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儿童文学的价值

时间:2023-06-02 15:39:05

导语:在儿童文学的价值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儿童文学的价值

第1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 价值

限性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110-02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牛津大学的教授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笔名为刘易斯·卡罗尔)于1862年创作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小女孩掉进兔子洞后在一个神奇王国之旅。它开启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本文以爱丽丝这个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形象展开论述,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对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局限性,提出突破局限性的建议。

一、儿童与儿童文学

有了人类,就有了儿童。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曾有两千多年没有把儿童当成区别于成人的、有独特心理特点、有精神个性的独立人格的社会个体看待。直到1658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世界图解》,人们才第一次表现出一种崭新的认识;儿童并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为他们创造的读物应遵循一些区别成人读物的特殊规律。夸美纽斯这部教科书的出现连同这一个崭新的观点,标志着人类对儿童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性的转折——儿童开始被当做一个独立人生阶段来认识。于是,以文学为内容、儿童为读者对象的特殊产品——儿童读物出现了,儿童文学伴随着儿童被发现、被重视拉开了帷幕。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中一个独特的领域,与其他文学最大的差别在于其基本受众者是儿童,是关注和表现儿童成长、有助于儿童成长的文学。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之初,郭沫若就在《儿童文学之管见》提出:“文学于人性之熏陶,本有宏伟的效力,而儿童文学尤能于不识不知之间,引导儿童向上,启发其良知良能……是故儿童文学的提倡对于我国社会和国民,最是起死回春的特效药。”这段话充分肯定了儿童文学的价值。从中可以将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培养儿童与自然的亲和力,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和感受力的发展。二是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健全儿童人格。三是积累“入世之资”,培养交际能力。实践证明,伴随着儿童文学长大,受儿童文学作品滋养的儿童,其语言思维、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明显高于没有受过儿童文学作品熏陶的儿童。

二、儿童文学的价值

价值取向是指某个人或者团体在思考或行动的过程中,不自觉遵从一组价值标准情况下所表现出的行为倾向。17世纪英国约翰·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指出的那样,儿童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儿童教育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及其重要。

儿童文学作品首先是儿童的,然后是文学的。因此,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要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本性,尊重儿童的生活,而儿童也只有在生活中生存才能建构自己、超越自己,并获得新生或再生。这正是对儿童发展价值的体现,发展儿童,再生儿童,也是儿童文学作品价值的体现。儿童文学作品创作的价值取向要遵循儿童的价值取向需要。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爱丽丝是神化了的儿童,她既具备强势人物呼风唤雨的特点,又有弱势人物幼稚可笑的特点,她的无所不能常常遭遇其幼稚和率性,甚至是自以为是,这种放大了的冲突构成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制造出滑稽、夸张的故事效果,这些无疑符合儿童的价值取向需要。

(一)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再者,想象力培养是智力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世界儿童文学黄金时代的幻想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居首。卡洛尔虚构了一个充满奇异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有揣着怀表的兔子,吐着烟圈的毛毛虫,会跳舞的龙虾,会说话的动物和玩具,扑克王国,等等。爱丽丝的奇异旅程给想象插上了翅膀,把现实中的不可能化为真实,极大地激发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审美能力的培养。联合国提出这样的原则:人类应当将最宝贵的赋予儿童。而赋予儿童“最宝贵的”当然首先是美。“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文学都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它应以美的光辉光照人类,以美的形态感化人心。儿童文学除了具备一般文学的美学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作过这样的描绘:“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霹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这样的描述,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儿童文学所独有的美学魅力。

(三)自然美的欣赏。隧道一样的兔子洞,稀奇古怪的动物,美丽的花园,盛开的白玫瑰,王后的槌球场……爱丽丝的旅程,是自然空间转换的美妙之旅。她见到的美丽花园,有鲜艳的花圃和清凉的喷泉,大自然的美呼唤她,她愈加讨厌黑乎乎的大厅。于是,她竭尽所能地进入那座美丽的花园。当然,儿童读者这是也会感受到爱丽丝那颗对自然美向往的赤子之心。爱丽丝进入花园后,发现花园的门口附近有一株很大的玫瑰,上面长满了白色的玫瑰花,可让她觉得奇怪的是有三个花匠正忙着把白花染红。对爱丽丝而言,白色的玫瑰花开得繁茂,美丽无比,似乎没有必要将它染红。这里体现了爱丽丝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在她的世界里,自然美超越了一切人工的无理改造。儿童读者通过爱丽丝的眼睛和行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向往大自然的怀抱。尤其是在文章的最后,儿童读者更能真切体会自然之美:草儿只是在微风中“沙沙”作响,池塘中的芦苇摇曳着,击起水面的阵阵涟漪——茶杯的“乒乓”声变成了羊铃的“叮当”声,王后的大嗓门变成了牧童的吆喝声——猪崽儿的喷嚏声、狮鹰的尖叫声,还有所有古怪有趣的声音都会变成繁忙的农场上的嘈杂的喧闹声——而远处黄牛的“哞哞”的低叫也会代替甲鱼沉重的啼哭声。

一切回到现实,回归自然,大自然赋予爱丽丝奇境,更教她认识自然之美。而儿童读者借由爱丽丝的奇幻旅程,也会加深对大自然的理解,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

(四)榜样教育。榜样是人的行为实践活动及活动结果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借鉴、鼓励、启迪、警示作用的、人们借以模仿的对象。榜样既可以是人本身,也可以是某种方式方法,还可以是人所具有的品质、精神、作风。好的榜样是好的思想品德的具体体现,富有感染性、激励性、可学性、直观性,其生动鲜明的形象,使人们易于理解,易于效仿,从中受到感染和激励,因而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榜样教育是儿童教育主要途径,而榜样的选择是儿童榜样教育的关键。爱丽丝作为儿童心目中的小英雄,她勇敢,聪明,有平等观念,意志力坚强,富于同情心,其榜样教育的价值极高。

三、儿童文学的局限性及其突破

(一)儿童文学的局限性。儿童文学萌芽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是个比较年轻的文学门类。儿童文学从“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到“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它的发生、发展、成熟的历程坎坷不平,但这一历程让人深切感到文学作品透露出的对儿童、对未来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儿童文学对儿童的价值仍然存在极大的局限性。这里有诸多的原因,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文学作品的成人化。作家生活感觉表现的儿童文学创作,难以获得“儿童本位”的感性体验,不可避免地缺失“儿童本位”的表现,而过多地渲染属于成人世界的思想和心境,造成创作存在把儿童成人化、复杂化的倾向。

2.儿童文学作品的政治化。儿童文学应该是带给儿童快乐,在快乐中成长的文学。而现今大多的儿童文学作品都不约而同地采取说教、训诫的方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思想品质教育,作品俨然成为道德教科书。

3.读者主体选择的间接性。儿童文学作品于市场而言,选择购买的主体是成人。儿童读者群的被动性导致儿童作品创作者无奈以市场的反馈创作。市场的需要并不等于儿童读者真正的需要,成人的选择剥夺了儿童选择接受怎样的教育熏陶的权利。长此以往,市场的选择将代替儿童的选择。

儿童文学发展到现今,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瓶颈,单一性、重复性,缺少像《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样娱乐性足、可读性强、价值高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何突破儿童文学价值的局限性是当前儿童文学发展的关键课题。

(二)突破局限性的建议。针对儿童文学作品价值存在的局限性,可从实际出发,突破局限性。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儿童文学作家要加深对儿童生命的体验、理解和认识程度,走入儿童的生命世界,将自己的生命与儿童的生命融为一体,像尼·诺索夫那样成为儿童的“自己人”,那么,他就会从儿童手中得到那把登堂入室的钥匙,从而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而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编写的、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作品。适当的政治化教育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合理的,但不能一味的迎合政治的需要。要尊重儿童,给儿童真正需要的。儿童先天具有的“有吸收力的心理”,能使儿童在正常的条件下,自动对环境产生一种自发的和主动的学习,这种学习的发生不需要细心的指导、奖励或惩罚,因为它的动机来自于儿童的内部需要。所以,父母为儿童选择的儿童文学作品,等于强迫其自发学习。因此,父母应该将选择权还给孩子,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儿童读物,从中汲取文学作品中内含教育的精华。孩子拥有选择权,市场的倾向势必会倾斜向适合儿童发展的方向,儿童文学创作者就更能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写出好的作品。如此良性循环,相信不久的将来又会出现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还成功的儿童教育作品。

总之,儿童文学的历史是短暂的,但它对儿童、对未来的关注和重视是长远的。爱丽丝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段神奇瑰丽的旅程,她告诉我们原来接受教育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她在旅程中肯定自我,收获友谊,渐渐成长。她得到亿万儿童的认同,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与其说她的旅程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不如说是生动教育儿童读者学习的过程。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只会被赋予更多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akewell. Lewis Carroll: A Biography[M].Norton: Vintage Books, 1996

[2]Brown, Carol Lynch. ed. Essential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M].Boston: Allyn and Bacon,1993

[3]Hunt, Peter. ed.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ism[M].London: Routledge,1990

[4]Lewis, Carro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M].America: Bear Run Publishing,Inc., 1982

[5]Liu, Guoyun. Return to childhood in fantasy on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D].Jinan: Shandong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2007

[6]夸美纽斯.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8]路易斯·卡洛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7

[9]王志玲.论榜样教育[J].河南社会科学,2009(5)

第2篇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将儿童文学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主要是因为儿童文学符合儿童的审美观念与认知特点,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非观念淡薄,因此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思想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儿童文学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观念的主要方式之一。为此,教师要尽早发现儿童文学的价值,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儿童文学具有启发性。儿童文学中的价值观念可以熏陶学生的个人价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科兴趣等;第二,促进教育价值的实现。儿童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教育性,它不仅能够起到启蒙教育的作用,更能拓展出启发性教学。由此可见,儿童文学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育大有益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儿童文学作用的措施

(一)提高教师对儿童文学的重视

要想发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的重视,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强教师在儿童文学方面的修养。例如,教师在平时自觉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文学有全面的认识与掌握,从而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能够根据班级学生的阅读情况,选取恰当的作品,顺利开展语文教学。另外,学校要定期开展儿童文学学习活动,促进教师增加儿童文学积累。第二,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开设相关的、能够增强教师儿童文学修养方面的课堂,引导未来的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的特点进行了解,帮助教师对儿童的心理以及发展规律等进行认识,进而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言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语文教学的水平与质量。第三,学校的积极倡导。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然后积极倡导语文教师发挥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增强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的重视,从而帮助语文教师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1]。

(二)利用儿童文学的特点促进语文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教育功能;儿童观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儿童文学迈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儿童文学作为一种适合儿童的文学作品,在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了大量的精神养分,使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愈来愈得到彰显。但是,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和传递的主动权掌握在成人手里,选择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何传递给孩子,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一正确认识21世纪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

毋庸置疑,儿童文学是一种主要以文本形式存在的文学形态,它肩负着教育儿童的职能。但是,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这种教育功能并不是单一的思想教育,或说教性质的道德教育。不能忽视它的认知、审美和娱乐功能,这些从广泛的意义上讲也承担了对孩子的全面教育。因为孩子的成长是多方面的,有智力的成长,有心理的成熟,也有学习社会生活基本技能、协调人际关系和进行情绪调控等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因此,儿童文学提供的并不是单一的教育作用。比如著名意大利作家罗大里的童话《冰激凌宫》,讲述了每一个孩子都十分向往的情景,即不受限制地吃冰激凌,甚至为了这样的愿望创造出一座巨大的冰淇淋宫殿!除此之外,在这个童话世界里孩子和成人是平等友好的关系,他们在一场享用冰淇淋的狂欢中感受到宽容愉悦的人际关系和美好和谐的社会氛围。就在这种假象的快乐中使孩子的身心得到愉悦,也让良好而又健康的人际关系得以确立。所以,并不是所有儿童文学作品都在追求思想价值和教育意义,有时候在阅读中获得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要远远高于思想教育价值。

然而,我们许多教育者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仅仅停留在教育意义和思想价值上,结果则是人为地窄化和矮化了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美感感受不足,降低了作品的文学品质,阅读的价值也会随之下降。事实上,文学作品往往以形象动人,以情感陶冶人,所以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承担着审美功能。比如黎焕颐的儿童诗《春妈妈》:“春,是花的妈妈。红的花,黄的花,张开小小的嘴巴,春妈妈,用雨点喂她……”这首诗歌以巧妙的联想、新颖的构思,用一系列具体的形象让孩子感受到母爱,认识到春雨春花的各种美好姿势,感悟到春的斑斓多彩,这个欣赏过程也让孩子的心灵得到美的享受和爱的启迪。所以,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的功能并不是单一的,它可以从不同维度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如果单是从教育意义上考量儿童文学,就会错过许多优秀的作品,也会使儿童文学的品种过于单一,比如深受孩子喜爱的西卷矛子绘本《我的连衣裙》。当初,西卷矛子拿着自己的处女作《我的连衣裙》出版的时候就四处碰壁。没有一家出版社敢出版这本画风单纯且没有任何教育意义的绘本。然而,深谙孩子心理的作家坚信,不是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必须要有教育意义,能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作品就是有价值的好作品。事实正如作家所期待的那样,《我的连衣裙》一经问世就深深吸引了孩子,一年内再版多次。如今,《我的连衣裙》因其对儿童心理的精准把握和对想象力的深度开掘,以及画面和文字带给孩子很高的审美愉悦等,而被更多成人接纳,并受到儿童文学评论界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二过度解读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思考

在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我们对儿童文学的理解仍不够科学,仍存在急功近利的态度。之所以过度重视儿童文学的教育性,忽略了它的认知、审美、娱乐上的诸多诉求,究其根源,是因为我们的儿童文学观。在传统观念里,人们一般认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鲁兵曾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过这一观点,即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于是,儿童文学便成为一种政治思想教育的工具,以可怕的面目教化一代代儿童。这个观点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初特定的语境和背景下是恰当且及时的,对当时处在阶级论桎梏下的儿童文学创作来说,无疑是一种解放。鲁兵强调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并不片面夸大这种教育功能,他还说:“我们应该给儿童快乐的诗、有趣的故事、充满快乐的戏剧和电影、富有积极向上的幻想的童话……这也正是儿童所要求的。”然而,现在仍存在过度解读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大量事实。许多成人无视儿童文学存在的多样性,仍把孩子看作盛放知识和思想的容器,对儿童文学作品做机械的思想解读,传播“微言大义”。这种情况出现在我们的教师身上使情况更坏,影响也更恶劣。教师在教学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单从意义方面进行设计,就有可能出现片面或者歪曲的解读,浙师大教授方卫平就提到这样的情况。他去小学听观摩课,老师讲的是儿童诗《知了》:“夏天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知了热得受不了/脱了外衣还在吵/大家都在睡午觉/不睡觉的请不要吵/瞧,他做得多么好/知了,知了。”这首诗巧妙运用复义的手法表现出幽默和趣味,令人忍俊不禁。然而,老师给出的解读却让人大跌眼镜:我们要学习知了文明礼貌、知错就改的优点。这样的解释怎么能让孩子去感受到其中的诗意和美呢?因此,一味强调思想教育,对儿童文学做出片面甚至歪曲的解读,会让孩子丧失对作品文学性的感受力。当然,对儿童文学的正确认识还涉及儿童观的问题。

我国自古以来就把孩子当成缩小的“成人”,没有独立的个性和发展需求。事实上,现代意义的儿童真正被发现,起于五四时期。今天,我们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有了更加科学和理性的发现。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充分尊重儿童的人格和权利,遵循他们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对儿童文学的正确认识: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艺术特征的文学作品,它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影响和感染儿童,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只有这样,我们的儿童文学才能带给孩子更多的阅读乐趣、情趣,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帮助他们打下良好的人性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课堂教学;问题;策略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无可避免的要使用到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教学。但是实际上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作品的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一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会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广大教师要结合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好好思考如何真正做好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工作。

一、当前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有待提高的地方

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受到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质量还有待提升,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广大教师仔细检讨自身的教学模式,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够给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积极的保障。

(一)课堂教学忽视美学教学

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儿童和成人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因此对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当前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因为教师本身的美学素养也有待提升,因此利用儿童作品教学促进学生美学能力发展的目的一直没有得到比较好的实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将儿童文学作品和其他内容的教学同等看待。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不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的识字程度,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进行识字教学。而识字教学只要使用一般的课文即能够达到目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更多的应该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但是不少教师同样将儿童文学作品当做是识字教学的素材。这样一来就将作品本身的美感打碎了。同时当前不少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和成人作品的教学一样的。不少教师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但是儿童的思维和成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学生理解不了教师的目的,也没有办法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学习质量会受到消极的影响,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二、如何做好儿童文学作品教学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真正的价值

儿童文学作品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真正的价值。第一,教师要认识到儿童文学作品有其独特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其和成人作品教学区分开。儿童文学作品的想象力更加的丰富,其思维更加的活跃和开放,也更加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作品中的童趣是儿童文学作品最大的价值。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努力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这些优点,将其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举个例子来讲,在教学《捞月亮》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将其中童趣的价值真正的挖掘出来,而不是简单的将其当做是识字教学的素材。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排演话剧、课文续写等,这些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理解课文,真正抓住课文的核心和重点。

(二)提高教师的素养

儿童时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人格的形成都会受到巨大的影响,这就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需要教师有比较高的相关素养,因此教师要能够精确的把握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熟悉其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将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发挥出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正确的认识儿童文学作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量,通过不断的阅读积累相关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我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及其作者都是教师学习和了解的重点。除此以外,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还需要进行换位思考,多用学生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多让学生思考,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是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要求。如何做好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意义重大,小学语文教师们一定要仔细思考积极尝试,相信通过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吴舜华.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及其意义[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第5篇

但是我看过的儿童文学作品却依然与我不是儿童后看过的文学作品一起排列在书架上,它们理直气壮地站在一起。因为我喜欢的儿童文学并不逊色,或者说,它们让我从未势利地以是否深奥为标准看待我的书。

也许从这一点看,儿童文学的意义更甚于其他。

当我还是儿童,我总是常翻几本书。它们大多是十九世纪中后期的欧美文学作品,弥漫其中的对乡村、田野和一百多年前朴素而鲜活的人情的描写,无疑是对一个生活在人山人海的城市里的孩子最好的补充。我最喜欢的这几个故事,它们来自于无数细微的生活琐事,来自琐事中闪光的审美体验――令人感到熟悉亲切却难以捕捉,因而更加美好动人。它们的作者并不单单为儿童写作而写作,或者说,是儿童文学的优越之处――它的轻松、纯朴、欢快,适合作者表达他们思想中的爱与自由,因此,不如说她们为自己生活与回忆里的美而写作。正如她们偏爱的那些景色,窗外的白色苹果花,长满紫罗兰的山谷,散发着奶酪和干肉香气的木屋,草原里的篷车与狗……如果没有幸福的家庭,没有富有诗意的自然,没有讲求质量的生活情趣和细致入微的观察体会,就难以将简单的生活译制成优美的田园诗。

正因为如此,我的阅读历程,它的基础像一块精致的棉布,绣着各式各样的小花,生活化、愉快并且坚韧。我的幽默感,对文学、阅读和写作的粗浅理解,写作素材的挑选,观察的习惯,都因此而受到极大的影响。

儿童文学之于我们一生看过的所有字句,也许正如儿童时代之于我们的一生。它们的温暖柔和,以及潜移默化的改变,会成为从那以后漫长岁月的底色和亲切的怀念。当我们不再是当年的儿童,手中的书不再标明它献给孩子们;我们会开始选择要说的话、要做的事,开始偏重正确而不是喜欢;我们的书变得复杂、曲折、需要思考甚至时间的沉淀,但是那些我们曾经真心喜欢的故事和人,总会存在,而它们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无论我们走得多远,它们总是存在。

评点:郑文龙

第6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 审美鉴赏力 审美感受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进入了市场经济社会,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但是在欣欣向荣的景象之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最近几年青少年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因此国家越来越重视儿童文学的教育,特别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我在多年的儿童文学的教学中也充分的感受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只有学生的审美教育取得了成功,才能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儿童文学教学中审美心灵的培养

在长期的儿童文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于学生审美心灵的培养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分辨善恶是非,才能让学生在审美的熏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如此才能更好的教育儿童,让孩子们在天真、烂漫的情趣当中感受到儿童文学的魅力。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儿童文学的作品都是由成年人创作的,而儿童文学的接受者却是儿童。这样就要求作家在创作中,要更多的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高尔基曾经说过“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儿童最不喜欢枯燥乏味的故事,他们更需要的是有趣的东西。因此,儿童文学相对于来说总是洋溢着更为浓郁的欢愉美。在这种充满着欢愉的氛围之中感受都一种心灵的提升。比如《小马过河》在这部儿童文学作品中就讲述了小马过河的一个很有趣味的话题,当遇到小松鼠的时候说河水很深,当遇到老牛伯伯的时候河水很浅,最后小马犹豫不决只好去找妈妈,妈妈的回答是只有亲自去试一试才知道河水的深浅,结果小马的结论是河水既不像老牛伯伯说的那样深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浅。故事告诉我们要有一种用于尝试的精神。在这样的作品中就是充满着欢快的色彩的,同时学完之后学生还能够在心灵上有所提升。使孩子的情感世界更加的丰富,更加的具有一种审美的心灵。曹文轩先生认为:“要解决孩子情感弱化的问题几乎是任何一种方式、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奏效的。最能治这个世纪病的,大概就是文学。文学几乎是唯一的良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善于以细腻的笔调来展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诗意之美,从而给儿童以强烈的情感体验。

二.儿童文学教学中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比较早地自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是北京的青年作家曹文轩,他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孩子是民族的未来,儿童文学作家应当是民族性的塑造者。儿童文学作家应当有一种庄严的神圣的使命感。”这种认识,作为儿童文学家神圣的使命,这正是儿童文学美学追求的目标。要让学生更多的去读一下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精神追寻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这样的作品当中提升学生的审美鉴别力,认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更多的感受到美善,感受的精神的欢愉和内心的陶冶。比如:《皇帝的新装》这部童话作品中,就可以使读者在讥笑、否定丑恶的同时,更加向往生活中美的力量。最后是一个小孩子说出了真像,皇帝原来没有穿衣服。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能以天真、质朴的优美形式和高度的艺术技巧,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使作品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使儿童产生感情上产生共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因此,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使孩子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情趣,从而发展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化”的倾向变得越来越明显。从我国所通行的各类语文教材来看,儿童文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课文总数的80%。故此,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认识到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现如今,在许多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占据着较大的分量,对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正是由于儿童文学的这一教育价值,导致其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的服务对象一致,都是为儿童服务,它们的价值取向也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然而,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儿童文学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所以也就没有提升自己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2.儿童文学知识较为缺乏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上学期间,虽然也学习了一些关于儿童文学的相关课程,但是与他们所学习的古代文学相比,或者是与现代文学相比,儿童文学课程无疑更少,这就导致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对所学习的儿童文学有所遗忘[1]。而在执教之后,他们也没有利用业余的时间去充实自己,去进行培训学习。这样一来,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会较为缺乏。

3.儿童的本位意识较为淡薄

在农村小学中,教师与儿童在一起的时间较长,与他们的接触机会也更多,这就有助于教师对儿童进行仔细的观察,进而了解儿童的性格特点以及生活方式。这对于后期教师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帮助。然而,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较差,所接受的先进教育思想也较少,许多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模式化,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僵化,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

二、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策略

1.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的有机结合

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切实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他们才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去提升自己,去阅读一些关于儿童文学的作品[2]。因此,在选拔语文教师时,就可以将儿童文学素养作为其中的考核项目,这就会让大多数的教师加强对儿童文学的学习。而对于已经选的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儿童文学的知识培训,如这样一来,就能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儿童文学素养。

2.加强儿童文学作品阅读量

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融入儿童之中,更张世明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好地了解儿童的心理,教师就需要去阅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因为透过书籍,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愿望,了解儿童的内在想法。故此,教师要利用课外时间,不断去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在农村,许多语文教师都将自己的业余时间用到了自己的家庭之中,或者是用到了批改作业上,这样就不利于他们专业素质的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学生的重要性,要多利用课外时间去提升自己。

3.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

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相比,农村教育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所以在教育方面更为落后。但是,农村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开展富有农村特色的师生活动。例如,农村的教师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所以,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教师的在校时间,为教师创造一片阅读天地,可以将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带入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如学校可以举办一些阅读比赛活动,让教师去阅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让他们通过演讲的方式来展现自己。教师创造属于他们个人的舞台,将自己在儿童读物中的感悟通过演讲传递给大家,以营造整个学校的儿童文学阅读的氛围。综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着儿童文学素养缺失的现象,因此就需要他们加大儿童文学的阅读量,不断丰富自己这方面的知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继而促进双方的儿童文学素养都有着一定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繁.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6):40-42.

第8篇

语文教学系统中儿童文学课程的生成性根据上文对生成性概念的简单梳理和描述,教育学中的生成性,显然是教学活动的必然要求和追求,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全部,并以教学目标的过程性生成为旨归,由此反观国内目前幼师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在教材开发和设计理念上,缺乏对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性的深刻认识,特别是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生成性的教材设计(包括选文典范性不足的问题,体例简单、随意,缺乏生成性的问题,每课助读系统和作业系统设计简陋、保守问题等),是现行幼师儿童文学教材的普遍面貌和主要问题;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仍停留在重视目标、过程和结果一致性的目标模式上,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尊重不够,教学效率不理想;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上,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学计划中的阶段性考核,轻视学生在实习、工作过程中现实问题的解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特别在课堂教学和(见)实习之间缺乏对应性的长效反馈机制。下文拟从儿童文学教材的生成性、儿童文学教学的生成性、实习中幼儿语文教学能力的生成性等方面,简要论述儿童文学课程的生成性问题。

1.儿童文学教材的生成性。

从编辑理念上,要致力于建立一种促进学生思想发展、知识掌握、能力形成,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全面、主动发展的教材内在结构,为此,不仅要对基本的儿童文学知识进行精细地编列组合,更要从有利于知识和能力结合,促进学生儿童文学欣赏和创作能力发展的角度,优化教材的组元和体例设计。儿童文学教材选文的原则是文质兼美、典范性强、适合教学,或者说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统一,这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思想性常常难以完美地和艺术性、教育性“匹配”“兼容”,特别是面对低幼儿童的文学作品,如何把握三者的结合是个很有技巧性的问题,即使是一些大家之作也难免瑕疵,或者用“思想性”的说教代替艺术性的刻画(在一些早期寓言和儿童故事中很常见),或者因“思想性”的缺失或失衡而失去教育性(安徒生的一些童话也有此弊,如《打火匣》里那个自私、残忍的老兵,却依靠打火匣的魔力做上了国王,价值观之混乱令人唏嘘),换句话说,缺乏足够的内在生成价值,可能是儿童文学教材编辑选文时首先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新世纪的儿童文学教材选文,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时代价值,特别在思想性的体现上,要有一种公平、民主、正义、平等的信仰,要有一种尊重个体尊重差别的理念,从小给孩子种下一颗光明的灵魂的种子,应成为儿童文学教材编辑的基本理念。常见的教材组元一般以专题和文体为标准,每单元前有单元说明,后有相关的知识短文或知识卡片和单元练习,只有充分照应了选文系统、知识目标、能力发展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基本要求,最优化地设计了单元结构的组元,才能具有最大化的生成性,而此项工作显然更多具有一种模糊的经验性,见仁见智颇难比较,所以,要想提高儿童文学教材体例设计和单元组合的科学性,就要按照目标量化要素匹配策略组合的原则,在不断具化和量化儿童文学各项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优化选文,积极加强儿童文学知识系统、选文系统、语文能力目标系统之间的组元尝试,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才能逐步实现儿童文学教材生成性的最大化。每课的结构设计是保证儿童文学教材生成性落实的坚实基础,一般是文前有导读,文中有注释,文后有练习,这其中练习系统的设计是关键,要切实促进儿童文学教材生成性的形成,就要高度注意导读、注释、练习之间的互相照应和相互衔接,大力加强主动性作业、探究性作业、综合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练习设计的研究,注意识记、理解、运用、探究、创造等不同类型作业的相互照应和梯次配置,以形成合理、丰富、富有生成性的课文结构系统,确保有利于学生儿童文学欣赏和创作能力、幼儿语文教学能力的形成与不断发展。

2.儿童文学教学的生成性。

如果说儿童文学教材的生成性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足够蕴涵的先在生成结构的话,那么将这种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生成性变为现实,就是创意无限生机勃勃的各种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涵盖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整个过程,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具有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转化作用,对于儿童文学课程价值的实现是极为关键的一环。生成性的儿童文学教学设计应结合学科特性和教学要求,竭力突出、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注意个人自学、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的有机结合,注重通过读、议、改、演/编、导、演、评等多种方式的教学实践,开发、锻炼、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欣赏能力和儿童文学创作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幼儿语文教学能力。儿童文学课堂应坚持理论为基,精讲多练,实践为主,以练促学。关注生成性的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考核,应弱化单纯的“理论”考核,而更侧重于儿童文学欣赏能力、儿童文学创作能力和幼儿语文教学能力的实践与操作考核,以考核促学习,发挥考核应有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而目下的儿童文学课堂虚假、肤浅的“理论”阐述太多,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儿童文学欣赏和创作训练太少,而且流于形式,不够科学,而所谓的考核更推波助澜,“理论知识”所占权重过高(一般幼师儿童文学理论考核占到其学期成绩的60%),这实际从根本上弱化甚至颠覆了儿童文学这门课程的生成价值,当务之急就是要正本清源,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儿童文学课程的生成问题,转变观念,更新理念,把儿童文学课程的生成价值不断细化具体化。

第9篇

根据上文对生成性概念的简单梳理和描述,教育学中的生成性,显然是教学活动的必然要求和追求,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全部,并以教学目标的过程性生成为旨归,由此反观国内目前幼师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在教材开发和设计理念上,缺乏对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性的深刻认识,特别是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生成性的教材设计(包括选文典范性不足的问题,体例简单、随意,缺乏生成性的问题,每课助读系统和作业系统设计简陋、保守问题等),是现行幼师儿童文学教材的普遍面貌和主要问题;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仍停留在重视目标、过程和结果一致性的目标模式上,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尊重不够,教学效率不理想;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上,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学计划中的阶段性考核,轻视学生在实习、工作过程中现实问题的解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特别在课堂教学和(见)实习之间缺乏对应性的长效反馈机制。下文拟从儿童文学教材的生成性、儿童文学教学的生成性、实习中幼儿语文教学能力的生成性等方面,简要论述儿童文学课程的生成性问题。

1.儿童文学教材的生成性。从编辑理念上,要致力于建立一种促进学生思想发展、知识掌握、能力形成,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全面、主动发展的教材内在结构,为此,不仅要对基本的儿童文学知识进行精细地编列组合,更要从有利于知识和能力结合,促进学生儿童文学欣赏和创作能力发展的角度,优化教材的组元和体例设计。儿童文学教材选文的原则是文质兼美、典范性强、适合教学,或者说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统一,这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思想性常常难以完美地和艺术性、教育性“匹配”“兼容”,特别是面对低幼儿童的文学作品,如何把握三者的结合是个很有技巧性的问题,即使是一些大家之作也难免瑕疵,或者用“思想性”的说教代替艺术性的刻画(在一些早期寓言和儿童故事中很常见),或者因“思想性”的缺失或失衡而失去教育性(安徒生的一些童话也有此弊,如《打火匣》里那个自私、残忍的老兵,却依靠打火匣的魔力做上了国王,价值观之混乱令人唏嘘),换句话说,缺乏足够的内在生成价值,可能是儿童文学教材编辑选文时首先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新世纪的儿童文学教材选文,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时代价值,特别在思想性的体现上,要有一种公平、民主、正义、平等的信仰,要有一种尊重个体尊重差别的理念,从小给孩子种下一颗光明的灵魂的种子,应成为儿童文学教材编辑的基本理念。常见的教材组元一般以专题和文体为标准,每单元前有单元说明,后有相关的知识短文或知识卡片和单元练习,只有充分照应了选文系统、知识目标、能力发展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基本要求,最优化地设计了单元结构的组元,才能具有最大化的生成性,而此项工作显然更多具有一种模糊的经验性,见仁见智颇难比较,所以,要想提高儿童文学教材体例设计和单元组合的科学性,就要按照目标量化要素匹配策略组合的原则,在不断具化和量化儿童文学各项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优化选文,积极加强儿童文学知识系统、选文系统、语文能力目标系统之间的组元尝试,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才能逐步实现儿童文学教材生成性的最大化。每课的结构设计是保证儿童文学教材生成性落实的坚实基础,一般是文前有导读,文中有注释,文后有练习,这其中练习系统的设计是关键,要切实促进儿童文学教材生成性的形成,就要高度注意导读、注释、练习之间的互相照应和相互衔接,大力加强主动性作业、探究性作业、综合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练习设计的研究,注意识记、理解、运用、探究、创造等不同类型作业的相互照应和梯次配置,以形成合理、丰富、富有生成性的课文结构系统,确保有利于学生儿童文学欣赏和创作能力、幼儿语文教学能力的形成与不断发展。

2.儿童文学教学的生成性。如果说儿童文学教材的生成性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足够蕴涵的先在生成结构的话,那么将这种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生成性变为现实,就是创意无限生机勃勃的各种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涵盖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整个过程,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具有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转化作用,对于儿童文学课程价值的实现是极为关键的一环。生成性的儿童文学教学设计应结合学科特性和教学要求,竭力突出、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注意个人自学、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的有机结合,注重通过读、议、改、演/编、导、演、评等多种方式的教学实践,开发、锻炼、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欣赏能力和儿童文学创作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幼儿语文教学能力。儿童文学课堂应坚持理论为基,精讲多练,实践为主,以练促学。关注生成性的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考核,应弱化单纯的“理论”考核,而更侧重于儿童文学欣赏能力、儿童文学创作能力和幼儿语文教学能力的实践与操作考核,以考核促学习,发挥考核应有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而目下的儿童文学课堂虚假、肤浅的“理论”阐述太多,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儿童文学欣赏和创作训练太少,而且流于形式,不够科学,而所谓的考核更推波助澜,“理论知识”所占权重过高(一般幼师儿童文学理论考核占到其学期成绩的60%),这实际从根本上弱化甚至颠覆了儿童文学这门课程的生成价值,当务之急就是要正本清源,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儿童文学课程的生成问题,转变观念,更新理念,把儿童文学课程的生成价值不断细化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