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3-06-04 09:21:03

导语: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

第1篇

一、大力提升农艺技术水平的意义

1、科学施肥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科学合理的施肥能够改善农作物营养不良,起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对农作物施肥时要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周期所需要的不同微量元素来施肥。人们应切忌盲目施肥造成资源浪费,另外,要实现有机肥和化肥的平衡使用。我国传统的农民百姓普遍更愿意使用化肥,但化肥过度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结,土壤缺乏有机质极微量元素。因此,农艺技术人员根据农作物的具体生长情况采用合理科学的施肥方法,实现了农作物的丰收。

2、适当种植间隙促进了农作物生长。农作物栽培期间,农艺技术人员对农作物的栽种间隙进行了合理规划。间隙太宽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野草疯长以及农作物之间授粉困难,影响作物的产量。间隙太密又会阻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影响它们的生长。因此,农艺技术师通常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充分考虑农作物采光以及空气流通等问题对种植间隙做出规划。

3、改善外部环境增加了作物产量。为了实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我们有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湿度、水分及土壤等外部环境因素。比如温室大棚技术,它改变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时长、温湿度要求以及土壤中有机物及微量元素的成分实施控制,使外部环境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另外,通过适当的延长光照作用,能促进农作物的光合吸收,增加作物产量。

4、对病虫害的防治保证了农作物的质量。病虫害的发生往往会对农作物的质量及产量造成影响。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绿色食品的偏爱也更加明显,与此同时,人们还对绿色食品的外在质量条件有要求。因此,农艺技术人员采取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应建立在保护农作物质量的基础上开展。化学防治手段是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手段,其驱虫效果显著但副作用也十分明显,农作物上残留的化学剂会对土壤及人体造成二次伤害。目前,农艺技术人员联合生物防治、物理器械防治和化学防治三种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其防治效果明显,不仅保证了农作物的质量还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二、着力加强农艺技术与农业机械的同步发展

农艺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农业机械的实施,而农业机械的发展又会带动农业技术水平的上升,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农业机械水平的进步能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率,但要建立起农艺技术与农机之间的密切联系,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要实现农艺与农机的密切联系应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种植环境要求、地理地貌来开展农业机械研发工作。这样一来,农机的应用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比如:我国南方地形地貌跟北方地形地貌有很大的差异,南方主要为丘陵地带,而北方更多的是平原地带,如果把北方的农机应用到南方农作物种植中,就显然失去了它的应用价值。

2、农机研发工作的开展由于受限于资金、技术等因素导致不能满足农艺的要求,那么,农艺技术人员则可培育出适宜农业机械操作的农作物品种,以满足农业机械操作的可能性。

三、全面提高农艺技术水平的策略

1、培养农艺技术人员水平。农艺技术人员是农艺技术的直接实施者,他们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对农艺技术发展、改进和推进等工作开展的深入程度。由于人们对农艺技术专业带有一定偏见,很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应该去大城市就业,而不是扎根于农村进行农艺技术研究,这就导致我国农艺技术人员相对缺乏。而且,我国还缺乏相应的农艺技术培训体系。那么,想要提高农艺技术水平,我们必须要吸引愿意扎根于农村潜心研究农艺技术的高素质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而政府也可以给予农艺技术人员给予相应奖励政策,鼓励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深入基层开展研究工作。

2、实现农艺技术各方面工作的最优化。农艺技术涉及的内容包括农作物的选种、栽培、育苗、土壤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农机应用等方面。因此,在选苗的时候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以及地理特征来选择合适的品种,在施肥的过程中要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周期所需要的营养,采用有机肥与化肥联合使用的施肥方式。另外,还要根据农作物的特性来规划它的种植间隙。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应联合使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等防治方法。

3、促进农机和农艺的高效结合。农机的应用是农艺技术重要的一部分,农机与农艺的结合程度反映了我国农业技术的整体水平。为了提高生产率,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校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我们必须因地制宜的采用农业器械,当技术水平满足不了实际农艺技术开展的时候,应配合农机的使用培育和改良新的农作物品种。

总之,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的进步、土地种植面积的缩小、人口的不断增多以及对粮食需求量的扩大对农作物的产量提出了客观要求。因此,只有提高农艺技术水平,着力加强农艺技术促进农业大发展,才能有效提升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进而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快发展、大发展,助力和谐的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段跃刚.农艺节水保肥技术在花生种植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3,(12).

第2篇

[关键词]农业中职农业专业中职教育专业设置多元化

[作者简介]吴维煊(1963-),女,江苏连云港人,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江苏宿迁2236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第一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促进‘零适应期’就业创业的研究”(课题编号:ZYE12)的子课题“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20-03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正在以的速度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大批青壮年离开农村,农村的空心化,正在让农村社会失去自我循环功能,土地撂荒、房屋空置、田间地头都是老弱病残。很多农民子弟摘下了“文盲”的帽子,大多数人又成了“农盲”,他们不熟悉传统农业技术,不会使用传统农具,不懂现代农业技术。新生代农民工踏着父辈的足迹,宁在城市挣扎,也不愿回到农村。就读职业院校的农村孩子,大多选择工科专业,为离开农村,闯荡城市做准备。即使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县市,农业中职校的数量或中职校中的农业专业数量之少,极其令人担忧。城市孩子不选择农业专业不会让人感到奇怪,但农村孩子普遍的疏农、离农、弃农的价值观,会对未来农业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农业产业人员的大量缺乏,不仅会造成今后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是今后最大的国家安全问题。

一、中职教育大规模发展,农业中职却日渐萧条

1998年,我国有各类农业中等职业学校500余所,目前只剩237所。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类专任教师由2000年的249万人,下降到2008年的1.71万人。绝大多数农村家庭都希望孩子跳出农门,选择农业学校的越来越少,生源严重不足。农业部相关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占0.13%,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占96.4%。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中,初中程度以下占60%,平均每万亩土地仅0.8个技术人员,万名劳动力仅0.16个技术员①。江苏省宿迁市位于江苏北部,该市组建于1994年,现有人口510万。宿迁市是农业大市,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2010年12月底统计,宿迁市有中等职业学校34所,但没有一所农业中职。各职业学校大多开设计算机、应用电子、机电一体化、数控、建筑、会计等专业。虽然少数学校也设置有涉农专业,但却招不到学生。各职业学校几乎都在给苏南企业提供低端产业工人。

农业中职遇冷,现已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热点。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迅猛。各地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学校和就读高中的职普比大多以大于1为目标。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突出问题,甚至出现难以控制的各种问题。中职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大多放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等层面,从政府到社会,人们大多以招生数、就业率等一些比较粗放的指标来评价教育,只要能招到学生,只要学生好就业,各校都一窝蜂地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致使千校一面,对原来的农业中职带来不可小觑而且全方位的冲击,部分农业中职由于生源不足不得不停办或改变专业设置。地处农村的中职校也成了为工厂提供廉价劳动力的培训场所,部分涉农专业纷纷改头换面,把农业秘书改为办公自动化,农业会计改为电算会计。学校办学目标与专业设置,只考虑眼前,不顾社会总体经济结构和长远发展,甚至少部分学校或以利益为重,或以“形象政绩”为己任。

一个成熟的教育系统必然存在不同宗旨的办学机构,以服务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中职校千校一面的专业设置,不仅让各学校失去特色,失去竞争力,也失去了学生、家长及社会对中职的认可。一个个被了个性的劳动者源源不断地从中职校这个流水线上生产出来,为全球经济化提供最廉价、最安全、最没有民族竞争力的劳动力资源②。为了追求中职校的高就业率,把未完成学业的学生早早地以实习的名义推向工厂,而且不分专业地把市场营销、物流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到电子工厂的流水线上。原来的农业中职或中职校中的农业专业,面临生源不足,或学生不能批量就业等尴尬局面。加之丰富的文化资源难以进入教育和教学过程,办学的路子越来越窄,生源不足、师资缺乏、经费匮乏,纷纷改换门庭。在追求利益、规模的不正确引导下,中职校办学思路僵化,办学理念走入死胡同。

二、专业设置市场化,农业人才严重缺失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6月15日刊登雷泓霈的文章《大学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文章提到世界名校——美国幽泉学院的做法,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完成规定学业,而且要利用学余时间盖房子、种地、养牛、养鸡,供给平日的日常生活。幽泉学院流传至今的校训是:劳动,学术,自治。由于将劳动能力、公民意识放在教育本位,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得到了美国许多名校的认同。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10年里,这所学校16%的学生走进哈佛大学,13%走进芝加哥大学,7%走进耶鲁大学,7%进布朗大学,其他学生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斯坦福乃至牛津大学等名校③。世界名校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外技能的培训,注重对学生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学会种地、养家禽、盖房子等技能,并没有影响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相反由此而获得的劳动能力及公民意识,为他们日后的专业学习及融入社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政府给各职业学校的发展定位,及各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如果过分市场化,陷入“技能崇拜”的境地,不仅有碍教育的发展,也有碍学生的长远发展。

中国人口占世界近1/4,而耕地仅占世界的7%。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一再被侵占,不足的耕地要养活众多的人口,不得不投放占世界34%的化肥,以维持农业总产量。严峻的现实迫切需要加大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需要大量的农业人才守住我们的耕地、管理土地、减少浪费、对农作物进行改良。这些有农业基础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来提供。中职教育要科学发展,让社会满意,就必须有顶层系统设计,要在培养什么人的观念上形成最大的社会共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不是表现在数量上,而是表现在结构和质量上。职业教育所要承担的,不仅仅是教育任务,还有无法推卸的社会责任。职业教育并非仅仅服务于市场,而要以服务整个社会为己任,各学校要有各自的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培养大批服务家乡,服务社会,多元化的人才。

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逐年增加,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但仅依靠土地,其收入与外出打工相比,具有明显的落差。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农村的青壮年大批外出打工,把土地交给他们年迈的父母。他们自己都不愿守在土地上以农业为生,怎么可能让他们的后代学习农业呢?即使是农村孩子,他们上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在某个时段背离土地,他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在储备离开农村的能力。现在有几个农村出生的孩子甘愿一辈子服务农村呢?这一现象的产生不是农村孩子及家长认识上出现了问题,而是社会发展不均衡造成的,没有给从事不同行业的人提供均衡的发展空间。学农业没出息,不赚钱,似乎成了一大社会共识。这一社会共识的形成,不仅造成产业分工的失调,也将威胁到未来13亿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甚至威胁到国家安全。政府只注重中职校的办学规模,把着力点放在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上,为工厂流水线培训岗位难度低、人人能干、体现不出能力与水平的最低端的产业工人,教育完全落在了“职业、生活、生存”的狭小圈子里,忽视了人的长远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

三、转变疏农、弃农的意识形态,构建多元化中职专业体系

当前农业中职的短板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忽视有关,与社会教育系统疏农、离农、弃农、鼓励农家子弟跳出农门的意识形态有关,与教育主管部门追求短期政绩,不顾教育长远发展有关,与各中职校追求短期利益,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有关。扭转目前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专业设置重复、资源统筹难、有限资源得不到综合利用的现状,逐步增加农业中职数量,让农业专业及农业中职校在所有中职专业及中职校所占比例与农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例相匹配,与其他专业协调发展,形成中职教育的合力。以行行出状元为追求,形成农业中职的优势,这虽然是一场艰苦的博弈,但并非高远不可及。

1.从国家安全高度认清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粮食问题是最大的国家安全问题。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现有耕地18.26亿亩,已逼近18亿亩红线,人均耕地1.4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世界排名在126名以后。有限的耕地却要解决近四分之一世界人口的粮食问题,只能靠农药和化肥维持粮食产量,而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严重破坏耕地的土壤结构,给土地生态造成巨大的破坏。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农业不单纯是为了解决人的吃饭问题,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关注工业产值,关注新城区建设,关注GDP增长,如果没有农业作保障,必将背离健康的经济发展轨道。应从国家发展高度认清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对民族负责的高度责任感,让农业成为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让农业从业人员成为受社会尊重的国家建设者。

2.从国家发展高度认清农村在国家生态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的文明始于农耕,农业是中华民族成长与腾飞的命脉,13亿的大国,不可能靠旅游或某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满足国家的发展,我们必须要重视农业,重视农业的前提就是重视农村。为了经济发展,减少农业人口让农民进城,这种做法虽然拉动了GDP的增长,但却没有把农村当做国家生态结构中一个平等的主体来看待。城市需要大批的农民工去建设,农村同样也需要大批的农民来守候,需要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去提高农村建设的质量。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以城市为中心”的视角,整个社会只单方面地想到农民进城会对城市建设起到哪些作用,却忽略了空心化的农村会对国家未来发展造成的损害,忽略了轻视农村会对国家生态结构造成的破坏。为了国家生态结构的和谐,要从国家发展的高度认清农村在国家生态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把城市和农村放在同等地位,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哺育,共同发展。

3.从奠基农村的高度重视农业中职在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存在某种职业,说明社会有某种需求,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一样、都平等。为什么现在农业中职的数量越来越少?为什么选择农业为终身职业的人越来越少?归根结底是全社会对职业的认识缺位造成的,人们普遍认为从事农业没出息,进城当工人才体面。农业中职在面临经费投入不足、招生难、办学条件差、质量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时,必然要改庭换面,另谋发展。现在的农村劳动力70%以上没有经过任何专业技能培训,他们依靠经验守候着自己的土地,而且以老者农耕为主体。农村的发展,必须要有具有农业技能及农业专业知识的新时代从业人员,所以,要从奠基农村的高度重视农业中职在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加大对农业中职的投入,在全社会营造职业平等的氛围,使尊重职业成为一个民族的基本道德,以激励更多学生选择农业中职,让农业中职成为培养农村建设者的摇篮。

4.加强中职教育的顶层设计,形成教育合力。教育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与兴衰,一个教育环节出现问题,可能要破坏整个教育系统,可能要影响几代人。目前,中职教育重视数量与规模,忽视质量与结构的现状,各校都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专业设置重复,所有学校都在为工厂提供流水线上的低端劳动者,没有职业教育特色。政府应加强对中职教育的顶层设计,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文化传统及经济特点,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加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建设,专业不求全,规模不求大,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专业设置结构合理的中职教育体系,宏观统筹教育资源,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提供让社会满意的职业教育。

5.加强对学生热爱农业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扭转弃农价值观。中国的文明起源于农耕时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众多的农业人口,为13亿国人的生存提供保障,农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城市的孩子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组成的次生态环境里,远离原生态的大自然,对农业更是一无所知,他们长大后几乎不可能去农村工作或生活。农村孩子虽然生长在农村,但不会使用传统农具和现代农具的占绝大多数。他们努力学习就是为了离开农村,很少有人热爱农村、热爱农业,愿意一辈子在农村发展。加强对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热爱农业的教育,是教育的责任。无论城市化达到什么样的规模,无论农业机械化达到何种程度,人的基本生存离不开农业为我们提供的保障,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对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需求就越大。加强学生热爱农业的教育,扭转离农、弃农的价值观,让每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能自立自强。

6.现有农业中职应在改变视角中找到希望,办精品学校。现有农业中职为数不多,涉农专业更是少得可怜。由于就读农业中职学生少,学校经费严重不足运转困难。师资力量薄弱,有些课程通过外聘社会技术人员来解决,但教学效果受到外聘人员能力和素质的制约。在农业中职极为萧条的现实下,首先应从奠基农村、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对农业中职的扶持力度,以面向未来的眼光,将农业中职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育投入等放在教育发展的整体框架内进行思考与设计,把现有农业中职办成精品学校,让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成为精品学生,为社会所重用;让这里的老师享受高于其他中职校教师的待遇,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为学校服务,为培养出精品农业人才而自豪。当现有农业中职步入这个良性运行轨道时,就会为社会所关注,就会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为学校贡献力量,也会吸引更多的学生,甚至优秀学生选择农业为自己的事业发展目标。

7.重视农业中职的文化建设,提高育人品质。职业教育不应该被理解为单纯的动手技能培养,农业中职并不是仅仅教学生种地那么简单,农业中职的发展应有广阔的视野和提炼历史与面向未来的眼光,应从文化建设的高度将其放在农村文明建设的框架内进行思考与设计。只有增加文化底色,才能打下精神底色,应让学生认清从事农业生产的社会使命、职业道德,了解农业的历史演变,及各演变过程的阶级属性和学术分类,让他们不仅学到农业知识,而且有思想、有理想、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人类的使命感。加强对农业中职的文化建设,让学校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教学、鲜明的特点、浓郁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令社会满意的教学质量,提高竞争力和育人品质,吸引优秀学子。

8.提高农业中职校教师待遇,让优秀教师终身从教。就目前现实情境而言,职业学校是成绩较差学生升学无望的无奈去处。在教师待遇普遍不高的当下,机械、电子等社会热门专业的教师还可以有其他社会兼职可提高收入,农村土地后,农业都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小规模种植,农业专业教师很难在校外兼职,加之农业专业不受重视,其社会地位略显尴尬,现有教师终身从教信念不足,农业专业大学毕业生又不愿意来,师资数量不足、师资力量不强,这些都是制约农业中职发展的严重问题。提高农业中职教师待遇,让他们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教师无后顾之忧终身从教,用优厚的待遇吸引优秀农业人才服务学校,是农业中职发展的必需。

9.加强农业中职特色专业建设,用特色立校。拿什么做学校特色,不是校长和教育改革者的特权,也不是个美丽的标签。学校特色的选择要立足于本校实际,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立足于教育需求。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要服从学校积淀的文化,要与学校历史相联系,与学校办学条件相适应。在各中职校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农业中职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在形成特色、打造品牌上给自己明确定位,做到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用特色立校、用品牌育人。农业中职的特色专业建设要注重传统农业和相关农产品加工业的传承,不同的专业在办学理念、学科结构、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上,都应该体现出鲜明的专业特色,既能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能满足学生谋生与发展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求支撑,以贡献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中职教育成就巨大,却也问题缠身,要发展中职教育,就必须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培养人才的方法及手段上下工夫。各农业中职校根据自身实际,办农业特色专业,以特色专业为龙头,构建独具特色的学科框架,合理设置课程,明确学术发展方向。教育主管部门要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战略高度,统筹规划各中职教育发展方向,有计划地增加农业专业,有计划地扩大农业中职发展规模,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立足于教好每一名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开好每门课程,建好每个专业,办好每所学校,让农业中职成为社会满意的学校。

[注释]

①李丹.农业中职如何走出“离农”怪圈[N].中国教育报,2011-01-28.

第3篇

[关键词] 生态农业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27-01

近年来,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迅速,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保障了农村稳定。实现了农业生产由只要经济效益向注重综合效益的转变。目前生态农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贫乏

尽管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但是各种因素影响(如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等),我国耕地面积仍是逐渐减少。我国耕地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百分之四十,而且耕地质量不高,部分耕地的水土流失较重,土壤沙化较重,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存在生态退化现象。我国缺水严重,水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25%,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上来看,也极为不平衡,地域差异较大,季节差异极为不均衡。

1.2 人口增加和农业生态、农业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因为人口众多,使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非常少,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现在,国家又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随着人口增长,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压力始终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1.3 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发展普及

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必须要有现代的科技来支持,和传统的粗放农业相比,更需要现代的、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但是我国当前农村的现状是,有头脑、文化高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大都进城务工或者是从事了其他经营,留在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部分妇女,成了典型的“三八六零农业”,加上在家的农民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对先进农业科技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够,主动学习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愿望不强,从而阻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普及和推广。

1.4 土地零星分散,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的是生产责任制,土地都分田到户独立耕种,当时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时农业发展的需求,推动了传统农业的稳步发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不断前进,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规模化的连片经营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这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影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2 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议

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如何摆脱困境,寻找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兼顾的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解决以上问题就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逐步稳定发展,特提出以下l展建议:

2.1 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实行了多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初步建成了保护农业资源、农业生态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细化程度还不够,总体还较为笼统,还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与发展生态农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因此需要抓紧健全和完善能够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服务的法律法规,尽快制订相关的产业标准,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发展质量。

再有,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监管力度,使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稳步健康持续推进。出台相关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扶持、鼓励政策,建立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机制,从而加快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推广和普及。

2.2 强化宣传,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

多措并举,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发展优势,提升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树立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热情和自觉性。要注意的是,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地区要区分对待,切忌进行一刀切。更不能强制农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刀切、强制发展,反而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影响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一定要因地制宜,稳步发展。

2.3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前提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为主,农业生产的品种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要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思维植入农民的头脑中。发展前,要超前、科学的进行规划,规划要结合现有的财力、物力以及科技水平。发展中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科学安排,统筹兼顾,发展一处成功一处,让农民先尝到发展生态农业的甜头,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动生态农业向科学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 以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提高农民积极性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发展迅速,逐渐被理解、接纳,参与积极性越来越大,这为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合作组织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家庭分散耕作经营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利用这些合作组织的优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良策,也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

2.5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第4篇

以实施省、市《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为契机,各地依托当地农村旅游资源,突出地方特色,重点将景区、景点周围、城市周边建设成全市休闲农业的重要集散地,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逐步形成由“政府引导、基层(单位)主导、社会参与”的发展格局。

1.1强化领导,靠实责任天水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连续多年与农业等49个成员单位签订了旅游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各县区将发展旅游产业摆上了重要位置。各级农业部门也明确了工作机构、靠实了工作责任。初步形成了部门联动,共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合力。

1.2广泛宣传,推介品牌充分利用黄金周、小长假、“伏羲文化旅游节”等节假日进行宣传推介,邀请天水市具有代表性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单位和产品)积极参加省内、国内各类旅游推介会、交易会,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园区、麦积区朱家后川村等农业休闲目的地和休闲农产品的宣传,一批具有高旅游价值的农业旅游产品得到了社会认可,如“航天牌”和“后川农家乐”已成为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知名品牌。甘谷大漠行麻鞋、秦安县王尹兴农草编绣球和秦安县河湾桃花景观图片同时亮相“中国美丽田园图片展”。

1.3制定政策,优化扶持2012年,天水市人民政府同时出台的《关于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天政发〔2012〕115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天政发〔2012〕116号),为进一步有效落实土地流转奖励政策,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休闲农业等经营主体用地问题,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步伐打下了良好基础。2014年11月《天水市休闲农业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明确提出要着力打造山地生态绿色休闲度假区和民族风情体验区的发展思路。

2天水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天水市各地积极引导当地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明显优势特色的果木园林观光游、农村居民民俗游、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科技游、绿色旅游带生态游等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较好地实现了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产品生产、生态保护、休闲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的拓展,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发展的转变进程。在麦积区,农家乐接待旅客人数年均递增20%,累计接待游客400万人次,旅游创收10675.3万元。2011年3月,麦积区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3年11月,秦安县何湾桃花入选“中国美丽田园名单”;2013年12月,秦安县南苑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区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4年12月,秦州区罗玉大樱桃专业合作社被省农牧厅认定为“甘肃省休闲农业示范点”。

3天水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天水市的休闲农业虽然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其发展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全市休闲农业缺乏总体布局规划,重复建设,低档次“农家乐”比较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经营运营和服务品质良莠不齐,很难保证稳定的客源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旅游休闲功能单一,综合竞争力差,缺乏特色休闲体验项目和观光度假型产品;三是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尤其缺乏商务休闲度假设施和休闲项目,难以满足商务、公务客人的需要,综合竞争力差;四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存在着很多游客“不回头”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客流量增加与知名度提高;五是休闲农业宣传不够,知名度不高;六是休闲农业工作经费空白,基层工作断层。

4天水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充分利用陇东南、大关中的农业旅游消费市场,利用本地特色涉农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通过市场运作,提供农产品采摘、乡村生活体验、休闲娱乐等活动,增强农业旅游的知识性、参与性,延伸农业旅游内容,提升农业旅游的休闲功能,打造城市休闲型农家乐旅游品牌,用丰富的农业旅游服务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1加强领导,强化宣传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创新思路,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对休闲农业的领导。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氛围。通过举办或参与各种节庆,节会以及农博会、农展会等活动,搭建平台,设立窗口,展示休闲观光农业风采,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项目策划包装,打造精品亮点,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有序、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4.2建立示范点,发挥品牌效应通过重点支持示范点建设,不断探索总结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和好经验,带动和吸引民间资金投向休闲农业产业,逐步形成“有重点、有特点、有亮点”的特色农业旅游和休闲农业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4.3强化培训,提升经营水平加强对休闲农业有关人员的培训培养,重点加强休闲农庄或农家乐负责人、经营者的培训,培养一批发展休闲农业的带头人,提升各经营主体的经营水平,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4.4拓展思路,抓好品牌文化在继续打好“城市牌”“假日牌”的同时,将天水的文化特色和当地的产业特色相结合,打好“文化牌”“餐饮牌”和“特色产业牌”。让游客通过品尝健康农家菜、享受恬静绿色的慢节奏、参与古朴快乐的农事活动、体验各具特色的乡村民俗,真正体味绿色、环保、健康的休闲农业的自然魅力。

4.5科学规划,落实资金扶持各级应当从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出发,科学规划,设立休闲农业发展专项经费,加大投入,用于支持休闲农业指导管理和发展建设工作,搀扶休闲农业企业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的补贴,促进“政府引诱”功能的发挥,逐步吸引农民自有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到发展休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新农村建设中来。

4.6加强管理,完善相关政策休闲农业是介于农业和旅游之间新型产业,建议按照“以农为本”,多部门联合,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工作精神,从开办登记、诚信经营、技能培训、监督管理、扶持政策、信息披露等方面出备可行的管理政策。

第5篇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既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农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方面的支持,也提供指导思想方面的理论支持。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学科研究重点过分强调前者对于农业发展的贡献,对于后者的研究还停留在空洞性论述上,对于现实作用有限。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面临的是技术管理形式粗放和发展理论粗放的双重问题。农业的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技术可以解决的课题,换言之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管理、指导理论缺一不可。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来自国际上的竞争,加之笔者在第一点中提到的城市化契机中弯道超车,这些也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一)农业经济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正如笔者前文所说,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下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具体建议。第一,改变原有粗放式的发展思路,认识到农业对于我国经济的重要性;第二,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农业生产工具的补贴力度,加大农业技术的研究投入;第三,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促进相关的理论研究;第四,把握时代机遇,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弯道超车;第五,加快农业与工业和金融业的融合,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和互助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1、实施农业人才培养计划。首先,国家和有关方面要认识到科研人才的培养重要性,为了推动原有纯靠体力和资源投放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向依靠科技和管理的集约型农业转变,人才尤其是科研人才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换言之人才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因此国家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资金、政策等各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其次,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具体而言,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现实要求设置科研项目和教学内容,避免陷入形而上学的状况,要时刻把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设置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

2、学科发展差异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同经济管理学科、农业技术学科是有区别的,如果理论研究没有认清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本质,很容易变成一个四不像学科。那么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换言之,它是以农业技术为基础,以经济管理为背景,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健康发展,它是一个以管理为主技术为辅的综合学科。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

3、强调学科间的互补性。一方面,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尤其本身特点,但是也要注重通过经济管理学科、农业技术学科寻找发展思路;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正如笔者前文所说,农业、工业、服务业三者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理论研究中也自然要反映这一现实情况,即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加强同数学、金融学、环境学、工业工程学等学科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综合属性,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结语

第6篇

>> 现代农业科技在耕地资源集约利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农业科技在金昌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鹤壁探索 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特征及发展建议 沿海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及机制选择 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科技保障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浅谈加强农业设施园艺发展的措施及其发展方向 “互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柞蚕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河北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及举措 生态农业科技,现代农业发展的选择 农业科技传播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的应用 浅析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1] 薇,韩振海,王德槟.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园艺科技[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4):51-54.

[12] 胡红文.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5):73-75.

第7篇

“低碳”这一概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从这一概念衍生出的低碳技术、低碳经济、低碳金融、低碳生活等将影响世界、改变中国。其中,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调整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近年来,以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目标的低碳发展理念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题中之意

“低碳农业首先是一种理念,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低碳理念的本质就是降能节约。”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尚勋武说。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张全国对低碳农业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来源之一,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温室效应的影响。如何制定低碳农业发展政策,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区域经济发展中重点考虑的领域之一,尽快转变农业生产模式,发展低碳高效农业已成当务之急。”

当前,在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中,有一些生产习惯不符合低碳的要求,既不节约又污染环境。广西忻城县土肥站副站长蒙代表以施肥为例说,由于当地雨水比较多,暴雨通常会造成农田被淹没,传统的施肥方法使肥料的流失非常严重,不仅加大了成本,而且还污染环境,农民急需要一种能够控制释放速度的肥料。资料显示,我国化肥利用率低是化肥引起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除作物吸收利用和土壤残留外,约有50%以上的氦没有被作物吸收而流失到农田外,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及食品安全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温室效应、农产品品质下降等。

张全国提出了发展低碳农业的建议,他认为,要培育低碳农业的管理理念,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制度创新,实行涉农生产节能减排的管理考核责任制,从国家法律法规高度,逐步开发完善农业能源效率标准。他还提出,要重视对低碳农业的研究,包括能源、环境、建筑结构、给排水、绿地等碳减排与扩碳汇技术的集成应用研究。

科技支撑农业生产低碳化

尚勋武说,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从粗放型向精细化发展,低碳可做的文章很多。可以说,在农业领域,实现低碳可行性很强。

他说,农业多个环节都可以考虑如何做到低碳。他具体举例说,从农业投入品来看,比如水资源,农业耗水很大,但现在用水方式不合理,造成极大浪费。水用于灌溉,还要消耗电能,如果节水,就节约了灌溉用能,也就低碳了。

张全国则对低碳农业给出个概念,“低碳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他进一步解释说,低碳农业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在农业的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低碳农业还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

如何推行低碳农业,尚勋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加强技术的作用,在农业领域多推行低碳技术。二是生产模式的创新。比如集约化生产,通过合作社,专业协会推动集中生产、经营,提高效能。

张全国也持同样的观点:通过提高低碳农业的技术含量,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肥料研制的科技发展为例,我国在肥料技术研发上支撑了施肥的低碳化。来自山东临沭县农业局农经中心的刘建文代表表示,近年来临沭的肥料企业在研发、生产、推广应用的缓控释肥在低碳方面成效显着。他举例说,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金正大集团研发并推广的上百种缓控释肥产品,适合我国大田作物。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副主任许为钢代表归纳了缓控释肥在低碳方面的优势:缓控释肥可根据作物养分需求控制养分释放,改变了化肥因溶解过快、养分流失而难以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对养分不同需求的缺点,可以大大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简化农作物生产技术、帮助农民节本增收。

对于用科技支撑低碳农业发展,张全国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建议。他建议:第一,提升粮食核心产区的低碳农业基础建设。加大整合力度,重点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生态畜牧业、粮食(叶菜)功能区等项目,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打好基础。第二,加强培育适应低碳环境的优良品种。同时,要大力推动农作制度创新,推广一批稳粮高效、农牧循环、水旱轮作等发展模式。第三,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轻农业发展中的碳含量。如用粪肥、堆肥或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等。

农村生活低碳时代来临

低碳方式不仅仅在农业生产上大有作为,农村发展低碳的条件也已经成熟。张全国说,发展低碳农业,要发展乡村新能源,实现农村用能结构多元化。如综合利用秸秆、畜禽粪便、太阳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资源,满足农村生活炊事用能、村镇生活用电及生活用热水需要。

20年前,将环保写进村民公约,并成立了当时全国唯一的村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的浙江省宁波市滕头村,就是农村低碳的先行者,村党总支书记傅企平代表介绍说,建设“低碳”生态乡村,是农村发展的金钥匙。“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农村也应挑起担子。”傅企平认为,未来“低碳”生活是一种优质、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在西部农村大量推广太阳能灶,会大大减少因燃柴(草、木)、燃气、燃煤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任启兴说。他说,我国西部地区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相对丰富,最适宜大量推广太阳能灶。任启兴建议建立财政支持政策,对农村购买太阳能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同时,大力扶持太阳能灶生产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帮助企业提高产量、质量和科技含量,以满足在农村推广使用太阳能灶的需求。

第8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涵义;发展意义;建议

一、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概要

1、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背景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农机作业一直是各个分散的农机户单独作业,难以形成一定规模,作业水平也提不上去。而自政府于2007年7月颁布实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来,鼓励农民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兴办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这种分散式的农机作业逐渐被规范化运营、产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所替代,取得了一定成效。

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规模化发展就成为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从农业发展实际来看,只有坚持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作业成本,节省人力、财力、物力,才能达到集约化生产和发展,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2、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意义

一是降低了生产成本。新疆于田县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出现后,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都可通过合作社提供,交易价格和质量都比以前有了更大的保障,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风险,这对于农业发展无疑是最大的福音。

二是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与以往的闲散的个体农户机械作业不同,新疆于田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效的整合了机具、土地、劳动力等各类资源,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还突破了土地地域限制,对于发展规模化经营大有裨益。

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优化了农业经济结构。如今,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遍及乡镇各地,成为乡镇基层农民的好帮手,尤其是新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大节省了农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优化了现代农业的经济结构,提高了现代农业的技术水平。新疆于田县农牧机械管理局还组织农技专家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开展科技下乡宣传推广活动,带领更多的农民科技兴农。

二、促进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稳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有效地整合农机资源和人力资源,提高了农业机械使用率,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稳步发展,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发展宣传人员,吸引更多农民入社

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的支持,因此,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发展宣传人员,使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农机专业合作社来,以最大限度的集合人力、物力、财力,促进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有益成果惠及更多农民。

新疆于田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利用农闲时节,组织农机管理部门的优秀专业人才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开展政策宣传、合作社管理、农机使用操作技术、农机维修等方面的宣传讲座,提高基层民众的实操水平、管理水平,培育现代化新型农民,效果显著。此外,還可与当地高校、技校、科研院所乃至生产企业合作,加强农机合作社人才的培养。

2、完善运营机制,提高合作规范化程度

在中国,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毕竟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内部管理及运营机制还不够健全,合作规范化程度还有所欠缺。为此,可在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经理人机制,盘活农机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可以在合作社内部通过推举等方式选出懂技术、懂管理的职业经理人,专门负责管理整个合作社的经营活动。当然,经理人也要定期向合作社成员汇报总结工作,遇到合作社重大决策问题时,要征求大部分甚至全部成员的意见。

从新疆于田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来看,一些专业合作社存在着农机品种单一的问题,这就限制了合作规范化程度。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综合农业生产的需要,合作社可以适当添置一些养殖方面以及农产品加工方面的农机设施,为农业发展的综合化、深入化奠定基础。

3、加强售后监督,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售后监督,完善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机具质量监督,确保所有机具都物美价廉。可以设置并公布质量投诉监督电话,自觉接受基层民众的监督,一旦发现有质量问题,立即查找原因并限期退回,给予惩戒。

二是加强机具维修质量监督。可建立农机维修4S店,专门负责对损坏机具的维修,合理定价,为农民维修农机具提供方便。

三是加强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不管是农机管理人员,还是销售人员,或是维修人员,都要运用好阳光培训政策,定期参加各类专题培训,努力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以便更好地为农户服务。

三、结语

总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现代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是完善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稳步发展,要大力发展宣教人员、完善运营机制、加强售后服务监督等,增加农机户和用机户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柏军.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J].农机服务,2016(33).

第9篇

一、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全面落实党的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突出抓好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三个关键环节,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狠抓粮食高产创建和小面积高产攻关,全县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大力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强农惠农政策,根据我县东部平原、中部环绕市区、西部山区丘陵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西部10个乡镇,重点发展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等,在中东部10个乡镇,重点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现代畜牧业、农业产业化等,集中打造“三区二线一带”即东部三个高标准粮田示范区、沿安楚路和S219线两条高效生态农业精品线和沿北环路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带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三、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种植模式不断调整和推陈出新,呈现出区域化、专业化、无公害、标准化、立体化、集约化的新态势。农作制度不断创新,高效间作套种立体栽培模式普遍推广,节约集约生产水平和效率提高。

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各类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农村经纪人等新型生产经营和服务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参与市场竞争和占用资源要素的水平大大提高。

五、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农民转移就业步伐加快,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拓宽,农民收入快速增加,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48元,农民收入实现九连快。

就如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笔者通过深入调研和思考,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1.转变发展方式,树立大农业意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涉及面广,特别是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进一步解放思想,跳出传统农业简单的粮食、蔬菜种植、畜牧养殖范畴,以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农业,走规模化、集成化、产业化、标准化之路。

2.转变领导方式,提升组织领导。建议成立安阳县现代农业发展指挥部,以利于统筹协调农业、畜牧、林业、农机、土地、财政、发改、气象和各乡镇之间更好地开展工作,集中推进我县现代农业集成示范区建设。

3.全盘规划,提升区域化布局水平。根据我县西部山区、东部平原的实际,按照“三区二线一带”的总体规划,集中打造沿北环路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带、沿安楚路和S219线两条高效生态农业精品线和东部三个高标准粮田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4.加大投入,整合项目,解决资金瓶颈。资金是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的动力,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一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二要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三要实行灵活的投融资政策,通过招商引资、民间自筹和社会融资等多种方式,带动向农业产业投入,鼓励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