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21:01
导语:在计算机网络微课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原理;精品课程立体化建设;MOOC;翻转课程教学模式;微课设计
1.概述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或“慕课”。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Sebastian Thrtm教授开设的免费课程“人工智能导论”(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吸引了190个国家16万学生网上注册学习,从而使得大学课程及课程资料通过网络免费开放,真正带来了大规模的在线课程学习。可汗学院(Kahn Academy)推出的在线视频课程涉及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计算机科学等科目的内容,吸引了全世界数以千万的学习者注册学习。伴随着MOOC的发展,“nippedclassroom”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始流行。所谓翻转课堂是指教师提供课程视频等教学资源,学生课前观看视频等教学资料完成课程知识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视频课程内容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并完成作业习题和答疑解惑的教学形态。这种教学模式颠覆了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中知识讲授放在课外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转移至课堂时间完成。
MOOC和翻转课堂是借助于互联网而产生的新兴教育模式,吸引了全球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的关注,大规模互动参与、开放共享教学资源的在线课程教育模式,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基于MOOC理念,以山东省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原理”建设和改革为契机,提升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促进“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MOOC和翻转课堂带来的教学模式改变
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如下3个方面的不同。师生角色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者,而是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完成知识消化和吸收。学生从传统课堂上被动的听课者变成课堂交流讨论的主体。教师通过学生课堂交流讨论和习题解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课程重点难点知识再梳理或安排答疑解惑来组织课堂教学。②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不同:传统课程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材和课程课件,而翻转课堂教学的基础是课程教学视频、课程网站和相关课程辅助教学材料的建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录制教学视频用于学生课前学习,并为学生制作与教学视频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习题测试和辅助教学资源。课堂时间的安排: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通过减少教师课堂教授时间,增加学生课堂参与讨论交流的时间,在课堂上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来完成教学任务。即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课堂教授变为学生课前观看视频学习;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课堂讨论内容和话题,让课堂时间真正最大化和有效化。
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来源于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建立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或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学习获得知识。翻转课堂理念混合了教师重点讲解和建构主义学习,使教师成为学生身边的“指导者”而不是讲台上的“圣人”;学生可以灵活选择观看课程视频的时间和地点,激发其课前主动学习和课堂讨论积极性;增加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交流时间,让学生得到个性化教育。这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思想。结合传统教学中易于课程知识体系化和具体化的优势以及翻转教学易于增强学生创新性、主动性和个性化培养的优势,在“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中融入MOOC理念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确立“教师重点知识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3“计算机网络原理”精品课程立体化建设
“计算机网络原理”是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跨学科、知识面广的专业课程。课程教学中确立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知识学习的指引者和引路人,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课前观看课程视频、课上进行小组讨论和协作探究、课后思考拓展。
“计算机网络原理”精品课程立体化建设包含: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课件优化调整、课程网站平台构建、微课教学设计、教学辅助系统开发等。通过“计算机网络原理”精品课程的立体化建设,可以有效保障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参与课堂交流讨论、增强课后实践反馈3个教学环节。
3.1课程知识体系优化调整
为适应计算机类学生的培养目标,“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典型网络协议;了解典型网络设备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典型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进行网络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应用。以谢希仁的《计算机网络(第六版)》作为教材,基于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理念,重新梳理课程知识体系。按照计算机网络层次参考模型学习各层的功能、原理、算法和协议,围绕网络各层协议数据封装和各层典型设备组成结构原理这两条主线对课程核心知识点进行组织,确立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知识点比例大致为3:2,课程核心教学知识点划分如表1所示。在教学内容组织方面,强调计算机网络原理是根本,Intemet技术是实例。
3.2课程网站平台建设
课程平台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计算机网络原理”精品课程网站提供了课程主讲教师介绍、课程描述、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多媒体课件、主讲教师教学录像、实验指导、作业解答、课程参考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研究型教学文档等教学资源,并链接课程检测习题供学生自我测试。主讲教师课程视频(如图1所示)是保障学生课前预习、参与课堂讨论交流的基础。学生通过课程平台可以下载课程课件和参考资料,在线观看教学视频,开展网上讨论,课后通过课程网站平台提交作业或学结报告。
3.3微课教学设计
针对课程的难点和重点设计微课教学案例(包含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总结等),录制微课,便于学生利用碎片时间通过微课学习巩固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
广域网分组转发机制的微课教学案例设计如表2所示。
3.4课程教学辅助系统
掌握计算机网络分层参考模型的各层功能、协议和算法,是学好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关键。由于网络原理协议众多且抽象难懂,设计一个简单实用、直观形象、交互性好的课程教学辅助系统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学习课程内容。利用Authorwarer的交互图标、计算图标和编程接口,通过程序片段的有效嵌入,可以模拟仿真网络原理和协议的复杂工作过程。基于Authorware开发设计了3个功能模块:①课程学习模块用于满足课程学习任务;②习题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③课堂助手模块提供学生考勤、教学公告、轻松驿站等辅助信息。
课程学习模块设计实现了3种信息交换、数据链路层停止等待协议、网络层带有子网划分的分组转发过程、地址解析协议ARP、传输层三次握手的连接过程、应用层STP生成树协议、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等计算机网络的典型网络协议和过程原理。使用子网掩码的分组转发模拟过程如图4所示嘲,当用户手动输入主机H1(IP地址为128.30.33.13)要发送分组的目的IP地址为128.30.36.62后,可以仿真模拟分组数据的转发过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分组转发过程的工作原理。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使用这套课程教学辅助系统更易于学习掌握抽象的网络协议、工作过程和算法原理,更好地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和研究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信息技术;整合措施
一、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脱离生活实际
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目标设定比较盲目,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课时也较少,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力度不够。高职院校是为社会提供专业人才的摇篮,但目前社会更需要从事一线计算机网络维护、网络建设、网络开发及管理人才,需要理论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就会导致教学产生一些偏差,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偏重理论知识教学,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机会不多,实践课程设置很少,这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学生计算机基础和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高职院校招生范围很广,招生条件放的较为宽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差很多,计算机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一般在第一学期开设,而新生由于其生活环境、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等差异,其计算机网络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教学刚开始时,对知识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为教师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对课堂教学也产生一定得影响。
3、教学模式不合理,实践环节较少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多数还是采取以“教”为主的手段,教学模式过于传统,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教师不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没有经过动手实践,理论知识都是纸上谈兵,课堂教学缺乏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其次,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室条件有限,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网络实验室设备不够完善,设备设施数量与人数不成比例,网络设备维护不到位,导致学生实践课程缺乏足够的硬件支撑,这也是制约计算机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性分析
“整合”一词的英文翻译是:“integration”,也可译为“一体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是:通过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构建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改进传统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世界教育界重要的议题,我国高职院校也要跟随时代步伐,有效整合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首先,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能够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巧妙融入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丰富课堂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的运用能力。再次,信息技术应用于计算机网络教学,是改进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有利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推进信息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利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工具。加强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促进教育深化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是目前高职院校深化信息教育,提高教学水准的关键。
三、加强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策略
1、转变观念,有效开展计算机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转变传统的技术应用观念是实现计算机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环节,传统观念认为,信息技术只是计算机教学一种辅助手段,没有其他作用,这种意识是错误的,信息技术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知识网络,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要构建信息教学模式,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协作式学习,大胆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实践。其次,教师要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意识,要结合计算机的学科特点,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整合,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推动学生自主性学习。
2、转变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手段实施教学
计算机教师可以采用投影教学的方式教授理论知识,高职院校要加大投入,建设完善的网络微机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计算机实践的平台,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组织与安排,充分利用教学设备与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强化计算机教学,帮助学生演练计算机操作技巧,一来丰富教师教授的范围,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教学设计中,要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环境设置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课堂教学环境,一种是网络学习环境。创设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要建立起师生互动的探究性课堂教学环境,有效设置教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实践,挖掘学生的潜能,进而引发学生共鸣,将其带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4、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做好教学评估
教学效果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学评估是有效验证教学质量的过程,教师要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从任务分发、作业布置到学生作品上交都在网络平台上完成。老师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掌控课堂,有利于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有效实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其次,教学评估提倡无纸化,可以用电子邮件、QQ或微信等形式,多样化教学评估,建立微信平台,将学生分组,通过微信平台进行作业布置、提问及测验等工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充分运用。结语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是时展的必然,是计算机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秀娟.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2011(08)
关键词 中职 网络方向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网络方对学生的培养仍以知识的积累为主要目标。在这个“人才饱和”就业困难的情况下,仍出现了“技工荒”;计算机专业网络方向课程是一门不断高速发展的交叉性应用型课程,该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现实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它是中职计算机相关专业必修的重点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为了使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将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主要特点、教学现状入手,讨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1专业特点
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连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络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具有通信功能的单机系统、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系统、计算机网络三个阶段。 一个计算机系统连人网络以后,具有共享资源、提高可靠性、分担负荷和实现实时管理等优点。
从80年代末开始,计算机网络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它以光纤通信应用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综合业务数据网络ISDN、人工智能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为主要标志。90年代至下个世纪初将是计算机网络高速发展的时期,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将向更高层次发展,尤其是Internet网络的建立,推动了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据预测,今后计算机网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开放式的网络体系结构,使不同软硬件环境、不同网络协议的网可以互连,真正达到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和分布处理的目标。
(2)向高性能发展。追求高速、高可靠和高安全性,采用多媒体技术,提供文本、声音图像等综合。
计算机网络的智能化,多方面提高网络的性能和综合的多功能服务,并更加合理地进行网络各种业务的管理,真正以分布和开放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服务。
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提出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的结合,可以使众多的个人计算机不仅能够同时处理文字、数据、图像、声音等信息, 而且还可以使这些信息四通八达,及时地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信息进行交换。
2当前现状
作为一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方向课程,目前课程的教学存在三个比较大的问题:
(1)教学内容方面:网络相关学科发展迅速,内容更新快,课程内容难以跟上计算机网络科学的发展变化。
(2)在教学方式上:网络课程有相当部分的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知识,难度大,相对枯燥,在课堂教学方面需要适当调整,改变学生积极性调动不充分,课堂互动性不足等问题。
(3)教学目标方面:中职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依赖高校的经验,集中在如何完成课程的教学,传授其中的知识点,但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适当的关注。与此相对的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能否有效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对于用人单位用人的一项硬件指标。这些能力培养的忽略。对于今后学生的工作和发展非常不利。
3教改措施
3.1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基本概念和知识的学习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包括通信技术、网络理论和网络应用技术,无论从软硬件、通信哪一个方面讲,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内容的安排非常重要。我们根据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状况,对教学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精选教学内容,保留基本的通信理论,略讲部分网络原理,删去一些过时的网络技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目前流行的网络技术和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上。
3.2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上课教师最好能参与本单位的校园网络建设,或者参与社会上的网络工程,积累工程经验,丰富上课内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力求对内容高度熟练,能够深入浅出的讲授,并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理论、概念、技术、方法。
(2)有选择性地布置一些思考题、练习题、市场调研、专业技能训练等,使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以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将科研中企业网络系统建设的需求或已有的网络系统情况告诉学生,让学生分析企业已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或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提出的企业计算机网络方案进行讲评,指出其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3)利用及时通信技术,如微信、QQ等手段,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网络提交作业,教师通过网络将批阅后的作业返回给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内容更进一步的了解,主要是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的兴趣爱好。
(4)将相关的著名计算机网络学习网站,论坛、资源等和优秀的网络课程书籍,及时推荐给学生,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研究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及其工程技术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了解数据通信的原理,熟悉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体系结构、TCP/IP模型,掌握局域网工作原理和一些流行局域网应用,了解计算机网络管理和结构化布线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掌握各种网络服务的架设,并培养学生具备简单的组网与网管能力,从而为今后从事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设计与开发打下基础。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计算机网络的硬件、局域网技术和广域网技术、网络操作系统与Internet服务、网络安全、无线局域网等。[1]“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有:一是本课程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的要求比较多。其先导课程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程序设计语言等。[2]二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三是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计算机网络”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并且在专业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脱节。由于教材建设滞后,教学内容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而且部分教师对网络新技术和新设备缺乏学习和了解,学生难以学习到最新技术,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教学目标难以实现。二是在教学中多采用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观念、师资水平、实验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实践操作环节较少,不少学生修完了课程,拿到了高分,但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学以致用。[3]
三、“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教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践经验,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作一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对此,笔者在认真分析现有各类计算机网络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改革思路:第一,简化OSI参考模型的内容,扩充事实标准TCP/IP的内容,采纳AndrewS•Tanenbaum建议的一种层次参考模型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4]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本来计划通过推动OSI参考模型与协议的研究来促进网络的标准化,但由于OSI参考模型要照顾各方面的因素,使OSI参考模型变得大而全,效率很低。而TCP/IP协议利用正确的策略,抓住了有利的时机,伴随着Internet的发展而成为目前事实上的工业标准,其协议应用广泛。因此,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在教学中可以采纳AndrewS•Tanenbaum建议的一种层次参考模型,它吸取了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二者的优点,是一种折中的方案,自上而下包括5层,即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与OSI参考模型相比少了表示层与会话层,用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取代了TCP/IP参考模型主机与网络层。第二,不断跟踪先进技术,以适应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新概念、新应用不断涌现、快速发展之特点。如简化目前已经基本淘汰的如X•25、帧中继技术等部分内容,增加先进的ATM技术等;增加作为TCP/IP网络骨架的路由器技术;增强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技术等内容。第三,建设优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作为文字教材的补充,教师可以建设一些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并且很容易加入各种多媒体素材,包括音频、视频等。这种网络教学资源,结合WEB2.0丰富的交互功能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协作性学习的需要。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方式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的总称。根据课程特点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先进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第一,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的高智慧学习体系,[5]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以一个共同的任务为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积极主动地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第二,采用讨论互动式教学方法。对于课程所涉及的一些较难懂的、并且又是大家共同感兴趣的知识内容,采取讨论式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开展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真实感觉到计算机网络就在身边,增加其求知欲望。另外,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己介绍一些流行的、新的网络技术并展开讨论,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采用实验实训式教学方法。“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课堂直接设在网络实验室进行。比如讲授企业网络搭建,就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以交换机、路由器为硬件基础,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依托,教师设定技术参数和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终实现工程项目。从独立分项的技术实践向综合性的工程实践跃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使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的过程中不要一味采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教学是跟网络技术相关的教学,所以应该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结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比如可以采用Pow-erPoint、Flash、CamtasiaStudio等软件来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示出来,对于涉及网络设备配置命令的教学来说,可能会比较多,比较繁杂。教师可以使用屏幕录像软件将相关的配置过程录制成视频,这样遇到学生不懂的地方,可以进行回放,还可以让学生将相关的视频拷贝回去进行复习,从而有效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布置作业并批改、答疑、在线考试等。比如,师生可以通过BBS、博客、微博、QQ群等进行学术交流。在课程设计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企业广域网互联的题目,从大的方向规定设计要求,其他具体设计全部交给学生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来思考,提出不同解决方案,具有多变性、灵活性、创新性和相对性等特点。
四、结语
关键词: 微课 翻转课堂 《计算机应用基础》
随着我国新课标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与欢迎。其教学模式区别于过去传统教学,可以使学生更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帮助教师实现多元化教学发展要求。不仅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真正实现兴趣学习这一教学发展目标。笔者主要以中职教育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深入解析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优势
(一)有利于全面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虽然有教师进行教学指导,但是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通常都只是流于表面工作,课堂教学活动依然是以教师为核心,严重忽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翻转课堂则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放在课下进行,学生通过学习教师为其提供的学习资料,有效进行学习预习、知识解答。有效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学生日后更好地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1]。
(二)有利于不断强化学习互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教师需要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翻转课堂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沟通会变得愈发频繁。在实际沟通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有效交流彼此的学习理念,分享学习心得、学习思路,以此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构建温馨和谐的课堂学习课堂,进而有效达到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为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与平台。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际教学发展现状
当前阶段,部分中职学校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是遵照课堂讲义进行机械化讲解。利用电子课件为学生展示具体的操作流程,然后学生结合教师的讲解与自己的理解进行实际操作。在整个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占用大部分时间,学生真正实际操的作时间少之又少,且课堂教学活动中严重缺乏师生的学习互动,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2]。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策略
(一)科学制定学习任务,细化教学发展目标。
中职教师需要充分依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计划进行定制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以及课后练习习题等。科学分解课堂教学目标,定制恰当适宜的微课教学课件。中职教育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是基于微软办公软件的使用、计算机使用基础理论、网络框架等发展目标为一体的。教师需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将其有效分割成不同的知识结构。
例如,中职教师在教学“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一课时,通过有效观看系统结构图,由此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再分步进行讲解计算机五大硬件组成部分的作用。如:运算器:负责数据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控制器:负责对程序规定的控制信息进行分析、控制并协调输入、输出等操作等[3]。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地理解与掌握学习内容。通过有效地细化教学内容,制定微课课件。借助微课课件将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展示,进而不断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
(二)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制作微课。
首先,纹理清晰、目标较为明确,侧重教学难学难懂的知识内容,收集相关的辅助资料等。其次,对微课教学时间进行严格把控。每一节微课时间大致设定在10分钟~20分钟,充分依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进行教学。最后,在教学课件中充分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同时也要制作相应的课后练习作业,有效帮助学生的强化学习印象,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学难易程度要适中,否则会消耗学生的学习精力,打消学习信心。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及时开展多途径的教学活动,尽可能为学生解除学习疑惑。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学习问题,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局域网组建》这一内容时,首先要深入明确课堂教学发展目标,使班级中学生充分了解与计算机局域网相关的教学概念,掌握局域网组建技术,解析局域网组建的工作流程、技术标准等。依据课堂教学发展目标,进行针对性设定微课,通过有效引导学生解析微课教学课件,使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全面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化。
(三)充分展现学生主体性。
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比较看重中职生的个性化发展,尽可能避免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学习差异性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际开展翻转课堂过程中,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前自主进行学习预习,课后及时复习,充分发现自己的不足,深刻体会学习的乐趣。
例如,Word软件是Office套件中的一个重要组件,它是一种文字处理软件,既可以进行文字的录入、修改、排版和输入工作,又可以处理图形、图片、设计制作表格等。为了与全国一级B考试对应衔接,目前使用的版本是Word 2010。教师在进行授课教学时,可以利用微课课件让学生提前在课前了解Word 2010窗口组成及相关的基本操作,使学生在实际课堂操作中能够得心应手,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综上所述,微课的翻转课堂作为现阶段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充分予以应用。只有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进而从根本上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微课平台;APP;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应用
1引言
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近年来,微课在国内外教育教学界流行甚广,然而,大多数微课教学的实施基于课堂内,鲜少有APP微课平台应用研发,因此,微课教学的移动性、便捷性、即时性并没有得到提升。本文则设计了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APP微课教学平台,该平台能够通过APP客户端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访,并支持IOS、安卓以及Windows操作系统,借助该平台,教师和学生能够在平板电脑或PC终端进行在线互访学习,大大提升了微课教学的即时性和便捷性。以下,将对该平台的设计和应用进行具体阐述。
2APP微课平台设计概述
2.1平台设计需求
该平台的设计,基于移动微课学习的功能需求。整个系统具有微课选题、媒体制作、脚本设计、拍摄制作、微课上传、评价反馈等多项功能。其中,微课素材制作是平台设计中的重点,需要教师在线下制作好微课视频,并通过系统提供的上传通道,上传至微课平台,借助于移动互联网数据库技术,能够存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大量的教学资源,并以这些资源为依托,打造“掌上互联学习平台”。
2.2平台模块组成
该平台采用B/S架构,当系统平台设计完成后,用户只需安装APP客户端,即可实现对该平台的访问,获取平台上的学习资源。为满足移动教学需求,该平台设计了2个大模块,8个子模块。2大模块分别为微课制作模块和学习分享模块,其中,微课制作模块下又包含微课录制装置、上传装置、视频播放装置、微课标注装置4个子模块;而学习分享模块则包含点播交流模块、学习统计模块、微课分享模块、广告社交模块4个子模块。例如,在录制装置中,用户可利用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如:平台电脑、智能手机等,在线实时收看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微课视频,并进行同期录制;在上传装置中,用户可将录制的微课视频保存成MOV、FLV、RMVB等主流视频格式,上传至平台。此外,通过学习分享模块,用户可将学习资源分享至个人的社交媒体,以此提升教学的推广价值。
3教学应用分析
3.1教学对象
选取本校14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1)班和(2)班学生为教学对象,上述两班学生人数均为30人,且在年龄、性别、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相比,无显著差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设置(1)班为实验班,(2)班为对照班。
3.2教学设计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为教学实践内容,该课程共计48学时,包含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具体的教学设计为:实验班采用APP微课平台组织教学,而对照班学生则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组织教学。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采用问卷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两个班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统计整理。
3.3教学实施
3.3.1对照班教学
对照班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传统讲授法,教学流程循规蹈矩,并无太多创新。
3.3.2实验班教学
在对实验班学生的教学中,教师以微课平台为媒介,设计了一种“全过程教学模式”,具体的实施包含三个环节:
第一,课前环节。该环节中,教师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难点录制成时长为5-10分钟的多个小视频,并要求学生下载微课平台APP,利用课前时间自己观看视频,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由于平台具有统计访问量功能,因此,能够对学生是否登录平台,是否观看视频的信息进行统计记录,教师根据记录便能掌握学生的课前学习信息。
第二,课中环节。在课中部分里,教师则要结合学生课前的微课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利用APP微课平台前期学习的情况,并结合教室内的多媒体网络设备,重点为学生讲解难点,进行现场答疑解惑。
第三,课后环节。在该环节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课堂答疑情况,在微课平台上,设计分层次的作业体系,例如,针对知识点掌握不够好的学生,则以一般的理论作业为主;而针对课堂学习较为积极,反应良好的学生,则可布置一些实践类的作业,以检验他们的动手能力。当然,在上述环节中,学生的作业提交都应通过微课平成。
4教学总结与讨论
4.1教学总结
经过为期48个学时的教学后,教师通过问卷、访谈调查的方法,对两个班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在理论和实训综合考试成绩统计上,实验班的优秀率为30%,良好率为25%,两者之和超过50%,且不及格人数为0;而对照班学生优秀率和良好率仅为10%和15%,且有20%的不及格率。
4.2教学讨论
APP微课平台,相较于传统的微课教学形式而言,便捷性、即时性更为优越,加之本文设计的平台还具有在线交流、移动分享、学习统计等新颖的教学功能,因此,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辅助有着积极的价值。通过教学实验对比也可以发现,实验班学生的考核成绩要显著优于对照班学生,这说明平台对于课程教学质量的促进有着明显的作用。在后期的走访中,很多实验班学生也表示:微课平台的功能多元化、教学娱乐化、沟通便捷化让他们“大开眼界”,无形中激发了自我的学习兴趣,可以说,APP微课教学成为他们提升考核成绩的主要“源动力”。
综上所述,将APP微课平台引入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对于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有着重要作用,该平台值得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中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existence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mode of bilingual course of college computer network is analyzed, and combined with teaching example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ilingual teaching, improve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the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in computer network.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 bilingual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双语教学改革是现代化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和必然趋势,而计算机网络课程受到自身网络技术发展快、专业知识更新迅速快的特点影响,在课程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具有必然性和迫切性。
1 计算机网络双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为双语教学实践的重要学科,受到了各大高校的热烈追捧,但在实践教学中由于缺乏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和未能结合本校实际建立起系统、完善、全面的双语教学人才培养体系,导致双语教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应用率较低,教学效果与预期存在巨大差距。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兴趣较低。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双语课程教学缺乏兴趣,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整体英语应用能力较差,在以前的英语学习中重视应试而非应用,导致学生的英语实践技能较低,无法很好地适应双语教学;另一方面是受限于学生的英文理解能力,对于选用的原版英文教材难以适应,容易导致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对知识点理解产生偏差和误区,从而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计算机网络课程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多为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在对知识展示时也多以板书和PPT课件为主,缺乏多元化的知识表现形式,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计算机网络双语课程教学方法的革新策略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型学科,要确保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就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进行教学方式革新时要着重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灵活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宏伟目标。
2.1 教学方法革新案例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在近十年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双语教学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建立起了系统完善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双语教学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解决了当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计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不灵活等问题,极大提高了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实现了对学生个性化、创造性、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为进一步推广双语教学的实践应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转变教学理念。要提高计算机网络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应用现状,首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明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思想理念促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其次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最后,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我校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和创造平台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切实改变了过去讲细、讲透、“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
(2)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我校采用了讨论式、推演式、课内外结合式、理论联系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和发现。
讨论式教学: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多路访问相关协议时,首先划分小组让学生间相互交流讨论,创设情境来启发学生将协议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比较,并尝试自己归纳总结出协议的基本步骤、思路以及特点。另外,对于实践性强的内容可以安排专题让学生自学,在实践前可以安排实践能力较为优秀的学生或小组事先完成实践任务,比如网络设备互连及基本配置时,可以事先安排一组学生在课前完成实践内容,在上课时让学生来进行课程讲授及演练操作过程,事后全班对此进行讨论、分析和评价。
推演式教学:针对较复杂,具有一定层次性且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由理想模式到实用模式的逐步分析来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比如在讲授网络可靠性原理时,通过推演式教学使学生理解可靠性原理,并初步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思想。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大多数内容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比如在讲授回退 N 帧协议、流控机制、分组排队等内容时,在讲解协议原理的同时使用可视化模拟软件来实现协议运行的动态演示,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增强了教学效果。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多媒体教学技术和设备在高校的普及,为了学生拥有更多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利,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我校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两个方法来实现教学手段的丰富。
多媒体课件制作:所有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重难点都制作了演示文件,通过融入多媒体(含动画)让知识点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形象。比如在学习多路访问相关协议时做了演示文件,将原来抽象、复杂的协议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学质量整体的提高。
建立网络学习平台:通过建立起校内网络课程学习交流平台,教师在教学前将制定好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资料、教学录像等内容全部传到网络课程学习平台上,学生登录到平台去下载资料和在线学习。此外,教师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建立QQ学习群,微信群),做到及时向学生分享最新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并及时提醒学生在线学习、准备学习资料、完成线上检测、在线提交项目任务等,让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2 理论联系实践:推进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项目教学法是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实践教学法,其通过选取、模拟、参与工程项目来创设实践情境,通过小组协作学习、教师指导的学习方式来展开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完成项目实践来实现自我知识体系的构建,是适应计算机网络双语课程教学需求的有效教学方法。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推进实施项目教学法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其具体实施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选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由于项目教学法具备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在项目制定或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五个特点因素,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等选择合适的项目,通过制定阶段性项目和长期项目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能力,并确保项目的主题与实际生活相符合,让项目教学更具备针对性和实用性。
(2)项目实践:保证教学的开放性。要确保项目实践的开放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习需求来精心设计项目;创造实践可行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项目设计的层次性,要确保每个阶段的项目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构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学生的学习需要。比如在制作网页时可以给出一个开放式的专题让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网页内容来进行设计,在设计时首先划分好小组;教师给出项目任务――制作一个类似网易的网站,给出科技、军事、时尚、女性、历史、财经、旅游、汽车、房产、新闻、娱乐、体育等网页专题,每个小组选择两个专题来进行网页制作(每个专题不少于十张显示网页),并确立起短期项目计划(每个小组完成网页制作)和长期项目计划(专题网页制作汇总并制作首页,以及后期运行、管理维护等)。整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巡查来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并及时对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讲解、提出建议,从而引导学生围绕项目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的知识应用能力,确保整个项目过程的开放性,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的认知过程,有效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3)实践延伸:设计留白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在项目设计时教师应当适当留白,通过故意制造漏洞来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去发现、去探索、去解决,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考虑并不总是全面的,教师也像学生一样需要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去积累、去提升、去完成新的知识体系构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为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带动他们一起去完成项目创造,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潜能。
3 结束语
>>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PBL方法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究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对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与实践 PBL教学法在中职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任务驱动法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研究 基于微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研究 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教学研究 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性教学研究 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 基于知识树的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研究 基于Blending Learning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研究 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omId=
10692995
[3]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
[4]刘晓燕.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BL)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2O02.
[5]刘儒德.基于问题的学习在中小学的应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0).
[6]马红亮.PBL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
2000,(3).
[7]谢幼如.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的课程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7(7).
关键词: 党校 主体班 计算机教学 现状 建议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深入,越来越多的党政机关和行政部门组建了本单位的局域网、网站,以及办公自动化平台。行政办公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无纸化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党校作为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做好计算机网络技能和相关知识的普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计算机网络和相关信息化应用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程,逐渐成为党校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党校主体班计算机教学现状
(一)教学对象差异大
教学对象是教学的主体,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主体展开进行。党校的教学对象即党校主体班的学员,从学历来讲,有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高中生等多种文化层次,水平参差不齐;从年龄讲,同一班次年龄差距较大;从需求讲,学员来自于不同的单位,专业需求和岗位需求不同;从计算机应用能力讲,有的学员在工作中已经做到熟练应用,而有的学员对基础的计算机操作还不能熟练应用。
(二)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
很多计算机教师认为党校是以“政治理论”培训为主,计算机培训只是一项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内容,学员有需要的自己会去钻。抱着这样的心态,很多教师不注重钻研新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传统照本宣科的教法走形式、走流程。学员学不到实用的知识,对党校的计算机课程也就失去了兴趣,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三)教学环境的特殊性
党校主体班的教学模式,虽然是脱产学习,但学程短,内容多,真正安排给计算机课程的课时相当有限。同时,由于计算机更新换代快,不少党校存在计算机配置低、软件版本低、速度缓慢等问题,也影响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二、做好党校主体班计算机教学的建议
党校主体班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党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党校计算机教师要充分认识当前党校主体班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从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自身水平方面积极探索,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益。
(一)积极转变思想认识
党校计算机教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党校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并通过行动付诸实际。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成为政府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的内容。党校计算机教师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突破教计算机就是照本宣科的认识,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准备,引导教学。
(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定位目标,就是要确定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员的学习目标。要正视、重视党校学员的差异性,针对这种差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保证不同层次的学员都有收获和进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在教学中采用目标分层教学,即教师根据学员现实的认识水平,为不同层次的学员分别设计、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步骤,促使不同层次的学员达到教学目标。(2)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依据教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进行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员都有解答问题的机会,都有机会得到提高。而对于那些已具有一定思考解答能力的学员,要设置梯度,知难而问,使他们基于自己的水平实现更高层次的突破。(3)教师要从学员的学习中,及时和最大限度地取得反馈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诱导和点拔,从而更好地激发其求知欲和探索精神。(4)课程中要设计答疑辅导时间,要利用有限时间的答疑与辅导,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通过发动学员辅导学员,学员之间共同探讨,教师轮询辅导,等等,开展集中或针对性答疑与辅导,做到有重点、有目标、有效率地答疑与辅导。
(三)精心甄选教学内容
当前,计算机网络应用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加快。如果每次只是简单地将文字处理作为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就难以适应学员需要。因此,要结合计算机网络发展现状,以及学员需求的实际,加大教学内容更新力度,从而保证计算机学科的先进性和时代性。我认为要从三个层次来思考教学内容的选定:一是计算机网络操作的基本技能,包括掌握Windows和Office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收发电子邮件、下载文件等。二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相关知识,如政务网络运行及网络信息安全基本知识;互联网传媒发展历史、基本特点,以及互联网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世界主要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策略、发展模式和实施路径,各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情况等。三是提高领导基于网络环境下开展问政能力,组织相关应用的培训,如博客、微博、基于网路的问政、监督、应急预案和舆论引导等。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