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21:06
导语:在高端学术会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药学术会议邀请函经典模板【一】
由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主办的20XX年医药工业创新论坛将于20XX年12月8~10日在上海举办。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医药大国,在迈向医药强国的进程中,创新建设已成为现阶段生物医药领域最重要的工程之一。
在各种不同的创新需求中,医药工业创新关系到产品质量的提升和生产成本的控制,是企业共同的关注点。本届论坛着眼于研发立项、新药筛选、合成工艺关键技术、晶体技术、药品国际注册认证、质量检测与管理等诸多企业迫切关心的制药环节,邀请来自机构、院校、产业、科研、企业等领域的前沿专家和技术精英,从研发立项到生产实际面临的问题及案例入手,交流并探讨医药工业的创新价值。我们将致力于营造产学研无边界交流氛围、打造直面市场的医药工业创新论坛,更注重增强企业一线、产业一线、科研一线、生产一线的实战性创新对接。
中国医药产业正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到2020年,生物医药的目标是推动企业实现国际认证与国际接轨,研制高端化学仿制药及新中药,新生物技术在欧美的注册,以及专利到期的重磅药物实现仿制生产,加快国产药品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初步建立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和创新团队。
寻求技术创新,不仅是医药工业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是医药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必由之路。
医药发展需要创新驱动,谁先掌握了创新技术,谁就拥有了竞争主动权。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企业,还在犹豫什么,欢迎参加首届医药工业创新论坛!
主办单位: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
协办单位: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创新药物与制药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药物合成工艺过程工程技术中心
支持单位: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
战略合作:医药地理
支持媒体:《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医药学术会议邀请函经典模板【二】
又是一年纯来到,下来就是最美丽的夏天了。七月,三湘大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丰收景致,一望无际。七月是红红火火的季节,更是让人向往和憧憬收获的季节!
火红七月,为答谢广大终端客户,真情回报各界朋友,7月X日,xxx将在美丽的xx召开公司成立以来的首次终端促销会,在此,我们诚挚邀请您出席我们的终端盛会!
决战终端,客户至上!
20xx年,xxx公司秉承不断为顾客创造价值的经营宗旨,紧扣终端脉搏,致力于搭建一座服务终端的最经济、最快捷、最通畅的市场营销之桥,为此,公司充分整合各项营运资源,携手众多品牌生产厂商,精心组织上千种性价比优异的普药、新特药产品,直接配送至终端的药店、诊所和医院。我们深信:只有关注终端建设,构筑共享平台,才能实现和谐发展,互补多赢的目标。
火红七月,关怀有礼!
此次终端盛会,我们特邀
等数十多家名优厂商在公司举行优惠酬宾活动,震撼的价格、心动的政策、丰厚的礼品,还有热情的xxx人,齐齐恭候您大家光临!精彩的七月
因你更热烈!
让我们相约,合力打造今夏湖南医药界最靓的一道风景!
再次感谢您对xxx的关注!届时,希望与您一同分享喜悦,品尝成功!
祝商祺!
医药学术会议邀请函经典模板【三】
一、大会主题
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发展,协同发展引领区合未来
二、大会时间
20XX年10月15-16日
三、大会地点
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
四、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承办单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协会
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
中关村美中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联盟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合作媒体:生物谷、中国生物器材网、亦庄时讯、丁香通
五、本次会议内容
为加速推进区域内产业上、中、下游的衔接以及相互间的分工合作,实现各种要素有机组合,形成更为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避免地区间产业同构、重复建设,实现区域内互补共赢、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组委会拟召开第二届北京亦庄(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大会暨20XX年第六期北京亦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与发展论坛。大会旨在推动开发区区域合作工作,为京津冀地区生物医药企业建立交流展示平台,帮助医药企业及时了解国家药品标准变化和改革发展趋势,促进企业对新版药典和国家药品标准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提供项目对接机会,整合产业链资源,共促产业发展。大会拟设置三个板块:高端论坛、精准医疗论坛和京津冀企业投融资对接会。
(一)高端论坛
为正确理解和掌握《中国药典》20XX年版的有关增修订内容,保证《中国药典》20XX年版的顺利实施,拟邀请国家药典委员会领导介绍《中国药典》20XX年版编制概要;对《中国药典》20XX年版进行宣贯,传达和解读执行的相关政策与技术要求;解读主要增修订内容,并对影响面较大的增修订内容进行重点提示和告知。拟邀请国内知名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科学家王印祥博士,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吴以岭院士以及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就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产业战略布局、区域合作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深入地研讨和经验分享。
(二)精准医疗论坛
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20XX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宣布精确医学计划,计划20XX财年投入2.15亿美元,以个性化治疗引领医学新时代。20XX年2月,批示科技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国家成立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共19位专家组成了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委员会。今年3月科技部召开首次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会议,中国式的精准医疗计划正在启动,计划在2030年前投入600亿元,并拟被列为十三五健康保障发展问题研究的重大专项。
本次论坛拟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负责人詹启敏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吴祖泽院士、博奥生物集团总裁程京院士、泛生子首席科学家阎海教授、安诺优达CEO梁峻彬博士等专家,共同探讨我国的精准医疗计划、产业布局及京津冀企业在该领域的发展机遇等问题。
(三)京津冀企业投融资对接会
面向京津冀地区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征集融资项目,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开展定制化、高端化的金融对接会,整合产业链资源,促进产业发展。考虑到企业在不同阶段对资金的需求,本次特设一对一投融资项目对接会。拟邀请国泰君安、亦庄国投、博泰方德、中关村现代医药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关村科技租赁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海软银、中国建投、厚朴投资等多家投资和服务机构,分别在科技金融政策、产业基金、新三板、国际化市场开拓等多方面给予企业指导和进行案例分析,搭建项目对接平台。
六、20XX年第一届大会回顾
20XX年11月20-21日,第一届北京亦庄生物医药产业大会暨20XX年第六期北京亦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成功举办。大会共邀请到30名行业专家学者发表主题报告;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开发区管委会等相关领导出席;包括百奥赛图、安诺优达、永瀚星港、百泰生物、大基康明、奥咨达医疗器械、亦庄国投、国泰君安等在内的共计105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产品、技术、项目、服务和团队的展览展示,汇集了化药、中药、生物制药、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及设备制造、临床试验业务、医疗检验、投融资机构等所有相关行业。企业各显风采,使本次大会成为一场新区生物医药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会。来自政府主管部门、行业权威专家、研发和生产型企业、国内外知名厂商、投资机构、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新闻媒体等逾700人参加了本次盛会。通过本次大会,新区生物医药企业展示了近年来的发展成果,拓展了信息渠道,加强了区域内合作;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京津冀地区生物医药行业产业链的构建,合理配置了区域内资源,发挥了产业聚集优势,为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七、参会费用
本次论坛所有参会人员免费,主办方将在园区餐厅提供工作午餐,餐费自理。
八、展览展示
对于科协而言,其存在的意义和工作目的就是在于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维护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鉴于科协组织的上述特点,长三角科协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为高端人才战略联盟提供服务,即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结合;建成科技工作者之家。
关键词:
科协;高端人才;服务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09402
目前,长三角已成立了全国首个高端智力人才战略联盟即长三角高端智力人才战略联盟,联盟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长三角高端人才资源的共享,使得联盟内各城市的高端人才之间的沟通和联络更加频繁紧密,为长三角科技的未来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然而,由于长三角高端人才战略联盟成立时间较短,还存在诸多不如人意的方面。首先,联盟内科技人员的学术交流活动相对不足;其次,联盟对高端人才的服务水平有待改善;再次,联盟内高端人才所创造的科技成果与企业的对接效率还有待提高。这说明,长三角高端人才战略联盟迫切需要一个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来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由于科协是政府服务于高端人才的重要组织,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家园,且科协又是长三角高端人才战略联盟成立的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探索科协科协服务于长三角高端人才战略联盟的路径显得异常重要。
1科协是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组织
科协组织是全国性的社会团体之一,其组织基础和活动内容表现出群众性的非营利特征,但它又是国家政体中的基础成份之一,是政协的组成单位。它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一样,是党和政府联系民众的桥梁和纽带;在经济上对政府有很强的依赖性,其活动经费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各级科协的主要负责人实行上级任命制,实行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但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相比较,科协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成员主体的科技性。科协章程明确规定: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性组织,代表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利益和要求。它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调动发挥科技工作者的专长,为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与发展、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第二,工作目标的社会性。科协的工作目标是面向全社会,调动、发挥科技工作者的专长,向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文明,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组织行为的包容性。科协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组织。它包含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交叉学科等众多领域,克服了行业、部门、专业的局限性。科协组织对那些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方向、新苗头、新领域,采取关怀、扶持、宽容的态度。
第四,工作模式的开放性。科协的基本工作模式是对全社会实行开放式的运作。即通过开放让全社会了解科协,了解科技,了解科学家、工程师及各类技术专家,通过开放获得社会广泛支持,吸纳凝聚科技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必要的物质资源。开放使科协工作更贴近百姓,溶入社会,因而更有活力。
由此可见,对于科协而言,其存在的意义和工作目的就是在于团结和动员科学技术工作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反映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意见,维护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
鉴于科协组织的上述特点,我们认为,长三角科协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为高端人才战略联盟提供服务,即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结合;建成科技工作者之家。
2科协服务于长三角高端人才战略联盟的对策
2.1组织开展学术活动,在联盟内培育良好的学术氛围
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学术交流是科协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科协服务于长三角高端人才战略联盟的一个重要载体。为此,科协应定期组织联盟内的高端人才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根据交流对象的不同,长三角高端人才战略联盟学术交流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联盟内部的成员进行学术交流。此类层次的学术交流应重点围绕长三角重大战略实施,针对长三角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为出发点,组织高端人才对上述内容进行研讨,这样,即促进了联盟内的学术进步,也能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发挥作用。就学术活动的方式而言,应采取分级、分层次的交流方法,引导、拉动省级学会和地方科协学术活动的开展。通过高端人才的学术交流活动,依托研讨成果,开展决策论证,每年都向相关部门提交多项重要科技建议。
其次,联盟与国内其它机构的学术交流。科协应组织联盟与高等院校、行政学院和其他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合作举办“长三角高端智力服务高级研修班”、“科技人才服务当地产业高峰论坛”、“院士工作站站长论坛”等活动,树立整体眼光,开拓高端人才的服务视野,掌握高端人才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提升联盟的服务层次和服务范围,从而有效提高联盟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再次,联盟与国际科技机构的学术交流。学术交流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层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在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赶上世界科技发展潮流中的作用日益显著。科协要加强高端人才联盟与国际科技组织的联系,积极组织联盟成员参与国际科技活动,以加强联盟与国际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还要积极支持国际科技组织在长三角召开国际学术会议。通过与国际高端人才近距离接触交流,使联盟内的高端人才了解国际最新的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长三角高端人才的学术水平和市场把握能力。同时,也可以增进世界科技界对长三角高端战略联盟的的了解,增进国外科学家与长三角高端人才的友谊。
2.2为高端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科技工作者是科协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科协的主要服务对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协要切实发挥桥梁纽带职责,努力为联盟内的高端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首先,科协要调查了解联盟内高端人才的状况,深入了解高端人才的意愿,通过各种形式了解高端人才的意见和诉求,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他们的意愿和呼声。坚持做好送温暖、组织专家休养考察、进行高端人才继续教育与培训等工作,努力为其排忧解难,让科技工作者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组织的温暖,以更好的激发其创造性。此外,维护高端人才的合法权益是科协的重要职责。科协应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做好高端人才的维权工作,为高端人才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协助司法机关办理高端人才的维权案件等。
其次,科协要在社会上为高端人才树立良好的形象,并利用新闻媒体,组织力量开展对科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精神风貌的宣传,大力宣传优秀高端人才;应与地方报社联办相关专栏,与广播电办相关项目,经常请电视台对高端人才科技下乡、学术交流、科技讲座等活动进行报道,从而推动长三角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与此同时,科协还应积极推进联盟内高端人才的思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荣辱观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坚决抵制不端学术行为。
再次,科协要大力表彰优秀高端人才。科协应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坚持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进一步提高科协系统表彰奖励的权威性;要积极联合社会力量,丰富和拓展表彰奖励的形式和方法,完善同行认可的评价体系,不断探索研究新形势下高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增强表彰奖励工作的透明度,加大表彰奖励的力度,能让年轻高端人才脱颖而出;同时,还应形成人物奖励和成果奖励相结合,以人物奖励为主的科技团体奖励工作体系。
2.3搭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桥梁
(1)帮助高端人才深入企业进行帮扶工作。
为适应企业科技创新的需要和高端人才的创业需求,按照“整合资源、建立平台、服务企业、互惠互利”的工作思路,科协应积极动员和组织高端人才联盟内的成员面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开展“帮扶协作”工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培训创新人才。“帮扶协作”的主要方式有:一是组织联盟内的高端人才为行业提供科技服务,推广先进技术成果。二是组织联盟成员与企业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开发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三是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工作,让联盟为企业培育创新型人才。
(2)建立高端人才与企业对接的信息平台。
①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合作机制。
首先,对各高层次人才,科协要建立长三角高端人才信息库,形成完整的人才信息网络。现阶段,可以按学科和专业分类并实行人才测评、人才考核等制度,对进入人才库的高端人才要进行动态综合管理。各地市高端人才库的建设可根据本地实际,分层次办理。
其次,针对当前院士工作站篷勃发展的态势,收集整理院士专家工作站分类导向目录,在苏浙沪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开展不同行业的站站联谊活动,打破地域界限,为院士专家工作站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架起桥梁。可先在相同行业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建立联谊交流合作等制度,然后逐步发展到不同行业,不断扩大院士专家工作站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成果共享。
②帮助联盟加强对信息的收集与利用。
随着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特别是外部信息是高端人才服务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高端人才服务于企业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资源,如新产品的开发需要寻找更多的信息进行可行性分析或市场前景预测,要以市场的调研信息为依据,之后提出产品设计方案等等。由此看出,有效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可以加快创新过程和提高创新成功率。然而,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大多数都是高端人才不能通过直接的讨论或书面材料获取的,这个时侯,科协作为科技工作的组织者,不仅要保证创新信息流在高端人才间的顺畅,而且还要保证高端人才了解外部环境的发展情况。
其次,科协应会同发改委、经贸委、农办(委)、乡企局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单位,定期人才求职信息、科研成果信息、技术攻关信息、决策咨询信息、营销需求信息、项目开发信息和企业技术难题信息等,为高端人才及项目双向选择提供条件。
再次,科协应会同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召开对接大会等形式,对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技术改造、工艺更新等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实施高端人才与项目的对接。
③实行专家论证咨询制度。
首先,科协应组织联盟内的高端人才,围绕各地经济发展规划和科技人才政策,建立健全相对应的院士专家专业委员会,异地开展人才项目咨询认证,具体包括海智人才引进评估、科技项目咨询评估及论证等工作。其次,对涉及长三角宏观经济方面的重大决策、总体规划、长远发展目标等,科协应组织高层次管理专家进行研究和论证。对规划中涉及的基本建设项目、重大技术改造项目、重大投资项目,应由科协组织有资质的专家进行评估论证。再次,应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合作开展科技咨询与成果鉴定等工作,从而促进地方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远敦,陈全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陈浩.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教育投资问题与对策 [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04).
[3]谢牧人.构建高端人才战略联盟,助推产业转型和城市提升――长三角地区高端人才战略联盟的功能、作用与发展对策[J].科协论坛,2012,(02).
[4]范志清.建立合作机制 共享人才资源 长三角签约高端智力人才战略联盟[J].科协论坛,2010,(11).
[5]温金海.以创新人才支撑长三角转型发展――沪苏浙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掠影[J].中国人才,2011,(03).
[6]鲁旭.科技人才流动问题探析――以长三角科技人才流动状况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 2011,(02).
[7]宁本荣.国际视野中的长三角人才资源共享――以伦敦、纽约与东京大都市圈人才资源共享为例 [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04).
关键词:学术英语;需求分析;研究生
一、引言
学术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是英语教育(ELT: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领域较新的一个教学和研究概念,其研究对象是学习者的学术交际能力。学术英语课程是以教授学术英语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语言教学模式,主要是帮助学习者提高专业课程学习需要的语言综合能力,包括学术写作、学术讨论、文献查阅、论文宣读和陈述等各学科和专业通用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根据Dudley-Evans & St. John[1]和Hutchinson & Waters[2]的分类,学术英语可分为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和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其中EGAP包括学术论文写作和国际会议交流所涉及的学术语篇、研究论文体裁、学术规范、论文宣读和陈述等各个学科和专业通用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并广泛应用于课程设置和教材开发。目前,国内外EAP理论研究涉及语篇[3] [4] [5] [6] [7] [8],语类[9] [10] [11],语言特征和修辞策略[12] [13] [14] [15],以及语料库[16] [17] [18] [19]等。
EAP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现在成立了拥有众多大学成员的协会BALEAP(British Association of Lecturers i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创办了学术期刊JEAP(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美国现有数百所大学开设EAP学位课程,并有主要刊登EAP科研论文的学术期刊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在许多非英语国家和地区,如罗马尼亚的大学根据所设专业有选择性地开设EAP,新加坡的大学中EAP也是高校英语教学的绝对重点[20]。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英语教学与专业挂钩,也开设学术英语[21]。香港大学等六所大学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也是学术英语[22] [23]。
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能够独立从事专门研究的高层次、高素质科研人才,能够撰写和发表符合国际标准的学术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我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24]规定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宗旨是“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作为各学科专业高端人才后备力量的博士研究生,更是需要检索大量相关专业英语文献来获取本专业最前沿的信息,撰写英语论文,用英语和专业人士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另一方面,各学科的英语语言都具有独特的词汇、句法、修辞和语篇特征,而这些知识是传统通用英语(GE: General English 或 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课程中所学习的语言共核部分没有覆盖的,有必要进行专门和系统的学习,否则就会出现英语水平再高也无法进行专业交流的窘境。因此,国内高校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25] [26] [27]都开设了针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英语课程,旨在规范学生的学术行为,增强科学精神和学术素养,提高国际学术交流水平。目前国际学术领域各学科的主要著作、期刊论文、研究成果等都以英语为媒介公开发表,但中国学者在学术英语交际能力方面还存在欠缺[28]。因此,研究生的学术英语需求分析刻不容缓,它对于我国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建设和研究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问卷调查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某重点大学2011年级博士研究生进行了学术英语需求分析。问卷调查随堂定时进行,由学生自主完成,任课英语教师当场回收有效问卷250份。问卷内容包括学生个人信息、英语水平、学术英语需求以及建议或意见四大类总共16项,其中8项是单项选择题,7项是多项选择题,最后一项是开放式建议或意见项。根据Long[29]的学习需求分析,课程设置必须与学习需求密切相关,否则,课程内容要么太深,要么太浅,都背离了学习者的真实需求。因此,本问卷调查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博士研究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和需求,为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提供依据。
(1)专业、年龄、英语学习时间
参加问卷调查的对象是250名某重点大学一年级博士研究生,母语均为汉语,且都选修学位基础课程:博士研究生第一外国语(英语)。其中绝大部分学生(78%)来自文科和理科专业,人数分别达到97名和101名,分别占全部250名受试者的39%和40%。此外,计算机工程专业占8%,经济和管理专业占6%,其他专业如医学、法律、新闻等占总数的7%。
本次问卷调查的250名受试者的年龄分布情况如下:其中一半以上的受试者年龄在25~30岁之间,共141名,占总人数的56%。25岁以下共46人,占18%。31~35岁共39人,占16%。36~40岁计21人,占8%。40岁以上仅3人,约占1%。从上可以看出,超过2/3(72%)的受试者年龄在25~35岁之间。
250名受试者中绝大多数(83%)学习英语的时间长度超过了10年。其中148名受试者学习英语的时间在10-15年之间,占总人数的59%。有42名受试者学习英语的时间在15~20年之间,占总人数的17%。英语学习时间超过了20年的受试者有18人,占总人数的18%。英语学习时间在10年以下的受试者有42人,占总人数的17%。
综合受试者的专业分布、年龄分布、和英语学习时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50名博士研究生中大部分(79%)来自文科和理科专业,超过2/3(72%)的受试者年龄在25~35岁之间,绝大多数(83%)学习英语的时间超过10年。这些数据基本反映了博士研究生的总体情况,其中的一些数据有助于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英语需求分析。如占受试者比例最高的(40%)的理科专业一般都规定其博士研究生必须在SCI、EI 、ISTP等国际检索刊物上发表英文学术论文作为毕业要求。此外,超过2/3(72%)的博士研究生年龄在25~35岁之间,且83%拥有10年以上的英语学习经历,针对这些成年英语学习者的特殊学习需求合理设置学术英语系列课程已经刻不容缓。
(2)英语水平、学术英语水平和学术英语课程评价
前文指出83%的受试者拥有10年以上的英语学习经历,然而超过半数的受试者对自己的英语水平(146人,占58%)和学术英语水平(132人,约占53%)普遍缺乏信心(见图1)。其中对自己的英语水平表示非常不满意的分别有31名 (12%)和20名 (8%);仅4人(约2%)和9人(约4%)表示满意。在所有这些250名受试者中,没有人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学术英语水平表示非常满意。在进一步说明时,绝大部分(199,占80%)的受试者对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普遍表示满意,而对于听、说、写、译等能力普遍表示没有把握,其中对于英语听说(153,63%)和写作(131,52%)能力尤其不满意。在解释其中的原因时,有125位受试者(50%)认为自己英语水平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是重视程度低。如此低的自我评价满意度说明受试者对自己长期学习的英语缺乏应有的信心,同时表明博士研究生普遍存在学术英语的学习需求。
在250名受试者中,赞成和非常赞成开设学术英语课程的人数分别是96人(约38%)和67人(约27%),约占所有受试者人数的2/3(65%),而不赞成和非常不赞成开设学术英语课程的受试者只有27人(11%)和6人(约2%),仅占所有受试者的13%。数据说明超过一半的受试者不满意自己的英语水平(70%)和学术英语水平(61%),2/3的受试者(65%)要求开设学术英语课程,提高学术英语水平。
(3)英语学习动机和学术英语需求
有172人次(69%)认为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术研究和交流,有136人次 (54%)认为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撰写学术论文,有111人次(44%)认为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学分,57人次(约23%)认为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英语文化,46人次(约18%)认为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职业发展。
196人次(约78%)选择学术作为学术英语学习的主要动机,142人次选择学术会议交流(57%),126人次(50%)选择学术英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策略,74人次(30%)选择学术规范。
最受欢迎的学术英语课程依次为:学术英语写作(169人次,占68%),学术英语听说(145人次,占58%),学术英语阅读(94人次,占38%),学术英语翻译(92人次,约占37%)。
统计数据表明,大多数受试者从未接受过学术英语方面的指导且普遍存在学术英语需求,急需对在读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进行系统的学术英语写作指导和培训,以便提高学术英语应用能力,为学术研究、论文撰写和发表、参与国际性学术会议交流做好准备。
(4)英语学习建议或意见
在建议或意见栏,超过一半的受试者(134人,占54%)提供了各种反馈信息,包括评价、建议、意见等。其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学术、应用、和专业三大类别:
学术性:教育机构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仍然按照传统的通用英语(GE或EGP)课程组织教学会造成教育资源的重复和浪费,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应该脱离以应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需要针对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设置学术英语(EAP)课程,内容涉及英语学术论文格式和规范,提高教和学的效率和针对性。
应用型: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需要注重学术英语写作策略和学术会议的基本程序,提供学术论文阅读、学术英语翻译,以及学术英语交流(如学术英语报告、论文宣读或答辩等)模拟学术环境的训练,加强英语表达和互动交流的机会,调动研究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专业化: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设置需要注重学生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差异,开设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的专业性课程。例如,按照学科专业,最好细分到二级学科以下分班开设学术英语课程,做到英语教学和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三、讨论和结论
问卷调查分析表明,研究生在学术英语交际能力方面存在欠缺。近2/3的受试者普遍存在学术英语的学习需求,支持通过开设具有学术性、应用型和专业化的英语课程,提高学术英语交际能力,为进行专业学习与研究、论文撰写和发表、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做好准备。
(1)问卷调查要求按照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加强学术英语课程建设,且学术英语课程设置需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应用型:课程设置必须区别于通用英语(GE或EGP),且必须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②专业化: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科专业的学习和研究相关联。③学术性:课程重点是学术写作和交流,即学术论文语篇、文体及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也就是说,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建设应该遵循学术性、应用型和专业化的原则,针对成年学习者的特殊学习需求进行学术英语教学大纲、课程和教材、教学法、测试和评估等设计工作,以适应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个性化的英语学习需求。
另一方面,2012年全国共有70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招收硕士研究生,这其中又有300多家同时招收博士研究生。本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和结论并非完全适合全国各类研究生培养机构(包括985高校,211大学,以及其他高等学校),妥善的做法是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互相参照和借鉴国内外学术英语的研究成果,结合具体研究生培养实际,充分发挥课程设置自,进行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设置的需求分析,多样化设置研究生学术英语系列课程。同时,在常规的学术英语课程框架指导下,既要掌握常规模式,又要把握其形式变化,创造性地灵活应用于不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为提高研究生学术修养和创新能力创造一个适宜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
(2)普遍存在的研究生学术英语学习需求表明,“英语越来越多地作为传播学术知识的主要语言,它改变了无数学生的学习经历,因为他们现在必须熟练掌握英语学术话语环境的常规做法,以便了解他们所在的学科并自如地在其中遨游” [30]。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英语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衡量高校排名和学术研究机构科研实力的关键参数,也是评价研究生学术水平和能否顺利毕业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的学术英语课程建设是要帮助广大研究生掌握英文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对学术论文的规范性要求和投稿标准,提供国际学术界的常见论文写作格式及典型范例。因此,本问卷调查建议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设置要结合国内外学术英语的研究成果,针对学术英语论文的撰写步骤(包括选题、查阅资料、提出论题、组织提纲、撰写与修改初稿、定稿等)和组成部分(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文献综述、结构模式(如IMRD结构等)、方法、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等)进行系统讲授,为参与国际学术合作和交流做好准备(见图2)。
(3)基于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的学术英语课程建设对于英语教师个人素质和教学科研队伍建设提出了新挑战,也提供了新机遇。挑战在于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和课程建设要求教师具有更加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更加丰富的学术研究经历,不断转变英语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英语教学能力和学术科研素质,以学术性和专业化的授课方式投入到研究生学术英语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之中,努力构建培养学术英语交流能力和创新人才素质的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体系。
与挑战并存的机遇是,基于研究生学习需求的学术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将极大地拓宽英语教学的职业发展空间与学术研究领域,有利于把英语教师从传统通用英语(GE或EGP)的重复性教学劳动中解脱出来,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与学术英语课程和教学相关的科研创新工作中去。例如:对国内外学术英语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梳理,包括学术英语专业期刊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发表的学术英语研究成果,英国BALEAP协会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统计分析,美国Purdue University和Cornell University等大学开设的English 421等相关课程,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地区和大陆各大学开设的学术英语课程分析,以及Coxhead通用学术英语常用词词表、Swales体裁分析、Benesche批判性学术英语、Michigan学术口语语料库、Nesi英国学术英语口语语料库、BALEAP和Council of Europe等机构的学术英语规范等科研学术成果和资源。这样,学术英语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与教学业务水平必将得到提升,学术创新空间和教学科研平台(包括学术英语论文、专著、课程、教材、项目、奖项等成果)必将得到拓展。总之,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既有利于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的改革和完善,也有利于英语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创新和超越,更有利于打造一支符合研究生培养要求的优秀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
四、结束语
学术英语是英语教育领域较新的一个教学和研究概念,与之相关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开发在国内外大学里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表明,研究生普遍缺乏并且非常需要学术英语的系统学习,以便从通用英语的语言基本技能训练过渡到以专业研究和学术交流为目的的学术英语系统训练,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扎实的学术英语语言技能和英语学术规范基础(如学术论文写作技巧和学术会议策略等),使研究生的学术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因此,国内各高校在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同时,急需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培养,基于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的课程建设必将为培养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高层次人才做出贡献。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正在经历从统一性和规范性逐步走向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与国外大学学术英语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比,学术英语在国内大多数高校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也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32]。基于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本文建议针对研究生在学术英语技能方面的不足和需求设置学术性、应用型、专业化的学术英语系列课程。同时,研究生学术英语系列课程设置要立足于不同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实际需要,在加强理论研究和不断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体系,使得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规定的原则性要求,又要充分体现全国各地研究生培养实际和学校特色,为英语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创造新的发展方向,也为中国大学,特别是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拓展新的学术科研领域。
参考文献:
[1] Dudley-Evans T & St John M.J. Developments in ESP: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Hutchinson, Tom and Alan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002.
[3] Selinker, L, Todd-Trimble L. Rhetorical Function-Shifts in EST Discourse [J], TESOL Quarterly, 1978(12).
[4] Biber, D. Variation across Speech and Writ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5] Swales, J. M. and Christine B. Feak. 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 [M].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4.
[6] Rowley-Jolivet, E. and Carter-Thomas S. Genre Awareness and Rhetorical Appropriacy: Manipulation of Information Structure by NS and NNS Scientist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etting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5(1).
[7] 杨信彰. 英语学术语篇中的评论附加语[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
[8] 吕长竑, 黎斌, 胡霞. 中西学者生命和材料科学英文学术语篇间接表达方式的对比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
[9] Swales, J. Research Genres: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0] Hyland, K. Matadiscours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11] 叶云屏. 将科技语类引入研究生英语教学[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3).
[12] Cortes, V. Lexical Bundles in Published and Student Disciplinary Writing: Examples from History and Biology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4(4).
[13] Becky, S. and Kwan C., The Schematic Structure of Literature Reviews in Doctoral Theses of Applied Linguistics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6(1).
[14] Koutsantoni, D. Rhetorical Strategies in Engineering Research Articles and Research Theses: Advanced Academic Literacy and Relations of Power [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06(1).
[15] 陈新仁, 任育新. 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重述标记语使用考察[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4).
[16] Conrad, S. Investigating Academic Texts with Corpus-based Techniques: An Example from Biology [J].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1996(3).
[17] Coxhead, A. J. The Academic Word List Ten Years On; Research and Teaching Implications [J], TESOL Quarterly, 2010(45).
[18] Hyland, K. As Can Be Seen: Lexical Bundles and Disciplinary Variation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8(1).
[19] 徐昉. 中国学生英语学术写作中身份语块的语料库研究[J]. 外语研究,2011(3).
[20] 罗娜. EAP,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领域[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1).
[21] 张济华, 高钦, 王蓓蕾. 语料库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词汇教学探讨[J]. 外语界, 2009(3).
[22] Jordan, R. R. The Growth of EAP in Britain [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02(1).
[23] 蔡基刚, 廖雷朝. 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 外语教学,2010(6).
[24]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OL]. 1992. http:///news.asp?id =24.2012 -2-12.
[25] 张晓君, 夏历. 博士学术英语写作:写作任务真实性与学习动机[J].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8(2).
[26] 张为民, 张文霞, 刘梅华. 通用英语教学转向学术英语教学的探索——清华大学公外本科生英语教学改革设想[J]. 外语研究,2011(5).
[27] 周红红, 绳丽惠, 郭海云.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博士生学术交流英语课程设计[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2).
[28] 曾建彬, 廖文武. 研究生英语指定选修课程的探索——以“复旦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方案”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 2011(10).
[29]Long, Michael H. Second Language Needs Analysi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1.
[30] Hyland, K. & Liz Hamp-Lyons. EAP: Issues and Directions [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 2002(1).
[31] 熊丽君, 殷猛. 论非英语专业学术英语写作课堂的构建——基于中美学术英语写作的研究[J]. 外语教学,2009(2).
示范中心是一个复杂系统,示范中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规划好、用好各种要素并处理好相互关系,使中心整体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要准确定位,中心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战场,是学校整个教学、科研体系的一个子系统。中心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发展的系统,不是孤立的、不变的,要勇于创新、进取,不能故步自封、停滞不前。中心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不能无所事事、碌碌无为,也不能奢求一步到位。要采取“科学定位、系统规划、逐次推进、不断完善”的思路,不断推进实验室建设,不断更新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山东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02年正式组建,前身为成立于1958年的山东矿业学院矿电实验室。先后被评为省级双基一类实验室、省级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省级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2年通过验收。中心下设18个实验室和2个实验基地,设备资产总额1 900余万元,面积3 66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4 300余台套。现有教师69人,其中专职教师45人(博士22人,高级职称32人)。面向全校9个学院、42个专业开设20门理论课程、19门实验课程,实验项目255项。每年接纳5 300多名学生完成计划内实验人时数28万,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其他实践教学任务21万人机时。
创新实验教学理念,确立中心建设思路
山东科技大学是一所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工科优势突出,具有鲜明的煤矿行业特色,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5所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之一。学校历来重视实践教学,长期以来“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是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一致评价。
中心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中心系统地梳理了建设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高水平学科平台为依托,夯实基础,强化综合,倡导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注重“知识、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一体化,从根本上改变轻实验、重理论的传统教学观念。采取“科学定位、系统规划、逐次推进、不断完善”的建设思路,通过学校投资、教改项目立项、社会捐赠、自制仪器设备等方式不断推进实验室建设,把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各个环节,不断更新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积极研发实验教学仪器,解决教学难题
中心非常重视现有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提高设备使用率,使之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教学及科研:(1)常态化、制度化管理。每学期末各实验室统一上报需要维修的设备清单,由中心统一联系厂家维修。对于小的故障,由实验室管理员或任课教师实时维护,所需耗材从中心运行经费中随时解决。(2)鼓励任课教师自制教学仪器。自制教学仪器的一大优势是便于维护,保证设备有较高的完好率和利用率。(3)建立实验教学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为解决购置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难题,中心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参加教学仪器的改进和研制工作。近年来投入30万元用于教学仪器研制,开发了虚拟信号分析仪、DSP实验系统、模拟电子实验系统、数字电子实验系统、EDA实验系统、单片机实验系统等500多套实验仪器,其中虚拟信号分析仪获2010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实验教学成果二等奖。本文推荐2种自制实验教学仪器。
(1)高性价比的便携虚拟信号分析仪
仪器设备是示范中心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电工电子类基础实验室中,所配置基础仪器通常是函数信号发生器、双路示波器、双路直流电源等。层次高一点的实验室虽然配备了少数频谱分析仪、数字存储示波器、任意波形信号发生器,但是由于台套数太少,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熟悉使用这些高端仪器。
针对这种情况,中心开发了一种具有很高性价比的便携虚拟信号分析仪。该仪器集信号源、示波器、记录仪、频谱分析仪、时频分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成本低廉,体积小,重量轻。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硬件部分自行设计、制作,核心软件采用C#语言自行开发,拥有源代码,便于不断开发完善。
该仪器已在学校电子技术、DSP技术等课程实验以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推广应用,对于提高实验教学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图1a为虚拟信号分析仪电路板。图1b为PLAB仪器工具箱(PLAB意为个人实验室,即Personal Laboratory),包括虚拟信号分析仪、万用表、常用工具等。由于大部分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再加上一套这样的仪器工具箱就相当于拥有一个便于携带的小型个人电子实验室,在校园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开展实验活动。
(2)C55x DSP实验教学系统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丰富的片上资源和灵活的对外接口,在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仪器设备、自动控制、医学、消费类电子、军事等领域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此,DSP技术已成为高校电气信息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技术,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陆续开设了DSP类课程。
中心教师选用TI公司的C5000系列C55x芯片为核心开发了一套功能强大的DSP实验教学系统(如图2所示)。考虑到DSP区别于其他各种嵌入式处理器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高速实时信号处理能力,因此在主系统板设计中设置了4路高分辨率的模数转换器(ADC)和数模转换器(DAC),并配置了相应的4路模拟信号输入输出通道,以强化系统的信号采集和处理能力。同时为该系统配备了自制虚拟信号分析仪,为系统提供丰富的各种测试信号,对系统输出信号进行波形记录、频谱分析和时频分析。
另外,系统所配置的关键设备XDS100仿真器也由中心教师自行开发。中心是国内最早推出XDS100仿真器的单位之一,最早将该型仿真器进行开源,为国内DSP技术爱好者自制该型仿真器提供技术支持。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一体化,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无论是实验室建设还是实验教学,教师队伍培养是关键,中心将其列为工作重点之一:
(1)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一体化。中心不但承担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任务,同时还承担相应理论课程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任务。要求教师必须参与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符合教师条件的实验人员可兼理论课,工作量计算与理论课教师相同;对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研究给予经费支持,并实行奖励措施。
(2)中心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融合。中心教师不但从事实验教学、理论教学工作,同时也参加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吸引并稳定一大批优秀人才从事实验教学工作,不断把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成果,使实验教学始终保持高、新水平。
(3)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对新进青年教师进行岗前规范化培训;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鼓励并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学校讲课比赛;鼓励资助青年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学科竞赛活动;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4)重视学术交流和对外交往。除了积极主办、承办高层次学术会议之外,还派遣骨干教师赴美国、英国、德国的知名大学访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访。
突出创新特色,收获建设成果
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呈现出三大特色:(1)形成了集“研究性、自主性、开放性”于一体的层次化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使创新活动及早开展并连贯化,由原来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变为面向大部分学生的大众教育。(2)自制教学仪器层次高、批量大、应用效果好。(3)中心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融合,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事实验教学工作。
在创新性实验方面中心做了以下工作。
(1)中心提出集“研究性、自主性、开放性”于一体的电工电子创新性实验教学理念。创新性实验必须具备3个基本属性,①研究性:具体实现方法多样性,得到的实验结果具有多样性,学生只要独立完成,出现雷同结果的概率极小;②自主性:学生根据总体题目要求,自拟具体的实验题目,自主提出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和实验报告,指导教师的任务主要是管理和提供基础支持;③开放性:通过实验室开放活动完成,指导教师要确保阶段性检查督促和对最终结果把关。
(2)开发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EDA、DSP、单片机、虚拟信号分析仪等10种、500多台套新技术含量高、模块化的实验教学设备,学生可以方便地进行模块组合完成多样化的创新实验。
(3)分基础新技术综合三个层次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建设。其中,结合电路、模电、数电、单片机、EDA、电机与电力拖动、电力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电工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了32个基础类创新性实验项目;结合DSP、PLC、PSOC、高端微控制器技术(ARM和MSP430等)、新型电子器件、传感器、图像处理、语音处理等新技术课程建设了30个新技术类创新性实验项目;结合学校科研特色,建设了12个综合类创新性实验项目。
(4)开设创新学分和创新性实验课程。创新性实验为选修课,在4至6学期每学期安排1次课。学生完成一个创新性实验可获得1创新学分。将创新性实验教学分为3个层次进行。第一为基础层,主要覆盖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单片机、EDA、电机与电力拖动、电力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基础类课程。第二为新技术应用层,主要覆盖DSP、PLC、PSOC、高端微控制器技术、新型电子器件、传感器、图像处理、语音处理等新技术课程。第三为综合创新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术,结合学校科研优势,面向实际问题提出新课题。通过3个层次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就参与创新活动。创新活动由浅入深,最终达到较高的水平。
获批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各1个,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全国行业协会教学成果二等奖以上6项。出版教材21部,其中实验教材6部。发表教学论文50余篇。学生在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中获得全国三等奖以上17项,省级二等奖以上67项。学生获得专利47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
关键词 广西 研究生教育 国际交流 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04
Abstract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general trend in the 2lst century. Countries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ivating it in higher education. There is a big gap Guangxi, an economic, education under-developed province and developed area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current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rograms of graduate educ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in Guangxi and other domestic key universities, to explore feasible approaches and measures in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rograms of graduate education.
Keywords Guangxi; graduat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development approach
1 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国际化教育的经历对研究生的专业水平、思维方式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在思想上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在能力上可以培养研究生掌握在际社会中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国际交流能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起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国际化研究型人才,不能以“一穷二白”为起点,不能简单地从零开始或从现状开始,而应当以国际学科发展的前沿作为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的起点,争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可能取得较大的突破。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合作与交流拓展了研究生学术视野,提升了研究生学术起点;二是国际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研究生的胆识,增强其科研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三是国际合作与交流优化了学术环境,改善研究生学习的单一与近亲状态;四是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研究生教育实力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声誉。
2 广西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现状
广西高校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种类相对齐全,短、中、长期项目都有,以中短期为主。例如作为教育部最早确定的全国对外开放接受外国留学生的66所大学之一的广西大学,其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方面开展全英文教学工程、国际交流工程、东盟国际化学院建设工程。其中,国际交流项目有出国(境)交流学习、赴美社会实践、游学、以及“中日泰”三方大学生国际论坛等。
作为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校之一的广西师范大学,开展的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与法国、美国、韩国、越南、泰国国家知名大学以“2+2” “2+1” “1+1”等多种模式合作培养中外硕士研究生;中长期的有为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交流、交换生项目,日本、台湾高校的暑期研习班;短期国际交流的暑期海外文化夏令营项目;还有“桂港两地学生文化交流双向之旅”、日本学生会话伙伴等国际交流项目;实践性质的亚非欧22国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印尼国际志愿者服务学习项目等以及国际性的研讨会和外国文化系列讲座。
3 广西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1)缺乏高端稳定的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长期项目。发达地区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丰富,尤其是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研究生能接触到最前沿的学科知识,接受最高水平的学术训练。重点高校具有更多的优势和机会与国外知名高校进行联合培养研究生,还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与近100个排名世界前列的国外高等院校和机构签订了学生交换协议,研究生可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合作院校、机构申请当年的派出项目。而广西的高校则很少有这类联合培养项目和国家级项目。广西近两年设立了“博士研究生海外研修项目”,资助博士研究生进行为期六个月到一年的海外研修,但资助数量有限,尚不能面向更大规模的硕士研究生。
(2)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短期项目不够充足。发达地区高校除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深层次国际交流项目外,其他如交换学习、短期交流、国外实践、国外游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项目十分丰富。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有英国伯明翰大学国际夏令营、荷兰教育主题日活动、欧美高校秋季学期学生海外校际交流项目、赴境外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暑期项目等。广西高校中也不乏国际交流短期项目,大多以短期国外高校游学为主,但项目数量较少、能够参加的研究生学生人数较少,且主要集中于亚洲国家,这类国际交流项目的方式多以浅层的参观国外高校、体验国外高校文化为主,主要作用是开阔研究生国际视野和提高国际文化交流意识,从深层次上来说,对研究生学术研究、科研训练的帮助是有限的。
(3)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专项奖学金资助力度有限。发达地区高校关于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的奖学金项目较多,奖学金项目能提高研究生主动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意识,且因奖学金项目的名额有限,择优参加,更能激发研究生的进取精神,从而形成奋发向上的学风。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有“中俄政府奖学金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澳大利亚奋进奖学金项目,英文国际专业建设项目全程英语授课并向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广西由于财政投入有限,社会捐资助学的力度较弱,相应的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奖学金项目也比较缺乏。
(4)外籍专家到校开展学术交流的频率不高。能够让大多数研究生参加的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是邀请国外高校教授、科研机构专家来校讲学、交流,这类项目能使研究生不出国门接触到国际文化,开阔国际视野,受益面更广。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为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国际知名度,仅2014年就举办了106个国际和双边学术会议,积极参加国际学术联盟,这种国际学术联盟组织能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带来更多资源。广西高校的这类国外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是学校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的重要部分,但相对其他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好的高校来说差距仍然较大,广西高校的国际讲座能做到“月月有”,但很少做到“周周有”、“天天有”。同时,少有世界知名高校教授来校讲学。
4 推进广西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1)加强国际交流意识,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建设。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责,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是培养人才资源“金字塔”中最上层部分的人才,对这部分塔尖人才的教育中,“国际化”的培养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国际交流不论是给学生学术水平、学校竞争力、政府人才需求、国家软实力都能带来很大的益处。
(2)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更快发展。以政府、高校为主体,多方争取社会资金力量,设立更多的专项基金,确保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的投入,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学校自筹经费、开拓社会资源、引进海外奖学金的多种方式,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吸引更多研究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项目,优化研究生培养环境,推进区内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形成区域特色高校国际交流项目联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广西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截止到2015年一共12所,其中6所位于首府南宁,4所位于的桂林,分布态势集中,各地间交通便利,可以形成联盟以加快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的发展,形成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模式,体现教育资源共享,节约办学成本。探索富有本土特色的模式,既能避免盲目仿照他校经验而发展缓慢,又能结合实际情况,扬长避短,促进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发展。
(4)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打开国际交流网络教育之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智能产品的快速更新,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发展上大有可为,可以缓解因缺乏资金而难以大力推进国际交流项目建设的局限。建立专门的研究生国际远程教育系统,与国外具有先进学术水平的高校开展互联网模式的国际网络办学;利用互联网强大的资源,建立专门的国际学术会议平台,通过在线多方视频等功能邀请专家、教授、各国研究生共同参与;同样通过在线视频的方式也可以开办学术交流讲座等。这种通过网络等工具实现国际交流的办学模式在前期建设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资金,但模式成熟后这将成为最快捷、最先进、最低成本的国际交流模式。
广西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方面仍有很多亟待改进的地方,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意识、国际交流形式、交流资金渠道等需要协调发展,有序推进,各种因素齐心配合,方能有效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发展。
⒖嘉南
[1] 叶硕.大力加强国际化教育提高研究生国际竞争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22-25.
[2] 唐春安.国际合作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J].东北大学学报,2003(7):307-309.
[3] 查远莉.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4] 穆伟山,马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的回顾与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2013(5):88-91.
[关键词]第三次销售;科技期刊;期刊品牌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7-0005-02
1 前 言
期刊经营理念和思路的发展如人类历史上经济的发展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在不断地探索中沉淀,在积累经验的同时不断地自我创新。从以发行为主的“第一次销售”到以广告为主的“第二次销售”到如今出现了许多以“第三次销售”而成功的例子。全球知名杂志以“第三次销售”取得成功者数不胜数,如《财富》、《福布斯》、《大都市》、《国家地理》等,它们利用“第三次销售”所获得的利润甚至堪与期刊发行以及广告的收入比肩。
2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对科技期刊品牌的实践应用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以下简称“我刊”)自1981年创刊起,坚持“面向临床,突出实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临床内科医生的诊治水平”的办刊宗旨,立足服务于地、市、县等中国最广大的临床医生群体,成为了中国科技期刊界文献内容不是最高精尖但却拥有最大发行量的成功典范。我刊走过的31年的历程中也经历了许多观念和经营体制上的变革和改进。1995年以前我刊延续着传统的以发行为主的经营方式,1995年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和期刊市场的渐趋开放,我刊开始尝试着以广告为主的经营策略,这种经营策略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甚至在当前中国的科技期刊界也是众多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营方式。但是在国内科技期刊界的“第二次销售”还没有做实、做透之际,如广告的经营依然没有实现立体化经营之际,期刊界的“第三次销售”浪潮已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和科学的不断向前发展、网络化的普及带来的世界化进程的加快悄然而至。现如今读者和作者的需求越来越多,胃口和品位也越来越高,满足二者的真正需求不仅仅取决于期刊的内容和形式的高质量,更多的还应借助于期刊资源的无限延伸和合理化利用。我刊在期刊的“第三次销售”浪潮到来之际率先意识到了这次变革的重大意义,并正在身体力行。科技期刊的“第三次销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合订本
合订本易于保存,便于翻阅查看。科技期刊的合订本很受图书馆、学术机构等欢迎。这种形式更便于广大科研工作者检索阅读,因而在图书馆和学术机构中被广为订阅。我刊每年的合订本都有很好的销量和市场份额。许多文化类的杂志比如《读者》每年都会推出合订本,为许多喜爱《读者》的读者所收藏。
2.2 特刊或增刊
科技期刊常常因为某个重大科学事件或某项重要会议而设置某个专题或某次会议等的特刊或增刊。因为容易操作并可较迅速地产生市场反应,在国内期刊界成为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且见效快的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世界著名科技期刊杂志《自然》曾推出过《中国特刊》,就连财经类《财经》杂志也曾在2003年非典时期推出《SARS特刊》。
目前出版增刊被各期刊社普遍看好,但增刊论文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使得一些杂志的增刊方向模糊、质量低下,严重地影响了增刊的声誉,扰乱了正常的出版秩序。面对这种情况我刊在2005年出版两期增刊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和大胆探索。我刊准备在增刊的内容方面做一些丰富和完善,准备将一些重要会议的文章和讲座充入2006年的增刊中,以增加实用性和可读性,提高增刊质量,改观增刊出版发行量较小的问题。
2.3 抽印本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由于其实用性强,多年来取得了广大内科医生的欢迎和信任。发行量居国内同行业科技期刊之首。我刊从广大临床医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每刊的述评、专题笔谈、专家经验谈等栏目深受广大内科医生的喜爱,对内科医生的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此外我刊还经常刊出一些国内医学界重要的“指南”和“规范”以及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药理协会等推出的一些学术资料、学术精神、晋升指导等内容。这些内容深受临床医生的青睐,因而将这些读者感兴趣的内容抽印出来发行,不仅满足了广大读者的需求,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真可谓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统一。
2.4 图书和光盘
出书也是国内期刊社普遍采用的方式之一。各个期刊可利用自身的资源,将一些深受读者喜爱和需求广泛的栏目编辑整理成书,科技期刊也可以利用专家资源的优势,从广大读者群的切身利益出发出版一些实用性强、市场上同类产品又少的图书。在科技期刊登载高精尖文章的同时也为广大读者提供学习提高和相互交流的平台。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和光盘检索已受到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青睐。光盘不仅有体积小、携带方便、容量大等特点,科研工作者在光盘检索中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搜索功能直接查找所需的文章,省去了传统检索中查翻书页的麻烦。如果使用的计算机与互联网连接还可以利用光盘中的超级链接功能直接在互联网上查找某些参考文献的全文以及摘要。方便快捷的实用功能必将赢得更多读者的信赖与支持。
2.5 数据库
对于专业期刊而言,发行和广告的收入都十分有限,成功的数据库销售是另一生财之道。国内《程序员》、《中国水利》等建立了数据库,而一个全面系统的数据库的价值更是远远超过单本杂志,购买者也多为图书馆、学术机构等。
2.6 网站
许多杂志都已经有自己的网站,不过多数都停留在“杂志的电子版”。科技期刊网站除了杂志的电子版,以及用于作者投稿和稿件查询以外,还应有更多的实用功能。如可以提供继续教育的学习板块、可以提供讨论问题的沙龙板块、可以提供更多相关网站的检索板块等。使期刊的网页真正具有传播和交流信息的功能,真正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
笔者经过几年专注于译著出版和营销工作,总结了几点译著的营销策略,以供各位同仁参考和讨论。
一、前期策划非常重要
无论是什么书,要卖得好最重要的就是前期策划,译著也不例外。首先要确定选题方向及名称。我们发现,通常比较基础的入门级的译著相比专业性强、研究较深入的译著来说销量要好,这是由于某一领域的研究人员或学生在对该领域的细分专业进行深入研究前,都需要掌握比较基础的知识,而这类的译著受众相对较广。因此,在选题策划过程中首先要确定这类的选题方向。如果能够在某一领域策划一套译丛,更能够提高每本书的影响力。
其次就是选书,由于译著毕竟不是教材,因此选书时要避免。而有些书同样是类似的主题,但叙述比较全面,又有一定深度,这样就可以作为著作来选择。例如,微电子技术方向一个主要的参考书选题就是“模拟电路设计”,市场上题目类似的书有很多,但深度不同。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就是一本很适合学生入门的经典教材,它译自毕查德・拉扎维编写的UCLA的教材,很多学校的学生奉为圣经,人手一本。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模拟集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第4版)》虽然封面上写明了是教材,但由于这本书不像毕查德・拉扎维那本书从基础讲起,而是默认读者已经掌握了进行模拟电路分析与设计的基础知识,而直接从高阶知识讲起。笔者认为这就可以称为译著。这种译著虽然不适合刚刚入门的初学者,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也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参考书。这就保证了它的读者群。当然,选定一本书后还要经过市场分析、专家审阅等过程才能确定是否能够引进。
书选好后,那么就要选择译者。选择译者的原则是首先要是本领域的专家,对本领域的研究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其次是有良好的英文水平以及优秀的翻译能力;还有就是要有认真完成翻译的态度。在选择译者时要注意,英文好的不一定翻译能力强,因此在确定人选前一定要试译。最重要的就是态度,如果译者不能认真完成,即使其学术水平和翻译水平都很高,也不能选择。
二、在书的封面上做文章
书的封面也是书能否畅销的重要条件。译著作为专业用书本身属于高端书,封面的设计风格和印制质量自不必说。但要使封面更好地发挥宣传的作用,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使用原书封面的设计风格。对于一些名家写的经典著作,可以直接使用原书封面的设计风格。因为研究某一领域的科研人员本身对于国外的著作就比较熟悉,对于名家的经典著作是一定要拜读的,但由于原著一般售价较高,部分科研人员可能就不会直接购买。因此直接使用原著的设计风格可以形成较大的视觉冲击力,使读者一看就想起原著,中文版图书相对原著便宜很多,这样就可以吸引这部分读者来购买。当然使用这种方式是要向出版原著的外方出版社购买设计版权的,会造成成本的上升,使用时应注意这一点。
设计时留出放置原著封面的位置。由于很多书在书名上可能非常相似,体现的含义也有可能一模一样,这就给读者选书造成一定的困难。虽然众多学者对于国外本领域的一些学者可能比较了解,看到原著作者姓名也能想到是哪本原著,但这也不如直接看到原著封面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当然,前提是读者对原著比较了解。因此,在设计封面时可在显著位置放置原著的封面图片,最好在书的封一,如果书较厚的话,也可以同时放置在书脊。原著封面大小应适中,以能够给读者足够的冲击力为宜。太大会影响译著封面的设计风格,太小可能不会引起读者注意。
封底文字一定要加。在原著的封底,一般会有对原著内容的简介以及对作者的简介。这些内容可以直接翻译过来放在中文版的封底,如果空间允许,还可以放置中文版图书的特色。如果中文版开本较小,也可只放置内容简介。这些内容可以让读者对本书内容一目了然,可以使很多读者一看到就知道是自己想要的书。如果译者是国内知名学者,也可以把译者简介放置于封底,如果封底内容太多,也可放于勒口。
三、充分利用网络
当前,互联网飞速发展,在网上也是读者获取图书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译著是高端的专业书,不需要像畅销书一样需要在各种媒体做宣传,举行各种宣传活动,但网络也是一个值得好好利用的营销途径。
除了在出版社官网相关专业类别下放置译著的基本信息外,可像外方出版社一样提供文前和样章以供试读。还可以把这些内容或链接放在出版社的微博和微信上做宣传。对于一些重点书,还可以在各电商适当做一些广告,当然要在成本允许的范围内。
另外,出版社策划某一领域图书的编辑肯定不止一个,一般是一个小团队。在平时策划选题、走访潜在作者、参加学术会议等过程中会结识很多本领域的科研人员,这就需要定期对这些人的联系方式进行分类管理,定期地把本领域出版的译著书讯发给这些科研人员,使他们能够了解最近本社在本领域出版了哪些新的译著。虽然这种手段对于专著同样适用,但由于目前国内水平高的学术著作不多,很多是补贴书、职称书,因此很多科研人员感觉外版书比中文著作更具参考价值,所以这种营销手段对于译著的效果可能更加明显。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743.3R25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349(2012)1214570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是一组包括不同病因、严重程度、临床转归的疾病总称。因此,明确急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其病理基础,是采取合理有效防治措施的重要基础条件。现将2010年5月―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2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实施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5月―2012年4月苏州市市立医院北区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6例,男121例,女115例,年龄45岁~79岁(59.6岁±9.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并经头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予以确认证实,并排除心颤、风湿性心脏病及心率异常所引起的心源性脑卒中,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肿瘤患者。
1.2方法
1.2.1磁共振血管造影2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均实施MRA分析。设备:西门子1.5T Avanto高端磁共振机。扫描参数:TR/TE=25 ms/3.45 ms,脉冲序列3.23 ms,反转角200,激励次数1次,层块4层,重叠次数1次,层数200层,层厚20 mm,扫描视野20 cm×20 cm,矩阵320×183。根据原始图像重建全脑血管的三维最大密度投影图像。
MRA分析血管狭窄的诊断参照Samuels的标准[2],正常;轻度狭窄(信号丢失或血管直径介于0~50%);中度狭窄(血管管径缩窄介于50%~69%或信号丢失位于50%~69%范围);重度狭窄(血管管径减少介于70%~99%或信号丢失位于70%~99%范围);闭塞(局限性血流信号丢失,管壁未见显示)。
1.2.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0例经MRA分析诊断为脑血管狭窄自愿经DAS做进一步分析。设备:飞利浦CV2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常规术前检查,经股动脉穿刺,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造影剂为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70。
DSA分析血管狭窄率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内膜切除协作研究组(NASCET)提出的标准[3]:狭窄率(%)=(Dd)/D×100%,式中D和d分别为原管腔直径和狭窄处剩余管腔直径,若同一血管内存在多处斑块或狭窄,测量狭窄最严重部位的d。狭窄程度分4级:轻度狭窄(0~50%);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70%~99%);闭塞(管壁完全堵塞,未见显影,或狭窄率为100%)。
2结果
2.12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MRA分析结果2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经MRA分析,脑血管正常例数为71例,占30%;脑血管狭窄(含闭塞)病例数为165例,占70%。脑血管狭窄的分布及比率分别为:轻度狭窄90例,占38%;中度狭窄46例,占19%;重度狭窄13例,占6%;闭塞16例,占7%。
2.2DSA分析脑血管狭窄患者的病因分布和病变分布30例经MRA诊断为脑血管狭窄患者(3例中度狭窄,11例重度狭窄和16例闭塞)自愿实施DSA检查,以进一步分析病因。其病因分布情况为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21例(狭窄8例,闭塞13例),非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9例(狭窄6例,闭塞3例),包括动脉夹层4例,烟雾病2例,血管迂曲2例,大动脉炎1例。21例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中,颅内病变11例(狭窄5例,闭塞6例),颅外病变6例(狭窄2例,闭塞4例),颅内外联合病变4例(狭窄1例,闭塞3例)。
3讨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析以其高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成为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所存在的不足制约了它的广泛应用,它是一种创伤性检查,对于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难以显示远端情况,易出现斑块脱落、血管痉挛,甚至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且检查费用较高。
磁共振血管造影为非侵入性血管造影术,随着其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迅速的应用。MRA分析的优点主要有:它为无创性造影术,受主观因素影响小,重复性高,检查费用较低。研究表明[46],对于血管狭窄>70%,MRA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近似于DSA分析。并且,MRA分析一次扫描可显示颈动脉全程,包括两侧颈总动脉和颈内、外动脉的全部主干,并从多角度观察狭窄段血管,无显示盲区。在这方面MRA优于DSA[7]。因此磁共振血管造影术已逐渐成为脑血管疾病诊断的优先检查方法。
但是,MRA分析同样存在不足:在诊断轻度狭窄病变出现测量误差[8],原因可能在于:①MRA对慢速血流、层流、颈动脉分叉的涡流显示较差,易夸大动脉狭窄程度;②患者吞咽和呼吸运动造成的伪影影响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体内有心脏起搏器、电子耳蜗等金属植入者不适合检查。对于病变部位,特别是颅内血管病变的显示不如DSA准确。不能够诊断烟雾病。在临床应用上,优先采用磁共振血管造影术为急性缺血性脑卒实施诊断,对诊断为重度狭窄(>70%)以上的患者实施DSA以进一步分析病变部位和病变原因,采取合理有效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各种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79.
[2]Samuels OB,Joseph GJ,Lynn MJ,et al.A standardized method for measuring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J].AJNR Am J Neuroradiol,2000,21(4):643646.
[3]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 Collaborators.Beneficial effect of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highgrade carotid stenosis[J].N Engl J Med,1991,325(7):445453.
[4]Nederkoorn PJ,van der Graaf Y,Hunink MG.Duplex ultrasound an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compared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in carotid artery stenosis:A systematic review[J].Stroke,2003,34(5):13241332.
[5]穆玉明,高海燕.吴伟春,等.超声对颈部动脉狭窄评价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22(2):146148.
[6]Honish C,Sadanand V,Fladeland D,et al.The reliability of ultrasound measurements of carotid stenosis compared to MRA and DSA[J].Can J Neurol Sci,2005,32(4):465471.
1.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国际化是保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基本条件,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必经之路,国贸专业作为一个涉外性较强的专业,一直致力于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辽宁高校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积极吸引国际化师资。聘请国外专家或有留学背景的学者授课,有助于提升专业教学的国际化水平,有助于开拓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如,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中,有17人有国外留学、访问学者或教学培训经理,占教师总数近60%。二是积极鼓励本专业教师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交流。如,大连外国语学院积极支持教师去国外著名学府留学深造,鼓励教师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支持教师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目前,教师引进和交流的海外大学主要有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澳洲国立大学、阿德莱德大学等。三是提升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如,辽宁工业大学学校每年定期于七月份选派专业教师参加辽宁省高校教师双语培训,经过为期两周的观摩、训练、演讲答辩,获得双语培训证书,同时极大地提高了专业教师外语交流能力,也提升了教师国际化的能力。
2.加强中外联合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外向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调研的17所辽宁高校均与国外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进行合作办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如,大连海事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目前与多所大学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与英国卡迪夫大学合作办学2+2项目;与英国卡迪夫大学合作办学4+1项目;与法国诺曼底高等商学院校际交换项目等,参加项目的学生按规定完成相应的课程及学分要求,即可同时获得两所大学的学位证书。
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特色路径
除上述大多数高校均具备的一般路径外,部分辽宁高校根据自身具备的条件,提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特色路径。
1.面向国际招生。在本次调查的17所高校中,仅4所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面向国际招生。如,大连理工大学国贸专业提出融入式的留学生培养模式,除语言和文化课程外,所有专业课程推行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同堂上课,同等培养;鼓励留学生融入中国学生,加入中国学生班级,并扮演更积极的角色;鼓励中国学生向留学生学习,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2.课程国际化。沈阳师范大学国贸专业在与美国堪萨斯富特海斯州立大学(FortHaysStateUniversity)合作办学过程中,引进美国的教学计划,根据美方教学计划要求以及中国教育目前强调的宽口径培养模式,强调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在获得美方学士学位要求124学分中,有42学分由美方教师授课,这些外籍教师绝大多数拥有硕士学位,课程教材全部是真正美国原版,更新周期与国外同步;其余82学分由中方承担,其中80%以上为双语教学,选用教材主要是来自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权威教材。