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时间:2023-06-04 09:21:01

导语:在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第1篇

一、传设情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传设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1、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等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蓝猫。蓝猫:“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蓝猫,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一看到熟悉的蓝猫要带自己去寻宝,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接着我又安排他们在与蓝猫出发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鸟大哥分饼引起大家的不满的情节,创设了这一问题:要怎么分才能两人一样多,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

2、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安排了两个的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

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学生马上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学生当导游,告诉大家离目的地还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负责租房子,有的学生负责景点的门票,有的学生负责中午的午餐搭配。

采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优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的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师生关系融洽,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低年级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教师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好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谁有更好的办法?”“你能当一名合格的邮递员吗?”等等富有激情的语言。

五、注重教与学的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第2篇

1.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主导情绪状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积极的。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当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拉长着脸,或表情淡漠、忧心忡忡,或神色恍惚、烦躁不安地走进教室,打开书本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从而使得学生心理闭锁,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心扇敞开,思维活跃,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输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强调教师的这种情绪状态的重要性,他指出:“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励人呢?”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话非常适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振作他们的精神。兴奋的情绪和振作的精神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

1.1加强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富有情感地讲授内容,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传递。达到以横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1.2要善于把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的情感因素。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学法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即既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课(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也要备好情感方面的课(情感性、体验性、表情性)。而后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第二,可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第三,抓住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第四,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

1.3要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中的情感。过去一般的教学比较重视言语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只求准确、清晰。在理解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后,现在的教学言语除了准确清晰外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既传神又传情,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当然,这要求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力。

2.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通过在教学中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的。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引发兴趣,而且言语表情的变化还会刺激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

要善于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教师可配合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数学手段,创设某种教学情境,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理解数学意义和实际应用。同时,对有些本身不含情感因素的数学知识,教师也应尽可能从外部赋予它以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感受到某些情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3.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

传统教学十分重现“知识与技能”,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区分,实际上是以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优劣来衡量的。而事实上,传统意义上的“优秀生和后进生”都有各自的情感优势与缺憾,因此,我们必须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后进生”课堂学习时的情感态度特点可能是:“没有自信的、压抑的、恐惧的”、其外现行为是“心不在焉、躲避的、依附的、沉默(或者破坏)的”,而“优秀生”,除了积极进取情感态度特点外,也有可能是“浮躁的,自我炫耀的或者是心不在焉,有时高度焦虑”。这些不同的情绪表现,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察言观色,并给予合适的处理。

第3篇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成才

有效教学旨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下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热点。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整套比较灵活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计划、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通性应用,是教师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指标性的教学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取决于教师教学策略的水平。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概述起来如下。①从教学目标上看:教师关注教学认知目标多,关注学生多方面发展目标少,仍然受到应试教育和考核排名等功利思想的影响。②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师关注知识点多,关注知识结构、学生学习方法少;关注结论多,关注学生探究的少。③从教学形式上看:教师占有课堂时间多,学生自主活动时间少;教师一问一答多,师生、生生活动少;教师关注教案完成多,关注教学动态变化少。④从教师学生看:教师还没有从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与自信心不足,不能真实地掌控学生的认知基础,比较难于找准教学的起点,对于教材的编写意图不明,组织探究活动控制力弱;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还缺少探究的时间与空间。

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目标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积极参与、全面发展是优化课堂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把学生的成长作为教学策略选择的出发点,引导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乐于交流;营造平等和谐的爱、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挑战的课堂,让学生敢于、乐于、勇于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思考提问、合作交流,提高数学应用的能力。

(2)坚持以教材为基础的原则。研读教材是提炼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点。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正确解读教材,弄清教材意图,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科学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内容的呈现方式、教材的思维方法要求、教材与生活的关系等,找出激发学生良好情感、发展学生思考的有效载体。只有充分了解学情,理清教材,找到好的策略和方法,才能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过程。

(3)坚持以课堂为本的原则。创设民主、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有效教学策略得以实施的有力保障。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乐园。实施有效教学,实现教学相长,必须要有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师生观,让师生双方都有话语权、思想权、活动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要让教与学、师与生、知识获得与能力发展取得较为和谐的发展与共生。

三、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1)有效的课堂导入。具备一个良好的开始,课堂教学才有成功的可能性。运用有效导入的策略能够准确把握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一般而言,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法有:谈话导入、材料操作导入、游戏导入、故事导入、媒体动画导入等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教材设计、学生情况出发,合理科学地选择导入方式,发挥出课堂导入的最佳效果。例如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教师让学生亲自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感受到6既是3的倍数也是2的倍数,再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发现不能正好铺满,原来8不是3的倍数只是2的倍数。这样,因势利导,逐步引入公倍数的概念,同时还起到变抽象为直观和化难为易的具体作用。实践证明,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的特点,有效的实践操作可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2)有效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信息的平台,提问策略的有效实施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教师不仅要对提问的内容和时机进行有效把握,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沿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因此,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我们就要从教材、学生等实际情况出发,围绕教学目标,总体设计问题,提高提问的明确性、趣味性。例如在讲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在计算34.5÷15之后,过渡学习34.5÷1.5,提问两道题目的除数有什么不同?如何把这道题的除数变成15,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除法?你运用了什么数学知识?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转变,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此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善待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与鼓励,发挥好因势利导的作用,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3)有效的情境创设。《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一方面,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我们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另一方面,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例如教学《倒推的策略》。情境1:游玩游乐园的路线;情境2:玩牌游戏;情境3:推测原来的数的游戏。分析这样的情境创设,我们要认识到可以采用统一数学情境贯穿始终,而不是情境的叠加,一味迎合学生兴趣,应该以诱发学生思维积极性为主,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价值。

(4)有效的内容设计。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是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四维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我们设计教学内容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分解、细化,生成每一节课具有导向性的具体目标。例如在设计《圆的面积》的教学过程时,我们既要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的组织形式。可以从“问题情境――独立探究――合作学习――构建模型――应用拓展”五个环节来分解学习目标,设置学生活动,多层次呈现学习任务,最大化发挥出课堂设计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满足学生成才需求。

第4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实践的机会与探究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不能够只是让学生单纯地听和看,还应当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和动手做,应当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究。作为教师,应当放开手脚,使学生以交流合作或者是自主探究的形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感受成功。

教师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氛围,提供实践的机会,以使学生养成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在固有的知识经验与自身认识能力的前提条件下,进行推理、验证、猜测、实验、观察等实践活动,充分地体现出活动学习的实际意义,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比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特性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使用硬纸条做一个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当讲解到三角形稳定性特点的时候,让学生比一比和拉一拉,通过自己的观察,看看能够发现什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同时也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将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在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作为出发点,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和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和数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数学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因此,教师务必要多多留意生活,应当在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找到结合点,在教学课堂中引入多姿多彩的生活,使数学教学真正生活化。与此同时,教师应当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知行的结合,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教师在讲解长度单位的时候,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来表示教材的厚度、直尺的长度、黑板的长度、操场的长度等,这就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这些实际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意识到表示这些事物所使用的单位是不一样的。

第5篇

一、注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

首先,启发培养学生自愿学习的动机,应该让学生明白,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知识需要更新,要求每个人都具有自学能力。因此可向学生介绍典型的超前自学教材,通过自学取得数学竞赛好成绩的事例,打动学生的心,那么其强烈的自学愿望渐渐会转化为自学动机,从而增强他们自学的信心。

其次,解题思维多元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一个题的不同解法,可让学生各抒己见,拓宽思路,使他们不满足于一种解法。注意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启发他们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养成认真研究问题的习惯,起到培养其主动学习的作用。

再次,老师要了解学生,正面表扬。教师对学生情况要做到胸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微小的进步要及时表扬,激发学生的信心。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课堂上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有效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与同学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通过合作,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其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传统的数学课堂由教师一人独占,实行“满堂灌”、“一锅炒”的方法,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接受,没有思考的余地。这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不相融。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应该让他们有更多独立思考和自由支配的时间。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亲近数学。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四、重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数学

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大胆地“再创造”数学。经过自主探索,“再创造”数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能激励他们“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相信,乐于自主探索的学生,成功会越来越多,认识会越来越深。

五、重练习及时评讲

课后,一是要求学生坚持课前预习,学会提问题,既加深印象,又达到培养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的目的。二是要求学生在巩固当天所学概念的同时,对教师布置的习题根据自身情况做选择性的练习。因为组织好学生的作业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适当地选择性地做一些作业巩固基础知识,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是有好处的。

对于较简单的习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后,学生间相互对改,有争议时教师纠正。这样可以使教师有较多的时间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拟好阅读提纲,从而让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使数学课讲得生动有趣。重点和难点的题型,由教师详批,并作记录,然后在课堂上师生共同会诊。对“差生”作业进行面批,纠正不规范、不准确的计算,重点帮助他们分析做题错误的原因,找出解决办法。

六、上好复习课

第6篇

文章从创造寓教于乐的氛围,帮助学生主动学习;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计算机软件应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运用数形结合,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凭猜测促使学生学习。有效教学理念是教学中的核心,而兴趣是提高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只要学生对一门课程产生了兴趣,他就会主动去学习,一个人不管干什么,只要他具有主动性,就没有干不成的。笔者就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进行了探索。

一、创造寓教于乐的氛围,帮助学生主动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为学生创造一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引入数学模型的理念,为学生营造一个活泼新颖的情境,让学生觉得“数学好玩”,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形成“数、量、形”等数学概念,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操纵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人教版的数学题:两架飞机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飞行,经过2小时后相遇,两架飞机的速度分别为20千米/时和30千米/时,那么甲乙两地相距()米?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公式,学生能做出来,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去画图,将路线结合图表示出来,单独作用,那么学生就可以自己推导出来。对于这种问题学生们就能轻松解决。

二、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段时间以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而不注重解答学生的疑惑,学生也只在意“学习知识”,而不在意是否真正理解了学习的知识。因此,广大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再局限于传授知识,变过去的知识灌输者为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计算机软件应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对数学的学习,模型的作用非常重要。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建造模型已经变得越来越快捷和高效,学生的学习也越来越轻松和方便。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学会运用网络学习相关知识,解答难题,并学会利用互联网上海量的资源,拓展学习领域,找到自身学习的薄弱环节,从而不断巩固课堂学习效果。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学生要把握好度,不能对电脑或网络产生依赖心理,以免造成书本被电脑取代的局面。因此,教师要在思想和行动上高度重视对新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品味和鉴赏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达到个人与高科技教学的完美结合.

四、充分运用数形结合,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近年来,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它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因此,广大教师将数形结合运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就显得十分必要。如数与数轴,一对有序实数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与一次函数图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一次函数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与二次函数图像等,将数与形进行巧妙结合,并将其渗透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将数形结合的方式运用到教学当中,能够最大限度减轻教师的负担,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也有很大的帮助。但并非所有知识都适合数形结合,一个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教学更高效。教学内容有繁简之分,有抽象具体之分,如果教师按部就班进行教学,那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好合适的内容,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好充足的准备来进行教学。比如,如果实数x,y满足等式(x-4)2+y2=9,那么y/x的最大值是多少。像这种二元二次方程,教师很难通过口述向学生解释清楚,需借助数形结合,先建立坐标系(如图1),根据等式可以知道它是一个坐标为(4,0)半径为3的圆,如何画出y/x的线,根据图形学生可以看出与圆相切时的值最大,就此可以算出该值。

五、结语

随着初中数学教学方式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只有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善于运用数形结合等新方式,积极引入计算机建模画图等手段,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赞美学生,经常给予学生客观正面、发自内心的评价,通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态度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心态,激发他们充沛的热情,从而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韩李梅.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6):27,76.

第7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有效性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两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进行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都是教师永恒的追求。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时教学目标不仅可以预见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且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所以,教学目标不能表述不明确,或目标过高,过偏,过大。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和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法则,会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及法则的归纳过程,体验迁移、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设计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三、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尽量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教学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四、教学过程安排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让学生有效交流、有效参与,然后教师及时加以点拨指导。这种“有效”表现在:1.在展示体验中激发交际欲望;2.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3.在自说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在教学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五、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第8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65-01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参与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主体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参与的全面性和有效性,让学生主动学习,真正达到创新、增效的目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呢?我在教学中总结了几点与大家共同探究。

一、提高学生有效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应该以“重视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为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导,实施从尝试教学中创新,是实现学生全面、有效参与的根本途径。

1、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非常注重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形成解决的强烈欲望,教师再引导学生自主解决,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教师不教自己也能学会知识的乐趣。这一点,我在教学“小数乘小数乘法”时深有体会:先让学生自学,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小数乘整数乘法”和“移动小数点”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我稍作点拨,也就解决了这课时的重点、难点。学生自己学会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两种方法异同,又对知识掌握形成系统性,更让学生有了信心和兴趣去思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寻求知识的良好习惯。

2、组织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在参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竞争意识

计算题的简便算法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比如0.96×88,2.5×8.2+2.5×1.8,12.5×32×0.25,7.93×99+7.93,8.9×11-8.9......,多数同学计算速度慢,有的甚至不会运用简便算法。我在教学时,把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采取小组之间“赛一赛”、同学之间“比一比”、小组长“讲一讲”等模式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还在讨论、交流中激发学生“比、学、赶、超”的竞争意识,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后进生的学习情趣。分组讨论过程中,当学生通过讨论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我并没有立即“代办”,只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路共同攻破难点。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图形旋转”时,很多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学起来相当吃力。课前,我让学生通过自学、自作模型探索。再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结合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慢慢理解,逐渐培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真正体现了从课堂教学实施的“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新取向”,学生从“书中学”到“做中学”的教育学原理。

3、科学设计学生练习,让学生在动手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巩固提高

在教学中,根据数学课的不同类型或特点,可设计不同层次、形式多样化的练习。我在教学“小数乘小数”的乘法时,先让学生做一些小数乘整数口算、心算题,在出示尝试题14.5×1.9我不教先让学生试做,抽小组长讲,老师适当点拨。再尝试练习13.4×1.2,17.2×4.8,42.5×5.9,23.7×6.2,集体订正,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再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当小医生,也就是改错题。让学生找到“病因”,从而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最后加大难度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示3.22×2.4,14.5×2.8,6.89×1.3,28.5×3.5。学生练习时,通过巡视、抽查发现学生在板演、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有了前面的成功经验,在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我只用了8分钟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提示讲解,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练习,收到了较好的作业反馈,从而使学生在动手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得以巩固提高,真正达到了掌握知识、拓展思维、培养能力、发展能力的目的。

二、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必须注重教学引导的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营造学生参与的有效情景,设计出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节。在情景过程中提高参与的力度与质量,是新课标对教师的新要求,也是让教师在思索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在数学课这块乐土中与学生共享数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恰当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扶持过多”,引导越位,则框住了学生的思维;“撒手不管”,引导缺位,则让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127

一、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堂教学是促使学生有良好学习结果产生的重要渠道。然而,在高考升学指挥棒下的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偏离了《数学课程课标》的要求,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

首先,高中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着单一的“填鸭式”课堂授课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了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而教师自身的主导情绪状态平淡、低落,情绪表现贫乏、无力,不能充分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致使课堂教学显得干涩、枯燥、表面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发挥。

其次,高中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着“压缩饼干式”的课堂授课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公式、性质、定理的应用,把知识变成“压缩饼干”喂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机械的习题训练,教师不断地帮助学生归纳解题套路,这种授课方式只重视知识的结论,不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导致了学生模仿式的学习习惯。

第三,高中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着“牵牛式”的课堂授课方式,由于受习惯思维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牵着学生的思路走,希望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与自己“合拍”,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用教师的思路来代替学生的认识过程,给学生创设的探索空间太小,学生不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到实践、观察、探索、思维、讨论等各种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之中,导致学生形成了只能跟随教师学而不能自主学,实践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应用分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新课改要求,有如下几点课堂教学策略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1. 教师要改变“填鸭式”的思维习惯,优化课堂教学情绪,促进知识和情感的全面发展

(1)教师授课时自身的主体情绪应该是积极乐观愉悦的

作为一线授课教师,教师的情绪会直接通过授课作用于学生,感染学生,如果教师因为个人生活情绪或其他种种原因授课时拉长着脸,或表情淡漠、忧心忡忡,或神色恍惚、烦躁不安,学生会明显地感到情绪压抑,阻碍了有效课堂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笑容,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也会感染学生快乐地接受讲课以及知识的灌输。因此,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积极的、奔放的,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用优良的课堂情绪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以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授课时应该通过语言表情对“死”的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情感加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性和灵活性的。因此,教师授课时应该通过语言表情对“死”的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情感加工。教师的教学语言在准确清晰表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采用诙谐幽默生动的语言,通过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让讲课变得抑扬顿挫、“错落”有致,通过这种个性化的情感加工,使课堂变得既传情有传神,让学生觉得不仅是在听课,更像是看教师一场精彩的艺术表演,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感受到某些情趣,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3)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

新课改背景下要实现真正的学生和谐发展,必须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从最需要帮助的学生抓起,在认知上给予低坡度,增强对他们的情感投入;对于优秀生,在认知上要给予高挑战,情感上要给予严要求。通过对学生全面的心灵沟通使学生普遍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从而一改数学课堂的沉闷气氛。

2. 教师要改变“压缩饼干式”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灵活创新适合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材“要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经历数学化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应当有规可循,但是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不应当也不能仅依靠某一种教学模式来实现它的全部功能。教学实际中要针对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不断变化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1)根据教学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授课

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要在对比各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优点和局限性的情况下,从教学目的、教材要求、课型内容、学生水平、教师能力、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考虑。比如,在一册的教学中,可先选定教材内容比较适合结构教学模式的章节,比如代数“三角函数”的内容,采用结构教学模式,贯彻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体系,对于开阔学生研究问题的思路是有益的。但如果每章教学都采用这种模式,不仅教学困难,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在一章的教学中,对于概念、定理、公式、法则,为了突出知识形成过程,可以采用发现模式;同时选定几节便于学生阅读、讨论的内容,安排用自学教学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一般内容,可以采用讲授模式,以便保证教学进度。这样,在一章教学中,几种教学模式分别发挥了它们的优势,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学效益。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可在知识引用阶段采用发现模式,例题教学时采用讲授模式,小结时运用自学模式。再如,从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更多地采用发现模式;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经常采用讲授模式和掌握模式,通过及时反馈,查漏补缺,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这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的。

(2)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注重数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相联系

我国老一代数学家华罗庚曾精辟地谈到“宇宙之大,核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迹,日用之繁,数学无所不用,无处不在”新课改也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来引入数学新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经历发现、探索和解决的过程,切身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凝聚了大众和数学家的集体智慧,数学上许多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数学素养是人的基本素养,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的标志。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适当了解数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相推动关系,适当了解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美学价值及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结合课程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对数学及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4)教师要善于与时俱进,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着突出的人本身不能企及的优点:一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二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三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3. 教师要改变“牵牛式”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角色,引导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自主学习的科学意识

新课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创新意识,主张学生自主学习。潘际銮教育家在南昌大学成立的大会上曾说过:“我们的学校要给学生以‘猎枪’,不要给学生以干粮,给学生以干粮最终学生还是要饿死,要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成为“跳起来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教师应转变传统“牵牛式”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为此,教师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组织教学:

(1)创设兴趣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质疑的教学情境,形成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如创设质疑情境,创设纠错情境等。

(2)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内在动机,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上升到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高度,以培养学生独立钻研,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高中数学教学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时,首先启发学生考虑与的关系,以及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看谁能自己独立(或合作)推导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这样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或合作探究,得到几种非常精彩的推导方法。

4. 强调师生之间平等基础上的互动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很多新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精神,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育人功能;着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张探索研究、合作交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不仅是数学探究和学习的需要,也是师生社会交往,个性发展,人生概念和价值展现的需要。合作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点拨设疑、强化肯定,释疑解惑的合作方式,参与讨论、指导讨论、推进讨论,使合作沿着健康有效的轨道运行。

三、结束语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