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

时间:2022-08-05 06:43:19

导语:在信息安全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

第1篇

(1)动态权限策略

根据信息管理的具体应用业务流程,并且结合系统级安全策略,动态对系统中的不同信息和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例如,在OA系统中,可以设定系统中的具体文档、合同的阅读者和审核者范围,甚至可以对哪些用户可以文档中某一部分的内容进行阅读或者修改的权限进行设定,采用动态权限机制来保证系统的安全;

(2)操作记录

将用户操作进行自动记录和存档,同时保存文档修改之前和之后的版本,从而记录下文档的修改轨迹。

2安全技术具体应用案例

2.1信息管理系统安全分析

由于电力市场的特点决定,电力系统参与的各个主体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利益团体,例如电力公司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交易热暖,能够申报授权范围内的交易数据,对市场信息进行查询;结算人员可以对各类交易的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进行考核结算。因此,为了防止系统用户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越权操作,或者操作不当给各方带来的损失,需要对电力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安全控制。由于电力公司所涉及的业务广泛,为此电力公司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数量众多,主要包括负责对发电厂、输配电线、变电站的正常运行和生产进行监控的SCADA/EMS系统,负责电网调度运行、电网通信、继电保护进行综合管理的DMIS系统,负责电力企业决策支持的MIS系统,以及负责电力企业办公自动化的OAS系统等。根据电力行业的特点,要求在电力公司信息管理系统中必须要确保SCADA/EMS系统的安全性,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要求也较高。

2.2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目前,为了提高电力公司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电力公司采取如图1所示的,包括SPnet(电力信息网)和SPDnet(调度信息网)的专用网络和Internet公共网络相结合的网络结构。通过内网与外网的物理隔离,既满足了MIS系统、OAS系统的Internet用网需求,同时也保证SCADA/EMS不能够直接访问Internet,从而最大程度上的保证系统安全。

2.3信息管理系统安全体系结构设计

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体系结构设计。在电力公司信息管理系统安全体系结构中采用了如下的安全策略来保证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

(1)分区安全保护策略

根据电力公司内部各信息管理系统所管理业务的重要性,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级别进行划分,重点保护网络内的安全区Ⅰ内的SCADA/EMS实时监控系统,和安全区Ⅱ内的交易系统;

(2)横向隔离

安全区Ⅰ与安全区Ⅱ内部的时监控系统,和交易系统采用防火墙进行逻辑隔离,而安全区Ⅰ、Ⅱ与安全区Ⅲ、Ⅳ之间采用正向和反向专用的安全隔离装置进行物理隔离;

(3)专网专用

SPDnet调度网提供两个逻辑隔离的安全隔离装置与安全区Ⅰ和Ⅱ进行通信,SPnet电力信息网与SPDnet调度网实现物理隔离;

(4)纵向认证与保护

安全区Ⅰ和Ⅱ的边界都设置了具有加密和认证功能的安全网关,而Ⅲ和Ⅳ的边界部署了防火墙;

(5)整个网络只有安全级别最低的安全区Ⅳ通过防火墙直接访问Internet

从如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根据不同信息管理系统的需要,可以灵活应用物理隔离技术、逻辑隔离技术,以及辅以系统安全技术和应用安全技术,来多方位的保证系统中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

3结束语

第2篇

信息技术以及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机会,同时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新的挑战。信息系统自身所处的网络环境的特点以及信息系统自身的局限性会导致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认为破坏或者是木马等方面的破坏。所以,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信息安全隐患,这严重影响信息的安全可靠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防止信息系统遭受到破坏的措施,而且在杀毒软件和入侵检测技术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虽然这些检测手段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恶意程序对信息系统的破坏,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受到的威胁也在逐渐向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变化,而且更加的隐蔽化,对于信息系统的破坏性越来越大。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信息安全的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已经不再是最开始的单单对信息保密,而是向着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方向发展,使档案信息变得更加的实用而且具有不可否认性。进而实现多方面的防控实施技术。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中安全风险评估的作用

人们在进行档案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受到认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限制,不能够保证信息管理的完全安全性,所以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脆弱性,这种情况导致在使用档案信息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人为或者是自然条件的破坏,所以档案信息管理存在安全风险具有必然性。因此,对档案信息管理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安全建设的前提是,基于对综合成本以及效益的考虑,采取有效的安全方法对风险进行控制,保证残余风险降低在最小的程度。因为,人们追求实际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是指对信息系统实施了风险控制之后,接受残余风险的存在,但是残余风险应该控制在最小的程度。所以,要保证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就应该实施全面、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将安全风险评估的思想以及观念贯穿到整个信息管理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信息安全风险主要指的是在整个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信息的安全属性所面临的危害发生的可能性。产生这种可能性的原因是系统脆弱性、人为因素或者是其他的因素造成的威胁。用来衡量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造成的影响的指标主要有两种。然而,危害的程度并不只取决于安全事件发展的概率,还与其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安全风险评估具有很多的特点。首先,它具有决策支持性,这个特点在整个安全风险评估周期中都存在,只是内容不相同,因为安全评估的真正目的是供给安全管理支持以及服务的。在系统生命周期中都存在着安全隐患,所以整个生命周期中都离不开安全风险评估。其次,比较分析性,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安全管理和运营的不同的方案能够进行有效的比较以及分析;能够对不同背景情况下使用的科学技术以及资金投入进行比较分析;还能够对产生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比较分析。最后,前提假设性,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风险评估会涉及到各种评估数据,这些数据能够被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数据的功能是对档案信息实际情况的描述,通过这些数据就可以了解整个档案管理信息中的情况;另一种数据是指预测数据,主要是根据系统各种假设前提条件确定的,因为在信息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对一些未知的情况进行事先的预测,然后做出必要的假设,得出相关的预测数据,再根据这些预测数据对系统进行风险评估。

三、档案管理不同阶段

进行不同的风险评估信息系统的开发涉及到很多的模型,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模型都在不断的升级。从最早期的线性模型到螺旋式模型再到后来的并发式的模型,这些系统模型的开发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系统需求。然而,风险评估却存在于整个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中,但是由于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中有很多的阶段,而且每一个阶段活动的内容都有所差别,因此信息管理的安全目标以及对安全风险评估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一)对于分析阶段的风险评估。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规划中的档案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获得,这样才能够根据获得的信息来满足安全建设的具体需求。分析阶段的风险评估的重点是抓住系统初期的安全风险评估,从而有效的满足对安全性的需求,然后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估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二)设计阶段的安全风险评估。这个阶段涉及到的安全目标比较多,所以能够有效的确定安全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安全风险评估,保证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安全目标的明确。

(三)集成实现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要验证系统安全要求的实现效果与符合性是否一致,所以,应该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对其进行验证。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资产评估的时候,如果在分析阶段以及设计阶段已经对资产进行了评估,那么在这个阶段就不需要再重新做资产评估的工作,防止重复性工作的发生。所以,可以直接用前两个阶段得出的资产评估的结果,但是如果在分析阶段和设计阶段都没有进行资产评估,则需要在此阶段先进行这项工作。威胁评估依然着重威胁环境,而且要对真实环境中的具体威胁进行有效的分析。除此之外,还应该对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实际环境的脆弱性的有效分析,重点放在信息的运行环境以及管理环境中的脆弱性的分析。

(四)运行维护阶段。对档案管理系统不断的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从而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这样才能够保证档案管理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处于安全的环境。

四、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存在的不足

我国在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我国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起步晚,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管理层对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缺乏一定的重视,而且缺少一些专业评估技术人员。当前评估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不高也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所以,应该对评估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保证风险评估工作有效的进行,同时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工作人员对于风险评估的重视,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环境处于安全的运行环境中。

(二)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还不够完善,而且一些风险技术标准也需要进一步的更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风险评估,不仅仅是一个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技术性的过程,所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科学合理地制定工作流程和技术标准。如果所有的环境和情况都套用一种工作流程和一个技术标准,就会导致不匹配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风险评估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三)评估工具的发展比较滞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漏洞会逐渐显露出来,所以对信息系统的威胁逐渐增加。应该采用先进的评估工具对其进行风险评估,从而满足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五、结语

第3篇

(一)物理层面的安全问题。

高校计算机信息系统受到如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和突发自然事件造成的破坏,也存在因设备老化或毁损以及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崩溃造成的信息资料损失,和服务器设备丢失或被破坏等物理层面的安全问题。

(二)网络层面的安全问题。

校内网络是连接整体外界互联网络的,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互联网的恶意攻击,同时整个数据在校内局域网络进行传播时在没有对数据进行加密情况下被监控和改变也会发生。并且在计算机病毒从外界互联网和内部校内局域网都可以进入到整个系统中,破坏存储的数据和操作系统。最后,在路由器和相应的体系辅助设备中也存有安全漏洞问题。

(三)应用层面的安全问题。

体系的数据中心拥有着计算机信息校园整个关于教学和科研以及各高校主要构成的数据信息运行工作,是高校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核心。在用校内局域网络进行连接促使信息高效应用中也产生了任何网络终端都可以进入整个数据中心,在安全层面造成了风险。

(四)数据层面的安全风险。

高校计算机信息系统是对数据进行输入和整理以及提供服务的过程,大量的数据交换和数据储存和相应的数据修改调整都面对各层面的安全风险威胁。

二、高校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物理层面的安全对策。

对物理层面的安全防护需要在成本和管理机制优化上进行考虑,对每个零散的设备单元统一进行管理防护。对相应的重要数据库和重要的配置服务器设备要进行统一的机房维护,在机房的环境和温度以及湿度上都要进行考虑和定期测量。同时,在机房内的电路电源以及出现停电时的后备电源要进行保障,对出现机房建筑不稳定和受到外界干扰影响程度大时,要及时进行修复。同时每个核心设备间要有足够的距离保证不受到电磁辐射的干扰。

(二)网络层面的安全对策。

目前高校的外联手段会涉及到网卡和蓝牙以及USB等相应设备,这些终端的维护和保障是可以防止常规的恶意侵害方式的。要在固定网络中设有相应的端口输入限制和对协议不完整的连接及时终端,相关交换机实现对用户搜索的数据整理的规范化。

(三)应用层面的安全对策。

高校计算机信息系统是面向校园内信息数据流动而服务的,在各个相关服务器和数据库中需要加强安全域的建设,并对每个需要防护的病毒和数据保障方案和备份方案都要进行统一建立。在主要信息存在的数据中心内要对所涉及的各计算机信息系统硬件和相应配置设备,以及数据资源进行定期维护和安全级别的相应建立,监控和预防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对数据中心的安全域级别设定为顶级并加强各分支系统的保障手段。

(四)数据层面的安全对策。

对本地需要加密的数据做好相应的储存和终端防护,对设立相应安全文件夹,由专人进行管理。对每个需要写入的储存信息,进行写入指令的控制,要求具有一定安全性的信息可以写入数据储存设备。每个客户端口要建立USB安全管理策略,需要系统内部认证并通过才可以进行只读等权限设定。

三、结论

第4篇

1企业信息化建设概述

信息技术正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我国各个产业都开始对信息技术进行运用,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加入了这一行列。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提高管理质量、提升管理效率、促进科学管理。很多企业开始建设公司网,通过网络对自身事务进行管理,改善原有的工作方式,促进信息时代管理体制的形成,同时对众多企业资源进行整合,提升企业在这个时代的竞争力,让企业获得更高的发展空间。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其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信息化建设在我国企业之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行为,几乎每一个企业都在对信息系统以及网络设施进行建设,公司网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的标配。部分企业领导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十分重视,在其中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力求提升自身信息化建设的质量,某些企业已经针对信息化建设制定了长远的计划,这些计划将在2~3年之内完成。安全管理问题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这一方面,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具有较大的差距,而且自身技术手段不够先进,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各个企业应该重视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安全管理问题,从整体上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

2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网络安全管理人员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进行的安全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因此,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素质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在进行之中,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的培养也处于初始阶段,他们的工作能力与素质还达不到各个企业的要求。相比于对网络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与引进,我国企业更热衷于对各类杀毒软件、安全软件进行购买,没有对培养网络安全管理人员产生正确的认识,也没有将招聘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列入到自身的工作计划之中,这就导致了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的缺乏,即使有也不具备相关的能力与素质,在出现安全方面的问题时很难将其进行解决,给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增加众多风险。

2.2企业员工安全管理参与度较低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为了让在企业中工作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够使用安全、高速的公司网络,让企业员工了解到网络安全以及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平时使用网络时增加自身安全意识,但是很多企业没有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安全管理方面的教育。企业员工不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以及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更不知道如何进行安全管理来消除这些安全隐患,在网络安全管理方面参与程度较低,不了解与网络安全以及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自身网络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进行处理,对自身管理、工作成较大的影响。

2.3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安全保障,可以保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做出反应。但是目前,我国各个企业的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很多关键性内容在体制中没有进行规定,这样的结果就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面临安全隐患的威胁。内部管理较为松散是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的直接体现,正因如此,很多与安全管理相关的指令不能被全面地了解、认真地执行。安全监督机制是安全管理制度最为致命的缺陷,缺乏有效的安全监督,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众多行为无人监督、无人管理,相关人员在这一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操作失误,由此而导致安全问题,部分人员甚至会进行违规操作,但是由于无人进行监督管理,一旦出现问题,企业无法找到直接责任人对其责任进行追究,并解决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3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安全管理的对策

3.1培养专业安全管理人员

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安全管理,需要有人参与其中才能够正常进行,因此,专业安全管理人员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各个企业应该对这一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企业应该注重对专业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的培养,提升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专业素质,让他们能够符合时展的要求,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为企业解决众多安全管理问题。同时,企业可以外聘专业管理人员,让他们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在进行工作的同时要求原有的安全管理人员学习他人的工作方式与工作方法,以此对自身的技术水平进行提升。企业应该针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制定奖惩制度,以此来提升安全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改变他们对自身工作的态度,让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2向员工普及信息安全管理知识

企业应该在内部进行与信息化建设以及安全管理知识相关的讲座,让每一名员工对自己正在使用的公司网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晓其中的建设过程以及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安全管理问题,认识到公司网络信息安全对自身的重要作用,提升自身的信息安全管理意识。每一名企业员工都应该积极参与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安全管理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出自己作为企业主体的作用,在企业进行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企业应该培养全体员工处理安全问题的技能,让每名员工都具备在网络上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促进员工信息化建设的进行。

3.3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各个企业需要了解安全管理制度对自身信息化建设以及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同时知晓自身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及时对自身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避免因此而遭受重大损失。在安全管理制度中需要加入监督管理、风险分析等方面的内容,让安全管理制度可以进行更加全面的管理工作,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制定预警方案;对安全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避免失误操作以及违规操作的出现。减少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让每一个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能够使用良好的企业网络,让企业自身的网络安全以及信息安全得到保证。

作者:李雯 单位: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第5篇

由于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我国中小企业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信息建设程度还有所欠缺。企业内部对于信息安全管理缺乏科学的规章制度,难以做到信息合理有效的安全防护。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各项制度之间出现混淆,安全职责定位不够明确,安全问题出现无从追求,这种现象在中小企业信息泄露中时有发生。

二、缺乏相关技术人才

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对信息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力度较轻,导致安全管理出现盲区。信息安全建设过程中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企业内部缺少专门的技术人才对安全管理盲区予以修复,进而导致信息泄露。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安全管理完善措施

(一)强化信息安全意识。企业信息安全是企业健康平稳发展的基础,由此中小企业内部每个员工都应该予以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强化员工对于信息安全的意识,相比于技术安全更值得重视[2]。所以,企业内部必须强化员工信息安全意识,营造内部良好的安全意识氛围,提升员工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有效地安全措施离不开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企业需要强化制度建设力度,做到安全管理有章可循,对于企业内部用户相关信息权限予以限制,明确,减少个人操作可能引发的信息泄露风险。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制度应随着企业发展而创新升级,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重点培养信息安全管理人才。任何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都是人才的支持,优秀的人才能够促进企业内部稳定,工作效率提升,企业发展收益增强[3]。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安全管理盲区需要相应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检查,维护,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有效地解决,规避风险的发生。

四、结论

第6篇

当前,在煤矿开采过程存在着诸多安全威胁因素,虽然企业增加了安全资金的投入,但是煤矿事故仍是不断发生,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安全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1经验式的安全管理模式

当前,在我国的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仍是延续着经验式的安全管理模式,也就是说以经验教训为根据,特别是受到资金缺乏的影响,煤矿的安全监督设备非常落后,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因此不能够及时控制发生的安全技术问题。

1.2缺乏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煤矿生产的安全管理和控制受到了大多数煤矿企业的高度重视,并为了安全控制设立了专项资金,购买了高科技的安全设备,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并安装了安全管理的监测系统,不断控制着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但是从本质上来讲,这种管理措施只能从表面上来实现企业的生产目标,缺乏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比如说,当前的煤矿安全监控模式还只是运用于煤矿的生产过程,对于一些安全问题还只是事后控制。由于煤矿安全问题的产生与工作人员的心理、情绪和所处环境等多方面有关,但是对安全生产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时候,管理人员还只是从单方面因素考虑问题的发生,缺少全面的考虑。由此可以看出安全生产管理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还只是一种口号,并没有得到落实。

2.煤矿安全管理和控制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在煤矿的安全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于设备、人才和技术管理的方方面面,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煤矿安全管理正朝着动态化的网络管理过渡,其监控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也在不断完善和优化。下面本文将从矿井的考勤管理、专家的智能管理和矿井检测管理三个方面来分析信息技术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2.1矿井考勤管理中的应用

当前,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于矿井的考勤管理中主要是为了实行工作人员的考核管理,一般先是要选择适合的考勤地点,之后在考勤机中连接上信息化的网络系统,并和通讯线路中的矿井管理计算机的主机相连接,实现管理中心对于矿井安全考勤情况的实时监控。一般,在矿井的考勤管理中主要有两种系统,一是卡片安全考勤系统,主要是运用金属卡片来进行打卡,实现考勤的记录;二是井下安全考勤系统,这是要借助矿井人员矿井灯灯头来实现考勤的记录。

2.2专家智能化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专家智能管理是信息化技术在煤矿的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应用,并受到了研究专家的高度重视。专家智能管理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信息化系统,由专家的智能决策和专家信息化的数据库组成,从而实现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系统管理。在这个系统中,数据库是信息技术在安全管理的基础,而智能决策是煤矿安全管理和控制的重中之重,并有效的体现着信息化的管理。

2.3煤矿矿井监测管理中的应用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考勤管理、专家的智能管理之外,煤矿矿井的监测管理是当前信息技术在煤矿安全管理和控制中最普遍的应用,主要是对矿井下的通风、矿压和瓦斯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及时发现煤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2.3.1通风监测管理

通风是保证矿井安全的主要措施,因此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的通风监测系统主要是由传感器、井下站点、传输设备和地面控制中心组成,通过利用计算机的仿真功能和通风装置的模拟技术来提高矿井通风系统的安全系数,从而保证矿井下面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通风监测管理系统来调整矿井下面的风向和风速,及时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3.2矿压监测管理

矿井的矿压监测系统有计算机、传感器和传输线路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传感器与各个站点相连接,并将矿井下面的压力通过通讯设备传输到计算机内,然后计算机对接收到的压力信息进行计算分析,如果矿压超出了所限制的压值,计算机就会发出预警信息来提示工作人员,在工作人员的调解下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

2.3.3瓦斯监测管理

我们都知道,造成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就是瓦斯,因此加强对于井下瓦斯的实时监控是十分必要的。当前的瓦斯监测管理系统主要是由传感器,地下站点,传输设备和控制中心组成,通过及时对井下瓦斯含量信息的采集和分析,从而保证井下作业的安全。一旦煤矿下的瓦斯含量超过了限制的数据,那么计算机就会发出警报并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瓦斯含量。

3.结束语

第7篇

交通信息的采集:交通信息主要包括车辆占有率、道路交通量、车头时距、车长、车速、交通密度等。通过对这些交通信息的采集,能够为道路使用情况分析提供有力的依据,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道路交通运行的情况。同时,利用这些交通数据信息,能够为交通管理系统、事件预测等提供有用的信息。交通信息往往是动态的信息,有的直接能够通过测量得到,有的必须通过几个测量参数的结合计算才能分析出来。现阶段,交通信息采集技术主要包括磁力计测量技术、感应线圈检测技术、红外线、超声波检测技术、视频图像处理技术等。紧急信息的采集:道路交通运行过程中,有时会遇见紧急情况,主要包括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等。这些紧急事故发生后,肯定造成交通堵塞、拥挤,影响道路交通正常运行,对此类紧急信息的采集,还需要包括对交通违章监测,为交通执法以及预防事故发生提供有力的依据。目前对紧急信息的采集技术主要包括自动检测技术与非自动检测技术两种,非自动检测技术容易受到天气、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并且运行成本较高,因此一般采用自动事件检测技术。通过在道路沿线安装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对道路运行的设施监控,并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好事件预测和预防工作,提高道路安全管理的质量。

2信息技术在道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如果说对气象、交通、紧急事件信息的采集是实施道路安全管理的基础,那么对这些信息的高效及时就是道路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在道路交通运营过程中,交通状况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不良的天气气候因素(大风、雨雪、雾霾等)会对道路运行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容易引发车辆抛锚、追尾等突发紧急事故,从而降低道路交通的通行能力。所以,道路运行网络系统,需要将相关的信息及时准确的出来,为驾驶员行车路线的选择提供有力的依据。为了能够保证信息系统能够发挥对道路安全管理的作用,要求道路网络信息系统具备一定的功能,具体的功能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2)能够为用户提供有关道路中路面、隧道、桥涵等状态信息,还包括各种设备的检修情况;(3)具备道路使用信息的功能,能够提供道路运行状态,包括堵塞、关闭、事故、施工或通畅,为驾驶员线路选择提供依据;(4)具备道路限速信息功能;(5)具备警告信息的能力,包括违章警告、拥挤警告、排队警告、施工警告、事故警告、环境警告等;(6)对限速原因、限速值等信息的供功能。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图形式可变信息板、移动通讯、文字式可变信息板、交通广播、车载系统、路旁无线电等。各种信息方式都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如车载系统具有信息量大、针对性强、信息及时等优点,但同时也具有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等缺陷。再如可变限速标志能够加强驾驶员对限速的重视,并了解限速原因,但缺点在于其的信息较为单一。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信息对象,选择不同的信息技术。信息对象主要包括驾驶员、交通救援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等。

3道路安全管理总信息技术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越来越多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道路安全管理中,同时信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基于此,道路安全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技术整体性能提升。特别是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强化了检测器各项功能。一方面,根据电磁场变化原理,开发功能更加强大的车辆检测器,改进信号处理装置以及探头,提高检测器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基于超声波、微波等电磁感应原理,提高检测器的抗干扰能力,提高检测器的安装、维护简单性。(2)系统化、机电一体化发展前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科学计算方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使道路安全管理信息化技术向着更加智能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如感应线圈智能交通流量检测仪、遥感微波检测器、红外线定位摄像系统等的开发与研究。(3)在现有的信息技术基础上,加强对新技术的开发,包括用新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代替传统的视频监测技术,实现对更多车辆运行参数的在线监测,提高交通监控图像识别的准确性与实时性。

4结语

第8篇

[关键词]云计算;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安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2

0 引 言

云计算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建立的能提供动态资源平台的一种服务模式。在访问云计算的过程中,可以快速地将平台中的资源提取出来并加以利用,只需要很少的工作就可以完成。随着云计算的不断发展,云计算技术逐渐得到完善,并在各项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因此,在当前社会中,加强对云计算的研究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内容。

1 云计算的特点

1.1 规模大

在云计算的定义中,“云”就是指所有的网络、互联网。目前,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中都有网络覆盖,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云计算规模变大。在国际上一些大型的科技公司中,往往会有几十万台服务器,谷歌公司云服务器的数量甚至超过了一百万台,就算一些小型的科技企业也会有成百上千台云服务器。这就使云计算具有相当大的存储能力。

1.2 虚拟程度高

云计算是基于计算机系统建立的,在云计算系统中,大部分的功能都是在虚拟的情况下完成的。在使用的过程中,不用了解“云”是怎样形成的,是在哪些功能结构上来完成工作的,不需要了解信息的存储位置等。

1.3 通用性强

在当前的社会中,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大量的发展,社会当中各行各业都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在这种情况下,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在“云”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同一个“云”可以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运行。这就体现出了云计算具有很强的通用性。

2 云计算与高校图书馆的关系

2.1 具有相同的社会价值

在当前阶段中,云计算成为了一种使用广泛的服务模式,不论是在当今社会,还是对未来的发展都将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是成为社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还不能使其价值体现出来,只有在实际中进行有效的使用,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在社会发展的各阶段中,高校图书馆都有很多的作用,其中提供信息服务是最基本的作用,可以将社会的记忆有效地保存起来。在当前阶段中,人们的民主意识不断地增强,这就赋予了高校图书馆新的责任。随着云计算的发展,计算机的使用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同时,还会使信息带来一定的改变,拓宽了信息的获取渠道。为社会提供公共性信息服务是云计算中的核心思想,这一社会价值的体现与高校图书馆基本一致。

2.2 高校图书馆中使用可以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进入了网络时代,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图书馆与其进行密切的结合,重视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当今社会,云计算被很多行业应用,对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对云计算进行有效的应用,更好地推进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应把握住时机,以云计算为基础制定良好的发展战略目标,使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更好的前行。

3 高校图书馆中云计算服务的安全风险分析

3.1 数据传输安全

在高校图书馆中,不仅有大量的实体图书,同时还有电子资料,这些资料在高校图书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数据的质量和数量是行业竞争的关键。高校图书馆在应用云计算时,就会将这些资料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给云服务商,此时这些资料会面临一些问题,如:在传输的过程中,资料很容易被窃取,导致资料的内容遭到泄露;在资料传输到服务商后,一些服务商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将资料中的一些信息泄露出去等。这些问题都会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3.2 数据存储安全

在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存储,包括了对存储位置的选择、对数据进行恢复等工作。在使用云计算技术后,数据的存储位置不断地扩大,但其具体的存储位置并不被人所知,导致人们不能充分了解数据存储位置的环境,无法知道其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即使高校图书馆对数据的存储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但云服务器偶尔也会出现一些事故,使其存储的数据丢失,不能恢复,从而造成严重的影响。

3.3 数据审计安全

在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的工作中,常常会有第三方机构加入进来,对数据进行审查工作,这样就会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在使用云计算技术后,云服务商就不仅要考虑各高校图书馆之间存在的风险,还要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方便第三方机构能够有效地加入进来,对数据进行良好的审计工作,在保证高校图书馆的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当前阶段存在着大量的云服务商,但这些云服务商的工作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在选择云服务商时也存在着安全隐患。

4 云计算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安全策略

4.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

在云计算的发展过程中,就要有一定的标准来对其进行约束。在使用时,需要对其相关协议进行探讨,建立出比较完善的规范。同时,该过程常常会发生一些数据泄露等安全事故,此时就需要法律政策进行保护,例如:国家建立已建立了对云服务商的管理制度、云服务商信誉的考察制度、不法分子的处罚制度等。在该过程中,需要所有行业都积极参与进来,共同研究探讨,加快相关制度的制定,使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工作在云计算环境下得到保障。

4.2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安全存储与管理

在云计算环境下,为了使高校图书馆信息得到安全保证,云服务商和图书馆都需要加强管理意识,使用更好的方式来工作。图书馆不应该将数据的管理工作全部交给云服务商来完成,而应该在将信息交给服务商的同时,自己做过备份,当云服务商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对其进行恢复。云服务商要对技术进行创新,研究出更先进的技术,改善云服务平台的性能,使数据得到更好的管理。

4.3 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的权限设置

在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过程中,根据使用人员职能的不同,对其分配相应的访问权限,使不同权限的人员不能越级访问,保证信息使用的安全性。目前,PMI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授权管理设施,它是在公共密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授权平台,在使用时,平台会对用户进行权限验证,对不同权限的用户开放对应权限的信息。在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工作中也可以运用这一平台,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

5 结 语

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管理中应用云计算,虽然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但还面临着新的挑战,其中信息安全问题对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应加强对高效图书馆的信息管理,使云计算在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中得到更好的应用,进而为信息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颖.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2]赵研科.我国图书馆“云计算”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图书馆,2015(6).

[3]马丽萍.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之机遇、挑战与未来展望[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