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公益广告研究综述

时间:2023-06-02 15:39:09

导语:在公益广告研究综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公益广告研究综述

第1篇

1984年以来,于国家级、省级、市级报刊及书籍、画册发表作品数百篇。近年来策划、统筹、编审设计类作品画册及专业杂志“设计”、“作品欣赏”栏目,以提倡、传播、评论、研究设计,致力创新开拓策划、广告与品牌文化的学术研究专题的崛起,引起业界瞩目。1999年起潜心台湾时报广告金像奖的专题研究,先后应邀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专业成立3周年庆典、南通广告之夏等活动作专题学术报告;并获得台湾时报广告奖执行委员会的中肯评价,认为作者系研究华文广告的广告专家,“对促进华文广告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在于“对华文广告研究之细致、深入。”

广告与品牌文化研究代表作:《“三毛”,从流浪到回归--“三毛”品牌纷争启示录》,《拒绝恶意抢注--访国家工商局商标局法律事务处处长董葆霖》,《人间“银河”起风波--“银河”商标纠纷的综述及法律思考》,《“华人”品牌的跨世纪之争--“华人”品牌知识产权侵权案的法律思考》,《追求完美--评书业营销策划与广告传播策略》,《营销策划,让广告书业应运而生――兼评两岸广告书刊传播互动与市场推广策略》,《浓墨重彩见真情――深圳华壮印刷品广告载体的品位》,《广告创意 创新、追求无止境--评台湾广告金像奖20年》,《策划创意公益广告的心路历程》, 《解读华人广告中的“文化寻根”情结――评运用古典文化的品牌创意策略》,《四海,环球同根--浅谈南通华侨宾馆标志设计方案》,《世界顶级运动品牌竞技场--评耐克、阿迪达斯的市场运作品牌攻心策略》,《海尼根,绿化你的心灵--评海尼根啤酒的市场运作品牌策略》,《童趣无限--中外儿童形象在创意品牌策略中的运用》,《爱动物等于爱人类自己--评保护动物平面广告的创意手法》,《设计世界与交流人生的乐章――评波兰海报和美国杂志的平面创意策略》,《品牌形象巧妙融合足球语言--评足球运动在创意品牌策略中的运用》,《掌中诗画意 造化得神韵―环境艺术设计师吕坚创新的心路历程》,《名片设计中的品牌文化传播策略》,《出奇制胜在户外――户外广告传播品牌文化的创新创异》,《卢华能纵论李永铨海报创意――评》,《神秘花园中的“稀缺的艺术”――芬兰海报设计大师博凯伶传播品牌文化的创意策略》,《在设计的诗海里傍徨――韩国平面设计师安尚秀的品牌文化探究》,《用眼神传递热情奔放的信息――法国平面设计大师米雪布维的品牌文化创意之道》;文史考证代表作《清代科学家蒋煜及其创造的浑天仪和万年表》,《从元宵到大冬:略说南通民俗风情(12篇)》,《广征博采与得失瑕疵--述评》,《从看古代的烟火文化》,《中外十二生肖文化谈》,《南通民俗中的钱文化新说》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策划、创意以及设计、广告与品牌文化;弘扬世界华文广告艺术、评论赏析中外广告艺术;探索中外文化艺术与性学的“边缘文化”现象等。

1988年迄今历任企业广告业务经理、商标广告联络员、策划部经理;创意总监、艺术指导。1989年加入南通市作家协会;1993年任南通大众广告公司策划部经理,1997年加入中国性学会;2000至2001年兼南通中一广告有限公司创意总监;2002年聘为中国策划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营销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同年加入中国工业设计协会;2003年为南通领航艺术设计策划中心艺术指导。

1988年8月,负责主编由市广告美术公司沈溪副经理策划的《广告通讯》,较早地实践了广告公司创办广告专业杂志媒体的思路,以之传播并向民间更大的自由空间发展进行有益探索;1998年至2002年先后任《广告大观》杂志发行部主任、编辑部主任、编委;2000年聘为天津《广告人》杂志特约编辑;

第2篇

关键词:图形创意;平面设计;应用;研究

一、图形创意概念与特点

(一)图形创意概念

图像创意是指在一些平面设计中,为了实现一些既定的目的与述求,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对图形进行有创意的设计。根据不同的设计主题,要求设计师们有针对性地去构思与策划,通过基本的点、线、面进行一种有效的连接,塑造出一个具有艺术语言和独特造型的图形。图形创意主要是对形体的一种变异的处理,在这种思维下,一切图形学都可以按照设计者思路去展开。但是图形创意,并不是天马行空的自由之想,必须要有吸引人眼球的造型,让人兴趣盎然,如此才可以称得上是完美的图形创意。

(二)图形创意的特点

1.图形的形象性

图形创意首先要具有一定的形象性,这也是图形最为基本的特征。我们都知道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在人们还无法通过特定符号进行信息传播的时候,具有形象化的图形成为了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随着文字的诞生,图形在信息传达上的功用慢慢淡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需要图形图像来传递思想、情感,事实上,图形图像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对于人的情感具有一定影响力,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调动人们的感官认知,产生某种情绪上的共鸣。与文字信息相比,图形在信息传递上更具有一种直观性。尤其是采用图形的方式进行展示与说明,比文字更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而要体现图形创意的意图和理念,没有基本的图形形象性作为保证,是无法进行后续图形创意的设计。

2.图形的识记性

图形创意还是有一定要求的,不是随便信手捏来一个图形就可以进行组合与叠加,通过一定的规律使图形可以被人们所认知与识记。作为一个体,图形由形、色、光、影、空间、表现风格等多种因素组织而成,为此每个图形都具有自己的独立性,绝少雷同。图形创意的目的,就是要在视觉上给人们一定的冲击力,以便观赏者对于所展现的图形有所记忆,进而产生情绪的连接,来加强对这个图形传递信息的一种认知。比如把形象语言广泛地应用在企业VIS系统中,可以增强企业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度,故图形创意虽然要出“新”,但是切不可忽视图形的识记性。

3.图形的象征性

图形创意是对设计者大脑思维的一种调动,好的图形创意不仅在图形造型上让人有所震撼、有所启迪,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图形让我们有所联想。这也就是图形创意一定要在图形的组合与运用上具有一定象征性,而不是一个单调干燥的图形,这种图形组合可以表达出设计者的某种观点,而这种观点是可以通过图形的色彩、结构,作用于人的情绪,引发人们的认同感。

4.图形的新奇性

图形创意就是为了不默守成规,在图形组合的运用上有新颖的想法,出奇的思路,以便更好地表达设计者的一种构图理念。为此在图形创意上一定要追求新奇,这种新奇不仅在构思上巧妙,而且具有现实生活中难以遇见的一种创造性,其独特的图形组合和新颖出奇的思维不仅可以给人展现出一些猎奇的图形意境,还能借以满足人们的求异心理得认知感。

二、平面设计中图形创意的应用原则

(一)图形创意要述

求明确图形创意是承载着设计者的创作意图,其新奇的图形就是为了让观众眼前一亮,对于这新颖图形有所记忆,并根据体现的内容进行一些思想与情感的转化。为此这要求图形创意的设计者一定要在有限的平面空间里述求明确,并通过图形中赋予的述求理念来引导受众者的思想行为与消费行为。因此优秀的平面设计,要将产品、产品述求和设计者的图形创意理念和谐组织起来。在图形创意上要紧紧抓住产品的信息点和宣传点,并借助一些艺术化的表现手段去凸显这些信息点,将图形创意的主题紧紧地与设计的主题连接起来,以此最大化引起受众体共鸣,使得该群体对于图形创意的述求有鲜明认同感。

(二)图形创意表达要简洁

由于受到二维空间所限,图形创意在这种狭小的空间中要展现巨大的信息也是不现实的,为此在这个有限的平面空间中,设计者在图形的设计与组合中一定求简,不要求图形创新有多么深邃,直观、形象地展现设计意图就可以了。消费者与受众者其实没有那么专业图形学的知识,而当前信息泛滥,导致这些群体也没有太多时间和耐心去品味、解读一个图形创新,就使得图形创意表达简洁成为图形创意中一个重要原则。

(三)图形创意要有趣味性

人们之所以观赏一幅图画或者注意一个图形,一定要是这个被欣赏的个体有一定的可看性,让人们觉得新鲜、奇特、有意境。图形创意在设计上也要具有实用的可看性和趣味性。要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阳春白雪的专业艺术修养,为此视觉效果好玩点,有趣些,是大众的审美观,图形创意所面对的受众体也多为普通大众,为此作为图形的设计者有必要多进行有趣味的创意设计。例如在平面设计中可以进行拟人化的处理,使得图形具有更多的人性味。当然也可以根据设计意图放大或者缩小的视觉效果,甚至可以加入一些卡通动漫的元素,使得图形创意更有可观性,以便更好吸引受众体的目光,激发受众体对于产品信息的一种认同,对其后续的消费行为具有一定影响力。

三、图形创意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图形作为最为直观的视觉语言,具有形象、生动、有趣等特点,这显然是非常符合人们审美心理的,可以更好地表达人们思想观与价值。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平面广告设计的创意设计手段。

(一)同构图形应用

从现代广告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同构图形已经是平面设计中最为普遍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被设计者们所使用。所谓同构图形,从字面上也非常容易理解,就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图形进行一种有机结合,以组成一个新的图形。同构图形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同形同构和异形同构。同形在组合上相对简单一些,只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属性的图形进行组合便可。异形同构则对于设计者的创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这需要设计者将两个(含两个以上)看似无关的图形元素,经过图形创意的组合形成一个全新风格的图形,这并不仅仅是对原有图形的一种简单叠加,更是对原有图形的一种大胆超越,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的图形,给人带来全新的心理感受。上图以第三届亚洲节的宣传海报为例,对于同构图形进行具体的分析。为了更好地展现亚洲艺术节的主题,让人从海报上对于亚洲节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因此设计者特以亚洲特色为主题设计上图(图1)这幅海报中,中、印、日、泰几个亚洲国家文化元素在一幅海报中得以展现:中国京剧演员眼部妆容、泰国油彩色泽般的鼻子、印度的头饰、日本版画嘴部特写。虽然上述文化元素互不相干,但是经过设计者的组合,亚洲文化很好地融入到了一个画面中,给人一种天下文化大一统,四海文化兼一家。在海报中,我们不仅领略到了中、印、日、泰在地域文化上的差异性和璀璨性,而且也表达了亚洲文化相互学习与交流的一种愿望,在给观众新颖的视觉享受之余,也对亚洲文化的交融认知具有了一定意义的了解。

(二)异变图形应用

异变图形在平面设计中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设计手段,主要是对图形进行“变”的加工,以便达到一种出人意料的效果,其在创作方式上思想核心很简单,就是力求突出一个“异”。(图2)也是一个很好的异变图形应用案例。在这幅图中,树木的主干被塑造成人的躯体,树枝被设计为人的胳膊、树叶则成为奋力向上的双手。原本是一截干枯断裂的树干,通过异变图形应运,不仅具有了生机与活力,而且通过这幅图,设计者也表达了对生命的一种渴望,以及警醒人们珍惜大自然的一种信念。

(三)异影图形应用

异影图形这个概念有些抽象,主要是指的是客观事物在光的照耀下会产生异常变化,呈现出与原物形态相似却又不尽相同的对应物,而这对应物就称为异影图形。在一般的图形创意中,可以通过影子这个形象来塑造某些形体相似的事物,当然也可以运用与图形原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元素作创作核心,以赋予其独立影子生命。通过影子来丰富图形视觉语言,可以传递一种独特的信息,并据以深化图形创意的内涵。在平面设计中要把握好异影图形应用,一定要注重异影图和原有事物的必然联系,以此进行有创意的联想与图形的塑造,并借助强烈的视觉对比,烘托图形创意的主题。例如是一则公众戒烟的公益广告,在个图形创意就很好地运用了异影图形应用手法。这个图形中烟圈的影子被组成了骷髅头及两根骨头,图形非常简洁流畅,非常诚恳与直观地向公众表明了吸烟的危害,富有极为深远的警示作用。以上是本人对于图形创意在平面设计中应用研究的论述。基于图形创意的简洁性、有趣性、述求性,图形创意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在不同程度上促进着平面设计业的发展。事实上,图形创意不只是包括上文所述三种,还包括复合、解构等多种创意手法,由于本文篇幅有限,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参考文献

[1]汪振泽,贺萧含.图形创意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表现及应用研究[J].设计.2015(21)

[2]汤瑾瑜.图形创意在企业标志设计中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2)

[3]高学强.试分析平面广告设计中图形创意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5(17)

[4]刘丽.论平面广告设计中图形创意的运用[J].中国包装工业.2014(16)

[5]周芬芬,黄信初.图形创意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包装世界.2014(04)

[6]梁宇.平面广告设计中图形创意艺术漫谈[J].大众文艺.2014(11)

[7]童薇.关于图形创意在标志设计的运用:文献综述[J].大众文艺.2014(04)

第3篇

【关键词】 眼外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308-02

1 儿童眼外伤的一般特点

1.1 时间性

春节前后燃放鞭炮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儿童是燃放鞭炮的主要人群,因此儿童眼爆炸伤多发生在春节前后。此多发生于儿童单独放鞭炮时,因儿童防范及躲避意识不强,鞭炮突然爆炸而伤及眼部。爆炸性眼外伤是一种复合性损伤,既有爆炸时的热烧伤和化学伤,又有高压气流所致的冲击伤、挫裂伤[2]。寒暑假及其他节假日儿童眼外伤发生的病例有所增加,这可能与儿童外出玩耍机会增多,并缺少有效监管有关。儿童活动多在白天,因此绝大多数的儿童眼外伤发生于白天。

1.2 地区性

眼外伤儿童, 农村高于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高于经济发达地区,这可能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有关,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父母迫于生计双双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不得不由家中的老人(如爷爷、奶奶)带领,然而由于老人年迈精力有限,对孩子监护不利。

1.3 年龄与性别

儿童发生眼外伤,其年龄多在6-l4岁问,占64.09%,这部分儿童多在小学阶段,喜群聚,好模仿,缺乏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3]。因此学校和家长应重视儿童行为的监护。儿童眼外伤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4:1。男性钝挫伤在眼外伤构成比中高于女性,且眼外伤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这与男性儿童活泼好动相符合。

1.4 性格

外向型性格儿童活泼好动、喜欢打闹,易于出现眼外伤意外;有暴力倾向心理障碍的儿童, 动辄对别人动手动脚,严重者则是用暴力器械伤人,这使眼部意外伤害事件增加;此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独生子女较多,家长的溺爱,导致儿童脾气暴躁、任性,不听从家长管教,家长宣教的应对意外伤害及保护的知识难以真正领会,这也使眼外伤的发生增加。

1.5 致伤物

有学者[4]对10 909例儿童眼外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由刀、剪、针、钉、铁丝等锐器致伤3 532例(32.38%);玻璃、石块、碎瓶等划伤2 155例(19.75%);拳击、脚踢、碰撞、摔等致伤1 927例(17.66%);铅笔、木棍、竹签、树枝等刺伤1 049例(9.62%);鞭炮、雷管炸伤950例(8.71%);玩具枪、弹弓等击伤1 026例(9.41%); 石灰、车祸等其他270例(2.47%)。

1.6 眼外伤类型及并发症

丁法德等[5]对1 265例儿童眼外伤的研究总结中发现,眼球穿通伤1 112例,占87.9%,包括锐器伤、爆炸伤和眼异物穿孔伤,其中跟内异物伤669例,爆炸伤485例。眼球钝击伤90例,其中34例其眼发生眼球破裂。泪器撕裂l3例。其他损伤,包括碱酸类化学烧伤和热灼伤患儿23例。眼外伤并发症发生率约为99.O%。主要包括外伤性白内障(67.4%)、眼内异物(52.9%)、玻璃体混浊(49.2%)、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眼内出血、视网膜脱离、眼内炎、角膜白斑、青光眼、眼内容物脱出、眼球萎缩(14.1%)等。

1.7 盲目率

有研究表明[6],在受伤眼中按眼数统计盲目率为61.7% (852/1380只眼);其中单眼伤1150只眼中盲目率为62.1%(714/1150只眼);双眼致盲率按例数统计则为5.5%(69/1265例),而在双眼伤115例中致盲率为60%(69/115例)。

1.8 就诊时间

24小时内的就诊率较低,导致致盲率增加,这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缺乏基本眼科知识的农村尤为常见。诊治是否及时是决定儿童眼外伤治疗效果的关键,处理越早,并发症越少,预后越好,如果抢救不及时、处理不恰当,常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失明。因此,发展地区经济、完善交通设施建设,宣传和普及基本眼科知识是及时就诊、早期诊治、提高伤后视力、降低致盲率的关键。

1.9 脱盲率

一项关于眼外伤患儿的研究发现 [6],经治疗后视力增进者36.9%,视力无改善者占27.5%,视力进一步减退者10.4%。单眼盲脱盲率为24.5%,双眼盲脱盲率为65.2%。总的来讲,尽管眼科医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治疗后的视力恢复仍不容乐观,脱盲率低。

2 儿童眼外伤的护理

2.1 儿童眼外伤的心理状况及护理

儿童眼外伤后易于产生恐惧及紧张心理。眼外伤后患儿的疼痛、出血、视力下降;家长的急躁、激动、责骂情绪;入院后的各种检查与处置,如眼科专科检查、采血、输液等;这些都可能增加患儿的恐惧心理。此外,患儿不适应医院的陌生环境,且就诊后需面临各种不熟悉的医护人员以及违背其意愿的检查、治疗,故时常表现出吵闹、抓咬、挣脱等行为或表现出少吃、少动、少言等消极行为,以表示抗议。

针对上述眼外伤患儿的心理状况,医护人员要针对患儿不同特点和心理需求积极实施相应的护理。首先要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因儿童对家长有强烈的依赖心理,家长的行动影响着患儿的心理状态和与医护人员的合作程度,因此需重视家长的作用。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嘱家长多陪伴患儿,握住患儿双手, 进行开导与鼓励,减少患儿恐惧心理,同时要求家长不要把担忧、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表现于外, 以免加重患儿心理负担。其次,对患儿要有耐心、爱心,多给予鼓励,态度和蔼, 语气温柔,与其建立一种良好的信任关系, 这样有利于得到患儿的配合。最后,努力提高儿童穿刺技术,力求抽血“一针见血”,输液一次成功,这样既能减轻患儿痛苦,又能得到患儿家属信任,有利于后续医护工作的顺利完成。

2.2 儿童眼外伤的手术护理

2.2.1 术前护理

① 了解眼外伤发生的时间、地点、部位、原因、就诊时间、最后进食进水时间、于家中及当地医院有无进行初步处理等信息,为医生处理眼外伤提供有用依据。②伤口处置:切忌冲洗和按压眼球,防止结膜囊内细菌随伤口进入眼内增加感染机会,或使眼内容物随伤口流出。严格无菌操作,应用温生理盐水或抗菌素棉签清洗伤口或结膜囊,伤口有异物流出时需严格按医嘱处理,包扎伤眼,安置患者静卧等待手术。③ 术前准备:了解手术目的及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术者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6小时禁水;告知术中需要配合的方法;协助做好各种术前检查。

2.2.2 术后护理

① 一般护理:全麻者术后平卧6 h,局麻者采取健侧舒适卧位2-3 h,伴有前房出血者采取半卧位,以避免术后呕吐、健眼泪液流人术眼造成污染及促进积血吸收;术后返回病房后,多数需要一段时间方能清醒,故应密切观察患儿意识、呼吸情况,并使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入气管引起窒息[7];避免咳嗽、打喷嚏、哭闹等动作导致的头部震动、眼压增高,引起伤口裂开或出血,必要时给止咳、缓泻及镇静药物;进富含纤维素、营养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压增高所致的眼压增高。

②病情观察: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眼部伤口情况,观察术眼敷料有无松脱及渗血、渗液情况,保持眼部敷料干燥,加戴眼罩,预防感染。观察术眼疼痛情况,术后24 h眼痛可按医嘱予止痛剂,如疼痛不缓解,手术2-3 d出现剧烈眼痛,可能由于眼内伤口出血、眼压高或眼内感染等原因引起,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③眼部护理:眼药水点眼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制度进行,预防防止交叉感染;点眼时先揭去敷料,观察术后眼部情况,如眼睑是否肿胀、角膜是否混浊、前房有无积血及分泌物是否正常等;点眼动作要稳、准、轻,药瓶距眼睑1-2 cm,滴眼后嘱患者自行闭目休息2-3 min;防止将药液滴到角膜上,以免引起反射性闭眼,使药液挤出;结膜囊的一次容积为0.2 ml(即1-2滴),滴2种以上药物时应先点刺激性弱的、再点刺激性强的,间隔5 min。

④安全护理:患者术后眼睛被包扎,视力、视野受到影响,故患儿行动不便,下床活动时需要搀扶陪护,避免以外跌伤;患儿于病床上休息时需加用床挡防坠床摔伤。

⑤出院指导:详细介绍出院带药的用法、用量、时间及注意事项,教会患者正确的点眼方法。交代患儿及家属出院后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其处理方法:如术眼出现红、痛、分泌物增多、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情况时可能为感染征象;健眼出现不明原因视力下降、充血疼痛,应警惕交叉性眼炎的发生,均应及时复诊。义眼台植入患者定期复查,根据情况安装义眼并坚持佩戴义眼。防止结膜囊变形;伤口较大或经视网膜切除异物者术后6个月避免重体力劳动,出院后1个月内每周复查1次,以后遵医嘱复查。指导患儿及家属注意眼部卫生,以免引起感染。宣传眼外伤的危害,禁止儿童玩弄危险玩具,加强易爆物品和危险品的管理和存放。

3 展望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农村城市之间发展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西部、西北部、西南部农村,经济发展仍然落后,对健康与疾病的知识相对缺乏,对外伤性眼病的认识不够,即使眼外伤后亦多延迟就诊,导致致盲率增高。此外,由于儿童家长因经济所迫,不得不外出打工,儿童被迫留守,多由其祖父、祖母照顾,儿童天性喜爱玩耍,对危险性认知不足,加之照料者年迈,精力、体力难以胜任,因此儿童眼外伤发病率仍较高。针对以上儿童眼外伤特点,笔者认为护理工作者在做好临床护理的同时,尚有以下工作需进一步完善:①眼科知识,尤其是眼外伤预防知识的宣教:对于非眼外伤的成人就诊者(家长),对其讲述眼外伤的相关预防知识,尤其是可带领家长观看科室内的相关儿童眼外伤者,了解眼外伤的常见与不常见(难以想象到的)原因,让家长了解眼外伤危害的严重性,以及眼外伤的相关潜在危险因素,让家长对其子女进行宣教,扩大眼外伤预防宣教的影响力。对于眼外伤患儿家属更加应该加强宣教,让其总结教训,以警示后人。有条件的科室可将宣教内容装订成册,作为科室宣称资料分发给患儿及家长。②作为省级等相对规模较大医院,在组织下乡或巡回手术义诊的同时可与当地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学校等组织进行沟通合作,发放宣传册,必要时到小学校义务讲授眼保健及预防知识。③儿童健全健康性格个性的培养:笔者观察到,在儿童眼外伤患者中,不少患儿脾气古怪、任性,难以管教,尤其是城市眼外伤患儿,由于经济条件较好,又为独生子女,家长对患儿溺爱,玩具、零食、外出玩耍机会均较多,这增加了儿童眼外伤的发病几率。④媒体宣传方面: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也同时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电视上已出现了相应的公益广告,但对于儿童以外受伤预防方面的公益广告尚未见屏,这也是眼科工作人员、甚至是社会各界需要努力的地方。总之,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不见关系着各个家庭,也关系着整个社会、国家,只有社会各界一同努力进行眼外伤的预防,我们的儿童才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志中.我国眼外伤预防的现状和未来[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63-65.

[2]刘玉英,吴松兆,杨晓慧,等.儿童眼外伤85 例临床分析[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1998, 20( 3) : 260-261.

[3]李新惠,张俊岭.儿童眼外伤原因调查分析[J],眼外伤职业病杂志,2003,25 (7):492.

[4]张文斌,徐海峰,贾丹丹,等.儿童眼外伤10 909例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06,2l(4):489-490.

[5]丁法德,张金嵩,贾眷琪,等. 儿童眼外伤及其致盲特点[J] ,中华眼科杂志2OO2,38(1):49.

第4篇

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问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通过传播沟通、引导和促进公众在日常生活和消费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实行低碳消费,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中,环保传播(Envi-ronmentCommunication)是指相关机构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和户外等各种媒体以及主题节目、专题栏目、实践活动等各种方式对公众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宣传教育沟通活动。环保传播已逐渐成为近年来媒体传播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各种形式的环保传播活动经常见诸各类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和户外媒体。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环保传播活动的实际绩效却不太显著。这源自我们缺乏对环保传播及其内在规律的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本文在评述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试图探索环保传播的主要步骤和各阶段的策略重点,从而为相关机构提高环保传播绩效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证资料。

二、文献综述

在经济发达国家,对于环保传播研究的文献却并不多见。一些学者着重考察环保传播媒体与公众环保意识的关系。Besley和Shanahan指出,接触电视和报纸有不同的效果。具体表现为,相对看电视少的人,看电视越多的人对环境有更大的关注度和更少的参与度,更不可能参与环保行动[1]。O’Guam和Shrum认为,传播媒体影响公众环保意识可能是通过媒体上报道的环保事件、公益广告或是环保节目,也可能通过其他与环保主题无关的内容而间接影响[2]。Holbert,Kwak和Shah进一步考察了特定环保传播内容与环保传播绩效的关系[3]。他们发现,不同类型节目呈现的环保传播内容不同,对受众环保行为的影响也不同。具体来说,新闻和自然纪录片对环保行为有正面影响,非纪实类则对受众环保行为没有影响。Winettetal.研究了环保信息传播后指出,基于影视等媒介整合使用社会营销、沟通、社会学习和行为分析可以构成行为变革的有效构架。大众媒介传播的潜在收益看起来非常巨大,但其成本也不可小视[4]。Staatsetal.对荷兰环保部开展的针对气候变暖的大众传媒运动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大众传媒运动很难转变消费者目前的认知和行为,且调查显示即便大众传媒运动能提高消费者对于气候变暖的知识水平,往往也不会带来显著的行为变迁[5]。

近年来中国也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环保传播问题。高立鹏认为,大众传播绿色新闻和信息的影响力十分强大和有力,其主要影响环节和影响因素包括绿色新闻的传播主体、绿色新闻的传播技法、绿色新闻的传播对象等[6]。王莉丽认为,环保传播的效果受到主客体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受众接受心理的制约。提高环保传播的效果要首先分析大众的情感、兴趣和需要,然后合理组织传播内容,改进传播策略[7]。巫喜玲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媒体确实对环保意识存在促进作用,但各种媒体的影响存在差异,报纸对环保意识的影响要大于电视,户外环保内容对环保行为的影响则大于其他媒体[8]。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评述:从发达国家现有的相关研究看,学者们主要研究了环保传播媒体和环保传播内容这两个变量对公众环保意识的直接影响。事实上,影响环保传播的因素可能还包括其它变量,如传播机构、受众需求、传播情境等,这些也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从中国现有的相关研究看,多数研究只是对特定环保传播及其效应进行简单分析,如从理论上分析环保新闻报道或公益广告对受众的影响作用。但对于环保传播应遵循的步骤,不同阶段应采取的重点策略问题,目前还缺乏专门的深度研究。

三、环保传播的实施步骤设计

对于环保传播来说,首先应明确传播的实施步骤。笔者以为,有效的传播沟通应遵循以下步骤:明确目标群体、确定传播目标、设计传播信息、选择传播方式和渠道。下面分别阐述。

1.明确目标群体。根据我们的调查,不同公众群体在绿色、环保、低碳的消费行为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9]。由此,政府有关部门在实施传播沟通和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人口统计变量有效地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特定的目标细分市场重点实施,这有助于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益。笔者认为,应该把年轻人确立为一个重要的目标群体。这是因为:(1)年龄是影响公众绿色、环保、低碳消费模式的一个主要因素。根据笔者的实证研究,年轻人在日常生活消费过程更少地实行环保行为。(2)年轻人的消费量相对较大。(3)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与年龄成反比。根据传播理论中的“选择性影响理论”,由于不同个体间存在客观差异,传播效果对于不同个体的效果或影响不一致。一般来说,对年轻人进行宣传教育的效果会比较好。由此,应着重对年轻人加强绿色、环保、低碳消费的沟通和引导。特别是应重视对大学生和少年儿童这些特定目标群体,通过对大学生和少年儿童的教育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2.确定传播目标。一方面,传播沟通目标应该是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目标。现有的传播沟通目标往往是抽象、一般、不可操作的目标。现有的代表性传播目标(口号)如表1所示。从现有的传播口号看,政策制定者往往把“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等直接作为传播沟通的目标。实际上,这些仅仅是政策制定者的一般目标或最终目标。对于普通公众来说,这些一般目标或最终目标要具体落实,还需要制定更明确、具体的传播沟通目标。例如,“购买小排量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购买节能家电”、“用完电器拔插头”、“请选用无磷洗衣粉”、“请选用无氟制品”、“购买尾气排放达标的汽车”、“每天少冲一次厕所”、“每天少用两个塑料袋”、“多走楼梯、少乘电梯”、“每周少开一天车”、“少开空调多开电扇”、“多乘公交车,少用私家车”,等等。类似上述这样具体、明确、可操作的目标对公众个体来说才更有意义,也更能激励公众去实现目标。另一方面,传播目标不仅仅是单维的,而应该是多维的。笔者以为,环保传播目标可以分为“行为改变”、“影响认知”、“普及知识”、“增进情感”、“培养意识”、“变革观念”等多维度目标。不同的时间、地点和阶段,传播的目标可能有所不同。有时,传播沟通教育的重点目标是直接的行为改变和行为塑造,有时传播沟通教育的重点目标可能是增进公众对特定环境问题的情感,有时则可能是改变公众的物质主义消费观念。政策执行者应该视具体情境确定不同的传播沟通目标。

3.设计传播信息。首先,传播信息应以微观的环保信息内容作为重点。传统环保宣传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问题就是,一味强调宏观环保知识和意识,以宏观环保内容作为传播重点,使公众形成环保的社会舆论环境,但也容易使公众仅仅成为环境保护的监督者,而非实践者,甚至有时会导致人们将环保责任外推倾向[10]。因此,环保传播活动的沟通重点应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环保行为内容(特别是公众日常消费过程中如何行动的信息内容)为主题,这样才能有效地直接引导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推行环保行为的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其次,传播信息分为理性信息、情感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三方面。[11]有关部门在设计传播沟通信息时,应综合运用这几种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理性信息是集中传递数据与事实的信息,如告知公众当前的能源消耗量、碳排放量、垃圾排放量、资源浪费状况、环境污染形势等等。情感信息旨在诱发出某种积极情绪(如快乐、激动、愉快或兴奋等)或消极情绪(如恐惧、内疚、罪恶或羞耻等),这些情感因素能激发期望的行为(绿色环保行为)、抑制非期望的行为(非绿色、不环保的行为)。非言语信息则依赖视觉、图片、形象、符号、代言人的形体语言,包括口语表达、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眼神交流、空间距离、体型外表等。相关机构应综合运用这几种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以更好地提高传播沟通的效果和效率。

4.选择传播方式和渠道。一方面,传播沟通过程中应针对目标市场特点选择有效的传播沟通方式。一般来说,环保传播应尽可能贴近目标消费者,这样才能获得显著的传播效果。例如,根据前文分析,应重点针对年轻人加强沟通和引导。相应地,应针对年轻人这一目标群体的特点选择有效的传播方式。对于年轻人来说,其获取信息的途径相对较为广泛,除了报纸和电视这些普通的传播媒介外,他们往往还通过网络、手机、课堂、朋友、同学、同事等途径获取信息。鉴于此,可以综合运用报纸、电视、网络、手机、朋友、课堂等多种传播方式对年轻人加强沟通和教育。当然,对年纪较大的目标群体来说,鉴于其使用网络等新兴传播媒介较少,对他们可以较多地选择传统传播方式(特别是面对面、近距离的宣传方式),如社区活动、宣传手册、广播等对年长者加强沟通和教育。另一方面,在传播渠道的选择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选择性传播媒介和人际传播媒介应结合使用。报纸、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往往适合于针对整体公众群体。选择性传播媒介(资料传单、直接邮寄、电子邮件等)和人际传播媒介的反馈迅速、有利于传播者和目标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易于为目标受众接受,因此更适合于针对特定的细分公众群体。笔者以为,在传播渠道的选择过程中,应结合使用以上三类传播媒介,特别是应重视利用选择性传播媒介和人际传播媒介。例如,为减少公众对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一种方式是在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上呼吁公众自带购物袋,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另一种方式是针对性地在特定消费场所(如超市、农贸市场、餐馆等)运用现场媒体(标语、横幅、传单等)或利用环保志愿者进行宣传沟通,引导公众在购买过程中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显然,很多情境下后一种方式会更有效。因为,前一种方式虽然告知公众要实行环保行为,但公众在实际消费过程中很可能又忽视或忘记了这一点。而后一种方式实现了消费过程的实时提醒,确保公众在消费过程中注意并重视这些信息内容,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公众忽视或忘记实施环保行为。

四、环保传播的次序阶段和策略重点

第5篇

【关键词】绿色;工程;管理;价值观

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施工方法对于环境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一、工程哲学与工程管理创新

1.工程哲学及其内涵。《辞海》(1999年版)对哲学的解释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而近年来新兴的工程哲学则是以工程知识和工程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分支[1] 。工程哲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它的灵魂是理论联系实际,它的基本问题是指导人们在工程活动中什么能 做什么不能做以及应该怎样做。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很显然,工程哲学正是属于马克思所说的“改变世界”的范畴。把工程管理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去思考,可以系统地把握工程管理的发展方向,使工程管理顺应时展的大潮。

2.工程观的演变对工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传统的工程理念和观念中,很多人片面地将工程活动理解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工具,一味向自然无限制地索取,从而使工程活动成为破坏人与自然关系的直接力量。当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主题,它要求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所以陈旧的工程观必然被新的工程理念所取代,要求工程管理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及社会和谐的准则,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传统工程管理的核心价值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以质量、成本、工期、安全四大目标的控制为主线,却忽视了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质量控制以建筑产品本身的品质为主要对象,缺乏关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方面的有效方法;成本控制强调的是经济效益指标;工期控制强调的是效率指标;安全控制则主要考虑施工安全和结构安全,而对于环境安全的考虑很少。

二、国家深化推进绿色工程管理的途径

绿色工程管理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全面实施前,必须做好宣传工作。绿色工程管理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短期内必定会抬高经济发展的成本,对企业经营造成极大的影响。为面对这种局面,就需要得到社会各界以及公众的广泛支持。我们可以通过公益广告、公开讲座和举办公益活动的形式在社会上、校园中传递绿色工程建设的信息,让社会各界充分理解绿色工程符合他们的切身利益,从而获得社会各界支持,为绿色工程管理开展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其次,由于实行绿色工程建设,必将会造成建筑工程企业的工程成本大大增加,短期内阻碍行业发展,因此,就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无论在政策上还是经济上,增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可以通过直接投资、减免税等措施来帮助企业走上正轨。最后,任何管理都是有人来执行,有了好的制度,还需要合格的人来执行。因此,在推进绿色工程管理过程中,要加大对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训不但要包括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的专业知识,还要将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社会责任和生态环保要并重。

三、绿色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及现况

1.相关著作资料中对绿色施工的定义是:工程施工中,在确保了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等最基本的要求为前提下,通过科学高效的管理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运用,最大程度的节约资源和降低破坏环境等有着负面影响的施工工程。努力做到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绿色施工管理主要包括内部组成管理、策划管理、施工管理、监督管理和对工作的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2.目前中国的绿色工程施工管理的发展还在初级探索的阶段,又加上绿色工程施工受到了中国传统粗糙不够专业的管理的影响,在工程项目实施的具体细节中,存在了许多问题,例如: 许多的建筑行业的集团中心思想中欠缺绿色施工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一部分该行业的企业把绿色施工的能力作为企业的竞争力的一种体现,但很大程度上建筑企业仍就是采用传统的项目施工管理知识,并没有全方位的向“绿色化”施工管理上转型; 建筑行业内也没有树立正确的绿色价值观。建筑行中的绿色施工管理是一种与自然生态和现代文明相适呼应的管理,它更加在意生态平衡和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但现今许多企业因自身或家庭的经济利益驱动,没有实施绿色管理; 从业人员素质水平不高,间接导致施工的专业技术落后。

四、绿色工程管理建议

1、加强建筑企业人员教育

无论是绿色施工质量管理、绿色施工管理理念还是目标管理,都应该防范对职工的工作动力做出过于乐观的假设,它们假设大多数人能够自发地承担责任,实行自治,而且富有成就感的需要,把工作中取得的成就看的比金钱还重要,并且能够树立良好的绿色工程价值观,但是在现阶段中国建筑行业中,大多数的施工人员为农民工,思想造诣偏低,不仅缺乏绿色施工意识,同时对工作的成就和归宿感不强。因此,必须加强对建筑施工人员的绿色教育: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对员工的培训、相关的专业知识教育等方法,同时还要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绿色施工管理综合素质的培养;定期的对工程项目施工人员,尤其是一线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绿色施工知识的培训和引导,可以采用网络的教育方式或参观相关企业,增加可实习的机会等等这样的学习形式,积极努力的培养出与时俱进的施工人员。

2、制定相关绿色施工法规

伴随着国际上迎来绿色建筑的风潮,绿色施工已是大势所趋。虽然施工质量管理的实施,能够很大程度上去让加强政府对绿色施工项目的各方面的支持,不过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多数的建筑集团的运作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前提下进行各项的建筑施工,同时加上实施绿色工程是运用的绿色建材较普通建材来说成本提高不少,所以很多建筑集团在施工项目前期因为进行绿色施工投资大以及相关绿色施工不好操作和使用的工具昂贵等各个原因,集团常常会放弃进行实施绿色工程施工。所以,这时候政府就要起到一个对建筑集团的推动作用,比如,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发放给建筑集团绿色施工的相关资金补贴、一些项目扶持措施和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来确保绿色施工的发展和有效运行。

总结: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入普及,陈旧的工程观逐渐被淘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工程理念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我国目前在工程管理领域仍沿用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其理念与方法已不能与新的工程观相适应。因此,进行工程管理创新,推行绿色工程管理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付晓灵;谈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绿色工程[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3年01期

[2]尹素珍;周海燕;;我国免烧砖机发展综述[J];农业机械;2010年32期

[3]黄淼;钱A明;张俊;;加强节能降耗管理 引领世博工程绿色施工[J];建筑施工;2008年07期

[4]张乐华;让中国成为绿色的王国[J];当代医学;2001年04期

[5]陈贤根;;钢结构住宅――21世纪的绿色工程[J];中国城市经济;2006年08期

建民.新时期企业政工管理方式创新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1).

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社区养老;老年人体育

[DOI]10.13939/ki.zgsc.2016.03.207

1 引 言

2013年5月15日,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在《中国新兴媒体发展报告(2012―2013)》中指出,“2012 年以来,中国新兴媒体发展开始呈现全面崛起之势”,新媒体的社会参与度将进一步提升。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中国新兴媒体发展报告(2012―2013)》。2013年9月2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据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43 万人,占总人口14.9%,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13161 万人,占总人口9.7%。民政部《2013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把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要求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将更加频繁,家庭结构的变化,使空巢老人随之增多。“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空巢老人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现如今养老早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而传统的养老模式,又难以满足现实的养老需求,我国的养老服务产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转化为更加匹配市场需求的新模式,引入新媒体、社区和体育活动或许会是一个极富价值的尝试。

2 我国老龄化及养老现状

2.1 我国的老龄化现状

“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父亲》中令人心酸的歌词却是如今养老现状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老爸的谎言你听懂了吗》《FAMILY》等公益广告的播放及春晚小品《扰民了你》的播出,不断冲击着我们的心灵;2014年报道的重庆市渝中区大坪正街71岁的赵大爷一年来竟然拨打了1483次110电话,只因寂寞,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有人说:“21世纪是老年人的世纪”,我国尤其如此。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截至2000年11月1日零时,65岁及以上人口为6.96%(按60周岁计算10%),已基本达到国际公认的老龄化社会标准,标志着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耸据显示,6 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1%。[1]专家预测,中国人口红利期将在2033年关闭。之后,社会总抚养比迅速上升,在21世纪后50年,达到80%以上,即每10个劳动年龄人口至少抚养8个老年人。

2.2 我国的养老现状

面对众多的养老问题,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各式各样的研究,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养老模式(如:居家养老、居家式社区照顾、机构养老、以房养老、乡村养老、异地养老、售房入院养老、售后回租、租房入院养老、合居养老、集中养老、招租托老等),以供面临养老困境的人们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

我国现行的养老方式主要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但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抚养系数比上升将使得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产生困难。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频繁流动,依靠现有的某一种养老方式难以满足现代老人的养老需求。面对“银潮”的冲击,“未富先老”的中国显然准备不够,如何应对迫在眉睫的老龄化挑战,如何抓紧时间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服务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

3 构建新媒体下的社区体育养老新模式

3.1 社区体育养老的含义

“社区体育养老”是将社区照顾与老年人体育融合在一起,在满足老年人保障性养老的基础上,融入老年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延缓衰老、预防老年疾病,而且也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3.2 新媒体与老年人的关系

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强、个性化突出、信息存储量大等优点,但由于老年人在面对新媒体时,往往没有年轻人那样强烈的学习意愿,掌握起来也一般比较慢,因此老年人对于新媒体,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受众群体。[3]将新媒体与社区体育养老相结合,是新媒体的一个不错的契机。

3.3 新媒体下的社区体育养老新模式

以新媒体+社区体育养老为模式,由政府或非政府部门在社区成立专门的社区照顾机构,或者在社区既有的社会服务机构上在增加社区照顾的内容,对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尽量做到使需要照顾的老年人能够留在社区或他们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下独立生活,而同时又能享受社区专门为了他们开展的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活动,强身健体,实现老有所乐,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其子女通过新媒体平台与社区对接,通过物联网等技术可以随时通过手机、电脑等了解其父母的近况,同时通过新媒体平台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家人、亲友、邻里、同事或其他志愿者来社区提供服务,降低政府的投入成本,完善社区照顾的全面性。

4 社区体育养老的作用

4.1 保持和增进身体健康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在衰老过程中生理机能衰退与老年人群中缺乏体育活动而出现的机能水平下降方向相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强健体魄,延缓感知觉功能的衰退和保持较高的智力水平,增强老年人的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求得健康长寿。[4]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近半数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老年人主要慢性病患病率排名依次为: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缺血性的心脏病。但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很好的根治方法,因此需要一种积极的方法来帮助老年人防病治病,增强体质。[5]

我国的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体育项目因具有显著的医疗功效,而受到老年人的青睐,成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动力。北京老年体协曾对参加太极拳活动的203名老年慢性病患者配合药物进行体育健身疗法,经过一年以上的锻炼,有151人恢复健康,46人病情好转,有效率达97.04%,充分显示中国养生体育的祛病之效应。[6]

4.2 满足和丰富精神生活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所以孤独是人类的一种自然属性。对空巢老人来说,孩子不在身边,在外多交几个朋友一起干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是排除他们心中苦闷的一剂良方。

大量的研究早已证明体育活动是有效的情绪调节剂,能改善伴随衰老过程出现的许多情绪问题,如失落、伤心、内疚、孤独、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并使人在运动后,能保持良好的心境,拥有到轻松、愉快的感觉。[7]

通过加入社区老年人舞蹈队、社区太极拳协会等各种形式的社区老年人体育俱乐部或协会,培育良好的老年人体育文化娱乐环境,能使老年人在各种体育俱乐部宽心舒适的氛围中,丰富生活内容,重新融入社会,实现真正的老有所乐。[8]

5 社区体育养老与新媒体结合的意义

5.1 为老人和子女之间搭建起即时沟通的信息通道

在为老人提供社区体育养老服务的过程中,每天为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做简单的检查并及时记录,通过新媒体平台,定期为老人子女发送老人的身体健康信息;通过物联网技术,让老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状况和出行安全)能被子女远程查看。

5.2 为相关部门提供较为准确的基础数据

通过社区工作者及时、准确记录社区老人身体锻炼及身体状况等的相关信息,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和数据库,可实现对老年人身体锻炼及身体状况信息动态的实时掌握与管理,有利于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和医疗体系的建设。

5.3 为产业内部交流开辟专门的平台

通过新媒体建立专业的行业数据库和消费者信息数据库,了解养老服务业现状和老年人的消费习惯,随时把握市场动向,制订个性化的养老服务产品和推广方案,让各种养老行业能够自由地进行自主整合,顺应市场需求,实现良性发展。

6 结 论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现在和将来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伍海霞.“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人口科学,2015(4):121.

[2]朱佳.夕阳无限好:明天我们该如何养老[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

[3]程必忠.浅析新媒体在养老产业中的应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4(4).

[4]方媛,季浏.我国老年人体育锻炼动机研究述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84.

[5]谢绮珊.85岁以上1/4有老年痴呆[N].广州日报,2012-10-11(A16).

[6]方媛,季浏.我国老年人体育锻炼动机研究述评[J]//白莉.16 省市区老年体育锻炼者心理状态透视[C].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学会文论文集,2000:169.

第7篇

[关键词]上海会展旅游;旅游者感知;IPA;特征项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3―0046―09

一、引言

当前,中国会展旅游业以年平均20%的增幅迅猛发展,并开始逐步直向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近年来积极投身于会展旅游市场建设,对于吸引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展览、奖励旅游的各类节事活动的客人具有极大的潜力。上海会展旅游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其发展成果和发展道路对国内其他城市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1999年上海财富论坛的举办、2001年APEC会议的召开、2002年国际网球顶级赛事大师杯的开幕、2006年世界特殊奥运会的主办、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使上海跃入了世界知名的旅游会展城市之列。上海市政府已经将会展旅游业列为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确立了将上海建成国际会展中心的战略目标。上海会展旅游业依托大都市的资源优势,依靠政府的扶持,将逐渐成为上海新兴的支柱产业。但是,按照世界旅游组织(UNWTO)、国际会议协会(ICCA)和国际展览联盟(UFI)的排名,上海与旅游会展强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当今世界各国在会展旅游业方面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除居世界头几位的美、法等.国外,仅在东南亚地区,新家坡、香港等地无论从发展年限,还是技术经验方面都远胜于上海。上海会展业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软环境方面,如管理体制不够健全,高级会展人才缺乏等等。

本研究在综述有关会展旅游业的中外文献基础上,以中国成熟的会展目的地上海为研究个案,致力于探讨会展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与绩效的感知与评价。就理论意义而言,本研究在会展旅游的研究方法上做出有益的尝试,扩展了国内会展旅游研究的深度;从应用价值而言,本研究为会展旅游业行政管理部门依靠会展旅游业吸引旅游者和促进会展旅游业质量提高的公共政策提出了科学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一)会展旅游研究

1、国外会展旅游研究

国外关于会展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早。从研究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1)介绍性研究。此种类型的专著和文章所占比例较大,主要对会展旅游的概念、类型、地位、重要性、发展现状提出自己的见解。(2)会展目的地的选择和规划决策过程研究。(3)会展策划者和组织者的感知等研究。(4)会展目的地效应的研究,其中又以会展旅游对举办地的经济影响数量最多。(5)会展参与者及其行为问题研究。(6)会展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对CVBS(会议观光局)的研究和会展管理理论和实务的研究等。其中,对CVBs研究内容主要是对CVBs的综合介绍以及它的角色、作用和战略。(7)会展目的地居民反应和感知问题研究。国外的大型节事旅游的居民感知研究多针对的是诸如奥运会和世界杯等体育事件,对其他类节事涉及较少。通过节事举办前、中和后的不同时间段上的纵贯研究(longitude approach)发现,不同时间段内居民的感知和态度存在差异。梭塔(soutar)等研究了美洲杯比赛前、比赛期间和结束后居民对经济影响和环境拥挤(physical congestion)感知的差异。研究发现,比赛举办前1年,居民对环境拥挤的感知较低,而结束后1年,居民则表达了较高的经济影响和环境拥挤的感知。

2、国内会展旅游研究

近年来,随着会展旅游业在我国的飞快发展,涌现了一批有关会展旅游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司运作管理和市场营销实务。宋艳玲对大型会展活动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进行了综述;张本涌借鉴德国大型博览中心的经验,对其交通配套设施进行研究并得出对中国会展旅游业有益的运作启示;王永刚从探讨会展不动产的基本特征人手,分析了会展不动产开发的重要性;郭毓洁探讨了会展企业的战略思考角度,试图构建一个初步的战略框架,以期对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二是中国会展城市发展的评价和建议。赵秀芳对城市会展旅游业的竞争力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研究;王薇分析了会展的带动效应,提出中国城市发展会展旅游业需要“量体裁衣”的建议;陈爱宣分析了作为长三角经济区南翼中心城市杭州的会展旅游发展条件,深入探讨了杭州会展旅游发展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问题;姜雅莉等通过对博鳌论坛所在地海南省琼海市发展会展旅游的优劣势分析,明确琼海发展会展旅游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琼海发展会展旅游的相应对策;余敏通过分析福建会展旅游业的现状,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福建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提出建议;张徽燕从经济因素、城市因素和行业因素3个方面,分析了成都会展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对成都会展旅游业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三是会展产业经济及效应。陈志平等进行了会展经济研究,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会展需求、会展供给、会展效益等基本内容;李玉新提出了计算节事旅游的经济影响的基本测算公式,并提出了提升节事旅游经济正面效应以及规避负面效应的措施。四是两个大型热点会展的相关研究。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会的临近,许多研究者围绕这两个大型热点会展,从各方面进行了研究。如经济效应方面,探讨了奥运会的经济效应及世博会的经济效应;张世贤等还将奥运会和世博会的经济效应做了比较预测。

(二)旅游研究中的IPA(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应用

1、国外旅游研究中的IPA应用

重要性一绩效分析(IPA)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成为一个广受欢迎的管理工具,且常被应用在辨识商标、产品、服务、观光、零售业等的优势与劣势。它建立在服务质量特征的重要性和绩效对比基础上,在1977年由马提拉(Martilla)和詹姆斯(James)提出。马提拉等应用IPA方法检视一个汽车商的服务部门。他们申称IPA是一个低成本、易理解的工具,可探索销售组合中不同方面,并使管理者们能够根据确定的4个区域重新分配资源。伊万斯(Evans)等使用IPA方法建立和评估在美国两个目的地的旅游政策,并发现IPA是一个十分有效的研究工具。奥波曼(Oppermann)运用IPA方法,探讨会展目的地的优势和缺 陷;屈海林等对两大国际会展都市香港和新加坡的竞争力问题进行了实证对比研究。此外,艾曼扎(Almanza)等采用IPA来评估消费者对餐饮业服务的满意度。

2、国内旅游研究中的IPA应用国内旅游研究中有关IPA的研究文献内容主要集中于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和旅游企业的竞争力问题。代表性研究主要有:张邱汉琴等采用IPA分析模型考察了大陆旅游者对香港导游服务质量的感知和评价,对管理者营销资源的再分配以促进导游服务质量的提升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军运用IPA对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昆明市导游服务质量的合理化建议。张钦等对上海徐家汇作为商务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作了实证调研,并在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重要性一表现”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徐家汇作为商务旅游目的地的优势与劣势。宋子斌等以西安居民对海南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分析为例,介绍和运用了当今国外广泛运用的IPA分析法。张文敏等认为参团游客对旅行社服务质量的预期和感知实绩的研究是改进旅行社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

本研究在中外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总结了与会展旅游业相关的40项特征。通过对上海政府旅游机构、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的专家、世博会主办部门管理者进行深入访谈后,初步确立了34项相关特征。之后,本研究在会展领域的学者和行业员工中进行了对特征项的评估和问卷意见征询,最终确立了26项会展旅游特征。考虑到调研对象中会有外国被访者,部分数量的问卷在翻译上特别强调内容和表达合乎外国文化和习惯。开展主体调研前,本研究于2007年3月在长宁区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世界旅游博览会(WTF)展览上对20名外国展商和前来参观的上海居民进行了初测(pilot study)调研,基于初测结果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改动。

2、样本确定

本研究所涉及的调查人群年龄在高于14岁、低于75岁之间,正在或在过去两年内参加过上海各种会展旅游的外来旅游者和上海居民。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展开调研,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43份,其中10份问卷存在较多未填写的关键项目,最后的样本由533个有效问卷组成。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0.5%和90%,较好地符合了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条件。

3、研究分析

本研究采用描述性分析如频数、平均数和标准偏差测度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业各项特征的感知程度,并对其重要性和绩效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以探索其相互关系。最后将26项被考察特征的两组平均得分结果以坐标形式映射到IPA图表中,利用重要性一绩效模型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了展示和讨论。

4、研究框架

基于以上内容,本研究框架如下图所示:

四、研究结果

(一)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重要性感知

为了反映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业满意感,本研究测量了各项特征的平均数和标准偏差,按照平均得分的排名先后在表1中显示了测量结果。

由表1可知,26个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平均得分在2.93到4.39之间,被访的会展旅游者对这些特征的重要性感知度较高,介乎“一般”和“极重要”之间。26个感知特征的标准偏差皆小于1.5,表示被访的会展旅游者意见和态度上的偏差较小。平均得分最高的4个因子为“让世界更多了解当地”(平均得分=4.39),“提升社会形象(平均得分=4.24)”,“增加更多商业机会”(平均得分=4.24)以及“促进当地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平均得分=4.21)。会展旅游是一个双赢的机遇,除了能让世界更好地认识目的地,增强目的地的文化自豪感,还可以促使目的地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获得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上海应该利用好会展这个多文化交流的平台,积极展示城市风采和社会形象,树立世界知名度。此外,实现参会相关机构贸易往来和商业机会的增加是会展旅游参与者尤其看重的收获。会展作为各国产品和服务荟萃一堂的平台,为资源的全球配置和商业优势的合作共赢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在以上因素的推动下,基础设施的匹配跟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会展参与者对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同样寄予了较高的期待。总之,经济效益和公众形象是会展旅游为目的地带来的最重要影响。

相比较而言,“不增加交通拥挤度”(平均得分=2.93)、“不增加服务设施压力(如火警和道路等)”(平均得分=3.05)、“不增加当地物价水平”(平均得分=3.06)和“不打扰当地居民平静的生活”(平均得分=3.08)被认为是最不重要的特征。会展旅游为目的地带来的社会成本的增加,更多是和目的地原住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未能被在目的地只作短暂停留的会展旅游者所深刻感知。会展的举办对目的地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若对会展旅游加以良好管理并与目的地的其他因素有机配合,可以避免或者说改进消极作用,增加积极作用。由此反映出会展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和考虑的缺位,应引起上海会展旅游业相关部门的注意,采取相应措施,在增加会展旅游积极效应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给上海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绩效感知

本研究也测量了被访旅游者对26个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绩效感知平均得分。同样,按照平均得分的排名先后在表2中显示了测量结果。

由表2可知,26个绩效感知项的平均得分在2.81至4.03之间,相比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重要性感知而言,绩效感知的得分较低,说明大多数被访旅游者不太同意上海会展旅游业的实际绩效和表现。较之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重要性感知结果而言,被访的会展参与者对26个绩效感知项的意见和态度上偏差较大。

被访的会展旅游者认为实际绩效最为突出的几个特征项为“会展让世界更多了解了上海”(平均得分=4.03)、“会展使更多的旅游者参观上海”(平均得分=3.83)、“会展为上海的市政工程带来经济效益”(平均得分=3.83)、“会展促进上海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平均得分=3.83)和“会展提升了上海的社会形象”(平均得分=3.82)。其中,“会展让世界更多了解了上海”不仅是平均得分最高的特征项,也是标准偏差最低的特征项,这说明旅游者对该指标评价的认同度非常高。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的知名度、吸引力、公共经济和社会促动力方面的绩效评价较高。上海会展旅游业管理者应该着力于继续发挥这方面的优势,加强和改善会展旅游工作。

与之相对的排名较低的5个特征项是“办会展不增加犯罪率”(平均得分=3.08)、“办会展不增加当地物价水平”(平均得分=3.04)、“办会展不打扰当地居民平静的生活”(平均得分=2.97)、“办会展不增加交通拥挤度”(平均得分=2.88)、“办会展不 增加服务设施压力”(平均得分=2.81)。结合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重要性感知结果来看,最不为旅游者所重视的特征成为了他们对上海会展旅游的不满意态度的主要来源。会展旅游给目的地带来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加深了目的地居民生活质量的下降和生活成本的增加,一方面影响到了旅游者眼中的目的地形象。由此,目的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匹配应该被上海会展旅游管理者和相关部门特别重视,如事故预防机制的建立、道路交通的扩展、饭店宾馆等食宿设施的完善等等。此外,会展场馆选址对周边居住环境的影响,以及目的地公共安全的加强等,也应得到强调,以尽量避免上海会展旅游业发展的软硬件瓶颈。

(三)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重要性与绩效感知的IPA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研究对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重要性和绩效感知进行了均值差异的t检验。就整体差异而言,重要性的均值在所有特征项上均超过了绩效,显示出上海会展旅游业的实际表现和会展旅游者的期望值之间尚存在一定距离。就差异的显著性而言,绝大多数特征项的重要性和绩效存在显著的差异,表示会展旅游者对特征项的预期重要性和实际绩效有较为清晰的区别认识。对于少数可能造成社会负面影响的特征项,如“不会增加犯罪率”、“不会打扰当地居民平静的生活”、“不会增加当地物价水平”、“不会增加服务设施压力(如火警和道路等)”和“不会增加交通拥挤度”,被访的会展旅游者认为其重要性和绩效基本达成一致,表明上海会展旅游业在这些方面的控制和约束得到了较为理想的认可。

IPA整合了“重要性”和“绩效”两种评价要素,是一种低成本、容易理解的分析管理技术。该技术在旅游产业内有很大的适用性,可以较好地洞察旅游者的评价。本研究采用IPA模型比较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重要性和绩效感知,并基于此探讨了适应未来行业发展的资源合理配置问题。26个特征项重要性和绩效感知的平均得分和标准偏差结果被映射到IPA表格中(图2)。以重要性为纵轴,以绩效为横轴,以26项感知特征项的重要性和绩效均值为象限划分点绘制了IPA方格图。

象限I为高重要性、低绩效区域,包括P、M、O和Q 4个感知特征项。如图2显示,两个感知特征项的评价高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重要性得分值,但是低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绩效得分值。旅游者认为“会展的办理理念很新颖”,“会展的主题很有特色”,“会展的媒体宣传力度很大”和“会展的餐饮条件很好”4个特征项在上海会展旅游中比较重要,但是实际的绩效却不尽如人意。上海会展旅游业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应对这几个方面特征引起特别的重视,加强改善工作。本象限的评价结果显示,上海会展旅游者的品位逐步提高,对会展主题和理念的要求日益提高。在同质化会展旅游产品竞争激烈的当下,如何发掘新颖的题材和产品设计,实质上决定了会展旅游产品的受众接纳程度;而就运作方面而言,会展旅游行业应将资源利用到加强改善餐饮状况和媒体宣传力度上。如在会展接待上应该加强菜色质量的提高,种类的增加。特别针对国际参会者和民族信仰的参会者而言,在饮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的实际情况下,应尽量安排好中西结合、考虑特殊饮食习惯的餐饮接待,满足来自世界各地参会者的普遍需求;在媒体宣传中,将主要的营销和推广力度集中在信息获取便利、覆盖面广、传播快、内容丰富和关注率高的那些信息渠道上。例如可以增加对会展筹备过程的专题报道、连载通讯、电视宣传片和公益广告。同时,建立专门的旅游网站、旅游网页,是实现会展旅游效益最大化、长久化的重要战略…。

象限Ⅱ为高重要性、高绩效区域,包括A、B、C、D、E、F、G、H、I、J、K、L、N等13个感知特征项。如图2显示,13个感知特征项的评价均高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重要性得分值和平均绩效得分值。本象限的评价结果显示,26个感知特征项中,大部分归属于这个象限,包括“扩大对机构自身的宣传,促进贸易”、“让世界更多了解当地”、“提升社会形象”、“增加更多商业机会”、“促进当地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会自豪感”、“会展的地理地位很优越”、“有助于保护当地文化”、“为市政工程带来经济效益”、“使更多的旅游者参观当地”、“提供更多的娱乐机会”、“增加就业机会”和“会展的内容很丰富”。整体而言,上海会展旅游在以上方面的绩效较为出色,旅游者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但值得注意的是,除“扩大对机构自身的宣传,促进贸易”一项外,该象限中其余感知特征项的绩效感知平均得分均低于重要性感知平均得分,上海会展行业在继续保持优势的同时,应该将资源和工作力度放在进一步提高和改善这些特征上。例如,大部分旅游者对“提供更多的娱乐机会”一项的绩效感知平均得分为3.55,表明被访者对上海会议旅游的娱乐活动安排基本同意但是并不十分满意。因此,上海会展旅游业应注意会议安排的张弛有度,与会期间贯穿一定的才艺表演、体育活动等项目放松紧张的开会日程,并注意在会后旅游的设计和实施上增加娱乐性和参与性。

象限Ⅲ为低重要性、低绩效区域,包括T、u、V、w、x、Y、z等7个感知特征项,分别为“提高当地生活标准”、“不会增加当地环境的恶化”、“不会增加犯罪率”、“不会打扰当地居民平静的生活”、“不会增加当地物价水平”、“不会增加服务设施压力(如火警和道路等)”和“不会增加交通拥挤度”。如图2显示,7个感知特征项的评价高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绩效得分值,但是低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重要性得分值。本象限的评价结果显示,上海会展旅游业不宜将过多的资源利用到本象限中的特征上,虽然该象限中各因子的绩效并不令旅游者满意,但是改善工作的重点并不应该优先和过多地集中在这个区域的各项特征上,因为相比较其他象限的特征项而言,该象限中的这些特征项并没有得到旅游者较多的重视度。但是,这并不代表上海会展旅游行业就应该对这些特征的改善置之不理。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要求从事商业活动时企业应该考虑到对各相关利益者造成的影响。举办会展的同时,加入其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的考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为举办会展而给社会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对企业而言是有益于商业运作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必由之路。整体而言,一方面,这些特征项的平均重要性得分都在3.0左右,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一方面,如果在实际工作中不加重视和改善,很可能会引起这些特征绩效的反向下滑。

象限Ⅳ为高绩效、低重要性区域,包括R、s两个感知特征项。如图2显示,两个感知特征项的评价低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重要性得分值,但是高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绩效得分值。本象限的评价结果显示,旅游者普遍肯定了上海会展旅游“有助于增进居民和旅游者的关系”和“对当地具有教育作用”两个特征项的实际绩效,但通过举办会展来达到居民和旅游者关系的紧密和对目的地的教化并不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对上海会展旅游业管理者和相关部门而言,继续保持有针对性的完善工作是必要的,但需避免资源在这些方面的过剩使用。

五、研究结论

第8篇

[关键词]资源管理;公众参与;影响因素;多层次灰色法;识别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7-0033-05

[收稿日期]2010-03-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03010);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20081094)。

[作者简介]赵奥,(1984-),女,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能源与资源管理;

武春友(1945-),男,辽宁辽中人,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态规划与环境管理。

资源利用和保护问题是在人类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公众是自然资源的利用者也是直接受益者,因而最了解自然资源价值,懂得如何对资源进行管理和合理利用,因此,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有助于解决资源供需矛盾的现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国内外学者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内涵、意义、模式进行实证案例研究,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影响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因素即参与意识、参与环境、参与途径和参与平台建设等四个方面,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公众感知数据,最后运用多层次灰色法计算出四个影响因素的影响水平及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相关文献综述

近些年来,自然资源管理领域越来越重视公众参与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公众参与在公共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决策制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重要性,政策制定者、专家以及市民或者利益代表者逐渐在公众决策问题上发挥着合作决策作用[1,2,3]。Cvetkovich和Earle将公众参与资源管理定义为公民自身寻找与资源管理政策制定、实施相关的参与信息,并主动参与的过程[4]。Steele J认为公众参与决策的过程是将公众对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观点融合考虑进来,参与到更为有效、更富创造性的决策制定过程[5,6]。总体看来,公众参与作为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有助于决策制定者更好的理解参与过程,有利于管理信息的搜集和共享,有助于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达成一致并直接参与计划和决策的制定过程[7,8]。

国内外学者在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进行研究时所选取的出发点大有不同,毕宇珠以中德合作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进行研究,认为土地规划中的公众参与过程主要体现在参与意愿征求、参与讨论、参与问卷调查、提供决策参考意见[9]。在奥地利圣珀尔腾,公众参与土地资源管理主要体现在参与途径上,即通过小组访谈和焦点访谈来搜集信息、获取决策参考意见[10]。澳大利亚Grampians Wimmera Mallee委员会强调通过立法和相关约束安排以及参与信息的公开来使公众更清楚地获取参与信息,然后自觉参与循环用水战略的实施[11]。坦桑尼亚的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和节约使用过程体现出公众的参与认知和参与意愿,当地公众响应政府号召,自觉终止一切在河里洗衣服、洗澡活动[12]。彭分文、陈栋就激励机制影响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作用进行研究[13]。葛俊杰、王仕等认为社区环境圆桌会议是公众参与的一种创新形式,强调参与环境和参与途径对参与行为的影响[14]。

综上所述,国内外针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参与意义和参与模式的研究,而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则相对较少,基本上是从参与途径、参与意识等方面来分别进行论述,因此,本文将尝试通过多层次灰色法来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其重要性进行识别分析。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多层次灰色法[15,16]

多层次灰色法是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适用于“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研究对象,具体步骤分为以下几部分:

(1)构建指标体系

本文在大量阅读国内外针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研究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4个一级评价指标项和18个二级指标项,构建出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考虑到指标数据是基于实地调查所得,故运用熵值法将所搜集的调查数据按照4个一级评价项分别进行权重确定。

(2)确定指标等级

采用李克特经典五级量表将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因素指标进行测量,评价值5、4、3、2、1分别代表影响非常大、影响很大、影响一般、影响不大、影响很小。当指标的评价值介于相邻等级中间时,相应的评价值为4.5、3.5、2.5、1.5。

(3)确定样本矩阵

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以及李克特量表的特性,本文选取5组评价值来构建样本矩阵,样本评价值主要来源于对居民群众的调查,通过发放问卷,从有效问卷中得到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因素的评价值,将每一组评价值都进行平均化处理,最后将五组评价值的均值作为最终样本评价矩阵。

(4)确定灰类与白化函数

按照影响程度,共确定以下5个灰类,灰数取值以及函数如下所示:

按照影响程度,共确定以下5个灰类,灰数取值以及函数如下所示:

(5)确定灰类评价权向量

按照灰类1至灰类5和相应的白化函数,分别计算评价矩阵中的灰类评价系数,然后将一列指标的灰类评价系数加总,将每一个灰类评价系数与加总值相除,得出的一列比值即为灰类评价向量。

(6)计算指标的综合影响值

将运用熵权法计算出的4个一级影响因素项中的二级指标项权重转置后与灰类评价向量相乘,即得出4个一级影响因素评价项的总灰类评价权矩阵,最后将李克特量表中的评价等级值与各个一级评价项的总灰类评价权矩阵相乘,即得出4个一级影响因素评价项的影响值,通过影响值的高低就可以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识别。

2.数据来源

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涉及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因此,在数据的搜集方面则不能直接从统计年鉴获得,而采取问卷调查法获得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因素的原始数据。本研究开发了隶属于4个影响因素子项的18个评价问题,问题的回答采用公众自由主观判断,依据等级进行打分。考虑到调查数据获得的成本和便利程度,本研究随机在大连市金州区、沙河口区、西岗区选取5个住宅小区,每个小区随机发放40份调查问卷,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62份,回收有效率达81%。

三、 公众参与资源管理影响因素重要性的识别

1.影响因素识别体系构建

构建影响因素重要性的识别体系主要从参与意识、参与环境、参与途径和参与平台建设入手,在此基础上选择18项能够反映参与意识、参与环境、参与途径和参与平台建设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程度指标,构建如下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参与意识、参与环境、参与途径和参与平台建设等因素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作用程度通过多层次灰色分析,得到影响值分别记为Cy、Hy 、Wy、By 。

Cy=Cq×C′×(5,4,3,2,1)T=3.780

Hy=Hq×H′×(5,4,3,2,1)T=3.571

Wy=Wq×W′×(5,4,3,2,1)T=3.721

By=Bq×B′×(5,4,3,2,1)T=3.867

通过对多层次灰色计算得到的灰色影响值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果:

(1)参与意识、参与环境、参与途径和参与平台建设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程度都较高

参与意识、参与环境、参与途径和参与平台建设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值依次为3.780、3.571、3.721、3.867,影响值均介于影响程度一般和影响程度很大之间,由此判断以上因素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程度都较大,其中参与平台建设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程度最大,参与意识、参与途径次之,参与环境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但影响值之间的差别较小,基本上都接近影响很大的值域范围,评价结果与问卷调查得出的大部分结果较为接近,由此说明采用多层次灰色法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是科学可行的。

(2)参与平台建设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程度最高,其中,参与信息获取的及时度的影响贡献率最大

参与平台建设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值为3.867,接近于4(影响程度很大),参与信息获取的及时度在参与平台建设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贡献率达31%,以上说明公众在参与资源管理时很大程度上受参与平台建设的影响,即自身参与行为是否合法、获取参与信息的便利度、自身认知水平的提高程度以及相关鼓励政策的出台等等,其中获取参与信息的便利程度和及时性尤为重要,只有公众及时、方便地获取参与信息才能更富成效地积极参与资源管理。

(3)参与意识、参与途径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程度较高,其中,资源保护和节约意识的影响贡献率最大

参与意识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值为3.780,公众出于对资源保护和节约使用而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贡献率最大,由此说明参与意识的增强能够促进公众自觉地参与资源管理,当公众自身具备对资源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时,参与资源管理则]变成维护自身生存利益的一种保护行为,由此也更加验证了参与平台建设中公众参与认知水平建设的重要性。参与途径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值为3.721,其中参与讨论和听证是公众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参与资源管理方式,参与途径的多样化能够给公众提供更宽的参与空间和更多的参与方式。此外,由于公众参与资源管理在我国兴起较晚和相关法律约束的缺失,公众在普遍程度上接受的参与方式基本上是以讨论为主,少数的听证性参与例如环保听证、污染物责任听证在近些年才逐渐出现。

(4)参与环境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新闻媒体、社区文化的带动作用有待增强

参与环境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值为3.571,相对于其他因素而言,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程度较小。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公众对媒体传播参与资源管理政策、参与资源管理讲座等参与环境的影响程度评价较低,基本处于影响程度一般,特别是新闻媒体、社区文化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程度没有达到应有的影响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现有的新闻媒体和社区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宣传力度不够,公众从新闻媒体和社区所获取的参与信息较少,因而对公众的参与行为的影响程度也相对较弱。

四、促进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1.强化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参与意识建设

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参与意识大致分为主动型参与和被动型参与,主动型参与即参与者认识到参与资源管理是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而被动型参与即参与者认识到继续大量消耗浪费资源会殃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利益而不得不参与进行资源管理。因此,加强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参与意识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通过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的宣传使公众认识到自然资源即将面临枯竭,从而提高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汲取国外环境保护教育经验,在国内中小学开设资源保护等相关课程,提高青少年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协会、社团组织带动作用,通过媒体报道和志愿者的呼吁来倡导公众自觉参与资源管理,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参与意识浪潮。

2.优化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参与环境建设

参与环境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参与者的积极性,公众在考虑是否参与、如何参与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参与环境的影响。因此,要进一步优化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环境建设,通过环境影响来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兴趣,从而达到促进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目的。鉴于此,要从以下两方面优化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环境建设: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和推广国内外资源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典范,普及参与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危机意识和参与资源管理意识;充分发挥社区文化的辐射扩散作用,积极进行社区文化建设,通过社区内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和培训途径例如文化展板、图书角、周末讲座等形式,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使整个社区形成良好的参与氛围,从而无形间提高了社区居民参与资源管理的自觉性。

3.规范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途径和模式

参与途径和模式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着公众的参与心态和参与行为的有效性,公众参与在资源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参与方案讨论、参与决策制定、参与决策表决的积极作用。因此,要规范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途径和模式,使公众在合法有效的途径和模式下积极参与资源管理。基于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的查阅,资源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具体途径和模式按照发起主体不同,大致可分为政府主导型参与、非政府主导型参与和公众自觉型参与。政府主导型参与基本上是以参与评估和听证模式为主,例如土地资源违法占用听证、森林资源参与式评估等,公众通过评价、表决等方式达到参与资源管理的目的;非政府主导型参与基本上是以参与讨论和访谈为主,在关系到国家、区域内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等相关政策制定时,非政府组织例如学术团体、志愿者团体等通过参与讨论和访谈等途径发表政策性建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公众自觉型参与则主要是公众对生活中消耗的资源进行自我管理,例如自觉进行生活垃圾分类、自觉使用节能家电、自觉使用环保购物袋等。此外,参与途径和模式的建设要依托参与平台中法律平台建设,在法律上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途径和模式予以规范,详细规定公众参与形式,确保整个参与行为合法有效。

4.加快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参与平台建设

公众参与资源管理是一种积极参与决策制定、商讨和确定的过程,整个参与过程需要建立在一定参与平台基础上,例如法律平台、信息平台、认知平台和相关鼓励措施平台。公众只有在参与平台的支撑下才能更为有效地参与资源管理,其中,参与主体和参与行为的合法性、获取参与信息的及时性和通畅性直接作用于参与行为的有效性。因此,要加快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参与平台建设,特别是法律平台和信息平台建设。一方面,要制定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公众的参与行为在法律框架的约束下合法有效,从而提高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区域内的信息化建设,准确及时地将参与信息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传递给公众,使公众能够及时了解资源管理的相关动态,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出现,实现参与信息的共享和公开,从而提高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参与质量。

五、结 论

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因素概括为参与意识、参与环境、参与途径和参与平台建设等四个方面,然后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多层次灰色评价法计算出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

1.参与意识、参与环境、参与途径和参与平台建设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程度都较高,影响值均介于影响程度一般和影响程度很大之间,评价结果与问卷调查得出的大部分结果较为接近,因此,采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影响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因素进行识别是科学可行的;

2.参与平台建设的影响程度值最大,公众是否参与资源管理以及参与效果与参与平台建设的优劣有密切关系例如自身参与行为的合法性、获取参与信息的便利度、自身认知水平的提高程度以及相关鼓励政策的出台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参与信息获取的及时度;

3.参与意识与参与途径的影响程度较大,参与意识的增强能够促进公众自觉地参与资源管理,参与途径的多样化能够给公众提供更宽的参与空间和更多的参与方式。公众是否具备自主参与意识以及提供给公众可供选择的参与途径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4.参与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小,现有的新闻媒体和社区文化对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宣传力度不够,公众从新闻媒体和社区所获取的参与信息较少,新闻媒体、社区宣传的辐射力度有待增强。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出公众参与资源管理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对资源管理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问卷题项的表述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但本文也存在如下局限需要进一步改进:问卷涉及的题项内容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质量,且问卷题项表达方式的科学性、规范性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本文在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计算时采用多层次灰色法,数据是以居民感知程度为基准的,因而数据样本量的大小以及调查对象的差异性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程度应进一步加以避免。

[参考文献]

[1]Wondolleck, J.A., Manring, N.J., Crawfoot, J.E. Teetering at the top ofthe ladder: The experience of citizen group participation in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processes [J].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1996, 39(2): 249-262.

[2]Yasee,S.L.,Wondolleck,J.M. Building bridges across agencyboundaries.In:Kohm,K.A.,Franklin,J.F(eds).Creating a Forestry for the21st Century[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1997.

[3]Renn O. The challenge of integrating deliberation and expertise. Participation and discourse in risk management[A].In: MacDaniels TL, Small MJ (eds).Risk analysis and society: An interdisciplinary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ield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4]Cvetkovich, G., Earle T.C. The construction of justice: A case study of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and management [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94(50):163.

[5]Steele J. Participation and deliberation in environmental law: exploringa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J]. 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2001,21(3):415-442.

[6]Lee M, Abbot C. Legislation: the usual suspects? Public participation under the Aarhus convention [J]. Modern Law Review, 2003, 66(1):80-108.

[7]Smith P.D., McDonough M.H., Mang M.T. Ecosystemmanagement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lessons from the field [J].Journal of Forestry, 1999(97):32-38.

[8]Enserink B., Monnikhof R.A.H. Impact assessment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facilitating co-design by information management-an example from The Netherlands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2003, 46(3):315-344.

[9]毕宇珠.乡村土地整理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以一个中德合作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生态经济,2009(9):39-40.

[10]Jens Newig, Veronika Gaube,Karin Berkhoff etal. The Role of Formalisation, Participation and Context in the Success of Public Involvement Mechanisms in Resource Management[J].Systemic Practice and Action Research,2008,21(6):423-441.

[11]H.D.Friend,S.S.Coutts. Achieving sustainable recycled water initiatives through public participation[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ed Concepts on Water Recycling, Wollongong, NSW, Australia, 2005.

[12]Esther W. Dungumaro, Ndalahwa F. Madulu.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case of Tanzania [J].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2003(28):1009-1014.

[13]彭分文,陈栋.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公众参与激励机制探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9(6):94-98.

[14]葛俊杰,王仕,袁增伟,毕军.社区环境圆桌会议:公众参与的创新模式[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7,43(4):40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