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城市规划解读

时间:2023-06-04 09:21:03

导语:在城市规划解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城市规划解读

第1篇

本文结合宜昌市的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对2013年新版《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中制定的 “育源头、厚围屏、清长江、保廊道、留绿楔”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进行分析解读,最后提出了城市总体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方法。

【关键词】

宜昌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1宜昌市生态环境概述

宜昌地处我国生态系统的重要的过渡带,具有特定的地貌条件和水热条件,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地位极其重要,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同时宜昌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源头区,为我国提供了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宜昌处于中度脆弱向重度脆弱的过渡带。因此,宜昌的生态环境保育显得极为重要,要努力防止宜昌市的生态环境衰退。宜昌处于平原向山区的过渡带上,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市域山地占69%,丘陵占21%,平原占10%,构成“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特征。其西部主要是山区,地质灾害容易发生,在全国自然灾害危害性评估里,大体是中等水平。

2宜昌市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湖北省实施“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宜昌市新版总体规划提出到2030年末,将宜昌市中心城区建成占地300平方公里,拥有300万常住人口的现代化特大城市。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急剧扩张,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逐步激化,严重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和谐发展。

2.1库区源头存在的问题

本文所指的源头主要是三峡库区,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源头,是宜昌生态环境保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自三峡水库建成以来,随着人工的调控,库区的水位涨落速度、幅度和频率都与原来的天然河道有着明显的不同,增加了消落带的不稳定性,对三峡库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

2.2生态屏障存在的问题

生态屏障既是宜昌生态服务功能的源头区之一,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屏障的具体生态服务功能在于氧气制造、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水土保持和城市景观营造等。

宜昌长江两岸的山体区域与自然保护及风景名胜区构成了宜昌市的生态屏障,护卫着宜昌的发展。但是宜昌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且多数地区坡度较大,土地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坡耕地极易加剧水土流失。

2.3长江流域(宜昌段)存在的问题

目前三峡库区的长江江段已由天然河道变成了水库,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体污染和河床下切。

在水体污染方面,三峡水库运行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自净能力变弱,流速的急剧减小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在排污口附近易出现高浓度的污染区。同时宜昌市沿江磷化工企业群的污水排放,更加剧了长江的污染。

在长江河床方面,葛洲坝下泄水量含沙量减少,宜昌以下河床没有泥沙补充,使原河床泥沙下移导致河床下切,再加上航道违法采砂现象时有发生,河床下切更为严重。

2.4生态廊道及绿楔存在的问题

宜昌的廊道主要有山体廊道和水系廊道两大类。绿楔也是重要的生态廊道,主要是由连续的自然和半自然植被形式将城外的绿色郊野引入到城市组团间和城市中间而形成的。宜昌的生态廊道和绿楔主要分布在宜昌的各山脉、河流及渗入城市的自然和半自然植被带。

新生城中村的违章建筑破坏生态廊道问题:城市用地扩张过程中,原来的农村被城市包围形成新生的城中村,挖山平地私搭乱建的违章情况很多,对原有生态廊道破坏加剧。

城市建设阻断绿楔渗入:宜昌主城区组团感不强,连成一片,渗入城市的绿楔被城市建设活动阻断。

河堤生态廊道的破坏和公园绿地空间的缺失:宜昌水域较多,河堤堤岸长,水域廊道保护和河堤加固修复工作力度不够,没有考虑到河堤生态廊道中公园绿地空间的建设。

3宜昌市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针对以上的问题,新版规划将宜昌生态环境保护的应对策略制定为:“育源头、厚围屏、清长江、保廊道、留绿楔”(如下图)。具体来讲就是要以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为抓手,提升森林覆盖率,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地质灾害敏感点的监控和治理,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续性。

图:规划区生态功能结构图

资料来源:《宜昌市总体规划(2011-2030)》

3.1育源头

源头区应当实施以保育为主、防治为辅的对策,工作的重点主要是水土流失治理和地质灾害防御。

水土流失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尽可能的降低地面;加强小流域的治理,通过对小流域的治理,缩小水土流失面积,阻拦由水土流失而损失的土壤颗粒物质;尽可能不在三峡库区展开大规模的开发活动,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由此减少由开发不当而造成的水土流失。

地质灾害防治:定期对地质灾害敏感点进行普查,理清地质灾害敏感点的分布,对其可能的危害大小做出评估;对特定地质灾害点加强监测,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出预报;对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地质灾害处,以工程措施或其它方法进行加固、拆除、改造等。

3.2厚围屏

加大林地保育,扩大地表植被覆盖率和加大生物多样性保育力度是生态屏障的保护的重点。加大林地保育,是宜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宜昌长江两岸的生态屏障来说,提高围屏的林地覆盖率,是保障宜昌生态屏障,巩固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是增强这一地区水土保持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大林地建设,是保障水源涵养的重要途径。

3.3清长江

宜昌段长江流域整治的重点是水体污染治理和河床保底护底等问题。

水体环境污染:通过立法根治长江的污染问题,保护长江流域环境。目前长江流域重建设、轻环保;重眼前、轻长远;重行政手段、轻法治管理的倾向比较明显。同时,对长江流域环境保护必须实行专门性、综合性的法律约束。

河床下切方面:应采取护沙、保沙的河床护底措施改善河床下切现象,加大长江采砂监管力度,杜绝违法采砂现象。

3.4保廊道

宜昌市沿江发展,是典型的组团式发展的模式,各组团间多为没有开发的自然和半自然状况山地、农田等,大山余脉穿城抵江,构成了山体廊道。宜昌山体廊道建设的重点是:通过有意识保留一些山体不予开发,以连续的自然和半自然植被形式将山体廊道保留下来。

长江在宜昌穿城而过,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廊道、中华鲟保护区所在地和宜昌主要的饮用水源地。长江既是宜昌和湖北发展的重要经济带,也是重要的生态廊道,保护好长江,对我国和宜昌当地,都有极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宜昌水系廊道建设的重点是:保障水环境质量,加强水源涵养地建设,整治水土流失。

3.5留绿楔

绿楔建设的重点是强化植被建设,保持植被的连续性;基础是加强城郊山体的绿化;关键点是避免人造的各种构筑物对绿楔用地的占用。

宜昌不宜建设太多的城市广场,控制城市广场的数量,代之以城市公园,以绿芯代替广场,这也是控制城市热岛效应的手段之一。对城市道路的建设,在市外,通过桥梁和涵洞,保障绿楔的联通,市内部分,通过路边绿化、城市街心花园,保持绿楔的联通。

4宜昌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启示

结合宜昌市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笔者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方法总结如下:

4.1综合分析,明确问题

在编制总体规划制定生态保护环境策略前,需要对城市规划区生态环境现状结合城市经济、社会、空间、制度等要素来综合分析研究,得出城市规划区生态环境的真实现状情况,发现主要问题。

4.2整体考虑,分区治理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生态环境策略也必须把握全局,整体考虑。根据分析得出的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现状问题,结合相关规划原理制定出统一的规划总体策略,为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大方向,然后在具体的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总体策略,对城市各片区进行分区考虑,一一提出合理的分区策略。

4.3政策先行,法制保障

城市政策是城市发展的纲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法定性规划,政府应当在编制规划前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用法制的形式保障规划策略在具体的建设工作中得以实施。

5总结

城市的发展必须以生态与环境资源作为前提,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努力营造和谐的城市空间。结合宜昌市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宜昌市总体规划采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育源头、厚围屏、清长江、保廊道、留绿楔”五条生态环境策略,集中体现了城市总体规划在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策略中的综合性、整体性、政策性和法制性。在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上对其他城市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 2013,3.

[2]叶兴平,陈燕飞.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探讨――以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9,9.

[3]蒋贵国,周介铭,张志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安县为例[J]. 西南农业学报,2012,03:989-992.

[4]饶戎. 基于城市规划的生态规划方法[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01:11-33.

[5]杨月兰,唐焱.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反思及启示[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01:18-22.

第2篇

1.1、苏宁电器2002年~2007年业绩分析

苏宁电器2003年~2007年业绩推移表 (单位:亿元)

年份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销售规模 35.25 60.34 91.07 159.36 261.61 401.52

毛利额 n/a 5.04 8.71 15.2 22.27 34.43

费用额 n/a 4.89 9.39 19.16 26.29 33.91

利润额 0.58 0.99 1.81 3.50 7.98 15.23

店铺数 n/a 41 86 224 351 632

资料来源:苏宁电器相关财报

苏宁电器推行稳健的财务政策和发展战略,坚持内生性增长的发展模式,SCM战略方面坚持具有吴越文化色彩的“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合作理念,2007年度苏宁电器财报显示其应付账款周转期较2006年减少2.6天。说明苏宁电器不断探索厂商利益平衡点、行业交易地位均等,因此近年来并没有因行业的资本整合受到太多的不利影响。更重要的是,苏宁电器摒弃外部资本推导单纯追求“规模最大化”而忽视“规模经济”的粗放式“规模化发展模式”,倡导内生性增长、基于行业自身规律整合的“后规模化”可持续发展模式,呼吁中国家电连锁业回归零售的本质,从单纯艳羡比拼美日家电电子连锁现有规模转换到学习借鉴美日主要家电电子连锁同行发展经验和经营管理技术、服务理念等;从单纯的厂商交易条件单向利益最大化转换到基于SCM最优化战略理念的和谐交易、供应交易的模式上来;从单纯的同业竞争社会资源重置消耗到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企业自律的竞争行为上来。

因此,苏宁电器2002年~2007年保持了较高的内生增长速度,规模、毛利、费用保持了较好的平衡,从而经营利润率逐年攀升,呈现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尤其是在内生增长的门店发展战略和地区发展战略方面,很好的处理了原有门店、原有地区和新开门店、新进地区的齐头并进的关系,保持了同比门店增长16.5%;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55.17%的同期增长水平。得益于“租合购建”展店方式的“大店战略”,3C+模式的导入,较为合理的连锁店店别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从而使得苏宁电器的单店产出高居行业前列。

第3篇

【关键词】公交都市 新区 公共交通系统

一、引言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城市人口规模和空间尺度急剧扩张,城市居民出行总量迅速攀升,与此同时,城市机动化也进入快速发展期,小汽车等个体机动交通的迅速发展,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压力不断加剧。城市交通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发展公共交通,实施公交优先政策成为许多大城市交通发展的意向基本战略。

西安作为首批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并且编制完成了《西安市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五年行动方案》。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西安建设“公交都市”发展对策的研究,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例,提出了城市新区公共交通发展对策和建议。

二、公交都市的概念

(一)公交都市的定义

公交都市是国际大都市发展到高级阶段,在交通资源和环境资源约束的背景下,为应对小汽车高速增长和交通拥堵所采取的一项城市战略。一个城市能够称之为公交都市,是它的公共交通服务与城市形态相互配合默契可以有效发挥公交优势[1]。准确地说公交都市代表的是一种城市形态和机动化环境,是公共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形态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能有效替代小汽车出行的交通方式。

(二)公交都市的特点

1.高比例的公交出行,通勤出行公交分担率一般能达60%以上;

2.紧凑的城市结构,使70%的人口居住和就业集聚在公交走廊两侧;

3.多元化的公交模式,形成“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都市公交体系;

4.高效便捷的换乘系统,实现地下和地面交通、大容量和中低运量交通、机动化和非机动化交通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

5.全方位的保障措施,从多方面保障公交优先发展[2]。

三、《西安市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五年行动方案》解读

1.规划策略

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城市理念,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地面公交为网络、慢行交通为补充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改善公交服务,引导城市发展,吸引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实现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的良性互动。

2.建设目标

到2017年,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0%,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不含步行)达到50%,公共气电车线路网比率达到60%,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0%。

四、对推动西安“公交都市”建设的发展对策(策略)研究

(一)科学推动城市与交通的一体化规划

公交都市是指城市的公共交通服务与城市形态相互配合默契,可以有效发挥公交优势,是需要一种紧凑有序、集约的土地利用,公交走廊、枢纽和城市形态结构相互契合,相互支撑[3]。因此在城市规划各个层面规划的编制中,要体现公交优先和构建公交都市的要求。要做到使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城市公共交通形成良好的衔接,强调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紧凑集约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于目前西安市的高强度土地开发而言,需有高承载力的公交通道及道路网与之匹配。

(二)合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公交资源,完善财政补贴机制,构建多层次公交网络,加快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包括推进公交场站(换乘枢纽)建设、加强公交停保场和公交首末站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加快公交专用道和慢行系统建设、推动公交智能化建设、推广“绿色公交”车辆、提高公交运营质量和服务品质等。

(三)完善法制法规,加强公共交通体制改革

1.深化公交运营机制改革。

2.提高公交企业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对公交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给予企业多种经营方式的办法以实现公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探索公交行业监管模式。建立实施公共交通服务质量考核制度,由政府制定明确的公共交通服务考核内容和方法,对企业所提供的公共交通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和考核,并将服务质量考核结果作为市场准入、企业绩效考核、政府补贴发放的重要依据。

五、西安国际港务区公共交通发展对策和行动方案

1.推进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模式(即TOD模式)

城市的发展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受该城市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交通工具的影响。对于城市新区来说,城市形态和交通体系均处于待开发的状态,一方面,要通过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来推动“长线客运、快速融城”,弥补新增城区或城市近郊边缘化的区位劣势;另一方面,集约型、大容量公交与节约型、可持续用地发展模式紧密结合。以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场站或站点为中心,以合理步行距离为半径,规划建设集办公、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一体化的生活集中区,突出“公交优先、集约用地”理念。

2.开通社区巴士来解决区域微循环交通问题

城市新区距离城市中心较远,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并且在城市新区的居住区往往形成大社区的特点,出行难、进城难是城市新区居民主要难题。因此,可以通过开通社区巴士以及微循环交通的方式来解决出行问题,实现社区与主要公共交通枢纽的便捷联系。

3.建设公共停车场、公共自行车的公交末端接驳“P+R”出行功能

提高公交出行的“门到门”直达水平,尽可能降低出行过程中的换乘成本,是增加城市公交吸引力、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的关键。一方面对于市区的轨道公交枢纽,应建设换乘公共停车场,引导市民通过停车换乘方式进入中心城区,减少中心城区的交通流量。另一方面建设公共自行车停车换乘系统,适用于不同公交线路换乘的短距离中转衔接。能够有效的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和分担率,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便民出行。

4.发展中运量新公交。

合理搭配主干线路与末端交通线路。在城市主要的客运走廊上布设城市轨道交通或是BRT线路,承担沿线中长距离出行的交通需求。

5.客货分流,建设货运专用通道提升城市形象

在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的同时,需注重城市品质与形象提升。在产城融合发展的同时,严格产业区域化管理,使“产”与“城”相互推动、相互依存。区域范围内合理设置货运车辆专用通道,加强交通管制,在产城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客货分流,使各种交通方式有序运行,提升新区形象,打造西安市的东部新城。

结语

本文通过对“公交都市”相关内容研究,在西安市“公交都市”规划解读基础上,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例,定性的研究了城市新区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策略,提出了适应新城发展的公共交通策略。

参考文献

[1]罗伯特・ 瑟夫洛.公交都市[M].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第4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前言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一门新兴的、正在深入开拓和迅速发展的学科,也是现代生态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它是来源于地理学中的景观学和生物学中生态学的交叉,把地理学对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是研究和改善空间格局、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相互关系的整合叉学科(傅伯杰等,2001)。在过去的20年来, 景观生态在理论、方法论和应用上都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多样化。在我国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地理科学、农林等相关专业都相继开设了景观生态学课程。然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如何针对其学科自身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特点,开展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创新探索,让学生切实理解其抽象的理论体系,掌握景观生态规划实践的技术方法,是景观生态学教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结合笔者两年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体会,面向其学科自身研究热点和需求,探讨适应新时期景观生态学发展的研究型教学创新模式。

1.景观生态学新世纪研究热点

2001和2003 年,来自全球十几位著名世界景观生态学家应邀围绕着景观生态学新世纪研究热点,相继召开了题为“21 世纪景观生态学十大论题”的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面对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景观生态学新世纪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异质景观中的能量、物质和生物流过程;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的起因、过程和效应;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尺度推绎;景观生态学方法论的创新;将景观指数与生态过程相结合, 并发展能反映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的综合景观指数;把人类和人类活动整合到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的优化;景观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景观数据的获得和准确度评价(Wu and Hobbs,2002)。

由此可见,新世纪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突出理论体系的交叉性和前沿性,注重景观结构和过程的关系理解,景观格局的优化以及景观结构中人文过程的关注;强调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对数学模型和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的需求提升;注重实践和应用,关注大尺度景观生态规划实践。因此,传统的偏重单纯知识讲授的“输灌型”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景观生态学的教学需求,应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教学行为中的主动性、科研型、互动性和实践性。

2.景观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模式和对策

景观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的,是指教师以景观生态学学科热点为导向,以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体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专题研究和研讨、案例分析、景观生态规划课程设计等多种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景观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以及教学方法多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转变:

1)共性知识体系嫁接个性专业需求

景观生态学的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既要立足于课程自身的特点,又要着眼于各个专业发展的需求。共性知识体系是指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基础性,构建以景观结构、功能、动态和规划为核心内容的知识体系框架。个性专业需求则强调突出专业特点,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做出调整,注重景观生态学教学在整个专业培养中的定位,以及和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和衔接。

2)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主体的转变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老师为教学主体,是一种“你讲我听”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对于景观生态学这门相对抽象的理论性学科很难在教学中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研究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教学和师生互动,提倡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表达观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3)研究专题和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

研究专题教学方法创新突出景观生态学科的前沿性,针对理论知识框架体系下的核心和热点命题,将学科最前沿的研究命题和研究成果展现给学生,一方面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趋势的把握,为以后的科研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专题讨论的形式,打破理论学习的单一观点,让学生培养自己学术观点。

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是为了增强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型,强调景观生态规划和社会服务需求的结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智力潜能、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方法的融会贯通和实际应用能力。

3.研究型多元化教学方式设计

景观生态学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研究型教学方式将多媒体讲授教学、研究案例分析、研究专题研讨以及景观生态规划课程设计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创新,综合应用,具体内容为:

1)多媒体讲授教学:以课本为载体,系统讲授景观生态学概述、理论、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景观生态规划概述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体系,注重知识体系框架的建设和核心概念的讲授。

2)研究和规划案例分析:理论部分,以景观生态学领域的科研前沿和热点为对象,结合教师自身科研课题方向或其他科研项目素材,选取1-2个研究命题,讲授相关研究案例和论文,树立学生景观生态学的科研意识,通过科研问题的探讨来理解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实践教学部分,以景观生态规划的实际案例为载体,通过案例的解读和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实际方案中总结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和内容,加深对规划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理解。

3)研究专题研讨:提前布置相关研究综述类的课堂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文献资料查阅的方式,总结和归纳相关教学知识点。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安排4个学时左右,让学生汇报研究综述并展开课堂专题讨论。该教学形式可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形成自己对相关理论点的理解和认识。

4)景观生态规划课程设计:在系统介绍景观生态学理论和规划概述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提供给学生实际的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命题,并提供相关基础资料,整个课程设计分为选题和项目建议书编制、规划报告编制、小组项目答辩三个阶段,整个过程教师将提供资料和技术支持以及全程的项目辅导。该教学形式一方面将营造实际的规划情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项目创新,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在项目中资料分析、团队协作以及汇报答辩等综合素质。

4.研究型教学重点内容设计

目前,景观生态学已经成为国内多所高等院校生态学、地理学、林学、园林及城市规划设计、水土保持、环境科学、资源和土地开发利用等相关本科专业或研究生教育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基于目前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相关著作,结合景观生态学新世纪研究热点,综合考虑不同教学对象的专业背景,以地理科学专业为例,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主体包括绪论、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景观生态功能、景观动态、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概述以及景观生态规划实践等七个部分(邬建国,2007;郭晋平和周志翔,2007)。

1)绪论

绪论部分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系统了解景观生态学科概况、理论体系框架并对景观生态设计和规划形成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教学内容包括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体系,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景观生态学不同学派特点以及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进程和研究趋势。教学形式包括多媒体讲授、研究和规划案例分析以及研究专题研讨。其中,针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趋势等内容,将以研究专题研讨的方式,通过对近20年的景观生态学的科研论文题目和摘要的专题研讨,让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相关知识点。而对于景观生态规划部分,教师将通过多媒体和视频教学形式,展现实际的规划案例,让学生切身感受实际规划工作的内容,并发现景观规划和景观生态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2)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

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的教学旨在让学生从地理学和生态学的双重视角了解景观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重点掌握理论框架中等级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复合种群理论、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等共性理论。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理论和景观生态学问题的结合,如岛屿生物地理学和自然保护区规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把握理论的实际应用切入点。

3)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

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是揭示景观生态过程和优化景观功能的基础。该部分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景观“斑块-廊道—基质”的基本结构模型;斑块的起源、分类、面积和形状生态学意义;廊道起源、廊道结构特征、廊道分类;基质的判定、孔隙度和边界形状;网络结构要素、分类和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突出景观指数相关研究方法以及相应的技术流程和工具。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和研究专题研讨相结合,对于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的教学,以景观格局分析专题研究为主,选取某一类景观类型(如城市绿地景观),让学生自己选取相关景观指数,开展实际景观格局的评价,注重景观指数生态学意义的理解以及格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掌握,如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的应用等。

4)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景观过程、景观生态流以及景观功能等基本概念及区别;景观过程的基本动力和媒介物、景观生态流的基本形式和运动格局;分析景观结构对景观生态流、景观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机制和生态效应;认识景观生产、生态、美学和文化等多维度的功能;掌握景观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工具。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结合,案例分析可选取国内外城市森林景观生态功能和价值评价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功能评价的视角、方法和技术(如CITYGREEN,I-tree等)。

5)景观动态

景观动态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景观稳定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景观变化的特点和判定,干扰和景观变化的关系;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以及变化的生态效应;了解景观变化的动态模拟方法。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结合,案例分析将突出景观格局变化的动态模拟,分别介绍马尔可夫转移矩阵和SLUETH元胞自动机模型在城市景观变化模拟中的应用。

6)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景观生态规划概述的教学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系统介绍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历程、主要流程和内容、相关技术方法等。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结合,在讲授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2-3个典型景观生态规划案例,让学生体会景观规划和景观生态规划的区别和联系,总结景观生态规划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特点。

7)景观生态规划实践

景观生态规划实践的教学既是景观生态学实践教学的主体,也是前期理论和方法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该部分将以景观生态规划课程设计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选取城市景观、郊区景观、城市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流域和湖泊、森林公园、典型生态脆弱区等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命题,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查询资料、创新设计、文本编制等综合能力,注重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整个课程设计的运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提供相关命题的背景资料和相关素材,并从命题选择、方案指导、技术支撑等方面提供全过程的支持和解答。

5.结语

综上所述,景观生态学已经成为21世纪应用生态学领域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其学科的前沿性和应用性一方面使得这么课程充满了活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其教学过程也充满了挑战。研究型教学模式为探讨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初步的创新思路,然而对于该学科的教师来说,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切实把握和讲授相关教学内容,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不断加强该学科研究前沿的学习,并持续完善自身在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领域的实践经验,在实际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不断总结创新,实现景观生态学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互动。

参考文献

[1]傅伯杰,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Wu J, Hobbs R. Key issues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in landscape eco logy: An idiosyncratic synthesis. Landscape Ecology , 2002, 17: 35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