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课堂教学理论

时间:2023-06-04 09:20:59

导语:在课堂教学理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堂教学理论

第1篇

【关键词】差异教学;课堂教学;学生差异

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那么如何运用差异教学理论指导高三数学课堂教学,使高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并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呢?结合高三教学实际,谈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人性化的高三数学课堂教学环境

高考带给高三学生巨大的压力,因此,教师应该创造人性化的高三数学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是一种隐性教育,它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具有很大的潜在的影响。民主、平等、宽容、合作、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减少学生的紧张和焦虑的程度,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达到学生身心合一的最佳教育效果,提高学习效率。要成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就需要我们教师做到:

(1)尊重学生。师生彼此尊重的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特点;抱着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平等互助的态度,学生才会意识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才会有主人翁的精神,而不致消极、被动。

(2)教学民主。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间的情感最融洽。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中,才能达到师生间彼此尊重,教学相长。

(3)关爱每一个学生,以情激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以情动人,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以引起师生之间的感情共鸣。学生喜欢数学老师,就会喜欢数学学科。

二、创设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实现差异教学

高三复习课如何上,才能既避免上成使学生昏昏欲睡的“剩饭课”,又避免上成让学生望而生畏的“题海课”,一直是高三数学老师苦苦思索的问题,笔者在进行立体几何的“线、面垂直的位置关系”复习时,为了发掘学生优势,给每个学生提供“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且学生乐意接受的具有挑战意义”的学习内容,将有些习题设置为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可以让优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提示又给学困生创设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让学困生有梯子可以爬,最终也解决了问题,实现了差异教学。

文科数学的立体几何教学中,平行和垂直的位置关系是重点之一,高考试题的第一小题都是证明此类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差异,空间想象能力的差异,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学有所获,战胜高考。

三、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需求,探究不同的结论,从而享受数学、感悟数学

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灵活多变、思辨性强,成为历年高考中的热点问题,让不少学生望而生畏、束手无策。笔者所教的是文科数学,大多数文科生数学基础薄弱,缺乏函数思想,抽象能力较差,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不是一下就能掌握的,在高二学习不等式时就初次接触恒成立问题,如不等式ax2+bx+c>0对任意的x∈R恒成立型已有所了解,但当x2系数含字母时不能考虑全面。笔者就从学生熟悉的这种模型的恒成立问题着手,进行变式训练。

例题:不等式x2-2ax+2>a对任意的x∈R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本例意图让每一个同学知道,不等式恒成立问题都与函数有关,用函数思想来解决问题,构造函数f(x)=x2-2ax+2-a,若f(x) >0恒成立,只需抛物线开口向上且

变式1:不等式x2-2ax+2>a对任意的a∈[0,1]恒成立,求x的取值范围。

变式2:不等式x2-2ax+2>a对任意的x∈[0,1]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本题也可以直接构造函数f(x)=x2-2ax+2-a,x∈[0,1],转化为函数给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运用分类讨论思想可得到解决,但过程较繁。最后,总结如下:

一般情况,含参数不等式恒成立问题,都与函数有关,注意选择函数的自变量(对哪个字母恒成立,这个字母就是自变量),然后构造函数,通常有两种思路,一是直接将不等式右边化为0,左边构造为f(x),进而转化为求f(x)的最大或最小值;二是变量分离法,将不等式中的字母分到式子左右两边,再构造函数f(x),此时的f(x)中已没有参数了,转化为求确定的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到不同要求的数学,在数学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变式中辨析本质,历练思维,演绎了一堂精彩的变式习题课,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了差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方法的提炼,加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训练,使学生真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高三学生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数学课堂就应该是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课堂,因而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出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都能适应自身的能力水平和社会要求,同时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以实现其最大限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出版

[2]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出版

[3](美)汤姆林森著.刘颂译.《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出版

第2篇

论文摘要:为了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音乐教学的模式研究已经成为了当今音乐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学生为主体对音乐课堂教育与实践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教学理论

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及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目的,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创新、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的特征,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教育性的主体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新型教学观与教学形式。即是将学生看作自身发展的主体,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出了教育的目标与手段和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音乐课堂教学的条件

学生是主动发展的,这种主动性的发展来源于人性的本能。现代的教育观认为:知识不可以简单地由教师或是其他人直接的传授给学生,只能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的加以构建。并且每个学生都有着可待开发的潜能。自我探究就是发挥潜能、大胆创造的最好方法,来源于学生动脑、动手的艺术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为重要的,创造和即兴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创设一个宽松的、自由的、便于交流共享的音乐学习环境,注重探究过程对学生来说比学习音乐本身更重要。有人说过,艺术就是感情,音乐便是以情动人。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都有自己对音乐的想法与感受。每个学生的情感表现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以及感受,就是其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同时也具有着强烈的被认同、被接纳的心理需要,通过同伴间的协作和交流,能够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和心理满足,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并且通过与同伴间的互相学习交往过程获取经验,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还有教师的各种评价,能够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态度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音乐课堂教育的实施方法

首先,应该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室的布置方面应优雅且富有艺术感;而在座位的安排以及乐器的摆放等方面应该富有诗意,诱人遐想;也可以使用音乐家的画像、格言等挂贴使其具有视觉感染力,使学生走进音乐教室后就有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而不是去排斥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在音乐课堂的兴趣。校园的广播也可播放一些抒情性、叙事性以及赞美性等一些较为舒缓的音乐,利于放松和愉悦学生的心境,还应该开办一系列的音乐专栏,如“音乐竞赛”、“音乐评论”、“点歌台”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栏目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积极性。

其次,教师应该对教学焕发激情、充满热情。如果教师对音乐教学态度显得十分冷漠,那么他的学生也很难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要用美的仪表,生动的语言,良好的状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优美动听的歌声与伴奏,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除了以上两点还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如:现在的学生对流行音乐比较感兴趣,作为教师就不能一味地去排斥流行音乐,还应该利用这个兴趣点吸取像《童年》、《朋友》、《同一首歌》、《我的未来不是梦》等比较优秀的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教材,与学生共同去讨论为什么会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哪些地方吸引学生又有哪些优点与不足,然后对流行音乐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还应该要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例如组织一些“演唱、合唱、器乐”等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表演欲望,进一步来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音乐课堂教育的实例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一项永恒的主题,理解生活才能够更好的去理解音乐。所以要让音乐教学内容生活化。在学生的生活中,音乐几乎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学生每天从家庭和社会上接触到的音乐要比课堂上多的多,他们有许多的音乐光盘,买过很多的有关于音乐的书籍,再加上科技的发展使几乎每个人都拥有MP3,手机等便携式的音乐设备可以欣赏音乐,学生随口就能哼唱几首流行歌曲,而我们现在的音乐教育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稍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是造成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原因之一。

所以音乐教师要树立音乐生活观,不要被教材所束缚,大胆的改革,创新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化内容,将其补充进音乐教材,让音乐课可以走进生活。例如;在现代人生活中一些必不可少的内容像电视、上网等,这些媒体所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其中音乐内容非常丰富。我们可以上网用搜索引擎找想要的音乐,比如要上《天黑黑》这首歌曲时,就可以在网上找出台湾民歌《卖汤圆》的音频作为本课的拓展。《天黑黑》是一首闽南方言的歌曲,歌词中有一句:“天黑黑,要落雨”,用闽南话讲是“Ti OO,Bei Luo Ho”,学生很少听过闽南方言,因此听过后觉得很有趣,很想学,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起来。而在欣赏《卖汤圆》这首歌曲时,由于歌词创作来源于生活,唱起来朗朗上口,所以在聆听完一遍后,可以让学生跟着一起唱,学生觉得很有趣,好像自己就是卖汤圆的,有些同学还会做起动作,活灵活现。

五、结 论

每个学生都是有着自己特定的学习和发展方式的成长主体。每个学生也都有属于他们最适合的学习与发展方式,任何行为习惯、知识经验等都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教学,目的就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的、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取成功体验。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用多视角看待充满活力的、个性化的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评价学生,让学生们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都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体会成功带给他们的满足和快乐。

参考文献:

[1]王莉,例谈小学音乐中的审美体验[J]

第3篇

一、学生分层:根据学生个体特点建立动态的学生分层

教师首先要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状态、在本课程学习中的习惯等,将学生编入适当的分层之中。一般情况下,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特优生、优秀生和待优生,这三个层级的学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调整。就英语科目而言,特优生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优秀生的比例较大,待优生群体的比例也很高,在分层时就要特别注意。我对所带班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均值较高,但是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均值不具有参考性。具体到每个学生的综合评价上,以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为主要参考指标,发现特优生所占比重为12%,这一层级的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而且在课堂学习中表现活跃,能够引领其他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进度。优秀生所占比重为45%,这一层级的学生学习状态一般,课堂参与度、学习成绩都处于中间水平,但是这些学生都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待优生的比例高达43%,这些学生或者对英语学科不感兴趣,或者学习能力较差,或者学习习惯不良,他们在课堂上没有明确的目标,无法有效参与课堂,造成学习质量不高。

二、目标分层:根据各层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弱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

以七年级上册Topic 2 “What does your mother do?” Section A为例,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设置为:

1.(1)Learn some words about jobs: doctor, worker, driver, farmer, cook, nurse;

(2)Learn some other new words and a phrase: kid, glad, seat, have a seat, mother, father, parent, office.

2. (1)Talk about jobs:

①―What does your mother do?―She is a teacher.

②―What do your parents do?―They are both office workers.

(2)Talk about greetings and introductions:

①―Glad to meet you.―Glad to meet you, too.

②Maria, this is my mom.

这两个教学目标,特优生要全部完成。我还设计了综合探究活动,让特优生和待优生结对子完成“同伴的家庭成员情况调查表”。优秀生独立完成调查表,待优生则需要完成第一个学习目标(单词),尝试进行第二个学习任务(对话)。

第4篇

课堂教学模式指的就是教师们在课堂上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即圣人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需要在不同的课堂上,以及在对待不同的学生时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一书中,乔伊斯和韦尔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但是从某方面来说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将模式引入到教学理论中,只是希望能够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理论下建立起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或者结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指向性;(2)操作性;(3)完整性;(4)稳定性;(5)灵活性。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设计都是有着一定的目标性,即是需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模式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学模式起到更好的作用。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非洲》,其教学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1)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掌握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征、主要河流、主要资源;(2)过程与方法,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学会通过对比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3)情感,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树立起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师必须在明确这些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或者是套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教学模式才能够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教师们也才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需要注意对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

如今教学在很多时候已经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可以应用到教学中,例如多媒体。虽然这些先进的教学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将静态变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缩微处理,转瞬变为定格,化枯燥为生动。但是如过不注意,则极有可能形成喧宾夺主的效果,不仅仅是无法提高教学效果,还会形成反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构建的时候,需要考虑好如何应用这些先进的技术。

(三)需要注意灵活性,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如今,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而还包括了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因此在构建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时,需要注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主动的去“学”。为此,教学模式需要考虑到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思维。例如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中国的水资源》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表现在什么方面呢?水资源时间上分布不均,是否就可以说,在同一时间段内,就一定分布均匀,没有矛盾了呢?应该如何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现象呢?究竟应该是北方的“土老哥”南下去“打工”还是南方的“水兄弟”北上去支援呢?为什么?如今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严重,这种现象又该如何解决呢?让学生们通过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再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情况进行补充。这样做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分析,获取了答案,教师的补充使得他们的答案更加的准确合理,他们就会获得相应的喜悦感和成功感,同时还能不断的提升对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于增强创新思维的敏捷性。

(四)需要考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得到协调发展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教学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和交流的过程平等。”正因为如此,在构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构建出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念、行为”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师必须要明白,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加强对课本知识以及其他技能的传授与培养,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肯定,能够与他人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尤其如此。为此,在构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教材中挖掘出能够培养和感染学生情感的部分内容,并进行一定的加强与润色,让学生能够加大在学习上的情感投入,使学生们能够获得学习的积极情感,例如那绵延万里的万里长城、举世闻名的黄河壶口、有雪域之称的青藏高原、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等等,都能使学生产生崇敬、赞美喜悦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内容的以及我国的地理环境产生情趣和热爱。

第5篇

西安交通大学王兆安和王进军教授主编的,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力电子技术(第5版)第八章8.3.4节中的零转换PWM电路为软开关技术中的教学难点[3],教材中仅仅对其工作原理做了简单阐述,但是相对于其复杂的工作电路和工作波形,课堂上不但教师难以用最简单的讲解使学生明白,而且学生几乎没有什么兴趣去学习,更谈不上很好地掌握并与实际相结合。笔者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结合参考书和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教材上这部分知识进行了适当的改造,在课堂上将其工作原理的文字部分通过图解或者表格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理解其基本工作原理,然后将计算机仿真软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下面将完全的课堂教学演算呈现出来。

1.1升压型零电压转换PWM电路的工作原理教材193页8.3.4节中对零电压转换PWM电路常用的软开关电路—升压型零电压转换PWM电路的工作原理做了简单的叙述,相对于其实际的电路的复杂性,简单的几句话不足以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其工作原理。现在笔者将升压型零电压转换PWM电路分为两个教学过程,第一个是工作原理的详细介绍;第二个是课堂知识的具体应用。零电压转换PWM电路如图1所示[3],相对于传统的升压型变换电路—Boost变换电路[4](在教材第五章直流-直流变流电路的第123页有详细介绍),升压型零电压转换电路在Boost变换电路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辅助网络,该网络由辅助开关QZVT、谐振电感Lr、谐振电容Cr及二极管D2和D3组成。电路工作时,辅助开关QZVT先于主开关QMAIN开通,使ZVT谐振网络工作,电容Cr上电压(即主开关QMAIN两端电压)下降到零,创造主开QMAIN零电压开通条件。下面结合其工作波形图详细介绍其工作原理。

设输入电感足够大,可以用恒流源IIN代替,而输出滤波电容足够大,输出端可用恒压源V0代替。设T<T0时,QMAIN和QZVT均关断,D1导通,一个工作周期可分为七个工作模式[3],其中每个工作模式可以等效一个电路。图2为BoostZVT-PWM变换器工作波形图。下面是一个周期内Boost型ZVT-PWM变换器各个阶段的运行模式分析,一周期内7个运行模式的等效电路如图3所示。

(1)T0~T1Lr电流线形上升阶段。t=T0,辅助开关Tr1开通,谐振电感电流iLr线形上升,t=T1时达Is,二极管D的电流ID则由Is线形下降,t=T1时降到零电流下关断,等效电路如图3(a)所示。

(2)T1~T2谐振阶段。LrCr谐振,电流iLr谐振上升,而电压Vds由V0谐振下降。T=T2时,Vds=0,Tr的反并联二极管导通。等效电路如图3(b)所示。

(3)T2~T3主开关Tr开通。由于Tr的体二极管已导通,创造了ZVS条件,因此应当利用这个机会,在t=T3时给Tr加驱动信号,使Tr在零电压下导通,等效电路如图3(c)所示。

(4)T3~T4iLr线形下降阶段。t=T3,Tr1关断,由于D1导通,Tr1的电压被钳在V0值,Lr的储能释放给负载,其电流线形下降,等效电路图如图3(d)所示。

(5)T4~T5ids恒流阶段。t=T4,D1关断,这时Boost型ZVT-PWM变换器如同普通Boost型变换器的开关管导通的情况一样,等效电路如图3(e)所示。

(6)T5~T6Cr线形充电阶段。t=T5,Tr关断,恒流源Is对Cr线形充电,直至t=T6时,Vcr=Vo。等效电路图如3(f)所示。

型变换器开关管关断的情况一样,处于续流状态,直到t=T0,下一周期开始,等效电路图如图3(g)所示。刚才图3所示的七个工作原理可以用七个运行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经过教师的巧妙处理,将教材193页上复杂的升压型零电压转换PWM电路的工作原理通过图解结合文字解说的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都能掌握和理解。接下来笔者将所学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达到加深学生印象和突破难点的效果。

1.2课堂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上面对升压型零电压转换PWM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了阐述,学生对其工作原理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他们可能疑惑,学了这个知识难点,到底它具体应用在哪些地方呢?逆变电路在教材第五章123页对升压变换电路的作用一个是电压抬升,另外一个是是功率因数校正,这两个知识点我们已经掌握,那针对这次学的升压型零电压转换PWM电路,跟普通升压型电路作用没什么差别。于是笔者就将升压型零电路应用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中,一个是验证软开关理论,另一个就是验证其功率因数校正功能。图4所示为升压型零电压转换PWM电路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中的具体应用,其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首先是市电220V交流输入,通过不控整流变成直流电,但是由于采用二极管整流以及大电感电容滤波,因此系统功率因数比较低,而且含有大量的高次谐波。关于功率谐波的危害在本教材69页第三章整流电路中的3.5.1节中有详细的阐述[6],在这里不做具体叙述。由此可见,在不控整流电路中引入升压型零电压转换PWM电路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另外一方面,由于引入了新的电路,因此系统的效率会降低,由此需要采用软开关技术来提升系统效率,这也是本节的软开关技术应用的一个具体体现。根据电路理论和模拟电子技术的知识可以算出系统的元器件参数:输入电压Vin为单相220V,升压电感L为470μH,谐振电感Lr为8.3μH,谐振电感Cr为958pF,输出滤波电容Co为2200μF,开关频率f为100kHz。然后在仿真软件Pspice中搭建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图中显示了主开关管Tr是在辅助开关管Tr1关断后才开通的,而且辅助开关管导通时间很短,显著地减少了开关管Tr的损耗。图7为主开关管Tr驱动波形Vgs,漏源电流波形Ids以及漏源电压Vds的仿真波形图。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主开关管在开通前先有电流反向流过其体内二极管,使漏极电压箝位到零,再加驱动脉冲从而实现零电压开通。当驱动脉冲变为零时,由于主开关管Tr漏源极两端并联着谐振电容,使得主开关管Tr漏源两端的电压缓慢上升,从而实现零电压关断,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这就是这节课学习难点的软开关的工作原理。图8为输入交流电压和电流波形图,从图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输入电流很好跟随交流输入电压,实现了功率因数校正的目的。因此通过零转换PWM电路的课堂教学示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可掌握升压型零电压转换PWM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

2)学生复习了功率因数校正的概念;

3)学生通过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将前面所学章节和本节课知识联系起来,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效果。

4)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加容易地掌握课堂教学难点。

2结论

第6篇

【关键词】效果;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1 绪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课堂是学生系统接受理论,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育人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与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任务,但一提起思想政治理论课,人们总是把枯燥乏味、空洞抽象的说教与之等同起来。如何紧密结合国际形势新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实践;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政治状态新特点,是教师组织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吸引力面临的难题。

2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讲台上老师唾沫横飞,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是大家毫不陌生的教学场景,虽然教师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方法,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差。

有同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既不是一门专业主干课,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是“大而无用”;有同学认为教师讲授内容脱离实际,和现实有差距,想听的内容课堂上不讲,不想听的却拼命灌输,就是“假”、“大”、“空”;有同学认为教师教学方法没有创新,“填鸭式”、“满堂灌”,导致厌学心理;还有同学认为授课教师不能引起学生心弦共鸣,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等。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

3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教育是育人工程。为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不仅能来上课,能听课,而且听得进课堂内容,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必须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3.1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大多沿袭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重教有余,重学不足,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因此,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大胆创新,以提高吸引力。

大学生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只采取“我讲你听”的灌输方法,“一块黑板一支笔,一个讲稿念到底”,难见成效。教师应该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看成知识的主动探求者。

采用案例式教学。通过向学生提供记录实际发生的情况或事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剖析,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同时,用案例阐述理论,让事实说话,可以避免单纯空洞的理论说教,提高教学效果。案例选用要有时代性、区域性,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

采用专题式教学。抽取教材中的重点内容,结合知识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实际,加以综合整理,从理论上深刻分析,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讲解。例如“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的专题教学,通过围绕生态环境问题、反腐败斗争问题、国际安全问题等组织材料,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讨论式教学。课堂上教师采取启发、设疑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对学生提出的观点给予分析、引导。

3.2 凸显重要性,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用”、“有得”。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从业者素质。调查表明,企业需要有知识、懂技术、有动手能力的人才,但企业更关注员工思想品质,甚至有企业认为努力比能力更重要。可见,企业把“德”放在第一位。课堂教学中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成长乃至一生幸福的重要意义,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能由缺乏兴趣变得有些兴趣,由兴趣一般变得兴趣浓厚。

3.3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大”而“空”

当代世界发展很快,我国改革开放形势日新月异。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困惑迷惘,不知如何应对。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结合社会实际,有针对性解决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老师讲的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学生自然感兴趣。调查表明,脱离学生实际的所谓“纯理论”讲授,不是“对牛弹琴”就是曲高和寡,无法找到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失去说服力和可信度。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从学生关心的事件作为切入口,通过剖析典型事例阐述深邃的理论,通过情感体验来解释社会现象,以引发学生思考和感悟。

3.4 关注时事、热点问题

社会热点是社会现实中矛盾焦点的反映,是大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例举社会变革过程中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运用理论来分析。一方面解除了学生的疑问,另一方面是给学生以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示范,使学生从心底里感到学习理论有用、实用,理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武器,是解决思想问题的良方妙药,从而把理论作为人生不可或缺的需要。

3.5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使授课教师有吸引力

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是教师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言行的模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靠灌输、说教,而应当靠教师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师高尚人格魅力的影响下,学生为其崇高的品德所折服,为其卓越的才能所倾倒,为其广博的知识所陶醉,怎能不“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说服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

4 结论

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封闭、空洞、乏味的灌输和形式呆板的说教,而是要以大量生动的、新鲜的、创新的教学内容,辅之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7篇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模式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是新课标理念下多维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本文就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模式的各自特点、两种模式的借鉴和融合、基本方法、操作程序四个方面对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案例教学进行探索,以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所谓生成性课堂教学,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因此,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课堂。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充满活力。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而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生成理念的一种教学方法。生成性课堂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案例教学是指以案例为媒介进行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活动,最终实现生成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效果。本文就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案例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究,以供同行参考。 

1 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和要求 

1.1 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相对而言,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 

1.2 以生成的随机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 

1.3 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和变更。 

2 案例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2.1 明确的目标性 

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案例的选编,还是每一案例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紧紧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进行的。 

2.2 深刻的启发性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既有实际情况的描述,又包着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可能是外露的,有的可能是隐晦的。案例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案例,对其中的问题作出判断、推理和论证,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智能。 

2.3 突出的实践性 

案例教学不是简单地告知学生一个问题的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在已经经过实践了的事件中充当角色,进行“实践”操演,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使学生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其实践能力和运作技巧。 

2.4 充分的自主性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充分体验角色,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体,真正实现案例情景的“再现”,并设身处地的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没有学生的自主性,绝没有成功的案例教学。 

2.5 较强的综合性 

案例教学的案例较之一般的举例丰富,案例的求解也较为复杂。这样,案例教学的实施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新课标理念下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的借鉴和融合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因此,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动态生成的课堂。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凝固的课堂场景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而案例教学法以其情景性、师生互动性和参与性等特点决定了它与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共融性。 

3.1 两者都强调预设的针对性 

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突出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性。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预设具有针对性。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案例的选编,还是每一案例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紧紧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进行设计的,强调的也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突出的也是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设计也具有针对性。两者都强调预设的针对性,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具有共融性。 

3.2 提高案例教学的开放性,使其与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理念相吻合 

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以生成的随机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而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开放性不够,可以通过选择开放性材料和问题,使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从而使案例教学法适应于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理念的需要。 

3.3 把案例教学学生的自主性和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生成的动态性相结合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充分体验角色,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体,真正实现案例情景的“再现”,并设身处地的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和变更。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把重点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根据学生讨论中出现的新观点、新见解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和变更。使案例教学学生的自主性和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生成的动态性相结合。 

3.4 将案例教学的综合性和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开放性相结合 

案例教学的案例较之一般的举例丰富,案例的求解也较为复杂。这样,案例教学的实施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其结论往往具有唯一性,缺少多样性。我们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问题结论使案例教学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特点,抓注学生解决问题的闪光点和亮点进行牵移,使结论具有多样性,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要加以引导和激励,使案例教学的综合性和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开放性相结合。 

4 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案例教学基本方法 

4.1 案例模拟法 

它是事先编好案例的“脚本”,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再现案例情境,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模拟的案例进行评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情景再现”的方法让学生模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人物和活动,从而切身体会历史事件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如分析拿破仑政权产生和灭亡的必然性时,可以运用历史材料让学生模拟充当法国国内各阶级的政治代表和影响法国历史发展的各种国外势力的代表,从而从宏观上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知识体系,挖掘课文中的稳性知识,深化认识,培养唯物史观理念,实现生成性课堂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又如:在上罗马法这节内容时,涉及到习惯法、公民法、万民法这些抽象的概念,单纯从理性上分析,学生很难理解其概念特点,案例情景教学法就充分体现了其优越性,使学生印象深刻、浅显易懂。

4.2 案例讨论法 

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一种方法。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在讨论过程中,要抓注学生解决问题的闪光点和亮点进行牵移、点拨,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要加以引导和激励,达到生成知识和思维能力的效果 。例如:在上雅典的民主政治这一课时,可以设置如下案例让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我叫雷克尔格斯,四十年前,一场改革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我从债务奴隶重新成为一位普通的公民,以务农和手工业为生。尽管我现在处于公民中的“第四等级”,不能享有其他等级公民的政治权利,但我仍然非常感谢那个人。 

(1)雷克尔格斯自白中的改革指哪场改革? 

(2)从文中可以看出这场改革有哪些内容? 

(3)祖父不能享有哪些政治权利?说明了什么? 

我叫莱克格斯,雷克尔格斯是我的父亲。我继承了父亲的工作,是一名普通的务农者和手工业者,同样是第四等级。但是,6年前的改革让我们获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我们定时参加“五百人会议”,放逐我们不喜欢的野心家。雅典实现了正真的民主。 

(1)莱克格斯提到的改革是哪次改革? 

(2)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为什么说雅典真正实现了民主? 

我叫伊诺克,是位光荣的雅典公民。20年前,我参加了那场光荣而伟大的战争,捍卫了我们雅典的尊严。战争结束后,将军带领我们继续建设雅典。现在,哪怕是最普通的、没有经济来源的公民也能参加到我们的最高权力机构中,甚至有机会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雅典是雅典人民的雅典! 

(1)伊诺克说的“那场战争”是指哪一场战争? 

(2)伊诺克的自白中的“将军”执政时期的的民主政治主要有哪些表现? 

(3)为什么说“雅典是雅典人民的雅典”? 

(4)你能从以上案例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可以让学生对第3、4问进行生成性讨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也可以从原因、过程、阶级性、作用等方面进行提示。在讨论中不要拘泥于预设中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都要加以肯定。在教师总结时,要及时渗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唯物史观,达到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4.3 案例练习法 

在课后和单元练习及考试时,引入典型案例,以培养和检测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问题的设置和结论的设置上要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纵横迁移能力。 

5 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下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 

5.1 准备 

案例教学的准备既包括教师的施教准备,又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我们在此主要探讨教师的施教准备,要强调精心的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教师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真正的“生成”。这种“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效果。预设是对生成的丰富、拓展、延伸,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其关键环节是精心设计选编案例。 

案例除了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外,其最主要的来源应是教师或学生查阅现有文献资料,根据教学的需要来挑选与编制。在挑选与编制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5.1.1 案例应尽量将事物的发展过程叙述清楚,既要防止将实际案例与理论牵强附会,又要防止没有理论指导的随意分析案例。 

5.1.2 案例应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注意结构严谨,文字生动,篇幅适宜。案例一般应由标题、案例正文及提示等部分组成。必要时可增加开头语、背景材料、结尾、注释等内容。

5.2 生成性学习案例教学问题设计 

案例教学的问题设计必须把握住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具体程度,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理论、抓住重疑难点进行设计和牵移。案例教学对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但它毕竟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典型事件来实现的,它不能离开基本理论知识的指导与支持。否则,学生只会就事论事。 

5.3 生成性学习理念下的自学和独立审题。案例教学需要教师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学生自学教材和案例,学生应根据教师的提示和要求认真阅读教材和案例,充分理解案例所描述的事实和情节,在反复思考的基础上前后联系,条分缕折,归纳整理,分析案例所提供的条件及存在的问题,抓住本质,分清主次,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有两项基本任务:(1)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教师应置身于学生之中巡回检查,个别辅导,进行“微观调控”,正确引导学生自学。(2)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视角,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系统地阐述问题。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经过认真的自学,就会为讨论奠定良好的基础。 

5.4 生成性理念下的讨论 

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体或核心环节。讨论案例时,最根本的一条原则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独立地深入案例,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处理案例和案例中的问题。当然,讨论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5.4.1 提出讨论的基本要求。讨论不同的案例会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但教师应注意提出讨论的一般要求。 

5.4.2 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的氛围。在讨论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论。 

5.4.3 组织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少数学生包场”或“教师与学生的针锋相对”是讨论之大忌。它不仅会影响讨论的深入开展,而且会影响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学讨论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认识、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组织和参与讨论,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切忌发号施令和批评,对于部分不爱发言或很少发言的学生,教师要和颜悦色地启发开导他们,由浅入深地沟通他们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路,逐步消除他们的自卑感,使他们明确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产生积极参与讨论的责任感。 

5.4.4 训练和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技能。许多教师往往热衷于“一讲到底”,总是责怪学生“启而不发”,很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有些学生也存在“不爱说、不敢说、不会说”的现象。因此,训练和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技能是案例教学的关健一环。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善于充分表明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见解;训练学生善于维护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敢于和善于于人争辩,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从中清晰认识自己观点的合理之处与不足之处,并使其结论更趋合理和完善。 

5.4.5 抓住学生讨论中的闪光点进行知识牵移。有些老师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与自己预设不相符合的闪光点听而不闻,或以与题目要求不符加以否定,未能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进行生成性教学,失去牵移知识和深化理解的机会。因此,我们应该更新教学理念,以生成性教学理念为指导,抓住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闪光点及时进行生成教学,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生成,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教师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不要拘泥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其实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力量。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审视和反思,及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以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深化对历史概念的本质理解,培养学生历史知识和史学理论的结合能力。 

5.5 评价 

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讨论过程的评价和对案例本身的评价以及对案例中蕴含的道理的归纳总结。对于学生讨论过程的评价,应以正面激励为主。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应给予肯定,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应给予表扬,同时也应指出他们的不足,对平时发言不够积极而此次讨论中有所表现的同学,更应注意正面激励,鼓励他们增强信心,继续努力,积极参与讨论活动。对学生在讨论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典型思路应给予正确评价,要给学生以豁然开朗感觉,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提高其思维能力。对案例中蕴含道理的归纳总结,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要言学生欲言而又不能明言之处,要给学生以清晰的知识脉络和完整的知识体系。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观,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意味着新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旧的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但是,任何教学模式的改革都离不开对原有教学教学模式的继承和发展、借鉴和融合,作为教师不要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的固定要求,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借鉴和融合各种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本文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案例教学正是基于以上理念而进行的初步探索和尝试,希望能对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有所启发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李和秀 杭州教师教育网 

[2] 《论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5) 

[3] 《谈生成性教学的注意点》王全夫—《教学与管理》(2006。5) 

[4] 《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罗祖兵—《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第8篇

一、变异理论

变异理论是由瑞典课堂教学研究专家马飞龙(Ference Marton)提出的一种人类学习理论。变异理论认为,为实现学生掌握某个事物的含义,就必须注意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不同点,并且要认识到这个事物在哪个方面与其他事物存在不同,同时需要学生对照其余未发生变化的方面识别出这种差异。变异理论是符合教学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学操作性,适合一线教师掌握与应用。

教师可以在实践中挖掘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寻找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和归纳学生常出错的“难点”,分析原因;探寻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发展的规律,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二、运用变异理论指导课堂教学的“关键点”

1.找准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

变异理论强调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识别出所学内容的关键属性,从根本上理解教学内容。因此,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使学生准确掌握学习内容,就要准确把握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而要想让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找准概念的关键属性”,否则一切努力都将前功尽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就是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关键属性的把握不准。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基于当前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常常在新授课阶段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找、摸”有关教学内容,但对概念关键属性的把握有所偏离,使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不准确。例如,“角的认识”一课中,教师没有把握好“角”的“一点引出两条直线”的平面的且抽象的概念,而使学生错误地认为“角”是生活中可以看到的立体的“尖”的部分。

如何实现对教学内容关键属性的准确把握,这不仅是对教师个人提出的专业发展要求,也是对学校教师所在团队提出的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对课程标准、教材及所教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作用的准确把握。这需要教师具备在讲授与提问中准确表述的能力,需要教师扎实的学科素养、严谨治学的态度、对教学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刻苦钻研的精神。

同时,学校需要在学科组、备课组内建立研讨交流机制,促进教师在备课中互相启发、互相监督、互相把关,发挥骨干教师对一般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年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提携,促进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通过互帮互学“吃透”课标与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

2.把握学生易出错的“点”

一堂高质量的教学课体现在学生不出错或者少出错,尤其是学生能够在通常易出错的地方不出错。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努力“防患于未然”,避免学生出错,这就要求教师熟悉学生在学习有关教学内容时易出错的“点”。这个点通常被称为是教学“难点”。每个教学内容的“难点”通常在教学用书中有所反映,但一般仅限于极具共性的“难点”,而在具体班级的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难点。

1)将数学概念与生活概念混淆

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经验“提法”一样,但本质不同、内涵不同或外延不同。这就要求教师研究透数学概念与生活概念的区别,在教学中准确选用教学方法,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注意给予明确的区分,否则学生会将数学概念与生活概念混淆。如前所述,学生会在“角的认识”一课中,误以为“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摸“角”的时候,会说“扎手”。

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学习某一内容时的“前概念”各不相同,这对学生学习新知会造成一定困扰,这时就需要教师有充足的教学经验,对该学生群体、该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大致了解,才可能避免学生理解偏差。

2)错误掌握概念

从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掌握学习内容时出现的错误,主要包括三方面:缩小概念的外延、扩大概念的外延、错误理解概念。

缩小概念的外延:学生片面理解“概念”,仅仅认识标准正例,而对非标准正例不理解,把概念外延缩小。

扩大概念的外延:对反例判断失误。学生没有把握本质属性,把“看上去很像、实际上不是”的反例错误地归到概念的外延内。

错误理解概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有错误。例如,学生在“角的认识”的学习中,会错误地以为“角”就是标“角”的小弧线与“角”的两边上被小弧线截断的部分角围图形。在比较“角”大小的时候,会以为“角”的大小与标“角”小弧线的长度有关。

3)强行记忆下没有真正理解

不理解概念死记硬背。不理解公式的含义,死记硬背。如有的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率”时,因为不理解左右两边存在匹配、分配的关系,而在括号内该用加号的地方用了乘号。

以上仅是列举了变异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初步尝试,我们了解到的学生易产生的一些错误并不全面。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易出错的点,还要广大一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易错点”多留心、多观察、多积累、多思考、多交流,才能建立解决问题的“办法库”。

3.恰当列举非标准正例和反例

依据变异理论,正反例的综合使用将对学习的发生有积极作用。要想恰当地综合使用“正反例”,须注意三点:提供相适切的正反例,提供差异大的正例及例子由简到难。

也就是说,在正例列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标准正例和非标准正例之间的差异要大,在关键属性一致的前提下,非关键属性尽可能差异大一些。在列举反例的时候,注意“正反例要适切”,即反例不是与正例丝毫不相关的例子,是保持相关属性不变,同时要使某无关属性具有相似点,使反例具备“易混淆”的特点,不易让学生识别出差异,易出错。同时,教师要保证举例不是在同一难度上的简单重复,而是要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红兵的提醒很关键,即在列举反例时要慎重。例如,教师在讲授概念A时,概念B可以作为概念A的反例,但是就概念B本身讲,本身是正确的,这时,就不能简单地说概念B错误。或者如果将概念B作为概念A的反例进行教学时,有可能使学生对概念B产生“总被否定”的错误印象,这时,为了避免学生错误概念的形成,就要尽量避免将概念B作为概念A的反例进行列举。

第9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重新建构;协作;意义重建;英语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4-037-1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在此理论指导下建构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坚定不移地执行此指导原则,把它摆在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首要位置。

建构主义观点中教师的作用如下: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综上所说,不难看出,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建构英语学习的情境

我们常常抱怨学生在考试中连课堂上讲过的一模一样的习题都做不出来。依据构建主义观点我们知道,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只是外部信息对学生的刺激,而这种刺激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而真正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些刺激来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即学习者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对所讲授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所学到的往往并非是教师所教的。学生真正所习得的是对知识的消化,是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其成为整个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老师虽然讲过,但若不经过学生重新建构,他们当然在考试中做不出来了,所以我们就应该牢记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观,不能越俎代庖,只注重自己的讲解。应该转变以为只要讲解了学生便学会了这个错误观点。至此,我们就不得不提出一个严肃的话题,我们怎样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重新建构的课堂情境。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结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环境和特点,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

创设接近真实英语语境的学习情境,来仿真原语境,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交互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语言知识的习得、语言技巧的运用、英语思维模式和语感的培养。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中使用英语教学而避免中文教学或中英互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课堂情境和教师的引导理解语义即可,不做翻译。这样,既节省了教师把语句翻译成汉语的时间、增加了英语输入比重,也调动了学习者对教师所授英语课程的关注度。当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有意识地重复某些语句和词语,这样通过教师在教学中数次对某些语言的重复,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并掌握它们,有利于他们建构自己的英语语言知识。当然,母语化的语言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英语专业水平,通过借助教师多变、有趣的引导方法、辅助教具和网络等多媒体手段来模仿原语境,让学生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在英语语言情境下自然地使用英语。

二、重视协作和会话,充分发挥互动学习的作用

协作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和重要手段,一般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包括小组划分、成员角色扮演、任务分配等。协作小组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倾向、个性差异而组建,让每个学生的价值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人尽其才,都能在合作组中发挥其独特作用。因此,要注重协作活动,要让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要让学生明白,在写作学习过程中,他们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但教师要记住,最好采用异质、互补的形式,这样便会有利于提高协作学习的效果。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搭配,利于差生转化,并促进优生在辅导差生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认知方式不同的互相搭配,利于发挥不同认知类型学生的优势,从而促进学生认知风格的“相互强化”。

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主要有这样几种,包括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等。那么结合英语课堂教学,我们可以重点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和学生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如笔者注重这几个协作模式:检查课外作业(阅读、写作、单词背诵等)、答疑、检查课外口头任务(段落背诵、内容复述、角色扮演)、点评、课堂任务(快速阅读、听写、小组讨论)等。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协作,通过教师的中介作用来获取和建构自己的知识。当然,实现协作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便是会话,而这其中的各种模式的任务的达成的过程便是对话的过程。 三、努力达到终极目标:“意义建构”

在英语课堂教学上我们应该明白,英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其课堂教学大体分为三个步骤:以视听为主的预习阶段、以讲独立节为主的讲授阶段和以巩固为主的复习检查阶段。而具体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其宗旨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突出知识的自主建构。

这样我们可以说“意义建构”反映在英语学习上,便是最终掌握所学的语言点、语法结构。习得一定的篇章能力和听说交际能力。具体实施可以量化为:

创设情境―教师和学生(情境)置身情境中―学生(情境)介绍语言点―教师(协作和会话)操作―学生(协作和会话)内化构建知识―学生(协作和会话)具体运用―学生(意义建构)。这样便在英语教学中实现了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的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