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时间:2023-06-04 09:21:00

导语:在网络基础知识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第1篇

21世纪,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工具,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快捷性等特点满足师生自主构建知识。技能,从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网络自身的先进性,基于网络的教学也要在先进的理念下展开教学实践。对网络工程学科培训教学技能时,培训者要对培训对象介绍相关的教育理念,如:让培训者清楚掌握学习的理论知识,清楚学生需要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展开教学设计。使用微格教学主要包括:准备环节、训练环节、反馈环节等,设计准备环节主要包含理论学习、确定目标、编写教案等;教学训练环节则由微格时间、自我观摩、全体观摩等环节;反馈患者主要有自评反馈、互评反馈、总结修改等。

1.1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指导老师上课的时候,要合理运用网络资源,使用部分网上可见资源或学生创作的课件进行演示,把课件演示和讲解合理结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认识到网络工程学科是现代重要的信息源,从而情怀学生对信息意识的认识。在开展微格教学之前,必须学习微格教学的各项理论内容。如:微格教学理论、语言教学方法、课堂观察法等等,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学生对微格教学有相应的认识,实际使用时方可游刃有余,也方便观看分析他人的训练结果。

1.2制定合理的目标

为了能够获取最佳的训练效果,每次展开训练只针对网络工程学科某一个技能进行培训。老师向接受训练的学生详细讲解本次教学技能训练的具体名称、目标和相对应的要求,同时,老师向学生讲解这种教学技能的构成要素、主要功能和操作要点,让学生更加清楚的掌握本次受训的概念和类型。如:网络工程学科内《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这个科目实践性强,对技术有极高的要求,若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学生只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无法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2.编写教案

设定好本次微格训练的目标后,对本次教学制度相应的教案,教案主要由教学目标、内容、教学对象、重点难点及教学媒体等相关内容。同时,教案中要标注讲授课程分配的时间及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根据网络工程学科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具是编写教案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教具进行制作时,要严格按照讲授内容的要求进行,从而与微格教学各个环节更好地配合。

3.微格实践环节

微格实践这是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参与训练的学生根据相应的内容,每位参与训练的学生轮流扮演老师的角度,小组其他成员扮演学生。以10—15min为规定实践,每位小老师在授课之前均要简要说明本堂课程讲述的内容,从而明确本节课堂教学的目的,方便学生之后进行观摩、反馈和自我评价。

4.再现和观摩环节

微格再现这一环节把教学训练与评估反馈进行连接,是一种教学的反馈过程。为了提升参与训练学生对需要培训技能的感知能力,录制完成之后,小组各个成员与老师一起观摩,由指导老师依照实际教学情况给予相对应的指导。

5.评价反馈环节

完成微格再现这一内容后,我们一般授课的规律是让学生先进行自评反馈,从教学的实施、教学技能的掌握等方面展开一一的分析,随后由指导老师和小组的其他成员展开互评反馈。具体评价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碍于同学情面不敢真实的说出实话。为避免出现这种事情,可以把成绩和积极评论进行挂钩,让所有学生都积极的发言,从而帮助受训学生发现并解决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其提高效率坚实的基础。

6.总结

第2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专利;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94-02

一、引言

专利是指受法律规范保护的发明创造,这是一个技术与法律相结合的系统。《实用专利基础》课程是一门与法律、技术有关的技能性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利意识,提高其创新保护的能力,该课程既要兼顾专利法律知识,也要兼顾技术问题。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系统掌握专利申请、审批及利用的知识、专利信息收集和利用的知识,能够熟练进行专利申请文件撰写、阅读、分析及利用,并能够利用各种手段保护自己的发明创造。因此对工程类学生加强专利基础知识课程的设置和拓展,有助于实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目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有幸被批准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第一批实施高校。自2008年9月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实用专利基础》课程以来,至2014年6月已有6个学年,共有近400人选修了这门课程。为了顺应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我们在充分理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关于人才培养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实用专利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性,并针对我校《实用专利基础》课程的现状探索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各种富有成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建立起适应“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教学体系和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二、理工科大学生专利基础知识教育的现状

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对工程类大学生进行专利基础知识教育,并且开设的课程也比较系统。美国所有主要的大学都开设有与专利相关的课程,主要内容涉及专利申请、专利分析、专利实务、创意设计与专利突破等各个方面。日本则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开设相关的创新教育课程,从幼儿直到成人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比如针对大学生和研究生推行的是实务能力的训练,以工业产权《专利篇》作为标准教材,以职业高中(工业)和理工大学工学课业的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目的是使他们能够准确地把握日常学习和研究活动中有可成为专利的技术,掌握从专利申请文件的制作直至专利权利取得的整个过程中的实务能力。此外我国台湾地区也有16所大学开设了与专利相关的课程。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受美国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比较深,这一点也反映在专利相关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涉及的主要内容与美国大学非常类似。

我国自1985年开始实施专利制度以来,至今已有30年。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贯彻实施,国内不少大学纷纷开设了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课程。目前各大学基本上把《知识产权概论》作为通识课,然而开设与专利相关课程的学校还是不多,对专利知识的普及以及专利知识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还不够重视。有文献披露:通过对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单位――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61所高校的专利基础知识教育状况进行网络调查,仅有不到半数的学校开设专利相关课程,大多还是选修课。事实上,针对工程类学生必须侧重讲授专利制度、专利文献的分析与利用、专利申请实务、专利战略等内容。专利申请实务是国内工程类学生专利素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专利说明书的撰写,这是一种法律与技术相结合的文件,既要精通法律,又要能够准确把握技术核心,所以这类课程学习对目前国内工程类学生也是一个挑战。

三、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实用专利基础》不仅注重专利基础知识的讲授,同时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备系统掌握专利申请审批及利用的知识、专利信息收集和利用的知识,能够熟练进行专利申请文件撰写、阅读、分析及利用,并能够利用各种手段保护自己的发明创造。因此,基于“厚基础、重实践、重能力”的出发点,提出了如下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1.理论教学:系统讲授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基本知识。

2.案例教学:主要提供与专利申请、审批、专利权保护相关的案例,案例选取根据每章教授内容的需要。部分案例配有相关图片,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提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论交流: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专利基础知识的理解。

4.模拟申请: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或者其相关实践课题,模拟撰写专利申请文件。

我们希望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使得这门课程能够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从事科研和教学水平高、力量强的师资队伍,进而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和长期稳定性;不断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体现专利教学领域的最新成果,而且能够形成独特的适合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具体实施方法

1.设计思想。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运用专利知识分析并解决现实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2.具体实施方法。实用专利基础是一门与法律、技术有关的技能性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利意识,提高其创新保护的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应该重视启发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专利知识分析并解决现实工程中的技术问题。

例如通过让学生撰写简单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不仅使学生了解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还能够让学生明白针对这个技术问题所给出的解决方案。而这个解决方案正是创新所在,正是可以主张的权利要求所在。

(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方案

本课程每章向学生推荐了相关的阅读资料,并布置课堂讨论,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对每章内容有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同时,在网络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电子书、电子期刊和学科导航服务。

(三)网络教学环境建设方案

教学团队积极建设课程网站,将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学日历、教案和多媒体课件)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习题库、参考文献、案例汇编)上传到网络课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课堂的资源进行预习和复习,了解课程的进度和安排。另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与之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一)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本课程不仅要通过课堂传授教给学生基本的专利基础知识,更注重在实践中解答学生的疑问。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

1.课堂讲授。在课堂上,老师把基本专利法律条文和较难理解的专利撰写方法传授给学生,以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专利法律知识专利申请文件撰写方法。

2.指导式学习。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学习和实践要求,学生在理解专利法律知识的同时展开课堂讨论,通过完成课堂讨论来进一步掌握基本的专利法律知识。教师负责现场指导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3.案例教学:主要提供与专利申请、审批、专利权保护相关的案例,案例选取根据每章教授内容的需要。部分案例配有相关图片,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提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4.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实践考核,考核形式有开卷考试、案例撰写、平时作业、平时考核,一般来说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余案例撰写占40%,平时作业占10%,平时考核占10%。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案

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离不开计算机及网络,因此本课程十分注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具体如下。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本课程教师的全部教学内容采用PowerPoint制作,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和知识的信息量,并将制作好的课件在学校网络平台上对全校学生的开放。

2.建设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扩充性资料,鼓励自主学习。建设本课程的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专利基础知识学习的网络平台。在网络课堂中设立资料库(包括电子书、电子期刊、政府文献等)、学科导航(包括国内外相关专利文献检索、知识产权网站、相关知识产权电子杂志网站、相关知识产权在线学习网站、政府网站等)、案例库、习题库、成果展示、师生互动区等。学生通过浏览网络课堂,能够自主获取所需要的专利基础知识,开阔眼界,逐步建构起关于专利基础知识的框架,形成自主的思维和判断的能力与习惯。

六、结语

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中,学生的实用专利基础知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需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利知识,建立起基本的专利意识,从而在从事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提升创新发明的设计水平,能够将头脑中的构思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或者设计,通过提交专利申请文件获得专利权。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将专利基础知识教育落实在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期待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能够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王欣,何立民,池晓波.“卓越计划”唤醒工程类学生专利信息素质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06):99-102.

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 认识 误区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所必需的手段之一。它能直观地将文字、声音、图片以及视频等有机地结合并能交互式地体现出来。对于教师来说,它操作简便、省时省力,能把抽象复杂的问题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不仅是一种吸引,它还能让学生在灵活的教学形式中自觉低接受新鲜的知识,能够培养自我热爱与追求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特别是在校内外以及大的公开示范、观摩课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之一。

但是多媒体的使用,就是灵丹妙药吗?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亦有它的不足,实际教学中,为避免适得其反的效果,根据实践经验,我总结以下多媒体应用的误区,以供参考指正。

第一,从认识讲,为使用而使用,并非为需要而使用。“要求我们使用多媒体,那简单,我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把投影仪开着,还跟平时一样上课不就完成任务了吗?”这是我们学校要求每个老师每个月至少上一节多媒体课后一位教师所做的回应。如此这般,利用多媒体进行上课,只是一种任务心理;或者有的人只是需要进行公开课、评比课时使用多媒体,那也只是做做样子,是为了使用而使用罢了,而不是为了简便、形象或者自己教学中迫切地需要而使用。这是多媒体使用中认识上的不足。

第二,从制作上讲。1、滥于下载、照搬原用,不能自我创造、制作。原则上来说,应该根据我们所授课的内容以及编写好的教案进行课件制作并应用于课堂,而随意下载、拿来我用的现象普遍存在。2、过于花招、内容过多,脱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最大特点。3、幻灯片切换时,声音滥用,用以造成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分散。

第三,从操作使用上看。1、有些老师计算机基础知识匮乏,往往造成操作不当,反而影响课堂教学。2、过于依赖,一节课下来,老师几乎没有停手地进行操作讲解,脱离了学生课堂参与的自主性、互动性教学理念。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教学的多媒体应用在它诸多优点的相映下所产生的这些不足亦是教学的实际应用中不可避免的。针对这些不足,现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积极宣传、定位思想,与时俱进、改变观念

1、加大宣传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给多媒体一个准确的定位,让教师充分了解多媒体的优越性。多媒体教学既然是一种新的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我们要与时俱进,改变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一节课”的过于传统的教学思想,学习新的东西,真正让多媒体走进我们时效的课堂。要把传统的教学手法与多媒体有效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不能封闭自固。2、多媒体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工具,它最基本的作用是辅助于教学,并非教学的依赖。不能把课件当成了教案,更不能把多媒体回归到了“满堂灌”。

二、加强培训

1、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培训。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制作、运用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前提,对于计算机知识零起步的教师,首先应加强他们基本操作知识的培训;2、加强课件的网络下载、制作等知识的培训。拿来主义固然很好,网络资源共享也无可非议。我们应该通过参考别人好的课件,根据自己教案的特点,制作适合本堂内容的优秀课件,这样使用起来也得心应手。声音、图片、动画等要用得恰如其分。3、加强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操作能力的培训。

三、鼓励创作,激励优秀

第4篇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 知识库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

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是一门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的课程。不仅是计算机专业人员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而且每一个应用计算机的人都有这方面的需求,希望在遇到计算机问题时能有功能全面的专家系统可咨询、求助。通常人们有需求时去网络的海洋中搜索,但在快速、高效、准确的获取有用、正确的目标知识方面存在不足。根据学科教学及各级各类计算机应用人员的实际需要,我们将相关基础知识,教学课件,故障分析处理,故障仿真、课程试题库与考试等集成为一个开放型的课程知识库系统。系统立足计算机系统应用维护型人才的培养。该系统通过校际网络向各学校开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知识开放增加校际间的交流,各校的优质资源可不断扩充系统,弥补现有教材滞后IT业发展的现状及教材本身容量的限制。使该系统能适应IT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为各级各类计算机应用人员提供优质咨询服务。该系统在教学、自修、计算机故障维护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 课程知识库系统功能设计

1、计算机原理、组装与维修知识、教学资源库

① 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库 该库以课程知识点为核心,兼顾计算机系统的相关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的板卡、芯片、部件、常用外设等的主要功能、工作原理、结构组成、性能参数等的资料信息;软件系统的各种操作系统、系统配置、系统服务、常用应用软件、系统安全的资料信息。提供向导、主关键词等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简捷高效。

② 课程教学、自学资源库 该资源库提供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录象、教案和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库采用模块化分类,层次清晰,可满足按章节系统地教学、自学,亦可选某知识点内容因人而异地教学、自学,适应个性化教学与自学的需求。系统提供三种教学资源。 ⑴ 课程教学课件 ⑵ 教学视频录像 ⑶ 优秀课程教案

③学习成效自我检测 提供灵活的自我测试方法,根据学习的进度和测试的目的,可分别按硬件、软件、硬软综合等自行设计测试的范围、难度、题量,解题时间,从试题库中自动随机抽取试题组卷,检测学习成效。

2、计算机系统故障分析与维修专家系统

提供故障向导分析、输入故障现象分析等咨询方式,通过故障现象的选择(输入),专家系统依据故障现象进行逻辑分析与诊断,系统将可能出现的故障部位、产生的原因、故障排除的方法与步骤提供给用户供参考。若故障在故障仿真库中存在,可重现故障现象,帮助用户确定故障源。

3、故障现象仿真

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中,故障重现是一很大的难题,各学校间差距很大,若每个故障均以实物重现占用资源量很大。系统采用仿真技术将故障现象真实重现增加学习的直观效果,节约了硬件资源。故障仿真分类明细,分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硬软综合故障等类,系统提供灵活多样的方式调用故障仿真,适应教学与各类人员学习需求。

4、计算机系统组装与维修试题库系统(考试系统)

试题库系统提供灵活的组卷方式,可供学生自测,教师组织各种测验、考试等组卷用。试题库具有开放性,对通过试题评价系统测评的试题可添加入题库,校际间的交流对试题库的质量提供了保障。系统提供题库的编辑功能,及时更新试题库,使试题内容、质量与IT业的发展同步。

5、BBS交流平台

系统设置BBS交流平台,既可获得专家的咨询,又可增加校际间的交流为系统资源不断的获取新知识,为优质资源及时补充进入知识库系统开设通道。

二、课程知识库的数据组织与结构设计

系统数据结构组织对于充分发挥系统功能起了决定因素。课程知识库的设计要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满足教学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员对计算机系统知识的需求。计算机系统知识是一个庞大的有机的整体,其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两者相互依存,协同工作。计算机系统故障现象错纵复杂,同一个故障现象可能是硬件故障,也可能是软件造成,正确分析故障源,是系统智能化的主要目标。系统各项功能具有的灵活性、智能化、高效率都要通过合理的数据结构组织来实现。

1、基础知识数据组织 计算机基知识内容丰富,既有硬件又有软件,知识点一定要归类明确,结构科学规范。基础知识包括硬件系统组成板卡,部件、主要芯片、常用外设的功能、工作原理、结构组成、性能、技术参数等;软件系统包括主要操作系统、驱动程序、系统服务、常用应用软件等。知识点叙述准确、简要。检索关键词描述精炼、准确、层次结构清晰,保证系统实现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实现快捷准确的索取目标知识。

2、课件、视频教学数据组织 课件、视频教学数据组织要满足灵活多样的索取需求,尽量将课件、视频教学录像细化分解,以适应系统地教学时提供按章节、按教学需要选择索取,对自学者能实现有选择地学习某一章、某一节、某一段的内容,既满足系统教学的需求,又满足因人而异地教学、自学需求。例如学习组装时,既可按正常的组装程序、步骤播放,又可单选其中某一步骤或一部件的安装单独、重复播放。课件、视频文件组织结构决定了其灵活性,而灵活性是因人而异教学方式的基础。播放优先采用向导方式,其次选择播放内容参数检索方式。

3、故障分析与维修 故障分析与维修是系统设计的一个重点,计算机系统故障现象千奇百怪,软、硬件故障相互交织,这对数据组织要求很高。

4、故障仿真 故障仿真数据包括基础信息、视频文件等。常见的故障制作成视频文件,视频文件制作时应加注关键特征说明及提示(包括区别其它故障的关键特征)。故障仿真数据信息中必须包括该故障全部特征信息(存在的和不存在的),不存在的特征信息同样是确定故障源的重要参数。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5-0024-02

随着课改不断深入,语文课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为了推进课改,各地的教育机构每年都要组织不少优秀课的比赛。笔者也听了很多公开课,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但是,每一节课上完,都听到很多教师有这样的评价:这节课很活跃,一气呵成,可是每一节课都这样上的话怎么去考试?对此笔者深有同感,而且每次听这些公开课之前,都会拿到一份教案,拿得多了就发现这些教案几乎都是一个套路。一节公开课结束了,作业也就不了了之。一节课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很好,当然值得推崇,但如果问学生在这节课中学了些什么,很多人都说不出来。这样的课堂无论如何热闹,究其本质,只不过是“花架子”,教学效率低,效果差。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的是实效,不是形式。那么在课改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呢?

一、要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备好课

以前,很多教师一提到备课,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教参。现在,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有很多教师直接在网上下载现成的教案,剪剪贴贴,拼拼凑凑,拿到课堂上照本宣科。其实,无论是哪种版本的教参都不能满足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尤其对语文这门学科来讲,语文中考的试题除了少量的诗文默写在课本中有迹可寻外,其他的都无踪可寻。因此,书本中课文的一点内容以及教参上少量的补充知识,是无法达到中考的要求的。至于网络上的教案更是良莠不齐,即使是优秀的教案拼贴在一起,也会因为风格不同导致学生在上完课后脑海中“五味杂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的教案是“一杯水”,备课时至少要有“一桶水”,教师要多方面、多渠道收集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与特点来进行取舍。做到这一步还没有结束,不管是哪一堂课,我们都必须谨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时须将学生放在第一位,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兴趣来进行设计教学内容。教师只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备好课。

二、在课堂教学中巧妙恰当地提问,上好课

课改之前,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以“书”为本。语文书“独领”,教参“大行其道”,一堂课下来,学生除了读几遍课文,听教参上的几点内容以外,再学不到其他知识。课改以后,处处提倡启发式教学,语文课自然也不能“免俗”。教学形式便由以往的“讲”转变为现在的“问”,“满堂讲”变成“满堂问”。教师在教学中“问”是好的,但很多教师要么不精心设计问题,粗制滥造;要么在设计问题时狠下了一番工夫,却没有考虑学生实际;要么是机械地按照“启发式”教学的模式提问,为了问而问,没有选择合适的时机。如果运用这样的启发式教学生,学生往往会被问得哑口无言。因此,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以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为依据;提问时,要顾及学生的学习基础,由浅入深,恰当引导,让学生在思考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学会运用知识。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传统教学注重“讲”,语文新课程标准并不是要我们抛弃“讲”,更不能以“问”代“讲”,而是要将“讲”与“问”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知识的传授。“讲”是“问”的基础,“问”是为了让学生将所“讲”的知识“据为己有”,并运用自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用“讲”打好基础,用“问”来启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构建适应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语文作业,巩固好课堂效果

作业既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又是让学生独立运用知识、锻炼技能的过程。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语文作业的设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切不可敷衍了事。

但在众多学科中,学生最不重视的可能就是语文作业,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关于基础知识的作业,像词语的抄写、诗文的背诵等,学生认为很简单,现在花了时间,到考试时又忘了,抄写几遍没有什么意义,还不如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2.像阅读、写作这类需要学生思考的作业,学生花时间做了以后,和所谓的“标准答案”比对以后,发现差距很大。如果遇到喜欢强调与“答案”保持一致的教师,学生会觉得花了时间,没有效果,再加上这类作业和前面提到的作业相比有一定难度,因此学生怕做。

3.完成语文作业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但这种积累见效比较慢,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希望自己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与精力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很多人不大愿意认真做语文作业。

基于以上情况,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多花心思。首先,要控制好“量”。有的学生在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时还在重复抄写,这是一种浪费;也有学生抄是抄了,可是抄写的时候,“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只抄不记,抄了也是白抄;更有甚者,请人代抄。对抄写类的作业,可以因人而异,可以少抄,甚至不抄,当然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在需要用到这些基础知识时,要准确无误。当然,阅读、写作类作业也要控制量,不能搞题海战术。其次,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形式的变化,切不可天天抄写加阅读训练。天天如此,再好的作业也会失去作用,就如同一个人天天山珍海味,时间久了也是味同嚼蜡。总之,布置作业可以多方位、多形式、多变化,但一定要有效果。

可以说,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会仅仅停留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语文课真正做到有效,须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在课堂上既要传授好知识,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也不能忘了课后巩固这重要的一步。因此,要实现一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取得预定的效果,教师不仅要备好课、上好课,还要精心布置好作业,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做到真正有效。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系统设计

2009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在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教学改革工作座谈会中提出了当前高职教育“两个系统”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思想,“两个系统”是指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要按照“两个系统”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推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促进语文教学持续健康发展。

课程教学目标的系统设计

从导向上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要服从高职教育的总目标,要符合高职学院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与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从结构上设计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系统目标应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部分。(1)知识目标: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领会口语交际规则、策略、技巧及其他相关知识,掌握常用应用文写作知识。(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技能、写作技能、口头表达技能,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想象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思维判断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从功能上设计 高职语文课程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形成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系统的设计思路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起点,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根据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所占的权重进行系统设计,构建一个开放式的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平台。针对的专业不同,课程内容系统设计侧重点不同。例如旅游类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风土人情的了解,因此开设的必修课为《文学鉴赏》、《演讲与口才》、《中外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名人》等,选修课为《大学语文》、《公共关系》等。市场营销类专业着重“一副好口才”的训练,同时又不能忽视应用文写作和聆听归纳能力的培养。因此开设的必修课为《社交口才》、《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商务礼仪》等,选修课为《大学语文》、《普通话训练》、《社交礼仪》等。文秘专业类应重点掌握一般公用文体、日常文体、事务文体的写作技巧,同时要求字迹一定要漂亮。因此开设的必修课为《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商务文书写作》、《书法训练》等,选修课为《大学语文》、《文学鉴赏》、《商务礼仪》等。

课程教学模式的系统设计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上编制课程所采取的计划方式以及基本框架。高职教育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要体现“教学做合一”、理实合一、手脑并用等特点。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的系统设计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课堂教学目标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目标、语文课程目标相适应,突出职教特色、专业特色和语文课程特色。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应贯彻于整个课堂教与学互动过程,包括课文的导入、新知识的讲授、练习巩固、作业布置、课外辅导等各个环节,重点研究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选择,与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系统相对应,主要有三种教学模式,即互动式教学模式,延伸式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即挑选一些比较易理解和掌握的章节,先让学生自学,上课时安排学生主讲,然后大家共同讨论,最后教师做总结评论。这样既学到了知识,也进行综合实训,形成了能力。延伸式教学模式即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依据不同专业属性与学习需求,找准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关系以及与职业能力培养沟通的教学突破点,从语文出发,激发其专业技能的提升,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最大限度的交融。项目式教学模式即利用特定的项目驱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应用能力训练时,可设定这样的项目:模拟求职招聘现场,可将学生分成几组,分别扮演求职者、考官等角色,完成个人简历、求职演讲、现场答辩等环节,通过实际的项目演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才,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引导学生提前适应社会、超越自我。

教学评价设计 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的系统设计应改革传统的以一考定乾坤的高职语文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按照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价值标准,建立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个人参与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以“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学生与教师考核相结合,课内与课外考核相结合”为原则,根据不同专业开设的课程,制定不同的考核目标,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方法。例如《大学语文》应该从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平时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考勤占学期总成绩的10%,课堂表现10%,课后作业10%,平时测验1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40%。《演讲与口才》应该从考勤、课堂实训、课外社团活动、课后作业、期末测评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考勤占学期总成绩的10%,课堂实训20%,课外社团活动参与(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表现20%,课后作业10%,期末考试40%。下面以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中“春江花月夜”一堂课为例,说明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的方法。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和把握好本诗的实质精神,掌握一些欣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欣赏水平;(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并能运用这些能力解决国贸专业的有关问题;(3)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一切美好东西的态度。

2.内容定位。本课是《大学语文》第四章面对自然的第二篇课文,前面已学习了人类栖居的家园,本堂课承上启下,为后面的人与自然的对话做好铺垫。

3.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教学法,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出发,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来组织教学。

4.教学过程。课前项目任务问题导入基础知识实际应用综合实训(项目作业)多元评价。(1)课前项目任务:请学生搜索整理古代诗歌中用“明月”、“江水”、“落花”为意象的诗句,寻找本堂课的切入点。(2)问题导入:播放三则有关中秋佳节、人们购买月饼来走亲访友的广告,提问三则广告能引起人们购买欲望的落脚点在哪来导入新课。(3)基础知识:通过看、听、读、品、说几个环节来分析主题、介绍作者、把握层次,然后讨论归纳本诗的艺术特点。(4)实际应用:中秋将至,请学生结合本诗所体现出来的情境作广告文案。(5)综合实训:课后项目作业,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训练。(6)多元评价:课前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占20%(学生相互打分),课堂随机测试占20%(教师当堂打分),课后项目作业占60%(教师批阅作业后打分)。

课外课外活动的系统设计包括以培养兴趣为导向的系统设计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系统设计两方面。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构建全方位的课外语文活动系统 其主要形式有:知识墙报、演讲比赛、写作比赛、辩论会、文学知识大赛、诗歌朗诵、书法比赛、专题讲座、社会调查、校园征文、本土文化采风、语文小组等。各类活动由语文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以学年为单位统筹安排。利用墙报介绍趣味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语文的发展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社会调查活动、校园征文、本土文化采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语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开展课外语文活动,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例如组织文学社团、读书会、诗会、演讲会、辩论会、书画社等。这些社团活动能将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与应用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教学资源的系统设计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标准、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纸质教案、电子教案、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课外教学资源包括课外实训大纲、课外实训指导、学习指南、学习手册、项目习题、网络课程、教学视频、测试题库等。高职语文课程应构建多功能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教育部目前还没有制定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标准。各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教学实际,编写高职语文系列校本教材。教材编写时,要注意合理安排教材的诸要素,充分考虑专业教学的需要,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例如《应用文写作》、《口语训练》、《社交关系》等都要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以教材为基础,编制教学录像、实训指导、学习指南、项目习题,供学生使用,并编写比较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纸质教案、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供教师使用。可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构建课程网络教学应用平台,教师把课程基本内容模块及结构模式等上传到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专门的聊天室、“BBS”、“E-m ail”、“Blog(博客)”等和学生沟通,为学生在课上、课下遇到的有关问题能及时答疑解难。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省高职语文学会这一平台,开发功能强大的高职语文网络课程学习系统,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库,不断充实教学录像、教学视频、测试题库、教学课件等资料,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提供帮助。

笔者从构建高职语文课程系统的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模式、课外活动、课程教学资源等五个方面对当前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进行了系统设计。当然,高职语文课程的系统化建设还不完善,许多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教育研究,2005,(8).

[2]曾庆柏.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1).

第7篇

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作为语文老师,无论你上了多少年的语文课,我认为,学生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我们只有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认真拟写好每一节课的教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加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从而及时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将学生的讨论和探究引导到利于开发学生思维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及掌握上来,不至于使课堂上讨论的问题滑得太远,教师始终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起到主导的作用。

然而,备好了课是否就能上好课呢?不一定。学生极强的好奇心和活跃的思维,会让他们提出教师在备课时不曾想到的许多问题,教师要想驾驭课堂,就要多角度地鼓励学生,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千方百计保留他们探究新知识的好奇心,这种时候,就不能根据教案按部就班教学,甚至还要根据课堂需要重新组织教学。

课程方案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更是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课堂要质量,利用课堂有限时间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学习技能已经明显地在挑战每个语文教师老一套的教学方法。黔西南州中语协会的陈理事长在听完我校的几节语文课后,十分感慨地说,要是用过去上语文课的观点来评价这几节课的话,应该说,都是些好课,因为他们将各个知识点都讲解得十分细致,让我们听课的人都感受到了他们的细致入微。但是,如果用新课程方案的标准和新课改的评判来衡量的话,那就算不上好课了。老师讲得再细致,也只是一种知识的再现,而学生不动手不动脑,只捡现成的,哪里谈得上有提高?何况一个问题就那么一个答案吗?换一个答案行不行?换一种思维方式行不行?即使是最后要得出你老师给出的答案,最起码也应该是充分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在学生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再给出答案,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体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是啊,我们平时上课就是怕学生这个知识点不懂,那个知识点不清,讲解的时候唯恐不细致不周到,结局呢,学生成了“接收机”,成了被动接受而不动脑的“机器”,时间一长自然就养成了一种惰性:凡事不开动脑筋,等着老师给答案。

为此,我尝试着在我任教的班级作一点改变:结合我班学生实际,课前拟写有针对性的学案,课堂上引导学生根据学案展示的问题,充分利用手中的工具书,在小组中进行探究,自己有什么想法都说出来或写出来,不允许任何一个同学坐享其成。结果,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每一个人都动手查阅资料,都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并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在小组中探讨,争论不断,就连原先在课堂上老打瞌睡的学生也活跃了起来,还怕别人不给他发言的机会。这样,通过学生们在小组的讨论,班级中的发言,组与组之间的争论,不仅使观点更鲜明,学生也明白同一个问题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和回答,答案不是唯一的。这样一变,课堂活了,老师轻松了,学生也得到锻炼。

陈理事长的另一个观点是:语文老师一节课不要想把所有问题都引导学生搞清楚。问题多,表面上看上去课堂十分热闹,学生好像什么都清楚明白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问题多了,就会让学生无所适从,难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能人云亦云。陈理事长说,一节课只要我们能引导学生认真搞清楚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学生能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到方法,能举一反三,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学习过程中,就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千万不要贪多求全。

第8篇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目标导向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高职或高专院校中, 更是一门实践性强且面向实际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教学压力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并且存在知识点多、 课时量少的问题。由于缺乏高效的交流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师不仅难于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助教学, 也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对该课程的网络课程的建设从形式向实质的转变提出一些设想。

1.高职高专《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系统分析

本网络课程的使用对象定位为高职高专C语言学习者。这个阶段的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能使用电脑在网络环境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编程技术的入门基础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递进关系,笔者把《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内容分成三个模块,模块一是基础知识入门,模块二是程序设计思维培养,模块三是综合程序设计能力培养。

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不仅是要培养学生对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的专业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现在与将来计算机环境下的问题求解方法,这是为了学生在将来学习和工作中应用程序思维方法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重要基础。本着把C语言从应试课程转变为一种实践工具,学习知识过程模块化的思想,该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基于行为目标导向以学科为中心的网络课程设计【1】为主,生成性目标导向的以问题为中心的网络课程设计为辅。

2.高职高专《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建设

2.1高职高专《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总体结构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可以分为课程指南模块、在线课程模块、应用园地模块、学习支持模块、教学互动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在个别功能模块又有实现该功能的子功能模块,图1为该网络课程网络环境功能框架图。按照本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该网络课程的建设重点是学习资源的设计,该网络课程中应用技巧模块的“实例查询”和“词汇查询”是创新点。

2.2 网络课程中学习资源设计

在“以学科为中心”思想的引导下,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本网络课程设计中的核心任务,是课程中其他学习活动进行的基础。学习资源的设计对应“在线课程”、“实践教学”、“教学互动”和“应用园地”模块。“在线课程”包括电子教材、课程讲解视频及辅助课件、电子教案,其中课程讲解又包含三个子模块,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指导、实验相关的素材下载。在这两大模块中,不仅使用知识技能递进的方式讲解书本内容,还穿插现在新的方法、新规则和新思想,让学生灵活的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思想。在“应用园地”模块包括有常见题目以及解答查询、以及C语言中关键字及其描述查询等。通过这些丰富的学习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课程内容,养成良好地编程习惯,提高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

2.3网络课程中学习支持系统

在“以问题为中心”的网络课程设计为辅的设计理念下,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也很关键。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伙伴“,增加适当的提问互动环节,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可以加深记忆,且减少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孤独感。由于学生刚进入大学,还延续高中时喜欢在学习的同时记笔记的习惯,学习支持系统还设计了给学生提供边学习边记录的电子“学习笔记”,以供以后查阅、复习。通过这些学习支持功能,以保证网络课程学习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2.4网络课程中学习活动的设计

该网络课程中,通过“学习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查看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习中有困难的同学从而及时进行帮助与辅导。以及结合在线答疑、在线交流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实践教学模块的实战训练子功能模块中增加对应的训练题目,或者在拓展训练子功能模块中增加适当题目进行强化。通过这两个部分学习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践活动达到知识的内化。

2.5网络课程中学习评价设计

行为目标导向下的学习评价是为了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包括阶段性学习效果和最终学习效果两部分。阶段性评价通过平时作业的方式来完成,学生通过“我的作业”进行提交作业。最终学习效果评价通过“在线测试”的测试成绩来实现。

3. 结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的特点,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教师团队也试图利用网络教学进行改革,从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效果不佳。笔者依据目标导向的设计原则,结合教学中的问题,对《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建设提出一下想法,做了全面的描述。但是,在学习效果评价方面还存在不足,我们将继续对《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进行建设并开发,为学生创造灵活、方便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武法提.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学资源;模块化教学;题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256-01

在职业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及网络简单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好了这门课程,不仅能掌握计算机的一般基础知识、日常应用操作,还可以为以后学习其他课程提供方便。

1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及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1.1 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中,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也有操作过程的演示,还需要学生动手上机操作练习。因此,教学中既需要计算机,也需要有投影设备。考虑到本课程属于公共基础类课程,目前一般多采用的是,在有投影机的多媒体教室上课,而在机房进行上机操作的教学模式。

1.2 影响教学效果的学生因素:

(1)学生学习状态不良。据蔚振江等对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情况调查显示:能做到课前预习的学生只有11.9%;课堂上能注意听讲的学生有23.6%;能按要求进行思考并得出正确答案的只有12.1%;而上课开小差,看课外书、听MP3、发短信、玩游戏的占59.7%,聊天的有28.4%;但是,也有61.7%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很好,只是不太努力,可见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状态很不乐观!

(2)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由于学生来源地地分广泛,各地经济条件不同,各地学校对计算机教学的投入及重视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的运用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有的学生对基本操作非常熟悉,而有的学生则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对教师的教学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1.3 影响教学效果的教师因素

教师在学识水平、教学经验及教学态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而教学效果也不相同。而其中,最影响教学效果的则是教学态度,由于各种原因,有部分教师对教学缺乏热情,教学工作不能做到全身心地投入,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职业院校的学生少有勤奋且少有天才,教师投入少,学生蔫能成才?

2 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设想

(1)学资源。即在采用相同教学大纲、相同教材的前提下,所有任课教师,案,统一讲义、统一上机操作内容。学资源,是要组织相关专家及任课教师一起,集中大家的智慧,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研究确定统一的教案、编写统一的讲义,设计并建立统一的上机实践操作题库,然后由各任课教师分别授课。编写统一的教案、讲义,不仅可以编写出最优秀的教案、讲义,而且还可以使年轻教师少犯知识性错误。统一上机操作内容,是分模块建立起含有大量练习及测试用题的题库,包括各种理论题及上机训练题。“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建立海量的题库,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练习作业落到实处,使教学过程实实在在成为“边学边练”,还可以为教学效果测试提供有效手段。将教案、讲义、题库统一起来,不仅可以使每一位同学都尽可能享受到最优秀的、相同的教学资源,减少不同授课教师在教学投入、教学水平上的差异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还可以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便利,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2)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将本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分别组织教学与测试。不同模块的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解、操作演示、案例教学等。上机练习时,则可采用自由练习结合上机题库进行。每一个模块教学完成后,都要随堂利用上机题库组织一次本模块的上机测试,由系统随机出题,学生的测试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师随时了解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由于上机有明确的任务,可以减少学生上机的盲目性,有利于约束学生在机房的不良行为;由于题库量大,测试题随机抽取,可以减少学生考试舞弊现象,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压力,推动学生学习。对于计算机操作比较熟练的同学,也必须参加模块测试以及期末测试,成绩优秀者,可予以免修。

3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需要利用计算机学科的资源优势,建立教学网站。该网站不仅可以共享教学资源,如教案、讲义、题库等,还能提供练习、测试,以及师生互动、网上答疑等功能。笔者曾采用Moodle建立过教学网站,教学效果良好,不过Moodle题库中没有操作题功能。

(2)题库组建的原则:理论知识部分,可建立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实践部分,则建立操作题。根据知识点,设计题目,重要知识点的题量要多点,难点的题目最好有简单的题目在前作铺垫。题目在录入前,要仔细检查,特别是直接从网上下载的题目。题目要分章节进行组织,不可杂乱无章。

(3)资源的更新:一般每个学年,都要根据教学效果、学生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学内容、教案、讲义及题库等进行更新或纠错。

(4)需要结合其他一些教学活动,如知识竞赛、打字比赛、Word排版、演示文稿设计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