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建筑工程评价标准

时间:2023-06-04 09:21:05

导语:在建筑工程评价标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发展历程;趋势展望

引言

工程建设标准是针对建设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运营维护及管理等活动和结果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所制定的共同的、重复使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对促进技术进步,保证工程的安全、质量、环境和公众利益,实现最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最佳效率等,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意义。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经过60余年发展,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已达7000余项,基本形成了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工程建设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在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其他工程建设活动相同,绿色建筑在全寿命期内各环节均离不开工程建设标准的引导和约束。21世纪以来,在积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绿色建筑经历了理念启蒙、示范先行、快速发展、全国普及的十余年发展历程。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2006年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颁布实施,绿色建筑项目实践在我国逐渐展开,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制度随之建立,十余年间我国绿色建筑规模化推进,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取得绿色建筑标识,已逐渐成为建筑主流方向。根据住建部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最新统计数据,截止到2016年9月,我国基于GB/T50378以及其衍生的地方标准开展的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已达4515项,总建筑面积超过52290万m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于保障绿色建筑的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发展历程

回顾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日本的CASBEE、加拿大的GBC、德国的DGNB、澳大利亚的NABERS、挪威的EcoProfile、法国的ESCALE等,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多数为民间机构推动下的市场化运作。与国外市场化运作情况不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必然的战略选择,主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标准规范、系列规划、激励政策、管理规章等作为推进抓手,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尤其离不开标准规范的引导和支撑。我国在绿色建筑标准化方面的探索早在21世纪初就已开展,2001年《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3~2004年,《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出版;2005年,原建设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199号)。2006年3月7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共同编写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颁布实施,该标准是在总结我国绿色建筑前期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标准首次提出了中国“绿色建筑”定义,确定了四节一环保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适应绿色建筑实践的新变化,响应发展的新需求,2014年6月该标准完成了修订工作,将适用范围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并细化和补充了对于不同类型建筑的具体要求。该标准是我国各类绿色建筑标准的母标准,不仅直接用于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更为重要的是为其他专项的绿色建筑标准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有助于各特定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之间的协调,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利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健全。自颁布实施以来,标准及其相关细则文件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各地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研究和编制的重要基础,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及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有效指导了绿色建筑的评价及实践工作。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绿色建筑行动方案》([2013]1号),其中重点提及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要求充分发挥标准对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催生促进作用。此后绿色工业建筑、绿色办公建筑、绿色医院建筑、绿色饭店建筑、绿色生态城区、绿色校园、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等标准不断立项、编制、颁布,我国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呈现出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从新建建筑到既有建筑改造、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层面的发展态势。

1.1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

在总结《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用于民用建筑的实践经验基础上,2013年颁布实施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50878-2013,实现了绿色建筑从民用建筑领域到工业建筑领域的拓展。该标准是国际上首部专门针对工业建筑的绿色评价标准,突出工业建筑特色和绿色发展需求,核心内容是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和运行管理。该标准在编制中体现了量化指标与技术要求并重的指导思想,采用权重计分法进行绿色工业建筑评级,重点规定了各行业工业建筑的能耗、水资源利用指标的范围、计算和统计方法。

1.2从新建建筑到既有建筑改造

伴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扩散,部分既有建筑提出了按照绿色建筑理念进行改造的需求,催生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50878-2015的颁布实施。该标准在评价指标设置上有别于新建建筑的绿色评价,按照专业设置章节和大类评价指标,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规划与建筑、结构与材料、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与照明、施工管理、运营管理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设置了加分项,在标准框架结构上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其他专业标准统筹协调。

1.3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

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理念贯穿建筑全寿命期,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开始,经历施工建造阶段,到建筑物竣工之后的运营管理,其中涉及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明确绿色建筑的实施途径和具体要求。同时绿色建筑涉及多个专业学科领域,综合性较强,需要全行业的协同努力方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而全寿命期各环节主要负责方和相关参与方都迫切需要了解各自实施绿色建筑的对应要求。因此除了各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外,近几年相继编制了工程建设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及行业标准《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JGJ/T391-2016。

1.4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层面伴

随着近几年绿色建筑规模效应和绿色生态城区的快速发展,区域层面践行绿色建筑理念的需求不断被提出,因此在总结绿色建筑单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等标准相继开展了编制工作。除了图2所示已颁布实施的各类国家和行业标准之外,行业主管部门还了《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12]76号)、《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建办[2013]195号)、《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建村[2013]190号)、《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建科[2015]179号)、《绿色数据中心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15]211号),以及与现行标准配套使用的细则(例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等相关的规范性文件,用于支撑特定类型建筑开展绿色建筑实践。历经1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现有的以及即将完成的绿色建筑标准共约20部,在标准数量上已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目前尚有《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规程》、《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规程》、《绿色航站楼标准》、《绿色仓库》等国家或行业标准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编制。国家层面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基本构建完成,体系以评价标准作为发展绿色建筑的具体目标和技术引导,以相关工程建设标准作为绿色建筑实践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可较好地实现对绿色建筑主要功能类型和主要工程阶段的全覆盖。

2、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源、能源条件各异,而绿色建筑强调因地制宜,各地区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不尽相同,因此各个地级市根据自身特色编制相关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上海作为全国先期开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研究和实践的地区,结合自身气候、资源和地方建设特点,在标准编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下文以上海市为代表,重点介绍我国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建设现状。

2.1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规范总体情况

据统计目前上海市现行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标准规范共43项,覆盖了评价、设计、模拟、检测、验收、相关设备产品等绿色建筑诸多工作重点,详见表1。参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框架体系,上海市组织编制了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G/TJ08-2090-2012,目前该标准已被列入2017年上海市标准编制计划,正在开展修订工作,预计2018年完成。同时为了保障绿色建筑工程质量,上海市在全国率先颁布了地方《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DG/TJ08-2199-2016,并在基础上开展了《绿色建筑工程验收规范》的编制工作,有望进一步统一绿色建筑工程验收要求,目前该标准已进入送审阶段,预计2017年内完成。由此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基本覆盖了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营各个阶段,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初步搭建完成(见图4所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在老龄化程度加剧、2.5产业急速发展等发展背景下,结合多年绿色建筑实践和项目实际需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针对养老建筑和通用厂房(库)等特殊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填补了国家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在某些特殊类型项目领域的空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绿色养老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通用厂房(库)评价技术细则》等技术文件,为特殊类型项目的绿色建筑评价提供了技术依据,对于规范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重大的意义。

2.2上海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专业工程分体系表

为了更好地梳理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完善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2013年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修订工作将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独立作为《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修订)的新增领域和15个工程建设领域之一,按照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等层级,围绕评价、设计、施工,验收及测评、运营、改造、部品及系统的体系框架,将原先分散在其他专业标准体系中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标准进行了梳理及排序,体系框架图如图5所示。该项工作由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同济大学,、上海现代集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建工集团等单位共同完成。编制组调研了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相关的国标、行标、标准化协会标准以及上海地方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领域内各方面意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同时在调研、汇总、梳理已编标准、在编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现状分析和合理预测,提出未来几年上海市待编标准,在《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DG/TJ09-01-2014)中提出了具体项目表,并对体系表中现行、在编、待编的标准数量进行了持续更新统计。图5上海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标准体系框架图与上海的情况类似,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超过20个省市、自治区根据绿色建筑因地制宜的总体理念,积极制定了基于当地气候资源条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适应的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各地方标准在评价体系、星级划分、项数及内容调整上均各有特色。而且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修订颁布后,据不完全统计,已有福建、重庆、吉林、湖南、天津、北京、上海等13个省市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编工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已经从国家延伸到地方,并在地方进行了不断更新完善的发展现状。3、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趋势展望目前绿色建筑在我国蓬勃发展,渐入佳境,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衍生。一方面随着建筑能源、资源消耗的持续增长,绿色建筑能耗、水耗及性能后评估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国家在科技研发方面持续给予支持,科研成果有望通过标准进行固化和传播;另一方面在室内外环境污染现状下,为响应公众对建筑品质提升的需求,《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16等绿色建筑衍生标准已颁布实施。作为绿色建筑持续发展的引导和支撑,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将会不断根据这些发展态势进行积极响应。同时也应认识到,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中多数标准是推荐性标准,需要在《关于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建标[2016]166号)的指导下,逐步进行改革完善。同时与技术更新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仍可能存在着部分标准老化陈旧、水平不高、供给不足、缺失滞后等问题,需要持续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进行动态修正完善。2017年3月,住建部了“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要求逐步将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完善和提高绿色建筑标准,制定绿色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继续推动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公益性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等重点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目前实施的强制性审图机制和自愿性市场化标识制度相结合的绿色建筑管理机制,可为绿色建筑标准的执行提供管理保障。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和占领产业制高点的战略需求和社会共识。希望借由本篇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回顾与展望,能让读者一览国家和地方标准体系全貌,更好地发挥标准在在绿色建筑全寿命期各环节中的约束和引导作用,为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相关标准汇总》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微信公众号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3]《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DG/TJ09-01-2014

第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各行业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使迅速的。建筑工程质量的评价方法推动着我国建筑行业的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

二、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原理

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等三个层次。

1、目标层的建立

目标层为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的最终结果。在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一个建设工程项目经过怎样的评价达到合格标准以上,所以,将建设工程质量合格以上标准定为本指标体系的目标,处于最高目标层的位置。

2、准则层的建立

准则层由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构成,不同因素对于项目质量的贡献或影响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指标的重要程度,即指标的权重值进行分析计算。施工阶段是根据合同和设计文件及图纸,将业主要求和设计意图实现并形成工程实体的阶段,是最终形成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和项目使用价值的重要阶段,因而是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3、指标层的建立

指标层是具体的评价标准,是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的最基本层次。准则层建立之后还不能直接进行质量评价,因为准则层列出的几个方面过于概括。结合新版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专家建议将准则层各因素分为具体的评价指标,从而能方便工程质量的评价。

4、构建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能简化系统分析和计算,使人们的思维过程层次化,逐层比较多种关联因素,并将一些定性或半定性的因素加以量化。为分析、评价、决策或控制事物的发展提供定量依据。

三、建筑工程质量评价的原则

1、预测性原则

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对建筑工程质量状况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评价,是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和预见建筑工程质量状况的未来发展,从而确定宏观质量管理的政策思路和目标。因此,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及其结果应能反映未来建筑工程质量状况的走势。

2、 导向性原则

这一原则可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质量管理以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所确认的宏观质量状况为基础和前提,质量状况对政府部门的管理决策和措施具有导向性;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的政策和措施对建设工程质量水平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具体通过在质量评价指标、标准及权重的设定来实现。

3、综合性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工程质量的概念与内涵Et趋复杂,社会和人民群众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和期望Ft益提高,政府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范围也日益复杂化和综合化,因此,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必须符合综合性原则。

4、客观性原则

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必须客观反映实际,为此,数据和资料应尽量全面可靠,评价人员和评价标准应保持最大限度的客观公正。

5、 系统性原则

质量的整体性评价结果,这就要求评价指标及标准在层次和时序上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6、 规范性原则

质量评价必须依据相对规定的体系和方法、根据设定的方案或程序进行,原始评价结果的表达以及汇总等都必须符合固定的格式或要求。

四、建设工程质量评价体系

1、建设工程项目质量评价对于建设工程项目来说,其主要内容包括独立的单位工程或者独立的建筑工程项目。

2、建设工程企业质量评价在完成了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评价过程以后,我们还需要对建设工程中的所有参与主体所具有的质量水平以及质量行为进行评判,因此,在以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评价作为基础的前提下,对建设工程企业质量实施评价。

3、建设工程政府监管质量评价对建设工程的政府监管质量进行评价属于建设工程质量评价体系中的第三个部分,并且需要相应的评价体系对其进行规范与管理。利用政府来对工程的质量进行管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了解建设工程的宏观质量情况,进而更有效的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管工作进行调整。

五、质量评价方法与应用

1、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方法

建设工程评价有多种方法,不仅仅是传统的质量标准,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多学科交叉的评价方法。另外,由于系统科学、运筹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其定量化的评价方法不断出现,据不完全统计,仅研究开发的评价方法和模型己有数百种之多,但目前还没有见到统一分类。笔者认为常见的综合评价方法可分为三类:决定型评价法、比较型评价法和系统分析法。

(1)决定型评价方法

建筑工程质量中由主控项目,也有一般项目,对于这个特点可采用决定性的评价方法,决定型评价方法是设定几个评价项目及其评价标准进行分等,决定该项目是否采用的优先顺序。虽然决定型评价法是以评价者直观判断为基础,但该方法用评价项目和评价指标将定性的因素指标化,这有助于直观判断,从而以防止直观容易产生的独断和偏见。采用决定型评价方法,在根据各评价项目的评价比标准综合评价结果时,对各项目的评分,可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计算,以数值进行判断;也可用图形或表格等形式表示,以图形进行判断。

(2)比较型评价法

总的来说, 比较型评价法是在技术经济评价中应用最广、最成熟的一种评价法,由于这种质量评价方法的简洁及客观性,他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现已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和比较成熟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是借助于一组能从各方面说明技术、经济的指标。

(3)系统分析评价法

系统分析评价法就是将分析对象视为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出发,针对其特定的目标,就其基本问题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和系统工程理论为之建立数学模型与模拟实验,据此对若干个指标进行数学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在此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选出优劣的一种分析方法。目前常用的系统分析评价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可能一满意度法(P S 法)、 多目标线性规划法、功效系数法等。

(4)评价方法的选择

综上所述,评价方法种类很多,各有利弊。考虑到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既有定性因素,也有定量因素;既涉及确定性因素,也包含模糊因素; 既有指标问的横向联系,也有指标间纵向上的层次关系。同时还考虑到在建设工程质量评价中,既要充分吸收广大专业人员和技术专家的智慧和经验,又要尽量减少不利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2、质量管理评价方法的应用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渗透,综合性学科的形成日益呈现,最为重要的表现即是各学科在方法上的相互借鉴。评价方法也不例外。由于系统科学、运筹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领域中定量化的评价方法的运用也是不断出现,虽然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但是常见的综合评价方法可分为三类:决定型评价法、比较型评价法和系统分析评价法。决定型评价方法是设定几个评价项目及其评价标准,进行分等,决定该项目是否采用的优先顺序。这种方法以评价者直观判断为基础,用评价项目和评价指标将定性的因素指标化,通过各评价项目的评价与标准综合评价结果的比照,对各项目的评分,可以采用数值、图形或表格等形式表示,这既有助于直观判断,又可以防止直观容易产生的独断和偏见。

比较型评价法是在技术经济评价中应用最广、最成熟的一种评价法,现已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和比较成熟的评价方法。它借助于一组能从各方面说明技术、经济的指标,对实现同一目标的几个不同方案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的一种评价方法。它既可以用于技术决策、也可以用于经济决策。不足之处在于,这种评价法侧重于方案的定量计算,对定性分析不够重视。系统分析评价法即将分析对象视为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出发,针对特定的目标,就其基本问题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和系统工程理论为之建立数学模型与模拟实验,据此对若干个指标进行数学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在此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选出优劣的一种分析方法。

六、结束语

近年来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方法的学习室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加强对其的学习,并且掌握相关方法,使更好的评价建筑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方海秋.浅谈设计质量控制中的PDCA[J].认证论坛,2007,(6).

[2]徐慧东.目标管理方法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建设科学,2008.

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质量监管;质量评价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理论

建筑工程质量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它既有一般产品质量概念所具备的内容,又包括更为广泛、更为特殊的内容。我国在2002年以前依据《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进行建筑安装工程质量的检验评定。现行的建筑工程质量验收依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进行。

相对于原评定标准,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工程质量验收不再设优良等级,只做合格验收,贯彻了“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的指导思想,即不再对建筑工程质量划分等级。

2 国内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指标

建筑工程质量的评价指标的选取方式有很多种,国内对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学者和著作也有很多。如杨亚频认为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使用功能、建筑环境质量等是建筑工程质量的基本保证,而采取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以及做到安全文明施工是创建优质工程的必要措施,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张巧玲构建了建设工程质量评价体系,提出以建设工程质量指数可以作为衡量建设工程质量的综合性指标。除了上述理论研究外,有很多研究理论运用到了具体实践过程中。

3 施工过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文基于过程能力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思路如下:第一,从上至下识别关键成功因素整个指标体系构建将借助关键成功因素法识别影响质量的关键成功因素。首先通过调研与访谈,确定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目标。然后识别所有成功因子,采用逐层分解的方法找出影响质量监管目标的各种重要施工过程,以及影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第二,从下至上计算过程能力指数。由于关键绩效指标的可度量性,在识别出关键绩效指标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度量。在识别关键成功因素以及采用过程能力指数对测量指标进行度量后,就可以构建相关的模型对整个建筑工程质量进行评价,这里将采取层次分析法进行建模。

4 建筑工程全面质量评价体系的实施

4.1 实施原则

4.1.1 循序渐进。在由建设部组织的一些工程质量抽查中应用,并在进一步完善其指标和标准之后,从政府投资工程领域着手推广,在建立一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之后方可推广到私人投资工程中去,而且推进的原则必须是自愿参与。

4.1.2 区别对待。我国推行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的重点应该放在政府投资工程和住宅工程方面,这样既抓住了工程质量管理的主要矛盾,也体现了我国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在新形势要求下的全新定位,而不再是过去的“大包大揽”型管理。

4.1.3 评价信息化。在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实现了建筑质量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应该同以上信息系统结合,共同构成质量监管平台,完成质量平台中数据整合与信息的功能。

4.2 与现行制度的关系 为了保证质量评价过程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确立质量评价的地位,必须将质量评价与如下制度或工作明确的区别开来。

4.2.1 与法定的工程质量保证程序的区别。虽然建设工程质量评价数据来源于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与验收,但是经过建设工程质量评价并不意味着工程无须经过上述法定程序的检验,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的结果不是工程项目的“合格证”。

4.2.2 与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督执法过程的区别。建设工程质量评价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现工程实体质量以及各方质量责任行为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只能影响评价分数的高低而不足以作为执法人员的处罚依据。把评价过程与监督执法过程区别开来有利于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4.2.3 与“优质工程”的评选的区别。质量评价的分数反映的是项目建设过程与各方质量工作相对于评价标准的符合程度,根据目前设定的标准,也可以认为分数反映的是工程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情况和水平。政府可以在评优过程中,将评价结果作为重点“评优”指标考虑,但这并不能等同于工程质量的“优质证明”。

4.3 组织与实施 从短期来看,建设工程质量评价可由政府部门以质量验收、质量抽查的形式来组织和实施。然而,要保证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的长远发展,则必须逐步树立其权威性与公信力,这就对质量评价组织与实施的规范性与制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评价结果能够真实的反映工程质量水平,并能够及时、准确的反馈给政府、市场和社会,具体实施评价的人员十分关键。为此,工程质量评价人员或机构必须首先具有一定的专业资质和技术水平,并且独立于项目建设过程,不能与工程建设主体各方存在利益关系。

施工阶段质量可由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独立性机构或人员担任质量评价,同时在初期评价人员在对质量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的使用质量监管平台中已有的数据,不需要进行独立的评价。在大规模展开质量评价之后,需要完善质量评价指标和方法,增加部分定性化的评价指标。此时需要组织专业的评价队伍,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评价。随着工程质量监督由质量等级核验制向竣工验收备案制转变,建设单位代替了政府成为质量评价的主体,建设单位根据需要参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等级评价。

5 结语

由于建筑工程本身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建筑工程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同样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建筑工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最终应用,仍然需要大量现实数据的支撑与论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第4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绿色施工标准及规范,现状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带动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因大部分施工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抛掷一旁,导致带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扬尘污染,光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等等一些。在逐步清醒认识环境污染危害,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建筑行业重拾环境保护话题,行业有识之人的的极力推行,以及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必然发展趋势,一系列有关绿色施工的国家与地方标准或规范相继推出,国家与地方的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评选,更为推动了绿色施工理念在建筑行业的推广。

2绿色施工现状

2.1绿色施工规范标准的推出

2007年9月10日,建质【2007】223号文,是一则关于印发《绿色施工导则》的通知,这意味着施工行业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用于指导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规范出台,而在早前,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指导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于2006年3月7日,6月1日实施。

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绿色环保大环境的趋势下,各地方或企业相关规范标准相继推出。2008年2月3日,北京市关于绿色施工的地方标准―绿色施工管理规程(DB11/513-2008);2008年6月1日,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企业内部标准--《绿色施工评价标准》,这是第一个编制企业绿色施工相关标准的施工单位;2009年3月18日,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施工企业内部标准--《绿色施工评价标准》(试行版);2010年11月3日,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2010),这是一部从“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等主要部分指导项目绿色施工,并明确绿色施工示范工程与普通工程的划分界限,对于明确绿色施工范畴,评选绿色施工示范工程以及全面推广绿色施工具有重大的意义。

自国标《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后,各地方或企业关于绿色施工方面的规范标准呈井喷式。2011年,江苏和广东等省的绿色施工工程评审标准出台;2012年,广西和山东等省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绿色施工标准化图册编制完成,中国建筑业协会成立绿色施工分会,并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申报与验收指南;2013年3月,浙江省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实施标准,重庆市出台绿色施工管理规程;2013年6月,武汉市绿色施工示范工地启动仪式在中建三局一公司承建的口金三角项目举行,且湖北省绿色施工地方标准已启动编制计划。据悉,既有建筑改造绿色标准已正式启动编制工作,用于规范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在全国绿色建筑面积破1亿平米的同时,绿色建筑的分类标准亦在制定中。

2.2示范工程的评选

为更快推动绿色施工的发展,实现由点带面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样板工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2010年5月,中国建筑业协会组织进行了首批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评选并进行公布,首批入选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名单的工程有11个;2011年10月,中建协公布了第二批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此次入选名单的示范工程有79个项目,参加评选的项目为121个;2013年4月,中建协领导在会议上表示,今后将绿色施工示范工程作为中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的强化条件,并且不排除在若干年后作为其必要评选条件,在同年5月的第三批示范工程评选中,中建协从各地区、各行业推荐的435项绿色施工示范工程中评选出288项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相当于首批评选的26倍,示范工程建筑施工面积达数千万平米。

在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评选的同时,陕西、广西及湖北等省已开始开展地方的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评选工作,并有多个省市计划于明年开展示范工程评选工作,绿色施工在国内呈遍地开花的趋势。

2.3绿色施工对比分析

根据各批次绿色施工示范工程数量的对比,从首批的11个,第二批的79个,到第三批288个,每次评选都是呈数倍增长,侧面反映绿色施工对施工行业的影响渐变深远。

首批、第二批、第三批绿色施工示范工程柱状图

根据各批次内,各省市的绿色施工示范工程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如列下图表所示:

首批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分布情况

(共11个示范工程,分布在8个省市)

第二批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分布情况

(共79个示范工程,分布在21个省市)

第三批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分布情况

(共288个,分布在24个省市)

部分省市三批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评选情况

(此表统计数据不包括中建铁建等其他途径申报的示范工程)

从首批示范工程分布的8个省市,到第二批示范工程分布的21个省市,再到第三批示范工程分布的24个省市,由个别省市占据半壁江山的局面转变成各区域省市趋分秋色的状态,足可说明近两年绿色施工的推广力度及成效良好。

3现今绿色施工存在的问题

3.1绿色施工分布不均匀

下图为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在七大区域的分布情况:

七大区域示范工程分布数据表

(此表统计数据不包括中建铁建等其他途径申报的示范工程)

从以上七大区域示范工程分布数量来看,华东、华北几乎占据一半,而东北、西南及西北区域则相对较少,此在侧面反映此三区域的绿色施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侧重该三大区域的绿色施工推广,效果将更为显著。

3.2绿色施工尚未达到三方全员参与

绿色施工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利国利民的一项举措,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已经养成一种习惯性追求利益及利益最大化的心理,在项目施工中,绿色施工很难得到甲方的积极配合,而监理方对绿色施工方面认识尚不足,单纯由施工单位发起绿色施工独木难支。如在建筑材料的采购方面,以及施工过程的模板及支撑材料等,甲方更看重的是材料价格及成本支出,而不会考虑是否绿色环保;而监理方在绿色施工方面的角色应该是监督施工单位执行,但从目前来看,这一角色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3.3建筑设计源头非绿色环保

无论项目施工过程中绿色施工有多全面,彻底,如果项目本身设计不合理,不绿色,从绿色建筑角度来说,项目是不合格的。而现今的问题是建筑设计在绿色施工方面未尽全力,部分建筑材料的使用及能源利用方面仍有较大改进空间。所以建筑的绿色施工应从源头抓起,要求甲方与设计院将绿色设计纳入设计核心,在图审过程作为重要不可缺的一项考核指标,确保建筑的绿色设计。

3.4绿色施工技术创新未得到足够动力

科学技术发展永远是第一生产力,为保障项目的绿色施工顺利进行,公司与项目应在绿色施工技术创新方面投入足够的人力与财力,并设定一系列保障措施确保绿色施工技术创新工作的正常运转。如项目应设专项资金确保绿色施工的技术创新,其中一部分用于奖励技术创新的优秀成果,并实行专款专用制度等。然而现状是施工企业在这方面投入不足,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加大此方面的重视及投入则是绿色施工工作的当务之急。

第5篇

关键字:土建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o open up a broad space, how to stand in an invincible position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very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re most concerned about, to obtain the development, quality problem is the core of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management. Bu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discovery, in the field of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due to various factors,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the existence of many problems,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se questions,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experience of management measures.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problems; solutions

中国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5-2104(2012)03-0001-02

在当前激烈的建筑业竞争环境中,质量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管理者要重点加强对施工现场质量的管理。土建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地形地貌、施工工艺以及地质条件等,这些都会间接的给工程质量带来波动,那么如何加强对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在当前的管理中又有哪些问题呢?下面本文就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土建工程项目的质量是确保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需要对施工现场的质量进行严格管理,避免出现疏漏之处,但是目前在实际的管理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者和施工者的综合素质对工程质量影响

管理者和施工者的综合素质,是衡量工程质量的,重要标准。从管理者角度来看:在当前建筑市场飞速发展的时期,既具有管理经验,又具有较高施工技术水平,并接受相关新技术及新规范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者资源很有限。大多数管理者虽具备一定的学历,由于缺乏对新技术新规范的专业培训,本职专业水平有所欠缺。这样的管理者在,当今土建施工中就不能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管理者在,无正常审批的相关手续,随意变更施工设计,或者不按照设计及施工规范操作,同样也为工程质量问题埋下隐患;从施工者角度来看:我国的土建工程施工现场中,绝大多数的施工者都来自农村,没有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难免会发生违规操作的现象出现,加上管理者监管不到位,很容易出现质量隐患。

(二)缺乏完善的土建工程质量监管体系

要保证土建工程的质量,一定要具有完善的监管体系,保证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起完善的工程监理审核验收制度,这是我国土建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于提升工程质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这一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暴露了自身的问题,监管不到位,工作不落实,质量监管体系存在着诸多的漏洞,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质量。

(三)未建立完善的工程质量评价标准

土建工程的质量评定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并遵照标准进行,尤其是要对隐蔽工程的质量进行重点检查,保证在工程必须要在隐蔽检查合格之后才能够进行下一道工序,但是当前情况下,少数施工企业只注重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这些细节的处理,没有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标准,少数施工企业的内部质量审核也只是走一个形式,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

(四)质量管理工作缺乏法律的保障作用

虽然说经过长期的发展,建筑行业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的出台保证了施工企业的利益,也对施工项目的质量进行了规定,但是当前最为主要的问题是法律在贯彻实施上相关具体,细节工作不能够落实,尤其是在工程项目的质量验收上,少数地区存在着执法不严走形式的现象,这样制约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使得工作缺乏了法律强制力的保证。

二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措施分析

土建工程项目的质量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必须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工作,上文中指出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本文针对问题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一)加强施工者和管理者的技能水平

管理者和施工者是提升工程项目质量的关键因素。首先需要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树立起以质量为本的管理观念,并且加大质量宣传,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对管理者的管理成果进行公开的评价,并建立起实而有效的管理机制提高他们的管理潜力,促进其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良好的控制和管理;其次需要定期对管理者和施工者进行新技术、技能、规范的培训,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从他们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以及实践经验等多方面进行考核,培养出技术过硬且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和施工者,保证工程的质量。

(二)建立完善的土建工程质量监管体系

土建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的促进工程项目质量的提高,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建立起动态的监督管理模式,让管理者深入到施工现场的每个环节,达到一个项目的进行,小到一个细节的把握,都需要认真的进行管理,防止出现质量隐患,并做好动态记录,为接下来的管理工作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持;其次需要建立起管理数据的信息平台,让所有人都能够清楚的知道工程项目的质量状况,便于在施工中加以改进,实现更好的突破;完善的土建工程质量监管体系除了体现在施工环节上,同样不能够忽略施工材料和设备的采购以及施工设计上。从材料和设备的采购环节说,一定要建立起严格的检查制度,选取信誉度高且长期合作的材料和设备采购单位,防止出现劣质产品影响工程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对他们进行抽查,再次确保质量;而对于设计环节,需要让有经验的管理者参与其中,认真考察施工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给予设计者参考意见,保证设计方案切实可行,尽量避免设计变更的出现影响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

(三)建立健全的土建工程质量评价标准

土建工程的质量评定是按照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顺序进行的,所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检验批是整个施工项目质量的基础,建立起健全的土建工程质量评价标准,首先需要对质量评价的各个环节把握清楚,根据每个环节的具体情况设立具体的质量评价标准,再建立整体的评价标准体系,要做到既系统全面,又要细致入微、具体得当。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施工企业内部审核机制的建立,使得其充分的发挥作用,而不是出于形式上的敷衍,施工企业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再去追求效益的提升。

(四)认真落实法律效力,切实保证管理工作的开展

上文中指出了,我国建筑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可以说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法律体系,对于土建施工中的一些事情能够周到处理,但是一些建筑企业在细节上的把握并不到位,使得很多关系到质量问题的细节处理不当。为此、首先需要建筑企业应切实有效的落实国家法律部门制定的相关法律条文,能够细致并深入的依照国家相关法律制定出工程质量管理有所关联的企业制度,这样管理者在开展工作时能够有依可循;其次要深入贯彻并落实法律规定,不能够将规定停留在表面上,项目管理者要带领相关人员认真学习规定,并积极执行,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完成管理工作,保证工程质量;最后需要进一步完善执法力度,形成一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严厉状态,对于疏于管理的人员对应相应的法律给予处罚,这样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综上所述,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是一项复杂且至关重要的工作,对于施工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说必须要重视和加强。本文从质量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出发,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今后的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工作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消除工程的质量隐患,全面推进质量管理工作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永泉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第08期

[2] 江熊 浅谈如何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建材与装饰:上旬,2010年

第7期

[3] 邓安杰 浅析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第10期

第6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教育培训不够,缺乏安全操作知识;生产设备不符合安全要求;安全防护设施缺少或存在缺陷等,但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是改善人的行为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作用 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施工的每个阶段都会对最后的工程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建筑施工中,应该保证监管体系的健全。总的来说,质量管理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质量监督体系、质量保证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确保三个体系的平稳健康运行才能保证工程的最后质量。 1、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体系。这一体系主要是指各个工程对于项目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的直接监管。具体来说可以包括直接参与建设主体的参建各方、中介组织对参与建设主体质量行为和活动的督促与监督、代表政府和公众利益的政府质量监督。其中,其中,建筑工程质量的政府监督是整个体系的最高层次,其监督的内容涵盖了建筑工程所有参与建设主体的质量行为和活动,是最整体最全面的监管。 2、建筑工程质量保证体系。该体系是指各参建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参建各方要树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科学质量观。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努力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质量保证体系。 3、建筑工程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是指包括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建筑工程活动质量评价和建筑工程服务质量评价。评价标准是该体系的关键,评价标准随着建筑工程质量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是建筑工程质量需求的具体化和度量化,该体系是基于评价标准的质量评定过程,通过有效的评价,对建筑工程质量给予形象地可识别的描述,促进建筑工程各主体提高质量,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二、当前建筑工程企业的主要措施

1、增强工程质量管理意识

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应建立在运行良好的建设市场的运行和发展模式之下,以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促进相应的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意识,从整体上和系统上贯彻相应工程的质量意识,从而奠定建设工程在精神上和主观上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建设行业的新的管理体制,具体建立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的良好结合和重点突出的管理体制,灵活建立新型的管理体制,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建设行业的管理和创新建立相应的典范和规范。在促进建设市场的管理过程中,还应从更广的层面上建立建设行业管理的创新秩序,建立统一的市场和监管的管理体制,从而为整个建设行业的发展建立相应的规范。

2、建立多元化的监控防范体系

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实际上从宏观的层面上实现了对相应建设行业的管理和规范,因此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实际上不仅仅依靠建设工程企业的改革和创新,更是一个行业整体的规范和发展,为相应的建设行业的发展创设良好的规范和发展的环境。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应建立在多元化的工程质量监控防范体系,将政府的监控和市场的监管调节以及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控制良好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监控防范体系。强调建立重点的监督管理体系,形成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控和防范模式。在市场监督管理层面上应建立健全的协同管理机制,建立建设工程的质量评估机制,推进保险业务等新行业进入相应的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体系,形成建设行业监督管理的较全面层次的服务体系。具体在建设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实现相应的监督管理模式,推进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和权责的分明,建设层次分明的施工控制的流程,从而在提高建设工程的施工效率同时实现相应的监督管理的效率提高。

3、 严格资质审查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和惩戒制度,一旦发现资质“挂靠”,给予降级直至吊销挂靠双方当事人的资质等级和项目负责人的执业资格的处置,将被挂靠企业记入不良行为黑名单中予以公示,视其情节,取消一至三年的市场准入,并没收其非法所得;对“挂靠”的自然人要进行经济处罚,使其得不偿失。司法机关要加大对资质挂靠的打击力度,对因“挂靠”导致的司法纠纷,严惩不贷。当前应重点查处无证、越级、超范围承接建筑设计、施工、监理业务行为,挂靠承包、转包、非法分包行为,同体监理行为,认真组织对建筑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年检,取消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单位从事相应业务的资格或降低其资质等级。

4、提高监管人员素质

监督管理人员必须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熟练掌握监督的方法和手段,熟悉建设工程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了解建设工程经济知识,以具有发现质量问题、鉴别质量问题和解决处理质量问题的能力。在新的形势下,充分发挥监督职能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提高整个建筑业质量意识,解决处理质量问题的关键所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专业基础教育和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把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放在首位。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定期开展竞聘上岗,把知识丰富、水平高、能力强、职业道德好、责任心强的专业人才吸引到监督管理工作岗位上来,由社会对他们能力及职业道德进行考核,淘汰职业道德败坏、水平低下等不符合岗位需要的人员,从而保证监督队伍的纯洁性及战斗力。

5、建设企业安全文化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预防事故的基础性工程,具有保障人类安全生产、生活的战略意义。建立企业安全文化首先要建立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建立各级安全保障体系和层级考核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流程,加强信息反馈和沟通。注重全员安全文化的培养,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和教育,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提升全员安全文化素养。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珍爱生命,把安全放在第一,做好各项安全防范措施,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对于构建安全社会、捍卫人的生命尊严、实现安全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筑工程安全施工,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只有严格按照各项制度,落实各项防范措施,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在全体建筑人的共同努力下,借助科学的管理理念才能实现。安全事故的发生,将直接影响建筑施工的效益,影响建筑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建筑施工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在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加强监督队伍建设,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管中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巡查,形成人人讲安全,全社会要安全的氛围,消除安全隐患,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建筑行业安全生产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1]沈洪忠.工程质量监管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J].住宅产业.2009(12).

[2]陈 进. 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创新监督管理模式[J]. 甘肃科技纵横.2009(06)

第7篇

关键词:施工质量指数;分部指数;单个指数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explain the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index of the basic concept an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with practical exampl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index system of scientific, objective and operability.

Keywords: construction quality index; Division index; Single index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其支柱产业的地位日益显著。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已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更是民生问题。而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建筑工程的最终质量。自从2001年工程监督管理由核验制改为备案制后,对工程项目质量等级评定定量描述取消,如何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的描述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和措施,来寻求提高工程质量水平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政府监管部门高度重视的焦点问题。本文提出构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指数体系,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数量化地综合评价和分析,期望能够帮助质量监督机构准确了解本地区一定时期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现状的动态变化趋势,而发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寻找造成该问题的原因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与依据。

1理论基础

指数,诞生于18世纪中叶,是一种对研究对象变动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的方法。指数的定义可概括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指数是指一切说明社会现象数量变动和差异程度的相对数。从狭义上说,指数是指一种特殊的相对数,用于反映不能直接相加的复杂社会现象的综合变动状况。

由于指数是一种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动态的相对数,运用指数可以测定不能直接相加和不能直接对比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动态;可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总变动中各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可以研究总平均指标变动中各组标志水平和总体结构变动的作用。因此借鉴指数理论,定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指数为描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在一段时期内或同一时期不同区域内不变动程度的相对数,用以反映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实际状况的量化指标[1]。

构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指数体系的意义主要有:(1)数量化综合反映施工质量的波动;(2)及时分析各质量指标变动对相应的施工质量指数变动的影响程度;(3)通过分析连续的指数数列,预测施工质量未来的发展变动趋势,发出预警信号,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2体系构建

施工质量影响因素众多,不同的学者评价角度也各不相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遵循《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T50375-2006),按单位工程评价工程质量,首先将单位工程按专业性质和建筑部位划分为地基及桩基工程、结构工程、屋面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安装工程五部分。每部分分别从施工现场质量保证条件、性能检测、质量记录、尺寸偏差及限值实测、观感质量等五项内容来评价,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基于全面科学、可操作和动态的原则,本文的指数体系中也是将这五个分部作为研究对象[2]。

2.1指数体系构成

借鉴建筑工程质量指数体系的构建,结合施工阶段自身的特点,采用层次结构体系:分部指数-单个指数-综合指数如图1所示。分部指数就是各单位工程按专业性质和建筑部位划分的分部工程对应的质量指数,通过对各相关指标的检测数值的综合反映,这些指标相对重要性不同,综合时应具有不同的权重。分为五类分部指数:地基及桩基工程质量指数、结构工程质量指数、屋面工程质量指数、装饰装修工程质量指数、安装工程质量指数。单个指数指的是单个工程施工质量指数,是各分部指数的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是区域内所有工程施工质量综合指数,通过单个指数的算术平均得到。

表1.

2.2指标权重

施工质量检测指标在反映施工质量方面相对重要性不同,他们的权重如何确定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检测指标众多,指标之间可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借鉴专家意见,按照专家打分法形成判断矩阵,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进行归一化作为各指标的最终权重。

2.3各级指数等级范围确定

参考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依据施工质量应达到的水平,为方便划分施工质量指数等级,把施工质量指数的取值范围确定为四级,优良 :[85-100)、良好:[70-85)、合格:[60-70)、不合格:[0-60)。

2.4计算方法

分部指数qi通过指标质量相对数加权算术平均得到,,其中表示第i个指标的质量得分,。单个指数指的是单个工程施工质量指数,是各分部指数的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是区域内所有工程施工质量综合指数,通过单个指数的算术平均得到。,m为参评工程数量。

3实例分析

3.1计算过程

选取我市2011年第一季度50个工程为例,对指数体系结合Excel编制计算程序进行实证分析。以某一工程为例来计算其分部指数和单个指数。地基与桩基工程质量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同样可以计算出地基及桩基工程质量指数、结构工程质量指数、屋面工程质量指数、装饰装修工程质量指数、安装工程质量指数,如表3所示:

表3.

最后将我市50个工程的单个指数进行算术平均,得到我市施工质量综合指数为80.89。

3.2结果分析

总体评价我市2011年第一季度施工质量良好。横向上将50个工程的分部指数算术平均会发现:地基与桩基工程质量指数为86.35,结构工程质量指数80.28,屋面工程质量指,82.64,装饰装修工程质量指75.82,安装工程质量指数85.30。通过分部指数的比较会发现,我市的装饰装修工程还处于薄弱环节,质量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装饰装修工程质量的监督和检查。

4结语

本文构建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指数体系立足于国家标准,优化传统的评分结果是不同分部工程和不同指标的数据具有了可比性,量化地、直观地、动态地表述工程的施工质量状况,为制定质量控制措施提供依据,并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提高现场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建筑设计

1绿色建筑的概念与特点

1.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建筑和地产的全新概念,它并不是指绿色的建筑,而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生活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2绿色建筑的特点

1.2.1生态性

绿色建筑的生态性是指在设计、施工、使用中尊重生态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其他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减少能耗和污染,选材上优先选用环保材料,高效循环利用自然资源,在废物排放上尽量无害,并合理再生利用。

1.2.2安全舒适性

绿色建筑在选址上应该考虑到建筑周边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氮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选择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应不对人体产生危害,同时绿色建筑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人文环境、视觉环境及景观环境的建设,增进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力,使人与建筑自然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1.2.3先进性

绿色建筑的先进性是指将绿色和智能合二为一,以智能化推进绿色建筑,以绿色理念促进智能化。绿色智能化是技术的综合,其基本体系包括安全防范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信息网络系统。目前我国有些城市的公共建筑已经实现了通过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对建筑能耗和室内热湿环境及空气质量进行远程检测控制,并优化系统运行,最大限度减少建筑对能源的需求及对环境的污染。

2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及评价标准

目前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都在不断增强,绿色建筑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开发商、设计师的追求。虽然从长远来看,绿色建筑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效益显而易见,但由于前期投入较大,成本回收期较长,使得很多投资者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缺乏绿色建筑识别技术,很多人误以为只要是先进的、智能的、高成本的就是绿色建筑,导致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一套科学适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但是绿色建筑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沿用国外的评价标准。2006年6月1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正式颁布实施。2007年11月,由建设部组织的唯一经过官方认可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正式启动,该评价标识工作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为依据,填补了中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的空白。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套评价标准,告别了以往以国外标准来评价国内建筑的历史。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现行和在编的绿色建筑评价相关标准有十余本,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些地方也存在对于标准的执行流于形式等问题,而且由于缺乏一些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使得开发商在节能选择上顾虑重重,利益双方在节能效益的评价上存在很大的分歧,使得这些评价标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起到调控的作用。

3绿色建筑的设计

3.1绿色建筑的节地设计

建筑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要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绿色建筑在选址上应该体现人文绿色与生态绿色,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其他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通风等减少能耗和污染;其次应该搜集、分析当地民居资料,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及居住区的服务对象等出发,总结出适宜当地居民生活的居住模式,研究该项目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布局,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3.2绿色建筑的节能节材设计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是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自能源危机以来,节约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就成为全球范围内十分紧迫的课题。我国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的消耗与浪费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建筑上的能源消耗不断攀升。据统计,建筑能耗总量占到了社会总能耗量的46.7%,因此引导设计师树立生态节能的理念,合理节省和利用能源显得尤为重要。绿色建筑的节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3.2.1体型设计

绿色建筑的体型设计应该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太阳辐射强度、建筑物的朝向、围护结构的保温状况及局部风环境等,并权衡建筑的热量得失情况,最后优化组合。一般来说,体型系数越大的,外表面面积较大,室内热量容易散出,建筑平面形式对控制建筑体形系数、降低建筑能耗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在满足总体规划和建筑使用功能及建筑面积一定的前提下,应选择合理的建筑平面,使其平面更加规整,减少不必要的凹凸变化。

3.2.2围护结构的设计

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可以通过提高和改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来实现,例如通过真空玻璃技术或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复合保温和外墙自保温等形式提高外墙面的热工性能;采用新型的屋面保温材料和利用种植屋面来提高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外遮阳对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室内居住舒适性有显著的效果,遮阳方案的设计应该考虑太阳辐射强度随地点、日期、时间变化的特点选择最佳方案,调整遮阳的效果。另外,地面的热工性能对室内气温也有较大的影响。良好的建筑楼地面构造设计,不但可以提高舒适度,还有利于建筑的节能。窗墙面积比也是影响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其设定要兼顾保温隔热及采光等方面。

3.2.3绿色能源的利用

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作为无污染、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对环境危害极小,是绿色建筑能源的最佳选择,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能避免对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例如,目前国内外经常采用的被动式采暖、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PV系统等都是充分利用这种绿色能源的结果。通过实现建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土壤蓄热蓄冷等来减少建筑制冷、采暖和照明的能耗量。

3.2.4绿色建材的选用

传统建材工业是资源能源高消费、生态环境高污染的行业,其现状很难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对建筑材料的选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绿色”程度。提倡绿色建筑,落实到建材行业就是要大力推进建材生产和建材产品的绿色化进程。我国在1999年召开的首届全国绿色建材发展与应用研讨会上提出绿色建材的概念,即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不用或者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农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达到使用周期后可回收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施工时尽量做到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建筑室内采用灵活隔断,尽量减少重新装修时的材料浪费和垃圾产生;同时尽量采用资源消耗低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绿色建筑材料。目前国内利用工业废渣研制出来的高性能水泥,具有强度高、耐久性优异、环境负荷低等特点,且能大幅降低水泥熟料的用量。利用废橡胶制成的橡胶混凝土也是一种新型的绿色建材,不仅具有良好的减震降噪、隔热隔声效果,还具有良好的延性与韧性。国内外绿色建材品种还有混凝土砌块、加气混凝土、纸面石膏板、GRC条板、复合轻质板3E板、硅钙秸秆轻体墙板、喷涂聚脲弹性体、纸蜂窝石膏板隔断墙等,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该灵活采用。

3.3绿色建筑的节水及水资源循环再利用设计

绿色建筑的节水首先表现在应该大力倡导使用节水型器具;其次应该在适宜的范围内通过技术经济的比较,合理将雨水和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循环利用。设置中水和下水处理系统,将处理过后的中水和下水用来作为景观绿化用水和冲洗道路汽车等。我国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办公楼、商场类建筑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20%,旅馆类建筑不低于15%。

第9篇

浙江经济总量大而资源禀赋低。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浙江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透支”严重,特别是土地、水、能源、环境容量等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瓶颈——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郾46亩,未来需求满足率不到5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未来保证率不到二分之一;一次性能源几乎全部进口,未来缺口不断扩大;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一次颗粒物、氨氮、氮氧化物等减排任务艰巨,环境容量进一步下降。推进建筑工程低碳化、生态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近年来,特别是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之后,浙江适应低碳发展潮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在健全体系、开展科技研究、严把设计关、推进绿色改造和标识认定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总体全国领先。

一是绿色建筑发展已有明显起色。我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浙江省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浙江省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机构备案管理办法》和《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技术导则》等规范性文件,形成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目前,我省累计设计节能建筑4?郾1亿平方米,建成节能建筑2?郾2亿平方米,形成了年节约标准煤495万吨的能力。今年,我省还启动了推进工业绿色建筑发展的工作。永康市哈尔斯真空器皿厂房成为我省第一个工业绿色建筑。

二是绿色建筑法律法规逐步健全。我省在全国率先以省政府名义出台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文件,颁布实施《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强化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民用建筑项目竣工能效测评和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机构备案管理四项建筑节能监管制度;实施《关于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绿色建筑工程发展方向。2012年,通过《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条例》规定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的法定职责。

三是绿色建筑标准技术研发不断推进。浙江十分重视绿色建筑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工作,在全国率先编制了《浙江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一大批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先后完成《推动建筑节能及建筑新材料应用》和《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新技术及工程示范》省级重大研究课题和省科技专项《浙江省公共建筑能源高效利用集成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组织开展了《建筑绿色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钢结构住宅LCA全生命周期及绿色建筑体系性能评价研究》等近50项有关绿色建筑方面的技术类项目的研究工作,为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但是,与国家新要求相比,与广东、上海等先进省市相比,我省绿色建筑还存在一些的问题,主要是:城乡建设粗放模式仍未明显转变,绿色建筑方面重外观轻品质、重建设轻管理问题比较突出;绿色建筑特别是高等级建筑占比较少,建筑使用寿命远低于设计使用年限等。

2012年7月,国家住建部了《“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首次将绿色建筑等作为约束性条件纳入区域总体规划,要求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特大城市执行更高水平的节能标准,新建建筑节能水平达到或接近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水平。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大力促进城镇绿色建筑发展。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自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引导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住宅小区。”“城镇建筑设计阶段要100%达到节能标准要求。”“到2015年末,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5亿平方米,示范地区建筑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建筑能耗总量的比例达到10%以上。”我省应以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在城乡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生态、节能、减废、健康”的现念,真正实现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由个体问题到系统工程、由建筑设计到环境评估的转变,显著提升浙江生态环境质量,助力“美丽浙江”建设。

一是增强全社会的“绿色建筑”意识。当前,我省节能减排工作关注点主要在工业领域,对其他方面特别是建筑领域重视不够。建议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宣传绿色建筑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先进经验,让绿色建筑理念深入人心,真正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参与建筑节能、建筑节水、建筑节材、建筑节地的良好氛围。可以仿效国内外近年来建设“生态城市”的做法,把推进绿色建筑与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结合起来,加强部门间的协作,整体谋划城市节能问题,系统推进城乡绿色发展工作。

二是不断提升绿色建筑标准水平。总的来看,我国以及我省现行绿色认证标准存在两大问题:一方面,多基于LEED等第一代认证系统,在操作上主要是逐项评分,导致项目简单叠加,增加了实际建造和运营成本,最后反而增加了能耗;另一方面,标准订立时间较早,与当前技术进步、思维变化以及新近设定目标匹配程度减弱。建议成立由发改、建设、环保等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各方面专家组成的绿色建筑审核专家委员会,健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适合我省不同地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的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重点完善住宅、办公楼、商场、宾馆、学校、医院、机场、车站等建筑的评价标准。尽快制(修)订绿色建筑相关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能源管理体系等标准,编制绿色建筑区域规划技术导则和标准体系。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