24天时间,通过实施各种激励制度和企业化管理措施,诸多环节井然有序、实现了连收带销的集约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忠丽.用企业化经营理念管理合作社——以黑龙江省克山县永昌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7(02):54-55.
[2]赵建群,张岐.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南方农村,2020,36(04):24-29.
[3]杨军.合作社的农产品流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广东和江西60家合作社的调查[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1).58-63.
[4]刘龙.农业合作社企业化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为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巨大潜力,有力支撑和服务农业现代化,按照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精神,农业部近日印发了《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部署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工作。
《意见》强调,要按照“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加快建设、整合共享”要求,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数据整合共享和有序开放,充分发挥大数据的预测功能,深化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为政府部门管理决策和各类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更加完善的数据服务,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农业农村数据历史长、数量大、类型多,随着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与农业产业全面深度融合,正成为现代农业新型资源要素。与此同时,农业农村数据长期存在底数不清、核心数据缺失、数据质量不高、共享开放不足、开发利用不够等问题,亟待解决。《意见》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应用驱动,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先易后难、逐步推进,上下联动、社会众筹”原则,立足我国国情和现实需要,利用5~10年时间,努力实现农业数据的有序共享开放,初步完成农业数据化改造。
《意见》明确了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五大基础性工作和十一个重点领域,即夯实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建设、推进数据共享开放、发挥各类数据的功能、完善农业数据标准体系、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等五大基础;突出支撑农业生产智能化、实施农业资源环境精准监测、开展农业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强化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实现农作物种业全产业链信息查询可追溯、强化农产品产销信息监测预警数据支持、服务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数据资源共享、满足农户生产经营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农业管理高效透明等11个重点领域。
为确保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扎实推进、取得实效,《意见》对实施进度作出安排,同时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切实落实责任、推进完善基础设施、创新投入和发展机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健全规章制度,形成覆盖全面、业务协同、上下互通、众筹共享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格局。
[据新华社]
全国农村小学、初中今年全免学杂费
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将全部免收学杂费,同时要完成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和全国农村远程教育系统。据了解,免除学杂费将惠及全国农村近1.5亿名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后,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可减负500元。中央财政同时为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启动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
[据央视国际网站]
六部门联合通知要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2006年12月1日,农业部、公安部、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通知要求严格监控农产品生产环节,强化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经销有害化学物质行为,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依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集中开展专项督查。
[据新华网]
三年实现城乡土地登记全覆盖
2006年12月12日,全国地籍管理工作会要求各地加快土地登记发证工作进度,完成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发证任务,争取从今年起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城乡土地登记全覆盖。根据国土资源部此前公布的《地籍管理“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各地应在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基础上,使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覆盖率达到95%以上,初步建成“权责明确、归属清晰、保护严格、依法流转”的现代土地产权制度。
[据新浪网]
国务院发出通知做好粮油供应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关于做好粮油供应工作、稳定粮食市场的通知”。通知强调,各地区要高度重视粮食调控工作,认真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要切实做好发展粮食生产、搞好总量平衡、落实地方储备、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市场秩序的各项工作,确保社会稳定。要落实困难补助政策,确保城镇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不下降。要关心和支持高等院校,做好学生食堂饭菜价格稳定工作,落实好家庭贫困学生的生活补助。
[据新华社]
我国建立贫困老年人救助制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12月12日发表的《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把缓解和消除老年贫困纳入国家反贫困战略和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目前已有865万名农村人口被纳入农村特困户定期定量救助,985万名农村人口被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白皮书”指出,地方政府应积极组织实施开发式扶贫,扶持低龄、健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老年人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等项目,增强贫困老年人的生产自助能力;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在老年贫困救助中的作用,推动各地老年基金会等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展慈善救助和社会互助,普遍为贫困老年人提供多样化扶助。
[据新华社]
农村平安建设将被纳入党政主要领导任期目标
根据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日前下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平安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各地平安建设的总体规划。意见强调,对工作突出的县(市、区)、乡(镇)、村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鼓励;对因重视不够、工作不力,导致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造成恶劣影响的重大刑事案件、治安灾害事故和重大的地方和单位,严格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一票否决权制,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据人民网]
两部门发通知加强陈化粮监管
近日,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粮食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陈化粮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此次陈化粮监管中,重点查处六种违法违规行为:直接倒卖陈化粮;借用他人营业执照和陈化粮购买资格购买陈化粮;倒卖陈化粮合同;未经批准,擅自改变陈化粮加工地、收货地、中转地、储存地;将陈化粮加工后流向口粮市场,或者回流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擅自将陈化粮出口。
[据《人民日报》]
国家将严查17种危害食品安全行为
国家质检总局2006年12月13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加强节日期间的食品监管和执法打假工作,确保“两节”期间食品安全。通知要求,各地质量技监部门要立即安排对粮食加工品中陈化粮、食用油中地沟油、乳制品中动物水解蛋白、碳酸饮料中非食用级二氧化碳、酱油中非食用蛋白水解液、辣味制品中苏丹红、腐竹中吊白块等17种可能存在的非食用原料非法行为进行生产企业现场专项检查。
[据《中国青年报》]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将扩至八成县(市、区)
2007年我国将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试点范围将扩大到全国80%的县(市、区)。今年我国地方财政补助标准要全部提高到每人20元,并不断完善办法,规范管理,确保参合农民真正受益。同时,将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做好关闭破产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保工作,研究推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加大支持城乡医疗救助的力度。
[据新华社]
5年建特色农田2028万亩
国土资源部近日正式确定了116个县(市、区)为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计划利用5年时间投入资金约320亿元,建设高标准、有特色基本农田2028万亩。同时,完善基本农田调查登记、图件数据、标志资料等管理,健全并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基本农田信息管理系统。
[据《四川日报》]
今年新增政府投资大部分要用于新农村建设
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消息,今年我国新增政府投资的大部分要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财政2006年年初预算用于“三农”的资金为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增长14.2%。2007年财政部将继续认真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土地出让收入要确保足额支付征地和拆迁补偿费,重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逐步提高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 [据新浪网]
四川5年内投入400亿元发展农村公路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将投入400亿元建设农村公路,到2010年实现98%的村通公路,基本形成省内农村公路运输网络。四川省将以“公路到村”为重点,在5年间建成通村公路5.3万公里,其中甘孜、阿坝、凉山实现92%的村通公路,其他地区则实现村村通公路。加快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运输网络,5年内实现70%的乡镇建有农村客运站、60%的行政村建有招呼站,具备客车开行条件的乡镇客运通达率达到100%、行政村客运通达率达到90%。
[据新华社]
今春农业信贷投入将增大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公布《关于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积极支持灾后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金融机构今春增大农业信贷投入,加大对四川灾后重建的支持力度,农业信贷要重点投放到受灾最严重的川中丘陵地区。其中,省内各级农业银行将确保投放到受灾地区的县域信贷资金、涉农贷款均不低于全行贷款总量的30%。按要求,农村信用社将对受灾农户的生产、生活贷款优先发放,贷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适当下浮;对因受灾而不能按期归还的农户贷款将在期限管理上适当放宽。
[据《四川日报》]
2008年农民工基本纳入医保
到2008年底,我省与城镇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将基本参加医疗保险。这是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开展的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专项扩面行动提出的目标。到去年11月底,该项行动已将全省58.9万农民工纳入医疗保险。目前,我省参加医保的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和服务业。
[据四川新闻网]
约80%农民看病可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