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

时间:2023-06-04 09:20:56

导语:在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

第1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学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如何围绕核心素养来聚焦体育教学呢?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运动技能的传播者,应当站在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高度上,从更深层次理解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从更广的领域寻找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方法途径,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清晰而明确地解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学习、理解和实践,就体育核心素养概念定位、培养途经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 转变体育教学理念,加强体育素养培养

我从事体育教学已有二十多年,深深体会到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仍然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不但没有聚集“核心素养”的培育,甚至很多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发展体育教育会牺牲掉智育教育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很多学校普遍缺乏体育意识,尤其对生理卫生知识、锻炼常识等基本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普及重视不够,导致很多学生缺乏自觉进行身体锻炼的意识,体育素质明显偏低。虽然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普遍较好,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明显不符合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还有,很多学生不是站在增强自身健康和身体素质的高度进行体育锻炼,而只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或者娱乐等,缺乏稳定的锻炼动机和持久的习惯养成,往往一达到目的就停止了。针对不容乐观的体育教育现状,作为小学体育一线的老师要抓住当前极力倡导培育“核心素养 ”的重要机遇,带头转变思想观念,大胆冲破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的束缚,在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教学中,以学生健康锻炼为先导,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聚集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以及坚定的意志,从而促使他们拥有健康的身心,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先决条件。

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形成愉悦课堂氛围

体育兴趣是人们为求积极和优先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互联系的意向活动,是个性的最直接的体现。兴趣来自生活体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其表现方式也是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在体育课中,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而个性因素往往制约了表现方式。如内向的学生一般能遵规守纪,但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不浓;好动的学生对任何体育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不足是组织纪律性不强。在我任教的班级就有一个特别顽皮的学生,在教室里上课坐不住,在操场上体育课无集体意识,许多老师对他束手无策。通过几次接触,我发现这名学生自尊心特别强,不服输,在同学面前爱表现。我抓住该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安排他负责体育器材配置和回收,并向他说明做好器材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老师的重视程度,教育他要胜任这项工作不但要有服务意识更要有表率意识,即在方方面面特别是纪律方面要做同学的表率。经过一段时间的说服教育,该生不但把器材管理工作做得有条不紊,而且组织纪律性和活动能力也明显增强。由此可见,只要我们老师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与互动关系,体育课堂就一定能成为学生兴趣爱好充分展示的舞台。

三、创新体育课堂设计,提升教学活动质量

第2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目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6-0018-02

2017年,对于中国基础教育来说,是一个里程碑。以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为标志的第三次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即将全面铺开,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标准理念也已流传于大江南北。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研人员,一方面,对于第三次课程改革充满了期待,因为“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让教育终于回归到了“育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又深感到忧虑。因为从常态的体育教学来看,师资问}是影响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改革大步前进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课改以来,体育课的课时量增加了,但教师的编制没有增加,当前一线教师的平均周课时量在18节以上,即便如此,大量的学校体育教师依旧缺编严重。此外,教师还要承担大量的训练、比赛以及组织学校各种活动的重任。可以说,体育教师是学校里最忙的教师。如此繁重的工作,教师根本就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研究课改,很难真正将教育教学理念贯穿落实到常态教学中。同时,从这些年的课改我们不难看到,各级课程建设的水平参差不齐,一线教学多年来各自为政,常态教学中的随意性现象较严重,缺乏系统性和深刻反思。而我们做事往往好走极端,习惯性地一提改革创新就要把过去的全盘否定,另起炉灶。可在实际教学中,过去的被否定,新的又没有建起来,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的现象比比皆是。

应该教什么?怎样教?教的标准是什么?“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引导我们的教育回归到了“育人”的本质上,同时,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将学生当“人”看,充分尊重学生的先天差异、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站在课程实施的角度去研究课堂或技术动作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能起到什么作用,通过“简约、实效”的教学,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如何尽快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常态教学中,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中小学各级课程体系

2001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颁布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国家课程校本化”。但迄今为止,只有几个省市制定了相应的省市级的《课程实施指导方案》,绝大多数的省市缺乏二、三级课程标准。也就意味着全国大多数教师手中只有一本薄薄的《课程标准》,如何具体的规划和实施教学,只能靠自己去想。也就造成了多年来一线教学的不系统性和随意性。因此,在第三次课程改革实施时,各级教研部门应尽快制定二、三级课程标准和常态课的评价标准,让一线的教师有明确的教学依据,更好地实施科学、系统的常态教学。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补齐补足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严重缺乏,一直是制约课程改革的突出问题。各级政府应依据课时量补齐补足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解决一线体育教师超强度工作的根本问题,让其有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教学,提高常态课堂教学的质量。

2.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

一方面,改革“体育教育”类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强化对运动技能的培养和提升。特别是在招收“体育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新入职教师考录时,应明确规定将“运动技能”的考试前置。以此来保证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性。

另一方面,加强对一线体育教师的技能达标和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提升其综合的教学素养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新课程理念能否真正落地的基本条件。

三、改变教师教学理念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课程改革并不是将旧的全部,重新另起炉灶。对于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课堂教学来讲,课改有“两不变”和“两变”。

1.何为“两不变”

一是运动技术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和载体从古至今没有变,这一点根本毋须讨论。

二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全面育人的功能没有变,只不过课改前我们只关注运动技术的掌握,而忽略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价值和功能,才导致多年来教学手段和组织方法单一、枯燥,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

2.何为“两变”

一是教学目标变了,由过去的只关注“运动技术”的单一目标,变为关注和落实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多维度、多角度的目标。2001年的课程标准[1]提出的体育与健康学科的五个领域的目标,挖掘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全方位的功能,引导我们由过去的单一目标教学,转为多维度、全方位的教学。2011年第二次课程改革[2],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两个领域的目标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使教学的实施更加清晰、可操作。如今提出的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表面看来,只是将2011年课标的四个领域目标所指的内容重新组合,换了一种提法而已,并没有加入新的具体内容。但仔细分析,学科核心素养表述的先进性在于,明确了一个技术动作的学练和掌握运用,不是单纯的技术层面的事情,要有相应的身体素质作基础,同时,还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作支持。也就是说,学生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我们在提升学生运动技能时,必须同步关注其运动参与度、身体素质发展和体育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发展与提升。否则,单纯提升运动技能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教育真正回归到了“育人”的本质上。

二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的目标变了,教学的组织形式相应地也要改变。例如,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指沟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要在常态教学中落实这一目标,必须实施“小组合作与探究”教学模式,在技能的学练过程中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跟不同的同伴交流、合作完成任务的机会,才能使其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如果我们依旧坚持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个目标根本无法落实,长此以往,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升反降。

四、落实核心素养的“能力”培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一门学科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这门学科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的贡献的大小。

1.要有清晰、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1)寻找目标

前面我们分析过,课程改革的一大变化是教学由课改前“运动技术”的单一目标改变为多维度、全方位的目标。教师眼里必须有这些目标,才有了教学实施的方向、推进和落实课程改革的动力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的标准。引导教师找到、找全这些目标,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2)确立目标

在找到目标的基础上确立清晰、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力保证。例如,以前在写运动技能目标时,一般用“初步了解”“基本掌握”等,这都是无法落实和评价的模糊目标,所以体育常态课的教学效果是无法衡量的,导致学生因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因看不到教学的成就而失去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建议用数据化的语言来制定和表述运动技能目标,如排球双手垫球第一节课的技能目标可表述为:通过学练,学生能完成两人一组,间隔5步,用双手垫球的技术动作连续对传5次不失误。

(3)达成目标

有了清晰、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如何用简单、实用的方法达成目标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于常态教学中的关键。目标达成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常态课的实效性。因此,在有明确目标作保证的基础上,如何找到和实施简单、实用并且高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一线教师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

2.将教技术变为培养和提升技能

抓住运动技术的核心环节,抓准运动技术的核心环节,就是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自然就考虑到了运动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也就是学生学练此项技术可以锻炼和提高终身能用、会用的某种能力。例如,在多年来的投掷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强调脚如何发力、腰如何扭转、如何形成背弓、胳膊如何挥动,在练习的过程中也一再强调要注意出手的角度和速度,可很少有教师教给学生如何甩腕、拨指。做不出这两个动作,出手的角度和速度根本就无从谈起。此外,学生对手腕和手指的控制能力的提升,可以提升其在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上的运动能力。

3.站在“实用”的角度教学

体育运动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改变着生活,因此体育与健康学科可以称之为生活课程、生命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的方法和技能。这一点,是其他学科无法与体育教学相比的,所以我们称为“终身体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切都应站在“实用”的角度。首先,学用结合,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其次,教师M织练习的手段可以更加丰富多样。最后,可以保证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要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常态教学中,必须在继续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目标清晰、方法高效。让体育与健康学科真正成为影响学生终生的生活课程、生命课程!

参考文献:

第3篇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126

小学体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小学生体育素养和身体素质的关键,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提高教学水平,选择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鼓励小学生自主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小学生对体育的喜爱程度。同时,体育教师还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增加小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新课程标准对当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学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如何发挥小学体育教师的主导性,改变当前体育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水平,就成为了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对策。

一、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枯燥单一

很多小学体育教师并非体育专业或者师范学校毕业的,对体育教学并没有丰富的经验,无法真正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也不能拓宽小学生的视野。这些体育教师只是按照提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进行授课,在教学时对小学生的关注度不够,没有及时挖掘小学生的潜力,导致小学生对体育课堂感到厌烦。同时,还有一些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缺乏激情,对新课程的理念掌握不透彻,教学观念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沿用“一言堂”或者“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给小学生留出的自由活动时间较少,使小学生在体育课上不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小学生对体育重视不足,缺乏体育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体育学科都被认为是副科,得不到小学生的重视,小学生都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的学习上,而对于体育课则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有的小学生在家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玩电脑、看电视,缺乏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课上对体育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不感兴趣,无法积极配合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还有的小学生把体育课当成活动课,在体育课上追逐打闹,不能认真锻炼,对体育教师教授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不能真正领悟,从而使体育教学效率日益下降。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小学体育教师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怎么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成为了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难题。

(三)体育课被占用现象严重,体育教学陷入困境

在日常教学中,小学体育课被占用的现象逐渐增多,比如班主任会占用体育课来进行班级活动,或者带领小学生进行卫生大扫除等;其他学科教师会占用体育课进行期末知识复习和测试;当学校要举办文艺活动时往往也是占用体育课进行排练,等等。本来小学体育课的课时就有限,又被占用了一部分,所以小学体育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往往不能及时传授给学生,致使课堂教学陷入困境。而且,学校在安排体育课的时候往往安排在上午最后一节或者下午第一节,这些时候的小学生都容易受到干扰。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革,积极发挥教师的作用,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小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二、改进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有效对策

(一)优化体育教师素养,构建高效体育课堂

小学体育教师在新时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学习丰富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在教学时为小学生树立榜样,坚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进而构建高效的小学体育课堂。体育教师应该与小学生成为朋友,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体育活动中,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要给小学生提供帮助,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我在教学中会深入了解班级中学生的情况,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为他们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从而让班级中的小学生都得到进步。小学体育教师还要创新教学方式,摒弃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从而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创设课堂情境,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可塑性,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积极创设课堂教学情境,选择具有生活化和童趣的教学内容,让小学生在体育教学情境中增长见识,锻炼技能。同时,还要遵循小学生的生长规律和身心发育特点,使情境教学焕发出其特有的教学魅力。比如在教小学生立定跳远时,我创设了故事情境。我首先通过给小学生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借机导入新课,让小学生逐一扮演小蝌蚪来寻找妈妈,还用体育器材来扮演小蝌蚪遇到的各种小动物,如用足球当作小猫,用篮球当作大公鸡,用体操垫当作大象,等等,最后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小学生不仅学会了立定跳远这样的基本能力,还使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三)提高对体育课的重视,规范各学科教学

第4篇

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所谓人文素养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当代人文主义教育从传统人文主义教育的立足个人,逐渐转变为既关心个人又关心他人、集体乃至整个人类。它所强调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对人类和自然都怀有关怀、慈爱之心。

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中学体育的现状呼唤人文素养教育

首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刻意地追求技术动作、达标成绩,为考而教,一味地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的指标去实施教育过程和评价教育效果。体育本来是一门活泼、有趣、让学生天性得以自由张扬的科目,却变成了单调而枯燥的训练,其结果是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关注,特长得不到发挥,身体也未必健康。其次,现代环境下的独生子女,由于自身条件的优越性,往往在体育活动中惟我独尊,不愿与同伴合作,缺乏协作精神;在体育比赛中输给对手,则会怨天尤人,推卸责任,缺乏理解、宽容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不愿意帮助他人;学生的意志力薄弱,不肯吃苦,情感脆弱,易受挫折。

2.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体现了人文素养教育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学校体育应是一种强调体育本质、文化价值、主观意识、行为能力等的教育过程,其建设不仅有美化身体的文化,以及身体语言表述的文化,更有相应的体育法规、条例、制度。

三、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创造人文示范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 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首先教师应具有责任意识与职业理想,有责任意识才能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事来做,才能主动去做,而职业理想是一个人的目标,有了这两点教师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其次,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观与学生的发展观,从传统的“知识、技能本位”转向“育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让课堂充满生命的互动,提升教学人文品位。教师具备这两点是做好教师的最基本的品质,这样教师才有慈母般的爱生之心,才有执着的敬业精神与高尚的人格品质。

2.营造人文环境

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中,其要素应该是学校体育文化、教学内容、身体活动、教师、学生、场地、器材等,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了学校体育的教学环境。体育课程是一种“活动课程”,与其它“非活动课程”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上有明显不同的运作形式。教师在具体的实施中要营造出和谐的人文环境,如自然环境中的温度、光线、色彩等,社会环境中的情感培养与审美教育,教学环境中的场地器材与班级人数等,还有人际环境中的生生关系与师生关系。营造出和谐的人文环境,学生才能在人文素养教育的课堂中健康地成长。

3.开展人文实践

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让学生体验体育运动中的不同角色,学习体育角色的技能,体会体育角色的责任,实践角色与同伴、与全队、与对手的各种关系,在体育的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发展自身的社会认知能力。这是一个现代人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和人格品质。

要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沟通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方式,也是人文素养教育最常见的交流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沟通应该时时处处体现人文关怀,体现人文精神,唯有如此,才能说以人为本,才能谈论教育的真谛。

4.传授人文知识

学校教育是一种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通过灌输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地丰富起来,那就需要长期的熏陶和教育。所以在课堂中渗透人文知识的教育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5.倡导人文价值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体育 体育教学 问题 有效措施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现在社会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也被予以高度重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良好的体育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陶冶高尚情操,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培B学生的体育素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

体育素养指的是一个人平时养成的体育方面的修养。对大多数人而言,小学阶段是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小学生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体育锻炼也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

1.1健康意识

健康意识主要有以下几点:(1)参加体育活动的爱好与兴趣。通过体育活动主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让每个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并且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确定出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项目。(2)体育知识。在体育活动中穿插体育知识,让学生了解体育项目基本规则,增加学生对体育人文知识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常识以及对体育赛事的欣赏能力。

1.2体育技能

体育技能主要有体育锻炼技能与自我技能评价能力。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具备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掌握两种以上的体育技能,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养。自我技能评价能力主要是指让学生拥有自我认知能力,在多种体育项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

1.3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主要包括运动素质、健康素质两大方面。运动素质主要是指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让自己拥有体育活动的能力。健康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

2目前我国小学体育学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不够重视体育教育

早在1982年我国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心理素养、个性发展以及身体素质。尽管近年来我国教育部一直致力于素质教学的深化改革,不断增加教学、教育支持,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些学校过于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对体育不够重视。很多学校对学生体育学科的安排并不合理。此外,很多体育课堂被语文、数学等学科占据,这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体育学习时间,长此以往,学生缺乏体育技能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2.2师资力量有不完善

体育教师是学校开展体育教学的关键,他们是学校一切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与指挥者,例如:体育课的教学、学校早操的安排、运用等基础训练以及学校各项比赛的组织等,这些活动都是体育教师的工作范畴。目前,很多小学体育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数量较少。在体育教学方面,很多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缺乏的情况,体育教师数量和学生数量的比例失调,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正常需求。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在中小学中每位体育教师一周的工作量为12~14课时,工作时间为8h。然而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数量较少,因此很多体育教师课时数量远远大于规定的标准。

(2)缺乏专业知识。运动是体育教学的核心,它贯穿着整个体育教学的过程,然而运动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也是双向的,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可以给身体带来运动损伤。运动损伤的影响是不可控的,轻微的运动损伤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严重的运动损伤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甚至导致学生死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缺乏科学教学方法,缺乏对运动强度的评估能力,给学生带来了潜在的伤病隐患。

2.3硬件设施相对缺乏

硬件设施主要是指活动场地以及活动器材。硬件设施是开展体育教育的物质保障。一些大城市在经济发展的支持下,对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体育教学设施和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很多地方在的体育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力度不大,学生运动场地面积相对较小、运动器材配备不完善。硬件设施的缺乏使体育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因此在很多学校,体育课程还是早操内容为主,这也使小学体育课堂变得枯燥无味,缺少趣味性,最终导致学生缺少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3提高小学生体育教学的有效措施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每个学科来说,师资力量都起到关键作用,它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体育教学同样如此,在很多学校体育教师与学生数量比例达到了1:400左右,远远高于国家标准的1:350,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刻不容缓。对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增加体育教师数量。增加体育教师数量可以让师生数量达到合适的比例,让教师更好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其次,在招聘体育教师的过程中,要保障招收门槛,保障每位体育教师都拥有专业的知识水平。

3.2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

体育课程的开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还能避免体育运动中不必要的损伤。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注重实践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通过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理解体育教育的优点及其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

(2)坚持以人为本。学生身体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于每个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与强度方面不能一概而论,不能采取强制性教育,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于体育强度应该循序渐进地增加,体育内容学校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

3.3增加硬件设施建设

(1)运动面积。学校应该保留一定的户外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课程之中。(2)场地、器材。活动场地与活动器材也是户外活动环境的硬性指标。在场地建设方面应该减少化学成分的使用,避免给学生身体健康带来隐患,活动器材的应该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实际年龄与活动需求。(3)营造绿色氛围。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活动空间,学校应该保证植被绿化率,为学生营造绿色的体育活动空间。

4结语

总之,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使学生终身受益。而小学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首先应该明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清晰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方法途径,并对当前小学体育学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放松身心,劳逸结合,以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惠彩芳.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55):33-34.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8-0048-03

一、设计思路

本课以学生的自主、合作、相互评价为主线,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排球的整个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指导学生的学练及评价起引导的作用,而学生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帮助、评价,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考虑到四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差异相对较大,本次课在教与学的同时,着重关心较落后的学生,带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做到一个都不差的目标;同时在课上适当安排游戏性的身体素质练习,让学生玩中带学,玩中带练,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体育练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实践课教案

【点评】:最近参加暑期的研修学习,其中讨论最多的就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身为体育老师,我也在想:作为体育学科,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养成,我们的课堂应该做出哪些变化。所以,在看到本期刊出的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就换了一个视角来进行阅读。

目前全球最为关注的的七大核心素养为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批判性思考、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当然,运动与健康作为基础领域的素养,和其他学科素养一样没有位列其中,其实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提醒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是“教教材”(传授学科知识),更应该是“用教材教”(通过教学来促进人的发展或者说来发展人的核心素养)。

作为体育课堂对七大核心素养的养成我们是否可以做出自己的努力呢?比如我们有没有搭建沟通与合作的平台?我们的教学是直接告诉,还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我们的课堂,学生有没有角色分配、明确责任、成功共享?我们的学生可不可以对老师的教学、同伴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李明、甄广军老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远撑前滚翻,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较前滚翻和远撑前滚翻两个动作的异同,进而自行探索动作的要领;孙建顺老师针对投掷技能练习枯燥的不足,对课堂进行了情境化设计,创设了“保卫”的生动情境,结合所学动作的技能结构创编“拉锯”“钉钉”“抡大锤”等游戏练习,将投掷的关键点巧妙地融合在这些游戏中;姜勤佳老师则是让学生观察和制造“彩虹桥”的方式来不断探索和改进侧向投掷的出手角度;潘月光老师的“乐”动课堂则使用音乐贯穿整节课,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呼吸、调整跑动的节奏,从而为耐久跑的枯燥无味破题,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竺洪波老师则是构建了尝试体验、合作练习、自我挑战的学习阶梯,因材施教,带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达成一个都不落下的目标。

第7篇

【关键词】体育课堂 设计 创新

现代体育课堂的核心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路线,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终身学习,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方向性和指导性[1]。而传统的体育是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缺少明确的导向作用,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很难做出有效的客观评价。体育课堂的设计与创新,可以改变这一问题。体育课堂的创新,不仅仅是因为传统的缺陷,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们的身体发育状况是不相同的,

1 体育课堂的特点

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的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精神状态,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课各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的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组织形式变化多样。体育课堂是在活动中进行的,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还受环境的影响,场地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由此决定了体育教学组织的复杂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培养意志品质,完善自我。在体育教学中,通过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现代化社会所必需的竞争精神,通过规则的学习和运用,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守纪的品质,通过在运动中克服自身生理负荷和器械,环境,自然条件等带来的空难,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意志,同时,体育活动的多样性,可以加强人际交往,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体育课堂是身体锻练、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础。体育课堂中所获得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可广泛地运用到身体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中去。身体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许多专门知识、技术与战术,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往往都要通过体育课堂的形式来获得。因此,体育教学原理也是身体锻炼和运动训练过程所必须遵循的共同准则。

2 体育课堂设计的作用

体育课堂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施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体育课堂设计是系统研究规划体育课堂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及其方法。主要包括学年教学设计,学期教学设计,单元设计,课堂设计等。

课堂设计能加强课堂教学的预习性和计划性。一节课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而时间却是有限的,如果教师的设计不充分,就会造成体育课堂的前松后紧,使学生难以接受,而充分的备课,认真的做好教学设计能有效的克服体育教学工作的随意性[2]。

课堂设计的过程是钻研,更是教师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要在课堂设计中钻研课标,教材,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因此,教师只要认认真真进行教学设计,他的文化科学素养,思维能力,业务水平就会不断提高[3]。

3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确定教学目标,并且细化。目标的细化包括三个要素,一是行为,即学生做什么,怎么做,二是条件,即在什么情况下到底目标,三是标准,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也就是结果。最后对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即对学习效果的评价,目标达成率高质量就高。

在学习方式上,要改变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发挥主体作用,教师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合作探究,发挥主动创造能力,教师不光是先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学习,而是改变程序,让学生感悟与体验。

4 体育课堂创新的作用

体育课堂改革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知识创新源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学校教育内在的本质要求和实践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责任。而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以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为目的的体育。重视结果转向重视过程,重视体育课堂具体方式方法,包括学法,练法和健康养护法,传授健身原理学法,运动技术的练法和健康养护法等终身体育知识技能,以致将现代体育教学与未来健康联系起来。

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可接受性。课程设置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课,保健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有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4)。

5 如何在体育课堂中体现教学创新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每位体育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去聆听孩子们的心声,从体育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从决定学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学的主宰者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

转变教学观念。运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5)。

参考文献:

[1]高嵘.课堂教学设计的概念及其作用分析.中国学校体育,2011年04期.

[2]刘毓敏.教学设计的方法反思.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3]全.论教学设计的逻辑生长点.教育研究,2008年08期.

第8篇

关键词:职业素养 体育教学 态度 敬业

课 题:浙江省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协会科研项目成果。

为了探索和研究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的作用,笔者选取了实验班级工学交替的几个班,以掌握学生在企业里职业素养的表现情况。长期跟踪工学交替的实验班级的结论显示,体育教学在职业素养养成中的作用非常明显。

一、职业素养

近几年,国内外都在探索和研究职业素养的养成问题。因为职业素养是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很多企业和公司管理层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态度和敬业。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认真、谦虚、负责、积极、助人等是成功的关键因素。敬业就是热爱自己的岗位工作,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用脑去做好企业分配的每一份工作。

二、职业素养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养成

体育教学过程围绕着态度和敬业这两个重要因素来展开。从体育本质来看,它不仅造就人的健康体魄,还造就人的美好心灵。所以体育教学对培养职业素养有着直接的和积极的作用。笔者从一堂体育课的结构过程来论述职业素养在体育教学时养成的问题。

1.养成信守时间的习惯

体育课时学生要按时到指定地方集中整队。如果学生迟到了,不要强调客观原因,要强调迟到就是迟到,是态度的问题,是一种不良的、不负责任的表现。信守时间是职业人的基本素养,如果迟到而不以为意,势必会耽误大事。所以考勤一定要严格,把迟到者一一登记在册。学生看到老师要登记迟到者,还是很在意的,迟到者会越来越少。这种养成习惯的过程就是职业素养的养成方法之一。

2.养成团队合作精神

由体育委员进行整队,整队时要求做到“快、静、齐”。这是体育课正常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怎样才算“快、静、齐”,要给学生一个量化的概念,如一分钟内学生整齐地排好队,无一人说话。随着大家的动作加快,要求可适当提高,逐渐缩短时间,如50秒、40秒、30秒、20秒。要做到“快、静、齐”,要求每一个人都要认真对待。要做成一件事,不是靠一两人能完成的,而是靠大家的合作才能完成,这就是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过程。

3.养成做事要有准备的习惯

运动前做一些准备活动,目的是使人体能够有准备地从相对安静的状态逐步过渡到运动状态。好处有三:使大脑处于最佳的运动状态,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防止运动受伤;养成做任何事都要有准备的习惯。

做任何事都要养成有准备的习惯,如到企业上班,生产前要准备好生产时所需的工具和材料等等。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做任何事、见任何人之前,都要做足充分的准备。

4.培养积极参与的心态

接下来是课程的基本部分,重点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心态,教育学生,只要多相信自己一些,便会发现自己的无限潜力。

笔者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听到课的内容时就开始抱怨吃不消的,比较消极的编为第一小组;听到课的内容时会询问满分是多少,比较积极的编为第二小组;剩下的编为第三小组。这三个小组完成课堂任务的效果分别是:第一小组完成得很被动,敷衍了事,抱怨苦和累;第二小组完成得很轻松,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第三小组为完成任务而去完成任务。

笔者对这三组分别进行点评。第一小组会完成得很辛苦,是因为将上课看成是老师的工作,如果到企业工作,也将工作看成是老板的工作,就会敷衍塞责,感到工作艰辛、烦闷,落入工作的痛苦里面。第二小组对老师布置的任务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是一种执行力的表现,其实这就是敬业。敬业表面上看是有益于单位、有益于领导,最终的受益者却是自己。第三小组是人数最多的群体,为完成任务而去完成任务,为工作而工作,为报酬而报酬。他们从一个地方到一个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但没有一件事情做得让人无可挑剔、拍案叫绝,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直到退休仍然一事无成。

以上的点评学生也认可。要常使学生形成这样的思想:体育课不仅锻炼身体,更要体现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是比生计更可贵的,是在工作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除了薪酬,工作给予我们的报酬还有很多,包括珍贵的经验、才能的表现、人生的乐趣。这些东西与薪酬相比,价值要高出千万倍。

5.养成有头有尾的习惯

第9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初中体育

初中体育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侧重于学生运动技巧和能力的提高,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讲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今天,体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的地位也由此得到提高,然而由于中学生课业繁重、学生压力大等因素,体育课往往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经常被一些文化课所代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很少。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推进,初中体育也面临一系列的改革,新课改明确强调,让学生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

所谓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必备的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更注重学生自主发展,而具体到体育学科,主要包含健康意识、体育文化、身体素质、体育意识以及体育品德等内容。

三、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1.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作为课堂主体主导着课堂,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授课,学生锻炼的机会很少,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新课改强调,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明确体育素质的重要性,以学生健康锻炼为指导,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2.教学方法的更新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以让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动作,按部就班地跟着做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会觉得特别单调、乏味,学习兴趣不高,自然教学效率也不高,而新课改强调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

兴趣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从而使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利用体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及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等。

如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不再是一名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是一名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很轻松地就能掌握动作要领和技能。

举例而言,在讲解“立定跳远”一节时,教师先以提问的形式开始:“大家都见过立定跳远吗?有哪位同学做个示范动作?”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让学生自己评价,接着教师做最后评价,告诉大家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自由练习,教师边观看边指导,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再如,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游戏、比赛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将每个学生都照顾到,而这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起到帮扶的效果,以优带差,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意识。以“篮球”为例,教师可以选出几名投篮比较好的学生为组长,然后让组长负责组内成员的练习,这样就可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这时期的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以比赛的形式展开,看看哪组投中次数最多,哪组获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

我们都知道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若想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课堂效率,关键在于加强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在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同时,注重自身体育素养的培养,为学生起好表率带头的作用。另外,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外出培养,不断更新他们的体育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技能和水平。

总之,我们要意识到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